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反思

2024-10-02

在学习中反思(共11篇)

在学习中反思 篇1

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陈金皊

在听取专家讲座中收获颇丰:眼界开阔了,观念更新了,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以人为本,关注教育细节。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教师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教育工作之所以神圣的原因。学生不论学哪一门课程,都希望有一个好老师。学生的这种希望表明,老师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他们是不是能生活的有趣,是不是能学得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和欢乐,都跟老师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他们对老师都抱有很大的希望,每天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美好的东西。在平常的教育工作中,我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把平淡工作做经典。我们要对学生负责。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二、不断反思,提升自己。

在听讲座过程中,明白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是什么,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哪里,我又如何通过学习来弥补和完善自己。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也就避免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少走许多弯路。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就会在教育天地里大显身手,不耽误学生的前途和命运,这也许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开拓了我的视野,为我以后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通过聆听专家的专题讲座。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把国培中学到的先进教育理念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把握好这次学习的机会。

在学习中反思 篇2

一、引导学生反思学习中的错误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 出现偏差差和和错错误误是是很很正正常常的的, , 关关键是在于教师要把把学学生生出出现现的的错错误误作作为为一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

有一次, 学生在完成一道填空题:0.97÷0.12=8… () 时, 大部分学生填的是“1”, 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 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 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 余数1与除数0.12比, 余数比除数大, 说明填“1”是错误的。

(2) 余数1与被除数0.97比, 余数比被除数大, 说明填“1”是错误的。

(3) 验算:8×0.12+1≠0.97, 说明填“1”是错误的。

紧接着, 我再带着学生分析, 找出正确的余数。由于计算时,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0倍, 虽然商不变, 但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0倍计算后余下的, 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0倍, 正确的余数应把1缩小100倍, 得0.01。

上面的例子中, 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 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 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反思问题, 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 自主地发现了问题, 解决了问题, 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 对于解答错误的题, 一般情况下在题目旁边打上“?”, 对于学困生, 除了“?”我还运用评语进行适时点拨, 以帮助学生反思思路, 学生通过反思能改正的则再给他打上钩, 或针对不同的学生写上不同的鼓励性语言。

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

有好些家长问过我:“老师, 你教的知识我们孩子听得懂, 也会做, 可为什么老是要出错呢?”我也曾告诉某个家长:“你们家小孩上课回答问题相当积极, 思路也正确, 但就是一动笔做题, 就出错。”我一直认为既然知识都学懂了, 还要错, 原因多半出在细心上, 所以对于学生我唠叨得最多的就是“要细心, 要细心。”直到有一天单元测试公布后, 一位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站在我面前, 沮丧地问我:“老师, 我每天总是积极完成你布置的作业, 而且回到 (下转第27页) (上接第26页) 家后妈妈还要叫我做同步练习, 而且每次单元测试我都很认真、细心呀!可为什么每次都不能上A等呢?”这个问题当时真把我问住了, 面对满脸难过、困惑, 而平时学习真的很认真的学生, 我不知道怎样回答她, 因为我和她一样困惑, 她的问题把我考住了。

事后, 我翻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 请教了多位专家。原来, 学生常常只顾着完成老师给他们布置的题目但从不想为什么;教辅书给学生学生的最大作用仅限于题量, 但他们却忽视了它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给学生指出了重点和难点;有些学生解题时总是想急于求成而与知识点脱钩, 殊不知脱离了知识点去解题犹如迷途的羔羊。所以现在, 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让学生交流和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如反思自己是否在以上几个方面能经常考虑、解题是否经常盲目性、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其他同学的区别在哪里等等。这正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自我评判和调控”。

三、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促反思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平时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点点滴滴反思的收获, 如对某题独特的解法、对某个知识有创意的见解、对某个知识点的质疑、释疑、对某方面知识的新发现等用文字记载下来, 这就是在写数学日记。在写数学日记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根据反思结果进行思维梳理, 进行再反思, 使之更系统化, 并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的过程。当然, 也可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这样, 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四、遵循规律, 留足自主探究反思的时间

