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李凭箜篌引》教师用 导学案

2024-11-21

李贺《李凭箜篌引》教师用 导学案(共5篇)

李贺《李凭箜篌引》教师用 导学案 篇1

小组 姓名__________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_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编制人:孙瑞 审核人:聂琪 包科领导:________

编号2009YQ2053 使用时间09-12-09

【使用说明】

1. 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理解文中词句,勾画疑难点。

2. 用时20分钟左右,C层同学至少完成自主学习部分,A、B层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上思考合作探究题目,并形成文字答案。

3. 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用蓝色或者黑色笔作答,红色笔纠错)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积极思考,踊跃展示,达到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课堂每一分钟,通过文字,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快乐学习。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1.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2、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二、充分预习文本,完成下面基础知识梳理。(ABC层必答)

高二语文古诗文选修李贺《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1.字词书写及注音。

kōng hóu(箜篌)教(jiāo)神yù(妪)瘦蛟(jiāo)露(lù)脚 暴露(lù)揭露(lù)露(lù)天 露(lòu)马脚

露(lù)头角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吴丝蜀桐张高秋(弹奏)

(2)李凭中国弹箜篌(国中,国都长安之中)(3)石破天惊逗秋雨(引)(4)露脚斜飞湿寒兔(露珠下滴)3.翻译。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和缓悠扬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欢快清丽

【合作探究】

1.诵读展示全诗。(ABC层)2.小组探究。(C层学生初步思考,A、B层学生认真思考并形成文字答案,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高二语文古诗文选修李贺《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2)这首诗除了正面描写音乐,更多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试找出诗中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说明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至少找出两句)

答:例如:①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②”鱼跳波瘦蛟舞”,“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龙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③”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3)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声音的?(要点提示: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创作方法等)

答:(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当堂检测】

(一)、课文练习(ABC层必答)

1、对“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理解有误的项是(B)

A.两句写乐声,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B.“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张口欲笑的印象。“香兰笑”虽写兰花之笑,实写兰花欲哭之笑,与前面带露的芙蓉表达效果一样,表示乐声悲抑。C.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

D.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2、对《李凭箜篌引》主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李贺通过诗歌来赞美李凭的精湛技艺。B.这首诗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高二语文古诗文选修李贺《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C.诗歌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D.作者直接描述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名句默写(ABC层必答)

(1)诗中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3)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课后作业】

1.落实并积累诗词鉴赏知识.2.A、B层默写全文,C层背诵全文。

【回顾总结】

知识与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体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

《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句子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相关链接】

《明湖居听书》(刘鹗):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高二语文古诗文选修李贺《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贺《李凭箜篌引》教师用 导学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从内容上感受了诗歌的美妙,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分析诗歌美妙的原因,感受李贺对音乐描写的独特手法,同时比较一下李文与白文的不同。

二自主学习展示

三合作交流

1说说你欣赏的语句及原因

2这首诗歌在描写音乐的美妙上面采用了一些什么方法?

A开篇写吴丝蜀桐仅仅为了表明箜篌构造的精良吗?

B开篇即从乐器,声音写起后推出主角,为什么?

C听众云集身份多样,真的有这么多的.听众吗?这些听众怎么来的啊?

D直接写音乐的只有两句,其他句子是写什么啊?

3尽管都是描写音乐,都享有盛誉,李诗与白诗有何不同?

四拓展探究

1对于难于描写的音乐,你有什么写作方面的体会了?

