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精选11篇)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篇1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主题:司马迁在身受酷刑和屈辱的情况下,仍然牢记父亲嘱托,发愤著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突出了司马迁在身受刑和屈辱的情况下,仍然牢记父亲嘱托,发愤著书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二、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四、教学准备 小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他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它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4.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生字,组词。
(2)用钢笔描红;在老师的指导下临写书上的生字。(3)指名接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意。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记载:把事情写下来。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研读:钻研并读阅。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2)他是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3)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4)结果怎么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第二段(第3自然段):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第三段(第4自然段):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第5自然段):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3.指名让同学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突出司马迁在身受刑和屈辱的情况下,仍然牢记父亲嘱托,发愤著书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在遭到腐刑后,不忘父亲的嘱咐,矢志不渝写成《史记》的事。(过渡)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
(二)出示思考题
(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提示学生,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加上批注。)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生:
(1)因为他受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古代英雄故事感兴趣。(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2)受父亲的影响。(结合文中句子“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3)我从课外资料中找到答案:司马迁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二十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察历史遗迹,了解风土人情,后又随汉武帝巡守封禅,游历各地。这些经历为司马迁日后撰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师相机评点:你们很会读书,善于从书中得出自己的见解;你们能从课外资料中应证自己的观点,真棒。师:
(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必要时范读)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
A.父亲是怎样吩咐的?谁来读一读。注意司马谈当时的状态、神情。
B.他读得怎么样?(有的学生朗读时语速比较慢),从中我仿佛能体会到父亲临终前奄奄一息的样子。
C.指导朗读:父亲泪痕满面的嘱咐,是遗憾,是愧恨,是鞭策和激励,父亲那深情的嘱托,你们能读好它吗?谁再来读一读,(有的学生朗读情真意切),读出了司马谈那深情的嘱托。
D.让我们一起读。
(导)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这一行,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
2.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生:
(1)因为遭遇一场飞来的横祸,使他忍受的屈辱,简直生不如死。我想:他发愤写史记可以减轻他心中的痛苦。
(2)因为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他这样死太不值得了。于是就放弃了死的念头,发愤《史记》的创作。我想:如果当时他没有受到宫刑,也许还写不出《史记》。
(3)我想:雁过留声,人死留名,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为了立功立业。
(4)因为身心备受摧残的司马迁深深地知道: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他发愤立志写史记,是要实现人生的价值。
(5)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受到了酷刑,遭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打击,另一方面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师评点:你能利用生活的俗语来解释,很不错,很有见地。你真会学习,善于查找资料。师:
(1)遭“飞来横祸” 师:谁来介绍一下“飞来横祸”,你知道飞来横祸指的是什么呢?(学生介绍)师: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在一篇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司马迁当时是多么绝望。
过渡:然而,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如此巨大的打击面前,作出了异于常人的选择,看课文,他为何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2)立功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出示(文字2)
A.指导朗读,大声读,教师评点:你们的朗读使我看到了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下决心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B.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司马迁人生观,这样精辟的语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师小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受到酷刑,遭受人生难以承受的打击;另一方面是他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
师过渡: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写好史记,那么他是如何写的呢?
看,夜深人静,司马迁还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呢?(出示图片)
3.司马迁是怎样写《史记》(1)出示要求 :
(2)请同学们静静地想像,思考。(3)交流汇报。生:
(1)在昏暗的油灯下,司马迁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里,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书。
(2)在昏暗的油灯下,他一会儿忙着研读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资料和自己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一会儿又拿起笔写啊、写啊,他要写出自己心中的屈辱,写出国家的兴亡,写出历史的进程。
(3)在昏暗的油灯下,他写啊,写啊,他一边写一边自言自语:我要写清楚从黄帝到汉武帝近2600年的历史,我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在昏暗的油灯下,他拿起笔摊平竹简,写下了一卷又一卷,他想:我要为中华民族保存三千年的历史,我要做一位出色的画家,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我要像一位雕塑家,塑造出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我要使史记成为经天纬天,内容广博的百科式全书的通史。我要后人以他们的事例引以为鉴。„„
师相机点评:针对学生的发言,我频频点头,不时的赞许:“你很会读书”、“你的语言真规范”、“你善于想象”、“你们合作得真好”、“你的发言很投入,有感情”„„ 师:
(1)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出示文字1)
(2)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让我们读体现司马迁人生观的句子。(出示文字2)
(3)那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生命结晶的象征,让我们读最后一节。(出示文字3)(4)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5)小结:对啊,可见时间之长,可见意志之坚强,工程艰巨,可见写作之艰辛。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后人是怎么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吗?我国大文豪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史记》(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可谓辉煌巨著传万代!面对司马迁的画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评价)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中,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谈一谈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司马迁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司马迁的精神,最后,我想把孟老先生的这句话与同学们共勉!出示“故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篇2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 理解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以及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3.重点研读第三自然段, 凭借语言文字, 适度拓展, 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拓展旧知, 引入新课
1.让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了解掌握情况。
立志编写牢记嘱托飞来横祸
尽力克制发愤写作辉煌巨著
2.学生齐读课题。
“发愤”是什么意思?围绕课题思考教学目标中的那两个问题。
二、拓展于教学难点处, 感受悲愤
1.先探讨第一个问题, 快速浏览课文, 说说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生先读后谈体会, 教师适当评价。 (表扬用自己的话回答的学生) 同时出示:正当他……要写完这部史书!
