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ysqli_fetch_assoc()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mysqli_result, boolean given in /www/wwwroot/qikantianxia.com/e/action/CCYip.php on line 71
热泵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研究分析

热泵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研究分析

2024-09-29

热泵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研究分析(共7篇)

热泵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研究分析 篇1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热泵技术是近年来在全世界非常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热泵”是一种能从自然界的空气、水或土壤中获取低品位热能,经过电力做功,提供可被人们所用的高品位热能的装置。20世纪70年代以来,热泵工业进入了黄金时期,世界各国对热泵的研究工作都十分重视。诸如国际能源机构和欧洲共同体,都制定了大型热泵发展计划。热泵新技术层出不穷,热泵的用途也在不断的开拓,广泛应用于空调和工业领域,在能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

相对世界热泵的发展,中国热泵的研究工作起步约晚20-30年左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建设新高潮的到来,热泵技术才开始引入中国。进入21世纪后,由于中国沿海地区的快速城市化、人均GDP的增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因素拉动了中国空调市场的发展,促进了热泵在中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经过多年的培育,中国热泵行业开始从导入期转入成长期。热泵行业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能源紧张使得热泵节能优势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与多方力量的加入推动行业技术创新有很大关系。随着中央政府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和能源趋紧,尤其是电力短缺,全国各地方政府纷纷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鼓励使用热泵产品就是其应对措施之一,这些积极的鼓励政策给热泵市场注入了活力,并在华东、华南、华北等地区形成了热泵经济带,热泵市场悄然升温。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09年7月28日,中国热泵产业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它标志着我国热泵行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热泵技术关键产品空气能热水器行业自此可获得从技术研发、行业发展及市场策略等多方面的组织性支持。

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面临着巨大的能源压力。一方面,中国经济要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求能源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会鼓励各种节能设备和技术的推广,所以未来几年,热泵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地源热泵行业发展可行性分析报告》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热泵的概念、分类、发展历史及应用情况等,接着详细分析了主要热泵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国际国内热泵行业的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太阳能热泵的发展。随后,报告对热泵市场做了区域市场分析、关联产业分析、国内典型工程案例分析和重点企业运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热泵行业的投资潜力。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地源热泵行业发展可行性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热泵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研究分析 篇2

对于各种废弃物的开发利用, 将其作为资源开发, 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每回收利用1万吨废旧物资, 可以节约自然资源4.12万吨, 节约能源1.4万吨标煤, 减少6~10万吨垃圾处理量;每利用1万吨废钢铁, 可出钢8 500吨, 节约成品铁矿石2万吨, 节能0.4万吨标准煤, 少产生1.2万吨矿渣, 比用铁矿石炼钢节约2/3的工时。每利用1万吨废纸, 可生产纸浆8 000吨, 节约木材3万立方米, 节约能源1.2万吨标准煤, 节水100万立方米, 少排放废水90多万立方米, 节电600万度。电器产品换代的节律越来越快, 报废电器中的元器件平均只用了2万小时, 只相当于设计寿命的1/25, 这些元器件还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在中国日益灵活宽松的经济发展政策指引下, 民间个体私营经济投资越来越活跃, 为满足市场经济多方面的需求,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由于具有企业规模灵活、设立方便、转型容易等特点, 最先迎合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往往是中小规模企业,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型经济的方展方向。

2008年1~11月我国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87, 120, 030, 000元,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 511, 572, 000元, 实现累计利润总额2, 023, 535, 000元。2009年1~11月我国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 619, 162.00千元, 比2008年同期增长24.42%;实现累计利润总额2, 515, 248.00千元, 比2008年同期增长3.59%。

热泵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研究分析 篇3

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中国现阶段的银行可以分为三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011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长,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总资产余额达83.3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6.7%;负债规模达78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6.2%。

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将更加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继续提升,中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6-8%高速增长,中国银行业将继续得益于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中国银行业将实施更加多元化的经营战略。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

1、国内外经营环境分析与展望

2011年世界经济延续弱势复苏的态势,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受欧美债务危机及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也逐季放缓。

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欧债危机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美国经济可能趋于好转但明显回暖的可能性不大,日本受灾后重建短期提振经济增速可能稍微加快,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和通胀压力可能继续下行。中国经济增速可能继续放缓。

2、货币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1年中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三次加息和数量型工具的收紧操作引致银行信贷增速下降、净息差扩大,准备金率连续上调加大了流动性压力,人民币汇率及其预期变化对外汇存贷款业务影响显著。

2012年,预计货币政策维持稳健的总体基调不变。存款准备金率还会下调1-3次,每次0.5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稳中趋降,信贷增量适度扩大,人民币升值放缓,并呈现双向波动的运行格局。

3、银行业监管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1年,监管机构推动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服务实体经济,搭建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银行监管新框架,规范银行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也对银行业的监管达标和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在监管政策密集出台以后,预计将对推动现有政策的完善和执行,同时监管政策将会适度灵活 。监管部门将推动银行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做好风险防范,并统筹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完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2012年,银行业将不断加强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并继续通过战略转型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转型

1、银行业机构概况

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公司治理、组织架构、流程再造、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均呈现可喜变化。

2012年,银行业将继续本着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宗旨,严格遵循监管指引,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规范有序开展竞争,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力争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格局。

2、战略转型综述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稳步推进。信贷结构更趋合理,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综合化稳步发展,经营布局不断优化。国际综合竞争力增强,品牌声誉继续提升。未来不同类型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和趋势也有所差异。一是政策性银行将继续探索、深化专业化或商业化改革。二是大型商业银行将深入优化调整经营结构,积极审慎推进综合化、国际化发展。三是中小商业银行将加强在专业市场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将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或区域优势。

3、综合经营发展概况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试点持续稳步推进。在综合经营平台功能不断健全的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探索和完善集团管理体制机制,与非银行控股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日益提升,并对国际化战略推进及整体战略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2年试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积极审慎地探索综合经营新领域、不断完善综合经营机制。监管机构也将持续加强监管,审慎稳妥推进综合化经营。

