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重力 教学设计

2024-12-29

13.2 重力 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3.2 重力 教学设计 篇1

科目:物理 年级:九年级 教学设计:秦 健 审核:田子成 时间:2015.9.2 编号:03

13.2 内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3.知道热量的概念和单位。

4.知道热传递和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一些事例。

5.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内能及影响因素;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难点:热量、温度、内能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向学生展示三幅有关人类对“热”充满渴望的图片。展示人类对“热”的基本认知过程。①钻木取火;②小女孩点燃火柴取暖;③警察在冰雪天向过路司机递上一杯热水。

1.导入语:多么温暖的画面啊,这里面传递着一种“能量”。热是一种能量吗?本课我们学习13.2内能。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我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我要知道热传递和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3.我要知道热量的概念和单位。

4.我能说出热传递和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一些事例。

5.我能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7-10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7“内能”部分,知道什么是内能;内能跟机械能的区别;内能和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2.阅读课本p8“物体内能的改变”部分,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并了解内能和热量之

间的关系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三)自学检测反馈

1.【内能】(1)内能是指构成物质的所有______,在热运动时的______动能和______势能的总和。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符号____。

(2)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__________情况有关,内能跟物体_____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内能是______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3)内能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4)一切物体,不论__________,都具有内能。

2.【内能的改变】(1)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只要有两个:__________和_________。(2)热量是指在_________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_______,_______热量时内能减少。

(3)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_______,低温物体内能______。

(4)分子的热运动跟_______有关,_______越高,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越剧烈。(5)摩擦生热、压燃棉花、塞子跳起都说明了_______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三)质疑问难

1.小组内讨论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2.班内提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其余同学释疑,教师适当点拨。

点拨:1.分子在无时无刻的运动着,所以分子具有分子动能;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所以分子具有分子势能;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就是物体的内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热传递是能的转移过程,即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的形式不发生变化;做功实质是能的转化过程,做功的过程中能量的形式变了。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生生合作,互相纠错

组内交流:将自主学习和自学检测中疑难问题进行交流.时间:3分钟,组长掌握组内的情况,记录没能解决的问题.发言要求:起立讨论、声音洪亮、言简意赅、明确清晰.(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先独立思考,并记录自己的疑惑,然后小组交流,最后个人整理。1.如何区分热量、温度、内能?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观察并讨论“空气压缩点火仪”实验和“空气推动塞子”实验现象,解释几个问题并分析此过程中物质的内能和物体的机械能的变化:

①棉花为什么会被点燃?

②塞子为什么会跳起?塞子跳起时瓶口为什么会出现白雾?

3.请举出几个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

点拨:内能只能从宏观上来说,可以说“具有”;热量只能发生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以里面一定出现“传递”或有传递两个字的意思 的其他表达,而不能具有多少的热量;温度则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认真规范完成训练题目,书写认真,步骤规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的物体没有内能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2.关于物体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B.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唯一的方法 C.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 D.温度相等的1kg水和1g水内能相同

3.生活中的“热”含义非常丰富,物理学中,“天气很热”中的“热”是指_____高;“两手相互摩擦手会发热”的“热”是指________增加.

4.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B.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一个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会升高 D.一块0℃的冰没有内能,它的分子不会运动 5.如图所示实验,试管口木塞冲出过程()A.试管口出现的白雾是水蒸气 B.试管口出现白雾说明水蒸气内能增加 C.能量转化情况与内燃机压缩冲程相同 D.水蒸气对木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

6.央视一套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味道鲜美的微山湖炖鱼是济宁人民“舌尖上的美食”.炖鱼满屋飘香是由于_________造成的,烹饪过程中其内能是通过_____________方式改变的.

7.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认为在美国东海岸出现的“天空火球”现象是由于小行星窜入了地球大气层。请同学们尝试解释这个罕见的现象。

点拨:1.D 2.C 3.温度 内能 4.A 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的温度升高,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了,不一定吸收了热量。5.D 6.分子热运动 7.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在下落过程中与大气层剧烈摩擦,克服空气阻力做功,使小行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就呈现出火红的状态,就像一个火球。

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内能的知识,同学们要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热传递和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附:板书设计

13.2 内能

一、内能:1.内能定义: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之和。2.物体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二、改变内能的方式:1.做功: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 2.热传递:内能的转移

三、热量:1.定义: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多少.2.单位:焦耳、符号:J 3.热量、温度、内能的区别

【教学反思】

13.2 重力 教学设计 篇2

本节课是在无线网络支持下,在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环境中,借助“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展开的课堂教学。教师借助平台的课堂提问功能,随时将问题发送至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学生可利用涂鸦功能或选择题形式进行回答;利用平台的课堂检测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利用毕博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学生针对做错的题目结合解答可以及时巩固知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高中物理基础教材第五章D节的内容。教材列举了与势能有关的实例,实例涉及自然界、生产和生活领域。教师通过实例让学生归纳势能的基本特征,再由学生实验定性探讨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通过重力做功理论推导重物落地前的重力势能,得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学习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为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做了学习准备。

学习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系统性,为学生后面学习电子势能、分子势能等相关概念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电子书包班级是闵行中学的实验班级,其学生的中考录取成绩比平行班级高一个层次;高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索能力较薄弱,所以用形象的图片、简单的实验得出概念;学生对重力势能已有初步的定性认识,为定量认识重力势能做了铺垫;学生已学过动能知识,对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得出表达式的方法有一定认识;学生对“智慧课堂”的教学平台较熟悉,为课堂提问、课堂测验的顺利展开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及表达式,会计算重力势能的大小;知道零势能面的意义,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无关;知道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间的关系;知道弹性势能及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重力势能表达式的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感受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过程和方法;通过演示实验体验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通过电子书包即时检测功能了解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用知识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环境与准备

无线网络环境、多媒体教室、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智慧课堂教学平台、PPT课件、实心球、塑料球、沙子、弹簧。

●教学过程

1. 情境引导,引出概念

(1)播放图片。

师:高耸的巨石、举高的重锤、被大坝拦截的河流,这些现象从能量的角度看,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有重力势能。

师:什么是重力势能?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你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具有能量的呢?