2.理解“飞来横祸”的意思, 说出对司马迁来说指的是什么。让学生讲讲李陵的故事, 说说监狱里的情形。 (板书:遭受横祸)
3.他不但被关, 还受酷刑。出示资料:司马迁被处以极其残酷的刑罚———宫刑 (古代的一种酷刑, 即阉割生殖器, 也称腐刑) 。这种刑罚不仅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 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入狱遭受酷刑后的司马迁将断子绝孙, 成为一个废人, 生不如死。
4.此时, 司马迁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表达)
所以他——— (生:悲愤交加) 所以他想——— (生:血溅墙头) 所以他要——— (生:了此残生) (点名读“悲愤交加”这个词)
5.他曾想到了“死”, 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用心读这三个词、十二个字。比较“残生”和“一生”的用法。想象司马迁悲痛欲绝的心情, 自己试读, 点名读。
6.师出示, 生接读: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 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因此, 他想:我一定要……我一定要……思考“这个念头”指什么, 点名读句子。
【设计意图:许多教师对于教学的难点处非要讲深讲透不可, 但实际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听得无动于衷。此时, 如果让学生自己阅读与课文难点相关的补充材料, 或联系实际来理解,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难点处拓展, 可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仅凭课文中的介绍, 学生是很难把握的。让学生联系当时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故事背景来了解“飞来横祸”与“酷刑”, 使学生感受到司马迁遇到的天大困难, 进而理解司马迁受了酷刑后为什么悲愤交加。】
三、拓展于知识抽象处, 领悟生死
1.司马迁终于选择了生。因为, 他已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书上有一段他的心声, 谁来读一读?
这段话中有一个问号, 这是什么句?能换一种表达方法吗?读一读, 比较哪种表达方式好?还有两个感叹号。要把这三个标点符号的语气读出来。
齐读这段话。知道泰山、鸿毛是什么意思吗?人的死为什么要和泰山与鸿毛联系起来?自己读读, 思考后交流。先自由读, 看哪个同学读懂了?
2.出示原著中的句子: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指名读。理解“固”“或”的意思。他坚定了信念。生齐读:我一定要……, 我一定要……。板书:坚定信念。)
3.同学们, 设身处地想想, 当司马迁身陷牢笼, 有口难辩时, 他只能默默地对自己说什么。 (点名读)
周围是凶恶的狱卒, 想想该怎么在心里对自己说。 (点名读)
当他孤身一人, 独对苍天时, 他又会怎样呐喊?谁来说一说? (点名读)
司马迁是为《史记》而活着, 为造福后人而活着, 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部史书而活着。他战胜了自己。 (再自由读一读)
4.导读:女同学, 请读出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 (女生读)
男同学, 请读出一个把屈辱深埋内心, 暗下决心的司马迁——— (男生读)
全体同学, 请读出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 (全体读)
【设计意图:“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意思比较抽象, 补充《史记》中的原句, 既能让学生感知这句话的出处, 又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再通过不同形式的导读,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司马迁顽强的意志。】
四、拓展于情感激荡处, 理解“发愤”
1.读到这里, 老师有一个疑问:司马迁为什么一定要写《史记》呢?《史记》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有什么分量?
请同学再好好默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把相关句子画出来,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原因。也可小声说给同桌听听。
2.现在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开始全班交流。
(1) “司马迁出生在……心里十分激动。”司马迁从小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 他也要像他们那样坚强、勇敢地活下去, 并有所作为。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
(2) “受父亲的影响……历史资料。”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 喜欢历史, 也立志编写史书, 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 (板书:立志编写)
师:课文中还有一处也是写司马迁为了编写史记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是哪一处?找出来读一读。
生:司马迁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为编写《史记》、著书立说奠定了基础。
师:谈得好, 接下去交流, 还有什么原因?
生: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师: (出示) “我死之后, 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 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 谁来扮演司马谈说说这句话, 自由练一练。 (点名读, 互相点评。)
师:如果司马迁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到九泉之下, 他怎有面目见父亲啊!再读读父亲的嘱托。 (板书:牢记嘱托) 司马迁, 黄河水养育了他, 英雄的故事鞭策着他, 父亲临终的嘱托提醒着他, 要建功立业的信念牢牢支撑着他, 所以他战胜了自己。用心读读这整段话。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 有些内容一定会触动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情感激荡, 他们总是以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认知能力丰富课文的意蕴。此时,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感悟, 在感悟时渗透多种内容, 扩大阅读量, 无疑会有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在理解“发愤”一词上让学生联系课文概括、想象、练说, 既让学生体会到司马迁此时极度悲愤绝望的心情, 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拓展于课文留白处, 感受艰辛
1.请学生读。“想到这里, 他尽力……隶字。”
师: (出示隶书) 这就是隶字, 它是我国汉代的一种通行字体。谁来读读这句?
2.师: (出示图片配乐) 看, 在司马迁的脸上, 已看不到痛苦和绝望, 只看到责任和使命。他把个人的耻辱和痛苦全埋在心底,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在竹简上写着, 这摇曳的烛光仿佛是他不屈心灵的写照!他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悲和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从他的脸上, 我们分明读出了两个字, 那就是——— (指课题中的“发愤”, 生齐读:发愤!发愤!发愤!)
