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车是最长的脑筋急转弯

2024-11-03

什么车是最长的脑筋急转弯(精选3篇)

什么车是最长的脑筋急转弯 篇1

脑筋急转弯是一种人为创作的以问答为形式的极具娱乐性的语言及思维游戏。它形式简单, 却设题巧妙, 答案往往令人跌破眼镜, 为广大群众所喜好。脑筋急转弯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 使提问与回答之间最大限度的背离, 突破人们的认知定势, 产生无尽的幽默。本文将结合关联理论及图式理论两大理论对脑筋急转弯进行认知解读。

2 两大认知理论:关联理论与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兴语言学流派, 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在其发展的二十多年来, 不断得到专家学者的青睐与关注, 广泛运用于语言学的各个领域,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关联理论 (Sperber&Wilson, 1995) 是认知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关联理论认为, 言语和语境之间的关联性是理解说话者言语意图的关键。听话人在说话人提供的明示信息的基础上, 结合语境并寻求关联, 经过推理就可以明白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从而获得一定的语境效果。关联的程度取决于话语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这两个因素。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 关联性和语境效果成正比, 和付出努力成反比。

图式是一个理论性的心理结构, 用来表征储存在记忆中的一般概念, 它是一种框架、方案或脚本。图试论认为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是组合成单元的, 这些单元组合而成的结构就是图式。图式中的成分, 除了知识本身外, 还有如何使用知识的信息。因此, 每个图式都能和许多其他图式相互连接起来, 共同构成一个知识网络。在认知活动和语言使用中, 激活图式网络中的一个知识结点, 有利于该网络中其他知识的表征和提取。 (卢植:144-145)

3 脑筋急转弯的认知解释

脑筋急转弯, 顾名思义就是出题者“不怀好意地”让解题者的思维转几个弯, 经过一定的加工努力, 偏离常规思维模式才能获得正确答案, 此时提问和答案之间的背离便产生了幽默。

脑筋急转弯问题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3.1 歧义类脑筋急转弯

这种类型的脑筋急转弯常常是通过言语的歧义造成, 包括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

此类歧义脑筋急转弯的解读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解读阶段, 即根据出题者提供的“陷阱式”认知语境, 对问句进行相关的定势推导, 得出自己的答案。出题者通过举例或引导等方式逐步建构答题者的图式, 将其固定为某一个图式, 即定势图式, 这样答题者就被局限在相应的模式中, 无法跳出这种先入为主的模式。根据省力原则, 人们常常会首先想出一个最不费力的答案, 即不要付出太大努力就可得知的答案, 而不是寻求那种突破思维定势的答案。一开始, 答题者由于太局限于当时的认知语境, 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反而没有结合自己的百科知识。第二解读阶段, 即结合问句的正确答案和题目中的隐性刺激 (即陷阱) 重新审视问句, 寻求问句和答案的关联性, 解决两者表面上的不和谐性 (即提问与答案的背离) , 最终达到和谐。真正成功的脑筋急转弯就是一种跳跃式思维, 需要答题者从一个定势图式急转到一个与题目隐性刺激相关的图式中。解读过程如下:

(虚线表示隐含或暗含的意思, 无法从题目表面看出。)

例如:

(1) ——在各种各样有关“打”的活动中, 如:打电话、打野狗、打磕睡、打抱不平, 等等, 打什么最能让人出气?

——打喷嚏

“出气”是一个有歧义的词, 在问句的语境中人们往往会把它理解为“把心里的怨愤发泄出来”, 此外它还有“通气, 呼出气体”的意思, 出题者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歧义, 将答题者一步一步引入早已挖好的陷阱中。第一解读阶段, 答题者慢慢进入了定势图式中, 即与“打”的活动和“发泄”两者相关的图式中。当答题者得知答案时, 将答案和问句中“出气”的另一意思“呼出气体”相结合成功地完成了第二阶段的解读。

3.2 误导性脑筋急转弯

此类脑筋急转弯的问句部分本身就存在着问题, 违背人类常识, 或选择问句选项中根本就没有提供正确的候选项, 无论如何回答都无法得到正确的答案。由于我们的知识积累不足, 或被出题者的言语误导, 最后得出错误的答案。例如:

(2) ——黑人生下的小孩, 牙齿是什么颜色的?

