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人教版)

2024-08-09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人教版)(精选8篇)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人教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做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2、使学生明白:人和动物要和平相处.

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鲸是胎生的.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揭示课题

1,你知道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检查预习情况)对鲸的了解.

2,过渡: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今天,我们就学习22课《鲸》

3,齐读课题齐读

学习课文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归纳总结:

本课的问题1,作者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

1,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2,组织自学:选择你喜欢的一段先自学后小组交流

具体分析.

3,师生交流并板书.交流:

1,鲸的知识:样子大,是哺乳动物,种类,食物,呼吸,睡觉,胎生.

2,采用方法:列数字,做比较,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

法作用:准确,直观,形象.

3,交流方法:画画,朗读,表演

练习

快速读课文从课本中或课外搜集到快速读课文

的有关鲸的资料以“鲸的自述”的练习

形式给大家讲一讲.交流

作业

选择;

把你知道的有关鲸的知识制成小报.

根据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你也写

一篇你喜欢的小动物.

板书:

样子大列数字,做比较

哺乳动物

种类分类别

食物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生活习性呼吸打比方

睡觉(准确,直观,形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鲸》教案(一)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人教版) 篇2

教材地位:《标准 (2011) 版》中对扇形的要求是“知道扇形”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扇形, 理解圆心角, 感受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学生初步认识扇形, 为后续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的物品, 认识扇形, 了解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 探索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圆片、活动角、课件

教学片断: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1) 师:拿出你手中的圆片, 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举起来, 仔细观察,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二:认识扇形的基本特征)

生: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几条对称轴?折折看, 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 并总结出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只有一条。

(2) 师:放下手中的图形, 请看黑板, 在这个圆中有扇形吗? (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在圆中放了一个活动角, 活动角的的长度与黑板上所画圆的半径相等, 活动角的顶点放在圆心上——图一左一)

生:有扇形。

师:这个图中的扇形中哪儿, 谁能帮我指出来, 它的圆心角又在哪儿呢?

指名学生上到黑板前指出来。

师:仔细观察:这个扇形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现在呢?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大——图一)

生:变大、变大、变大。

师:我是通过改变什么而使扇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圆心角的大小。

师:观察真仔细!再观察, 现在扇形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小——图二) ?

生:扇形变小了, 变小、变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改变圆心角的大小, 扇形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生2: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师:还有谁说得更详细一些吗?

生3:在同一圆中, 圆心角越大, 扇形越大, 圆心角越小, 扇形越小。

师: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图再来验证这一结论:仔细观察, 在这个三个扇形中, 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大?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大?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小?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同一个圆中, 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教师板书。

三、教学反思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我通过让学生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加深了学生对扇形的表象认识;再仔细观察图形手中的扇形;最后动手操作折一折来研究扇形的对称性,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体会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的关系, 虽说简单, 但是要想使学生能理解, 并且印象深刻, 教师通过活动角直观动态地呈现扇形的大小变化,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在这之后我又通过同一个图内三个大小明显的扇形以及它们对应的圆心角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有利于深入掌握扇形的特征。

在本节课中, 我开课简洁, 开门见山, 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 在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巧妙的建立起一个联系的纽带, 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为高效课堂迈出了第一步。

教学流程的设计上, 体现了“以学而导, 学导结合”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我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在观察, 交流和动手操作中, 使学生真正地读懂扇形, 了解了扇形的特点。让学生成功的亲历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实现了预期目标。

练习设计合理, 有梯度, 并注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如在认识了圆心角之后, 马上出现了一组图, 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圆心角, 讲练结合, 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圆心角的认识。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环节中, 设计了4 个练习:分别是根据扇形的含义, 在生活物体找扇形;判断哪些图是扇形;把画圆和画角结合起来画扇形, 培养学生作图能力;拓展介绍扇环的相关知识, 求扇环的面积。练习题层层深入, 既考查巩固了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 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前,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 合理地把握了扇形概念的教学要求。《标准 (2011 版) 》中对扇形的教学要求是“知道扇形”, 所以只要学生“能用实例说明对象的特征, 或者能根据特征辨认和举例说明对象”即可。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当地补充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人教版) 篇3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每空0.5分,共17分)

1.3除以11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为(),得数保留三位小数,约等于()。

2.王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是330724198009300011,我们可以知道王老师的生日是()月()日,今年王老师()岁了。

3.《哈利波特》一书一共有a页,小红每天看x页,看了3天,一共看了()页,还剩()米。甲、乙两地相距86千米,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x小时,86÷x表示()。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6cm和8cm,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dm,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5. 3米5厘米=()米 0.6平方米=()平方分米

72000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6.在○里填上“<”、“>”、“=”。

9.3×0.95○9.310.5÷2.5○10.5÷1.25

4.95×99+4.95○49.5×102.3×4.6○0.023×46

7.口袋里有红球1个,绿球2个,黄球3个。任意摸出一个球,红球的可能性是(),绿球的可能性是(),黄球的可能性是(),黑球的可能性是()。

8.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8÷0.4=()÷43.5÷0.007=()÷7

9.一根彩带长6.4米,每1.4米剪一段,这根彩带可以剪( )段;60升油装入容量为7升的油桶中,需要( )只油桶。

10.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顶角的2倍,那么它的顶角是()度,底角是()。

11.粗心的小明计算一道乘法题时,把因数4.2错写成了42,结果得158,正确的得数应该是()。

12. 阴影部分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周长是()。整个图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

13.在□里填入相同的数,使等式成立。

2.4×□-□×1.5=1.8

二、仔细推敲,认真判断(每题1分,共6分)

1.无限小数一定大于有限小数。()

2.5.010010001…是循环小数,0.7777不是循环小数。()

3.观察一物体时,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

4.2a×a>a。()

5.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6.一个整数除以一个小数,商一定比这个整数小。

()

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第1、2、3题每题3分,第4、5、6、7、8题每题5分,共34分)

1.妈妈带了50元钱到新世纪商场买25千克大米,钱够吗?(列式解答)

2.妈妈买了3千克橘子和4千克苹果共用27.60元,已知每千克橘子的售价是3.20元,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多少元?

3.一只鲸的体重比一只大象体重的37.5倍还多12吨。已知鲸的体重是162吨,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吨?(用方程解)

4.一个梯形果园,它的下底是240米,上底是180米,高是60米。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棵果树占地9平方米,这个果园共有果树多少棵?

5.学校买来的桌椅一套需要140元,桌子的价钱是椅子的2.5倍,桌子、椅子各需多少钱?

