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户口管理

2024-09-24

常住户口管理(共8篇)

常住户口管理 篇1

山东省公安厅关于规范常住户口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为维护我省户籍管理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规定,现就常住户口管理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一、公民出生登记

申报出生登记是公民的法定权利。不管是超计划生育、非婚生育、早婚早育,被遗弃的婴儿,公安机关都必须根据其监护人的申报,按照户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予以办理出生登记。

(一)无《出生医学证明》婴儿的户口登记。婴儿出生登记原则上应凭《出生医学证明》办理。确实因其他原因无法取得《出生医学证明》的,无论是婚生婴儿还是非婚生婴儿,公安派出所可凭婴儿父母申请、合法有效身份证件、婴儿出生情况证明以及其他规定材料,经调查核实后,报县(市、区)公安机关批准后予以落户。

(二)国内公民收养弃婴的户口登记。国内公民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以及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1992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以下简称《收养法》)实施前已建立事实收养关系的,收养人可持有关材料到其所在地公证机关办理事实收养公证。《收养法》实施后,收养人应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收养登记并领取收养证。上述收养关系成立后,收养人可持《收养登记证》或《收养公证书》和本人合法有效证件,向其常住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提出落户申请,经县(市、区)公安机关批准后予以落户。

(三)高等院校学生所生子女的户口登记。高等院校已婚学生夫妻双方户口均为高等院校集体户口的,在校期间所生育子女户口应在该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处申报;均为非高等院校集体户口的,在校期间所生子女户口可按照随父或随母原则办理;一方为高等院校集体户口,另一方为非高等院校集体户口的(或另一方为非高等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所生育子女的户口应在非高等院校集体户口的一方处申报。

(四)现役军人所生子女的户口登记。夫妻一方为现役军人、一方为地方居民的,所生子女随地方居民一方登记户口。夫妻双方均为现役军人,所生子女既可在其父母部队所在地派出所登记户口,也可在该子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户口所在地登记户口。

(五)出国人员所生子女的户口登记。出国人员在国外所生具有中国国籍的子女回国落户,拟落户地派出所可凭国外出生子女的出生证明,父母及子女回国使用的护照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直接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我驻该国使领馆开具的身份证明及相关证件的认证。

出国人员所生子女拟落户地可按下列顺序选择:其父或母户口在国内的,在其父或母处落户;其父母均定居国外的,可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处落户;其祖父母、外祖父母均不在的,可在其他抚养人处落户,其父母回国后将户口迁至父母处。

二、公民姓名登记

姓名是公民之间借以相互识别的文字符号,是公民特定化的个人标识,也是公安机关进行人口管理的基础。

(一)公民姓氏登记。新生婴儿申报出生登记,其姓氏应当随父姓或母姓。

被收养人因收养关系变更姓氏后,其下一代办理出生登记时要求恢复被收养人原来姓氏的,如果收养关系仍然存在,被收养人下一代的姓氏原则上应按被收养人现有姓氏确定;如果收养关系不复存在,被收养人下一代的姓氏可在被收养人恢复原有姓氏的基础上,按被收养人原有姓氏登记。

(二)公民名字登记。公安派出所在为公民登记名字时,除姓氏可保留异体字外,其名字应使用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字填写,不应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冷僻字,不应在名字中夹杂字母、符号、数字等。对于港澳同胞及华侨回内地定居或入籍等,需要在大陆登记户口时,公安派出所应为其填写用汉字书写或译写的姓名。对要求填写外文姓名的,可同时在该栏填写,但不允许填写中英文夹杂的姓名。

三、公民民族成份登记

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任何人不得以国家未确定的族称作为自己的民族成份。

(一)公民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确定。

(二)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证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份在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由本人决定。

(三)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份在十八周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的,不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

(四)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及其后裔,或中国人同外国人结婚所生子女的民族成份,按下列原则处理:

1、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其民族成份如与我国现有某一民族成份相同或特征相近的,可以申请填报为与我国相同或特征相近的某一民族,但须在入籍后的两年内申请办理。

2、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自愿申请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份的,持所在单位出具的证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族工作部门批准。

3、父母一方为中国人,或父母一方加入中国籍后已申请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份的,其具有中国国籍的子女应填报中国一方的民族成份。

四、公民户口登记项目变更、更正

对于公民户口登记项目的差错,要区别情况,视情处理。对属于公民本人的假报、错报而发生的差错,不论本人自动申请更正,还是被他人举报,公安机关均应在查证属实后,及时予以更正。对属于公安机关内部造成的差错,查实后应立即给予更正,并免收相关证件工本费。

(一)姓名变更。处理公民申请变更姓名问题,应坚持既要尊重公民意愿,又要有所控制的原则。

1、公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办理姓氏变更登记:(1)因血缘关系在父姓或母姓之间变更的;(2)因收养关系变更姓氏的;(3)因涉外婚姻关系变更姓氏的;(4)因父母离婚或者再婚变更姓氏的;(5)因其他特殊原因需变更的。

2、公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办理名字变更登记:(1)由乳名改为学名的;(2)在同一单位(学校)或者近亲属中名字相同的;(3)未成年人因父母离异、再婚或收养关系要求变更姓名的;(4)名字中含有不易识别的冷僻字、异体字、繁体字的;(5)名字的谐音或者含义容易引人误解、歧视或伤及本人感情的;(6)公民出家或僧尼还俗的;(7)姓名粗俗不雅,有违社会公德的;(8)其他特殊原因。

3、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姓名变更登记:(1)被依法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人;(2)正在被收监服刑、被劳动教养和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人;(3)已掌握的民事案件尚未审结或尚未执行完毕;(4)对于父母离婚的未成年子女,父母协议不成的;(5)在校全日制大中专学生。

4、未满18周岁的人申请变更姓名的,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提出书面申请(其中属在校学生的,需提供学校同意变更姓名证明)。

对于夫妻离婚后需要变更其未成年子女姓名的,须由双方共同协商提出书面申请,到公安机关办理。如未成年子女原父母一方查不到下落的,应由其父亲或母亲出具保证书或申请人民法院宣告对方失踪。对一方因向公安机关隐瞒离婚事实,而取得子女姓名变更的,若另一方要求恢复其子女姓名而离婚双方协商不成,公安机关应予以恢复。

对于父母一方亡故另一方再婚后要求变更未成年子女姓名的,公安机关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形,准予当事人及监护人凭相关证明办理姓名变更手续:(1)以本人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自主决定本人姓名的变更;其父亲和继母,或母亲和继父要求变更其姓名的,必须征得其本人同意。(2)16周岁以下10周岁以上的,父亲和继母,或者母亲和继父经协商同意要求变更该未成年人姓名,应当征得其本人的同意。(3)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姓名的变更,由其父亲或继母,或母亲和继父协商一致后决定。

18周岁以上的公民申请变更姓名的,由本人持合法有效身份证件和单位(村居)相关证明,向其常住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提出书面申请。

5、公民申请姓名变更,原则上只能办理一次。

(二)性别变更、更正。对公民要求变更性别的,需由本人或其监护人提出变更性别的书面申请,并提供国家指定医院出具的成功实施变性手续的证明,经公安派出所调查核实后,报县(市、区)公安机关批准方可予以变更。因户口登记机关工作失误填报或信息录入错误的,发现后应及时予以更正。

(三)出生日期更正。对公民要求更正出生日期的,应本着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原则,从严审查。

更正出生日期需由本人或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足以证明年龄确属错误的原始凭证材料(如出生证明、原始户籍登记资料、单位档案、学籍档案等最早记载出生日期的原始材料)以及相关证明,经公安派出所调查核实后,报县(市、区)公安机关或设区的市公安机关批准后方可予以更正。

自二○○六年十月十五日起,公安机关对于由组织人事部门管理的干部更正出生日期的申请,均不予办理。

(四)民族成份变更。公民申请变更民族成份,须由本人提供申请及县级以上民族工作部门准予变更的证明,派出所调查核实,报县(市、区)公安机关批准后,方予以变更。

但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得再变更民族成份;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抚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份。公民民族成份因故出现逻辑性错误(如父母均系少数民族或同一个少数民族成份,而公民本人却系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成份的),申请变更民族成份,不受年龄限制。

五、省内大中专院校及技工学校毕业生户口迁移

(一)入学前未迁移户口的毕业生就业后的户口迁移。对入学前未将户口迁入学校的毕业生,毕业后落实就业单位的,落户地公安机关可凭《就业报到证》、《毕业证》、接收单位证明等证明材料签发《户口准迁证》,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凭《户口准迁证》为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二)毕业生工作单位发生变化的户口迁移。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后,又与该单位办理解约手续,并在改派期内再次落实就业单位尚未落户的,拟落户地公安派出所可凭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批准改派的《就业报到证》和《毕业证》、《户口迁移证》及接收单位证明直接办理落户手续;已在原就业单位办理落户的,改派后的拟落户地公安机关可凭改派后的《就业报到证》、《毕业证》和接收单位证明等为其签发《户口准迁证》,原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凭《户口准迁证》为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在离校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在毕业后2年内落实就业单位的,拟落户地公安派出所可凭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的《就业报到证》、《毕业证》、《户口迁移证》和接收单位证明直接办理落户手续;户口已落回原籍的,拟落户地公安机关可凭《就业报到证》、《毕业证》和接收单位证明等为其签发《户口准迁证》,原籍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凭《户口准迁证》为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毕业生就业后超过改派期,与就业单位依法办理解约手续的,对户口已落在原就业单位现已重新落实就业单位的,现就业地公安机关可凭本人申请按照本地户口管理的有关规定,依法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对不符合现就业单位落户规定或解约后未重新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凭用人单位解约证明、本人申请到其父母户口所在地申请落户;已婚的可按照夫妻投靠政策,直接向被投靠人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申请落户。

(三)持《户口迁移证》且未正式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落户。对毕业后持《户口迁移证》多年且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凭本人申请、《毕业证》、《户口迁移证》等证明材料在当地人才交流中心或父母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直接申请落户。已婚的,可按夫妻投靠政策,向被投靠人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申请落户。

六、省内公民户口迁移

(一)对因早年办理地方城镇户口或征地“农转非”等原因,户口空挂在城镇且在城镇无住房、无生活来源的,只要其本人实际居住在农村且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生活来源的,可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根据本人申请及相关证明,准予其将户口迁回原籍。

(二)户口在单位集体户,现单位已破产或不存在的,在同一城市其他地址居住的,可按实际居住地原则登记户口;实际居住地如系租借他人住房等原因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可在现单位集体户口或直系亲属户口处登记户口。

(三)对采取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等欺骗手段骗取户口迁移的,一经查实,公安机关应拒绝落户,已落户的,应将其户口予以注销并通报原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

七、出具户籍证明

(一)《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是证明公民身份的法定有效证件,本省户口迁移原则上不再使用《户籍证明》。省外公民申请户口迁入我省,本人能够出示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且公安机关通过人口信息系统能够查询到其信息的,不再要求其出具户籍证明。

(二)公民因特殊原因要求公安机关出具本人户籍证明的,公安派出所应予以出具。户籍证明应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公民身份号码、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本人照片、有效期限等内容,由公安派出所加盖户口专用章和户籍民警章予以确认,并注明出具日期。户籍证明应根据公民的申请注明使用用途,如“只限户口迁移、购房贷款”等。《户籍证明》的有效期为一个月。

(三)在全国尚未全面取消户口性质之前,公民迁往省外的,公安派出所可应迁移人要求,按照是否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迁移证上注明其农村或城镇居民户口。

(四)对出国(境)人员,可凭本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或其他旅行证件等合法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公安机关一律不予出具相关的户籍证明。对外方要求提供我国公民血亲关系、婚姻状况等其他身份情况的,可告知其通过我国司法公证部门联系办理。

八、户籍证件遗失或过期的处理

公民遗失《居民户口簿》,应由户主持本户所有成年人签字(捺手印)认可的申请书及时到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补发。新《居民户口簿》补发后,原《居民户口簿》予以作废;原《居民户口簿》找到的,应交回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

公民遗失户口迁移证件的,应书面说明情况,到原签发地公安派出所重新补发。原签发地派出所应当凭原拟迁入地公安派出所提供的未落户证明等材料按原证件内容予以补发,并在户口迁移证件备注栏内注明“补发”字样。