生: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说明物体具有能量。

(2)演示实验:在一个容器内加上沙子(用i Pad将实验过程投影)。

实验一:将相同大小的铁球和塑料球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两个球落入沙子中的深度。

实验二:将铁球从不同的高度释放,观察球两次落入沙子中的深度。

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实验一中质量大的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大;实验二中铁球的释放高度越大,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

教师总结: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怎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呢?

(3)理论推导重力势能表达式。

教师引导:物体具有多少重力势能要看物体落到地面重力做多少功。

WG=mgh,所以EP=mgh(h:高度,mg:重力)。

2. 质疑讨论,完善概念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表达式中h指高度,那高度如何计算?

学生讨论得出:对不同的参考平面而言,高度不同,重力势能的值就不同。

例:物体放在二楼楼顶的A点,B点在一楼地面,每层楼高h,分别以一楼、二楼地面为参考平面确定在A、B两点的重力势能(如图1)。

以一楼为参考平面,A点的重力势能为2mgh,B点的重力势能为0;以二楼为参考平面,A点的重力势能为mgh,B点的重力势能为-mgh。

教师引导:由此可见,选取的参考平面不同,重力势能是不同的。

教师总结:从以上数据可看出,重力势能有正有负。

3. 借助例题,深化概念

(1)两个位置的重力势能差值是确定的,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无关。

练习:如图2所示,质量0.2kg的小球,从桌面以上h1=1.0m的A点落到地面的B点,桌面高h2=0.5m,请分别以桌面和地面为零势能面,计算在A、B两点的重力势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下落过程小球重力做功(g=10m/s2)(如下表)。

教师引导:零势能面选取的不同,重力势能的值不同,但是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相同的。

结论:两个位置的重力势能差值是确定的,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无关。

教师引导:从A到B运动过程中重力做功为3J,这和重力势能的变化有关系吗?

(2)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学生根据图3、图4,计算重力做功WG和重力势能∆EP。

教师总结: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学生活动:涂鸦完成教师发至平板电脑上的练习。

教师活动:结合学生提交的内容进行评论。

(3)重力势能的系统性。

师:若把地球拿走了,物体还有没有重力势能?

生:没有,因为没有重力了。

教师总结:严格说来,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所组成的这个物体“系统”所共有的,而不是地球上的物体单独具有的。

4. 课堂检测,巩固概念

课堂检测:教师将课堂练习发至平板电脑,学生完成后提交。

教师结合错误率进行分析。

5. 由此及彼,延拓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拉伸的弹簧,拓展到弹性势能的概念。

学生活动:列举生活中有关弹性势能的例子。

6. 作业布置,强化概念

教师利用毕博平台编制课后习题,并在后台针对每道题目的选项编制反馈,为学生答题提供正确的解题参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借助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的环境展开的,实现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物理知识,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调动思维,突出了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演示实验借助投影可以让每位学生清晰地观察实验的结果,使演示实验的效果达到最佳;平台的课堂提问功能能够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复情况对学生个体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进行个别指导;课堂检测可以及时检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掌握情况,方便教师及时了解个体情况和整体情况。同时,教师对有问题的内容也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本节课讲下来较流畅,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之间自然过渡,符合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利用毕博平台布置作业让自选题目更具有针对性,学生通过在线答题能够及时知道对错,再结合教师的反馈及时地巩固知识,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点评

在无线网络支持下,在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比较关注的是:学生差异化的认知起点与学习方式能不能及时反映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并向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方向前进。在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上,孙老师让学生在平板电脑上答题,并提交到教师软件,同时通过学生实时评论的过程,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足,从而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电子书包班级”的教学中,孙老师不但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而且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环境中,有足够的勇气。

在“课堂检测,巩固概念”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毕博教学平台上完成单项选择题与多项选择题,并提交到该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该教学平台看到每道题的正确率与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了解课堂上学生的个体情况和整体情况。但是由于选择题题型本身的缺陷,这种客观性的ABCD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建议孙老师还可以增加一些主观方面的课堂检测内容。

在高中理科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物理学科,学生的“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结论”是支撑整个学科的重要教学手段,其中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应尽量少用其他多媒体教学手段,所以孙老师在“电子书包班级”的教学中应把握多媒体教学与学生实验间的界线与平衡。

13.2 命题与证明2 篇3

小结:证明几何命题的表述格式

①按题意画出图形;

②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结合图形,在“已知”中写出条件,在“求证”中写出结论; ③在“证明”中写出推理过程。(3)练习:P78课内练习1、2

三、例题教学

P78例题4

例、已知: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AO=CO,BO=DO。求证: AB∥CD(证明略)

