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纲心得体会

2024-07-03

学考纲心得体会(共6篇)

学考纲心得体会 篇1

百色祈福高中2012届高考《考试大纲》历史学科的

学习体会

2012届毕业班历史组组长

韦海宽

一、2012年《历史考试大纲》与2011年《历史考试大纲》相比,无论从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来看无任何变化。这意味着今年高考试卷呈现方式将会比较平稳。

二、我重点研究了《考试大纲说明》的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

(1)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

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目标:调动和运用知识

要求: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

(3)目标:描述和阐释事物

要求: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

(4)目标:论证和探讨问题

要求: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比较、借鉴、引用的方式评估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考纲的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都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2)能力要求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基本吻合。

三、从考纲中的题例和题型看2012年高考命题趋势:

1、考查的范围泛化了,除了文史常识、治史方法以及史观认知都是考查范围。

2、试题呈现的形式活化了。除了文字,各种图表、实物照片、文字材料都是试题的重要呈现方式。

3、认知的要求精化了。主要体现在高考对考生时空观念的要求、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历史阶段特征的灵活把握以及新历史材料及其内涵的领悟。

4、能力层次深化。从近年高考命题来看,试题越来越重视考生的探究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变相迁移能力。

5、试题难度不会明显降低。近年历史高考试题难度偏大,今年可能继续保持稳定,应该不会出现明显变化。

6、隐性介入热点问题,引导关注社会生活。历史试题关注现实,常用周年或次周年范围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隐性切入,载体在课外或题外,旨趣在书本之内。热点问题包括短效热点问题(国内外时政要闻)、周年次周年热点和长效热点问题(如科学发展观等问题)。

四、4、5月份的复习备考建议

1、基础知识无遗漏。将考试大纲中涉及的考点逐一梳理,全面理解记忆高考复习范围内的知识。

2、要用新的视角和理念统领备考,整合知识。以“文明史”为总纲,以“现代史观”为主线,以“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为导向,渗透新课程标准和理念,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要注意给学生提供新的历史情境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和提炼,提高解决研究性、探究性问题的能力。

3、在强化复习历史主干知识的同时,要把长效热点和周年热点相结合,以凸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4、坚持专题复习的策略,结合新课程标准中专题史的划分情况,精选专题,强化训练,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

5、要努力提高练习效率。练习设置应集中体现新材料、新情境,信息量适中,把握试题的题眼。

学考纲心得体会 篇2

作为语文教师, 实践和思考的机会特多, 可很多时候我们都封闭, 甚至主观地认为, 教书, 尤其教那已被国人否定的“之乎者也”的文言文, 更是铭记高考的目标, 将注意力集中在文言文中的字、词、句, 全然不顾字里行间的精、气、神。人为地将极富人性化的古文化当作现代人博取功名、养家糊口的工具。怎能不叫人违心?又怎能不叫人索然无味?作为语文教师, 面对这样的局面, 需要的不是悲观, 也不是等待, 而积极求变, 反思过去, 总结教训。

其实, 古文被我们因功利的高考而弄得支离破碎, 面目全非, 最主要的原因并非高考或世人的否定态度, 而是我们这些一厢情愿的人在功利的驱使下简单粗暴的必然结果。鉴于这一现状, 我在尝试中明白, 今天的文言文教学根本就是割舍了历史, 割舍了人性的工具性教育。这灵魂与肉体的分裂, 直接导致文言沦为简单的符号, 这正是而今我们不好教、学生不好学的根本原因。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完成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神圣使命, 就必须痛下决心, 彻底改变旧的教学理念。首先需弄明白到底教什么、怎样教, 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的关系如何处理。从《论语》开始, 直到“五四”运动前,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产生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 而这些作品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因此, 文言文是一片沃土, 是我们民族成长的镜子, 学习它不仅能使我们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感受民族精神的厚重和伟大, 还使我们得到先贤哲人思想精神的启迪, 从而在继承和发扬中塑造伟大高尚的人格。

四大文明古国的地位和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使我们在历史的今天充满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信心。一部落后就要挨打的辛酸史让我们这些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 没有经受艰难困苦磨炼的青年在扼腕悲叹的同时热血沸腾。民族的不幸烙在我们这些青年心上, 自当成一种不忘国耻, 奋起自救的力量。学习的目的就是继承创新, 没有继承, 何来创新, 无中生有只能是水中望月, 雾里看花。故而学好文言文不但能让我们读懂古人的思想情意, 而且使我们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做一个堂常正正的中国人。学习屈原的作品, 感动于他爱国忠君的满腔热情, 屡遭排挤时“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洁, 以及“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学习庄子的《秋水》除了掌握必要的字、词、句, 还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精神的世界:

