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龄人社发〔2010〕107号(通用6篇)
超龄人社发〔2010〕107号 篇1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进一步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政策的通知
皖人社发〔2010〕10号
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地方税务局:
2009年各地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以下简称“减负稳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175号)文件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我省2010年落实减负稳岗各项政策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真做好困难企业认定工作
各市、县(市、区)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困难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凡符合困难企业认定条件的原则上都要认定为困难企业,优先受理中小企业享受各项政策的申请。所有困难企业(含省认定的省属困难企业)可按规定享受缓缴和补贴政策。
二、继续实施四项社会保险费降低费率政策
降低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四项社会保险缴费费率执行时间延至2010年底,适用范围包括困难企业在内的所有参保企业。
三、全面落实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
凡是认定的困难企业,原则上五项社会保险费都可享受缓缴政策,缓缴期限延至2010年底。各地对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要进一步简化程序,对困难企业实行先缓缴后补签协议的办法,加快缓缴政策落实。对于缓缴期满的困难企业,一次性补缴仍有困难的,可适当延长补缴期限。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期间,仍要按规定申报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补缴时免收滞纳金,缓缴期间职工缴费年限连续计算,职工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不受影响。
四、继续实施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各地要进一步简化困难企业岗位补贴和培训补贴发放手续,困难企业可同时享受两项补贴。
凡是失业保险基金节余支付能力超过6个月的,都应实施岗位补贴政策。2010年继续实施困难企业培训补贴政策,补贴资金按规定从就业资金中列支。对2010年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期满、仍未能实现稳定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一次性延长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
将支持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部分社会保险费费率、享受相关补贴政策执行期延长一年,是国家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重要举措。各地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和工作责任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执行到位。
二○一○年一月十九日
超龄人社发〔2010〕107号 篇2
宁人社〔2010〕 198号
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各有关单位:
现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我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后工资待遇如何处理的答复意见》(苏人社发〔2010〕270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关于我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后工资待遇如何处理的答复意见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八日
附:
关于我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后工资待遇如何处理的答复意见
苏人社发〔2010〕270号
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直各单位:
最近,一些地区和单位对事业单位实施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后工资待遇如何确定的问题纷纷来函、来电询问。经研究,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新聘(转)岗位人员工资如何确定?
根据“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规定要求,新聘(转岗)人员应从本单位岗位设置后新聘岗位的下月起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其中:岗位工资按新聘岗位确定,薪级工资按照原江苏省人事厅《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务(岗位)变动、工作调动等正常工资处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苏人通〔2007〕186号)文件规定确定。
二、“双肩挑”人员的工资如何确定?
按照原江苏省人事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苏人通〔2006〕332号)文件规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岗位聘任后,如同时聘任在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双肩,挑”)的人员,可自愿选择其中一个岗位执行相应序列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选择后,如本人的管理岗位等级(职级)或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未发生变动的,不得变动工、资序列。其他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等)待遇也按其所选择的岗位序列执行。同时,在国家调整工资标准时,如工作人员岗位等级未发生变动,则一律按其现行工资所对应的岗位序列相应调整工资标准,不得变动工资序列享受另一岗位序列的工资标准。
三、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被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后工资待遇如何确定?
凡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暂行办法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123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办发〔2008〕23号)文件规定由工勤岗位聘任至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其工资待遇按所聘岗位确定。
四、因岗位设置比例、数量限制,不能被聘任在相应岗位的人员工资待遇如何确定?
原国家人事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84号)文件规定:“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使事业单位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我省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时,如因岗位设置比例、数量的限制,不能相应聘任的,则可根据“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的规定要求,聘任至相应岗位过渡(首次岗位聘用时,超过核准比例的专业技术人员,只能进入相应层次专业技术岗位的最低等级),其工资待遇按所聘岗位确定。
五、高职低聘及原为专技或管理岗位转聘到工勤岗位人员的工资待遇如何确定?
对于符合原江苏省人事厅《关于转发<关于印发关于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有关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处理意见(试行)的通知>的通知》(苏人通〔2004〕200号)有关规定相关条件的人员(受处分人员除外),其工资待遇等按相关规定执行;其他高职低聘及原为专技或管理岗位转聘到上勤岗位人员的工资待遇仍按原江苏省人事厅《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务(岗位)变动、工作调动等正常工资处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苏人通〔2007〕186号)文件规定执行。
六、2006年7月1日工改至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前己办理退休手续且执行专业技术工资的人员是否比照事业单位同条件人员重新计算退休费?
对2006年7月1日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后至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前,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且,执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标准)已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可比照事业单位同条件人员在核准的岗位设置范围内“模拟”确定其退休前岗位等级(其工龄和任职年限计算到退休时,退休时间不变)。如按此办法确定的岗位等级高于办理退休手续前岗位等级的,可按新确定的岗位等级重新计算退休费,并从本单位完成首次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之下月起执行。
豫人社就业(2010)5号 篇3
关于进一步推进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实施意见
豫人社就业[2010]5号
各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财政局、国资委、工 商行政管理局、工商联、共青团: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09〕48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河南省三年六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豫人社 〔2009〕127号)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推进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目标任务
2010年至2011年,拓展和规范一批覆盖各专业、各地区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建立一批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进一步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力争组织4万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2010年任务见附件1)。
二、建立见习基地
(一)设立条件
1、具有独立法人主体资格的企事业单位;
2、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有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积极性;
3、有专门的见习管理办法和指导人员;
4、能够为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并为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二)申报程序
1、中央和省属企事业单位符合条件申报见习基地的,提交《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申请表》(附件2),并附单位营业执照副本或事业法人登记证复印件,毕业生见习办法等材料,经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直接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申报。各省辖市、县(市、区)所属企事业单位符合条件申报见习基地的,提交《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申请表》,并附上述相关材料,经主管部门审核推荐,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报。
