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心得(通用8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心得 篇1
爱情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神奇、最美妙的情感之一,上帝创造人类伊始,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以后产生的爱情可以算是我们所能得知最早的爱情了吧。爱情很难去描述,但却是所有文学、艺术、影视经久不衰的永恒题材。
在读完《穆斯林的葬礼》以后,带给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这本书中为我们展现这个家族中的几段爱情,或平淡、或短暂、或浓烈、或高尚。
这几段爱情贯穿了这个家族的三代人,爱情让这个家族的人员之间产生了无法说清的爱恨情仇,但维系这个家庭存在的似乎只有责任、名誉和对真主的信仰,但当书中主人公韩子奇生命的尽头来临,爱情、仇恨似乎慢慢变淡,取而代之的是他对自己一生功过的回忆,这时候穆斯林的信仰会让他平静,这时候家人会真心地希望亡人赎清人世间罪过、祝福亡人能够进入天园远离苦痛。
但这几段爱情却值得我们去回顾和认识,这其中夹杂的人性不同,产生的鲜明对比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书中最早为我们展现的是梁君璧和韩子奇之间的结合,他们的结合缘于家族的没落,缘于韩子奇和玉的缘分,也缘于穆斯林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友爱,失去了父亲、失去了家族赖以生存的奇珍斋的梁君璧独自挑起养家的责任,在韩子奇回来重振家业时找到了依靠的肩膀,于是不奢望什么婚礼仪式便心甘情愿地与之结合,希望在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洗刷父亲和梁家的屈辱,共同把日子过下去。
而梁子奇呢,因为想要报答师傅的养育之恩,报答师傅的传授技艺之恩,也为了满足自己对玉的痴迷,实现自己的事业抱负而接受了梁君璧的感情,希望与之重振奇珍斋,希望九泉之下的师傅能够安心。
这样的爱情更多的是兄妹情结,是合伙过日子,在之后的生活中,两人对对方的兴趣并不理解,感情逐渐疏远,但却不觉得苦恼,因为他们扮演的只是夫妻之间相敬如宾的角色,两人并没有深入的交流,只需要把日子好好地过下去。
在韩子奇离家十年后归来,梁君璧对其展现的体贴和温情只不过是尽到了为人妻的责任,因为她又有了主心骨,又有了依靠,只要丈夫能体谅他,给她温情,她也会回馈以十足的温柔。
但当她得知丈夫和自己的妹妹在国外结合,她便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从这以后她便和丈夫永远地疏离了,从这以后她只看重这个家的门面和名誉,只关心儿子的生活,也因如此,虽然对她妹妹还有一点儿姐妹情谊,她也完全被自己的“理智”,被《古兰经》的训示,被世俗的眼光拉了回来,必须要把妹妹赶走,让这件事泯灭,不让这件事影响自己的脸面和家庭的名誉。
而梁君璧儿子的婚姻也是由这位极其虔诚的穆斯林一手掌控的,在她的干涉之下,儿子韩天星与容桂芬之间短暂的爱情夭折,只因她觉得容桂芬的家庭背景配不上他们韩家,好不容易在感情上有所收获的天星在这一阻挠之下就与容桂芬断了联系,倔强的两个人都不肯拉下脸面去问问对方原因,都简单得认为对方因为看不起自己而不再和自己交往,于是两个人永远地错过了,就算天星最后得知真相,内心极其痛苦却没有去挽回、去解释,只因他已经和妹妹的同学陈淑彦结婚。
他永远地隐藏了这个秘密,虽然内心怨恨但也没有去和母亲争吵,似乎就此认命,也因为自己要承担作为人夫的责任,但他这不善表露内心情感的个性让妻子的感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他和妻子之间永远只有平淡的、基于日常生活的交流。
而妻子呢,原以为自己和新月的感情之深,和婆婆的亲密无间会让天星真正爱上她,能够给予她作为一个女人需要的爱情的滋润和甜蜜,但她却始终摸不透丈夫的心,只能尽到自己身为人妻的责任,为其生儿育女。所以她在见到楚雁潮对新月的深情以后对着新月的遗体说了一句:“你活得值啊!”这是对新月的羡慕,也是对自己感情生活的缺失所表达出来的无人知晓的遗憾与呐喊。
对于对自己感情犹犹豫豫、优柔寡断的韩子奇而言,在去英国之前从未真正爱过,而在梁君玉向他坦露心声之后,意识到自己对玉儿是有感情的,但不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之前由于自己的婚姻和两人之间兄妹的身份而不去深入、不去涉及。但当战火把他和玉儿两人紧紧相连,两人相互依赖的时候,他又一次接受了玉儿的感情,也因此帮助玉儿走出了感情的桎梏。
而这段爱情对于受过高等教育但感情屡次受挫的梁冰玉而言是一棵救命稻草,帮助她重新勇敢地面对生活。
玉儿在燕大与杨琛短暂的爱情是年少的懵懂无知,是被他潇洒的外表所迷惑,最后因为发现了他卑劣的内心而深受欺骗,加上战火的蔓延和党派的斗争让她无心继续完成学业,在奇哥哥为保护藏品离开中国的时候偷偷地跟了出去,去了伦敦,去了牛津大学,也遇到一个愿意为他付出的男人-奥立佛。
奥立佛为她默默地无私奉献,关心爱护,在表白遭拒之后还继续一如既往待她,等待她接受他的爱情,但冰玉摆脱不了上一段感情的阴影怕再一次被欺骗而一直无法接受,也对奥立佛一直感到愧疚,但就在冰玉想要对奥立佛好一点,特意在圣诞前夕烧了几个中国菜等他回来吃的时候,奥立佛却被战火夺去了年轻的生命,这让冰玉对他更加愧疚,对自己的感情更加疑惑,甚至导致她卧病在床,直到她向韩子奇伸出希望援助之手,直到韩子奇坚强的富有男子气概的臂膀温暖了她之后,她才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对于自己和姐姐的丈夫结合的事她虽然有过愧疚,但还是勇敢地面对了自己和韩子奇的爱情,她认为真爱是无可抵挡的,既然战争让他们两个走到了一起,既然姐姐和韩子奇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他们的结合就没有错。但在强烈的思乡、思家情怀引领下,他们两个在战争结束之后还是回到了博雅宅,她虽然害怕,但姐妹情让她勇敢地回到十年前的家,天真地以为战争会让他们之间的感情更加紧密。
但她错了,她和韩子奇的结合注定了姐妹之间永远的隔阂。姐姐的冷漠和仇恨,韩子奇的懦弱与动摇让她的爱熄灭了,她不愿为守护这份爱而遭受屈辱,也不愿为守护在女儿身边而任姐姐摆布,她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做任何人的附属品,于是她又一次逃离这个让她感受不到爱的家,不需要任何人的陪伴,勇敢面对自己选择的人生。
她的爱是勇敢的、有尊严的,不为任何俗世的偏见所累,但要求两人之间是坦诚的,没有任何欺骗的。而韩子奇的爱是被动的,他的事业永远排在爱情面前,他不能为了自己的爱情放弃自己的事业、名誉和责任。
与上面的爱情产生鲜明对比的是《穆斯林的葬礼》中最纯洁、最理想化的爱情,也就是梁冰玉的女儿韩新月和楚雁潮之间的爱情了。新月和冰玉一样聪颖,一样考上了北京大学,也同样认为爱情是不受任何人约束的,是自发的、天然的、无条件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当她和楚老师之间的爱情受到梁君璧“妈妈”强烈反对的时候,她很惊讶,很困惑,当母亲说出“我宁可看着你死了,也不可能叫你给我丢人现眼”的时候她脆弱的心脏又一次受到强烈的冲击,她一直以来困惑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为何那么疏远,不像照片上那么亲密无间,她一直以来和母亲小心相处、如履薄冰,但一直换不来母亲对她的爱。
