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心得体会(共6篇)
高山下的花环心得体会 篇1
《高山下的花环》心得体会
《高山下的花环》这部作品,通过描写一个连的战前艰苦备战、战中的浴血奋战、战后的感人事迹,使我了解到我们脚下的土地不是用土铺就的。而是战士们用他们的鲜血,用他们的身躯奋战而成的。
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中有太多令人感动的了。有为炮排背那四发子弹并且抵抗不住长途快速穿插前进而活活累死的小金,有为全连因无水而去采甘蔗结果误踩地雷而亡的靳开来副连长。结果就是因为靳开来的采甘蔗违反了上级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连三等功都没有申请到。还有因保护赵指导员而被敌人偷袭而亡的梁三喜连长。其中描写的最感人的要数梁连长为他父亲买药治病的六百二十元的欠账单了。梁连长为了还这笔欠账,平时抽的是黑乎乎的旱烟末,用的牙刷只剩下了“八撮毛”。梁三喜的母亲、妻子和还在吃奶的孩子为了节省路费,从火车站走了上百公里路才走到连里,这体现了劳动人民勤俭节约、老实本分、不畏艰苦的传统美德。同时梁三喜的媳妇也体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形象,即便梁三喜牺牲了,她也任劳任怨的照顾婆婆和孩子,并且当婆婆说说道要把她再次嫁人时,她立即哭喊着说“俺会照顾你一辈子”。
同时,这篇小说也批判了“官二代”。赵蒙生来到九连的曲
些感想和看法。若想感受这篇小说的真谛,现在的你不妨也去读向阳中心小学-3-
读吧!
丁建民
高山下的花环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人物塑造 伟大化 人性化 社会化
1982年,军旅作家李存葆在《十月》上发表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以下简称《花环》),这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量涌现的取材于自卫还击战的文学作品中,引起了最强烈的反响。在无数的感动与泪水中,人们记住了梁三喜、靳开来、薛凯华等不朽的典型人物。探究该作品成功的原因,人物塑造无疑是一个亮点。笔者认为其人物塑造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平凡角色伟大化
《花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之所以引起最强烈的反响。首先是因为作品写出了那些平凡人们崇高而伟大的心灵。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梁三喜和他70岁的老母亲。
梁三喜这个来自革命老区的连长,在极度贫困的生活中,默默为部队建设、为国家尊严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临死前他留下的不是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而是一纸染上鲜血的欠帐单。在赵蒙生的讲述中:他抽的是黑乎乎的旱烟末,连块手表也没有,用的牙刷只剩“八撮毛”……“吃粮费米、穿衣费布”……是顶着满头高粱花子参的军。而正是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区人民的儿子,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为救战友永远地离开了爱他的妻子、母亲和刚出生三个月的女儿,并且留下了一张令人深省的欠帐单。
梁大娘是老区人民的典型,满脸皱纹、满身的灰尘与补丁。虽然不是什么英雄人物但她所做的事情却不是平凡的:战争年代已经为革命献出了第一个儿子,二儿子和丈夫也在“文革”中死去,但她独自用苍老的双肩支撑着那个只有女性的家庭,把唯一的儿子交给了部队。为了偿还儿子欠下的债,她拿出了卖猪款和全部的抚恤金。为了省下一点车票钱,竟和儿媳抱着出生3个月的盼盼,啃着从沂蒙山区带来的窝头,徒步一百七十多里,一路风尘仆仆翻山越岭地走了整整4天。她善良淳朴、美丽真诚:战争年代用生命掩护过子弟兵,抚养过革命后代。如今胜利了,她却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现在唯一的儿子又为国捐躯!她对革命有着巨大的贡献,却没有伸手向党和人民提出任何的要求。就是像她这样的母亲,抚育了千千万万梁三喜式的英雄,就是这普普通通的人创造了和创造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他们太平凡了,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着,然而他们的心灵却是那样崇高,那样圣洁。小说对读者的震撼力量和净化力量,主要来源于此。从平凡中写出伟大,是小说的一大成功。
二、英雄形象人性化
军事文学的创作,始终以英雄主义为主题,说英雄主义是军事文学的灵魂一点也不为过。因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们在塑造军人英雄形象方面,比较注意追求英雄形象的“高、大、全”,往往不写英雄人物身上的缺点,不写英雄人物的真实情感,导致“神化”英雄。