2、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合格的,即认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3、对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各方面条件较好且内累计提供50个以上高校毕业生见习岗位的见习单位,经各省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推荐,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共同审核合格的,确定为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统一挂牌,统一管理。对符合国家级见习示范基地条件的,推荐申报国家级就业见习示范基地。
三、组织参加见习
(一)提供见习岗位。见习基地要及时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供岗位信息(含见习岗位数量、岗位职责要求、专业要求、见习时间及见习待遇等有关内容)。
(二)发布见习信息。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见习单位要通过媒体、公共就业服务网、人才服务网站等多种渠道发布见习岗位信息,公布见习单位名单。
(三)组织见习报名。我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含省外高校河南籍拟回豫就业的毕业生)均可申请参加就业见习,见习时间一般为3-12个月。申请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须填写《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报名表》(附件3),并持身份证、毕业证等材料,直接到见习基地报名,也可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才服务机构报名,应届毕业生可直接到本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报名。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才服务机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要设立专门报名点或开通毕业生就业见习网络报名功能,接受高校毕业生见习申请。
(四)签订见习协议。见习基地应与高校毕业生签订《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协议》(附件4),明确期限与岗位,津贴补助标准,双方权利、义务等。
(五)出具见习证明。见习结束后,见习基地应为见习毕业生出具就业见习证明(附件5)。
四、提供见习服务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见习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的双向选择活动。见习期间,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为见习学生提供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公共就业服务,为参加见习的毕业生免费提供人事档案托管服务。见习期间或期满后,被见习单位正式录用的,见习单位应及时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见习时间可作为工龄计算。见习期满未被单位录用的高校毕业生,可继续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类公共就业服务,对有创业愿望的,提供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创业服务。
五、见习基本生活补助
(一)补助标准。见习期间,由地方政府和见习单位提供基本生活补助。政府所提供的基本生活补助,可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人均月补助最高不超过500元。见习单位所提供的基本生活补助按不低于当地失业保险金标准确定,并为见习高校毕业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二)见习补贴的申请
见习单位申请见习补贴需提供以下材料:
1、见习补贴申请报告,附《高校毕业生见习生活补助申报审核表》(附件6);
2、经本人签字的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支付明细表;
3、录有参加就业见习单位、人员名单、身份证号码、毕业证编码、见习起止时间等信息的电子文档;
4、见习单位在银行设立的基本账户;
5、见习基地认定书复印件。
(三)补助资金的拨付。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接到见习单位就业见习补贴申请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并将拟享受就业见习补贴的见习单位、人员名单、身份证号码、毕业证编码、见习起止时间等信息进行公示。公示结束后将审核材料送同级财政部门复核,并由财政部门将补助资金直接拨付就业见习单位在银行设立的基本帐户。提前结束见习的高校毕业生,其生活补贴按实际见习时间核发。
就业见习补贴要严格按照程序申领和拨付,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对资金申报、拨付、使用过程中,有弄虚作假、克扣、截留、挪用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台帐和统计报表制度,认真填报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表(附件7),于每季后5个工作日内上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六、职责分工
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会同省教育厅、财政厅、国资委、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联和共青团河南省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相关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做好见习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见习信息发布、见习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见习过程的跟踪管理和服务。教育部门负责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政策宣传,动员、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指导高校将就业见习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就业见习生活补助经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组织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见习单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级个体和私营企业协会的作用,动员引导一批管理规范、经营稳定、信誉良好的个体私营企业作为见习单位,工商联要组织一批信誉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民营企业作为见习单位。共青团要继续做好“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创建工作,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活动。
七、宣传表彰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就业见习的政策和意义,宣传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后成功就业的典型,宣传行业、企事业单位开展就业见习的经验做法, 树立见习单位的良好社会形象,推动更多的用人单位主动承担见习任务,促进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见习实现就业。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见习单位工作情况的督促检查、考核评价,对提供岗位数量多、岗位质量高、见习待遇好、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多的见习单位,以及工作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部门予以表彰和奖励。
附件:1.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任务分配表.doc
2.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申报表.xls
3.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报名表.xls
4.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协议(样本).doc
5.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证明.doc
6.高校毕业生见习生活补助申报审核表.xls
7、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表.doc
超龄人社发〔2010〕107号 篇4
合人社秘〔2010〕48号
关于开展2010年度社会保险缴费基数
申报稽核工作的通知
各缴费单位:
为认真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根据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国办发〔2009〕66号),定于2010年3月1日至6月18日开展2010年度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申报稽核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工作范围
社会保险申报稽核范围为全市所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缴费单位。各
-1-用人单位应依法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按时足额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具体内容如下:
(一)社会保险费征缴范围的确定
1、基本养老保险费: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编制外人员,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
2、基本医疗保险费: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具有本市行政区域内城镇户口的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
3、失业保险费: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国家机关及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编制外人员,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
4、工伤保险费: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编制外人员,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
5、生育保险费: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具有本市行政区域内城镇户口的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2-
人员。
(二)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确定
1、缴费单位以本单位2009年度全部职工工资总额作为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期间的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单位缴费基数。单位缴费基数不得低于全部参保职工同期个人缴费基数之和。
2、缴费个人以职工本人2009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作为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期间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月平均工资收入低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60%计算;超过300%的部分不计入缴费基数。3、2010年1月至6月期间新参加工作或再就业的职工,以本人2010年1月至6月期间的月平均工资收入作为个人缴费基数,单位缴费基数为其个人缴费基数之和。
4、根据《关于规范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险中心函〔2006〕60号)的规定。职工工资总额(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不在岗职工生活费;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的劳动报酬;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劳动报酬以及聘用其他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