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有效学习 篇3

一、在创设问题的情境中诱发反思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问题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境中。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创设问题的情境,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外,还要将创设的问题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便于诱发学生进行反思。例如: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新课开始,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动物是静止的),问:“小朋友们,草地上每种动物分别有多少只?”学生很快数出了每种动物的只数。这时,老师又接着说:“你们看,又有一些小鸡、小鸭、小羊加入了它们(动画演示,动物是跑动的),你们知道现在小鸡、小鸭、小羊分别有多少只吗?”学生一下子都愣在那儿。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说:“数不出来。”立即引起大家的一片认同。“怎么会数不出来?”老师问。有的学生说:“小动物们跑得太快了!数不过来。”“这可怎么办?”老师皱着眉头问。有的学生在独自思索着,有的在和身边的伙伴讨论着。一会儿,有的学生说可以分工数。还有的说看到一只小动物画一个图形……由静止的情境画面,变成运动的情境画面,一下子诱发了学生的反思。通过反思,使学生意识到用以前的方法不能解决新的问题,得从新的角度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情境的创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也使学生理解了新方法产生的必要性。

二、在倾听交流的氛围中启发反思

从信息传递的过程讲,交流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一个动态的、可循环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指导学生经常想一想:“我和他的想法相同吗?如果不同,谁对?谁的方法更好?”“这一题我不会,我能听懂他的方法吗?”“我会受到他的启发,想到别的方法吗?”……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学生就会善于对他人的观点或认同、或补充、或争辩,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或者生成新的观点。学生在倾听交流中形成反思的习惯,不仅能够接纳别人的意见,而且还能修正自己的意见,甚至受到启发迸发出新的创新的火花。

三、在实践操作的活动中引发反思

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学生自己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操作工,他们必须学会对自己的观察、判断、推理、猜想、操作等活动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以便意识到深藏在自身行为后面的实质。只有这种以反思为核心的数学教育才能使学生实现“再创造”。例如:教学可能性大小时,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活动,不断地进行摸球实验,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可以用做实验的方法解决,增加实验的次数,可以使我们的答案越来越准确。实验中、实验后的反思使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体验更加深刻,同时获得了方法的启迪。

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反思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儿童是主动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作出理解的,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有的知识内容当我们放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探索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生在反思中找错、议错、辨错,从而将错误消灭在萌芽阶段,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在赏识激励的快乐中自我反思

课程标准把情感与态度提升为课程目标,它不再是教学的附属品。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断地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赏识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与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撑。学生在赏识激励的快乐的氛围中自我反思,逐渐学会认识、完善自我,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如何思考学习。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而反思则为自我教育开启了第一道门户。在反思中,“自身生成”的体验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在课堂中,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深刻的思维品质。长期下去,学生一定既长才干,又长智慧。

在学习中反思 篇4

在反思中成长

——学习新大纲心得体会

王凤兰

近日,我对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习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课前预习具体让学生做到: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决。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考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课内探究过程中做到具体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再解决老师提出的学生尚未想到的问题。此环节的实施,关键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合作探究学习为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从而做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后巩固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对当天学到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在教学中我采用课堂随堂检测卡的形式。课外拓展就即咱们平常所说的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习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发学生去阅读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过学习一篇文章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的成长。《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于我们有59人的这个大班怎样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这些要求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品读三管齐下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

1、名言警句背诵

名言警句用简短的话语向我们昭示了许多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因为它比较短,容易背诵,而且蕴含的道理让人一读就懂,所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鉴于此,我在班里组织了进行名言警句积累的活动,上课铃一响,同学们便依次站起来背名人名言,全部背过后,再进行新课的学习,此活动从我接这个班开始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古诗文诵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文教局对我们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的要求,怎样让学生的古诗文诵读做到扎实有效,为此我想尽了办法,因为我班人数比较多,如果在课堂上依次检查学生们的积累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我采取了运用古诗文积累过关卡的形式。即在课堂上随机抽取人员背诵,发放过关卡,有他们再去检查他们组其他成员的背诵,并且负责发放过关卡。过关卡积累到3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学士,积累到40张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院士,积累到5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博士,积累到70张则被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博士后。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我还采取了与学生共同背诵的形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此种活动的方法还在积极探索之中。

