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合同纠纷

2024-09-20

借款合同纠纷(精选9篇)

借款合同纠纷 篇1

民间借款担保合同模板_借款合同[借款合同] 民间借款担保合同模板_借款合同-借款合同

关键字:借款合同, 合同, 借款人, 担保人, 本息, 本金, 借款人: 担保人: 出借人: 本合同各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规定,本着平等、自愿、诚实守信、协商一致的原则,为明确责任,恪守信用,签订本合同,并保证共同遵守。

第一部分 借贷条款

第一条 借款用途:本合同项下之借款必须合法使用。

第二条 借款金额:借款金额为人民币(大写)元整,小写:, 元(大小写不一致时,以大写为准,下同)第三条 借款期限:借款期限为 个月,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到 年 月 日止。第四条 借款利率:借款期限内的 利率为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即 利率 %的四倍。

第五条 还款方式:借款到期时一次性还清全部本金。

第六条 如出现下列情形,出借人有权随时要求借款人在约定的期限内提前清偿部分或全部贷款本息: 1.借款人将所借款项用于非法活动。

2.担保物毁损或灭失,不足以实现本合同担保之目的,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提供出借人可予接受的其他担保的。

3、借款人或担保人的资信出现危机,有可能导致出借人无法收回借款的。第七条 借款人的权利和义务

1.如实提供有关证件、证明和其他材料,并接受出借人的监督和检查;2.保证本借款不用于非法活动;3.按照本合同的约定取得借款本金,并按时偿还借款本息。第八条 出借人的权利和义务 1.保证资金来源合法;2.在本合同签订之日向借款人支付借款;3.有权按照本合同的约定收取借款本金和利息,有权按照约定行使担保追索权。

第二部分 担保条款 第九条 担保人

为确保借款人正当履行还款义务,担保人自愿以其所有权并有权处分权的全部财产(含夫妻共同财产)担保给出借人,作为借款人归还借款的担保。

本合同项下担保财产为: 担保人保证:所担保的自有财产满足担保条件,并同意受本合同约束。但保人所承担的担保为连带责任担保。

第十条 担保范围

为本合同项下的借款本金、利息、逾期利息、违约金以及出借人实现债权的所有费用(包括诉讼费和律师费等)当借款人未按照本合同约定履行其还款义务时,无论出借人对本合同项下的债权是否拥有其它担保,出借人均有权直接要求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

第三部分 违约责任及其他约定 第十一条 违约责任

下列情况均构成违约,违约方应承担违约责任: 1.借款人提供的证件、证明等有虚假、非法的情况,出借人可要求借款人立即偿还全部借款及相应利息,可依法行使对本合同项下的担保权。

2.借款人在还款期限届满时,未能足额偿还借款本息的,视为严重违约,应另行向出借人支付全部贷款本金 %的违约金,并承担出借人为实现债权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诉讼费和律师费等)3.担保人因隐瞒担保物存在共有、争议、被查封、已担保或者已出租等情况,或故意隐瞒其自身在签订本合同时已经不具备担保能力的,而给出借人造成损失的,应当向出借人承担赔偿责任。

4.本合同项下的借条为本合同附件。第十二条 争议解决方式

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依法向原告居所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三条 生效、变更、解除、终止

1.在签订本合同前,合同各方已完全理解并接受本合同的内容,在本合同项下全部意思表示均真实有效。合同自各方签字后生效。

2.本合同项下借款本息和相关费用全部清偿完毕后,本合同终止。3.本合同如需要变更或解除,应由合同各方共同达成书面合同。借款人(签字、手印或盖章)出借人(签字、手印或盖章)担保人(签字、手印或盖章)签约时间: 年 月 日

阅读相关文档:单位住房借款合同模板_借款合同 个人借款抵押合同格式 2014借款抵押合同模板_借款合同 民间借款合同格式 学生贷款还款协议书 民间借款合同格式合同 基本建设的借款合同模板_借款合同 借款抵押担保合同模板_借款合同 借款及担保合同模板_借款合同 公司借款的合同模板_借款合同 简易无息借款合同模板_借款合同 抵押担保的借款合同 2016建设工程借款合同 2016抵押借款合同模板_借款合同 分期还款协议书模板_借款合同 典当借款合同模板_借款合同 正规民间借款合同模板_借款合同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合同模板_借款合同 外汇借款的合同模板_借款合同 无抵押个人借款协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借款合同纠纷 篇2

关键词:借款合同,法律,效力

对经济合同效力的确认原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法律、政策对具体经济活动所持的态度。因经济活动而签定的合同被确认为有效, 则表明法律对该经济活动的认可, 而一但被确认无效, 则表明该项经济活动为法律所不容许。合同法在注重鼓励交易、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立法宗旨前提下, 确立了依法自愿原则这一确立合同效力的基本原则并赋予这一原则以全新的含义, 表现在:合同法首次将依法自愿原则规定为一个独立的基本原则。自愿原则是指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是否签定合同、与谁订立合同、订立什么内容的合同, 完全取决于他们的自由意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借款是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 企业间资金拆借由来已久, 从计划经济时代到目前市场化经济时代一直存在, 并且随着市场经济脚步的加快, 亦有快速发展之势。然而, 在这些活跃的资金借贷活动中, 也深藏着很多的不规范性, 由此带来的法律问题也很多。因为企业间的借款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学界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一、合同法确认合同效力的意义和原则

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减少国家的直接干预, 将国家的宏观调控置于市场规划之中, 直接赋予各市场主体最大限度的意志自由, 从而参与竞争, 求得发展。宽泛的无效合同制度, 增加了财产的损失和浪费, 因为合同被宣告无效后, 双方当事人就要按照恢复原状的原则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相互返还已经履行的财产或赔偿损失的责任, 这种返还不但意味着订约目的不能实现, 还会增加不必要的费用和损失。无效合同过多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也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合同法律制度作为上层建筑不能全力保障和促进社会生产力, 因此要进行改革。