5、未按时申报缴费基数的缴费单位,根据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安徽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规定》,本期缴费基数暂按该单位上期缴费基数的110%确定。
二、工作方式
为更好地服务缴费单位,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工作效率,申报稽核工作采取市社会保险征缴中心和市社会保险稽核中心联合办公,并与日常征缴业务工作共同开展进行。根据缴费单位属地,市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二楼共设18个窗口受理各单位申报资料,实行“窗口一站式”服务,并在各窗口放置《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稽核业务指南》,以方便缴费单位及时申报。
三、报送资料和时间
缴费单位请于2010年3月1日至3月12日到合肥市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二楼(办公地点:合肥市政务新区政务环路88号)领取社会保险申报稽核资料,领取资料时请携带移动磁盘,也可通过劳动保障网()下载相关资料。填制后的相关资料(同时携带移动磁盘)于2010年3月15日至6月18日期间申报稽核。
申报稽核需携带下列资料:
1、《2010年度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花名册》;
2、《2010年度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汇总表》; 3、2010年度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承诺书(见附件);
4、2009年度劳动情况年报,2009年度财务决算年报。对于无法提供第四项的缴费单位请携带以下补充资料:与缴费基数有关的企业年度所得税申报表、会计总帐、明细账等财务资料。-4-
四、有关要求
(一)近几年来,各缴费单位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稽核工作高度重视,推进了我市社会保险申报缴费工作的规范发展。为更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请各单位人力资源、财务部门继续及时、准确提供本单位人力资源及财务数据资料,并积极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组织进行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稽核和监察工作。
(二)《2010年度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承诺书》经缴费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名并加盖单位行政印章后,各缴费单位可自主申报2010年度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实行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自主申报后,缴费单位应如实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不得少报、漏报和瞒报缴费人数和缴费基数。对未按规定申报缴费人数和缴费基数的单位,瞒报职工人数或者工资总额的,业经查实,依照国务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将处瞒报工资总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下半年我市将对缴费单位缴费基数申报情况开展实地稽核,实地稽核率将不低于全部参保单位的30%。
(三)缴费单位据实填报的《2010年度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花名册》须打印成纸质花名册由职工本人亲笔签名,并须在单位显著位置张榜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天,公示资料需保存备查。《2010年度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汇总表》
-5-应经缴费单位法定代表人及工会(职代会)负责人签名并加盖单位行政印章。
(四)2010年第三季度印发2009缴费年度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对帐单》。缴费单位领取个人帐户对帐单后,应及时发放给职工本人核对留存。职工签领个人帐户对帐单的花名册,由单位妥善保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将不定期检查个人帐户对帐单发放情况。单位和个人发现个人帐户对帐单有错误的,请在60日内到市社会保险征缴中心进行查对、更正。凡在60日内无异议的,视同对帐无误。
(五)缴费单位未按时申报缴费基数且连续欠缴社会保险费6个月以上,市社会保险征缴中心将对其做暂停参保缴费处理。
附件:2010年度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承诺书
二〇一〇年二月八日
主题词:劳动保障
社会保险
稽核
通知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各县、区
(开发区)劳动保障局(人事劳动局)
合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2010年2月22日印 校对:许
冬
共印5000份-6-
附件
社会保险单位编码:
2010年度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承诺书
为更好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特此慎重承诺:我单位遵守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的有关规定,据实提供了本单位人力资源及财务数据资料,并将缴费个人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经过职工本人亲笔签名确认,本次申报的2010年度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是真实可靠的。若有不实之处,业经发现,愿意接受有关部门的依法处理。
缴费单位签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超龄人社发〔2010〕107号 篇5
实施方案的通知
皖人社发〔2016〕13号
各市、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已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核准,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人才工作决定和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义务教育法的重要任务,是推进职称制度分类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具有重大意义。各地要高度重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5〕79号)和我省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确保改革工作顺利完成。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安徽省教育厅
2016年5月5日
三、实施范围
改革实施的范围包括:全省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幼儿园及省、市、县(市、区)教研室、电化教育机构和校外教育机构已核定编制的在编在岗的教师。民办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教师可参照本实施方案及有关规定执行。
四、主要内容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围绕健全制度体系,拓展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法,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立统一的职称制度体系。
1.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臵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初级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职务)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
2.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在小学聘任的中学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
聘)资格条件、评聘工作程序、参评人员业绩和评聘结果公开(公示)制度,增加评聘工作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切实保障广大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四)健全评聘工作程序。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应在有岗位空缺的前提下,按照个人申报、考核推荐、专家评审、学校(单位)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各学校(单位)要结合本单位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和教育教学需要等情况制定竞聘方案和岗位竞聘条件,制定岗位竞聘条件应根据我省新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突出本单位的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竞聘方案和竞聘条件须经学校(单位)全体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组织实施,并报所属教育主管部门和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五)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1.按照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及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发挥学校用人的主体作用,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兑现受聘教师的工资待遇,防止有评审通过人选的情况下出现“有岗不聘”的现象。
2.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是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岗位聘用是职称评审结果的主要体现。评聘工作要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且有空岗的情况下进行,不进行岗位结构比例之外、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鼓励中小学教师向农村和基层薄弱学校流动,
厅备案。
2.加大对改革工作的宣传。各市要通过新闻媒体、会议座谈、学习讨论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向广大教师宣传改革工作的重大意义,介绍改革的范围、条件等政策和方法、步骤及具体要求等。
(三)改革实施阶段(2016年5月-11月)。
1.确定岗位比例。按照国家中小学校岗位设臵管理的有关规定,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数量控制在各市在岗教师总量的0.25‰以内;小学(幼儿园)首次评聘高级教师数额,根据各小学(幼儿园)核准的教师岗位总量确定,100人(含)以下的按1名推荐,各市总的评聘数额控制在全市现有小学(幼儿园)在岗教师总量的1.5%以内,市直、各县(区)具体数额依照省确定的总体比例由各市确定;其他级别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数额和结构比例按现行规定执行。
2.组织人员过渡。按照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统一后的职称(职务)体系,以及现聘任的职务等级直接过渡到统一后的职称(职务)体系,并统一办理过渡手续。原则上2016年6月底前完成。对于改革前已经取得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但未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已取得资格予以保留,按现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及岗位等级进行过渡,待相应岗位出现空缺时,可按规定程序参加竞聘上岗。
3.进行个人申报。在人员过渡工作完成后,各学校(单位)在已核定的各级别空余岗位数额内,公布拟竞聘岗位数量、竞聘方案和竞聘条件,由教师按照自愿的原则,向学校提出申请,学