迁移证件因特殊原因超过有效期未办理落户手续的,凡属于本省范围内迁移且迁移地址不变的,从方便群众、方便工作出发,经拟落户地县(市、区)公安机关审查同意后,派出所可直接为其办理落户手续。凡属外省迁入或其迁移地址变化(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户口迁移除外)以及无正当理由故意拖延,造成迁移证件超过有效期的,应责令当事人回原签发机关申请补发新的户口迁移证件,原证件予以收回、作废。

九、人口信息查询

司法机关以及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因工作需要查询人口信息的,需由该机关工作人员持本人有效证件、单位介绍信,到各级公安户政部门查询。需要出具被查询人相关证明的,应由被查询人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据实出具。

政府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因工作需要查询人口信息的,需由该单位工作人员持有效证件、单位介绍信(应详细说明查询的事由),公安机关可为其提供被查询人的姓名、性别、民族、公民身份号码、住址等信息,原则上不提供被查询人家庭其他成员的相关信息。需要批量查询人口信息,需经县(市、区)公安机关批准。

由于人口信息资料涉及公民个人隐私,对公民因寻亲访友等原因要求查询人口信息的,应从严掌握。对于律师因业务需要查询相关人员信息资料的,公安户政部门可依据国家关于诉讼证据的有关规定告知其申请人民法院调取。

各级公安户政部门及公安派出所应建立健全人口信息查询登记制度,将每次查询的事由、查询人姓名(查询单位名称)、公民身份号码及被查询人姓名、公民身份号码等统一登记造册,妥善保管以备后查。二○○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常住户口管理 篇2

为进一步做好山东省人才集体户口管理服务工作, 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水平, 近日, 省人社厅、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物价局联合出台《关于转发人社厅发〔2015〕183号文件进一步做好山东省人才集体户口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

《通知》要求, 自2016年1月1日起, 取消山东省人社等部门所属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的人才集体户口管理服务费 (包括经营服务性质的收费) 。各级人社部门不得因取消收费等原因而停止相关服务, 要将人才集体户口管理服务作为重要的公共服务内容, 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和服务场所建设, 做好人才集体户口管理服务工作。各级公安机关要进一步严密人才集体户口登记管理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开展的人才集体户口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予以统筹安排。

日本户口管理“外松内紧” 篇3

在日本短暂访问期间,《世界博览》特约记者租住在新泻一户人家里。房东江上夫妇新婚不久,两人的祖籍都不在东京,大学毕业以后,两个年轻人先是满怀热情来到东京寻找发展机遇,并在这座国际大都市相识、相恋。但最终他们却选择在美丽的新泻市安家落户。

新泻是一座位于日本海沿岸美丽的中型城市,被称为“日本的米乡、酒乡”,与东京的繁华与快节奏相比,新泻的生活要相对宁静舒适得多。

现如今,江上先生就职于一家广告公司,佳代子则是小学英语老师。在与他们的闲聊中,我了解到他们在此落脚的理由,并不完全是因为新泻的风貌,而是与日本的户籍制度有关。

户籍分为两部分

现在日本的户籍分为“本籍地”和“住民票”两个部分。“本籍地”相当于我们中国人说的籍贯,如前面提到的江上先生祖籍长野,妻子佳代子祖籍琦玉县,长野、琦玉就是指的是他们的“本籍地”。

日本人在20岁按法定算成人之前,无权独立设立自己的户籍,户籍都随父母的籍贯走,一旦成人,籍贯就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自由改变。

江上夫妇结婚之后,如根据婚后夫妇二人的本籍地必须一致的规定,夫妇的一方会将其本籍地迁到另一方处。当然也可将两人的本籍地迁到他们的住所所在地。换句话说,你想把本籍地放到什么地方就放到什么地方,而“住民票”上的地址显示的是公民现在的确切住址,即身在何方。

“住民票”是日本最常用的“户籍”文本,它以个人的居住地为基础设立,上面标有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别、与户主的关系等。日本人在进行选举人或候选人登记、接受义务教育、办理国民健康保险、国民年金保险(退休金保险)、登记纳税等都需要先出示住民票。

“住民票”是一种“户籍随人走”的制度。比如公民在迁入另一座城市前,首先要带上你新居住地的房屋租赁合同,到户籍所在的当地政府办理“住民票”迁出证明,注明迁出的原因(如上学、就职、结婚等)和计划前往的地址;搬入新住址后14天内,你要到新住地政府办理迁入登记,居住地点的信息登记要求十分详细,这样就变更了原来的“户籍”材料。

如果住址发生了变化而不改变住民票的相关信息,从法律上来说虽然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但会给办理健康保险和纳税带来很多麻烦。

日本以“全民医疗、全民养老”为目标建立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都道府县到区市町村都设置有相应的办事机构和福利设施,为居民的福利提供服务。

区、市、町、村各级役所就是各级政府为民办事的场所,所管之事都是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如为居民提供婚姻登记、缴纳税金、福利金领取(日本无业或自由业者的年金、医疗保险金是由役所办理,而不是由保险公司办理)、法人执照、防灾防病、绿化社区环境及各项宣传(如交通宣传)等等。

居民搬到一个新住地,首先要去所在地的政府役所报到,这不光是基于治安的考虑,还因为与你相关的社会保障都由此负责。而且在此登记之后,你就是这一社区的一分子了。

本籍地与住民票的地址并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但因日本规定在签发一般护照时,需要本人本籍地所在的政府签发相关证明。为方便起见,大部分日本人还是将本籍地与住民票统一起来。

也曾有“农村户口”

户籍制度作为一项行政管理制度在古今中外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户籍制度,不同的形式源于各自的国情,与许多国家一样,日本的户籍制度也有一个转变、发展的过程。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日本也实行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江户时代,农民、市民的户籍一般由当地的寺庙管理,寺庙承担起了公安局户籍科的职责,称为“寺请制度”。

当需要移居另一个城市时,居民需要到当地寺庙提出申请并领取相应的证明书。这种证明书只是暂时进入某一地区的临时凭证,而不是永久居住的户籍。公民长期居住在非户籍所在地属于违法行为,幕府也会定期将非本地居民遣返原籍。

明治维新后制定的《明治宪法》与二战后修订的《日本国宪法》赋予了公民“居住及迁徙自由”的权利。根据《选举法》等法律,日本公民只要在一个城市居住三个月以上,并且有房可住就具有该城市的市民权利,拥有该城市的户口,享有该城市的市民权,享受该城市市民所有的福利待遇。

近几年,日本实行住民基本信息网络登记制度,它是日本实现电子政府的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制度规定居民的基本信息一律要实行网上登记,每一位居民被赋予一个登记号,行政部门可以通过登记号在网上查找任何一位居民的确切住址、电话、年龄等基本情况。

该制度不仅保证了人口的有序流动,不至于发生失控现象,而且加强了行政当局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意识,使他们在享受当地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也积极遵守当地的行政措施和法令。

没有重婚犯的国度

日本的户籍管理制度在保证人才流动的同时,也让民众有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生活的地方。江上夫妇在东京打拼几年后,最终选择在新泻安家落户,就是因为在东京竞争激烈,消费奇高。

日本有很多出生在偏僻地方的年轻人,不愿意留在故乡继承祖上的小买卖、小手艺,就会跑到东京,混好了就留下了,否则就只好回去或另谋他处。目前,东京这个弹丸之地已经挤下了全日本10%以上的人口,如果算上在东京工作,但在周围的神奈川、琦玉、千叶等地居住的人,大东京地区已经聚集了全日本的1/4左右的人口,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人口流动自由且频繁,会不会有人钻法律的空子呢?

常住户口管理 篇4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立户、分户 第三章 户口申报

第一节 出生申报

第二节 收养申报

第三节 恢复申报

第四节 其他情形申报

第五节 申报项目登记 第四章 户口注销

第一节 死亡注销

第二节 入伍注销

第三节 出国(境)定居注销

第四节 其他 第五章 户口迁移

第一节 市内迁移

第二节 市外迁入

第三节 迁出市外

第四节 大学生户口迁移 第六章 户口登记项目信息变更更正 第七章 户口证件管理

第八章 户口档案管理和信息查询 第九章 办理程序及时限 第十章 责任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工作,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公民常住户口登记管理,适用本规定。公民居民身份证的申领和发放,依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户口登记管理是指户口申报、注销、迁移、登记项目信息变更更正等户口登记,以及户口证件、信息、档案管理。

第四条 公民应当依照本规定在经常居住地登记常住户口,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常住户口。

第五条 单位或者个人办理户口登记管理事项,应当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应当是原件,原件不能留存公安机关的,同时提交复印件。

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为外文的,应当附有由具有翻译资质的机构翻译的或者其他翻译准确的中文译本,由翻译机构盖章或者翻译人员签名。

第六条 户口登记管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治安(户政)管理部门,具有户口登记管理职能的公安派出所和由公安机关设置的户证办理中心等机构,具体负责户口登记管理工作。

第七条 户口登记管理工作由取得户籍管理岗位任职资格的在编、在职民警具体承办。户口协管员经县级公安机关培训、考核合格,取得协管资格的,可以协助从事户口登记事项受理、户口档案整理等辅助性工作。

第八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依照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收取户口登记管理事项相关工本费,收费标准应当向社会公开,严禁违反规定或者超标准收取费用。

第二章 立户、分户

第九条 本规定所称户包括家庭户、集体户。

集体户包括单位集体户、学生集体户、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集体户、社区集体户。

第十条 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共同居住生活在同一住所的常住人口,立为一户。

第十一条 家庭户户主一般由户内常住人口中房屋产权所有人或者公房承租人担任。集体户户主由所在单位指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一般不能担任户主。

户主负责申报与本户有关的户口登记,督促户内其他成员申报户口登记。

第十二条 符合家庭户立户条件的,可以由户主向经常居住的合法固定住所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家庭户立户登记,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家庭成员身份及相互关系证明;

(二)私有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证或者公有房屋租赁使用证明。

非住宅用房、违法建造的房屋,不予登记常住户口。

第十三条 公民因婚姻关系变更等原因,且生活独立,有居住条件的,可以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分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婚姻关系变更等与分户原因相关证明;

(二)人民法院对房屋所有权、使用权分割的判决书或者县级以上房产管理部门颁发的析产后的私房产权证、分割后的公房租赁使用证明;

(三)户主及拟分户人员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房屋所有权、使用权未分割的,不予分户。

第十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学校等单位,可以设立单位集体户:

(一)单位拥有用于本单位职工集中居住的合法固定住所;

(二)单位录(聘)用人员数量不少于10人或者依据省政府现行政策规定录(聘)用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确有设立单位集体户必要;

(三)有专人负责协助管理集体户口。

除本规定明确的出生申报情形外,单位集体户仅限于本单位职工落户。一个单位一般设立一个单位集体户。

第十五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学校等单位申请设立单位集体户的,应当向单位所在地公安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用于职工集中居住的合法固定住所房屋产权证;

(二)本单位录(聘)用人员劳动合同及劳动保障交纳凭证;

(三)本单位录(聘)用人员居民身份证;

(四)本单位指定协助管理集体户口人员居民身份证及指定证明。

第十六条 经批准建立的佛教道教寺庙、宫观,可以建立单位集体户,用于符合出家条件的僧人、道士申报户口迁入登记。第十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普通中等学校(以下简称大中专院校),可以设立学生集体户:

(一)具有相应的学历教育招生资格;

(二)具有供学生集中住宿的合法固定住所;

(三)有专人负责协助管理集体户口。

第十八条 大中专院校申请设立学生集体户,应当向院校所在地公安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相应的学历教育招生资格证明;

(二)提供学生集中住宿的房屋产权证;

(三)学校指定协助管理集体户口人员居民身份证及指定证明。学生集体户仅限于大中专院校录取的学生落户。

第十九条 本省依法设立的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可以设立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集体户。

省辖市设立的区,原则上不设立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集体户。省辖市市区、县(市)范围内一般只设立一个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集体户。第二十条 申请设立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集体户的,应当向人才流动服务中心所在地公安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县级以上人事部门设立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的批复;

(二)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协助管理集体户口人员指定证明;

(三)指定协助管理人员居民身份证。

第二十一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在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集体户落户:

(一)在本地无合法固定住所、无有家庭户口的直系亲属且所在单位未设立单位集体户;

