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杨玉环的故事

2024-06-09

贵妃杨玉环的故事(精选5篇)

贵妃杨玉环的故事 篇1

生在独头村

在永济市韩阳的首阳山下,有个小小的村庄叫独头村。就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唐代曾出了个倾城倾国的“贵妃”——杨玉环。

杨玉环从小就生得颇有几分姿色,可惜头上缺少头发。女孩是秃头,好比一朵鲜花没有叶儿,谁能识她为美人呢?小时候她每天常到村庄东边的山沟里去玩耍。这条沟里有两个小潭,左边是咸水潭,右边是甜水潭。小玉环渴了就到甜水潭去喝水,热了就到咸水潭里去洗。她常常照着水里映出的影子,叹惜自己没有头发,用咸水在头上洗。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杨玉环头上的头发便全长出来了,而且又黑又长,托如青丝,堆若乌云,配着那张灵秀面颜,简直美若天仙。

开元二十二年(735年),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出巡平阳,路过独头村的蒲津关时,百姓官吏都到关前迎送。就在寿王下轿接见民众时,城楼垛口上有一女子朝他微微一笑,这一笑百媚横生。翌年,寿王李瑁征得玄宗皇帝的同意,以到各地选妃为名,专派侍臣到独头村选上了那个城垛口朝他微微一笑的姑娘杨玉环。

开元二十八年(741年)八月中秋,杨玉环随寿王李瑁去朝贺唐玄宗。玄宗一见到她十分高兴,便使了个偷梁换柱的法儿,令高力士传旨,把杨玉环度为道士,与寿王李瑁分离,住在内太真宫,赐号太真。玄宗从那以后,常常去太真宫看她。杨玉环是个胖美人,夏季时很不耐热,玄宗皇帝命人专门在骊山为她修建了温泉浴池。玄宗还赠给她钿合金钗,表示爱情。天宝四年(746年),杨玉环被策封为贵妃。人们便把杨贵妃当年生长的那个村子就叫作了“秃头村”,在当地方言中“秃”、“独”同音,久而久之就叫成了独头村,一直沿用至今。

东渡日本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杨贵妃可称得一个特殊的传奇人物。她不仅艳丽过人,有沉鱼落雁之美。同时,紧随君王左右,周旋于文武群臣之间,甚至有影响唐王朝权力兴衰交替之能量。其实,她还是一个旅日华侨。

在马嵬驿被缢杀的杨贵妃不过是一个面貌相似的替身,而杨贵妃本人则在六军主帅陈玄礼和日本遗唐(头)目的密谋策划下,从杭州东渡去了日本。

日本历史学家邦光史郎在《日本史趣事集》中肯定地说:杨贵妃死后就葬在久津的二尊院。日本民间传说还说:杨贵妃于安史之乱后第三年(公元757 年),与其兄杨国忠的儿媳徐氏,孙子杨欢一行乘船在日本山口登陆。她不仅受到了孝谦女天皇的.热情接待,还协助天皇平息了一场发生在日本宫庭中的政变。杨贵妃的有关事例还被写进日本的“物语”。日本一种叫“川柳”的诙谐短诗也有歌颂杨贵妃的 篇章,至今日本仍有不少人能够用地方曲调歌唱。诗句的大意是:世界上值得爱的两个人,那是克里奥佩特拉和杨贵妃!前者是古埃及的美女,后者就是中国唐代绝色佳人。日本人对杨贵妃的崇拜,可以说是五体投地了。

杨贵妃是如何经过千辛万苦,远渡重洋到日本国呢?在唐代,中国同外国的交流,特别是日本的外交关系非常密切,在京城有不少日本的使节、学生和商人。杨贵妃的外甥杨咄身居外交要职,帮助了杨贵妃的外逃。

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心肝宝贝”,宠殿圣深。在马嵬坡形势危急时,宫廷内便导演了一场偷梁换柱的戏,找个替身处死,蒙骗了愤怒的将士,平息了内乱。

日本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关于杨贵妃的文物古迹。京都车站附近泉涌寺内的杨贵妃观音堂,供奉的杨贵妃坐像系用上等香木雕成,与真人一般大小,是日本有名的胜地,游客如云、香火兴旺;座落在京都和山口县油谷町久津有两座“二尊院”。传说杨贵妃去逝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唐玄宗悲痛不已,立即派特使送两尊佛像到日本,为杨贵妃祈求冥福。开始安放在京都的清淳寺,该寺名声大振。后来久津的寺院索要佛像,理由是杨贵妃首先是在这里登陆的。天皇采取了个两全其美之策:让能工巧匠仿制了两尊佛像,分别在京都和久津的两座寺院安放,并赐封两座寺院号“二尊院”;杨贵妃的墓就在久津的二尊院内,为石塔形状,又名五轮塔。