各地在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完成后要对整个工作进行总结,对工作过程中相应政策规定、工作程序的操作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特别要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办法,形成书面总结材料上报两部。
六、工作要求
中小学职称改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工作环节多,必须按照国家和省里统一部署开展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改革的复杂性,切实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把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纳入到当前深化改革的议事日程。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按照现行职能分工,做好相关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称工作的综合管理,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学校要发挥用人主体作用,按照核准的岗位设臵方案和工作安排,认真做好人员过渡、岗位竞聘推荐和聘用工作。
(二)结合实际,周密部署。各地要根据全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改革工作。要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深入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要认真总结改革经验,为不断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索积累经验。
(三)平稳过渡,稳慎实施。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妥善做好新旧政策衔接工作,平稳过渡,确保改革顺利有序推进。要严格按照方案的原则要求、标准条件、评价办法、评聘程序等,
附件1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
(试行)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全面履行教师职责,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中小学特点,特制定本资格条件。
第一条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省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 第二条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分为:正高级教师、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一章 适用范围
校、工读学校教师和校外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和三级教师。
第三条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贯第四条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职业道德,立德树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第五条 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及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
教育教学第一线,能够结合所教学科特点,将德育融入课堂教学,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挥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教书育人成果突出。
2.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课程体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形成独到风格。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撰写1篇高水平的反映本学科前沿的行动研究报告。
3.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工作量饱满。其中,校长授课时数不少于本校同学科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担任学校中层管理干部的教师,授课时数不少于本校同学科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二分之一。
4.从教以来,担任班主任等工作3年以上(其中任现职以来1年以上),并取得突出成绩。
5.在引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指导中青年教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是同行公认的教育教学专家。基本任期内,每学期听课指导及主持研讨不少于6节(次),每学期开设校内公开课不少于1节(次);开设校际公开课或县级以上专题讲座(含承担县级以上教师培训任务)年均不少于1次,并获得好评。任现职以来,所指导的教师在市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优质课等各类学科教学类评比活动中获省级二等奖或市级一等奖(乡村教师为省级三等奖或市级二等奖)以上。
6.申报当年参加由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达到良好等次以上。
三、业绩条件
一、学历及资历条件
1.具备博士学位后,并受聘一级教师岗位满2年。
2.具备硕士学位后,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后,并受聘一级教师岗位满5年。
3.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后,并在小学、初中受聘一级教师岗位满5年(40周岁以下须具备本科毕业学历)。
二、能力条件 1.根据所教学段学生思想实际,能有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书育人成果比较突出。
2.对所教学科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业绩显著,形成一定特色。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撰写一篇较高水平的反映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行动报告或教育叙事。
3.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工作量饱满。其中,校长授课时数不少于本校同学科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担任学校中层管理干部的教师,授课时数不少于本校同学科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二分之一。
4.从教以来,担任班主任等工作3年以上(其中任现职以来1年以上),并胜任该项工作。
5.在指导青年教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活动。基本任期内,每学期听课指导及主持研讨不少于6节(次),每学期开设校内公开课不少于1节(次)。基本任期内开设校际公开示范课不少于2次,且获好评;任现职以来,所辅导的教师在县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优质课等各类学科教学类评比活动中,获省级三等奖或市级二等奖或县级一等奖(乡村教师为县级三等奖)以上。
9.从事艺术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市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奖2次以上,其中三等奖以上1次。
四、教研科研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高中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2篇;初中或小学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篇,或在市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2篇。乡村教师不作公开发表论文要求,须提交在教育教学方面经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有一定深度的教学方法介绍或学生管理经验总结1篇。
2.公开出版专著1部,或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合著中参与撰写4万字以上。
3.参加经省级以上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列入中小学用书目录的国家课程教材、省级地方教材编写1次。
4.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电教活动,论文、课件获省级三等奖或市级二等奖(乡村教师市级三等奖或县级一等奖)以上。
第十三条 一级教师
一、学历及资历条件 1.具备博士学位。
2.具备硕士学位后,并受聘二级教师岗位满2年。
3.具备学士学位、大学本科毕业或者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后,并受聘二级教师岗位满4年。
4.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后,并在小学受聘二级教师岗
等奖(乡村教师县级二等奖)以上1次,或县级二等奖(乡村教师获县级三等奖)以上2次。
6.从事艺术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县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三等奖以上1次。
7.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方面做出成绩。所指导的学生在参加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创新大赛、科技活动、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奖项。
8.参加市级(乡村教师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正式立项的教育研究课题并结题。
9.在教育教学综合测评、绩效考核或考核中至少3次名列前三分之一,并在申报当年由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中达到优秀等次。
四、教研科研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高中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篇,或在市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2篇;初中或小学教师在市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篇。乡村教师不作公开发表论文要求,须提供从事教育教学、关爱留守儿童、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心得体会或经验总结一篇。
2.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合著中参与撰写2万字以上。
3.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课程资源开发、新课程实验等活动,成果在县以上范围内推广使用或公开出版。
4.参加市级(乡村教师县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电教活动,论文、课件获市级三等奖(乡村教师为县级二等奖)以上1次。或县级二等奖(乡村教师为县级三等奖)以上2次。
第十四条 二级教师
(一)近5年内考核至少有2次优秀等次。
(二)破格答辩成绩达到优秀等次(由市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并制定具体答辩办法)。
(三)任现职以来教育教学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师等称号。
2、参加省级学科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省级优秀课评比、学科教师综合素质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次以上;或参加全国学科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学科优秀课评比、学科教师综合素质技能大赛获得最高等次奖(特等奖或一等奖)1次以上。
(四)任现职以来教研科研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主持过省级以上教育部门批准立项的教科研课题并通过鉴定已结题(课题组成员排名前三位,不含子课题),或获得过省级教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以上。
2.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论文2篇以上(其中有1篇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1部。