她曾想以上学为由逃离这个家,逃离这个家中她所不知道的隔阂,但由于爸爸的一次受伤,让她陷入了病痛,让她无缘再进入大学,让她回到母亲的视线之中,让她继续经受着内心的煎熬与困惑。但她也由此得到了楚老师的爱,他们之间的爱是纯洁的,是美好的,是两人由于相同的事业爱好相互吸引、相互欣赏而引发的。
促使楚老师向新月表白的是新月的特殊病情,是新月的不久于人世。楚老师抛开老师与学生的芥蒂与偏见,勇敢地向韩新月表达了他的爱,他希望自己对她浓烈的爱和两人共同的事业追求能支撑她活下去,能鼓励她战胜病魔。
但他最终没能拯救新月,由于新月母亲的阻隔、由于周围的人的无意干扰、由于新月的复杂身世,新月在一再的刺激下不得不走向生命的结尾,没能等到见楚老师最后一面就不甘心地离开了人世,而楚雁潮无能为力,只能让自己的心随着新月而去,让自己的爱随着新月离开,自己在人世间只能依靠对两人都热爱着的那份事业的执着和自己对新月无尽的怀念继续走下去,他的爱是“不将就”的爱情,这份爱有如梁祝,一样的深沉、无私、动人心弦,也一样让人为之扼腕叹息。
这几段具有代表性的爱情似乎很平凡,真实得存在于生活之中,梁君壁和韩子奇之间以及韩天星和陈淑彦之间那平淡、注重责任感的夫妻感情,梁君玉和韩子奇间那在困难贫乏中生出的惺惺相惜、相互支撑的爱情,还有韩新月和楚雁潮之间那相互欣赏、爱慕而又能相互表达对对方强烈感情的不将就的爱情。
我们都熟悉这几类爱情,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份对自己想象中爱情的期待,我们对爱情的看法也会因人而异,因此很难去评断哪一种爱情更加高尚、更加值得去追寻。但是有些东西是明确的,那就是爱情是没有任何目的的,爱情不是施舍、怜悯或是其他任何一种感情,爱情也没有理由让任何人卑微地活着。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要勇敢、无私地去给予、去奉献,也希望你爱的人也同样能够爱你,愿意为你付出,那么这份爱情就值得你们珍惜直到老去。
希望我们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爱情,珍惜对方为你的付出,感谢对方给你带来的感动,那么我们就活的值!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心得 篇2
一、死亡情节——死亡意识的镜像
在《穆斯林的葬礼》中, 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演进, 死亡意识在作家的笔下流露出来。通过穆斯林家族三代人三次主要的死亡描写和回民神圣而又复杂的葬礼仪式, 小说进入了一种悲美、肃穆、庄严的境界。
首先是奇珍斋主梁亦清之死。他的故事是小说发展的初始和引爆点。霍达坦言写作《穆斯林的葬礼》的初衷是“作为回回民族的一个成员, 我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民族。”4与此相通, 梁亦清接下那幅《郑和航海图》也是因为对本民族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不, 我应这活儿, 一不是为了保住奇珍斋的招牌逞能 ;二不是贪图他给的这个价钱。让我横下这条心的, 就是因为三保太监郑和是个穆斯林, 是咱们回回!”;“还有这位郑和, 都是跟咱们一条血脉的回回!人, 不能忘了祖先啊, 冲他们, 我也得豁上这条老命, 做出宝船。”5三年来, 梁亦清“把活儿当做自个儿的命, 自个儿的心, 把命和心都放在活儿上”。经过师徒二人的精心雕琢, 宝船终于到了画龙点睛的阶段。然而遗憾的是, 宝船的制作到了最为攻坚的时候, 却遭到了灭顶之灾, 一臂断裂, 前功尽弃。“当梁亦清那双眼睛接触到宝船时, 他的一双晶亮的瞳孔立即像燃烧的流星, 迸射出爆裂的光焰, 随即熄灭了……”6他倒在水凳儿上再没起来, 带着难以形容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他的生命与他的宝船在一瞬间消亡了。梁亦清出师未捷身先死, 人已离去, 留下的却是已毁的宝船。其次是韩子奇的死。他的一生可谓是悲且奇的一生, 从他踏入梁亦清家的那一刻开始, 玉就成为韩子奇生命的重心、乃至全部, 也注定了他为玉而生、为玉而死的命运。为了玉, 他忍辱偷生, 学习英语 ;为了玉, 他去了解政治, 了解交易 ;为了玉, 他漂洋过海, 险些客死异国他乡 ;为了玉, 他更是抛弃了自己的爱情、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为了玉, 他甚至隐藏他的汉人身份, 生活了一辈子。经历重重, 他终于成为了“玉王”。女儿新月的病情和死亡给了韩子奇严重的打击, 红卫兵对韩子奇所有藏品的洗劫, 对他来说是致命的一击。他一病不起, 玉是他的命。再次是新月的死。虽然她不曾知晓自己尴尬的出生, 但是, 从小受到爸爸和哥哥细心呵护。她争强好胜, 如愿以偿考上北京大学, 满怀信心地要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做到全班第一。她将满腔热血投入到翻译事业, 并与志趣相投的楚雁潮老师产生了爱情。在爱情上, 她认同“平等、真诚的爱情”, 宣称“我只认为爱是自发的、天然的、无条件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与爷爷和父亲将自己的生命与信仰奉献给玉不同, 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剥夺了她年轻的生命。韩新月第一次发病之后, 为了在哥哥的婚礼上做点事, 她操劳过度, 导致腮腺炎复发, 病情加重。在医院, 楚雁潮向她表白, 两人坠入爱河, 愉快、轻松的心情使她的病情得到缓解。在父亲的书房里, 韩新月偶然发现爸爸在《内科概论》这本书, 书上的标记让她如梦初醒, 她的病已经无法实施手术, 她轰然陷入绝望的深渊。楚雁潮的爱鼓励着、支撑着她从病魔中站起来。养母梁君璧无情地反对她与楚老师的爱情, 加之新月得知自己亲生母亲之后百感交集的心情, 她的心境大变, 身体日益不支, 不但手术无法实施, 而且导致了她的失明。她的体力没能支撑她等到想见的人, 在大雪纷飞的清晨, 她带着病痛、留恋离开了她的亲人。7
在作品中, 死亡与葬礼双生, 也与爱情、宗教信仰纠缠在一起。正如小说中描述那样, “人们哪, 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 各自为着神圣的信仰而献身, 走向生命的归宿。”
二、玉和月——死亡意识的隐喻
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指出 :“死亡, 是每一个诞生在光线中的人的共同命运。”死亡来自生命内部, 内在地与生存交织在一起。在任何一个生命时刻, 我们都在走向死亡。因此, 死亡与生命是同一个存在过程的两个方面。8生命意识与死亡意识相连、相通。在《穆斯林的葬礼》中, 作者对结构布局独具匠心, 采用时空交错、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全书从序曲至尾声共十五章, 每章的名称以“月”与“玉”字开头, 第二个字不仅是每章的主题, 也与主人公的生命形成一种隐喻关系。作品把死亡意识转换成审美的艺术意象和意境, 并按照作家的思维方式和情感逻辑去阐释和表现。“月”与“玉”这两个意象在文中随处可见, 它们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也是穆斯林文化的象征, 亦代表两个年代的更替。从章节名称我们就可以看出时代的轨迹和生命的过程, 感受到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在《穆斯林的葬礼》中, 霍达放弃了以往大型题材的叙述方式, 对艺术结构进行了新的尝试, 成功地建立了一种流动的、有生命的叙述模式。9
