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

2024-11-15

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共9篇)

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 篇1

自我评价往往折射出他/她对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和态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运动与健康的自我评价,欢迎大家参考!

运动与健康自我评价1

热爱生活,作息规律,重视体育锻炼,积极、认真地参加学校的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成绩优良,身体健康。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也能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运动与健康自我评价2

平日里能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听从体育老师的安排进行锻炼,使自己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

运动与健康自我评价3

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能积极主动的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听从体育老师的安排,达到课标要求。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主动地抽出时间进行锻炼(每天下午坚持跑步等),强健体魄,为紧张的学习生活打好身体基础。

运动与健康自我评价4

我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天早上坚持参加晨练,呼吸早上新鲜的空气。我喜欢在阳光下运动,比如打羽毛球,骑自行车,打太极等。积极体育锻炼不仅强魄了我的身体,还让我在运动中增进了与同学间的友谊。

运动与健康自我评价5

我的体育成绩虽然一般,但对待每次的体育课、课间操和运动会,我都以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态度对待。通过一个学期的锻炼,我的体育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适当的体育锻炼是非常必要的,在下个学期我依旧会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运动。

运动与健康自我评价6

积极参加体育锻练,认真上好体育课,成绩合格。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喜欢打羽毛球和骑自行车,会利用空闲时间和假节日去打羽毛球和骑车锻练。身体健康,注重个人和环境卫生。心理健康,情结稳定,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结在各种环境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运动与健康自我评价7

我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学校、系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身体健康,体育合格标准达标。在心理方面,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运动与健康自我评价8

生命在于运动。我的体育虽然一般,但对待每次的体育课、课间操还有运动比赛,我都以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态度对待。通过一个学期的锻炼,我的体育成绩有了很大提高,身体也越来越健康,感冒发烧等病也都不再缠身。适当的体育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好处,它会让我们受益匪浅。下个学期,我依旧会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运动。

运动与健康自我评价9

以前的我就像老师说的:吃饭抢大碗,运动往后闪。但经过这学期,我爱上了运动,因为它可以使我更健康。

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完成规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不错的身高比例更让他在运动上难以获得一些优势,他也因此更加酷爱篮球,篮球让他经历竞争,合作,最终经过自己的努力,站在胜利的领奖台上。

尽管身高不是很适合运动,但是这不影响他对运动,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反而增加了他的兴趣。爱好体育,让他拥有健康的身体,开朗的性格。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觉得自己很幸福,我觉得自己的幸福来自社会,所以自己也要报答社会。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就要有广阔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怀。要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生活要有规律,要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有信念,坚持了信念就能活得更有意义。

运动与健康自我评价101、我是一个爱好运动的人,喜欢很多不同种类的运动,我的体育成绩虽然一般,但是一直都能坚持参加老师要求的各项体育活动并且能达到老师要求的标准。在健康方面我能保持健康的饮食,而且我有一个自己满意的好身体。

2、对于体育我有很强的热情,能够坚持天天都锻炼身体,而且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所以我很少得病,生命在于运动。而且体育对智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对于体育有很强的热情,能够坚持每天都锻炼身体,而且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4、生命在于运动,我身体从小就很弱,但我仍积极参加体育课,在参加者过程中,我非常高兴,我能和他人一样。流汗和大口呼气,因为我的坚强和努力。现在,感冒,发烧等病也都不再缠身,运动让我受益匪浅!

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 篇2

《运动生物化学》由于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点较多, 再加上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 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效率都不令人满意。且该课程考核方式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仅凭一次考试成绩很难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因此, 用新的评价形式来对传统课堂教学形式进行补充和拓展显得尤为重要。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 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 对学习的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1,2]。

1. 研究目的

由上可知, 教学评价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它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 弥补了终结性评价的不足。因此, 笔者以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为研究主体进行了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 探索过程性评价教学考核方式的组成及效果。

2. 研究方法

2.1 对象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2013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 学时数为48学时的纯理论教学。

2.2 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笔者参考张俊超[3]等的调研结果, 根据该专业学生基础及工作开展的可行性, 主要围绕期末考试、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技能成绩这四个环节, 建立如下评价指标体系, 分三大部分及期末考试 (40%) 、平时成绩 (45%) 、课堂参与度 (15%)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作业 (10%) 、课堂论文 (10%) 、阶段性测验 (10%) 、实验 (15%) ;课堂参与度包括课堂讨论 (5%) 、考勤 (10%) 。

2.3 实践过程

实践过程性评价的第一步是按照以上思路, 将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的详细内容实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说明, 并进行一学期的实践。

2.3.1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由学生考勤、学生课堂纪律、课堂提问及讨论三个板块组成。2.3.1.1考勤。每次在上课前、下课前随机点名, 按照学校的规定即无故旷课学时超过总学时四分之一以上的, 取消期末考试资格, 按时考勤并及时上报考勤情况。2.3.1.2课堂纪律。由于每个教学班约为60余人, 为了方便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参与情况, 特意调整了学生的座位顺序, 按照学号进行座位固定, 这样一来就可以随时记录每位学生的课堂纪律及表现。2.3.1.3课堂提问及讨论。每次上课前都对上次课程内容进行温习提问, 提示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和考试重点, 并定期进行阶段性知识总结, 提出一个问题进行全班讨论, 记录学生答题情况及讨论情况。

