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人启事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2024-09-28

寻人启事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共12篇)

寻人启事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篇1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云翳 巉岩 () 羞怯() 心魂惊骇() 休憩() 骄奢()枭鸟() 荫庇()

芳馨() 朔风()丛莽() 挟卷()

2、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捐物、捐书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校园标语(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3、有人说,冰心的生命, ,像玫瑰一样芬芳、艳丽。长长的一个世纪,从起始到终点,以笔和生命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

4、下面是1976年拿破仑任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时,整顿从装备到纪律都一塌糊涂的部队时所说的一幕:身材矮小的拿破仑仰头看着个子很高的奥热罗说:“将军,你的个子高出我一头,但假如你不听我指挥的话,我就马上消除这个差别。”这句话居然使得部队中激烈的争吵顿时平息了下来。请你说说拿破仑这段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为什么能使得部队中激烈的争吵顿时平息了下来?

二、阅读理解。

(一)谈生命(节选)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1)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

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双何尝不美丽?

1、全文开篇就只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就像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①在作者看来,生命像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然作者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但是,纵观全文,事实上已经作了回答。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的意蕴和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是什么? ①请阐释这句话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理解加粗词语的含义。

心平气和:。

4、在这些生命的状态中,小树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和情绪?

5、从选文中你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6、揣摩并领悟“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一句。

①文章写了哪些快乐的事情?(至少写出3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什么在快乐和痛苦中我们都要感谢生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1)句的画线句子给人深刻的启示,下列各项中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8、对全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描绘出奔流入海的壮观画面,豪放中又不失浪漫。 B.生命的历程应当有欢乐和痛苦,这样才能使人走向成熟。

C.作品结尾暗示人们,生活中有很多不幸和痛苦,它为编织美丽的人生创设了机遇。 D.我们个人的生命是渺小卑微的,因而也是痛苦和美丽的。xkb1.com

9、下列对全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题目中的“谈”不是指一般漫谈,而是表现了作者对一个严肃话题的理性思考。

B.两个比喻段,虽喻体不同,但语句处处对比,意旨完全一致,都是对生命意义的诠释。

C.“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形象地表现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里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D.第二段末句,连续使用四个“再”字构句,铺陈渲染,重现“一江春水”拼搏不止的形象,展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E.全文行文流畅,想象丰富,充满了真挚情感,双蕴含了深刻哲理。

10、生命还像什么?结合你的经历和感悟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yì、chán、qiè、hài、qì、shē、xiāo、yìn、xīn、shuò、mǎng 、xié

2、(1)献上一片爱心,托起一片希望。

(2)捐出一本图书,送去一片阳光。

(3)捐出一件衣物,送去一份温暖。(标语与活动内容相符,并恰当地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即可)

3、像诗一样优美、清新

4、“消除这个差别”的意思是砍掉将军的头。围绕这个意思说即可。

二、阅读理解。

(一)1、①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②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又顺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停顿前进。

2、①因为缺少了奋斗与成长,现实中确实有的生命变成了“死湖”,变成了“空壳”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②反复强调作用,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3、形容波浪平静(波平浪静),或指在生命行程中战胜艰难险阻后的那种愉悦从容的心态。

4、积极 奉献 坚强 自信 庄严 乐观

5、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顽强进取,坦然奉献,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逆境相伴相随。

6、①一江春水经过细细平沙,看见夹岸挑花;一小树种籽破壳出来;小树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小鸟歌唱,小树荫庇花草;小树结出累累果实。②因为生命让我们承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

7、C 8、D 9、B、C

10、实例:生命像一支铅笔,可以描画成功的足迹,也可能书写错误的答案。生命像一支交响乐,时而柔情无限,如皎洁月光;时而惊涛拍岸,震撼激荡,令人心惊胆寒。

寻人启事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篇2

物理学是一门测量科学.[1]物理学家们首先创造出合适的物理量作为研究工具,然后通过对物理量的测量去找出规律或与事先假定的物理理论所预测的值去比较.这是物理学最核心的内容,也是物理学的本质.[2]

2015 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卷第22 题(以下简称浙江卷第22 题) 的图2 给学生展示了四只电表所显示的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所得到的两组电流表与电压表的示数(见图1),要求学生根据这四个示数来计算小灯泡在滑动变阻器调节前后的电阻值.这题贴近实际(表的示数是根据实际拍摄的),考查学生在测量中所表现出来的操作能力(读数和计算),更为重要的是,它强调了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可是,在所给出的权威性参考答案中,[3]笔者认为其在测量和误差理论方面存在问题.如果以此答案为评分标准,势必会导致阅卷中的差错和不公平,更为重要的是,它会使人们对测量原理和物理学的本质产生误解.

为此,本文将从信息、测量和误差的基本理论着手,通过对浙江卷第22 题的参考答案的分析,来阐述物理学作为一门测量科学的本质,从而引起物理课程标准的制订者、物理教材编写者和广大物理教师对测量教学在物理教育中的重要性的关注.