贵妃杨玉环的故事 篇2

杨贵妃故里有多种说法。主要有4种:四川成都说、山西永济说、河南灵宝说、广西容州说。关于杨玉环的故里之争,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在其人文地理著作《中国美女地理》中,对杨玉环故里有详细考证,认可为目前较流行的“广西容县说”,但这一说严格来讲应该是“容州说”。杨贵妃到底出生于哪里?故里算在哪里?这是一个高悬了1000多年来的历史谜团。笔者长期从事文史研究工作,曾对此历史悬谜的真相孜孜以求,力求拨开历史迷雾,还其历史本原。

杨贵妃的传奇身世之谜与籍贯之争

杨玉环(718—756)的传奇经历,公认的大略为:杨贵妃,名玉环,字太真,唐玄宗贵妃,体态丰腴,能歌善舞,精通音律,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据《旧唐书》 《新唐书》推算,杨玉环唐开元六年(718年)六月出生,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七月,唐明皇李隆基(时称明皇,庙号玄宗,后世称唐玄宗)为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16岁的杨玉环也应邀参加。杨玉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她一见钟情,唐明皇亦心有所动,在宠妃武惠妃的要求下,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十二月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不久武惠妃病卒,唐明皇因思恋杨玉环美色,视之为“天赐宝贝”,遂改元“天宝”(另一说为唐明皇开启“开元盛世”,大唐展现出物华天宝盛世,遂改元“天宝”,也称“开宝盛世”)。唐天宝元年(742年)令杨玉环出家为道士,道号太真。唐天宝四年(745年)还俗入宫,得明皇宠幸,册封贵妃,(时明皇年61岁,杨贵妃年27岁),其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杨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自执鞭,仅贵妃的织绣工就有700多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获升官。于是,百官竞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明皇逃离长安前往四川,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安禄山之反,明皇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仍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之乱”本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明皇的替罪羔羊。

对于杨贵妃的身世,唐代当时就有争议,她的故里也就成为悬谜,历史争论主要有四川成都说、山西永济说、河南灵宝说、广西容州说4种。据后世历代史学家考证,最后大都倾向于“容州说”,使“杨贵妃出生于广西容县”一说渐为世人所接受。最近又有“广西北流说”,此说与“广西容县说”一样,由“广西容州说”衍生而来。

四川成都说。主要依据是《旧唐书·杨贵妃传》《新唐书·杨贵妃传》所载,但此两部史书有关杨玉环出生地说法不一。《旧唐书》载,杨玉环,字太真,祖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生于蜀郡(今四川成都)。其中最详细的说法是:皇家册封贵妃文告上称杨玉环生于蜀郡。父杨玄琰(后避玄宗讳,改书杨琰),官蜀州司户,为七品下的刺史衙吏。二叔杨玄珪,所在不详;三叔杨玄璬,官为河南府士曹参军,从七品下的衙吏,官职卑微,辅掌津梁、舟车、舍宅、百工众艺之事。杨玉环有3个姐姐、一亲兄、一从兄,还有一个不是直系的从祖兄杨钊即后来的杨国忠,年龄至少比杨玉环大20岁。

山西永济说、河南灵宝说。《新唐书》载,杨玉环,字太真,祖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生于蜀郡成都,父亲杨玄琰亡故后,她寄养在为官河南府士曹参军的三叔杨玄璬家,因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选入寿王府充为才女。后为寿王李瑁所钟情,在明皇宠妃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杨玄琰(699—729),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人,杨玉环生父。汉太尉杨震十八代孙,隋朝礼部尚书杨尚希曾孙,子杨仲嗣任密州刺史、杨仲昌任吏部郎中。杨玄琰曾任蜀州司户,开元十七年(729年)因罪下狱,卒于狱中。天宝四年(745年)八月,杨玉环被明皇册封为贵妃,杨玄琰被追赠兵部尚书,又追封为太尉齐国公。

广西容州说。主要依据是载于《全唐文》的、由杨贵妃同时代人四门助教许子真所撰的《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杨玉环,乳名玉娘,开元六年(718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容州普宁县城外的杨冲村。出身农家,为宦门世家所养,养父杨玄琰祖籍唐代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杨玄琰随军南下平“僮獠之乱”,初为藤州长史,迁监军,后迁蜀州司户,弟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士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养父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二叔杨玄珪家。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因此得以进入寿王府充为才女,并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十二月册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寿王妃杨玉环出家为道士,号太真。明皇日幸,宠爱无比,宫中以娘子称之,所受礼仪与皇后等同,次年还俗充妃,明皇遂改元“天宝”,颁诏明年为天宝元年(742年),大赦天下。天宝四年(745年)八月,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贵妃3个姐姐都赐宅第于京师,从兄(杨铦、杨锜)与从祖兄杨钊,皆被封为高官。杨贵妃为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