3、中外经典品读

对于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则主要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分期分主题向我校的图书室借阅图书,并且保证每本书抽出两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内阅读,其余部分在课外进行阅读,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综合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1、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开展课题研究作业,如:挖掘传统节日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推进课题研究、主题学习实验、经典诵读实验等,在研究过程中,我通过调查、分析,明了了实行这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组撰写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且根据各个课题的特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活动。例如,在挖掘传统节日方面,我根据各个节日的特点,每次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

1、查阅有关节日的资料;

2、围绕节日的特点开展一次活动,写出活动日记;

3、看有关和活动节日的文章,根据年级特点摘抄或写读后感;

4、搜集与该节日有关的名言或俗语等;

5、写出节日活动感悟。并且,每次活动之前,我都以他们居住的远近划分成各个组,选出组长,组长带领组员写出详实的活动计划,活动结束之后,写出详实的活动总结。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进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们对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并且我们以挖掘传统节日为契机,对平常的节假日进行了拓展探究。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内功,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2、布置主题教育作业,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会做人。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确实是,有时一味的说教,讲大道理,不如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为此在平常的作业中我经常布置一些体验性的综合性作业,例如:今天我当家,我被冤枉了,考试时我的钢笔没色了,„„通过这些作业的完成,学生体验到了父母的艰辛,体验到了应该学会包容„„并且做到了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一举两得。

3、鼓励学生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审美,结合活动,学会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在学习中反思 篇5

摘要:针对现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缺乏合作意识、缺乏主动、缺乏思维流动、缺乏正确认识磨合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从优化分组、合作意识的调动,明确分工、激励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力求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果有效率。

关键词:缺乏合作意识、缺乏主动、缺乏思维交流、缺乏正确认识磨合当今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可以说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小组合作学习已被我们越来越多的老师接纳,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得到了活跃,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学到了东西。为此我们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在真正的运行中,或多或少地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和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讨:

一、缺乏主观上的真正的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要通力合作,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而做好自己份内事的目的就是合作,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只顾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懂合作,甚至不愿合作,各做各的,各说各的。这样根本就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只是一个形式,根本不叫合作学习。究其原因是很多方面的第一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在家中孩子就自私惯了,大多喜欢独立,个性化强。不愿意合作或者说是缺乏合作的主观意识;其二不同的层次孩子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心理的距离,优秀的学生认为自己高高在上不屑于和后面的学生交流,甚至是怕影响自己的学习,后面的学生认为自己水平低存在自卑的压抑心理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中间的学生应该成为合作组的主力成员,但是相对于后面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自信和优势相对于前面的学生来说也是缺乏一定的自信和底气,他们也需要后面的学生的支持和前面的学生的鼓励和引导甚至是认可。

分析思考,从学生实际入手,首先充分调查不同的学生的地域、个性、学习科目的强弱、人际关系、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主客观要素,以此为依据进行综合评定,采用自由结组和计划统一规划相结合的方式,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优化分组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树立平等意识、优势意识,相互学习和发挥个性特长分工合作的必要意识、家庭的团队意识,我以 “合作抄习题”为话题交流,大家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其他成员欣赏和学习的长处,有了平等,有了各自的优势,就有了相互学习和合作的必要。

二、主动性差,坐享其成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是主人翁,都要主动地参加。但很遗憾的是在最初的运行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活动欠主动,往往是坐在旁边听别人说、看别人做,最后做个无功之臣,坐享他人之成。这样的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听、说、思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和效率。这一遗憾告诉我怎样发挥小组的各种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扬其长, 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这样就能调动每位成员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事干,也能干,更要干好.我的做法是每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学习和管理的集体,在合作的的学习中既要有纪律组长、学习组长、学科带头人、发言代表、记录代表、巡检代表、而且要轮流交替,充分发挥个性的特长。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三、表面热闹,思维不动

在合作中由于人员集中,七嘴八舌,甚至有辩论等显得课堂很是热闹,学生都动起来了,其实这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动,真正的意义的动是思维的动,只有思维真正的动起来,才会带动口、眼、手的主体的动,自然的动,课堂才真正的充满了活力。

四、座位集中,容易出现纪律干扰、学习不专心、精力不集中、各种矛盾冲突等相互干扰的负面影响。

合作学习运行的初期,因为学生初次合作,激情很是高昂,但一段时间后马上出现这些负面的影响,压力大大,很多的师生产生了想退回去的消极想法,合作运行面临着决定性的挑战,在困境中我反复思考论证认为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反弹,也是必经的过程,针对以上问题,调整完善如下:

1、进行多层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1)、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学会尊重别人,要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即使己有不同的看法也要也要文明辩论,不能鼓倒掌喝倒彩甚至是挖苦讽刺;同时也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2)、正确对待成员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合作中的摩擦是避免不了的,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要学会谦让,学会正确处理矛盾和摩擦,化矛盾和摩擦为有益的友谊形成的考验,尤其是要正视学习辩论的摩擦,不要他这种情绪扩大化,辩论是就问题而言,不是针对人。

(3)、依纪律治组,引导教育小组成员要有纪律意识,没有纪律,就没有战斗的合力,对待小组之间的出现的纪律的问题,不是消极的整治,而是充分调动小组整体的力量和正义,以“连带”的政策给小组和出现纪律的成员施加心理压力,也就是把个别的成员的纪律问题放到整个小组的团结力里来处理,从而从间接的渠道激励后进生的自觉转化。

(4)、正视合作学习中的起伏,充分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型的上升曲变,不要报抱有即刻见效和永远的一帆风顺的幻想,只有大家的团结和智慧,才是前进的保障

2、评价考核激励竞争使合作学习充满新的活力 在合作学习中要想有活力必须引进激励竞争的机制,为此我们设计了合作学习考评竞争量化表分别从课堂的主体参与,团队的合作力、小组的纪律、工具学习习惯和方法、作业笔记、优差互帮等几大的方面从手优分设相应的细则每项讨论制定赋分的标准精良做到可操作性、数据统计分值性、组别评比对比性、根据量化分数定期评出优秀组别,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的张扬的特点,把个人的得“星”和小组的得“星”相结合起来,小组的得“星”的同时每个成员都获得“星”,每个成员的得“星”的总数正好是小组的整体的得星的基础,而评价的真正的运行者也是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赋分,最后加入全体成员的对评价考评小组的人气指数得分,这样就使评分量化渐趋公平化,也使学生的自己操作的量化评比真正的落到实处,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小组量化评比考核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在学习中反思 篇6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在反思中提高自己(大学生党课学习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这两次次的党课,一次是陈xx老师给我们讲的主是成为党员的条件和发展成为党员的各个程序。另一次是卓xx老师为我们讲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我们都知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之所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有很深刻的原因的。中国共产党的纪律严明,思想先进是原因之一。而仅仅从成为党员的条件和发展成为党员的各个程序的复杂性和严谨度上,就可见一斑。只有保证了每一位党员从思想境界、政治觉悟到能力水平都完全符合严格的入党条件,并经过复杂的程序和考验,才能最终成为先进政党的一份子。试想,每一份子都经过如此严格的筛选和漫长的考验,那么我们这个成千上万的党员的政党,毋庸置疑,一定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次党课上完,我开始重新思考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的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三个代表”中,江泽民同志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来看待。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内涵也就是不完全相同的,而且还会呈现出动态发展过程。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群众政治上得到解放、经济上得到了翻身,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变成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那一时期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进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时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根据当时的国情和民意,提出和设计了著名的初级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了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经过50 年的努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既是上世纪末我们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布: 到上世纪末,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中国共产党的确功不可没。

在认真学习了陈xx老师的课程后,我对入党的条件和程序了解得更深了,学习了卓xx老师的课,让我更了解党,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是先进的,不断与时俱进的。这些让我的目标也更加明确了。党课是个很严肃的问题,也是入党必备的条件和程序之一,只有学好了这个,才能更进一步向党组织靠近,而且,党课的内容有很强的代表性,我们只有郑重对待,才能有收获。接下来我会认真准备每一次党课,认真听讲,认真反思,并积极主动接受组织的考验,不断提高自己,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在学习中反思 篇7