小说中以“玉”字命名的篇章, 主要描写“博雅”宅第一代人和第二代人的生活状况和人生追求 ;以“月”字命名的篇章, 则以第三代人的爱情悲剧和不可逃脱的命运为叙事对象。《穆斯林的葬礼》中以“玉”为名的章节包括“玉魔、玉殇、玉缘、玉王、玉游、玉劫、玉归、玉别”, 这条叙事线索是“玉”史的再现, 也是爱玉之人为玉生、为玉死的故事, 是“一首男人的挽歌”的象征表现。10玉的意象贯穿全文, 作者的情感和文本的叙述赋予“玉”以生命张力, 使人物的生命形成一条玉的长河。
“千年古都, 古都千年, 也是一部玉的历史。”11易卜拉欣的眼前出现了一条玉的长河, 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默默磨啊, 磨啊, 磨白了头发, 磨尽了心血和生命, 磨出了光彩夺目的人间珠宝。现在璧儿“巴巴的巴巴”已经不在了, 但是他亲手磨出的宝贝还在, 他精湛的技艺还在, 他的后人——璧儿的父亲还在, 这条玉的长河仍然永不停息地流淌……”12
“我不能失去一切!玉, 是我的生命……”作品中的玉是生命的隐喻, 玉所遭遇的一切象征着主人公生命的状态。用“玉碎人亡”描述梁亦清的去世, 暗含了他此在生命和琢玉事业的结结。韩子奇的生命在“玉”的消亡中走到了尽头, 没有了玉, 他的生命便失去延续下去的意义。
如果“玉”以男人视角来讲述他们的生命形式, “月”则以女性视角来反映她们的命运。“月冷、月明、月晦、月情、月恋、月落”以新月为中心人物, 而小说始末的“月梦”和“月魂”则以新月的生身母亲为中心进行叙事。新月出生时, 天上挂着一弯新月, 她的名字由此而来。月, 在文中是纯洁、善良与希望的象征。天上的新月发出幽幽、淡淡的月辉, 隐喻着新月感伤、苦难的一生。月的阴晴圆缺象征着新月一生的悲欢离合。同时, 作为信仰之“月”的宗教意义层, 其内蕴的人生苦短、族裔历史苦难、信仰之坚等均成为月亮之意蕴层面的昭示。13月与玉相互交织、互相映衬, 形成意象组合, 彰显出一种高雅、真洁、幽深的生命意识。
三、对生命的思考——死亡意识的立意
“悲剧认定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死亡是什么时候来临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人在死亡面前做些什么。”14在《穆斯林的葬礼》中, 梁亦清以生命刻宝船, 在玉碎人殁之际, 品德与灵魂在生命完结的一刹那闪耀了最璀璨的生命光辉 ;韩子奇感召先师的精神力量, 他为玉而生, 为玉而死, 一生在“玉河”中搏击人生的风浪, 他向人们昭示出生命的价值和生命意蕴 ;死期逼近, 韩新月不向命运低头, 鲁迅的《起死》和欧·亨利的《热爱生命》给了她抗争的勇气和信念, 她在短暂的一生中, 坚韧而执着地追求生命的价值, 给人们一曲热爱生命之歌。他们的生命和精神诚如霍达所言 :“我觉得人生应该做那样的人, 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 悲剧, 也是幸运的, 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 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一个大写的‘人’。”
回族关于死亡的用语最多的是“无常、归真、口唤”, 这些词本身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死的高贵源于生的高贵, 理解了生也就理解了死。15霍达认为“人生的真谛, 就是人活一世, 活得值!”她说 :“每个人的脑袋上都有一个不可知的幽灵在徘徊 :命运。命运主宰着人生, 或直上青云, 或坠入深渊。对命运俯首帖耳、任其摆布, 一辈子等于白活 ; 而敢于和命运较量的, 哪怕碰得头破血流、七疮八孔、粉身碎骨, 也算活得值!”16梁亦清用生命刻下宝船, 韩子奇坚定一生为玉的信念, 老姑妈以生命守护诺言, 韩新月悲情短暂却与命运奋力相抗的一生, 他们活得值!他们“懂得了人生艰难, 但生命竟可贵。”参悟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与死便摆脱了紧张的对立关系而呈现出一种释怀、一种亲切的依存。梁亦清离开人世之前, 告诫徒弟“人寿有限, ‘无常’到来, 万事皆空 ;可你留下的活儿, 它还活在人间。”作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 宗教义理内化为梁君壁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态度, 幼年时, 苦难与父亲的死亡降临时, 她表现得异常坚强、勇敢。人到中年, 当丈夫面临死亡, 心中充满恐惧之时, 她用宁静的内心给他安慰。韩新月离开的时候, 既无爷爷的遗憾, 更无爸爸的恐惧, 她是带着纯美的希望而去的。
“一代又一代人的死, 都不是重复的, 不是毫无意义的, 民族的希望, 正在于不断的追求之中, 子孙后代终究会明白 :人, 应当怎样活着!”17
四、结语
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死亡的探寻出现在许多族裔文学作品中, 回族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在审美建构上, 原乡意识、死亡意识、底层意识成为回族文学美学内涵的核心构成。18死亡意识是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美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其悲剧意蕴的底色。本文在综合分析小说中的死亡描写及其隐喻的基础上, 挖掘隐藏的作家的死亡意识, 体味她对生命的深层次思考。死是生得另一种存在状态, 正视死亡才能更加懂得生命。对死亡和死亡意识的理解, 是从另一个侧面对生命进行审视的过程。
摘要:《穆斯林的葬礼》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 描写了民族宗教信仰下的韩子奇和韩新月两代人的人生悲剧, 巧妙地安排爱情和死亡情节。死亡使人物陷入痛苦的折磨, 小说的悲剧美在生命、死亡、爱情三个层面上得以体现。本文通过分析这部小说中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死亡情节, 探寻月和玉两个核心意象与主人公生命之间的隐喻关系, 追问作家的生命体验和对生命的思考, 从而挖掘出作品的死亡意识及其深层意蕴。
穆斯林的葬礼 篇3
《穆斯林的葬礼》展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60年兴衰的历史,叙述了两代人对婚姻爱情的追求与抉择,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舞台上的悲与喜,揭示了他们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间接地回顾了近代中国穆斯林漫长而坎坷的历史足迹。
这部小说在叙述故事塑造人物的同时,对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习惯、婚丧嫁娶等作了详尽、细致、真实的描绘,对玉器雕刻等文物行业的行规、工艺流程作了详尽的介绍,在给读者增加了许多知识的同时,帮助读者对小说中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也使得这部作品少数民族生活气息与民族特色更加浓郁。
【片段欣赏】
韩子奇默默地看看师傅的眼睛。那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眶之中,上下眼睑重叠着刀刻一般的三四层纹路,眉毛和睫毛上被玉粉沾染,像冰雪中的树挂,像年代久远的古迹上的霉斑,几十年的琢玉生涯,师傅把自己琢成了一个苍老瘦硬的玉人!那一双眸子,从原来的清亮、乌黑而变得像雾霭山岚一样黯淡;托着瞳仁的眼白,已经布满了鲜红的血丝,像两颗玛瑙!韩子奇为师傅感到痛惜,为自己感到惭愧:师徒如父子,自己为师傅分了多少忧愁和辛苦呢?
