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经典语录

2024-10-25

《理智与情感》经典语录(共11篇)

《理智与情感》经典语录 篇1

导语:《理智与情感》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理智与情感》经典语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2、年少无知的我们,曾经错过了的那么多的快乐和幸福,却再也灰不去了。

3、我希望和你在一起,我希望永远和你在一起。不只是因为我喜欢你,还因为除了你,我好像已经没有办法喜欢其他任何人了。

4、年少宏图远,人小志气高。

5、说真话的人,有时候看起来就是傻瓜。

6、那一夜,寂寞的夜,回首往事,叹息不宜,听首情歌,感动不宜,泪流满面,触动我的心縼!

7、爱,始于自我欺骗,终于欺骗他人,这就是所谓的浪漫。

8、如果你懂我的软弱,如果你懂我的不言语,你会发现其实我比谁都脆弱。

9、谢绝你的爱,痛恨他还在。

10、我愿意用仅有的现在,为你编织最美好的神话。

11、你最骄傲的一件事是什么,当然是我的暑假作业了,我把它养的白白的。

12、如果说可以选择遗忘一段回忆,我选择遗忘有关你的一切。

13、都说蝴蝶飞不过沧海、谁又知道沧海其实离不开蝴蝶?

14、是你太好还是我太差,可是我已经用尽全力爱过你了不是吗?

15、抓不住的幸福那是因为我们不爱。

16、我怀着满腔热血,走进考场,然后全吐卷子上了。

17、我不允许妳斤斤计较,做女人要看的开,心胸广阔才能快乐,听话哦!

18、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

19、在记忆里面,总有一些瞬间,经历时没什么特别,回想时却胜万语千言。

20、后来我明白最珍贵的感情从来不用捧在手心。

21、没有竞争,人类就要退化,退化到最后又要开始竞争,当然是与猴子争夺野果。

22、我才知道最难过是,我在慢慢失去你,却又无能为力。

23、有些事就是在一次次失望之后突然就想通了,有些人就是在一次次看清之后突然就看轻了。

24、或许笑着的人是在用最美的方式难受。

25、如果世界给你一百个理由哭泣,你也要给世界一千个理由微笑。

26、最美的三个字就是在一起。

27、你就如一颗定时炸弹让我提心吊胆却深陷泥沼无法自拔。

28、不要指望别人太多,毕竟,谁都不是谁的谁。

29、我梦到你牵着别人手我心痛了。

30、为你落第一滴泪,故事到最后总会落幕,我真心的付出却不是你要的幸福。

31、挖自己的坟,埋自己的恨。

32、随遇而安。有时候,天空没有云,只有恢恢飘过而又孤独的风。

33、你的世界里,没有我。而你,却在我的世界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34、你必须承认,身边总有一些朋友笑声比笑话还好笑。

35、人生是绝望的,只不过在绝望中加一点希望,变得更加绝望。

36、别说你的天空什么都没有,若是没有,我把我的天空都给你--只要让我在你的天空中驻足。

37、我不会哭,不会笑,累了我就会消失一下。

38、睡着你的秘密,醒着你的自由。它的篱笆结实而疏朗,有清风徐徐穿过。

39、我想你,但我不会打扰你。

40、为什么,我连自己都看不清了?

41、一个人孤军奋战。不会有兵荒马乱。

42、错误的感情里,就像两个人拉着一条紧绷的橡皮筋,受伤的那个是最不肯放手的。

43、人不爱自己的家就无以为人,而家可不只是房门里那一点地方。

44、像孩子一样简单地呼吸,却找不到适合我的氧气。

45、我想美好的青春就是留一头能随风飘扬的长发,三两个能陪我疯狂的死党,一个看透了我还能依然爱我的知己,遇见一个灿烂无比的人有一段奋不顾身一生难忘的初恋,一次自己一个人的旅行,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让自己的人生被照亮一次。

46、我相信你、信到怀疑自己。

47、流星虽然陨落了,却用美丽的光芒划破夜空;乐曲虽然结束了,却用激昂的旋律振奋人心。

48、给自己一点信心,不要别人一提到胖你就对号入座,因为你可能坐不下呀!

49、我就是这么个人。宁可让别人觉得我快乐得没心没肺,也不愿意让自己看起来楚楚可怜。

50、猫有九命,我不会担心揍它第十下。

51、或许我还在等你,但我总会离开,比等待更久。

52、把气愤的心境转化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转化为爱,如此,这个世间将更加完美。

53、如果太阳不出来了,我就不去学校了;如果出来了,我就继续睡觉!

54、说不出的委屈才叫委屈,哭到笑才叫痛,那我该有多委屈有多痛。

55、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哗。

56、我不能喜欢一个东西很久,所以我的头像网名说说一直在换,我对事物厌倦的太快,而你是我最大的例外。

57、我一定等你死了以后我再死,要不把你一人留在这世上没人照顾,我做鬼也不放心。

58、我只会为我在乎的人流泪,这样的眼泪才不那么廉价。

59、选择的路我会走下去,选择了你我就不会放弃。

60、因为心有所依,才走得安定从容。

《理智与情感》经典语录 篇2

一、从这部书中看简·奥斯汀的母性形象

从这部书的整体分析来看, 简·奥斯汀实际上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书中母亲的憎恶。在这部小说中, 主人公埃莉诺的母亲达什伍德夫人是一个平庸且喜欢感情用事的人物, 她是一个普通且愚蠢的家庭主妇, 追求浪漫, 但是对生活却几近无知。尽管她和丈夫达什伍德先生已经有了三个孩子, 但是她性格中追求少女般浪漫的情怀依然像年轻的时候那样强烈。她在自己的丈夫不幸去世之后, 并没有积极地投入到全新的生活中去, 而是多愁善感, 反复哀伤, 整天把痛苦挂在自己的嘴边;在被自己的继子赶出家门后也没有用理智的心态去看待一切, 而且她追求少女般浪漫的无知的生活态度也影响了自己女儿玛丽安对待爱情的看法, 也给女儿带来了一定的痛苦。但是, 简·奥斯汀并不是不留余地地对母亲进行批判, 在女儿玛丽安结束和威洛比的爱情之后, 她表现出了一个母亲应有的对女儿的同情和关爱[1], 这也给了简·奥斯汀一些没有去毫无节制地批评她的感情用事和不理智的理由。

从小说中简·奥斯汀对于达什伍德夫人的态度我们可以知道, 在整个《理智与情感》一书中, 简·奥斯汀自始至终推崇的观点就是人的一生不能被情感所左右, 而应该由自己的大脑来控制情感。作者对于有强烈的情感但缺少相应的理智的人不时地进行批评, 但是对毫无情感的人却是鄙夷和不屑的。简·奥斯汀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理智和情感应该相互平衡, 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和意义。

二、理智的喜剧

在这一部分不得不提女主人公埃莉诺, 她虽然年纪轻轻, 但是却头脑冷静。在对待爱情上, 她并没有像她同样年龄的女子那样, 对爱情比较疯狂, 一旦陷入爱情就无法自拔, 完全被爱情冲昏了头脑, 做事不经过大脑。埃莉诺是个理智在自己生活中占上风的女子, 首先从她的择偶标准就可以看出, 她追求的不是外貌, 不是家境, 而是内心和品格。她爱上了爱德华之后也是这样, 并没有完全陷入爱情的甜蜜之中, 还保有自己的理智;在和爱德华分手之后, 她虽然悲痛, 但是还有理智, 自己的行动做事还是由理智所支配, 在悲伤之后重拾自己, 像往常一样交际应酬。最终, 她收获了爱德华的感情, 收获了真正的爱情。她的生活可以说是一部由理智所主导的喜剧。当一个人能够清醒地看待自己所遭遇的坎坷和挫折时, 就能够将一切的悲剧转化为喜剧。