6.张大伯用篱笆围一块梯形的菜地(如下图,一边靠墙),篱笆长80米,求这块地的面积。如果每平方米收菜10.2千克,这块地共收菜多少千克?

7.某地通讯公司通话的收费标准有两种:

(1)月租18元,通话费每分钟0.18元;

(2)无月租,通话费每分钟0.22元。

若张老师每月的通话时间为150分钟,他选择哪种标准比较省钱?为什么?

8.五年级有14人分两组举行踢毽子比赛,成绩如下:

甲组:55,37,25,5,46,12,9。

乙组:31,36,34,15,21,34,18。

(1)请分别求出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这两个组中,哪个组的成绩更稳定些?为什么?

七、选做题(共10分)

1.规律填数:1+3、2+4、3+5、4+6……第100个算式的和是()。

2.韩旺在计算一道小数除法算式时,把除数的小数点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8.4。已知被除数是210,正确的商是()。

4.妈妈到粮食店买米。如果买20千克大米,所带的钱还剩5.5元;如果买同样的大米25千克,则差7元。妈妈带了多少元钱?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4

仁 里

(五年级)

徐风

镇 实 验

2016年9月

集 小

一、西部风情

学唱歌曲:《依马呀吉松》。

教学内容

授课时间:2016.9.5

课型: 新授

1、学唱歌曲:《依马呀吉松》。

2、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

1、能用热爱家乡一样的情感演唱歌曲:《依马呀吉松》。2、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教学重难点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2、能随教师琴声视唱曲谱。

教学准备

风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欣赏《走进西藏》

教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它会带领同学们来到一个神秘的地方,会给同学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一起来听。(录音播放《走进西藏》学生静听)

提问:听到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生回答)

教师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请同学们边观看边总结: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有最美丽的雪域风情,有勤劳勇敢的藏族同胞,也有那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更有那风格独特优美、粗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二、学习歌曲《依马呀吉松》。

(一)学唱曲谱

1、播放歌曲《依马呀吉松》学生静听,并谈一谈听后的感觉,及歌曲的特点。

2、教师总结:《依马呀吉松》这首歌曲是我国当代作曲家何训田所作的曲子,乐曲优美独特,粗犷朴实,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演唱歌曲,《依马呀吉松》吧!

(教师出示曲谱,并播放乐曲旋律,请学生边听边找出组成旋律的各音:)

(1 2 3 6)

3、教师引导学生随琴演唱以上各音。

4、随教师琴声轻声演唱歌谱(用啦的演唱方式进行练习、哼鸣演唱等)。

(二)学唱歌词

1、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教师介绍歌词内容,使学生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3、教师范唱(伴奏)。

4、在理解了歌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分句指导、师领唱,生跟唱、师生合作演唱、男女生合作演唱、个人展示)

5、在歌曲基本掌握的基础上,再次欣赏《依马呀吉松》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6、让学生结合拉萨谣的歌词谈论一下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7、引导学生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全体随教师伴奏演唱。

三、歌曲创编

(一)西藏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

将学生分组,抢答问题。哪一组回答的问题多且对,将被评为本节课的学习标兵。

问题:

1、西藏有一座世界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它的最高峰是什么峰?

2、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在哪里?

3、在西藏有一种白色的小花,它长在高山上不畏严寒,象征着藏族人民坚强勇敢的性格,它是什么花?

4、歌曲中唱到的什么是青稞酒?什么是酥油灯?

师:同学们,从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你们对西藏有了很深的了解,但是老师相信你们最了解的应该是自己的家乡,你能将家乡的风土人情创编到歌曲当中吗?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1、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拉萨谣的曲调结合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改编歌词)。

2、展示方式(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伴奏)。

3、鼓励方式(评选最优秀的一组授予优秀创编荣誉称号。

四、舞蹈创编

师:同学们,西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的歌声我们已经领略,下面老师就教同学们几个简单的动作,看谁的模仿力最强。(做几个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要求全员参与)

五、教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回答了有关西藏的一些知识,同时也了解了西藏的风土人情,还学习了优美的藏族舞蹈。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少。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藏族人民更是能歌善舞,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藏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下节课开一个“走进西藏”音乐会。

教学后记:

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共同的认知能力与教育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着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的特点——给予学生知识享受与启迪。在本节课中学生不仅感受了西部音乐的粗犷朴实,还了解了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西藏对学生来说听起来并不陌生,但实际上对她的了解却很少,本节课通过欣赏《走进西藏》这首歌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连绵不断、白雪皑皑的雪山,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以及通过知识竞赛,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西藏的文化。在学唱歌曲《依马呀吉松》时,首先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表现力,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演唱主旋律,告诉学生如何从旋律、节奏特点去感受体验艺术形象,再加上老师的手语示范,用手势来引导学生唱准音高,同时教师范唱,用真实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到音乐美的所在,并从中领会到,只有富有表情地演唱,才能产生美感。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动人的乐曲中。学生对西部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学唱歌曲增加了对藏族音乐的体验。,但演唱歌曲时气息控制的不够好。没有做到声断气连。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教授时间:2016.9.12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马头琴演奏的《嘎达梅林》,感受乐曲悲壮的情绪。2.认识马头琴,并感受其音色。

3.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花儿”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和学唱,了解蒙古族民歌和回族民歌的特点。2.演唱时能够准确表达歌曲情感。教材分析 《嘎达梅林》

蒙古族民歌历史悠久、内容非常丰富。蒙古族民歌有长调和短调之分,2005年11月,由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类文化遗产”。长调民歌高亢悠远,与草原和蒙古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既善于叙事,又善于抒情。如《牧歌》《辽阔的草原》等。

《嘎达梅林》是一首短调蒙古族民歌,具有叙事性的特点,歌颂了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带领牧民起义,反抗王爷的英雄事迹。

嘎达梅林是蒙古族的一位民族英雄,以歌颂嘎达梅林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有歌曲、马头琴独奏、大提琴独奏以及交响诗等多种形式。《上去高山望平川》

“花儿”是回族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之一,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其特点是高亢、奔放。《上去高山望平川》就是一首典型的“花儿”体裁的民歌,在欣赏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花儿” 基本音列的特点和演唱自由(如延长音、滑音)的特点,可补充欣赏具有“花儿”特点的歌曲,加深对“花儿”体裁的感知。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1.学生聆听歌曲《爱我中华》进教室。2.活动看服饰猜民族。3.活动听音乐猜民族。