——才生下的孩子都没有牙齿

上例中提问牙齿是什么颜色的, 其前提必须是有牙齿。但才生下的小孩是没有牙齿的, 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 所以无论我们回答是什么, 都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类题从表面上看似简单, 实则暗藏一个陷阱。当我们进行第二解读时, 才意识到自己早已跳入出题者的圈套中。

此类脑筋急转弯的解读认知过程如下:

3.3 相似性脑筋急转弯

此类脑筋急转弯利用单个或多个字词之间的相似, 或利用上下义关系, 对人们的认知定势进行反叛, 使答案与我们的思维定势产生巨大的差距, 从而产生一定的幽默效果。例如:

(3) ——什么车子寸步难行?

——风车

(4) ——什么样的门永远关不了?

——球门

(5) ——什么车最长?

——堵车最长。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利用字词间的相似性来达到对认知定势的反判, “风车”对“车”的背离, “球门”对“门”的变异, “堵车”对“车”的偏离, 无不让人称奇, 顿时产生一种幽默感。如果按照正常的思维方式, 根本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该解读过程如下:

3.4 复杂脑筋急转弯

以上脑筋急转弯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即问句与答案, 但有些脑筋急转弯较复杂, 包括三部分:问句, 答案和解释。这类脑筋急转弯仅凭问句和答案无法成功解读, 或是需要花费很大的努力才能建立起关联性, 必须结合解释部分一起解读。例如:

(6) ——猩猩最讨厌什么?

——平行线, 因为平行线永远没有香蕉 (相交) 。

单单看问句和答案, 无法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关联, 更不用提解读, 可能还会引起答题者对答案的怀疑。仅仅根据问句和答案, 答题者只能建构起两个完全独立、毫无关系的图式, 缺乏连接两者之间的桥梁, 即两者之间根本没有共同的认知语境。但结合解释部分, 我们就可以成功地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关系, 筑起两个图式之间的桥梁, 构建出一个新的图式, 其解读过程如下:

4 结语

迄今为止, 对脑筋急转弯的的研究主要有语言层面, 思维层面, 但是从认知层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揭示了脑筋急转弯的生成机制后, 人们是如何对脑筋急转弯进行认知解读, 如何理解提问和答案之间的背离, 如何建立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成功理解脑筋急转弯, 本文运用关联理论和图式理论两大认知理论对这些问题一一做出了解答, 建构了对不同类型脑筋急转弯的解读图式。希望本文能为脑筋急转弯的认知解读带来一定的帮助, 丰富脑筋急转弯的研究。

摘要:脑筋急转弯, 一种极具娱乐性的语言和思维游戏, 设题巧妙, 通过提问与答案的背离, 产生无尽的幽默效果。一个成功的脑筋急转弯是对认知定势的巨大挑战, 与背离度成正比。文章利用关联理论和图式理论, 对不同类型的脑筋急转弯进行认知解读。

关键词:脑筋急转弯,认知,关联,图式,思维定势,背离

参考文献

[1]Sperber, 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1986/1995.

什么车是最长的脑筋急转弯 篇2

情境忽悠法

一架绳梯悬挂在轮船舷侧,有1丈露在海面上,潮水上涨时速为6寸,问多长时间后绳梯只有7尺露在海面上?

【解析】有人坚持认为5小时后绳梯只有7尺露在海面上。当他们被告知“水涨船高”这一因素时,才恍然大悟。

他们为什么不能正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呢?这是因为“多长时间后绳梯只有7尺露在海面上”这句话,往往使被试者不去考虑绳梯会不会只有7尺露在海面上,而是考虑何时只有7尺露在海面上。问题中的那些数字会引导被试者去计算,而且故意有丈、有尺、有寸,这样就给被试者一种印象,似乎要设法把丈化为尺,把尺化为寸。于是“计算”这种心理倾向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注意,使他们全神贯注,以致忽略了问题情境中隐蔽的但却是最重要的“水涨船高”这一情境变化的因素。该事实表明,要有效地解决问题,必须注意隐蔽的情境变化的因素。

暗示忽悠法

抽屉里有黑白尼龙袜子各7只,假如你在黑暗中取袜子,至少要拿出几只,才能保证取到一双颜色相同的袜子?