三、感情的悲剧

这里主要提到的是埃莉诺的妹妹玛丽安, 玛丽安和她的姐姐在小说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玛丽安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 心思极其细腻的女子, 她比较多愁善感, 在爱情上一味地追求浪漫, 甚至把浪漫作为择偶的关键标准。在和浪漫多情的威洛比认识并相恋之后, 她就无法自拔地陷入了对爱情的盲从之中;在威洛比抛弃她之后, 她难忍悲伤, 于是一蹶不振, 自暴自弃, 甚至差点结束自己的生命。由于她太过于感情用事, 忽视了自己的理智, 导致她经历了如此的悲剧。但是后来也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 在姐姐的教导下找到了爱情。在她身上, 简·奥斯汀想要说明的是, 一个人如果做事缺乏理智, 只凭感情用事是不行的。那样会让自己的生活一团糟, 使自己陷入僵局之中。所以, 在感情用事之前还应该有必要的理智, 这样理智和感情相互配合才算完美[2]。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明白, 在小说中, 几大主人公的性格和遭遇都论证了用理智生活的人是喜剧, 用情感生活的人是悲剧这个论点。作者一再强调, 生活不应该只有感情, 感情固然是生活不可或缺的, 但是, 生活还应该有理智, 不要让情感来左右生活, 那样生活就会变成一场悲剧;自己的行动应该由自己的大脑所支配, 这样的生活才算是喜剧。全书虽然描写了两姐妹不同的遭遇, 但在最后都是理智占了上风, 作者给她们安排了美满的结局。小说以喜剧开场, 中间穿插了姐妹俩的生活遭遇和作者对待感情和理智的态度, 最后又以喜剧结尾, 让人不得不感叹这部小说的巧妙之处。

摘要:简·奥斯汀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 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 她最著名的小说有《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爱玛》等, 为我们了解英国文学提供了契机和途径。本文着眼于她的《理智与情感》这部小说, 在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爱情、经历的挫折和不幸遭遇之后, 提出了用理智去生活, 那样生活才会像一场喜剧;而用情感去生活, 那么生活就会变成一种悲剧的论点, 并且用这本小说去论证这样的观点, 带给人们一些思考。

关键词: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喜剧和悲剧

参考文献

[1]李永霞.演变的憎恶——奥斯汀三部代表作中母亲形象的解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4) :27-28.

理智与情感 篇3

5月14日,由西藏登山学校组织的2006年中国业余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成功登上珠峰。深圳某报刊发了深圳两业余登山者登顶珠峰的新闻,并报道其中一位登山者在无登山教练指引下只身登顶。但恰恰是这位登山者,由于没有人证物证,以及按时间推算,同一时间同一线路上其他中国登山者的质疑其不可能登顶,西藏登山协会迟迟未向这名山友颁发“登顶证”, 深圳登山界私下流传着“其并未登顶,最多只能给他颁发登高证书”的传言。甚至有人表示“如果其拿到登顶证书,那中国登山界的一些人将会把自己的登顶证书退还给西藏登山协会”。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中有这么句话:“攀登珠峰本身就是非理性的行为—是欲望战胜理智。”珠峰作为世界最高峰,一直世界瞩目的焦点。人类在这里挑战自我、探索无限,但同时,珠峰也成了考验人类道德底线的场所,人类社会的规则不再属于这里,雪山中的规则由大自然决定。

“珠穆朗玛峰一直如磁石般吸引着疯子、爱出风头的人、无望的浪漫主义者和那些对现实举棋不定的人们。”人不是圣物,是人都会有欲望,追逐名利一直是人类的主题,也将伴随着人类社会而一直存在,社会时代会变,人心不会变。所谓一山望着那山高,正是有这样不知满足的欲望,才激励着人类不断进取,但人是一种高级动物,高级就在于懂得如何去控制克制欲望,通过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追求,但是如果不能理性思索,围绕“欲望”二字,难免风波争端不断。

登顶的诱惑最能使人失去理智,有多少人,是踏着前人的尸骸,罔顾身边濒危的陌生山友甚至抛下自己的同伴,只为一个目的:登顶。登顶是多么光辉荣耀的事情,可以赢来无数的风光和喝彩,在自己的登山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当他们下山后,回到平地,回到日常的生活法则圈里,有谁知道,他们会不会面对社会的谴责和内心的愧疚,长时间无法自拔。

国内的登山运动,大多是一味追求海拔高度的上升,通常是在已拥有成熟攀登条件和完善后勤保障的高山上,呼啦啦地来一次保姆式登山。国内一说登山,势必说到珠峰,“在一些登山家和地貌鉴赏家看来,珠穆朗玛峰并不是特别秀美出众。她的体形过于矮胖宽大,外观粗糙。但是珠峰所欠缺的建筑学上的美可以被其压倒一切的总体美所弥补。”虽然中国不少高山并不适合阿尔卑斯式登山,商业登山也适合刚起步的中国登山运动,但这不是可以忽略登山精神的理由,那就是开拓、进取、创新,开辟新线路,挑战新难度。

从本质上来说,登山其实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登山追求登顶,和打牌争做上家,高考争取榜上有名,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只是对于大部分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们来说,攀登遥不可及的高山,似乎是件很古怪的事情,追逐高海拔的人,在大众眼里不是强人就是怪人。但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没有许胜不许败的,看看那些知名登山家的履历,对一座山峰,有时攀登数次,探索数条线路,才成功登顶。登山是一项综合性运动,要有充足的资金,优秀的体能,良好的心态,适手的装备,更重要的是:运气。一朵偶尔飘过的云,就会打垮整个完善的登山计划。失败,也是登山的一部分。

登顶并不是登山的全部,登山是件私人的事情,在登山的过程中所感触到的一切,那就是登山带给你的快乐,“在登山中,最让人激动的不是登顶的瞬间,而是下山后看见第一片绿色的瞬间。”学会放弃,学会取舍,理智地放弃登顶,用一颗平常心,才能体味到更多登山的快乐,这是大山对你的回报,充实的心灵,远比一张登山证书来得重要。

但现在的登山运动,在媒体的包装炒作下,被越来越多与登山无关的功利驱动着,登山被包装成了华丽的时尚运动,登山者的行动成了大众观赏的对象,是要由高昂的设备,绚丽的服饰,以及欢呼与成功组合起来的。成功者就是另类,摆脱了现代物质文明庸俗的拖累,超脱了人生,实现了自我价值;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不是成了登山运动的反面教材,就是对社会对家庭不负责任,他们的登山行为被描述得毫无价值。

正如这次报道深圳业余登山者登顶珠峰新闻的深圳某报,其新闻来源是登山者的女友,报道中居然描写该登山者“上了第二台阶,几十分钟后,他终于站在了地球之巅!”学新闻的都知道有个名词叫“合理想像”,是指新闻写作者对尚未弄清或无法弄清的新闻事实按照自认为“合乎情理”的想象进行虚构而编造出来的情节。

写新闻不是写小说,对于本该严谨的登山运动,不负责任的报道只会使登山者和媒体都陷入两难的境地。

《理智与情感》经典语录 篇4

1、张爱玲:在这城市里我相信一定会有那么一个人,想着同样的事情,怀着相似的频率,在某站寂寞的出口,安排好了与我相遇。

2、胡赛尼《追风筝的人》: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

3、也许有一天,你回头了,而我却早已,不在那个路口。

4、今年的11.11.11一心一意,明年的12.12.12一辈子一爱,后年的13.1.4一生一世,大后年的14.5.20一世我爱你,这几年真是结婚的好日子!

5、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6、一个人的快乐自在,如果必须建立在另一个人身上,就如天天踩着钢丝,冒险为自己的心灵建设筹款。

7、在古代,我们不短信,不网聊,不漂洋过海,不被堵在路上。如果我想你,就翻过两座山,走五里路,去牵你的手。

8、《植物大战僵尸》:向日葵告诉我,只要面对着阳光努力向上,就会产生很多太阳,买很多豌豆,打败所有僵尸。

9、感情最折磨的不是别离,而是感动的回忆让人很容易站在原地,以为还回得去……

10、格雷厄姆・格林《人性的因素》:沉默便是放松,沉默意味着言语在两人间是多余的――他们的爱牢不可破,无需去确证:他们的爱已拥有终身保险。

11、刘瑜:世界因我们脑子里少了的那根弦而精彩。

12、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

13、在乎才会乱想,不在乎连想都不会想。

14、蔡澜:当你的男朋友离家出走,你能做些什么?把大门关上,永远别让他回来。

15、林语堂:男女之间最暧昧的事莫过于借东西,一借一还便有两次见面机会。

16、对待爱人最残忍的方式,不是爱恨交织,不是欺骗背叛,而是在极致的疼爱之后,逐渐淡漠的爱。

17、爱情是糊涂的,但婚姻是清醒的。恋爱时,一切都是彩色的幻梦,结婚后,什么都是黑白的现实。

18、《艋{》: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只是草。

19、西蒙・波伏娃:我厌倦了贞洁又郁闷的日子,又没有勇气过堕落的生活。

读《理智与情感》有感 篇5

这次我的主题主要是分享《理智与情感》这本书。

理智,一块人们区别于其他生命的广告牌。

情感,这则广告牌上唯一不掺假的信息。

自从人成为了人,就毫不羞涩地给自己脸上贴了一张“思想”的标签,以示高级,孰不知思想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活动。进化的艰难让人类原始情感的火苗奄奄一息;生存的无奈则使众多源于人性劣根的顾虑,思量与心机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理智。