二、欣赏《嘎达梅林》。

1.教师出示蒙古草原风情,并初次聆听歌曲《嘎达梅林》,感受情绪和内容。2.教师、学生配乐讲述歌曲内容。

3.教师边介绍,学生边欣赏:在北方蒙古高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他们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蒙古族又是个善战的民族,嘎达梅林就是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之一。欣赏歌曲的同时,用心感受蒙古歌曲的韵味。4.学生讲述故事:

1929年,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牡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5.教师介绍蒙古族民歌特点。

长调和短调,这首《嘎达梅林》是短调蒙古族民歌,具有很强的叙事性。6.介绍乐器,出示马头琴图片。

教师介绍:这首民歌流传很广,除了电影还有很多种艺术形式都表现了这个内容。马头琴是蒙古族的特有乐器,听到它的声音我们就会联想到美丽宽阔的大草原。7.聆听马头琴演奏《嘎达梅林》,学生感受马头琴的音色。8.学唱歌曲。

师:聆听了马头琴悠扬浑厚的声音,我们也用我们的声音来赞颂我们的民族英雄。9.再次聆听歌曲《嘎达梅林》,体会歌曲情绪。

10.教师出示《嘎达梅林》歌曲谱例跟琴视唱歌曲。(教师指导长音要唱够拍,换气的地方唱得要准确。)

三、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师:欣赏了悠扬的马头琴后,我们再来聆听一首歌曲。听一听,这两首歌曲在音色、节奏、旋律等地方有什么不同。1.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学生找出声音高亢明亮、旋律跳跃、节奏自由等特点。2.教师介绍回族的“花儿”音乐体裁。

3.再次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找出演唱中的特点(滑音的运用)。

4.教师出示《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谱例,学生随琴一起演唱,在演唱中感受“花儿”的特点。

四、总结对比 指导学生指出《嘎达梅林》和《上去高山望平川》的不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两首少数民族的民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民歌也体现了这些生活习俗和文化。希望大家能够用更多的时间,多欣赏我国的民间歌曲,通过它们去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和他们的文化。

唱歌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授课时间:2016.9,19

课型: 新授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教学设计

一、课

题:

二、教学目标:

1、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了解三峡及三峡工程。

3、通过与他人合作,能够进行歌表演。

三、教材分析: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为羽调式,由两个乐句构成,每一个乐段由一个乐句的衬词和两个乐句构成。歌词与旋律采用了号子常用的一字一音的词曲结合方法,节奏感很强,唱起来流畅上口。XX XX X X X X X 0 的节奏型基本上贯穿了全曲,情绪显得高昂有力。

四、教学重点:

了解三峡及三峡工程,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五、教学难点:

1、歌曲中的变换拍的准确掌握。

2、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来进行歌表演。

六、教具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磁带、资料片、打击乐器。

七、教学过程:

(一)介绍三峡

1、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第一大江的名字是什么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介绍长江呢?可你们知道文明于世的三峡工程是在哪里建设的吗?

2、简介三峡及三峡工程的作用

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是由巫峡、西陵峡和瞿塘峡组成的。为了更好的利用三峡的水资源为人民造福,我国几代领导人都十分关注三峡工程的开发与建设。

三峡工程能够改善航运、推动发展农村养殖业、发电、防洪、发展旅游业。

(二)学唱歌曲

1、导语

三峡工程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好处,你们想一想住在三峡附近的人们高兴吗?现在我们就来听一听三峡的小朋友对三峡工程的热爱吧!

2、听歌曲

听录音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3、再听歌曲

说一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向人们述说了什么?

4、学唱歌曲(1)随师轻声的哼唱歌曲。(强调变换拍时值的准确掌握)(2)师生接龙唱歌曲。(师生相互交换)(3)学生随师的琴声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

(1)讨论用什么样的速度及情绪才能表现出三峡孩子对三峡的热爱呢?(速度:稍快,情绪:活泼欢快)

(2)全体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设计领唱与齐唱

讨论怎样设计歌曲的领唱与齐唱,并演唱。

(五)创编表演

学生自主分组,进歌曲的创编表演。(伴奏组、演唱组、舞蹈组)

(六)小结

三峡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三峡工程表现了我国的繁荣富强,不仅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全国的少年儿童都热爱三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的演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授时间:2016.9.26

课型:新授

一、教学内容:

1、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2、复习唱好《拉萨谣》

3、聆听《东北秧歌》

4、练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

二、教学目标 :

1、让学生感情丰富唱好《拉萨谣》

2、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苗族、彝族音乐风格

3、学跳秧歌的基本舞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管弦乐曲,曲调欢快、热烈。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藏族歌曲《拉萨谣》,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复习,要唱得更好一点。”

2、学生齐唱。

(二)开始上课

1、跟录音演唱。

2、难点指导,跟伴奏带让学生有表情、有感情演唱。

3、过渡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师:“演唱完畲族歌曲,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曲子《北京喜讯到边寨》。”

4、让孩子看着简谱聆听,感受三部分七个主题的音乐旋律。

5、让学生谈谈听后感,教师总结。

6、完成听听想想问题。

7、聆听《东北秧歌》,让学生猜猜此音乐的舞种。

8、引出“秧歌舞”。

9、教师示范跳“秧歌舞”,学生喊口令。

10、动作分解教学……

11、小结: 通过多次聆听感悟,学生们能够分辨出来每首曲子的优美之处,并产生爱国情怀。

《第二单元 绿色的畅想》

授课时间:2016年10月10号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地球村”的含义,关注世界和平事业和绿色事业,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热爱世界和平保护绿色环境。

2、学会《手拉手,地球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地球村”是什么意思?

2、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4、听歌曲教唱录音(合唱)。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二、学习新歌《手拉手,地球村》。

(二)学习歌曲(保护地球)

阶段目标:本环节教学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饱满的热情,轻松掌握歌曲,通过演唱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的愿望。

【活动】

(一)聆听歌曲

交流学习

同学们,请大家带着问题聆听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歌曲中你听到了哪几种演唱形式?