ODC

四、练习巩固

ABP80 练习1、2

五、小结

(1)证明的含义

(2)真命题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重力》教学设计 篇4

九年级 物理陈艳秋

【设计理念】

1.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倡的“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教学理念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注重体现新课改提倡的动手实践的新理念。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反馈与检测”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的主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反馈与检测”练习难度比较小,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要求,使学生有种成功感!也进一步了提高了学生今后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和学习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

二、具体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从课件开始的画面提问:你猜想“树下的这个人在想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看图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

2、模拟引力实验,通过分析,引入万有引力的概念。再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介绍宇宙间的万有引力的事实。从而引入重力的定义。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进行新课

1.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从前面的录象资料分析重力的定义和重力的施力物体以及重力的符号“G”。介绍重力的大小叫重量。并设疑“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是与重力有关的?”“假如没有重力,生活会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讨论回答),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新教学理念。

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a)重力的大小: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提出问题:列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重力是有大小的,那么,“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觉得问题的提出很自然。

猜想: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要求学生既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来猜,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来猜。这样既让学生有敢干猜想的勇气,也不至于使学生出现无根据的乱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各个物理量可以怎么测量?”“实验得出的数据应该怎么处理?”“怎么用数学图象进行分析处理?”。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来。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把实验数据填入表中,并根据数据用描点法在坐标图上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用多媒体反射投影出参考实验方案以帮助部分差生解决无法设计实验方案的问题)。教师这期间,走到学生中去,一是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二是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临时问题,三是对部分实验困难学生给予引导和帮助,让他们不落队,也能顺利完成本实验。

分析与论证:引导各实验小组分别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用多媒体反射投影展示出一个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和图象的特点,使学生自己“发

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介绍关系式G=mg中各量的单位,G--牛(N);m--千克(kg);g--牛/千克,(N/kg)在地球表面附近,g=9.8牛/千克,在粗略的计算中,g=10牛/千克。同时说明在利用关系式G=mg进行计算式,各物理量必须统一单位。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教材专门设计了探究。这个探究活动的层次要求比八年级高,它需要用图像处理数据。这是在课本第13页密度之后又一次用图像处理数据,希望学生能初步学会这种用图像处理数据的方法。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个教学内容。新教材从八年级上学期开始的简单的定性的探究,到九年级复杂、定量层次的探究,充分体现了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不仅是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而且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怎样进行探究。从全套教材对“探究”的编排可以看出,学习科学探究跟学习物理知识一样也是需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从教材将43页“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结论放到44页就可以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这个探究,不要匆忙地给出结论,一定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做,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并让他们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探究结束后师生再共同得出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探究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难,先要求学生观察图12.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2.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观察录像资料,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知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展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多媒体演示)。再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Flash动画展示它的真正原理:重心低,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答案的可信度。

问:“喝水的杯子怎么放才更稳定?”,引导学生用刚才的知识分析其原因,争议之余,再Flash动画介绍其原因。

用高空走钢丝的图片,问:你知识高空走钢丝时,演员掌握了什么技巧?杂技演员为什么能用一点举起体积很大、很重的物体?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三)、动脑动口、总结规律:

让学生自己总结,老师通过多媒体有条理的展示文字。

1.万有引力: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符号G

3.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g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

4.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5.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四)、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4题

《重力》教学设计 篇5

新课标下的“双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采用低起点、小台阶、快步子、精讲练、多反馈、勤矫正的教学策略,来把握课堂教学的平衡,使知识、技能、能力同步提高。本节课我通过初步的备课,结合我班学生以往在实验时热情不高,积极性难调动等实际情况,拟采用较有吸引力的导入和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列举事例、动手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来了解重力,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大胆提问、大胆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具体教学过程 ,分为六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施力物体等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思考二分钟后再发表看法。(两分钟后学生谈自己的猜想)

板书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等等有关。(猜想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上面的几种猜想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建立的,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可。物体所受重力与位置的关系到高中再去探讨。教师应带领同学对部分假象进筛选,找出共同的研究目标。

让学生三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

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约15分钟)。

说明:学生对自己动手做实验很感兴趣,可以说他们的热情高,干劲大。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讲述自己的设计意图,互相补充,拟订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这时课堂上的讲话声比较大,也有人离开了坐位,此时老师要因势利导,绝对不能批评学生。否则会挫伤他们的探究兴趣,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

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即: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一名同学板演)并说明单位是什么。

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投影]

练习1.一块钢锭的质量是4 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练习2.质量是50 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练习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最后教师讲评)

教师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观察图12.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

想想议议:看图13.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力输水及供水系统设计研究 篇6

1 水源概况

小涧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位于垣曲县西部,发源于闻喜县石门乡上阴里,入垣曲后流经朱家庄、毛家湾,在解峪汇入黄河。河流全长69. 0 km,流域面积348. 51 km2,平均纵坡为18. 0‰,多年平均年排入黄河径流量4 352 万m3。

石门河及横榆河属黄河流域小涧河水系,引水工程总控制流域面积117 km2,其中石门河39 km2,横榆河78 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 392 万m3,P = 95% 年径流量968 万m3,流域森林茂密,植被覆盖较好,山沟内多有泉水流出,山涧溪流常年不断,基流稳定。工程概况如下: 在石门河跌水上游建闸坝1 座,拦蓄石门河水,由石门河开凿长3. 225 km隧( 涵) 洞至横榆河; 在横榆河建闸坝1 座,两河水量汇合后,开凿长10. 13 km穿越中条山的过岭隧( 涵) 洞,引水至涑水河水系沙渠河已建成的小涧河水库。小涧河水库对引水进行日调节~ 月调节,自水库输水洞后接总长21. 25 km的玻璃钢管道( DN600) 输水至闻喜县城。年总引水量为886 万m3,年供水量858 万m3。常年均可保证充足的水量,完全可以满足新建地表水厂鑫源水厂2. 0 万m3/ d的源水需求。