第十八条
本资格条件由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第十九条 本资格条件自颁布之日起试行,原《安徽省
第五章 附 则
保障厅负责解释。
中小学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教人[2005]6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条 本资格条件为基本标准,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条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职
业道德,立德树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第五条 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及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
第六条 任现职以来考核为合格以上等次,达到申报第七条 继续教育条件 上一级岗位基本任期年限的要求。
1.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达到规定要求。其中担任园长(含副园长,下同)岗位的还应取得相应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2.按照规定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合格证,或符合免试条件。
第八条 在乡村学校任教三年以上,经考核表现突出,并符合具体评价标准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第十条
任现职以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报: 第九条
身心健康,坚持正常工作。
1.因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核确定不合格的,当年不得申报,并从下一起2年内不得申报;
2.受到党纪或行政处分未满处分期,不得申报;
3.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或挟私报复的,除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一起5年内不得申报。
第三章 申报条件
第十一条 正高级教师
一、学历及资历条件
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40周岁以下申报者,必须具备硕士学位),并受聘高级教师岗位满5年。
级三等奖或市级二等奖)以上。
6.申报当年参加由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达到良好等次以上。
三、业绩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二:
1.被评为省特级教师(任中级职务以来),或享受省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
2.被评为省级(乡村教师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和江淮名师,或被评为省级以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或后备人选。
3.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以上或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乡村教师三等奖)以上。
4.主持并完成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电化教育研究或课程改革实验、科学保教实验课题1项。
5.参加省、市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电教活动,获省级二等奖或市级一等奖(乡村教师为市级二等奖)以上。
6.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省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奖2次以上,其中二等奖以上1次。
四、教研科研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4篇以上(其中城镇教师至少有1篇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
2.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合著由本人撰写的占一半以上)2部(乡村教师1部)。
3.参加经省级以上中小学(幼儿园)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正式出版的并在全省广泛使用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编写2次(乡村教师1次)。
5.在指导青年教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参加园本培训、园本教研活动。基本任期内,每学期听课指导及主持研讨不少于6节(次),每学期开设园内公开课或专题讲座不少于1次;基本任期内开设园际公开示范课或专题讲座不少于2节(次),且获好评。任现职以来,所辅导的教师在县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优质课、教学基本功等活动中获省级三等奖或市级二等奖或县级一等奖(乡村教师为县级三等奖)以上。
6.申报当年参加由市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达到良好等次以上。
7.城镇教师,须具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2年以上的经历。
三、业绩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二:
1.被评为市级(乡村教师县级)以上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
2.作为班主任其所带班级被市级(乡村教师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先进班集体等称号。
3.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以上,或获得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二等奖(乡村教师三等奖)以上。
4.在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技能大赛、游戏活动、环境创设、多媒体软件、教玩具制作等活动中获省二等奖或市一等奖(乡村教师省三等奖或市级二等奖、县级一等奖)以上。
5.主持并完成市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电化教育研究、课程改革实验、科学保教实验课题1项。
6.在教育教学综合测评或绩效考核、考核中至少3次名列前五分之一,并在申报当年由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中达
1.熟练掌握幼儿教育各领域的目标、内容和指导要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教育。
2.科学制定幼儿一日活动计划,独立承担小、中、大班的保教工作。
3.完成规定的保育教育任务,工作量饱满。
4.担任班主任等工作2年以上,并胜任该项工作。
5.教学基本功扎实,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能较好地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撰写1篇具有一定见解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6.申报当年参加由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达到良好等次以上。
7.城镇教师,须具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
三、业绩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二:
1.被评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
2.作为班主任其所带班级被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先进班集体等称号。
3.获得市级(乡村教师县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三等奖以上。
4.在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技能大赛、游戏活动、环境创设、多媒体软件制作等评比中获市级二等奖(乡村教师为县级二等奖)以上。
5.参加市级(乡村教师县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电化教育研究、课程改革实验、科学保教实验课题1项。
后,见习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或者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后,受聘三级教师岗位满2年;或者具备中师幼教专业学历后,受聘三级教师岗位满3年。第十五条 三级教师
1.基本掌握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正确教育和引导幼儿。
2.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教材教法,能够完成保教工作。能较好地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完成规定的保育教育任务,工作量饱满。
3.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或者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后,并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岗位见习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
第十六条 二级、一级和正高级教师,不实行破格申报。第十七条 破格申报高级教师,除具备上述第十二条有
第四章 破格申报与评审
高级教师不实行学历、资历双破格申报。
关正常晋升条件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近5年内考核至少有2次优秀等次。
(二)破格答辩成绩达到优秀等次以上(由市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并制定具体答辩办法)。
(三)任现职以来教育教学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师等称号。
2.参加省级学科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省级优秀课评比、学科教师综合素质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次以上;或参加全国学科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学科优秀课评比、学科教师综合素质技能大赛获得最高等次奖(特等奖或一等奖)1次以上。
附件3 安徽省教研、电教机构教师专业技术资格
标准条件(试行)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教研、电教机构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教研、电教机构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实践,全面履行工作职责,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研队伍,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改革的有关规定,结合教研、电教机构特点,特制定本资格条件。
第一条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省各级教研、电教机构教第二条 教研、电教机构教研人员专业技术资格分为:
须具备硕士学位),并受聘高级教师岗位满5年。
二、能力条件
1.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深入基层,服务教师,出色完成教育教学指导任务,成果突出。
2.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及改革趋势,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指导教师教学,撰写一篇高水平的反映本学科(专业)前沿的行动研究报告。
3.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量饱满。近三年内,教研机构教研员年均听课60节、电教机构专业人员年均听课40节以上;在县以上范围内上研究课、示范课或开展专题讲座(含承担县级以上教师培训任务)年均不少于3次,并获得好评。
4.具有突出的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研究、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有自己的实验校(点)。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5.在培养指导中青年教师方面作出突出贡献,是同行公认的教育教学专家。任现职以来,指导的本地区学科教师在上一级教育部门举办的优质课、技能大赛、多媒体软件制作等获一等奖。