二、测量是获取信息的过程

根据信息学的原理,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向信息源获取一定量的信息. 信息源所含的符号越多,人们每得到一个符号所获取的信息量就越多.因此,在信息学中,信息量的单位1 比特是这样定义的:一个具有两种不同符号的信息源每发射一个符号所传递的信息量为1 比特. 比如,交通信号灯(红-绿灯) 是一个含有两种不同符号的信息源.当我们接收到其中一个符号时,比如绿灯亮时,我们就获得了1 比特的信息量.同理,一个具有4 种不同符号的信息源每发射一个符号所传递的信息量为2 比特.以此类推,一个具有Z种不同符号的信息源每发射一个符号所传递的信息量H为:

比如,常用汉字有近2000 个,每个汉字所携带的信息量为:

当我们测量某个物理量时,我们就从测量工具那里得到了一定量的信息.比如,一台厨房用的台秤最多可称2 千克的质量,它的最小读数是10 克.因而,关于“物体的质量有多大”的问题,这台台秤可以做出200 种不同的回答.那么,相应的符号数为200,与答案相应的信息量约为8 比特.再比如,一般的温度计的精确度为1℃. 如果它的测量范围是-30℃到90℃,则相应的符号数为120 个.当我们测得一个温度值时,我们就接收到了7 比特的信息.测量仪器的精确度越高,测得一个值时所接收的信息量就越多.粗略地说,一个测量值所对应的信息量大约为10 比特.[4]

现行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没有涉及信息学的知识,这就导致教师无法向学生讲清测量的这一信息学本质.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5]和现行普通高中物理教材[6]中,教师和学生只能笼统地知道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他们不会关注到物理实验的本质是测量,而测量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有些师生甚至对物理学形成这样的印象:物理定律是数学推导的结果,物理学家们所做的工作仅仅是像做习题一样的一种数学演算.为此,我们强烈建议,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应适当引入信息学的基本知识,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加深对物理学本质的理解.

三、测量值总是一个区间

在解释为什么需要测量时,我们通常抱有这样的观念:在测量前这个值是未知的,在测量后这个值是已知的.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首先,在测量前我们对物理量的值并不是一点也不知道.其次,在测量后我们并不知道物理量的真实值.测量值总是一个区间(图2).在用仪器测量前,我们知道这个值是某一较大的区间. 在用仪器测量后,我们仍只知道这个值是某一区间,但这个区间比用仪器测量前的要小了.如果用仪器测量后这个区间明显地缩小了,我们说这是一个好的测量;如果这个区间只缩小了一点点,我们说这是一个不好的测量,或不精密的测量.

人本身也是一个测量工具,人通过感官来“估计”也是一种测量,也能获得信息.物理学虽然是一门定量科学,但它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物理学家并不能确定某个物理量的真实值,而只能借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根据他们的判断能力来缩小物理量的测量值的区间,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

根据这一考虑,我们可以来定义一个表征对量X测量的好坏的数,这个数就是测量前后的两个区间的比值,即

式中b表示测量前(before),a表示测量后(after).我们把上式的二进制对数(binary logarithm)定义为一个量H:[7]

由于H表示在测量中所获得的信息量,所以它的单位为信息量的单位.这个量告诉我们,在测量中,物理量的值的信息量增加了多少比特(bit).比如,在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时,假定在用仪器测量前我们用肉眼测出这支笔的长度不会小于10cm,也不会大于20cm.用尺子测量后我们知道这支笔的长度在10.5cm和10.6cm之间. 我们来计算在用尺子测量这支铅笔的长度中所获得的信息量:

在这次测量中,这个测量工具提供了6.6bit的信息.

根据浙江卷第22 题所给出的电表示数和它们的最小刻度值(电流表为0.01A,电压表为0.05V),我们可以分别读出相应的测量值的区间为:

或写成:

而在权威发布的参考答案中所给出的不是一个区间,而是四个值:0.10A、0.24A、0.27V和2.00V.显然,如果学生的答案落在上述区间内,我们应认为其答案是对的.尤其是对于第4 只表的读数(即U1的测量值),参考答案给出了“0.27V”.如果学生读出0.25V、0.26V或0.28V是否会被认为是错的呢?

四、误差传播是有规律的

在现行教材中,普遍把测量值跟被测物理量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作误差(error).[6]根据前面所述,真实值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能测得的总是一个区间.误差包括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和偶然误差(random error),而系统误差又包括仪器误差、理论(方法)误差和个人误差.在某次直接测量中,我们可以根据测量仪器的精确度知道此仪器所导致的仪器误差.比如,在用上面所提到的四只表测量时,仅由这些表所产生的绝对误差分别为 δI1=δI2=0.01A,δU1=δU2=0.05V.

这里所指的绝对误差,其实就是某一测量值的不确定范围的一半(uncertainty).它不同于对同一物理量的两个测量值之间的差异(discrepancy)(图3).因此,对某个量多次测量后,可以用其平均值来代表所有测量值.测量次数越多,这个平均值与任何一次测量值之间的差异会越小.然而,不管测量次数有多少,最后只能用一个值(平均值)来代表这个量的测量值.