2.3.2 期中成绩。

2.3.2.1课程作业。一是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完成某些特定的学习任务, 通过自学掌握某些知识点, 二是学生在课堂之外布置任务如课外资料查询及整理、布置作业。2.3.2.2阶段性测试。根据授课进度, 对生物大分子的功能、运动时物质能量代谢的联系与调节这两个模块内容进行了测试。测试方法是让每位学生自己出一套分值为100分的模拟考试题并自答。

2.3.3 技能考核。

由于本门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 鉴于此, 特挑选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运动项目100米、400米、1500米, 每个项目随机挑取6位学生进行专项测试, 并结合血乳酸指标的测定来综合评定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 让学生记录运动前后的血乳酸变化情况、运动成绩情况, 根据这些结果按照学术论文的模式书写实验性小论文。

2.3.4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依然采取系统命题, 期末考试成绩以4 0%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为全面考察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建立考试题库。由相关任课教师共同参与, 设计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相关考题, 最终组织成5套试卷。

3. 研究结果

该方案实施以后, 在向学生充分说明该课程和以往不同的全新评价体系后, 学生普遍支持, 综合学校教务部门提供的成绩登记系统中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学交流会、听课记录及成绩统计等元素, 初步发现此评价系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具体表现在:3.1学生考试精神压力明显减轻;3.2学习积极性和听课注意力增强;3.3课堂纪律明显好转;3.4与教师教学配合度提高, 布置的学习任务完成率极高;3.5期末考评学生不及格率明显下降, 由原来的58%明显降低到最后的8%;3.6通过技能考核即现场实验教学, 学生对复杂难懂的运动生物化学理论知识有了简单明了的直观理解。

4. 研究结论

由以上研究表明:基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进行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不仅克服了仅仅以期末考试“一卷定生死”的评价方式, 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改善了学习效果, 减轻了考试的压力,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了学生对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兴趣、参与度和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摘要:以河南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其《运动生物化学》进行过程性评价实践, 结果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程评价提高, 期末考评学生不及格率明显下降等。不但强化了学生参与及效果, 还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运动生物化学,过程性评价,运动训练专业

参考文献

[1]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102-106.

[2]郑海波, 郭元新, 张继武等.过程性评价在应用型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9 (8) :194

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 篇3

摘要:为探讨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运动素质特征,采用专家调查、德尔菲、实验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53名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运动素质指标进行测评。研究表明: 1) 女子摔跤运动员运动素质评价指标包括高翻、30 s摔布人、400 m、10 s过头翻、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6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0.25、0.23、0.21、0.14、0.09和0.08;2)构建的不同体重级别女子摔跤运动员运动素质评价标准,能反映出运动员整体运动素质发展水平及不同运动素质构成要素发展水平,可为女子摔跤运动员运动素质发展水平提供数量化依据。

关键词:女子摔跤运动员;运动素质;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2-0086-05

Abstract:To study the physical quality profile of elite Chinese female wrestlers, this paper tested and analyzed the physical quality indexes of 53 female wrestle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the corresponding typical evaluation indexes are as follows:high-turn, 30s wrestling cloth, 400m, 10s head-kip, standing long jump and pull-ups; the weights were 0.25,0.23,0.21,0.14,0.09 and 0.08; 2) The percent digits method,the making of various body weight rank disperses the athletes movement quality evaluation criteria,which could well reflect dispersed of the athletes proper motion quality level, and provide quantification stand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wrestlers physical quality.

Key words: female wrestler; physical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1.Division of Student Affairs,Nanjing Forest Police College, Nanjing 210046,China;2.Shandong Sports Science Center,Jinan 250002,China雅典奥运会后,国际摔跤联合会为进一步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对竞赛规则做出重大改革,运动员若想取得优异的成绩,一天内必须要连续参加4~5场比赛,只有具备良好的运动素质,才能适应国际大赛的要求,因此,有针对性地提高其运动素质水平,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发展前景。但从新规则实施后我国女子摔跤体能科研现状来看,关于运动素质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针对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运动素质进行测评,旨在深入揭示摔跤项目专项运动素质特征,为运动员体能诊断、训练以及比赛提供助力。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备战伦敦奥运会的中国自由式女子摔跤集训队和部分在北京体育大学摔跤训练基地试训的现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国际级健将13名,国家级健将18名,国家一级运动员22名,共计53名。运动员平均年龄(21.66±2.77)岁、训练年限(8.05±1.56)年、身高(165.82±2.31)cm、体重(64.07±8.08)kg。

1.2研究方法

1.2.1专家调查法

在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家女子摔跤集训队教练员和科研人员进行访谈,重点对运动素质测试指标的甄选与评定等相关问题进行咨询。

1.2.2德尔菲法

运用德尔菲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专家咨询表,分别对16位专家(国家女子摔跤集训队和部分省市摔跤队教练)进行了三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建议,将每一轮同意率低于50%的指标予以剔除,最终保留了卧推、100 m和15 s摔布人等16项指标。

1.2.3实验法

在制定好测试方案的基础上,于2012年1月对53名队员进行运动素质测试。测试前,对测试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并进行了预测验,以达到熟练统一的操作要求。

1.2.4数理统计法

对测试中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主要运用SPSS17.0进行各项指标的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平均数等数据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运动素质指标测试结果

在众多的素质指标中,结合摔跤项目特征,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16项指标,分别对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素质进行测试。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2.2运动素质的结构特征