“师傅,您歇着吧,这活儿,明儿再接着做……”
“明儿?明儿就八月十二了吧?咱不能将米将牙儿地等到十五才交货,我想,早一天是一天……”
“那,我来接着做,您歇会儿,瞅着我就成了。”
梁亦清坚决地摇了摇头:“不成!自古以来,都是徒弟画龙,师傅点睛,不能乱了章程。”
“师傅,我乱不了您的章程,”韩子奇说,“我先替您做一会儿,到肯节儿,还让您做……”
师傅看着这个自信而又逞强的徒弟,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松口:“子奇,不是师傅信不过你,这三年,你的手艺已经学成了,比师傅我差不到哪儿去,这宝船其实就是咱爷儿俩做的,只不过你做得少点儿,我做得多点儿。以往,不当紧的地方,我不也放手让你做了吗?可眼下,这活儿到了画龙点睛的时候了,怕万一有个闪失,还是由我来做完了它吧!我这辈子琢了多少玉,最可心的也就是这个大件儿,这是我的压轴戏,唱完了这出戏,我梁亦清也就称得上一个琢玉高手了!往后,我就光支支哈儿,瞅着你也唱成个名角儿!子奇,再等等……”
人心,毕竟不是靠语言可以完全表达的,师傅还是没有透彻地理解徒弟。说到“闪失”,韩子奇默默地缩回了跃跃欲试的手,他不想再分师傅的心,让师傅安安静静地施展出积几十年经验而炉火纯青的绝技去点睛吧,那是一个艺人赢得创造的快乐和荣誉的关键一搏!
“要记住,”梁亦清歇息了片刻,似乎觉得眼睛从疲倦中得到了恢复,心境也更加平和、安定,“一个艺人,要把活儿当作自个儿的命,自个儿的心,把命和心都放在活儿上,这活儿做出来才是活的。人寿有限,‘无常’到来,万事皆空;可你留下的活儿,它还活在人间。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没有一个能活到今天,可他们琢出的玉器呢,不都一个个还活着吗?”
坨子又转动起来,梁亦清此时完全忘却了自我,把他的命、他的心都和宝船、和郑和融为一体了。那宝船上的风帆鼓涨起来,旌旗漫卷起来,舵工、水手呼喊起来,浑厚深远的号子和汹涌澎湃的风浪声在琢玉坊中震天撼地地响起来,三保太监郑和站在船头,魁伟的身躯随着风浪的颠簸而沉浮,双目炯炯望着前方,隨时监视着前途中的不测风云……
突然,这一切都在刹那间停止了,梁亦清两手一松,身躯无力地倒了下去,压在由于惯性还在转动的坨子上……
“师傅!师傅!”韩子奇像在梦中看见了天塌地陷,灵魂都被惊飞了,他呼喊着扑倒在地,扶起四肢松软的师傅……
梁亦清在徒弟的怀抱中吃力地睁开了双眼。“宝船,宝船!”他气力微弱地呼叫着。在这一瞬,他的眼睛是清亮的,炯炯有神,他在搜索那生命与心血化成的目标!当那双眼睛接触到宝船时,他的一双晶亮的瞳孔立即像燃烧的流星,迸射出爆裂的光焰,随即熄灭了……
宝船!在渡过漫长的航程即将到达彼岸的时刻,宝船遭到了意外的灭顶之灾!三保太监郑和遥指远方的右臂被摔断了!这是《郑和航海图》中至关紧要的一笔,整座玉雕的核心部位,七下西洋的方向所指,一臂断裂,前功尽弃,即使丘处机、陆子冈再世也无可挽救了!
“啊!”梁亦清发出一声撕裂肺腑的惨叫,一口鲜血飞溅出来,染红了那雪白的宝船!生命在迅雷不及掩耳的一瞬中结束了,他倒在那残破的宝船上,滚热的鲜血把琢玉人和碎玉连成一体!
【探究练习】
1.分析文中韩子奇这个人物的作用。
2.文中画线的文字描写宝船,请赏析其表达特色。
3.本文写了一个玉毁人亡的故事,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温丽敏/供稿】
■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4
提起《穆斯林的葬礼》,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词――玉殇。是啊,在那随珠和壁,明月清风的“博雅”大宅里上演了多少让人魂牵梦绕的情与事,在夜间那沙沙声中打磨出了多少稀世珍品。两代穆斯林是从这里走向辉煌,也是从这里走向衰败。
我无数次的为故事之中的女主人公叹息,韩新月,如一轮新月般纯洁,如美玉般无暇,她正值青葱岁月,亭亭玉立,她浅尝爱情,不甘于独卧被榻之上,她好似一株出水芙蓉,不容世事污浊,秉持着她那看似平凡的目标,渴望重归于燕园未名湖畔雕梁画栋的备宅之中,于幽幽灯光下,深望着她眷念的爱人,重读他的译作,重听他浅吟出拜伦纯净如清泉的诗句。楚雁潮,26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在燕园教书,由于同对翻译译著事业的钟爱,新月与班主任楚雁潮的建立起了一种相惜的情感。然而在那个容不得浪漫的时代,她的师生之恋只有走向死亡。一年后,噩耗传出,新月患有不治之症,然而,在楚雁潮的一次次关怀中,他们发现彼此之间已越过师生之界,心生爱意,他们是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而且还是一个卧榻病人,这似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与此之上更有一道线,将新月与楚雁潮,那便是信仰,新月是回回,是一位穆斯林,她受着安拉的祝福来到世上,每天看着母亲做斋戒,然而,回回是绝对不能与异教人结为连理,楚雁潮相伴着新月走过了最后一段人生,他只是给了新月延长生命的动力,他没有奢望最最简单的婚姻,他只想这样守着她。然而,楚雁潮最终还是没能力留住新月那脆弱的生命,新月走了。她带着遗憾走了,她带着无限希望走了,她带着对未来的向往,对事业的热爱走了。新月在临死时一直在问她的好友淑彦“天亮了吗楚老师怎么还没来啊……”我潸然泪下,她带着莫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这个有她爱和爱她的世界,离开对于她而言才刚刚开始的人生。当楚雁潮跳下墓穴为新月试坑时,我哽咽了何谓伟大的爱情,那种揪心的疼痛感延伸到了每一处肌肤。此时,我多想质问,上主安拉,您的仁慈哪去了那凄美的让人肝肠寸断的感情,那深邃的让人刻骨铭心的挚爱,那幽杳的柔情似水的关怀,构成了一部伟大的爱情篇章。然而,这只是这部书的一小部分。月与玉的穿插,跨越时空,让我游荡在两代人之间,感动着两段感动。奇珍斋的兴衰,韩子奇的人生经历,韩太太的辛酸与无奈,韩天星的哏直,陈淑彦的贤惠,梁冰玉的倔强与遗憾…一个个血肉丰满的角色汇成了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整篇文章似一支幽歌,一唱再唱,没有华丽的词藻,确是深情至极的诗篇,抽出两条明晰的线,两段忧绵的恋情,两处凝满淤血的城――北平与伦敦,我无法不说这篇小说的伟大。这曲哀歌既毕。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5
玫瑰敬畏
