80后经典语录

2024-05-30

80后经典语录(通用9篇)

80后经典语录 篇1

1、校园爱情就如纯净水一般,可是你能抱着她喝一辈子吗?

2、只要有信心,青涩的爱情,也会有成熟的一天。

3、毕业就分手,是无奈还是借口。

4、只要锄头抡的好,不怕墙角挖不了。

5、友情,经得起平淡,却经不起风雨、爱情,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淡。

6、在爱情当中、我们永远都想要从外界去寻求一种满足、那么永远也是无法满足的、而如果我们永远想要通过改变自己去达到对方的某种要求、事实上,对方永远都是没有办法真正的对你满意的;如果想要拥有一个美好的爱情、最关键的一定是要好好的爱自己、肯定自己、才会拥有美好的爱情。

7、在人生的经历当中、纯洁的爱情不是每次都会有的、在你还拥有的时候,好好的去珍惜对方、好好的去看待对方的优点,缺点、学着去爱他、接受她。而不是尝试着去改变!那样你会有更完美的收获!

8、人总是在伤痕累累之后,才能练就无敌的铠甲、哥长的这么抽象、都还有春天,你还怕啥啊!

9、我们之所以爱上某个人,很多时候是因为爱上了爱情中的自己。

10、当丘比特把爱和箭射向你,你就拥有了爱和箭,当你把爱还给了丘比特,你就只剩下了箭。

11、爱情是疲惫的生活里的英雄梦想,因为有了爱情,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传奇。

12、爱情属于敢于付出,敢于索取的勇敢者,而勇敢者必须有愿赌服输的勇气。

13、我也相信爱可以排除万难,只是万难之后又有万难,万难之后还有万难,万难之后再来万难。总之,爱一个人很难。

14、婚姻不是给对方承诺,也不是约束别人,而是约束自己。

15、喜欢是种感觉,爱是一种责任,你不可能永远都像小孩一样地任性,你要学会长大,不会父母永远地为你挡风遮雨。

16、爱是一场战争,我不怕受伤害,只怕你不快乐。

17、爱同样也是一个梦,只要你努力,就会梦想成真。

18、有时候,爱是一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

19、靠山会倒,靠人会老,爱要靠自己才好。

20、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怨天尤人,只会让真爱与你擦肩而过。

21、爱让人温暖,温暖的暖字拆开,是一个日和一个爱,每一日每一天多一些爱,就会让我们的日子温暖起来。

22、我们因为不了解走到了一起,因为了解而分手。

23、谎言与誓言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听的人当真了,一个是说的人当真了。

24、旋转木马是这个世上最残酷的游戏,彼此追逐,却永远隔着可悲的距离。

25、有些事情明明是错的,你却要去坚持,(经典语录 )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明明是爱的,却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

26、爱情是世上最大的冒险,所有的人都是义无反顾的冒险家。

27、如果爱情和友情都离开了你。然后一个人就像被流放一样。去很远的地方。

28、铁杵能磨成针,木杵只能磨成牙签,材料不对,工夫下的再深也是白费。

29、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同时也给了这个人伤害你的权利!

30、离开校园,咱们都喝酒了,稀里糊涂地过活。

31、毕业就分手,是因为毕业之后,就不再是好使唤的恋人同学。

32、一直以为自己很颓废,今个儿我才知道,其实我早就废了。

33、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人和你一起分担。

34、出了问题,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一便秘,就怪地球没有吸引力。

35、婚姻就像香烟,不是每一根,都能燃烧到尽头,即便燃尽烟瘾犯时,还会有下一根。

36、女人多点妒忌心,才能留住男人心。

37、在这个快餐时代,有快餐音乐,快餐文化,快餐爱情,因此也就有了越来越多提着快餐,站在你面前的后妈。

38、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39、对于女人来说,老公是世界,儿子就是全部。

40、不会做饭吗,没关系,只要饭后装作很会洗碗,就可以了。

41、结婚就是给自由穿上一件棉衣,虽然活动起来不那么方便,但是很温暖。

42、拥抱真的是一个很奇怪的东东,明明靠的那么近,却看不清彼此的脸。

43、我爱你,是我的事,管你什么事。

44、奈何桥上的老婆婆,都改卖可乐了,叫我如何忘记你。

45人生的剧本,不是父母的续集,不是子女的前传,更不是朋友的外篇。

46单身并不难,难的是应付那些让你千方百计脱离单身的人。

47年少时不胡作非为,大胆放肆,试问年老时,何以有话题,当谈资。

48、爱情就像鬼,听过的人多,见过的人少。

49、尽管你细心灌溉,我说不爱就不爱。

50、爱情是平等的吗,不可能,谁爱得深,谁就痛得切。

51、鲜花往往不属于赏花的人,而是属于牛粪。

52、爱情就像白开水,天天喝,平淡无味,但是没有它的话,你肯定会要死活。

53、爱情能填满人生的遗憾,但也能制造更多的遗憾。

54、朋友,在江湖混过吗,男人,就是江湖,江湖险恶,知道不?

55、动什么不能动感情,动了,就愿赌服输。

56、爱情是风花雪月的事,失意的人是玩不起的。

57、如果你是因为寂寞,而爱上一个人,那么你最终会因为爱而寂寞。

58、男人从来不担心自己的未来,直到他找到一个妻子,女人常常担心自己的未来,直到她找到了一个丈夫。

59、让人无法自拔的,除了牙齿还有爱情。

60、相爱,因为陌生而产生勇气,因为距离而产生美丽。

61、不要拿着蒜瓣当水仙,让水仙就这样错过。

80后经典语录 篇2

以春树、韩寒为代表的“80后”作家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写作,但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以成人视角进入叙事的“少年写作”不同,“80后”青春校园叙事凸现出鲜明的年龄特征,题材上以青春校园为主体,张扬着叛逆、忧伤、颓废的情绪。这批作家除了春树、韩寒,还有小饭、蒋峰、胡坚、张佳玮、周嘉宁、苏德、彭杨、颜歌、水格、笛安等。当年,新概念作文竞赛让他们脱颖而出,逐渐形成以文学写作为业的少年作家群体。而今,80后已30岁左右,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日渐摆脱极端色彩,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但这种人生历练所带来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批作家的创作面貌。除了少数(蒋峰等)80后作家开始以严肃文学标准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向,大多数还是沿着当初开辟的叙事轨道前行,继续走商业化、大众化的通俗叙事路线。然而,这多年的迅猛发展,80后文学的构成及其作家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除了“青春文学”、“校园文学”的畅销,更多是网络小说的流行,当年明月、天下霸唱、南派三叔、静夜寄思、流潋紫等网络写手成为80后作家阵营中的新生力量,并在出版市场上处于强势地位。这种格局下,正统文坛搁置固有成见,以更为开明的态度,更加关注80后作家的成长。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韩寒等崛起于新世纪之初的80后作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体制逐渐开始接纳这批新成员。比如,浙江省作家协会还专门成立了网络作家协会,以促进和繁荣的网络文学写作。莫言的图书发布会上,郭敬明受邀为之助阵。种种现象表明,80后作家在新世纪之初异军突起,起初对传统文坛不屑一顾,经过10多年的磨合,如今逐步表现出与主流文坛合流的趋势。

