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动中国

2024-10-02

2022感动中国(精选12篇)

2022感动中国 篇1

《20__年感动中国人物》已落下帷幕,一阵阵热流涌向我的脑海,医院里从死神手中抢人的医生,在洪灾中毅然牺牲的消防员,以一己之力让无数大山女孩走向大学的老师,与医院做邻居为爱而坚持的爱心厨房……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但平凡的背后却隐藏着的精神境界,那最返璞归真的灵魂便是一生所得。

我们也许曾经会为掉一点小钱而怨天尤人,会为失去一丝关注而倍感落寞,还会为那虚名而蒙蔽双眼。但却不知《感动中国》中的那些远生我们的心胸与气度的平凡而伟大的人,他们的背后是艰辛,是困苦,也有疾病正在他们招手。

我们也许在抱怨老师的严厉时,从来没有关心过他们的感受与健康。张桂梅,丽江市一所女子高中的校长,初期,为了自己的梦想她决定要为大山中的女子办高中,拿到捐款后,又每家每户地去鼓动女孩们去上学,在校化身严厉的校长,在学生们背后却背负着23种疾病在身,甚至于上台领奖时,手上还贴满了大大小小的膏药。谁又能想到一个近九十九岁的老人还能有着一生最后为诗词增些色彩的目标,她作为一个热爱诗词之人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人的精神品格能提升,她就能得到内心的一份快乐,也不现实而失去生活的意义。”叶嘉莹先生用她的一生诠释了自己对诗词的热爱,将全部所得都捐给基金会更是体现了她对少年的期盼。

在车辆川流不息的马路旁,阳光明媚,坐在公交车站旁的学生,挽着丈夫胳膊的孕妇,扛着落满灰尘的麻袋捡着地上的瓶子的路边乞丐,他们与他们同生活在这平凡的世界里,许许多个人共同组成了一束光,永不消散,他们共同拥有创造奇迹的权利……

2022感动中国 篇2

每年都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因为能从“泪水流得哗哗响”的节目中得到教育和感染。那些偏安一隅、坚守寂寞的“感动中国人物”,打造了原汁原味、纯美香甜的“精神蛋糕”。物欲横流的社会,太需要这种灵魂净化。

可江西宜春为了让宜春人获得“感动中国人物奖”,竟然用行政手段组织投票,感动成了“被感动”,灵魂感染过程,成了一种赤裸裸的精神强迫和行为扭曲。不知羞耻、公然造假,严重违背了“感动中国”活动举办初衷,也给参与群众带来巨大的精神摧残和道德污染,就算能获得“感动中国人物奖”,也会因为这种明目张胆的造假,而使地方形象和精神气质严重褪色。

不要小看这个造假动作,真诚、诚信都是易碎品,一旦打破,很难复原。事后,政府想要挽回这种损失,想要取信于民,费多少口舌、做多少解释和好事,都难以挽回。得一利失一德,失去的太多了。

“总有一种力量,感动着我们的心灵。也总有一种力量,霹雳着我们的心灵。”想到了网络恶搞的“敢动中国评选”,某些网友、网站为了表达满腔义愤,而对那些践踏公平、蹂躏正义、忽视规则、挑战尊严的极端公共事件进行激烈冷嘲,比如“2010年敢动中国博导级人物”“张神医”的颁奖词:一本书,能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更能把绿豆变成神豆,身价倍涨,一豆难求;一个人,下岗后基因突变,成为中医世家传人,荣膺首长保健顾问。三万元康复得排队,每个人药方上要补钙。张神医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一个“灵魂缺钙”时代不可抗拒,汹涌而来!——你敢撼动正义、触怒民众,群众就敢对你进行赤裸裸的展览。

“感动中国”,“感动”语文课堂 篇3

一、有效指导,张扬个性

指导学生根据“感动中国”的颁奖辞精推细敲,他们不仅能发现感动的要素,更能体味其中的独特情怀。

在指导学生阅读揣摩时,多让他们从平凡的事迹中探寻值得尊敬和学习的精神。在必修五第12课《记念刘和珍君》中,对刘和珍遭遇的不幸,有的同学这样写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冒生命危险,饮弹而倒,给当局者深深的提醒:中国好青年无处不在。确实是一段好文,但总觉得缺少一定的激情。于是,我建议学生认真阅读刘和珍去抗议并被扫射的一段,让学生能够从其中的情境中概括提炼,形成一定的陈述语句,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和情感。

感人的文章,首先是与众不同的。在指导学生写作中,应多给其自我分析的空间,鼓励他们在欣赏体味中找出与众不同,让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发现其中的精彩与闪光点。多融入自己的观点,做到情、景、事有机融合,虚实相间,散整相融,真正体味其“不一般”。

二、读写结合,多元评议

每一份感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需要深层次地解读和挖掘。透过“感动中国”的颁奖辞,不难发现精练、隽永、深刻无不是其中必备的要素。

在必修五第7课的《陈情表》教学中,学生对表中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总不“来电”,缺少理解的深度,更不能体味其中的“孝”道内涵。学生没有“感”过,自然也就不会“动”情。于是我请学生读2015年度“感动中国”中13年守护父亲的朱晓晖的颁奖辞:“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并请学生欣赏其反哺之恩的事迹。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便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了无限感思:久病床前无孝子,朱姐的事迹告诉我们,孝是世上最美丽的风景,更是温暖人心和传播正能量的一盏明亮的灯;父爱如山,孝情感天,朱姐,好样的!为你点赞……这样,以“读”为引子,能帮助学生抽出源源不断的思线;以“写”为载体,能帮助学生写出尘封已久的最感人肺腑的语言。

指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感人事迹,让学生在认真体味中主动和其中的人物对话,产生心贴心的共鸣,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感受大爱、大美。指导学生在写中揣摩颁奖辞特色,体味叙议结合运用的恰到好处,更利于学生积极模仿。教师不妨多让学生去寻找感动中的素材,组织他们点评、欣赏,给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展示读写成果,延续感动。