对经济合同效力的确认原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法律、政策对具体经济活动所持的态度。因经济活动而签定的合同被确认为有效, 则表明法律对该经济活动的认可, 而一但被确认无效, 则表明该项经济活动为法律所不容许。合同法在注重鼓励交易、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立法宗旨前提下, 确立了依法自愿原则这一确立合同效力的基本原则并赋予这一原则以全新的含义, 表现在:合同法首次将依法自愿原则规定为一个独立的基本原则。自愿原则是指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是否签定合同、与谁订立合同、订立什么内容的合同, 完全取决于他们的自由意志。

由于旧合同法对无效合同的法律界定很宽泛, 导致的后果只能是过多的干预, 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使得市场经济的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 畏首畏尾, 得不到法律的最有效的保障。如前所述, 新合同法严格界定了违反法律及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方为无效。对此我们应当明确法律、法规的范畴, 对于一些违反地方性法规及某些行政机关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应不在此列, 不属于合同法界定的无效合同范畴。我们在审判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审查的一方面是主体资格问题, 某些特殊行业, 在从事经营活动时, 必须取得相关资质, 或为某种许可;另一方面, 要对合同的内容、标的物进行审查, 是否为禁止流通物等。对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的禁止行为而为之的行为, 则是当然的无效。而新合同法并未对违反地方性法规及某些规范性文件的行为作出无效的界定, 在审判实践中应注意把握。

二、维持借款合同效力的立法趋向

在我国《合同法》施行之前, 借款合同适用的是1981 年颁布的《经济合同法》, 其中第二十四条规定“借款合同, 根据国家批准的信贷计划和有关规定签订。”第七条规定, “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计划的合同”无效。《经济合同法》于1993 年修订一次, 相应条款被修改为:“借款合同, 应当遵守国务院有关规定。”“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合同”为无效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借贷的几个司法解释, 包括前述最高院的批复 (法复〔1996〕15 号) 就是在这种法律背景下出台的, 是对已经废止的《经济合同法》的解释。比如:“……明为联营, 实为借贷, 违法了有关金融法规, 应当确认合同无效”的规定 (法经发〔1990〕27 号) 、“融资租赁合同所涉及的项目应当报经有关部门批准而未经批准的, 应认定融资租赁合同不生效”的规定 (法发〔1996〕19 号) 等等,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的《合同法》取代了旧的《经济合同法》, 已经改变了那种一直以来“认为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就无效”的观点, 进一步缩小了无效合同的法定范围, 除符合法定情形合同无效外, 法律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尽量维持合同的效力。

《合同法》正式施行后, 最高人民法院及时发布司法解释 (即法释〔1999〕19 号《〈合同法〉解释 (一) 》) , 要求“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 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 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

2009 年4 月, 最高人民法院再次发布司法解释 (即法释〔2009〕5 号《〈合同法〉解释 (二) 》) , 坚持从宽认定合同有效的态度, 严格适用合同无效的法定条件。进一步对《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 (五) 项, 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的情形, 作出了限缩性解释, 将这里的“强制性规定”限定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排除了管理性强制性规定对合同效力的影响。也就是说, 在细分强制性规定为取缔性或管理性规定和效力性规定之后, 认为只有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才能确认其为无效合同。

三、变相借款合法化的法制环境

1999 年新的《合同法》不再使用“借贷”的措辞, 而统一采用了“借款合同”的称谓。在《借款合同》一章中, 没有把借贷行为界定为金融业务, 没有对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主体资格进行限制, 贷款方的主体资格也并未完全局限于金融机构。并且《合同法》还专章规定了融资租赁合同, 企业之间有些借贷行为还可以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合法解决。

在此之前, 最高人民法院曾于当年的2 月9 日发布《关于如何确定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 (法释[1999]3 号) 。其中明确规定, “公民与非金融企业 (以下简称企业) 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企业间借贷与民间借贷在法理上并无不同, 企业作为合法的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法人, 只要意思表示真实, 不应与民间借贷区别对待。

2005 年2 月9 日, 国家商务部和公安部联合发布《典当管理办法》。典当实际上就是一种质押担保性质的借款, 依附借贷法律关系而存在, 典当合同就是一种抵押借款合同。按规定, 从事融资活动, 必须遵从有关金融法规。典当商行未经人民银行批准, 应视为非法机构。然而作为一种融资手段, 典当业的兴起, 反映了社会对多种融资方式的需求。

典当行自复出以来, 其主管部门历经央行、国家经贸委和商务部。目前的《典当管理办法》就其法律等级和效力而言, 仅属于部门规章, 层级和效力远远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自2000 年8 月, 典当行监管工作由中国人民银行移交给国家经贸委, 似乎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性质随之取消, 但本质上仍属金融业务范畴。目前《典当管理条例》已处在国务院的积极研制之中, 或许有望在明年出台。

2005 年, 我国修订通过新的《公司法》。《公司法》及“三资企业法”, 均未限制公司的资金不可借贷给关系企业。另外, 从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以及税务机关的实际做法来看, 我国税务机关对企业间的借贷行为不但未限制, 而且在依法征税。国家税务总局曾于1995 年4 月17 日发布《关于印发< 营业税问题解答 (之一) > 的通知》 (国税发[1995]156 号) , 其中第十条规定:“不论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单位, 只要是发生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 均应视为发生贷款行为, 按‘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该通知的部分条款虽然已被后来的国税发[2009]29 号文件予以废止, 但上述规定仍被保留, 至今有效。

