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胖女孩的美丽与哀愁

2025-01-01

一个胖女孩的美丽与哀愁(通用8篇)

一个胖女孩的美丽与哀愁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一个胖女孩的美丽与哀愁

作者:火 锅

来源:《视野》2009年第23期

我曾经是一个苗条的姑娘。

说曾经是一件感伤的事情,尤其是在10年以后,当我躺在医生的针灸床上,忍受着金针向我的穴位一个一个刺来的时候,回忆往事就变得更加凄婉动人。

针灸减肥最先瘪下去的是胸部,所以当我踏上了针灸减肥之路时,我人生中惟一引以为傲的胸部也许就此功成身退。而医生给我的那个健康菜谱更是让我抓狂,我最爱吃的猪肉被认为是大忌讳,任何部位都不可以!

“那猪手呢?”我弱弱地问着医生,“可以补充胶原蛋白。”我又狡黠地补上一句。“任何。我说的是任何。”医生飘走,然后丢下一句:“你可以吃鸡爪。”

扎完针灸,孤独地坐着公车回家,我开始回想,于是就有了那句“我曾经是一个苗条的姑娘”的感慨。

小学六年级时,我的双腿在长裤里晃荡,妈妈总是害怕我会营养不良,隔壁桌的男生给我起的外号是如今我梦寐以求的“竹竿”。要是他现在仍然这么叫我,我保证不会再拿铅笔戳他,并且还会把他当作我的大恩人来看待。

我是有过胸部扁平、跑起来如风的少女时代的呀。那时候的男生也不在乎丰满或者苗条,只在乎外貌或者是不是班长或者文艺委员。但是往事如烟,就在高考那年,我每天晚上在寝室里给自己美美地泡上一包泡面再沉沉睡去的时候,脂肪就开始在我的身体里隐隐发作了。当我的外号由“竹竿”变成“蛋蛋”再变成“胖妹” 之后,十多年光景从指尖滑过,一个又一个男友离我而去。

认识那个在我的恋爱史上最帅气的IT男友时,恰好处于我生命的黄金时期。我在好姐妹的建议下服用了某个牌子的减肥药之后,体重竟然一路回落到了高中时期的水平,虽然不是两位数,但对于我1米62的身高来说,已经足够匀称。

后来这位长得像金城武的男生回忆起初见我时的场面眼睛里也依然有着向往的深情:“那一天,你端坐在人群中,长长的头发,大大的眼睛,纤细的手臂不时抬起来捋一下头发……”

每当他坐在电脑前面以肉麻的语气回忆起当天的场景时,正对着小肚子发呆的我,哦不,是“救生圈小姐”,总是浑身汗毛倒竖,胃里无比恶心。因为小武接下来总会意味深长地扫过我的凸

起的肚子、滚圆的脸蛋、壮实的大腿,然后是手臂。“纤细的手臂……”他重复一遍,然后我会抄起身边任何可移动物体丢向他,如同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

为什么不继续吃减肥药?因为它的反弹使我比之前还要重上几斤。多年的减肥经验使我明白了一件事情,原来我们一直都知道的吃得少一点儿、动得多一点儿就是减肥的真谛。但是真谛就在身边,这两句也未免太难了吧。以至于小武每次质问我为什么和他当初认识我的时候差别那么大,要求退货时,我总是先声夺人地说:“要是我瘦了,就是超级大美女,你也看到过的。到时候根本轮不到你。”

小武最讨厌和我一起做的事情就是买衣服,因为店员小姐总是这样对我说:“小姐,这个你可能穿不下,不用试了。”“小姐,你买黑色的吧,黑色显瘦。”“小姐,你穿这件衣服太合适了,完全看不出你的肚子。”只要在商场里信步游走几个柜台,小武就会觉得颜面无存。

小武最喜欢和我一起做的事情,就是吃东西。无论他何时何地想吃什么,我总是会风雨不改地陪同前往,并且从来都不嫌弃那些菜和肉有多么油腻,餐厅有多么不干净。小武的前女友是一个业余模特儿,她总是要求小武和她一起吃菜叶子。所以,当小武第一次和我坐在火锅店里看着我大吃特吃的模样,就被我完全迷住了。

小武之后,爱情又一次降临到我的头上。作为一个胖子,这一次我的原则是,干脆就找一个胖子,把我衬托得瘦一点儿更好。但是这一次的故事更加短暂,虽然胖男友热衷于买可口可乐和薯片给我吃,并且从来不对我进行嘲讽,但是,谁知道一个胖男孩内心深处也是渴望一个辣妹的呢?既然男人无论如何都喜欢辣妹,那么我们只能把自己变成瘦子了。

但有一幕我却永远都忘不了。当某一日我的初恋男友嘲笑我的手臂和学校操场上的铁栏杆一样粗的时候,我甩着手走回了寝室。在寝室的门口他拦住了我,扳过我的脸,双手握住我的肩膀,温柔地看着我的眼睛,说了一句令我终生难忘的话:虽然你确实有那么一点点胖,但是在我心里,你非常非常非常可爱。

时至今日,我忘记了我们在一起的甜蜜,忘记了我们在一起的争吵,但是我永远记得他看向我时,天空向我投来的巨大阴影。那阴影笼罩着我,既温柔又感伤。那是我这辈子听过的最动人的一句情话。

所以我明白,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减肥成功,那时候桃花大盛,我却再也听不到这样的情话。我的心底里依然会有小小的念头,“爱我,就爱我的全部,包括小肚子”。

但是,现在,真的真的没有人,会爱我那胖胖的外表下,那颗干净、清透的小灵魂,爱我那圆圆的脸上,永不消失的笑容。

(焦琼摘自《萌芽》)

一个胖女孩的美丽与哀愁 篇2

关键词:指标体系,目标值,量化指标,考核工具

当今中国经济已进入了全面调整结构和成长模式转型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背景下, 从紧的经济政策抑制了市场消费、人力成本持续的上涨、原材料价格大幅度的波动、节能环境保护责任的加重、企业融资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企业人才短缺等等挑战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意味着我国企业粗放式成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取而代之的是内涵式的增长。经营企业离不开社会大环境, 经济成长的模式在调整, 企业的成长模式势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模式的竞争, 管理体系的竞争。一个企业只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 才能掌握未来的成长方式, 绩效管理模式的调整无疑是帮助企业成功实现未来成长转型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但近年来, 绩效管理几乎成了国内企业的雷区。无数企业雄心万丈地启动了绩效管理, 但不同的起点却走向了相同的终点——失败。人们往往被它的“美丽”所吸引与迷恋, 却往往因内功不到位而充满失望与“哀愁”。

一、绩效考核出现的问题解析

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中的焦点问题, 也是难点问题。由于战略管理引入我国的时间还不长, 因此, 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的选取缺乏同企业发展战略的关联, 加上对考核工具认知不清, 使得企业绩效考核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不能真实和全面地度量各工作团队及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

1、盲目迷恋指标体系

绩效考核的导向性是通过绩效指标来实现的, 绩效指标是绩效考核中的考核要素与考核内容, 即确定的是绩效考核“考什么”的问题。绩效考核要保证实现战略导向, 实际上就是通过绩效指标的设定来反映出导向的。因此管理者认为, 只要构建一个能够评价员工业绩的考核体系, 且不论这个体系是否精准, 总能把员工往正道上引导。反之, 没有这个体系, 企业就会失去控制力。

所以, 每当企业启动绩效管理项目, 总是希望搭建一个尽可能丰富的指标库, 并在考核对象的考核计划中尽可能多地纳入指标, 不断地做加法, 使其成为一个看似完整的“体系”。这些雄心勃勃的行动到后来才被发现是给自己“挖坑”。其一, 一个考核指标代表一类管理成本, 没有强大的后台支持只会让考核者们疲于奔命;其二, 用体系化的指标做考核, 企业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化程度。“标准化”一方面意味着企业价值链条的逻辑是稳定的, 每个环节上提取的指标之间具有逻辑联系, 总能相互作用并指向最终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更意味着每个指标都能反映一定环节的运行状态。而企业在“内功”不足的情况下强行做指标体系, 各环节之间的指标不一定具有逻辑联系并指向战略目标, 甚至指标对于各环节也不一定具有指示作用, 这样除了增加管理成本, 还将把员工带向歧途。

2、考核指标被量化绑架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过“管理就是要可衡量”, 可衡量就是“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一时间为了量化而量化, 甚至把人的行为也要进行量化, 所有一切都以教条和刻板的方式衡量着每个人的绩效, 这真的就管用了吗?