首先,遵循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进行了球型检验(KMO)。从表2可见,运动素质指标之间因子分析的KMO值为0.768,球形检验具有高度显著性,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由表3可知,根据特征值和方差百分比确定6个主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79.327%,概括了原始数据的绝大多数信息。由表4可见,采用方差极大法(Varimax)进行正交旋转得出因子载荷矩阵:第一主因子指标分别由高翻、卧推、握力和抱蹲构成;第二主因子指标由15 s、30 s摔布人和10 s立卧撑构成;第三主因子为400 m、800 m和1500 m;第四主因子为10 s过头翻、15 s防抱腿和15 s徒手抱腿三项指标构成;第五主因子为立定跳远和100 m;第六主因子为引体向上独立构成。

2.3运动素质的典型评价指标

2.3.1最大肌力因子的典型评价指标

第一主因子构成的指标主要反映身体不同部位的最大肌力和挺伸爆发式发力的能力,命名为最大肌力因子。有研究表明,目前世界女子摔跤主要发展趋势表现在:在不断发展力量的基础上,速度越来越快,对把位的争夺和控制力越来越强。因为,摔跤大部分技术的最后获胜环节主要依靠挺伸爆发式发力,在施力环节中包括提抱和翻转等技术动作,对运动员躯干部位伸肌的大小和动员速率要求较高。高翻在第一主因子中因子载荷最高,同时,该动作主要反映运动员的整体爆发力量和躯干伸肌肌群力量,故选其为最大肌力评价指标。

2.3.2专项力量因子的典型评价指标

第二主因子包括15 s、30 s摔布人和10 s立卧撑3项指标,主要反映摔跤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该因子在素质结构中排在第二位,其贡献率为17.668%,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专项力量的重要性地位。15 s、30 s摔布人分别反映摔跤运动员的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水平,10 s立卧撑反映运动员的灵敏协调能力。从3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及因子载荷来看,30 s摔布人与其他两项指标显著相关,同时该指标的因子载荷最高(0.939)。因此,确定30 s摔布人指标作为专项力量评价指标。

2.3.3速度耐力因子的典型评价指标

第三主因子包括400 m、800 m和1500 m三项竞赛指标。400 m跑是一项典型的速度耐力指标,800 m指标的平均时间约为2 min 51 s,比一局摔跤比赛时间略长(2 min+30 s),是一项反映运动员在无氧、有氧混合供能状况下的运动指标。此外,1500 m的时间由于与一场比赛6 min的时间相接近。因此,严格意义上讲,这3项指标属于摔跤专项的速度耐力项目,故因子命名为速度耐力因子。这几项指标的提高可为摔跤专项素质训练奠定良好的耐力素质基础。然而,从这3项指标的相关系数来看,400 m与1500 m和800 m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和0.48,相关性显著,同时400 m在因子载荷最高(0.842)。基于此,速度耐力因子确定400 m跑为典型评价指标。

2.3.4灵敏协调因子的典型评价指标

第四主因子分别为10 s过头翻、15 s防抱腿和15 s徒手抱腿,反映运动员的灵敏协调能力,命名为灵敏协调因子。已有研究指出:10 s过头翻对运动员颈、腰、背及腿部肌肉力量要求都较高,同时要求运动员具备较好的肩部、腰、背、髋部柔韧性,是灵敏、柔韧和协调素质在摔跤专项运动上的直接体现。而后两个指标则突出反映运动员快速完成各种进攻、防守技术的快速起动和大幅度移动身体重心的快速应变能力。从相关系数来看,10 s过头翻的因子载荷最高(0.859),故选其为灵敏协调典型评价指标。

2.3.5爆发力因子的典型评价指标

第五主成分的爆发力因子是由立定跳远与100 m测试项目组成。立定跳远是一项全身性爆发力的检测指标,100 m是反映速度的重要指标。从相关系数来看,本因子中立定跳远因子载荷最高(0.883),故被选为典型评价指标。

2.3.6力量耐力因子的典型评价指标

力量耐力因子为第六主成分,是由引体向上独立组成。在引体向上测试中没有很好的相对力量水平、肌肉收缩的速度耐力和手臂持久抓握能力,运动员是很难在此指标上有很好的表现。而实践证明,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与一般运动员相比,这种能力十分突出。故选取引体向上作为评价女子摔跤运动员力量耐力第六典型指标。

综上所述,本研究最后选取高翻、30 s摔布人、400 m、10 s过头翻、引体向上和立定跳远6项典型评价指标。

2.4运动素质评价标准的构建

在构建女子摔跤运动员运动素质评价标准中,本研究在采用百分位数法制定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运动素质典型指标的单项评分标准的基础上(见表5),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计算权重来确定各典型指标的权重系数。首先,按运动员的实测数据单项评价标准进行评分;其次,再按它的权重系数乘以它的每个指标分数;最后,将各个分数相加得到综合评分标准。具体方法如下:

(1)分别找出所测各级别优秀运动员各单项成绩的P10、P30、P70和P90百分位点。

(2)划分不同的成绩区间(P10以下、P10~P30、P30~P70、P70~P90和P90以上)。

(3)根据不同区间界定不同等级,分别为五、四、三、二、一。

(4)用R 型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并计算出初始因子矩阵。由于初始因子矩阵中的因子aij 是第i 个指标和第j 个主成分的相关系数,因而可以根据各指标的因子载荷的大小来确定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从而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并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结果为: a1=0.25, a2=0.23, a3=0.21, a4=0.14, a5=0.09, a6=0.08。各指标等级对应的得分遵循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100:80:60:40:20的原则。由于400 m属于低优指标,因此其最高等级及对应的得分位于P10处,最低等级及对应得分位于P90处。女子摔跤各级别运动员各等级对应得分的比例分配见表5。