根据相应的公式通过对直接测量值的计算得到某一物理量的值,这一过程叫作间接测量.直接测量值的误差会在计算过程中进一步传播,并产生新的误差,这一过程叫作误差传播(error propagation).对于不同的计算公式,误差传播的规律是不同的.下面是几个常用的误差传播公式:

式中,x和y是直接测量值,xe和ye分别表示x和y的最佳估计值(best estimate),δx、δy和 δz分别表示x、y和z的绝对误差.

在浙江卷第22 题中,在计算由两组数据得到的电阻值时,必定会导致误差传播.下面我们根据上面的误差传播公式来计算这两个值.

即R1的测量值为区间[1.75Ω,3.25Ω].

即R2的测量值为区间[7.77Ω,8.89Ω].

而参考答案中所给出的R1和R2的值分别为(2.7±0.1)Ω 和(8.3±0.1)Ω.显然,参考答案的作者没有用误差传播公式来计算这两个间接测量值,而随意地在±号后面定了0.1 这个数.这将给考生带来一定的不公正性.尽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并不要求给学生讲误差传播知识,但作为参考答案中的间接测量值,还是要根据误差传播公式来计算的.

五、结束语

本期阅读题参考答案 篇3

1.shú chī bó qiè huī 2.(1)B(2)A(3)C 3.略。4.插叙。同卖瓜妇女形成类比,说明生活的压力,让她不“在乎”付出的辛劳。5.D

《生命的舞鞋》

1.因为对一个有追求有尊严的生命来说,那些鞋子的真正价值并非形式上的实用,而是出于精神的完整和美之对称的需要,是永不可或缺和漠视的。2.示例:我真的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一只只从未穿过的左鞋收藏在橱格里呢?为什么不把它们遗弃了呢?放在那里不会触痛自己的心灵吗?3.示例:第一处的含义是在人生顺境时,要感激生命对自己的眷顾,让自己能享受生命带来的芬芳;第二处的含义是在人生逆境时,要感激生命对自己的锤炼,让自己收获人生更丰厚的美和价值。4.同意。因为她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厄运击倒,而是在逆境中奋发向上,对生命满怀感激之情,努力拓展着自己另一番异常开阔的人生境界。5.“鞋子”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作者着力描写鞋子,突出了残疾人士的坚强,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感动与崇敬。6.示例一:人生不可能没有挫折,遇到挫折,战胜挫折,才会走向成熟。示例二:困难是人生的教科书,逆境是磨炼心灵的熔炉,无论幸运还是厄运,我们都要做自己命运的开拓者。

《瞄准》

1.瞄准 打中 2.交代猎人神准的枪法为下文作铺垫,是为了说明猎人完全可以捕杀他已经瞄准的东方白鹳,且他打掉了这只东方白鹳的金属夹是故意放走这只东方白鹳的。3.重视这次捕杀东方白鹳行动,首先动作小心谨慎,其次为了不引起东方白鹳的警觉,还特意装上了以前都不用的消音器。他最后放走了这只已被瞄准的东方白鹳是因为这只东方白鹳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自由的渴望,强烈震撼和征服了他,最终他爱的灵魂被唤醒,他罪恶的猎枪瞄准了东方白鹳的金属鸟夹,让受伤的东方白鹳重新振翅飞翔。4.这是一处环境描写,他衬托了当时猎人因让这只东方白鹳重获自由而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表达出这只重获自由的东方白鹳在蓝天下飞翔的优美姿态。5.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个文明的国家,国民应该具有博爱意识,应该保护动物,尤其是像东方白鹳这样的珍奇动物,我们应该让它们自由地生存,自觉地尊重动物,真诚地关爱动物,我们应该与它们和谐共处。

《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

1.(1)xiè (2)jiě 2.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3.“拽”、“摁”、“塞”,借助这些动词,生动地刻画出同学们关心他的自觉和自主,呈现了一幅热情助人的感人画面。4.对于一位自卑内向又有尊严的农村孩子来说,总是白白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心里感受到的除了愧疚,更多的是不快乐。然而,老师深谙此理,她所说的“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不仅仅帮助了他人,而更难得的是,她让接受帮助的人更快乐,更心安理得,而不用背上不必要的人情债。5.答案不唯一,注意用第一人称。

《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

1.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还有很多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2.钱先生并不为之心动,他用幽默的话语明确地表示拒绝。3.是从反面论证“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观点。4.不能删掉,因为用它修饰“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能更有效地说明“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5.①金钱可以是许多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易卜生②鸟翼上系上了黄金,鸟就飞不起来了。——泰戈尔③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钱过剩则倍感悲哀。——托尔斯泰④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6.答案略。注意观点正确鲜明,语言简洁。

《用分享打开交际的大门》

1.学会与别人分享是与人交往中明智的选择。(意思相近即可)2.从反面证明论点,“不懂得与人分享的人难以融入集体,难以获得成功”。3.创建者希望自己能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普通大众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4.摆事实、讲道理。5.①要学会与别人分享,因为这是新时代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②学会分享、乐于分享是人与人交往中明智的选择。(答案是开放的,言之有理即可)