其实不然, 很多工作是无法完全量化和细化的, 凡是涉及到思想的、艺术的、创造的、意识的、人文的都是很难量化的。在企业管理中, 干扰产出结果的因素越多就越无法量化。对于销售人员而言, 市场策略明确, 销售目标清晰, 则销售人员可以用业绩指标量化, 反之则一定混乱。制造业的生产, 相对产出结果比较单一, 业绩考核指标则相对容易量化, 而如果是小单定制的也就不必进行简单的量化考核。针对人事、行政、财务、策划、设计等职位, 产出的结果根据职能不同有不同的结果, 另外有很多影响产出结果的内部人为因素, 如一味对这些职位的绩效进行量化考核, 只能是走入一个死胡同。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如果我们知道目标, 目标管理是有效的。不幸的是, 大多数情况下, 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目标。追求考核上的量化指标, 而不是目标的明晰一致, 这是量化管理的误区。”

3、盲目推高目标值

如果选择了合适的考核指标, 为这些指标设置目标值将是又一个难题。国内企业大多没有数据分析的习惯。考核者往往信奉“取其上, 得其中, 取其中, 得其下”的粗暴逻辑, 利用自身地位赋予的超强谈判能力来盲目推高目标值。以为是占了便宜, 其实得不偿失。面对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被考核者要么甩手不干, 要么置之不理。苦心设立的考核制度被架空, 不仅失去了组织权威, 而且失去了激励效应。

4、缺乏数据收集处理系统

假设选择了合适的指标, 也确定了合适的目标值, 那么接下来面临的难题则是缺乏数据来支持考核。即使获得了数据, 也还需要考虑如何处理计算成绩效结果的问题。没有一个在工作流中自动生成数据记录并进行分析计算的系统, HR们只能在制度中设置额外的管理措施来采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如此一来, 必然增加考核者个人的成本。最干脆的办法是将指标的评价方式改为“考核者主观评价”。如此一来, 仅凭上级的主观评价就能完成考核, 又何必构建指标体系这样一个花架子?

5、考核工具使用不当

方向对了, 方法不对, 即使愿望再好, 也达不到目的。西方舶来的管理技术就数绩效考核运用最广泛, 且失败率也最高。如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用的平衡记分卡, 但50%的企业都用错了, 究其原因是很多人把平衡记分卡不是作为一种方法, 而是机械地将其作为一种工具。结果, 近50%的企业采用平衡记分卡做出来的绩效指标都是千篇一律, 无法有针对性地评价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业绩。再如, 有些企业将360°反馈这种用于员工开发的工具拿来做业绩考核, 显然是不合适的。

任何管理技术的产生都是同其社会发展阶段、人文环境相适应的。西方社会重规则, 中国社会重人情。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绩效考核方法, 在人情社会怎么能够保证客观公正呢?如果主管对下属有绝对的权力, 让上司主导下属的考核, 又怎么能规避人情对考核的影响?

二、优化绩效考核的若干思考

绩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 更多的是如何将其优化。

1、理清企业的成果价值流

企业设计绩效指标都会遵循一定的标准, 这些标准往往能够反映企业如何看待自身的管理, 以及对企业价值的定位和如何获取价值等。企业或管理人员必须对什么是真正产生绩效成果的行为作出界定, 然后才能进行绩效指标设计, 完善绩效管理的相关工作。

只有对绩效指标进行量化, 才能将其运用于实践。绩效指标最终要落实到相关责任人, 进行绩效指标设计时, 只有充分考虑绩效人员的能力和特点, 实现绩效指标与绩效人员能力的平衡, 才能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

2、识别价值流中的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成功因素是对公司擅长的、对成功起决定性作用的某个战略要素的定性描述, 它来源于战略目标, 反映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是制定关键绩效指标的依据。关键成功因素理论判断标准: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不可或缺的资源;企业期望建立或继续保持的核心竞争力或成功的关键能力等。

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价值驱动因素有很多, 并不是所有的价值驱动因素都是导致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 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 结合理论上的判断标准, 对各种驱动因素进行筛选, 确定哪些因素属于关键因素。

3、考核指标需适时调整

战略从来就不是稳定的, 它的变化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得多。这是市场环境的多变和内部资源的流动性所决定的。随着公司战略目标以及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 已经确定为关键成功因素的, 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 转变为非关键成功因素, 非关键成功因素也可能转变为关键成功因素。因此, 企业要时刻关注内外部环境变化及其对战略目标的影响, 及时分析关键成功因素的适应性问题, 适时作出调整。

4、不为量化而量化

考核结果要客观真实。首先, 做到不为量化而量化。有些企业一味地追求量化, 而不考虑量化后对企业是否有价值。更有的企业老板只在乎考核的结果, 而对过程一无所知、漠不关心, 这样一定做不好绩效考核。其次, 考核结果只针对考核人, 只会影响考核人的薪酬水平。为使考核结果真实地反映工作效果, 需要让考核人对考核结果负责。

5、用软件生成考核数据

在绩效考核过程中, 考核者不停地提炼KPI, 不停地设定目标值, 不停地搜集数据、处理数据……更要面对自己的权威被考核者的质疑。如果能让无主观情感的“机器”来做这些, 结果不是更具公平性吗?其实这是可行的。比如可以设置比较规范的培训业务流程, 并将考核的若干指标纳入ERP系统。由此得出的数据不带任何主观偏见, 无可辩驳。

6、引入内部市场机制

典型的内部市场是把部门甚至个人设置为经营体, 每个部门或个人在组织内提供的服务或递交的半成品都能够获得相应的支付, 价格则由双方议价决定。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 考核不再由管理者进行, 每个接收到半成品或接受到服务的人最有资格进行考核定价。用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 人们能不认真考核吗?这就是市场的神奇, 用组织内的顶层权威来管, 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 而用底层意志来自由交易, 就能够让理性无所不至。正如经济学家萨依所言:人都是理性的, 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 人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在约束人的行为方面, 经济约束是最为持久、最有效的。

7、合理运用考核方法

无论是KPI、MBO, 还是平衡计分卡、360°反馈, 绩效考核模式与方法的选择都是一个权变且灵活的过程。每一种考核模式与方法都反映了一种具体的管理思想和原理, 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同时, 不同的模式方法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与适用条件范围。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 选择合适的考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企业不妨结合自身实际和员工层次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利用。

尽管绩效考核过程中充满困惑与挫败感, 但当其被真正执行后为组织带来的强大驱动力仍然让人充满遐想和希望。估计可能产生的问题、吸取他人的经验与教训、拿出相应的对策, 才能减少绩效考核副作用, 真正使绩效考核能达到改进工作与业绩, 全面提升员工的任职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穆胜:绩效管理:打开潘多拉的魔盒[J].中外管理, 2013 (12) .

[2]绩效考核, 是怎么变了味的?[J].佑佐人力资源论坛, 2012 (9) .

香港的美丽与哀愁 篇3

警号:香港耕地面积于1954~1996年间共减少一半以上,现在只剩下约2000名种植蔬菜的农民,随着农业式微,越来越多耕牛被遗弃在荒郊野外。

现况:弃养牛在野外自然繁殖,导致数目日增。部分居民要求渔农自然护理署捕杀牛;另一方面,保育人士反对滥杀动物,引起不少争论与冲突。

蝴蝶宝库:凤园

警号:不道德和非法捕蝶活动,以及任何破坏特有寄生植物的行为,均对蝴蝶构成威胁。此外,农田弃耕亦令蝴蝶生长的生态环境价值下降。

现况:大埔凤园是专为保护蝴蝶而辟建的“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园内的蝴蝶品种有170多种,占全港蝴蝶品种的70%,当中约有50个品种属罕见类蝴蝶。

久违了蓝天白云

警号:根据天文台在香港国际机场录得的数字,香港的低能见度(即能见度低于8公里)时数,已由1997年的960小时,增加至2005年的2438小时,换言之,平均每天有6个多小时属低能见度。

现况:环境保护署已于2005年针对香港发电厂的排放总量定出上限,并敦促两家电力公司选用较为环保的燃料以控制污染。市政府今年推出“蓝天行动”,鼓励市民共同参与改善空气的计划。

星光与灯光

警号:都市光害令繁星失色。

现况: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全球黑暗天空运动展开,鼓励人们减少使用照明系统,减低光害污染。

南生围

警号:虽然在元朗北面的南生围,人们仍可以欣赏到候鸟飞翔的美景;但这里很多的基围、鱼塘及农地,都因城市发展而遭荒废。

现况:城市规划委员会制订了后海湾湿地发展原则,限制土地开发商发展湿地保育区,但土地开发商仍不时申请将持有的土地开发住宅(甚至以把部分土地改作保育区为理由)。

石墙树

警号:生长在护土石墙上的树是香港特有的景物。香港岛多山,发展初期,为兴建房屋,夷平了部分山坡,并用石块砌成护土墙,形成了一级一级的山坡,恍如巨人的阶梯。后来植物在石墙隙缝中发芽成长,形成了独特的石墙树景致。香港现有逾五百幅石墙,部分建成于1880~1890年间,共植有1000多棵大树。在坚尼地城科士街可以见到一连20多株百年以上的大树,苍劲挺拔地生长于石墙上,非常壮观。然而随着时代进步,现在的护土墙都以水泥建造,不再是昔日的石墙。