新时期的中篇小说在塑造军人英雄形象时,则注意把英雄人物写成活生生的真“人”,写出英雄人物的不同个性,写出英雄人物既是英雄又是普通人。《花环》在英雄人物塑造方面的新突破是十分突出的。在塑造梁三喜这个英雄时,作者突出了这位来自沂蒙山老革命根据地的农民子弟,继承了中国农民刻苦勤劳、坚韧宽厚的气质;对祖国、对革命事业一片忠诚,具有淳朴厚道、坚毅刚强的性格;在战前,他严以带兵,宽以待人;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为掩护战友不惜自我献身。在他身上鲜明地体现了传统军人英雄形象的共同特征。同时在这基础上,作者又赋予了梁三喜更丰富的普通人的“情感”,写了他的夫妻情、父子情、母子情、战友情。作者强化了英雄人物的丰富“情感”来增强震撼人心的力度,让读者深深感到英雄人物也是活生生的人,也具有七情六欲。作者敢于写梁三喜的丰富情感,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在过去是不可能这样来写英雄人物的情感世界的。在塑造赵蒙生这个英雄人物时,作者敢于写英雄人物身上的缺点和转变过程。赵蒙生自备高级香烟和点心,养尊处优,生活懒散,先是千方百计地搞“曲线调动”,后在正义力量的感召和血与火的考验中被唤醒了军人的爱国心和人格尊严——为国而战,并成为一等功臣的战斗英雄。他的深刻变化,是真实可信、激动人心的。在过去的文学创作中,是不可能写指导员身上有缺点的,也不可能将一个有那么多缺点的人物作为英雄人物来塑造。李存葆敢于把这样一个身上有缺点的人物作为英雄人物来塑造,无疑是一个发展和突破。
靳开来的形象,显示了更强的个性和更高的美学品位。他自称“牢骚大王”,说话粗俗,有点自由主义倾向,但他的一些牢骚话,往往不幸而刺中许多问题的要害,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意识。在领导眼中,他是“鸡肋”——他有技术,有能力,能帮助你圆满地达到目的,但实现目的的手段(或方式)却不很规范,因此,不受重用;在战友中间,他被戏称“滑稽演员”——没有空洞的豪言壮语却富于浓郁的人情味,爱开玩笑,甚至似乎有点玩世不恭。但在生死关头,却深明大义,舍家报国——他那样体贴梁三喜,劝梁三喜在妻子生孩子之前赶回家,面临死亡,他断然把带尖刀排的任务留给自己,说自己兄弟4人,死一个不怕,而梁家只有三喜一个了,必须留下续香火。置身于激烈的战斗中,他随身带着全家的合影,并且记得儿子的生日。在战争最艰难的时刻,他为了给饥渴的战友们解渴,冒险去砍了几捆越南人的甘蔗,不幸踩雷牺牲,就有人以违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为由,不给靳开来立功,连一块勋章都没有。脾气火爆的雷军长大骂:不给靳开来立功,天理难容!靳开来命运中的悲剧色彩极大地提升了这部小说的美学价值,使一向缺少悲剧精神的中国传统的“英雄主义”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小北京”薛凯华则是连队基层干部和战士的典型: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军之长的儿子就不思进取,专横跋扈,他反而胸怀大志,才华过人,生气勃勃,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尽管是偶然在作品中一显身手,但是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次讲话,一封娓娓动听的书简,都无不闪现着一种活生生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的光彩,是现代化战争条件下新型军人的“雏形”;也是对英雄主义做出的全新的、更高的概括,即使以二十年后的眼光来审视,仍不失它的时代感和预见性……各不相同的英雄形象,有崇高,有卑念,有奉献,有自私,有荡气回肠,有低婉哀伤。没有十全十美,却个个生动感人。正是这种描写使解放军官兵成为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这样的“英雄主义”写作不仅无损英雄的崇高形象,反而在“英雄是人”的命题下,赋予了“英雄主义”更贴切、更鲜明、更丰富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小说人物社会化
恩格斯在致英国女作家哈克奈斯的一封信中提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由此可见,人物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更是密不可分。所谓环境是指围绕人们现实生活的整个外部而言的。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是指环绕人物形成其性格,促使其行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花环》中的人物大部分是军人,是穿着军装的社会中的人。作品中的人物面临的不仅仅是军营,主要是整个社会,也就是说作品人物的生活始终与整个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物性格的发展与变化也就离不开社会各因素的渗透和影响。