2001 年11 月, 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就企业间借贷问题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建议放开企业间借贷。理由主要有三个:第一, 企业间借贷普遍存在;第二, 《合同法》并没有明确禁止;第三, 既然民间借贷已经放开了, 再继续禁止企业间借贷, 对企业“不公平”。据介绍, 最高院正在制定的《合同法》分则第12 章借款合同的司法解释, 也在考虑对企业间借贷是否有条件地开启一律禁止的大门。

而对于变相的企业借贷, 最高人民法院也已作出一个与以前大不相同的司法解释, 2004 年发布的《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4]14 号) 第6 条规定, 当事人对垫资和垫资利息有约定, 承包人请求按照约定返还垫资及其利息的, 应予支持。该解释实际上就是确认了这种以垫资为表现形式的企业借款合同的法律效力。

看来, 完全禁止企业间借贷是转型经济时期的一种无奈选择。央行也注意到了“禁令”带来的种种弊端, 采取了一些变通方式, 比如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的形式实现企业间资金融通。同时, 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 市场也出现了一些企业间借贷的“创新”形式, 比如私募基金等等。

四、公法、私法相互协调而发挥作用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 企业间的借款合同没有违反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而且一些取长补短、调剂余缺的企业之间的直接借贷还可以将企业的闲置资金有效地利用起来, 降低交易成本, 拓宽融资渠道, 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 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就可以放任不管吗?金融毕竟是国家的经济命脉, 企业之间的直接借贷活动不能游走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 严重影响了金融秩序。前述国务院颁布的 《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至今有效, 但其性质是行政法, 属于公法, 不能直接当做判定合同效力的法源依据。尚且该办法, 已对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作出了明确界定。企业之间借贷, 其借款对象不具有广泛性和不特定性, 其贷用资金属于自有资金, 不是转手放贷。此贷非彼贷, 与金融业务中的借贷截然不同。

法律一向有公法与私法之分, 公法多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法律, 一般而言不影响民事行为的效力。合同无效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彻底否定, 完全打破了当事人对自我财产的自主安排。大量、经常和不加控制的宣告合同无效, 必将灭杀市场活力, 浪费社会资源。如若非法经营, 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 自有行政法律甚或刑事法律予以相应制裁。

《〈合同法〉司法解释 (二) 》对如何适用第52 条第 (五) 项规定的规定, 解决了正确协调公法与私法关系的重大问题。我们既要严格遵循国家的立法意志, 严惩损害公共利益的不法行为, 也要防止对“违反国家强制性规定”的滥用, 不恰当地扩大无效合同的范围, 干扰正常的市场交易, 损害交易人的合理预期和交易安全。一般可以认定企业间借款合同当属有效。

参考文献

[1]吴合振.合同法理论与实践应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9.

[2]姜振颖.合同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

一起借款合同纠纷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3

2010年10月25日,原告A与被告B公司签订2010-001号《贸易融资额度合同》,B公司于2011年10月17日向原告办理了两笔非信用证信托收据贷款,合计金额为105万欧元,并向原告出具了信托收据,根据贸易融资合同以及信托收据的约定,被告B公司可以出售,将货款存在建行的账号用以归还借款。

原告A与B公司、某外运公司签订了《货押授信信托监管协议》,某外运公司对货物承担监管义务,出具以A为所有人的仓单凭证,其只能依据建设银行签发的《通知书》办理货物的出货与提货手续等。

2011年8月12日,某外运公司对B公司从瓯哥华公司在保税区内购买的橡胶货物签发了以A为所有人的仓单。B公司根据其信托收据的授权于2011年10月将仓单项下的货物卖给同舟公司,并将货款存到A的账号,但未办理还款手续。

2011年12月,A将B公司、某外运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被告B公司承担偿还原告借款本息欧元107万元;并要求判令撤销原告与被告B公司之间的信托关系,原告有权处分信托收据贷款业务项下涉及的单据以及单据所代表的货物以偿还贷款;判令某外运公司承担监管责任,协助原告处分其监管的被告B公司申请的信托收据贷款业务项下涉及的单据以及单据所代表的货物。

收到本案的起诉状后,我们作为某外运公司的常年法律顾问,全程代理了本案的一审、二审审理。

【本案的争议焦点】

一、本案的信托法律关系是否合法成立?

原告A认为,A与B之间建立了信托法律关系,但从主合同、从合同综合来看,能否认定信托法律关系成立?这是本案首先需要查明的问题。

二、海关监管的保税区仓库内的货物,能否可以作为信托财产?

原告A主张保税区内的货物等同于其他普通货物,可以抵押、质押,也可以设定信托,并在借款人不能归还借款时用于被拍卖以抵偿借款。

三、本案的信托收据项下财产是否的确存在,被法院查封的、由某外运公司储存的货物是否是信托收据项下的货物?

四、某外运公司是否有义务将自己保管的货物处分,以充抵B欠付A的贷款?

本案所涉《货押授信信托监管协议》因A的过错而导致无效,其无权对海关监管的货物行使担保物权以实现优先受偿。原告申请法院查封的货物,已经由B公司按照信托收据业务操作模式售出。查封的货物,不是原告主张的两票《信托收据》项下的货物,原告无权主张优先受偿权要求某外运公司交付或者处分货物。某外运物流公司不存在过错,不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二审法院对本案进行了近8个月的审理,并且按照我们代表某外运公司提出的申请,到青岛海关调取了涉案货物的海关货权备案及其货权的流转情况,对整个案件的事实又有了更加清晰和准确的认识。特别是,原告、上诉人A在其日常业务中,存在大量的类似本案中设立信托和质押监管协议的情形,一审判决其信托设立及监管协议合同均无效,对其业务的影响将是全面性和毁灭性的,有可能带来极大的市场负面影响。二审法院驳回了上诉人A的上诉请求,对一审判决结果予以维持。最终判定某外运公司在本案中不承担任何责任,我们代理某外运公司胜利结案。