《不完满才是人生》

1.如第五段。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或者被人踩了一下;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这样的语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读者读来有亲切感,仿佛文中所举之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般。季老就这样用浅显朴素的语言,给我们阐述了“不完满才是人生”的道理。2.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文中依次以皇帝、封建臣子、普通百姓和知识分子等类人为例,有力地论证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能体现出正确的人生观即可。示例:不完满才是人生,只有如此才能正确把握自己。当我们面对人生中的诸多不如意时,应该豁达处世,以平和的心态,正确把握自己,面对现实,重整旗鼓,重新上阵,向自己挑战,给自己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读书使人优美》

1.(1)读书可以使人谦逊而神采倍添。(2)读书可以使人学会微笑。(3)读书可以使人学会自知而不狂妄。2.(1)本意是挑起战争,用武力解决问题。文中指人们为了美丽而动用医刀整容的残酷、可怕的事实。(2)掀开书页,露出微笑。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指读者与书中的智慧与精彩、英明与穿透产生共鸣而无比愉悦。3.全身心地投入到书中,与书中的人物一起哭泣、一起欢笑,这其实是一种释放心灵,陶冶情感的方式。它能让我们忘却生活中的烦恼与哀愁,置身另外一个自由、美好的天地。即使哭泣,也是一种灵魂的舒展与宣泄,所以,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意对即可)4.(1)举例论证。如“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具体论证了人们为了美丽而使出了万千手段,更有说服力。(2)比喻论证。如“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的重要作用,突出了“读书使人优美”的论点。5.结合生活体验,言之有理即可。如:真诚善良、奉献爱心、勇敢坚强、谦虚礼貌等都可以使我们变得优美。

《“杞人忧天”与哥本哈根》

1.环境保护、节能减排。2.①毫无根据的担忧。②我们的生存环境恶劣了,连一块净土都难觅了,人类该有忧患意识了。(意思相近即可)3.因为当今最危害我们生存的因素可能已经不再是战争,而是环境遭到破坏后产生的灾难。4.节能减排的理想与现实仍然矛盾重重。(意思相近即可)5.①作为发达国家应当毫不犹豫地负起道义的责任,不仅要承担主要的减排任务,还应当资助那些贫困的国家,帮助他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困难和负担。②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当有一定的具体的减排二氧化碳的承诺,并把保护环境纳入国民的行为和生活准则中。(言之有理即可)

《低碳旅游》

1.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2.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碳排放,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3.游客渐渐明白环保的重要性。4.举例子,具体说明在实践层面上,低碳旅游早已进行。5.不能,因为“之一”表明旅游业是绿色行业的一种,删去后与事实不符,这个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6.示例:城市的交通规划和人们的出行习惯也会影响碳排放。从能源消耗来讲,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习惯更有利于减排。

《海洋——未来的粮仓》

1.引出本文话题,激发读者兴趣。2.利用回升流原理,在那些光照强烈的海区,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层,而后在那儿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饲养贝类,并把加工后的贝类饲养龙虾,从而获取蛋白质。3.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对比,说明海洋粮仓的潜力很大。4.例如“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渔场,大抵都在近海”一句中的“大抵”,用得就非常准确,说明绝大多数渔场都在近海,但也有极少数不在近海。5.海洋将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保护海洋就是保护子孙的口粮。

《你的植物会生气》

1.连续使用两个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及阅读兴趣,促使读者向下阅读文章。2.测谎仪的指示曲线则急剧上升。3.不能删去。“几乎”表不肯定语气,能体现文章语言的严谨性。如果去掉,说话就太绝对了,不符合实际的情况。4.维克多发现,当试验人高兴时,植物便竖起叶子、舞动花瓣;当试验者处于不安的情绪中时,植物的叶片也会瑟瑟发抖;倘若试验者万分悲伤,植物便会沮丧地耷拉下叶子。5.植物在黑暗中突然受到强光照射时,能发出类似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到变天刮风或缺水时,就会发出低沉、可怕和混乱的声音,仿佛表明它们正在忍受某种痛苦。在平时,有的植物发出的声音好像口琴在呜咽,还有一些原来“叫声”很难听的植物,受到温暖适宜的阳光照射后,或被浇过水以后,声音会变得较为动听。

文言文阅读训练三则

《卖蒜老叟》:1.(1)断绝(2)这样(3)接近(4)放2.(1)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2)老人背起蒜慢慢地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别人自己的姓名。3.A4.杨二相公自恃“精于拳术”,而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5.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强中自有强中手;《卖油翁》。6.经过这次教训,我懂得了技艺无止境的道理,也懂得了即使你技艺精湛,也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从此,我遍访名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闻鸡起舞,苦心研习,努力做一个德艺双馨的拳术大家。

《三患五耻》:1.(1)实践(2)官职;职位(3)以……为耻(4)已经2.(1)已经听说了,担心不能学到手。(2)老百姓平均分东西,每人得一份,而自己却多拿一份,君子感到可耻。3.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4.B(都是宾语“之”前置)5.(1)担心知识或道理不能付诸实践。(2)对自己“多吃多占”感到可耻。6.勤奋好学,言行一致,名实相符,忧国忧民,有治国安邦之策并贯彻始终。7.略。

参考译文:君子有三件忧虑的事:自己没有听到过的知识或道理,担心不能听到。已经听说了,担心不能学到手。已经学到手了,(又)担心不能实行。君子有五种认为是耻辱的事:担任一定的职位,却不能拿出自己的意见,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光有见解,却不去实行,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已经实行了却半途而废,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土地很多,百姓却缺衣少食,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大家都平均而自己却多拿一份,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