而建国初30年一些军事题材的小说,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视野狭窄,近乎成了一种孤立的“军营文学”。《东方》、《西线轶事》的作者对军事小说的社会化做了有益的尝试,《花环》则另辟蹊径,在写军人生活时处处观照它与整个社会脉搏的联结与感应,把军营与社会结合起来,在人物关系与人物命运的描绘中,贯穿了军营与社会、军队与人民、现实与历史的广泛联系,使作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在作品中,赵蒙生战前的心理和表现与复杂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梁三喜的遗书催人泪下,浓缩了时代的特征,展现了深广的社会内容。作者还通过梁三喜和赵蒙生两家悲欢离合的戏剧性描写,揭示了老区人民与军队的血肉联系,升华出“人民——上帝”这个庄严而神圣的主题。这种在小说中注入纷繁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写法,超出了“军营文学”的旧格局,扩展了小说的社会容量,同时《花环》所描写的主要情节,在广阔的社会领域中得到展开。雷军长“甩帽骂娘”痛快淋漓的愤恨情绪,反映了整个时代党的原则。透过作品,我们看到的是时代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精神生活的变化给时代人民群众思想和心灵带来的影响,这就使作品中的形象更接近我们的感觉和感情。
总之,《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一个成功的突破,为当代军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创作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3.
[2]叶雪芬,舒其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 篇3
当我们见到连长梁三喜那封遗嘱时,我的眼泪从此禁不住流了出来。你听他说道:“秀:我除开让你留有一张账单外,]有一切财产交给你。
几套军服,披荆斩棘全陈旧了,只有一件新长大衣……”你再听他说道:“人穷志不可以短。再聊大家的我国都不富,大家应多想一想我国的困难!”都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这封一封家书,使用价值何止千钱? 历史时间中的英雄舍生忘死,流芳百世。在和平年代也是有成千上万的英雄。 在上年那一场忽然到来的512大地震中,我看到了我们国人在灾难面前是怎样自立自强,不屈不挠;怎样团结一致重建家园。她们是英雄。
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 篇4
看过这一部电影把我深受感动了。为了更好地我国和老百姓,为了更好地中华民族的平静,她们在竞技场上勇敢的杀怪,为国牺牲,而她们放弃后抚恤金仅有五百元!妈妈和我哪一件衣服不必几百块呢!令我吃惊的是这些战士职业放弃后留有的账单竟然要拿她们的抚恤金来还款!
电影中感人至深的摄像镜头有很多,我印像深刻的有“我姥爷已80大龄,他报名参加过淮海战役,身处枪淋弹雨中的盟军,那就是如何一种觉得?儿时我经常愚昧的问,他便也不急不忙的帮我讲这些激动人心的竞技场上事儿。” 我虽不太搞清楚,可是能够想像,那就是如何一种生死离别?这些战士职业大伯都很年青,她们把青春年少送给了这片土地资源,送给了中华民族和老百姓。
岁月悠悠,历史时间的。江河波涛滚滚。昨日,历史时间中的英雄舍生忘死,流芳百世。今日的和平时期里,也是有成千上万的英雄为国牺牲。二零零三年抗非典,有的护士阿姨献上珍贵的性命。天津港爆发,很多大家消防战士献上性命!5。12地震中又不断涌现是多少感人至深的生死瞬间啊!……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 篇5
1956年以后,中国对越南的援助数量与质量两方面都开始大幅度增加和增长。1956—1963年,中国对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北方的军援价值为3.2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各种枪27万支(挺),炮1万余门,枪弹近2亿发以及其他等等设备。从1962年起,中国向越南南方革命力量提供无偿军援。必须一提的是当越南提出的要求超过中国的生产能力时,人民解放军不仅动用库存,甚至抽调现役装备满足越南的急需。
中国对于越南提供许多无偿、热心的帮助,而在这之后越南人拿起了中国人赠与的武器跟中国人打起仗来,这一事的确让人气愤。而在了解了这样的历史背景之后,我们才能更贴切地理解片中军人们何以有如此坚定的决心为战争的胜利卖命。
高山下的花环心得体会 篇6
《真情三十年》节目《高山下的花环》精神永恒《读后感》
怀着悲痛伤感与感人愧疚的心情收看并拜读了至诚大兵所讲述《高山下的花环》精神永恒故事一文读后感就是:人格可贵,品德高尚,精神感人,愧疚万分,催人泪下,期盼关爱,摆脱贫困,享受生活,安康人生!值得弘扬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那就是《高山下的花环》精神永恒!值得弘扬的中华民族感人真情那就是《真情三十年》真情永存!