2听一首乐曲,用自己的话描写一下你所听到的。

五归纳整理

1可以整理你的收获,疑惑。

2可以记录你的感受

六课堂检测

1背诵这首诗歌

2见学研案

七教学板书

李凭箜篌引

写作特色侧面描写想像奇特,神话色彩浓郁开篇先声夺人

比较阅读描写角度不同----李多侧面白多正面

风格色彩不同----白诗作者与奏者情感相融

《李凭箜篌引》教案 篇3

一、情境导入:

二、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合作学习目标:

1、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

三、自主学习:(我 能 行)

作者简介及题解:

1、李贺(790―816):字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箜篌”,古代的一种 ,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 根弦。李凭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啼竹( ) 箜篌( )( )

神妪( )( ) 蛟舞( )

3、解释下列词语。

吴丝蜀桐张高秋: 李凭中国弹箜篌:

芙蓉泣露香兰笑: 石破天惊逗秋雨:

4、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李贺在诗歌中为我们展现了什么?

四、合作探究:(我 最 棒)

1、诗歌中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2、“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中的“老”“瘦”是否妥当,试分析。

3、诗中有一句起过渡作用,找出来,加以分析。

4、最后一句诗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乐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五、展示反馈:

六、总结拓展: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篇4

语文选修《李凭箜篌引》

教学设计

第六周2012年1月23日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甘云龙

教学时数:2课时

一、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乐曲诗”,理解它的关键就是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对于乐曲诗的写作理解,我们可以结合本学期学习过的《琵琶行》来分析力和的创作风格。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掌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2.掌握重点字词,会翻译全诗,理解诗意 3.鉴赏评价浪漫主义艺术特色。4.背诵全诗。目标解析:

1、了解创作背景,体会写作情感,并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2、理解诗歌内容。

3、学习和分析鉴赏文章,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方法。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在鉴赏诗的艺术手法和感受诗的意境方面,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诗人的创作风格缺乏了解,学生的想象力没有被激发出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向学生介绍诗人的创作风格,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关键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诗歌语言跳跃、想象丰富、意境深远,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音乐、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很好地进入诗人构建的审美想象空间。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问题

一、新课导入,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在唐代的诗人中,李贺是一个奇才,他的诗歌创作搜奇猎艳,想象丰富,用新奇诡异的语言,描绘出许多令人惊叹的神秘而又幽美的艺术境界,有人甚至称他为“鬼才”。他虽然只活了27岁,可是却留下了许构思奇特、风格独具的诗歌作品,令后世的读者赞叹不已。毛泽东就曾经极力向陈毅推荐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

问题

二、文体知识

设计意图:达到文言知识积累的目的

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源民族中学

语文选修《李凭箜篌引》

教学设计

第六周2012年1月23日

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行”“引”都是歌行体的一种,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代表性的常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问题

三、字词积累

设计意图:扫除文字障碍,准确把握文章内容

正字音、箜篌废tuí 露水lù 芙蓉..kōnghïu 颓....fūrïng 女娲.wā 神妪住yī 后裔落mî 露相.yù 倚..yì 没...lîuxiàng

辨字形

啼:啼哭碎:粉碎虞:尔虞我诈倚:倚靠 剔:挑剔淬:淬火逾:逾越佚:佚失 悌:孝悌猝:猝然隅:城隅绎:演绎

缔:取缔瘁:心力交瘁驭:驾驭肄:肄业 谛:谛听粹:精粹妪:神妪怡:怡然 问题

四、诗歌翻译

设计意图:翻译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秋高气爽之时弹奏。

乐声飘荡,被箜篌的美妙之音吸引,空山里的浮云颓然凝滞,不再飘游。湘夫人对竹挥泪,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迷人的乐声从哪儿传出?原来是李凭在国都长安把箜篌弹奏。像昆仑美玉击碎,清脆悦耳,像凤凰鸣叫,展开那嘹亮和缓的歌喉。像莲叶上洒满露珠,如诉如泣,象芬芳的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笼罩着幽雅清冷的寒光;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也惊动了高高在上的天皇。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震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蒙蒙。

人们仿佛进入仙境,梦见李凭把技艺传向善弹的神妪;

仙境中衰老的鱼和瘦弱的龙听到乐曲都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吴刚也忘记了砍树,不知困倦,倚在桂花树上凝神倾听。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出神,不顾露水斜飞滴落,浑身露珠儿晶莹。