(5)根据上述四个步骤,确定我国不同级别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运动素质评分表(见表6)。

2.5综合评价标准样本内回代检验

为验证评价标准制订的准确度,结合所有运动员的各成分典型指标测试数据进行样本内回代检验,具体检验方法如下:

第一步:对每位运动员各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整理;

第二步:从运动员客观测试标准中逐项查到其相应的分数;

第三步:将每一项分数乘以该项指标的权重后,对其分数相加得到综合得分,并依据综合得分查到相应的评价等级。全样本整理后的频数分布见表8。

运动素质评价体系必须能深刻反映运动员的专项素质水平并能对运动员的专项素质水平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对被试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进行回代检验,卡方检验结果(表8)显示,健将及以上级别运动员与一级运动员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本研究确定的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运动素质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代表性,可为现阶段女子摔跤运动素质发展水平提供数量化依据。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采用德尔菲法和因子分析等方法,确定了高翻、30 s摔布人、400 m、10 s过头翻、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6项女子摔跤运动员素质典型评价指标,其权重分别为0.25、0.23、0.21、0.14、0.09和0.08。

3.1.2以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实测数据为依据,按照百分位数法制定出了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运动素质单项指标评价标准。回代检验显示,综合评价标准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出不同水平女子摔跤运动员运动素质上的差异。

3.2建议

3.2.1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组,以其各指标的测试数据作为构建运动素质标准的基本依据,因此,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评价对象的基本条件。该标准适用于国家队或省队女子摔跤运动员选拔时对运动素质的评价过程,至于摔跤运动员的初级选材则不宜采取。

3.2.2关于运动员选拔所涉及的形态、机能以及运动素质的其他内容等若干方面的评价标准构建,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曾凡辉,王路德,邢文华,等. 运动员科学选材[M] .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2]许奎元.国家女子摔跤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备战形势分析以及应对策略与创新规划[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4):42-43.

[3]阎建辉,景文,朱富山.影响摔跤比赛动作成功率的因素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6,32(12):58-59.

[4]何强.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运动素质特点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1):112-115.

[5]王路德.用R型因子分析法计算综合评价的权重[J].湖北体育科技,1991,42(1):65-70.

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 篇4

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目前史学界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我认为,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首先必须搞清楚洋务运动的起因和目的。洋务就是夷务,就是指和外国交涉的一切事物。在清朝的文件上,筹办夷务就是办理洋务之意。洋务运动就是指清朝政府中以奕□、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发起的购买或仿造外国洋枪洋炮的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挽救和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朝封建统治,对付当时爆发的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农民起义军。奕□、文祥等认为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是“心腹之害”,外国列强只不过是“肘腋之忧”、“肢体之患”,故“灭发(指太平军——引者)捻为先”。非常清楚,洋务运动的起因并不是为了对付外国侵略者,恰恰相反,洋务运动是中国封建势力勾结外国侵略者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罪恶产物。历史事实的确如此。从1861年开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办“洋务”,购买外国军火、装备并训练“新军”,建造一些近代化的军械所、枪炮厂和造船厂。他们利用这些新式武器,与法国、美国的洋枪队勾结在一起,血腥地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众所周知,曾、左、李都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大刽子手,尤其是李鸿章更是多次地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卖国贼。而李时岳、胡滨二同志的文章却说什么曾、左、李是“近继林、龚、魏”,“把向西方学习的富国强兵之道付诸实践”。抛开洋务运动的原委,这恐怕不合适吧?!

第二,李、胡在他们文章的末尾,提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主张学习西方还是反对学习西方,成为评价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重要试金石之一。”我认为这种不看目的、只看是否向西方学习就作为评判人物或事件的标准的提法,也是不确切的。在中国近代史上,为“救国救民”而向西方国家学习进步思想和科学知识的先进人物,如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等,将永远值得人们称道。如前所述,洋务派官僚并非象李、胡所说是“为国家富强而向西方学习”,他们所标榜的“自强”,是通过建立军火工业,加强清朝封建国家的武装力量;他们的所谓“求富”,决不是求国家民族之富,而是要使李鸿章一伙封建买办性官僚集团发财之富。至于李、胡文章中说,曾、左、李拼命训练新式军队,是“暗地里或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这说法也是不对的。曾、左、李在暗地里“积累”的是个人的实力,他们互相抗衡,目的是为了争夺统治权。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一味避战求和,他怕毁掉自己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而不怕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去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就是明显的例证。

第三,李、胡二同志说洋务派是“有识之士”,“企图在封建根基上嫁接点资本主义,还应该说是一种进步的倾向,开明的表现”。固然,洋务派要比那些视近代大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雕虫小技”的封建顽固派要“开明”些,但是他们的真正“企图”,绝不是“嫁接”,更不是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维护没落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我们说洋务派是反动的,并非指他们办的近代企业,而是说他们的“卖国镇民”的反动目的。至于洋务派所兴办的军事工业及其附带建立的民用企业,只能说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并非洋务派的主观愿望,而是洋务活动导致的必然结果。不容忽视的是,洋务派官僚给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比如,(一)在税则方面,洋商轻,华商重;在厘金(厘是1%的意思,厘金就是值百抽一税)方面,华商有,洋商无。