真心感激至诚大兵为弘扬中华民族真、善、美的德、品、情、怀所做的一切!感激越战烈士王发坤遗孀李金花和她的两个儿子王远碧、王远苍、战友刘满劳及《幸福魔方》节目主持人陈蓉和心理咨询师张怡筠为弘扬中华民族道德与情感所做的一切!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我们永远怀念那些为祖国尊严而战、为保护祖国主权不受侵犯而战而牺牲的烈士们!忘记革命烈士就是丧良志!就是丧良心!就是无情的背叛!!
我们寻找烈士的遗孀、子女和亲人,安排照料好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就是对革命烈士的最好缅怀!最好祭奠!
当我们活着的人看到王发坤烈士遗广孀一家那种艰难的生活能不愧疚吗?我们伟大的祖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确确实实富强了!在这个国泰民安的今天,看到我们的革命烈士遗孀一家那种艰难的生活我们能不愧疚吗???
建议党和政府对我的革命烈士的亲属要加大抚恤照顾力度!!
建立革命烈士亲属“抚恤基金”保障制度迫在眉睫!采取国家财政预算安排点,社会团体支持点,国家名人资助点,公民捐献点等方式解决“抚恤金”来源保障!尽中华民族真、善、美之责!
帮助革命烈士亲属尽快脱贫治富!实现社会成果共享!小康社会共建的宏伟目标!
以此告慰革命烈士的在天之灵!!
《真情三十年》节目《高山下的花环》精神永恒《读后感》附原文:
《高山下的花环》精神永恒
——记赴上海东方卫视《幸福魔方》录制《真情三十年》节目
文 / 至诚大兵
6月30日晚上21:20(星期三),东方卫视《幸福魔方》播出《真情三十年》节目,越战烈士王发坤的遗孀李金花和她的两个儿子王远碧、王远苍,战友刘满劳、以及一些在屏幕上出现的其他战友,还有主持人陈蓉、心理咨询师张怡筠,当然还有大兵我自己,一一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在东方卫视《幸福魔方》的《真情三十年》节目里给大家讲述《高山下的花环》的后续故事……
6月9日,大上海,东方卫视,节目佳宾,《幸福魔方》,时空的转换,一切仿佛做梦似的…… 直到走进了《幸福魔方》录制节目现场,面对著名而又美丽的主持人陈蓉,面对她的笑容,大兵我才深出了一口气:哦,《幸福魔方》,大上海人爱的气场,更是凝聚人间大爱的圣洁之坛,而她又并非仅属于大上海,她的视野和情感,连接着普天之下,她的慈爱超月追风,让西部彩云之南的大兵,千里追随来到了《幸福魔方》。
在那《幸福魔方》里,伴随着对上海东方卫视的感激之情,伴随着对英雄“梁三喜”原形王发坤烈士的缅怀,心里堆积良久的情愫一下子涌上心间…… 这个“高山下花环后的故事”,要从去年对越作战30周年的纪念说起。
去年的10月22日,在我原115团老领导王品端政委、团长刘云华的倡导提议下,原115团参加1979年对越作战战友们200多人,自费从16个省市汇集来到云南屏边,深切缅怀烈士英灵,捐资为他们树立纪念碑。1979年作战,我所在的115团打在最前边,撤在最后,尤其是一营经历两场硬仗恶战,英勇顽强,歼敌数百,被中央军委授予了“攻坚英雄营”称号,《高山下的花环》的英雄原型全是我身边的战友,战后作家李存葆到我团采访,写下了这感动全国人民的篇章。
