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2024-06-05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通用6篇)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篇1

情,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尤其对帝王与后妃更是人们谈论的热点。对于开创出开、天盛世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历代文人墨客或歌或贬,莫衷一是。有的虽歌颂其爱情,但多半是寄于同情。而我个人认为:他们不仅有爱情,而且是心心相印、生死与共的那种爱情。

一、据史书记载,玄宗生性风流,在位时虽然嫔妃众多,但大多数只是博取他一时之欢的玩物,能够博得他的真情并长久地在他心中占有位臵的女人很少。他只对极少数情投意合的女人保持着一种比较专一和持久的感情。仅以这点就可看出他虽纵欲而不滥情。但作为一代帝王能做到这一点,感情还是比较专一的。纵观玄宗的一生,除了与之患难多年的王皇后外,使他长久忠情的女性仅有武惠妃和杨贵妃。自王皇后爱衰之后,武惠妃一人专宠近二十年。然而史书并未记载武惠妃有多么美丽,她死时已40多岁,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来说“女人四十豆腐渣”。但玄宗仍伤感不已,长久的郁郁寡欢,后宫三千佳丽竟无一人能让他摆脱心中的寂寞惆怅。在武惠妃死后的第三年,他认识了杨玉环。也许是杨玉环与武惠妃有某些相似之处,让他一见钟情。在此后的十几年,与杨贵妃形影相随,直至杨贵妃死后,还始终占据着玄宗生活的全部。可见,玄宗并非只求美色,而是一个非常重情的人。

二、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被诏进宫,天宝四年正式册封为贵妃,从此开始了与玄宗食则同席、寝则同榻的专宠生活。“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高度概括。有人说玄宗之所以爱杨贵妃,那是因贵妃的貌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说玄宗看重的是色、是欲,对他们刚开始认识的那一段生活可以这样认为。事实上,在杨贵妃与玄宗一同生活的十五年间(开元二十八年至天宝十四年),玄宗虽偶有拈花惹草,但对杨贵妃一直是比较专一的,可以说将其全部的感情、爱心都寄托在杨贵妃身上。如果仅从其美貌并不能说明问题,杨贵妃虽姿色出众,但后宫中的绝色佳人并非没有,何况玄宗已年过花甲,情欲的追求已非昔日可比,他之所以对杨贵妃如此醉心,应该说,主要的原因是两人在感情上、志趣上的情投意合。《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善歌舞,通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这正是颇有音乐造诣的玄宗所求的知音,据说玄宗非常喜欢《霓裳羽衣曲》,贵妃对此曲似乎心有灵犀,表演的非常出色。每当贵妃舞起《霓裳羽衣曲》,玄宗就兴致勃勃地击鼓伴奏,两人配合的非常默契。两人还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此曲。可以说是音乐这根红线将两个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牢牢的拴在一起,才使两人有了坚实的爱情基础。

三、据史书记载,杨贵妃曾两次被遣回娘家。第一次是天宝5年,即杨贵妃被册封的第二年,贵妃因嫉妒触怒了玄宗,被遣回娘家。贵妃被赶出宫后,玄宗忽然感到人去楼空,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感和空虚感。玄宗茶饭不思,还动不动就对左右侍从乱发脾气。随即就令人将御膳送去,当夜将贵妃接回宫中,从此对贵妃更加恩爱。第二次是天宝9年,贵妃因违背玄宗旨意,被遣送娘家。后来贵妃认为自己骄悍不逊,有些过分,便剪下一绺头发,让人带给玄宗并说:“有罪当死,身上的一切都是皇上恩赐,只有头发可以献上报答皇恩。”玄宗大为感动。通过这两次,两人之间那种难分难舍的感情又更深一层。按照皇家惯例,后妃触怒圣上,只能在宫中处治,重则斩杀,轻则囚禁或被打入冷宫,从不见有送回娘家的。玄宗却开了这个特例,如同寻常夫妻吵架一样,留下了回旋和好的余地。由此可见,玄宗并非视贵妃为玩物,他们能象普通夫妇一样互相迁就。两人之间的感情超越了帝王与妃子的关系,可以说,玄宗 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是将贵妃当作伴侣、妻子看待的。