《黄油烙饼》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篇4

试题内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黄油烙饼汪曾祺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妈在很远的外地工作。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坑上,听奶奶呼喽呼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子在呼喽呼喽。他想,奶奶可能呼喝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还是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都肿。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她求人写信教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柜子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

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用的锅碗瓢盆都装在一个大网篮里。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

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妈是学画画的,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会。会开了三天,参加会议的人在食堂的包间里吃了三天大餐。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包间里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的奇妙香味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烙熟了的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模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边哭边高叫了一声:“奶奶!”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选自《汪曾祺自选集》,漓江出版社19版,略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运用生动的细节塑造人物,如小说写萧胜吃到黄油烙饼后痛哭起来,高叫一声“奶奶!”,表现了萧胜对奶奶的思念。

B.小说记叙萧胜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熬小鱼”等着重突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

C.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歪脖柳树”,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它为线索来开展,“歪脖柳树”是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D.小说以散文笔法叙事,表现了在那个困难年代里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情节简单而贴近生活,语言平实,艺术风格独特。

E.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萧胜离开奶奶前后的生活环境、爸爸妈妈与奶奶对萧胜的态度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8.小说在刻画“奶奶”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9.作者以“黄油烙饼”为题有着怎样的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试题答案:

(三)(14分)

7. (5分)A D(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8. (4分)① “奶奶”是一个普通劳动妇女,勤劳善良,如为孙子做衣做鞋。②对亲人充满疼爱之情,如“奶奶吃得不香”,省下粮食给孙子吃。③节俭,如不舍得吃黄油。④坚韧(坚强)面对苦难生活,如拖着病体支撑家庭。(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答对两点并有分析得满分)

建筑美学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篇5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得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涵着某些特定的具体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嵋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涵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1.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A.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

B.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而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学感受。

C.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风格的演变,常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

D.建筑服务于精神的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涵了历史审美因素。

2.第二段中画有横线的句子“某些特定的具体内容”,主要指的是()

A.客观上来源于建筑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地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内容。

D.建筑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画有横线的词语,在内容表达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说明人们对建筑感受是具体的。

B.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布局谋篇、叙议结合,有的放矢,充分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

C.本文结尾提出了作者的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建筑美学。

D.文章的第一段是从建筑美感的来源、具体内容、流变性等三个方面阐述作者观点的。

试题答案:

1.C(联系本句分析,前后构成因果关系复句。)

2.D(这个句子的后面就是对“特定内容”的具体阐释,而D项正是对后面这几句的概括。)

莲叶郑谷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篇6

《莲叶》 【唐】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1.这首小诗,意境优美,句句是画,它由 、、、组成,这组画面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4分)

2.试说说“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是从几个角度描写荷叶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画面。(5分)

参考答案:

1.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

传统文化导论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篇7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坚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水的杯子,不能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掉落,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让人望而畏之。”一副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斎”,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家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悖 。“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家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 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转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山丹题壁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篇8

山丹①题壁

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4分)

3.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诗。(1分)

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

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

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

5.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4分)

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4分,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4.(1分)边塞诗

5.(3分)B

寻人启事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篇9

1月27日,初冬的下午,阳光和煦。邓小宙站在安顺市一中“羲之图书楼”前,面对父亲当年捐建的“邓廷琮·张友杰图书馆”,百感交集。中午,邓小宙刚去祖坟上拜祭了爷爷和父亲。这样的拜祭,是他每年必须进行的一种“仪式”,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告诉天上的亲人,自己一定会将家族的教育慈善事业延续下去。

邓小宙的爷爷邓羲之,是清末民初安顺富甲一方的知名士绅。他看重文教,乐善好施,曾大力资助并参与编纂《续修安顺府志》;作为安顺救济院院长,他收养了很多孤儿并教他们谋生的技艺;他创办了老家大用镇最早的新式初、高两级学堂以及普定县建国中学,并为安顺县立中学(今安顺市一中)捐建“羲之图书楼”。

邓小宙的父亲邓廷琮,早年因战乱流落香港,靠着勤俭诚实和比别人更能吃苦的精神创办了自己的国际航空货运公司。功成名就后,邓廷琮没有忘记家族传统。,他出资500万港币在香港注册成立邓廷琮教育基金会,每年资助100名黔籍贫困大学生。,他回到阔别53年的家乡,看到安顺教育相对落后,便捐建了四所希望小学;他还捐资250万元为母校安顺市一中重建“羲之图书楼”,每年为学校30名贫困高中生提供助学金。在父亲的带动下,邓小宙和哥哥邓小宇也先后在老家大用镇捐建两所希望小学。“父亲一直认为教育对国家很重要,是立国之本!”邓小宙说。

,邓廷琮去世后,悲痛万分的邓小宙在整理父亲的电脑资料时,发现父亲在生命最后两年写下的文章《没有虚度的一生》以及很多受资助学生寄来的照片和信。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悲哀的故事。有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是孤儿,他们说自己在最绝望无助时遇上基金会,才有机会继续念书,改变一生。更有一些学生说自己已经工作了,虽然工资不高,但希望每个月捐一点钱给基金会,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就像基金会当年帮助他们一样!这一切,都让邓小宙更加理解了父亲为何乐于伸出双手,帮助别人。此后,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出任邓廷琮教育基金会主席。