三、关注社会,充分积累

从生活中挖掘丰富的学习素材,不仅新鲜,更能发现取之不尽的宝藏。在题为“母爱最大”的写作指导中,我请学生说说自己母亲最感人的故事。很多同学都是从自己经历的小事中探寻其中的“母爱”的:母亲将治病的钱用来给我买需要的学习资料;母亲为了让我能读书,跑遍全村给我借钱凑学费;母亲为让我吃上心爱的红烧肉,每天等我上学后,去捡破烂换钱买肉,自己却嚼青菜……这些事例似乎也挺感人,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于是,我建议学生参阅“感动中国”中同桌妈妈——陶艳波的事例,让他们体味杨乃彬(聋哑)的母亲同儿子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16年的深情母爱。在此基础上,我建议学生运用家庭摄像机、自己的手机等设备抓拍母亲的感人细节:匆匆上下班,每日都出现在学校门口,等待着正在苦读的我;胆囊炎发作时,她背着我吞下了止痛片,害怕影响我考试的心情……我将学生搜集的素材,制作成“母爱”微视频,通过微信、QQ群给学生欣赏。他们看后都沉默不言,甚至低头悄悄流下了泪珠。

如前所言,品味“感动中国”的颁奖辞,挖掘感人元素,让学生嗅到感人的味道,帮助他们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激励自我、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定会让他们在感动中演绎出真情实感的“故事”,让语文课堂更美丽动人。以“感”为本,引导学生细察、聆听、真说、多写,帮助他们积淀丰厚的语言文化知识;以“动”为引,帮助学生在深思笃行中反思自己、激励自己、完善自己。

2022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4

马兰花生命力强,默默开放。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了45次核试验的马兰花,在人们人中默默。“做核试验的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林俊德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用他的事迹真正体现了它的含义。林俊德被查出患病,5月23日为了工作还转院,5月26日他的病情恶化,护士与妻子都劝他躺下休息会儿吧,但他说:“做起来才是正常人,躺在床上是病人。”直至五月三十一日二十时十五分他安然入睡,再未醒来的那一刻,他的心中仍然是工作,以至于未来得及给孙子留下一句遗言。他对亲人是歉疚,但对工作是无悔,他是中国的骄傲,他是林俊德。

蒲公英的.生命在风中延续,何玥的生命在爱中延续。何玥,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儿,却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用平凡生命的最后闪光,把生活照亮。在病危的时候,何玥做了一个大胆的 决定----捐献器官,给他人生的希望。当小何玥第一次向家人提出这个决定时,父亲把她骂了一顿,但由于她的坚持,终于在11月16 日,他的家人正式表达捐献何玥的器官,但此时,一个花样年华的女花却已悄然离开了我们。她的平凡爱举,开启了一个有爱的未来!包括老师们对她捐献的两千元钱,她把爱留给了他人,转捐她人这件事都无不令我们佩服,敬爱。“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是他临终前反复唱的,何玥为五星红旗自豪,我们十三亿中国人为何玥骄傲。

2022感动中国 篇5

1998年,中国女子空中技巧队开始出征冬奥会,24年了,共获得5枚银牌,因此有了“收银员”这么一个戏谑的称号。

2014年徐梦桃出战索契冬奥会时获得了银牌,也成为“收银员”中的一员。

徐梦桃:我当时会感觉到这枚金牌,就是触之可及。

索契冬奥会之后,徐梦桃开始积极备战平昌冬奥会,但在2016年全国冬运会的赛场上,徐梦桃受了重伤,左腿膝关节韧带断裂,她不得不接受手术,切除了将近70%的左膝外侧半月板,并在膝盖中打了3根钢钉。

徐梦桃:整个2016年当中都在用电击片,提高你的肌肉质量,那个腿电完之后,就会疼好久好久。这种疼痛,就会让你感觉到一直在抽筋,好像触电了一样。

重新回到国家队的徐梦桃,为了不影响平昌冬奥会的发挥,她一直没有做取钢钉手术。就这样,徐梦桃带着钢钉如期站在了2018平昌冬奥会的赛场上。

平昌冬奥会成了徐梦桃的噩梦,这一次她摔得更重,无缘夺金。

徐梦桃:我当时会感觉到,天啊,我真的是拿不了冬奥会冠军,我现在已经28岁了,冬奥会是四年一届,青春有几个四年,尤其是空中技巧女运动员又有几个四年,可能未来我没有机会了。我是不是就注定了与冬奥会金牌无缘。

在平昌冬奥会摔倒后,之前缝合的半月板再次裂开,原本被切除了大半个外侧半月板的左膝,又再度被切除了60%的内侧半月板。

那段时间,徐梦桃的情绪非常低落,她真的打算退出冬奥赛场。为了备战冬奥,别说结婚了,就连父母都难得相见,也就在养伤的这段日子里,才有了父母久违的陪伴。

徐梦桃的父亲徐学君经营烤串店为生,却酷爱体育,正是他发现女儿在体育上的天赋,在小梦桃心里种下了当奥运冠军的种子。在普通人看来,他是一个狠心的父亲。

徐梦桃:我爸爸也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万里长征都走过来了,不差这一步了,北京冬奥会我们再坚持一下。其实没有任何一件事是比我能参加自己家门口的冬奥会更让我向往的。

备战北京冬奥这四年比之前更艰难。年龄越来越大,加上切除掉如此多的半月板后,膝盖没有了缓冲带,基本上是两块骨头在摩擦了,当从高台上跳跃落地时,无法想象会给腿部带来多大的冲击和伤害。

2021年12月和2022年1月,徐梦桃在空中技巧世界杯分站赛芬兰和加拿大赛场先后夺冠,个人职业生涯的世界杯冠军数达到27个,成为世界第一人。只差一枚冬奥会金牌,来成就她职业生涯的全满冠。2022年2月14日,她站在了北京冬奥会的决赛场上。

徐梦桃直接挑战三周台BACK/FULL-FULL-FULL,向后空翻三周加转1080度,这也是女子赛场的顶尖难度。

108.61分,这是女子决赛的最高分,这一次徐梦桃是第一,她为自己和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队赢得了首枚冬奥金牌,终于破除“收银员”魔咒,创造了历史。

