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穆斯林的葬礼心得(共10篇)
读穆斯林的葬礼心得 篇1
我听说这本书很久了,但很抱歉我没有认真读过它。这个“偶然”的机会终于让我有幸看到了它的风采,我想写点什么,却不知道该写在哪里。《月与玉》的意境,充满淡淡的忧伤,让我写不出来。好像不重视,就会打破这种美好的意境。
这是一首反映穆斯林生活的圣诗。反映普通人生活的历史剧;反映平凡却苦涩的爱情故事的缩写;一张真实的照片,展示了奇怪而古老的民族习俗。这部50万字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和淡然的文笔,对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婚丧嫁娶进行了全面而透彻的描写。宏观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展现了广阔的生活图景。作品中人物的活动范围从20世纪初到80年代,从亚洲到西欧,描写了二战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鲜为人知的穆斯林生活习俗,玉器的历史和感人的故事。它不仅是穆斯林的葬礼,也是爱的葬礼。它描述了几代人看似“扭曲”的爱情周围的穆斯林生活。
读这本书就像走进了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被书中美丽的文字和表达深深吸引。作者用的词如此贴切,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我觉得是现代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挺独立的。不足为奇的是,它以其独特的情节和风格造成了“轰动效应”。看完这本书,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心里的悲痛和遗憾久久不能释怀。我甚至抱怨作者为什么这么残忍。我想给一个完美的少女这样悲惨短暂的一生。我想拆散一对真心相爱的人,让他们无法跨越阴阳的鸿沟。死者是自由的。活人呢?还是要承受人类的痛苦。
读穆斯林的葬礼心得 篇2
一、死亡情节——死亡意识的镜像
在《穆斯林的葬礼》中, 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演进, 死亡意识在作家的笔下流露出来。通过穆斯林家族三代人三次主要的死亡描写和回民神圣而又复杂的葬礼仪式, 小说进入了一种悲美、肃穆、庄严的境界。
首先是奇珍斋主梁亦清之死。他的故事是小说发展的初始和引爆点。霍达坦言写作《穆斯林的葬礼》的初衷是“作为回回民族的一个成员, 我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民族。”4与此相通, 梁亦清接下那幅《郑和航海图》也是因为对本民族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不, 我应这活儿, 一不是为了保住奇珍斋的招牌逞能 ;二不是贪图他给的这个价钱。让我横下这条心的, 就是因为三保太监郑和是个穆斯林, 是咱们回回!”;“还有这位郑和, 都是跟咱们一条血脉的回回!人, 不能忘了祖先啊, 冲他们, 我也得豁上这条老命, 做出宝船。”5三年来, 梁亦清“把活儿当做自个儿的命, 自个儿的心, 把命和心都放在活儿上”。经过师徒二人的精心雕琢, 宝船终于到了画龙点睛的阶段。然而遗憾的是, 宝船的制作到了最为攻坚的时候, 却遭到了灭顶之灾, 一臂断裂, 前功尽弃。“当梁亦清那双眼睛接触到宝船时, 他的一双晶亮的瞳孔立即像燃烧的流星, 迸射出爆裂的光焰, 随即熄灭了……”6他倒在水凳儿上再没起来, 带着难以形容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他的生命与他的宝船在一瞬间消亡了。梁亦清出师未捷身先死, 人已离去, 留下的却是已毁的宝船。其次是韩子奇的死。他的一生可谓是悲且奇的一生, 从他踏入梁亦清家的那一刻开始, 玉就成为韩子奇生命的重心、乃至全部, 也注定了他为玉而生、为玉而死的命运。为了玉, 他忍辱偷生, 学习英语 ;为了玉, 他去了解政治, 了解交易 ;为了玉, 他漂洋过海, 险些客死异国他乡 ;为了玉, 他更是抛弃了自己的爱情、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为了玉, 他甚至隐藏他的汉人身份, 生活了一辈子。经历重重, 他终于成为了“玉王”。女儿新月的病情和死亡给了韩子奇严重的打击, 红卫兵对韩子奇所有藏品的洗劫, 对他来说是致命的一击。他一病不起, 玉是他的命。再次是新月的死。虽然她不曾知晓自己尴尬的出生, 但是, 从小受到爸爸和哥哥细心呵护。她争强好胜, 如愿以偿考上北京大学, 满怀信心地要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做到全班第一。她将满腔热血投入到翻译事业, 并与志趣相投的楚雁潮老师产生了爱情。在爱情上, 她认同“平等、真诚的爱情”, 宣称“我只认为爱是自发的、天然的、无条件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与爷爷和父亲将自己的生命与信仰奉献给玉不同, 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剥夺了她年轻的生命。韩新月第一次发病之后, 为了在哥哥的婚礼上做点事, 她操劳过度, 导致腮腺炎复发, 病情加重。在医院, 楚雁潮向她表白, 两人坠入爱河, 愉快、轻松的心情使她的病情得到缓解。在父亲的书房里, 韩新月偶然发现爸爸在《内科概论》这本书, 书上的标记让她如梦初醒, 她的病已经无法实施手术, 她轰然陷入绝望的深渊。楚雁潮的爱鼓励着、支撑着她从病魔中站起来。养母梁君璧无情地反对她与楚老师的爱情, 加之新月得知自己亲生母亲之后百感交集的心情, 她的心境大变, 身体日益不支, 不但手术无法实施, 而且导致了她的失明。她的体力没能支撑她等到想见的人, 在大雪纷飞的清晨, 她带着病痛、留恋离开了她的亲人。7
在作品中, 死亡与葬礼双生, 也与爱情、宗教信仰纠缠在一起。正如小说中描述那样, “人们哪, 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 各自为着神圣的信仰而献身, 走向生命的归宿。”
二、玉和月——死亡意识的隐喻