担心自己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和工作,却继承不了他对基金会的那份感情和热爱,邓小宙倾尽全力推动基金会发展。在他的呼吁和募集下,4年后,基金会的基金增至1500万港元,资助对象也从安顺扩展到贵阳、铜仁、毕节、黔东南等地。邓小宙还将父亲生前以个人名义资助的高中生,正式纳入基金会的资助对象,并将基金会每年资助的人数从100名增加到140名,资助领域从教育扩展到医疗。截至目前,基金会已累计捐款1100万元,捐建多所学校、图书楼,资助1500余名贫困学生。现在,很多受资助的学生都已毕业,开始走入社会,服务国家。这让邓小宙很欣慰,他感到自己“终于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父亲一生都在不停地付出,从不问收获,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教会了我怎样拥有一个丰富的、没有虚度的人生,让我明白什么是心灵的快乐。”邓小宙说。

20,邓小宙被推选为香港贵州联谊会会长。之前,他的父亲曾连续三届担任联谊会会长,为黔港交流倾注了大量心血。早在联谊会创办之初,邓廷琮便把自己在海景中心大厦办公楼的第8层让出一半,以每年1元港币的租金提供给联谊会办公。后来,邓小宙把联谊会搬到了条件更好的`九龙油麻地砵兰街,依然拿出自家办公楼的半层楼,年租金同样只象征性地收取1元港币。在这“1元港币”中,邓家父子以相同的方式传承着对家乡的爱。这种爱,在香港贵州联谊会无所不在——年贵州凝冻,联谊会向家乡捐劝港币30多万元;贵州大旱,又捐了37万余元港币……截至目前,联谊会已累计为贵州捐款数千万元港币。与此同时,联谊会还向老乡和会员们提供新移民辅导、职业介绍、医疗优惠、法律咨询、旅游优惠、访老探病、扶贫济困等各种帮助。

这些帮助,用邓小宙的话来说,都是“联谊会应该为会员做的”,“我们并不要求会员能为联谊会做什么,而是要求联谊会能为会员做些什么。希望联谊会能成为会员们在香港的家,一个充满乡情、关怀和爱心的家,能够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归宿感的家。”

有人问他什么是慈善,邓小宙说“慈善就像一颗种子,可以长出一棵树。有了这棵树,又可以长出更多的树。慈善就是能带给别人更多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能带给别人更多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为富甲一方的知名士绅,邓羲之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乐善好施,他资助并参与编撰府志,创办学校,捐赠图书楼,收养孤儿并对之进行授之以渔的教育。

B.在父亲的带动下,邓小宙先后在老家大用镇捐建两所希望小学,他认为教育对国家很重要,是立国之本,因此将学生作为邓廷琮教育基金会的指定捐助对象。

C.父亲帮助过的学生工作后表示要从微薄的工资中捐一些给基金会,自己接任邓廷琮教育基金会主席后所帮助的学生也开始服务国家,这些让邓小宙感到欣慰。

D.文章开头的景色描写既是实写冬日暖阳,也为全文奠定了充满温情的感情基调,与祭拜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这种“仪式”的本质在于继承。

E.文章详述了邓小宙在父亲公益事业基础上的开拓之举,资助方式改变,资助人数增加,资助领域扩大,帮扶项目增多,充分表现了慈善在传承中壮大的主题。

(2)邓小宙继承的“精神家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

(3)文章多次提及邓小宙父亲邓廷琮的言行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文章中提到邓廷琮的一篇文章《没有虚度的一生》,你认为用这个标题取代“乡情里的‘精神家传’”做这篇传记的标题好不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E3分,A2分,C1分

(2)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基金会,捐建学校、图书馆,资助贫困学子;(2分)心系家乡,担任香港贵州联谊会会长,以“1元港币”的年租金在经济上支持联谊会的发展,在家乡有难时积极捐款,为在港黔人提供各种帮助;(2分)热心慈善,积极从事各种慈善事业,乐于助人,在助人中获得心灵的快乐。(2分)

(答题要点:重视教育、心系家乡、热心慈善)

(3)邓廷琮的言行既是对家族传统的继承,又是邓小宙学习的榜样,紧扣标题“精神家传”;(2分)借邓廷琮的言行揭示了邓小宙所继承的“精神家传”的内涵,帮助别人,不问收获,才能获得心灵的快乐,才能拥有丰富而不虚度的人生;(2分)用邓廷琮言行对家人以及受帮助者的影响来强化慈善的力量,深化文章主旨。(2分)

(答题要点:紧扣文题、揭示内涵、深化主旨)

寻人启事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篇10

试题内容: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又见边关芦花翩翩飞闭剑东①伴着习习江风,迎着冉冉秋阳,伫立于巍峨的中越红河大桥,静观,桥之下,红河畔,融融芦花正飞舞。飘逸又洒脱,甚是壮阔。