《感动中国》颁奖辞

烧烤炉温暖的童年

伤病困扰的青春

近在咫尺的金牌

最终披上肩膀的国旗

全场最高难度

这是创纪录的翻转

更是人生的翻转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2022感动中国 篇6

感动中国2021人物名单

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杨振宁介绍

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苏炳添事迹介绍

苏炳添,他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位打破10秒关口的亚洲本土选手。他在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4×100米决赛中,代表中国队以38秒01勇夺亚军,创造了亚洲田径的历史。虽然苏炳添童鞋向来靠实力吃饭,但请注意观察,他眼神中的坚定非常吸引人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飞人”苏炳添不屈不挠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他身着一身红色运动服,足蹬一双白色运动鞋。鸣枪响过,他在第一道出发,起跑稳健,如一道红色闪电,划过海沃德田径场。9秒99,冲过终点,他紧盯着大屏幕,攥紧双拳仰天长吼。他就是“中国飞人”苏炳添。

北京时间2015年5月31日凌晨,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00米决赛中,他以9秒99的成绩夺得季军,超过日本名将伊东浩司和中国名将张培萌共同保持的10秒整的亚洲本土运动员最好成绩,创黄种人百米新历史。

苏炳添出生在广东省中山市古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几年后,弟弟也降生在这个家里。一家四口,日子安稳,其乐融融。

上初中时,苏炳添的老师喜欢留下成绩差一些的同学留堂补课,成绩不理想的苏炳添,几乎天天被老师留下来“开小灶”,这让他非常苦恼。为了避开补课,他主动申请加入学校的田径队。苏炳添在体育课上向来都是活跃分子,弹跳力和瞬间爆发力很强,教练杨永强看到他的这些优势,同意把他带入田径队。

此时的苏炳添痴迷上了速度,他喜欢骑摩托车,那种风驰电掣的快意让他感觉非常舒服。但因条件限制,他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训练,只是在泥巴地里,跑啊跑啊,像一个追风的少年。2004年11月份,15岁的`苏炳添第一次参加了正规的比赛——中山市中学生田径比赛。他出人意料地在100米比赛上夺得第一名,成绩用秒表计时是11秒72。因此,他被中山市体校田径教练宁德宝看中。

进入省队后,苏炳添曾萌发了不当运动员的念头。2007年,他在田径队的成绩属于中等,但有一段时间成绩老是上不去,甚至出现了下滑,他很痛苦,一度想放弃。

有一天,他坐在赛道旁,看着在赛道上飞跑的身影,心里五味杂陈。他多么喜爱奔跑啊,可是现在,他为此犹豫不决。

两个刚刚训练完的队友说笑着坐到他身边,没有注意到他隐藏的痛苦,一个说:“今天我比你快了0.01秒。”“不就是0.01秒吗?有什么了不起。”另一个回答。

“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我只要每次都比你快0.01秒,我就每次都是赢家……”

队友的话对苏炳添触动很大,是啊,只要坚持,哪怕每次只提高0.01秒,那么,对自己来说就是胜利的。很快,他调整了心态,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成绩一点点好起来,并进入了国家队。

2011年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他以10秒16夺冠,打破了13年前周伟创造的10秒17的全国纪录,堪称当时中国第一“飞人”。在随后的两年里,苏炳添一直称霸中国男子百米跑道。

俗话说:没有常胜将军。2013年,张培萌连续跑出了两次10秒04和1次10秒整的成绩,打破了苏炳添创造的全国纪录。并且在辽宁全运会上以10秒08的成绩战胜了苏炳添,夺取了全运会冠军。此外,因为张培萌跑出了男子10秒的亚洲黄种人最佳成绩,平了伊东浩司的纪录,而且是在国外进行的世界锦标赛上获得的,所以也更为引人瞩目。这让苏炳添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夜晚,望着无垠的夜空,他想起了一句话:一切可能之事皆不可得,你只有执着地坚持世上看似不可能的事——莫贪念,莫浮躁,莫松懈。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怀揣着这种不服输的信念,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窗户纸”。

苏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破十对中国是个里程碑,作为中国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我感到非常骄傲。但在未来的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因这个成绩而自满。”苏炳添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中国“飞人”,他的未来依然可期。

“感动中国”与写作资源的开掘 篇7

既称之为源泉, 便道出了开掘的最大理由———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自2002年开播以来, 至今已有八个年头。八十多篇颁奖词堪称语言的精华, 值得揣摩借鉴;八十多个先进人物,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 值得学习颂扬。并且,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语言, 必将层出不穷;浩气凛然、可歌可泣的故事定然永远延续。“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对学生来说也许称不上视觉大餐, 但却是名副其实的精神大餐, 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弘扬民族精神, 倡导新风正气的好素材。定期组织观看、写作, 必能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恒久稳定的提高。

开掘好《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这一写作源泉首先应拟好写作话题以诱引写作动机。通用话题拟题参考:“感动你我, 感动中国, 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你我, 感动中国, 这世界有爱才永恒……”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2002年启动以来, 一个个真实的人和动人的事, 及其背后所包含的精神, 让整个中国为之感动, 让无数的观众记忆犹新。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这样说过:“面对一个又一个有故事的名字, 你无法控制住自己作为一个聆听者的感情, 而同时, 作为一个主持人, 又必须在公众的面前克制住自己的一些感情, 否则, 节目无法顺利地继续。于是, 这种矛盾就会剧烈地撕扯你的内心。所以, 每主持一次感动中国, 都会有一种深深的伤了神的感觉, 之后很久, 都很难平复。”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我们的心再次为那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和真实的故事而感动, 无论是哪一位, 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强烈撞击, 让我们把这份强烈的感动凝固下来留给自己, 把这份强烈的感动传给他人吧。要求:可表达自己观看颁奖典礼的感受, 也可就特别感动你的某个人物或某个事迹表达感受。