新月,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母爱,从她记事起就似乎没怎么感受过母爱。一位母亲该操心的事,全是由疼爱自己的姑妈所代替,似乎姑妈更像妈妈。每当新月看到写字台上那张六寸大小与母亲的合影时,才会感受到隐约的母爱。照片上的母亲年轻漂亮、时髦,而现在的母亲显然已经老了,变化很大,然而变化更大的不是外表,而是母亲对她的感情,是越来越淡的母女之情,每当面对妈妈那张冷若冰霜的脸时,她总是本能地惧怕和回避。她多么希望妈妈能够给她一丁点的爱,或者是理解肯定。这样或许会消除母女之间的隔阂,但她始终没有得到过,甚至在她病重之际,母亲还为哥哥大办喜事,借口“冲喜”,为了自家的名誉和对穆斯林的虔诚,反对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这一切都是新月无法理解。“她是我的亲妈吗?”她终于抛出了这困扰了她多年深埋心底的疑问。直到有一天,父亲将一封信摊开在她的面前,那是梁冰玉给女儿的第一封信,也是最后一封信。“妈妈走了,继续在陌生人当中孤独地旅行,不是去寻找谋生的路,也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寻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一切都一目了然,母亲对她的冷漠、不关心,甚至无理的要求,完全是因为她们不是亲生的。而她的亲生妈妈呢?却是跟爸爸相爱但无法结合,不知在何处寻找失落的自己的梁冰玉。她想妈妈了,想见到妈妈,想跟妈妈说说她这十几年来的苦闷,她的眼泪簌簌地流下来,呼吸紧促,昏迷,不省人事。而我看到这里,不得不为新月的命运而痛心。我们有着疼爱我们、守在我们身边的父母,但我们又是如何去珍惜眼前人呢?或许只有简单的一句“我爱你们”……新月,有着一个疼爱她的父亲,他们身上流着一样的血,心灵相通,父亲的一个不小心也差点让新月丧命,是啊,当儿女的,又有哪个希望失去自己的父母呢?又有哪个不想要一个完整的家?人们说,父女俩是上辈子的情人,上辈子千万个回眸才可换来一次擦肩而过,那么新月父女俩上辈子又有多少个回眸呢?……新月,有着一个视她为玻璃球的哥哥,不让任何东西玷污她,不让任何人伤害她。父亲,哥哥都愿意为新月撑起一片最美的天空,可是,新月还没来得及享受完,就匆匆带着父亲与哥哥的爱离开了。
向日葵阳光
新月,她的单纯,她的干净,是她获得了许多友谊。淑彦,新月的挚友。她们之间无话不谈,她们之间互相帮助,为彼此的每一件小事而开心或难过。她,和新月一样单纯,她羡慕着新月,羡慕着她有一个幸福的家,起码在她眼里是这么认为的,也正因为这一点,她成为了韩家的一员,淑彦和新月的感情更深了。郑晓京、罗秀竹、谢秋思,是新月到了北大后的舍友。郑晓京,一个具有极强的领导的能力的佼佼者,她是班上的monitor,她身上的一股正气,也来源于她的家庭,她,是党的女儿;罗秀竹,一个乡村的孩子,有着淳朴的乡村味儿,从开始对英语一窍不通,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的她在新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英语神速般的进步,那时的她,为了记“see you tomorrow”这句话,在下面写了一句中文“谁又偷猫肉”,这让人哭笑不得,但这也是罗秀竹付出的汗水,她,是乡村中一朵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谢秋思,是新月在班上唯一的竞争对手,新月就凭着“我不能当第二名”的信念,超过了这传说中的才女,稳坐第一名的位置,谢秋思也不再趾高气昂,努力地想要赶超新月,她,是城市中的牡丹,却有着一股摆脱世俗的傲气!
昙花短暂
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美好而又坎坷,让人为爱情的美好而微笑,为爱情的坎坷而难过。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爱好。两个人都热衷于翻译事业,而新月对楚老师的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新月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英语的热衷,以及她开朗的性格,美丽的外表,都不能不让楚雁潮动心。起初因为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的不同,他把自己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决定就这么默默地爱着她、关心着她,永远也不要表白,真正的爱不是拥有。可是,世事的变化是常人无法预料的,当楚雁潮得知新月得了不治的心脏病后,决定向新月说出自己的爱,以燃起新月对生命的渴望,让她能积极向上地过着每一天。他们相爱了,爱得那么真诚,那么热烈。楚雁潮为新月买了留声机为她放最爱的《梁祝》,跟她一起翻译鲁迅的文集,完成他们的共同梦想,他对新月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使新月的病情有了好转。可是,他们的爱情却受到了来自母亲的阻碍,但他们并没有为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的爱着对方。楚雁潮甚至愿意同他们一样信奉教,愿意面对与新月没有结果的事实,继续深爱着新月。只要能让他看到她,就足够了。可这份爱却始终无法留住新月的性命。当楚雁潮像往常一样冒着风雪赶往医院的时候,新月正在竭尽全力呼唤他所爱的人,但仅仅只喊出一个字“楚……”。她离开了,绝望、无奈、遗憾地走了。这样的事实让楚雁潮无法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两个相爱的人,面对生离死别,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几年后,当新月的亲生母亲梁冰玉到女儿坟前看望女儿时,发现了一位中年男子,矗立在新月坟前,用小提琴深情地拉着《梁祝》。楚雁潮高大的身影,与新月的一幕幕,他所演奏的《梁祝》和他对新月无边的爱,无不让人的心灵震撼,让人落泪。也许,新月正在另一个虚空对着楚雁潮微笑……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精选 篇6
最近突然对伊斯兰这个宗教产生了一些兴趣——也许是因为,我的生活中出现了穆斯林,让我发现这个话题其实离我们很近,我们却对其一无所知。比如,活了三十多年了,也自诩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却是最近才知道,原来这世界的三大宗教竟然是同一个源头,打的死去活来的穆斯林和基督徒信仰的是同一个上帝,他们都是亚当夏娃的子孙。而我那受过更高教育的先生,要昨晚跟他聊起这个话题,才知道耶稣不是上帝!