四、玄宗与贵妃虽是帝王与妃子的关系,但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可以发现,他们象一对和睦相爱的夫妇,更象热恋中的少男少女。《杨太真外传》栽:有一年宫中的橘树结了许多柑橘,玄宗发现其中有一个“合欢实”(即两个柑橘长在一起)。他欣喜万分,与贵妃一起玩赏,并说此橘似通人意,知你我心心相印,固如一体。然后同坐一席共尝“合欢实”。他们完全沉浸在两人相爱的喜悦中,他们欣赏和分享“合欢实”的情景如一幅画映在你我的脑中,难道还要问,他们是什么关系吗? 《开元天宝遗事》也记载着玄宗与贵妃温柔缠绵、相亲相爱的故事。一次 玄宗酒醉,两天后方醒,醒后他拥着贵妃同赏牡丹,并摘折一枝与贵妃交臂相闻,玄宗说:“不惟萱草忘忧,此花香艳,尤能醒酒。” 《怅恨歌传》载:天宝十载秋,七夕之夜,玄宗与贵妃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郎织女重逢的悲欢场面,密誓要世世结为夫妻,言毕,抱手呜咽。这就是白居易《怅恨歌》所写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莲理枝”。在七夕之夜,对天起誓,足见爱的至深,情的至诚。说明他们生死与共超乎寻常的爱情的确是存在的。

五、安史之乱,造成了历史的遗憾,却也造就了一段爱情佳话。对贵妃的死,玄宗耿耿难忘,忧虑难眠。甚至问仙访道,以求与贵妃相见。可以说,玄宗在风蚀残年的最后时光,都是在对贵妃的深深思念、痛苦和哀悼中度过的。对于国难,就贵妃本人而言是无罪的,但对降临到自己头上的灾难,心情如何呢?我想清代剧本《长生殿》里写的好:“算来无计解军哗,残生甘愿罢。” 一个“罢”字,不仅道出她是为情献身,更是为国扑难。对于贵妃的死,玄宗是负有很大的责任的,但事到临头,也是被迫的。他只能无奈地说“贵妃是无罪”,在危难关头,不舍贵妃,即舍江山,熟轻熟重,玄宗自然知晓。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玄宗对贵妃的爱。用今天观念来看,在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当功与私发生冲突时,玄宗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的无私精神,更显出其伟大。回到长安,玄宗想祭供贵妃,要改葬,后因政局而罢,于是让人画了贵妃的像挂在殿中,朝夕与之相伴。对于宫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院都令其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芙蓉如画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夕殿萤飞思悄然,残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入梦来。”玄宗也就是在这样孤独伤感的思念中,日渐衰老,几年就追随贵妃而去。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篇2

唐明皇、杨贵妃爱情悲剧为何盛传不衰?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李杨故事作为传播内容为何可以盛传不衰即跨越千年时空取得影响如此深远的传播效果?笔者尝试从5W传播模式入手以求在受众心理分析层面做进一步挖掘。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 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 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

谁 (Who) →说什么 (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 →对谁 (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s) 。

其称谓来自模式中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五要素中, 本文主要从受众分析的角度进行探讨。

李杨故事作为传播内容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特殊身份:李杨之恋不是普通的男女恋爱, 而是帝妃之恋, 身份显贵, 非老百姓所企及, 神秘感强, 因而, 其故事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特殊事件:引发安史之乱, 符合受众对故事的期待, 情节曲折, 有高潮, 有起伏, 故事本身具有可感力。

特殊场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 具有宏大的历史背景。

特殊爱情:超现实、超身份、超生死, 人们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化的爱情, 成为人们心中的企望。“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1]

特殊结局:杨妃之死, 李杨爱情的悲剧结局,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2], 更耐人回味。

这五个“特殊”, 使传播内容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 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展开分析, 为什么李杨故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得以经久不衰?笔者试从受众心理的窥视欲和代入式心理体验两方面来探询原因。

1. 受众心理的窥视欲

人们为何对关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小说如此感兴趣?为何对《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眷恋不忘?为何对已逝的戴安娜王妃难以忘怀?宝黛是贵族爱情, 平民出身的戴安娜王妃, 曾是灰姑娘童话的现实版, 因他们身份的高贵, 充满了神秘感, 引发受众的猎奇心理和窥视欲。

那么, 什么是窥视欲?