3.此时, 在你心中, 司马迁是个怎样的人呢? (板书:发愤写作)
4.司马迁坚强, 不屈不挠。你能看着课文插图想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景吗?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展开想象。课件出示:
夏天, 烈日炎炎时 ()
冬天, 大雪纷飞时 ()
天色微明时 ()
夜深人静时 ()
想好的和同桌练说, 说出司马迁的坚强, 说出我们对他的深深敬佩之情。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点评。)
5.司马迁这样写作的情景使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忍辱负重”等)
【设计意图: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 需要读者去感悟。如果教师能激活学生的课外储存作补充, 恰到好处地“补白”, 就能促进学生感悟,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上面这个练习中, 司马迁在狱中编写《史记》的情景没有具体写出, 这是一个较大的留白点, 对学生理解、学习司马迁的发愤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抓住这个空白点, 充分利用教材插图, 引导学生想象描写监狱里恶劣的环境, 抓住司马迁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具体描写他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愤写作的。这个练习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 既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顽强精神, 把握了文章主题,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拓展于知识点巩固处, 升华情感
1.司马迁就这样发愤写作, 最终结果怎样呢?
出示:就这样, 司马迁发愤写作, 用了整整13年时间, 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板书:不辱使命)
从“整整13年”体会到什么?“52万字”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2.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 才完成了《史记》。他写完《史记》时已心血耗尽, 不久就与世长辞, 你觉得此时司马迁的死是重于泰山, 还是轻于鸿毛?
3.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
师:“前无古人” (标出) 的著作:
“52万字的辉煌巨著”, 其篇幅之长是前人没有的。所以这是部———
它完整记录3000余年的历史, 记录时间之长是前人没有的。所以这是部———
像这样“耗尽毕生心血”, 用“生命”写成史书的精神, 是前人没有的。所以这是部———
带着感动和激动, 再读读课文最后这段话。
4.齐读课题, 你从“发愤”一词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司马迁?要求用成语形容。
(学生想到了“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坚持不懈、坚强不屈、不屈不挠、坚忍不拔、刚正不阿”等词。)
5.此时此刻, 你想对司马迁说什么?出示:“司马迁, 我想对你说:____”
6.像司马迁这样, 在逆境中写出不朽巨著的人, 你还知道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前所查资料, 交流出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 被困在陈蔡, 写出了《春秋》;谈迁写的《国榷》丢失后, 又重新写出内容更丰富的《国榷》;孙膑被剜去了膝盖骨后, 写出了《兵法》;屈原被放逐时写出了《离骚》……)
7.由他们的事例, 你想到了哪句名言? (在让学生说说后, 出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 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 一个人心中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希望之光一定能驱散绝望之云”等名言让学生记一记。)
【设计意图:巩固是为了积累, 积累是为了运用, 运用是拓展的目的。课堂上设计形式多样的开放题, 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内外积累尽情表达出来, 既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 又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以上这几个环节通过拓展词语、体验评说、拓展类似事例、拓展名言等活动,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促进了积累和运用, 促进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七、拓展于课文延伸处, 激发阅读兴趣
1. (出示《史记》图片)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今天仍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读读这些成语:
指鹿为马四面楚歌卧薪尝胆唇亡齿寒
毛遂自荐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背水一战
2.布置作业。
司马迁的《史记》是古文, 同学们现在还看不懂。但书店有学生版的《史记》, 很适合大家去阅读。课后可以读一读《史记》, 以便更多地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篇3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一起先来读几个词语。
生:(读)飞来横祸 奇耻大辱 临终嘱托 忍辱负重 辉煌巨著。
师:读得真好!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可用以上词语来说说。
生:司马迁遭受了飞来横祸,但他忍受奇耻大辱,不忘父亲的临终嘱托,忍辱负重写下了辉煌巨著《史记》。
【点评】复习词语,并用词语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 细读品味,轻拢慢捻抹复挑
师:那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遭受了飞来横祸,又忍受了怎样的奇耻大辱?课文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屏显:“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入狱受了酷刑。”)谁能结合课外的预习,把这件事简单地说一说。
师:司马迁没有了完整的身体,没有了做人的尊严,士可杀,不可辱啊!再读这句话。
(生充满感情地读)
【点评】酷刑对于司马迁来说,是屈辱的。士可杀,不可辱,让学生深深明白司马迁当时受到了怎样巨大的屈辱,他们的表情瞬间凝重起来。
师:受到酷刑的司马迁一开始想怎样?后来改变主意又要怎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生:司马迁一开始想血溅墙头。
生:司马迁一开始想了此残生,他不想活下去了。
师: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是的,了却、结束剩余下来的生命。你能形容司马迁此时的心情吗?
生:生不如死。
生:悲痛欲绝。
师:是呀!此时的司马迁痛不欲生,他已经万念俱灰,想到一死了之,因为这样死了就可以一了百了。
生:(读词)痛不欲生 万念俱灰 一死了之 一了百了
【点评】默读课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一次次读文的过程中,学生开始走进司马迁的内心。此处老师适时拓展“痛不欲生、万念俱灰、一死了之、一了百了”等词语,学生很快感受到司马迁此时的心情,生不如死!学生也处在悲愤之中。为这样的拓展叫好。
师:后来,司马迁又改变主意,他要怎样?(屏显:“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他活下去的意志很坚定吗?你从哪里能体会到的?
