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观后感600字

2024-10-14

无问西东观后感600字(共9篇)

无问西东观后感600字 篇1

电影《无问西东》片名取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影片讲述了由善所牵引着的几代人的回忆。

这部电影看上去似乎没有太过夸张的特效,它有的只是几代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的生活回忆,但就是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个人经历,却反映了当时的人与事、社会和环境及人物灵魂与肉体在其中的挣扎与升沉。

影片呈现给观众的是四个时空中的青春故事。当下时代的张果果,在勾心斗角的职场,做出了比“赢”更重要的抉择;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王敏佳和陈鹏,摒弃外界阻碍,听从内心,选择向善与爱情;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高材生沈光耀,不顾母亲反对,毅然参军;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大学生吴岭澜,历经迷失、彷徨,最后果敢追求的心路历程。这部电影的主要人物每个都处于不同的时代里,他们的经历、身份和境遇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在黑暗之中,他们都能战胜私欲与邪恶,追求光明,创造光明,传递光明。“无问西东”是他们长存于心中的一份准则,无论外界如何波诡云谲,纷繁复杂,内心始终要有自己的坚守与信念。

在影片刚播放不久的时候,由于巨大的时空跨度,很多人会不明所以,一脸懵懂地看着,但到最后,看到结局,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会感到一种身心的舒畅与踏实。由“善”串联着的几个时空里的故事,人物和场景交替幻变,却始终由影片倡导的主题线索相互关联着,让人深思。电影有深度,有泪点,耐人寻味,让人感动。

片尾所说的那句话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让全片得到了升华——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愿每一个人,无论身处逆境顺境,或面对威胁利诱,都能听从内心,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观后感300字影评 篇2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愿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在我很小的时候,读过一本书,是奥地利作者维克多弗兰克的《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一生是如何因为他人的关爱与付出而生存下来。书中的结尾最后总结了一句简单的话: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为了让他人活得更好。

这本书与这部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对生命的意义作了我所能最大程度理解的一种阐述,即时我看不惯的一切,我也努力去理解,因为一切的背后皆有他的逻辑。如果一个人从爱与关爱中长大,受过很多温暖与帮助,他们未必愿意变成让人嗔恨的模样。有些人改变不了,但我们还能影响其他人。虽然我们道路不同,甚至也许我很讨厌,但是一个生命向另一个生命的求助,无论如何,我愿意伸手。

无问西东观后感600字 篇3

听说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一路飙高,现在已经从6.0升到7.4了。所以,我这篇观后感如果让别人看到,一定是个招骂的由头。想起影片中反复说过的要“真实”,所以,骂就骂吧,至少从我这里讲是真实的。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真”。从包拯的“直道是身谋”到巴金的“说真话”,都是这个意思。强调的原因其实是在于中国社会太不“真”了,很少给人一个说真话的环境和氛围。不“真”反而成了传统和习惯。太“真”就会得罪人,就没有了好人缘。平时无所谓,闹事的时候这些人缘不好的就成了首当其冲的倒霉蛋,如老舍,如傅雷,如影片中的王敏佳。所以,我们养成了这个习惯,工作上就常说:“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很成问题了”,见了朋友常说:“今天天气哈哈哈哈……”,微信上最常用的词就是“呵呵”。现在反其道而行之,说点真话。

先说点好的。

一是阵容强大,有章子怡、黄晓明、王力宏、张震等。其余的小鲜肉还不太熟悉,暂不提。其实从演技来说,我更喜欢韩童生和祖峰。尤其是祖峰饰演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分寸拿捏的很好,台词也许是取自梅贻琦的原话:“要看到人生的真实,且不可埋头忙碌,被麻木的踏实所裹挟。”自然很有大师风范。

二是摄影和布景。抗战时期的云南风光昆明景色。美丽的坝子,空灵的山色,山沟中的朗朗书声,六十年代的北京四合院,院中的小井,屋内的灯火。还有泰戈尔脑袋上的那顶标志性的帽子,冒烟的闪光灯。都很具有时代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演员演技上和台词上不接地气的毛病。

三是插曲。主题曲是王菲演唱的,很好听。她的哪首歌又不好听呢?都好听也就没有新鲜感了。使人耳目一新的是那个法国无腿教师领着小学生们唱的《奇异恩宠》,曲子本身就很好,翻译过来的歌词更美,不是通常听到的“天赐恩典,如此甘甜。我等罪人,竟蒙赦免……”,而是韵味十足的新词。实在是很美,令人陶醉其中。可惜我记性不好,一句也记不得了。