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指出 :“死亡, 是每一个诞生在光线中的人的共同命运。”死亡来自生命内部, 内在地与生存交织在一起。在任何一个生命时刻, 我们都在走向死亡。因此, 死亡与生命是同一个存在过程的两个方面。8生命意识与死亡意识相连、相通。在《穆斯林的葬礼》中, 作者对结构布局独具匠心, 采用时空交错、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全书从序曲至尾声共十五章, 每章的名称以“月”与“玉”字开头, 第二个字不仅是每章的主题, 也与主人公的生命形成一种隐喻关系。作品把死亡意识转换成审美的艺术意象和意境, 并按照作家的思维方式和情感逻辑去阐释和表现。“月”与“玉”这两个意象在文中随处可见, 它们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也是穆斯林文化的象征, 亦代表两个年代的更替。从章节名称我们就可以看出时代的轨迹和生命的过程, 感受到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在《穆斯林的葬礼》中, 霍达放弃了以往大型题材的叙述方式, 对艺术结构进行了新的尝试, 成功地建立了一种流动的、有生命的叙述模式。9
小说中以“玉”字命名的篇章, 主要描写“博雅”宅第一代人和第二代人的生活状况和人生追求 ;以“月”字命名的篇章, 则以第三代人的爱情悲剧和不可逃脱的命运为叙事对象。《穆斯林的葬礼》中以“玉”为名的章节包括“玉魔、玉殇、玉缘、玉王、玉游、玉劫、玉归、玉别”, 这条叙事线索是“玉”史的再现, 也是爱玉之人为玉生、为玉死的故事, 是“一首男人的挽歌”的象征表现。10玉的意象贯穿全文, 作者的情感和文本的叙述赋予“玉”以生命张力, 使人物的生命形成一条玉的长河。
“千年古都, 古都千年, 也是一部玉的历史。”11易卜拉欣的眼前出现了一条玉的长河, 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默默磨啊, 磨啊, 磨白了头发, 磨尽了心血和生命, 磨出了光彩夺目的人间珠宝。现在璧儿“巴巴的巴巴”已经不在了, 但是他亲手磨出的宝贝还在, 他精湛的技艺还在, 他的后人——璧儿的父亲还在, 这条玉的长河仍然永不停息地流淌……”12
“我不能失去一切!玉, 是我的生命……”作品中的玉是生命的隐喻, 玉所遭遇的一切象征着主人公生命的状态。用“玉碎人亡”描述梁亦清的去世, 暗含了他此在生命和琢玉事业的结结。韩子奇的生命在“玉”的消亡中走到了尽头, 没有了玉, 他的生命便失去延续下去的意义。
如果“玉”以男人视角来讲述他们的生命形式, “月”则以女性视角来反映她们的命运。“月冷、月明、月晦、月情、月恋、月落”以新月为中心人物, 而小说始末的“月梦”和“月魂”则以新月的生身母亲为中心进行叙事。新月出生时, 天上挂着一弯新月, 她的名字由此而来。月, 在文中是纯洁、善良与希望的象征。天上的新月发出幽幽、淡淡的月辉, 隐喻着新月感伤、苦难的一生。月的阴晴圆缺象征着新月一生的悲欢离合。同时, 作为信仰之“月”的宗教意义层, 其内蕴的人生苦短、族裔历史苦难、信仰之坚等均成为月亮之意蕴层面的昭示。13月与玉相互交织、互相映衬, 形成意象组合, 彰显出一种高雅、真洁、幽深的生命意识。
三、对生命的思考——死亡意识的立意
“悲剧认定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死亡是什么时候来临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人在死亡面前做些什么。”14在《穆斯林的葬礼》中, 梁亦清以生命刻宝船, 在玉碎人殁之际, 品德与灵魂在生命完结的一刹那闪耀了最璀璨的生命光辉 ;韩子奇感召先师的精神力量, 他为玉而生, 为玉而死, 一生在“玉河”中搏击人生的风浪, 他向人们昭示出生命的价值和生命意蕴 ;死期逼近, 韩新月不向命运低头, 鲁迅的《起死》和欧·亨利的《热爱生命》给了她抗争的勇气和信念, 她在短暂的一生中, 坚韧而执着地追求生命的价值, 给人们一曲热爱生命之歌。他们的生命和精神诚如霍达所言 :“我觉得人生应该做那样的人, 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 悲剧, 也是幸运的, 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 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一个大写的‘人’。”
回族关于死亡的用语最多的是“无常、归真、口唤”, 这些词本身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死的高贵源于生的高贵, 理解了生也就理解了死。15霍达认为“人生的真谛, 就是人活一世, 活得值!”她说 :“每个人的脑袋上都有一个不可知的幽灵在徘徊 :命运。命运主宰着人生, 或直上青云, 或坠入深渊。对命运俯首帖耳、任其摆布, 一辈子等于白活 ; 而敢于和命运较量的, 哪怕碰得头破血流、七疮八孔、粉身碎骨, 也算活得值!”16梁亦清用生命刻下宝船, 韩子奇坚定一生为玉的信念, 老姑妈以生命守护诺言, 韩新月悲情短暂却与命运奋力相抗的一生, 他们活得值!他们“懂得了人生艰难, 但生命竟可贵。”参悟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与死便摆脱了紧张的对立关系而呈现出一种释怀、一种亲切的依存。梁亦清离开人世之前, 告诫徒弟“人寿有限, ‘无常’到来, 万事皆空 ;可你留下的活儿, 它还活在人间。”作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 宗教义理内化为梁君壁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态度, 幼年时, 苦难与父亲的死亡降临时, 她表现得异常坚强、勇敢。人到中年, 当丈夫面临死亡, 心中充满恐惧之时, 她用宁静的内心给他安慰。韩新月离开的时候, 既无爷爷的遗憾, 更无爸爸的恐惧, 她是带着纯美的希望而去的。
“一代又一代人的死, 都不是重复的, 不是毫无意义的, 民族的希望, 正在于不断的追求之中, 子孙后代终究会明白 :人, 应当怎样活着!”17
四、结语
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死亡的探寻出现在许多族裔文学作品中, 回族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在审美建构上, 原乡意识、死亡意识、底层意识成为回族文学美学内涵的核心构成。18死亡意识是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美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其悲剧意蕴的底色。本文在综合分析小说中的死亡描写及其隐喻的基础上, 挖掘隐藏的作家的死亡意识, 体味她对生命的深层次思考。死是生得另一种存在状态, 正视死亡才能更加懂得生命。对死亡和死亡意识的理解, 是从另一个侧面对生命进行审视的过程。
摘要:《穆斯林的葬礼》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 描写了民族宗教信仰下的韩子奇和韩新月两代人的人生悲剧, 巧妙地安排爱情和死亡情节。死亡使人物陷入痛苦的折磨, 小说的悲剧美在生命、死亡、爱情三个层面上得以体现。本文通过分析这部小说中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死亡情节, 探寻月和玉两个核心意象与主人公生命之间的隐喻关系, 追问作家的生命体验和对生命的思考, 从而挖掘出作品的死亡意识及其深层意蕴。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篇3