2 建设规模

依据GB 50013—200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按照县城2020 年规划16 万的人口规模,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按二区中小城市考虑,确定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指标为150 L/( 人·d) 。同时考虑工业用水量、管网漏损水量及未预见水量,确定供水规模4. 0 万m3/ d。依据县城供水规划,到2020 年,闻喜县自来水厂扩建至2. 0 万m3/ d,加上新建鑫源水厂2. 0 万m3/ d的供水规模,可满足县城供水需求。

3 水厂厂址方案比选

根据县城供水规模及地区实际情况,采用生活、生产、消防统一的给水系统,形成由县自来水厂及新建的鑫源水厂同时供水的多水源供水系统。新建鑫源水厂的选址主要有以下两个方案: 方案一: 新水厂建在县自来水厂旁。根据城区的发展规划及现状供水体系,由县自来水厂负责整个城区供水,进行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方案二: 新水厂建在县西吴村闻垣公路旁边。根据城区的发展规划及现状供水体系,由县自来水厂负责铁西区的用水,新建水厂负责铁东区的用水。

方案一: 石门引水工程输水管道重力流至自来水厂,泄压入调节池。因自来水厂绝对高程为475 m,如供水至县城,还需再次加压40 m,浪费了大量水头。新增拆迁征地费用、提升泵房动力费用。方案二: 小涧河水库最低水位713 m,考虑2 m的安全水位,取设计引水位715 m,到减压站减压至563 m,从减压站至拟建鑫源水厂( 县城东3. 3 km处西吴村的一处山地) ,考虑30 m的水头损失,到鑫源水厂自由水头为533 m。水厂处理流程,水头损失12 m,水厂出水水头为521 m,与闻喜县城仍有40 m ~ 55 m的高差,具备重力供水的可能。因此,从减少拆迁、节约能耗的角度出发,鑫源水厂选址采用方案二的重力输配水方案。

4 城区管网平差计算

配水管网的设计规模为4 万m3/ d,一次规划设计完成。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再逐步实施完善城市配水管网系统。

经管网平差计算,鑫源水厂重力供水无法满足铁西区0. 28 MPa的水压要求,仅能满足铁东区供水要求,即自由水压0. 28 MPa、水量2 万m3/ d。鑫源水厂建成后,逐步改造铁东区供水管网,使铁东区完全由鑫源水厂供水。其中,一部分水量输送至原闻喜县自来水厂清水池,通过加压泵房输送至用户。到2020 年,按照规划,闻喜县自来水厂扩建至2. 0 万m3/ d,可单独满足铁西区供水需求; 鑫源水厂将仅供水至铁东区,实现双水源单独分区供水。配水管网按远期规模和双水源分区供水方式进行平差。根据平差结果,从鑫源水厂至闻喜县城南环路环岛之间的3. 3 km输水管线管径为DN450,沿闻垣公路双线敷设。

5 水厂净水工艺

工艺技术方案参照太原市呼延水厂净水工艺。工艺如下: 原水→高效沉淀池→V型砂滤池→臭氧加活性炭吸附→消毒→出水,臭氧加活性炭吸附采用臭氧接触池和活性炭滤池,消毒采用Cl O2复合消毒剂,最大程度保证出水水质符合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除无一级、二级提升泵房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水库至水厂之间的减压站设计: 经减压阀后泄水至水池,水池再继续重力输送至水厂。该设计虽然浪费了部分水头,但是却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下游输水管路及净水厂的运行安全,减少了减压阀失效后下游爆管的事故危害。

2) 上游小涧河水库的取水头部已经增设滤网,可以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由水库至净水厂之间的管路为密闭的玻璃钢管,不存在新增树叶等大型杂质的可能。因此,水厂前端未增设旋转格网等格栅类处理设施。

3) 充分的应急处理措施。增加粉末活性炭投加系统,在源水受到严重有机污染、色度增加时,应急投加于水厂进水管。增加高锰酸钾投加系统,在源水受到严重有机污染、大量藻类增加时,应急投加于水厂进水管。

4) 增加清水池事故容积。小涧河水库采用单管向鑫源水厂输水,根据GB 50013—200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的规定,应在鑫源水厂设置事故贮水池。考虑到输水管的埋设环境和材质,事故抢修时间按8 h计,则所需事故容积W =20 000/24 ×8 =6 667 m3。加上消防容积、调节容积,清水池总容积设计为10 000 m3。

6 总图设计

拟建水厂位于闻垣公路东南侧一处山地上,以充分利用水头、尽量达到重力供水为原则,对厂区竖向进行设计。水厂由南向北分为四级阶地: 第一阶地为预处理区、常规处理区及深度处理区( 标高528. 40 ~ 526. 60) ,第二阶地为清水区及厂区供水泵房( 标高527. 00) ,第三阶地为污泥处理区( 标高513. 50) ,第四阶地为办公及厂前区( 标高505. 00) 。各区之间落差最高达13. 5 m,采用道路、挡墙及植草边坡分割,边坡系数1∶ 2。厂区道路主干道宽6 m,人行道1. 5 m。车行道路面材质为混凝土,道路横坡1. 0% ~ 2. 0% 。受厂区高差影响,局部道路纵坡达到8% ,为小区道路设计规范的最大值。厂区于闻垣公路一侧开门两处,一处为办公区大门,一处为生产区大门。另外,在四级阶地连接的绿化放坡上,新建室外台阶小路,便于员工出入生产区。厂内道路,人流、物流各行其道,互不交叉干扰,交通便捷。