(1) 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故步自封。

(2) 人要保持谦虚的美德, 谦受益, 满招损。

(3) 人贵有自知之明。

(4) 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不是出于妒忌的攀比, 而是为了缩小差距。

(5) 知耻而近乎勇。

(6) 自大由于无知。

(7)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8) 只有不断超越自己, 才会有所发展。

(9) 人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10) 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 要懂得山外有山, 人外有人而努力学习, 不断进取。

再如《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超脱,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天下之心;《游褒禅山记》中“世之奇伟, 瑰怪, 非常之观, 常在险远”的求索之理;《五人墓碑记》中“谈笑以死, 颜色不少变”激于义而死的从容和伟大;《孔雀东南飞》中“五里一徘徊”的坚贞;《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相知, 如此道来, 不胜枚举。

吴道让历史考纲心得体会 篇3

吴道让

2012年高考考纲已经出来,经过近段时间对考试要求及考点的学习,使我更进一步了解了2012年高考历史考试要求,以下是我对学习2012年考纲的一点体会:

一、今年高考考试说明对历史学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要求考生答题时,全面、准确地理解试题所呈现的图表文内容、格式以及测试的信息侧试意图,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提炼出与问题相关的有效信息)。

2、调动和应用知识(要求考生在答题时,将所学的课本知识系统与试题测试系统进行连接,并根据试题的要求重新组织,写出正确答案)。

3、描述和阐释事物(要求考生在答题时,按试题的指向描述历史事物的所包含的所有历史要素,阐释历史事物所具有的史学意义)。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思维)。

二、考纲的特点:

1、立足教材基础知识,重视课外知识的储备与积累。题干大多采用教材外的素材,然而万变不离其宗,考点则回归教材,不超出规定的考试范围。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更加注重历史思维品质,在打开历史视野的基础上力图通过考试形式的改变去引导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

3、无史观不成题,在整个命题过程中渗透学史方法,如现代化史观、整体(全球)史观与文明史观等主导史观,对当前高考和历史教学影响最大的是文明史观。

4、考试内容的变化:与去年相比较,2012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上与去年一致。

5、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学科,不仅是一门“使人明智”的学问,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

6、题型示例的变化:基本是2011年全国卷一的高考试题类型。

7、历史高考考核的目标与要求没有改变。与去年相比较,依然从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方面对考生进行有效的考查。

三、复习的对策:

1、夯实基础,构筑知识网络。打牢基础,突出“基础性”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是学好历史的基础。对于书本知识,不能仅凭机械记忆,更要理解记忆。

2、精选精练试题,针对试题呈现出的新情景、新角度、新问题,锻炼学生在各种新材料与新情境中将历史事实、历史概念进行提取和甄别,提高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

3、要更多关注时政、关注实际,要关注重大周年纪念日,如中共十四大20周年、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等等。

4、学会历史与现实的融汇,要“知道重要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 把历史知识统摄到相应的历史范畴中,将相关内容串成历史的线索,才能激活隐含于历史动态之中的认知取向。

5、培养历史素养,一要遵循“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原则,用事实来支撑情感;二要在历史的广阔视野中立论,用历史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历史;三既要克服盲目自尊的情结,也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的自卑感,避免陷入狭隘民族主义或者崇洋媚外的泥潭。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世界文明发展史的眼略,实事求是地阅读历史、看待历史。借用费孝通的话,就是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学考纲心得体会 篇4

地理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第二,区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因此,“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基本特征。二是专业性和专题性。以考纲和教材为基础,考查考生对基本主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把握程度。试题的选材,均围绕中学地理的主干内容设计,并根据地理学科的特征,不断创新问题,体现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功能。

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以区域为载体,试题以问题立意入手,为有效地考查能力的需要,肯定要命制出背景新颖的试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要努力体会地理学科的思维特点,总结解题规律和技巧,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科学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1、地理学科命题思路:知识抽样——全面复习,要分清主次;图像承载——注重各种新图的判读要领与分析思路;能力覆盖——空间定位、逻辑推理、联系迁移以及;临场的应变能力等;重在过程——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立意深刻——关注与当前热点联系的隐性信息;情境新颖——具备迅速理解试题中虚拟情境的能力。