(二)在洋务派兴办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近代民用企业中,实行经济垄断。李鸿章在试办织布局折中就说:“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在其他如轮船招商局等行业,也是“不准另树一帜”。

(三)在这些企业中,实权都操纵在政府派来的总办、帮办、坐办和提调等大小洋务派官僚手中,商股则处于根本无权的地位,商人不敢投资官商合办企业。

运动与健康自我评价范本 篇5

运动与健康自我评价

11、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能积极主动的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听从体育老师的安 排,达到课标要求。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主动地抽出时间进行锻炼(每天下 午坚持跑步等),强健体魄,为紧张的学习生活打好身体基础。

2、生命在于运动,我身体从小就很弱,但我仍积极参加体育课,在参加者过 程中,我非常高兴,我能跟他人一样。

3、流汗跟大口呼气,因为我的坚强跟努 力。现在,感冒,发烧等病也都不再缠身,运动让我受益匪浅!

4、我是一个爱好运动的人,喜欢很多不同种类的运动,我的体育成绩虽然一 般,但是一直都能坚持参加老师要求的各项体育活动并且能达到老师要求的标 准。在健康方面我能保持健康的饮食,而且我有一个自己满意的好身体。

5、对于体育我有很强的热情,能够坚持天天都锻炼身体,而且在上体育课的 时候能够很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所以我很少得病,生命在于运动。而且 体育对智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运动与健康自我评价

21、以前的我就像老师说的:吃饭抢大碗,运动往后闪。但经过这学期,我爱上运动,因为它可以使我更健康。

2、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跟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完成规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跟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3、不错的身高比例更让他在运动上难以获得一些优势,他也因此更加酷爱篮球,篮球让他经历竞争,合作,最终经过自己的努力,站在胜利的领奖台上。

4、尽管身高不是很适合运动,但是这不影响他对运动,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反而增加他的兴趣。爱好体育,让他拥有健康的身体,开朗的性格。

5、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觉得自己很幸福,我觉得自己的幸福来自社会,所以自己也要报答社会。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就要有广阔的胸襟跟博大的胸怀。要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生活要有规律,要有远大的理想跟追求。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有信念,坚持信念就能活得更有意义。

6、我认为在这一学期中你在体育与健康方面做的不错,每一次上操都会看到你认真的完成每一个动作,你不会因为累而松懈自己,体育课上也总能看到你在积极的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希望你在下学期中也可以保持这种好习惯,加油!

7、该同学,性格开朗,善于与他人相处,乐于助人!每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总是跟热心的去帮助他人,我们都很喜欢他。他也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8、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跟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运动与健康自我评价

3暑假终于过去,渴望已久的大学生涯也随之而来,在开端大学生涯的同时,首先要迎来军训。

在军训中,很苦很累,但这是一种人生体验,克服自我,锤炼意志的最佳良机。心里虽有说不出的酸甜苦辣,在烈日酷暑下的曝晒,教官一遍遍耐烦地领导取代严格的训斥。训练场上不但有我们整齐的步伐,也有我们阵阵响亮的口号声,更有我们那响亮的军营歌曲。

在汗水中磨练坚韧更能培养胜利:而在泪水中换来的保持总有一天会随时光消失。像军人那样,我阅历铁一样的坚韧,磨练钢一样的意志。虽然清楚明天还是一个迷,但坚韧的心能将明天看的更清楚。生涯中有许多艰苦是我想出来的。只要我有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心,就必定能克服自己。

在军训进程中,我欢笑过,流泪过。今天,我阅历风雨,蒙受磨练。明天,我迎接壮丽的彩虹。苦,我爱护现在的甜。累,我体验到超越体力极限的快感。军训,让我学会如何去面对挫折,如何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披荆斩棘,如何去踏平坎坷,做到自制、自爱、自理、自强,走出自己的阳光大道,首创一片自己的天空来。

站军姿,给我无限的毅力。练转身,体现人类活泼迅速的思维,更体现集体主义的巨大。不积滴水,无以成江海。没有我们每个人的尽力,就不可能有一个完全的,高质量的方队。训练的每一个动作,都让我深深地领会到团结的力气,合作的力气,以及团队精力的主要,我信任,它将使我毕生受益,无论在哪个岗位上。

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也应当印满一条自己脚步的路,即使那路到处布满荆棘,即使那路每一步都是那样的泥泞、那样的坎坷,也得让自己去踩、去踏、去探索、去行进!

在这20天里,我们在教官的领导跟监视下认真地完成每一天的训练义务,我们每天都喊着同样的口号。

做着同样的义务,虽然很累,虽然很ku苦,但是我们都相处很好,才短短20天,让我跟其他同窗们情感增添不少。

有一句话说的好,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所以在难见真情在这里艰难的训练大家都咬着牙保持下来,在这里我想向大家说声:我们是最棒的,以后生涯我们会更加漂亮!