不免惶惶然起来,想要恶补一下“常识”。但是历史文化方面的书毕竟没有这个小说看起来快。结果是先借了科普读物还没有读完,后借的小说却已经读完了。
ok,扯远了。不说那么多闲话啦。
这本书的豆瓣评价挺高,我也打了一个相对高分,可是打完以后却发现评论里面,给极差评的很多。也是,肯花时间来白扯这个问题的人,要么是非常的爱,要么就是非常的厌恶了。看了别人的评论,我也来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这本书我看的很快,因为很想知道悬念的谜底,验证自己的猜测。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叙事模式是两个时代交错的,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看的话,没了悬念,可能就没有那么吸引人。而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也不是作者构思的,而是参照了真实人物的经历,所以从构思上,也不能显出其能力。
另外一点让人诟病的是它的时代局限,如里面的爱情,单纯的一塌糊涂。新月的纯爱系列在现代社会已经没人相信。而梁小姐打着自由平等权利追求爱情做小三,丧失了基本的道德观,还不用说违反了其宗教信仰,让人对“新时代、新女性”到底是什么产生质疑。另外,梁小姐和韩先生,有爱吗?不是要共同语言吗?他们俩之间,看不出来有什么共同语言吧。而所谓的爱,又在回国的一两天之间,烟消云散了。真是joke。
但要肯定的是,这仍然是一部好书,鸿篇巨制。但是其价值,不在于剧情(plot),而在其对老北京(地区)、玉器(行业)、回回(人群)、民国(时代)至今等细致生动的描写,是宝贵的历史记录,也是史诗。不要小看记录的作用。文中不是提到历史上著名的回回吗。后来听说朱元璋也有是回回的说法,在网上一搜,因为没有官方明确记载这个问题,明朝离咱们感觉并不远吧,但现在竟然也成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不清楚的一段公案了。但记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存历史,也可以展现给当代人,让我们了解彼此,才能有沟通的前提。MZ、宗教问题,在网上经常引起争论,但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过?而这本书,提供给我们的就是一个窥见的机会。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心得 篇7
一、月亮与女性命运
在中国文化体系中, 月亮是与柔弱、宁静的女性相连的。早在《诗经·陈风·月出》中便有以月喻美人的诗句“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唐代诗人韦庄在《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里以月色来比喻美女的肤色:“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在汉墓砖画中, 伏羲手捧太阳, 女娲则手捧月亮。
《穆斯林的葬礼》以反复出现的“新月”意象隐喻着女性的悲剧命运。在作品中, 主人公韩新月作为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爱情结晶, 在一个天上挂着弯弯月牙儿的晚上出生, 一弯新月象征着崇高、希望、纯洁、与善良。韩新月活泼开朗, 积极上进, 有着姣好的外貌和文静的气质, 一切美好都在她得了心脏病后破灭了。“新月”这个与“韩新月”名字一样的词语也经常出现, 如“新月形的纹路”、“像弯弯的新月一样升起来了”、“又见新月, 弯弯的, 尖尖的”等。作者想要透过“新月”传递给读者一种淡淡的忧伤, 带着残缺的遗憾, 同时也暗示了韩新月的悲剧性结局。
梁冰玉和韩子奇的感情结合, 在穆斯林教义下是不被认同的的, 她只有远走他乡, 忍受着远离丈夫女儿和孤苦度日的苦痛。她心中的清苦似天上弯弯的月牙, 她的内心世界也如弯弯的月牙般凄凉和冷清。韩新月和梁冰玉都是“新月”, 她们的人生悲剧与月亮的冷、清、晦、落紧密相连。
至于梁君璧, 她的常态则是满月。在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 她和韩子奇的儿子“天星”诞生到了, 她的世界是美满幸福的, 这与韩新月、梁冰玉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 日中则昃, 月盈则食, 她的人生轨迹亦如月亮的阴晴圆缺般运转, 随着奇珍斋的发展壮大, 她却将自己闭锁在家庭生活的狭小圈子里, 目光短浅、品位低俗。她无法理解被韩子奇视为自己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的盛会, 斥之为“闲篇”, 觉得倒不如卖了钱, 揣在腰里。她生命光彩的日渐暗淡与满月的亏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月亮与民族传统
月亮与伊斯兰文化联系紧密, “在伊斯兰文化中, ‘月’是神性的象征, 寓意幸福美好, 在麦加时期早年经文中, 诸如‘月亮’之类的盟誓就已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新月”充满了别样的审美意蕴, 传达出崇敬月亮的民族情怀。当韩子奇乘坐的轮船途经阿拉伯海时, 他在深沉的夜晚“望着静穆的星月, 望着天际隐隐可见的阿拉伯半岛的淡影, 他想起了五百年前中国人的声势浩大的航行。”
小说中月亮的出现以及变化都与情节发展相关联, 作为背景烘托着情节的起伏跌宕、人物的心理发展状态:韩新月发病时“薄云在夜空流动, 隐隐现出朦胧的月亮……清清的, 淡淡的……迅速地亏损了, 像被潮水一点一点地浸没”;楚雁潮向卢大夫咨询过韩新月的病况后“一弯下弦月透过浮云, 现出朦胧的光, 虚虚的, 淡淡的……”;梁冰玉抛下女儿独自离开时“那个夜晚很黑, 很冷, 没有月亮……天上的新月还没有出来”;韩新月的葬礼时“西南方向, 新月升起来了, 弯弯的, 尖尖的, 清清的, 亮亮的, 多么美丽的新月”等。月在小说中成了一以贯之的线索, 配合着情节起伏而发展变化, 它与回族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 它给人以启示和指引, 这体现了月亮是作为“神性”的象征而存在的。
“新月”是崇高、清静和希望的象征, 月亮的圆缺变化昭示民族文化的走向, 它代表了回族的民族色彩, 所以霍达说:“我无意在作品中渲染民族色彩, 只是因为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民族当中, 它就必然带有自己的色彩。”果戈里也说过:“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袖衬衫, 而在于表现民族精神本身。”霍达笔下的月亮是象征回族文化色彩的意象, 是表现回民精神的意象, 它承载着回族人民对自然的美好向往。
三、月亮与美好信仰
月亮的阴晴圆缺隐喻着人生的苦短和世事的悲欢离合, “伊斯兰人自始至终面临的是酷烈的自然环境、艰难的生存条件和苛严的人文境况。所有这些境遇铸造了回族穆斯林的坚忍与敬畏, 使他们学会直视生命中的磨砺及前行中的孤独, 凭借一种宗教性的生命自律行为去追觅信仰与理想, 在世代的品悟‘苦难’、拒斥‘悲悯’中坚守生存。”穆斯林寄托在“新月”里的精神信仰如灵魂永存, 而回族人对月亮的信仰正是他们对人生的信仰, 是在孤独绝望中坚信光明终会来到的信仰, 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小说通篇充斥着苦难、精神折磨、心灵压抑和顽强的抗争:郑和是一位“回回”, 他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 包括“七下西洋”, 但他对于信仰的坚守却令所有回民心生敬意;长者前往麦加朝圣, 跋山涉水、食不果腹, 一路上的艰险可想而知, 但他从未想过退缩, 哪怕耗尽生命, 也要见到“真主”, 这是对苦难的无畏与对对信仰的崇尚;“玉王”梁亦清, 一生琢玉、鉴玉、览玉、品玉, 即使在民族危难之时, 也不忘弘扬中国玉文化, 将毕生的心血洒在继承和完善中国玉文化的漫漫征途上, 是他对玉的执着支撑着他;韩子奇在师傅去世以及家中因债务而被洗劫一空后, 还忍辱负重, 投身仇敌蒲绶昌门下, 三年内苦学经营, 掌握应酬英语, 终于重振奇珍斋, 名冠北京玉器行;韩新月在被同学嘲笑她是少数民族的情况下刻苦学习, 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证实了自己的实力, 这些都是信仰的力量。“人们哪, 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 各自为着神圣的信仰而献身, 走向生命的归宿。”霍达正是想借助月亮的变化规律揭示人生苦短的哲理, 从而传达出“信仰”的可贵。
作品中多次提到一天五次的朝拜, “日出前晨礼, 午后的晌礼, 太阳平西的脯礼, 日落黑定前的昏礼, 夜间的宵礼”虽然繁琐, 但没有人觉得厌烦, 相反, 他们是怀着敬意的, 这源于内心对生活和自然的信仰。穆斯林归顺真主, 接受真主通过穆罕默德所晓谕的启示, 虔诚祈祷, 宽厚仁爱, 捍卫信仰。“‘月亮’的色、形、质、分别负载了中国回民尚洁、喜白、思乡、念亲与坚忍内隐等独特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月亮’意象便成为回民心象的最贴切的载体。”
“信仰”绝非仅指对月亮、对宗教的崇拜, 它更是指回族人民对理想的最高追求。正如梁君璧虔诚信仰真主安拉;梁冰玉追求人格独立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韩子奇对玉的执着;而韩新月与楚雁潮则追求美满的爱情。尽管他们的人生都是悲剧, 他们的追求未能完全实现, 但所追求的这个过程就是他们人生存在的价值体现。这就是一个民族的信仰, 一个民族的“月亮”。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个民族浩荡的赞歌, 月亮象征着女性的命运, 承载了回民纯澈的灵魂与坚定的信仰, 它见证了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 它早已融进了回族的血脉。
参考文献
[1]周哮天.诗经鉴赏[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7.