第2课时 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问题

一、诵读文本初步感知

(1)初读诗歌,划出节奏,找出韵脚。

韵脚(四次换韵)

秋流愁篌/叫笑/光皇/处雨妪舞树兔 诗歌节奏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源民族中学

语文选修《李凭箜篌引》

教学设计

第六周2012年1月23日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结合课后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初步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①张:演奏

②中国:即国中,国度长安之中。③逗:引出。

④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诗句翻译见上文)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写李凭弹奏箜篌的音乐效果及其给人带来的美妙感受。

问题

二、理清结构概括中心

(1)继续朗诵诗歌,根据内容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总结层意。第一层,前四句。交代弹奏箜篌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音乐效果。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直接描写音乐的音色、表情和空间效果。

第三层,最后六句,写神话里的人物对美妙乐曲的如痴如醉的反应,音乐把人带到梦幻、神奇的天地。

(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给你以什么样的感受?

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玉、凤凰、芙蓉、香兰、十二门、紫皇、五色石、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蛟、吴质、桂树寒兔 给人的感觉:

意象众多,驳杂,有虚有实,奇幻,瑰丽,炫目多彩。

(3)诗人运用哪些词语来渲染音乐效果?你觉得音乐的情调怎样? 啼、愁、碎、泣、笑、冷、破、惊、湿、寒

具有消极情绪,充满寒意,其情调是悲伤清冷的。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乐曲诗”,理解它的关键就是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七、目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女娲(wā)泣露(qì)箜篌(hïu)歌行(xíng)....B.芙蓉(fūrïng)奢望(shē)昂然(áng)纠缠(jiū).....C.倚靠(yī)神妪(qū)巨擘(bî)谦恭(gōng)....D.颓然(tuí)颤栗(lì)突兀(wù)雕琢(zhuï)....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李凭箜篌引().(2)吴丝蜀桐张高秋().(3)李凭中国弹箜篌()..(4)十二门前融冷光().(5)石破天惊逗秋雨().源民族中学

语文选修《李凭箜篌引》

教学设计

第六周2012年1月23日

(6)露脚斜飞湿寒兔()..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吴丝蜀桐张高秋。昆山玉碎凤凰叫。女娲炼石补天处。,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八、配餐练习A组

1、下列各项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首先写李凭所弹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谓极品,衬托乐音之美;天高云淡秋风凉爽的天气,空气清彻,乐音也能凭风传向很远,这一句写出了弹奏时的情景美。

B.第二、三四句,写空山浮云被音乐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动得愁怨涕流,而出现这种情况,都只因为李凭在弹箜篌。这里的音乐,却有使浮云凝止,美女伤心之效。这样写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让读者一开始就能够感受到诗人起笔的非同寻常。C.从第五句起,写弹奏的旋律之美妙和产生的感染力。这些句子运用一连串的描写,从动物写到植物,从人间写到仙界,从地上写到天上,大胆夸张,浪漫新奇。个意象,有的喻声,有的仿貌,采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表现了听李凭弹箜篌所引起的反应和情思。

D.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巧妙:开头一句先写琴,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演奏者;写演奏时,先写情景,为下文写旋律作铺垫;写旋律,又写它蕴含的悲喜忧思。诗人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写箜篌演奏的音质美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饱含着对李凭技艺的赞美感叹,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描写音

B组

阅读本课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各从什么角度写箜篌之声?分别表现了声音的什么特点?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源民族中学

语文选修《李凭箜篌引》

教学设计

第六周2012年1月23日

C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九、教后反思

参考答案 目标检测

1、C点拨:“神妪(qū)”应为“神妪(yù)”。

2、(1)乐府相和歌旧题。(2)演奏

(3)即国中,指国都、京城,指长安(4)沉浸(5)引出

(6)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3、空山凝云颓不流。芙蓉泣露香兰笑。

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 露脚斜飞湿寒兔。

配餐练习A组

1、C点拨:没有“排比”这种手法。

B组

1.两句诗都具有“以声类声”和“以形类声”两种属性。“玉碎”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形容哀怨;分别给人以山崩地裂和孤凤哀鸣的形象感。“芙蓉泣露”形容乐声凄凉,“香兰笑”形容乐声欢快愉悦;分别可以唤起露滴残荷与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源民族中学