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之一) 篇6

【关 键 词】当代中国/政治运动/人口迁移/知识青年/一代人的形成 【正 文】

从1968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有千百万“知识青年”离开城市,数年(有些人是10年)后才得以回城,如今他们已经年届50。这一经历对他们影响颇深。但西方人对人类史上这一罕见的社会实验所知不多。在一般公众中,很多人对红卫兵耳熟能详,知道“知青”的却寥寥无几。即使在学术界,自1980年这一运动结束后,它也一直受到西方专家的忽视。

我认为,重新评价这一运动的时刻已经到来,这不仅因为中国的重大变迁使我们有了足够的距离感进行历史反思,还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出现了一些新的重要史料,这使我们能够比以往更准确地描述这场运动。现在我们可以做出一些重要区分,这有助于我们对这场运动导致的某些重要问题提供更确切的解答。例如,本文主张将1968年之后的群众运动与先前的下乡加以区分,并且认为,毛泽东及其追随者对这场运动的动机和设想,不同于那些更“务实”的领导人。

一、下乡:一个历史课题

(一)时段和数字

在中国,把城市年轻人下放到农村始于1955年,到1962年时这已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涉及的人数不多:从1955到1961年间不到20万人(注:这段时期的统计数字不全,这是作者按当时报社所发表的数字的估计。),从1962到1966年共有1292800人,一共不到150万人。1966年这项工作因文革的混乱而暂时中断。1968年恢复实行,但性质已大不相同,且规模更大。从1967到1979这13年间,大约有1650万知青被送到农村(见表1)。

表1 不同下放知青人数和种类[*] 年份 下放 到农村 % 到知青农场 % 到国营或军 %

总人数 人数 和大队人数 垦农场人数 1962-1966 1292800 870600 67.3 422200 32.7 1967-1968 1996800 1659600 83.1 337200 16.9 1969 2673800 2204400 82.4 469400 17.6 1970 1064000 749900 70.5 314100 29.5 1971 748300 502100 67.1 246200 32.9 1972 673900 502600 74.6 171300 25.4 1973 896100 806400 90.0 89700 10.0 1974 1724800 1191900 69.1 346300 20.1 186600 10.8 1975 2368600 1634500 69.0 496800 21.0 237300 10.0 1976 1880300 1228600 65.3 415100 22.1 236600 12.6 1977 1716800 1137900 66.3 419000 24.4 159900 9.3 1978 480900 260400 54.1 189200 39.3 31300 6.6 1979 247700 73200 29.6 164400 66.4 10100 4.0 1967-1979 16472000 11951500 72.6 2030800 12.3 2489700 15.1 1962-1979 17764800 12822100 72.2 2030800 11.4 2911900 16.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1987:110。

*根据半官方资料,1980年的下放人数为155000人。因资料没区分下放种类,所以不便放入表中(顾洪章、胡梦洲,1996:301)根据表1,下放人数的变化趋势见下图:

附图

图1 1962~1980年知青下放情况

在这个时期的大多数时间,有些知青被允许离开农村返城、上大学、参军或在接收地的城市就业。下文我们将他们称为“返城者”。

从表2看出,1968-1980年间下放知青的人数超过1660万,而1962-1980年间几乎达到1800万。相对于1980年的1.34亿城市人口(见表4),这是一次相当庞大的人口迁移。由于不断有人返城,实际住在农村的知青从未达到900万人,虽然在1977年末接近了这个数字。

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 篇7

选拔和物色篮球运动员是篮球职业俱乐部的重大事项,它关系到球队的成绩,更直接影响着俱乐部的经营业绩,因此各个俱乐部都非常重视。选拔和物色球员,不仅要考察球员的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还要考察其心理素质。然而身体素质的优劣、技战术水平的高低以及心理素质的好坏都是模糊概念,无法精确衡量,更无法综合评价。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定性判断转变为量化决策的定量判断,为球员的综合评价提供了较为客观准确的方法。

1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概述

综合评判是指对多种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体评价,若这种评价过程涉及模糊因素,便是模糊综合评价,又称模糊综合评判。其具体方法是[1]:

第一步:确定评判对象的因素集U={u1,u2,…,un};第二步:给出评判集V={v1,v2,…,vm};第三步:给出评判对象因素的权重集A={a1,a2,…,an};第四步:单因素评判,建立一个U到V的模糊映射,ui|→(ri1,ri2,…,rim)。其中0燮rij燮1,i=1,2,…n;j=1,2,…,m。以此构造单因素评判矩阵第五步:综合评判。建立U到V的模糊变换B=A°R,以B集合为基础,按最大隶属原则,择优选取所需要的对象。

2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与分析计算

假设俱乐部通过初步筛选,从最后的4名球员中进行选拔。评价指标包括球员的力量、速度、弹跳、技战术、团队意识和心理素质等六个要素[2]。通过对每个球员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按百分制所得的数据如表1所示。

(1)确定评判因素集U={u1,u2,…,u6},u1,u2,…,u6依次为力量,速度,弹跳,技战术,团队意识和心理素质等因素。

(2)给出评判集V={v1,v2,v3,v4},v1,v2,v3,v4分别代表优、良、中、差;

(3)规定得分90~100为优,80~89为良,70~79为中,70分以下为差,则对于球员(1)来说,其力量为良,速度、弹跳处于优、良分界点,技战术为良,团队意识为中,心理素质处于良、差分界点,故各指标与优,良,中,差的映射[3]为:

故球员(1)的单因素评判矩阵为

类似地,其余球员的单因素评判矩阵分别为

(4)假定力量,速度,弹跳,技战术,团队意识和心理素质这6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按百分制分别为15%、20%、10%、15%、20%、20%,则评判因素的权重集为:A=(0.15,0.2,0.1,0.15,0.2,0.2)。

(5)对每个球员进行综合评判.对于球员(1)来说,

(6)设评判集V中优、良、中、差对应的分数集C=(95,85,75,65),则每位球员的得分分别是(“°”是矩阵乘法):