(二)与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签订人事代理合同的单位引进的、已签订录(聘)用合同的人才或者已签订就业协议书、开具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三)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者中级以上专业职称。

第二十二条 根据户口登记管理工作需要,公安机关可以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设立一个社区集体户,统一登记符合落户规定,但在当地无处落户公民的户口。

第三章 户口申报

第一节 出生申报

第二十三条 婴儿(包括超计划生育、非婚生育的婴儿)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婴儿监护人或者户主向婴儿父亲或者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出生医学证明;

(二)父母双方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三)父母结婚证(非婚生的除外)。

无出生医学证明的,当事人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补发。出生医学证明存有可疑情况的,公安派出所应当予以扣留,并联系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作进一步核查、鉴别。

1996年1月1日前出生,无法补办出生医学证明的,应当提交出生住院记录、入学记录等相关证明,公安机关调查核实后办理。

公安机关办理出生申报登记,发现超计划生育情形的,应当将超计划生育情况通报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

第二十四条 夫妻双方一方为家庭户口、一方为单位集体户口的,所生子女应当随家庭户口一方申报出生登记。

第二十五条 对夫妻双方均为单位集体户口的,应当要求其将户口迁至合法固定住所后,再办理子女出生登记;无合法固定住所的,所生子女可以随父或者母单位集体户口申报出生登记,并随父或者母户口迁出时一并迁出。

第二十六条 普通高等院校已婚学生夫妻双方户口均为学生集体户口的,在校期间所生子女的户口,可以在征得该子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意后,随该子女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申报出生登记。待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毕业并办理户口迁移后,再办理该子女户口迁移。普通高等院校已婚学生夫妻一方户口为学生集体户口,另一方为非学生集体户口的,在校期间所生子女的户口应当随非学生集体户口一方申报出生登记。

第二十七条 夫妻一方为现役军人、一方为地方居民的,所生子女应当随地方居民一方申报出生登记。

夫妻一方为现役军人、一方为学生集体户口居民的,所生子女可以在征得该子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意后,随该子女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申报出生登记。

夫妻双方均为现役军人的,所生子女可以向父亲或者母亲部队所在地公安机关申报出生登记,也可以在征得该子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意后,随该子女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申报出生登记,待一方退役后再办理该子女户口迁移。

第二十八条 出国(境)人员在国(境)外所生具有中国国籍的子女,可以向父亲或者母亲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申报出生登记,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国外或者境外医疗机构出具的出生证明原件;

(二)子女和父母回国使用的旅行证或者护照;

(三)父母双方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仅一方有户口的提交一方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四)父母结婚证。

国外或者境外医疗机构出具的出生证明原件不能保留在公安机关的,应当在原件上注明已申报出生登记。

所生子女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永久)居留权,或者已在住在国连续合法居留满5年的,还应当提交该子女的华侨回国定居证。

第二十九条 婴儿出生时已经死亡的,不进行出生申报户口登记。婴儿出生后,在申报户口登记前死亡的,应当申报户口登记,同时以死亡原因注销户口。

第二节 收养申报

第三十条 公民个人收养、且未办理出生登记的婴儿,收养人可以凭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民政部门出具的收养登记证,向收养人常住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申报户口登记。

第三十一条 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儿童,由该机构持婴儿、儿童基本情况证明及收养社会福利机构资格证明,向该机构集体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第三十二条 1999年4月1日《收养法》修改决定施行前,公民私自收养未办理出生登记的子女的,收养人可以凭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收养公证书,向收养人常住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

1999年4月1日《收养法》修改决定施行后,公民私自收养未办理出生登记的子女的,收养人按规定办理收养登记手续后,按本规定第三十条办理。

第三十三条 公民私自收养,但不符合收养相关规定的,公安机关应当告知抚养(助养)人为被抚养(助养)人按规定到本地社会福利机构登记集体户口。

未到社会福利机构登记集体户口的,公安机关应当详细记载抚养(助养)人和被抚养(助养)人个人相关信息,但不得为被抚养(助养)人办理家庭户口登记。

第三节 恢复申报

第三十四条 军人退伍、复员、转业的,凭县级以上安置部门或者兵役机关开具的介绍信、居民身份证(未办理居民身份证的,提交军人公民身份号码登记表)和入伍前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户口注销证明,向安置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恢复户口。

被部队开除军籍或者除名的,凭部队有关文件向原户口注销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家庭住址变迁的,向现家庭所在地公安机关申报恢复户口,并提交入伍前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户口注销证明。

第三十五条 公民出国(出境)被注销户口、现回国(入境)要求恢复户口的,可以向合法固定住所、直系亲属或者单位所在地公安机关申报恢复户口,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回国(入境)使用的护照或者旅行证;

(二)户口注销证明或者原始户籍登记资料;

(三)合法固定住所、直系亲属或者单位相关证明。申报异地恢复户口的,还应当符合恢复地户口准入条件。公安机关应当审核申请人的身份,具有华侨、港澳台居民及外籍身份的不适用本条第一、第二款规定。

第三十六条 被判刑或者劳动教养的公民,不注销户口。因判刑已被注销户口的,在刑满释放或者假释后,应当由本人持监狱管理部门开具的释放证或者假释通知书,向原户口注销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恢复户口;申请异地恢复户口的,应当符合恢复地户口准入条件,并报恢复地县级公安机关审批。

因判刑已被注销户口,现监外执行要求恢复户口的,可以由本人凭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决定书或者监狱管理机关批准保外就医的决定等向原户口注销地公安机关申报恢复户口。

第三十七条 公民经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被注销户口,重新出现的,本人或者申报义务人可以持人民法院撤销宣告判决书申报恢复户口。

第三十八条 公安机关办理恢复申报中发现当事人户口注销证明登记信息与现申报身份信息不一致的,应当进行调查核实,按规定恢复户口。

第四节 其他情形申报

第三十九条 获准回内地定居的港澳居民,应当由本人持省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批准的相关证明,向定居地公安机关申报户口登记。

第四十条 获准定居大陆的台湾居民,应当在批准定居通知书规定的时限内,由本人持批准定居通知书和台湾居民定居证,向定居地公安机关申报户口登记。超过规定时限的,不予办理申报户口登记手续。

第四十一条 获准回国定居的华侨,应当由本人持华侨回国定居证及其回国使用的护照等合法有效身份证件,向定居地公安机关申报户口登记。

第四十二条 获准取得中国国籍的公民,应当由本人持批准入籍证明,向合法固定住所所在地公安机关申报户口登记。

第五节 申报项目登记

第四十三条 申报户口登记的姓名,姓氏可以随父姓或者随母姓,且应当使用规范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不得使用或者含有下列文字、字母、数字、符号:

(一)已简化的繁体字;

(二)已淘汰的异体字,但姓氏中的异体字除外;

(三)自造字;

(四)外国文字;

(五)汉语拼音字母;

(六)阿拉伯数字;

(七)符号;

(八)其他超出规范的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范围以外的字样。第四十四条 申报户口登记的曾用名,应当填写公民曾经在公安派出所登记并正式使用过的姓名。

第四十五条 申报户口登记的民族,应当依据父亲或者母亲的民族成份确定,所登记的民族应当是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

第四十六条 城镇居民住址填写基本格式为:行政区划名称+标准地名+门(楼)牌号+门(楼)详址;农村居民住址填写基本格式为:行政区划名称+村+门(楼)详址,乡(镇)辖区有街、路、巷、胡同、里弄的,按“××乡(镇)××街(路、巷、胡同、里弄)××号”填写。

行政区划名称填写基本格式为:江苏省××市××区(县、市)××乡(镇、街道);南京市可不冠以省的名称;省辖市所辖的县级市,填写时略去地级市名称,直接填写为江苏省××(县级)市;未被赋予单独行政区划代码的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不得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填写,但具有户口管理权,已经公安部批准制作居民身份证印章版,且独立签发、管理居民身份证和临时身份证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除外。

标准地名是指经有关部门审批命名的街、路、巷、胡同、里弄等。在冠以街、路、巷、胡同、里弄等名后,可并列小区名称。

门(楼)详址城镇填写基本格式为:××幢(栋、楼、座)××单元××室(号),幢(栋、楼、座)、单元、楼层、户号使用阿拉伯数字填写,平房不填写单元号;农村填写基本格式为:××组(社、自然村)××号,门(楼)编制方法与城镇一致的,与城镇居民住址的填写相同。

城镇集体户口居民住址填写参照上述格式填写,不得以单位名称填写。

第四十七条 申报户口登记的籍贯,一般填写婴儿祖父的户口登记地;不能确定祖父户口登记地的,随父亲或者母亲籍贯确定。

弃婴如果籍贯不详的,应当将收养人籍贯或收养机构所在地作为其籍贯。

第四十八条 公民申报户口登记时,应当对公安机关出具的居民户口簿登记项目进行逐项核对,有错误的,当场要求更正;确认无误的,由户主或者本人在常住人口登记表上签字确认。

第四章 户口注销

第一节 死亡注销

第四十九条 公民自然死亡的,应当在一个月以内,由户主、亲属或者社区、村(居)委会持死亡证明、死亡公民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向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死亡登记,注销户口。

第五十条 死亡证明包括以下四种情形:

(一)公民死于医疗单位,医疗单位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

(二)公民正常死亡,但无法取得医疗单位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社区、村(居)委会或者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出具的死亡证明;

(三)公民非正常死亡或者医疗单位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公安、司法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

(四)死亡公民已经火化,殡葬部门出具的火化证明; 第五十一条 公民死亡后,申报义务人未按规定申报户口注销登记的,公安机关调查核实后,应当书面告知申报义务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村(居)委会主动到公安机关办理户口注销手续;经告知仍未办理的,公安机关可以凭村(居)委会出具的证明材料,直接注销死亡公民户口。

第五十二条 公民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执行或者宣告死亡的,由申报义务人持人民法院死刑判决书或者死亡宣告判决书、被执行死刑或者宣告死亡公民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向被执行死刑或者宣告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死亡登记,注销户口。

第五十三条 公民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的,由申报义务人持人民法院失踪宣告判决书、被宣告失踪公民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向被宣告失踪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失踪登记,注销户口。

第五十四条 公民在户口迁移过程中死亡的,由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户口迁入手续,同时办理死亡登记,注销户口。

第五十五条 公民在暂住地死亡的,暂住地公安机关应当书面通知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按本规定第五十一条注销户口。无法查明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的,暂住地公安机关应当将已经查明的事项和死亡情况登记备查。

第五十六条 公安机关治安、交管、刑侦、消防等有关部门对非正常死亡公民出具死亡证明的,应当抄送非正常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

非正常死亡公民户口在外县(市)的,应当抄送非正常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治安(户政)管理部门。

本省县级公安机关治安(户政)部门接到本地公民死亡证明后,应当通知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按本规定第五十一条注销户口。

第二节 入伍注销

第五十七条 被批准服现役的应征公民在入伍前,应当由本人或者亲属持应征公民入伍通知书,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注销户口。

第五十八条 被批准服现役的应征公民未按规定注销户口的,公安派出所依据人民武装部门提供的应征公民入伍人员名单,经告知应征公民入伍人员直系亲属后,可以直接注销其户口。

公安机关发现服现役公民未注销户口的,经调查核实后并告知应征公民入伍人员直系亲属后,可以直接注销其户口。

第三节 出国(境)定居注销

第五十九条 经批准前往香港、澳门定居的,由本人持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的内地居民前往香港或者澳门定居批准通知书注销户口。通过因私渠道在香港就业、就学居住满七年,并获得香港永久性居留权的,凭省辖市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出具的出境定居注销户口通知书注销户口。

已在境外定居但未按规定申报注销户口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确认,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应当注销其户口。第六十条 前往台湾定居的,由本人持省辖市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的批准赴台定居注销户口通知书注销户口。

第六十一条 已加入外国国籍或者出国定居的,应当由本人持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护照等合法有效身份证件,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申报注销户口。

已加入外国国籍或者确属华侨身份但未按规定申报注销户口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确认,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应当注销其户口。

第四节 其他

第六十二条 经确认属于户口注销情形的,应当在当事人常住人口登记表等簿册上登记注销原因,并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注销户口信息。