至于“广西北流说”,则来自于“容州府曾置于北流城厢”的明清史记,据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与纪要》载:“普宁废县,今县治,唐初属容州,州盖治北流县。开元中,升州为都督府。”

nlc202309040038

以上各种说法,都“持之有据”或者“有史可考”,但又都语焉不详甚至互相矛盾,且其中出生地相去万里之遥,缘故亦难圆其说。治史者尚且各执一说,莫衷一是,普通百姓更加如坠云里雾中,真假莫辨。由此而引发了历史上旷日持久的“杨贵妃故里之争”。

杨贵妃故里最后指归《杨妃碑记》

争议归争议,历史讲的是依据。“杨贵妃故里”的所在地,尽管历经1000多年的论争,但最后大都认可“广西容州说”。因为杨贵妃的出生地,虽然历史上纷争不息,但最有力的惟一物证,就是由与杨贵妃同时代的唐玄宗朝四门助教许子真撰写的《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及其佐证。

载录于唐朝许子真编著的《全唐文》(卷四十三)的《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全文照录如下:

杨妃,容州杨冲人也。离城一十里。小名玉娘,父维,母叶氏。维尝谓先人云:“葬其祖去此十里许,逢一术土,忘其姓名,云:‘此坟若高数尺,必出贵子;惜太低,生女亦贵’。”妃母怀娠十二月始生,初诞时,满室馨香。胎衣如莲花,三日目不开。夜梦神以手拭其眼,次日目开。眸如点漆,抱出日下,目不瞬。肌白如玉,相貌绝伦。后军都督杨康见之,以财帛啖其父,求为女。妃家素窭,不得已与之。康有二子读书,妃三岁,日夜同坐,听其诵读。渐长,通《语》、《孟》,康夫妇惜如珠玉。时杨长史琰摄行帅事,闻之,左右令其母皆来。一见大奇,私谓厥妻曰:“此女姿质异常,貌有贵相,吾二女远弗逮也。”遂给以金帛与康,求为女。康不从,乃胁取之。举家号泣送去。居无几何,长史秩满,携归长安,与二女同教。惟妃性昭慧,谙音律,明经史。后进入寿王宫。开元二十四年,明皇诏入内,号太真,大被宠遇。天宝间,册为贵妃。

唐天宝四年四门助教许子真撰

此碑全文不仅载录于唐朝本代编纂的《全唐文》,后世的《大元一统志》 《永乐大典》 《大明一统志》等历朝的重要史籍也照本收录。清朝康熙年间钦命编撰的大型丛书《古今图书集成》。书中也明确肯定:“贵妃姓杨,容州云凌里人,小名玉环。”《全唐文》及以上所列诸志,均是具有时代性的权威的官修重要信史,其相承沿袭载录此文,具有重大说服力。其可信依据有六:

其一,此碑文的撰写者许子真,是杨贵妃的同时代人,也是唐明皇当朝官员,其所写碑文绝对不允许作假。因为撰写这样的碑文是要负责任的,决不会凭空捏造,所以许子真的碑记是最具权威的历史证明。其它一切杨妃籍贯的歧说,均是远后于许子真的人所作,许子真是杨贵妃生活时代最有资格的发言人。

其二,许子真官任四门助教(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大学教授),他的撰文具有权威性。四门学唐代前原为大学,隶属于国子监,以传授儒家经典为职责。到了唐朝“始合于太学”,助教为3人。据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四门助教壁记》中说:“四门学之制,掌国之上士中士下士凡三等,侯伯子男凡四等,其子孙之为胄子者,及庶人之子为俊士者,使执其业而居其次,就师儒之官而考证焉。”可见,许子真是当时有颇高地位、学问、品德的人,也是为最可靠的历史证人。

其三,是碑文内容有根有据,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而且细节翔实。文中虽有某些传奇色彩,这正同史传上的许多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事迹,多少附带有某些传奇甚至是迷信色彩一样,不足为怪。

其四,是这一块确确凿凿的碑文,它有着一般书本文字所没有的特殊的文献价值。这总是先有其人其事并有其缘才能有其碑,唐当代的人对于一位贵妃,是不能随便以伪说勒石铭碑的。这是人们常识以内的事。