关键词:穆斯林;梁冰玉韩子奇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09-01
人生的舞台上,喜剧,悲剧,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
——题记
记不得是多久前,当友人向我推荐这本书时,只是觉得它像摆在图书馆书架上等待我触摸的,毫无特殊喜爱的书籍中的一本。今天偶然在室友书架上翻出此书,读后欲罢不能,不能说每个字都仔细阅读,但总算对得起娟丽文字,几番情绪,深切愁思。
《穆斯林的葬礼》讲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者霍达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法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梁亦清、韩子奇、梁冰玉、新月、楚雁潮、、、、、、曲终掩卷,荡气回肠,百感交集。
本书分别采用“月”、“玉”两个意象为两条主线索,将情节交错展现在读者眼前。以“月”为代表的人物主要是韩新月、楚雁潮。以“玉”为代表的人物主要是韩子奇、梁冰玉、梁君壁。所有的悲欢离合,伤感忧思都发生在一个叫“博雅”的宅子里。
文章开篇就以倒叙的手法把书中的一个关键人物梁冰玉引出来。“清晨,她走来了,走在这里,她仿佛从一个长长的梦中醒来,面对着这个苦苦寻找的世界,是那么熟悉,仿佛岁月倒流了,那不堪回首的一切都不曾发生。不,岁月永远不会倒流。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隔绝的太久了,大门里贮藏着她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切。她是韩太太的妹妹,和韩子奇从小一块长大,她充满热情、叛逆,单纯、活泼,对爱情执着,是新女性的代表,为了爱情,她可以抛却一切世俗观念,毅然和自己的姐夫走在了一起。她理智、勇敢,当不得不面临选择时,她选择了退后。正如她在给女儿新月的信中所写“妈妈走了,继续在陌生人当中孤独地旅行,不是去寻找谋生的路,也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去寻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看完本书莫名其妙的钦佩梁冰玉,她是活的最洒脱的,不过她也是活的最寂寞的。她像极了《雷雨》中的繁漪,在命运面前他们从不低头,他们渴望真正的爱情,蔑视封建世俗伦理反人欲。在一个人的舞台也要开出最美的花来。
新月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她善良,可爱,聪明,美丽。她如一轮皎洁的明月倾泻在最黑暗的角落,抚慰每一颗需要爱的灵魂。她年轻好学,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在燕园里放飞自己纯洁的梦想,她遇到了对自己一见钟情,默默守护她的老师楚雁潮,她在未名湖畔和自己的老师谈论理想,海阔天空。但是她也是小说最悲剧的人物。刚满十八岁她就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博雅宅”内隐藏了她最想知道的身世之谜。故事的最后,当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精神和身体一起崩塌,这个单纯的女孩怀着最后的爱离开了她的爱人,她的亲人。她与楚雁潮的爱没有惊涛骇浪,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却如同娟娟溪流流淌在读者心里。特殊的爱,自有它的表达方式。此后,一个孤独的幽灵,一只无伴无依的孤雁,雁归有时,潮来有讯,唯独明月不在升起。她很像曹禺先生《雷雨》中的四凤,单纯善良,在人生的路上从没做过亏心事,却都在青春年华时被残酷的命运带走,留给读者一片叹息和哗然。
韩子奇,小说的主人公,经名易卜拉欣。跟随吐罗耶定通往穆斯林的圣地麦加,却在冥冥之中成为一代“玉魔”。在玉的长河中无法自拔,他因玉而重生,也因玉毁了一生。梁亦清收他做徒弟后,“奇珍斋”在他手上起死回生,他把师父留下来的祖业越做越大,成为震惊中外的“玉王”。抗战爆发,他为了不让自己一生挚爱的玉器落入他人之手,选择了抛家弃子,逃亡英国。而这一切正是整部小说的悲剧之源。她的小师妹梁冰玉正承受着爱情的苦,瞒着所有人踏上了与韩子奇同样的路。在英国,他们寄住在亨特家,二战爆发,希特勒横扫欧洲,英国也难逃其难。两人在战乱中暗生情愫,不,或许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相互爱慕。梁冰玉是韩子奇心中永远单纯,活泼的师妹;韩子奇同样是梁冰玉如同父亲般抚养自己的奇哥哥。而这一切却诞生了一颗苦涩的果实韩新月。小说最后,韩家在文化大革命中因玉被打倒,又因玉成为文物保护区。可以说韩子奇的一生一直在信仰之中挣扎,他本该是穆斯林的忠实教徒,却被虚幻的凡世蒙蔽了双眼,在奇石美玉中度过了一生。小说中的韩子奇让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同样是迷恋尘世,被玉纠缠的一生。
楚雁潮,他是北大的高材生,畢业后应导师恳求留校成为一名教师。他年轻有为,生命勃发,朝气十足。他对自己的学生一见钟情,勇于表达内心的情感。当导师弥留之际,他背诵着那首《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时,楚雁潮永远是那个才华横溢,令导师自豪的学生。当韩新月因为自己残缺的身体,认为自己的灵魂不配和他在一起时,他鼓励新月“你是一个人,人是大自然最光辉的杰作,地球上最顽强的生命!不要低估它,不要放弃它,要珍惜属于我们只有依稀的宝贵生命!如果看不到明天,今天也就毫不意义;牢牢地抓住今天,明天才能属于你!”他不仅是她的老师,知己,心中最温暖的地方,更是新月一生中最可靠的依赖。在未名湖畔,他们如知己般的谈论自己的理想,清风明月为伴,草树虫鸣为音,在书房,他们一起谈论鲁迅的《故事新编》。这样的日子是如此美好短暂,最后留给我们的场景却是,一个孤独的身影,一座无名的墓碑,再加一首哀怨忧伤的《梁祝》。生活确如幻影,需化蝶重生共守。
我爱这本小说,爱里面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
啊,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先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着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做实验!