【解析】这本来也是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但回答这一问题的被试者居然都说,至少要拿出8只,才能保证取到一双颜色相同的袜子。当被告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3只时,他们还一时想不通。

为什么多数人错误地回答为“8只”呢?用被试者自己的话说,这是因为“当我们想到要取‘1双’时,就一定是各拿1只,既然是各拿1只,因此就要超过7只”。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相同”与“不同”。取1双颜色相同的,答案是“3只”;取1双颜色不同的,答案才是“8只”。可见凡回答为“8只”的,往往是由于存在着“颜色不同”这种心理倾向。那么,既然题目明明要求取“颜色相同”的,而被试者为什么偏偏会产生“颜色不同”这种心理倾向呢?这就是题目暗示影响的结果。题目中“黑白”表明了“颜色不同”;“各7只”也暗示要取“颜色不同”的袜子,因为“各7只”对取“颜色相同”的襪子没有实际意义。取颜色相同的袜子,不论是各5只、7只、10只……都无所谓,都是至少要拿出3只,只有取“颜色不同”的袜子时“各7只”才有实际意义。此外,由于“黑白”“各7只”的影响,也就产生了“取1双即各拿1只(即颜色不同)”的心理倾向。受暗示影响最大的是“各7只”,如果把“各7只”改成“有黑白两种颜色的袜子”,那么就能很快地回答出至少要拿3只。

暗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有积极作用,但有时也有消极作用。以上讲的情况就是其消极作用的具体表现。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问题,就要随时警惕命题中暗示的消极影响。

假言忽悠法

“2加3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5?”注意,这里的2、3、5都是一般的数。请你从逻辑角度回答。

【解析】答案是:“如果1加1不等于2,那么,2加3不等于5。”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我们已经知道,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中,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所以,当前件真(存在)、后件假(不存在)的时候,该判断必然是一个假的判断。但是,当其前件是假的时候,后件无论是真或假,该判断都可能是真的。也就是说,一个真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当其前件真的时候,后件必真;当其前件假的时候,后件可真可假。一个真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是假的时候,就必然要求其前件为假。这个命题,实际上是问在什么条件下,2加3不等于5。而“2加3不等于5”已知是一个假判断,为了使以这个题目为后件所构成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一个真判断,那就必然要求其前件也是一个假判断。所以,要正确回答提出的问题,只要提出一个相应的假判断作为前件,而把“2加3不等于5”作为后件,从而结合成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就可以了。

因此,答案不仅可以是“如果1加1不等于2,那么,2加3不等于5”,也可以把“1加1不等于2”换成“2加2等于5”、“2加3等于0”、“3加3不等于6”等。

什么头最大的脑筋急转弯 篇3

2. 头戴清凉伞,身穿紫龙袍,别人道我年纪小,瞧我胡须都白了。 (打一农作物)——答案:芋头

3. 绿布包白布,白布包酸醋,酸醋包米粒。 (打一水果)——答案:柚子

4. 一年四季穿青衫,不长枝叶绿自然,其形好似一只手,未曾修炼亦不凡。 (打一植物)——答案:仙人掌

5. 格高风清压群芳,红装素裹飘清香;愿伴松竹为好友,不与百花争短长。 (打一植物)——答案:梅

6. 青枝绿叶,鹅毛片雪,紫秆挑起,葡萄乱结。 (打一植物)——答案:荞麦

7. 同读书,同堂考,我的文章比伊好,有人识破,性命难保。 (打一植物)——答案:稗子

8. 歪歪树,树歪歪,歪歪树上挂金牌。 (打一植物)——答案:臭椿

9. 红房子,红罩子,里头坐个黄胖子。 (打一植物)——答案:栗子

10. 青田鸡,活剥皮,嫩又脆,好东西。 (打一植物)——答案:莴苣

11. 青竹竿,十八节,长到老,没有叶。 (打一植物)——答案:节节草

12. 有根不到底,有叶不开花,人人说我浪荡子,浪荡浪荡不归家。 (打一植物)——答案:菖蒲

13. 春来不下种,四季不开花,越嫩越好吃,老来一包渣。 (打一植物)——答案:香菇

14. 小时青,大时黄,光结穗子不打粮。 (打一植物)——答案:芦苇

15. 去时只一个,转来有十个,同披白罗衫,抱着木柱过。 (打一植物)——答案:大蒜

16. 头顶荷叶伞,身穿红马衣,前世不修得,今世活剥皮。 (打一植物)——答案:棕树

17. 一个胖娃娃,满头红头发,脱去绿衣服,浑身是金牙。 (打一植物)——答案:玉米

18. 远看魁星跌斗,近看狮子抢球,下边罗盘摇子,上边五谷登楼。 (打一水果)——答案:葡萄

19.平地起柱头,柱上起小楼,黄花围边边,细米长中间。 (打一植物)——答案:向日葵

上一篇:中国梦主题教育宣讲稿docx下一篇:浅谈幼儿音乐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