4、国际化发展概况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大型银行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新的成绩,服务网络向纵深拓展,本地化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挑战。未来中国银行业将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努力打造全球金融服务能力,继续坚持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并举原则选择国际化目标市场,以物理网点、电子渠道、业务拓展的有机结合来拓展服务网络,通过股权并购和战略合作探索国际化发展新思路。

5、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化发展

在监管机构的规划和指引下,中国银行业愈加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正在谋求从“银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银行”转变,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也逐步从业务生产向经营分析、风险控制、战略决策、深入的客户信息挖掘等管理环节渗透。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业务

2011年,资产业务平稳增长,贷款增速明显回落。资产同比增长18.90%,增速继续回归常态,中小银行市场份额继续稳步上升,贷款增速继续回落,不良贷款保持“双降”态势。从结构看,公司贷款比重略有回升,贷款长期化趋势有所减弱,行业投放有所分化,区域投放日渐均衡。个人贷款整体发展势头良好,消费贷款短期化明显,经营性贷款期限延长。

2012年资产业务增速可能继续有所放缓,结构调整压力相应有所加大。中国银行业将紧随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步伐,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优化资产业务结构、夯实业务发展基础、拓展优质特色业务、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确保资产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银行业的负债业务

2011年中国银行业负债同比增长18.6%,比2010年下降1.8个百分点。定期存款比重有所提高,负债成本明显上升,外币存款总额快速增长。为破解存款增长难题,银行业积极探索主动负债业务,同业存放大幅增加,发行次级债规模创新高,卖出回购金融资产规模明显增加。

2012年,预计银行业负债业务和存款规模仍将适度增长,增速继续呈回落趋势。储蓄存款占比保持稳定,增长呈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定期存款占比趋于上升,但增速可能回落。主动负债业务将稳中有升,同业存款、拆入资金占比进一步提高,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等业务的规模将明显扩大。

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

2011年除了与股市相关的代理类中间业务增速相对较慢外,银行业其他各类中间业务快速发展,增速均在3成以上。中间业务还呈现出发展策略差异化、产品创新高频化、经营发展国际化等特征,发展水平及层次持续提升。

2012年,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性推进、直接融资市场加快发展、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等将为中间业务发展提供新的空间,银行转型发展积极性的持续提高也将为中间业务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中间业务发展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经济增速放缓、监管趋严等等。预计2012年银行中间业务整体上仍将呈平稳发展态势,但收入增速可能明显放缓,并将更加注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业务竞争将更加依靠服务、创新和管理驱动。

中国银行业的服务改进与履行社会责任

1、金融服务改进情况

2011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分别从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渠道、优化业务流程、创新金融服务、展示服务亮点、组织专题活动、正视差距问题等七个方面持续推进服务改进工作。

2、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

2011年中国银行业加快推动社会责任管理:一是发挥金融核心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二是引导信贷资源配置,深入推进金融普惠;三是践行绿色金融,全面促进环保建设;四是提升专业金融服务,满足客户金融需求;五是强化人本管理,推动行业幸福成长;六是致力和谐社会发展,积极增加公众福祉。

中国银行业的风险与资本管理

1、信用风险管理

2011年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不良贷款实现“双降”,资产质量保持较好水平,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信贷资产结构持续优化,组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2012年银行业将积极应对经济增速趋缓、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上升带来的挑战,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的信用风险,持续提升精细化管控水平。

2、市场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管理

2011年,中国银行业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在国内外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环境下,中国银行业持续优化、提升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风险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同时,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仍面临一定挑战。

2012年中国银行业将继续努力提高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持续优化市场风险管理工具、技术和流程,强化市场风险量化管理能力,加强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增强流动性风险监控和预警能力。

3、合规及操作风险管理

2011年中国银行业不断加强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操作风险计量工具和方法不断完善,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但在合规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操作风险管理技术和能力等方面仍有待加强。2012年,中国银行业将持续加强合规文化建设,树立全面合规理念,完善合规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深入推进操作风险高级法实施和应用,通过持续加强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整体案件防控能力。

4、新资本协议实施与资本管理

2011年,新资本协议分类、分层实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银行业深入贯彻落实新监管标准,全面加强资本管理,不断拓展经济资本管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水平不断提高。但银行业仍面临着新资本协议实施的数据基础不够扎实、资本管理体系仍不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2012年,中国银行业将继续依托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工作,持续夯实数据基础,以内部评级系统为核心,积极提升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和水平,并结合银行发展战略,动态制定中长期资本规划,积极推进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建设。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业绩

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生息资产增速有所下降,净息差持续反弹,成本收入比继续下降,手续费收入增速提升,部分银行的信用成本小幅提高,拨备力度微幅上升。从驱动盈利增长的各个因素来看,2011年的情况与2010年基本类似:第一,生息资产增速虽然继续有所下降,但仍是驱动银行净利润增长的最稳定、最主要因素;第二,受贷款供求关系和上一轮加息的影响,净息差持续反弹,对银行利润的贡献作用继续回升,是驱动2011年盈利增长的重要因素;第三,银行业成本收入比继续下降,对净利润的正向贡献有所提升;第四,社会总体物价水平的显著上涨和信贷投放额度被有效管控等因素客观上推升了手续费收入的增速,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增长的贡献度显著提高;第五,为了逐步达到“拨贷比”(拨备率)的监管规定,一些银行的信用成本小幅提高,拨备力度微幅上升,对净利润增长的贡献也由正转负。

预计2012年银行业盈利增速将明显下滑。各驱动因素的具体影响是:第一,受银行信贷总体需求放缓、贷款新规继续深入实施、境外资金流入放缓、存款增长形势依然严峻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银行业生息资产增速可能略有放缓,但仍是拉动盈利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第二,经济增速下行使得信贷需求有所放缓,稳健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微调预调,信贷供给的绝对规模可能略有扩大,信贷供需矛盾有所缓解,银行贷款议价能力有所下降,净息差逐步见顶回落,对银行盈利增长的贡献度有所降低。但我们判断,由于2011年净息差呈现单边上行走势,翘尾因素仍然会使得2012年净息差产生正贡献。第三,由于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和社会总体物价水平的回落,以及信贷供求环境和中间业务收费环境的变化,传统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增速可能平稳回落,信贷替代型等中间业务收入增长速度可能显著放缓,手续费收入对银行业盈利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第四,由于银行业收入增长放缓而管理费用增长稳定,前期持续下降的成本收入比已经达到历史新低,未来一个时期将基本保持稳定,不会对银行业盈利增长产生明显贡献。第五,不良贷款的绝对额可能出现反弹,“拨贷比”的监管要求为信用成本率设置了“底限”(即当期拨备至少应达到增量贷款的2.5%),银行进一步降低信用成本率来释放盈利的空间将受到一定限制。