2、地理学科命题的变化

① 图示语言丰富,人文地理比重大;② 区域地理不受“中国”、“世界”范畴所局限;③ 理性思维与思考过程的增强;④ 注重理论的探究与结论的表达;⑤ 实际联系理论;⑥ 古今中外时空转换综合度提高。

3、对09年地理命题趋势的分析:09年命题依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匠心独运,凸显能力。考查到的能力有计算能力、图表判读能力、空间定位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二是注重双基,回归教材。三是关注热点,贴近生活。试题不回避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以鲜活的时事新闻题材为切入点设题,生活气息、时代氛围跃然纸上。

①、知识重组的线索会有所更新;②、选材切入的角度会更加新颖;③、情境设置的思路会更加独特;④、考查能力的设问会更加开放;⑤、图像呈现的形式会有所创新;⑥、过度抽象的构思会有所缓解;

7、区域发展的内容会有所增强.8、传统上的地球运动、等值线、大气运动、地理计算的难度犹如去年一样的难度会进一步降低,避免过去的地理物理化和数学化。

9、强化地理能力和地理技巧的考试和考查。

4、地理学科的考核目标(学科能力要求):地理事实的识记、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原理的应用、地理图象的判读、区域特征的掌握、地理信息的提取、地理规律的总结、地理事物的概括、地理资料的分析、地理现象的描述。临场能力要求:对新问题的心态稳定、迅速联想、及时应变能力;对新知识的举一反

三、联系迁移能力;独立编制答案、文字准确、条理清晰的表述能力。

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总的任务和目标定位为:在巩固深化一轮复习“双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专题综合,实现地理能力的提升。1.重视能力提升。根据考纲对能力的要求,明确把能力要求归纳为四大方面13个小点。主要包括: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③阐述和描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④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大方面,并把这四大能力细分为13个水平层次。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广东地理高考能力测试的显著特色。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考生要具有“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的能力,获取有效信息成了解题的关键之一。为此在认定图表材料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仔细、完整,要做到“穷尽一切图文信息”,不丢掉任何一个信息点,包括容易被忽略的图例、注记、标题说明等。

2.拓展复习内容,进行知识综合。一轮复习注重对高考知识点的落实,二轮复习则进一步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书本,整理学科知识结构,形成学科知识网络。这样做可以进一步把握高考知识点之间、各个知识专题之间、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以学科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为基点,点线面体相统一的知识能力架构。以高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为基础,以主干知识为线索,通过专题训练,培养审题和解题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

3.回归教材,夯实双基,提升复习目标。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近3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地理试题取材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而且许多高考试题的答案就是教材语言。因此在冲刺阶段的备考中,我们必须回归课本,通过课本落实双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一轮复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二轮复习则进一步提升为“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对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更要综合地理解和综合地应用。

4.改变复习方法。一轮复习主要依据教材的学科逻辑关系重温教材;二轮复习则进一步改变为以相同或相近范畴为线索,打破现有的教材逻辑关系,建立起相对独立的、跨单元、跨年级的新逻辑体系,所以在复习方法上更强调从整体出发,立足专题,着眼全局。同时,要通过练习查漏补缺,切忌简单地重复。

5、加强地理规律与区位原理的归纳。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一般而言考生应熟练掌握五大地理规律:即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准确运用四大区位理论:即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

6、加强区域定位,注重热点渗透与薄弱点补缺。图像考查是地理高考题的主要特征,所以考生要学会运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形态、地形、河流分布及政区边界等方法进行区域定位。同时,适当渗透社会热点,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航天基地、沪宁杭和环渤海与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中东地区、美国金融危机等热点和焦点地区。

09年的地理高考大纲基本继承了08年的考纲,只是在“世界地理分区”的考点中,修正为“欧洲的东部和北亚”,08年的表述为“欧洲的东部和北欧”,这样就与教材相对应了,避免考生产生误解。其他考点与去年完全相同。复习建议:

从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来看,虽然每年的试题内容各异,但经过仔细分析,颇能给人一种“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感受。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试题以问题立意入手,为有效地考查能力的需要,肯定要命制出背景新颖的试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要努力体会地理学科的思维特点,总结解题规律和技巧,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科学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1.回归教材,夯实双基。我们通过研究考纲和高考试题,可以发现所有的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规律: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历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取材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而且许多高考试题的答案就是教材语言。因此在冲刺阶段的备考中,我们必须回归课本,通过课本落实双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加强地理规律与区位原理的归纳。考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一般而言考生应熟练掌握五大地理规律:即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准确运用四大区位理论:即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3.加强区域定位,注重热点渗透与薄弱点补缺。图像考查是地理高考题的主要特征,所以考生要学会运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形态、地形、河流分布及政区边界等方法进行区域定位。同时,适当渗透社会热点,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航天基地、沪宁杭和环渤海与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中东地区、美国金融危机等热点和焦点地区。

4.适当强化训练,提高读图能力。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显著特色。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考生要具有“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的能力,获取有效信息成了解题的关键之一。为此在认定图表材料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仔细、完整,要做到“穷尽一切图文信息”,不丢掉任何一个信息点,包括容易被忽略的图例、注记、标题说明等。切忌马马虎虎,“读不准、看不清”。

2013年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一.策略制定的依据

本策略的制定有以下4个依据: 1.《考试大纲》。

(1)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的内容,确定高考地理科考试内容。①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遍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

1、地理

2、地理3,选修模块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②新课标增加的内容如下: 1.地球的内部圈层

2.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3.河流地貌的发育

4.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5.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6.自然资源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其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7.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8.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 9.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0.产业转移

11.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选修)1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选修)13.防灾与减灾(选修)14.环境保护(选修)

③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考核目标与要求 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③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④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2.新课标教材特点。

(1)图片多,直观性强,体现了地理学中“图”的优势。

(2)活动和思考问题的设计多,有利于教学互动。这类活动题或思考题是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的,与图文紧密结合且合理分工,既侧重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又能尽量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广泛且主动参与,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习者学有所思、学有所问,真真正正动起来(动脑、动手、动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3)阅读材料和案例多,信息量大,有利于课程的拓展、延伸和深化。这些阅读材料和案例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说明性,内容丰富、详实,涉及到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对课文的相关内容起到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对教材较好地作了补充和说明。虽然新教材与旧版教材比较,章节、内容减少了许多,但由于补充材料的增加,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亦比较广。(4)每章节后都设有一个“问题研究",侧重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可以联系了学生现实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这些都给学生创造了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过程”和“经历”,学生从中体验到以下三方面的过程与方法:①获得、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的过程与方法;②发现、探究、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③表达、交流、反思学习与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的过程与方法。

(5)注重“过程与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宁夏高考试题特点、变化与启示

(1)关注命题人的关注点:了解出题人的总体想法:理解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对课改进行引领。

具体表现在:①注重评价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品质;②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③注重考查学习方法与过程;④注重考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⑤注重考查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地理认识,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时代性。(2)新课程的高考命题原则

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为评价核心,在试题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重大问题;②试卷布局安排首先考虑重点内容的排位,设定考查重点和层次要求,拓宽考查空间;③适当增加开放型试题,鼓励有创造性答案;④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起点高、落点低,立意鲜明、背景新颖、设问灵活、层次清晰;陌生之中考查熟悉,体现学科自身价值;⑤读题时间多、想题时间多,做题时间少,重在考查思维能力;⑥入门宽,路子多;大开口,小出口,层层设卡,题题把关;⑦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

④2010年、2011年2012年高考题与前两年相比大的变化: a.2010年第一次在新课标试卷中出现选修内容的考察,2011年2012年继续跟进,试题结构稳定不变。

三个选考模块试题难度、区分度、答题耗时等基本等值,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选修模块。试卷顺应了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b.从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来看变化如下: 选修题的出现使试卷加长、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实际所做题量与原题量相对大些,需时间长些。体现超量给题,限量答题的特点。采用答题纸答题,试题与答卷分离,在答题纸上指定位置答题。

c.难度上:入手容易,考虑层层递进;课改试卷难度总体上小于非课改地区的全国Ⅰ卷,2010年难度较2009年有所提高,2011年顺延,难易适中。2012年题型稳定,题量适当,试题结构较好,试卷难度有所下降。

d.内容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比重合理,人文地理比重逐渐增大(2012年人文地理占54分,自然地理占36分,不含选修地理的10分。),不求章节覆盖度、内容效度,不回避重点内容,体现了知识抽样,重点知识重点考察的意图。考查内容中个别内容难度要求降低,许多内容不再强调死记硬背。因此一定认真解读大纲,领会考试说明中新课标试卷与过去试卷在内容上的差别,把握好对知识点要求的深度。如:《地球运动》弱化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有关内容,主要集中在晨昏线与昼夜长短的变化内容上。不再提倡学生死记硬背,考察时,死记硬背的内容已经基本不见。如洋流的具体名称、区域地理位置往往在题目中或图中信息已经给定,不再需要大量死记具体位置等等。启示1:新课标高考应关注的问题