7 结语

该供水工程是典型的重力输水、供水工程,未建提升泵房和加压泵站,节省能耗。通过减压站中途水池的设置,保证了下游管路的运行安全。选择了合理的清水池事故容积,确保了县城用户的供水安全。

摘要:结合闻喜县的水源概况,确定了该县鑫源水厂的建设规模与厂址方案,从城区管网设计、净水工艺、总图设计等方面,阐述了重力输水及供水系统设计方案,确保了供水的安全经济性。

关键词:水厂,重力输配水,供水管网,净水工艺

参考文献

[1]于泽高.利用周边地形特点,探讨重力供水模式[J].有色冶金节能,2007,24(4):49-53.

高一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篇7

物理学二班 西尔尼亚孜·吐尔孙 41106074

一、设计说明

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新课标下的“双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采用低起点、小台阶、快步子、精讲练、多反馈、勤矫正的教学策略,来把握课堂教学的平衡,使知识、技能、能力同步提高。本节课我通过初步的备课,结合我班学生以往在实验时热情不高,积极性难调动等实际情况,拟采用较有吸引力的导入和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列举事例、动手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来了解重力,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大胆提问、大胆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是人教版物理第一册。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的物理概念;

2、知道重力的原因、方向、及影响重力大小的因数;

3、掌握测量重力的方法;

4、能够找到规则物体的重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四、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六、教学与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施力物体等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思考二分钟后再发表看法。(两分钟后学生谈自己的猜想)

板书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等等有关。(猜想有怎样的关系?)

让学生三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

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约5分钟)。

说明:学生对自己动手做实验很感兴趣,可以说他们的热情高,干劲大。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讲述自己的设计意图,互相补充,拟订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这时课堂上的讲话声比较大,也有人离开了坐位,此时老师要因势利导,绝对不能批评学生。否则会挫伤他们的探究兴趣,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

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即: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一名同学板演)并说明单位是什么。

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投影]

练习1.一块钢锭的质量是4 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练习2.质量是50 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练习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最后教师讲评)

教师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观察图12.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

想想议议:看图13.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重力

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力叫重力 符号:G 单位:牛顿(N)

《重力》教学反思 篇8

科学探究在任何情况下都可实行,《重力》教学反思。不仅仅限定于实验,定律推导也叫探究。要把探究泛化、探究精神细化。

学生探究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进行猜想时,要引导学生科学猜想,比如,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理论知识,或者一些感性认识,教学反思《《重力》教学反思》。同时要科学排除无关的因素。猜想一,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猜想依据:大石块比小石块重。猜想二,重力大小与密度有关;猜想依据:用手提起铁块比提起木块用力大。……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探索兴趣被激发。

在教学重力的方向时,让学生在水平面和斜坡上释放两个物体,先引出水平面,再引出重力的方向垂直水平面向下,我们定义垂直水平面向下的方向为“竖直向下”,学生再作重力的方向时,就很容易理解了。

13.2 重力 教学设计 篇9

病险浆砌石重力坝加固施工设计是施工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设计方案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才能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因此, 在施工前, 设计工作人员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 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化要求, 开展设计工作, 提升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进而真正起到除险加固的效果, 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和正常运行。所以, 设计工作人员一定要了解设计要点以及设计施工细节, 进而为施工人员提供准确和可靠的施工依据, 确保整个除险加固工作能够如期顺利地完工。

1 工程概况

该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以灌溉和防洪为主, 兼有发电、防洪以及保护环境以及旅游等综合效益, 其主要建筑构成有: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坝顶高程864 m, 最大坝高154 m, 坝顶全长660.70 m, 坝顶宽度12 m, 上游坡度为1∶1.2, 下游坡度1∶1.4和1∶1.5, 大坝趾板和两岸坝肩设帷幕灌浆, 右岸条形山脊设有排水系统。位于右坝肩有闸门控制的单孔溢洪水道, 孔口直径为12 m, 堰顶高程856 m, 泄槽段宽10 m, 溢洪水道全长523 m。

2 病险浆砌石重力坝加固设计要点

2.1 坝基存在问题

该堤坝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基础部分受到流水的侵蚀, 工作人员对大坝进行检查和维修, 通过现场勘查、地质探测以及工程质量检测, 发现浆砌石重力坝中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坝体出现渗漏现象, 廊道渗水严重, 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经过检查发现在坝体上游混凝土防渗面板已经出现裂缝, 混凝土层中的钢筋也已经暴露在外面, 混凝土碳化比较严重, 面板缺陷多集中于坝段缝位置与坝段内部的施工接缝部位, 面板平整度受损, 向外凸起。廊道混凝土裂缝、漏水、锈蚀程度比较严重, 下游坝面出现明显漏水现象。 (2) 大坝基础部分也出现不规范的变化, 防渗能力减弱, 无法满足堤坝防渗需求, 坝基防渗帷幕产生了严重的溶出型腐蚀。 (3) 坝体与上游混凝土防渗面板断裂开来, 坝体浆砌石孔隙率较大, 局部存在空洞, 由于出现裂缝比较严重, 使得坝体受侵蚀程度也比较严重。此外, 溢流坝段混凝土存在缺陷, 浆砌石重力坝溢流坝段堰顶和溢流表面混凝土局部存在蜂窝、空洞和裂缝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 该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单位及时针对问题提出调整方案, 制定了除险加固施工设计组织方案, 以提升整个堤坝的防渗性能。