其五,遵循古例,生不立传。碑文的体例,传后必加评赞,正文之后必勒作碑年月,此碑独无;其纪事至入宫封贵妃,亦无结束语,可见此碑只是一个“记事碑”。碑文说杨贵妃“进入寿王宫”,再“诏入内,号太真,大被宠遇”,是历史的正面记载。对杨妃入寿王邸后,成了寿王的妻子,玄宗父夺子妇,先令她出家当道士,号太真,到天宝年间再册为贵妃这一乱伦的丑行,碑文只隐约其词,没有挑明,这也是“为尊者讳”的缘故。

其六,许子真此碑文能够编入其自己主持编纂的《全唐文》,必须得到官方甚至唐玄宗本人的认可,以及当朝文士的认同。国家修志,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全唐文》 《大元一统志》 《永乐大典》 《大明一统志》等史籍均为公认信史,而历代史家编修“国家史志”均收录此碑文,没有异议和质疑,可见是对其真实性的充分肯定。

此碑说明了两个重要事实:一是杨贵妃出生于容州普宁县杨冲,父亲叫杨维;二是杨贵妃先后被容州都督杨康和朝廷派来的监军长史杨琰(杨琰即杨玄琰)强行收养。由此,杨贵妃的身世有了较清晰的脉络:出生于广西容州普宁县,被祖籍为山西永济、在河南落籍的杨琰(杨玄琰)收为养女,并带到四川成都生活了一段时间,10岁时回到洛阳学艺,16岁成为寿王妃,27岁在长安成为唐明皇贵妃。

杨贵妃故里最终明确为“广西容州”,许子真所撰的《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是最有力、最权威的证据,这也是后代史志家、史学家最终认可的原由。

《杨妃碑记》与李白“流放夜郎”有关

许子真所撰的《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还有一位神秘的参与者,他就是唐代大诗人“诗仙”李白。据 《梧州府志》 《藤县志》载,李白曾经到过梧藤之地,还吟留下诗句。查阅《太白年谱》等历史典籍传记,李白到过西江沿岸的梧州、藤县,甚至到达“杨贵妃故里”,是有根据的。但他因何会到梧州、藤县及道家村,并与许子真撰写碑记有关联呢?这都是吟诗惹的祸。

“诗仙”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传为汉将李陵之后,先世因罪徙居中亚,后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青莲乡,故号“青莲居士”。

李白生长于富商之家,自幼受到广博的知识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堪舆和百家杂学,所以他的生活情趣和才华也是多样的,他的诗歌也充满神仙佛道的丰富幻想,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仗剑去国,离乡远游”中度过。据《李太白年谱》载: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四十二岁。正月,改元,大赦。诏令“前资官及白身有儒学博通、文辞英秀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县以名荐京。”二月,群臣上玄宗尊号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改侍中、中书令为左右丞相,仆射为尚书省左右丞相;改东都为东京,州为郡,刺史为太守。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镖骑大将军。是时,天下有州三百三十一,隶属之州八百,以十人为节度使与经略使(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岭南),以守备边防、时镇护总兵力为四十九万人,军马八万余匹,边境军事费自此逐年增多,民始困苦。李白四十二岁。四月,游泰山。夏,与子女一道至南陵,欲游越中。得道士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返南陵。秋,赴长安,与太子宾客贺知章相遇,贺以“谪仙人”称之,复推荐于朝廷,得玄宗优遇,命为翰林院供奉。对于此事,同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时年31岁的“诗圣”杜甫写有《饮中八仙歌》赞叹其道:

nlc202309040038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大才巍巍,但朝廷并没有重用他,只是让他成为点缀“开元盛世”的升平生活的翰林院供奉学士,做一个为皇帝附庸风雅的宫廷诗人。这使得他这位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之客,非常失落。同时,他超人的才华又受到权臣宠宦的妒忌。天宝二年(743年)正月,一日,早闻李白大名的杨贵妃,想到以前在寿王府要让傲岸不群的李白写诗自是不易,现在入了宫,又正得明皇爱宠,便要李白进宫赋诗。

李白蔑视权贵,本不想写,但又推辞不得,便喝了个酩酊大醉,欲借酒作胆,以诗作骂具,将杨贵妃及明皇宠宦高力士等人奚落愚弄一番。他甚至提出要宠宦高力士为他脱靴,替他磨墨,才愿写诗。高力士为了讨得贵妃欢心,自是点头哈腰,答应下来。但李白料想不到,见了杨贵妃这位绝色美女之后,他这位天性浪漫的风流才子竟惊为天人,以为自己到了天仙境地,正与神仙眷侣相约作赋。顿时诗思如泉涌出,信笔写下《清平乐》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浓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装。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诗中将杨贵妃极力赞美,将她比作云中仙子、瑶台美姬、花间玉女,盛赞她生得像汉宫美妃赵飞燕一样浓艳凝香、倾国倾城,问花解语,对玉生香。杨玉环自是高兴非常,特赐宫廷佳酿美酒给李白表示感谢。李白也一露文士癫狂豪情,竟乘着醉意,暗中捏了一下杨贵妃的红酥手,还装作跪下谢恩,偷偷捏了一把杨贵妃的三寸金莲。杨贵妃也只是莞尔一笑。