生:我从两个“一定”中体会到他活下去的愿望很强烈。
生:我还从两个感叹号中体会到活下去的意志很坚定。
师:受到酷刑的司马迁一开始想到了此残生,后来又要活下去,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转变呢?
生:因为他想到了:“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师:你能理解这句话吗?请好好读读、想想。
生:人死得要有意义。
生:人死得要有价值。
生:司马迁想:我要是死了,没有完成《史记》,就是轻于鸿毛;如果完成了《史记》,那就是重于泰山,这就是司马迁对人生价值所做的深刻的思考,这就是他受到酷刑后还要活下去的原因。
师:因为受到酷刑,他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他悲愤交加——
生:(读)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师:后来他又想到了——
生:(读)“人总是要死的,……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想到这些,司马迁一次又一次的激励自己——
生:(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点评】言为心声,此处紧扣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想司马迁所想,最后读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司马迁的那份坚决和执著。
师:此时的司马迁已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史记》而活着呀,那么他为什么要为《史记》而活着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体会体会。
生:“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这是父亲对他的期望,他不想让父亲失望。
师:父亲都奄奄一息了,但想到的还是《史记》,他把《史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让我们牢记父亲的这份沉甸甸的嘱托。
(生读父亲的嘱托)
师:父亲的嘱托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一个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他从小就想做一位英雄,如果他就这样死了,还能算是英雄吗?
生:他从小树立的志向,并且要让这些英雄事迹代代流传,滋养后人。
师:哦。原来这颗种子在他小时候就在心中萌芽了啊。少时的志向也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一个原因。
生:课文先写了司马迁少时的志向,再写了父亲的嘱托,最后写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这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
师:《报任安书》里这样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曾经激励了多少人啊,让我们一起牢记这段话吧!
生:(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点评】他为什么要为《史记》而活着?回到课文第1~2自然段,学生真正明白了那时因为父亲的嘱托和少时的志向。此处有效地重组、整合教材,让散落在文中的珍珠串成一条项链。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师:司马迁是怎么做的呢?
生:(读)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筒,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
生:一个厄运打不垮的司马迁。
生:一个发愤图强的司马迁。
生: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生:一个为后人着想的人,一个矢志不渝的人。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把你心目中的司马迁读出来吧。
(生齐读)
师: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工整的隶字仅是用墨汁在写吗?
生:不,他是用生命在写。
生:用血和泪在写啊!
师:就这样,司马迁——(生读)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从13年的背后,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受了酷刑后写的,忍辱负重写的。
生:他的精神是非常顽强的。
师:如果写在语文书上足有九本语文书那么厚,当时是写在竹简上,想想要有多少卷竹简啊!
生:字字是血,字字是泪,字字工整……他想把3000年的历史浓缩成52万字,想让后人了解这段历史。
【点评】抓住“13年”和“52万字”这些抽象的数字,体会司马迁写史的艰辛。13年,是《史记》让司马迁挺过来了。52万字,凝聚了他多少心血。此时,司马迁的形象已在学生心中高大起来。
三、 倾注笔端,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课文写得很感人,尤其是第3自然段的心理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司马迁在光洁平滑的竹简上写完《史记》最后一个字,他会想什么呢?写一写。
生1:《史记》是我们司马家庭两代人的梦想,现在我终于写完了,我没有辜负父亲对我的期望。
生2:我完成了这部《史记》,完成了父亲的心愿,我死而无憾。
生3:太好了,我的《史记》终于写完了,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可以留给后人了,我安心了。
生4:13年的风风雨雨,我终于挺过来了,但我终究是成功了,因为我写完了《史记》,后人可以读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希望英雄人物的精神能激励更多的后人。
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你重于泰山,你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点评】情由心生,此处学生思考、写话、表达,达到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篇4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读名人名言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能使我们有很大的收获。谁来说一句名人名言?
生: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陶行知)
师:名人名言是汪洋大海,我们从中受到启迪。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条名言,请同学们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师: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今天让我们到一篇课文中一起去寻找。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同写:司马迁发奋写史记)
生:老师,你“发愤”的“愤”写错了,应该是“愤怒”的“愤”。
师:噢,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老师也混淆了,谢谢你的提醒。(老师将“奋”改为“愤”。)
生:老师,你遗漏了书名号,《史记》是一本书,应该加书名号。
师:噢,你们真是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史记》是一本书,不能遗漏书名号。看来,马虎不得啊!现在,课题写对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很快地浏览一遍课文,找到解释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生:在第三小节:“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师:一起读这句话。请对照司马迁的名言,看看“固”是什么意思?
生:“固”是“总是”的意思。
师:“或”什么意思?
生:“或”是“有的”的意思。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司马迁的名言。
生:齐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师:司马迁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呢?我请一名同学来读读课文第三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师:这里有一个词语,师板书(飞来横祸)一起读这个词语——飞来横祸,注意“横”是个多音字,读第四声。“飞来横祸”什么意思?
生:突如其来的大祸。
师:司马迁的“飞来横祸”是什么灾难?书上怎么写的?