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的途径:解出一道数学问题并不能说解题思维活动已结束, 而应是深入认识的开始。为了在解题中达到举一反三、深刻理解、牢固巩固知识的效果, 学生必须在解题后反思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让学生按照以下途径进行反思:将本题与做过的题进行比较, 并回顾本题与以前哪些问题是类似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解题思路中关键的是哪几步?有没有更好的解法?解题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维方法?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最后要让学生思考:题目中少了条件会产生什么结果, 条件变一下又会产生什么结果?同样的情况下结果条件能否改变?命题能否引申和推广?逆命题是否成立等等, 解题过程中通过以上反思可归纳概括解题规律, 建立解题模式, 积累解题经验, 提炼解题方法, 揭示知识间的联系, 使知识得到深化延拓。不仅让学生通过以上途径明确如何进行解题反思, 还要让学生通过强化训练养成解题反思的习惯, 这有助于学生积累诸多的学习方法, 会把零乱的知识整理得更加有序, 使思维更加清晰、有条理, 表达更加准确, 能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

指导学生对作业中错误进行反思, 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对基础知识一知半解就动手写作业, 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 教师应结合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对自己当时思维重新审视, 从中发现问题, 并让学生分析、寻找造成错误的原因并及时纠正, ^使<学生避免在同样的问题中再次犯错。教师督促学生通过反思加强基繻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并要求学生改掉这种课后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就先动手写作业的不良学习习惯, 同时要求学生养成及时更正作业中的错误、有错必究、自觉反思的习惯。

对思想方法的反思:学习数学的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而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解题思路。为了使解题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学生解题后让其反思解题过程, 分析具体方法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思维方法, 从而通过解体更好的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同时使解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在学生理解并得出答案后, 我们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反思, 容易发现“数形结合”使问题解答更为简洁, 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反思, 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优化了解题方法, 必将有效的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数学学习效率。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反思来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每一节数学课的学习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反思, 反思这节课中自己的情绪如何, 学习是否专心, 效果如何?指出不足及改正的措施。从最初的一节课的反思过渡到一天、一周后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效率进行反思, �使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 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若学生经常按照这种这种途径反思并养成习惯后,学生将在健康,快乐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必将显著的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也将使学习受益。

总之, 反思有利于调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数学有效学习的重要策略, 使学生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但是反思的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 它需要经过长期的持之以恒x'U�的训练才能养成。所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 使学生明确反思的途径,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督促、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良好的反思习惯。

摘要:在数学学习中科学的反思习惯能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有效的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然而大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没有养成反思的习惯, 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反思, 因此本文给出了数学学习中反思习惯培养的几个途径。

关键词:反思,解题过程,思想方法,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林婷.培养反思能力的教学实践[J].数学通讯, 2003年7期.

[2]段训明《增强反思意识, 优化思维品质[J].数学通报, 2003年6期.

[3]郦障华, 虞金龙.浅谈解题后反思的重要性[J].数学教学通报, 2002年5期.

应学会在学习中反思 篇8

1.在分析答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 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只满足于写出答案,而对自己答题方法的优劣几乎不作评价,作业中常出现思路狭窄、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和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思维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答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向、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的本质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提高其概括能力。

2.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

做题是学习地理的必经之路,学生做题时,往往缺乏对答题过程的反思和必要的提炼、概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答题,导致答题质量不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整理思维过程,找准解题的关键,回顾答题思路、概括答题方法,使答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

3.在做题后反思,举一反三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答题方案可分为四个程序:审清题意、拟定方案、实现计划、回顾小结。多数学生只重视前三个程序而忽视了答题后的小结反思,错过了提高的机会。题后反思是指每答完一道题后,对题目本身的结构及答题过程进行认真回顾,以期举一反三,提高答题能力。答题后的反思通常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对所答题目的结构理解清楚,形成知识迁移;对答题方法重新评价,找出最优方法;对答题重要环节进行分析,抓住答题的关键;对题目进行归类,总结一般规律。如果学生能认真做好题后反思,步步深入地探索,必定会激发起其探求地理奥秘的动机,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对所答问题做开拓性思考,引申出新题和新的解答方法,久而久之,就可以学到总结归纳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以一反类。

4.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

“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其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想法,有利于丰富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的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5.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来决定答题方法,但这种方法是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适用范围就很有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其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答题过程中包含的地理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地理思想。

6.学习及作业后的自我反思 让学生每学完一节课的内容后,静心沉思,抽时间回顾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反思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摸索知识之间的规律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反思课堂教学中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总结自己有哪些得失;对老师还有哪些建议等。最后像和自己谈心一样以地理日记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情感态度、遇到的困难或感兴趣的内容。