[2]张建成.一道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景线——《穆斯林的葬礼》之创作美景[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7 (05) .
[3]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心得 篇8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伊斯兰教;回族;丧葬文化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164-03
《穆斯林的葬礼》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部表现回族人民特别是现代都市回族人民的生存境况和内心情感世界的史诗性作品。全书近五十万字,时空跨度大,人物众多,内涵丰富,气势恢宏,具有鲜明的伊斯兰宗教文化和回民族文化特色。冰心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回族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婚礼、葬礼、节日、饮食等种种带有伊斯兰文化色彩的风俗习惯,大大开阔了非穆斯林民族读者的视野。本文拟就小说中所描写的穆斯林丧葬礼俗做一番探析。由此探寻其广阔深远的宗教、文化内涵。
一、《穆斯林的葬礼》中所描写的回族丧葬情节
《穆斯林的葬礼》用不小的篇幅描写了回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使之成为情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突出的例子如葬礼和婚礼。小说中,共描写了两次葬礼。这两次葬礼前后呼应。具有对比的意义,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
梁亦清是一个中国传统的穆斯林形象。他手艺高超、擅长琢玉,但为人木讷,又不懂得生意场上的互相倾轧,最终在资本商汇远斋老板蒲绶昌的压榨下含恨死去,从而引发韩子奇、梁君璧誓为之报仇及后续情节的发展。
梁亦清的葬礼标志着小说情节的开端,亦表现了穆斯林葬礼的基本特点:土葬、薄葬、速葬,最为简朴不过,同时却隆重而庄严。“……伊斯兰教的葬礼是世界上各民族、各宗教中最简朴的葬礼,没有精美棺木,没有华贵的寿衣,没有花里胡哨的纸车、纸轿、纸人、纸马,没有旗、锣、扇、伞的仪仗,没有吹吹打打的乐队。没有满天抛撒的纸钱……一心归主的穆斯林,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来粉饰自己。”惟有庄重念诵古兰经的声音陪伴死者宁静地入土。
韩新月作为霍达精心塑造的美好形象,美丽聪慧、纯洁善良,对人生、事业、爱情都抱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因病被迫辍学,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又使其对爱情绝望,终致夭折。
新月的葬礼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是对其短暂一生的总结,也是作者感情的大爆发。在此,作者强烈真挚地祈求真主助佑穆斯林埋葬吃人的文化生态环境:“穆斯林们肃然跪在墓穴前,默默地为新月祈祷;美香燃起来,神圣的经声在墓地回荡;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
书中的这两次葬礼,都是在极具伊斯兰宗教文化色彩的氛围中进行的。从病人临终前的提念“清真言”,到洗涤亡人时纯净简朴的“洗礼”;从没有任何陪葬品、只穿白色的“克番”下葬,到“朵斯提”质朴真诚的“拿手”礼,从阿訇和乡老在“伊玛目”率领下为亡人站“着那则”,到下葬时,由亡人亲属试墓穴大小、平整与否的“试坑”,再到守葬、阿訇诵经。直至封闭墓穴等穆斯林丧葬礼仪,这一切无不是穆斯林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亡人表达情感。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了穆斯林葬礼的隆重、庄严和质朴,“它是为亡人举行的一次共祈……是忠实的灵魂对于真主的无限崇敬,是每个人衷心情感的倾泻,是为了全体穆斯林包括亡故的人而向真主发出的切望于将来的吁请。”
那么,小说中所描述的两次葬礼习俗是由什么决定的,它又具有怎样的礼仪和特征,我们可以从下文中寻到答案。
二、伊斯兰教义下,穆斯林葬礼的基本礼仪
临终前:无论男女老幼,家人和亲属都要向他(她)提念:“清真言”,“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目的则是要亡者临终前不忘主圣,从而得到信仰。
无常(咽气)后:家人闭拢亡者双眼,扣合下颌,顺其四肢,使其靠右侧而卧,头北足正。南面朝天房,并以白布覆盖其体,然后在家门外贴出丧单,并请专人向街邻亲友报丧。
盖面:听者在收到丧讯后,应尽快赶到亡人家中,看看亡人的遗容。向丧主家属表示哀悼。并送一些钱物等实用品,帮忙尽快安葬亡人。
洗礼:又叫“着水”、洗“埋体”(亡人遗体)。即给亡人洗小净和大净。男子无常后请阿訇净洗,女子无常后则请本族老年或中年妇女净洗。洗法如同活人一样,即由上至下,先右后左,唯不漱口呛鼻。净洗完毕用净布将水轻轻拭干,并在亡人七窍涂抹麝香,以除味防虫。嘲牺牲于战役中的烈士不洗大净,为其穿上血迹斑斑的衣服安葬即可。这是对殉教者尊重的一种表示。
穿“克番”(丧衣):穆斯林只用白布裹身,忌用殉葬品,克番一般男三件女五件,并各有其不同的尺寸要求。布料一般为白棉布,不可采用绫罗绸缎和其他昂贵的布料。克番上写有经文,意为:“我作证,除真主外,别无主宰;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表示死者生前是个敬畏真主的、有信仰的人。
殡礼:殡礼又称“者那则”,是穆斯林葬礼中的主要宗教仪式,也是活人对亡者最后的祈祷礼,是最隆重的、最庄严的,也最简朴的。殡礼的参加者必须有大小净。且不致悼词、不鞠躬、不扣头。只是众人由伊玛目或亡人的至亲带领,领拜师相对亡人的胸膛而站,众人随立其后。举义,抬手,赞美真主,念诵四次“泰克比尔”,祈求真主赐福亡人,使其天园有位。同时反省自己,求主宽恕。