其次, 应对观后感的写作进行适当指导。关于观后感的基本写作技法无需赘言, 想要提醒的是应当告知学生注意避免三个误区。1.观点不明。通篇只对人物的感人事迹进行概述, 只穿插一两句抒写真情实感的话语。这样的文章显然不是观后感, 而是重述故事, 拾人牙慧。2.无标题或拟题不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多为内容松散, 抓不住中心, 如果观点明确、集中了, 自然会找到好的文题。3.阐述观点脱离实际。“文章合为时而作”, 尤其是写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文章, 更应注意思想性、启发性。提炼观点时要力求有针对性, 要多联系生活实际, 或针砭现实让人警醒, 或剖析事实给人启迪。

开掘好“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这一写作源泉最为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提炼观点。比如, 看到有关孟祥斌、武文斌以及长江大学三位献身的大学生的镜头时, 我们常常会泪流满面, 然而稍一反思你会发现, 我们动容的不仅是英雄义无反顾、舍生取义的高贵人格, 还有广大民众敬重英雄、自发送别英雄的庄重虔诚。由此, 我们可以引申出这样的感点:良知和正义的种子其实一直深埋在广大民众的心里, 广大民众对那些“因稀缺而变得珍贵”的东西一直在真诚地呼唤。我们有理由相信, 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信仰从来没有缺失。我们在为英雄的陨落而感伤的同时, 更应当为中华民族长存于民众之中的浩然正气而振奋。再如将李丽、吉吉、翟墨三个不同年度的感动人物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事迹虽各不相同, 但共同为我们揭示出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奥秘———热爱生活、坚定信念、顽强超越。不少同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常常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束手无策, 更有甚者竟能滋生悲观厌世的可怕念头。坚强的李丽, 勇敢的吉吉, 自信的翟墨让我们明白, 生命无比珍贵, 生活无限美好, 我们应当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 一切艰难困苦都会在乐观自信者的面前低下头来, 坚强自信的我们也一定会让短暂的生命放射出异样的光彩。

曙光速度,感动中国 篇8

1958年,号称“丛林隐士”的美国科学家西蒙,克雷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基于晶体管的超级计算机,成为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此,超级计算机成为国力的象征,它的强大会让人难以想象,它的作用也越发非同寻常。

现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其中日本和美国成为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在2003年世界前十名的超级计算机名单中,日本的“地球模拟器”——NEC公司发布的SX-8每秒运算速度高达65万亿次,排在榜首,随后的则全是清一色的美国产超级计算机。几年之后,日本的记录便被美国刷新,美国IBM公司首先造出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遥遥领先。

尽管我国发展超级计算机起步较晚,但一路紧追不舍,如今在技术上只与美国相差两年多的时间距离。中国国产的超级计算机也在世界占据了一席之地,全球500强超级计算机中,能够看到中国人的身影——排名第七。

曙光5000A系统峰值运算速度达到每秒230万亿次,正常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60万亿次,是目前国内速度最快的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曙光5000A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制造和应用超百万亿次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也表明我国生产、应用、维护高性能计算机的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曙光5000A不仅具有“三高”(即高性能——230万亿次超高运算性能;高效能——70%超高系统使用率;高密度——单节点4路16核刀片)的特点,而且功耗控制得也很出色,230万亿次峰值功率700KW。由于采用了超高密度的刀片服务器作为计算节点,以及先进的水冷散热系统,可以让曙光5000A这个巨无霸运算耗电量控制在超低的700KW,而机房内的空调系统不用承担过多的负担,这比美国IBM公司的同类产品节能许多,为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了很好的贡献。

曙光5000A使业界震惊,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也让世界为之侧目。

自主创新力克难关

人们不会忘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让国人蒙羞的“玻璃房子”,国家石油部为了找油,需要高性能计算机帮忙,辗转购买了一台西方提供的机器,国外的公司店大欺客,不但开了很高的价钱,还立了一个规矩,要把这台机器放在玻璃房子里边。这个玻璃房子的钥匙,由外籍人员掌握,中国人不能入内。一座玻璃房子,演绎一段丧权辱国的历史故事。

世易时移,在服务器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形成产品差异化,才能构建竞争优势。而且,经济实力强劲的西方国家一直对高性能计算机的核心技术拥有掌控权,也将高性能计算机作为战略物资对外封锁。

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只有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不断开发自己的高性能计算产品,才能使自己不至于沦为西方国家低性能计算产品的高价倾销地。

从1993年5月曙光一号诞生到2008年曙光5000A横空出世,中国超性能计算机走过了15年的艰难历程。

一个极为有趣的事情是,在曙光5000A计算机落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的签约仪式上,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虽然发布会前几分钟整个街区突然停电,但主持人一句“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一直在黑暗中寻找曙光”的感言让气氛陡然活跃起来。

在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中,曙光公司“一直在黑暗中寻找曙光”,坚持一贯的自主创新战略,将多年的产品研发应用经验与科学创新精神相结合,最终创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百万亿次计算机。

从十亿次到百万亿次,不是数字的简单叠加,百万亿次计算机所面临的技术瓶颈要比十亿次计算机更多、更难解决,要从体系结构、处理器、互联芯片到组装工艺都有重大创新,甚至到每一条连接线路都要经过反复的论证。曙光公司遇到的都是国际学术界和企业所共同面对的难点,而现在通过曙光众多技术工程师的共同努力,这些技术难点已经一一突破,迎来了曙光5000A的诞生。

在自主创新的研制过程中,曙光在业界实现多个第一:首次实现了4路16核的高密度刀片系统;首次实现了单刀片机箱40颗CPU的高密度机箱设计;首次实现了基于DDR的Infiniband的交换结构,实现了20GB高速互联和小于1.3μs的低延迟;首次采用了水冷散热系统,降低了高性能计算机对机房系统的要求,降低了系统功耗。

商业价值应用广泛

曙光5000A虽说是超级计算机中的顶尖佼佼者,但它不是只供玩赏的庞然大物,也不是所谓应时的“形象工程”,它正走出象牙塔,适用于各种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商务计算,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

曙光5000A的商业应用包括:财务与社会行为分析,使用数学模型模拟的计算;音乐、图像等多媒体数据处理,例如MP3压缩、动画渲染、后期处理;流体力学、有限元分析,例如乐高玩具的数字模拟强度分析;编译、数据库挖掘;医学研究,例如AIDS和DNA的结构分析;天文研究,例如“在家寻找外星人项目”;天气和海浪预报;电子电路数字模拟分析,例如研发新的处理器;穷举解密,例如破解DES密码等。