上世纪80年代,反映1979年对越作战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与同名电影,点燃了无数中国人的爱国热情。然而,该《高山下的花环》的主角梁三喜的主要原型,是贵州省威宁县一位名叫王发坤的烈士,而他的妻子李金花至今仍在边远山村里苦苦思念着自己的丈夫。那场战争31载光阴消逝,可这不朽花环的背后,烈士及妻儿们所作的贡献和牺牲,还有他们所承受的巨大苦难和痛苦,是没有战绩的丰碑。祭奠扫墓中,我照例虔诚地向牺牲了的最敬仰的英雄下跪,当我跪在《花环》英雄“梁三喜”原形――王发坤烈士墓前时,有来自贵州的战友妻子讲:王发坤的妻子30年没有再嫁,家里依然非常艰苦困难。听到这里,我的心顿时锐器捅了似地好疼好痛,无比的伤悲使我号陶哭泣落泪…… 我对着烈士发誓:“发坤大哥,你放心,我一定要帮助您的亲人们,以此告慰您发坤烈士的在天之灵!!”我一字一泪一磕头地说:我一定要想办法找到王发坤烈士家属的信息,尽力发动战友们帮助烈士遗属,让他们能够活得有尊严一些。
一位与王发坤烈士一同1968年参军的战友是这样说的:“我们所有牺牲的烈士,说起来王发坤是最不应该牺牲的,用世俗的话来说,他死得最划不来。”原来,王发坤1968年入伍,入伍两年提干,1978年初就确定了转业,并联系好了地方的工作。就在他即将脱下军装的时刻,中越边境风烟骤起,当时在故乡家中的王发坤被部队电报召集回到军营,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老王,现在要打仗,部队扩编需要大量军官,特别是炮兵干部缺乏。希望你能够放弃转业,留下来参加打仗。”王发坤毫不犹豫表态:“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是参军多年的老兵,上战场义不容辞!” 按说王发坤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早就命令我转业了的,我不能违抗命令――所以,我不去参战!”因为同样的情况,有人就是这样说的而免上战场。可是,王发坤上了战场,被敌人炮弹炸死牺牲,就在炮弹爆炸之时,他还用生命中最后的力气,将新战士唐顺良猛地推倒在田埂下,保护了唐顺良的安全。战后,部队得知王发坤家居住在简陋的土墙破茅草房中,王发坤家里没有任何值钱的财产,却留下了许多债务。王发坤留下遗言,要求将自己的抚恤金作为还债费用,嘱咐妻子将自己的军大衣作为嫁妆交给以后再嫁的丈夫。这些情节,后来被著名作家李存葆战后写作《花环》时,将英雄的籍贯从不熟悉的贵州威宁县移植到了他所熟悉的沂蒙山老根据地,赋予了更加博大深厚的背景内涵,于是王发坤这“梁三喜”,感动了无穷的中国人。
然而,王发坤牺牲31年了,我们却没想到英雄的亲人却生活得异常地艰辛!
就连李金花嫂子和两位侄子朝思暮想看王发坤烈士的墓地,还要贷款才能成行啊!
31年了,为国捐躯的烈士在边陲默默“站岗”,烈士家属却举步维艰,生活都没有保障,英雄梁三喜们的妻儿老母那样难,怎不让人心痛啊?
我希望全社会更加重视和关怀烈属的窘境,唤起人们帮助烈属脱困。
我身为“花环”英雄的战友,战争的幸存者,我有责任关心帮助烈属!