第六十三条 公安机关发现公民有两个以上常住户口的,户口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治安(户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调查核实,并按规定注销非法或者错误登记的户口。

第六十四条 对因入伍注销户口的,公安机关应当收回其居民户口簿内页,已办理居民身份证的,不再收回其居民身份证。

对因出国(境)定居注销户口的,公安机关应当收回其居民身份证和居民户口簿内页。

第五章 户口迁移

第六十五条 公民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到另一地经常居住的,本人或者户主应当向实际长期居住地公安机关申报户口迁移。

第六十六条 公民户口迁移,遵循合法固定住所实际居住、人户一致原则,实行条件准入制。

户口准入条件,是指市、县人民政府根据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设定的户口准入条件。

第六十七条 本规定所指户口迁移分为市内迁移、市外迁入、迁出市外和大学生户口迁移四种情形。市内迁移是指在省辖市市区或者县(市、区)范围内,公民将户口由原登记地迁到现居住地的户口登记。

市外迁入是指公民户口从省辖市市区或者县(市、区)范围以外迁入的户口登记。

迁出市外是指公民户口从省辖市市区或者县(市、区)范围内迁出的户口登记。

大学生户口迁移是指大中专院校学生因入学、毕业、肄业、退学、开除学籍等原因,将户口迁入或者迁出大中专院校学生集体户的户口登记。

第六十八条 公安机关对佛教道教寺庙、宫观出家人员申请将户口迁入寺庙、宫观单位集体户的,应当根据寺庙、宫观定员数额,查验市、县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出具的证明后办理。对僧人、道士申请由原住寺庙、宫观迁往另一寺庙、宫观的,应当根据双方寺庙、宫观所在地市、县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出具的证明办理。

对不愿意将户口由原籍迁入寺庙、宫观的僧人、道士,以及长期居住在寺庙、宫观的非出家工作人员和临时留宿人员,不予办理户口迁移,应当按规定办理暂住户口登记。

第六十九条 户口迁移一般先在迁入地公安机关办理户口准迁证,凭户口准迁证到迁出地公安机关办理户口迁移证,再凭户口迁移证等手续到迁入地公安机关办理落户。

办理过程中发现疑问的,迁入地与迁出地公安派出所应当及时沟通联系,核实有关情况。第七十条 户口迁移应当由迁移人本人到公安机关办理。迁移人本人因故无法办理的,可以委托户主或者有民事行为能力的直系亲属办理,受托人应当同时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以及迁移人委托证明。

整户迁移可以由户主办理。

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户口迁移由其监护人办理。

第一节 市内迁移

第七十一条 夫妻双方及未成年子女常住户口落在同一家庭户的,夫妻双方及未成年子女常住户口不得单独迁移。

第七十二条 公民申请将户口迁移至本人其他合法固定住所的,按本规定第十二条办理。

第七十三条 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申请投靠迁移:

(一)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投靠的;

(二)投靠配偶的;

(三)省辖市公安机关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十四条 公民申请投靠迁移,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投靠人和被投靠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被投靠人和房屋所有权人同意迁入的声明;

(三)投靠人与被投靠人之间关系证明;

(四)省辖市公安机关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七十五条 家庭户口、集体户口(不包括学生集体户口)的迁移应当按以下原则办理:

(一)户口登记在非直系亲属或者朋友处的公民,在市内有合法固定住所或者符合投靠条件的,应当将户口迁至本人合法固定住所或者被投靠人处落户;

(二)登记集体户口的公民,在市内有合法固定住所或者符合投靠条件的,应当将户口迁至本人合法固定住所或者被投靠人处落户;

(三)登记集体户口的公民,因工作变动需要迁移户口的,新单位设立单位集体户的,可以将户口迁至新单位集体户落户;

(四)家庭户口除本规定明确的情形外,不得迁至集体户落户。第七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应当将户口迁往本人的合法固定住所处或者符合投靠条件的被投靠人处;本人无合法固定住所、无处投靠,现工作单位设立单位集体户的,应当迁往本人单位集体户处;本人无合法固定住所、无处投靠、且无工作单位或者工作单位未设立单位集体户的,应当迁往户口所在地乡(镇、街道)社区集体户。

(一)因房屋产权转移、离婚等原因,失去现户口登记住址所在地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

(二)因征地、房屋拆迁等原因,失去现户口登记住址所在地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

(三)户口登记在单位集体户,现单位已不存在或者本人离开单位的;

(四)其他按规定应当将户口迁出现户口登记住址的情形。第七十七条 有条件地区应当推行市内迁移网上一站式办理。实行市内迁移网上一站式办理的户口迁移,不再使用户口准迁证、户口迁移证,公民持相关材料直接到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办理。

第二节 市外迁入

第七十八条 公民因亲属投靠、工作调动、人才引进、购房落户、投资纳税等原因申报市外迁入的,应当符合迁入地户口准入条件。

第七十九条 公民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且被投靠人有家庭户口的,可以申请投靠户口迁移:

(一)未婚子女投靠父母的;

(二)男性超过60周岁或者女性超过55周岁,夫妻双方需投靠成年子女的;

(三)投靠配偶的。

属上述投靠情形的,被投靠人应当拥有合法固定住所;属第三种情形,被投靠人无合法固定住所的,被投靠人直系亲属应当拥有合法固定住所。

省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设定子女与父母相互间投靠的户口准入条件与本条第一、二款规定不一致的,执行省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八十条 公民申请投靠迁移的,应当向迁入地公安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与投靠情形相符合的关系证明;

(二)合法固定住所产权证;

(三)投靠双方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四)省辖市公安机关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八十一条 公民因工作调动、人才引进、公务员录用等原因申请迁移的,应当向迁入地公安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组织、人事或者劳动部门批准证明;

(二)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

(三)迁移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四)省辖市公安机关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八十二条 公民因购买商品住房申请迁移的,应当向迁入地公安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所购房屋的产权证;

(二)所购房屋的土地使用证;

(三)迁移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四)省辖市公安机关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八十三条 公民因投资申请迁移的,应当向迁入地公安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

(二)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

(三)迁移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四)省辖市公安机关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八十四条 公民因纳税申请迁移的,应当向迁入地公安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税务部门完税凭证;

(二)迁移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三)省辖市公安机关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八十五条 公民因部队家属随军申请迁移的,应当向迁入地公安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部队师(旅)级以上政治部门批准手续;

(二)军官证;

(三)家属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四)结婚证;

(五)省辖市公安机关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八十六条 户口空挂在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集体户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当地无合法固定住所、无工作单位、不符合本规定第七十三条情形,且在入学前户口所在地父母有家庭户口或者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可以将户口迁至入学前户口所在地父母家庭户口或者合法固定住所处落户。申请迁移的,应当向迁入地公安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件;

(二)与父母关系证明或者合法固定住所证明;

(三)大中专院校毕业证书。

父母家庭户口或者合法固定住所不在入学前户口所在地的,按本规定第七十九条或者第八十二条办理。

第三节 迁出市外

第八十七条 迁出地公安派出所应当凭迁入地公安机关签发的户口准迁证,按照户口准迁证填写内容,办理相应人员户口迁移证。

第八十八条 迁出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证过程中,应当识别户口准迁证真伪、核对公民身份信息,注销其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户口信息,并收缴居民户口簿或者迁出人户口簿内页。

第四节 大学生户口迁移

第八十九条 考取大中专院校的新生(包括研究生,下同),入学时可以凭新生录取通知书,自愿选择将户口迁往大中专院校学生集体户。跨的,迁出地公安机关不再办理新生户口迁出手续。

被军事院校录取的新生,属于现役军人的,凭新生录取通知书注销户口;不属于现役军人的,按前款规定办理。

被宗教院校录取的新生,一般不予办理户口迁移。

第九十条 大中专院校申报新生迁入登记时,应当向学校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盖有招生主管部门录取专用章的录取新生名册、录取通知书和户口迁移证。

入学时已将户口迁入大中专院校学生集体户的,在学期间不办理户口迁出手续,国家或者本省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十一条 大中专院校新生入学时已将户口从原户口登记地迁出,但未在户口迁移证有效日期内申报迁入大中专院校学生集体户的,应当持户口迁移证向原迁出地公安派出所申请恢复户口。

第九十二条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在学期间被批准转学,要求将户口迁往省内其他地区的,凭省级高教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要求将户口迁往省外的,凭转出地和转入地省级高教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在学期间因故退学、开除学籍或者肄业的,凭学校批准文件或者相关证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第九十三条 普通中等学校学生在学期间因故转学、退学、开除学籍或者肄业的,凭市级中专主管部门或者学校的批准文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第九十四条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可以凭毕业证书、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证。

第九十五条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依法被我省单位录(聘)用的,可以向工作地公安机关申报户口迁入登记,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毕业证书;

(二)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与现工作单位一致);

(三)户口迁移证。

第九十六条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但因毕业时间较长无法改派、取得与现工作单位一致的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且符合工作地户口准入条件的,按工作地户口准入条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第九十七条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入学时已将户口迁至学生集体户,可以凭毕业证书、户口迁移证,向入学前户口所在地或者现家庭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迁入登记。

第九十八条 普通中等学校毕业生毕业时,符合就业地落户条件的,应当将户口迁往就业地;不符合就业地落户条件的,应当将户口迁回入学前户口所在地或者现家庭所在地。

第六章 户口登记项目信息变更更正

第九十九条 公安机关对公民变更更正户口登记项目信息的申请,应当进行调查核实,情况属实的,予以变更更正。

第一百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变更户主:

(一)原户主死亡的;

(二)原户主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的;

(三)原户主出国(境)定居或者加入外国国籍的;

(四)原户主户口迁出的;

(五)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发生转移,现房屋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认为需要变更的;

(六)户内成年人及房屋产权人协商一致申请变更的;

(七)其他特殊原因应当变更户主的。

单位集体户申请变更户主的,应当由该单位向公安派出所提出书面申请。

第一百零一条 公民申请家庭户变更户主的,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居民户口簿;

(二)新户主居民身份证;

(三)户内成年人及房屋产权人协商一致的书面意见。第一百零二条 公民申请变更姓名,属未成年人的,应当经未成年人父母双方或者监护人协商一致;十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变更姓名的,还应当征得其本人同意。

第一百零三条 对父母一方亡故、另一方再婚的未成年人姓名变更,按以下情形办理:

(一)以本人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十六周岁以上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自主决定本人姓名的变更;其父亲和继母,或者母亲和继父申请变更其姓名的,必须征得其本人同意;

(二)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父亲和继母,或者母亲和继父经协商同意,申请变更该未成年人姓名的,应当征得其本人同意;

(三)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姓名的变更,由其父亲和继母,或者母亲和继父协商一致后决定。

第一百零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变更姓氏:

(一)因血亲关系在父姓和母姓之间变更的;

(二)因收养关系变更姓氏的;

(三)未成年子女因父母离婚或者再婚变更姓氏的;

(四)公安机关认为确需变更姓氏的其他情形。

第一百零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变更名字:

(一)姓名或者姓名的谐音违背公序良俗的;

(二)姓名或者姓名的谐音易造成性别混淆、他人误解或者伤及本人感情的;

(三)名字中含有冷僻字的;

(四)公安机关认为确需变更名字的其他情形。

第一百零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姓名变更登记:

(一)正在服刑或者被劳动教养、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

(二)作为当事人的民事案件尚未审结或者尚未执行完毕的;

(三)父母离婚的未成年人变更姓名,父母未能达成协议的;

(四)变更姓名或者更正出生日期未满三年的。

第一百零七条 出生日期原则上不得更改。公民实际出生日期与居民户口簿登记出生日期不一致的,可以申请更正出生日期,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公安机关原始户籍资料;

(三)原始户籍资料登记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出生日期更改情况说明。

第一百零八条 公民申请更正出生日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一)组织、人事部门管理的干部,本人要求确定或者更改的;

(二)本人使用出生医学证明申报户口,后又提供登记有不同出生日期的出生医学证明,要求更改的;

(三)正在服刑或者被劳动教养、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

(四)作为当事人的民事案件尚未审结或者尚未执行完毕的;

(五)申报户口登记时对出生日期已签字确认的;

(六)已更正出生日期的;

(七)变更姓名未满三年的。

第一百零九条 公民申请变更民族登记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申请人父母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三)省辖市人民政府民族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变更民族成份的证明。