总之,中国银行业盈利增长与实体经济发展基本适应,且带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特征,也是良好外部环境下银行积极参与竞争、努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结果,不存在所谓“暴利”之说。前瞻地看,受经济增速放缓、金融脱媒发展、金融改革加速、监管更趋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银行业可能出现资产增速适度下降、息差逐步收窄、不良资产有所反弹的态势,利润增长将明显减速、较为温和。

中国银行业的现今问题

1、影子银行和社会融资规模

2011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有所下降,银行表外融资波动剧烈,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发展较快。部分“影子银行”机构出现非规范经营行为,民间借贷在局部地区迅猛发展并出现风潮。社会融资规模和结构的显著变化、影子银行和民间借贷问题的出现,是金融结构、法律环境、信用体系等制度性因素,以及经济金融走势等周期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2年,受经济金融走势变化、金融监管加强、金融改革深化等因素的影响,预计中国社会融资规模稳步增长,表外融资占比下降。非银行融资仍将维持较快增速。影子银行问题将逐步得以规范,民间借贷增速放缓。

2、利率市场化及其影响

利率市场化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诸多重大挑战,但也将提供一些业务机遇。银行需要提高定价能力,资产需要重新配置,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问题将更加突出,价格竞争加剧导致利差收窄,短期内银行业盈利能力将受到影响。同时利率市场化为银行产品创新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有利于银行提升客户服务能力;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将更加活跃,有利于增加金融市场业务收入;债券市场发展壮大给银行开展相关中间业务带来机遇。中国银行业将从提升定价能力、强化金融创新、推动业务转型、改进风险管理和加强同业协调等方面入手,确保在利率进一步市场化的环境下持续健康发展。

3、银行理财业务发展

2011年银行理财业务呈爆发性增长的态势,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引发了少数银行违规高息揽存、资金池类理财产品黑箱运作、表外资金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变化,既有来自市场需求和银行供给层面的因素,也有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等因素。

热泵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研究分析 篇4

传媒产业是指传播各类信息、知识的传媒实体部分所构成的产业群,它是生产、传播各种以文字、图形、艺术、语言、影像、声音、数码、符号等形式存在的信息产品以及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的特殊产业。

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传媒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中国传媒行业的概念,接着分析了中国传媒行业发展环境,然后对中国传媒行业市场运行态势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传媒行业面临的机遇及发展前景。您若想对中国传媒行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该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第一章 传媒产业相关概述

第一节 传媒行业阐述

一、行业地位与作用

二、传媒产业的本质

三、中国传媒业分类统计标准

第二节 传媒行业特点

一、相对垄断性

二、独特的赢利模式

三、良好的赢利能力

四、显著的规模效益及多元化效益

第三节 新时期传媒产业社会角色定位的特征

一、实体组织和事业单位双重地位

二、个体和社会双重身份

三、传播及经营双重功能

四、国内及国际双重领域

第四节 传媒业的价值分析

一、传媒的产业价值

二、媒体公信力具有社会价值

三、媒体亲和力蕴含的文化价值

四、传媒产品创新价值特征

五、传媒产品创新价值效度

第二章 2010-2011年世界传媒行业运行形势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世界传媒业运行分析

一、世界传播格局的变化分析

二、国际传媒巨头的并购热潮

三、世界数字传媒产业快速发展

四、全球华文传媒发展现状与态势

五、全球各地报业积极开拓多媒体和网络业务

六、部分传媒对于利益冲突的规范

七、中西方媒体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美国传媒业

一、美国放宽传媒集团跨媒体所有权禁令

二、次贷危机对美国传媒产业的影响

三、美国报业发展状况分析

四、美国华文传媒发展概况

五、美国电视业和垂直集成战略

六、美国传媒新闻资源整合策略

第三节 英国传媒业

一、英国传媒智库基本发展情况概述

二、英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分析

三、英国媒体的自我约束及其法律限制

第四节 日本传媒业

一、日本传媒体制的传统及其变革分析

二、日本华文传媒发展特点

三、日本报业专卖发行制度的启示

四、日本新闻传媒业的主要调控手段

五、日本媒体城市报道的经验分析

第五节 法国传媒业

一、法国付费报刊发行量逆转向上

二、法国传统报刊增设网站收入大增

三、免费报纸对法国媒体广告收入起到拉动作用

四、法国免费报纸对传统报刊已形成冲击

第六节 其他国家传媒产业分析

一、东南亚地区华文传媒的发展现况

二、新西兰华文传媒发展概况

三、加拿大华文传媒发展趋势分析

四、德国期刊业的发展现状

五、澳大利亚民众网络媒体用时首超电视媒体

第三章 2010-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整体运行形势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传媒业运行新形势透析

一、中国传媒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二、中国传媒业开放发展探索分析

三、中国传媒产业的智库建设

四、我国将从媒体大国走向媒体强国

五、中国传媒业创新分析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大众传媒与金融监管分析

一、大众传媒和政府金融监管的关系

二、大众传媒在金融监管中的积极影响

三、大众传媒对金融监管的负面作用

四、发挥大众传媒在金融监管中作用的策略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集团化的发展分析

一、传媒集团的模式

二、传媒业集团化运作的层次探析

三、传媒集团的资源整合及优势

四、中国传媒集团经营机构发展瓶颈和职能

第四节 2010-2011年中国区域传媒业的发展分析

一、传媒的区域化概念

二、传媒区域聚集规律解析

三、从多维视角看中国的区域传媒经济

四、传媒产业区域发展的战略构画 第四章 2010-2011年金融危机对传媒产业影响分析

第一节 全球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影响分析

一、金融危机对欧美传媒业三个层面的影响分析

二、金融危机对传媒广告经营的影响分析

三、金融危机对传媒业投融资的影响

四、金融危机将引发传媒业变局

第二节 金融危机下媒体产业的发展机遇分析

一、金融危机下我国传媒产业面临的机遇

二、“口红效应”或将给传媒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三、金融危机给我国新媒体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四、金融危机下中国新媒体市场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金融危机下传媒产业发展策略