语文选修《李凭箜篌引》

教学设计

第六周2012年1月23日

2.要点提示:(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绘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的手法哈夸张的手法。(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C组

【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篇5

第二部分:导学案设计(2996字)

第三部分:课后检测及答案(2604字)

第四部分:教学反思(1007字)

第一部分:《李凭箜篌引》预习学案

陕西省宝鸡陈仓区虢镇中学张俊仙

电话0917-626015713152243369

邮箱zjx4889@163.com

邮编721300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女娲(wā)泣露(qì)箜篌(hóu)歌行(xíng)

B、颓(tuí)唐啼叫(tí)缔造(dì)挣脱(zhèn溃

C、倚靠(yī)神妪(qū)谄(chǎn)媚奢望(shē)

D、芙蓉(róng)颤栗(lì)突兀(wù)雕琢(zhuó)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李凭箜篌引()(2)吴丝蜀桐张高秋()

(3)李凭中国弹箜篌()(4)十二门前融冷光()

(5)石破天惊逗秋雨()(6)露脚斜飞湿寒兔()

3、你知道的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的句子有哪些?--

4、写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是有关于写音乐的句子。

5、写出《赤壁赋》中描写音乐的句子。

6、全诗十四句中有八句描述音乐效果,是哪八句?

7、用了四个神话传说,令意境扑朔迷离。请划出意象。

8、前四句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有何艺术效果?

9、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参考答案:

1、C点拨:“神妪(qū)”应为“神妪(yù)”。

2、(1)乐府旧题。(2)演奏(3)即国中,指国都、京城,指长安4)沉浸

(5)引出(6)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3、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的句子--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萤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5、《赤壁赋》中描写音乐的句子。

客有吹洞箫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6、全诗十四句中有八句描述音乐效果,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鲛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8、前四句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艺术效果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引起读者的兴趣,欲擒故纵。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别具一格。

9、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逝世了。他的诗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风格,故被称为“诗鬼”。此诗是一首刻划李凭弹奏箜篌技艺的名篇。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八年(813)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之时。李凭是梨园弟子,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箜篌是古代的弹拨乐器,种类很多,李凭所弹的是有二十三弦的竖箜篌。关于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她精湛的技艺受到了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选修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选修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第二部分《李凭箜篌引》导学案设计

陕西省宝鸡陈仓区虢镇中学张俊仙

电话0917-626015713152243369

邮箱zjx4889@163.com

邮编721300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掌握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3、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

2、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2、感受李贺的浪漫主义风采,体味、鉴赏音乐美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诗歌侧面描写的方法

2、通过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养成对同题材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和音乐虽是紧密相连的,但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发于器,入于耳,来无影,去无踪,很难进行描摹刻画。

《明湖居听书》(刘鹗):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李贺《李凭箜篌引》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二、走近作者

1、唐皇室宗亲的后裔,家道中落;

2、少年即有才名,但仕途坎坷,怀才不遇,27岁卒;

3、中唐独树一帜的诗人,诗歌想像丰富、奇异,诗风凄艳诡谲,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司马光的评价:奇绝无对。

三、涵咏诗韵,初步感知。

1、播放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这首诗每句都七言,格律严密,四次换韵,句句用韵,节奏明快,所以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

3、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合作完成思考题:

1、《李凭箜篌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纯为描摹音乐,写的是李凭弹奏技巧高超。)

2、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五、体味、鉴赏音乐美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我们要凭借文字凭借想象欣赏音乐形象。

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紧张而急切;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而柔缓;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而柔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滞;银瓶乍破水浆进--高亢而明快;