现况:在城市重建发展下,一些石墙被拆除,老树被砍掉;亦有一些石墙被人以安全为由,用水泥填平,树木根部难以汲取水分及养分,慢慢步向死亡。

曾经美丽的海港

警号:20世纪70年代工业蓬勃发展,在欠缺监管下,工厂将不少有毒物质及重金属的废料直接排放到维多利亚港。此外,多次填海工程将海港收窄,减弱了潮水的冲刷能力,令维多利亚港一度积聚垃圾并发出臭味。

现况:近年政府执行多项改善水质措施,已见改善,但后海湾内海及维多利亚港的水质仍值得关注。

都市的雀鸟天堂

警号:位于上水的朗原湿地,占地25公顷,是香港最大的湿地农田。在这里栖息了逾200种的鸟类,包括稀有的彩鹬。然而,为舒缓罗湖铁路中港两地过境运输的壅塞情况,运输局同意九广东铁发展上水至落马洲支线的工程,工程或需贯穿松柏朗一带的淡水湿地。

现况:环境保护署于2000年否决九广东铁有关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使工程未能进行。其后当局决定将原来贯穿朗原湿地的一段铁路工程改为兴建隧道。

港的后花园大浪湾

警号:西贡半岛东面的大浪湾拥有淡水湿地、溪流、草坪、树林、沙丘和红树林,生长了不少稀有的植物,也是候鸟的栖息地之一。2000年政府建议把大浪湾大部分土地划作自然保育区,但预留8.23公顷农地作乡村式发展,引起登山人士关注,发起“保护大浪湾行动”。

现况:2006年政府公布将乡村发展区的范围缩小至1.9公顷,并强调会着重自然风景、生态和历史文物的保育。

别有洞天沙螺洞

警号:大埔沙螺洞是一处海拔高达170多米的河谷湿地。这里有72种蜻蜓,包括全球14种罕见品种、7种香港独有品种和两种全球首次发现的品种。山谷内部分村屋更已被列为二级历史古迹。原居民早于1979年便与土地开发商合作,希望开发这片土地,但鉴于沙螺洞特殊的生态价值,遭到环保人士反对。

现况:政府把沙螺洞大部分地方划为“绿化地带”、“自然保育区”及“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优先加强保育。

这些地方,是闹市中的最后一片净土。在这片土地上,有高山流水,有珍稀的昆虫及动物,有见证百年历史的古树,有曾经热热闹闹的村屋,纵使蓝天不再,但青山依旧。

这就是香港——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一个胖女孩的美丽与哀愁 篇4

利于暑假中近十天的时间阅读了《德国教育的“美丽与哀愁”》读完之后感受颇深,德国教育并不是表面看到的自由、轻松,只能说“美丽与哀愁”并存的教育。

本书共十五章,每一章中都通过案例让我对德国教育有了一定的的理解。

下面我来说一说让我印象深刻和有所感触的几点内容:

一、德国教育:先松后紧

幼儿园基本不学习,让孩子自由玩耍;小学学习内容难度不大,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有不错的成绩;德国小学生毕业后,如果学生将来想读大学,就要进入“文理中学”;文理中学学业繁重,得到好成绩也非常不容易,学生功课作业也很繁重;德国大学“宽进严出”,不容易毕业,是最考验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时候;有点专业毕业率只有20%,论文以及答辩也极其严苛,所以德国的大学文凭含金量很高。而中国正相反,中国孩子小时候累的不行,到了大学,反倒轻松,中国很多大学生“躺着都能毕业”.的确中国的大学的确很好毕业,只要各门学科及格,英语四级及格,甚至只要达到学校给划的分数线基本就可以毕业了。但是这样的毕业,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毕业生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的原因之一。

二、德国教育的“平均主义”倾向明显

德国学校“没有名牌、没有重点、没有排名”,从城市到乡村,每个学校的硬件、软件都相差无几。大部分家长们不必为了孩子太过于折腾,家门口的学校就不错。德国人认为“受教育是人的权利,学生不是商品,不能靠学生赚钱”.德国绝大部分学生就读于公立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享受免费的教育,普通民众不用太操心孩子的“学费”问题。德国学校非常重视孩子的课外活动,每个学校都会给孩子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后兴趣班,这个和我们的兴趣小组有着相同的理念,都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德国没有户籍制度,没有城市户口、农民工等的划分。也买没有借读费、赞助费等,只要孩子在德国,就可以免费上学,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这一点上值得我们学习。

四、德国课堂:在游戏中学习,在团队合作中完成任务,德国学校写写、画画、剪剪、贴贴的学习方式比较多,枯燥的练习比较少;大家关心的是:要让孩子觉得学习有意思,课程设置要吸引孩子,这一点让我想到了我们的“问题引领,四步自学”教学模式。

五、德国学校学语文:不把时间浪费在“咬文嚼字”上;看重学生阅读,图书馆处处有,阅读的活动无所不在;写作内容“杂”,从练习写菜谱到让孩子自编通话故事,不抒情,不矫情,客观清楚的表达;学语言,背诵的活不多;对于阅读,很赞同这一点,在我们二年级大阅读中就能体会到,阅读的好处,比一般孩子更有想法,更善于表达,更加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大量的阅读,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养成好的习惯,增见识长学问,拓展思路,改变思维习惯,为将来的写作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六、成绩不好,不是学生不够努力,德国家长认为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得到好成绩,成绩好不好不是孩子的错。当孩子没有学习兴趣、不够勤奋时,很多家长不会把问题全部归结到孩子身上,家长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学校、老师是否安排了足够吸引孩子的学习内容,因为德国家长认为,如果上课的内容是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符合孩子的心理,那么大多数孩子是愿意学习的。因为劳动、学习都是人类的本能,人类就是从不断的劳动学习中发展进步的,所以喜欢学习应该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首先要在自身找原因,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孩子的学习兴趣,思维等,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七、德国学校评分“人为”因素大,排名这事离学生比较远,德国不喜欢凡事都搞评比排名。分数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不能按分数给学生排名,成绩是隐私,没有排大榜。对于排名,我们也一直强调不排名,不公布分数,甚至只给A B C的方式,但在我看来,只有还有高考,家长就不可能不关注分数,要想转变这种想法,短时间无法完成。

八、让孩子一生热爱运动,德国人的运动情结很浓,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密度大、设施好,盖房子先想着给孩子留块地方玩耍,学校运动课丰富,目标简单:孩子热爱运动,这就够了,增强人民体质靠运动协会,无需付太多费用,运动协会就能满足一家老小对运动的不同需要。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运动课项目,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好习惯,增强体质,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九、德国家长,各式人物都有,德国家长和中国家长一样,并不是统一标准模式,各式人物都有;但整体来说,德国家长有下列特点:比较文明,不会在公开场合训斥孩子;不像中国家长那么高度重视“学习成绩、刻苦程度”等;重视孩子的感受和兴趣;和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重视规则胜过语言;注重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的地方。

紫水鸡的美丽与哀愁 篇5

它身穿华贵的蓝紫色外套,额前戴着一顶精巧的小红帽,粗大的红嘴耀眼夺目,与胸前那条浅绿色的围巾显得格外搭调。当紫水鸡镜头感十足地站在水边,轻轻摆动占身高一半以上的长腿,有意无意地展示自己那对漂亮的暗红色大脚丫时,估计所有人都会被它的优雅姿态迷倒。

由于紫水鸡的数量十分稀少,与它们偶然相遇的人往往会十分激动,连呼幸运。然而,这份美丽带给紫水鸡的却不是什么好运气。

羽毛太漂亮

紫水鸡没有一般水鸟身上的保护色,所以,它们很容易被偷猎者发现。在鸟贩子眼里,紫水鸡那鲜艳而富有光泽的羽毛是做头饰或其他装饰品最棒的材料。

叫声很响亮

紫水鸡很“唠叨”,没事就会“咕咕咯咯”叫两声。它们还有个奇怪的习惯,每次起飞前都要呼朋唤友般吹出响亮的“号角”,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同样,这也会帮助偷猎者找到它们的栖身之处。

“笨”鸟爱扎堆

刽子手的美丽与哀愁 篇6

乱世出行家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有行当,执业者做到“手熟”,都能衍生出职业美。那么某些令人恐惧的行业有没有美感?比如:刽子手。