2.2 坝基病险浆砌石重力坝加固设计

2.2.1 帷幕灌浆设计

大坝防渗帷幕灌浆主要是帷幕和辅助帷幕灌浆, 主帷幕是针对坝基局部进行加固处理, 辅助帷幕主要布置在1~6号坝段, 向主帷幕方向钻斜孔, 使之与主帷幕衔接, 形成完整封闭的防渗体系。延伸主帷幕灌浆范围, 在原有长度上加20 m, 防渗中心线长286 m。在帷幕灌浆设计中要十分注重对灌浆孔径、灌浆管道的管深等方面的控制, 灌浆管不能过长也不能太短, 一般可以将其设计为分段、开关式的安装管道, 便于施工和后期灌浆。此外, 由于该坝位于盆地地区, 地质条件比较特殊, 在延伸坝体长度时, 一定要考虑周围地质条件, 避免对周围土层和岩层造成破坏, 从而影响原有的坝段。

2.2.2 廊道加固设计

由于该坝廊道出现渗漏和裂缝现象, 因此, 必须要采取加固措施, 防控渗漏和裂缝的继续恶化, 并且通过增设排水孔, 解决廊道渗漏问题。相关技术人员和工程组织人员, 通过勘测和检查发现, 廊道存在渗漏和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受到积水的侵蚀, 因此, 相关工作人员在廊道侧壁排水系统中贯穿性增设环向排水管道6条, 同时增设纵向排水管道8条。此外, 廊道加固中还考虑到壁面及顶部存在的缺陷, 应该注重对凿除壁面及底板表面缺陷进行处理, 采用环氧灌浆方法修补裂缝。廊道灌浆加固中, 最为重要的是要控制灌浆和填充厚度, 尤其是廊道表面和顶部的混凝土厚度, 要严格按照实际情况, 根据损坏情况, 制定修补方案, 确保后期除险加固施工质量, 真正能达到理想的除险加固效果。

2.2.3 坝体加固设计

该坝原有坝体所能承受的浆砌石容重不<2.0 t/m3, 孔隙率小于5%, 在大坝竣工之后对2~7号坝段浆砌石坝体容量及孔隙率进行检测, 发现容重差异很明显, 并且孔隙率也在不断上升, 经过检测, 灌浆范围内的砌石体容重与孔隙率基本能满足防渗需求, 但是8~14号坝段并没有进行灌浆施工处理, 导致出现明显的差异和裂缝。本次坝体加固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要考虑新旧坝体之间的融洽性, 针对没有进行灌浆处理的阶段, 要在确保原有坝段不会受损的情况下, 加固坝体。其部分钻孔深度应该确定在16~18 m之间, 砌石体孔隙率应该在4.5%~6.5%之间, 灌浆孔孔距在2.0 m左右, 单排布置、填缝充填灌浆孔深入坝体至廊道顶部混凝土表面应该控制在2 m以上。

2.2.4 坝顶改造

从本次检测结果可以得知, 坝顶防渗墙还没有受到很大的损害, 基本可以保持原坝体坝顶高程864 m不变, 但是可以重新修建坝体, 重建防渗墙, 与坝体衔接, 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坝顶改造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高1.2 m, 并且在钢筋混凝土表面可以铺设5 cm的沥青, 起到一种保护作用。铺设沥青主要是针对裂缝比较多的坝体, 能提升坝体的抗渗透性能和防渗作用, 达到理想的加固效果。

2.2.5 溢流坝段加固设计

溢流坝段流水速度比较大, 抗耐磨要求比较高, 针对溢流面表面混凝土局部存在孔洞和蜂窝现象, 在加固设计时可以采用聚脲材料进行防冲磨处理, 采用丙乳砂浆进行防碳化处理。这种材料具有瞬间固化、高速反应、无污染和无毒以及良好的防渗性能, 对于解决溢流面表面孔洞和裂缝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明显的效果。一般溢流面段加固设计在溢流面上2.5 m范围内的闸墩与边墙范围内采用聚脲材料喷涂, 喷涂厚度控制在3mm, 采用这种加固设计时要选用合理的材料, 同时要合理设计溢流表面加固喷涂厚度, 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 才能达到理想的加固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 一切施工皆以设计先行, 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性, 直接关系着整个施工项目和环节的质量和效率。病险浆砌石重力坝加固是水利工程施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是水利工程施工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直接关系着整体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因此, 设计工作人员一定要明确设计要点, 结合实际情况, 抓住加固重点, 全面提升整个重力坝的承载能力、抗冲击能力、防渗能力以及抗剪能力, 延长整个重力坝的使用寿命, 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优势作用, 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能源。

参考文献

[1]位敏, 高大水, 叶俊荣.大塅水库浆砌石重力坝除险加固技术[J].大坝与安全, 2011 (5) .

[2]屠清奎, 刘富凯, 孙春雷.安哥拉NEVES大坝工程病害、安全评价和除险加固设计[J].西部探矿工程, 2009 (10) .

[3]付彦.病险浆砌石重力坝加固设计[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1 (3) .

[4]蒋赛.口上浆砌石坝防渗方案的确定[J].大坝与安全, 2012 (5) .