从窥视的理论来源及其内涵看, 窥视这个术语是“窥淫癖”的变形, 窥淫癖 (scopophilia) 又称观看癖, 指酷爱观看他人性活动或者性器官以获得性满足的一种性变态心理。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 人的所有生活的动力都来自人的原始本能。这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性本能”;一是死本能即攻击本能。窥淫和这两种本能是紧密联系的。首先窥淫来自于人的性快感即通过偷窥的方式看到他人隐秘的时候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和快乐;其次, 这种窥视在正常的人类社会中是不合法也不合理的, 它违背社会规范, 也违背伦理道德, 所以必须偷偷地进行, 这背后隐含着社会压抑的影子。拿弗洛伊德的话说, “窥淫”是在一个超我对自我压迫的背景下进行的, 有压抑就有反抗, 面对压抑, 人会爆发一种“死本能”的冲动。[3]

李杨二人身份显赫, 一为中国最强盛时期的大唐王朝帝王, 一为美貌与智慧并存, 有着“回头一笑百媚生”、“羞花”之貌的杨贵妃, 二者的身份, 与普通百姓相差悬殊, 颇具神秘感, 人们在对李杨故事的解读中, 有一种发现和揭密心理的满足, 引发窥视的快感。那么, 在“窥淫”中我们能够发现一种“隐藏、揭密”[4]的二元对立, 即引起人们快感的东西往往是被隐藏的, 人们若想获得这种快感就必须采取偷偷摸摸的方式, 避开超我、甚至是自我的监视, 这种对立构成了一种张力, “揭密”以后的快乐也就正来自于此。

对别人隐私的窥视, 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人们普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窥视欲望。而无意识的窥视欲望常常受到意识的控制和压抑。这种意识就是政治、法律、道德、文化等社会制度和观念, 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发展, 这些观念和制度反对窥视他人的隐私并对窥视欲进行调解[5]。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来探寻窥视心理:

第一, 人类生来就存在对隐私的好奇, 喜欢窥视隐私是人类的天性。弗洛伊德认为, 由对世界的探知到对隐私的好奇和探求欲是接触、了解和适应这个世界的需要。宽容的说, 也是一种对人生真相的探询。

第二, 为了获得关注和认同。窥视别人隐私, 大多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知道得比别人更多”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以显示自己的“能耐”, 至少不会是最后一个才知道而被认为“落伍”。

第三, 优越感的满足。传播学领域,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 他认为,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识, 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 它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自己和把握自己。受众通过对李杨故事的解读, 对李杨人性的弱点及个人无法左右的爱情悲剧命运, 感叹出“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商隐《马嵬》) , 在哀叹的同时, 对现实中相对安然的现状产生心理优越感。

第四, 从自我保护的需要看, 借鉴别人的过错来反思和自省。李杨虽身份显赫, 但以悲剧收场, 无论对历史还是对个人都具有警示作用。

第五, 满足潜意识中的性意识。如前所述, 窥视欲其实是精神分析术语“窥淫癖”的变形, 受众通过窥视满足潜意识中的性意识的满足。如《长恨歌》中:“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此段描写杨贵妃的外貌体态, 已编码成符合男性受众的幻想, 迎合男性的欲望, 女性受众往往也会被李杨理想化爱情下身心的交融而打动, 遐想无限, 他们通过“窥视”获得一种潜意识中性意识的满足。

第六, 心理压力的释放。人们面临着日益强大的来自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心理压力, 通过窥视的方式寻找一种暂时的心理解脱。

结合“窥视行为界定的三条特点”[6]分析受众在解读李杨故事时的窥视心理:

(1) 存在距离

此处的距离不仅为时空距离, 还包含身份的距离, 这种距离感产生神秘性和窥视欲。

(2) 不干预不破坏

受众不干预不破坏被窥视者的状态, 使受众处于“隐身”状态, 在窥视时存有安全感。

(3) 产生诱惑的对象

李杨二人的显贵身份和理想化的审美形象, 诱惑受众的窥视欲。

笔者认为, 窥视行为可界定的第四条特点:深度窥视

如果说, 帝妃之恋, 满足了平民对身份高贵充满神秘感的贵族爱情的表层窥视, 那么, 受众对李杨超现实、理想化的爱情悲剧的震撼, 则是一种更深层意义空间的审美, 是一种深度窥视, 这种由表及里的深度窥视, 给受众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2. 受众的代入式心理体验