近些年来,80后作家的创作出现新动向。这不仅仅是指青春校园文学在内容上的变化,也不只是指网络写作迫于读者压力而适当作出的雅化举动,而是说,这批在文学市场大红大紫的80后作家之外,除一批新的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正在崛起,而且在文坛影响越来越大。从中国小说学会推出的201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来看,宁夏80后作家马金莲的中篇小说《长河》高居榜首,而孙频的中篇小说《月煞》、蒋峰的中篇小说《手语者》也名列其中。这批作家中创作活跃的还有甫跃辉、郑小驴、陈再见、王威廉、文珍、蔡东、毕亮、李晁等,从文本来看已初步显示出他们的艺术潜质和创作实力。这些作家的创作稍晚于韩寒、郭敬明等青春校园作家,甚至也晚于网络小说作家。这个时间差铸就了一代作家两股潮流的创作格局。对于这部分后起的80后作家,文学史上的“迟到者”身份让他们避开了稚嫩的青春书写,叛逆、孤独、忧伤的表情逐渐褪去。更为重要的是,创作动机上,这批文坛新秀不以市场轰动效应取胜,而是以更为理性的姿态,让写作转入文学本体的轨道。从文本来看,这批80后作家更多地采用成人视角叙事,艺术上追求传统文学的审美趣味。从发表方式看,他们更倾向于在传统的纸质文学期刊发表作品,以求争取正统文坛的接纳和认可。

从伤痕、寻根、改革小说、先锋小说到新写实,后来的晚生代,最后到70后美女、80后作家,中国文学流派越到最后越重视年龄。这是因为作家创作风格很难统一命名,于是把生于60年代后半期的作家统称晚生代。晚生代前面那一批,也就是先锋派,他们创作风格相对比较明显。但是到了晚生代,写作风格几乎很难概括。这涉及到当代叙事同质化的问题。但回顾文学史我们发现,巴金和曹禺在24岁分别写出《家》和《雷雨》,刘绍棠16岁发表《青枝绿叶》,王蒙19岁写出《青春万岁》,苏童26岁创作《妻妾成群》,这类作家的写作属于以成人视角为标志的“神童写作”,所以文本的年龄特征不甚明显。但从作家创作年谱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是处于20多岁的年纪,前辈作家创作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而且文风殊异,具有反同质化特征。从这个角度反观80后的写作状态,在我看来,80后作家只有挣脱集体书写的困局,其创作才有可能走向成熟。而后起的80后新生代作家以自己对经典文学趣味的多元追求,改变着80后文学的整体格局。我以为,陈思和先生对文学时代的划分方式,也适用于阐释当前80后创作的审美嬗变,那就是,80后作家阵营内部在创作特征上从“共名”状态逐渐走向“无名”状态。这预示着80后创作多元共存叙事局面的形成。从创作实际来看,80后新生代作家普遍拒绝集体收编,志在成为独立的叙事个体,这种叙事的个人化特征逐渐颠覆了我们对80后作家的集体想象。

在反同质化的意义上,以马金莲为代表的新一代80后作家的崛起,标志着80后写作的正式分野。这使80后文学摆脱文学史大一统的代际划分和集体命名成为可能。就作家个体来看,即使在年龄上同属一代作家,但由于文学创作的起点并不一致,进入文学场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动机不一样,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风貌也会存在很大差异。而这些风格上的差异促成了当下80后小说多元共生的文学格局。由于这批新世纪第一个10年中后期崛起的80后作家,在从事小说写作的时间及其所持的创作立场、创作心态和审美追求,与世纪初涌现的那批80后作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讨论80后作品时,我们不能将其与全国其他同代作家的创作割裂开来,而应该把严肃文学、青春文学、校园文学、网络文学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在互相参照中找出各种写作范式与文本形态的同质异构性,通过比较和分析给出一个相对客观的审美定位。

nlc202309051253

从文学发展趋势来看,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独尊雅文学的审美风尚不同,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是雅俗文学并驾齐驱的时代。通俗小说,尤其是网络小说拥有大量读者,在文学图书市场拥有绝对主导权。通俗文学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使严肃文学的发展表面上相对处于守势,进入一个自我反省的阶段,一个力图与受众取得有效沟通的艺术调整期。在纯文学创作遭遇瓶颈的调整期,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后期,另一批具有一定人生阅历的80后作家登上文坛,短短几年,便在中国文学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在精神姿态和创作心境上,这批作家接近于传统经典作家,开始对社会问题有所担当。同时,他们对校园、青春题材的依赖,不如韩寒、春树等作家那么强烈,而多以成人视角进入叙事。当然,他们也没有网络作家的游戏心态和商业考量,而是自愿接受西方经典作家作品的熏陶,坚持走传统文学创作的路子。陀思妥耶夫斯基、加缪、马尔克斯、福克纳、卡夫卡、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川端康成等国外经典作家依然是他们所崇拜的精神偶像,给他们诸多创作上的启迪。这批后起的80后作家艺术修养甚高,80后主将甫跃辉还是复旦大学写作专业的研究生,对经典的小说理论和叙事技法都训练有素。这种传统的文学阅读和学习,有助于他们避开文学市场的跟风潮流,开辟个人化的叙事路径。

相对于主流的80后商业化写作,这批作家的创作观念显得“另类”。湖南80后作家郑小驴把春上春树的话当作自己创作的座右铭:“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里,我们观看电视里虚假的晚间新闻……但我们在这个虚假的世界里发现了真实,所以我们的小说也是一回事,我们走过一个个虚假的场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本人是真实的,处境是真实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承诺,一种真实的关系,这就是我想要写的东西。”在“虚假”中发现“真实”,追究社会生活的本相,成为这批80后作家普遍的叙事追求,而这种追问意识正是80后青春写作所缺少的。因此有人说春树的小说“从不思考,只是感受”(月千川语)。其次,这种真实观内在地蕴涵着批判立场。就生活与小说的关系,郑小驴说:“批判是我介入这个世界的连通器,是我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一种自我认知。”80后新生代作家普遍对现实保持批判的立场。当今乡土世界在商业浪潮席卷下“礼崩乐坏”的现实,受到80后新生代作家的普遍关注。比如,甫跃辉《白雪红灯笼》、《白雨》等作品。这种批判立场与他们的创作心态和文学理想有关。与青春校园作家和网络作家相比,这批作家的写作不是出于好玩或表现或发泄或倾诉,而是把文学当成严肃和神圣的事业,所以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更趋自觉,其艺术追求也显得更纯粹,对文学更抱有一颗至为虔诚的心。

80后新生代作家在美学上推崇悲剧的力量。他们擅长开掘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悲剧心理,去发现时代急流下小人物的隐痛,因此这种悲剧性是深层而内在的,使小说呈现出意义上的深度感。这个方面,桂林80后作家肖潇近年来的创作具有代表性。短篇小说《黄金船》通过对农村现实的观察,以虚构之刀,揭开了当代农民难以言说的伤痛。作者没有写乡村现实的物质贫困,也没有写乡村政治的腐败和荒谬,而是把视点直接对准农民的精神状态和心理诉求。一个父亲盼着在外打工的儿子回家,但儿子打拼多年,收入状况仍不见起色,自然无颜归家。故事的开头很一般,还不能展露作者的叙事智慧。肖潇不愿就此搁笔,因为他要追究的,远不是这种亲情隔离的表层痛苦,更多是一种生存的悲剧性。为此,作者虚构了开采金矿的故事,他让这位可怜的父亲采取“骗术”,引得儿子回家。尽管河底的黄金可能本来就子虚乌有,但一场疯狂的黄金争夺战还是不可避免地上演。悲剧由此产生:儿子最终在流血冲突中丧生。尽管这种虚构设置还存在值得探讨的空间,但荒谬而沉重的笔触,出色的叙事掌控能力和文学想象力,充分展示了80后作家良好的文学潜质。