生:司马迁因为替—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师:是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老师查阅了有关史料,请看这样一段话:(大屏幕出示)
公元前99年,匈奴侵略汉朝。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率领五千精兵进军匈奴。寡不敌众,兵尽粮绝,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家人。群臣争相附和,大说李陵的罪过。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说李陵为人正直,其叛逃事出有因,希望皇上能宽容。汉武帝勃然大怒,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后来,司马迁被处以极其残酷的刑罚——宫刑(古代一种酷刑,阉割生殖器,也称腐刑)。
师:司马迁受了宫刑,当时有人这样评论:“宫刑这种刑罚不但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作为一身正气的司马迁应该以死抗争,一死了之。而他居然活了下来,这不是苟且偷生吗?”你认为司马迁是苟且偷生吗?
生:不是。司马迁就这样死了可能得到个好名声,但这名声能和《史记》相提并论吗?
生:不是。如果司马迁就这样死了,我们今天还能读到《史记》吗?
生:司马迁活下来,完全是为了《史记》,他是为了造福后人,为子孙后代留下一部史书。
师:“是的。司马迁是为《史记》而活着,书中第三自然段有他的心声,同学们找找,好谁能来读一读?
生: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注意,这段话中有一个问号,两个感叹号。谁能把这三个标点读出来?
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指名读这段话,齐读这段话。
师:死,对司马迁来说太简单了,一死了之,一了百了,可是《史记》怎么办呢?再读。
生:学生再次齐读这段话。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找到有关内容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
(学生回答:受黄河文化的影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受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板书:临终嘱托)
师:(出示父亲临终前的话)这就是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同学们,用心去读读父亲的话吧,想象父子分别的情形,掂量一下父亲临终嘱托的分量。(自由读)。
(学生自由轻声读)
师:同学们读了父亲临终的嘱托,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
生:我看到父亲拉着儿子的手,泪流满面的说着话。
生:我听到父亲对儿子说,我死之后„„
生:我觉得,这是父亲最大的心愿,所以他要儿子千万不要忘记。
师:同学们,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读)
生:读。
师: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啊。这是父亲一辈子的愿望,现在成了他最后的愿望。
师:千万不要忘记啊。同学们,不要以为父亲只是为了自己。他想告诉我们,记住了历史,就是记住了
我们的祖宗,记住了我们民族的根。人不能没有根啊!
师: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牢记这份临终的嘱托吧。
生:齐读。
师:望着父亲那渐渐合上的双眼,司马迁一定有许多话要对父亲说,他想说什么呢?用这样的形式表达出来。
出示:父亲,我亲爱的父亲!我…………
生:我一定会完成你的遗愿的。
生:我知道您早就想编一本史书,记载这2600年的历史。
生:我受您的影响,我也开始广交朋友,博览史书了。
生:我一定会完成这部史书的.当司马迁遭受到一场飞来横祸的时候,当入狱受了酷刑的时候,当他的肉体受到摧残的时候,当他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的时候,一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便打消了去死的念头。他想:(大屏幕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司马迁是这样想的,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同学们到书中找一找。
生:“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请男女同学分读司马迁的想法与做法。
是呀!为了少年的梦想,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一次又一次勉励自己,我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因此他选择了编写《史记》,(板书发愤写书)z这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劳累,选择了孤苦,请同学们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来想象一下司马迁写《史记》的情景,用这种句式练习说话
出示:
那是一个风沙满天的清晨,;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
师: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活了下来。司马迁不停地写作,写了整整13年,才完成了《史记》。司马迁写完《史记》,心血耗尽,与世长辞,你觉得司马迁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生:重于泰山,因为他完成了一部前无古人的巨著——《史记》。
生:重于泰山,因为他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司马迁死而无憾。
师:司马迁完成的是一部怎样的《史记》呢?谁来读读最后一段。(大屏幕出示最后一段)
生:读最后一段。
师:《史记》是一部辉煌巨著,(板书辉煌巨著)52万字的《史记》是沉甸甸的,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生:因为司马迁接受宫刑,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完全是为《史记》而活着。
生:司马迁把《史记》看成了自己的生命,《史记》里凝聚着司马迁的生命。
师:后人对司马迁的死记载了,实际上,写完《史记》,生命对于司马迁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他活着就是为了写《史记》。再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鲁迅先生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鲁迅
知道《离骚》是谁的作品吗?
生:屈原写的。
师:《离骚》是屈原的作品,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品。鲁迅将《史记》与《离骚》相提并论,是对司马迁极高的评价。让我们再一起读读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生:齐读鲁迅的评价。
师:同学们,学完司马迁写《史记》这篇课文,我相信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请你用一两句凝练的话写出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并属上你的大名。(音乐响起,学生写感受,大约4分钟。)
师:让我们听一听同学们的感受。
司马迁遭受飞来横祸,写出了辉煌巨著,这跟题目中的哪一个词有很大的关系?
发愤,什么是发愤?
(发愤就是态度坚决的完成某一件事,发愤就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发愤就是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师:是呀,正是因为司马迁发愤,他才写成了一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环境越是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来诠释着发愤是什么?
可以说发愤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发愤是左丘明眼睛瞎后写成的《国语》;发愤是谈迁在《国榷》原稿被盗后重新写成的新《国榷》。
这无数个发愤谛造了无数个英雄。
《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让我们来读读这些成语:(大屏幕出示)
破釜沉舟 四面楚歌
卧薪尝胆
唇亡齿寒
毛遂自荐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背水一战
狡兔三窟
论功行赏
霸王别姬
一言九鼎
师: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师:司马迁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史记》的诞生,他的著作竖立起了一块历史的丰碑,司马迁因《史记》而流芳百世!