铁骑突出刀枪鸣--雄浑紧张;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响亮。

(一)第一乐段:前四句。

2、音乐特点(音乐形象):清澈而明朗。缓慢、呜咽、凝重、低沉。凄凉、哀怨

3、“吴丝蜀桐张高秋”,深秋,李凭调摆好精美的箜篌,是序曲。

乐曲第一段开始,节奏转慢,强度转弱,旋律柔长宛转,流云滞足,接着表现悲痛欲绝的湘妃在湘江岸边抚竹而哭,泪水滴嗒地洒向竹枝,继而善于鼓瑟的素女也惆怅万端,黯然伤情,乐声凄艳动人,琴声如泣如诉。

“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这两句从侧面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箜篌声,从“空山凝云”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4、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欲擒故纵。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别具一格。

5、从乐器的精良入诗有什么作用?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开门见山,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和出类拔萃。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二)第二乐段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突然,弦上暴发出强音。短促的,如美玉破碎般清脆;长缓的如,凤凰鸣叫般嘹亮柔和。描写那些高贵的发声体,是为了衬托出优雅乐声,从而表现美妙非凡的琴曲。

1、这一乐段的音乐形象(特点)清脆、和缓、惨淡、轻快。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把诗歌从直接的描写转入到侧面描写上,前一句写音乐的冷峻,后一句写了音乐的感人

3、李贺的诗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请结合本乐段来欣赏。

(1、)凤凰原本就是中国人的一种想象。谁人曾经听过“凤凰叫”?谁人曾经说过“凤凰叫”?但是谁人不知凤凰是百鸟之王?鸟性善鸣,百鸟之王的叫声当然应该是婉转化为嘹亮,清脆转为激越,悠扬变为高亢。“凤凰叫”本自虚无,却实实地能够告诉读者音乐的高亢雄浑。“昆山玉碎”的声音,也是我们所听不起的。但是谁人不知昆仑之高?而山高则玉寒,玉寒则质坚,质坚则声灵。所以,“昆山玉碎”虽为人所不易闻,却足以让人想象出音乐的轻灵。这真是“以人所不语之语,语尽人之所难语”。

(2、)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花儿开启朱唇,仰天而笑;声声阵阵,玲珑剔透--弦音叮咚,串串不止。显然,乐声似笑声,笑声是乐声。这里,乐曲是在不知不觉中转悲为喜。

(三)第三个乐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激越、哀愁的旋律。

1、乐曲经过进一步铺垫,即要奇峰突起。不知何时,风云变幻。狂风、闪电、雷声一齐出现,哗啦啦,下起滂沱秋雨。莫不是女娲补好的天破了?莫不是天帝发出惊呼?其实,这是李凭接连弹出高亢激越的旋律。二十三弦齐鸣,仿佛万物齐响。轰隆之声有如排山倒海,使听众应接不暇,产生错觉。此时,高潮迭宕,惊心动魄。

这两句把音乐的感染力推向了一种极致,连从事“炼石补天”这一伟大事业的女娲都因被李凭的箜篌声吸引而停下了手中活儿,以至于“石破天惊”,使秋雨得以从天而降,突出了音乐高超的艺术感染力。

(四)第四个乐段:乐曲的终了,亦是诗歌的最后部分。

这个乐段不是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看来,李凭比神仙成夫人还艺高一筹哩。一个“教”字,不但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可谓是仙乐了。动不了的老鱼,不爱动的瘦蛟,都情不自禁地随乐起舞。舞蹈完成,乐曲也结束。但是,吴刚还带着玉兔,靠着桂树,长夜无眠。他们忘了寒露侵蚀,一直在倾听、倾听。听众听得入了迷,曲已终而意犹未尽。

尾声是由快渐慢,由强转弱,断断续续,悠悠远远,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止。

六、探究学习

李贺描写音乐特点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七、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

