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有感

2024-06-09

读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有感(精选4篇)

读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有感 篇1

读《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有感

近日一直在读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刚开始读时把它当做一种压力,因为一看到《史记》就想起“句读”,但是随着这几天的持续阅读自己似乎在作者的情感世界里看到司马迁的精神、风格与异于常人的情感精神。这些都给笔者很大感触.在读此篇文章之前笔者对司马迁及《史记》也只有一些比较片面的认识,觉得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认为《史记》是一部比较全面的记载从三皇五帝之汉德一步史书。看过的一些有关史记的书也大多是记载,而学过的教科书性质的更是仅限于从单篇文章角度思考或者点点标点。而在读过本书后发现自己认识太过于浅显,本书作者的出发点则是另开蹊径,主要着重点是司马迁的风格与人格,从风格与人格出发思考以及成书的过程,而且作者认真的分析《史记》从史料出发真正做到“论从史出”。不难发现现在的文章多是缺少自己的观点,总给人一种一味的沿袭丝毫没有创新的感觉,李长之的文章就恰恰走出这个弊端,文章生动活泼角度也很新颖,把司马迁从史学家的定位中拓展到史学家、文学家、抒情诗人、思想家、批评家。从本书的文章构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作者先从当时的时代着眼,分析司马迁的思想起源,汉文化下夹杂楚文化、齐文化、西域诸文化,子承父业的道家文化夹杂儒家文化。继而引出作者的中心人物的风格与人格。这也许就是作者创新点之所在,因为在汉代尤其是汉武帝时代儒家文化已经达到顶峰,司马迁的作为史官思想也应该是儒家文化。基本上都在追寻三纲五常及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的约束中。这些似乎在史记中可以很轻易的看出比如说《高祖本纪》中描述:“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卻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汉初“君为臣纲”也远远高于“父为子纲”。但是如果你跟着作者思路仔细研究会发现司马迁文章里更多的是黄老道家文化,无怪乎作者在七章司马迁的精神宝藏之内容中写道:司马迁之根本思想—道家。提到道家,黄老,第一反应就是自然主义、无为。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引用了好多《老子》,如《伯夷列传》中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管晏列传》中“知与之为取,政之实也”《酷吏列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等等,关于无为观点也可以在史记中看出,如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说:“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司马迁主张在社会上也实行无为。这些例子及多就不一一列举,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司马迁的思想里黄老道家思想在影响这他,但是我们也不能说他是一个纯粹的道家黄老学派,因为他同样也尊重甚至是追崇孔子,要不然也不会将孔子写入世家。

再说作者对司马迁的风格与人格定位在浪漫主义,性格本质是情感者。咋看觉得不切实际,浪漫主义?情感者?这与《史记》的写作以及司马迁史官的职位也不相干,毕竟是在写史实。不过从书中论述司马迁读《孟子》《报燕王书》都会废书而叹。而且笔者也在《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中的《游侠列传》发现司马迁在写游侠时写道:“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硃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一个“恨”一个“悲”包含着司马迁多少同情以及对游侠的怀念。他对游侠的品行也是在推崇的,在游侠文章最后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感触莫过于作者在文章里所提的司马迁是一位聪明的批评家。在看此书之前自己在读史记时仅仅局限于每篇文章,从来也没有将文章整体做比较,在看过本书的第八章司马迁的风格之美学上的分析中的对照律,笔者有了一些感触,遂将《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详细阅读了一遍,在对比之下才发现司马迁的思想。在高祖本纪中我们看到的都是高祖的生平,及如何与项羽争夺最后胜利的事情,其中不乏对高祖的赞美让读者感觉高祖似乎没有一丝的错误,但是在读项羽本纪中又可以看到许多高祖的记载高祖父亲及妻子儿女被项羽捉住,项羽威胁高祖:“今不急下,吾烹太公。”但高祖却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在这笔者记不得不说一句在王朝稳定后高祖每日去拜见父亲,为何在此时却不顾父亲死活?高祖的行为可以说是不孝。如果不对比阅读怕是在高祖本纪中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吧。不过笔者在有所感悟同时也觉得这本书艺术色彩比较浓厚主观色彩也较强烈,有些过分渲染且在写司马谈时笔墨较多,有些喧宾夺主的感觉。

读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有感 篇2

说张将军具有崇高品格, 并不说他是天生的圣贤。他曾有过“不抵抗”和“剿共”的不光彩历史。但在民族危亡时刻, 他对民族、对国家绝对忠诚, 始终如一地把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一生坚持爱国大义, 是一个“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狂”。1990年, 张学良曾赋诗“九十述怀”, 诗中写道:

不怕死, 不爱钱, 丈夫决不受人怜。

顶天立地男儿汉, 磊落光明度余年。

诗言志。“不怕死, 不爱钱”, 是张将军一生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九一八”前, 张学良慷慨出资办教育、助实业。我们省档案馆老楼, 还有政府大院的汉卿南北楼, 就是张将军捐资100万现大洋修建的。“九一八”后, 关东军出于拉拢张学良的目的, 曾把帅府的大量资财拟还给他。可是, 张将军说什么呢?他说:东北都丢了, 我还要那些东西干什么?!张学良置身家性命于不顾, 发动“西安事变”, 是为了什么?连宋美龄都说张学良“不要金钱, 也不要地盘……他要的是牺牲”。