《重力》教学反思 篇10

在我准备这节课时,我就听别人说习题课不好讲,心里就有些没底,不知所措。所以我就提前开始着手,大量听老教师的习题课。当我听到师傅张老师的一节习题课时给我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利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利用知识点来讲习题。我反复琢磨这种方式很适用我这节习题课的口味。因为这次课的题量大,如果一个一个的讲肯定是讲不完的。我于是就决定采取这种方式。同时还征求康主任和刘老师的意见,他们都说这种方式很好。

通过实际的操作,确实在讲课的过程中节省了不少时间,同时每个知识点都能讲到。并且还有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和以前相比学生的积极性大幅度的提高,课后同学们反映也很好。至少通过这节课也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归纳法。通过重点讲解某个习题而带动类似的一串习题,即讲了知识又给学生课后发挥的余地。再不是以前的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个重点,学生听完总是是懂非懂,模模糊糊这一次确实能够体现出和以往不一样的效果。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篇11

本节课属于物理概念课,除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外,其余知识初中基本已经学过。但本节课不是初中的一个简单的复习,而是高中和初中力学的重要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形变的原因,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并且复习力的图示。通过此段的教学,可以激活学生初中力学基本知识。

重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对于它的学习和描述,一方面能训练学生从常见的、普遍的物理现象中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共同特性,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习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等力提供认知的模板,即从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效果、产生原因等方面认识力。在物体重心的确定上,设计让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确定不同形状的物体的重心位置,并且和 数学上的重心作比较,深入理解重心的含义。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性阅读,并且布置探究性作业,课下收集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以及测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大小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过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投身到新领域的探索中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四、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尺子、橡皮筋、弹簧测力计、不规则薄板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观察足球场上运动员们踢球、传球以及守门员接球的动作。

教师:同学们说说运动员的这几个动作中,足球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1答:踢球是足球由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

生2答:守门员接球是足球由运动状态到静止状态。生3答:传球是足球运动方向的改变。

教师:之前我们学习过,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哪个物理量来表示的? 生答:速度。

教师:所以当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是,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我们再看看之前运动员踢球的几个动作,也可以看到,运动状态的变化有三种: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

生答: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速度的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

教师:那么,这种运动状态的改变,我们就归因为‘力’的作用。下面我们再看到一张图片,是冬天的大雪将松树枝都全部压弯了,这是物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还是运动状态的改变吗?

生答:是物体发生了形变。

教师:那物体发生了形变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雪压弯的。

教师:就是说,雪对松树枝产生了一个‘力’的作用。而这种‘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就像我们使力可以将尺子弯折,以及我们平时玩的橡皮筋等等,这些都是形变。

2、新课教学

所以,从我们对足球的运动状态以及松枝的弯曲我们就可以得到力的定义了。有没有哪个同学可以来总结一下力的定义?

生答:力就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语文有一种学习态度叫做咬文嚼字,那么我们也来对力的概念进行一次咬文嚼字!首先我们看到‘物体与物体之间’,同学们说说,你们对这个短语是如何理解的?

生答:力是存在于物体之间的。

教师:对,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有力就一定至少有两个物体的存在,而这两个物体,讲有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所以,这里我们就得到了力的第一个性质——物质性。然后我们再看到定义的‘相互’两个字,这个词同学们又如何理解呢?

生答:A对B施加一个力的时候B也对A有一个力。

教师:没错,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这就是力的第二个性质——相互性。同时力的最后一个性质就是矢量性,力是一个矢量,所以力?

生答: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教师:再了解了力的三个性质之后,同学们来回答一下,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吗?

生答:不能。

教师:那么,两个物体一定要相互接触才能产生力吗? 生答:不一定

说完了力的三个性质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力的定义,我们还有哪一个词语没有研究?

生答:作用。

教师:没错,既然有力的存在,那么力就一定会对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效果,那么根据前面我们引入的生活中的一种运动一种自然现象,同学们说说,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两个?

生答:运动状态的改变和物体的形变。

教师:很好,当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可以使力产生一个加速度,而力是物体发生的形变,有些形变我们肉眼就可以辨认,有些微小形变我们肉眼无法看出来却需要精密的仪器来检测了。但是力的作用效果,无外乎就是这两种了,当然也可以一个力的施加,两种作用效果都产生也是可以的。那么,影响力的作用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生答: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师:也就是力的三要素。说道力的大小,同学们说说,力的大小我们是用什么仪器来测量的?

生答:弹簧测力计。

教师:力的测量需要用到测力计,而我们平时用得最多的就是弹簧测力计,这里老师也还有展示一下其他不同型号的测力计。

可是我们这节课说了这么久的力,都是口头上说的,所以我们要如何将力这种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表示到纸上来呢?于是,这里我们就进入到力的图示学习。力的图示就是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线段的长度表示?

生答:力的大小。

教师:线段的箭头表示? 生答:力的方向。

教师:线段的起点表示? 生答:力的作用点。

教师:如果我要表示一个大小为15N、方向为水平向右的力推木箱的情况,力的图示如下:

作力的图示的步骤是: ①选取合适的标度;

②从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条有向线段,线段的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出,线段上还要标出刻度,同时一定要注意必须是整数倍,不可以出现分数;

③在弦断的末端加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④最后标上力的大小和名称。

在作力的图示的时候,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画同一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作力的图示选取能画一个力就选一个标度吗?