6.申报当年参加由省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考评课达到良好等次。
三、业绩条件
任现职以来,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被评为省特级教师。
2.被评为省级以上模范教师或江淮名师,或被评为省级以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或后备人选。
到好评。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指导教师教学,撰写1篇较高水平的的反映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行动报告。
3.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量饱满。近三年内,教研机构教研员年均听课60节、电教机构专业人员年均听课30节以上;在县以上范围内上研究课、示范课或开展专题讲座(含承担县级以上教师培训任务)每年不少于2次。
4.具有较强的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有自己的实验校(点),并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5.在培养指导青年教师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任现职以来,指导的本地区学科教师在上一级教育部门举办的优质课、技能大赛、多媒体软件制作等获二等奖以上。
6.申报当年参加由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达到良好等次。
三、业绩条件
任现职以来,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
2.被评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或名师。
3.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以上(县级教研人员获得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以上)。
4.在上一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保教活动、技能大赛、多媒体软件制作等获一等奖以上。
5.在绩效考核、考核中至少3次名列前五分之一,并在申报当年由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中达到优秀等次。
2.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电化教学活动能力,有自己的联系校(点),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指导教师教育教学,撰写1篇较高水平的教研工作经验总结。
3.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量饱满。近三年内,教研机构教研员年均听课50节、电教机构专业人员年均听课20节以上。
4.在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做出一定成绩。任现职以来,指导的本地区本学科教师在上一级教育部门举办的优质课、技能大赛、多媒体软件制作等获奖。
5.应具有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县(市、区)级以上范围开设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或专题讲座(含承担县级以上教师培训任务)每年不少于1次。
6.申报当年参加由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演讲)达到良好等次。
三、业绩条件
任现职以来,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被评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
2.获得市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二等奖以上。
3.在上一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保教活动、技能大赛、多媒体软件制作等获二等奖以上。
4.在绩效考核、考核中至少3次名列前三分之一,在申报当年由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中达到优秀等次。
5.从事艺术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县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三等奖以上。
关正常晋升条件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近5年内考核至少有2次优秀等次。
(二)破格答辩优秀等次以上(由市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并制定具体答辩办法)。
(三)任现职以来教育教学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获得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省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等称号。
2、参加省级学科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省级优秀课评比、学科教师综合素质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次以上;或参加全国学科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学科优秀课评比、学科教师综合素质技能大赛获得最高等次奖(特等奖或一等奖)1次以上。
(四)任现职以来教科研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主持过省级以上教育部门批准立项的教科研课题并通过鉴定已结题(课题组成员排名前三位,不含子课题),或获得过教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
2.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论文2篇以上(其中有2篇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1部。
第十七条 本资格条件由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
第五章 附 则
保障厅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资格条件自颁布之日起试行,原《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教人[2005]6号)同时废止。第十九条 本资格条件为基本标准,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附件4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教师职称评审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水平,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5‟79号)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是指对通过参加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岗位竞争推荐,拟聘任到相应职务等级人选的品德、知识和专业水平是否达到相应标准要求的综合评价,是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和关键环节。
第三条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必须在核定的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不再进行岗位结构比例之外、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
第四条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客观公正、公开透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实行同行专家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
第五条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实行分级管理。正高级教师由
荐委员会(一般不少于7人),对参加竞争推荐人员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推荐意见。
第十一条 学校(单位)根据推荐委员会的推荐意见,结合参加竞争推荐人员任现职以来各学的考核情况,按拟聘岗位数量或分配的推荐数额,集体研究确定推荐人选。
第十二条 申报人所在学校(单位)对通过推荐拟参加评审的人选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核对,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及时送呈报部门。
第十三条 申报材料经用人单位审查确认后,按下列规定呈报相应评审委员会,并出具委托评审函。
(一)三级教师、二级教师申报材料,县(市、区)以下所属学校(单位)的,由其主管部门呈报;市属学校(单位),由申报人所在单位呈报。
(二)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申报材料,县(市、区)以下所属学校(单位)的,由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呈报;市属学校(单位)的,由主管部门呈报。
(三)正高级教师申报材料,由省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呈报。
第十四条 呈报部门应对评审材料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把关,按照申报评审材料的要求及时呈报到相应评审权限的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
将评审结果按职称管理权限上报相应审批部门审批。
第二十条 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写出工作总结、会议纪要等,对评审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按要求整理好有关评审材料,及时报送核准。
第二十一条 对经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人员实行公示制度。审批部门对评委会评审结果进行逐一审核,并通过网络等有效形式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第二十二条 对公示无异议的,或公示有异议经调查核实符合条件的,由相应审批部门核准公布。评审未通过的人员,当不再重新召开评审会议对其进行复议,也不得再改报其他评审委员会评审。
第二十三条 对经核准公布,获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颁发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存入本人档案。
第二十四条 改革期间暂不实行破格申报评审。其他未尽事项,按照《安徽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组织管理暂行办法》(皖人发„2004‟80号)、《安徽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实施细则(试行)》(皖人发„2004‟81号)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可参照本办法组织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现已聘用到中小学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各等级岗位的教师,按现聘用的专业技术职务分别过渡到统一后的相对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及岗位等级。没有完成岗位设臵和人员聘用的单位,已聘用中小学高级、中级、初级教师职务的,暂对应过渡到本级别职务最低岗位等级,待实施岗位设臵和岗位聘用工作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核准的岗位设臵方案,再确定相应的岗位等级。
(三)对于已经取得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但未被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已经取得资格依然有效,按现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及岗位等级进行过渡。
三、过渡办法
过渡工作在各市、县、市(区)改革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由学校(单位)统一组织办理。具体办法是:
(一)资格审查。学校(单位)对过渡人员的情况进行认真审查,并统一填写《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人员过渡登记表》(附件一)。对过渡人员情况在本人所在学校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集中公示。