莫言在《檀香刑》中描述了一位刽子手状元:赵甲,他在刑部供职30年,亲睹咸丰光绪两朝皇帝之天颜,受过慈禧太后的嘉奖和赏赐,着实为这个行当争了光。作者这样写道:“一个优秀的刽子手站在执刑台前,眼睛里就不应该再有活人。在他的眼睛里,只有一条条的肌肉、一件件的脏器和一根根的骨头。……执刑柱上只剩下一堆按照老天爷的模具堆积起来的血肉筋骨。”书中顶级的刽子手执行斩首、二龙戏珠(将犯人颅骨勒碎、眼睛勒出)、凌迟(用数百刀“鱼鳞剐”,剐掉犯人身上的肉)等刑罚,像造就一项行为艺术一样,“行刑是一场大戏,由刽子手和犯人联袂演出。面对着被刀脔割着的美人身体,前来观刑的无论是正人君子还是节妇淑女,都被邪恶的趣味激动着。凌迟美女,是人间最惨烈凄美的表演。”

当杀人成为职业,它就和其余行业一样具有“职业美”,如:迅速,干净,手段熟练漂亮,不拖泥带水,而且观众们也懂得欣赏这种斩首之美。在西方,当刽子手在斩首刑中一刀成功,便会拎起头从各个角度让观众赏看,并像演员一样致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与刽同出一源,公开行刑即供人们眼睛和神经享用的、既腥且鲜的美味。

1793年的法国,夏尔·桑松操纵铡刀的娴熟迅捷,便让他声名远播。他在38分钟内处决了21名吉伦特党人,不到半小时就铡下15名丹东分子的头颅。狂热的法国民众为桑松和断头台大唱颂歌,断头台成了美和时尚的象征,人们把它做成玩具、木偶、耳坠、戒指、印章、杯盘的装饰图案、鼻烟盒的镶嵌,男人甚至喜欢断头台式样的避孕套……

令人感到充满黑色幽默的是,当时刽子手这些在国家机器中担当重要使命的人,尽管有公民身份,在经济上也能列入中产阶层,但总是被划为异类。他们的工资由国家发放,这个职务在政府职员表上却根本不存在,好像这样矢口否认,杀人这件事就无影无踪似的。连行刑工具断头台都要刽子手自己管理,行刑时他支起来,杀完头他搬走。

刽子手这种职业通常很难找到接班人,只能代代相传成为世袭,与他们联姻的通常也是其他刽子手家族。桑松一族自17世纪始与断头台结缘,此后6代人都以行刑为生。当时行刑方式因人而异,贵族的头用剑砍,平民只能“享受”绞刑、火刑和车轮刑,族中儿孙都各有一门精通的手艺。

欧洲最出色刽子手

几百年后,另一场大战令另一个死刑执行人得享大名。此人被誉为20世纪欧洲最出色的刽子手,名叫阿尔伯特·皮埃尔伯恩特。

阿尔伯特1905年在英国出生,此时,英美等国处决死刑犯已普遍运用绞刑。与法国桑松家族一样,阿尔伯特也是世家子弟,父亲亨利和叔叔汤姆都是职业绞刑师。童年时,阿尔伯特就对这项家传活计表现出天分,他在叔叔家读到“行刑笔记”后,依靠自己对数字的敏感,很快推演出笔记中身高、体重与绞索长短之间的比例算式——这是当好绞刑师的关键。17岁时,他在院子里秘密搭了一个绞刑架,利用沙袋反复实验。1932年,阿尔伯特如愿成为一名助理绞刑师,开始在各监狱间穿梭往来。

绞刑执行人要做的事,比手执铡刀刀把的桑松们更多,更精细。行刑前,绞刑师要依靠肉眼估算死囚的身高体重,算出所需绳索的长度。绳索既不能太短,令囚犯陷入慢慢被扼死的惨境,也不能过长将囚犯的头勒掉,因为无论哪种情况,都会被死刑反对论者批评为“不人道”。

绞刑程序如下:行刑日当天上午9点,死囚在室内祈祷等待,绞刑师、助手与验尸官等人立于室外静听钟鸣。当第九下钟声敲完,绞刑师进入囚室,将死囚的手背过来捆住,带他走向一侧的绞刑室,捆住他的脚踝,把一个白布头套罩在他头上,用套索套住死囚的脖子,最后扳动机械杠杆,死囚脚下的两块活动踏板瞬间分开,犯人身体悬空在重力的作用下作自由落体运动,摇晃几下,毙命。行刑结束后,绞刑师还要负责为犯人清洗、入殓。

进入这个职业之后,阿尔伯特的天赋很快凸显出来,他行刑时格外干净利落,而且他对不同犯人所需绳索长度的估算极度准确,可以让犯人的第二颈椎椎弓与第三颈椎椎弓瞬间断开,造成输往脑部的血液被切断,令犯人在最短时间内因脑缺氧而死亡。

史料记载了阿尔伯特在伦敦监狱上演的一出“温酒斩华雄”。其时为1941年10月17日,犯人是当年轰动英伦的“树干谋杀案”凶手托尼·曼奇尼,此人将一名怀孕女子杀死后肢解,分藏在干枯的树干中。行刑那天,有人专门手执秒表为阿尔伯特计时。犯人曼奇尼在绞架下面站定后,竟然朝阿尔伯特喊了一句“加油”。阿尔伯特迅速娴熟地完成一切程序,木板訇然中开,曼奇尼抽搐了几下,安静下来。法医趋前查看,宣布囚犯死亡。计时的人按下秒表,整个过程仅用时7秒半,大大超过阿尔伯特的父亲亨利创下的13秒纪录,阿尔伯特也甚感得意,与助手开玩笑说:“看来他们(其余绞刑师)是没有机会赶上啦?”

凭借精湛的技术,阿尔伯特的名声冉冉上升。终有一天,他被带到了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面前。名留史册的机会到来了。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1945年11月20日,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市法院大厦开始审判纳粹战犯,有13名纳粹军官被判处绞刑。宣判结果一公布,当时出任驻德英国占领军司令的蒙哥马利元帅便放言要让世人看看,英国的绞刑才是“世界上最有效率和最人性的”。蒙哥马利揶揄称:美国人总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都搞不定一次绞刑,而俄国人则干脆让犯人在绞架上荡秋千。

阿尔伯特到达德国后发现,时间紧任务重,原本处决一个犯人需要两天时间,新挑战是他要在一周时间内了结13个纳粹战犯。为了提高行刑效率,他安排让先体重较轻的女犯上绞架,后来又设计出一次可为两人行刑的绞架。

接下来的4年中,阿尔伯特在英国、德国和奥地利之间往返25次,为大约200个战犯执行了绞刑。记者们候在他家门口拍照,新闻报道使他家喻户晓。正像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夏尔·桑松一样,阿尔伯特俨然成了对纳粹执行正义的英雄。

屠刀下的哀愁

但阿尔伯特很快发现,随着这场令他声名鹊起的战争的结束,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绞索。

1953年,阿尔伯特奉命为一个19岁男孩宾利执行绞刑。宾利患有癫痫,在二战德军空袭伦敦时头部受伤,智力程度低于常人。某晚,他和一个16岁男孩克雷格闯入一间仓库,被警察发现,克雷格掏出枪将警察打死,但由于他年仅16岁,未达法定处死年龄,被判终身监禁,可怜的宾利却被判绞刑。其实他的心理年龄只有11岁,而且他根本没有开枪杀人。

宾利被判绞刑的消息传出后,民众纷纷为他鸣不平,但内政部不为所动。绞死宾利后,阿尔伯特遭到了人们的咒骂,一夜之间,他从国家英雄变成了千夫所指的“杀人犯”。这让他备受煎熬。后来,他还绞死了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女死刑犯露思·埃利斯,她被控于1955年7月13日企图射杀情夫戴维·布莱克里(此案至今仍有争议)。在那之后,阿尔伯特以“不满薪水”为由向内政部提出辞职。到1956年退休为止,他在22年绞刑师生涯中共处死608名囚犯。9年后,英国废除死刑,由他创下的7.5秒绞死一人的纪录,永不会再有人打破。

刽子手们是否会为杀人所苦?夏尔·桑松说:“我被心灵的悲痛折磨得死去活来。我诅咒那些愚蠢的民众,他们只会看着受难者死去,一动不敢动。我还要诅咒那照耀这一切的太阳。”不仅如此,刽子手还得承担不应得的屈辱与骂名,与贱民为伍。1789年,法国某政治家谈到此事时说:“死刑是根据法律来判决的,死刑执行人只是服从法律的要求。如果法律对这个人说:你来做这件事情,却又说,如果你做,你将蒙受耻辱,这是多么荒谬!”