1946年秋, 张学良有过获得自由的机会。蒋介石迫于舆论的压力, 开出释放条件, 第一条就是公开承认发动西安事变是上了共产党的当。在自由和囚禁面前, 张学良大义凛然, 决不出卖灵魂。他说:“我这个人不说假话, 如果为了换取自由, 我就那么说, 那我还是张学良吗?!”为此, 他又被关了44年。

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 物欲横流, 拜金主义泛滥。为什么假药、假货充斥市场?为什么绿茵场上假球、赌球、黑哨泛滥, 甚至中国足坛的最高层领导和金哨裁判也涉案其中?说到底, 都是钱闹的。对照张将军的崇高品格、高尚行为, 这群人多么卑鄙、多么渺小!

张将军长寿, 与他心胸坦荡、豁达大度、开朗乐观、坚忍不拔, 有着直接关系。

照一般规律, 一个人历经几十年的痛苦磨难, 就是金刚铸就, 也早就形同朽木, 心灰意冷了。可是, 丧失自由54年多的张学良的精神世界, 充满了朝气。他乐观诙谐, 饶有风趣, 平时总是很开心, 喜欢逗乐子、讲笑话。他把什么事都看得很开, 从不跟自己过不去。他说, 我最大的长处是心里不盛事。如果明天要枪毙我, 今天晚上也仍然能够吃得香, 睡得甜。他羡慕做普通的老百姓, 过简单的生活。

张学良的一生, 大部分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西方有位哲人说过, 逆境是英雄的进步之阶, 是弱者的无底之渊。自古英雄多磨难。英雄和凡人的区别就在于, 英雄在逆境中不气馁, 在逆境中创造奇迹。而凡人往往选择放弃, 选择末路, 甚至选择死亡。

张将军具有宽以待人的品格, 原谅他人之过, 体谅他人之难, 牢记他人之恩, 正所谓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张学良生前拒谈西安事变, 他多次说过, 说了就会伤害“某个人”。“某个人”, 十有八九是指宋美龄。人们猜测, 西安事变期间, 宋美龄在得到老蒋的首肯后, 对张学良有过南京政府放弃“安内攘外”等担保, 估计宋美龄也劝说张学良给足老蒋面子, 送蒋回南京, 并承诺如期返回。但是, 宋美龄终归做不了蒋介石的主。蒋介石翻脸不认人, 扣押了张学良, 而且一押就是几十年。对此, 宋美龄当然深感愧疚。她多次说过, 我们对不起汉卿。而张学良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念念不忘宋美龄力保他不死的恩情, 设身处地体谅她的难处, 所以不愿翻出历史旧账, 担心有些话说出来, 会让宋美龄难堪。从这件事可以看出, 张将军是一个多么守信重义、宽以待人的君子。

读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有感 篇3

通过对第四专题的学习,我了解到第四专题主要讲述了秦汉是的文学发展和司马迁的传记文学以及赋的形式。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名著,被鲁迅誉为“是价值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企图通过考察历史变衰过程,稽考成败兴亡的道理,为巩固封建统治提供借鉴。书中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奢侈、腐朽有比较深刻的批判;对历代爱国爱民,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加以热情的歌颂;对农民起义相当重视。整部著作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忠于历史的精神人格。

《史记》善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任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全书语言丰富生动,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笔致跌宕,往往只用寥寥数语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全数大量采用口语化和性格化的语言,使人物栩栩如生,两千年来一直被视为散文的典范。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优秀的佳记文学作品。司马迁一方面肯定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如实的揭示了项羽的失败过程及其必然性。全年记述了项羽医生的四大事件(会稽起义、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描绘了项羽的勇敢善战,歌颂了他在推翻暴秦统治战争中的功绩,也指出了他企图一己私智,用武力征服天下,最终失败的过错。

司马迁用多种艺术手法,一有力的气势和朴拙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动荡年代叱咤风云的具有典型性格的悲剧性的英雄形象,并在各种人物的冲突中,展现了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在结构上,《项羽本纪》前后呼应,线索分明,基本上一项羽军队的进退为线索,贯穿几大故事,由详有略,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

司马迁选择了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项羽个性的三件事(垓下绝唱、东城决战、乌江自刎)展开叙述,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命运于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文 读《司马光砸缸》有感 篇4

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作文 读《司马光砸缸》有感。他们玩得正高兴,忽然听到“扑通一声”。司马光回头一看,不好了,一个小朋友掉到门口的大水缸里了。这水缸特别大,司马光踮起脚尖,看见里面装满了水,这可怎么办呢?

我读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知道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要慌张,读后感《作文 读《司马光砸缸》有感》。司马光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拿旁边的那块石头砸这个缸!司马光他既聪明,又勇敢,我要向司马光学习他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

二年级:刘书林

上一篇:治家格言下一篇:打通镇“六个严禁”严纪律转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