四是镜头调度。有一处场景:这边在批判坏分子王敏佳,不远处在召开有志青年赴边疆誓师大会,路上,陈鹏在奔跑着去救王敏佳。三个不同的地点,交叉着完全不同的另外的场景的声音。这样的搭配很有点新意。导演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批判坏分子、鼓励青年赴边、秘密的科研这几个完全不搭界的东西,被一个理念所主导,荒诞的揉合在一起了。这理念在很长时间里操纵了许多人的命运。虽然我并不同意这样的解读,但是不知不觉之间被导演带进了沟里。这也许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铺垫完毕。说点自己的其余看法。

乍一看,影片所叙述的是一群青年在不同时代的爱恨情仇命运抉择。不过看了一会,仍然能嗅到片中浓浓的商业味道。不知道应该怎样为影片定位。商业片?广告片?史诗片?情感片?特别是最后的那些彩蛋,确实有画蛇添足狗尾续貂的感觉。

清华和北大是国内公认的顶级学府。虽然一直认为北大的人文气氛更浓一些。抗战时期与南开共同组建的西南联大,是出人才最多的时期。如梅贻琦所说,大学是出大师的地方。时至今日仍在孵化出不少经济人才金融大师。然而人文精神呢?独立思想呢?而今的北大清华已经升格为集团公司了,一个“方正”,一个“同方”,都有一个“方”字,要是再引进孔夫子就更加全面了。

在影片中,“兼容并包”只剩下一个“包”字了。无问西东。如彩蛋里的孙立人,他打胜仗的本事不知道是在清华土木学会的,还是在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会的?且不说他还有活埋几万日军的丑行,毕竟要看看再选择。不要看到是黄颜色就往脸上贴。

影片名取自清华的校训“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指的是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里面包含了独立思考的意思。然而影片中的人物都是随波逐流,任由时代选择自己。后来道路的不同只是因为他们从事了不同的职业罢了。壮烈的如沈光耀,平淡的如吴岭澜,悲惨的如王敏佳。张果果被培养成一个赚钱机器,每天都是亚历山大一脸严肃的玩深沉,无奈之下也就是选择了跳槽而已。陈鹏则是因为单相思失恋了之后的选择恰好与组织上的选择一致了。王敏佳本不想选择陈鹏,因为被批判毁容了不得已,再加上对陈鹏的感恩,使得她一辈子就这么晃来晃去了。影片中没有表现出他们是如何与命运去抗争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时代以及在那个时代中生活的人们,然而编导不就是要在影片中突出这种独立思考的特色吗?想想这几位,哪里有青春飞扬的影子,哪里有舍我其谁的豪气,只有遗憾和沮丧。

影片人物的表演和导演都显得稚嫩粗糙,尤其是对那个时代的内涵研究不深,仅仅是偏重于外在的场景、服装等。影片引用了许多大师的言论,去让我们思考琢磨。而演员自己也没有弄明白这些话的含义,在很多时候似乎在背台词,说不出当时人物的韵味。似乎是一帮子假扮出来的文人风骨。影片的情节也很煽情。但仔细想来,内容实在很是空洞。

影片中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那个美国飞行教官(不知道是不是以陈纳德为原型)来西南联大挑选学员。这是在一个大背景下发生的事情。当时,抗战已经到了最困难的阶段,国内已经很难抓到壮丁了。无奈之下,老蒋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办法,从知识青年中招兵。我的一个长辈曾经有这样的经历。他先清华后西南联大,响应号召从军后,由于英语比较好,被分到拉合尔美军空军基地当翻译。据他回忆,那时的美国兵虽然个个都有爱国心和冒险精神,其实文化水平并不高,有时举止还很粗鲁。所以那个飞行教官说出的:““这个世界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内心发出的真诚,正义,无畏和同情。”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基本不可能。

彩蛋中说到沈从文,他很年轻就当上了西南联大的教授,所以被一些同事看不起。这里指的是不是刘文典和他跑防空洞的事情?