曙光5000A可以在1秒钟内实时完成10000个5000万瓦以上的并网发电机组和22万伏变电站构成的全国电网的电力安全评估,为避免类似美加大停电的电力故障提供决策支持,保证供电系统的稳定。

曙光5000A可以在30秒内完成上海证交所10年的1000多支股票交易信息的200种证券指数的计算,能够实时提供金融衍生产品。

曙光5000A可以在3分钟内,同时完成4次36小时的中国周边、北方大部、北京周边、北京市的2008年奥运会需要的气象预报计算,包括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精度1公里,即精确到每个奥运会场馆。这对即将召开的北京奥运,又是一个福音。

人们将会感受到,当曙光5000A这个巨人伸一个懒腰时,浩如烟海的计算工作量便在瞬间完成,给社会增添无比灿烂的文明。

感动中国2022年度观后感 篇9

看到后面,我才明白为什么要叫感动中国了,因为里面的每一件事都很伟大,都值得我们永远的记住,其中我最喜欢“抗癌厨房”这个故事。虽然是个厨房,还没有山珍海味,没有美味的饭菜,却有着像家一样的温暖。

一日三餐,炉火熊熊,人流熙攘,这个专为病人提供炉火的厨房,厨房的主人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他们原本的小巷里租几间房,炸油条卖早点,勤劳人家小本生意,可它是如何变成了今天的模样,前,的一天,铺里来了一家人,父母带着生病的儿子问他们是不是有火,借他们做个菜,做个饭,儿子在这里治病,说要吃妈妈在家亲手做的菜,外面的都吃腻了,万佐成夫妇就用做早点剩下的余火借他们做个饭菜,一家人又问要不要钱,万佐成夫妇,一下子就说不用钱,反正就是剩下来的余火没关系的,这个意外的收获也让万佐成夫妇俩感到格外欣慰。

2022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篇10

王珏化名“兰小草”,给急需帮助的孤儿寡母捐款,每年2万,已经坚持了15年,并承诺希望能捐够33年。慈善机构收到了捐款,想要寻找到这位好人,多次联络,王珏都没有现身。

家人曾问王珏,为何以“兰小草”的名字行善? 王珏当时说:平凡、善良的奶奶特爱画兰花,并且在村里很受尊重,取名时将“平凡小草”与“高洁兰花”结合。

他们,感动中国 篇11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八女投江、于化虎、小叶丹、马本斋、马立训、方志敏、毛泽民、毛泽覃、王尔琢、王尽美、王克勤、王若飞、邓萍、邓中夏、邓恩铭、韦拔群、冯平、卢德铭、叶挺、叶成焕、左权、白求恩、任常伦、关向应、刘老庄连、刘伯坚、刘志丹、刘胡兰、吉鸿昌、向警予、寻淮洲、戎冠秀、朱瑞、江上青、江竹筠、许继慎、阮啸仙、何叔衡、佟麟阁、吴运铎、吴焕先、张太雷、张自忠、张学良、张思德、旷继勋、李白、李林、李大钊、李公朴、李兆麟、李硕勋、杨殷、杨子荣、杨开慧、杨虎城、杨靖宇、杨闇公、肖楚女、苏兆征、邹韬奋、陈延年、陈树湘、陈嘉庚、陈潭秋、冼星海、周文雍和陈铁军夫妇、周逸群、明德英、林祥谦、罗亦农、罗忠毅、罗炳辉、郑律成、恽代英、段德昌、贺英、赵一曼、赵世炎、赵尚志、赵博生、赵登禹、闻一多、埃德加·斯诺、夏明翰、格里戈里·库里申科、狼牙山五壮士、聂耳、郭俊卿、钱壮飞、黄公略、彭湃、彭雪枫、董存瑞、董振堂、谢子长、鲁迅、蔡和森、戴安澜、瞿秋白。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晓兵、马万水、马永顺、马恒昌、马海德、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孔祥瑞、孔繁森、文花枝、方永刚、方红霄、毛岸英、王杰、王选、王瑛、王乐义、王有德、王启民、王进喜、王顺友、邓平寿、邓建军、邓稼先、丛飞、包起帆、史光柱、史来贺、叶欣、甘远志、申纪兰、白芳礼、任长霞、刘文学、刘英俊、华罗庚、向秀丽、廷·巴特尔、许振超、达吾提·阿西木、邢燕子、吴大观、吴仁宝、吴天祥、吴金印、吴登云、宋鱼水、张华、张云泉、张秉贵、张海迪、时传祥、李四光、李春燕、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李素芝、李梦桃、李登海、杨利伟、杨怀远、杨根思、苏宁、谷文昌、邰丽华、邱少云、邱光华、邱娥国、陈景润、麦贤得、孟泰、孟二冬、林浩、林巧稚、林秀贞、欧阳海、罗映珍、罗健夫、罗盛教、草原英雄小姐妹、赵梦桃、钟南山、唐山十三农民、容国团、徐虎、秦文贵、袁隆平、钱学森、常香玉、黄继光、彭加木、焦裕禄、蒋筑英、谢延信、韩素云、窦铁成、赖宁、雷锋、谭彦、谭千秋、谭竹青、樊锦诗。

在“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名单”中,本刊摘编其中为新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奉献的14个感动中国的人物,简要介绍如下(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永顺(1914-2000)

男,汉族,天津市人,中共党员。生前曾任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林业局副局长。

马永顺是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东北林区推广了他的降低伐根做法后,一年就为国家增加了1400多万元的财富。1959年,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号召,他积极投身绿化事业,决心把自己伐的36000棵树补栽上。1991年,他已78岁高龄,还差近千棵树没栽,他就带领一家三代15口人,到荒山坡上营造义务林,当年栽树1200多棵,终于完成了夙愿。截至1999年,他带领全家共义务植树5万多棵。他是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特邀委员,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丛飞(1969-2006)

原名张崇,男,汉族,辽宁省盘锦市人,中共党员。1994年参加工作,生前系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