受众在满足窥视心理的同时, 其心理特征还具有一种角色代入式心理体验。李杨二人的故事在广为流传中, 特别是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极力渲染, 使李杨二人的审美形象偶像化, 化为受众理想的审美形象, 符合受众的审美追求。再者, 李杨二人的爱情在《长恨歌》中被理想化, 超越现实, 超越生死, 现实中难以寻觅。受众通过传播媒介接触传播内容的同时, 潜意识开始角色转换, 进行角色代入式心理体验, 借此建立一种想象中的交流, 一份幻觉中的亲昵, 以获得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心理补偿, 情感共鸣也就格外强烈。

受众通过以上两个层面对传播内容进行接触, 并且是带有窥视性质的接触, 从受众窥视、代入式心理体验中获得了多个层面的满足。

李杨故事家喻户晓, 盛传不衰, 已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本文正是从传播效果上追问原因, 从5W传播模式入手以求在受众心理分析层面做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2005年1月版.第16页.

[2]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2005年1月版.第16页.

[3]罗兰·巴尔特.历史的话语.[M]Comparat ive Crit icism (Bart hes1981.第16页)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性欲三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54页.

[5]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篇3

有人向唐玄宗说:寿王李瑁的妻子杨氏貌美非常。但是李瑁是唐玄宗与武惠妃所生的儿子,杨氏就是他的儿媳妇。然而,唐玄宗不在意她是不是自己的儿媳妇,召见了杨氏,一见,大喜过望,惊为天人,于是授意杨氏出家为女道士,并以此为借口,要杨氏和寿王李瑁离婚。杨氏出家后,道号“太真”,而唐玄宗又为李瑁另娶了韦昭训的女儿为妻。

天宝三年,唐玄宗把杨太真接进宫来,杨太真外貌丰艳,通音律,擅歌舞,而且聪明过人,善解人意,进宫以后立刻得到唐玄宗的恩宠。唐玄宗在天宝四年便将杨太真册封为贵妃,而所有宫中的礼仪和待遇都比照皇后。

唐玄宗对杨贵妃十分迷恋,舍不得分开,以至于连朝都不想上了。他把国家朝政大权交给了宰相李林甫,自己则每天和杨贵妃在宫内欢乐通宵。

虽然唐玄宗对杨贵妃非常宠爱,然而宫里面有数千嫔妃,唐玄宗难免也会对她们有亲近的举动。杨贵妃是位醋劲极大的女人,如果被她知道唐玄宗和其他妃嫔亲近,都会大发脾气。天宝五年,有一次杨贵妃就因此吃醋生气和唐玄宗大吵,唐玄宗也难得生了气,把杨贵妃逐出宫廷,让她去宫外的亲戚家里住。但是杨贵妃出宫后,唐玄宗却闷闷不乐,茶不思饭不想。宦官高力士看了这种情形,就问唐玄宗:“皇上为什么这几天如此忧虑呢?”玄宗便说:“你是我家的老奴,跟了我这么多年,你就猜猜我的心事吧。”高力士便说:“莫非是思念贵妃?”玄宗不禁点点头,高力士趁机说:“何不送一些礼物给贵妃,然后将贵妃接回宫内呢?”唐玄宗立刻同意,于是命高力士去准备100多车的礼物,送到杨贵妃寄住的地方,并把贵妃接回宫里。从此,两人似乎就更加恩爱了。

天宝九年,一天杨贵妃又因为吃醋和唐玄宗吵起架来,玄宗一怒之下又把杨贵妃驱出宫外。这一次吵得非常严重,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就和当时一位大臣吉温商量,看看该如何化解此事。吉温拿定主意,就进宫向唐玄宗报告说:“启禀皇上,一个妇道人家顶撞了皇上,确实罪该万死,但是宫里面那么大的地方,就赐她一个死地就可以了,又何必让她到宫外受污辱呢?”其实这时的唐玄宗正在思念杨贵妃,于是唐玄宗就命令宦官张韬光,去宫外慰问杨贵妃。杨贵妃见到张韬光后,就写了一个简短的奏章给玄宗,她在奏章里面说:“贱妾自知有罪,罪当万死,承蒙皇上宽恕,无以为谢,因为身外所有东西都是皇上恩赐,唯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谨剪下一束头发,随附奏章中送给皇上。”并让张韬光将头发与奏章一起呈送给唐玄宗。玄宗看后大为感动,立刻派人把杨贵妃接回到宫中。