(二)个人确认。教师本人对学校(单位)填写的《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人员过渡登记表》所列内容进行核对并签名。
超龄人社发〔2010〕107号 篇6
文件 关于推荐选拔第五届泰安市教育系统
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泰安高新区、泰山景区人事劳动局、社会事业局,市直各学校: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在教育系统试行人才递进培养工程的意见》(泰办发„2006‟8号)精神,结合工作实际,现就推荐选拔第五届泰安市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推荐选拔的范围和数量
1、推荐选拔范围: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职业院校(含职业学院、职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含民办学校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
2、表彰名额与推荐数量:本届评选,市政府命名表彰泰山
—1— 名师100人,泰山功勋教师30人,泰山名校长15人,泰山功勋校长5人,人选实行差额推荐,泰山名师、泰山名校长差额推荐比例不低于1﹕1.2;泰山功勋教师、泰山功勋校长不再分配名额,符合条件者均可推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联合命名表彰泰山教学新星400人,泰山教坛英才200人,人选由各县市区和市直系统按不低于1﹕1.2的比例进行差额评选、等额推荐。推荐名额根据2013年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结合各层次原有教育递进培养工程人选数量分配,具体推荐名额见附件2。
二、推荐选拔的标准条件
(一)基本条件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幸福教育”,具有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2、具有高度的职业热情,认真履行教师职责,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群众公认度高,民主测评满意度80%以上。
3、模范遵守国家法律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
4、具有《教师法》规定的合格学历和相应的教师资格。
(二)各层次人选具体条件
除具备以上基本条件外,各层次人选应分别具备以下条件: 泰山教学新星
—2—
1、年龄35周岁以下(1979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在教学岗位上连续工作3年以上(幼儿教师、农村教师、特教教师连续工作2年以上),具有三级以上教师职称。
2、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效果好,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教育教学质量高,中小学学生学业成绩、比赛成绩在考核单元的同类班级中名列前茅或进步率突出;职业教育学生专业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70%以上或成绩在考核单元的同类班级中名列前茅;幼儿教师坚持在保教一线,基本技能全面;特教教师坚持在教学一线,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特长,开展个别化教育效果明显。
3、具备一定教学研究能力。积极参与、开展教科研或教改实验,近5年内具备以下条件之一:承担过县级(含)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并通过鉴定;开设过县级(含)以上公开课、示范课;获得过乡镇级讲课比赛一等奖或县级及以上优质课(创新课、技能比赛)二等奖以上等次;获得过县级(含)以上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称号;在市级以上教育类报刊上公开发表1篇(含)以上文章(或出版过著作、参编过教材等);所指导学生在县级(含)以上由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学科(专业)比赛(竞赛)中获得三等(含)以上奖次(或在县级运动会中获前三名)。(农村教师、幼儿教师、特教教师可适当放宽)
泰山教坛英才
1、获得泰山教学新星称号。
2、在教学岗位上连续工作6年以上(幼儿教师、农村教师、—3— 特教教师连续工作4年以上),具有一级(幼儿园、小学、特教为二级)(含)以上教师职称。
3、教育教学成绩优秀。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自己的特点,课堂教学效果优良,学生乐学会学,学生满意度高。教育教学质量优秀,中小学学生学业成绩、比赛成绩在县域同类学校中优势突出或进步值特别明显;职业教育学生专业技能突出,技能鉴定通过率或成绩优秀率达到80%以上;幼儿教师坚持在保教一线,技能全面,启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习惯效果明显;特教教师技能全面,开展分层分类教学效果明显,培养学生特长,学生个别化教育效果特别突出。
4、教学教研能力突出。近5年内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独立(或第一主持人)开展过县级(含)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并通过鉴定;承担过市级(含)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并通过鉴定;开设过市级(含)以上公开课、示范课;获得过县级(含)以上优质课(创新课、技能比赛)一等奖或市级(含)以上优质课(创新课、技能比赛)二等奖以上等次;获得过县级(含)以上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称号;在市级(含)以上教育类报刊上公开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1篇以上文章(或出版过著作、参编过教材等)。(农村教师、幼儿教师、特教教师可适当放宽)
5、示范带动作用突出。与青年教师“结对子”,经常与青年教师进行思想交流,并系统指导他们进行学情分析、教材分 —4— 析、教学过程设计、课后反思等。带动结对教师成长为泰山教学新星等优秀骨干教师。
6、曾获得以下奖励之一:近5年考核1次(含)以上优秀;县级(含)以上政府表彰的综合荣誉;市级(含)以上部门表彰的教学业务方面的单项荣誉;近5年所指导学生在县级由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学科(专业)比赛(竞赛)中获得二等(含)以上奖次或市级及以上由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比赛(竞赛)中获得三等(含)以上奖次(或在市级运动会中获前三名)。(农村教师、幼儿教师、特教教师可适当放宽)
泰山教学新星称号不计入本条所列奖励。泰山名师
1、获得泰山教坛英才称号。
2、年龄50周岁以下(1964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在教学岗位上连续工作10年以上(幼儿教师、农村教师、特教教师连续工作8年以上),具有高级(幼儿园、小学、特教为一级)(含)以上教师职称。
3、教学特色鲜明,教育教学成绩特别优秀。勤学精思,严谨治学,专业素养高。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学生善于学习、享受学习,学生满意度90%以上。教育教学质量优异:中小学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学业成绩、学科成绩优秀率连续3年在90%以上(或进步幅度突出);职业教育学生专
—5— 业技能特长明显,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90%以上或学科成绩优秀率连续3年在90%以上(或进步幅度突出);幼儿教师技能全面,保教质量高,启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习惯效果特别突出;特教教师技能特别全面,因材施教效果显著,培养学生特长突出。
4、教学研究能力强。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近5年独立(或第一主持人)承担过市级(含)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并通过鉴定;在市级(含)以上范围开设过2次(或省级1次)(含)以上公开课、示范课;获得过市级优质课(创新课、技能比赛)一等奖或省级优质课(技能比赛)二等以上奖次;获得过市级(含)以上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称号;获得过省部级(含)以上教学研究成果;被命名为泰山教坛英才后在省级(含)以上教育类报刊上公开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1篇(含)以上有较高价值的专业文章(或出版过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专著、编写过国家和地方课程教材等)。(农村教师、幼儿教师、特教教师可适当放宽)
5、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具有指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用高尚的师德、精湛的业务带动、培养教师成长,带动数名本学科教师成长为优秀骨干教师。
6、获得过以下奖励之一:近5年考核2次(含)以上优秀;市级(含)以上政府表彰的综合荣誉;2次市级(含)以上部门表彰的教学业务方面的单项荣誉;省级(含)以上部门表彰的教学业务方面的单项荣誉;近5年所指导学生在市级由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学科(专业)比赛(竞赛)中获得二等(含)—6— 以上奖次或省级(含)以上由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比赛(竞赛)中获得三等(含)以上奖次(或在省级运动会中获前三名)。(农村教师、幼儿教师、特教教师可适当放宽)
泰山教学新星、泰山教坛英才等教育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称号不计入本条所列奖励。
泰山名校(园)长
1、各类学校(幼儿园)现任校(园)长,具有高级教师职称(幼儿园、小学、特教为一级教师),担任校(园)长职务8年(含副职任职年限)以上。
2、认真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泰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模范遵守《教育法》、《教师法》、《山东省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办学,依法治校,深入推进“幸福教育”。
3、学校有全市教育界公认的管理经验,近5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曾为全市会议提供现场或学校管理经验在全市(含)以上有关会议上交流;在市级(含)以上报刊上发表过学校管理方面的文章(2000字以上)或有学校管理方面的论著发表;市级(含)以上新闻媒体或专业报刊作过专题报道。在市内外教育界有较高声誉。
4、在担任校长期间,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家校共育等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办学水平在市内同类学校居领先地位。中小学、特教学校现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幼儿园现为省级实验示范园;职业院校为省规范化或国家级示范学
—7— 校建设单位并具备市级(含)以上品牌专业,办学特色鲜明,质量效益突出,学生职业资格鉴定获证率达90%以上,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
5、本人曾获市级(含)以上政府表彰的综合荣誉;所任职学校曾获市级(含)以上政府或省级(含)以上教育部门的表彰奖励。(农村学校、幼儿园、特教学校可适当放宽)。
6、任职内学校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学校及师生无违法犯罪现象。
泰山功勋教师
1、获得泰山名师称号。
2、在教学岗位连续工作15年以上,担任班主任年限不低于6年,具有高级教师职务(幼儿园、小学、特教为一级教师)。
3、形成特定教学风格,教育教学成绩显著。严谨治学,专业精深,对素质教育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艺术,被业内广泛认可,在市内外具有较大影响,赢得学生、家长的信赖,学生满意度95%以上。教育教学质量特别优秀:中小学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学业成绩、学科成绩优秀率连续3年在95%以上(或进步幅度特别突出);职业教育学生专业技能成熟,特长突出,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95%以上或学科成绩优秀率连续3年在95%以上(或进步幅度特别突出);幼儿教师知识技能独到,保教质量特别优秀,成为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的杰出的启蒙者和引路人;特教教师知识技能特别全面,个别化教育效果特别显著,根据学生特点和 —8— 潜能培养学生形成专长,成为残疾学生个性发展、技能成长的杰出开发者和引路人。