一、金融危机下传媒企业抱团过冬

二、传媒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和措施

三、传媒业应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章 2010-2011年中国传媒业市场走势深度剖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传媒市场发展总体概况

一、中国传媒业市场形成二、中国传媒业市场化发展进展

三、中国城市传媒业市场的发展模式探析

四、影响传媒业市场的关键因素分析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传媒市场上的民资分析

一、民营传媒的发展模式

二、民营资本对传媒内容的影响

三、民营传媒业的SWOT分析

四、我国民营电视传媒企业的经营模式探析

五、复合型人才稀缺成民营传媒发展障碍

六、中国民营电视产业的发展战略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传媒市场上的外资分析

一、外资传媒业加速在中国的发展

二、外资传媒进军中国的策略

三、外资传媒试水中国市场遭遇的难题

第四节 2010-2011年中国传媒业市场管理和营销

一、传媒经营管理和运作

二、传媒产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三、现代传媒业的营销策略

四、传媒市场定位方法与应注意的问题

五、传媒市场定位效用的优化策略分析

六、从企业传播价值链角度看传媒广告营销 第六章 2010-2011年中国电视媒体运行分析

第一节 电视传媒业的地位

一、主导产业

二、支柱产业

三、基础产业

四、先导产业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电视传媒业整体运行分析

一、中国电视媒体业的多元化经营

二、我国电视媒体行业的转型与创新分析

三、电视媒体发展的几个措施

四、电视媒体的大众化发展态势及其思路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新媒体时代的电视媒体分析

一、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情况分析

二、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探析

三、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对策分析

四、新媒体环境下民营电视媒体数字通路发展展望

第四节 2010-2011年中国电视广告产业发展分析

一、电视广告概念与特点

二、电视广告的表现形式

三、中国电视广告产业发展历程

四、中国电视广告产业发展现状

五、数字化对电视广告产业发展的影响

六、电视广告的营销策略分析

第五节 2010-2011年中国电视传媒市场的竞争分析

一、中央电视台优势显著

二、省级卫视群体处于战国时代

三、城市电视台发展优势分析

四、国外媒体及民营电视逐鹿中国市场

第六节 2010-2011年中国电视传媒机构的市场发展战略

一、品牌战略

二、客户和产品战略

三、销售战略

四、价格战略

五、频道战略

六、投(融)资战略

第七章 2010-2011年中国网络媒体运行分析

第一节 相关介绍

一、网络媒体的优势

二、网络媒体的特性

三、网络媒体收入模式

四、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决定要素

五、网络媒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及责任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网络媒体产业运行形势分析

一、网络媒体成大传媒时代领跑者

二、中国网络媒体商业化之后的新变化

三、中国网络媒体与传播盘点

四、中国网络媒体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出路

五、中国网络媒体产业的战略定位和对策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网络媒体广告分析

一、网络广告的本质特征

二、中国网络广告市场投放情况

三、制约中国网络广告发展的因素

四、中国网络广告监管的问题分析

五、中国网络广告的瓶颈及其发展策略

第四节 2010-2011年中国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分析

一、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关系

二、网络对传统媒体产生的冲击

三、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补性

四、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之路

第八章 2010-2011年中国的广播业运行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广播业发展总况

一、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二、广播产业价值链发展分析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广播产业分析

一、广播业融合新媒体取得突破

二、广播媒体的荣耀与辉煌盘点

三、中国广播媒体新趋向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广播市场分析

一、中国重点城市广播收听市场分析

二、中国广播主要收听市场分析

三、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广播市场分析

第四节 2010-2011年中国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业的分析

一、媒介融合时代广播业发展面临的局势

二、媒介融合时代广播业的发展措施

三、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途径探析

第五节 2010-2011年中国广播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一、意识形态的制约

二、体制性障碍的制约

三、政策性瓶颈

四、资金与人才等局限性障碍的制约

第六节 2010-2011年中国广播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应充分深刻认识广播产业属性

二、发展广播产业的优势与关键点

三、深化广播体制改革及体制创新

四、加快广播政策研究和国际传媒趋势接轨

五、加快广播人才培养以突破人才瓶颈

六、跟上世界广播新技术并大力发展数字广播 第九章 2010-2011年中国其他媒体运行分析

第一节 户外媒体

一、户外广告媒体的传播特性

二、户外广告媒体的主要优势

三、中国户外媒体市场状况分析

四、2010年中国户外新媒体行业盘点

五、中国户外媒体走向品牌经营

六、中国户外媒体迈入“地下时代”

七、户外媒体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

八、户外媒体的创新思路分析

第二节 报纸

一、我国主要城市报业市场发展情况

二、现代报纸发展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三、市场化报纸的发行策略分析

四、我国报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对策

五、金融危机下中国报业的发展策略

第三节 期刊

一、中国期刊业发展状况分析

二、品牌期刊的经营思路分析

三、我国期刊业面临五大问题

四、小众化品牌是期刊发展必经之路

五、中国期刊媒体反细分化的策略探究

第四节 电影

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电影市场已接近全球前

十三、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

四、中国电影产业步入市场营销时代

五、中国电影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六、我国电影产业完整价值链的战略对策解析 第十章 2010-2011年国外知名传媒企业运行分析

第一节 时代华纳(TIMEWARNER)

一、企业简介

二、时代华纳旗下品牌

三、2007-2009年时代华纳经营状况

第二节 迪斯尼(THE WALT DISNEY COMPANY GROUP)

一、公司简介

二、迪斯尼经营状况

第三节 维亚康姆(VIACOM)

一、公司简介

二、、维亚康姆经营状况

第四节 维旺迪(VIVENDI)