世界上的爱有两种,一种使我们笑,一种使我们疼。两者都能撕裂我们的心。爱是生活中惟一美好的东西,但却往往因为我们对它提出过分要求而被破坏。每个人对于情感的理解纯属一种一厢情愿,你我都可保留自己的观点。毕竟,理智是有限的问题,而情感却是永恒的问题。

这部小说是简·奥斯丁第一部出版的作品,写成后几经修改,过了十多年才拿出去发表,它属于奥斯丁最富于幽默情趣的作品之一。它将爱情,亲情,友情,人心丢弃在那个社会的大背景下。虽然是喜剧的结局,却也给了人不少的压力。小说围绕埃莉诺与玛丽安两姐妹各自的“三角”爱情展开,埃莉诺爱慕爱德华,却受到嫂子的阻挠,认为他的弟弟要娶一个有财产的贵族小姐,在听到爱德华与地位甚至不及埃莉诺的露西订婚时,气的晕倒。这就是那个社会,人的价值就是用金钱衡量,爱情什么也不是。约翰夫人,明显就是一个理智有余,感情不足的典型代表。而约翰先生,更是亲情寡淡,答应亡父照顾寡母和两个妹妹,最后却为了省下金钱,将他们赶出去。张口闭口就是“钱”.爱德华明明已经与露西订婚,却又与埃莉诺暧昧,在后来给埃莉诺带来极大痛苦。而露西却又是一个狡诈的女人,在听到埃莉诺爱慕爱德华的消息时,故意与她交好,又装作对她的信任,告诉其与爱德华订婚的事实,这无疑是在埃莉诺的伤口上撒盐。露西打着友情的幌子,在埃莉诺的面前极度炫耀。而同时她也将自己的无知,势力,巧言吝啬展露无遗。埃莉诺固然是一个理智凌驾于感情之上的的人,她将自己的情绪控制的很好,没让家里担心,但是自己无疑是痛苦的。所以说太过理智的女孩子是很难让人心爱的,因为她令人心疼。

相反,妹妹玛丽安,一个对爱情充满着浪漫的幻想,认为人生如果没有一场浪漫的爱情是不圆满的。在她与威洛比的爱情中,她把自己所有的感情都给了他,在得知自己被抛弃后,她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境地中,整日避开人群,躲在角落里。对于一个浪漫的女孩来说,现实无疑能使她快速成长,只有经历过痛苦,才能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是她心中的象牙塔。威洛比这个人一直游手好闲,大手挥霍,最后迫于破产的压力,娶了一个有财产的姑娘。他也只不过是有一副漂亮的外表,内心却是空乏的。

故事里的所有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而他们的价值观却是在这个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中渐渐形成的,我们是该谴责他们的无情与虚伪还是该同情他们呢?理智与情感,到底该如何选择的?

《理智与情感》读书笔记 篇6

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埃丽诺与玛丽安两姐妹曲折复杂的婚事**,并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小说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对理智与情感、道德与规范的讨论对于今天依然有指导意义。这是部浪漫又现实的爱情。爱情没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但是小说中种种关于门当户对,以及财富对婚姻的考量却充斥其中。

小说对理智与情感的讨论,一方面通过两姐妹性格的对比表现出来。姐姐埃丽诺代表理智,她选择对象不是看中家庭地位和财产,而是从人品出发。上了虽不漂亮却人品出众面,这种对比还通过德华与布兰等上校的行为表现出来。德华虽然由于年轻时不够冷静而与庸俗的露西订婚,并一直感到痛悔,但他能够从理智出发,从道义出发,坚持这场错误的婚姻。这就是他的道德观,即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是符合现实的道德观。

布兰登上校对玛丽安心生爱慕却一直得不到对方的好感,还看到自己最了解的花花公子威洛比和玛丽安在一起,但是他并没有冲动地向玛丽安揭发为罗毕,而是默默地接受,默默地等待,暗中安排一切,直至玛丽安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他这样做是很理智的,因此他最终赢得了玛丽安。

尽管小说对理智与情感的对比的描写有时过于夸张,但这种描写能够带给读者深刻的启迪,那就是:我们要理智地对待情感。其实不仅是情感,我们还可以把它推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不公平、不顺心的事,有时还会很恼火。这时候我们如果想玛丽安那样不顾一切地去宣泄,那么不仅不会得到同情,还会更加不利于烦恼的消除。而如果我们像埃丽诺那样理智地克制自己,冷静地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那么即使这样不会使事情变得很好,最起码不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理智与情感》经典语录 篇7

简·奥斯汀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创作了多部关注当时英国女性婚姻与爱情生活的小说,如《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等。《理智与情感》是奥斯汀最早公开发表的小说,也是其成名作。这部小说塑造了不同性格的姐妹俩———代表理智的埃丽诺和代表情感的玛丽安,并且通过对她们各自寻找理想的爱情和婚姻的经历的描写,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体现了在理智与情感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的主题。作品虽然主要通过对两姐妹情感经历的描写来展开,对其中男性角色着墨较淡,但她自如地运用诙谐的语言和反讽手段来暴露理想丈夫们的弱点。

1 通过对比揭示男性角色的弱点

奥斯汀以独特的女性角度把英国式的幽默感融入到《理智与情感》这部作品里。在叙述语言方面,她一方面用漫画式的夸张来描述人物,一方面进行画龙点睛的评论,明褒实贬,绵里藏针。奥斯汀擅长刻画人物。例如,在《理智与情感》里,她巧妙地成对刻画人物,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个性,但在故事中与别的角色对照后更生动,个性鲜明。正如这部小说的题目———理智与情感———代表着两种迥异的性格和对待感情的态度,小说中的人物也是成对出现,如埃丽诺和玛丽安,约翰达什伍德和约翰米德尔顿爵士,爱德华和罗伯特费拉斯,以及布兰顿上校和威洛比。这些性格迥异的人物通过他们行为和情感强烈的对比感染读者。作者用对称的叙事结构,对比的手法展示了小说中三个男性角色不一样的个性和对待感情不一样的态度。

1.1 通过对称的叙事结构

在小说第十章,奥斯汀通过对称的叙事结构强化了布兰顿上校和威洛比两个男性角色的对比。玛丽安和达什伍德太太对威洛比的高度赞赏与玛丽安和威洛比关于布兰顿上校性格的负面评价形成鲜明的对比。玛丽安和达什伍德太太对威洛比的评价很高:威洛比在达什伍德太太和玛丽安心目中是完美的,认为他“是个十分精干的小伙子,他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性格开朗,感情丰富”。相反,威洛比对布兰顿上校抱有偏见:“布兰顿就是那样的人,嘴上大家都称赞他,其实没有谁喜欢他;大家都想见到他,可是没有谁想到要去和他聊天。”玛丽安对布兰顿上校的评价更糟:“他既没有天资和情趣,又缺乏朝气,他的心灵缺乏热情,他的声音单调乏味。”对比突显出布兰顿上校岁数大,表情严肃,性格沉闷。相较而言,威洛比年轻,有活力,富有激情。威洛比这样的年轻人更符合注重情感的玛丽安的青睐。

从布兰顿上校的感情经历、对伊莉莎母女的不离不弃,可以看出布兰顿上校是非常重情义的一个人。布兰顿上校虽然对于玛丽安一直怀有爱慕之情,但得知玛丽安对威洛比一片痴情,所以他一直克制着自己的感情没有对玛丽安表白。直到最后玛丽安被威洛比抛弃后,他一直默默关心和帮助玛丽安,最终打动了玛丽安。从这些可以说布兰顿上校是既理智又不缺乏情感的,是一个绝版好男人。而威洛比被剥掉华丽的外衣,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肮脏、无耻、丑陋的灵魂,挥霍无度,沉迷酒色;诱骗伊莉莎,始乱终弃;为了奢侈虚荣变得冷漠自私,娶了一个富家女从而辜负了玛丽安对他的情谊。通过对称的叙事结构造成了讽刺的效果。玛丽安心目中理想的年轻帅气、外表不俗、感情充沛的男性、丈夫的标准是靠不住的。