与肖潇有着同样气质的深圳80后作家陈再见的短篇小说《丢牛》、《白肉头》等作品对生活中悲剧感的发现,眼光甚为独到。他有能力从生活缝隙中窥见某种隐秘的引爆点,抓住这个视点,就抓住了小说虚构的核心秘密。《丢牛》通过丢牛事件引发冲突,随着叙事的推进,不祥的阴影不断弥漫在冷静的叙述中,构成悲剧感产生的主要来源。我们看到,父亲愤怒之下推翻酒桌的那一幕,最终成就了一个孤独者的形象。如果说《丢牛》以一种沉闷压抑的叙述敞开了一位父亲的愤懑心绪,那么,《白肉头》通过儿童视角照亮了思想解禁之际人性的暧昧区域。小说从父亲用白肉头给人治病添丁写起,接着写到黄色电影中的“白肉头”。而这些颇具童趣的场景呈现于特定历史氛围中,历史对人心的规约激活了个体的欲望想象,自然也激发了儿童对异性的想象。在喜剧性氛围中,悲剧以偶然的方式降临。生活的诡秘和女性的宿命,以这种悲喜对照的结构呈现,可见作者匠心之独具。而洞穿本质的独特视角和悲剧感的精心营造,以及穿越人心的力度和思考的意义深度,足以显示80后新生代作家对文学的深度感和崇高感的坚定捍卫。从这种美学追求可以看出,与80后青春写作和网络小说相比,这种写作更接近于传统的经典叙事。难怪有评论家称,甫跃辉“身体里有一个老灵魂”。而残雪在读完郑小驴《鬼节》后认为,它可以与鲁迅的一些作品媲美。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批作家所追寻的是传统经典作家的美学趣味。陈再见认为:“一个好的小说就是揭露了一个秘密,它能让我们读罢轻声一叹,稍稍改变一下世界观,甚至人生观。”这种文学观显然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理想一脉相承。

从叙事向度看,陈再见、郑小驴、王威廉等作家的小说既指向当下,又面向未来,因为他们在试图摆脱写作的时效性和游戏性,而追求文学的普世价值和永恒意义。因此,他们对“80后”写作中的大众化和商业化倾向是相当警惕的,正如郑小驴对80后标签的看法:“将一个人纳入某种体系是要值得警惕的事,有些人借这个标签借到了东风,而有人却在这个体系中,个性和特征被遮蔽和平均化了,慢慢泯然于众人。写作要将目标和眼光放长远些。如果将写作的时间维度架构于整个文学史的长河中,一代人或几代人的距离,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可以看出,这批作家冲破集体命名的意愿相当强烈,他们不甘由这个被圈定的80后作家“体系”所“平均化”。这种反叛精神使80后文学在内涵上摆脱了纯粹的年龄特征,因为这批作家不仅是反映“他们”的世界和追求,同时也反映“我们”所关注的全人类的问题。

nlc202309051253

人性的神秘性和命运的不可琢磨是许多经典作家所关注的命题,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西方现代作家如此,残雪、苏童、格非等当代中国作家亦然。80后作家同样痴迷于神秘主义书写,比如,郑小驴的家族小说便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梅子黄时雨》就很容易让人想起格非的“迷宫世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书写蜕去了热烈奔放的青春气息,而笼罩在苍凉的氛围之中。比如,马金莲的中篇小说《长河》、甫跃辉短篇小说《礼佛》等作品,那种充满历史感的苍凉意蕴寄居在一种时间架构的设置中。这种少年老成的叙事作风,归功于作者在有限篇幅(中短篇小说)中对历史感和命运感的强化。马金莲的叙事神秘而斑斓,她对死亡的思索使人想起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岸》的苍凉意蕴。所不同的是,80后的人生经验还不足以支撑那种厚重的生命沧桑之感,所以马金莲的叙事所营造的苍凉感和历史感,并不建立在老者回忆性的叙述中,而是通过儿童视角打量生死,小说的死亡叙事因此变得异乎寻常。所以,叙事的总体格局是苍凉而非沧桑。那些日常所习见的怨恨、恐惧和痛苦,在马金莲的叙事中被洁净、崇高和宁静的死亡想象所置换。在对死亡的凝视中,作者向我们敞开了被恐惧和疼痛所遮蔽的那种高贵和洁净的生命色调。在小说中,死去的生命卑微如尘,而作者企图“挖掘出这些尘埃在消失的瞬间闪现出的光泽”。这就是马金莲的死亡美学。苦难中的人性之花的绽放使这部作品透出《呼兰河传》的神韵,那种朴实、冷静而淡定的语言质地直逼萧红的笔致。值得圈点的是,作者对民俗性、地域性与世界性、普遍性之间的关系的处理方式,是当前80后作家所少有的。《长河》对死亡的书写依托于回族作家所特有的民族经验和宗教背景。“散海底亚”、“苏热”、“卧尔滋”,这些历史积淀而成的殡葬文化突显出小说特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但作者对死亡的另类阐释,使这部小说超越了民族自身的个体性,而构成文本具有普世价值的形而上空间。正如上文所说,甫跃辉小说的背后隐藏着一颗“老灵魂”,所以,《礼佛》虽写到儿童,但没有采用《长河》式的儿童视角,而是在现实与过去的时间链条中穿插游走。作者以沧桑之笔,穿越重重历史光影,同时又频频回到现实,展示出一个历经岁月洗礼的老人那沧桑而寂寥的人生。在结构上,两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在空寂的寺庙中嬉闹的场景,与老人有儿有女却无所依靠的现实境况构成尖锐对照。应该说,这种立足于一定历史空间的叙事,摆脱了那种平面化的人事书写,是80后作家走向成熟的重要凭证。然而,80后作家的神秘叙事终究缺少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缺少隐喻的穿插和象征的结构,这必然使这种神秘思索难以获得宽广和幽深的艺术空间。

之所以把这批80后作家的写作命名为“另类写作”,另一原因在于,他们的写作与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并不怎么合拍,与众多网络写手受到苛刻的协议条款压迫而从事的与时尚接轨的“高速写作”相区别。广西作家侯珏谈到近作《被风吹破的门》时说:“光是选什么腔调和场景作为开头,从什么节点切入叙述,在什么地方转折融合,就花了两年时间。” 陈再见、王威廉、文珍、蔡东、小昌等80后作家写作时间并不长,发表的作品也不算多,但从现有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们天生就有讲故事的才华。从小说体裁看,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以走红市场的长篇小说创作为主,通常以商业利润来考量话语操作方式,而80后新生代宁愿经营中短篇小说这种不叫卖的“品种”,在鱼目混珠的文学年代坚守着文学的常道。这说明80后新生代作家骨子里存留着精英意识。他们不愿趋众,不愿随俗,也不追求时效,而是“退回”传统,在一种“守旧”中向前掘进。然而,尽管这批作家有着共同的文学志向,但并不妨碍其创作个性的多样发展。比如,小昌的中篇小说《我梦见了古小童》就并非是写“我们”的生活,而是切近80后人的生活本身。或许,因为作者自身就是“剧中人”,他总能精准地捕捉到他们这一代人的精神特征。与肖潇、陈再见内敛的叙事作风不同,小昌的叙事语言是表现性的,带有浓厚的戏谑意味。同代作家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验,且同样崇尚严肃文学趣味,却表现出不同的叙事风度,在我看来原因有二:一是创作主体的精神气质先天决定了他的叙事风格,所谓“文如其人”;二是作家所关注的对象及其所要抵达的审美目标不同。肖潇、陈再见的叙事并不直接反映80后的生活,而是专注于生命痛感的揭示。然而,陈克海、小昌、侯珏等80后作家力图反映的生活与作者自身的人生是同步的。因此,80后走出校园前后的生存状态成为他们讲述的核心内容。