年满20周岁的公民要求变更民族成份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不予受理。

第一百十条 公民实施变性手术,申请变更性别登记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国内三级医院出具的性别鉴定证明和公证部门出具的公证书,或者司法鉴定部门出具的证明。

未成年人申请变更性别登记的,还应当提交其监护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第一百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应当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变更公民身份号码登记:

(一)公民身份号码属重号、错号的;

(二)变更性别的;

(三)更正出生日期的。

公安机关发现公民身份号码属错号的,应当告知公民本人申请变更登记;发现公民身份号码属重号的,应当协调重号双方当事人,确定一方申请变更登记;发现公民有两个以上公民身份号码的,应当协调公民本人确认一个公民身份号码,注销其他公民身份号码。第一百十二条 公民申请婚姻状况变更登记的,除提交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外,还应当提交以下相应材料:

(一)在国内结婚或者离婚的,提交民政、法院等部门出具的《结婚证》或者《离婚证》或者法院判决书;

(二)在国外结婚或者离婚的,提交《结婚证》或者《离婚证》,驻外使馆认证的翻译件;

(三)在香港结婚或者离婚的,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指定的香港律师认证;

(四)在澳门结婚或者离婚的,提交《结婚证》或者《离婚证》;

(五)在台湾结婚或者离婚的,提交台湾地方法院公证处的公证书;

(六)丧偶的,提交配偶死亡证明。

第一百十三条 公民的文化程度、身高、兵役状况、服务处所和职业等户口登记项目发生变化的,可以凭相关证明材料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变更登记。

第一百十四条 公民户口登记项目信息需要变更或者更正的,由本人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提出申请,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由其监护人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提出申请。

第一百十五条 公民申请变更更正姓名、性别、民族、公民身份号码、出生日期的,公安机关受理时应当收取当事人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经审核批准后,收回当事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并在常住人口登记表、居民户口簿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记载。第一百十六条 公安机关对已变更更正姓名、性别、民族、公民身份号码、出生日期的公民,可以根据当事人申请按规定出具相关证明。

第七章 户口证件管理

第一百十七条 常住人口登记表是证明公民身份状况以及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文书,是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管理的基础性资料。表中登记的事项,由申报人如实申报,经户口登记机关审核登记,申报人签字确认无误,承办人签章并加盖户口专用章后,具有证明公民身份和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法律效力。

第一百十八条 居民户口簿是证明公民身份状况和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法定证件,是公民依法履行常住户口登记义务的凭证,也是国家以户为单位管理常住人口和进行户口调查、核对的主要依据,其登记内容与常住人口登记表登记内容一致。

第一百十九条 公民按规定申报户口登记后,公安派出所应当签发居民户口簿。

变更户主或者户主户口迁出的,应当收回原居民户口簿,签发新的居民户口簿。

第一百二十条 公民遗失居民户口簿的,户主应当及时到公安派出所申报证件遗失和补发。

新的居民户口簿补发后,原居民户口簿自然作废;遗失的居民户口簿重新找到的,应当上缴公安派出所。

第一百二十一条 公民从事有关活动,需要证明身份的,应当按规定使用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公安机关不再对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已记载信息出具证明。

第一百二十二条 户口迁移证、户口准迁证是公民办理户口迁移使用的户口证件,有关项目内容应当按照常住人口登记表登记的内容填写。

户口准迁证、户口迁移证超过有效日期或者遗失的,应当向原签发机关申请换发、补发。签发地公安机关应当按原证件内容予以换发、补发,并注明开具日期。

户口准迁证、户口迁移证登记的迁移地址需要变更的,持证人应当向原签发机关重新申领,签发地公安机关应当凭相关材料重新开具,并注明日期。

换发、补发或者重新开具前,签发地公安机关应当通过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查询或者与迁入地公安机关联系核实持证人落户情况,不得要求当事人提供未落户证明。

第一百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向公民签发的居民户口簿、户口迁移证、户口准迁证应当按照规范格式用计算机打印,不得手写,不得涂改。

第一百二十四条 立为一户的家庭,其户主或家庭成员一方因家庭内部矛盾不愿将本户居民户口簿交与其他家庭成员使用、以至该家庭成员无法办理个人相关事务的,公安派出所应当对保管居民户口簿的一方进行说服教育;说服无效的,书面告知其相关户口政策;告知5个工作日后仍不提供居民户口簿的,公安派出所可凭该家庭成员的书面申请以及相关证明,为其制发仅含首页和其本人常住人口登记卡的居民户口簿,并在常住人口登记表和人口信息系统中注明相关情况。

第一百二十五条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空白居民户口簿、户口准迁证、户口迁移证等户口证件管理,对空白户口证件的生产、发放、领取等环节,建立登记备案制度;对备存空白户口证件,指定专人保管,严防丢失被盗、非法买卖。

第一百二十六条 公安机关提供或者出具的原始户籍登记资料、非正常死亡公民死亡证明、户口注销证明等材料,应当由经办民警签字,提供或者出具单位盖章确认。

第八章 户口档案管理和信息查询

第一百二十七条 公安机关办理户口登记管理事项接收的相关证明材料,应当整理形成户口档案。

第一百二十八条 户口档案应当按规定立卷、归档,永久保存、妥善保管、规范使用。

第一百二十九条 司法机关因办案需要查询涉案公民户口登记信息的,凭相关办案文书、单位介绍信和查询人有效身份证件向涉案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公安机关治安(户政)管理部门查询。第一百三十条 政府有关部门因履职需要查询相关公民户口登记信息的,凭履职需要证明、单位介绍信和查询人有效身份证件,向被查询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公安机关治安(户政)管理部门查询。

第一百三十一条 本规定第一百二十九条、第一百三十条查询公民户口登记信息的内容限于被查询人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公民身份号码和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

第一百三十二条 律师因代理起诉等诉讼事项需要查询案件当事人户口登记住址信息的,凭法律事务委托代理合同、律师执业证书以及律师事务所证明,向相关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市、县公安机关治安(户政)管理部门查询。

第一百三十三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承办民事案件法律事务过程中,因代理起诉等诉讼事项需要查询案件当事人户口登记住址信息的,凭法律事务委托代理合同、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以及基层法律服务所介绍信,向相关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市、县公安机关治安(户政)管理部门查询。

第一百三十四条 公民因本人申报曾用名、更正出生日期等事项,需要查找公安机关登记的、居民户口簿记载信息以外其他户籍信息的,公安机关应当协助查找。

第一百三十五条 公民在房产交易中需要查询购买房屋落户情况的,可以凭房屋购买协议和居民身份证向购买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查询该房屋落户情况。公安机关对此类户口登记情况查询仅作有或者无以及登记户口人数的答复,不得透露登记户口人员身份信息。

第一百三十六条 公安机关对与申请查询事项无关的信息,不予提供查询,并告知查询人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查询获取的公民户口登记信息,不得泄露,不得挪作他用。

第九章 办理程序及时限

第一百三十七条 公安机关对单位或者个人的户口登记管理事项申请,应当实行首接责任制,首接民警即为责任民警,负责申请事项的解答、办理、转交、上报、告知等,不得推诿扯皮。

户口协管人员首接的户口登记管理事项申请,户籍管理岗位民警为责任民警。

第一百三十八条 公安机关对公民或者单位申报的户口登记事项,应当按照以下情形办理:

(一)对符合条件、证明材料齐全,且按规定可以当场办理的,应当当场予以办理;

(二)对符合条件、证明材料齐全,但按规定需调查核实、上报审批(审核)的,应当按规定进行调查核实、上报审批(审核);

(三)对不符合条件或者证明材料不全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处理意见或者应当补充的证明材料。

第一百三十九条 公安派出所对以下情形应当当场办理:

(一)出生登记(不包括无出生医学证明、超过2周岁、收养以及在国(境)外出生)申报;

(二)家庭户立户申报;

(三)注销户口(不包括出国(境)定居注销户口和公民未按规定注销的户口)申报;

(四)户口市内迁移(不包括迁入农村地区的户口迁移);

(五)大中专院校录取新生户口迁入、迁出和毕业后户口迁入、迁出;

(六)除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公民身份号码以外的户口登记项目信息变更更正;

(七)居民户口簿补发;

(八)户口迁移证换发、补发或者重新出具。

第一百四十条 公安派出所对以下情形应当受理,调查核实后办理:

(一)家庭户分户申报;

(二)恢复户口(不包括华侨以及港澳台居民回国定居、入籍、监外执行、刑满释放异地恢复)申报;

(三)迁入农村地区的户口市内迁移;

(四)公民未按规定主动注销的户口注销;

(五)出国(境)定居公民户口注销;

(六)大中专院校学生在学期间因转学、退学、开除学籍或者肄业的户口迁移。第一百四十一条 公安派出所对以下情形应当受理,调查核实后报县级公安机关审批:

(一)无出生医学证明、超过2周岁、收养以及在国(境)外出生子女出生登记申报;

(二)姓名、公民身份号码变更;

(三)华侨及港澳台居民回国定居、入籍、监外执行、刑满释放异地恢复等户口申报;

(四)符合准入条件的户口市外迁入;

(五)随军家属户口迁移;

(六)迁入社区集体户的户口迁移;

(七)申报单位集体户立户;

(八)户口准迁证的换发、补发。

第一百四十二条 公安派出所对以下情形应当受理,经县级公安机关调查核实后报市级公安机关审批:

(一)学生集体户立户申报;

(二)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集体户立户申报;

(三)社区集体户立户申报;

(四)出生日期更正;

(五)民族变更;

(六)性别变更。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公安派出所受理的以下情形,应当报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审核后办理:

(一)出国(境)人员在国(境)外所生子女申报出生登记;

(二)公民出国(出境)被注销户口,现回国(入境)要求恢复户口;

(三)公民在国外定居或者加入外国国籍注销户口。

出入境管理部门对上述情形的当事人身份以及出入境使用的证件应当进行审核把关,并书面告知公安派出所当事人身份情况以及出入境使用的证件情况。

第一百四十四条 公安派出所调查核实后办理的户口登记事项,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

办理需要报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审批(审核)的户口登记事项,各环节的工作应当在以下时限内完成:

(一)公安派出所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的15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工作,并将有关材料上报县级公安机关。

(二)县级公安机关接到上报材料后,经审查,对有权作出审批(审核)决定的户口申报事项,应当在接到公安派出所的上报材料15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将审批(审核)结果返回公安派出所,或者按规定签署审核意见并将有关材料上报市级公安机关;市级公安机关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三)公安派出所在接到上级公安机关审批决定的3个工作日内,将审批结果告知申请人。

办理需要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审核的户口登记事项,出入境管理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第一百四十五条 公安常住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户口申报、注销、迁移、登记项目信息变更更正、立户分户审批,证件签发,信息查询等功能操作权限应当与本规定明确的办理权限一致,分级设置、有效监管、责任到人。

第一百四十六条 公安机关应当建立户口管理监督检查制度,定期检查户口管理工作,抽查审批办理事项,排查常住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异常数据,核查群众举报投诉线索,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百四十七条 县级公安机关对单位或者个人申报的户口登记管理事项,运用本规定无法办理或者有疑问的,应当逐级请示上报,努力解决问题,尽力提供服务,不得推托、延误。

第十章 责任

第一百四十八条 公民采用隐瞒事实真相、编造虚假事实、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冒用他人身份等手段,非法办理户口登记,经查证属实的,查处地公安机关应当按规定办理户口注销手续,收回当事人的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对非法迁移落户的,还应当向当事人出具加盖查处地公安机关户口专用章的当事人原落户相关证件(明)的复印件,并协调原户口迁出地公安机关按规定办理恢复户口手续。

第一百四十九条 各级公安机关纪检、督察、治安(户政)部门应当认真调查分析群众有关户口登记管理事项的投诉举报,对规范办理的民警,积极维护其正当权益;对违规办理的民警,应当依法依纪查处。

第一百五十条 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办理公民申报户口登记管理事项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上级公安机关应当予以纠正,并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责任人相应处分:

(一)对符合规定的申请不予办理的;

(二)对不符合规定的申请违反规定予以办理的;

(三)工作疏忽大意造成差错且导致不良后果的;

(四)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结的;

(五)违反规定或者超标准收取费用的;