【活动】播放音乐。学生聆听歌曲,自由回答说出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学习。

生:(情绪)歌曲的情绪是欢快的、歌曲的情绪是热烈的、我觉得这首歌曲中有的地方是欢快的,有的地方很优美。(演唱形式)齐唱、合唱。

上面的同学都说得很好,我们再次聆听歌曲,听一听这首歌曲分成几段?歌中你除了听到小朋友的歌声外,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歌曲分成两段,歌曲除了歌声外,还听到了拍手声音、还听到了打击乐器的声音。

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好,除了歌声外,的确还有击掌的声音。现在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配合,请你边听音乐边在空拍处拍手。(聆听三次音乐,熟悉音乐)

【活动】

(二)共同参与

合作学习

1、出示课件,分组进行难点节奏练习。

X0 X0 X0|X.X XX X| X 0 0

X X X X0|X0 X.X X|X 0 0

X x x xx|x0 x x x|x.x xx|x 0 0

2、分组展示自己的成果,读节奏。

3、全班齐读节奏。

4、把相应曲谱填入节奏中唱一唱(并当做发声练习,提示声音位置)

5、学唱歌曲第一乐段:师弹奏旋律,学生试唱曲谱,(同学将学唱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提出来写到黑板上,由老师集中进行指导)

6、跟琴学唱歌词

7、学唱歌曲第二乐段:

(1)老师弹奏第一声部的旋律,全班同学跟琴用啦演唱。

(2)师弹琴,生试唱曲谱。

(3)生唱曲谱,师用打击乐伴奏(0 x x)形式

(4)教师弹琴,学生演唱歌词。

(5)完整演唱全曲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

3、学习歌曲的曲调。

三、小结;这首歌曲的演唱要求同学们要打节拍,有感情中速稍快来完成,通过学习两节拍,三节拍的击掌动作,同学们把节拍与歌曲结合,学习热情立马高涨起来,学习效果非常好。

第二课时 留给我

授课时间:2016年10.17日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自然、真挚的歌声演唱歌曲《留给我》。

2、通过演唱歌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3、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对于我没人类的重要,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人类、对地球的责任。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音乐。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老师面带微笑,站在学生中间。)

师: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音乐乐园

二、教具激趣,解决难点。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课件,出示歌曲中的难点节奏,让学生通大屏幕能清楚直接地看到问题,并一起开动脑筋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或打击乐器来解决问题。)

X X X X X X X | X•X X -|

师:谁来读读,拍拍,或用你身边的乐器敲击出节奏?

生1:(很自信的)有节奏地读。(其中符点处节奏不准确)

师:(给予肯定)你真勇敢,第一个挑战难点。(指出符点处的错误继续提问)谁来帮帮他?

生2:有节奏地读。

师:(肯定的)你太棒了,读得完全正确。

(然后男生读、女生读、分小组读等等)

师:同学们齐读节奏。

(反复读,熟悉难点节奏)

师:谁能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这段节奏?

生2:有节奏地拍手。(生齐拍)

生3:有节奏地跺脚。(生齐跺)

生4:有节奏地用响板敲击。(生用双响筒、串铃、三角铁、碰钟等乐器敲击和齐奏。)

三、审美体验,表现音乐。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太棒了,所以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名字叫《留给我》,同学们边听歌曲边看大屏幕上的歌词,听听这首歌曲唱了些什么?(播放歌曲《留给我》的录音范唱)

生1:歌曲告诉我们应该注意不要主空气污染,这样我们可以看见很多的蓝天,主树木更好地生长。

生2:歌中唱了留下小河,很多的小河就可以汇成大海,留下大海给沙漠。

生3:老师,我知道了,这首歌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

师:(这是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发自内心地表述)同学们说得真好!歌曲中唱到“留下太阳、留下森林、留下小河、留下草原”,你觉得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口气来演唱,是命令还是祈求?为什么?

生:应该用祈求的口气演唱。因为环境保护迫在眉睫,我们应该马上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师:(培养美读,感受歌曲情绪)请同学们带着你真实的感受,把歌词当作一首诗,伴着歌曲伴奏来读一读。

生:按要求自由读歌词。

生:几名学生读歌词。

生:然后齐读。

师:(肯定的)同学们读得真好,把自己真实的感情完全投入到歌曲里了。再次欣赏歌曲,听完后说说歌曲情绪是怎样的?(播放歌曲范唱)

生:优美、抒情。

师:你喜欢歌曲的哪一句?老师弹琴,你能加上歌词唱一唱吗?

生1:(很自信的)我来唱唱“留下太阳„„给沙漠给沙漠”。

师:请你带领大家一起唱。

生:齐唱本乐句。(熟悉乐句旋律)

生2:(特别自信的)老师我喜欢“留下星星„„留下绿草”这句,我来唱唱。

师:唱得真棒,请我带领大家一起唱。

生:齐唱。(熟悉乐句旋律)

师:再次听歌曲,你能在歌曲中找到和大屏幕上的节奏相同的乐句吗?(找歌曲中的难点乐句)(播放歌曲《留给我》范唱)

生:“留下小鸟,留下鲜花”这句节奏与屏幕上的节奏相同。

师:老师弹琴谁能唱唱?

生:试唱难点乐句。

师:指导。

生:先读节奏,再按节奏读歌词,最后弹琴加歌词。(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增加难度,解决难点乐句)

师:同学们真棒,歌曲的最难点已经解决啦!下面大家跟着音乐一起唱唱。(播放歌曲范唱)

生:齐唱歌曲。

师:同学们真棒,带着最真实的感受跟伴奏演唱歌曲。(播放歌曲《留给我》伴奏)

四、合作探讨 实现创新。

师:《留给我》这首歌中运用了两种演唱形式,领唱和齐唱。你能听出哪部分是领唱,哪部分是齐唱吗?

生:“留下太阳吧„„给沙漠给沙漠”是领唱,“留下绿洲„„留给我和妈妈”是齐唱。

师:再听歌曲,判断他回答得是否正确?(播放歌曲范唱)

生:(肯定解答)回答正确。

师:小组合作讨论、创编,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然后随着音乐即兴演奏、表演。

(小组讨论并展示)

生1组:一个领唱,四人齐唱,三人伴奏。

生2组:两人齐唱,四人伴舞,二人伴奏。

师:(肯定的)同学们表演的真棒,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而且能把最真实的感受融入到歌曲里。全体同学一起表演,谁来领唱?

生:(大声自信的)我来领唱。其他同学表演伴奏。

(播放伴奏,师生共同演唱)

师: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首歌曲的感受吗?