总结全文: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生接:司马迁。师: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生接:《史记》。老师相信在学习的过程中,司马迁的形象一定已在你心中悄然立起,而且越来越丰满、厚重。《史记》这部书也变得不再那么遥远、陌生。
课的最后老师想用这样一段话与大家共勉:大屏幕出示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 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文本横 跨司马迁的一生,对他遭受宫刑后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伟大的人生壮举进行了细腻感人的描写,折射出人物崇高的精神与品格,充分诠释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了解《史记》。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力目标: 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
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精神,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鼓励学生用真情和真言具体表达自己的心 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激 发学生的民族豪情。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人生的逆境,做生命的强者。[教学重点] 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 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 精神,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跨越沉沉的历史之门,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从字里行间感悟司马迁的 伟大,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获得撼人的精神力量,更获得与文字共鸣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抛出话题,感受早年发奋的司马迁。
1.对于司马迁这个人,同学们了解么?(板书:司马迁)2.说到司马迁,不能不提到闻名古今的《史记》,那对于《史记》,同学们知道多少关于《史记》方面的内容?这是一部怎样的书?(板书:《史记》)
3.要完成这样一部纵贯历史长河3000余年的史学巨著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板书:写)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5.学生读后交流。
6.师述: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我们用几个字简单概括一下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受影响,努力学史)
父亲的临终嘱托对司马迁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7.出示句子: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 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8.教师范读,学生交流从中体会到的内涵。9.父亲的遗言悲凉而执着,让我们用心感受,学生再次齐读句子。
10.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11.学生交流。
12.司马迁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我们同样用7个字来概括这段段意:记嘱托,整理史料)
13.你从司马迁忙碌的身影中体会到了什么? 14.学生交流。
15.父亲的嘱托,人生的理想,司马迁毅然挑起了这前无古人的历史重担。那么,他是怎样写《史记》的呢? 16.学生交流。(板书:发奋)17.学生质疑。18.板书:发愤。“愤”教师加点。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愤怒,愤懑,气愤...)
19.学生举例。
20.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的第三自然段,找找关键语句,联系课外资料,谈一谈。21.生交流:李陵事件。
22.教师相机叙述:正义直言,却换来牢狱之灾;耿耿忠心,却落得酷刑加身。对于这样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信念,心底里有着建功立业梦想的血性男儿,受到如此惨无人道的折磨,司马迁——(出示)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23.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4.奇耻大辱、悲愤欲绝,也许此时,死,对于司马迁是最简单、最好的解脱。但是,他这样做了吗?
25.出示引读: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26.“发”教师加点。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成 《史记》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27.音乐起,学生品读,而后交流。28.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 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9.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你听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声音? 30.学生充分交流、朗读。
31.师述:司马迁在痛苦中挣扎,在屈辱中抉择。最后,他终于战胜了酷刑,战胜了痛苦,战胜了屈辱,更战胜了自己!(谁能用7个字来概括这段内容?——受酷刑,发愤著书)让我们再次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32.齐读相关语段,配乐。
33.师述: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出示(配合音乐与插图):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 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
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
34.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听到了他怎样的心声? 35.学生描述。36.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37.此时,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仅仅是用墨在写就吗? 38.学生交流。
39.师述: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迁屈服,血泪和生命凝成了辉煌巨著,因为:(生齐)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 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40.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 41.学生交流,擦去板书“发奋”,板书:忍辱负重 百折不挠。
42.让我们用心朗读第三自然段,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为了完成父命、实现理想、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伟男儿!43.学生齐读。
三.表达心声,回归本源,一生回味伟大的司马迁。
44.师述: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从10岁开始攻读史书,20岁开始四方游历,36岁父亲去世
后就着手整理史料,40岁开始编写《史记》,53岁才完成了这部辉煌巨著。《史记》,几 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最后一段,谁也能用7个字来总结段意:耗心血,完成巨著)45.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用手中的笔,用凝练的语言表达我们的心声: 司马迁,我想对您说„„ 46.老师也难耐心中的激情,(出示教师书写的对联)齐读: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 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 横批:中华伟男儿
47.让我们永远记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 司马迁,让我们好好读读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永远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而骄傲和 自豪吧!(板书:辉煌巨著 前无古人)[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 写 《史记》
忍辱负重 辉煌巨著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篇6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
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来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司马迁
父亲的影响与嘱托
专心致志
发愤写
受酷刑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阅读答案 篇7
1. 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 在这段话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3. 用“ ”画出描写司马迁受刑后所想的句子,用“——”画出描写他怎样做的句子。
4.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此句中“重于泰山”指,“轻于鸿毛”指 。
5. 读了这段话,你想对司马迁说:。
6.你还知道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哪些人的死“轻于鸿毛”?各选一例,讲给同学们听。
参考答案:
1.这段话主要写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
2.:“,,。,?!!”