1974年,阿尔伯特出版自传,在书中写道:“死刑不能解决任何事,只是一种陈腐的、原始的报复意识的残余: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把责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

从残忍的火刑、剐刑、砍头,到人道主义出现,行刑工具的变化与职业兴废,亦是文明进化之标尺。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终将忘掉刽子手的丑陋与美丽。

【责任编辑】谷 力

美丽与哀愁 篇7

每个人都有一段对于书的情结或怀念。“不是《红楼梦》,也不是唐诗宋词,而是19世纪德国一个浪漫主义中篇小说把我带进了文学世界,令我着迷,陶醉。”这是著名作家赵鑫珊先生对“茵梦湖”的情结,这句话自然也让我想到了《茵梦湖》这本书。《茵梦湖》是一本算不上名著的名著。无论是从书店的名著栏还是从作者的知名度排行都找不到它的位置。早先年,我还是在一本《外国抒情小说选集》里读到这篇小说。岁月更迭,其他一些名著小说在记忆里殊无印象,唯有《茵梦湖》,如我曾亲身经历的一个美好梦境,至今念念不忘。

《茵梦湖》是德国19世纪小说家施笃姆的成名作。在我国,自从1921年《茵梦湖》第一个汉译本(郭沫若译)问世以来,陡然间,文坛轰动,仿佛一泓清水,碧浪翻涌,波峰迭起。施笃姆可以说是五四以来最受中国翻译者和读者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坊间译本的出版,一种跟着一种;为之倾倒的读者,一代而又一代。 从那之后,直至今日,80多年间,已有20多种译本,其中不乏有巴金、梁遇春等这样的大家作译。施笃姆的语言朴素优美,长于叙事,他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使其作品具有如梦如幻的浓郁的诗意,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却又把捉不住。正如郁达夫当年曾说的那样:“我们读完《茵梦湖》之后,无论如何总不能了解他何以用这样的文字,能描写得出这样复杂的感情来。”

选 段 重 读

老 人

晚秋的一天午后,从城外倾斜的大道上漫步走下来一位衣冠楚楚的老人,看样子是散完了步准备回家去;在他穿的那双眼下不再时兴的带银扣的鞋上,已经扑满了尘土。他腋下夹着条细长的金头藤手杖,神态安详自如,时而瞅瞅周围的风景,时而望望面前山下静卧在落日余晖中的城市。他满头银发,奇怪的是一双眼睛却依然黑黝黝的,恰似那业已逝去的青春韶华,如今全都躲藏在他的这双眼睛里。他看上去颇像个异乡人,过往的行人很少有谁跟他打招呼,虽然他们常常情不自禁地要注视一下老人那双严肃的眼睛。终于,他在一幢带三角墙的高大楼房前停下来,掉头再望望下边的城市,然后就跨进门厅里去了。门铃响过以后,房里能看清门厅的一个窥视孔上的绿色帘子拉开了,出现了一张老妇人的脸。老人举起手杖来向她致意。“怎么还不点灯!”他讲话微带南方口音,女管家放下了窥视孔上的布帘。老人走进宽敞的过道,来到一间在四壁的大橡木柜中摆着各式瓷器花瓶的客厅,穿过一道正对面的门,进入一条小走廊,这儿有一道狭窄的楼梯,通到后楼的卧室去。他慢慢爬上楼,打开一扇房门,走进一间不大不小的房间。房中舒适而宁静,有一面墙几乎全让书架给遮住了,另一面墙上则挂着一幅幅人像画和风景画;一张铺了绿色台布的桌子上,随意摊着几本翻开了的书;桌子前面,立着一把配有红绒坐垫的结实笨重的扶手椅。老人把帽子和手杖放到屋角里,然后就在扶手椅中坐下来,一只手握着另一只手,像是散步走累了,想要休息休息。他这么坐着,天便渐渐黑了;终于,月光透过玻璃窗射进屋来,落在墙头的油画上;明亮的月光缓缓移动,老人的眼睛也跟着一点一点转过去。这当儿,月光正好照着一幅嵌在很朴素的黑色框子里的小画像。“伊丽莎白!”老人温柔地轻轻唤一声;唤声刚出口,他所处的时代就变了——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儿 时

转眼间向他跑过来一个模样儿可爱的小姑娘。她叫伊丽莎白,看上去五岁光景;他自己年龄则比她大一倍。小姑娘脖子上围着条红绸巾,把她那双褐色的眼睛衬托得更加好看。

“莱茵哈德,”她嚷着,“咱们放假啦!放假啦!今天一整天不上学,明天也不上学。”

莱茵哈德把已经夹在胳膊底下的石板飞快往门后一搁,两个孩子随即冲进房前的花园,穿过园门,奔到野外的草地上去了。这突如其来的放假真令他俩喜出望外。莱茵哈德在伊丽莎白的帮助下,已用草皮在这里搭起一间小屋子,他俩打算在里边度过夏天的黄昏;不过目前还缺少坐的板凳。莱茵哈德马上动手干起来,钉子、铆头和必需的木板反正是准备好了的。这其间,伊丽莎白却顺着土堤走去,一边走一边捡野锦葵的环形的种子,把它们兜在自己的围裙中,以备将来串项链什么的。莱茵哈德尽管破弯了不少钉子,到底还是把板凳做出来了;当他大功告成后跑到外边阳光灿烂的草地上时,小姑娘已经走在离他远远的草地的另一端。

“伊丽莎白!”他喊,“伊丽莎白!”女孩应声跑来,头上的鬈发在风中飘动。“快,”他说,“咱们的房子已经全部完工啦。瞧你跑得多热,赶快进去,咱们可以坐在新板凳上。我将给你讲个故事。”

两人随即钻进小屋,坐在刚钉成的凳子上。伊丽莎白从围裙中掏出锦葵籽来,把它们串在长长的线上;莱茵哈德于是讲开了故事:

“从前,有三个纺纱女……”

“嘿,”伊丽莎白打断他,“我都已经背熟啦。你可不该老讲同一个故事哟。”

莱茵哈德不得不丢开三个纺纱女的故事,讲起一个被人扔进狮穴中的可怜人的故事来。

“……这时候已经是夜里,”他讲,“你知道吗?四周漆黑漆黑的,狮子也都睡觉了。可不时地,它们在睡梦里打着呵欠,还吐出红红的舌头;那个人吓得直哆嗦,以为是快天亮啦。这当儿,他周围突然一下变得亮堂堂的,抬头一瞅,一位天使站在他面前。天使对他招招手,然后就照直走进岩石中去了。”

伊丽莎白专心致志地听着。“一位天使?”她问,“他该有翅膀的吧?”

“这只不过是个故事,”莱茵哈德回答,“实际上压根儿没有什么天使。”

“啊,呸,莱茵哈德!”女孩说,同时呆呆地望着他的脸。当莱茵哈德不高兴地瞪她一眼以后,她又怯生生地问:“干吗他们总这么讲呢?妈妈,阿姨,还有在学校里?”

“这个我不知道,”他回答。

“可你说,”伊丽莎白又问,“狮子是不是也没有呢?”

“狮子?有没有狮子?有,在印度;那儿的异教祭师把它们挂在车子前头,驾着它们拉的车穿过沙漠。等我长大了,我要亲自去看看。那儿比咱们这里美好不止一千倍。那儿压根儿没冬天。你也得跟我一块儿去。你愿意吗?”

“愿意,”伊丽莎白回答,“可妈妈也得一块儿去,还有你的妈妈。”

“不行,”莱茵哈德说,“那时候她们太老了,不能跟着去。”

“可我是不许可单独出门的呀!”

“他们会许可的;你那时已真正当了我的妻子,其他人再不能命令你什么了。”

“可我妈妈会哭的呀!”