(六)其他应当给予处分的情形。

第一百五十一条 凡工作不认真、审核把关不严导致假报户口、冒名顶替他人户口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或者造成有关户口证件流失、人口信息泄露的,应当倒查追究相关责任人失职、渎职责任;凡利用职务之便违规为他人办理户口、身份证件以及出卖备存空白户口证件的,依法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一百五十二条 本规定所称合法固定住所包括公民、单位因购买、自建、继承、受赠予等享有所有权的住所,与房产管理部门或者单位办理公有房屋租赁使用证明的住所。

第一百五十三条 本规定由江苏省公安厅治安总队负责解释。第一百五十四条 本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此前有关户口登记管理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江苏省公安厅

关于印发《江苏省常住户口登记

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苏公规﹝2010﹞1号

各市、县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

为规范我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工作,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省厅制定了《江苏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各市公安局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研究细化户口登记管理措施,做好业务培训等前期准备工作,确保规定有序、有效施行。各地细化的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请及时报省厅备案;贯彻落实情况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省厅。

江苏省公安厅(印)

二O一O年 八月十六日

抄送: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省委政法委。

省教育厅、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政厅、司法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卫生厅、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本厅党委成员,各处级单位。

江苏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立户、分户

第三章 户口申报

第一节 出生申报

第二节 收养申报

第三节 恢复申报

第四节 其他情形申报

第五节 申报项目登记

第四章 户口注销

第一节 死亡注销

第二节 入伍注销

第三节 出国(境)定居注销

第四节 其他

第五章 户口迁移

第一节 市内迁移

第二节 市外迁入

第三节 迁出市外

第四节 大学生户口迁移

第六章 户口登记项目信息变更更正

第七章 户口证件管理

第八章 户口档案管理和信息查询

第九章 办理程序及时限

第十章 责任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工作,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公民常住户口登记管理,适用本规定。公民居民身份证的申领和发放,依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户口登记管理是指户口申报、注销、迁移、登记项目信息变更更正等户口登记,以及户口证件、信息、档案管理。

第四条 公民应当依照本规定在经常居住地登记常住户口,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常住户口。

第五条 单位或者个人办理户口登记管理事项,应当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应当是原件,原件不能留存公安机关的,同时提交复印件。

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为外文的,应当附有由具有翻译资质的机构翻译的或者其他翻译准确的中文译本,由翻译机构盖章或者翻译人员签名。

第六条 户口登记管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治安(户政)管理部门,具有户口登记管理职能的公安派出所和由公安机关设置的户证办理中心等机构,具体负责户口登记管理工作。

第七条 户口登记管理工作由取得户籍管理岗位任职资格的在编、在职民警具体承办。

户口协管员经县级公安机关培训、考核合格,取得协管资格的,可以协助从事户口登记事项受理、户口档案整理等辅助性工作。

第八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依照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收取户口登记管理事项相关工本费,收费标准应当向社会公开,严禁违反规定或者超标准收取费用。

第二章 立户、分户

第九条 本规定所称户包括家庭户、集体户。

集体户包括单位集体户、学生集体户、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集体户、社区集体户。

第十条 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共同居住生活在同一住所的常住人口,立为一户。

第十一条 家庭户户主一般由户内常住人口中房屋产权所有人或者公房承租人担任。集体户户主由所在单位指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一般不能担任户主。

户主负责申报与本户有关的户口登记,督促户内其他成员申报户口登记。

第十二条 符合家庭户立户条件的,可以由户主向经常居住的合法固定住所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家庭户立户登记,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家庭成员身份及相互关系证明;

(二)私有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证或者公有房屋租赁使用证明。

非住宅用房、违法建造的房屋,不予登记常住户口。

第十三条 公民因婚姻关系变更等原因,且生活独立,有居住条件的,可以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分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婚姻关系变更等与分户原因相关证明;

(二)人民法院对房屋所有权、使用权分割的判决书或者县级以上房产管理部门颁发的析产后的私房产权证、分割后的公房租赁使用证明;

(三)户主及拟分户人员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房屋所有权、使用权未分割的,不予分户。

第十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学校等单位,可以设立单位集体户:

(一)单位拥有用于本单位职工集中居住的合法固定住所;

(二)单位录(聘)用人员数量不少于10人或者依据省政府现行政策规定录(聘)用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确有设立单位集体户必要;

(三)有专人负责协助管理集体户口。

除本规定明确的出生申报情形外,单位集体户仅限于本单位职工落户。一个单位一般设立一个单位集体户。

第十五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学校等单位申请设立单位集体户的,应当向单位所在地公安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用于职工集中居住的合法固定住所房屋产权证;

(二)本单位录(聘)用人员劳动合同及劳动保障交纳凭证;

(三)本单位录(聘)用人员居民身份证;

(四)本单位指定协助管理集体户口人员居民身份证及指定证明。

第十六条 经批准建立的佛教道教寺庙、宫观,可以建立单位集体户,用于符合出家条件的僧人、道士申报户口迁入登记。

第十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普通中等学校(以下简称大中专院校),可以设立学生集体户:

(一)具有相应的学历教育招生资格;

(二)具有供学生集中住宿的合法固定住所;

(三)有专人负责协助管理集体户口。

第十八条 大中专院校申请设立学生集体户,应当向院校所在地公安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相应的学历教育招生资格证明;

常住户口管理 篇5

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

为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规范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工作,根据《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规范留学回国人员落户工作有关政策的通知〉》(公通字〔2010〕19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有关要求以及相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申请单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申请单位为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登记的具有用人自主权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伙制事务所以及符合本市产业发展方向、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信誉良好,并在本市依法纳税、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各类企业(非企业法人分支机构其上级法人注册资金应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第三条 留学回国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来沪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国(境)外获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

2.在国内“211”高校(见附件1)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或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中央直属及中科院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硕士毕业生参照“211”高校毕业生执行),并在国(境)外高校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或在国内非“211”高校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或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并在国(境)外世界排名前500名高校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或在国(境)外高校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和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不含大专起点本科和HND等形式)。

3.在国(境)外世界排名前500名高校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累计在国(境)外学习时间须满1年以上;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性质毕业生应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境)外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不含大专起点本科和HND等形式)。

4.在国内获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或取得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赴国(境)外进修、做访问学者满1年以上。

同时,符合上述四项条件的人员最近连续6个月在同一单位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不应低于上一本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个税缴纳情况应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合理对应。

5.其他不符合第2、3项条件,在国(境)外高校获得本科、学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人员累计在国(境)外学习时间须满1年以上;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性质毕业生应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境)外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不含大专起点本科和HND等形式),同时最近连续12个月在同一单位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达到上一本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1.5倍,个税缴纳情况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合理对应的人员。

(二)来沪创业的留学回国人员应符合下列条件:

在国(境)外高校获得本科、学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人员要求同上)或符合第4项条件,来本市创办企业的留学回国人员(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实缴),本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且为第一大股东(不含股份转让、后期资金注入),个人股份一般不低于30%),同时最近连续6个月在同一单位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不低于上一本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个税缴纳情况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合理对应。

世界排名前500名高校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参考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Q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发布的学校名单确认后予以公布(见附件2,留学回国人员国(境)外毕业院校参考名单)。上述名单待每年新的世界排名公布后对新增的院校名单予以追加,12月31日前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外国专家局)网站和予以公布。同时,留学人员在国(境)外院校获得的学历学位应属于教育部认可的范围。

留学人员回国后应直接来上海工作,累计待业时间不超过2年;与申请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有效期在1年(含)以上,且自申请之日起有效期在6个月(含)以上(如合同约定有试用期的,需完成试用期后方可申报);留学回国人员年龄须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

派遣人员不属于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范围。

第四条 申请的提出

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须由单位提出申请。单位引进的留学回国人员应为单位紧缺急需并发挥重要作用、拟长期使用的人才。

外国企业在沪代表处和各国驻沪领事馆通过具有资质的外事服务单位进行申报。

第五条 单位需提交的材料

除特殊说明外,所有申请材料均核对原件,留复印件。

(一)申请单位介绍信、经办人员有效身份证件。

(二)申请单位报告。

(三)法人营业执照(或法人登记证书)和组织机构代码证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依许可经营的,另须提供相关主管部门批准的许可证书;外商投资企业、台港澳侨投资企业另须提供批准证书)。

申请单位为非法人分支机构的,提供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同时提供上级法人的上述相关证件(须加盖上级法人公章)和上级法人的授权书。

上述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证件剩余有效期应在6个月以上。

(四)《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申请表》(附一张2寸证件照)。

(五)申请单位与留学回国人员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

来本市创办企业的留学回国人员,应与其创办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企业验资证明。

(二)企业最近连续6个月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或企业所得税税单(零税单无效)。

(三)企业最近连续6个月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凭证。

第六条 留学回国人员需提交的材料

(一)教育部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二)国(境)外毕业证书、成绩单;属于进修人员的提供国(境)外进修证明(须附具有资质的翻译机构的翻译件)、《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和国内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证书或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证书。

(三)出国(境)留学前国内获得的相应的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出国(境)前系在职人员的,提供原工作单位同意调出或已离职证明;在国(境)外有工作经历的,提供工作单位劳动合同、税单或机构负责人签字的工作证明(须附具有资质的翻译机构的翻译件)。

(四)护照、签证及所有出入境记录、居民户口簿和身份证;出国前为农业户口的须在原籍办理“农转非”后申请;留学期间户籍已注销的须附90天内有效的户籍注销证明。

(五)在沪落户地址证明。落户地址为个人购买的产权房的,提供房产证;落户地址为配偶或直系亲属家庭地址的,提供配偶或直系亲属的房产证、居民户口簿和产权人共同签署的同意落户的书面证明;落户地址为集体户口的,提供相应的集体户口簿复印件或户籍证明以及单位同意落户的书面证明。

(六)婚姻状况证明。已婚的,提供结婚证书;离异的,提供离婚证、离婚协议书或法院调解书、判决书。持国外结(离)婚证明的,另须提供具有资质的翻译机构的翻译件。

(七)子女出生证明(在国外出生的,另须提供具有资质的翻译机构的翻译件)及合法生育的证明。

(八)在沪档案接收单位出具的同意接收证明;如档案已在沪,提供档案保管单位出具的保管证明。

(九)在本市正常缴纳社会保险和个人所得税的证明(社保缴费基数和期限由社保系统提供;未正常缴纳社会保险而补缴的、缴费单位与签订劳动合同单位不一致的、社保缴费基数与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不能合理对应的不予认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新录用人员暂无法提供上述证明的,须提供正式录用或编制内聘用相关证明);回国后未就业时间超过半年的须附劳动用工手册或档案保管单位出具的未就业证明。

(十)其它必要的证明材料。

第七条 办理流程

(一)申请单位先在网上进行注册,并填写相关信息,然后备齐相关书面材料到受理部门(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进行现场申报。

(二)受理部门对申请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要求的,在5个工作日内受理,并出具书面受理通知书;对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要求的,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补正通知书,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并约定补正的期限。逾期仍不能补正的,视为放弃本次申请。

(三)受理部门对予以受理的材料进行整理、复核,在10个工作日内将全部申请材料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审核。

(四)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外国专家局)按照规定,对初审材料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工作。

(五)审核通过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将审核通过的意见反馈受理部门,并将审核通过的落户名单汇总至上海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办公室(10个工作日一次),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办公室将名单转发至各区县公安部门。审核未通过的出具书面《不予审批决定书》。

(六)受理部门根据审核意见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批复、落户确认单、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等批件制作。

(七)申请单位凭相关证明领取批件后办理户口迁移、申报、人事档案调动等手续。

第八条 轮候办理

留学回国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根据本市有关规定实行总量调控,按照审核通过的先后顺序,自动进行排队轮候。超过当年调控总量的,继续予以受理并审核,审核通过的,依次进入下一办理。新的额度获得前暂停名单发送、批件制作。

第九条 家属随迁条件

符合落户条件的留学回国人员,其配偶(须回国前结婚,年龄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和16周岁以下或16周岁以上、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子女属随迁范围。

回国后结婚的配偶按照本市投靠类政策办理。

申请人配偶需随迁的,应在申请人提出申请时一并提出;配偶暂未回国的,可在回国后申请补办落户手续。

申请人子女需随迁的,如子女在国内出生,须在父(母)原户籍地办理出生登记后一并提出;申请人在上海落户后再提出补办随迁的,按照本市投靠类政策办理。如子女在国外出生,应在申请人提出申请时一并提出;暂未回国的,可在回国后申请补办落户手续。