无问西东观后感600字 篇4

影片一开头也是讲职场内的阿谀我诈、勾心斗角。突然画风一转变成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场景,这个弯转的也太大了吧,搞得人猝不及防。画面中女孩子穿着花花绿绿的裙子,显得格外漂亮,不是人们在反映那个年代的电影中常常见到的千篇 一律的列宁式服装,五十年代末组织上提倡女同志穿得漂亮一些,那时苏联式长裙在首都女孩子中流行一时,影片中的服装符合当时的情况。

影片切换到到1937年,讲述到西南联大,当片中出现西南联大校园的茅草房校舍的画面时,我真的很激动。曾经在动车上好几篇有关西南联大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温馨和怀念,我反复读了好多遍。我相信电影的导演也看了这些文章,拍电影时受到了启发,影片中有些情节是原样照搬,很值得玩味。

比如由王力宏饰演的广东人吴光耀后来当了空军飞行员,我记得汪曾祺在他写过的文章中提到西南联大有一位广东学生曾经是空军军校学生,后来因为身体不合格被劝退来到了西南联大;影片中吴光耀在空袭时仍然在学校的厨房里用茶缸煮莲子,汪曾祺文章里提到有一位学生在空袭时用茶缸煮豆子,从山上回来时豆子就熟了;影片中生活在校园卖饭的母子也有原型,汪曾祺的文章中提到的是母女俩;空袭来临时和尚在山顶用红色灯笼挂在木头上当警报信号,汪的文章也提到过;学生在山里躲避空袭时旁边的石壁上写着“人生几何、恋爱三角”的对联等等。

影片中一位穿着灰色长袍的老师用湖北腔调摇头晃脑念诵《离骚》中的段落,我觉得这人可能是闻一多,后来影片结束的说明中说此人就是闻一多,我别提有多得意了。陈楚生饰演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清华园的学生很传神,我觉得演出了那个年代的气质。他的理科成绩太差被老师叫去谈话,我觉得那个老师是梅贻琦,后来影片结尾印证了我的猜测。

影片中美国飞行员来西南联大招收空军飞行员,高台上两边的对联写着“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这其实是黄埔军校建立时在大门彩楼旁悬挂的对联。可能是为了应付审查,影片中对国民党刻意进行了淡化,比如“空军”明明是国民党空军,影片中叫“中国空军”,空军的军服和飞机上都没有国民党“青天白日”的标志。对于影片中专门放了一段原子弹爆炸的场景,我猜是为了方便通过审查故意加上去的。

电影采用了四个年代、四个主人公的结构,这其实很容易烧脑,观众可能不会接受。影片采用了巧妙的方法把四代人衔接起来。代陈楚生饰演的吴岭澜是40年代吴光耀的老师,吴光耀在飞机上撒下食物到难民营,救活的小孩中就有60年代的陈鹏,陈鹏的好友支边医生后来救了90年代张果果的父母。

电影的名称《无问西东》一语双关,“无问西东”是民国时清华大学校歌的歌词,同时“无问西东”也有些混乱的意思,切合了本片不合常规的结构。

无问西东观后感600字 篇5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无问西东观后感 1

在没有看任何宣传片的情景下,今日去看了《无问东西》这部电影。俩多小时看下来,感受就俩字,震撼!

不是那种激动得语无伦次的那种震撼,而是如一股清澈春水缓缓划过肌肤般的震撼。

这部电影如果有人说不喜欢,仅有一个原因:

因为他没文化。

它不是商业片,不是文艺片,就是电影。是一部十分好的电影。是那种小时候在本周电视节目单上看到名字就期待着那天快点到的好电影。

如果谁再说“中国的电影人不会讲故事”,就能够尽情拿这部电影抽丫的脸。

倍极精巧,感人至深。

凭心而论,我觉得这部电影相比较前阵子大热的“芳华”,给人的思考空间更多,带来的感受也比较直观。“芳华”刚上映的时候,跟着热潮去看了夜场,全程都是我的泪点,整个影院就我自我哭的声音吭哧吭哧的贯穿了全场,林丁丁腐蚀活雷锋,导致活雷锋下放到连队我哭,何小萍疯了我哭,活雷锋胳膊没了我哭,萧穗子撕情书我哭,哭到散场。芳华是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影子,浓缩了一群人的青春在里

面,着实感动,也有气愤,但留下的思考空间并不多,看完了抹把眼泪回家之后,它无法带来更多的思考。

而《无问东西》这部电影,虽然全程我没哭,无泪点,但感受却是比芳华复杂。

很喜欢里面的很多话,一些对生命的叩问。

也很喜欢里面的人性,有可怕的团体暴力,有真诚的个人,也有被恐惧和虚荣支配的后悔与最终的牺牲。很圆满,不是平面的感情,也没有非黑即白的事情。

辛苦供心上人上学后,心上人的变心,天天都是破碎状态的婚姻。不愿放手又天天撕开伤口给所有人看。最终害的无辜的人被毁容,自我也投进自杀。这样的人生啊,说不上来是自我的错还是别人的错。或许,这才是人生的复杂性。这也是我觉得比“芳华”更高级的东西。