却不料被唐明皇远远瞧见。唐明皇年逾六旬,虽然老迈昏花,但这方面却是火眼金睛,李白与贵妃的调情,看得他心中怒火顿生。就这样,李白这3首《清平乐》诗,引来了他命运的一段跌宕巨变。又加上他耍大腕要宠宦高力士脱靴、磨墨,高力士遭此奇耻大辱,心中忿愤,向唐明皇进谗言说:“李太白恣意妄为,有勾引贵妃想,应逐出朝廷,流放三千里,让其清醒清醒。”唐明皇自知年长色老,雄气难敌盛年,正在醋意中,便问道:“流于何处为好?”高力士心中暗喜,便说道:“古有‘夜郎自大’之语,李白如此自大妄为,正好流放到夜郎国去反省反省。”于是,唐明皇下旨,将李白流放夜郎国。但唐明皇还是挺喜爱李白的才华的,所以并不是真的将他押送流放,而是让他漫游到遥远的夜郎去报到而已,并不限时日。

古夜郎国大约在东汉后期灭亡了,其区域以贵州桐梓一带为中心,大致包括现在的广西西北部、贵州东南部、云南东南部的一些地方。所以要到夜郎国,可以沿长江而上贵州前往,也可以南下至西江溯流而上至红水河前往。

此时大唐盛世,物华天宝,唐明皇以天下太平无事,欲高居而无为,将一切政事委奸相李林甫处理。是年春正月,贺知章遭陷,请度为道士,明皇许其还乡中。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于是,李白顺道送贺知章归越。李、贺二人从长安到洛阳,准备沿大运河南下,杜甫、高适闻讯特地赶来相送,并一起畅游梁园(河南开封)、济南等地。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流浪生活,出了宫廷牢笼,又有好友相伴畅游,更觉天阔天空,自由自在。

在济南乘船南下时,恰好碰到了四门助教许子真。许奉旨南下藤州、容州办差。相传大唐国师杨救贫从岭南回到了京城,知道唐明皇移花接木娶了儿媳做贵妃,还要将她立为皇后。他从先师李淳风那里得知大唐将有3位女人乱政,现已出了武后、韦后,第三位将是谁呢?杨贵妃如此来历突兀,必有蹊跷。又闻言杨妃叫“阿蛮”,来自南方蛮溪,是否就是藤州道家村的蛮溪呢?如果是,道家村的“沙洲困鲤鱼”或“清水出芙蓉”都不要紧,只要君王励精图治,国家也不会有大害。如若不然,则国家将有大劫大乱。于是,他早朝时出班上奏玄宗,要依祖宗礼制,任用大员或封后册妃均要勘踏其家山风水,方能封任。如无良好的家山风水,必是天生妖孽来损国运,定要诛杀灭族,以保国祚。唐明皇见大臣众口一词,知道如果不答应则难掩天下之口,于是派出四门助教许子真为钦差大臣前往勘踏。

许子真能做到四门助教,自是学富五车,贯通古今。他与李白在京城中早已相识,知李白被流放夜郎,便邀其一同先到藤州,再溯流前往。李白对堪舆风水之术颇有心得,闻许子真这样一说,一时兴起,又见自己游历大江南北,岭南之地还是空白,正好就此畅游一番。于是,欣然答应。

二人便乘着官船,一路南来。许子真知道明皇让他前来藤州,只是做个样子给大臣们看,也只是随意南来看看而已。时间宽裕得很,于是,二人逢驿作息,遇山即游,有寺则谒。一路迤逦而来,不知多少时月,才到了梧州,又溯西江而上,到赤峡,见有广惠寺,二人便登岸一游。适逢许子真身体不适,便在寺中歇息。盘桓数日,许子真在寺中休息,李白便到各处游玩,闲时就在附近山岩内读书练剑,修习武功,怡然自乐,哪里像个流放之人。现在,赤峡近旁还有个“李白读书岩”,古人多有吟咏。旅途之中,李白与许子真互相交流,砥砺学问,探讨人生真谛,慢慢醒悟到自己的率真所带来的后果,于是欲让许子真回朝时请杨贵妃替他说说好话。不一日,许子真病愈,二人一起来到藤州,由官员陪同前往窦家寨。

在窦家寨(今藤县道家村),李白即景生情,写了一道《咏紫藤》诗,诗中隐喻耐人寻味。诗曰:

紫藤挂云树,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他将自己比作一株紫藤,希望挂到杨贵妃这棵云彩之上的仙树去,在她的遮掩下生活,并沐浴在她的香风里。他自己将会永远感激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留给她。李白拜托许子真回到京城,将此诗交给杨贵妃。

许子真来到窦家寨,了解了情况,见道家村山水果然不凡,又暗中勘查了“鲤鱼困沙洲”之局,杨宅“宝鸭下莲塘”之局,杨家祖茔“清水出芙蓉”之局,见各处皆风水大地,自是心头大喜。又找到杨维夫妇,问明来历,听了杨维说明来龙去脉,心想:原来杨妃来历果然不凡,料想后人会为杨妃出处争吵不休,于是想到勒石铭记,亲自撰写了《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其实,许子真的目的是畏惧朝中奸佞谗言,恐日后有人说他未来过窦家寨,勒石为志,以物为证。

相传杨玉环贵为贵妃,于宫中被唐明皇宠爱,昵称为“阿蛮”,她虽为美女,但仍有缺陷:其体有狐臭,因此特别喜欢沐浴。李白游览贵妃故里蛮溪、蛮洞,又写下一首含意隐晦的《咏蛮溪》。诗云:

两山夹小溪,岸上草萋萋。

岩中水滴滴,无树鸟亦栖。

此时,容州尚在乱贼控制之中,窦家寨已在兵锋后指,呆太久会不安全。所以许子真看看办完此公干,便准备回京复命。此时流寓藤州的容州经略使陈仁琇,闻朝廷特使许子真到来公干,便随同前来窦家巡检司。见许子真写好碑记,即命人将此碑文勒石安置于窦家巡检司普宁县衙内。正是这块《杨妃碑记》,确认了杨贵妃的身世。文

(未完,待续)

贵妃杨玉环的故事 篇3

众所周知,杨贵妃是唐朝美女,与西施、貂蝉、王昭君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那么,美女,究竟是美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究竟有多美呢,她长得到底是什么样呢?

历史上杨贵妃真实照片,杨贵妃征服唐玄宗李隆基的三大法宝 , 历史上杨贵妃真实照片,杨贵妃征服唐玄宗李隆基的三大法宝。唐玄宗李隆基与其贵妃杨玉环的缠绵哀怨故事,几乎无人不晓。《杨太真外传》、《开元天宝遗事》等若干野史笔记资料,甚至于把他俩说成是一段可歌可泣的“生死恋情”,这无疑带有不少演义的成分,应该不足证信。关于他俩的真实恋情,《新唐书·则天武皇后杨贵妃传》、《资治通鉴》卷215—216中所记则大抵不虚。那么,杨玉环究竟凭啥征服唐玄宗,让“三千宠爱在一身”呢?难道仅仅是后人所说的“姿色冠代”、“色压六宫”?

大名鼎鼎的杨贵妃,芳名是什么,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两《唐书》里没写,《资治通鉴》里也没有明确记载,《长恨歌传》只说她是“杨玄琰女”。大中九年(855),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一百年,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后人沿用至今。对此,有一种不同的说法,即郑嵎的.《津阳门诗注》里说:“玉奴,太真小字也”。郑处诲和郑嵎都是唐人,生活年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进士出身,所以他们的说法都有可信的理由。当然,也可能这两个名字都属杨美人,玉环是真名,玉奴是昵称吧。

但不管杨贵妃叫什么,那个叫李隆基的老男人都喜欢。说他是老男人,一点不假,开元二十八年(740),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杨氏才22岁,而他已经56岁了。老是老点,可他是皇帝,历史上称他为唐玄宗,所以能够为所欲为。他不但不管她叫什么,而且也不管她嫁没嫁人,甚至都不考虑她嫁给的是自己的儿子,他要是喜欢,便一定要夺过来。

唐玄宗看上杨玉环之前,她已经嫁给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但唐时宫廷“胡风”剽悍,老子抢儿子的媳妇,好像也不算稀罕事,“爱情面前人人平等”嘛,所以也就没有卫道士哭闹着向皇上谏劝什么“人伦之理”。但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待,唐玄宗还是做了一些台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下诏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搬出寿王府,住太真宫。这样做,也是为避人耳目,更方便他们偷情。好不容易熬过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经地尽了一把“父亲之责”,为寿王李瑁娶韦昭训的女儿为妃,紧接着就迫不急待地将杨氏迎回宫里,并正式册封为贵妃。杨玉环不仅长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聪明,善解人意,简直就是皇上的贴心“小棉袄”,玄宗自然极为喜欢。不久,杨玉环便专宠后宫,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当时宫中称她为娘子,一切待遇(仪体规制)也都是皇后级别。