【案件启示】

本案历经青岛两级法院一审、二审审理,虽然确定了原告A主张的以海关件货物设定信托关系的合同有效,并认定本案信托法律关系有效,但判定原告A在依据其信托收据特别约定授权并允许B处分货物(包括出售)且B公司事实上已售出货物的情况下,仓单已经失去据以提取货物的法律效力,A无权要求某外运公司协助其处分所谓的信托财产,由此保护了某外运公司的合法权益。

我们经过代理本案,得出以下启示,并给相关当事人提出以下建议:

一、无论是作为贷款人的银行,还是作为借款人的货主,在未获得海关监管部门书面许可的情况下,均不能以海关监管的货物设定抵押、质押、信托。

二、作为借款人主体的银行,在制定其借款合同文本时,要注意审查货物的法律性质,对于禁止流通、限制流通的货物,不能设定抵押、质押、信托。

三、作为货物的仓储监管方,不能接受以禁止流通、限制流通的货物设定抵押、质押、信托的委托。

四、作为监管方,要严格进出库手续,无论是设定抵押、质押,还是设定信托的货物,其出入库手续、货权转移手续,必须预先取得抵押权利人、质押权利人、信托管理人的书面许可,方可协助货主办理对货物采取提货或者变更货权转移手续,以规避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相关链接:

某外运公司是否承担民事责任的法院认定

货押授信信托监管协议明确约定签订协议的目的在于保障A和B公司签署贸易融资额度协议的履行,某外运公司作为仓储方和监管方,愿意对存放在其仓库中的货物承担保管义务,并按照协议的约定承担监管责任。该协议合法有效。

A在本案中针对某外运公司的诉讼请求为要求其承担监管责任,协助A处分其监管的B公司申请的信托收据贷款业务项下涉及的单据以及单据所代表的货物。货押授信信托监管协议约定的对信托货物的监管方式为某外运公司应按照监管协议约定及时开出以A为抬头的合法有效的仓单,并按照约定将仓单正本交付给A。某外运公司的义务是在A依法或依其与B公司之间的任何协议要求实现信托权利,处分仓单项下货物时,某外运公司应予以协助、配合。可见,监管义务的履行与仓单密切相关。正是借助仓单作为提取仓储物凭证并可依法转让的特征,保障A对信托财产运作情况进行监督。而在某外运公司向A出具仓单时,其并不直接占有仓储物,而A既非存货人,亦非仓单受让人,仓单的出具是A、B公司、某外运公司所签订的货押授信信托监管协议框架下,为此后从事的信托收据贷款共同作出的安排。

借款合同纠纷 篇4

案情:

王某于3月22日向李某借款11万元,并于当日向李某书写借条,借款期限为一个月,逾期王某每日按1%偿付违约金。一个月后,李某催促王某还款,但王某自始拒不履行偿还义务。据此,李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特向济南市天桥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王某偿还借款11万元并按约定支付违约金。

律师分析:

本案是典型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06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结合本案,王某书写的借条上明确约定借款期限为一个月,所以,李某可以自204月23日要求王某偿还借款。

其次,李某询问律师是否可以向王某主张此笔借款的利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11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所以,李某不可以向王某主张债务利息。

最后,关于本案借条中约定的`“逾期王某每日按1%偿付违约金”是否可以实现的问题。李某起诉时王某已逾期偿还借款长达一年半之久,按照王某与李某借条中所约定的计算违约金方式,违约金的数额远远大于借款本金数额。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9条规定: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人民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决。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所以结合本案,李某即使约定“逾期王某每日按1%偿付违约金”,但在诉讼过程中若王某以违约金过高抗辩,法院也不会对李某违约金的诉求全额支持。

律师点评: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管辖 篇5

2009-06-05 15:52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借款合同当事人一般是金融机构与法人企业之间的借款关系,确定管辖权时,可以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也可以由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被告住所地与合同履行地一致,那么问题很容易解决,如果出现二者不一致时,应如何确定呢?首先,借款合同中明确了履行地,双方争议应由履行地法院管辖;如果借款合同中未明确约定履行地,那么应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法复[1993]10号,即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确定贷款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可见合同履行地是在出借方,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二条规定是一致的,第六十二条的规定是,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履行地点不明确的,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是指依照合同的约定享有接受货币的债权的合同当事人的住所地)[1]一方所在地履行。起诉到法院的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一般是出借人履行了义务后,借款人在借款期限届满后未履行归 还借款的义务,致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借款人负有给付货币的义务,此时,接收货币在出借方即贷款方所在地,依照上面陈述的法律规定,由出借方(贷款方)即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一般是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原告人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若借款合同签订后,出借人(贷款人)未履行义务,导致借

款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此时应履行义务的是出借人(即贷款人)一方,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法复[1993]10号批复规定,由贷款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此时应为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即贷款人所在地),而不应适用合同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在接受货币一方(借款人方)即接受货币所在地履行。一般情况下,借款合同有效应判决履行,此时法院判决履行即判决贷款人履行义务,给付货币给借款人(接受货币一方),这样裁定管辖权由贷款方(出借人)所在地(被告地)法院管辖,有利于法院执行(可理解为执行法院所在地法院管辖),此种情况比较少见。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此规定如何适用借款合同中的民间借贷纠纷呢?民间借贷双方当事人一般为公民个人,若借款时没写借条,没约定利息,这样的合同属无偿合同,是实践性单务合同[2]。当出借人将借款交付给借款人之后,出借人不再负有其他任何义务,合同的义务主要是借款人的义务,即具有给付货币付还出借人的义务,此时,双方当事人发生纠纷时,应适用民诉法二十二条的规定,由被告地人民法院管辖。