生1: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生2:我要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时时宣传环保,处处宣传环保。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希望大家能赶快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使我们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美丽。

生:伴着歌曲《留给我》优美的旋律走出教室。

小结:通过歌曲的演唱让同学们产生爱护环境的共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爱护我们生活的家园。

第三单元 欢快的舞步

1、欣赏 大河之舞

授课时间:2016年10.24日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大河之舞》,感受爱尔兰民族的热情奔放。

2、结合相关资料,了解爱尔兰民族特色和踢踏舞。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介绍爱尔兰民族音乐舞蹈传统特色。

4、播放《大河之舞》音像资料,进一步感受爱尔兰音乐、舞蹈的热情奔放。

5、跟着电视学跳踢踏舞。

6、再听音乐,感受乐曲节奏的变化。并让学生用踢踏的形式表现出来。

7、小结。

2、活动:稍息 立正 站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听赏中感受歌曲的热烈,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兴趣。

2、能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编韵律操,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

2、听赏范晓萱翻唱的歌曲《稍息 立正 站好》。初步感受乐曲的热烈和强烈的节感。

3、说一说歌曲的特点。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第二段。

5、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节奏分组自编动作。

6、各组表演。

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编排动作。

8、跟着音乐表演韵律操。

9、小结。

1、欣赏 《天堂》、《牧民的一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欣赏音乐,学习用点、线和色彩画感受,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听音乐,画感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师生问好

三、听记:(简单的旋律)1=F2/4 1 12┃(32 3)┃5653┃2 —┃

(2532)┃(12 3)┃2161┃5-║

方法:A、师奏F大调音阶(上引、下行)生仔细聆听,并分析拍号。

B、师旋律奏一遍,生随音乐用手指划拍(学生应规定速度)C、师重复弹,生记下各音

D、师再次弹奏,生同时默唱、校正、纠错

E、将听记内容唱一唱

四、念念拍拍: 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考考大家。

(出示小黑板)(1)X XX┃XXX┃XXX XX┃X-║

(2)X·X XX┃XX X┃XXXX XX┃X-║

A、分析拍号后,生自行准备,1-4组第一条,其余的第二条。

B、请个别生念念拍拍,(注意:XXX,XXX XXXX较难),后集体评议

C、要求匀速进行节奏练习,整体的可由慢到快。

对照下面三组节奏,按老师所拍的先后次序,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XXX XX┃X-║

()X XX┃X X X║

()XXXX XX┃X-║

方法:A、请个别学生上面拍打,其余评议是否正确。

B、生自由练习

C、听老师打节奏,将序号填在相应的小括号中。

D、按序号连起来练习

五、欣赏歌曲《天堂》。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讨论:A、歌曲具有哪个民族特色? B、歌曲曲调由两部分第一部分优美、深情表现了对家乡的赞美,第二部分高亢、充满激情,表现了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这种变化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4、第三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用曲线画,感受音乐的起伏变化。

5、完成17页填空练习,并练习唱一唱。

六、欣赏歌曲《牧民的一天》。方法同上。

七、小结。本节课是一节欣赏课,孩子们听得认真,学得开心。效果明显。

2稍息 立正 站好

授课时间:2016年11.1日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模唱,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兴趣。2.在音乐的伴奏下,学跳一段韵律操,培养学生运动的协调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模唱,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2.在音乐的伴奏下,学跳一段韵律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聆听《稍息 立正 站好》,导入新课教学。

提问:这是哪部动画片中的插曲?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日本动画片《樱桃小丸子》中的插曲,名字叫《稍息 立正 站好》。师:这首歌曲随动画片流传到台湾后由台湾著名词人、素有音乐界鬼才之称的许常德填词,著名歌星范晓萱演唱后广泛流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歌曲。

二、歌曲欣赏

1.初听歌曲《稍息 立正 站好》:提问:这首歌曲是什么情绪?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师:这首歌曲活泼欢快,表现了当今孩子们盼望长大却又无法克制自己缺点的矛盾心理。教学要求:学生初步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和强烈的节奏感。2.复听:学生小声哼唱旋律,体会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3.跟着录音学唱歌曲第二段。

老师指导学生唱好第二段中的切分节奏和歌词中的“噼哩啪啦”和“呼噜哗啦”等词。

三、音乐活动

1.欣赏《稍息 立正 站好》的动画。2.跟着老师学习韵律操的动作。

(1)全体同学立正站好,老师提出学习韵律操的要求。

(2)跟着老师学习韵律操的分解动作。老师动作要优美,富有表情和节奏感,采用分句教授的形式进行教学。

(3)完整做韵律操《稍息 立正 站好》。3.分组展示。

(1)跟着音乐分小组进行表演。(2)分组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四、课堂小结、大家一起来

授课时间:2016年11月7日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听赏中感受歌曲的热烈,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兴趣。

2、能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编韵律操,表现音乐。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

2、听赏孙悦演唱的歌曲《大家一起来》。初步感受乐曲的热烈和强烈的节感。

3、说一说歌曲的特点。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

5、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节奏分组自编动作。

6、各组表演。

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编排动作。

8、跟着音乐表演韵律操。

9、小结。

第四单元 音乐中的故事

授课时间:2016年11月14日

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各项音乐活动。

2、通过实践活动——欣赏、摸唱、摸奏、再创造等方式,牢固地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

3、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勇敢的表演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西洋乐器可以分为哪几大类?每一分类各举两种乐器。弓弦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大管、单簧管。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圆号 打击乐:定音鼓、大鼓、小军鼓

2、揭示课题。

3、故事梗概。问:有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

4、人物介绍。

二、分段欣赏。作品中每个人物和动物的主题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1、片段一,彼得出场。

5、老爷爷出场

2、片段二,小鸟出场

6、狼出场

3、片段三,鸭子出场

7、动物们的反映

4、片段四,猫出场

8、智斗

9、放绳

10、捉狼、11、猎人出场

三、总结人物的个性与音乐的关系 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 小鸟——长笛——灵巧活泼 鸭子——双簧管——笨拙 猫——单簧管——狡猾的 狼——、圆号——穷凶极恶的 老爷爷——大管——絮叨 猎人——定音鼓和大鼓——枪声、四、分角色进行表演

五年级语文课程上册人教版教案 篇5

1、自主识字若干,积累“安详”、“忽高忽低”、“犹豫”等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恰当的语速和语调。

3、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能在阅读中,体会“安详地”、“轻轻地”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2、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恰当的语速和语调。

2、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 )的爱。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出一道题,你能说出几种答案?

2、学生自由交流。

3、师:对呀,爱是温暖的,是无私的,是崇高的,是令人难忘的,可是,你们见过这样一种爱吗?