丛飞是一名用爱心感动中国的“业余歌手”。从他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英年早逝,一直怀着诚挚的爱心,致力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先后20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云南及山东等地的贫困山区,认养资助一批批辍学儿童。十多年中,他先后资助了包括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羌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的100多名贫困失学儿童和残疾人,累计捐款金额超过300万元,但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加入深圳义工联10年中,他义工服务时间超过6000个小时,为社会公益演出400多场,占演出总量的一大半。2006年4月20日,曾无私救助183个贫困儿童的丛飞,因患晚期胃癌而病逝,年仅37岁。就在生命最后一刻,他还不忘奉献社会,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为6位眼疾患者带来了光明。丛飞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他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被授予全国青少年“身边最让我感动的人”等荣誉称号和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首届中华慈善奖。

史光柱

男,汉族,云南省马龙县人,中共党员。1963年出生,1982年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77283部队原副政委。

史光柱在执行重大军事行动中,身上8处受伤、双目失明,仍带领官兵出色完成任务。20多年来,他身残志坚,在生命的“制高点”上,依靠顽强的毅力,不断超越自我,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1986年,史光柱被特招进入深圳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学士学位的盲人。他坚持文学创作,在国内外发表诗歌、散文500余篇,作品获全国性文学奖17次,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多年来,他还拖着残疾的身躯,坚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先后帮助千余名残疾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他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获得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荣立一、二、三等功5次。

白芳礼(1913-2005)

男,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生前是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职工。

白芳礼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1944年逃难到天津,后进入天津市河北运输场工作。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靠自己蹬三轮车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为了梦想,他曾在夏季烈日的炙烤下,从三轮车上昏倒过。为了在车站前拉活方便,他搭了个3平方米的小铁皮棚子,在里面住了5年。按每蹬一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相当于蹬着三轮车绕地球赤道18圈。他生活俭朴,每天的午饭总是两个馒头一碗白开水。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已经81岁高龄的白芳礼硬是把自己两间老屋给卖了,又贷款成立“白芳礼支教公司”,挣得的利润全部捐給了贫困的孩子。几年来,他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孩子上学。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白芳礼老人几乎是在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支撑着。2005年他被中央文明办等部门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被全国总工会等部门授予全国职业守法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吴天祥

男,汉族,湖北省钟祥市人,中共党员。1944年出生,武汉市武昌区政府原巡视员。

吴天祥始终坚持“上为党分忧、下为民解难”的信念,几十年如一日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他把家里的电话向社会公布,方便遇到困难的群众及时求助。他坚持每天早上6点半上班,接待上访群众2万余人次。他捐钱捐物、甚至捐骨髓,倾其所有救济困难的下岗职工,把女儿用来结婚的新房让给困难户,卖掉父母遗留的房产,抵押贷款助人创业,先后照顾过26位孤寡老人、6名孤儿,结下了300多个“穷亲戚”。他用真情和爱心感化服刑人员。25次义务献血7000毫升,4次跳入长江救人,跳进窨井疏通公厕管道。节假日他很少休息,经常深入到困难群众的家中体察民情,将大量群众反映的困难和疾苦向有关部门反馈,督促尽快解决。在他的影响下,湖北省成立了1万多个“吴天祥小组”,有10万多名成员,常年为群众办好事,成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他是中共十七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吴登云

男,汉族,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共党员。1940年出生,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原院长。

吴登云大学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志愿来到祖国版图最西端的乌恰县工作。他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忘我工作。为了抢救少数民族兄弟,他先后无偿献血30余次计7000多毫升;为抢救烧伤的婴儿,他从自己腿上割下13块皮肤移植到患者身上。他充满仁爱之心,只要有病人求医,不管多远,都随叫随到,遇到经济贫困的病人,还帮助垫支医药费。乌恰县地广人稀,牧民缺医少药,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他每年都要花三四个月的时间,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深入到牧区巡诊和防疫,足迹踏遍了全县9个乡的30多个自然村,给草原人民带去了生命的阳光。他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白求恩奖章。

张云泉

男,汉族,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共党员。1948年出生,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现任江苏省信访局巡视员。

张云泉坚守信访岗位26年,真心诚意为民解难。他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常年奔走于大街小巷、边远乡村,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他讲得最多的就是“有话跟我说”、“我来帮助你”。他义务帮扶60多名贫困学生,为近百名群众求医问药,为生活困难群众捐助6万多元。在许多矛盾激烈的突发事件面前,张云泉总是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极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他是中共十七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人民满意公务员。

张海迪

女,汉族,1955年出生,山东省济南市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残联主席。

张海迪 5 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以顽强的毅力先后自学了中小学、大学和研究生课程,还自学了多门外语,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5岁时她随父母下放到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农村,她给村里的孩子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20多年来,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散文集和翻译作品。她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不仅激励着残疾人,还极大地鼓舞了当代青年。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李春燕

女,苗族,贵州省从江县人,中共党员。1977年出生,现为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博爱卫生站医生。

大塘村是一个苗族村寨,交通闭塞,生活贫穷。李春燕从卫校毕业后筹集资金2000元,开办了大塘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卫生室。卫生室创办之初,她连药箱也买不起,只好用竹篮子代替,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也是从当医生的父亲那里借来的。当地村民家庭困难,看病吃药大多付不起钱,只能赊欠记账,久而久之,卫生室资金周转也就越来越难,李春燕家里为此还背上了7000多元的债务。最困难的时候,她卖掉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包括结婚戒指。李春燕多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共医治病人上万人次,接生婴儿百余人,她常常不顾个人安危抢救病人,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2007年,她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李桂林陆建芬夫妇

李桂林,男,彝族,四川省汉源县人,中共党员,1967年出生,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小学教师;陆建芬,女,彝族,四川省汉源县人,1966年出生,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小学教师。

1990年,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来到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任教,村民的落后与贫苦深深地震撼了这对彝族夫妇。二坪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他们共培养了6届学生共149人,其中有22人是从外村慕名而来的。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2007年,李桂林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邰丽华

女,汉族,湖北省宜昌市人,无党派人士。1976年出生,现任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