第十条 家属随迁需提交的材料

(一)《留学回国人员配偶申办上海常住户口申请表》(附一张2寸证件照,子女免表)。

(二)配偶和子女户口簿、身份证、在沪落户地址证明、配偶国内最高学历学位证书(配偶为留学回国人员的,提供《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护照、签证及所有出入境记录)、子女出生证明(子女在国外出生的,提供国外出生证明和具有资质的翻译机构的翻译件、中国护照(或旅行证)及签证、出入境记录); 16周岁以上、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子女需随迁的,提供学籍证明。

(三)配偶在本市有工作单位的,提供劳动(聘用)合同、单位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须加盖单位公章);原来在外省市有工作单位的,提供原单位同意调出或已离职证明。

(四)放弃随迁的,提供居民户口簿和身份证及书面放弃随迁承诺书。

(五)其它必要的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 法律责任

申请单位和留学回国人员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规定,为其所提供的材料真实性负责,严禁弄虚作假或者伪造。如有弄虚作假或者伪造行为的,根据其情节轻重,暂停或取消其申请资格,并记入本市社会征信系统。对通过虚假材料骗取本市常住户口的,注销其本市常住户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其它

本实施细则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0年12月31日。本实施细则中未尽事宜,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外国专家局)会同相关部门负责解释。

常住户口管理 篇6

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须由单位提出申请。单位引进的留学回国人员应为单位紧缺急需并发挥重要作用、拟长期使用的人才。

外国企业在沪代表处和各国驻沪领事馆通过具有资质的外事服务单位进行申报。

第五条 单位需提交的材料

除特殊说明外,所有申请材料均核对原件,留复印件。

(一)申请单位介绍信、经办人员有效身份证件。

(二)申请单位报告。

(三)法人营业执照(或法人登记证书)和组织机构代码证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依许可经营的,另须提供相关主管部门批准的许可证书;外商投资企业、台港澳侨投资企业另须提供批准证书)。

申请单位为非法人分支机构的,提供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同时提供上级法人的上述相关证件(须加盖上级法人公章)和上级法人的授权书。

上述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证件剩余有效期应在6个月以上。

(四)《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申请表》(附一张2寸证件照)。

(五)申请单位与留学回国人员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

来本市创办企业的留学回国人员,应与其创办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企业验资证明。

(二)企业最近连续6个月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或企业所得税税单(零税单无效)。

(三)企业最近连续6个月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凭证。

第六条 留学回国人员需提交的材料

(一)教育部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二)国(境)外毕业证书、成绩单;属于进修人员的提供国(境)外进修证明(须附具有资质的翻译机构的翻译件)、《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和国内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证书或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证书。

(三)出国(境)留学前国内获得的相应的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出国(境)前系在职人员的,提供原工作单位同意调出或已离职证明;在国(境)外有工作经历的,提供工作单位劳动合同、税单或机构负责人签字的工作证明(须附具有资质的翻译机构的翻译件)。

(四)护照、签证及所有出入境记录、居民户口簿和身份证;出国前为农业户口的须在原籍办理“农转非”后申请;留学期间户籍已注销的须附90天内有效的户籍注销证明。

(五)在沪落户地址证明。落户地址为个人购买的产权房的,提供房产证;落户地址为配偶或直系亲属家庭地址的,提供配偶或直系亲属的房产证、居民户口簿和产权人共同签署的同意落户的书面证明;落户地址为集体户口的,提供相应的集体户口簿复印件或户籍证明以及单位同意落户的书面证明。

(六)婚姻状况证明。已婚的,提供结婚证书;离异的,提供离婚证、离婚协议书或法院调解书、判决书。持国外结(离)婚证明的,另须提供具有资质的翻译机构的翻译件。

(七)子女出生证明(在国外出生的,另须提供具有资质的翻译机构的翻译件)及合法生育的证明。

(八)在沪档案接收单位出具的同意接收证明;如档案已在沪,提供档案保管单位出具的保管证明。

(九)在本市正常缴纳社会保险和个人所得税的`证明(社保缴费基数和期限由社保系统提供;未正常缴纳社会保险而补缴的、缴费单位与签订劳动合同单位不一致的、社保缴费基数与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不能合理对应的不予认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新录用人员暂无法提供上述证明的,须提供正式录用或编制内聘用相关证明);回国后未就业时间超过半年的须附劳动用工手册或档案保管单位出具的未就业证明。

(十)其它必要的证明材料。

第七条 办理流程

(一)申请单位先在www.21cnhr.gov.cn网上进行注册,并填写相关信息,然后备齐相关书面材料到受理部门(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进行现场申报。

(二)受理部门对申请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要求的,在5个工作日内受理,并出具书面受理通知书;对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要求的,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补正通知书,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并约定补正的期限。逾期仍不能补正的,视为放弃本次申请。

(三)受理部门对予以受理的材料进行整理、复核,在10个工作日内将全部申请材料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审核。

(四)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外国专家局)按照规定,对初审材料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工作。

(五)审核通过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将审核通过的意见反馈受理部门,并将审核通过的落户名单汇总至上海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办公室(10个工作日一次),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办公室将名单转发至各区县公安部门。审核未通过的出具书面《不予审批决定书》。

(六)受理部门根据审核意见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批复、落户确认单、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等批件制作。

(七)申请单位凭相关证明领取批件后办理户口迁移、申报、人事档案调动等手续。

第八条 轮候办理

留学回国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根据本市有关规定实行年度总量调控,按照审核通过的先后顺序,自动进行排队轮候。超过当年调控总量的,继续予以受理并审核,审核通过的,依次进入下一年度办理。新的额度获得前暂停名单发送、批件制作。

第九条 家属随迁条件

符合落户条件的留学回国人员,其配偶(须回国前结婚,年龄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和16周岁以下或16周岁以上、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子女属随迁范围。

回国后结婚的配偶按照本市投靠类政策办理。

申请人配偶需随迁的,应在申请人提出申请时一并提出;配偶暂未回国的,可在回国后申请补办落户手续。

申请人子女需随迁的,如子女在国内出生,须在父(母)原户籍地办理出生登记后一并提出;申请人在上海落户后再提出补办随迁的,按照本市投靠类政策办理。如子女在国外出生,应在申请人提出申请时一并提出;暂未回国的,可在回国后申请补办落户手续。

第十条 家属随迁需提交的材料

(一)《留学回国人员配偶申办上海常住户口申请表》(附一张2寸证件照,子女免表)。

(二)配偶和子女户口簿、身份证、在沪落户地址证明、配偶国内最高学历学位证书(配偶为留学回国人员的,提供《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护照、签证及所有出入境记录)、子女出生证明(子女在国外出生的,提供国外出生证明和具有资质的翻译机构的翻译件、中国护照(或旅行证)及签证、出入境记录); 16周岁以上、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子女需随迁的,提供学籍证明。

(三)配偶在本市有工作单位的,提供劳动(聘用)合同、单位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须加盖单位公章);原来在外省市有工作单位的,提供原单位同意调出或已离职证明。

(四)放弃随迁的,提供居民户口簿和身份证及书面放弃随迁承诺书。

(五)其它必要的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 法律责任

申请单位和留学回国人员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规定,为其所提供的材料真实性负责,严禁弄虚作假或者伪造。如有弄虚作假或者伪造行为的,根据其情节轻重,暂停或取消其申请资格,并记入本市社会征信系统。对通过虚假材料骗取本市常住户口的,注销其本市常住户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其它

常住户口管理 篇7

户口制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管理方式, 它涉及政府税收、人口迁徙、社会秩序以及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 户籍制度又是实现公民权利、公民待遇 (诸如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 的渠道和手段。中国的户籍制度形成于春秋时期, 秦、汉以后更加趋于统一、完整和科学, 影响后世达数千年之久。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50年代中后期, 由于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 粮食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更由于国家决定强化农业对工业化的支持, 采取了与户口性质相挂钩的粮油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国务院颁布《市镇粮食供应暂行办法》, 对企业单位集体供粮、城镇居民供粮以及粮食转移证、粮票等管理使用办法作出明确规定, 即粮食按城镇户口 (即非农业户口) 实行计划经济供应。1958年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实施,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户籍管理法规。该条例对农民进入城镇做出了约束性限制, 在这一时期, 户籍制度的本质与计划经济制度一脉相承, 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及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户口制度虽然为利用农业积累发展城市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将推进工业化的社会成本强加到农民身上, 严重影响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影响了中、小城镇的发展, 严重限制了农民作为社会公民合理流动的权利。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旧的户籍管理体制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 我国政府从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角度出发, 在居民户籍管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政策。但这些政策是迫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压力, 属于分类分等级松动, 即逐步放松的政策。从本质上讲与宪法所约定的公民迁徙自由的精神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我们实事求是地讲,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出台的一系列户籍政策, 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人力资源的整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政策包括:

1998年7月出台的《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 其中, 规定新生婴儿户口随父或随母自愿, 并对夫妻两地分居和退休老人返回原籍投靠配偶等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1999年人事部、公安部再次下发通知, 提出要及时地解决“特殊人才”的夫妻两地分居问题, 而不再受到年龄、分居时间和指标的限制。

户籍管理, 关系到公民的、迁徙、就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人口出现了大流动的趋势, 无论是大学生、高级专门人才, 还是出国人员、进城的农民工, 都面临户籍带来的新问题。2003年公安部公布了三十项便民措施, 涉及户籍管理的有7条。

其中, 与高校户籍管理直接相关的内容有三项: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可以根据本人意愿, 将户口迁入工作地区, 也可迁入原籍;在大中城市落户的高中级专门人才到小城镇或者农村工作的, 可以不迁户口;考取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 入学时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其余四项措施对参加西部开发人员、新生儿常住户口登记、出国、出境人员、甚至判刑、劳教人员的户口问题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些政策的出台, 体现了“十六大”以后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依法治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心。

2. 高校户籍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高校户籍管理是社会人口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受到社会户口制度的制约, 另一方面还有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它的服务对象是接受或从事高等教育的人群, 体现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部分人口的群集状况和流动情况。它是学校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一种行政手段。学校的户籍管理状况和在册户口人数, 真实地反映了各类人员的构成情况和流动情况, 是学校进行资源调度、行政决策的基本依据。从表面上看, 高校户籍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办理师生员工的户口迁入、迁出手续和教职员工的新生婴儿落户等手续;二是办理快慢身份证手续;三是依据有关规定出具相关户籍证明。但是要真正做好高校户籍管理工作, 决不局限于这些具体的工作。它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相应的政策水平和较高的工作能力;必须将具体服务项目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必须能够随时掌握各类人员的构成情况和提供有关基本数据;必须为师生员工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当前高校户籍管理工作, 尤其是学生集体户口的办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改革后的户籍制度规定, 新生入校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校户籍管理工作的进行, 但遇到诸如学生办理贷款、申领驾照、办理加快身份证、办理社会最低保障等手续时, 都需要学生户口所在地的户口卡;另外, 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尽管找到工作, 但单位不接受户口, 而他们如果要想迁回原籍, 报到证却只有一个;同时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虽然找到工作, 但在工作报道时, 由于各种原因被单位辞退或本人感到不合适而辞职的也有。由于上述情况的人根据就业指导中心发的报到证已经将户口迁到所接收单位, 这部分人在还未找到新的单位之前就没有户口, 只能是口袋户口, 这样一来就会给很多毕业生遇到的其他实际问题带来不便。这就使得高校集体户口的管理工作非常繁琐, 如果在管理方法和工作程序上不进行必要的改进, 势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随着我国户口制度的改革, 高校的户籍管理工作愈加繁杂细致。我们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及时学习新的政策和法规,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 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为教职员工服务。

3. 关于搞好户籍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第一、要加强和规范户籍管理工作, 必须加快立法步伐, 从公民权利人人平等这一基本理念和法治精神出发, 保证公民迁徙自由为基础目标, 以尽快实现全民统一的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为最高目标, 尽快把户籍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行之有效的户籍管理办法, 不断增加户籍管理手段的科技含量, 并逐步健全和完善居民身份证管理制度。