看完后更被王力宏吸粉,其实,一向觉得王力宏颜值和演技在线。至今还记得他在《色戒》里,听说王佳芝被玷污了之后红着眼睛,微微梗咽了一下喉咙,那个表情。很喜欢王力宏和他妈妈的那段戏。“你所能到的名利光荣,祖上早就有了。那只是人生的一丝幻光而已”

也很喜欢里面的年代感,很喜欢那条长长的银杏树路。那么金黄那么温暖。每次看陈鹏(黄晓明)走过那段路,都会觉得那个会给我“托底”的人出现了。

他说,无论你怎样样,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

更加喜欢里面的章子怡。她让我相信她就是敏佳。她好像也像我们所有人。内心有一点虚荣,但无伤大雅。而与她对立面的群众,也

像是我们所有人,会为了别人的一句话,一点的鸡毛蒜皮的所谓证据,就把人心想的太坏,太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挥舞着大旗,势必想把所有发现有瑕疵的人杀死。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仿似拍给文科生看的。结束后,内心竟然有一丝惭愧,同为文科生的我,好像真的一点文学性都没有了。

到底是年轻啊!多么尽兴啊!

而青春可是这些时日。

这些年,你爱慕过很多人,努力维护着很多情感和关系。可是却忘记了自我才是最珍贵的,所以,谨以此片献给珍贵的你。

无问西东观后感 2

四个不一样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对青春满怀期待,也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的故事。

电影讲述民国、抗战、解放初期和现代四个时代四代年轻人遭遇的青春变革,讲述其中的选择与思考。按时间顺序最早的是民国时代陈楚生饰演的清华学子吴岭澜(为方便记住下文我就都以演员名做电影人物名了),纠结是否要在周围人学习“实科”的大势下回到自我内心喜欢又擅长的文科;在他学成之后在西南联大做教师的抗战时期,出生于广东的富家子弟“王力宏”在他的课上受他启发毅然遵从自我的内心踏上战场做了一名飞行员,而理解到“王力宏”驾驶飞机投递的物资的“黄晓明”在长大成人后同样进入了清华学校,他暗恋着自我的好友“章子怡”,而章子怡则倾心立志要支援边疆的“胡家

华”。在一次为初中班主任出气的事情中章被众人所误会,而众人平日的不满一股脑的爆发也使她的命运发生了改变,而一同犯事的胡则因怕前程被毁而不敢发声,如愿去到边疆的他在雪地救了另外一对情侣,这对情侣之后的孩子是现代公司中做公关推广工作的“张震”,他在职场中成了上司尔虞我诈的牺牲品,而在对手暗示他交出上司的黑料和应对需要帮忙的四胞胎家庭时,他纠结于是否该相信世界的真与善。

这就是电影所讲的四段故事,相信大家也都看出来了电影剧情中的分散。的确如此,在观影的前半部分我需要努力理清思路才能跟得上这四个毫无共同点的故事(努力的原因是因为我去之前就想好了要写这个推送),四段故事关联得很牵强,并且其中导演也并没有表达出共同的一个主题,直到电影已经过半,“陈楚生”故事中他的教师意味深长的一段话才让电影开始靠近一个主题——年轻人要活得真实。陈的教师想让他更通透地思考人生路,应对真实的自我;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需清醒地看清战争时代很难有安逸清闲的求学场所,章扮演的敏佳小公主则需抛掉虚荣应对自我并没有和毛合过影的事实,张震所饰则需清楚世界本就艰难、善良只是选择,而全部故事的主题全是经过张震最终在照顾四胞胎的屋子里所说的台词而升华——当你明白自我的心在哪里,就明白自我到底喜欢什么、要做什么,就不会再问西东。