1.2 男性角色行为的对比

尽管作者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高尚的男性角色和卑鄙的男性角色的对比,但是效果却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在读者的眼中,高尚的男性角色并不吸引眼球。他们很低调,外表其貌不扬,言谈不风趣。小说中对爱德华和布兰顿上校的描写透露出无趣和思想贫乏是这两个角色的主要特征。相较而言,威洛比好像是个更引人注目,有趣的角色。

爱德华仅仅在他第一次去拜访邦德庄园时对美景的描述、对周围无聊人物的诙谐调侃,短暂地展现出他的魅力之后他又回复成平谈无奇。在整篇小说里,无论爱德华所说的话和做的事都让其显得像是一个沉闷、毫无生气的同伴。当他遇见、爱上埃丽诺的时候,没有说过一句深情的话,或做过感动人的事情。之后当爱德华尴尬地碰到埃丽诺和露西在一起时,他不善于言谈,说话乏味无趣,毫无特色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这个角色呆板乏味的印象。

布兰顿上校在小说中初次出现时是黯淡无声的。作者好几次暗示了他沉默寡言和神情严肃是源自于他之前的感情经历,而他本身不是一个阴郁的人。直到小说最后,布兰顿上校向埃丽诺透露他的过去:他年轻的时候有过一段不幸的的感情经历,他的父亲和哥哥迫使他深爱的女子伊莉莎嫁给了他的哥哥,伊莉莎最终和她的丈夫离婚,后来因为负债而拘留,年纪轻轻地就过世了,留下了一个私生女小伊莉莎,他信守诺言抚养伊莉莎的女儿小伊莉莎。他对朋友重情重义,对于仅仅见过两三面的爱德华,他也同样充满了仁爱之心。布兰顿上校主动向爱德华提供德拉福的牧师的职位。在玛丽安病重之时,主动接达什伍德太太。他是小说中男性角色中对爱情最坚定不移,最恪守诺言的一个。但是,布兰顿上校始终未能摆脱掉沉默寡言,缺乏朝气的印象。他对玛丽安的爱慕并没有在小说中生动的展现出来,而是在小说最后由作者叙述出来。乏味无趣的角色会影响小说对主题的推动。

小说中唯一浪漫的男性角色是威洛比,他给人的印象深刻。他帅气的外表完全俘获了17岁少女玛丽安的芳心。他第一次出场也颇具浪漫的色彩:在倾盆大雨中,女主角玛丽安不慎失足扭伤了脚,他打猎经过,把她抱起送回别墅。作者从外貌、动作、言语、小说中别的角色对他的评价以及作者的评价等方面刻画了这个浪漫的角色。但是威洛比的行为和言语是不可信赖的,玛丽安的感情是真挚的,而威洛比的感情是虚伪自私的。他为了自己的虚荣心,逃避对爱人和朋友的责任。当威洛比的资助人史密斯太太与之决裂,将他赶出家门,为了继续自己奢侈的生活,满足自己物质上的欲望,他抛弃了玛丽安,娶了一位阔小姐为妻。在对待小伊莉莎的感情上他也是不负责任的,他将她不幸的结局归咎于她强烈的感情和贫乏的理智。

1.3 男性角色在结局上的对比

爱德华因为他与露西之前的秘密婚约,虽然他认为当初的订婚是错误的,也不再迷恋露西,但他选择克制自己对埃丽诺的爱慕之情,让露西去选择是否继续保持婚约。直到最终,露西先违背了婚约,爱德华得以解脱,从痛苦不堪中转而获得了幸福。虽然他的行为是理智的,但是在读者的眼中,正如玛丽安对他的看法,爱德华没有什么优点,内心很平静,在他的身上永远感受不到浪漫和激情。

布兰顿上校用真心和耐心,最终打动玛丽安,和玛丽安终成眷属。可以说布兰顿上校的行为自始至终都是理智又不缺乏情感的。但是在读者看来,玛丽安嫁给布兰顿上校并不是出于爱情,而是迫于家族的利益。在当时的社会观念里,恋爱和婚姻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与众人相关的社会行为,因此必须顾及他人的利益和要求。布兰顿上校追求玛丽安时是单相思,他与玛丽安在前半部话不投机,几乎没有什么情感交流,而与埃丽诺交流更多也更投机。埃丽诺从理智出发,认为有必要促成妹妹与布兰顿上校的姻缘。最终,玛丽安认识到自己的看法与事实相距太大,她命中注定要抑制十七岁时的那股钟情,怀着敬意和友情,嫁给之前嫌弃的年龄太老、无法结婚的对象。

威洛比最后抛弃了玛丽安,娶了一位阔小姐为妻。当威洛比听到玛丽安结婚的消息,十分悲痛。过了不久,史密斯太太公开宣称,他与一个正派的女人结婚是原谅他的最基本的理由,并主动饶恕了他。这就使他相信:如果一开始他就能真诚地对待玛丽安,他既能过得幸福,又能变得富有。威洛比对自己的不道德行径无比懊悔。在与埃丽诺的交谈中他表示自己是真心爱玛丽安的,承认他为了追求虚荣牺牲了爱情,当埃丽诺对他的未来提出忠告时,他说:“我一定尽力勉勉强强地过下去,家庭幸福是不可能的。”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威洛比是不幸的,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的,而这种不幸和痛苦正是他的放纵和缺乏理智,以及在情感上的匮乏和冷漠自私造成的。

2《理智与情感》对男性角色的幽默与反讽

读者可以从这几段姻缘察觉一个矛盾:一方面奥斯汀需要为女性找一个归宿,结一门好亲事,另一方面她对男性又是基本不信任的。她的作品是对哥特式的浪漫爱情故事的反讽。

2.1 通过主题来表现

在小说中,威洛比和爱德华都是经济不独立,需要依赖他们的资助人———史密斯太太和费拉斯太太。他们两人都辜负了达什伍德姐妹的情谊。威洛比对玛丽安“一方面毫不控制自己的感情,做一切可以讨好她的事,另一方面又不想用感情回报她”;爱德华和别的女子露西已有了婚约。

爱德华的母亲费拉斯太太得知爱德华要娶露西为妻,立即剥夺了爱德华的继承权,爱德华失去了经济来源,对未来如何谋生一筹莫展。缺少收入,如何有足够的钱来结婚是爱德华一直面临的难题,以及后来和露西解除了婚约,重获自由要娶埃丽诺的时候,爱德华都处于经济窘迫的境地。

与爱德华相比,威洛比有一小笔收入,由于他一贯大手大脚,开销太大,负债累累。因此经济窘迫同样是威洛比面临的问题。他依赖于他的资助人史密斯夫人,希望从她那儿继承一大笔财产来还清债务。威洛比“一直想娶个有钱的女人,让自己富足起来”。而且他结婚的对象必须得到史密斯夫人的认可。所以,他是绝对不会娶没有丰厚家产的玛丽安。

颇具讽刺效果的是,在奥斯汀的小说中,通常女性处于没有经济来源,需要“嫁个有钱人”。在《理智与情感》,恰恰相反,经济大权掌握在女士们手中,她们有权力决定他们的一切,包括他们的婚姻,这些“穷困潦倒”的男主人公倒像为了财富而结婚的小女人。

2.2 通过情节安排来表现

小说中的情节由戏剧性场面来推动,反讽渗透在人物出场之中。男主人公的出场总是出人意外。例如在第十六章,当爱德华骑马出现的时候,玛丽安差点错把他认作威洛比;在第二十六章,玛丽安在伦敦对遇到布兰顿上校而不是威洛比倍感失望。在这两个场景里,小说中的人物以及读者都期待着威洛比的出场,结果令人失望的是,出场的男主人公是另外两个外表“不完美”的男主角中的一个。当玛丽安病重之际,晚上大家盼望着布兰顿上校来探视病中的玛丽安,结果却是威洛比。虽然这些“不该来的人总是来,该来的人总不来”的小插曲是为了戏剧效果,但是这些“不被期望的”男主角们好像被弱化、模糊了。

3 结束语

奥斯汀把男性角色刻画的并不完美,甚至用讽刺的手法暴露他们的弱点。不难看出,奥斯汀对男人的态度很是纠结,她一方面对理想男性/丈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男性的缺陷又让她怀疑、失望,这表现出她对婚姻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她笔下不完美的男性角色显示了奥斯汀女性意识的觉醒,表达了女性对平等、真情的呼唤。

摘要:以简·奥斯汀的成名作《理智与情感》为题材,对这部小说中不完美的男性角色从对称的叙事结构、行为表现以及最终结局上的对比几个方面深入分析研究,深刻体会这部现实主义杰作幽默和反讽的喜剧色彩。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男性角色,反讽

参考文献

[1]Fergus,Jan.Jane Austen and the Didactic Novel[M].London and Baringstoke:Barnes&Noble Imports1983.