补充板书:看不见的爱

4、指名读课题,齐读。

5、已经预习过课文,谁来回答谁看不见?(盲童)

二、读课文,说说文中介绍了盲童,还介绍了谁?

1、文中还介绍了母亲。

2、母亲让孩子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3、出示:让孩子用弹弓打玻璃瓶。

为了让自己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玩耍。

最后。

4、谁能用这几个部分把句子连起来,就是本文的内容。

(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盲孩子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地玩耍——打弹弓,最后,孩子终于打中了目标。)

三、细读课文,了解母亲

1、师:读了一遍课文,你是否知道课题为什么叫“看不见的爱”?

2、孩子看不见母亲的爱,但是我们从字里行间按能感觉到。

3、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的语句。

4、交流。

出示。

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5、还有哪一句句子也讲母亲在递识字?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1)指导朗读:这里的“安详”和“轻轻”蕴涵着母亲对孩子的爱,因为孩子是“看不见”的,只有从母亲的“轻轻”的动作中感受到母亲的鼓励。

2)用“安详”造句。

3)面对一个盲童,作为母亲能够如此安详说明了什么?

4)母亲为什么慢了?文中哪里看出孩子累了(表示时间的词语)

5)母亲不停地递出石子,同时还递出了什么?

希望、鼓励、安慰……

6、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为什么顿了一下,轻轻说?

7、“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1)平静说明什么?

2)“关键是做了没有”什么意思?

不在乎孩子有没有打中,而是在乎孩子体会到努力就能成功,就能和其他孩子一样。

3)做:仅仅是打玻璃瓶吗?对这个盲童来说,还可能是什么事?

现在看到了这位母亲,你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爱?

口头回答( )的爱

四、再读课文,了解孩子

1、师过渡:你是否还注意到了那个盲孩子?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描写他的语句。

2、学生交流。

3、师板书:很认真很有规律。

4、指导朗读,体会母亲的爱对孩子的影响。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移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这一声碎裂声告诉孩子( ),告诉母亲( ),告诉我( )

5、母亲用自己与众不同的爱激发了孩子对生活( )的爱。

四、课外拓展

1、师: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关爱。请你回想一下,从哪些细小的事情中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爱?

2、学生讨论,师辅导:注意观察细节。

交流。

板书设计:

看不见的爱

盲孩子 母亲

很认真 安详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人教版) 篇6

一、新课导入

师:这个学期,我们曾在“父母的爱“这一单元学过毕淑敏的一篇课文,同学们还记得吗?

(点)生:《学会看病》

师:在这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和一个勇敢坚强的儿子。而今天这个母亲和她的儿子又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小故事呢?

请(点)读一下课题。出示课题:《剥豆》

二、学习生字词

1、师: 这个“剥”字是一个多音字,它有哪两种读音?(点)生:bāo和bō。

师:请你告诉大家,当它表示。。。时念。。如。。;而当它。。时念。。如。。。

生:剥 bāo :去掉外皮或外壳。bō:专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师:所以题目中的这个字应该读

生(女生、男生、一齐):bāo剥豆。(板书bāo)。

2、师:好,谁能来读上面的词语。

出示:利索(轻声,两遍)顺手 欣赏 节奏 虚假 隆起 执著 沮丧 清澈 磨难 怜爱 凸起

敛声息语(第三声,两遍)眼动手剥 瞻前顾后 小心翼翼

师:请这一组同学开火车(有读错的,请全班同学指正;难读的,请全班同学一起读两遍)

3、敛声息语

师:敛声失语是什么意思,让我们来看句子。谁来读一下? 出示: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点读

师:这里的 “敛声息语”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师:手起豆落,母子都专注于剥豆,)(点)生:收敛声音,不讲话。

师:是的,结合具体的语境是理解词义的一种重要方式。

4、瞻前顾后

师:例如这个词。请你先来读一下句子。

出示: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坚决果断,不可以总是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点读

师:哪位同学可以说说 “瞻前顾后”的意思?(提示:师:要坚决果断,不要瞻前顾后,说明瞻前顾后的意思与坚决果断相反)(点)生: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真棒。剥豆,原本是一件很平常的家务活,但在这篇课文中,却有了不平常的含义。请同学自读一遍课文,想想课文中剥豆的不平常体现在哪里? 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剥豆仅仅还是一次家务活吗?(点)生:不是,作者和她的儿子将这剥豆做为一场比赛。

师:请你填空:这篇课文就是围绕(母亲)与(儿子)之间的一场(“剥豆”)比赛来写的。

师:所以按照剥豆比赛的进行顺序,课文可以分为:比赛。。前、时、后(齐)(板书:比赛前,比赛时,比赛后)

师:请同学按照这个顺序用一分钟时间迅速分好段。师:哪几自然段在写比赛前?(点)生:第1-6自然段(板书)师:写比赛时的哪几自然段?

1(点)生:第7-11自然段。○ 师:有同学有疑义吗?——没有疑义,非常好,那我们继续往下。(板书)

2)

——有疑义(参照○2(点)生:第7-12或15或其他自然段。○ 师: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点)生:第7-11自然段。或7-其他自然段。

师:第11自然段是在写比赛时的,这个大家都认同。那么我们来看第12自然段。它在写比赛时还是比赛后。

(点)生:比赛后。

师:你从哪里看出?

生:因为第12段第一句话说“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说明此时豆已经剥完了,比赛结束了。

师:所以描写比赛时的是哪几自然段?(齐)生:第7-11自然段。(板书)

师:那么剩下的第12-16自然段就是在描写比赛后。(板书)

四、导读重点——体会母亲的瞻前顾后

师:对待同样的剥豆比赛,妈妈和儿子的态度却是迥然不同。同学们能不能在文中找到概括母亲在比赛中的态度的词,用横线划出。(提醒:同学们注意,要选择能概括的词语,也可以往后面找找)师:哪位同学火眼金睛找到了? 生:瞻前顾后,小心翼翼

(板书:母亲:瞻前顾后,小心翼翼)

1、小组合作,体会母亲的瞻前顾后

师:这位同学找到很准,在比赛时,母亲的瞻前顾后主要体现在她剥豆速度的变化。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母亲的速度变化了几次?