这部电影很难称得上是佳作,叙事上有些平淡无力,四段故事并没有强烈的情绪共通,琐碎的故事如章子怡的初中班主任的家庭纠葛

笔墨重得有些莫名其妙,但要我打分,我是能给这部片子打上 8 分的高分的,其中大部分的功劳要给陈楚生与张震的这两段故事。我很喜欢片中陈楚生的几段出镜,把少年时代关于人生关于梦想的思考与迷茫展现得很真实,身上所带的几分书生的耿直与清秀让我也看到了自我。片中他说很羡慕泰戈尔在清华讲座时身边几位文学大家的气定神闲,他相信这是对于人生、对于世事思考后的通透。是啊,年轻时我们总纠结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纠结到怀疑自我这种思考是否有价值,而当你看到别人身上思想的力量时,我相信你就明白,课程上的学习只能教给你技能与方法,独身处的思考才会让你敢于应对真实的自我与世界,才会让你发自内心地相信这个世界,拥有气定神闲的平静。

而张震这段故事则是整个电影最重要的部分,他对上司的一句“我和你们不一样”也十分热血地击中了我,当世界变得充满欺骗,当你的上司为怕避风险而借你提出剑走偏锋的提案,提案顺利则功劳归他,而当最终提案惨败时则让你牺牲离职;当你连买一份饺子馅都被商贩欺骗,一向帮扶的困难家庭对你也是过分依靠时,你是否还一如少年地选择善良,是否耿直地相信这个世界的完美。

耿直这个词,此刻真的难称得上是一个夸人的词,在你读书多年一向以学校教诲你的善待他人去待人接物时,上司说你耿直,同事笑你耿直,父母让你别太耿直。世道是很艰难,生活也很乏味,但活着不就为创造自我世界的完美么我尽一份力,我选择相信,也许没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好,但这让我看到的小世界更好,让我更加爱自我,更有动力地活下去,这有何不可为我相信待人真诚就能交到真朋友,我相信对待感情不妥协能收获幸福的婚姻,我相信坚持善良能让我过得幸福。又快到了过年回家应对亲人“关切询问”的季节了,期望当这个世界再评价你“这孩子真耿直是不是读书读傻了”时,你能骄傲地说上一句:“对,我就是耿直,我和你们不一样”。世界很完美,世道很艰难,愿我们在被打击时永远记得真实的珍贵。

无问西东观后感 3

看了《无问东西》,看完电影下来的电梯里,就有人在讨论好不好看。有个人说:反正他没有看懂,也许有人会觉得好看吧!我听了微微笑了下,曹妈说最终那几句话很有寓意,我深深地点了下头,是的!整部电影,讲了四个不一样年代的清华人的故事,看似毫无关联,最终又交待了他们之间的联系。整场让我最震憾的是,战乱年代,清华搬到云南,成立西南联大,在茅草屋的教室里,外面瓢泼大雨,教室里亦雨声大作,教授讲课的声音,几乎被雨声遮盖了,教授身上都淋湿了,然后教授在写满板书的黑板上,写下了:静坐听雨!这是何等的情怀!还有就是王力宏出场,哇,那是真得帅!哈哈,原先帅到无边的帅哥出来,我还是会偶尔犯点小花痴的,呵呵!

看完电影首先我感到的是自卑,这种自卑是一种羞愧的自卑。是完美时代把我们麻醉了,在小的时候,憧憬向往清华北大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过,那时候我认为,清华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它在京城。此刻看来我真的错了,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因为有大师,大师的灵魂是坚强的,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在用自我的精神去感染学生,把知识传授下去,为了祖国能强大起来。更是拥有者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都

是佼佼者,都极其优秀,无论条件如何他么都会刻苦的学习,或许这就是真正的清华吧。而此刻,身为一个大学生,拥有者极其优越的学习条件,而我们的大学生活是松散的,精神是懈怠的`,每次看书只是因为期末不要去挂科,教师讲课都是多媒体读重点。对,我们提高了,但思想却落后了,我们生活在完美的时代中,把自我麻醉的像行尸走肉,玩玩手机刷刷微博撩个妹,爱的死去活来。看了电影发现那不是爱,是自我精神上对自我的一种麻醉,是自我强迫自我认为那是爱那是情怀。错了,我们做不到不离不弃。跟他们比我显然是没有什么文化,跟他们还差的很遥远,但每个人都有权利花点时间去思考人生,每个人都要用一生时间去琢磨什么是真实的。也许我们的勇敢只是自我麻醉的无所畏惧,真正的勇敢真正的爱应当是无问西东吧。

北平下了一场苍苍茫茫的大雪,你在雪中看远方,你在雪中听故事,你以往在泥泞中挣扎,你在山洞里听课,你在阳光下操场上奔跑。你们一代代人有些职责与担当,你们都在自我中真实。