生答:不能。

教师:是的,这里的表示各个力的标度毕竟要统一。

而在了解了力的图示之后,我们在这里还要区分一下另一个概念,就是力的示意图:只需要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以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3、练习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例题,来熟悉下力的图示要如何来画,它的步骤是怎么样的,又有哪些注意事项。

例:物体A对B的压力是20N,如图所示,试画出这个力的图示。

练习1:关于力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 C.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D.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

练习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子弹从枪口射出,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的作用。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力不会施力。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教师:在学习了力之后,我们就来对力进行一个分类。首先从力的性质上,我们可以把力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而从效果上来分,则可以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等,那么这一章呢,我们主要是对重力、弹力以及摩擦力的学习。首先,我们先看到重力。

4、重力

在上一章的自由落体运动中我们已经知道,冬天飘落的雪花、夏天的雨水、秋天的落叶,这些物体的下落都是因为它们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

生答:重力。

教师:没错,在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我们就叫做重力。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力都伴随着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同学们说说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生答:地球。

教师:受力物体呢? 生答:地球附近的物体。

教师:那同学们再想想,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需要与地球相接触吗? 生答:不需要。

教师:所以,重力就是非接触力。还有,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没有关系?

生答:没关系。

教师:同学们都回答对了,但是如果老师把重力的定义反过来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这句话对吗?

生答:„„

教师:这里要注意将定义反过来说是不对的。重力只是地球吸引力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我们以后会学习到的向心力。那么,在知道了重力的来源之后,我们接下来看看力的三要素。首先是重力的大小。在初中我们就已经学习过了重力的计算公式是? 生答:G=mg。

教师:g的取值是? 生答:9.8N/kg。

教师:那么,根据我们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中,大家再一起来回忆下,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随着纬度有一个怎样的变化?

生答: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教师:那么,同一个物体,它在赤道所受到的重力和两极所受的重力大小是怎么样? 生答:赤道最小,两极最大。

教师:那么既然知道了这个变化之后,我们来讨论一下,一团棉花,在上海称是100N,到了迟到去称还是100N,试问棉花是受潮了还是变干了?

生答:受潮了。

教师:为什么是受潮了?

生答:因为赤道比上海的重力加速度要小,称的重量也应该要变小才对,但是现在它的重量却是一样的,所以只能是受潮了。

教师:很好。现在我们再来说说重力的方向是? 生答:竖直向下。

教师:没错,因为重力的方向总是与水平面是垂直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就是重锤线。建筑工人建楼的时候,他们要如何判断楼是笔直笔直的呢?如何避免建成和比萨斜塔一样呢?这就是重锤线能起到的效果了。

5、重心

那么,我们再说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之后,还有一个什么要素没有提到? 生答:作用点。

教师: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呢?首先我们看到一根长杆,长杆的每一个小段是不是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可是无数的小段就有无数的重力,我们一个个研究太麻烦啊,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将每一段的重力等效到一个点,这个点所受到的重力的效果就可以代表整个长杆的受重力的效果。同理上面的那一串葡萄的没一个重力,我们也是一样等效到一个点上,代表整个整串葡萄的重力。所以我们就把这个点叫做重心。那同学们在想想,重心的位置我们要如何去确定呢?它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答:„„

教师:我们首先看几个简单的物体,圆球、长杆、以及圆柱体的重心在哪? 生答:在它们的几何中心上。

教师:没错,所以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位置在它的几何中心上。但是我们再看看一辆货车拉一个油桶的重心,与同一辆货车拉三个油桶的重心一样吗?它的重心会如何移动?

生答:会往后移。

教师:没错,所以物体的重心除了跟物体形状有关之外,还跟物体内的质量分布有关系。可是,物体的重心,一定会在物体上吗?可不可以在物体外?有没有哪个同学可以举出一个反例?

生答:圆环等„„

教师:而那些质量分布不均匀或者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又要如何去确定它们的重心呢?这里,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悬挂法。同学们能想到悬挂法的原理吗?

生答:„„

教师:这是由于二力平衡的原理。但是,悬挂法对于一切物体都可以测出重心吗?它有什么局限性吗?难道老师还可以用悬挂法测出讲桌的重心吗? 生答:只适用于与薄板状的物体。

教师:没错,这就是它的局限性。在全部学习完了重力的知识之后,本节还有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这个内容就给大家5分钟自己看书了解。

6、重力习题巩固

1、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D)A、物体只有在地面静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B、物体在自由下落时所受的重力小于物体在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 C、物体在向上抛出时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在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

D、同一物体在同一地点,不论其运动状态如何,它所受到的重力都是一样大

2、关于物体的重心,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BC)A.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B.用线悬挂的物体静止时,细线方向一定通过重心

C.一块砖平放、侧放或立放时,其重心在砖内的位置不变 D.舞蹈演员在做各种优美动作时,其重心的位置不变

3、一杯子装满水,杯的底部有一个小孔,在水从小孔不断流出的过程中,杯连同杯中水的共同重心将(D)

A、一直下降 B、一直上升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7、课后思考

①‘孤掌难鸣’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电子秤称量的是质量还是重量?

③为什么现在优秀的跳高运动员都采用‘背越式’技术?

七、板书设计

一、力的概念

1、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性质:①物质性、②相互性、③矢量性;

3、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使物体产生形变;

4、影响作用效果的因素:大小、方向、作用——力的三要素;

二、力的图示

大小→线段长度、方向→箭头方向、作用点→箭尾(箭头); 区别:力的示意图

三、重力

1、定义;

2、大小:G=mg;g=9.8N/Kg

3、方向:竖直向下;

4、重心: ①定义;

上一篇:行动研训,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下一篇: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