3.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想到这里……工整的隶字。
4.比喻死的伟大,死的轰轰烈烈 比喻死的不值得
5.示例:你这种为理想而牺牲自我的精神真让人敬佩啊。
6.岳飞:戎马一生,只为抗金,保卫自己的国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3课时 篇8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来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遵照嘱托
遭受酷刑完成巨著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案设计 篇9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司马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悟发愤
(一)感悟“为何发愤”
1、师:同学们,提出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请大家默读1、2自然段,想想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2、交流:黄河文化的影响,历史故事的感染,受父亲的影响。
3、出示父亲的一段话:
(出示父亲说的话。)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同学们,用心去读读父亲的话吧,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掂掂临终嘱托的份量。(自由读)
师: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你看,仅一个“临终之时”,就会让我们想到许多许多……昏暗的油灯下,父亲躺在病榻上,他老人家已经……。同学们,他老人家怎么样了啊?
师:这就是父亲临终之时的情形啊,你们再去读这段话,特别关注画横线的部分。(学生自由轻声读)
师: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
师:同学们,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读)
师:泪流满面,拉着儿子的手说。从中我们听到了什么,失望?绝望?这里也有着父亲满心的……
生:希望啊。
生:读。
师: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这是父亲一辈子的愿望,现在成了他最后的愿望。
生:读。
师:千万不要忘记啊。孩子们,不要以为父亲只是了自己。他想告诉我们,记住了历史,就是记住了
我们的祖宗,记住了我们民族的根。人不能没有根啦!
师: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牢记这份临终的嘱托吧。
生:齐读。
师:望着父亲那渐渐合上的双眼,司马迁一定有许多话要对父亲说,他想说什么呢?
(二)感悟“怎样发愤”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指课题)“司发愤写《史记》”的原因。那就是黄河文化的熏陶,英雄故事的激励,父亲临终的嘱托。
师: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指名说
师:(出示:“正当”至“了此残生”)自由轻声地读。
师:知道什么叫“横祸”吗?只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就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突然来临的灭顶之灾,就是—— “飞来横祸”!(补充资料)
师: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
师:能让一个心系父亲嘱托、发愤为国编史的人,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见他所受的刑罚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残酷。据史书记载,从此,司马迁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补充资料)
师: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你可以先说再读,也可以先读再说。
师: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司马迁,该怎么办呢?(出示:“但是”到“隶字”)轻声地读,用心去体会。自由读书。
师:司马迁想到了什么?(“想”的内容变色)
师:司马迁终于选择了生。因为,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齐读
师:我不能做轻于鸿毛的人,我一定要——
生:活下去。
师:我一定要——
生:完成这部史书。
师:是的,“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在古文里是这么说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让我们连读三遍,记住这句千古名言吧。
师:对照上面这句话,能读懂“固”、“或”的意思吗?
生:“固”就是总是的意思,“或”就是有的。
师:同学们,在司马迁看来,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轻于——师:心里装着责任、想着别人的人就——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我一定要……,一定要……。
师:孩子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吧,当他身陷牢笼,有口难辩的时候,他只能默默对自己说。谁来说?(出示:“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师:周围是凶恶狱卒,想想该怎么在心里对自己说?
师:当他孤身一人,独对苍天大地的时候,他又会怎样地呐喊?
9、如果司马迁就这样血溅墙头,了此残生,那他的死就会轻于鸿毛!此时父亲的临终嘱托又似乎在他的耳边回响--(生齐读父亲临终嘱托)父老乡亲们讲述的一个个遭受磨难却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又浮现在他的眼前。他似乎看见了--[
生:季布遭拘捕,做家奴,后来却做了汉室大官;
生: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
生: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成就大业;
生:屈原被流放,但写成了《离骚》;
生:孔子一生遭困,却著作《春秋》;
生:孙膑被剜了膝盖骨而作《兵法》;
生:左丘明双目失明却写出了《国语》;
10、师:孔子、韩非、孙膑、左丘明……这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个个不屈的灵魂,似乎都在对司马迁说着同样一句话:人总是要死的,但要重于泰山,不能轻于鸿毛。想到这里司马迁勇气倍增从心底里呐喊:“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记!“(齐读)”
师:(出示图片)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出示“尽力”至“隶字”)。
师:(楷体变隶书)这就是隶字,它是我国汉代一种通行字体。你看,它外圆内方,刚柔并济。从中,我们分明可以读出两个大字,那就是——
生:发愤,发愤,发愤!
师:因此他选择了编写《史记》,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劳累,选择了孤苦,课件出示:
那是一个风沙满天的清晨,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
(6)师生交流
(7)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你们丰富的想象,绚丽的话语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发愤、发愤、发愤。(学生齐说)
师:(1)、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出示文字1)
(2)、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让我们读体现司马迁人生观的句子。(出示文字2)
(3)、那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生命结晶的象征,让我们读最后一节。(出示文字3)
师:请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特别要关注文中那看似抽象的数字。想想看,它意味着什么?
师:是啊,人生能有多少个13年啦!
生:52万字说明《史记》很长。
师:我们的语文书大约五万字,而史记是五十二万字啊。而且没有任何的先进设备,就靠他一页页,一行行,一个个地写出来的呀。
师:所以,文中说——(齐读)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什么叫“前无古人”啊?请结合课文内容,用这样的形式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在此之前,从来没 有 ,这就叫前无古人。)
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写出这么长的一部书来。
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的历史。
生: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毕生的心血完成一部史书。
生: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13年时间,写出52万字的史书。
师:现在,如果再有人问起我们,《史记》是什么?,你能自豪地告诉他吗?