埋葬:殡礼结束后,就将亡人抬往专门的回族墓地。一般由四人来抬,其他人帮扶轮换。至墓地后,一般先由亡人亲属试探墓穴的大小、是否平整,再将遗体从匣中取出。缓缓送入所挖之墓坑内。亡人足南首北面西,以示朝向圣地麦加。用土坯砌好偏洞口以后,再将墓坑填满。埋葬时需念诵《古兰经》的若干章节。因伊斯兰教不主张修饰坟墓,故只立标记以便识别即可。
丧葬毕,一般当天不在家准备茶饭。有的地区穆斯林在四十天、百日、周年等日子,亡人的家属要亲自或请阿訇念诵《古兰经》的相关章节、炸油香和请阿訇上坟,以示纪念,并祈求真主怜悯亡人、宽恕亡人。
三、伊斯兰丧葬文化的主要特征
显而易见,既然葬礼的主体是穆斯林,那么伊斯兰丧葬文化就必然呈现出与非穆斯林民族的丧葬文化相异的特征,相较之下有以下几点:
(一)土葬
如不是特殊情况,穆斯林一般实行土葬,并且,这种土葬方式十分彻底。不用棺材,坟底也不铺木板、石板、水泥等非土物质,墓坑的具体结构,个个教派则有所不同。以中国的格底目教派为例,墓坑一般深约4米,长约2米,宽约1米,内置土梯。在墓坑底部西侧挖一偏洞,称为偏堂,是亡人的安身之
处。偏堂外观呈圆拱形,拱顶距坑底约有1米;内部则南低北高,长度约为1.8米,宽度则不到1米。穆斯林将亡人遗体直接放入偏堂中,让遗体腐化后立即被泥土吸收,以附合伊斯兰教人之出于泥土、归于泥土的教义。
(二)速葬
速葬即三日必葬。一般早上无常,下午埋葬,下午无常,次日埋葬。如果亲属不在场,也最多等三天,三天内必须埋葬亡人。穆斯林认为,“亡人入土如奔金”。若停放遗体时间过长,就是对亡人的不敬。如《穆斯林的葬礼》中韩新月死后,她的父亲舍不得离开她,不断地向妻子乞求:“让女儿多留一天,再多留一天,女儿走了,就再也见不到了!”“韩新月又在家住了两天,该走了,决不能超过三天,非走不可了。”而且,穆斯林不提倡把遗体运回故乡,主张死在哪里就葬在哪里,在穆斯林中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话“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如果不具备土葬条件,比如在海上航行时,就可以在船上举行净仪和殡礼,将亡人投入海中,为之水葬。
(三)薄葬
薄葬即葬必从俭,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是穆斯林的又一传统美德。无论亡人生前是富甲一方还是一贫如洗,是位高权重还是潦倒低贱,他们的葬礼一律禁用棺材和陪葬品,遗体一律用同样尺寸同样质地的白布包裹,墓穴以同样的面积挖掘,殡礼以同样的方式举行。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穆斯林的葬礼隆重,庄严而简朴,没有丝毫的浮华。它是为亡人举行的一次共祈……它没有鞠躬和叩头,只有站立和祈祷。没有音乐。穆斯林的祈祷不需要任何音乐来伴奏,它是对真主没有任何扰动的静默,它以特殊的形式而永垂不替,以庄严地站立去感觉真主的真实存在。去沉思他的伟大、光荣和慈爱。”
四、以伊斯兰丧葬文化看穆斯林的生死观、人生观
上文提到,伊斯兰丧葬文化的主要特点即:土葬、速葬、薄葬。而这些都是在穆斯林独特的生死观、人生观的直接影响下,以其为基础,产生、发展、确立的。
穆斯林实行土葬,是由于伊斯兰教认为,人是由真主用泥土创造的,实行彻底的土葬,可以使人与泥土化为一体,最终回归本源。
当一个穆斯林无常后,其遗体必须在三天之内被埋葬,以表示对亡者的尊重,体现亡人入土为安的意义。
薄葬则体现了穆斯林的简朴本质,伊斯兰教认为,既然人是赤身来到今世,就应孑然一身地离开。除了“信仰和善行”可以伴他(她)进入后世外,人世的任何物品,对亡者都毫无作用。
中国穆斯林称人的死亡为“归真”,意即皈依真主。当亲人气绝时,家人朋友感到悲痛、泣不成声,都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大声哭喊和捶胸顿足,要表示忍耐和顺受。如《穆斯林的葬礼》中梁亦清死后,他的大女儿梁君璧“跪在父亲的身边,望着那张苍老、疲倦而又死不瞑目的脸,她的热泪‘刷’地滚落下来。但是,她没有叫喊,没有摇晃着亡人诉说一切,她知道,父亲已经归去了,在他离开人间走入天园的时刻,是不应该打扰他的,让他静静地走,从容地走,带着‘依玛尼’——崇高的信仰。”同样,当一个穆斯林听到同胞去世的消息后,应顺应主命,以诵念“我们是属于安拉的,我们都将回到他那里”(《古兰经》的经文以示悼念。
在伊斯兰看来,生老病死都是真主的旨意和安排,死亡也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它仅仅连接着今世与后世,是真主的前定,是短暂今世的结束和永久后世的开始。人的肉体死后,人的灵魂却不会消失,人的意念或精神仍然存在。
伊斯兰教信仰后世,确信末日审判。《古兰经》说:“今世生活,只是游戏、娱乐、点缀、矜夸,以财产和子孙的富庶相争胜;譬如时雨,使田苗滋长,农夫见了非常高兴,嗣后,田苗枯槁,你看它变成黄色的,继而零落。在后世,有严厉的刑罚,也有从真主发出的赦宥的喜悦。”就是说今世的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人的最终归宿还是在后世。
当然,伊斯兰并不否定今世,其认为短暂的今世是到达永久后世的必经阶段,所以人活在今世时,在谨守“五功”的同时,就应当正直善良、诚实忠厚、坚忍不拔、宽容大度、慷慨仗义、谦虚谨慎。需知,无论金钱权势、身份地位,每个人最后都会有同样的归宿——一个土坑,一片漆黑,是福是祸,全凭生前。《古兰经》说:“竞赛富庶,以使你们疏忽,直到你们去游坟地。”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生前的行为负责。因为“在今世与后世,安拉以坚固的言辞使信道者坚信,安拉使不义者误入迷途,安拉是为所欲为的。”由此可以看出,伊斯兰注重“两世”的平安、吉庆与祥和。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心得】推荐阅读:
读穆斯林的葬礼心得05-10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05-21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07-02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09-04
《穆斯林的葬礼》优秀读后感800字11-08
读书笔记---《穆斯林的葬礼》07-06
高中的读书笔记穆斯林的葬礼08-02
浅析《穆斯林的葬礼》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05-22
穆斯林婚礼策划书10-19
穆斯林开斋节致辞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