一人受宠全家受惠

杨贵妃有三位姐姐,大姐嫁给崔氏,被唐玄宗封为韩国夫人;二姐嫁给裴氏,封为虢国夫人;三姐嫁给柳氏,封为秦国夫人。她们婚嫁的这三姓人家,都是当时世袭贵族,这三位夫人也都得到玄宗的宠爱,时常有厚赏,另外,杨贵妃的堂兄杨铦与杨锜两人,也都被唐玄宗拔擢在朝廷当大官。以上韩国、虢国、秦国等三夫人与杨铦、杨锜五人,号称为“杨氏五家”。“杨氏五家”在当时长安声势赫赫,各有豪宅和家奴,竞相奢侈,也公然接受贿赂,更向地方官施压勒索,地方官当然也立刻照办,看的比皇上下的圣旨还要严重。

此外,唐玄宗的女儿和孙女们若想结婚出嫁,也必须出钱贿赂韩国、虢国两位夫人替她们做媒,才能向皇上要求到许配给好人家。当唐玄宗和杨贵妃到华清池游玩时,杨氏五家也总是相随,恩宠非常。

杨贵妃有位堂兄,名叫杨钊,也就是后来的杨国忠,是位品行不佳的小人,在家族里很被轻视,但是他善于钻营交际。当杨贵妃进宫时,杨钊正好在四川担任新都县县尉这么一个小官。这时的剑南节度使(掌管四川),名叫章仇兼琼,因为和宰相李林甫不合,心里很畏惧李林甫。章仇兼琼为了保住自己的节度使官位,得知杨钊是杨贵妃的堂兄后,便叫杨钊带着大批的四川土产珍宝到长安去巴结讨好杨贵妃。杨钊带着这些大批珍宝到长安后,立刻找秦国、韩国、虢国三位夫人,请她们帮忙引见,最后也见到了杨贵妃。他把珍宝分送给诸位杨氏打点关系,于是诸杨便在唐玄宗面前说杨钊的好话,使他顺利地在长安任官了。

杨钊善于讨好钻营,玄宗十分喜欢他,并赐名为国忠。天宝十一年,当时的宰相李林甫病逝,杨国忠立即继任为宰相。杨国忠原本就是位无品德的小人,既然当上了宰相,就像暴发户一样趾高气扬,盛气凌人。可是他却没有真正的才干,只会收受贿赂,结果弄得贪污横行,朝政败坏,朝中官吏对杨国忠敢怒不敢言。因为如果露出对杨国忠不屑的表情,就必定会被杨国忠排斥于官场外。

在政府官员中,唯一敢表明不服杨国忠的人,就是幽州节度使安禄山。当时安禄山负责北方边境的国防重任,手上握有大量军队,也同样得到唐玄宗的宠信。杨国忠对安禄山产生妒忌之心,常常在唐玄宗耳边说安禄山要造反。安禄山知道杨国忠在玄宗面前不断地说自己要造反,心里很忧虑,恐惧心越来越重,最后于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在幽州起兵,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向南出兵,这就是历史上所谓“安史之乱”的开始。

马嵬之变

安禄山的大军从幽州向南,攻下了洛阳,再向西进攻长安,一路都很顺利。安禄山军队到了长安附近时,唐玄宗一看情势不妙,于天宝十五年六月初九黎明,没有通知满朝政府官员,就悄悄地带着杨贵妃,还有一些皇子和心腹官员,当然也包括杨国忠在内,在几百位禁卫军保护下,偷偷离开长安,向西逃窜。