若当事人对借款进行结算后,由借款人出据欠条给出借人存执,当双方发生纠纷时,应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此时,欠条应视为书面合同,适应最高人民法院法复[1993]10号批复的规定,由贷款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适应合同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同样,借款人出据借条(或借据)给出

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代理词 篇6

我受本案原告XX银行的委托,担任该行诉XXX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的代理人,现结合相关事实证据及有关法律法规,发表代理意见如下:

第一 被告违反合同约定,多次未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20XX年X月X日,被告因汽车消费贷款与原告签订了《个人借款/担保合同》,合同签订后,根据证据X借据显示,原告将7万贷款发放给被告。根据合同约定,该笔贷款期限为三年共计36期,自实际放款日起,被告按月以等额本息还款的方式偿还原告贷款本息,还款日为实际放款日对应日。被告若未能在还款日足额偿还当期本息,即视为违约一次。连续违约三次或累计违约六次,则原告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被告立即全部偿还已到期和未到期的贷款本息。现在根据证据X银行提供的被告的还款明细显示,在前十二期,被告还款的记录非常良好,能够在还款日当天或之前,足额偿还当期贷款。但从20XX年X月开始,也就是第十三期开始,被告的还款情况就出现了不良记录。第X期、第X期是超过还款日还款;第X期、第X期未足额还款,甚至还有第X期未还款的情况。原告信贷部工作人员多次打电话、发催收函向其催收,被告在接到催收通知后,口头表示愿意还款,但却未见实际行动。至起诉时止,已累计违约X期,共计拖欠贷款本金XX元、利息XX元、罚息XX元。第二、被告应承担的违约责任。

如前所述,根据原告与被告签订的《个人借款/担保合同》约定,被告若未能在还款日足额偿还当期本息,即视为违约一次。连续违约三次或累计违约六次,则原告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被告立即全部偿还已到期和未到期的贷款本息。根据证据显示被告已累计违约X次,大大超过了六次,因此原告在宣布解除合同的同时,要求被告立即偿还未还的已到期和未到期的贷款本金XX元,利息XX元,罚息XX元,共计XX元。

此致

XX人民法院

代理人

民间借款之基本借款协议 篇7

签订民间借款协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不能进行民间借贷, 否则是无效的民事行为;

二是可注明除姓名、身份证号之外的其他信息, 如住所地、联系方式等;

三是借款协议中约定的借款用途必须合法, 否则会导致借款行为无效, 借贷关系不受法律保护;

四是明确约定借款利息, 包括正常借款期限内的利息、逾期利息 (原利率上浮30%-50%) 以及迟延履行判决书的罚息;

五是保留借款收据或转账凭证;

六是明确约定借款本息的还款顺序, 对债权人有利的还款顺序为先利息后本金;

七是必要时要求借款人配偶签字、提供身份证复印件、身份关系证明, 有条件者要求提供担保人签字;

八是可要求借款人告知其财产情况并提供有关资料;

九是应明确约定诉讼律师费由债务人 (违约方) 承担。

那么, 如何正确签订一份书面的借款协议呢?以下内容、格式可供参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甲、乙双方经平等、自愿协商, 双方就借款事宜达成如下一致协议:

第一条主要借款内容

第二条提款和还款

3、甲方应在借款到期后的___日内归还全部借款本息, 不按期归还的, 甲方应承担违约责任。

4、甲方如提前归还借款, 除归还借款本金和已产生的利息外, 还应当支付尚未到期的借款期间的债务利息。

第三条违约责任

1、如甲方逾期未归还全部借款本息, 应承担____的违约责任。乙方如为实现债权发生诉讼费用、律师费等费用, 由甲方予以承担。

甲方承担以上诉讼费、律师费等费用, 金额以合法发票所载明的为准。乙方聘请律师的费用应符合《__省律师服务收费标准》的规定。

2、本协议签订后, 乙方如违约拒绝发放借款, 应按本协议所载明借款金额的___%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第四条通知与通讯

1、乙方可通过特快专递或电子邮件等方式将书面通知、文书等送达到甲方指定的以下收件人或收件地址。如联系方式发生变化时, 甲方应在日内书面通知乙方。如文件因地址变动或收件人拒签被退回的, 均视为送达甲方。

第五条争议解决

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 甲、乙方应先协商解决, 协商不成的, 任何一方均应向本协议签订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第六条双方特别声明

1、甲、乙双方已仔细阅读本协议的所有条款, 对条款内容的理解不存在歧义。双方均能充分理解本协议各条款所包含的法律意义, 均保证遵照执行。

2、本协议各条款均系甲、乙双方协商达成, 本协议的理解与解释应依据协议目的和文本原义进行。

第七条附则

1、本协议自双方签章之时起发生法律效力。

2、本协议正本一式__份, 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具有同等之法律效力。

甲方 (签章) : 乙方 (签章) :

年月日 年月日

编后语:

什么是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 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 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

根据《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 民间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 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借款合同纠纷 篇8

关键词:个人;借款合同;借条;实践性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合同法》第210条规定:个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提供借款”这一支付行为的有无才是证明借款事实成立的关键,然而这一结论的得出也给个人之间借款合同纠纷的处理带来了诸多的问题。第一,贷款人持有的借条是有什么样的法律意义,借条在当事人风险的防范中有什么作用;第二,“提供借款”这一行为是借款合同的成立要件还是生效要件,贷款人支付部分借款是否会构成根本违约,此时贷款人和借款人的风险应当如何防范;第三,这种规定是实践性的还是诺成性的,应如何认定,到底是维护了当事人的信赖利益,还是增加了当事人履行合同的风险。其次是,对《合同法》第210条进行分析,明确其实践性或是诺成性的规定,在当代司法环境下应如何适用,才能在坚持司法自治原则的前提下,保护特殊利益的同时,防范风险,维护当事人双方的信赖利益。