一、公司简介

二、维旺迪经营状况

第五节 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

一、企业简介

二、新闻集团经营状况

第六节 贝塔斯曼

一、公司简介

二、贝塔斯曼的发展史

三、贝塔斯曼经营状况

四、透视贝塔斯曼在中国市场的退出

第十一章 2010-2011年中国国内主要的上市传媒企业运营财务状况分析(企业可自选)

第一节 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600088)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二节 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600037)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三节 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832)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四节 陕西广电网络传媒股份有限公司(600831)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五节 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000917)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六节 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000504)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七节 略……

第十二章 2010-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竞争新格局透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传媒业的竞争形势

一、传统媒体面临新竞争的威胁

二、新媒体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三、并购微妙改变传媒产业的竞争局势

四、透析中国男性时尚期刊的竞争环境

五、互联网广告市场将赶超报纸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的竞争法则分析

一、核心及非核心竞争力整合成现实竞争力

二、兼顾受众、对手及自身的三维竞争

三、用经济与出色创造竞争优势

四、竞争优势应有媒体内外两部分决定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对竞争情报的获取分析

一、信息是竞争情报的基础

二、综合竞争情报将成为媒体决策参考的重点

三、公开信息依然是媒体获取竞争情报的主要渠道

四、媒体在获取竞争情报方面存在的误区

第四节 2010-2011年中国传媒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

一、垂直型整合二、组织结构创新

三、研发创新

四、管理创新

第五节 2010-2011年中国传媒的国际化竞争战略探析

一、中国传媒跨入国际竞争的战略意义

二、中国传媒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中国传媒国际竞争的主要途径

第六节 2011-2015年中国传媒行业竞争战略的新趋势

一、从追求市场占有率走向追求个人占有率

二、从“内容为王”走向“产品为王”

三、从“巨内容”走向“微内容”

第十三章 2010-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的资本运作深度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的必要性

一、传媒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必需选择

二、传媒集团深化改革环境下的要求

三、盘活传媒资产的重要措施

四、有益于传媒业配置资源、融通资金及转换体制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传媒资本运营的可行性分析

一、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传媒产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时机已比较成熟

三、严格的政策管制下传媒资本运营仍有机遇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的资本市场分析

一、不同阶段传媒对资本的不同认知

二、传媒业投(融)资政策的变迁

三、论资本市场中政府的管理与调控

四、诱惑与陷阱是资本市场的两重性

五、传媒产业需要资本市场的原因

六、中国传媒产业上市融资的几种方式

第四节 2010-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传媒无形资本运营解析

一、无形资本运营含义及作用

二、传媒业无形资产评估方法

三、传媒业无形资本运营的方式

四、传媒产业投资式无形资本的运营

第五节 2010-2011年中国传媒业资本运营的四种方式

一、多元化资本运营

二、跨行业整合的资本运营

三、跨地区布局的资本运营

四、规范化治理的资本运营

第十四章 2010-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法律问题

一、新闻传媒业分类管理存在的法律问题

二、国外传媒分类管理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三、国外传媒业的法律规制对中国启示

四、新闻传媒业准入制度的法律问题

五、传媒业集团化整合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传媒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制约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存在的危机

三、传媒业区域化发展带来的问题

四、中国传媒产业产权体制上的缺陷

五、中国传媒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传媒产业的产权多元化

二、传媒产业解决角色冲突的策略

三、解决东西部传媒经济失衡的对策

四、中国报业集团的发展对策

五、中国传媒业走向国际的空间及策略分析

第十五章 2011-2015年中国传媒行业的投资战略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传媒业的投资环境

一、中国传媒产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及其影响分析

二、中国传媒业风险与产出的投资特性解析

三、中国传媒业吸引投资者广泛关注

四、后奥运时代政府的扶持将利好我国传媒产业发展

第二节 2011-2015年中国传媒业市场投资热点分析

一、P2P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电视媒体彰显投资价值

二、互动电视提升新媒体产业投资价值

三、车载电视媒体成为投资新热点

第三节 2011-2015年中国传媒行业整体风险分析

一、结构性风险

二、市场风险

三、政策风险

四、财务风险

第四节 2011-2015年中国传媒投资领域的可行性分析

一、媒体核心业务

二、传媒经营业务

三、传媒咨询整合业务

四、传媒技术装备业务

第五节 2011-2015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投资策略

一、专注细分市场

二、延伸传媒产业价值链

三、跨行业及跨媒体的整合四、提供增值服务

五、打造新型媒休巨人

第十六章 2011-2015年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第一节 2011-2015年中国传媒业发展展望

一、中国传媒业各领域发展展望

二、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动向

三、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 2011-2015年中国传媒业前景预测

一、未来全球传媒业发展预测

二、未来我国新媒体市场前景广阔

三、付费高清电视发展前景分析

第三节 2011-2015年中国传媒业的发展趋势探析

一、传媒媒体读者和受众的八个消费趋势

二、中国传媒业的九大发展趋势

三、未来传媒产业创新的发展趋势

四、新闻媒介管理模式由资产管理转向资本管理

五、我国传媒产业将迈向Media2.0时代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全球消费者每年将为各类传媒所支付的金额

图表:传媒产品创新的市场创新度分析模型

图表:日本报纸的发行状况与普及率

图表:专卖店从业人员与专卖店数量的推移

图表:读者购报方式比较

图表:世界部分国家的日报发行量

图表:全国各类频道收视份额表 图表:全国卫星电视频道收视排名

图表:中国省级卫视的收视份额

图表:互联网、报纸、广播、电视传播特性的比较

图表:中国广播电台和广播频道变化情况

图表:中国听众经常收听的广播内容的百分比

图表:中国广播听众性别的变化情况

图表:中国广播听众年龄构成的变化情况

图表:广播产业价值链的基本模型

图表:2006年全国各类型频率所占份额比例

图表:2006年全国平均占有率排名前十位的电台

图表:全国广播广告营业额

图表: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陕西广电网络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陕西广电网络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陕西广电网络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陕西广电网络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陕西广电网络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陕西广电网络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陕西广电网络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热泵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研究分析 篇5