“我们还会回来嘛,”莱茵哈德着起急来,“你干脆说,愿不愿意跟我去?不去我一个人去,去了再不回来啦。”

小姑娘差点儿没哭出声。“别这么生气呀,”她说,“我跟你到印度去就是。”

莱茵哈德高兴得忘乎所以,一把抓住女孩的双手,拽着她飞跑到草地上。“到印度去啊!到印度去啦!”他一边唱,一边拉着小女孩转圈子,使她脖子上的红绸巾飘扬起来。唱着转着,他突然放开小姑娘的手,一本正经地说:“不行,去不了;你没有勇气。”

“伊丽莎白!莱茵哈德!”这当儿从园门边传来家里人的唤声。

“这儿呢!这儿呢!”孩子们边回答,边手拉着手朝家中跑去。

记 忆 语 录

人的成长,岁月的流逝,当面临死亡的时候,最初的记忆当然会如泉涌般浮现。明亮,暗淡,还是后悔,只有自己才知道。这是我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读到这样的凄凉、愁苦和忧伤。在老人莱茵哈德的记忆中他找回了少年时和伊丽莎白的一段纯洁、甜蜜的爱情。

一个终身未娶的寂寞老人,每天靠着回忆初恋情人度日。在无数个清冷的月夜,面对一张嵌在朴素的黑镜框里的女子小照片,孤独的莱茵哈德在轻轻地呼唤:“伊丽莎白!”那一声声呼唤里有着多少苦楚,多少哀愁,在那千般离绪和万种惆怅里,我想起了爱尔兰诗人叶芝《当你老了》的那一首诗: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乐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也许是出于对《茵梦湖》的喜欢,施笃姆在书上亲笔题写下了四行诗:“从书页间飘出紫罗兰的芳香/这朵我故乡原野生长的小花/年复一年,没谁知道它的来历/走南闯北,我也再不曾找着它。”有些事,要亲身做过才有体验。同样,这本书需要人细细去读,读它的语句,读它的诗,读它的艺术。简单的语句,简单的情节,却道出了一段复杂的感情路程。这是这本书最值得欣赏的地方。

选 段 重 读

伊丽莎白

第二天下午,莱茵哈德和伊丽莎白一道去湖对面散步,一会儿穿过树林,一会儿走在高高的伸入湖中的堤岸上。伊丽莎白受埃利希委托,在他和母亲外出期间陪莱茵哈德去观赏周围的美景,尤其是要让他从对岸看看庄园的气派。眼下他俩正从一处走到另一处。伊丽莎白终于走累了,便坐在一棵枝叶婆娑的大树下;莱茵哈德站在对面,背靠着一根树干。这当儿,蓦地从密林深处传来杜鹃的啼叫,莱茵哈德心中猛然一惊:此情此景当初不已有过吗?他望着她异样地笑了。“咱们去采草莓好吗?”他问。

“还不到采草莓的时候,”她回答。

“可这时候也离得不远了呀。”

伊丽莎白摇摇头,缄默无言;随后她站起身,两人又继续漫步。她这么走在他身旁,他的眼睛总一次又一次地转过来瞅着她;她的步态太轻盈啦,宛如被衣裙托负着往前飘去似的,他情不自禁地常常落后一步,以便把她的美姿全部摄入眼帘。终于,他们走到一片长满野草的空地上,眼前的视界变得十分开阔了。莱茵哈德不停地采摘着地上生长的野花,一次当他再抬起头来时,脸上突然流露出剧烈的痛楚。

“认识这种花吗?”他冷不丁地问。

伊丽莎白不解地望着他。“这是石南,过去我常常在林子里采它,”她回答。

“我在家里有一个旧本子,”他说,“我曾经在里边写下各式各样的诗句;可我已好久不再这样做啦。在这个本子中间,也夹着一朵石南花;不过只是朵已经枯萎了的花。你知道又是谁把它送给我的吗?”

她无声地点点头,眼睛却垂下去,一动不动地凝视着他拿在手里的那朵野花。两人就这么站了很长时间。当她再抬起眼来望他时,他发现她的两眼噙满泪水。

“伊丽莎白,”他说,“在那一带青山后面,留下了咱们的青春。可如今它又在哪儿呢?”

两人都不再言语,只默默地,肩并肩地,向着湖边走去。空气变得闷热起来,西天升起一片黑云。“雷雨快来了,”伊丽莎白说,同时加快步伐。莱茵哈德不出声地点点头;两人便沿着湖岸疾走,直到他们的船前。

渡湖时,伊丽莎白把一只手扶在船舷上。莱茵哈德一边划桨,一边偷看她;她的目光却避开莱茵哈德,茫然地望着远方。莱茵哈德的视线于是滑下来,停在她那只手上;这只苍白的小手,向他泄露了她的脸不肯告诉他的秘密。在这手上,他看见了隐痛造成的轻微的抽搐;经常,在不眠的深夜,这样的抽搐惯常出现在抱着自己伤痛的心口的一只纤纤素手上。伊丽莎白感觉出他在看她的手,便慢慢地让手滑到了舷外的水中。

回到庄上,他们在住宅前看见一辆磨刀人的小车;一个披着满头黑色鬈发的汉子用力踏动砂轮,嘴里哼着一支吉卜赛人的曲调;一只链子挂着的狗躺在一旁喘着粗气。门廊上站着个衣衫褴褛的女孩子,凄凄惶惶的神气,模样儿原本挺俊,她伸出她的手向伊丽莎白讨钱。

莱茵哈德刚掏衣袋,伊丽莎白已抢在头里,急急忙忙把自己钱包中的一切全倒在了讨饭姑娘摊开的手中,然后飞快转身走了;莱茵哈德只听见她抽噎着,跑上楼去。

他想上前拦住她,但一转念,停在了楼梯口。穷姑娘仍站在那里,手拿着布施的钱发呆。

“你还想要什么?”莱茵哈德问。

她猛一哆嗦,忙说:“不,什么也不要了。”说完就慢慢走出门去,只是脑袋仍转过来,一双眼睛傻愣愣地望着他。他喊出一个名字,但姑娘已经听不见;她垂着头,双臂抱在胸前,走过院子,下坡去了。

死亡,唉,死亡

将带给我以孤寂!

一支古老的歌又在他耳中震响,他几乎停止了呼吸;一会儿以后,他便转身回房去。

他坐下来工作,可是思想集中不起来。他努力了一个小时仍不成功,便走到楼下的起居室里。室内空无一人,只有一片洒脱、阴凉的绿意;在伊丽莎白做针线的小几上,放着她下午戴过的那条红围巾。他拿起围巾来,心中顿觉一阵痛楚,又赶快把它放回去。他心慌意乱,不觉走到湖边,解开小船,划着船到了对岸,把他刚才和伊丽莎白一块儿走过的路全部重新走了一遍。等他再回家来时,天已经黑了。他在院子里碰见车夫,车夫正牵着拉车的马上草地去,出门办事的两位刚刚到家。跨进走廊,他听见埃利希在花厅中来回踱着。他没进厅去见埃利希,只在外边悄悄站了片刻,便轻脚轻手走上楼梯,回房去了。他在房中靠窗的扶手椅中坐下来,极力想象自己是在听楼下园中紫杉篱间那只夜莺的鸣啭,实际听见的却只有自己的心跳。楼下所有的人都已安寝,夜也如流水般逝去,只是他不觉得。他这么坐了好几个钟头,临了儿,才站起来,把上身探出敞开着的窗外。夜露在密叶间嘀嗒着,夜莺已停止歌唱。渐渐地,东方出现一片黄色的光晕,驱开了夜空中的墨蓝;一股清风随之起来,吹拂着莱茵哈德灼热的前额;就在这时,第一只云雀欢叫着,跃上了太空。

莱茵哈德猛地转身走到桌边,用手摸索铅笔。铅笔摸到了,他便坐下去,在一张白纸上写了几行字。写完,他取过帽子和手杖,轻轻拉开房门,留下那张字条,下楼去了。屋子里还到处是一片蒙眬昏暗;家里养的大猫在草褥上伸着懒腰,莱茵哈德下意识地伸过手去,猫便把自己的背耸起来。不过,外边院子里的麻雀已在枝头叽叽喳喳叫开了,告诉大家,黑夜已经遁去。突然,他听见楼上一扇房门开了,接着又有谁从楼梯上下来;他一抬头,伊丽莎白已站在面前。她一只手抚着莱茵哈德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几下,却无半点声音。

“你不会再来了,”她终于说,“我知道的,别骗我,你永远不会再来了。”

“永远不会,”他说。她垂下手,再也说不出任何话。他穿过走廊,到了门口再一次转过身来。她呆若木鸡般站在原地,两眼失神地紧盯着他。他跨前一步,朝她伸出双臂;但突然又猛一扭身,出门去了。外面的世界已静卧在朗朗晨光中;挂在蜘蛛网里的露珠给朝阳照着,晶莹闪亮。他头也不回地快步往前赶去,那座宁静的庄园便渐渐落在后面;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辽阔广大的世界。

老 人

月光不再照进玻璃窗,屋里暗起来了;可老人依旧坐在扶手椅中,手握着手,呆呆地凝视着前方。渐渐地,在他眼前,那包围着他的黑暗化成了一个宽阔幽深的大湖,黑黝黝的湖水一浪一浪向前涌去,越涌越低,越涌越远;在最远最远那道几乎为老人的目力所不及的水波上,在一些很大很宽的叶子中间,孤零零地漂浮着一朵洁白的睡莲……