第二天,唐玄宗一行人来到马嵬驿站(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准备休息。但此时,军士们却怨声载道,怒气冲天。为何如此?因为他们本来在长安过着很安逸的生活,突然之间,就要被迫跟随着皇帝出来逃亡,所以他们非常不满。当时禁卫军的将领陈玄礼担心会有军人哗变,就对皇太子身边宦官李辅国说:“军士们现在非常怨恨,他们将这一切都归咎于杨国忠的奸佞,认为就是他逼使安禄山造反,才会造成今日我们的逃亡局面。看现在这种状况,若我们不杀杨国忠,恐怕难平众怒。如果军士们真的暴动起来,我们也将自身难保。我请求您转达太子,请太子答应先杀了杨国忠,才能平众怒。”然而这时杨国忠正骑着马,恰巧有二十几个吐蕃人,拦住杨国忠,向他诉怨说他们没饭吃,又饥又饿。杨国忠还来不及回答,就有军士见状趁机大喊:“杨国忠勾结胡虏,想要谋反!”军士们本来就已经对杨国忠很不满,于是马上群情大哗。有人向杨国忠射了一箭,射中了他骑的马,杨国忠跌落马下,许多军士一拥而上,不问青红皂白,就先将杨国忠给杀了,还肢解了他的尸体泄恨。

军士们叫声震天,唐玄宗在驿站内也听到了。随后,陈玄礼进来向玄宗报告说:“军士们认为宰相杨国忠谋反,所以把杨国忠杀掉了”。他还说:“杨国忠虽已死,但‘祸本尚在’,所以将士们人心不服。”玄宗问:“谁是祸本?”陈玄礼回答:“杨国忠之所以得势,就是因为贵妃,所以贵妃就是祸本。”玄宗听了很不高兴,就说:“这种事情朕自己会处理,由不得你们问。”于是自己走进房内,久久不语。但是军士们仍在外面叫嚣,情势已经一触即发,这时京兆府司录(首都京兆府的官员)韦谔前进一步跪下说:“禀报皇上,现在众怒难犯,大家安危如燃眉之急,请皇上速速裁决。”玄宗闷闷地说:“贵妃一直在深宫中,怎知杨国忠谋反?”但这时,连玄宗最信得过的高力士都说话了:“贵妃诚然无罪,但现在军士们把杨国忠杀了,贵妃天天在皇上身边,他们仍会疑心贵妃日后会进言要皇上替杨国忠报仇,所以军士们心里疑惧,到现在这地步,不得不杀贵妃了。”

玄宗当年本来就是以政变才夺取政权的,他当然知道军士们武力的可怕,所以黯然低下头,摆摆手,吩咐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出去。高力士把贵妃带到驿站旁的佛堂里,命人用丝巾把她勒死。杨贵妃一死,玄宗就吩咐禁卫军的将领们到佛堂来,巡视一圈,表面上是让这些将领们向贵妃的尸首行礼,实际上是让他们观察贵妃确实已经死亡,以安抚他们的心。

杨贵妃在马嵬驿的佛堂中气绝身亡,也结束了她与唐玄宗之间的一段爱情。

(摘自新华出版社《照照历史的镜子》 作者:王寿南)

唐玄宗杨贵妃的偶像是李白 篇4

原来每逢唐玄宗谱出新曲,杨贵妃总能当场编舞,亲自试跳,引得宫女们争相模仿,常常还传入民间,成为乐坊里最流行的歌舞。偏偏有一段时间,唐玄宗灵感枯竭,谱不出曲来,他便怪罪宫廷文人献上的歌词太落俗套,缺乏真情实感,根本挑逗不起自己的创作冲动。恰巧此时李白在江湖上的名气大了,他的诗篇经会稽道士吴筠推荐,也传入宫中。唐玄宗与杨贵妃也是爱读诗的,读了之后自然能觉出好来。不知李白的哪首诗,居然让唐玄宗拍案叫绝:此真天才也!