扫墓归来,我将我的“疼痛”写成博客,我的关于为《高山下花环》的英雄们扫墓及回忆的系列博文,首先在新华社及新华网内部引起了轰动,并引起了网友关注之后,共有超过20万的点击和近千条跟帖留言,各大网站和论坛纷纷转载推荐,网友与民众反映异常强烈,仿佛在网络世界刮起了一场“花环英雄风”,成千上万的国人在关注和关心着英雄烈士们的以前和家人的现在,纷纷表示希望国家更加重视和关怀烈属,也愿意掏钱捐助,哪些留言,感人至深…… 《幸福魔方》里,又一次感受了王发坤烈士的寡妻李金花嫂子和两位侄子的伤痛,失去亲人,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伤悲思念和贫困紧紧伴随他们整个人生…… 时空在高速旋转,望着幸福魔方现场王发坤烈士的遗物,此时仿佛烈士就在幸福魔方――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世事的变迁,那刻骨铭心的战争离那我们越来越远,而牺牲的烈士们与我越来越靠近走拢,更加感恩哪些为民族大业牺牲的英烈。
眼前,一幕幕图像在交替展现,全是我团对越作战牺牲的烈属生活困迫之实际:高山下花环的英雄“梁三喜”原型王发坤烈士的妻子26岁守寡至今,一家扫墓还要贷款、仍然身居破烂茅屋;邓光伦烈士96岁的阿妈在天府之国的富顺艰难度日,没钱没办法到边陲烈士陵园看望儿子,只得由烈士妹妹将母亲照片带到烈士墓看望烈士;石现怀烈士他们家特穷,烈士二老直到去世都没有扫墓过;何田忠烈士父母身居闹市重庆,却80岁了仍然没钱看望云南边境的烈士小儿子;还有那为儿子牺牲了却“差钱”不得扫墓哭瞎了眼的烈士张永辉母亲、烈士肖家栋的母亲;更有湖北一级战斗英雄李水波80有余却无人照顾的老母亲…… 回望远去的硝烟,蓝天鸽哨下曾有烈士们血与火的青春。大兵我人微言轻,得知烈属们纯属因亲人牺牲而贫困成为弱势群体,仍然特别需要外界和社会的帮助,特别想搞个“梁三喜基金”,利用这“梁三喜基金”帮助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家庭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后来,我到民政部门请教,才知道要想成立“梁三喜基金”较为复杂,必须要先注册400万元才行。“梁三喜基金”的建立,离开钱真是万万不能的,所以,大兵我想到了在中国做慈善的那些企业家们,要是他们能够将他们每年做慈善的一小部分用来关怀烈属,其取得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会更大更有示范意义。
提到钱字,我们需要知道,当年烈士为国献身,抚恤费极低,都在500元左右。
能够在东方卫视《幸福魔方》做节目,是我们战争幸存者的荣幸,相信通过东方卫视的关怀和弘扬正气,让《高山下的花环》精神永恒,以高山下花环精神教育人,能够促进社会对烈属的关心,这是时代对主旋律的呼唤。
大屏幕上,山道弯弯,泥泞不堪,映现的是《幸福魔方》编导杭波、卢美毅不辞辛苦,冒着危险深入偏僻的贵州威宁海拔2600多米的乡村,拍摄的原生态镜头。这镜头忠实记录了我们西南三省20位战友找寻探望王发坤烈士家人的实况。一直想寻找和看望王发坤烈士守寡31年的李金花嫂子和两位侄子,我们的朝思暮想,通过东方卫视的关怀眷顾,通过《幸福魔方》节目组的努力,我们终于来到王发坤烈士的故乡,实现了心中31年的夙愿。只是李金花嫂子她才57岁多,可好苍老啊。好在她的儿子,在我们战友刘满劳、姜淑兰夫妇帮助下正在学习修车技术,脱贫致富有望。节目录制完毕,走出《幸福魔方》,我看到了善良人们的泪水,现场数位东方卫视工作人员向烈属献上了他们的爱心,节目组还集体捐款,美丽的心理学专家张博士捐献的不仅钱厚更是厚爱,更有专程从绍兴赶到上海给烈属捐款2万元的陈勇好人……是的,我们优越地活着,烈属们却太艰难了。实实在在帮助烈属,是一种高尚的爱之表达。依依不舍却总得离开这幸福的魔方,大兵俯身收拾英雄遗物的时候,脑子里突然明白了东方卫视节目组的匠心独运,有人想花大价钱上幸福魔方不得,他们却要辛苦奔波险途千里去找寻烈士的亲人,原来《幸福魔方》节目组追求弘扬的,是一个民族隽永的精神:纪念英烈,体现民族脊梁与责任的精神。正如一位网友跟帖所说的那样:这场战争的参与者、牺牲者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英勇战斗,付出了血汗和宝贵生命,他们的精神永存!每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军队之外,她更需要自己的国民儿女拥有为国家利益义无反顾的精神,只要国家利益需要,这个民族的每一分子敢于为祖国赴汤蹈火,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才有希望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