80后作家的文学书写中难以摆脱校园的胎记,但与郭敬明、张悦然的校园叙事不同的是, 80后新生代作家的视野并不局限在校园之内,他们的叙事因主人公的人生已跨出了校园的门槛而带有明显的后校园色彩。山西作家陈克海的中篇小说《我们的生活有如冒牌货》便是一例。当代大学生毕业后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走向,在作者戏谑的讲述中得到鲜活的呈现。作者很少写校园里的故事,而是通过他们面对求职、性爱、婚姻等现实问题的抉择,真实展现了大学生群体迷茫、颓废而又不无偏执的生存状态。小昌的《我梦见了古小童》同样如此。作者借助主人公兼叙述者“我”的视角,讲述了“我”与几个女性之间的性爱游戏,而主人公对性的态度很能代表当代大学生面对现实的迷茫心态。我们看到,两性关系对主人公而言是那么随意不过的事情,甚至失去了最起码的责任心和羞耻感。那些完全超出了与其文化水平相匹配的举动,常令读者讶然。比如,小说这样描写主人公对待“螳螂女孩”的心态:“我一搂她,她就浑身发抖,我生怕她生了奇怪的病,突然死在我怀里。我搂着她光溜溜的身体,有时会想,她要死在我怀里,我该怎么跟警察把这事儿说清,甚至怎么给一个女性尸体穿上衣服。因此我很快跟她分手了。”更多的时候,主人公似乎没有任何其他的企图,而仅仅是为了享受“脚踏两只船的愉悦感”。不可遏止的性欲,人生前途的迷茫,青春的荒唐与无处安放,凡此种种皆铭刻着无聊与空虚的生命印痕。小说中大面积重复性的性爱描写,隐喻着当代大学生涉入社会的当口,那种不确定的情感走向,以及这一代人在纷繁现实中无法把握自我的状态。当然,我们不能否认80后精神失重的真实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缺少社会历史层面的整体观照,这种经验的呈现在格局上显得不够开朗和大气。相较而言,广东作家王威廉的世界呈现了另一番景象。《我的世界连通器》、《信男》等作品对人类现代境遇的观照,特别是对人物在绝境中抗争的复杂呈现,由于有了历史化的伸展空间而获得了更为辽阔的审美气象。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80后女作家群体中,新秀不断涌现,她们以各自的审美追求为新世纪女性叙事增添了新质。文中饱满精细而层次丰富的心理描写,孙频对情感本真形态的形而上追问,蔡东对女性备受压抑而隐忍活着的悲壮书写,潘小楼小说中神秘的画面感,以及若隐若现的叙事氛围,共同丰富着新世纪80后文学的景观。

80后青春小说和网络小说的重要贡献,主要不在它的审美价值,而在于它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娱乐性和消遣功能。这是对强调载道功能的传统文学的一次反拨。但问题也是显见的,对文学消遣娱乐功能的张扬是以牺牲文学的社会价值和精神重量为代价的。而后起的80后新生代作家试图摆脱经验主义写作的框架,极力维护文学应有的社会担当,为80后文学增添了思索的气质,同时,也为整个80年代出生的作家突破自身提供了可贵经验。但问题也很突出,首先,80后新生代作家的叙事过于追求故事的圆整,而没有为读者在审美接受中留下适当的创造空间。其次,80后新生代作家叙事中普遍存在概念化和教条化的倾向。比如《长河》中有这样句子:“时间过得多快啊,它裹胁着我们,活着的,亡故的,我们像一粒粒尘埃,无不汇集在时间的长河里。”这些“点题”之笔,应该隐藏在叙述中,由读者去“填空”,而不是由作者直接道出。这些问题在他们的小说中相当普遍,是艺术上不成熟的重要症候,严重制约着小说审美品位的提升。我想,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理论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都能克服。当然,这批追随经典文学趣味的80后作家,在技术上的不够成熟也是情理之中的,毕竟他们的创作刚刚起步(5年左右),缺少充分的艺术储备。然而,他们在时代喧嚣中表现出来的写作素质却是值得称赞的,他们将经典趣味的追求贯穿在写作中,一定程度上令80后作家的整体形象有所改观。我们相信,随着不断的阅读积累和叙事训练,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伴随的艺术锤炼和沉潜,80后作家创作成熟期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单位:《南方文坛》杂志社)

80后励志经典语录简短 篇3

2. 乐成绩是简朴的工作不绝地一再做。

3. 没有退路时潜能就施展出来了。

4. 永不言败,是乐成者的最佳风致。

5. 要乐成,先发狂,脑子简朴向前冲。

6. 做正确的事,再把工作做正确。

7. 成大事不在于力气几多,而在能僵持多久。

8. 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9. 不怕你不懂不会,就怕你不学不干。

10. 不要问别工钱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别人做了什么。

80后代表作家林萧经典语录 篇4

1、青春是一个多梦的季节,校园文学社团无疑为有梦想的人提供了一个最初的舞台和园地,飞翔青春,激扬文字,许多的作家和诗人都是从这里走出,成为文坛一颗颗耀眼的星辰。

2、文学就如同亲密恋人、红颜知己,在爱情贫乏的年代里,她能给你心灵的慰藉,让你的心充实起来,并坚信着生活的美好。

3、在青春的橄榄树下,做着七彩的梦,梦中有长着洁白翅膀的天使向我走来,她的手牵着我的手,一起走过黎明的曙光,她的微笑比阳光明媚,她的呼吸比花朵芳香,她就是文学的馈赠,缪斯的召唤。

4、商业化时代,作家作品以畅销或商业价值为衡量的尺度也无可厚非。作家的价值以发行量为体现,这是文学的无奈,也是社会的无奈。但文学的商业价值是短暂的,许多畅销书作家昙花一现就是有力的证明。

5、文学的.社会价值贯穿的是历史,其价值不可估量,作家和作品只有经过时光的洗涤才能最终沉淀下来,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

6、社会责任感应该是一名作家的基本要求。

7、好作家之好,不仅在于文字优 美、文法精湛,更重要的是其作品读后能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历史感和教化功能,能让人进步。

8、“80后”作家中真正的主流作品实在太少,大量的作品迷醉在商业价值里。文学,失去了应有的灵魂。

9、上一代人不愿意读下一代人的作品,所处时代不同是主要的因素。比如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没有八十年代人的经历,环境、阅历、情感等等都不同了,对八十年代人的所思所想也缺乏了解,即使看他们的作品也不能很好地融入进去,所以主观上也不大愿意去读。

10、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土壤。离开了土壤,文学怎么能生根发芽呢?