记 忆 语 录

这是一种安静的诗意。那一朵洁白的睡莲,那片茵梦湖,那个叫远方的神秘地方,那永远也不会再回去的家乡。在合上《茵梦湖》的最后一页后久久都感到内心的某种低落与哀愁。郁达夫先生在为郭沫若译《茵梦湖》作的序文中这样写道:“我们若在晚春初秋的薄暮,拿他的《茵梦湖》来夕阳的残照里读一次,读完之后就不得不惘然自失,好像是一层一层的沉到黑暗无光的海底里去的样子。”郁达夫还将施笃姆的小说譬喻为“春秋的佳日,薄暮的残阳”,是深得施笃姆诗意小说的精髓与神韵的。

这样简单的一个故事,被作者细细地描绘出来。总有那么一件事情会触及你的记忆,总有那么一片茵梦湖充满你怀念又不能握住的时光。时间像流水一样滑过,细腻的,温柔的,凛冽的,刺骨的。在不知不觉中给生命刻下一道痕迹。你感到隐隐作痛,你却对此无能为力。因为你知道,没有返回的道路,你的脚下,只有远方。我们在旅途中流浪,颠沛流离。而那朵睡莲,仍在茵梦湖的湖心,安静地绽放。

民办学校教师的美丽与哀愁 篇8

曾经美丽

曾几何时,民办学校被称作“贵族学校”,民办学校的教师被冠上精英教师的盛名。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民办教育刚起步,投资者以漂亮的校舍和优秀的教师吸引家长、学生,收取高价学费。当时,国家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于是,经济发展催生出~批富裕阶层,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重视,优质教育的需求迫切,而当时的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缺乏,所以,民办学校新颖的办学思路和崭新的校园、优秀的师资打动了他们的心。事实上,当时的民办学校举办者也确实怀揣教育报国的理想,定位高品位优质办学要求,不拘一格选聘优秀教师,当时,能被民办学校录取的教师也确实是从千军万马中被精挑细选出来的,其中不乏特级教师、省市级劳模先进。一所学校能拥有如此之多荣誉的教师,这即便是在当时最好的公办学校里也是非常少见的。所以,九十年代初的民办学校名师云集,学校普遍兴旺,成为当时教育界靓丽独特的风景。

民办学校先进的办学思想、优裕的物质条件、灵活的用人机制,给长期禁锢在公办学校逼仄的教育环境之中,却又心怀梦想不甘平庸的教师心中燃起了熊熊希望之火。“我当时就是一个想法,走出去开阔眼界,实践自己的教育梦想。”A老师感慨地说,“原来的学校太闭塞了,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县里搞一个教研活动,一个乡镇也就一两个人去参加。学校经费紧张,几十个教师就定一两份杂志,外边的学校怎样做,教师在做什么,一概不知。所以我就决定,出来闯一闯。”B老师则为生计所迫,逼上梁山:“那时工资太低,才一两百元一个月,还不如我妹妹她们在工厂做活拿得多。我一个通过读书被正式录取分配的国家工作人员,却比初中没毕业的妹妹的工资低,这简直是一个屈辱。加上刚结婚,借了两万多元的债,还有贷款,要是不出去,光凭我一两百元的收入,估计十年也还不完。”c老师说起来则有些负气:“当时全镇两三百教师,谁不认为我的业务是最好的,凡是到县里比赛我都拿奖,不是一等奖就是二等奖。平时学校要写什么计划总结、活动方案,都是我写。多少个蚊虫叮咬昏灯苦伴的日子,我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可是等到期末评优评模就没我的份了,说要论资排辈,必须让需要晋升职称的老同志先得,年轻人以后有的是机会。年年岁岁如此,上进的热情渐渐消磨。我要是不出来,估计跟现在许多人一样,还在那学校里混几节课,浑浑噩噩一辈子。我是实在不想这么活了,才出来的。”“我也是讨厌公立学校复杂的人际关系才出来的。”H老师坦言,“为了能调入临近的一个乡镇,跟我丈夫在一起,我跑了几十次教育局,答复都是一句话‘我们要研究’。夫妻俩一生气,一起出来应聘,结果就被录用了。是民办学校让我们夫妻团聚。”H老师感慨良多。

九十年代正是民办学校兴旺的时期,学校生源丰富,学生报名火热。教师待遇果然丰厚,当公立学校教师还拿着几百元的时候,他们早就拿到一两千甚至两三千元的工资。“1997年我的工资是以前同事工资的6倍,1800多元,他们才两三百。”当公立学校还在危房里讲课,用蜡纸刻印试卷时,他们正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对着电脑投影屏幕,演示着图形转换和解题思路。当公立学校终于有了第一台电脑时,他们却早已学会用电脑制作课件,利用互联网浏览信息搜集资料了。公立学校教师一年都不一定聆听到一次县级教研员的讲座报告,民办学校却能一年内数次邀请到当时教育界最有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示范教学。民办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培训和办学思想上确实超前于普通公立学校好多年,正因此,“无论是教育思想理念还是教师业务素质,在民办学校工作的教师领先于同时代的公立学校教师好几年。”做过多年民办学校管理工作的Y老师这样评价说。

所以,“那几年做民办学校教师很荣耀的,且不说在学校受到家长的尊重了,每次放假回老家,身边总是围着一大群以前的同事同学,他们像一个个小学生,睁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不论巨细地打听外边的生活,了解外边的世界。他们太闭塞了。”G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有一部分老师禁不住诱惑,也纷纷加入我们的行列,有的教师掂量自己的实力,终于不敢跨出这一步。”“那是民办学校发展的战国时代,群雄辈出,能者为王。优秀教师成了明星,民办学校争相邀请。”Q老师陶醉地回忆。

如今哀愁

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竞争异常激烈。同时,国家加大了公立学校的投入,公立学校的校舍、教育设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公立学校的教师待遇也如几何级数增长,公立学校教师与民办学校教师之间待遇差距越来越小。“从1999年到2009年之间,公立学校教师6次调整工资。”内地一贫困县教育局计财科的冯会计如是说。“公立学校教师从上世纪末三四百元涨到现在的四五千元一个月,至少有十倍多。而民办学校随着物价上涨,只象征性地提高了一点工资。就拿我来说,我是中级职称,1998年拿到两千多,现在拿到手也才四千多。最多算涨了一倍。”在沿海某市民办学校工作的L老师一脸苦恼。

“公立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工作辛苦程度跟民办学校的教师哪里能比呀!”K老师很不屑地说。“民办学校学生往往吃住在学校,安全要保障、食宿要照顾、纠纷要排解,还要及时跟家长沟通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这都是除教学之外要承担的工作量。”“民办学校的教师压力可大了,”K老师的同事F老师抢着说,“家长花很多钱送孩子来这里,他是要回报的。差学生要有进步,中等学生要求优秀,好学生则瞄准重点高校。他们的要求是很高的。民办学校的生存是寄托在家长身上的,家长就是上帝。因此,学校的管理者更是时不时地给老师以压力,通过各种考核手段来挖掘老师的能量和潜力。有的民办学校甚至明确提出,‘把生命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这哪是教育啊,分明是燃烧生命。”

“如果压力大但收入高也就认了,关键是现在累死累活干,工资还很低,工作量比公立学校老师多出几倍,工资却比他们低好多。”一位来自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的民办学校老师如是说。

据他讲,在深圳东莞,公立学校老师的平均年收入都是十多万,而民办学校教师很少达到这个数的。“我们缺乏保障,我们交的是企业养老险,属于最低保障的那种,退休了只能拿最低生活保障。而同等条件下的公立学校老师却可以拿数倍于低保的退休金。工作也常常是朝不保夕,稍有失误,工资奖金就会受损,稍微严重的还要被炒鱿鱼。上个月我的一个同事因为严格管理学生,被家长投诉,最后被辞退了。在发生矛盾冲突时,学校是不会站在老师这面的。”一位年轻老师很义愤地说。

“有时真感觉老师是吃青春饭的。民办学校压力大工作量大,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还真吃不消。上学期我们学校来了个特级教师,五十多岁,由于才到民办学校,一下子适应不过来,就病倒了,休息了几天,终于决定打道回府。在民办学校你留神就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年轻的教师,身强力壮青春靓丽的,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利用用人体制灵活的优势,有意招收年轻教师,另一方面也确实需要身体好有激情的年轻人才能胜任学校的工作。”“所以,许多老师到了四十岁心中就打鼓了,担心学校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找谈话让我们卷铺盖回家。”W老师满脸哀伤的表情,看得出这是发自内心的话。

“我们是回不去咯!“P老师深深地叹了口气,“当年出来时,原单位不放,说要么就辞职。自己一冲动,就辞职了。现在是无家可归呀。”据说,P老师的家乡因为最近落实了绩效工资,那些同事的工资都涨了很多,跟他在这里挣的差不多了。他很后悔当初出来,但是,后悔又有什么办法呢?