在学习中反思 篇9

一睹名师风采,走进名师课堂,现场观摩学习,聆听大师教诲,是每个普通老师的心愿。非常有幸,在5月17日、18日,赴随县环潭镇二小进行为期两天的听课学习。两位湖北省2018年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团的优秀教师进行了精彩的展示,两位随县年轻教师教学展示,他们纯正的发音、流利的口语、娴熟的教学技巧、精致的板书、亲切的教态、良好的综合素质等,令人叹为观止。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学到了宝贵的教学经验。而后省学科首席专家李光杰专题讲座《基于核心素养的计算教学》;结合现场展示课、示范课回应问题解决办法。教育专家的进行了点评,然后还安排执教者、点评专家与观摩教师互动,现场答疑,活动会场气氛热烈,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人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点云拨雾的作用,下面就谈谈我的感受体会:

一、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想每个教师都想把这点做好,只是在实行的时候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这就要求我们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上课的老师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每堂课的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激起了同学们对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尤其是省教学团程祥斌老师的数学课《找规律》,他能够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值得学习。另外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怎样保持下去也很重要。程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要求清楚明确,难易适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在课堂上,只有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太容易又不用没意义,这都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活动要为内容服务。

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初步用知识进行说和做的能力。任何活动的设计都应是围绕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设计的,而不是讲究形式。徐菁老师的《找规律》课中,通过男女生比赛记数字,从而引发学生找出两组数据的差别:一组有规律,一组无规律。而程祥斌老师一开始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打鼓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把学生带进一个有规律的场景里。接下来,他们都用六一的欢乐场所这个情境让学生发现规律。

三、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面向全体的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可参与。

课程标准提出,课程活动的设计要面向全体的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得到发展。但是每个学生在学习上所表现出的兴趣、天分和能力以及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他们对学习的需求也是不同,在学习能力上的体现也不同。省讲学团刘霓老师的四年级《鸡兔同笼》用了各种列表格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结果。周锦洁老师执教《鸡兔同笼》的假设法让学生豁然开朗。徐菁的创造规律中8个孩子来到讲台上,每人创设一个性别规律、表情规律、动作规律。不同梯度的练习,由易到难,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创造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

四、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突出真实化,生活化。

课程标准提出:“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尽量真实;并积极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因此,教师们尽量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撞击出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发展。把活动的设计拉进了学生的生活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会持久。

通过这次听课,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对自己的教学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怎样让自己的课堂更完美?怎样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通过今后的不断努力,我们一定能拉近与这些优秀名师的距离,不断进步!

5月18日在省首席学科专家李光杰的讲座中,没有难懂生涩的理论,没有华丽繁复的表述,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最容易让我们接受的方式向我们传达了最直接的信息,让我们对数学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少走弯路,更易于把握住知识的要点。听课学习中,除去对知识的学习和吸收,更多的是自我的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专业成长。我想这次学习引发的反思能成为我不断前进的动力,能成为成功的敲门石,能成为我坚定航向的指路标。只有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成自我前进的内驱力,我才会在教学中有所成。回首听课的内容,他们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对教材的分析,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如果没有苦和累的磨砺,怎会有这么夺目的表现呢!成果的背后更承载着她们的努力与收获。联想到自己从教十多年以来,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不断的加强学习,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凭借自己实力也将脱颖而出。我觉得自己有了压力和动力。尤其是通过这次学习,更感到自己在教学中的差距,来自省的教学精英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震撼。“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看似他们呈现给我们的都是精彩,其背后必有汗水的挥洒。借用一句话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经历了就会感动,行动了才会有收获。”。所以为适应现状需要我去学习,为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更需要我去学习。

一、学习他们教师的敬业精神。

在课堂听课活动中,教师教态都十分规范,课堂组织紧张有序,当堂训练扎实有效,而且各个教师的课堂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敬业精神已经在教师身上得到完美展现。他们一定做出了艰辛的努力,才会有今天的收获。敬业本质上就是工作观,他们的工作观值得我们学习,二、学习他们高效的自主学习。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在学习活动中必须自主、合作、探究、体验,这一点在来自省小学的课堂中体现得十分到位。他的教学理念十分先进,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已经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行动。教师巧妙的创设情境,学生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小组合作交流、班级合作交流。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教师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评价、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了合作,承担责任。