[2]Mooney Laura G.Romance,Language and Education in Jane Austen’s Novels[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UK,1988.

[3]Mudrick,Marvin.Jane Austen──Irony as Defense and Discovery[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4]Poplawski,Paul.A Jane Austen Encyclopedia[M].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98.

[5]Scott,P.J.M..Jane Austen:A Reassessment[M].London:Rowman&Littlefield,1982.

[6]Teachman,Debra.Student Companion to Jane Austen[M].London:Greenwood Press,2000.

[7]简·奥斯汀·姜春香译.理智与情感[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8]黄梅.《理智与情感》中的“思想之战”[J].外国文学评论,2010(1).

理智与情感 篇8

我想单刀直入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词来形容它们的不同性格:RAV4属于理智派,翼虎属于情感派。RAV4承袭了丰田的传统,有着理性的功能性与实用性,理性的车身用料,甚至带有些运动感觉的精准驾控也能让你感受到理性的一面;翼虎能让你更多感受到它情感的流露,包括用料十足但谈不上多精致的内饰、舒适柔韧的底盘悬架,甚至那还算强劲的动力也并不突兀。

性格——截然不同

如果你第一次进到RAV4车里,随手摸去几乎到处都是硬邦邦的材料,这的确很难让你感受到那种高档感。但别急,你们相处时间越长,你越能被它这种甚至斤斤计较的理性吸引而非排斥,因为它并不掩饰自己的实用路线,相反却有着简单的性格、日常的实用、驾控的直接。如果把它比作一个人,它就像一个没有心计、只求付出不谈回报的仆人。

如果你也充满理性地把RAV4当作生活中的工具,不论是代步还是出游,它总必兢兢业业完成任务。在此之外你便不要再有太多非份之想,比如硬要把它当作个生活伙伴,它就会有点不解风情了。

感性的翼虎完全是另外一个性格,它好像生来就要成为你情感上的寄托,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或看或摸,它都给你一种满足感。开在路上,它有厚实的发动机声响和舒适的悬架,车里触手可及之处也都是软质材料,几乎全方面的感官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如果你也有着对情感交流的渴求,那就让翼虎充分它的性格与优势吧。

理智地分配资源

丰田RAV4对内饰用料的稍显节俭不由让我想起一句话:很多事情的比拼都是在有限的资源前提之下的。

比如做汽车杂志,就有时间、人力、资金等很多方面限制,我们努力的方向也只能是在有限的资源之下能把杂志做到最好。厂家打造一款车不也是如此吗?不计成本肯定是不现实的,怎样分配有限的资源来打造最符合市场与品牌定位的车才是大学问。

显然,丰田把更多资源运用到了对新一代RAV4的外观内饰设计上,运用到了对新动力系统的匹配中,甚至还运用到了对底盘悬架的调校上。作为城市SUV的鼻祖,RAV4进一步把城市驾驶的简单性发挥到了另一个高度。它处处的实用让你几乎能忽略整个的驾驶过程和动作,相比之下豪华的质感或高档的用料也并不是那么必需的事了。

除了驾驶的轻松,它的理智更体现在这次升级换代的针对性上,它把上一代RAV4的两个短板统统解决掉了:沉闷的内饰改换成了富于层次甚至多配色的时尚风格,一跃成为级别之翘楚;4AT自动变速器也升级为2.0L的CVT和2.5L的6AT。

RAV4打造的是一个理智的车,它不追求某个方面的极致,但各方面的平衡让它朴实而实用。培养一名全能选手绝不比培养一名专项选手容易,从这个角度看,RAV4还是很见功力的,当然这也是丰田一贯的传统。

撩拨情感的心弦

在情感诉求上,翼虎也发挥了福特一贯的优势,也展示出了某种高档的质感。

翼虎那舒适中不乏支撑的底盘是它情感路线的典型体现,对路面坑洼的充分过滤让你能放松身心,弯道中的支撑又好像透露着一点挑逗。触脚可及的2.0T发动机力道不知道会不会让你想起路虎极光,它强劲而不突兀,在公路上无疑是游刃有余的,只是在越野路况里对动力的控制并不那么收放自如。

好在翼虎有着非常勤恳的四驱系统,不像很多城市SUV的适时四驱系统那样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前驱状态,从仪表盘上你可以看到它在快速起步时为后驱,巡航时为前驱,几乎所有时间它都在勤恳地分配着扭矩而不是只等驱动轮打滑才出来干预。这样的四驱系统让翼虎有更好的公路性能和越野能力。

翼虎的质感还来自发动机的厚重声音、温馨的内饰氛围、丰富的配置,甚至包括那并不精致的内饰。另外,我还要强调一下它的外形,尤其是紧凑中蕴藏肌肉感,用繁简适度的线条勾勒出的张扬前脸,如果说有什么缺憾,那就是尾部给人的印象远没有前面和侧面那么深刻。

有个性但不偏执

有个性不难,难在不偏执。

不论理智派或是情感派,只要不偏执,都会成为人们喜欢的类型。好在,RAV4和翼虎都把个性控制得不错,并没有过度或偏执。

RAV4的外观就不偏执于理智,甚至还让我们看到了激情的一面。它把上一代背在身后的备胎转移到了行李厢下,前脸采用了丰田的新脸谱,这样的变化让RAV4明显年轻和运动,你很难再把这两代RAV4的外形联系在一起。这种时尚更体现于RAV4的内饰设计,尤其是高配车型的双色搭配风格。

情感派的翼虎,也并未任由情感泛滥,它在公路上依然有着出色的驾乘稳定性,在弯中也提供了足够谨慎的支撑。2.0T的动力也保持着应有的冷静和淡然。

RAV4还在理智的上带有了些运动与激情。我也本以为RAV4不该和运动有什么联系,尤其是在赛道里有了并不太乐观的感受之后。这次,当我花更多时间在城市道路上驾驶和感受它后,我改变了很多看法。没错,即使你把换挡杆放在S挡,它能提供的激情也依旧有限;但关键是要激活这款2.5L车型的SPORT模式,这时它展现出的略带些狂野的驾驶乐趣相信能让绝大部分人满足。当仪表盘变成红色,油门响应立刻变得灵敏直接,那不太有质感的发动机好像也成为了另一种个性,加上更有力度的方向,瞬间它好像就年轻了十岁。

RAV4的运动也离不开它本就足够利落的底盘,虽然在利落中仍缺乏些质感,但如果你喜欢这种直接的操控感受,开完RAV4你可能会觉得翼虎的指向稍欠些精准。

但这不是对翼虎的批评,有2.0涡轮增压发动机做最强大的基础,有勤恳的四驱系统保证提速,它反到可以着重打造舒适和质感,这就塑造出了有综合高档质感的翼虎。

同中见异,异中有同

如果它们不是对手,RAV4和翼虎倒可以分享很多相同的价值观。外形上,它们都有着高高站立的姿态和流线的造型、时尚的气质;配置上,它们都有盲区警示、车道偏离警示、尾门自设定高度调节、全景天窗;驱动系统上,都给还算强劲的动力核心配备了有一定综合能力的四驱系统。

它们在更深刻的性格方面却截然不同。理智与情感,实用与质感,何取和舍,取决于你自己的性格。

比如我,我就承认自己对车常常会投入过多感情,我宁可让自己的车去报废也不想转给做暴力改装的朋友,在报废厂结束它的生命就像玉碎战场的战士,伤筋动骨的改装在我看来却像战俘式虐待而最终不能瓦全。显然,像我这样感性的人会选择翼虎,但它也会牵动你过多的精力。拿得起放不下的心态对我其实是种困扰,我也希望自己能更潇洒些把这些身外之物摆正它们的位置,但做起来却没有说得这么容易。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篇9

玛丽安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约翰·达什伍德夫妇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威洛比是感情上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简·奥斯汀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物加以赞扬,尽管对哪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极度鄙视的态度。简·奥斯汀最赞赏的是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也阐述了简·奥斯汀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即不能没有感情,也不能过于理智。故事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士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选择伴侣的自由。这在当时的英国,应该是一种叛逆的行为。

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处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当然最好,这是运用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着取舍时,你是理智多于情感呢?还是情感多于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样,表面上很有情感内心却很自私自利。所以,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2

这本书是简·奥斯丁的。我非常喜欢她的另一本书《傲慢与偏见》。我觉得她的书的情节跌宕起伏,让我似乎读了一点就再也放不下了。一看到她的这本《理智与情感》就不放下了正在读的《包法利夫人》。还好,我的选择是对的!这本《理智与情感》似乎带给我太多的意外了。我从没想过,小说的剧情还可以是样子的。当然,我更喜欢作者本人。知道吗?从这本书里我所感悟到,或是学到的格言: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吗?