二、个人之间借款合同风险的分析

1.借条性质的界定

在案件中如果不能正确认定借条的性质将会带来诸多风险,比如:其一,如果贷款人确实已经提供借款,而没有相关人证物证能证明“提供借款”这一事实,作为一个注重人事感情的国家,这种情况是个人借款的常有形态,此时如果借款人否认接受款项的事实,那贷款人的权利应如何维护。其二,在大多数的个人民间借款中,即使没有签订借款合同的前提下,考虑到借条最普遍的存在形式,如果借条真实有效,就作为认定借款事实的依据,这也是不合理的,因为也有很多借条不是在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情况下所写的,进而也会损害借款人的利益。然而关于个人借款合同中借条的性质,法律规范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学界也各执一词,有的学者认为,借条不是借款合同,出具借条这一法律行为的实质是规定借款人按约定利息和期限返还本息,而出借人则享有相应的权利。并且指出只要出借人出示的借条是真实有效的,他就完成了举证责任,证明他已经履行了借款合同中“提供借款”的义务。有的学者则认为借条仅是借款合同成立的依据,合同生效与否还需举证“提供借款”这一事实,尤其是对于大额借款,当事人主张是现金交付,除了借条没有相关证据,则还要通过审查债权人自身的经济实力,债权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交易习惯及相关证人证言等来判断当事人的主张是否能够成立,仅凭借条还不足以证明交付钱款的事实。

笔者认为,对于借条性质的认定,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于一般的个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如果仅是传统意义上一般消费性的借贷,而不是民间资本的借贷,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简单明确,如果借条真实有效,则可直接根据交易习惯认定借款合同的生效,不需要贷款人再证明“提供借款”这一事实。如果借款人提出异议,如确实存在乘人之危、胁迫等情形,则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借款人负举证责任。第二是,对于复杂的个人之间的民间借贷,也普遍存在着融通资本的性质,当事人有极大的营利性目的,此时如果将借条直接认定为构成借款事实的法律依据,则会损害借款人的利益,因此还需要贷款人“提供借款”的证明,同时也要综合考量借贷的起因、用途,借款人的出借能力、还款人的还款能力,出借人交付的时间、地点及交付方式等等。

2.个人之间借款合同的性质

个人之间借款合同的实践性抑或诺成性特点,在我国法律已明确,即《合同法》第210条的规定,然而在适用上的模棱两可,使当事人承担了不必要的风险。第一,这一规定没有明确“提供借款”是合同成立或生效的要件,如果是成立条件,则无形中扩大了对贷款人权益的保护,即使在贷款人不履行承诺或是部分提供借款,损害借款人利益的情形下,借款人也没有任何依据维护权益。第二,根据合同自由原则,合同当事人达成合意即可成立并原则上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将个人借款合同界定为实践性合同,尤其在当代有偿的、资本融通性质的个人借款合同中,合同的实践性势必会损害借款人的利益,亟需融资的借款人无任何依据能请求贷款人交付借款,只能等待贷款人主动提供借款,难以达成起初欲签订借款合同的目的。第三,如果将个人借款合同界定为诺成性合同,使贷款人在提供借款前没有考虑斟酌的机会,则在欠发达地区、小额的、人情性质的个人借款合同势必也会损害借款人的利益,没有保护特殊的群体的权利。因此在个人借款合同迅速发展的今天,明确界定个人借款合同的实践性或诺成性性质势在必行。

三、个人之间借款合同风险的防范措施

1.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从立法上来讲,个人之间借款合同所呈现的风险与法律规范的缺失、模糊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法律规范的完善至关重要。应明确将个人之间借款合同规定为诺成性合同,并将“提供借款”界定为合同的成立条件,同时允许当事人对合同实践性的约定。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个人之间借款合同日益商业化,有偿性的商业化资本借贷也成为主要形式;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尊重合同自由、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顺应金融经济交易习惯的形成,将个人之间借款合同规定为诺成性合同,再在制度上进行设计,保护少数存在的个人之间借款合同特殊贷款人的利益,已成为大势所趋。

2.完善司法审判

由于现阶段个人之间借款合同法律规范的不足,司法审判在个人借款合同纠纷的处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有司法规范的框架下,应审慎认定借条的证据效力。第一,一般情况下应将借条作为认定借款事实成立的依据,只有在重大的、复杂的借款合同案件中需要贷款人证明其“提供借款”的事实。针对当事人依据借条起诉还款的纠纷,应否经借条作为认定借款事实发生的依据,应视案件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第二,审慎分配举证责任。一般情况下,借款人对借贷事实的发生提出抗辩的,应当承担举证责任,提供反驳证据予以证明。第三,充分发挥法官的主观能动性,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尤其是在大额贷款合同中,要综合考量债权债务人的关系、交易习惯、证人证言的可信度等方面,提高法官的业务专业素质,兼顾司法效率与公平。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解决方法 篇9

一、关于以贷还贷的认定问题

以贷还贷是指金融机构与借款人约定以新贷款归还已经到期而借款人尚未归还的贷款的行为。以贷还贷行为的认定,存在两个要素:一是金融机构与借款人之间主观上有以贷还贷的共同意思表示,二是客观上借款人有将新贷款偿还旧贷款的行为。在法律上如何认定以贷还贷合同的效力,过往是有争论的。一种观点认为:以贷还贷不是真实的贷款。而是规避国家关于贷款规模控制,与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的规定是相违背的,应当认定为无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以贷还贷行为没有强制性的禁止规定,该行为是否损害国家的利益也不好确认,如果以贷还贷行为确属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则应当认定为有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以贷还贷是一个普遍现象,如果认定为无效,则反而危害金融安全。因此也逐渐形成现在司法实践中的统一作法。