2013-2018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报告目录部分:

第一章 物联网行业基本情况 第一节 物联网行业的定义及分类

第二节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三节 物联网行业特点分析

第二章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发展PEST(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08-2013年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运行

二、金融运行

第二节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重点政策汇总

二、重点政策及重大事件分析

三、政策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节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一、行业发展社会环境概述

二、具体社会环境分析

第四节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一、行业主要技术术语及简要解释

二、2011年行业劳动生产率

三、行业技术现状及研发趋势预测

第三章 2012年物联网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节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规模分析 第二节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集中度分析 第三节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产品结构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四节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行业资金渠道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三、兼并重组情况分析

四、行业投资特点分析

第五节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运行情况及特点分析

一、行业节能减排分析

二、行业规模经济情况分析

三、行业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分析

第六节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市场供需分析

一、供需总量及速率分析

二、供需结构变化分析

三、2010-2012年供给预测

第七节 2013-2018年物联网行业市场供需预测分析

一、需求总量分析

二、需求结构变化分析

三、2013-2018年市场供需预测

四、供需平衡分析及预测

五、价格变化分析及预测

第四章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第一节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分析

一、进入壁垒分析

二、退出壁垒分析

第二节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二、行业当前竞争特点总结

第三节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替代产品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五章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进出口情况分析 第一节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全球市场情况分析

一、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的竞争格局

二、2008-2013年行物联网业主要国家生产情况分析

三、2013-2018年物联网行业全球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节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进口情况分析

一、进口数量及金额分析

二、2008-2013年行业进口结构分析

三、2008-2013年行业进口特点分析

四、2013-2018年行业进口预测 第三节 2008-2013年行业出口情况分析

一、2008-2013年行业全球贸易政策分析

二、2008-2013年出口数量及金额分析

三、2008-2013年行业出口结构分析

四、2008-2013年出口特点分析

五、2013-2018年行业出口预测

第六章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物联网行业产业链介绍

第二节 2009年物联网行业上游产业分析

一、上游产业生产情况分析

二、上游市场供需情况分析

第三节 上游行业对物联网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四节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下游产业分析

一、下游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二、下游行业发展趋势

第五节 下游行业对物联网行业的影响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六节 上游重点子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行业规模

二、供求状况

三、财务情况

四、运行特点

五、发展趋势

六、上游子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第七节 下游重点子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行业规模

二、供求状况

三、财务情况

四、运行特点

五、发展趋势

六、下游子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第七章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财务状况分析 第一节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三费变化情况 第二节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一、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二、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四、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六、行业财务状况总体评价

第三节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财务状况总体评价 第四节 2013-2018年物联网行业总体赢利能力预测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八章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区域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节物联网行业区域分布总体分析及预测

一、行业区域分布特点分析及变化

二、行业规模指标区域分布分析

三、行业效益指标区域分布分析

四、2013-2018年物联网行业区域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节 华北地区物联网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三节 东北地区物联网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四节 华东地区物联网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五节 中南地区物联网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六节 西南地区物联网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七节 西北地区物联网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九章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重点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节 企业总体特征分析

一、行业总体分析

二、规模特征分析

三、所有制特征分析

第二节 2008-2013年行业内上市公司综合排名及各项指标排名

一、获利能力排名

二、资产排名

三、收入排名

四、净利润排名

五、净利润增速排名

六、经营能力排名

七、偿债能力排名

八、发展能力排名

九、综合能力排名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节 重点企业1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四节 重点企业2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五节 重点企业3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六节 重点企业4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七节 重点企业5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八节 略.....第十章 2008-2013年物联网行业风险分析 第一节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第二节 政策风险 第三节 技术风险 第四节 供求风险 第五节 原材料风险 第六节 区域风险 第七节 产品结构风险 第八节 相关行业风险

第九节 企业生产规模及所有制风险

第十节 2013-2018年物联网行业发展风险预测

第十一章物联网行业投资及信贷建议 第一节 行业总体授信原则 第二节 鼓励类信贷政策建议 第三节 允许类信贷政策建议 第四节 限制类信贷政策建议 第五节 退出类信贷政策建议 图表 略„„ 更多图表见报告正文

网 址:

中国热泵行业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篇6

“热泵”装置通过电力做功,从自然界中捕获低品位热能,转移并提升至可供人们生产、生活利用的高品位热能。热泵消耗1份电能,可提供3至6份(甚至更多)高品位热能,其一次能源利用率超过100%,比传统供暖方式节能30%以上,是规模利用自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生态精灵”。

热泵技术在我国的市场推广已近10年,目前仅做出10亿元的市场份额。这样造福于民的高科技节能环保产品在市场推广中到底遇到了哪些问题?

现状:

行业泥沙俱下,市场准入混乱

热泵行业用10年的时间仅做出了10亿元的市场,其市场份额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热泵行业是2000年前后在我国兴起的新兴产业。根据暖通行业内媒体《暖通空调咨询》分析,1999年到2002年,是热泵市场的示范期;2003年到2005年,热泵技术市场份额逐年递增,许多家电厂商适时跟进,热泵生产商和销售商逐步增多,整个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2006年以后,由于“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20%的目标,提高了全社会对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关注度,热泵技术的大众认知度和市场推广有了一次飞跃。

据热泵行业内知名企业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飒女士介绍,目前国内的热泵产品市场方兴未艾,与前些年无人问津的局面已大不相同。1993年,清华同方刚刚开始涉足热泵技术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时,知晓的人很少,市场需求也很少,热泵产品产量很低,相应的生产成本、价格也很贵。如今,由于热泵产品生产制造的技术门槛比较低,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热泵技术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巨大商业潜力,生产热泵产品的厂家越来越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中投顾问《2008-2010年中国热泵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称,2008年上半年国内地(水)源热泵市场销售额为1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为30%。其中小型机组6.7亿元,大型机组(主要是北方市场)3.3亿元。热泵行业近10年的发展只做出10亿元的市场,其市场份额仍有提升空间。