11、做一个正直的人,认真写好笔下的每一个文字,微笑着感恩地面对生活,是我对自己的定位以及不倦的追求。

12、助人其实很简单,不过举手之劳,却能收获一份心灵的快乐。每次将关爱送出,我都感觉内心无比丰盈,这种精神上的愉悦无可比拟,如同夏日里的一泓泉水,清澈见底,沁人心脾。

13、文学并不能改变大多数人的命运,甚至无法改变一点点他们窘迫的生活现状。更多的时候,文学作为一种生存的手段,很多人借助于它,在各行各业打拼着自己的理想,最终能坚持下来的人已经不多了。

14、我很庆幸自己在乡村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那将是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珍藏在我的心灵深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5、我沉醉于校园时代的景物和音乐,在潮湿的石阶上看着穿白色裙子的女孩经过,大朵的白玉兰开得多么灿烂。那时的诗歌是纯净而美好的,即便是今天偶尔翻阅曾经的诗歌,我的心中也洋溢着淡淡的幸福。

16、诗人们偶尔“先锋”一下是可以理解的,但倘若一位诗人的绝大部分作品让人读后感觉晦涩、阴暗,产生对现实的种种绝望,无论如何算不上好的诗歌。

17、对于诗歌写作而言,我一直推崇闻一多先生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

18、是诗歌让我走上了文学之路,诗歌对我来说是生命的一部分,也许终生都会不断地写下去。

19、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用心说话、用情做事是我作文做人的根本。

20、诗歌的“真、善、美”是我一直坚守并坚信的信念。我始终坚信,一首好的诗歌应该是美的,能够让人感受到美的力量。

21、这是一个不需要诗人的时代,娱乐和明星占据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倘若一个人在公开场合介绍某某是诗人,是一个多么不合时宜的交错。

22、窗外白了/我写到了雪/诗歌也呈现出/一片雪白/我写到了雪/窗外越来越白/然后渐渐地/黯淡下去。

23、只一页/便翻到了秋天/这个季节/最温柔的部分/有花凋零/点了点头/转过身去/叶子面对的/是整个秋天。

24、诗歌是写给别人看的,能读懂是最起码的要求,当然诗人的所有诗歌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读懂,但这至少应成为努力的一个方向。

25、一把锁/进入门的/感觉/一个男人进入/一个女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26、阳光照着/懒懒的感觉/早晨的水泥路/铺满了金黄/一个人走来/我看不清/他的模样/也看不清/他的脸。

27、从遥远的地方/我听到了故乡/雪落的声音/雪下起来的时候/ 飘着白发的村庄/发出一声轻微的呻吟/乳白的炊烟/雪白的屋顶/融化成一种纯粹的白/雪落在江南的肩上/十二支洞箫依次吹响/桨声在窗前的河里渐渐凝固。

28、我只是不经意地路过/春天的路口。鞭绳已断/我勒转马头回望江南/梦里的落花沿途凋零/流水深一脚浅一脚/摸索着通往春天的路途。

29、春天带你去看桃花/这是我们曾经许下的诺言/梨花、李花和许多不知名的花/开遍了春天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不三心二意也从不/心猿意马。我们意志坚定地/步行至儿时的三岔河边/去看害羞的桃花嫁给了春天。

30、春雷滚几声就好了/如同一个滚过泥地的孩子/茁壮成长,眼含忧伤/春雷隆隆滚过我们的头顶 /阳光和花朵从头顶升了起来。

31、落花静静飘下时/水的封面轻轻打开/又轻轻地合上/一切都不曾发生/一切都已经发生。

32、有水的日子/生活总呈现出/一种湿漉漉的姿态/水的心事其实是/一条河流过的痕迹。

33、水的皱纹化作/一圈圈浅浅的涟漪/站在水边的少年/已经白发苍苍。

80后语录 篇5

2、我祈望,在某个风光明媚的街角,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

3、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每一次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

4、对别人要求松一点,就不会总失望;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就不会总沮丧。

5、骂我可以,若提父母,拿命干你。

6、当面责骂才是友,背后乱叫那是狗

7、总有几个疯婆子,是我不能抛弃的朋友。

8、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相信别人的嘴。

9、我喜欢聊天你一句我一句,并不是我一大堆你一嗯。

10、“好,是我的错,行了吧。”这句话,男孩说,代表这事完了。这句话,女孩说,代表你完了。

11、看着喜欢的人上线,却不能主动和他聊天,你们知道这种说不出的痛苦么?

12、上课发短信,那种脖子勾着又担惊受怕的感觉啊,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明白啊。

13、删过我的人,你别指望我会再加你第二次……

14、心给出去的时候,就该知道,不可能毫发无损的拿回来。

15、每条说说都是发自内心的,可是那个人懂吗?

16、别人指着你的痛处哈哈大笑,你却只能傻傻地笑着。你翻脸,别人会说你开不起玩笑,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17、小三其实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女人,背负了骂名,却帮你认清了男人的真实面目

18、有些人看不惯我,其实我心里都有数,可是你在谩骂我的同时,麻烦您瞧瞧自个儿的德行,是葱是蒜大家心里都清楚。

19、在乎够深的东西,往往别人轻轻碰一下都会觉得是抢。

20、我希望我男朋友给我他的手机告诉我说:媳妇看谁不顺眼,随便删。

21、最讨厌的就是明明是自己先发的说说或日志,别人看了后盗走了,结果她盗走的火了

22、英雄联盟,你根本就不是英雄,你残害了多少情侣。

23、最讨厌第一次没听清别人的话问他刚才说的是什么的时候他说“没什么”!

24、一句话,一件事,有的人就从你的生命中消失了。

25、无聊的时候,喜欢掏出手机看一下时间,然后解锁,翻动几页功能表。又锁屏放回裤兜里,中枪的转

26、没有短信,没有电话,没有留言,没有早安晚安,嗯,亲爱的你真的好忙

27、我要让爱我的人自豪,弃我的人后悔,厌我的人不尽如意,嘲笑我的人木瞪口呆。

28、傻傻的想,痴痴的笑,呆呆的等,总有那么一个人,让自己失去理智。

“70后”和“80后” 篇6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大众文化和文化理论。

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思想的踪迹》等论著多种,曾受北京大学派遣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

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angyw

虽然有人不断对于按出生年代将作家进行分类提出批评,但这种分类其实有自己充分的理由。因为由于中国社会最近剧烈的变化,代际之间的差异其实相当明显,虽然一代人之中当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性格和生活状态,但大家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到“代际”之间的差异。最近,“80后”作家加入作协和《奋斗》引发的热烈的议论,其实标志着“80后”的青春文化在社会主流中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和定位。而一批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起过关注和争议的“70后”作家却面临着一个“定位”和“转型”的挑战。他们目前可以说是处于一个“夹缝”之中。最近一些“70后”作家新作的出版也引发了不少有关他们的讨论。

这种“夹缝”状态其实是70年代出生的人最为典型的处境。70后的一代人正好处于一个独特的过渡情境之中。他們可以说是在一个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后阶段出生,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巨大变革中成长。他们的人生最为关键的成长时期是处于中国和世界最为复杂的转变年代。经历过历史上的匮乏和压抑的过程,却又在一个异常活跃和饱含激情的变化的时代里从青春度向中年。这种过渡性让他们似乎突然置身于一个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全球化的剧烈冲击和过去的封闭性之间,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状态。这种状态让他们既和过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许许多多新的特色。他们可以说是处于“方生未死”之间的一代,充满了诸多过渡性的气质和表征。他们受教育的80年代到90年代的初中期,教育和文化的过渡性,各种思潮和文化经验的剧烈冲击都对于他们构成了诸多的挑战。而整个社会由政治和思想观念的开放为基调的80年代到以强烈的经济成长为主导的90年代,他们都在少年或者青年时代。

这样各种观念和文化的复杂“叠加”构成了他们的基本特征。他们既不像80后生长在市场经济和中国最富有的一个阶段,所以其生活和文化经验没有匮乏时代的影子,没有20世纪中国历史悲情的重负,也不像五六十年代的人那样曾经深受计划经济时代的生活和文化的影响和支配,而后经历了观念和思想的巨大的变化。他们对于当年的生活只有模糊迷离的记忆。而他们成长的青春期,却是改革开放之后价值和文化都相当不稳定的阶段,这使得他们的文化展现出一种过渡性的特质。他们成长的经验既有过去的20世纪历史的刻痕,又有新世纪文化的特色。他们可以说是计划经济年代的最后一代人。他们的经验和成长的历史其实是一个在双重夹缝之中寻求处境的表征。他们无法像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一样对于过去的断裂有深刻的了悟。他们在一个反叛的青春阶段所反叛的正是80年代以来的那些混杂的话语。他们对于市场化的状态和计划经济的遗留都有一种微妙的情绪。这使得他们的写作所呈现的是一种复杂的状态。他们中的许多人往往显得相当“出格”,这种“出格”显示出一种在两种秩序之间的状态。我以为,贾樟柯电影中的那种成长的复杂经验似乎是70后人生的一种重要的形态。