邰丽华两岁失聪,但她身残志坚,以独特方式创造艺术,15岁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领舞演员,28岁成为艺术总监。她领舞的《千手观音》,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震撼世界。她将美奉献给世界,带领艺术团走遍祖国山山水水,出访五大洲60多个国家。她将爱传递给人间,开展大量公益慈善活动和义演,并用节俭下来的演出收入注资设立“我的梦”和谐基金,为四川地震灾区、左权革命老区捐款296万元,为国际慈善项目捐款40万美元。邰丽华以艺术与心灵之美赢得人们的广泛赞誉,被誉为“美与人性的使者”,被世界残疾人代表大会称为“全球六亿残疾人的形象大使”,被联合国机构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她是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自强模范、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林秀贞

女,汉族,中共党员。1946年出生,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村民。

林秀贞视社会责任为己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她三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了6位与自己及家庭成员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她学科技、学经济,带头创办个体企业,并把企业作为扶贫济困奉献社会的基础。多年来,她为8位残疾人传授了玻璃钢和橡胶生产技术。她热心社会公益,积极捐款为村里修路、打机井,支持文化娱乐队伍建设。她关心乡村教育事业,出资4万多元改善乡村教育条件,还资助本村和邻村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专院校,救治并收养了一名出生仅40天的患病弃婴。她还帮助29名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困难群众走出困境。她是中共十七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唐山十三农民

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忠、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等村民,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人,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19岁。

2008年初,特大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了南方大部分地區。大年三十下午,宋志永和12名乡亲租了一辆中巴车奔赴灾区湖南郴州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正月初二上午到达郴州电力抢险指挥部,成为公司一支编外“搬运队”,一干就是半个多月,直到完成任务后才返回家乡。他们被当地媒体誉为“唐山十三义士”,被郴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他们又主动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之一。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铁锤砸、钢钎撬、徒手刨,不断寻找幸存者。他们与解放军官兵等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者,挖掘搜寻了近60具遇难者遗体。后来,宋志永又将246名灾区孩子接到唐山玉田上学。宋志永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五四标兵,获得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集体负责人等荣誉称号。

谭竹青(1931-2005)

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中共党员。生前系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2022感动中国 篇12

然而, 降低“文化折扣”并非易事, 这意味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感动中国》作为一档弘扬主流价值观、以情动人的电视栏目, 在其栏目特质上具有先天优势:经过10年的培育, 已成为央视第一公益品牌, 形成了自身的品牌优势。一方面源自其一直以来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褒扬, 另一方面是其对社会主流价值观诉诸情感的传达和丰富, 这都为《感动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做了很好的铺垫。《感动中国》彰显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志, 展示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 它的“走出去”不仅可以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还将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的“自塑”能力, 准确传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观。真善美等人类普世价值观、社会伦理的重建与和谐、人心柔软动情的一面, 这些勾连情感价值的体系都将有助于通过寻找国际受众的共性来实现“情感共鸣”, 从而降低“文化折扣”, 最大化地实现传播效果。

一、传播策略

1. 淡化意识形态鸿沟

毫无疑问, 《感动中国》10年传播实践中明确的意识形态导向功能是其具有强大公信力、引导力的根本保障, 但在进行对外传播的具体语境中, 淡化意识形态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经历了传播观念相对滞后的阶段, 宣传色彩浓厚的文化产品导致传播效果不佳, 甚至引起受众主体的抵触心理。因此, 应尽量淡化意识形态的鸿沟, 将文化传达中的核心价值观与人类普世价值相结合, 尽可能地使不同受众达到相同理解。只有以全球视野提炼中国年度事件中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性, 学会将政治色彩转化为人本情怀, 把“中国文化”转化为“世界文化”, 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现实、民族精神、人类共性在《感动中国》中的“三位一体”。

2. 利用国际通用视听符号

“感动世界”的共鸣能否产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视语言运用, 即能否借助视觉包装和音乐素材等视听符号的辅助作用来为传播效果添彩。《感动中国》作为一档电视栏目, 首先应依托电视媒介的特性扬长避短, 利用其媒介优势来提高讲故事的能力。通过人类共知的行为感受、肢体语言等直接刺激人类视觉听觉感知器官, 跨越国籍、跨越语言地唤起情感层面的价值共鸣, 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融合和认同。

例如介绍人物事迹的视频短片, 是受众了解“感动人物”、获知“感动事件”最直接的传播内容, 其传播品质的优劣将直接决定感动效果。因此, 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就必须在短片视频制作上下功夫。运用国际通用的电视语言, 敏锐而巧思地展现人性精神的闪光点, 才能直触人心最柔软一面, 唤起国际受众的共鸣。

又如颁奖现场的背景音乐, 一方面应注重音乐创作的原创性;另一方面则应体现音乐素材的灵活性, 要做到既有利于烘托仪式感的现场氛围, 又展现不失艺术的轻松趣味和审美高度。倘若标志性的音乐素材经得起推敲, 沿用相对固定的环节, 将对栏目的品牌化和精品化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再如颁奖现场的舞美视觉包装层面上, 虽不可一味盲求华丽炫目的浮夸之风, 但应注意风格化的视觉创意和易于制造记忆点的视觉包装。只有让国际受众在第一印象上对栏目产生兴趣和好感, 才能逐渐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贴近受众的审美取向和接受习惯。

涉及整场节目的形式编排, 在各个环节、流程的安排上应做到张弛穿插、灵活调度。除相对固定的颁奖流程外, 加入适宜而高品质的文艺表演也是锦上添花之举。只有制作一档兼顾精神品格和艺术质感的栏目, 才有可能吸引更多来自世界的眼光。

3. 消减语言文化障碍

面对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国际受众, 如何消减语言文化障碍、减少语言文化的误读, 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 在语言翻译上, 应尽可能做到“信、达、雅”, 结合不同传播对象的国家文化背景及地缘性表达方式, 进行准确而地道的翻译。在传播过程中, 是采用“文字翻译, 原生传递”还是采用“声音配音”的方式, 都是应仔细考虑的语言环节。例如, 对中文发音较为熟悉的亚洲国家, 可采用“原声传递, 翻译辅助”的形式;对中文极为陌生的国家和地区, 可选择原汁原味的本土化配音, 以便受众接受, 在心理上先行认同。