10年培育,做出10亿元市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行业准入混乱,企业参差不齐。许多华南家电企业反映,目前行业内出现一些“螺丝工厂”——只要有把螺丝刀就可以买配件组装,产品寿命、性能自然无法保证。并且部分热泵工程实施后不能对抽取能量所利用的地下水或其他自然资源实现100%回灌或循环利用,使消费者对热泵产品失去信任。据悉,热泵行业目前尚无成文规定,没有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或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对从业企业进行约束,生产门槛较低。

政策:

扶持导向清晰,补贴亟待完善

财政补贴为助力热泵技术的市场推广做出了示范和导向作用,但热泵的市场推广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

热泵技术在政府眼中,是非常耀眼的“明星”,多次被写进像 “十一五”规划和《节能法》这样的政策条文。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形式和层次的财政补贴更是为产品的市场推广做出了示范和导向作用。但是热泵行业毕竟是新兴行业,它的生产和市场推广不同于传统行业,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现有政策在支持其生产和市场推广方面仍有可完善的空间。

政府补贴体现层次性和导向性

近几年来,我国针对热泵行业的财政补贴力度明显。从2006年起,建设部、财政部连续3年补贴了3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去年《第三批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项目》共有26个省(区、市)的130个项目上榜,其中有90个项目涉及到地勘单位擅长的土壤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淡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技术项目。辽宁省上榜的12个项目全部涉及热泵技术,山东、北京、河北也成为开发利用热泵项目比较多的省份。

沈阳、重庆等城市则以不同的财政补贴方式发展热泵项目。沈阳市政府对于采用地源热泵的相关单位予以扶持,包括给予水电价格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简化热泵项目行政审批手续等。重庆市日前出台的《重庆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对利用可再生能源热泵机组的空调,按机组额定制冷量每千瓦补贴800元;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生活热水的高温热泵机组,按机组额定制热量每千瓦补贴900元。

倪副总经理认为,我国针对热泵行业的财政补贴早些年主要面向研发机构,这两年多补给项目方(如建筑开发商),现在开始转向终端消费者。通过补贴生产企业的销售价格,刺激用户选用节能产品。这种转变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层次性

和导向性,在热泵行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上都有政策的激励,对于热泵行业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此次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惠民政策中也明确提出对于采用家用节能空调的用户给予补贴。

从提供生活热水和采暖来看,热泵产品最直接替代的传统能源就是煤炭,近期我国的煤电价格上调和限制使用燃煤锅炉等政策都对热泵产品的市场推广起到了帮助作用。以热泵热水器为例,它以少量电能推动热泵机组,由热泵系统吸收自然界的低品位热能(如空气、水、地热等),用1千瓦电能可产生4千瓦热能,同时还可以利用低谷电价工作,运行成本只有电热水器的1/4,节电环保效果明显。热泵技术在回收低温废热方面能够发挥巨大潜力,像污水、冷却水、工业用水等都可以成为热泵产品的能量源,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采访中业内企业多次向记者表示,期待国家能够出台更多能源价格调整策略,或针对使用热泵产品的用户进行电价补贴,以激励热泵产品的市场推广。

跨部门行政许可手续复杂

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热泵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对当地的自然条件状况和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科学的考察和严密的论证,这个过程离不开工程实施所涉及的具体政府机关的支持和协助,比如跨部门的行政审批和许可、提供工程实施地的地质和水文资料等等。

由于热泵是一个新兴行业,还没有相应的、较为完善的行政服务体系,它所涉及的跨部门的行政许可手续比较复杂。以北京市2006年出台的《北京市关于发展热泵系统的指导意见》为例,里边提到热泵系统施工前期,项目单位须取得“市国土局对项目建设地点的地质条件评估意见,市水务局的水资源评估意见,市规划委对井孔布局、管线布置的初审意见和市环保局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意见,市发展改革委对热泵项目进行统一审批”。

这样复杂的程序既反映出地方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监督工程质量方面负责任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了热泵产品市场推广的难度和复杂性。随着热泵市场的逐步发展,各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在积极按照市场和热泵产业发展需求,调整相关政策,积极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沈阳市在地方法规中已明确规定“市和区、县(市)两级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要加强对利用地源热泵技术从事供热制冷经营企业的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实行特事特办、一站式服务”。

前景:

突破技术限制,提高节能意识

热泵技术在可靠性方面已成熟,主要的技术突破和局限集中在应用方面。大众节能意识有待提高。

热泵的技术原理是物理学中的经典循环——逆卡诺循环,它的道理——“反着提取能量”不难被理解,但是如何控制这个能量提取过程,使它能够为人类所用,却是几代科学家经过100多年的研究才开发出来的。因此,控制技术是热泵的核心技术,它必须稳定可靠,同时适应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用户需求,才可能被应用。目前的热泵技术在可靠性方面已经十分成熟,主要的技术突破和局限集中在应用范围、能源条件和功能/性能的扩展上。

应用范围待拓宽

热泵产品在既需要供冷又需要供热的地方最能够发挥其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任何一种单独的供冷或供热需求提供起来都不够经济,因而它在长江以南、尤其是两广一带的应用并不多。随着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热泵产品的应用地域正在逐步扩展,长江以南地区的市场也在不断打开。同时,从前的热泵产品多为民用和商用(建筑使用),现在已逐步扩大到工业应用领域。比如同方在河北开滦煤矿等煤矿作业区的示范项目,通过利用采矿过程中伴生的矿井涌水中的能量,为矿井口送暖风和提供洗浴热水。

空气源热泵不能在太冷的地方使用,原来只能在-5℃以上的温度条件下使用,现在经过技术改良,有些空气源热泵已经可以在-20℃的超低温条件下使用了。

而像污水源热泵和海水源热泵这样的热泵系统,由于污水和海水的成分比较复杂,直接利用有可能腐蚀机组,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这部分的技术研发需要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对机组和水源做特殊处理。目前比较成熟的做法是直接引用已处理到二级排放标准的污水,由热泵机组对其进行能量提取。

功能/性能也须扩展

以热泵热水器为例,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从前热泵热水器的出水温度只能达到45℃左右,这样的温度只能用来洗澡,用来采暖温度稍低。现在,经过技术改良,有些热泵热水器的出水温度可以达到55℃-65℃,基本能够满足采暖需求。