70后作家,其实就是这种夹缝状态的一个表征。在90年代的后半期,“70后”一度引发了关切,许多人对于他们表现欲望的焦虑的作品感到了兴趣。他们也通过某种反叛的状态引发了传统文学界的兴趣。所谓“身体写作”等等所引发的争议,在当时一方面使得他们的反叛姿态得以确立,但另一方面,这种反叛还是相当依赖原有的文学期刊为中心,以作协作为组织结构的文学制度的运作的。他们的反叛惊世骇俗,但他们发表作品的路径其实还是沿着过去的期刊来发表的。所以他们的影响力仍然集中在传统的文学机制之内。除了当时最为出名的个别作品,多数作品还是在主流的文学期刊上发表的。70后的作品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畅销书市场,而他们的同代人也并没有像80后那些市场经济下出生的第一代人那样显示出在文化市场的消费能力和影响力。于是,他们还是依靠原有的文学机制写作的。但“80后”在21世纪之后的崛起则基本上是依赖一个和原有的文学期刊为中心的文学机制无关的“畅销书”出版的新的市场和同龄人的巨大的消费能力而走红市场。所以,70后在80后异军突起之后,往往显得难以找到清晰的定位。

从目前的状况看,传统的文学机制仍然会稳定地存在,“70后”基本还是处于这一机制中,但由于这一机制在市场的发展中有相对萎缩和与大众传媒脱节而难以发挥效应。所以70后的创作其实就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何找到在夹缝中的新的特质,让文学的读者和公众了解他们的写作,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在公众的关注转向80后,而像作协这样的机构也表现了对于市场经济下的“畅销书”机制下的“80后”的兴趣之后,70后需要深入地体察和理解自己的“位置”,提供新的可能性。

“70后”和“80后”呈现的不同的写作形态值得我们关切和思考。

80后伤心情感语录 篇7

一些旋律,一些故事,一些感情,在青春的剧中,在颜色混搭的背景里,缓缓地交错着。鲜艳的花季,细碎的流年,只能在其中慢慢收藏时光的碎片,拼凑在文字间。最后,寻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在紫色风铃翠微作响的风里,带着微笑再次读起,其实那文字很容易读懂:相遇,相识,分离,怨别。

不安混杂,离愁别绪。在这种如哨声般短促鸣响,却又余音流长的生活中,学会奏响一曲独唱,学会了解自己和生活中的各种滋味,找到一个勇于体验悲伤的自己。

在你看来我的眼泪是矫情,亲爱的,你可知道我多想挽回你。

我宁愿一个人生活,也不要一些虚伪的人贴在我身边,看着我痛苦。

人生就是这样,难免有痛,难免有伤,无论我是否曾经抓住抑或远去,那些东西都不可能离我而去,虽然有些事不能回首,有些回忆不能梳理,有些人只能永远埋藏。

人生如潮,涨退更迭,唏嘘之间,总有失意,冥冥之中,总有彷徨。迷茫的眼睛,看不到云卷云舒,朦胧的心境,找不到花开花落。

我用空虚沾着空虚的血,在青春的纸页上挥着笔墨,绘着人生,或是被取名作人生的画;我用空虚喝着空虚的血,消化,孵化,孵化出空虚,更多的空虚,于是我流着更多的血,在空虚的夜里,终是,我醉了。

不要说,离开以后还会想念;不要说,分手以后还是朋友。离开一个地方,风景就不再属于你;错过一个人,那人便与你无关。落花本来有意,流水本也无情。转身的那一秒开始,我的幸福,便与你无关。

对你我还是放不下,现实真的好残忍,哭了,谁还会心疼?累了,谁让我依靠?我从不相信距离会冲淡思念,不管是时间上的,还是空间上的,我就这么痴痴地守候着这份美丽,不想让任何人明白,也不期望任何人理解。想你,是永远不变的心情,牵挂是如此的甜蜜……

想得开,再灰暗的事也有光明;想不通,再美好的事也有阴暗。世间万物,相依相存,阴阳相对。有了绿叶的陪衬,才有了红花的艳丽。人一辈子,无论走了多少路,终归只有一条路,却分无数路段。平坦的路段,心里多是美好;坎坷的路段,心里多是晦暗。你该明白,无论哪个路段,总有过去的时候。

曾经以为,我就是你心中永远的春天,可是我忘了,春天的后面是冷秋,寒冬。曾经以为,我可以戒情,戒网,戒伤心,可我忘了,最难戒的却是你。我是多么的喜欢此刻,因为这就是你我相识的季节。

曾经在最纯真的年代相遇,在张扬的青春里幸福,在岁月的沧桑里分离,盼望着,还能重逢在尘埃落定时,只为确认你的幸福,只为,再见你一笑的风华,然后,淡然离去,自此天涯路人,未有归程。只留一缕暗香,挥散于变幻的春秋,一丝缠绵,穿透十丈红尘……

每个深夜,思念都残忍的,为我扒开,一个一个数到我手指颤抖。其实你一直都在我的伤口上撒盐,却从不想我的感受会有多心酸,也从不想我的承受还能走多远,如果这样能让你笑的更婉转灿烂,我愿放纵你撒到手软,我也会忍着痛也不哭喊!

时光无言,却年年有痕。我们总是习惯带着记忆,走现在的路,然后在不经意的某个瞬间,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突然泪流满面。或许,有些缘分真的像极了那一场落花,是我们无法挽留的忧伤。

那一霎时你终于发现,那曾深爱过的人,早在离别的那天,已消散在这个世界。心中的爱和怀念,都只是属于本人曾经领有过的留念。我想,有些事情是能够遗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记念的,有些事情可能迫不得已,有些事件始终无能为力,爱你是我的灾难。

心若计较,时时都有怨言;心若宽容,处处都是春天。人世间纷纷扰扰,彼此互相原谅与担待,演绎着这世界所有的恩怨情仇,看红尘沧海桑田,一时一事,本无定数。不要轻易去厌烦某人,那样劳心费神。美好的东西,锁进记忆,时常品味;时光缝隙处的垃圾,丢到一边,与你无关,不必理会。

我们,已经多久不联系了。感觉这一辈子都不会再见到你了。有些事,不说是个结,说了就是一个疤。那些不能说的秘密,会不会成为我们永不见面的借口。一直在想,很多年以后,如果我和你,就这样再也不联系,可突然有一天,就这么站在喧嚣的人群里,相互注视着对方,第一句话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说的出。

想你的心一阵阵疼痛难忍,我告诉自己对你不要编织这样的梦,我告诉自己不要这样去想你,可意愿一次又一次的违背自己,我可以做到不去爱你,但我做不到不去想你;我可以做到不去打扰你,但我做不到把你忘记;我可以做到不给你任何消息,但我无法做到你不在我的记忆里!

一个人的时候,寂寞的时候,我该找谁来陪伴?

谁的心都难纯真,哪个人都难完美,生命中的有些东西,只有放逐时间,才会愈加清晰。不是因为执着,而是因为值得,哪怕只是一场空落;不是因为心情,而是因为生命,哪怕只是一种伤痛;不是因为需要,而是因为离不开!

经历得越多,懂得越多,就是这个道理,让我慢慢成长。

你的人轻靠我肩膀,你的心爬上谁的床.