因此,这4位球员的综合评价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4)、(2)、(1)、(3)。

3 结语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为球员素质的综合评价提供了较为客观准确的方法。该模型还可以运用于其他项目运动员的评价以及其他许多问题的综合评价[4]。本文模型中的单因素评判矩阵没有把数据中诸如100与95,65与60等分值的差异充分体现出来,所以该模型的评判集元素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以更好地体现已知数据,达到与客观实际更高的贴合度

摘要:选拔和物色篮球运动员是篮球职业俱乐部的重大事项。俱乐部都希望能够选拔和物色到好的球员。然而球员的素质高低、能力强弱是一个综合的模糊概念,很难找出一个恰当评价方法。本文将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运用于篮球运动员的评价,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篮球运动员

参考文献

[1]梁保松,曹殿立.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周勇,徐元洪,周建新,蒋伟浩,何惠民.对我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方法与标准的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3]戚蓝,张樑,陆克,练继建.本科生素质培养的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 篇8

高中运动技能学习评价2012年,随着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改革研究的热情同时被唤起,其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小学体育课学习评价包含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其中,关于运动技能的评价是其他三方面评价的载体,是体育课学习评价的基础内容之一。本文从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三方面着手,对高中体育课运动技能学习评价进行研究。

一、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目的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目的是评价主体通过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期望对运动技能学习活动产生何种影响。它是开展评价活动的出发点,掌舵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研究及评价活动的方向。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增进教育的社会价值或个体价值。根据该理论,结合高中体育课程评价要求,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有四点:

(一)了解高中体育课程评价水平目标设置

评价水平目标即为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情况和表现所达到的学习目标程度,主要包含两级目标:水平五和水平六。水平五指的是高中三个学段中普遍要求达到的目标水平,既是基础水平目标,也是最低的标准要求;而水平六指的是在完成水平五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为促进部分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多、更好地获取技能而设立的一个高级别的发展目标。

(二)了解水平目标指向的内容,并给予相应的评价方案实施

每个水平分目标下,有多条指向的内容供教师们进行实践的参考。如:“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分目标下,“提高运动技能的水平”和“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是其指向内容,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时,应该从以上两个方面着手,并建立与指向内容相适应的可在实践中应用的评价方案。

(三)及时发现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给予改进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解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判断学生在态度、体能、技能及社会行为等方面的不足,并进行分析,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真正成为实现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的“催化剂”。

(四)努力为学生搭建能力和个性展示的平台,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的全面发展

高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渴望展示自己运动技能学习方面长处,获得大家的认可。通过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正向体验,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失败的体验中,发现不足,激发学习潜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发展。

二、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方法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作用和实践的不同,分为三类: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高中学段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三种评价方法的适时应用能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一)诊断性评价的应用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活动之前,对学生的运动知识、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的准备性评价。如学习篮球变向运球前的学生是否具有熟练的原地运球技术?在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诊断性评价既可以对个别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不良原因进行了解,也可以为个别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水平的有效提高制订学习方案提供依据。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自尊心的体现较为敏感,教师们在进行诊断性评价时,切忌给学生“贴标签”,主观地将“差生”的成绩要求降低,而是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促进学生们能够进行目标一致又有针对性的运动技能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的应用

过程性评价是指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要随时了解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的动态发展,及时对运动技能学习活动进行调整,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效果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程度,进而反馈、调整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过程性评价一般不参与对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评定,也不作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组成成绩。其切忌仅局限于判断优劣和选拔少数优秀学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学生们的运动技能学习的潜质,对教师和学生给予信息反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性评价一般不参与对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评定,也不作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组成成绩。

(三)终结性评价的应用

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某一相对完整的学习阶段(单元、学期)结束后,对整个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的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注重教学的结果,是针对最终的学习成果做出成绩评定,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标。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终结性评价,不仅在运动技能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进行,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针对某一单项技能学习结束时也会安排相应的终结性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如在高中篮球选项课的学习中,原地肩上投篮或传接球上篮的学习结束后,都可以安排一个小单元模式的终结性评价。值得注意的是,终结性评价体现的是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程度的较为稳定的成绩,切忌不可以某次偶然性的评价结果或以某一单一的描述性术语就对学生的整体表现成绩给予武断评判。

三、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主体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判断过程,其评价主体的选择是高中学生学习评价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在某種程度上决定了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效果的优劣。在高中体育课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中,要善于运用以学生、教师及家长为主体的评价方式。

(一)确立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

运动技能学习中学生主体评价就是要改变了以往忽视学生的作用、过分强调教师评价权利的错误做法,转而确立和强调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评价的积极作用。学生评价也称学生主体的评价,包含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是由学生对自己或同学的运动技能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与分析的能力,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其自我或他人的学习评价能力是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学生评价是在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参与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运动知识与技能,并对自身有了主动的认识,将评价转化为提高学习的效果的动力。

(二)积极发挥教师主体的评价主导作用

教师主体的评价是指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步幅度和目标达成度,结合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成绩进行的综合评定。教师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了解更为全面,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具指导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主体评价要结合学生评价,不能以“一言堂”的权威态度进行评价,要尽可能获取详细而全面的评价信息,摒弃因个人成见或以往评价结果造成的片面影响,以事实为评价依据,客观、合理和公正评价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