另外,热泵产品与其他设施的配套使用也可为热泵的市场推广打开一方天地。据同方人环工程技术部门介绍,由于出水温度不够高,从前的热泵产品在应用到使用暖气片散热的既有建筑中受到限制;现在新型建筑多采用地板散热装置,这种散热装置的技术路线与热泵产品很吻合,因为地板散热装置的面积大,不需要较高温度的热水就可以满足用户舒适性的要求,这样的配套设施改造和使用也增加了热泵产品的市场应用机会。

需要补充的是,从同方人环的经验来看,即便热泵产品在设计、安装、调试等环节都没有出现技术障碍,在产品的正式投入运行和售后服务阶段还是会出现问题,很多相关的控制和操作系统还没有“傻瓜”到人人都能掌握的程度,违章操作和错误操作时有发生。另外,从空调制冷的角度来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日益加大,传统的碳氟制冷剂逐渐被弃用,用什么冷媒代替碳氟制冷剂仍是一个全球性的技术难题。

好产品须广泛认知

目前,普通大众对于热泵技术及其相关产品还知之甚少。热泵产品想要在市场上大规模推广和应用,需要普通大众的广泛认知和支持。

节能环保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让人们了解后,才会成为一种影响普通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意识。利用热泵思维(提取和循环利用能量),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隐含着许多可以利用的能量,比如房间排风的热回收、干燥、工业废水、废热、废料等等。

热泵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研究分析 篇7

一、贸易现状与内部化优势

(一) 贸易往来频繁, 区位优势明显

中国对泰国直接投资的投资额和投资速度增加迅速。2006年至2014年, 中国对泰国直接投资流量由1584万美元上升到了83946万美元, 占据全球总量的0.7%, 排名各区域投资的前二十[1]。投资产业集中在装备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等, 较低的投资比例将拥有广阔可提升空间。

泰国拥有丰富的金属矿、燃油资源, 以及较为低廉的劳动力

成本, 成为我国对其进行投资的重要原因。泰国人口总共六千多万, 而华裔占据了泰国总人口的14%, 加上在泰国设立的12个孔子学院以及两国近年来不断增加的留学生数量极大的推动了两国文化认同感。大量的泰国华人华侨给中国企业到泰国投资创造了巨大的人力资源空间, 为中国企业在泰国落地生根加强企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二) 市场前景广阔, 泰国政策支持

泰国对中国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2013年, 中泰双边贸易额达到644.4亿美元, 占泰国对外贸易总量的13, 61%。2014年泰国五大类进口商品中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以及的运输设备, 中国分别占28%, 19.8%, 10.6%, 相对于上年同期都有了大幅度增加[2]。企业直接投资泰国, 在迎合本地市场需求, 有效地减少交通以及关税成本, 享受生产国的国民待遇,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竞争力, 继续扩大市场占有量。

资料来源:驻泰国经参处。

泰国政府重视引进外资, 颁布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吸引外来直接投资。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 2014年, 泰国吸收外资流量为125.66亿美元吸收外资存量为1993.11亿美元。泰国最新投资优惠政策-B O I第2/2557号公告鼓励投资以增强国家竞争力, 鼓励研发创新, 为农业, 工业和服务创造价值,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支持公平竞争, 消除经济和社会差异为重心。

二、产业劣势及市场威胁

(一) 结构单一, 产品附加值少

泰国对外投资产业的技术科技水平较低, 大量集中在资源密集型以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产品附加值低, 处于价值链底端。低廉的价格容易遭受到反倾销调查以及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对外投资产业领域单一, 市场进入壁垒低, 各大发达经济体都在抢占低端市场, 对中国企业冲击力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早期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使企业流失了大量的人力资本。由于对资源的战略需求以及集中在对资源的开发以及初加工领域导致了生产对环境的破坏。

(二) 政局动荡, 贸易壁垒严重

政局稳定不仅对国内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同时也是决定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1997年金融危机以来泰国国内局势动荡, 黄衫军和红衫军的政治斗争不断, 2013年为了逼迫英拉政府下台人民民主改革委员会封锁曼谷的行动虽然没有爆发流血冲突, 但对社会秩序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泰国政局动荡还有一重要原因则是政策的不断更变, 政权的转变导致对外资的政策也不断变化, 与中国高铁项目的合作也因为不断的政策调整导致不断搁置, 损失了大量的任务时间物力资源。

亚洲投资银行的成立对美国和日本为首的亚洲开发银行带来了威胁, 将面临美国日本等大金融国家给中国以及东道国带来的层层阻碍。东道国也会因为“国家安全”问题限制产品和资金流入, 给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严重的壁垒。

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完善投资保险机制

利用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国内技术转型升级, 并带动更加优质的设施设备技术服务的出口, 改善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提升产品经济价值。加强企业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 根据本地风俗人情、宗教信仰、社会习惯进行公司人力管理, 尽可能地满足员工的政党要求, 保障员工利益。避免采用绿地投资方式引起东道国的不满, 调整加工方式以及战略开发格局, 在取得所需的战略资源条件下尽可能地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对外投资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特性采用不同的投资方式。对于发展成熟期行业可利用中国多年来积累的制造业经验, 与泰国良好的社会资源合作, 将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到最大, 优化资源配置水平。对于高风险大投入, 回收周期长的如基础设施建设等可以选择B O T方式投资。针对不同行业采用不同的投资方式, 不仅将中国投入的资本作用发挥到最大, 也提高了泰国的生活水平, 降低失业率, 为泰国社会稳定和持续良好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面对泰国暂不稳定的政治局面, 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保险机制, 对境外投资的保险机构、承保条件和范围、保险金额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制定符合国情的风险保险制度, 降低中国民营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在政治风险中的损失, 为他们提供海外保险的相关补贴与担保。同时应该为企业的海外投资建立一个相对权威的评估机构, 尽可能全面的向企业提供相关的风险评估, 降低可能因为政局动荡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商务部.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5.

[2]商务部.2014年泰国货物贸易及中泰双边贸易概况[EB/OL].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view110209.asp?news_id=42810.

上一篇:《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下一篇:组织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