这是我们近百年来的青春,在清华园里,有一群最从容的人,书写着一场 YoungForever 的故事。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青春电影之一,那里有着导演最大的野心和诚意。将几代人的青春都连接在两个小时里,想来太过局促,却又恰到好处。

看似互不相关的几条线,却是从信仰危机开始的。一个人从开始思索为什么读书开始,承认并寻找真实的自我,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感情,有所同情,有所原谅,有所担当,享受生命中的时时刻刻。在思考生命的过程中,思考自我并不羞耻,反而有一种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有那么几个场景,镜头美到令人窒息。北平一场苍苍茫茫由远而近的大雪,所有知识分子相聚一堂的淡定和从容,泰戈尔演讲的诗意,吴岭澜上课的优雅,陈寅恪、闻一多讲课的风度,教物理的教师写到“静坐听雨”后,一人披蓑衣而坐,于瓢泼大雨中钓鱼的意境,沈光耀飞上天际的绚丽,光耀母亲,一字一韵的腔调。敏佳,清瘦的背影和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充满苦难的泪花。梅贻琦校长的一番诗一般的话„„

无问西东观后感 4

“不放弃对生命的思索,追求自我生命中的真实。”,这是我看完电影《无问西东》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部电影用四个不一样时代的不一样故事展现了不一样时代下人们的选择,在感情与前途面前,在梦想与世俗面前,很多人都会迷茫,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电影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终归是要自我走的,仅有尊重自我内心的选择,人生才能够活得真实有意义。

民国初期的吴岭澜,文科优秀的他因专业选择而感到迷茫,只因那个年代别人都认可的是实科;抗战时期的世家子弟沈光耀,国难当头欲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却遭到家里人反对时期的李想,因时代背景不得不在感情和梦想之间做出艰难选择;现代社会的张果果,同样面临着职场的各种斗争让他迷茫。

他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世俗看法的影响,迷惘而不知所往。假若我们提前明白了即将要应对的人生,是否还会勇往前行这是一个

简单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人生遇见的种种事情,或喜或悲,世俗的力量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

最终,他们都选择遵从本心,思索生命的真实与意义,听从内心,无问西东。什么是真实就是做什么,和谁在一齐,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梅贻琦的一番话和泰戈尔的演讲让吴岭澜彻底醒悟,听从了自我的内心,选择弃理从文,把这些思想传递并影响了西南联大的学生。当沈光耀看到活蹦乱跳的孩子在日机的轰炸下死在母亲怀中,他决定遵从自我真实的内心,弃笔从戎。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当他看着自我的战友一个个在敌人的炮火中牺牲,身负重伤的他,一句“回家”,便驾驶飞机,冲向敌人的军舰,与敌人同归于尽,慷慨赴死。让人潸然泪下的李想为了追求自我的梦想,他逃避了事实,放弃了真实,在遇难时,把食物给了张果果的父母,牺牲自我,慷慨赴死,选择救赎。

此刻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随波逐流,选择做了自我该做的,却不是自我想做的。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的人。作为他们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他们本能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如果只是那样,他们就不会成为社会之光,期望之光。

我们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应当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不问世俗,无问西东。最终,我们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我的珍贵。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

西东。

无问西东观后感 5

这部影片主要是经过四个故事,来讲述故事中的五位青年,在不一样时代人生道路上的选择。

故事之一:现代白领青年张震,应对有四个婴儿的贫困家庭,在帮与不帮中的选择。到影片最终他还是决定选择帮。

故事之二:六十年代,三个青年王敏之、陈鹏、李想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经过他们介入班主任教师与其妻子感情不和这根导火索,而引出一场人生观与道德观的碰撞。在这场撕裂的斗争中,他们的师母自杀,教师懊悔,王敏佳差点丢了生命,李想在关键时刻,为了实现自我去大西北的目标,而放弃了王敏佳。陈鹏在感觉追求王敏佳无果的情景下,选择了服从学校分配。最终李想为了救同事,把自我的生命留在了大西北,到死他都在懊悔自我的逃避。而王敏佳在陈鹏的帮忙下,最终敢于应对现实,而选择了主动到大漠中去寻找自我的爱人。陈鹏在王敏佳需要帮忙的时候,做了那个无怨无悔给王敏佳托底的人。

故事之三:也是电影最精华的部分,讲述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故事。1937 年北平沦陷,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的学子奔向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大。这所存活了 8 年的最穷的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拉玛峰。故事之三:也是电影最精华的部分,讲述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故事。1937 年北平沦陷,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的学子奔向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大。这所存活了 8 年的最穷的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拉玛峰。