另外应特别注意,以贷还贷行为对担保合同的影响,应按《担保法》第24、25、26条以及《担保法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认定和处理。即《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9条规定的,主合同当事人双方协议以新贷偿还旧贷,除保证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外,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新贷与旧贷系同一保证人的,不适用前款的规定。

对以贷还贷的问题的审理原则是:以贷还贷的借款合同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合同有效;如果前后两个合同均为同一保证人,推定明知或应知,保证人不能免除保证责任;如果前一合同无保证人或前后两个合同并非同一保证人,保证人对以新贷还旧贷不知或不应知情况下方可免除保证责任。

二、保证人保证资格的认定问题

保证本质上为人保,也就是说以保证人的信用担保债权的实现,其实质是以保证人所有的财产为限提供担保,因此法律上要求保证人具有代替债务人清偿债务的能力。《担保法》规定,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公民,可以作为保证人。《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同时还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民事主体不得为保证人;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人;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

1、企业分支机构的保证人资格的认定问题。

在实践中存在着以企业分支机构作为保证人的情形。企业分支机构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在一定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的部门。法人分支机构包括依法领取营业执照,在核准的范围内可以从事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虽依法设立,但没有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和非法设立的分支机构。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分支机构不能作为保证人,但在有法人授权的情况下,依法设立的企业分支机构可以对外从事民事活动,并以法人拨付其经营管理的财产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如果有法人书面明确的授权,法人依法设立的分支机构可以对外提供保证。法人有事后追认行为,也应认定为担保有效。

2、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保证人资格的认定问题。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否可以作为保证人?在司法实践中也有争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村民委员会依据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也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任务是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的公益事业。居民委员会管理本居民委员会的财产,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侵犯居民委员会的财产所有权。由上述规定可以肯定,村民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是从事公益事业的自治组织,其不具备保证人资格,不应作为保证人。

3、私立学校、医院、幼儿园等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保证人资格的认定问题。

学校、医院、幼儿园多为国家开设,其公益事业的目的也很明显。但随着多种经济形式发展政策的深入,私立学校、医院、幼儿园等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也逐渐增多,而这些主体是否可以作为保证的主体,在《担保法》第9条有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公益为目的的民事主体不得为保证人。即使学校、医院、幼儿园等民事主体具有代偿能力,因为其具有公益性,承担着公益目的,其充当保证人在承担保证责任时会损害公共利益,因此有了上述的规定,另外,《担保法》司法解释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以其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公益设施以外的财产作为自身债务设定抵押的,可以认定抵押有效。关于教育设施的认定问题,既然法律禁止以教育设施抵押的目的是为了无损于公益事业,所以应以实际用途作为判断标准。应注意的是即使是公益性单位的财产,如果不是以公益目的而存在,则可以作为抵押物,如学校校长乘坐的小轿车、医院专用于出租收取租金的房屋等。

而关于上述主体违反规定作为保证人后,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担保法》第29条规定: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未经法人书面授权或者超出 授权范围与债权人订立保证合同的,该合同无效或者超出授权范围的部分无效,债权人和企业法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债权人无过错的,由企业法人承担民事责任。

对于主合同有效,担保合同无效的处理原则是:《担保法》第5条、《担保法》司法解释第7、8条的规定,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债权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债权人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主合同有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主合同无效,保证合同也无效,因保证人承担的是过错责任,故不受保证责任期间限制。担保人提供抵押担保的,如果未办理抵押登记,《担保法》规定抵押合同未生效,《物权法》规定只是不产生物权效力,不能对抗第三人,从而明确赋予未登记的抵押合同对合同双方当事人有约束力。

三、保证方式和保证责任的承担问题

1、保证方式的约定问题。

依据我国的《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保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

1、一般保证的概念: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为一般保证。

2、一般保证承担责任的方式:一般保证保证人对主债务承担的是补充赔偿责任,也就是说: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的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该权利被称为先诉抗辩权或检索抗辩权。3、对债权人的限制:《担保法》司法解释对债权人一般保证责任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即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债权履行期间届满后,向债权人提供了债务人可供执行财产的真实情况的,债权人放弃或者怠于行使权力致使该财产不能被执行,保证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在其提供可供执行财产的实际价值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4、对保证人的限制:《担保法》司法解释又对一般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的形式进行了限制,即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保证人不能行使先诉抗辩权:(1)债务人住所变更,致使债权人要求其履行债务发生重大困难的,包括债务人下落不明,移居境外,且无财产执行等情况。(2)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中止执行程序的。

(3)保证人以书面方式放弃前款规定的权利的。

连带责任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保证。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债务履行期间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连带保证人不享有先诉抗辩权,不论主合同债务人是否具有履行能力,只要主合同债务人未依约定履行合同义务,保证人即承担保证责任。

实践中,对保证方式的认定,其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及担保纠纷案件的司法解释的适用和保证责任方式的认定问题的批复》[]法释38号第2条的规定:担保法生效之前订立的保证合同中对保证责任方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应当认定为一般保证。保证合同中明确约定保证人在不能履行债务时始承担保证责任的,视为一般保证;保证合同中明确约定保证人在被保证人不履行债务时承担保证责任,且根据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本意推定不出为一般保证责任的,视为连带责任保证。

四、多重担保并存的处理顺序问题

《物权法》第176条规定:被担保的债权既有物的担保,又有人的担保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债权人应当按照约定实现债权;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债务人自己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应当先就该物的担保实现债权;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可以就物的担保实现债权,也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提供担保的保证人承担担保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8条: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保证人或者物的.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或者物的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承担了担保责任的担保人,可以向债务人追偿,也可以要求其他担保人承担应当分担的份额。