这本书讲述的是理智的姐姐和感性的妹妹。妹妹在爱情上受到了无限量打击,随后,终于明白了,理智是要的。最后,都找到了爱,所爱的人。过上了美满的生活。与许多当时英国的小说不同,都在用悲惨的结局去抨击当时社会的险恶的时候,简·奥斯丁去却塑造了圆满而让人向往的结局。当然,就这,在看完人的小说的时候,你会觉得,当时社会的肮脏与腐朽,甚至,你会怀疑,世界上真的有最圣洁无私的爱情的。可是,当你看完简·奥斯丁的作品之后,你的那种消极心态,就会被作者的魔法赶跑了。

我相信,作者同一样。不愿去承认,也不愿用黑色幽默去讽刺爱情。她试着用良知和美好的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渴望,来教导,要善良。要相信,爱情真的。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3

《理智与情感》这本书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简奥斯丁的成名作之一,也是她的处女作。

《理智与情感》围绕两位女主人曲折的感情经历展开描写,以及她们复杂的婚事**为主线,突出了“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姐姐埃莉诺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玛丽安的感情却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奥斯丁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展现了英国乡绅的日常生活和英国乡村的田园风光。品读她的作品,会使人有一种在放松状态下的闲适,恬静的感觉。对于我来说,这实在是很难得的。因为种种因素,我很少能够将外国长篇小说一气呵成的读下去,但是这一部作品却办到了,我实在很感谢作者及她的不朽着作,让我受到了熏陶,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欣赏水准——因为对这部小说的特殊感情,我特意查找了它的相关信息。《理智与情感》这部小说曾被改编成电影并且是由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第一部英语影片。该片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荣获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等多个奖项。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篇10

读西方小说,有两个主题会被不断地在书中重复,一是遗产,二是信仰。在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一书中,非常少见的只有一处提及上帝和信仰的地方,遗产的问题,却几乎是全书的骨架,几乎起到支撑并且决定整本书的故事发展的作用——当然,感情才是最核心的,但是无疑,遗产的多寡,才是决定了那个时代,以及书中大多数男女的婚姻的因素。

相对来说,在我们老祖宗的视金钱如粪土的金钱观的熏陶下,我们的文化中极少如此明目张胆甚至是大张旗鼓地谈论涉及到钱的事情,特别是当感情掺杂进来的时候,更是要表现得一面不屑的清高模样,然而不自觉的又溢出一股虚伪的气味。

《理智与情感》也可以说是一部成长小说,玛丽安的热情急躁以及在感情上欠缺周全慎重的考虑让她在17岁的初恋中饱受打击,与之相反姐姐埃莉诺的理智稳重审慎以及在捉摸不定的看似失败的恋情中最后俘获郎心正好给玛丽安上了一堂课,让她懂得在恋爱以及婚姻的选择中,情感也需要理性的驾驭,不然将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最终闹得人仰马翻。最终结果是所有人都比较满意的。玛丽安和埃莉诺也都获得理想的结局。理想的结局离不开富足的经济条件,典型的英国人思维,浪漫是建立在令人无忧无虑的物质基础之上的。

小说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罗伯特和露西的结合,可以说是作品的点睛之笔,也可以看成是作者的救火之策。一方面为单调的情节注入新的看点,另一方面也嫌牵强。为了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总得有人做出牺牲,而小说的牺牲,无疑就是露西,一位善于奉承,圆滑世故的姑娘,在她出场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爱情的忠贞守护者,结果来个三百六十度翻脸变了一个人。成为一位背弃爱情抛弃信诺的无耻女郎。况且跟未婚夫的家人闹翻的情况下,在世人皆知的情况下,在未婚夫以实际行动表明坚守对自己的爱情的盟约的情况下,与未婚夫的弟弟罗伯特才见面几天就坚决地抛弃四年前已私定终身的爱德华,给出的理由仅仅是早已知道爱德华已经移情她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正是这样,才让我们看到,所谓理智与情感的另一个版本,那就是理智在极度厚颜无耻和极端虚伪的面具下,深藏着能够为金钱而抛弃情感的极端冷血的心灵,抛弃了情感的理智,就只是对金钱的赤裸裸的追逐。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二)

简·奥斯汀以反讽刺的手法写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但写作技巧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人物个性描述的都非常真实细腻,让人由衷地感叹简·奥斯汀对人性的洞察。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一种风俗,重门第而不顾儿女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如同书名展现的那样,整个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

玛丽安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约翰·达什伍德夫妇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威洛比是感情上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简·奥斯汀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物加以赞扬,尽管对哪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极度鄙视的态度。简·奥斯汀最赞赏的是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也阐述了简·奥斯汀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即不能没有感情,也不能过于理智。故事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士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选择伴侣的自由。这在当时的英国,应该是一种叛逆的行为。

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处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当然最好,这是运用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着取舍时,你是理智多于情感呢?还是情感多于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样,表面上很有情感内心却很自私自利。所以,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三)

理智,一块人们区别于其他生命的广告牌;情感,这则广告牌上唯一不掺假的信息。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着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处女作。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体面的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却往往情感毫无节制,因此在恋爱中碰到挫折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一种风俗,重门第而不顾儿女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如同书名展现的那样,整个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本书和作者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堪称姐妹篇,同样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对白叙述没有富裕嫁妆的少女恋爱结婚的故事。

《理智与情感》无时不散放着理性的光芒,并以书中主人公卓越的理智的头脑和其机敏与智慧,当然了,还少不了她心中炽热的感情,来表现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中心思想。《理智与情感》是一部寓于情趣与幽默的作品。它以两姐妹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出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很多情况下,理智应更胜于情感的主张。在简。奥斯汀的时代,对情感的赞美是当时文学的主流内容,许多人都认为有无法克制的强烈情感才是优秀人物的表现,而无论这种感情是否会给其自身或其家人带来痛苦。如果想要克制或隐藏,那便是错误。而简则通过两姐妹的故事对这种观点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从书中可看出,她认为诚挚热烈的感情固然重要与可贵,但仍需理智去控制与调节,毕竟情感是感性的,任其随意发展可能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不论对自己还是家人都会有伤害。只有同时具备理性的头脑和思维,才能避免或把这种伤害降为最低,这无疑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理智与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独特的个性,然而就读者接触最多和作者想要着重表现的,那就要数达什伍德家的两姐妹了。

埃丽诺,达什伍德家的大女儿,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从故事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她比她的母亲和妹妹更加有头脑与理智。埃丽诺办事缜密,考虑周全,谈吐智慧。不论是对他所爱慕的爱德华还是厌恶的露西,在众人面前,她都能以礼相待。而且,不论是埃丽诺好奇,喜爱或是厌恶的话题,大家共同讨论时,她总能保持一定的冷静与思考的头脑,既不显示出异常的过分的关注,也不让大家感到自己是个扫兴的角色。任何事,埃丽诺总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适。此外,埃丽诺还是个善良的姑娘,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善于替他人着想。对于詹宁斯太太,虽然她的行为充分说明了她缺乏大脑,但埃丽诺却总在自己的朋友与妹妹面前谈起她的热心,慷慨与正义。并且为了詹宁斯太太在伦敦自己家中的时光能舒适的度过,而不受玛丽安的嘲讽与冷漠,也为了玛丽安不做出过火的事儿而使自身受到伤害,即使自己并不心甘情愿,还是同意接受邀请,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显示了埃丽诺理智的头脑,但并非说明她是一个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丽诺同她妹妹一样,拥有一颗富于情感的心,只不过她更善于控制这种情感。她对爱德华的倾心,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从未改变过。她没有因爱德华的不善言谈,行为呆板忧郁以及众人对他的指责而遗弃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诚实,稳重,宽容的人品,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为他不幸的第一次订婚表示同情。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为爱德华着想,为能使他的境况有所好转而努力。甚至在听说了爱德华早已订婚的消息后,埃丽诺依然钟情于他。得知这消息后即使她极力掩饰,还是不难看出这个消息对她的巨大打击。可见,她对爱德华的感情是强烈的,忠实的,实际的以及是一成不变的。这证明了埃丽诺不仅理智,同样有颗富于情感的心。并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头脑来时刻提醒她去制约一些无谓的感情冲动。理智,善良,机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就像我看到的,成年人的爱情是游戏,我不知道连人生都没有度过三分之一的年轻人面对爱情有没有脱离游戏的性质,或许等到有一天我成为情感的当事人时才能真正体会到感情这种“文化”。