(1)关注命题的思路(小题量大分值)知识抽样---全面复习,要分清主次

图像承载---注重各种图表的判读要领与分析思路

重在过程---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 立意深刻---关注与当前实际联系的隐性信息 情景新颖---具备迅速理解试题中虚拟情境的能力(2)关注命题过程的变化

① 图示语言丰富,选择题中人文地理比重有上升趋势,但与自然地理大体各半 ② Ⅱ卷以区域地理为主载体,中国地理的考察更加明显 ③ 理性思维与思考过程增强,与新课标要求紧相贴

④ 注重理论的探究与结论的表达,体现了新课标的能力要求

⑤ 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学习有用地理的新理念,体现新课标中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实用性和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

(3)关注题型、题量的变化及分值的变化,学生答题时间的变化。(4)注意内容的变化要依据课标,大纲及考试说明进行适当的调整。(5)注意选修课的考察方法及附分,评分标准

(6)复习的重心要从旧教材关注知识的量及对知识的系统复习转变到能力立意上,凸显地理学科的过程方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训练上来 启示2: 新课程高考的突出特点(1)以基本地理知识考查为主。

高考是人才选拔性考试,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的能力。在高考试卷中,基础知识往往占到65%-70%。等值线内容依然是高考的宠儿

(2)注重对地理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尽管每年给予的地理试题的情境是全新的,但是回答问题所需要的知识都来自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新课程更注重注重考查考生面对试题的新情境,是否能够迅速从已经构建的知识体系中调动和迁移知识和原理,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

(3)题目开放性越来越强更强,答案的开放性也越来越强 这就要求同学们要从地理角度对时政热点问题、身边的现实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4)评价类问题在高考中凸显:近几年的高考题的一个大的趋向:考察学生对某一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具体看法,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科学的地理语言语言和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前的考试在设问上往往是“据分析,简述,说明,概述,判断,说明等”而新课标要求的考试用语是“评价,指出并说明”不仅仅是对学生记忆,理解,应用三方面的考察,在设问方面体现出题者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强调。从而考察学生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与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注重考查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高频考点:综合五年试卷可以看出:新课标高考试卷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有:区域空间定位(“模糊”定位)、等值线的判读、区域地理特征及其因素分析、天气与气候、区位因素分析、国土整治、环境问题、地理计算(“约”)、洋流等。依然还是地理学科必修部分的主干知识!

4.学生学情。本届高三学生地理基础较为薄弱,平时学习不踏实,不到位,整体学科素养比较低。同时对新课程概念模糊,不能够很好的顺应新课程的学习,缺乏自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水平参差不齐,复习难度大。二.2013年的备考策略

1.教学资源:初中4本教材,高中必修教材1—3,高中选修教材《旅游地理》,教辅资料《与名师对话》,近五年新课标高考真题,《试题调研》,地图册等。2.指导思想

(1)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立足学生,加强高三复习的计划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为核心,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3)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为途径,激发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成绩。3.复习方法和策略

(1)把握高考的复习方向。

①关注热点(社会、经济、灾害、科技)②自然地理难度降低,人文地理比重加大

a.试题尽量接近中学地理教学实际,以考查基础、主干知识为主; b.信息充分,解读容易;

③继续强化“无图不成题”,甚至考查“脑中地图”(2011年9、10题考查了雅鲁藏布江流向及其与拉萨之间的位置关系); ④ 考查过程(过程与方法)、注重表达;

⑤“能力立意” 突出考查考生的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利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估计2013年的试题将更强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2)复习流程:三轮复习法,即:模块小专题复习——学科内综合专题复习——综合练习

第一轮复习:模块小专题复习。(时间2012.8.1—2013.4.1)第一轮复习的总体要求:

①抓纲务本,夯实三基一标(标——课程标准;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理论);构建网络,形成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读图能力、应用能力、表达能力);按章节复习,做到全——稳——实。