——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辞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篇4
很偶然的看到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我很快被这本书交织错杂的爱情悲剧深深吸引了,很快便读完的整本书。读完之后酣畅淋漓,很想再读一遍,可是翻到开头,就像刚读过一样,因此我还推荐给了别人看。
啊,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年,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着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做实验!——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辞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织错杂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个玉的世界,一个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
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底层的琢玉的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梁君壁,次女梁冰玉。一天一位长者带着名少年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被美玉所吸引,决定留下当学徒,这就是主人公韩子奇。师徒二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为汇远斋定做“郑和航海船”。三年精心的雕刻将在中秋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当学徒,苦熬三年终成行家。
他回到奇珍斋娶了梁君壁,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天星。可是日本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冰玉不顾姐姐反对,偷出家门执意随姐夫远行。
冰玉在孤独思乡的情况下与韩子奇相爱,并生下女儿新月。战后一同回国,姐姐不容母女俩,冰玉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求,留下女儿。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雁潮系汉族,被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炙热。而哥哥也因母亲的心计所使,娶了新月的同学,当发现时,一切都来不及了。新月红颜薄命,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绝。韩子奇瞬间苍老,母亲也终于明白自己的过错,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担子。后来韩子奇、梁君壁相继去世,韩天星也有了一双子女。
多年以后,冰玉回来后,但一切都物是人非……
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理沉甸甸的。那是一个有关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作者在后序中说,“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又夜以继日。我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我已经舍不得和我的人物分开。当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死离别折磨的痛彻肺腑。”然而故事中的人,还是要离开,一个又一个,排着队似的,不紧不慢地离去。悲剧故事都不可避免的如此。
记得,韩子奇身处英国伦敦时给家里寄去的那封信。说是一封信,却也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我们还活着。你们还活着吗?”还活着吗……在那样一个战争**的年间,信竟然是这样写的,如此的问候,我心里一阵凄凉。
在最后作者说,“书稿终于完成了,摞起来将近一尺厚。我把她郑重地交给鞭策我、信任我的编辑,请接住她,这是一个母亲在捧着自己的婴儿。”
新月,这一纯洁的灵魂,本来是一道活泼的小溪,却一下跌入人生的劫难,由梁君
壁拒绝楚雁潮这一波澜突起,掀开可怕的命运剧变……使得纯真的少女的爱心一下子粉碎了。是的,正如作者所说,她是“为人心作转”——无论是优美的,无论是残酷的,人的心灵,压倒一切,镇住一切。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绝。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人们的心灵正是从这悲剧之美中得到净化。
知识改变命运,梁君壁善于心计,迂腐代表着一代妇女,而梁冰玉果断,勇于追求。韩子奇与梁君壁之间没有爱情,只是兄妹之间的感情,而梁冰玉与韩子奇在异国他乡的漂流中产生了爱情。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篇5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久闻《穆斯林的葬礼》,却一直未下决心去触碰,直到近期。虽知道这是一部著作,但从未接触过伊斯兰教的我不确定它是否能吸引我,可当一口气完成了这漫长的50万字旅程,在书里的主人翁都得到应有的结局时,我的心并没有随着书的最后一页的闭合而释然。我把书在从头翻了几遍,思绪也开始烦乱,我忽然发现这本书本不是为了简简单单地向读者阐述几个回族的穆斯林之间恩爱情仇的故事,它好像在借那几个悲惨的人物向世人表达着什么,呼喊着什么。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画出一道由: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塑造的完美长篇巨作。主人公们在政治、宗教中挣扎,人们在思想感情和爱情的熏陶中沉浮,缥缈,被作者独特的视角带入了一个从来没有见过可爱又可恨的世界。
小说写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生活,歌颂回族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壁长于心计,次女冰玉娇小任性。一天有位长者带名少年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决定留下当学徒,这就是本书主人公韩子奇。
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卖买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
为了抵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当了学徒,苦熬三年终成行家。他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壁,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不顾姐姐反对,偷出家门执意随姐夫远行。在伦敦冰玉与亨特之子奥立佛相恋,可是奥立佛在伦敦大轰炸中却不幸丧生。韩子奇与梁冰玉在海外相依为命十年,旷男怨女终于结合并生下女儿新月。战后一同回国,姐姐收留新月为自己女儿,冰玉远走他乡。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可是红颜薄命,新月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悲痛欲绝。
这部小说还充分展示了作者对宗教、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对文物的丰富的知识,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以酣畅的笔墨,对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习惯、婚丧嫁娶风习做了详尽、细致、真实的描绘,还对玉器雕刻等文物行业的行规、行话、工艺流程作了详尽的介绍。作品中的这些部分一方面对细节的真实起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像百科全书似的,容量大、内含丰富、行文从容,显得作品很丰厚。再有,也在给读者增加了许多知识的同时,帮助读者对小说中人物性格
和内心世界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另外,也使得这部本来就是写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少数民族生活气息与民族性格的特征更加浓郁。
这部小说在结构方式上是较有创新意味的,做得也很成功,它采取交叉的模式,分别写两代人的命运。“用电影语言来讲,就是用平行蒙太奇,交叉地表现两代人的命运,但是都是因为在历史的重负(民族、宗教的习俗)之下形成了爱情悲剧,起了相映对比的作用。”这样的结构方式,不仅加强了作品的时代感,而且也通过对比,使得双方命运的悲剧性愈加浓厚,从而也就进一步深化主题,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品在表现旧时代时,对旧社会场景的描写、生活气息、社会背景,甚至包括二次大战伦敦的某些生活现象,写得都非常细腻、生动,可是,对比下来,新中国60年代的时代、社会背景的描绘似乎都太简略了一些。”这是一个遗憾。总之,这部小说以其新颖的主题,独特的结构方式,细致、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人物性格的深刻刻画取得了成功,也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从我的感受来说,我通过看这部小说,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一个对我们来说比较特殊地民族的生活习性。这一点,是最主要的,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根据作者的后记,应该是有原形的,所以它更加能吸引读者。它描写了一个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也许是上天的注定,也许是尘世间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一切,造就了这个悲剧发生的根源。我们看到,从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三人之间发生的一种用世俗或者宗教教规来评价属于畸形的爱情悲剧,既而延续到韩新月、楚雁潮这两个主要生活在新中国建立以
后的年青人身上的更加让人感慨和不能接受的爱情结局,让读者陷入了深深地同情与无奈之中。“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在这种某些世俗人所理解的宗教教义的笼罩下,一切注定就只能是一个无法取得圆满结局的悲剧。
这是一部反映穆斯林生活的圣洁诗篇;一部映射普通大众生活的历史之剧;一部折射平凡却辛酸的爱情故事的缩写;一部展现奇异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的真实画卷。这部长达50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对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习惯、婚丧嫁娶习俗做了全面、彻底的描绘。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时间,上迄二十世纪初,下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活动的范围从亚洲到西欧,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的沉重灾难,还有鲜为人知的穆斯林的生活习俗、玉器行的历史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它不仅是穆斯林的葬礼,也是爱情的葬礼,围绕着几代人的似乎“扭曲”的爱情书写穆斯林人的生活„„。
所有不幸的爱情都只因为一个穆斯林的身份。新月与楚雁朝是这样。如果新月不是一个穆斯林,或者楚雁朝是个穆斯林,那么梁君璧就没有借口阻止他们的交往,新月的生命也许就不会这么快结束。而如果奥力弗是个穆斯林,那么他的诚心已经感动了冰玉,他们也必将结合,奥力弗就不会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也许准确的说是不会成为穆斯林规矩的牺牲品。那么这以后一切的不幸就不会发生。
再翻开书的时候注意到韩子奇的忏悔。在临终时他再也无法继
续埋藏心底的秘密。那个韩子奇自己守了几十年的秘密最终曝光让梁君璧整个身心受到巨大的震撼。这个一辈子以穆斯林身份自居的老太太在晚年才得知与自己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丈夫居然不是一个穆斯林,那么她一辈子用穆斯林的规矩要求自己和家庭,她一辈子对真主安拉的朝拜又算什么呢?她用这个逼死了女儿的做法又得用什么来解释呢?