对此,唐人李商隐有话要叹。他在《骊山有感·咏杨妃》里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看来寿王真是郁闷至极,尴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顾人伦,依然要夺子所爱,那就只能感叹杨玉环的美色太有诱惑力了。不过,根据常理推理,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可能并不仅是贪图美色和床笫之欢,而是将她当作生活体贴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犹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侣。

正如《旧唐书》所述:“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而《新唐书》里的评语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 “遂专房宴”的提示。后世诸多文学作品,极尽意淫之能事,一味放大贵妃“以色邀宠”的本领,我以为有高估唐明皇生理功能之嫌。当然,再老的男人,对于美色还是很受用的。何况这位美人儿长得如天仙一般。

杨玉环除却容貌出众,更令玄宗神魂颠倒的是她高超的音乐舞蹈艺术修养。史载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这就难怪他会将她视为自己的艺术知音和精神伴侣。这一点,从他“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的欣喜语气里便可听知。

唐玄宗熟悉音律,对曲乐、舞蹈都颇有研究,不少贵族子弟曾在梨园都受过他的训练。《旧唐书》里记载,玄宗曾组建过“宫廷乐队”,选拔子弟300 人,宫女数百人,招呼他们作指导。对于这样很有才情的“艺术”帝王,精通音律的杨玉环自然显得格外有魅力。据说有一次,玄宗倡议用内地的乐器配合西域传来的5种乐器开一场演奏会,贵妃积极应和。当时贵妃怀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轻歌曼舞,昼夜不息。对此,白居易有诗为证:“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另外,杨玉环还是个击磬高手,她演奏时“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声,虽梨园弟子,莫能及之。”玄宗为讨得美人欢心,特意令人以蓝田绿玉精琢为磬,并饰以金钿珠翠,珍贵无比。

我们都知道,杨玉环体态丰腴,以“胖”为美,可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一个舞蹈高手。而且她最精通的还是节奏很快、身姿灵巧的胡旋舞。相传李隆基创作出《霓裳羽衣曲》后,杨玉环只是稍加浏览,很快就编配出《霓裳羽衣舞》,然后依韵而舞,身段飘摇,翻跃如风,非常漂亮。看到心爱的贵妃对自己的乐曲领悟力如此好,表现力如此强,令玄宗兴奋不已,禁不住亲自为爱妃伴奏。在这个配舞中,杨玉环吸收了传统舞蹈的表现手法,又融合了西域舞艺的回旋动作,使得整个舞蹈飘忽轻柔,绰约多姿,与乐曲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和谐境界,成为唐代乐舞中的精品。这个舞蹈也因为贵妃的功劳,很快就成为宫廷舞蹈,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宫女 “培训班”,分别进行学习和演练。

杨贵妃,除了貌美,更是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是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

杨玉环与李隆基的故事 篇4

世人都说帝王最无情,但是著名的帝王唐玄宗却告诉我们实事并非如此,他与杨玉环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帝王的一生中,是不是有过真正的爱情?有过撕心裂肺的依恋?这是令人颇费踌躇的问题。帝王是人间的主宰,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地万 物都是他的私产,衣、食、美女都是供他尽兴享乐的物质。美人在帝王的眼中,不是什么同等意义上的人,而是一种软体动物,供其恣意享受,其实质和一盘美味佳 肴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他受用一次以后,依然喜欢,下次还可以照样端上来;如果不再喜欢,他的眼前也就永远再也不会出现。

帝王对一切都 是以上临下的踞高姿态,就像高高在上驾御马车一样。帝王对于一切都是御,一切都是被帝王所御,御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帝王独享专用的动名词。衣服是 服御,饮食是御膳,帝王专用的门道是御道,女色即是帝王的嫔御。帝王和宫女发生性行为叫做御幸,女人被皇帝召来侍寝叫做进御。这种种的所谓御,尤其是女 人,发展到后来,每夜将女人裸体裹着送到御床,这与一顿晚餐究竟有什么不同?而这一切都是被所谓典章规制所法定。

一般意义上说,特定 身份的帝王,一生中不可能有爱情存在。但事实上,漫长的帝制历史中,确有个别例外,或者说帝王不可能有爱情存在之说与某些历史事实相违,这就是驰名历史的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清顺治帝和董鄂妃的爱情。他们之间,难道仅仅是御和被御?爱情是双方在平等位置上的相互倾心,而御和被御则是玩乐和被玩乐、享受和 被享受。如果说皇帝与某个女子存在爱情,那就是说皇帝不是在作为皇帝而是在作为人的时候。