李白早期的许多作品都属于乐府诗,有些已成为在民间红了半边天的流行歌曲。唐玄宗让宫廷歌舞团照法演唱,连挺挑剔的杨贵妃听了都觉得赏心悦目。

唐玄宗杨贵妃的偶像是李白

像唐玄宗那样读李白诗惊为天人的,还有贺知章。李白在天宝元年到长安,贺知章偶然读到他的《乌栖曲》、《乌夜啼》两首诗,未来及读更多的,就马上下了结论:此真“天上谪仙人也”!贺知章是把李白评为“诗仙”的第一人。贺知章了解唐玄宗,预料到热衷于艺术创新的唐玄宗会喜欢这样的新乐府诗,就找机会在唐玄宗面前大力推荐李白。

李白是唐玄宗诏命征召进宫专任翰林院学士。和一般官僚不同,他还进入了唐玄宗的私生活,或者说业余生活,包括唐玄宗与杨贵妃宴饮与笙歌并举的夜生活。他随时准备奉命作诗,即兴发挥的应景之作,也能给唐玄宗带来谱曲的灵感。李白与唐玄宗名为君臣,实际上相当于一对合作伙伴:一个是词作家,一个是作曲家。

杨贵妃的历史故事 篇5

关于杨玉环,我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她的两次感情,第一次是和寿王李瑁,杨玉环曾是寿王妃;第二段则是和她的公公唐玄宗李隆基。我们好奇的是杨玉环和李隆基的爱情究竟是不是真的?传说二人共浴华清池时,李隆基和杨玉环共吟出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李隆基更是对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更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证,可见二人感情有可能是真的。

而大家更好奇的,可能就是有关杨玉环的生死之谜。史料上记载,安史之乱后,杨玉环为了保全李隆基一代明皇的形象,选择在马嵬坡自缢而死,可是后人知道,马嵬坡的贵妃墓只是个衣冠冢;也有人猜测,杨玉环被李隆基送去了东瀛,可是东瀛的两座贵妃墓中,只有两座佛像。所以直到现在,杨贵妃的死都是个谜。

杨贵妃与李世民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一代圣君,年轻时,征战杀场,为唐氏基业打下了一片江山,后因和其亲哥哥感情不和,闹下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也因此留下了狠毒名声,不过他在位时,却是重用功臣,远离小人,建下了一代盛世,为以后的唐朝繁荣垫下了很好的基础。

唐太宗一生功绩不小,而后宫也是繁多,留下了子孙也不少。

杨玉环是唐玄宗的皇妃,也就是他曾孙媳妇儿,原本是他曾孙的儿媳妇儿,后来种种原因,才入宫做了贵妃的,而杨玉环要说和唐太宗李世民除了这层关系外,其他,也许就是玉环的曾祖父,是被唐太宗处死了的。

杨玉环出生名门,儿时之名叫玉奴,后来出嫁时叫玉娘,跟了唐玄宗后,才改名玉环的,而这名字后来,也被后人当作了她死后的打趣名,这原因就要从杨玉环的死说起了。

杨玉环因生的貌美,又深通琴棋,音律,而得唐玄宗盛宠,可是她却因为深得唐玄宗的宠爱,持宠而骄,让自家亲戚都毫无顾忌的无所非为,其堂哥更是权倾朝野,这还不知足,还要贪得无厌,收取贿赂,将朝中大臣不放在眼里,就连皇室的人也不屑一顾,让其皇室中人在同席用膳时,还得让座,这种种行为大大激怒了朝中其他大臣,也惹了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唐玄宗的儿子,又加之当时正赶上安禄山之乱,众大臣变借此为由,说是杨氏家族坏了朝纲,将其堂哥乱刀砍死,又强逼唐玄宗赐死了杨玉环,也就是三尺白绫自缢而死的,这就是所谓打趣的名字,玉环,白绫环颈。

杨贵妃荔枝的故事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千古绝唱,为历史留下两扇窗,以供后人窥探千百年前的大唐盛世和唐宫秘史。

这句诗,其实描述的是唐玄宗为杨玉环运来荔枝的历史典故。杨贵妃爱吃新鲜的荔枝,可是当时的京城在北方,荔枝生长在南方。荔枝是娇贵的水果,一日失其香,二日失其色,三日失其味。随意,如果杨贵妃要吃到新鲜的荔枝是很困难的,但是唐玄宗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派人快马加鞭送来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荔枝,送荔枝的人一路上到一个驿站就换人换马,而荔枝却始终在运往长安的路上,就这样一路马不停蹄的将荔枝运到长安。所以后来连荔枝的名字也叫“妃子笑”,足以看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喜爱。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篇6