终于我发现对标题上的葬礼开始可以得到一点解释了。那不是对穆斯林的葬礼,而是对穆斯林繁乱规矩的葬礼。韩子奇用自己的一生,痛苦的一生埋葬了那些属于穆斯林的礼节。虽然在他临死之际他恳求身为穆斯林的妻子原谅,乞求真主的原谅,但这些不能删除他所走过的轨迹。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篇6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故事线索,却是同样的结局―相爱的人们最终都没有象海子说的那终成眷属。梁冰玉和韩子奇,因为伦理道德的原因分居三十三年;韩天星和容桂芳则因为父母的“智阻”而变的冷若冰霜;韩新月和楚雁潮,由于双方家长的阻挠,爱情也最终随着新月的离去而葬送。相爱的人总是分开,而不相爱的人却在一起,貌合神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剧!由于时代观念的限制,对于韩子奇的妻子梁君璧所做的决择并没有错,她也无法摆脱和冲破时代的桎梏。
二十五岁的倔小伙韩天星,不论家庭背景,无所谓“门当户对”,执着地爱着他所爱的人,在我们现在的社会还能接受,而在当时那样做简直是无法无天。桂老师,一位温文尔雅、才学甚高的年青教授,爱上一个比自己小近十岁,且患有心脏病,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的人。他不顾外界压力,毅然要爱她,这执着的追求正是爱情的真谛,是值得赞扬和理解的。而梁玉冰的思想过于偏激,她认为:我爱他,他也爱我,我们就结合了,事情就这么简单。至于是否触及别人的家庭,影响别人的生活与我无关。无论是当时的还是现在,她的爱情观是要受到指责和唾弃的。
随着主人公们陆续离世,书中多次写到穆斯林的葬礼,这是作者对生命的夭折所发出的叹息,也是一种对黑暗社会爱情悲剧结束的注解。
读穆斯林的葬礼心得 篇7
一、月亮与女性命运
在中国文化体系中, 月亮是与柔弱、宁静的女性相连的。早在《诗经·陈风·月出》中便有以月喻美人的诗句“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唐代诗人韦庄在《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里以月色来比喻美女的肤色:“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在汉墓砖画中, 伏羲手捧太阳, 女娲则手捧月亮。
《穆斯林的葬礼》以反复出现的“新月”意象隐喻着女性的悲剧命运。在作品中, 主人公韩新月作为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爱情结晶, 在一个天上挂着弯弯月牙儿的晚上出生, 一弯新月象征着崇高、希望、纯洁、与善良。韩新月活泼开朗, 积极上进, 有着姣好的外貌和文静的气质, 一切美好都在她得了心脏病后破灭了。“新月”这个与“韩新月”名字一样的词语也经常出现, 如“新月形的纹路”、“像弯弯的新月一样升起来了”、“又见新月, 弯弯的, 尖尖的”等。作者想要透过“新月”传递给读者一种淡淡的忧伤, 带着残缺的遗憾, 同时也暗示了韩新月的悲剧性结局。
梁冰玉和韩子奇的感情结合, 在穆斯林教义下是不被认同的的, 她只有远走他乡, 忍受着远离丈夫女儿和孤苦度日的苦痛。她心中的清苦似天上弯弯的月牙, 她的内心世界也如弯弯的月牙般凄凉和冷清。韩新月和梁冰玉都是“新月”, 她们的人生悲剧与月亮的冷、清、晦、落紧密相连。
至于梁君璧, 她的常态则是满月。在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 她和韩子奇的儿子“天星”诞生到了, 她的世界是美满幸福的, 这与韩新月、梁冰玉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 日中则昃, 月盈则食, 她的人生轨迹亦如月亮的阴晴圆缺般运转, 随着奇珍斋的发展壮大, 她却将自己闭锁在家庭生活的狭小圈子里, 目光短浅、品位低俗。她无法理解被韩子奇视为自己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的盛会, 斥之为“闲篇”, 觉得倒不如卖了钱, 揣在腰里。她生命光彩的日渐暗淡与满月的亏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月亮与民族传统
月亮与伊斯兰文化联系紧密, “在伊斯兰文化中, ‘月’是神性的象征, 寓意幸福美好, 在麦加时期早年经文中, 诸如‘月亮’之类的盟誓就已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新月”充满了别样的审美意蕴, 传达出崇敬月亮的民族情怀。当韩子奇乘坐的轮船途经阿拉伯海时, 他在深沉的夜晚“望着静穆的星月, 望着天际隐隐可见的阿拉伯半岛的淡影, 他想起了五百年前中国人的声势浩大的航行。”
小说中月亮的出现以及变化都与情节发展相关联, 作为背景烘托着情节的起伏跌宕、人物的心理发展状态:韩新月发病时“薄云在夜空流动, 隐隐现出朦胧的月亮……清清的, 淡淡的……迅速地亏损了, 像被潮水一点一点地浸没”;楚雁潮向卢大夫咨询过韩新月的病况后“一弯下弦月透过浮云, 现出朦胧的光, 虚虚的, 淡淡的……”;梁冰玉抛下女儿独自离开时“那个夜晚很黑, 很冷, 没有月亮……天上的新月还没有出来”;韩新月的葬礼时“西南方向, 新月升起来了, 弯弯的, 尖尖的, 清清的, 亮亮的, 多么美丽的新月”等。月在小说中成了一以贯之的线索, 配合着情节起伏而发展变化, 它与回族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 它给人以启示和指引, 这体现了月亮是作为“神性”的象征而存在的。
“新月”是崇高、清静和希望的象征, 月亮的圆缺变化昭示民族文化的走向, 它代表了回族的民族色彩, 所以霍达说:“我无意在作品中渲染民族色彩, 只是因为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民族当中, 它就必然带有自己的色彩。”果戈里也说过:“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袖衬衫, 而在于表现民族精神本身。”霍达笔下的月亮是象征回族文化色彩的意象, 是表现回民精神的意象, 它承载着回族人民对自然的美好向往。
三、月亮与美好信仰
月亮的阴晴圆缺隐喻着人生的苦短和世事的悲欢离合, “伊斯兰人自始至终面临的是酷烈的自然环境、艰难的生存条件和苛严的人文境况。所有这些境遇铸造了回族穆斯林的坚忍与敬畏, 使他们学会直视生命中的磨砺及前行中的孤独, 凭借一种宗教性的生命自律行为去追觅信仰与理想, 在世代的品悟‘苦难’、拒斥‘悲悯’中坚守生存。”穆斯林寄托在“新月”里的精神信仰如灵魂永存, 而回族人对月亮的信仰正是他们对人生的信仰, 是在孤独绝望中坚信光明终会来到的信仰, 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小说通篇充斥着苦难、精神折磨、心灵压抑和顽强的抗争:郑和是一位“回回”, 他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 包括“七下西洋”, 但他对于信仰的坚守却令所有回民心生敬意;长者前往麦加朝圣, 跋山涉水、食不果腹, 一路上的艰险可想而知, 但他从未想过退缩, 哪怕耗尽生命, 也要见到“真主”, 这是对苦难的无畏与对对信仰的崇尚;“玉王”梁亦清, 一生琢玉、鉴玉、览玉、品玉, 即使在民族危难之时, 也不忘弘扬中国玉文化, 将毕生的心血洒在继承和完善中国玉文化的漫漫征途上, 是他对玉的执着支撑着他;韩子奇在师傅去世以及家中因债务而被洗劫一空后, 还忍辱负重, 投身仇敌蒲绶昌门下, 三年内苦学经营, 掌握应酬英语, 终于重振奇珍斋, 名冠北京玉器行;韩新月在被同学嘲笑她是少数民族的情况下刻苦学习, 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证实了自己的实力, 这些都是信仰的力量。“人们哪, 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 各自为着神圣的信仰而献身, 走向生命的归宿。”霍达正是想借助月亮的变化规律揭示人生苦短的哲理, 从而传达出“信仰”的可贵。