时间几乎会愈合所有伤,请给时间一点时间。

期望着被看重,却被排到了最后;抱着希望而来,却带着失望而归。有的人心里什么都有,就是嘴上不会说,所以憋屈自己。

如果有一天,我们要分手,你会永远记得我的好吗?真的好想大声告诉你,我永远都不想跟你分开,可是我的理智告诉我,我不能如此做,我只能当你的过客。

经年的伤,就在那一刻轻启。说疼痛,好象无从感知。说不疼,有些自欺欺人。是凉,透心的凉,清澈的凉,正是这感觉。雨洗纤尘,将一切涤荡得干干净净澄澄澈澈,就连伤,都被冲刷得那么寂静,苍白的颜色,丝毫不张扬。

其实一个人挺好的。没有顾虑,没有牵绊,无非是孤单了一点。

有些爱给了你很多机会,却不在意不在乎,想重视的时候已经没机会爱了。有些话埋藏在心中好久,没机会说,等有机会说的时候,却说不出口了。有些人是有很多机会相见的,却总找借口推脱,想见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 有些事一别竟是一辈子,一直没机会做,等有机会了,却不想再做了。

舍不得伤害别人,总是带着笑去原谅;顾不得心疼自己,总是含着泪去支撑。一些感受,只能交予心,揉进泪;一些感情,只能止于唇,藏于心。

失恋,其实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病,因为它不只使人思想行为错乱,更教人心力交瘁;失恋,也是用寂寞编织的网,网住了忧伤和绝望,而网内的人往往愈陷愈深愈迷惘。

如果下辈子,你记得不要和我相隔太远,我怕和你没有机会碰见。下辈子你还没找到我之前,记得不要太早和别人结缘,要相信我们总会见。如果下辈子我们遇见,记得你先爱上我,那样你就可以包容我的任性。如果下辈子你先爱上我,记得要多在乎我支持我。就像这辈子我爱你那样的爱我。

你是否和我一样,幻想过一份美好的爱情,经历了却发现并不是想像之中那么美好,你是否和我一样,在步入社会前就觉得一切似乎都很容易,进去了才发现,这个圈子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现实。

请不要把我的关心,当作理所当然,不管我有多爱你,最终也会有疲惫的一天。

灯红酒绿闪了你的双眼,你在骚动、你却胆怯,你在向往、你却假装正经,倒不如让你来一次彻底的歇斯底里,只让我心痛一次就好。

原以为自己很坚强也很浪漫,也许每一个早恋的女孩都会这么想。其实走过以后才会知道,自己承受不住那样的负荷,因为还没到那个年龄。

爱上你不是错,错的是,我没让你爱上我。

七年,可以彻底忘记一个人。不管有多么深刻的伤痛,只需要七年都会痊愈,因为七年的时间,可以把我们全身的细胞都更换掉,一个旧细胞都没有。每一天的坚持都是一种进步,每过一天,那些想念你的细胞就会死掉一些,总有一天,会干干净净。

有时候爱的太久,人心会醉,有时候恨的太久,人心会碎;有时候等待太久,人心会干涸!爱的太久,心会醉么?其实不然,爱久了,成了一种习惯。恨的太久,心会碎么?其实爱恨只在一念之间,恨久了,说不定是另一片天空。等待太久,心会干涸么?虽然时间冲淡了一切,而心却在原来的位置,执着的跳着……

人,有时候就像伤痕,有些伤痕,划在手上,愈合就成了往事。有些伤痕,划在心上,哪怕划得很轻,也会留驻于心。有些人,近在咫尺,却是一生无缘。有些遗憾,注定了要背负一辈子。

一件东西一旦拥有,便马上贬值。

你就这样走了,这样离开了,我心中所有的问题都是问题,走吧,走吧,我只能说,再见,爱情。

如果会有下辈子,记得不要和我相隔太远,我怕和你没有机会碰见。下辈子你还没找到我之前,记得不要太早和别人结缘,要相信我们总会见。如果下辈子我们遇见,记得你先爱上我,那样你就可以包容我的任性。如果下辈子你先爱上我,记得要多在乎我支持我。就像这辈子我爱你那样的爱我。

你说做人要洒脱那无非是向我证明你拿的起放得下我要用怎样的表情来回应你不够爱我。

孤独感油然而生?有没有那么一瞬,眼前的一个场景就把你带回过去。每个人内心都藏着属于自己的旧时光。

是谁把年华错落成诗?是谁把岁月滴墨成殇?谁的眼眸温柔了烟雨小巷,谁的哀怨彷徨了塞北荒凉?浅浅时光里,谁曾用墨笔点起了岁月的涟漪?漫漫人生路,谁曾用诗赋唯美了浅涩的记忆。曾经,谁是谁的谁?后来,谁又是谁的谁?

静悄悄的,四野里闪烁的火光,鬼火一般,渲染着阴森和恐怖。残剑断戟散乱于顽石和荒草之中,受伤的战马不时发出阵阵悲鸣。那些虫鸟们被白天惨烈的杀伐惊散了,有的遁入遥远的夜空,有的蛰伏在泥土的深处。远处的乌江在无声流淌着,泛出细碎的银光,看的见江水向前翻滚,听不见汹涌的波涛声,反到叫人觉得有些颤栗,感到有一种无名的恐惧漫向全身,那呜咽声已深埋在心低。

思念就跟爱情一样是会耗尽的。无奈要分隔两地,一开始我想你想得很苦恨不得马上飞奔到你身边,再也不要跟你分开。后来的后来,我沒那么想你了,不是不爱你而是这样的想念是沒有归途的。我再怎么想你,还是见不着你,摸不到你,只是用思念来折磨自己。于是我知道,我得学着过自己的生活。

满天星云下,感到无边的落寞。也许流星能体会。我期待,飘飘雪花的日子,你的心带来了一屡芬芳。

花红谢了谁?叶绿枯了谁?月缺冷了谁?风起散了谁?一季花开,一季凋零。一树吐绿,一地枯黄。一勾冷月,满眼相思!终究,都是前世注定的轮回,不甘心也只能任命。真的不必在意,只是力不从心。于是,一路上边走边忘,也一路频频回顾,不甘,不舍,不忍……

其实起点和终点,只是单纯的两个点,而两者之间,相隔千山万水,你我跋涉的脚步从未停歇,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沿途的风景万千,你我却在匆忙的脚步中,难以将美景尽收眼底。

咖啡依旧是香醇的,生活依旧是美好的,就算给我再大的城堡,我也不会去当爱情的奴隶。就算没有王子,我依旧是个骄傲的公主,继续着我一个人的童话。

每次都这样, 迷迷糊糊就站在自己完全无法掌握的位置。 后悔也来不及了。

承诺,其实是最伤人的语言,只是却每一次都让我信以为真。

富含哲理的80后励志语录 篇8

2.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懂得身处低下。

3.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4. 不是境况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况。

5. 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6. 要铭记在心: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

7. 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8. 人是可以快乐地生活的,只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复杂,选择了叹息!