(三)善于运用其他主体评价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不仅有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有选择地让“校外”人士参与,如家长、社区等。其他的评价主体可以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校外”作用,以新的视角或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进行评价,帮助学校对学生多方位的评价检测,增加了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课外锻炼习惯,激发了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敏感的成长期。身心的健康发育和基础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使他们初具一定的运动能力,且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他们却欠缺对自身运动能力的了解与掌控。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在合理、科学的学习评价的引导下,才能为学生们的运动技能学习扫除障碍,助于获得良好的体育课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赞.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 篇9

茫茫历史长河之中,泱泱华夏大国之间,有无数文人志士为中华之崛起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自五四运动以来,至今已有近百年时期了,在这将近一百年的时期之间,磨灭的是历史的印记,永不湮灭的是灵魂深处的记忆。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然而这句话并没有在五四运动领袖人物陈独秀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少时的陈独秀天资聪颖,却极其贪玩,其性子又是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无论他的外祖父怎么打骂他,他都坚决不掉一滴泪。于是气得他外祖父破口大骂;“你将来一定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大坏蛋!”果不其然,长大后的陈独秀游手好闲,一无是处。随着出国留学的兴起,陈独秀出国了。

学成归国的他,已不再是那个整天只知吃喝玩乐的陈独秀了。刚归国的他,正赶上中国旧民主主义结束时期,一切处于一片萧条之中,百废待兴。看着中国死气沉沉的现状,陈独秀下定决心要干出一番事业来振救自己的祖国。当时的知识青年,大多都沐浴过西方国家的阳光,饱受发达国家的风雨,胸怀雄心壮志,想要归国建设自己的国家。陈独秀很快就招募了这样一批有志之士,并创办了当时第一份青年报刊《新青年》。新青年的出现,为当时在道路山迷失方向的人点亮了一盏明灯。西风独秀引神州,《新青年》的出现,让身处黑暗的人看到了一丝曙光。

百无一用是书生,在战争年代,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更显渺小。然而正是这样一群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文人,将手中紧握的笔杆子,化成了一道道尖锐的利剑,激起了国人沉睡的意识,唤起了国人爱国情怀,书写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虽千万人吾往矣,即使是舍去生命,也勇往直前,在所不惜。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时代精神。五四精神,不仅仅是青年精神,更是一种爱国情怀。像那些奋斗在五四时代的文人一样,作为学生的我们,紧握手中的笔杆,书写时代的新 篇章!

2019五四运动100周年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同时。它也是人们思想解放,引起新文化的一个过程。

我国历史悠久,是文明古国,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社会制度,其旧思想旧制度的存在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

五四运动,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风尚,一种传扬新知识、新文化的潮流。有了它的存在,才能打开我们被封建思想尘封的心灵、禁锢的思想。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未知的世界,我们从中可以不断成长。最为重要的是,我认为它向我们提出了一种敢于变革、批判、创新的想法。

试问一下,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样呢?

首先,在学习中,我国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一切都以老师所说为准,一切都以书本作为基础。试问一下,难道其中不乏缺陷之处,我们在这样的学习中难道不会让我们先去探索真理的路程么?同时,个人的思想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应试教育不会是学生失去想象的空间,扼杀一些同学的思想吗?

再者说来,无论做任何事,都是需要变通的而不是一层不变的,一层不变只会使人落后,落后于他人,落后于社会,最终其效益如何呢?对社会则无半点益处。

相反,如若不断的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想法,在社会发生改变时,也不忘了与社会保持一致性,同时前进,这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么?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是国家永葆安康的支柱,不仅仅是个人需要创新,改变思想,国家、社会也应该与时代背景不相融的部分,或许其中有艰难险阻或许有落后努力的压迫等,但这些都是我们所必须应该做的。

我们国家既然选择了社会主义社会,而这一选择并不能一时间全为人所接受,同时,也必须会遭到阻扰,而五四运动就充当了传播那些先进思想、先进事例以及先进制度的这样一个角色,其影响是巨大的,其效果也是良好的,大多为人们所接受了,同时,也行起了一股反抗封建势力以及革新制度的群体,他们的存在是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孕育产生的,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五四运动,你为我们带来的先进思想,是我们不再如以前一样迷茫;你为我们社会带来了新兴的活力,使我们不再甘于被压迫;你为我们带来了变革的精神,使我们不再一生不变的尘封于世。你为我们社会带来了福者,你为广大人民带来了活力,为国家永葆生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五四运动100周年学习心得

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97周年的日子,也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的日子。

虽然,五四运动爆发距今约数百年,但其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却仍旧影响至今。它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他的存在证明了青年一代肩负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使命。

为了纪念五四运动,设立了五四青年节,它被固定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其象征意义主要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对社会问题的破解,对各行各业的唤醒。

提到五四运动,就有必要提一下五四精神。五四精神就是指“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那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该如何发扬这种精神?

首先,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其次,就需要积极参与国家建设。青年是国家的生力军,代表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最后,就是乐于奉献。我们应积极树立奉献精神,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生。

当初战争的年代需要青年一代,而如今的国家建设和富强更需要青年一代。我们应该积极肩负起国家和民族赋予我们的使命,做自己该做的事。我们国家的领海、领空常常遭到侵扰。这说明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强大。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被挨打。清政府的懦弱无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见证。为了不让历史重演,我们应努力建设我们的祖国,发愤图强,励精图治。

上一篇:爱护图书角的倡议书下一篇:自有北京户口指标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