作品中多次提到一天五次的朝拜, “日出前晨礼, 午后的晌礼, 太阳平西的脯礼, 日落黑定前的昏礼, 夜间的宵礼”虽然繁琐, 但没有人觉得厌烦, 相反, 他们是怀着敬意的, 这源于内心对生活和自然的信仰。穆斯林归顺真主, 接受真主通过穆罕默德所晓谕的启示, 虔诚祈祷, 宽厚仁爱, 捍卫信仰。“‘月亮’的色、形、质、分别负载了中国回民尚洁、喜白、思乡、念亲与坚忍内隐等独特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月亮’意象便成为回民心象的最贴切的载体。”
“信仰”绝非仅指对月亮、对宗教的崇拜, 它更是指回族人民对理想的最高追求。正如梁君璧虔诚信仰真主安拉;梁冰玉追求人格独立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韩子奇对玉的执着;而韩新月与楚雁潮则追求美满的爱情。尽管他们的人生都是悲剧, 他们的追求未能完全实现, 但所追求的这个过程就是他们人生存在的价值体现。这就是一个民族的信仰, 一个民族的“月亮”。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个民族浩荡的赞歌, 月亮象征着女性的命运, 承载了回民纯澈的灵魂与坚定的信仰, 它见证了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 它早已融进了回族的血脉。
参考文献
[1]周哮天.诗经鉴赏[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7.
[2]张建成.一道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景线——《穆斯林的葬礼》之创作美景[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7 (05) .
[3]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读穆斯林的葬礼心得 篇8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伊斯兰教;回族;丧葬文化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164-03
《穆斯林的葬礼》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部表现回族人民特别是现代都市回族人民的生存境况和内心情感世界的史诗性作品。全书近五十万字,时空跨度大,人物众多,内涵丰富,气势恢宏,具有鲜明的伊斯兰宗教文化和回民族文化特色。冰心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回族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婚礼、葬礼、节日、饮食等种种带有伊斯兰文化色彩的风俗习惯,大大开阔了非穆斯林民族读者的视野。本文拟就小说中所描写的穆斯林丧葬礼俗做一番探析。由此探寻其广阔深远的宗教、文化内涵。
一、《穆斯林的葬礼》中所描写的回族丧葬情节
《穆斯林的葬礼》用不小的篇幅描写了回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使之成为情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突出的例子如葬礼和婚礼。小说中,共描写了两次葬礼。这两次葬礼前后呼应。具有对比的意义,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
梁亦清是一个中国传统的穆斯林形象。他手艺高超、擅长琢玉,但为人木讷,又不懂得生意场上的互相倾轧,最终在资本商汇远斋老板蒲绶昌的压榨下含恨死去,从而引发韩子奇、梁君璧誓为之报仇及后续情节的发展。
梁亦清的葬礼标志着小说情节的开端,亦表现了穆斯林葬礼的基本特点:土葬、薄葬、速葬,最为简朴不过,同时却隆重而庄严。“……伊斯兰教的葬礼是世界上各民族、各宗教中最简朴的葬礼,没有精美棺木,没有华贵的寿衣,没有花里胡哨的纸车、纸轿、纸人、纸马,没有旗、锣、扇、伞的仪仗,没有吹吹打打的乐队。没有满天抛撒的纸钱……一心归主的穆斯林,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来粉饰自己。”惟有庄重念诵古兰经的声音陪伴死者宁静地入土。
韩新月作为霍达精心塑造的美好形象,美丽聪慧、纯洁善良,对人生、事业、爱情都抱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因病被迫辍学,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又使其对爱情绝望,终致夭折。
新月的葬礼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是对其短暂一生的总结,也是作者感情的大爆发。在此,作者强烈真挚地祈求真主助佑穆斯林埋葬吃人的文化生态环境:“穆斯林们肃然跪在墓穴前,默默地为新月祈祷;美香燃起来,神圣的经声在墓地回荡;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
书中的这两次葬礼,都是在极具伊斯兰宗教文化色彩的氛围中进行的。从病人临终前的提念“清真言”,到洗涤亡人时纯净简朴的“洗礼”;从没有任何陪葬品、只穿白色的“克番”下葬,到“朵斯提”质朴真诚的“拿手”礼,从阿訇和乡老在“伊玛目”率领下为亡人站“着那则”,到下葬时,由亡人亲属试墓穴大小、平整与否的“试坑”,再到守葬、阿訇诵经。直至封闭墓穴等穆斯林丧葬礼仪,这一切无不是穆斯林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亡人表达情感。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了穆斯林葬礼的隆重、庄严和质朴,“它是为亡人举行的一次共祈……是忠实的灵魂对于真主的无限崇敬,是每个人衷心情感的倾泻,是为了全体穆斯林包括亡故的人而向真主发出的切望于将来的吁请。”
那么,小说中所描述的两次葬礼习俗是由什么决定的,它又具有怎样的礼仪和特征,我们可以从下文中寻到答案。
二、伊斯兰教义下,穆斯林葬礼的基本礼仪
临终前:无论男女老幼,家人和亲属都要向他(她)提念:“清真言”,“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目的则是要亡者临终前不忘主圣,从而得到信仰。
无常(咽气)后:家人闭拢亡者双眼,扣合下颌,顺其四肢,使其靠右侧而卧,头北足正。南面朝天房,并以白布覆盖其体,然后在家门外贴出丧单,并请专人向街邻亲友报丧。