生(一起):四次。从刚开始的“慢”到“快”,由“缓”到“紧”(板书)师:为什么母亲剥豆的速度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要求,请同学们看屏幕。

1、请1、2小组讨论母亲速度的第一次变化,3、4小组讨论第二次变化,出示:○5、6小组讨论第三次变化,7、8小组讨论第四次变化

2、请一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变化所在的段落。○

3、请二号同学思考母亲思考变化的原因。○

4、请三号同学思考在这变化中,所蕴含的母亲的情感。○

5、请四号同学总结,填写“母亲剥豆时之所以————————,是因○为——————————————。”,准备汇报。师:计时4分钟,请同学们抓紧时间。小组发言,教师总结

1师:○绝大部分的小组都准备好了,我们来验收成果。首先请第一二组的汇报员。请你汇报你们组的讨论成果。

生:母亲剥豆时之所以慢了下来,是因为让孩子多一点自信。

2师:母亲剥豆速度的第二次变化,请这个同学填空。○生:母亲剥豆时之所以快了起来,是因为想让孩子靠实力成功。师:另一组有要补充吗?

生:母亲剥豆时之所以快了起来,是因为想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3师:母亲剥豆速度的第三次变化,谁来? ○生:母亲剥豆时之所以缓了下来,是因为见儿子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

4师:母亲剥豆速度的第四次变化又是因为什么,有请这位同学。○生:母亲剥豆时之所以紧了许多,是因为不想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3、师:此处课文对母亲的()和()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生: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师:从母亲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母亲。生:关心儿子,爱儿子

师:同学们概括的非常不错,其实母亲剥豆速度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都是为了。。(齐)生:儿子 师:归根到底也就是一个字,谁知道了。(点)生:爱。(板书)

师:有哪些同学觉得我能够朗诵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请四位同学)

五、导读重点,体会儿子的自信大气

师:相比较母亲的瞻前顾后,儿子对待比赛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 A比赛前

师:让我们将视线转到比赛之前。师:从一开始,这就是一场。。的比赛。(点)生:不公平。师:从哪里看出?(点)生:从母亲的话中。

师:好,下面我们来朗读一下儿子与母亲的对话,请女生读母亲的话,男生读儿子的话,老师来读提示语部分。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有感情,面对这场不公平的比赛,儿子的表现怎样?(点)生:自信、大气(板书)

师:看着这样自信大气的儿子,母亲很。。(点)生:喜悦、欣赏。(板书)B比赛时

师:那么比赛时,儿子的表现又如何?(点)生:投入、手不停歇(板书)

师:从上面儿子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这场剥豆比赛,儿子想不想赢?(齐)生:想赢!C比赛后

师:可是比赛的最终结果是,请。同学回答。

(点)生:儿子输了,因为剥豆的结果就是母亲多,儿子自己也承认了。师:你在哪一段找到的。

生:第12自然段。师:请你响亮地读一下这段话。

生个人朗读。

师: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在判定比赛结果时,母亲想要。。(点)生:淡化结果(板书)师:而儿子却。。(点)生:很认真(板书)

师:儿子认真测量的结果,他剥的豆子确实比妈妈的少。但是这样就能判定儿子输了吗?

(点)生:平局,因为母亲的碗里本来就有一些豆子了,而结果儿子也没有和母亲差太多,所以儿子与母亲剥的豆应该是差不多的。

师:这是一个不错的理由,连母亲都指出来了。可是儿子却始终认为自己输了。

我们来读一下此处母亲与儿子的对话。王老师来读母亲的话,谁来读儿子的?——好,你来,剩下同学来读提示语部分。分角色朗读对话第13、14、15自然段。

师:声音响亮、情感饱满、吐字清晰,你读得非常不错,如果能配上一定的表情就更好了,谁愿意再来尝试一下。分角色朗读对话第13、14、15自然段。

师:从这里我们会发现,面对比赛结果时儿子的态度怎样?(点)生:轻松(板书)

五、深化主旨,拓展练习

师:比赛前自信大气的儿子,比赛时认真执着的儿子,在面对比赛结果时却能如此轻松地认输,其中的缘由就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同学一起朗读第16自然段。

齐读第16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体会第16自然段的深层内涵,试着描写一下儿子轻松面对比赛结果时的心理活动。

评价:

1、从你的描写中,我感受到了儿子轻松面对成败的坦然。

2、从你的描写中,我看到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儿子,老师相信你和他一样,都正确地面对失败,并从中汲取生活的道理。

3、老师相信,这样有志气的儿子,将来一定能够真正地赢过母亲,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4、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成绩固然重要,但学习的过程才是最珍贵的。

5、人生总是有成有败的,失败也有它的价值,没有失败的泪水,哪来成功的欢笑。

六、结束语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人教版) 篇7

一、生活经验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其积累新经验的生长点。生活经验是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 甚至是不准确的、不科学的认识和反映, 教师在教学伊始应准确辨识和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将其作为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催化剂, 引导学生把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经验提升为理性的、抽象的数学经验, 在数学化的思考活动中建构数学。例如, 教学“掷一掷”一课, 上课伊始, 我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孙悟空和猪八戒比赛掷骰子, 谁的点数大就算谁赢, 一人一次为1局, 共进行3局。提出问题:“朝上的点数可能是几呢?”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 轻而易举地就说出了“可能是1、2、3、4、5、6”。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不仅知道了会出现哪些点数, 还知道这些点数的可能性相同。接着提出:“如果两个骰子一起掷, 和可能是多少?”从而引出课题“掷一掷”。

二、动手操作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扶手

思维始于动作, 经验源于实践。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做, 才能有所感, 才会有所获。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 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 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例如, 教学“掷一掷”新知环节:孙悟空和猪八戒把两个骰子一起掷可能出现的和分为两组, 一组是A组:5, 6, 7, 8, 9;一组是B组:1, 2, 3, 10, 11, 12。两个骰子一起掷, 掷20次, 掷出的和在哪一组出现得多, 谁就赢。有的学生认为孙悟空赢, 有的说猪八戒赢。我让学生利用学具, 6人一小组实际掷一掷, 验证自己的猜想, 动手操作后得出结论:八戒赢。

常言道:“教师讲十遍, 不如学生动手做一遍。”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直观感受印象深刻。尽管类似这样的感知明显带有个体认识的成分, 并且还存在原始、肤浅、片面、模糊的特征, 但这类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构建个人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只有动手操作, 体验积累的数学经验, 才能最终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 伴其一生, 受用一生。

三、抽象概括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关键

抽象、概括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是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关键手段, 也是建立数学模型最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很多数学知识是对生活问题的抽象, 而抽象的知识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 如果没有具体的感受, 知识就变得枯燥乏味, 数学思维也只会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上, 不能从中揭示、获取理性的经验, 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也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 抽象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与发展。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 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属性, 不断积累知识的建模经验。