《长恨歌》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表达了“长恨”的主题。全诗主要塑造了唐玄宗也杨贵妃两位人物的形象。不管是历史上还是在诗中,对杨贵妃的描述多聚集在她的美貌,例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等。“粉黛”指的是

用很浓艳的方法化妆,然而杨贵妃打败“六宫粉黛”不是浓妆,而是“回眸一笑”,这般超凡脱俗的美。而唐玄宗在诗中主要扮演的是一个哀叹爱人离去的情圣形象,这点在全诗的笔墨结构安排中便不难发现。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正是应了那句话“温柔乡,即英雄冢”。 据史料记载,开元后期宫廷参与娱乐与表演的人数多达上万人,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时的科举制度却逐渐荒废。诗人杜牧曾写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见贵妃乃万千宠爱于一身。唐玄宗沉迷于贵妃而荒废了国务,这和杨贵妃的强大的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但是撇开这一点,如果唐玄宗没有遇上杨贵妃,还是否会有后来的误国遭遇呢?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长恨歌》的头一句就已经点明了杨贵妃并非唐玄宗生命里的一个偶得性事件,是他“多年”寻访的结果,她只能说是在“恰当”的时间出现的一个“合适”的人选而已。

历史上是否也如此呢?那个时期宫廷内还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职位,称为“花鸟使”。根据《新唐书·吕向传》的记载:“玄宗开元十年(722),召入翰林。„„时帝岁遣使采择天下姝好,内之后宫,号‘花鸟使’,向因奏《美人赋》以讽,帝善之,擢左拾遗。”实际上花鸟使就是唐代专为皇帝挑选妃嫔宫女的使者。可见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并非遇到杨贵妃之后的突然想法,历史上也有颇多唐玄宗好色的记载。而“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说的是贵妃受宠后,杨氏一门可谓是鸡犬升天,尤其是重用了历史上著名的奸相杨国忠,把持超载、势焰熏天,可以说安史之乱也有他的诸多“功劳”。

当唐玄宗面对“六军不发无奈何”的紧迫形势时,他是作何选择的呢? 虽然诗歌的前半部一直在描述唐玄宗是如何的恩泽杨贵妃,他们的爱情是如何的美好,但是到了紧要关头,虽有这万千的宠爱还是免不了 “宛转蛾眉马前死”。估计到了这时候唐玄宗才意识到这几年的醉生梦死的日子终于到头了。可以说诗歌到这里就开始另一部分的叙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后文又浓重的笔墨和带有想象与虚构的手法展现了这个情圣帝王的凄惨晚年,爱人已死,唯有悔恨相伴终身。有人统计,《长恨歌》中,只有十行写爱情的快乐,有八十多行,即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失去所爱的感伤情绪。因此,可以说,诗作文本是对帝王至情至爱悲剧的伤感咏叹。

《长恨歌》中的唐玄宗,白居易给出的更多的是人文关怀,这样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帝王,其本质的存在应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在状态,然而帝王的身份使自己在“后宫佳丽三千人”的处境中却寻找不到真正的“情爱”,好不容易求得的杨家女,也因为自己是帝王,而迫于“六军不发”,无可奈何地“宛转蛾眉马前死”。皇帝也因之失去了“倾国”的心上人。这样一来,在痛心地“回看血泪相和流”之后,剩下的只有“朝朝暮暮”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叙说帝王寻求真挚情爱而不得的惨痛经历,将帝王人性向平民化还原,从而达到本真自我的澄明之境。”(1)4唐玄宗的诉求是以希望的形式开始,以对美好未来的设计为中间手段,从而使帝王从当下迁至“将来”,以摆脱帝王生活对人之感情的异化,回到本真的自我。“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对美好情爱的理想寄托,乃是对帝王生活终极关怀的最高目标。

诗文的后半部分讲了玄宗借助“方士”还魂的方法得以与杨贵妃重遇的故事。诗中的“方士”指的就是我们平时所知的道士。“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我们能想象到大家为了君王夜不能寐而焦急,于是纷纷去寻访道士为玄宗解愁的场景。 “忽闻海上有仙山”,这些努力终于得到成效,在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贵妃的踪影得以相见“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景象作文下一篇:将语文进行到底教学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