三、实践了才会汇集成河。

庄子说过:“始生之物,其形必丑。”任何东西的形成必须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修剪、不断的完善才成型的。专家们当天有关评课,其内容自成体系,脉络清晰自然,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懂得了如何去评价一堂课,怎样来评价,以什么样的方法等等,非常具体。由此,我想到这样完善的内容是与专家们多年的亲身实践,不断分析总结分不开的。如果我们也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我们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定会有所收获。

四、魅力创造奇迹。

有一种力量它是无形的,但它对人的影响却是无穷的。它就是人的魅力。我想这些名师的自然、时尚、洒脱、乐观也许是我也要追求的东西吧!同时这些优秀教师们都非常朴实、和蔼可亲、富有朝气,做事严谨认真,给我们竖起了榜样。

总之,教育需要一种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精就是不平凡。把工作做到了一种极致、一种完美。体会是可以记录的,但心灵的感受可能是无法言语的,只有自己的经历,才会有认识上的提高。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学生需要不断学习,教师也同样如此,并且我们还肩负着教学的责任。因此,我十分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它让我有了心灵上的思考,让我有了前行的目标和方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会更好。

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反思的论文 篇10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由于在实践中极富创意和实效,故而在课堂教学中被许多语文教师视为最普遍使用的学习方式之一。然而,在有些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却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等不良倾向。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正确运用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就相应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反思与探讨。

论文关键词:反思,语文教学,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相对于传统教学中的“个体学习”而言,“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正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一大“亮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降低学习者的心理压力;增加学生间的交流机会,增强合作成员间的互助意识;保护学业不良者的自尊,支持合作学习单位的整体发展;培养交际能力和合作技巧,改善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由此可见,加强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现代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

一、建立基本的合作规则和合理的组内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我国学者王坦在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合作学习中明确提出了“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学习,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策略体系。”因而,合作学习不能是随意的同桌之间讨论、前后两桌间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而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异质”分组,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既要相对固定,一段时间以后,也要相对调整。需要相对固定的原因是为了避免“临时组合”可能带来的责任感不强的毛病,适当调整可以增加学生间交流的机会,刺激他们产生进一步表达的欲望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不长期囿于一个狭小的圈子。

异质分组所构建的学习合作共同体,它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因而,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当首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并进行合理的分工,并在实践中科学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二、正确处理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崔峦同志曾指出:“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因为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不然,势必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又怎能进行有目的的讨论与交流呢?也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但笔者在听课发现,常常刚提出问题就马上让学生讨论,根本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从而导致有的对问题理解不深,浮于表面;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只好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维的跑马场;有的脱离主要内容探讨,天马行空,等等。因而,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独立学习、质疑释疑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在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与同组成员探究、交流,以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时“浮”、“泛”等现象。

三、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更坚信“结果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理念。因为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品质、交际能力、审美能力、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形成的重要阶段,否则就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一个麻木的“看客”.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关键的两个环节就是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这两个环节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否则课堂就会成为“表演场”,合作学习活动就会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之外,背离合作学习的根本目标,使语文课堂陷入新型的“少、慢、差、费”的境地和“虚假合作”的误区。

小组讨论常言道:苹果的交换还是原来的苹果,思想观点的交流则会产生更多、更新、更完善的第三种思想观点。小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应根据讨论内容的不同,采取诸如辩论式、诊断式、互补式等方法,让学生乐学,从内心获得学习的动力,并不断感到成功、进步和自我实现。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关于该文主题的探讨,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同一个小组就出现了四种观点:一是金钱至上说,二是虚荣势利说,三是小人物无奈说,四是世态炎凉说。在老师的指点下,经过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综合并存。

组际交流课堂上,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之后,教师或科代表应让各小组汇报或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或解答别组质疑,或提出疑难问题交全班讨论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涌动着生命灵性的个体。他们尽管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研读文本,但是由于有前期的预习作基础,以及合作学习前的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自主参与,因而对其它小组的学习内容并非一无所知,反之,还会有新问题产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学习又向纵深迈进一大步,新的智慧便由此生成,课堂也就焕发出特别闪亮的色彩。同时,由于此活动均基于小组内合作,代表们既会有小集体的荣誉感,又能集思广益,开拓全班思路,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思想。

四、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和监控是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手段