此外, 在语言形式和风格上, 也应充分考虑国际化契合和创新。例如栏目看点之一的“颁奖词”, 是否可以考虑就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改进, 以通透晓彻地表达传播意图。一直以来偏向宏大叙事的“颁奖词”多排比句式或感叹句式, 主持语速缓慢而庄重, 这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严肃主题的惯用表达方式, 但却极有可能使习惯于简单、直接的思维习惯的海外观众“水土不服”。只有充分考量本土化的语言风格转变, 才能吸引国际受众的好感和关注, 为“感动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全球视野下的评选流程

“感动世界”的传播目标处于在全球化语境的背景之下, 必然与“感动中国”的人物事件评选流程有所差别。因此在评选细则的制定上, 不仅要彰显今日中国精神品格之貌, 更要开始将“国际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之中, 以增加国际受众心理上的贴近性。

具体到评选标准上, 应将视野高度提升为立足民族特色的、国际情感共通的价值评判, 使之既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 又可以增加与国际受众的粘合度;在人物事件选择上, 应关注具有国际影响力、全球性话题的人物和事件, 可尝试选取“中国人在外国的感动事迹”或“外国人在中国的感动事迹”, 唤起国际受众的情感认同, 既增加栏目的可看性, 更能重塑华人的国际形象;在评委选择上, 可适当打开海外触角, 邀请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公众人物和具有海外影响力的华人组织参与评选, 增加评选的辐射力和公信力, 最大程度上为“感动世界”的传播效果而服务。

二、传播手段

1. 多媒体联动推广, 分区、分众、分阶段打造品牌形象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 《感动中国》的品牌化推广应实现多媒体联动整合, 打造一个立体的传播营销平台, 扩大栏目的品牌认同度和影响力。如在新媒体层面, 可以建立国际网络互动平台、开发APP软件客户端进行用户黏连, 利用国际知名门户网站进行一系列相关推广活动。如借助CNTV的互联网官方传播平台, 或是在Twitter、Facebook、You Tube等社交类新媒体领域建立专属账号自我推广等, 这些举措都可以利用新媒体速度快、用户多的特性进行准确而持续的互动传播;在电视媒体层面, 可以加强与国外电视媒体的合作, “借船出海”, 共享国外的传播渠道和市场资源, 积极与国外电视同行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 如共同进行内容制作、共同发表相关评论、出售电视转播权等, 进一步提升《感动中国》的文化辐射力和公信力;在平面媒体层面, 可以配合出版相关衍生外语书籍, 深度介绍栏目的内涵和价值, 二次开发节目品牌资源, 弥补电视线性传播的弊端, 全面给予立体的文字支持等。总之, 在市场规律引导下的媒介推广应充分利用媒介的灵活性和自由性, 才能确保传播效率和覆盖面的广度与高度。

多媒体的联动推广一方面有利于节省运营资本, 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感动中国》本土化语境的分众传播。不同区域的受众, 有着不同的文化维度和价值取向, 面对较之国内受众更为复杂多元的国际受众, 栏目在宣传和推广过程中, 应深入了解不同国别、不同区域受众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差异, 因地制宜、求同存异地采取本土化、分众化的国际品牌推广策略。还应重视多元化受众主体的传播力量, 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媒介传播将结合, 逐步培养有利于栏目对外推广的根据地, 由点及面地把个体层面的情感认同转化为集体层面的理解与共融, 形成整体一致的营销氛围。只有以谦虚友好的心态寻求中国文化与异域语境的深层契合, 才能成就友好亲和的“感动”效果。

不可否认, 《感动中国》对于海外观众来说, 仍是一档十分陌生的电视栏目, 如何将受众吸引到一场“感动人物”颁奖仪式上来, 也是一个需要思考探索的问题。倘若在仪式播出之前仅仅采用单一的节目时间预告, 以《感动中国》目前的国际知名度和中西方固有的文化差异来看, 几乎很难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因此在《感动中国》海外播放的前后阶段也应进行宣传营销的统筹安排, 重视调研和反馈。比如在播出前期, 积极进行多媒体投放的宣传短片、宣传文案等, 以富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传播内容达到宣传效果;在适当条件下, 可进行小规模试播, 获得目标受众的意见和建议, 逐步调整传播手段和策略;在播出之后, 配合相关的栏目评价和后续反馈机制, 获得支撑数据和材料, 为来年栏目播出的可持续发展和栏目品牌建立继续做好润物无声的铺垫。只有充分考虑栏目播出前后的种种预期效果, 相应地进行有计划的规划和应对, 才能切实增强栏目正面传播的最终效果。

2. 稳步推动, “三步走”营销策略

考虑到国际受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档电视栏目的“走出去”不能企图朝夕间就占领全球市场。欲速则不达, 稳步推动才是正道。

第一步, “相生相息”——寻找亚洲市场的共性。

千百年来, 中华文化对于周围国家和民族有着深入而广泛的辐射, 例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又因其佛教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有一定相关性, 在思想与文化上有许多共性。这一文化优势如果善加利用, 《感动中国》所传递出的“真、善、美”及“孝道”都是极容易被亚洲国家认同的。因此, 面对亚洲市场, 寻找共性可以使《感动中国》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第二步, “借力使力”——加强与西方华人世界的合作。

虽然华文媒体是所在国的少数族裔媒体, 在世界话语空间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少, 但它根植于当地社会, 熟悉和适应当地语境, 已然成为中国文化渗透到西方社会的重要力量。《感动中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华文媒体的合作, 共同制造舆论影响, 以增加《感动中国》传播效果。此外,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已与中国建交, 建有孔子学院, “中国年”、“中国文化周”等活动的举办越来越频繁。《感动中国》可以充分利用此类有一定受众基础的文化活动配合宣传与推广, 助力栏目传播效果的实现。

第三步, “高瞻远瞩”——全球传播的循序渐进。

上一篇:六年级优秀叙事文:最美的沿途下一篇:第二季度财务个人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