②芦花是秋天的精灵,这话不假。历经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平日里貌不惊人的芦苇们也迎来了生命中最为期待的时光,一团团的芦絮争相抽出,一枚枚细腻的芦花随风摇曳,誓要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芦苇不是农作物,断然不可能带来五谷丰登的丰收美景。但却能给人清爽怡人的美妙感受;芦苇不是人类种植的花草树木,注定不会轻易屈服于人类的招呼使唤,哪怕刀砍火焚乃至挖根,芦苇依旧是以倔强到了极点的姿态来回敬人类。

③又是一年深秋时,边关芦花漫天飞。飘飘的芦絮,摇弋着动感的舞姿,放飞憋了一年的心事,在飒飒秋风中,去追逐那注定要让它们亢奋一生的梦想,去寻觅另外的生命芳草地。也许,待到明年开春时,一棵棵柔弱的芦草就顽强地生长开来了,慢慢地,经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迅速地,汲取大地精华,不出几年,它们也会成长为独霸一方的野草。从宽敞的中越红河大桥沿着红河东流的方向一路远眺,眼帘中,总是会跳跃着红河芦花的英姿,总是荡漾着芦苇的轻浪。

④又是一年深秋时,芦花正开得如痴如醉。开得如痴如醉的芦花集结了很多羡慕的目光和亮丽的闪光灯。在蜗居的边关小城,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小小的边城河口也变成了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再加上直达昆明的高速公路的通车,每年来河口或经河口前 往越南观光旅游的旅客不下八十万人次,这对于一个常住人口不足十万的边关小城来说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深秋时,正是河口一年当中最凉爽怡人的时候,当北方已经寒风嗖嗖白雪皑皑时,深秋的河口正是养人的时候,太阳暖烘烘地照着,照着游人的心也暖烘烘的。于是,沿着红河及南溪河两岸依次开放的芦花也就成了河口的一大美景,虽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也是气势逼人的,决不轻易服输。河口的芦苇因为是沿着界河一线生长,所以就成了事实上的边关芦苇,边关自古以来就从不缺乏流血和牺牲,更不会缺乏刚强和傲骨,所以这里的芦苇也就多了军人般的刚强和傲骨,每每看到芦苇骄傲无比地开花了,我总会给予它们最热烈的歌颂。为心中那汩汩而萌的感动。

⑤我心中关于芦苇的感动是源远流长的。很小很小的时候,太调皮的我总是难免挨上父亲的芦鞭抽打,那鞭子就是一根光滑的芦苇,打在身上那是揪心的疼啊。稍大,就喜欢折腾芦苇了,有一种报复的意味,喜欢折断它们、腰斩它们乃至是焚烧它们。只是后来听说芦苇对农民来说 是有大用处的,我才慢慢停止了对芦苇的“暴行”,慢慢地我也在萌发对芦苇的爱好之情。不用说,芦苇丛中的鸟窝就够自己乐的了,更何况是春天时那鲜嫩的芦笋呢。再后来,读懂了《诗经·蒹葭》篇,于是独自一人的时候,经常会那么吟诵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久而久之,一种盎然的美、一样曼妙的`情思便悠然而萌了,穗絮飘曳,景色迷朦,心里则浮起一缕缕情思,柔美而又凄楚,令人无法抗拒。

⑥是啊!芦苇真的是一种让人着迷的植物,据十七世纪法国最卓越的数理科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大自然数十万种植物,为什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偏偏要把人比喻成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呢,为什么不是其它的一种植物,而偏偏是大自然中极为平凡普通的芦苇,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也许以我之拙见,是难以真正悟透其中的涵义的,但是如果能从这句话中悟出一些独特的人生见解,我想这样的思想之旅应该是值得称道的。

⑦是的,芦苇的确是一样令人费解并敬佩的植物。它们自尊、自爱、正直不阿、一尘不染、锲而不舍,它们给人展示的是众志成城、坚忍不拔、所向披靡。面对着这大自然中伟大的生命斗士,我不得不陷入了持久的感动……(有删减)

19.在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芦花是秋天的精灵”?(4分)

20.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的句子。(4分)

21.文章第⑤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2.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引述了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 的芦苇。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6分)

试题答案:

六、(18分)

19.芦苇历经了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将丰收的秋天变成了芦苇的盛大节日;(2分)具有不同于农作物的淸爽怡人的美妙感受;(1分)不屈服于人类的使唤,以倔强到极点的姿态回敬人类.(1分)

20.使用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通过深秋的河口和北方天气的对比,突出了河口气候的凉爽怡人;(1分)借助拟人的修辞格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河口芦花的美,表现了其气势逼人、绝不服输的精神.(1分)

21.写了作者对芦苇由报复到喜爱的经历。(1分)这样写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芦苇的形象,增强了真切感;(1分)引述《诗经》中的诗句,增添了芦苇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文章富有文采;(1分)为下文写芦苇之思做铺垫。(1分)

寻人启事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篇11

(2)于是,有人慨叹,奥运一完,国人的文明就出现了滑坡。也有人认为,这才是国人真实的文明水平,奥运期间的文明多多少少带有一些策划的、表演的、强制或克制出来的味道,或者叫非常态文明。为什么叫非常态?因为它不是出于习惯、出于自然。