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充当着“管理者、咨询者、参与者”等多重合作角色,指导和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

教师指导主要包括合作技巧的指导和学习困难的指导。在合作学习中,要每一个成员都要学会表达和倾听,在互动中取长补短,形成一致性意见。在表述自己的意见时,使用“我是这样想的.”、“我是这样理解的”这样的语言;表述小组意见时,使用“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这样的”这样的语言。合作学习不同于独立学习的地方就在于互助与支持,教师不要只局限于作讨论的组织者,应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对有困难的学生,要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

教师有效的监控应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纠正偏离主题的讨论、避免合作交流出现冷场、防止有的学生坐享其成、过度依赖同伴的思想出现,从而促进学生高效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五、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合作学习是否有序、高效乃致可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正确公正的评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他人、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的表现作深入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的成员都要及时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可以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这样既注重评价小组合作情况,又注重对个体参与程度的评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间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还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更能促使下一轮的“合作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多年的教学实践反复证明:合作学习的科学运用能普遍提高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效率,能更有利地促进学生集体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因此,在运用合作学习这一策略时,应当根据教学规律和实际需要,大力倡导合作学习方式,并使之不断完善,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张新强 《既要合作,也要效率》,《中国教育报》,总第5575期。

2 李 健 《略论合作学习及其实践意义》,《教育导报》,2004年第73期。

3 贺克春 《语文教学中虚假合作现象透视与反思》。

在学习中反思 篇11

一、在自主探究中反思

数学探究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无法预知的领域,因此,他们往往遇到一些难以逾越的探究障碍和学习挫折。教师应行使主导职责,在课堂探究活动中适时介入,引导学生对探究经历进行自我反思,从中发现受挫根源,调整探究后续过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小明同学在学习梯形后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梯形的高有多少条?2.每条高都相等吗?你们在学习了圆的直径和半径后,也能提出几个问题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圆的半径有多少条?2.圆的直径有多少条?3.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吗?4.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吗?5.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引导,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交流、反思,使思维产生碰撞,经验得到共享,认识得以提升。

二、在合作交流中反思

从学生数学学习的角度讲,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符号语言之间建立起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以及用心智描绘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还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力。有效的交流不仅仅局限在让学生讲出自己的解法给别人听,还应让学生在倾听他人算法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判断、猜测、反思,这样的交流才可能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后,有这样一道题:用一张长3米、宽2米的铁皮围成一个直圆柱,并给它配上相应的底,这个圆柱的体积最大是多少?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在计算、比较、交流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1.原长方形铁皮的长、宽差距与围成圆柱后的体积差距有什么关系?2.能否用字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3.根据“圆柱的体积=侧面积的一半×半径”,你能解释其中的奥秘吗?学生通过交流反思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并且通过交流,学生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层次,答案有序而不乱。

三、在动手操作中反思

数学中很多的概念、定理、公式需要学生实验、操作去发现,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反思,可以促进学生的“再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其道理就在于此。因此,动手操作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和合适的思维坡度,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和探索的状态,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活动的内化”。如张齐华老师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就十分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他围绕教学目标安排了不同要求的折纸活动,每次活动之后,都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对比和反思: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表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为什么图形不同,表示的分数却一样?为什么图形相同,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却不同?在几次相同和不同的对比辨析中,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分数的内在本质,使学生的认识由简单的操作层次上升到数学思考的层面。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反思”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对操作过程的反思,操作活动只是流于形式,不可能发展数学思维。

四、在纠正错题中反思

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是不求甚解,粗心大意,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错误,教师不应简单地进行对、错判断,学生也不能简单地把正确答案写在旁边,而是严格按照以下步骤来操作:首先,记下错题是什么,最好用红笔划出;其次,错误原因是什么,分析错误是在哪一环节上发生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错误;第三,纠正错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根据错误原因分析提出纠正方法,并提醒自己下次碰到类似情况应注意些什么;第四,分类整理成错题集;第五,错题改编,并进行正确解答。实践证明,这种事半功倍的做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远远超过将一道题漫无目的、机械重复练上10遍的效果。

【在学习中反思】推荐阅读:

让学生在学中享受快乐08-09

在玩中学在学中玩06-12

上一篇:市专卖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下一篇:女性朋友的结婚祝福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