②讲透高中自然地理,认识世界地理区域;活用人文地理观点,解决中国发展问题。

③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部分则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④紧抓主干,突出重难点,精炼考点。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方法与策略:(1)抓中间,促两头。抓住中间,有两大优势:一是可提高上线人数,二是可提高成绩。中间学生是主题,占到班级的大多数,抓住中间就是抓住整体。同时对两边学生有促进作用和带动作用。

(2)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对于学科主干知识尽量安排充足的时间,并放在复习的前期。

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学生应熟练掌握五大地理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和四大区位理论,即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运力结合有关图像进行深入理解。其次,教师在分析有关问题时要把握到问题的实处,进行地理方法的提升,授之以渔。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文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领会其真谛。依据标准和考试说明对教材进行重组,确定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标准和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同时要处理好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和初中教材的关系。根据近5年的高考统计,新课标中3个必修模块和初中地理知识的内容占90分,选修占10分。必修教材是高考复习中的重中之重,其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识和基本原理及规律,占比重最大。选修教材是对必修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复习中可根据高考重点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和提炼。初中区域地理以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现象为主。高三复习的重点应是选择其中典型地理现象或典型区域为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高中地理的知识和原理分析研究区域地理现象的成因,掌握区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建议:还是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必修内容与初中地理知识的内容上,把选修内容穿插进必修中来建构知识网络,或者将选修中非常复杂的内容而大纲不作要求的可以忽略。选修内容没有必要复习得深、广。

(3)定准标高,适当提速——体现复习课的特点。整个复习阶段的基本要求是要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但是,复习时对学生知识的复习和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停留在像上新课那样一章一节,按部就班。复习标准要比上新课高,不再是新课的低水平、浅层次重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更高水平的再现和能力的提升。但一定不能忘记夯实基础,虽然复习课容量大,要提升学生能力,但要在掌握基础知识上提升能力,在应用基础知识上提升。

(4)增大容量,注重拓展——让复习课增值。第一轮复习虽然基本上是按照教材一章一节地复习,但绝不能仅限于教材的那点内容,需补充、应扩容,要把课堂的容量做足,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主要是防止偏小,对教材内容拓展的渠道很多,主要是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对教材的高度整合,这必须建立在对教材的非常熟悉和高超的驾驭能力之上,做到收放自如;二是有多年的积累,做过大量的练习题,见过很多的经典题型,能将这些经典题恰当地引如到课堂教学中进行深化、拓展。通过增容,通过拓展,让教材由薄变厚,让复习课增值。(5)整合教材,重组知识——构建知识新网络。第一轮复习既不能象上新课那样低水平重复,也不可能象上第二轮专题复习那样对教材进行高度整合,但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教师有必要对多本教材内容相近的知识板块进行重组,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6)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点讲教材重难点。对第一轮复习的要求和方法,按照单元复习时,少采用面上的讲解,不必面面俱到,不必注重课堂结构的完整、完美,关键是要有效。多采用点讲的方式,即提示重点,破解难点,讲学生还没理解的问题。那些学生能一目了然的或已经弄懂了的知识老师就不必再讲,让学生自己去看、去记即可。具体要求是:记知识、明重点、讲问题、破难点。(7)创建通式,化繁为简——以降低难度、增强信心。一些特别抽象的内容,如地球运动方面关于时间、日期、昼夜长短等方面的计算,历届学生都感到头痛,成为制约学生考试的瓶颈、拦陆虎。其实,这方面的问题真正理解了就很简单,老师应很好地归纳,总结出公式,然后让学生套,并化整为零,层层分解,步步推导。这样就会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其他方面凡是关于计算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用公式化的办法来破解。同时要像做数学题那样,多算多练,做到熟能生巧。另外,对主观试题的解答,学生要答好,也必须有一些基本的套路。要提高解答能力,老师应多提供些具体的、典型的案例,认真剖析解题的思路,展示解题的过程,总结解题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套路,然后让学生模仿——领悟——逐渐形成能力,实现解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标。

(8)以问题为线索——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老师和学生都应有很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复习时,在备课阶段就应把本节的主要问题弄清,并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然后作为备课的重点。讲、练都应围绕这些重点问题进行,以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要认真思考和精确规划每一堂课的学习、训练目标,切忌把所谓的随堂课上成水堂课、随随便便,没有重点、没有训练,没有目标、没有效率。