“国家对于民办学校的扶持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缺乏实质性的行动。许多地方政府对民办学校莫名的心存芥蒂,缺乏宽广的胸怀,更缺少长远的眼光韬略。其实民办学校办好了也是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业绩”。X老师越说越激动。

“我们是为了生活,而失去了生活啊!”T老师很儒雅,说出的话富有哲理。“当初为了生活好一点,我们出来多挣点钱,可是,真的出来后发现,钱也许多挣了一点,但是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妻儿,像一只风筝一样随风漂泊游荡。”T老师的表白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共鸣,他们大多单身在外,一待就是一学期或一年,据说有几位老师已经3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因为离家实在太远,来回都要半个多月,那时候又是春运高峰,他们又懒得去挤。临走,不知谁唱起了歌,大家都响应起来:“……为了生活,我们四处奔波,却在命运中交错…一”老师们沙哑的嗓音,听得人心口发堵,歌声久久萦绕心头。

走访过许多民办学校,从南到北,几乎所有的民办学校教师都感觉到“民办学校压力大、收入增长缓慢,在民办学校缺乏保障,没有稳定感”。民办学校亦如明日黄花,风中摇烛,在教师的心中早已没有前些年那种朝气蓬勃前途无量的美丽幻象,如今正或浓或淡地蒙上前途危艰希望渺茫的阴影。

路在何方

从《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到《民办教育促进法》,再到《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等的颁布实施,每一次国家政策的出台都会淘汰搏一批民办学校,又诞生一批新的民办学校。但是,这淘汰与诞生的中间,教师又是何等的尴尬呀。当教师背着大包小包辗转穿梭于许多学校之间,接受着各学校的挑选,这样的生活如果成了常态,又有谁能始终保持昂扬上进的教育姿态呢?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民不患穷而患不公。当同是教师的人们看着体制内的和体制外的巨大差异时,民校的教师还能心平气和尽心尽力地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吗?人是鲜活的人,是要生活的人,有着正常的需要,面对重重困境,他们怎么想的呢?

“我打算这学期干完回家。”R老师告诉笔者,“我的编制还有,人事档案都在原单位,回去找找人,再续上就行。这外边临时干几年可以,长期下去绝对不行。”相比R老师的退路,D老师则另有考虑,“我不打算回去了,老家那里太落后了,无论是经济还是生活条件,都很差。在外面几年习惯了,不想回去了。如果有可能,想努力跳进附近的公办学校。条件是比较高,但是我以前还取得过一些高级别的荣誉,有两家学校表示对我感兴趣,我想试试看。”D老师信心满满。

“干了这么多年教育,也干腻了。离开这个学校,我想改行做生意。”s老师果真满脸疲惫,“做教师真累,把这份心力用在其他行业上,用在做生意上,早就发达了。我有几个同事,一个教英语的,转行去做外贸,一年赚二三十万;还有一位自己开了个公司,做得也很成功。我想实在不想干了,就去开个店铺,养家糊口总不会有问题吧。”S老师幽幽地说。

“我不管学校形势怎么变化,暂时没有什么打算,就在这千到底。”z老师全家都在这所学校,妻子也是老师,孩子在这里读书。“虽然学校现在不景气,我也暂时不想离开。一方面孩子正在读初中,转来转去不利于孩子学习;另一方面我觉得,民办学校哪里都差不多,都很辛苦,待遇也相差不大。所以,与其那样折腾,还不如在这里还安逸一些,毕竟混个脸熟。”“我要坚持到底,除非学校不办了,或者学校辞退我再说。”z老师一副得过且过的样子,倒也乐观知足。

“我们不知道将来会怎样。国家虽然有《民办教育促进法》,说是促进,却根本没有实质行动。最近听说《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出来了,里面提到要切实保障民办学校教师的待遇权力,要与公办学校教师一样属于事业单位人员。不知道会不会像《民办教育促进法》那样,雷声大雨点小,落实不到位。反正,我们期待着国家和政府能真正关注到我们这样的群体,切实落实民办学校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我们缺少话语权,也缺少代言人,所以,能做的就是观望咯。”M老师目光空洞迷茫,看着一个无限遥远的地方。

民办学校作为市场化的产物,物竞天择,市场选择自然是其生存的铁律。然而,这些学校往往并没有完全享受到国家给定的政策扶持和发展空间,在各地政府的执行过程中,民办学校受着各种有形无形的干扰制约,民办学校步履艰难,民办学校的教师自然感同身受,甚至忍受到加倍的风雨煎熬。经过十多年的风雨荡涤,许多早期加盟民办学校的教师纷纷逃离,调查几所民办学校,民办学校工龄6年及6年以上的只占15%左右,且多是些与原单位脱离关系的人。而事实上,有着丰富的民办学校工作经验的老师,是经过系统的校本培训,多年的高强度工作实践培养出来的骨干教师,是民办学校的支柱力量,对民办学校来讲这些教师的撤离其实是很大的损失。

笔者视点

民办学校教师处境尴尬,从事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所以不能称为企业工作人员,却又被事业单位排斥在外,其地位和待遇很难得到保障。也因此,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一直是民办学校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长期下去,必然有违学校鼓励扶持民办教育的方针政策,伤害到民办教育事业。

当前,民办学校确实已经成为各地

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些地方的民办教育占据了当地教育的“半壁江山”,涌现出一批办学思想先进、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品牌民办学校,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样的民办学校确实像《民办教育促进法》当初所描绘的那样,为探索学校管理、教学改革、理念创新和多元办学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是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同样培养着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民办学校理应得到与公立学校同等的地位和待遇,民办学校教师应该同样享受到国家对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同样的待遇和权益。

然而,现在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在民办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虽然从法律上规定了民办教育的学校、教师、职员、受教育者,与同类公办教育的学校、教师、职员、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但是目前还仅处于法律文本的解读阶段,导致民办教育发展的大量政策风险依然存在:

1民办学校也应是一个“公益事业”单位,但其教师、管理人员却是人事局、劳动局、教育局三不管的非编制内的、只能等同于在私营企业中的流动人员或农民工。

2民办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不管干了多少年,政策上都不能使他真正成为当地人,解决不了教职工的户口和职称问题。以深圳为例,民营企业转户口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人事局,必须有学士学位;二是通过劳动局,所在企业必须纳税。而民办学校的教职工多数是大专和自学函授本科学历,且民办学校又无需缴纳营业税。因此,在小企业能解决的问题,在民办学校反而变成了棘手问题。

3民办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不能拥有国家资助的社保、医保、房贴(公积金)、家属福利、业务进修等平等权益;就是按照国家规定交足社保金,退休时领取的退休金,因为不属于“事业单位”人员,都只能是同等资历资格的公办教师的一半。

4民办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不能等同公办学校教师那样,获得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不能正常报评奖励和职称;不管你在任职属地工作了多少年,想要获得教师资格证或报评职称大都必须回原户籍(单位)办理。

5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奖励和奖金的评比,往往与民办学校擦肩而过,就连不花钱的评先评优,民办学校及其教师也不能与公办学校和教师有平等的待遇,这对办学者和教师的积极性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在民办学校工作的教师普遍工作超负荷、经济待遇低下、压力很大。教师的户口、人事档案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继续教育、合理流动等缺乏统一明确的政策规定,使得民办学校教师有着强烈的后顾之忧或有始终被排斥在地域文化之外的不安全感,不少教师对在民办学校任教和谋求发展缺乏信心,流动频繁,因而民办学校难以引进和稳定高素质的教师;留下的也难于安心,而且大大增加了职业怠倦情绪,削弱了工作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误人子弟;同时也客观上削弱了民办学校的竞争力,强化了社会的不认同感和排斥歧视情绪;增加了民办学校的人力成本,打击了民间资本投入教育的积极性;从体制上促使了与“建设和谐社会”不一致的社会动荡因素的生长。

对此,几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呈现出来了:

1要给民办学校以明确的定性,既然是公益事业,民办学校理应作为事业单位性质对待,民办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应享有与公办教师一样的人事档案挂靠行政管理机构,以及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政策待遇;其达到相应的要求应与公办教师一样享有户口调入的权利。

2要切实提高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各地政府要参考同层次公办学校教师的收入情况,制定各地地方民办学校教师的薪金标准,建立与社会同步的长期的工资增长机制,民办学校必须按事业单位的教师标准足额为其教师购买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府有关部门要对此作出强制性的规定。

3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将民办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纳入当地教育系统培训和教学研讨中来,使其享有与公办教师同样的参加区域教研活动和继续教育,参与评优评先等权利。

4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民办学校的办学、管理以及教育教学的督导评估,及时指导民办学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良性发展。

虽然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但上述四点确实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研究解决,以此出发,逐步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中的各项政策,使得民办学校向着健康光明的方向发展,为当地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儋州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报到工作的通知下一篇:200字的初中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