9. 过去的一页,能不翻就不翻,翻落了灰尘会迷了双眼。

10. 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

11.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

12. 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忘掉失败,不过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

13. 假如我不能,我一定要;假如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

14. 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80后如何形容50后父母 篇9

“父母皆祸害”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2006年,张坤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并推荐至豆瓣网。

2008年1月,一名豆瓣网友邀她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组,并担任小组管理员,组名就叫“父母皆祸害”。

张坤接受了任命。作为资深豆友,在上海某英文报任文化记者的她并没觉得这个小组离经叛道,她同时还在混“皮肤过敏”小组,“自取其辱”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

这些正流行于各大社交网站的小组,被公认为是互联网新生代的人际网络与生活方式,他们热衷投奔志同道合的组织,或干脆自己成立一个组织,崇尚腔调,语不惊人死不休。

张坤认为,这不过是年轻一代争取话语权的一种方式。她来自孔子的故乡山东,家乡街道的墙上至今还反覆刷新着“二十四孝”的内容,那堵墙,据说曾祖父那代起就一直竖着。“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两年后,组员发展至近7000人,规模在豆瓣属中等偏上。话题每天都在更新,主题旗帜鲜明地集中于一点:如何对付父母?首页上,几篇被视为经典且指导性强的帖子长期置顶——如何高效地anti-parents(反父母)?让我们不要重复他们的失败人生;你是否在重复父母的错误……

父亲节前夕,另一个热衷玩投票的社交网站开心网做了一个关于两代人关系的调查,投票结果显示,50后一代父母最大的问题是:控制欲太强,不尊重孩子隐私。

不过,这些都是网络世界中的抱怨,一个为生于1950年代的父母所不擅长的世界。这仍然是一场不对等,并且趋向于自我封闭的“战争”。“父母皆祸害”小组只迎来过一名“敌军”,一位高一女生的母亲,很快被驱逐。他们还驱逐所有敢于宣扬热爱父母言论的组员,他们要求组内只能存在一种声音——“反对父母”。

两个时代的对峙

加入“父母皆祸害”网络讨论小组之前,28岁的方馨已经向父母“宣战”了14年。“战斗”的手段包括:考上一所远离家乡的大学,不看新闻联播,不看春晚,不按时吃饭,不入党。最后一场大型“战役”爆发于一年半前,导火索是父母认为她该做妈妈了。

方馨一家生活在铁路家属区,那是一个自成系统的独立王国,从铁路运输法院到医院到小学、中学一应俱全,这导致他们天生对组织与单位持以高度的依赖与信任;

当老师的父母喜欢用“不三不四”来责怪方馨的非主流想法,在他们的认知体系中,世界本来非黑即白,不姓“社”就姓“资”,他们从小就被告诫只能以辩证唯物主义武装脑袋,解释经济、政治、美学、新闻……

2000年,方馨考入北京某名校。两年后,父母到北京看她。方馨正想着该带他们去宋庄转转,还是到东直门附近的各剧院看场话剧,母亲却要求先去天安门和毛主席纪念堂。

在纪念堂的长队前,方馨陪着父母夹在一长串四五十岁的叔叔阿姨中间,莫名感到一种不自在。终于站在毛主席的水晶棺前,方馨发现母亲哭了。“她说,当年我作为红卫兵串联到北京,还幸福地亲眼见到他在天安门上招手。”

之后每年寒暑假回家,每到新闻联播和春晚时间段,方馨都刻意坐在父母身边,尽可能自然地对父母进行“思想启蒙”——

“爸、妈,我从学校带回几张碟,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的作品,我们看电影,不看春晚了行么?”

成为“父母皆祸害”小组的一员后,方馨不再纠结于自己的“大逆不道”。和这个根植于文青大本营豆瓣网之内,拥有近7000名成员与一个惊悚名字的讨论小组相比,方馨与父母的“战争”就“交火”的观赏性而言,简直平庸得不值一提。

周瑞,武汉某名校新闻系本科生,父母均是湖北省教育系统官员,利用手中人脉,为女儿铺好从幼儿园到念研究生,甚至就业的路。他们对女儿上大学后越来越减少回家的次数,尤其对其试图脱离安排感到失望和不解。

在他们看来,对女儿的爱,就是为她的未来铺平道路;而在女儿周瑞眼中,爱即放手,因为“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50后父母的典型面孔

据组内调查,该小组成员的普遍身世背景为:生于1984之后,倾向于相信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从小便开始接触网络,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观点,也没有什么不容置疑的权威。

而他们的父母多为小学教师,最爱看CCTV,祸害,这个词对于他们而言,只用来形容过万恶的旧社会,美帝国主义,以及麻雀。

这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常被喻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父母,在他们子女眼中,却是一群“僵化的国家教育机器的最末端执行者”,他们“逃得掉沉闷无趣的小学,却永远也别想从父母那儿毕业”。

在“父母祸害”小组里,父母是小学老师的豆友回忆往事,怨气难平,“卷子还是热的,我妈就把我叫去大骂一顿”,也有目击者称:“老师的孩子特别倒霉,父母老拿班上年级里第一名跟他们比。”

在他们看来,小学老师,不管是被迫无奈或主动随着教育大机器把活泼聪明的孩子教“死”,他们最深重的罪孽在于“自己被洗脑就算了,还对小学毕业N年的儿女进行持久性的无孔不入的祸害”。

他们成了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既亲近又最疏远的父与子、母与女。

最严重的问题在于,父母已习惯于生活、就业、房子、生育统统被国家有计划地安排好,他们也就习惯性地想为下一代安排好一切。

作为管理员,张坤的职责是删除带人身攻击的过激帖,调节组内气氛。在她看来,这个小组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发泄。“许多人的困境高度相似。我们两代人之间,不是杰丝与她当教育部长的爸爸之间的问题,也不是她出走的姐姐与母亲之间的纠葛,”她说,“而是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对峙。”

50后与80后,这两代人分别出生、成长、思想定型于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前后两个完全断裂的30年。裂缝之间,激荡着左与右的博弈,退与进的拉锯,集体与个人的冲突,物质与精神的失衡,经济基础与上层社会的位移……

其所延用的腔调、风格与主流价值观,成为两个断裂时代之间最稳定、变化最小的领域。

父母有他们停步的原因。毕竟掌握这个时代话语权的,仍然是与他们同龄的佼佼者。方馨、周瑞父母至今看得最多的电视节目,仍是新闻联播、春晚、黄金时段的主流电视剧;读得最多的报纸,仍是当地党报、都市报。

儿女是他们惟一的信仰

2004年方馨大学毕业留京工作后,一度缓和的家庭关系又开始变得紧张。缘由是父母执意搬到北京同住,将家乡的房子卖掉,供女儿女婿提前还完房贷。“好几十万的高利贷啊,”父亲至今都不习惯讲商业贷款,“欠人家这么多钱,你们晚上睡得着吗?”

对金融工具的抵触,是50后父母的生理性反应。除掌控着当下话语权、最优社会资源的同龄精英,绝大多数普通的50后父母至今还住在单位的福利房里,不习惯欠人钱,不用信用卡,不敢预支未来。

而方馨与先生抗拒用父母的钱,对长期共同居住也感到纠结。来北京居住不久,母亲就开始催方馨生孩子,这也一度成为造成他们关系紧张的因素之一。

方馨最终决定要孩子,缘于计划外的怀孕,大学期间皈依天主教的方馨无法接受堕胎。

生产后,方馨将大部分精力投注到了女儿身上——托同学从香港快递奶粉,甄选婴儿早教机构,极力游说父母,还是别一次性还清房贷,将手头余钱买套学区房,尽力让女儿从小学到大学,都能上北京最好的学校。“母亲那时就笑了,”方馨说,“说我还不是和他们一样,将自己期待的模样,早早就强行施加到了她可怜的外孙女头上。”方馨说,“母亲总说,父母活着的意义,就是为子女服务。”

当妈妈的方馨每天上网的时间大大减少,她也很少再去逛“父母皆祸害”小组了。“父母皆祸害”管理员张坤注意到,两年里,小组成员的流动性很大,活跃的组员总是一拨一拨的,每天都有新人加入,每天也都有人悄悄离去。

上一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范围和责任内容下一篇:管理课工作内容及作业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