(9)以训练为途径——增强复习课的实效性。学生的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有效的训练得来的。复习要有很强的训练意识,要克服传统课那种课堂上只有讲,没有练的弊端。训练不只是课后的事,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练,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性。当然训练要适度。题海战术不可取,强调的是有效训练。比如重复做十个意义不大的题(太易、太难、太偏)还不如做一道有价值的题的作用大。此外,无论那种训练都要做到定时定量,这样,才会更有效率。(10)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克服老师一讲到底,学生很少参与的弊端。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低效率的课堂。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不是随便地叫几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问题事先没有预设,学生也是临时乱点兵,而且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提的问题随便,叫的学生随意,常常是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站在那里哑口无言,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浪费,实在可惜。这样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毫无价值的。

(11)创设激情性课堂。文科课堂上,教师需要用魅力感召学生,用智慧启迪学生,也需要用激情感染学生,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和沉沉的社会责任,融入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力求思维严谨、条理清晰、要点明确、主次分明、慷慨讲授、激情点拨、旁引博证、扣人心弦。

(12)渗透心理辅导性课堂。教师在把好专业关的同时,提高课堂管理意识,可适量走下讲台,用一个眼神、一中暗示、一句箴言、一个肢体语言或一次谈话,力求从情感、意志、兴趣、毅力、恒心等方面,充分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内在需求,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13)注重课堂管理。教师高考意识、专业素养普遍较高,但是常常高估了学生的自觉性,对他们经常会出现惰性,且往往会选错偷懒的时间和地点的现象,往往重视程度不够。个别学生在一些课堂上显得萎靡不振、漫不经心,或不思考、不讨论、不回答、不记录,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甚至有随意旷课的现象,因此,加强课堂管理,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14)做好课堂笔记和纠错笔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课堂上,学生只在课本上勾画要点,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比较简洁,省时,但常常层次性不强、重难点不够突出、既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巩固,又不利于学生后续高效复习。同时,书写也是理解、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要以学生在课堂上的“三动”——动口、动手、动脑,来训练学生在高考考场上的“三度”——速度、准确度、整洁度实属必要。

笔记时,一是记录上课时记录老师的“启迪”、讲授到的重点、难点,学生听课时的智慧火花,做题时记录“实战的心得”,评卷时记录老师的订正,都是提高学习成绩非常有效的方法。

纠错笔记要求学生能够整理核心知识,错题记录和反思,在核心知识整理中梳理系统,在纠错中学习。

(15)尽早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答题指导也尽早进行并严格要求;及早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

第二轮复习——学科内综合专题复习(时间:2013.4.1—2013.5.1)

把握主干,训练方法,培养思路,提高能力。对重点的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考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这一阶段的复习要凸现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升应试能力。第三轮复习(2013.5.1—2013.5.31)

学考驾照管理方法 篇5

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考取驾驶证成为公司许多员工的现实需求。为了方便员工学习驾驶技术和取得驾驶证,公司本着“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特制定员工学考驾照请假管理办法。

1、原则上利用上班以外的时间学车。

2、员工在学考驾照期间,累计请假时间不得超过十五天,必须以不影响工作为前提;学考驾证期间,扣发日基本工资(暂不执行鲁众管字【2012】6号文件)。

3、员工须向办公室提供驾校培训票据办理请假手续,请假条由部室负责人签字后报总经理审批,没事先办理手续的不予请假,在每次外出学车前,按日常请假程序办理请假手续,外出时没有请假的事后不补假,一律作旷工处理。

4、本内的学考驾证有效期间为办理请假手续之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

5、外出学车期间能切实注意自身安全,承诺安全责任(相关的安全责任由员工本人及驾校负责)。

6.在学车期间,公司若有重要活动与事情不准假。

7、凡变相的请假申请公司一律不批,如私自冒然前往,则视作旷工处理。

2014年中考、学考时政 篇6

2、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3、6月22日,从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审议通过中国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4、7月3日上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成功进行了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驻舰飞行训练和首次短距滑跃起飞。

5、7月14日凌晨,已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的嫦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距离突破5000万公里,再次刷新“中国高度”。

6、7月15日零时,世界第三大水电站——我国的溪洛渡电站正式投产发电。

7、8月4日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进行的游泳世锦赛男子1500米自由泳决赛中,中国选手孙杨以14分41秒15的成绩夺得金牌,这也是孙杨在本届游泳世锦赛上获得的第三枚金牌。