4、教学教研成果显著。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被命名为泰山名师后独立(或第一主持人)承担过省级(含)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并通过鉴定;在省域内开设过公开课;获得过省级优质课(技能比赛)一等奖以上奖次;获得过省部级(含)以上教学研究成果;被命名为泰山名师后在省级以上教育类报刊上公开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2篇(含)以上有较高价值的专业文章(或出版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编写过国家和地方课程教材等)。(农村教师、幼儿教师、特教教师可适当放宽)
5、领军带动作用显著。具有高超的指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在教师队伍中起到领军作用,从较高层次传授、指导中青年骨干教师总结、积淀自己的教学精髓和风格,培养带动一批本学科教师成长为优秀骨干教师,在全市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威望。(农村教师、幼儿教师、特教教师可适当放宽)
6、获得过以下奖励之一:近5年考核3次优秀(含)以上;被命名为泰山名师后市级(含)以上政府表彰的综合荣誉;省级以上部门表彰的教学业务方面的荣誉等;近5年所指导学生在市级由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学科(专业)比赛(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或省级由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学科(专业)比赛(竞赛)中获得二等(含)以上奖次(或省级运动会前三名),或国家级学科(专业)比赛(竞赛)中获得三等(含)以上奖
—9— 次(或国家运动会前六名)。
泰山功勋校(园)长
1、获得泰山名校(园)长称号。
2、各类学校(幼儿园)现任校(园)长,具有高级教师职称(幼儿园、小学、特教为一级教师),担任校(园)长职务10年(含副职任职年限)以上。
3、认真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泰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模范遵守《教育法》、《教师法》、《山东省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幸福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办学规范有序。
4、学校有全省教育界公认的管理经验,近5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曾为全省会议提供现场或学校管理经验在全省以上有关会议上交流;在省级(含)以上报刊上发表过学校管理方面的文章(2000字以上)2篇以上或有学校管理方面的论著发表;省级(含)以上新闻媒体或专业报刊作过专题报道。在省内外教育界有较高知名度。
5、本人曾获省级(含)以上政府表彰的综合荣誉;所任职学校曾获省级(含)以上业务部门的表彰奖励。(农村学校、幼儿园、特教学校可适当放宽)
6、具备泰山名校(园)长第4条、6条所列条件。以上人选中农村教师、支援西部教育和支援农村教育工作一年以上者优先推荐。有违反师德及违规违纪等一票否决情况 —10— 的不得推荐。
三、推荐选拔的程序
(一)个人申报、单位推荐。申报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在本单位公示,公示无异议者,填写《泰安市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登记表》,报县市区教育局参加评审。
(二)评审推荐。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由教师代表、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人员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不低于11人,其中教育专家不低于7人),组织相关评选工作。对推荐评选对象通过说课、教学答辩等形式,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的考察;通过审查上报材料,进行教科研能力和水平评审。在此基础上提出考察、推荐意见。然后由评委会投票确定推荐对象,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市教育局。泰安高新区、泰山景区、市直学校要成立不少于7人的评审委员会(其中教师代表不低于4人),参照县市区的推荐程序和方法对本校(区)人选进行评选推荐,推荐出的人选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市教育局,由市教育局按规定组织差额推荐。
(三)组织评审确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组成由教师代表、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人员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不低于17人,其中教育专家不低于13人),对推荐上报的各类人选进行综合评审。
(四)公示与命名。对评选产生的各层次人选在市级媒体和泰安教育网站上公示,根据公示结果确定各层次人选。分别由
—11— 市政府授予“泰山名师”、“泰山功勋教师”、“泰山名校长”、“泰山功勋校长”称号,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联合授予“泰山教学新星”、“泰山教坛英才”称号。
四、推荐选拔的有关要求
1、各县市区、市直各学校要坚持标准条件,充分发扬民主,按推荐程序层层选拔,产生推荐对象。在各类推荐人选上报市评审前,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征求干部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计划生育部门的意见,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
2、确定推荐人选时,在坚持标准条件的前提下,要兼顾区域、学校层次和学科分布上的均衡。各县市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教(含特教)教师大体按1:3.5:2.5:2.0:1的比例推荐人选,且推荐人选中要有特教人选;各个学科之间相对平衡,避免语文、数学等大学科的推荐人选过于集中。
3、要坚持向基层和教学一线教师倾斜。教学一线教师所占比例应不少于推荐总数的85%;兼任学科教学符合推荐选拔条件的副校(园)长可以参加推荐,其教学工作量要不低于本学校专任教师平均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且严格控制在推荐总数的15%以内。初中、小学、幼儿园学段农村(乡镇及以下,不含县城驻地镇)教师比例不少于相应学段推荐总数的30%。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只参加名校长或功勋校长的推荐。不符合以上要求的不予受理。
五、报送的材料及要求
1、《泰安市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审批表》一式 —12— 三份和电子版。
2、《泰安市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情况一览表》一式20份和电子版。
3、代表本人水平的论文、著作、课题限3件;公开课、优质课及教学教研、辅导学生等单项荣誉证书限3件,综合荣誉证书限2件(原件和复印件各l套)。
4、教育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命名证书、毕业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各1套)。
5、近5年考核表(原件及复印件各1份)。
6、师德表现、学生满意度证明信,班主任任职年限学校证明信,支援西部教育或支援农村教育工作一年以上证明材料(原件1份)。
7、征求意见表(原件1份)。
8、本人申报陈述1份和电子版(2000字以内,A4型纸打印)。
各县市区及有关单位上报材料的同时,还需报送泰安市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推荐工作报告、《泰安市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说课答辩情况统计表》、《泰安市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综合情况统计表》、《泰安市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推荐人选名册》(表样附后)各一式2份,同时报送电子版。
上述材料务于8月15日前报市教育局人事科,逾期不再受理。
—13—
六、组织领导
为做好推荐选拔泰安市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工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成立推荐选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荐选拔工作的组织领导,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人事科,负责推荐选拔的具体工作。各县市区、市直各学校都要成立推荐选拔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推荐选拔工作的领导,并抽调政策水平高、原则性强、有责任心、熟悉组织人事工作的同志负责此项工作。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宣传发动,严格按照标准条件和选拔程序,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做好推荐选拔工作。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对推荐人选亲自把关,确保推荐人选的质量。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在推荐选拔中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严肃查处。市教育局设立监督电话,号码是6991878、6991334。
附件:l、泰安市第五届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推荐选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泰安市第五届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推荐名额分配表
3、泰安市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审批表
4、泰安市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情况一览表
5、泰安市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说课答辩 —14— 情况统计表
6、泰安市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综合情况统计表
7、泰安市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征求意见表
8、泰安市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名册
泰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泰安市教育局
2014年8月5日
—15— 附件1:
泰安市第五届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推荐选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张勇华 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
副组长:刘增祥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
刘应新 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
成 员:聂圣江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调研员、公务员
管理办公室主任
孙志坚 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
赵学利 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
曹 森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长 丁连厚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 韩 涛 市教育局计划财务科科长
齐润泉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
杜平市教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科科长
牛 波 市教育局纪委副书记
杨宪存 市教育工会主席
强光峰 市师资培训科科长
周 润 市职业成人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 葛安乐 市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 张衍伟 市教育局条件装备办公室副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人事科,办公室主任由 赵学利兼任。
【超龄人社发〔2010〕107号】推荐阅读:
超龄儿童六一短信10-22
美国移民申请过程中子女超龄怎么办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