板书:愁(哀怨低回)--悲戚--欢快--清冷

选修课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第三部分:课后检测

陕西省宝鸡陈仓区虢镇中学张俊仙

电话0917-626015713152243369

邮箱zjx4889@163.com

邮编721300

比较阅读

清人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从内容、描写音乐的方法、结构、表现效果上进行比较

一、表现内容。

(1)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引发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主要是突出表现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对音乐的精妙描写只是为表现琵琶女服务。!这样,不仅暗示了诗的主题,而且升华了诗的内容。

(2)《李凭箜篌引》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听颖师弹琴》主要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

二、创作方法

(1)白居易的《琵琶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是______________。诗中多用想像和夸张,从长安城外到长安城内,从地下到天上,作者纵横驰骋,毫无阻碍,他笔下乐声的力量,不仅穿云裂石,而且可驱神使鬼,这样神奇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真使人惊心动魄。

(3)韩愈《听颖师弹琴》显得比较实在。

三、描写音乐的方法(表现手法)

描写音乐都用了比喻夸张等等手法,请从正面与侧面描写的角度和摹声两方面来分析其不同之处。

(1)《琵琶行》

A、主要___________描写。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基本上是以____写声。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A、主要用_____描写,只用两句直接描写声音。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以___写声,也以____写声。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听颖师弹琴》

A、前一半描摹乐声,后一半侧面烘托。

B、主要是以______写声。

四、结构(构思)安排。

(1)《琵琶行》主要是用叙述的笔法依弹奏的_____进行描写,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李凭箜篌引》先渲染乐声产生的艺术效果,用的是“______”的笔法。

(3)韩愈《听颖师弹琴》前一半描摹乐声,后一半侧面烘托。。

五、在表达效果上。清人方扶南有一段评论:“白香山《江上琵琶》……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移人、泣鬼,正可看作这两首诗不同表达效果的形象概括。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课后检测参考答案

一、表现内容。

(1)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引发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主要是突出表现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对音乐的精妙描写只是为表现琵琶女服务。!这样,不仅暗示了诗的主题,而且升华了诗的内容。

(2)《李凭箜篌引》主要突出弹奏者的弹奏技艺,描摹乐曲的艺术效果。基本上忽视了弹奏者和听者,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只用“李凭中国弹箜篌”一句作描写、介绍人物。

(3) 韩愈《听颖师弹琴》主要是描写自己听琴的真实感受

二、创作方法

(1)白居易的《琵琶行》是现实主义。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客观描写歌女动作、音调变化、演奏场景、当时环境等。

(2)《李凭箜篌引》是浪漫主义的方法。诗中多用想像和夸张,从长安城外到长安城内,从地下到天上,作者纵横驰骋,毫无阻碍,他笔下乐声的力量,不仅穿云裂石,而且可驱神使鬼,这样神奇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真使人惊心动魄。

(3)韩愈《听颖师弹琴》显得比较实在。

三、描写音乐的方法(表现手法)

从正面与侧面描写的角度和摹声两方面来分析其不同之处。

(1)《琵琶行》

A、主要用正面描写。写琵琶女弹奏前试弦调音是“转轴拨弦”,弹奏时是“低眉信手续续弹”,弹奏中指法为“拢”、“捻”、“抹”、“挑”,将结束时指法为“收拨”、“画”。写乐曲旋律变化是由舒徐流畅到逐渐沉咽,由间歇停顿到激越雄壮,最后是戛然而止。虽然段末也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来点染当时的环境气氛,描写听者如梦初醒的意态,从而烘托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但总体上说侧面描写的成分较少。

B、基本上是以声写声。用现实生活中人们具体可感的声音,比拟各种不同的难以捉摸的音响,把抽象无形的乐音,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激越昂扬,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

(2)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A、只用两句直接描写声音,主要用侧面描写。通过幻想境界的反响,烘托出了箜篌奇异变幻的声音。天空流云为之停步聆听,湘妃素女为之愁啼哀思;天上紫皇为之扣动心弦,山上神妪为之大大折服;仙人吴刚为之通宵不眠,月宫玉兔为之如狂似痴。如此的音乐演奏效果,怎能不叫人叹服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和箜篌曲调的不同凡响。