8、8月9日王春生随“蛟龙”号下潜至最大深度5268米,成为我国大洋科考中第一位下潜的科学家。

9、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区范围涵盖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海也成为全国第一个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省市。

10、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8月22日一审公开开庭审理***受贿、贪污、滥用职权一案。9月22日宣判,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11、8月24日,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核能发电机——台山核电站1号1750兆瓦核能发电机发运出厂。

12、日前,公安部、教育部联合下发通知,各中小学要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教学内容。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和寒(暑)假前安排不少于4课时的消防知识教育课程。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8月31日下午在辽宁省沈阳市隆重开幕。这是近三十年以来首次在白天举办的全运会开幕式。9月12日下午在沈阳闭幕。山东省代表团以65枚金牌高居榜首。

14、9月2日,第三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开幕式暨中国—亚欧经济发展合作论坛在乌鲁木齐举行。

15、“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9月16日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毛泽东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6、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习近平任主席。

17、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以比第二名美国“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再度登上榜首。

18、2013全年粮食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十年增产。

19、中国政府11月23日发表声明,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

20、北京时间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嫦娥三号将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为我国探月工程开启新的征程。

2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12月4日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2014年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获悉:快递业务量完成92亿件,居世界第二。

23、1月1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向获得201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程开甲颁发奖励证书。

24、2013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颁奖盛典,2014年1月11日晚在京举行,林丹和李娜分获最佳男、女运动员奖。广州恒大队获得最佳团队奖,主帅里皮成为最佳教练。“海峡组合”彭帅/谢淑薇荣获最佳组合奖。跳远新星李金哲成为最佳新人。

25、习近平主席应邀赴俄罗斯出席第二十二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索契)开幕式,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李坚柔以45秒263的成绩轻松获得了第一名。在13日进行的索契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张虹以1分14秒02获得冠军,为中国速度滑冰摘取冬奥历史上第一枚金牌东道主俄罗斯队以13 1

金9银11铜的成绩位于金牌榜首位,挪威队和加拿大队分列第二、三位。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派出66名运动员参加4个大项,49个小项的比赛。中国队获3金4银2铜,排在金牌榜第十二位。

26、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7、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3月8日,马来西亚MH370失联。

28、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分别于2014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

29、我国唯一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已由中核集团与中国广核集团合作研发设计成功,现已完成360项专利申请。

30、3月22日,福建省成为国务院确立的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31、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4月8日至4月11日于海南博鳌举行,主要围绕改革、创新、可持续发展三大主线展开讨论。

32、4月23日第19个“世界读书日”主题是“地球与我”。

33、2013年,中国已位居全球第4大旅游到访国,2014年24日下午,世界旅游旅行大会(WTTC)在海南三亚开幕。

34、2014年8月16日第二届世界夏季青年奥运会在南京举行。

35、4月30日,国际不打小孩日(无拳头日/拒绝体罚日)

36、第68届联合国大会决定自2014年起每年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

37、2013年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38、2014年2月8日,中国南极考察站泰山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39、2013年9月26日,连接海峡西岸和中部内陆的快速铁路向莆铁路开通营运。

国际时政

1、阿根廷当地时间9月8日中午,国际奥委会125次全会通过投票决定,摔跤将成为2020年和2024年夏季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2020年奥运会举办权决出结果,日本东京轻松获胜。

2、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9月22日晚在纽约举行的2013“南南合作奖”颁奖典礼上被授予南南合作“人道主义成就奖”。

3、2013年11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首都华沙再次开启谈判。

4、2013年11月8日,超强台风“海燕”在菲律宾中部东萨马省登陆。

5、2014年1月10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世界航天局长峰会上,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美蓉被授予冯·卡门奖。

6、耶伦将从2月1日起接替伯南克出任这一世界上最具影响力之一的经济决策机构的掌门人,成为美联储百年历史上的首位女主席。

7、瑞典皇家科学院2月13日宣布,华人科学家张益唐获得2014罗夫•肖克奖中的数学奖项,以奖励他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研究上取得的重大突破。这也是该奖项设立21年来首次颁给华裔学者。

8、佩兰成为国足第八任外籍主帅。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逝世。鲍卡斯完成全部官方程序,正式成为美国第11任驻华大使。

9、4月16日,韩国仁川前往济州的“岁月号”客轮沉没。

10、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乌克兰局势紧张。

上一篇:中运营工作报告提纲下一篇:税收公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