第二、我们在户籍管理上还应当借鉴外国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国外的户籍管理又可称为“民事登记”、“生命登记”或“人事登记”, 基本与我们国家的户籍管理相类似, 不同点在于有些国家靠市场加法制的手段来调节公民迁移和移居方向, 有些则通过加强城市管理水平进行调节。

第三、尽快取消城乡分割的户口制度, 无论城市市民还是农民一律给予公民待遇, 即允许公民依法自由流动, 公民福利的平等和统一。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否能结合西方国家的某些管理办法, 制定出一整套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有效的管理措施, 将户籍管理逐渐转变成为人口管理。

第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户籍管理工作, 推进户口管理的网络化和身份识别的技术化。力求以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化为基础, 使全国户籍管理工作一体化;同时现在已利用头像照片的扫描, 应进一步提倡指纹扫描对居民身份进行识别, 则人员可以自由迁移流动, 而不必要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比如身份证与户口上都应有这一标记, 这样人人都应有户口迁移的自由, 取消对人口正常流动的制约, 同时避免各种不平等现象。如没有常住人口资格就不能办理贷款, 不能买房, 不能考驾照等。

第五、户籍管理应同一些有效法律证件配套使用。公民如果不想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 应在当地办理一个户口暂住证或临时户口, 但这些手续应该是正规和统一的。平时不用时, 应由单位的户籍管理部门专人管理, 本人离开此地后应将证件收回。此证件可以与当地其它有效证件配套使用, 如学生证, 住宿证, 工作证, 身份证等。公民使用这些证件时, 应与当地常住人口一样对待。这样使得高校新生入学和毕业生分配不再受到户口的制约。

第六、新的人口管理制度的实施和逐步完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制定一整套法律法规制度, 并没置一些相关部门来管理。如外来人口登记处, 外来人口居委会, 外来人口管理处等, 以便对外来人口进行长期有序的管理。

还有专家建议尽快制定适合中国市场经济特点的户籍法, 赋予公民依法迁徙入籍的自由权利, 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 打破城市和农村人口户籍的严格界限。所有这些改革措施, 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高校户籍管理工作的开展, 并给高校大学生在生活中提供很多方便, 对于我国人才流动和人才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振飞.迁徙自由与中国户籍改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9) :1720.

[2]陈伟.浅议我国户籍改革的若干问题[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7 (10) :66-68.

[3]王彦.浅谈高校学生集体户口管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6 (9) :35-36.

[4]翟晓黎.高校户籍改革分析[J].科教文汇, 2006 (7) :3-4.

[5]杨宗耀.现行高校学生户口迁移制度改革初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6 (2) :49-50.

北京市常住人口情况分析 篇8

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北京市共登记常住人口1961.2万人,其中,外省市来京人员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2000年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变动有以下特点:

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2010年11月1日零时,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人,其中:男性1012.6万人,占51.6%;女性948.6万人,占48.4%,性别比为106.8。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增加604.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0.4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8%。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2001~2010年无论是常住人口的增量还是增速,都高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常住人口年均增量为19.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0%;90年代年均增量升至26.6万人,年均增长率略有提高,为2.2%(见图1)。

外来人口增长是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外来人口增加447.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0.6%,远远高于常住人口3.8%的年均增速。十年增加的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74.1%。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也就是说,2000年每5个常住人口中有1个外来人口,到2010年每3个常住人口中就有1个外来人口。由此可见,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造成的。

外来人口大量增加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外来人口提供了大量适宜的就业岗位;二是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居住环境进一步优化,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来京创业和生活;三是政府加强了对外来人口的服务与管理,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相关政策的实施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来京就业和就学;四是外来人口在京长期居住的趋势更加明显,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在全部外来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83.3%提高到2010年的90.8%。

北京市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6%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为13.397亿人,北京市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6%。在四个直辖市中,重庆市常住人口最多,为2884.6万人;其次是上海市,为2301.9万人;北京排在第三;天津市最少,为1293.8万人。

北京市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的数量低于上海、高于天津。上海市外来人口为897.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9%,天津市外來人口为299.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3.1%。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一直保持增长的势头。从国际大城市人口发展经验看,大城市的人口发展一般都经历了先集中后扩散、先剧增后缓降的过程。目前,北京市的人口发展仍然处于城市人口快速膨胀的阶段,按照大城市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北京市的人口增长还将持续一段时期。但是人口规模过大、增长过快,将超越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制约北京城市的发展,加大城市管理的难度。因此,应合理调控北京市的人口规模。在对人口规模进行调控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进行城市规划时,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对人口规模与分布进行合理规划,要将外来人口的管理与服务纳入整个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二是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和途径来调控人口规模,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要尊重市场规律,根据市场的需求而不单纯以行政手段来调控人口规模。

地区分布情况

人口地区分布是重要的人口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它受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的人口分布,对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北京市的人口地区分布呈现出由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扩散的态势。

近一半的常住人口分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

从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看,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最多,为955.4万人,占48.7%;城市发展新区次之,为603.2万人,占30.8%;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为216.2万人,占11%;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最少,为186.4万人,占9.5%。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集中了全市79.5%的常住人口。

16个区县中,朝阳区人口最多,为354.5万人,其次是海淀区和丰台区,分别为328.1万人和211.2万人,这三个区集中了全市45.6%的人口。此外,昌平区、大兴区、西城区和通州区的常住人口总量也都突破百万。常住人口最少的区是门头沟区,只有29万人(见图2)。

城市发展新区常住人口增长最快

四大功能区中,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增长最快,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5.9%;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4.1%;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2%;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0.2%。从各大功能区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看,城市发展新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比重分别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了5.7个和1.6个百分点,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比重分别下降了4.6个和2.7个百分点。

分区县看,昌平区常住人口增长最快,十年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10.4%;其次是大兴区和通州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4%和5.8%,远高于全市3.8%的年均增长率。由此可见,北京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郊区化现象已经从城市近边缘地区向远边缘地区延伸,这与城市的产业布局、经济发展、住宅建设及道路延伸有着直接关系。

常住人口密度呈梯度分布

与人口总量变动相伴随,北京市的人口密度也在逐年上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195人/平方公里。

北京市常住人口密度呈梯度分布,即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最高,为23407人/平方公里;城市功能拓展区次之,为7488人/平方公里;城市发展新区位于第三,为958人/平方公里;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密度最低,为213人/平方公里。虽然常住人口呈现出由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扩散的态势,但是人口密度梯度分布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人口地区分布仍然不平衡。

分区县看,西城区常住人口密度最高,为24605人/平方公里,延庆县最低,只有159人/平方公里(见图3)。

北京市的人口分布是由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决定的。虽然北京市的人口分布呈现出由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扩散的态势,但是人口扩散速度较慢,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分布过度集中的局面,人口分布仍然不合理。因此,要鼓励和引导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人口外迁,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首先,要按照区域功能定位的要求,通过产业布局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其次,要增强迁入地的吸引力,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重视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一流的学校、医院、便利的商业网点和功能齐全的社区,使迁入地各种服务设施水平与方便程度优于迁出地;第三,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快速、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网络,满足迁入地居民的交通需要,方便居民的出行。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口外迁,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

年龄构成状况

一个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与其一定时期的人口生育、死亡和迁徙流动密切相关,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对于了解人口的再生产状况,掌握潜在入托、就学人口,考察本地区劳动力资源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社会养老、就医等各类民生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下面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的特征、变化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的现状特征

人口老龄化进程减缓,总抚养比[(老年人口+未成年人口)/劳动力人口]持续下降 。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少儿人口为168.7万人,占8.6%,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621.6万人,占82.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0.9万人,占8.7%。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少儿人口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老龄人口比重微增0.3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进程减缓。

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的总抚养比为20.9%,其中,少儿抚养比为10.4%,老年抚养比为10.5%,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总抚养比下降了7.3个百分点,主要是少儿抚养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虽然老年人口抚养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已达到170.9万人,老年人口问题仍然值得关注(见表1)。

人口年龄结构“两头小、中间大”,“人口红利期”继续延续。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表明北京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伴随外来人口的不断流入,这种结构仍将继续持续一段时期,但也要看到这种因外来人口的流入所形成的“人口红利”与城市人口的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在逐步加剧(见图4)。

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年龄结构优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从分区县的人口年龄结构看,与北京市的区域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比较吻合,也体现了人口在各区县功能定位后合理流动的迹象。总体来看,城市发展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明显优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总抚养比为25.2%,老年抚养比为15.7%,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生态涵养发展区总抚养比为26.6%,少儿抚养比为13.9%,老年抚养比为12.7%。表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劳动力人口向城区流动,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也超过全市的平均水平。

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原因分析

低生育水平是少儿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少儿抚养比呈阶梯下降,每十年下降一个台阶,少儿年龄构成变化主要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北京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新生儿童逐年减少,特别是近十年北京市城乡统筹建设步伐加快,远郊区县人口的婚育观念也发生根本改变,低生育水平已保持多年,致使少兒人口比重大幅下降,是带动全市总抚养比走低的主要原因。

外来人口大量流入影响了人口年龄结构。北京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受外来人口流入影响较大,常住外来人口的年龄集中在20~39岁,这部分人口占外来人口的62.8%,其中25~29岁组占19.1%;而常住户籍人口中45~49岁年龄组人口所占比重最高,为9.4%。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35.7岁,常住户籍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41.5岁,常住外来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29.6岁。可见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是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

当前人口年龄结构对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注一老一小,破解教育和养老两大难题。从年龄结构看,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的总抚养比呈下降趋势,但从一老一小的总体规模看,2010年北京市1~3岁的幼儿每岁人数基本保持在15万人上下,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1~3岁幼儿每岁人数均高出5万人的规模,给北京市的幼儿入托和未来几年的小学入学都带来不小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北京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北京市外来人口流入也由原先的个体流入向举家迁移转变,都将导致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口的就医、养老、再就业、学习等一系列问题将迎面而至。

正确看待“人口红利”,应对入学、就业、住房多重压力。北京作为全国主要的人口流入地区,一方面大量的劳动力人口给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带来新鲜血液和活力,同时也减缓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大量的外来人口和新生人口进一步加剧了北京市常住人口的规模膨胀速度,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在少儿人口的入学,适龄劳动人口的就业和宜居城市建设的住房保障等方面压力更加凸显。

文化素质特征

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智力投资的大小;另一方面,文化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的文化素质呈现以下特征:

北京市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大学专科及以上人口为617.8万人,占32.8%;高中人口416.2万人,占22.1%;初中人口615.7万人,占32.7%;小学人口195.3万人,占10.4%。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大学专科及以上人口比重呈现增长态势,高中及以下人口比重呈现减少趋势(见图6)。

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1964年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3年,到2000年提高到10年,2010年又提高到11.5年(见图7)。

近三分之一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

2000年以来北京市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有了明显提高。2010年,北京市6岁及以上人口为1881.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5.9%,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接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高等教育,与2000年相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增加389.3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0.5%。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中,研究生为69.1万人,占3.7%;大学本科为310.9万人,占16.5%;大学专科237.8万人,占12.6%。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项事业对知识更新和人力资源均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在此期间迅猛发展,是北京市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各区县人口文化素质发展不平衡,高学历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北京市16个区县的人口文化素质有所不同,其中城近郊区大专及以上人口比重均达到30%以上,具有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大学校园优势的海淀区这一比重高达49%,拥有金融产业特点的西城区,这一比重达到41%。远郊区县的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除昌平区大专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6%外,其他区县这一比重都在23%以下。

80.5%的研究生集中在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和昌平区。其中,海淀区的研究生最多,为30.2万人,其次是具有CBD商务区优势的朝阳区,为13.7万人,第三是拥有金融产业特点的西城区,为6.3万人,第四是昌平区,由于大学城等原因,研究生为5.4万人。

文化普及取得显著成效,文盲率大幅下降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为33.3万人,文盲率(文盲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7%。与2000年相比,文盲率下降了2.6个百分点。

城近郊区以及通州区、昌平区、大兴区的文盲率均低于2%,其中海淀区已经降到0.8%,朝阳区降到0.9%;文盲率相对较高的是远郊区县,其中,平谷区为5.6%,密云县和延庆县分别为5.4%和5.1%。

上一篇:有关百合的切花栽培技术介绍下一篇:数星星的孩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