盖面:听者在收到丧讯后,应尽快赶到亡人家中,看看亡人的遗容。向丧主家属表示哀悼。并送一些钱物等实用品,帮忙尽快安葬亡人。
洗礼:又叫“着水”、洗“埋体”(亡人遗体)。即给亡人洗小净和大净。男子无常后请阿訇净洗,女子无常后则请本族老年或中年妇女净洗。洗法如同活人一样,即由上至下,先右后左,唯不漱口呛鼻。净洗完毕用净布将水轻轻拭干,并在亡人七窍涂抹麝香,以除味防虫。嘲牺牲于战役中的烈士不洗大净,为其穿上血迹斑斑的衣服安葬即可。这是对殉教者尊重的一种表示。
穿“克番”(丧衣):穆斯林只用白布裹身,忌用殉葬品,克番一般男三件女五件,并各有其不同的尺寸要求。布料一般为白棉布,不可采用绫罗绸缎和其他昂贵的布料。克番上写有经文,意为:“我作证,除真主外,别无主宰;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表示死者生前是个敬畏真主的、有信仰的人。
殡礼:殡礼又称“者那则”,是穆斯林葬礼中的主要宗教仪式,也是活人对亡者最后的祈祷礼,是最隆重的、最庄严的,也最简朴的。殡礼的参加者必须有大小净。且不致悼词、不鞠躬、不扣头。只是众人由伊玛目或亡人的至亲带领,领拜师相对亡人的胸膛而站,众人随立其后。举义,抬手,赞美真主,念诵四次“泰克比尔”,祈求真主赐福亡人,使其天园有位。同时反省自己,求主宽恕。
埋葬:殡礼结束后,就将亡人抬往专门的回族墓地。一般由四人来抬,其他人帮扶轮换。至墓地后,一般先由亡人亲属试探墓穴的大小、是否平整,再将遗体从匣中取出。缓缓送入所挖之墓坑内。亡人足南首北面西,以示朝向圣地麦加。用土坯砌好偏洞口以后,再将墓坑填满。埋葬时需念诵《古兰经》的若干章节。因伊斯兰教不主张修饰坟墓,故只立标记以便识别即可。
丧葬毕,一般当天不在家准备茶饭。有的地区穆斯林在四十天、百日、周年等日子,亡人的家属要亲自或请阿訇念诵《古兰经》的相关章节、炸油香和请阿訇上坟,以示纪念,并祈求真主怜悯亡人、宽恕亡人。
三、伊斯兰丧葬文化的主要特征
显而易见,既然葬礼的主体是穆斯林,那么伊斯兰丧葬文化就必然呈现出与非穆斯林民族的丧葬文化相异的特征,相较之下有以下几点:
(一)土葬
如不是特殊情况,穆斯林一般实行土葬,并且,这种土葬方式十分彻底。不用棺材,坟底也不铺木板、石板、水泥等非土物质,墓坑的具体结构,个个教派则有所不同。以中国的格底目教派为例,墓坑一般深约4米,长约2米,宽约1米,内置土梯。在墓坑底部西侧挖一偏洞,称为偏堂,是亡人的安身之
处。偏堂外观呈圆拱形,拱顶距坑底约有1米;内部则南低北高,长度约为1.8米,宽度则不到1米。穆斯林将亡人遗体直接放入偏堂中,让遗体腐化后立即被泥土吸收,以附合伊斯兰教人之出于泥土、归于泥土的教义。
(二)速葬
速葬即三日必葬。一般早上无常,下午埋葬,下午无常,次日埋葬。如果亲属不在场,也最多等三天,三天内必须埋葬亡人。穆斯林认为,“亡人入土如奔金”。若停放遗体时间过长,就是对亡人的不敬。如《穆斯林的葬礼》中韩新月死后,她的父亲舍不得离开她,不断地向妻子乞求:“让女儿多留一天,再多留一天,女儿走了,就再也见不到了!”“韩新月又在家住了两天,该走了,决不能超过三天,非走不可了。”而且,穆斯林不提倡把遗体运回故乡,主张死在哪里就葬在哪里,在穆斯林中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话“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如果不具备土葬条件,比如在海上航行时,就可以在船上举行净仪和殡礼,将亡人投入海中,为之水葬。
(三)薄葬
薄葬即葬必从俭,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是穆斯林的又一传统美德。无论亡人生前是富甲一方还是一贫如洗,是位高权重还是潦倒低贱,他们的葬礼一律禁用棺材和陪葬品,遗体一律用同样尺寸同样质地的白布包裹,墓穴以同样的面积挖掘,殡礼以同样的方式举行。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穆斯林的葬礼隆重,庄严而简朴,没有丝毫的浮华。它是为亡人举行的一次共祈……它没有鞠躬和叩头,只有站立和祈祷。没有音乐。穆斯林的祈祷不需要任何音乐来伴奏,它是对真主没有任何扰动的静默,它以特殊的形式而永垂不替,以庄严地站立去感觉真主的真实存在。去沉思他的伟大、光荣和慈爱。”
四、以伊斯兰丧葬文化看穆斯林的生死观、人生观
上文提到,伊斯兰丧葬文化的主要特点即:土葬、速葬、薄葬。而这些都是在穆斯林独特的生死观、人生观的直接影响下,以其为基础,产生、发展、确立的。
穆斯林实行土葬,是由于伊斯兰教认为,人是由真主用泥土创造的,实行彻底的土葬,可以使人与泥土化为一体,最终回归本源。
当一个穆斯林无常后,其遗体必须在三天之内被埋葬,以表示对亡者的尊重,体现亡人入土为安的意义。
薄葬则体现了穆斯林的简朴本质,伊斯兰教认为,既然人是赤身来到今世,就应孑然一身地离开。除了“信仰和善行”可以伴他(她)进入后世外,人世的任何物品,对亡者都毫无作用。
中国穆斯林称人的死亡为“归真”,意即皈依真主。当亲人气绝时,家人朋友感到悲痛、泣不成声,都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大声哭喊和捶胸顿足,要表示忍耐和顺受。如《穆斯林的葬礼》中梁亦清死后,他的大女儿梁君璧“跪在父亲的身边,望着那张苍老、疲倦而又死不瞑目的脸,她的热泪‘刷’地滚落下来。但是,她没有叫喊,没有摇晃着亡人诉说一切,她知道,父亲已经归去了,在他离开人间走入天园的时刻,是不应该打扰他的,让他静静地走,从容地走,带着‘依玛尼’——崇高的信仰。”同样,当一个穆斯林听到同胞去世的消息后,应顺应主命,以诵念“我们是属于安拉的,我们都将回到他那里”(《古兰经》的经文以示悼念。
在伊斯兰看来,生老病死都是真主的旨意和安排,死亡也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它仅仅连接着今世与后世,是真主的前定,是短暂今世的结束和永久后世的开始。人的肉体死后,人的灵魂却不会消失,人的意念或精神仍然存在。
伊斯兰教信仰后世,确信末日审判。《古兰经》说:“今世生活,只是游戏、娱乐、点缀、矜夸,以财产和子孙的富庶相争胜;譬如时雨,使田苗滋长,农夫见了非常高兴,嗣后,田苗枯槁,你看它变成黄色的,继而零落。在后世,有严厉的刑罚,也有从真主发出的赦宥的喜悦。”就是说今世的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人的最终归宿还是在后世。
当然,伊斯兰并不否定今世,其认为短暂的今世是到达永久后世的必经阶段,所以人活在今世时,在谨守“五功”的同时,就应当正直善良、诚实忠厚、坚忍不拔、宽容大度、慷慨仗义、谦虚谨慎。需知,无论金钱权势、身份地位,每个人最后都会有同样的归宿——一个土坑,一片漆黑,是福是祸,全凭生前。《古兰经》说:“竞赛富庶,以使你们疏忽,直到你们去游坟地。”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生前的行为负责。因为“在今世与后世,安拉以坚固的言辞使信道者坚信,安拉使不义者误入迷途,安拉是为所欲为的。”由此可以看出,伊斯兰注重“两世”的平安、吉庆与祥和。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篇9
她文笔的倾诉,让我这个一直对伊斯兰教淡漠的回族人,更加信奉自己的宗教----我学会了许多回民在生活中的传统礼节和常用的阿拉伯语,因为文中的回族人对至高无上的真主----安拉格外信仰.