每个人对于情感的理解纯属一种一厢情愿,你我都可保留自己的观点。毕竟,理智是有限的问题,而情感却是永恒的问题。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四)

《理智与情感》这本书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简奥斯丁的成名作之一,也是她的处女作。

《理智与情感》围绕两位女主人曲折的感情经历展开描写,以及她们复杂的婚事**为主线,突出了“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姐姐埃莉诺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玛丽安的感情却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奥斯丁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展现了英国乡绅的日常生活和英国乡村的田园风光。品读她的作品,会使人有一种在放松状态下的闲适,恬静的感觉。对于我来说,这实在是很难得的。因为种.种因素,我很少能够将外国长篇小说一气呵成的读下去,但是这一部作品却办到了,我实在很感谢作者及她的不朽着作,让我受到了熏陶,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欣赏水准——因为对这部小说的特殊感情,我特意查找了它的相关信息。《理智与情感》这部小说曾被改编成电影并且是由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第一部英语影片。该片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荣获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等多个奖项。

这部小说不只是我们休闲时消遣的上选,而且能够给予我们在“理智”与“情感”两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上找到平衡点的启发。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五)

我倒是觉得简奥斯汀是个细腻的女人。如书的题目一样,理智与情感,也是人的选择。

埃莉诺与玛丽安,分别是理智与情感的代表。虽然故事同样是围绕金钱、地位与爱情的纠缠,但奥斯汀公开表扬的,是埃莉诺的理智与克制。她本人就认为,情感往往是女性行为的危险的向导,在爱情上,应审慎从事,不可轻易动情,任性行事,不然伤害的是女性。

我倒是不能完全同意。

这对没有多少金钱的姐妹,都遇到了命运的挑战。

埃莉诺是一个在我看来太过于克制自己的女人。整本书当中,她和自己心爱的人竟然都没有一句明显的爱意的表达,倒真是超凡脱俗了。在情敌那么张扬的挑战和讽刺中她竟然强行压制自己的内心,难过却坚持保守秘密。虽然是悲剧过程,但作者给了她一个喜剧结尾。可我觉得,这样的女人,如果没有作者的安排,必定会内心抑郁,强颜欢笑却不能为自己而活,也是很可悲的。

玛丽安是个只愿为自己而活的女人。她的人生精彩,但是却结结实实地跌了一跤。私下里就认定一个有着花花公子实质的男人,痴痴地等,这是大多数小说中的基本套路,然后就悲剧了。她太自信了,太随性了,跌跤也是难免的。作者让她经历了痛苦之后让她终于还是嫁给了真心爱她的比他大好多的布兰顿上校,的确也是幸福。只是姐妹俩,都太极端了,中国人讲“中庸”是有道理的。

威洛比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娶了有钱的小姐,结果自己曾失去的遗产也回来了。不美满的婚姻让他倍感遗憾,总是想着年轻美丽听话的玛丽安。埃莉诺说:“现在,他后悔他做的事了。为什么后悔?因为他发现不符合他自己的要求。结果没有使他幸福。他现在情况不困难了,不受那种窘迫的苦了,他后悔的只是娶了那个女人,没有玛丽安那样性格可爱。但是难道就能说,娶了玛丽安他就会幸福吗?他的种.种烦恼事将是另一种样子。那时他会为闹穷叫苦,这一点现在他觉得不算回事了,因为他不穷了。那时他虽有了一位无可抱怨的好脾气的妻子,但他总是会手头拮据,总是穷困;而且很可能过不久就会觉得,对于家庭幸福来说,有了固定家产和高额收入所带有的数不清的生活舒服条件,甚至比只有一位贤德妻子还要远远重要得多了。”

谁也不知道自己现在做决定,以后又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没有人能看到未来有什么,自己现在走的这条路,是通向坦途,抑或是荆棘。奥斯汀的意思似乎是,如果你理智,或许能得到好的结局。但是否真是如此,可不一定,这又不是一条数学公理。百分之百的理智,有时候,会留下更多的遗憾。很多时候,心理上的满足更重要。

我倒是对露西这个女人很感兴趣。一个稍微有点美貌、没有见识和知识、自私精明狡诈算计的女人,竟然能够一而再再而三的得手,恭顺谦卑、刻意殷勤和无止境的谄媚言行,不断放低自己,抬高别人,一有机会就用得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之道。从这个角度说,如果不考虑世俗道德的话,这也是人可以选择的处事方式。我也很以为不耻。适者生存,寄居蟹远没有屎壳郎活的伟大,但是不也是活得好好的。不去那样做,但是看到这样的人,也就放平心态吧。这个世界,很少有人活得不累。

理智与情感的联结 篇11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霍华德庄园》;理智与情感

中图分类号:I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10-03

一、引言

1811年简·奥斯丁以笔名“一位女士”发表了《理智与情感》。这是一部浪漫小说,故事的背景是1792年至1797年的英格兰西南部,主要描述了达什伍德两姐妹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E.M.福斯特(1879~1970)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小说《霍华德庄园》描写了英国中产阶级上层的施莱格尔姐妹和威尔科克斯一家之间的精神文化思想冲突,以及英国中产阶级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复杂关系。他的小说因辛辣的讽刺和巧妙的情节虚构而著名,也揭露了20世纪早期英国社会的阶级差异与虚伪。《霍华德庄园》通过描写三个不同阶层的生活,体现了E.M.福斯特对于20世纪初期英国的社会、经济及哲学观,其中施莱格姐妹代表了上层社会的理想的文化观。

二、简·奥斯丁对福斯特的影响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文学以“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盛行。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简·奥斯丁(1775–1817)打破传统,以细微的观察力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了英国乡村绅士阶级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绅士与淑女间的爱情及婚姻风波。简·奥斯丁把视角固定在了自己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再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场面:聊天,跳舞,喝茶,会客等,《理智与情感》的故事就发生在诺兰庄园和巴登庄园。E.M.福斯特的小说《霍华德庄园》也是取名于一所乡村的古宅。达克沃斯认为“这所古宅并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而是社会所批准的一种形式的代码。[1]”“这所霍华德庄园绝对是一所可爱的小房子,虽然在20世纪的背景下,它已经有点过时。[2]”

与简·奥斯汀一样,E.M.福斯特的作品也属于风俗小说。从花园与房子的类型、人们的行为举止与穿衣风格及娱乐活动的选择,福斯特察觉到阶级的差异;简·奥斯汀认为一部小说作品应该着力于描写一个小镇里的三个或四个家族[3]。E.M.福斯特在自己的小说作品中借用了相同的理论。《霍华德庄园》是一部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风俗小说,有其特定的人物刻画、除了关注施莱格姐妹的情感外,更关注家庭内部及金钱利益观。

两部小说都给读者留下了一个较为含混的哲学结尾:理智与情感是否达到真正的融合。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两部小说中的两对姐妹—达什伍德姐妹和施莱格姐妹不同的理智与情感,试图找到一个折衷的办法,即理智与情感的联结。

三、两对姐妹的理智与情感分析

两部小说中姐姐—玛格丽特·施莱格与埃丽诺·达什伍德的性格是较为理智的,妹妹—海伦·施莱格与玛丽安·达什伍德情感因素占上风。“英语中,特别是18世纪,sense一词若取其与“理性”或“智性”相关的含义,几乎等同于good sense或common sense,用于人是指同情搭理,思考判断行事中肯合度。[4]”