在炮火中,没有教室,在山洞、沟壑中席地而坐,挂一块黑板就是教室。瀑雨声盖过先生的教书声,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了“静听雨声”四个字。雨水淋湿了先生、学生的衣服,打湿了先生、学生的头发,但没有一个人离开。

翻来西南联大的历史,朱自清吃糙米度日;闻一多靠治印换钱,2年留下 1400 多方印谱;华罗庚住牛棚;邓稼先的父亲邓以哲教授叮嘱儿子“好好读书,将来力图报国”。邓稼先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为祖国的强大做出了重大贡献。临终时他还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的太远”。他们的身上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是“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永不动摇的信念,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所具有的高度职责感,支撑了联大对敬业、求知的追求”。

吴岭澜在选择专业时感到迷茫,梅校长对他说“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齐,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最终,他在听到泰戈尔的演讲后找到了答案。

故事之四:应对国家山河破碎,西南联大的学子们投笔从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沈光耀在经历了空袭,经历了死亡之后,激发了国家情怀,背着母亲报名参军,空投食物给那些忍受饥饿的孩子。在战场上以微笑应对死亡,在最终关头,驾机迎头撞向敌人。他的原型就是清华学生沈崇海,当沈崇海发现自我的飞机受损,不能回到空军基地时,他驾机撞向了敌舰。抗战时期,有 1200 名联大学子

投笔从戎,其中 14 人以身殉国。

影片《无问西东》,表达了一种精神,就像西南联大校歌中写的“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整部电影经过四个故事的相互穿插,和年代的交替,把四个故事中的人物相互关联起来。就像一部散文诗,形散而神不散。

在讲述的这四个故事中,“选择”始终贯穿在其中,它想表述的就是: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无论是张震,还是沈光耀,还是陈鹏,还是李想,他们都在选择中追逐着自我的梦想,这种梦想表现出来的是善良,是国家情怀,是一种职责担当。爱你真爱,行你本真,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观后感 篇6

刘淑芬年轻时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以为许伯常对她许下爱对方一生一世的承诺,就以为那是自己的一生,所以靠自己一己之力供他读完大学,大学毕业的许伯常却想反悔不想和刘淑芬结婚,只是迫于无奈亦或者妥协了刘淑芬,于是两人便还是结婚了。

想想肯定是毫无意外,两个人的婚姻并不幸福,两人分床睡,吃饭的碗,喝水的杯都各用各的,刘淑芬性子急,经常当着邻居打骂许伯常,但是许伯常从没有还过一次嘴,刘淑芬哪怕自己喝白开水,她也要把饭菜留给许伯常吃,这样零沟通的婚姻,就算刘淑芬再付出多少,也得不到许伯常的一个微笑亦或者一句谢谢,说到这里,我听到坐在我后面的一位女生说,这样的婚姻这么悲哀,为什么还要维持,分开得了。

对呀,一段零沟通的婚姻,一段以为自己的付出就以为可以绑住一个男人的心的婚姻,是挺悲哀的,但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不愿意去跟对方沟通的人而让婚姻冷淡,不吵架都是定时炸弹,说好的感情都是吵起来的。但只有用灵魂去沟通的两个人,吵架也是一种沟通方式,谈不来的两个人,只有赤裸裸的怒气和冲突。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你还记得吗?刘淑芬和许伯常在巷子里相遇了,尽管看刘淑芬魂不守舍的样子,但许伯常虽然眼神透露了一丝担心,但依旧两人无言,甚至还是一个微笑都没有,那时刻的刘淑芬多想要一个拥抱不是吗?两人擦肩而过,就这样,刘淑芬用自杀来结束这段婚姻还是想用自杀来换取许伯常对她的爱。

这段婚姻是个悲剧,婚姻就是一个长期的对话,当一个人不愿去对话时,那么不幸也在渐渐开始。

你想想,如果一段婚姻,没有交流,就没法走进彼此的世界,更不会有关心了解爱护。沉默永远是疏远的开始,当两个人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想去沟通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这段婚姻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吗?