例如, 教学“掷一掷”在学生动手操作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 我提出:“你们说八戒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重来孙悟空能赢吗?难道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吗?你们能发现吗?”问题提出后, 思考片刻, 同学们便蠢蠢欲动, 借助动手操作习得的感性经验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小组内进行大胆设想、合理推测。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观察、思考、比较、交流、归纳,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 学生抽象出规律, 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帮助学生积累了知识建模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反思交流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的法宝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 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 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 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深化和发展。同时感性层面的活动经验往往又是模糊、零乱、粗浅的, 只有经过反思和交流, 将其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 使之提升为对以后类似情境与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的概括性经验。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掌握新本领。教学的关注点应放在促进学生的认识从模糊趋向清晰、从形象趋向抽象、提升数学活动经验上。并在解决问题后的反思中, 进一步体验活动经验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促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积累数学经验。例如, 在教学“掷一掷”, 我根据学生已习得的知识和经验设计了活动“抛骰子”。通过反思、交流, 把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经验, 提升为理性的、抽象的经验, 促进学生活动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 实现经验改造、重组, 沟通了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和新的数学活动的桥梁。

五、综合应用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源泉

朱德全教授曾说过:“应用意识的生成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综合应用作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 更多地加以关注和发展。例如, 教学“掷一掷”的巩固学习阶段, 我设计了一道综合实践题: (出示一个空转盘) 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 准备怎样设计这个幸运大转盘呢?

(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要求:

1.奖项分设一、二、三等奖。

2.在转盘中注明每个奖项各占几分之几?

3.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首先要进行思维上的深思熟虑而后进行作图设计, 最后实践操作。展示三位同学的不同设计。追问:三位同学的设计都不一样, 但是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综合应用知识让学生了解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 不是字面上的理解, 而是感悟、体验数学的应用, 只有“做”了才能真正体会、真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此外, 综合应用还可以将课堂内的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 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实践检验、推理论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 在多种活动形式、多种过程体验及多种评价方式的交融浸润中,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在数学活动中逐步积累,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在活动中感悟, 在体验中交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2月版。

[2]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单肖天、景敏.《数学活动经验及其对数学的影响》.《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5期。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人教版) 篇8

关键词:培养习惯;设置情境;加法含义;体会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1-02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从始至终处于活动之中,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时,思维方式较为开放。在学生探讨“1+1=2”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儿童实际生活中加法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加法的意义。2.确地认读加法算式,能写出得数。3.认、读、写符号“=”“-”。4.解决问题:使学生能根据加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纸鹤主题图,课件,气球图,4个圆形。

[学具准备]4个圆形,4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同位互听互说2、3、4数的组成。几和几组成2?几和几组成3?几和几组成4?2.左右方位的训练。(1)师:你知道哪只手是右手吗?请举起你的右手,(教师反方位的示范),请举起你的左手,教师带着示范两次,再让学生独立举手2次。(2)训练学生手指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腿、右腿、左脚、右脚。

二、创设情境,体会加法含义

(一)结合儿童生活,体会“1+1=2”的含义

1.师生共同演示。①伸出1只左手,伸出1只右手,合起来是几只手?(师生共同边说边做,并把左右两手合起来)②引导学生说一遍,教师板书:1?摇1?摇2。③让学生独立说一遍,教师板书 + = 。让学生齐读两遍1+1=2。

2.①学生起立,师生共同演示一只左脚(轻踏一下),一只右脚(也轻踏一下),合起来是几只脚?(两脚并拢)②同桌互说一只左脚,一只右脚,合起来是几只脚,算式是什么。(教师手指1+1=2让学生齐读)

3.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找,还有没有1+1=2的。

预测:学生可能会说眼睛、耳朵、胳膊、腿等,只要说出来,教师就给予鼓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来学习加法,使学生极感兴趣又能够很快地理解加法的实际含义】

(二)创设情境,体会“1+2=3”“2+1=3”

1.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玩纸鹤主题图。师:请小朋友看图中有什么?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什么?谁能说一说并找出加法算式吗?看谁说的又多又好!2.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2=3 2+1=3。(预测此时有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出1+1+1=3,教师应予以表扬,但不做要求)让学生读算式,先指名读后齐读。3.再次看图,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师:在这幅图中还能找出1+2=3的吗?2+1=3呢(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同,所以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不必强求一致)4.认识“加号”和“等号”(1)认识“加号”。师:谁知道这个符号叫什么?(教师用红笔板书:加号。齐读)加号怎样写呢?(教师示范,让学生先书空,后在桌上写。)(2)认识“等号”。师:这个符号叫什么?(板书:等于号。齐读)等于号该怎样写呢?

上下两横要怎么样?先书空,后在桌上写。【通过教师的领写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三)自主学习得数是4的加法,体会加法含义

1.课件出示出示气球图,让学生得出,“3+1=4 1+3=4”。看图你能找出一道加法算式吗?(如果学生只找出一道加法再引导学生找出另外一道)教师板书:3+1=4 1+3=4。2.实际操作动手摆一摆:摆学具得出“2+2=4”。教师演示,带领学生摆学具,左边摆2个圆形,右边摆2个圆形,合起来是几个圆形,你能说出算式吗?教师板书:2+2=4,让学生读算式。[动手操作是一年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节,它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课间活动,放轻音乐,做一做课间操,让学生放松一下。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学习的都是几加几等于几的加法算式。板书“加法”(并注上拼音)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意思。

三、加强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1.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用桌上的4个圆形或4根小棒自由摆,说算式,同桌互查。2.师生做拍手游戏。(1)学生拍1下教师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2)男生拍1下,女生拍3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3)左边的同学拍2下,右边的同学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此拍手游戏可根据课堂时间剩余多少来决定是否让同位同学互相自由拍手说算式,自由拍手可使知识得以延伸,例如一生拍3下另一生拍2下,合起来是5下。)3.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边或教室,说一道加法算式(预测学生的思路会很开阔,如灯管、黑板、门、窗等)【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加法的认识】4.动手操作。看算式,摆小棒。2+1?摇1+1?摇2+2

教师出示口算卡马先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检查。

(老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练习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采取摆图片说算式,看算式摆小棒,拍手游戏等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四、课堂作业

写+号和=号,教师可以先示范在田字格里写一个,再让学生写。(要求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延伸

上一篇:儿科护士长总结下一篇:关键在于抓落实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