施莱格姐妹是聪明的、敏感的,她们保持着性格中的真与善,追求公正,有着高雅的文化素养。因此她们代表了现代文明中最好的一面[5]。29岁的主人公玛格丽特居住在伦敦,有着英国与德国的传统,父亲是德国的一位理想主义者。她是施莱格家庭的主要人物,代表了英国上层阶级的理想的文化观。妹妹海伦只有21岁,性格更容易冲动,喜欢谈论文学与艺术,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海伦认为:“威尔考克斯一家是骗局,是报纸、汽车和高尔夫俱乐部构成的一堵墙,如果那堵墙倒了,我在它背后什么也找不到,只有惊恐和空虚。[6]”玛格丽特与海伦同情下层阶级的穷人、喜欢文学与艺术、对现代科技采取一种质疑的态度。对于周围的人与事,妹妹海伦经常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当海伦爱上威尔考克斯家的小儿子时,她认为这一家是那么地令她着迷,甚至觉得自己爱上了整个家族。“威尔科克斯家展现出来的活力吸引住了她,在她心目中形成一种全新的关于美的涵义。[7]”第二天早上,海伦实在不能理解保罗竟然在家人面前担惊受怕的样子,此刻她认为威尔考克斯一家的背后只有惊恐和空虚。然而姐姐玛格丽特对于这一点却是理智的,她知道威尔科克斯太太是淳朴的。而且也只有玛格丽特知道这所老房子对于威尔科克斯太太的意义:“看起来她不属于这些年轻人、也不属于他们的汽车,她属于这所老房子和背后的老树。[8]”玛格丽特更关注与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她发现威尔科克斯太太对她的房子有一种被隐藏了的感情。”[9]”当被邀参观霍华德庄园时,玛格丽特意识到自己的婉拒会在她们之间建立一个无形的鸿沟。这一次玛格丽特的情感因素战胜了理智因素,决定随威尔科克斯太太一起去参观霍华德庄园,也让威尔科克斯太太认为自己找到了老房子的“精神继承人”。妹妹海伦更擅长于把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姐姐玛格丽特总是压抑自己的情感。尽管她发现亨利害怕情感,而且更关心成功,玛格丽特还是决定嫁给他,因为她再也不想每天都在担心住所。对于玛格丽特来说,“爱与书中所描述的完全不同,而且爱情带来的快乐也是不同的。[10]”妹妹海伦在小说的结尾改变了很多,不再像以往那么冲动,性格中也多了理智的因素。她开始喜欢亨利,意识到自己以往的爱情观是错误的:“我过去像一个小女孩一样幻想着男人的爱,而且不管是好是坏,爱情都是最伟大的东西。但是现在看来它不是,爱情本身只是一个梦罢了。[11]”

《理智与情感》中的两姐妹—埃丽诺与玛丽安德是亨利·达什伍德与后妻生的两个女儿。19世纪的英格兰,婚姻只是用来获取金钱或是提升社会等级的工具。女孩子希望结交贵族和富豪,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但是,埃丽诺与玛丽安不同,她们努力追求自己的真爱,认为爱情平等的基石便是能与男人拥有同等的地位。endprint

埃丽诺是家中的长女,生活中的经历塑造了她理智、冷静和谨慎的性格。她的择偶标准并不看重对方的外貌和经济条件,而是内在修养:“他喜欢我,我心里不大有——也可以说几乎没有——怀疑。但是,光他有意不行,还有别的种种问题要考虑。[12]”在发生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之后,埃丽诺最终选择了诚实的爱德华。她心地善良、性格温柔,总是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要和幸福,因此,埃丽诺懂得控制自己的感情:“埃莉诺虽然没有闭户独处,与家人隔绝,没有离开屋子蓄意躲着她们,也不是整夜不眠专想心事,可是每天她还是有足够时间思念爱德华,揣度他的态度,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心境中,她的思念亦各不相同,时而深情,时而怜惜,时而满意,时而责怪,时而疑虑。[13]”而妹妹玛丽安认为热烈的爱情是无法克制的,而冷漠的爱情也用不着克制。在她看来,姐姐的爱情是冷漠的,因为对于爱德华提出的分手她也是冷冷的且过于镇静。

17岁的玛丽安性格十分率真、热情,特别注重艺术情趣以及恋人之间的心心相犀。她认为:“跟一个趣味与我不能完全相投的人一起生活,我是不会幸福的。他必须与我情投意合;我们必须醉心于一样的书,一样的音乐。[14]”因此对英俊、浪漫的威洛比一见钟情,认为他的容貌和神情正符合她想象中某一只心爱的故事里的英雄形象。玛丽安完全对较为保守的布兰顿上校不理不睬,觉得他是乏味的老男人。而埃莉诺却对他颇有好感,认为他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有教养,知识渊博,谈吐温雅。对于威洛比,埃莉诺认为他有一点特别与妹妹相似:“遇事好像想到啥就说啥,说得太多,不顾别人,不论场合。[15]”

威洛比要告辞去伦敦时,玛丽安因为悲伤而少吃不睡、眼泪长流,或是独自外出,把伤别的情怀发挥得淋漓尽致。姐姐埃莉诺觉得她的情感强烈得让人难以置信。对于埃莉诺来说,一个人不能缺少情感,但是情感应该受理智所控。通过姐妹两个对待诺兰庄园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姐姐埃莉诺是有些情绪化、有点怀旧的:“玛丽安离开了苏塞克斯郡所带来的那种对诺兰庄园的迷恋,以前认为是不大可能打消的,如今却淡薄了。埃莉诺却没有这么大的福气。她心里并不那么轻松自在,参加他们的游乐,也不能那么一心一意地觉得满足。她在那些人中间找不到一个志趣相投的伴侣使她不再怀旧,能减轻她一向对诺兰庄园的思念。[16]”在得知爱德华订婚的消息时,埃莉诺瞬间失控却仍努力地克制自己:“一时间她几乎撑持不住了——她的心沉了下去,简直要站不住了;但是绝对必需住,她挣扎着,顶住感情的压力,结果很快就收了效,而且一直坚持着。[17]”直到把为妹妹准备的治疗失恋的药酒一饮而尽时,读者才窥探到了埃莉诺内心的苦涩和悲伤。

妹妹玛丽安在小说中是一个扁平人物,在小说的结尾意识到了自己过去的强烈情感是自私的。“玛丽安·达什伍德通过诗歌找到了一个心灵伴侣,怎料到他竟然是一个无赖,只因诗歌常给人一种误导的激励。[18]”对于威洛比的负心,埃莉诺劝玛丽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她觉得玛丽安虽然才能出众,气质优异,却既不理智又有偏见。玛丽安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行为只是一连串的冒失行事,对他人全无好意,而且决定以后要像姐姐那样理智行事。在听到威洛比对自己的忏悔时,读者能体会到玛丽安克制感情的坚定信念:“玛丽安一言不发,身子发抖,眼睛看着地面,病后原就苍白的嘴唇现在更无血色了。她气喘急切地抓住每一个字;不自觉地紧握姐姐的手,泪流满面。[19]”

四、结论

对于读者来说,并不容易下定论理智或是情感因素到底哪一个更好。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理智的人做事不仅谨慎,而且是感性的。而情感丰富的人是易冲动的,她的行为是适当的相对理性的决定。[20]”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在生活中追寻自己的目标是不仅仅需要理性的思维,同时也需要感性的头脑。一个人如果过于理智,便会处于过多的思虑中而犹豫不前,有时生活中也需要一点点冲动。表面上看起来两部小说的结尾是模棱两可的,即理智与情感是否达到真正的融合。实际上,两位作家简·奥斯汀与E.M.福斯特分别通过玛丽安与海伦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告诉读者:一个人处事的最好方式是理智与联想的联结。

参考文献:

〔1〕Duckworth, Alistair M.. Howards End: E.M. Forsters House of Fiction [M]. New York: Maxwell Macmillan International, 1992.58.

〔2〕Thornton, Marianne. Abinger Edition of E.M. Forster [M]. Andre Deutsch Ltd., 2000.69.

〔3〕Chapman,R.W. ed. Jane Austens Letter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401.

〔4〕黄梅.《理智与情感》中的“思想之战”[J].外国文学评论,2010(1):187.

〔5〕Wright, Anne. Literature of Crisis 1910-22 [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4.148.

〔6〕〔7〕〔8〕〔9〕〔10〕〔11〕Forster, E. M. Howards End [M]. New York: Penguin US, 2007.21, 19,18,6,140,266.

〔12〕〔13〕〔14〕〔15〕〔16〕〔17〕〔19〕(英)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7, 62,14,31,37,77,186.

〔18〕R. S. F. “Sense, Sensibility, Money, and Poetry” in The Antioch Review [J]. Ohio, Antioch Review, Inc. 1996.249.

〔20〕Chrisoula, Andreou. and Mariam, Thalos. “Sense and Sensibility” in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J]. Illinois: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

上一篇:现代军事与局部战争下一篇:梦想高三议论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