皇帝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一个有特殊身份的皇 帝。作为人,皇帝有感情,想爱人,也需要感情,想被人爱。否则,他站得太高,孤家寡人,君临天下,高处不胜寒。皇帝虽然广有四海,但皇帝的内心却很虚弱, 没有人比皇帝更孤独、更落寞、更需要安慰。皇帝本是凡胎,感情需要有一个寄存的地方,当他明白他需要女人的感情以后,他必须先要把自己降得和普通人一样, 然后才能得到真情和安慰。当皇帝一旦被真情所牵动,就会不由自主地自动脱下皇帝的外衣,全身心地投入感情的洪流,依恋所爱,撕心裂肺,身份、地位、皇权、天下,一切皆无,内心进入一种融融无比的人间温暖之中。皇帝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觉得活得真实,不寂寞,也不孤独。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所困扰难解的是,无法分清皇帝与宠妃之间究竟是爱情,还是对色的迷惑?抑或兼而有之?因为,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皇帝甘愿抛弃美女而去迷恋一个丑妇。那么,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呢?也是一种生生死死的爱情么?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性情中人,他的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多情,或者说他是一个情种,一个风流种子。他对于兄弟情同手足,何况他对于一个自己的、钟情深爱着的妙龄女子?

史书记载说,做了皇帝以后,他和两位兄弟经常盖一条大被子睡觉,兄弟情深义重,很友爱。他的兄弟有病,他亲自升火煎药,灶火烧着了他的胡子,他还毫不在 意。一次,他们兄弟进餐,大哥宁王和他对坐,忽然一口饭喷在他的脸上,众人大惊。玄宗却说,“宁哥何故错喉?”一旁的优伶黄幡绰打趣说:“不是错喉,是喷 嚏(喷帝)。”玄宗大笑,众人也觉得这句话非常有意思。从此,喷帝成了玄帝兄弟情谊深厚的佳话。

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经过 白居易《长恨歌》的渲染,成为千古绝唱。在此之后,历代撰写这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不绝于书,其中主要有:陈鸿《长恨歌传》、乐 史《杨太真外传》、洪《长生殿》、南宫搏《杨贵妃》。大诗人笔下的《长恨歌》字字珠玑,自唐至今,感染和激动了无数代人: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烈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杨玉环的资料 篇5

杨贵妃,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有“羞花“的震撼力。唐玄宗李隆基儿子的寿王李瑁的妃子,婚后五年由李隆基册封为自己的贵妃。她是著名的音乐家、舞蹈家,安史之乱中被挚爱她的人于万般无奈下赐死。

杨贵妃(718—756),名玉环,道号太真,始为玄宗子寿王李瑁妃,玄宗先把贵妃度为女道士,后入宫纳为己妃,史书记载贵妃“貌美、性聪、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因为贵妃能承合上意,深得玄宗宠幸,天宝十四年(755年)胡将安禄山、史思明以诛杀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叛,这就是唐王朝历史上的“安史之乱”。

次年六月,潼关失陷,京城长安岌岌可危,玄宗携贵妃和一帮禁军西逃四川避难,行至马嵬坡前,禁军哗变,以罪咎杨门杀了杨国忠,并声言“祸根犹在”,要求处死贵妃,在宦官高力士“将士安则陛下安”的劝说下,赐贵妃三尺白绫,自缢于马嵬佛堂,死时年仅38岁。在确认贵妃已死的情况下,将官用行军被褥把贵妃尸体包裹起来,在旁边挖了一个坑,草草掩埋后保护着玄宗继续西逃,两年过后,玄宗返回长安,打算对贵妃进行改葬。但因为当年事出突然,掩埋贵妃时没有留下任何标记,因新旧《唐书》均记载:“肌肤已坏,香囊犹存”,从而有了贵妃没有死,以及东渡日本的各种传说故事。

在介绍杨贵妃墓的木板上写着:充满着谜团和浪漫色彩的杨贵妃之墓———关于唐玄宗皇帝爱妾杨贵妃的传说。传说她在马嵬驿兵变中并未被逼自缢身亡,真正死的是其替身侍女,而杨贵妃在皇帝亲信的护送下,从海上乘船逃走,漂流到日本向津县半岛的唐渡口,不久之后因病身亡。当地人为了哀悼她,将她葬于二尊院。后来,杨贵妃托梦于唐玄宗。唐玄宗命人制作了释迦如来和阿弥陀如来两尊佛像,命陈安带到日本安放在杨贵妃的墓地。陈安多处寻找,未能找到杨贵妃墓地的下落。就暂时将两尊佛像安置于京都的清凉寺后回国。后来,人们得知杨贵妃漂流身死的地点是山口县,但清凉寺众僧对两尊佛像爱不释手,就又制作了完全相同的两尊佛像,并将新旧佛像各一尊分别安置在京都的清凉寺和山口县的二尊院。

上一篇:猫的报恩作文下一篇:食品生产企业责令整改通知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