(出示:《史记》是 )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
师: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
师:学会了一个新词——发愤
发愤是发愤是左丘明眼睛瞎后写成的《国语》;
发愤是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后写出的《兵法》
发愤是海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练习题的内容 篇10
学什么
能正确读、写和运用生字、理解新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司马迁治学的刻苦和顽强的信念。
怎样学
一、读文感悟
把让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体会含义。
二、日积月累
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借助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课外拓展
你还知道《史记》中的哪些事故?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测一测
1、语音世界(看拼音,写词语)
kù xíng chǐ rǔ tài shān hào jìn lì zì
( ) ( ) ( ) ( ) ( )
sì chù yóu lì fēi lái héng huò bēi fèn jiāo jiā
( ) ( ) ( )
二、择优录用(在括号里选择搭配准确的词下划“——”)
四处(游历 游览) (研读 阅读)历史文献
牢记(嘱咐 嘱托) (充足 充实)历史知识
(再想你为什么这样起?括号里的`两个词有什么不同?)
三、顺理成章(请按课文内容理清顺序)
( )司马迁耗尽毕生心血,终于完成了辉煌巨著 《史记》。
( )司马迁立志编写史书,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
( )面对飞来横祸,司马迁没有屈服,仍然坚持写史书。
(完成本题后,你有什么发现?能按顺序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吗?)
四、课文传真
1、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 ,有的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 吗?”
说说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
2、就这样,司马迁 写作,用了整整 时间,终于完成了一 字的辉煌巨著 《史记》。这部 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 的心血,是他用 写成
的。
读了这段话,我的感受是 。
再提高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篇11
公元前,汉武帝由于匈奴扣押了汉朝使臣苏武等人,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前去攻打匈奴,但是,他这次却打了个打败仗,差点儿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利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八万骑兵团团围困住李陵的步兵。虽然李陵的箭法精准,手下的兵士也都骁勇善战,他所率领的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却越来越多,最终,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有援兵,最后只有四百余名兵士突围出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传到朝廷之后,整个朝廷都为之震动。汉武帝便将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牢问罪,并且召集群臣,讨论李陵所犯下的罪行。
大臣们都指贵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当汉武帝问到太史令司马迁的时候,司马迁说:“李陵所带去的兵士不过五千人,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虽然他此次打了败仗,但是却杀了如此多的敌人,也能够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我认为他一定有自己的苦衷,他肯定心中还想着日后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听了司马迁这番话,汉武帝认为他这是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如此为投降敌人的人辩解,岂不是有心要违抗朝廷吗?”于是,汉武帝一声令下,就让人将司马迁拉下去,关到监狱之中,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最后的结果,给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破坏生殖器的刑罚)。司马迁家中无钱赎罪,只好受了这耻辱的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乃是一件极其耻辱的事情,他曾经为此想到自杀。但是,他想到自己有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还没有完成,不能就这么死掉。因为当时他正在投入全部的精力来写一部史书,这就是《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数代都担任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10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来到了长安,继承家学,从小就读了大量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使自己的眼界更加幵阔。从20岁开始,司马迁就开始游历祖国各地。他曾经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去过长沙,在汩罗江边凭吊了爱国诗人屈原;他还曾经去往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还去过刘邦的故乡,在此听沛县的父老讲述了刘邦当年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积累r大量的历史知识,同时,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自己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之后,司马迁便当上了汉武帝刘彻的侍从官,曾跟随汉武帝到全国各地巡查,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谈去世之后,司马迁便继承父亲,担任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司马迁正准备着手写作史书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而得罪了汉武帝,被关人监狱,并受了刑。为此,司马迁十分痛苦,他认为自己的身体受了腐刑,已经毁了,没有用了。
但他又想:以前周文王在羑里被关了三年,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之间,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被放逐,写下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却写出了《国语》;孙膑的膝盖骨被剜掉,却修订了《兵法》。《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古人在心情忧郁悲愤的时候写的。这些历史上著名的著作,大都是理想行不通、作者郁闷幽怨的时候才写出来的。为何自己不能利用这个时机好好地写这部史书呢?
于是,司马迁就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宏大历史之作《史记》。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描述。他对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同时,还表现出了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的同情。司马迀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通俗的文字。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方面,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可以说,《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出狱以后,担任中书令。后来,他终因郁郁寡欢而死。但司马迁和他的历史著作《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司马迁的介绍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1]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文史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思想
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天文
在两汉时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马迁。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对天文星象精到造诣的专家。其实只要仔细读其《史记》的《天官书》、《律书》、《历书》,就可明白称他为天文星家专家决非虚誉。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即据春秋242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等星象,联系点天子衰微、诸候力政、五伯代兴及到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动荡,而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最后才认为“天人之际续备”。这是司马迁天文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推荐阅读: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06-1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教学反思09-15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08-27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作文800字07-03
司马迁名人名言08-03
中考作文素材-司马迁08-29
送窦司马贬宜春,送窦司马贬宜春李白,送窦司马贬宜春的意思,送窦司马贬宜春07-14
司马文正公挽词,司马文正公挽词黄庭坚,司马文正公挽词的意思,司马文正公挽10-23
读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有感06-09
初中初一作文750字:司马迁VS屈原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