B、以声写声,也以形写声。借助奇特的想像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物象,用了四个神话,意象繁密跳脱,着重刻画奇异怪诞的艺术境界,高度赞扬了李凭演奏箜篌的卓越技艺。,作者以感官的通感来互为比喻,以视觉喻听觉,使音乐变得更为绚丽多彩,既有声,又有形有色。同时,作者注意到用以设比的意象,都能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它们的形象,使人喜爱,它们所发出的声音,自然也易令人神往。这就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3)韩愈《听颖师弹琴》

A、前一半描摹乐声,后一半侧面烘托。B、主要是以声写声

四、结构(构思)安排。

(1)《琵琶行》主要是用叙述的笔法依弹奏的顺序进行描写,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李凭箜篌引》先渲染乐声产生的艺术效果,用的是“先声夺人”的笔法。

(3)韩愈《听颖师弹琴》前一半描摹乐声,后一半侧面烘托。。

五、在表达效果上。清人方扶南有一段评论:“白香山《江上琵琶》……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移人、泣鬼,正可看作这两首诗不同表达效果的形象概括。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1)《琵琶行》描写音乐,与人物情感融汇在一起,使眼前景、耳中声、心头景三者结合,浑然一体,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因此《琵琶行》以抒发委婉真切的情感著称,确实能移人性情。

(2)《李凭箜篌引》通过描绘李凭箜篌所创造的离奇幽怪的艺术境界,赞美李凭的高超技巧,需要我们随作者一起去想象,用了四个神话,意象繁密跳脱,着重刻画奇异怪诞的艺术境界,即以描绘幽冷怪诞的意境取胜,可以算得上是惊天地,泣鬼神。李贺驰骋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选修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第四部分:《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

在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和音乐虽是紧密相连的,但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发于器,入于耳,来无影,去无踪,很难进行描摹刻画。而《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写音乐的绝妙好诗。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的物象,赞扬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全首诗共十四行,用了十四个比喻性意象来赞美李凭弹箜篌时的情景美、旋律美和弹技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一首优美的诗歌当然离不开朗读。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这描摹音乐诗歌的声律美和情韵美更需要通过朗读来感知品味,但是仅仅朗读感知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意象繁密跳脱,奇异怪诞,有现实的,有幻觉的,有神话的。诗的一连串意象扑面而来,不免使人眼花缭乱,加上语言晦涩,初读让人觉得不知所云,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感知音乐形象这点上。而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什么样的音乐形象让长安城变得冷气森森?什么样的音乐形象惊起了南天门的紫皇天帝?什么样的音乐形象使补天石破,秋雨淅沥?什么样的音乐形象令神山中神女捧琴,讨教绝技?什么样的音乐形象让老鱼瘦蛟在幽涧里,跳波起舞?什么样的音乐形象使月宫前吴刚倚树,彻夜不眠?弄清音乐形象是很有必要的。于是从四个乐段从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形象:

第一乐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这一乐段的音乐特点(音乐形象):清澈而明朗。缓慢、呜咽、凝重、低沉。凄凉、哀怨。

第二乐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一乐段的音乐形象(特点)清脆、和缓、惨淡、轻快。

第三个乐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激越、哀愁(秋雨)的旋律;

第四个乐段:乐曲的终了,亦是诗歌的最后部分。尾声是由快渐慢,由强转弱,断断续续,悠悠远远,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止。从而总结出音乐形象:

愁(哀怨低回)--悲戚--欢快--高亢激越--------凄凉、清冷。

只有把音乐形象的特点感知了,就对诗中的音乐效果描写理解就更容易了,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本节教学一大亮点。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李凭弹箜篌的这段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学生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上一篇:一个不同寻常的假日作文下一篇:2021完整元旦晚会双人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