(3)不错,真正的文明是一种习惯,与家里来不来人,国家举办不举办奥运会没多大关系。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高声喧哗、不闯红灯、公共场合不吸烟、女士优先、自觉排队、人与人之间保持合理距离等等这些早已成为常识、成为西方人文明习惯的事情,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却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成人普及,实在叫人有些脸红。可是,“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养成一个好习惯很难,养成一个坏习惯却很容易,而要改掉一个坏习惯则难上加难。

(4)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勇闯红灯、自觉加塞的一些人颇有文化人的模样,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原因即在于他们所学的文化知识只是外在的,没有内化为他们心灵的一部分,所谓有知识没道德,有文化没文明,他们是里外两张皮。正是因为这样的人多了,文明陋习改起来才难乎其难。

(5)其实老祖宗孔子早就给我们划定了一条文明的底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惜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它的妙处。比如,当你扔纸屑的时候,如果想到这会给环卫工人增加多大的工作压力呀,你就会自觉地把它扔进垃圾桶;你要吐痰的时候,如果想到痰中全是病菌,病菌的传播会使他人致病,你就会把痰吐在一张纸上包好,然后扔掉;你犯了烟瘾,在公共场所想吸烟的时候,如果想到周围有妇女儿童需要保护,不能让她们被动吸烟,你就会把已夹在手指间的香烟再放回去……如果每个人都肯替别人想想,这个世界就会文明许多。

(6)文明是一种习惯,而习惯重在养成,一旦养成,也就不觉其难了。亮起红灯的路口,许多行人、自行车看看没有汽车,争先恐后地闯过去,一个家长拽着孩子的小手也要冲,可是孩子执拗地站住了,用稚嫩的声音说:妈妈,现在是红灯,不能过。在公园,一个刚学会跑的小朋友追着一片纸屑跑,最后把它捡起来郑重其事地投进垃圾桶。我想我们该为这样的孩子感到骄傲。

(7)文明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不仅仅表现在言谈举止,穿衣打扮,待人接物上--它们还只是文明的外在层面;讲究人的内在修养、讲究心灵美,这才是文明的内涵。一个人穿着大方,谈吐儒雅,举止得体,当然是可称道的文明习惯;而当我们看到一位普通的北京警察,多年来无偿献血73次,献血总量已超过上万毫升;一位生命垂危的教授,在捐献眼角膜证书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这才是文明的自然流露,这才是令人折服的常态下的.文明。

(8)就眼下来说,恐怕还得请一些成人先从幼儿园小班学起,养成不随地吐痰、不高声喧哗、不闯红灯、不践踏草坪的习惯,一开始他们会有些脸红,可是一定要学,要改,否则,就剩下国人陪着一起脸红了。

1.这是一篇以“文明”为论题的文章,这个论题是作者从哪些“现象”中概括出来的?

家长叮嘱孩子礼貌待客,奥运时我们文明接待世界各地的宾朋,奥运后部分国人践踏草坪、乱扔纸片等不文明现象渐多。

2.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你认为怎样的“文明”才是常态下的文明?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文明是一种习惯,而习惯重在养成,一旦养成,也就不觉其难了。

文明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不仅仅表现在言谈举止,穿衣打扮,待人接物上——它们还只是文明的外在层面;讲究人的内在修养、讲究心灵美,这才是文明的内涵。

3.其实老祖宗孔子早就给我们划定了一条文明的底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试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成现代汉语。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4.在作者看来,文明的习惯不仅表现在言谈举止,穿衣打扮,待人接物上,还表现在讲究人的内在修养,讲究心灵美等方面,文中哪些“事实论据”是用以论证这一观点的?

寻人启事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篇12

A.凡是接近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作品,都具有“现代性”,否则与“现代性”无缘。

B.“现代性”是与现代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艺术的审美追求。

C.由于各民族的社会情况不同,所以它们的“现代性”也就各不相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D.“现代性”要求作品有时代的感觉和气度,有新的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

81.下列对中国艺术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派与中西融合派之间的争论,基本上贯串于20世纪中国画史之中,而这两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B.徐悲鸿、蒋兆和等大师,虽然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但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气派。

C.“前卫艺术”,表面上看很有“现代意识”,很有“现代性”,但是在精神气质上却距离中国现实很远。

D.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说明,艺术中的“现代性”不能追求形式的变化,而是要追求内在精神的创新。

8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本文以之为例来谈论艺术的“现代性”与文化背景、社会现状等的关系。

B.中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特定的社会现实状况,因此在艺术的“现代性”方 面不能参考西方的标准。

C.传统艺术内容中含有的人性、人情等,具有持久的价值,所以我们在所有的艺术作品中都要保留这些因素。

D.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历史,研究艺术创作原理,就能够自觉地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从而在 艺术的“现代性”方面有所突破。

【答案】

80.D

81.D

82.A

★ 只取千灯一盏灯阅读题及答案

★ 阅读题大全及答案

★ 《一剪梅》阅读题答案

★ 五年级阅读题及答案

★ 人生价值阅读题答案参考

上一篇:高中作文:两山论提出15周年心得感想下一篇:2022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