读完后,不知该怎样评价书中所展现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因为,霍达以她深刻的内涵塑造出的任务形象都是让人荡气回肠的.我为成熟漂亮,处处透漏出现代女孩儿特点的韩新月和才华横溢,赋有责任感的楚燕潮的爱情悲剧而深深的惋惜,为梁君子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啬的毁掉两对人命运的行为而遗憾.但一方面,也觉得她很可怜,毕竟韩子奇曾给予过她伤害,她有权利为所欲为.梁冰玉呢?我觉得他因该是本书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为那个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个性的女孩儿,最终却成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孤单的独自漂泊他乡.
在现实生活中,能无限信奉真主的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能做到圣人穆罕默德传下的古兰经里的条约少之甚少曾经看国一点儿古兰经,觉得很吃惊.那些传统思想的条约,太严格了.和显示生活相提并论,那我们的罪过可大了,不做礼拜.不分斋.连着最基本的都没做到,怎能踏上前往圣地麦加的征途呢?
说到这里,也不禁为做一个回民而自豪.因为,天下穆斯林共同敬仰的圣人穆罕默德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为名人排行榜中,成为人物.因为是他最初创建了伊斯兰教,是他编写了古兰经,至今影响人类的生活,与社会紧密结合.因此,这个排行是名副其实的.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1000字 篇10
韩家三代人的命运沉浮交织在一起,他们的命运就如玉一样,虽洁白,却让人看不透。其中,那美丽动人,忠于自由的韩新月是我最热爱并为之叹息的人。
她,美丽,柔弱,心怀普通的梦想,却给我神圣的感觉,如同玉一般。她如愿入校,遇到了一个温柔的人——楚雁潮。当然,她不了解这个人会对某件事坚定到什么程度。
当新月在品味自己的人生时,当她在幻想未来的阳光时,她的眼眸却被蒙上了纱布,命运提前奏响了悲鸣之声。她向往的未来与她擦肩而过,这个天真少女的脸庞被雾微微包裹。我多么希望神灵给她一线生机,让她像小树一样茁壮生长。作者一定听到了我内心的祈求,后来她确实和楚老师相爱了,她拥有了一个女孩子在这个年龄认为最神圣的东西——爱情。
我在贩卖日落,你如神灵般降临,用仅剩的落日为我编织了最美的夕阳。新玥与楚老师相爱了,楚老师是星乐最灰暗失望的日子里的一道微光。她们的遇见很美好,却注定要加上“凄”字。新月的妈妈对这个汉族人很不友好,尽管这个少女尽力护住最后的自由,尽管楚雁潮害怕在黑暗中失去,他本能祈求光明,袒露爱意,却仍未换来新月妈妈的同意。
不久后,新月却又知道了另一个尘封多年的秘密:养育自己多年的“母亲”并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我看着看着,心如坠落深海般难受,越来越深,无法呼吸。最终新月也实在忍受不住,在残忍的亲情关系中被黑暗拖走,被死神选中。
在纯白的床上醒来,她那么稚嫩,努力在寻找光明,殊不知,死正渐渐逼近。楚雁潮因为爱情也开始变得慌张。“因为爱情常会对错误视而不见,永远只以幸福和快乐为念,它任意飞翔,打破一切思想上的锁链。”但如若翅膀受伤,却再也做不了一个拥有清醒头脑和一个坚强的心的人了。
日复一日,新月盼着自己爱人的到来。某一天,东方露出一丝鱼肚白,但少女欣喜的眼睛睁开时,面对的却是无尽的深渊,那一双本应有光彩的眸子,本应该有的期待却是慌张。她喃喃低吟,眸中那种悲痛愈积愈多,她微微动唇,可却失声。我一缓气,一颗泪随之掉落。一滴、两滴……我是在为这弯新月的坠落哀悼呀。
我怜惜她。她是星乐,是神圣的象征。但此后却只剩下一个孤寂的身影伫立于这新月的墓前,那身影如枯死的树,如静寂的石。我一直未曾从这充满悲伤情调的书中缓过来。书到末尾,世界静得只剩楚雁潮的提琴声。在新月升起时,在朦胧暮色中,在琴声飘渺时,我的心被征服,只剩下泪珠在书中的印记。
这本书不仅讲述一个少女的故事,更是命运与爱情交织的一首低沉的小提琴曲。这本书或许没有足够的坚强,没有足够的快乐,却给了我最独特的感觉。
我还在,我还有时间去经历,我会对着未来憧憬。有些时候我可能也会陷入窘境,但又看这沿途风景时,我便会向着阳光前进。
【读穆斯林的葬礼心得】推荐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05-21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心得06-21
《穆斯林的葬礼》11-25
小说《穆斯林的葬礼》11-23
读书笔记---《穆斯林的葬礼》07-06
高中的读书笔记穆斯林的葬礼08-02
《穆斯林的葬礼》优秀读后感800字11-08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07-02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09-04
浅析《穆斯林的葬礼》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