实践中的处理原则是:被担保的债权既有物的担保,又有人的担保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债权人应当按照约定实现债权;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债务人自己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应当先就该物的担保实现债权;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可以就物的担保实现债权,也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五、提前还贷的处理问题

在实践中存在借款人提前还贷的情况。借款人提前归还借款本息的问题在以前是有争论的,在《合同法》颁布以后,则已经明确,《合同法》第208条规定,借款人提前偿还借款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应当按照实际借款的期间计算利息。根据该条的规定可以看出,1、法律是允许借款人提前还款的,但该条未规定借款人提前还贷是否需要经过贷款人同意。《合同法》第71条规定,债权人可以拒绝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但提前履行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除外。从实际情况看,在一般情形下,借款人提前还贷,可以使借款人减少利息的负担,也可以促进贷款人资金的流转,增加其效益,不会给贷款人造成利益损害,基于上述理由,《合同法》作出了208条的规定。2、如果借款人提前还款,应当按照实际借款的期间计算利息,但如果当事人之间另外有约定,就要按约定办理。这里说的“另有约定”,一般指的是消费贷款合同:如商品房按揭贷款合同等。3、《合同法》第208条的规定和《合同法》总则关于损害赔偿的规定是相互矛盾的,即借款人在提前归还借款的情况下,贷款人如果接受了提前归还行为,则丧失了该借款合同可以获得的至合同约定还款期限届满时的利息收入,这种损失属于可得利益的损失,借款人也应予以赔偿。

如果提前还贷情形形成诉讼,金融机构在诉讼中提出此种可得利益的赔偿主张,双方在借款合同中应对此项赔偿的权利作出了约定的,予以支持,否则,则不予支持贷款人的请求。

六、逾期还款违约金的计算标准问题和计算期间的问题

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归还借款是借款人的主要义务。如果借款人在合同期满不能归还借款,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关于违约责任的形式,合同约定有违约金的,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合同没有约定违约金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借款合同违约责任在于借款人逾期还贷的情况下,法律规定偿还的是逾期利息。逾期利息与以往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借款人在逾期归还借款时所应当支付的罚息时有所区分的,罚息实际上是指借款人不按照合同的约定期限还款时,贷款人向借款人收取的超过正常借款利率的带有一定惩罚性的利息。而逾期利息则是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借款人逾期归还借款本息时支付给贷款人的超期使用资金的利息。逾期利息与罚息的关系是:逾期利息既包括罚息,又包括法定利息,确定逾期利息的标准本身就含有惩罚性,计算标准一般要高于一般的银行同期贷款利率。

借款人在逾期归还借款时的逾期贷款利息,应自借款到期后的次日起算,但对于逾期贷款利息计算到何时为止,在司法实践中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逾期贷款利息应计算到判决确定的履行期满之日止,因为履行期限是法院判令借款人承担还款义务的期限,给予借款人一定的履行期限或者宽限期对于债务的履行有积极的意义;第二种观点认为:逾期贷款利息应计算至判决发生法律效力时止,因为给予借款人一定的履行期限或者宽限期没有必要;第三种观点认为:逾期贷款利率应计算至贷款人起诉之日起止,因为法院仅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认定和做出裁决,而不得对将来发生的事实进行认定和裁决;第四种观点则认为:逾期贷款利息应当计算到借款人偿付完毕之日止,因为借款人一直在占用贷款人的借款,借款人既然非法占用贷款人的借款,即应有义务支付逾期贷款的利息。

如果在判决书生效后借款人仍不履行债务,既是违约行为,也是拒不履行法院判决的行为(在违约方不履行判决时,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应当加倍支付延迟履行期间的

债务利息。这种延迟履行金具有惩罚性,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债务人施加压力,迫使其按期履行义务)。这时,对贷款人来讲会出现请求权竞合的情形,既可以要求借款人支付违约金,也可以要求借款人按迟延履行金给付,但是不能同时行使两种请求权,不能获得双份赔偿,否则有悖公平原则。在贷款人的任何一个请求权(违约金请求权或迟延履行金请求权)满足后,另一个请求权因此而消灭。将违约金计算到实际给付之日止,实际上剥夺了贷款人的竞合选择权,加之迟延履行金按双倍给付,远远高于逾期违约金,这样,不利于保护贷款人的合法利益,也达不到设立迟延履行金的立法目的。

综上,我个人认为,逾期付款违约金应计算到判决所确定的宽限期内的实际给付之日止。借款人在法院判决所确定的宽限期内履行债务的,贷款人只能行使违约金请求权。宽限期届满后借款人仍未履行的,这时应该由贷款人行使竞合选择权,可以选择行使违约金请求权,也可以选择迟延履行金请求权,但不论选择何种请求权,另一种请求权即丧失。 (实践中如果当事人没有另行提出请求,则自动套用迟延履行金请求权)这样,既保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又保证了法院判决书的既判力。

七、贷款人直接扣收贷款的认定问题

实践中,金融机构常有直接扣收贷款的行为。借款合同中,常有贷款人直接扣收贷款的约定。司法机关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第一种观点是:贷款人和借款人在民法上是平等的主体,借款人对其账户内的存款享有所有权,而所有权是不允许他人随意侵犯的。根据存款的有关管理规定,贷款人无权从他人帐户直接扣取存款,所以贷款人扣款还贷的行为是不合法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借款人对其存款账户内的存款享有所有权,但民事主体有权处分自己的财产,也有权授权他人出分自己的财产,而且法律对于符合当事人之间特别约定的自救行为并没有给予否定的评价。

所以对于当时人之间约定,于借款到期后,借款人未能归还借款本息时,贷款人有权从借款人的存款帐户内扣取款项予以偿还贷款人的借款本息的,因该条款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该认定为有效。

八、提前扣息的问题

上一篇: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分析下一篇:爱心银行首批志愿者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