许老师和她擦肩而过,错过了一次挽救的机会,我总觉得是徐杀死了刘淑芬。

男人在没有爱时,往往是最冷漠、最残忍的一边不能摆脱婚姻,一边在婚姻里高高在上,这样的婚姻完全是女人的地狱。

代的张幼仪觉醒了,她有优越的家庭,她还来得及成就自己。

60年代的刘淑芬却无法忘怀自己的付出,在冷漠中生命走到了尽头。

婚姻不易,愿每个人善待婚姻,不要用冷漠来背叛婚姻,惩罚了对方,也惩罚了自己。

《无问西东》观后感 篇7

20世纪30年代一个名叫沈光耀的大学生在清华大学读书。原来他是不远从香港来求学,虽然本来他是一名富家子弟,但是仍旧想要获取新的知识。当时的条件很差,教室的屋顶是用稻草做的呢,下雨水就从缝隙里滴下来,声音很大,都上不了课。在这样糟糕的情况下,沈光耀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来祖国遭到了敌人的袭击,他有了另外一个念头去当兵。因为光耀觉得兵营里少了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青年,所以他觉得自己应该去填补那个空缺的位置。

一开始他的妈妈很反对自己的孩子去当兵,因为她觉得光耀还没有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该怎么过,不想让他这么小就去打仗。沈光耀一开始同意了妈妈的建议不去当兵,他后来想了想,国家就快灭亡了,我还是去吧,没想到母亲也同意了。

沈光耀很具有同情心,他把自己吃的省下来用袋子装好,驾驶着飞机,把食物装在降落伞上投给了难民儿童。

而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的正义感,有一次日寇来轰炸,光耀和几名勇敢的战士,驾驶着战斗机和他们做起了反抗。他奋不顾身,炸死了一个又一个敌人,最后他的飞机失控撞上了一艘军舰。他英勇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永远被我们记住。

《无问西东》观后感 篇8

孩子们我们继续唱歌吧,歌曲会让我们忘记饥饿,寒冷,恐惧。这是一种信念,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教育。把革命、传统的文化都可以用电视剧,电影,或者更深厚的、有内涵易懂的言传身教给人们。特别是孩子。

1943年鄂西边陲上空空军大战,牺牲了好多有正义,有爱心,有真心的英雄。他们的妈妈鼓励他们,爱戴他们。既是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乃至失去生命都要去教育他们。让他们去上学,读书,思想上受到教化,让他们知耻辱,懂道理,讲文明,会做事,会做人。

向革命年代伟大的妈妈们致敬,伟大的女性同志致敬。

无问西东电影观后感 篇9

看完电影首先我感到的是自卑,这种自卑是一种羞愧的自卑。是美好时代把我们麻醉了,在小的时候,憧憬向往清华北大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过,那时候我认为,清华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它在京城。现在看来我真的错了,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因为有大师,大师的灵魂是坚强的,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在用自己的精神去感染学生,把知识传授下去,为了祖国能强大起来。更是拥有者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都是佼佼者,都极其优秀,无论条件如何他么都会刻苦的学习,或许这就是真正的清华吧。而现在,身为一个大学生,拥有者极其优越的学习条件,而我们的大学生活是松散的,精神是懈怠的,每次看书只是因为期末不要去挂科,老师讲课都是多媒体读重点。对,我们进步了,但思想却落后了,我们生活在美好的时代中,把自己麻醉的像行尸走肉,玩玩手机刷刷微博撩个妹,爱的死去活来。看了电影发现那不是爱,是自我精神上对自己的一种麻醉,是自己强迫自己认为那是爱那是情怀。错了,我们做不到不离不弃。跟他们比我显然是没有什么文化,跟他们还差的很遥远,但每个人都有权利花点时间去思考人生,每个人都要用一生时间去琢磨什么是真实的。也许我们的勇敢只是自我麻醉的无所畏惧,真正的勇敢真正的爱应该是无问西东吧。

北平下了一场苍苍茫茫的大雪,你在雪中看远方,你在雪中听故事,你曾经在泥泞中挣扎,你在山洞里听课,你在阳光下操场上奔跑。你们一代代人有些责任与担当,你们都在自我中真实。

这是我们近百年来的青春,在清华园里,有一群最从容的人,书写着一场Young Forever的故事。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青春电影之一,这里有着导演最大的野心和诚意。将几代人的青春都连接在两个小时里,想来太过局促,却又恰到好处。

看似互不相关的几条线,却是从信仰危机开始的。一个人从开始思索为什么读书开始,承认并寻找真实的自己,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感情,有所同情,有所原谅,有所担当,享受生命中的时时刻刻。在思考生命的过程中,思考自我并不羞耻,反而有一种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上一篇:蜘蛛的启示作文700字下一篇:90后优秀作文(焦作一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