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理想的境界(精选8篇)
优秀作文:理想的境界 篇1
优秀作文:理想的境界
我,站在无边的阴影里。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抬头,阳光刺眼,灿烂得没心没肺。我抚摸着石像凹凸不平的轮廓,那是理想对人的摧残。
我无言地站在李大钊石像的阴影里。那张沟壑纵横的脸,充满对理想的崇尚,掩埋在燕园的深处。理想为何物?
一曲《燕园情》,理想是隐匿的主心骨。我挑衅似的与石像对视,为了理想,人愿和时间对抗,愿奉上青春和生命,换得一瞬间的发光发热。就如同面前这张舒心的脸,目光里似乎还燃烧着理想的热情。但我现在是个不懂理想也没有理想的人,我也从未认真听过母校的歌。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这便是《燕园情》中的理想罢,我却不能理会这份校歌理想中的豪情。也许理想是“中国梦”罢?除了一篇篇作文我对此别无印象。也许理想是报效祖国罢?那还离我太遥远。也许理想是好好学习罢?那是我以现在完成时在做的并且已经厌倦的事。但我似乎也依稀懂得这校歌中的远大理想,因为我并非一直没有理想。
“小鸟在枝头鸣叫,我们和花儿一起做早操。我们是小小舞蹈家,在课堂的舞台上翩翩起舞……”这是我小学的校歌。我自此萌发了当舞蹈家的理想。我天生固执而任性,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战:比如别人只能转五圈我能转十圈,别人用脚尖能站三分钟我能站五分钟……我凭三寸不烂之舌,软磨硬泡哭笑不得的妈妈为我报了舞蹈班。那时的我好比老鼠泡进蜜罐子,被甜甜的幸福撑得饱饱的。
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头发梳得油光闪亮,开开心心跟妈妈去上课。
“嗤!长成这样也能学舞蹈。”“哈哈,哪里来的大肥猪。”“好胖的肥婆!”一教室的眼睛,目光里填满了针向我刺来,轻蔑的议论一阵高过一阵。躲在妈妈背后,我从头发的缝隙间看到一张张恶毒的面孔:不屑的,敌视的,怪异的,刻薄的。没有人在意我漂亮的衣服,我整齐的头发,或是我会转十个圈。一个胖字注定我与舞蹈无缘。我羞红了脸,泪水已经呼之欲出,抽泣哽在我喉咙里。我还是顺从地坐在轻蔑的目光中间,准备练功。一条条优雅的背脊弯向地面,柔软的身体弓成彩虹。我的背不愿弓成彩虹,老师只好厌恶地皱着眉向下压,千钧之力仿佛压在我身上,我心跳气喘,面红耳赤,四肢疼得撕裂一般,汗水浸透了身体。“你是个笨蛋!”刺耳的爆笑伴着老师的话音潮水一样涌来,我听见心灵碎成片的.声音。我留下两行热泪,冷却着我如火的热情,我的理想随着汗水蒸发,抽走了支持我身心的力量,我的理想消失在放肆的笑声中。
我再也没有去过舞蹈班。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我黯淡的心忽然透亮。这才是理想,理想是浴火重生的凤凰。《燕园情》也好,小学校歌也罢,都是理想的一种表现方式。李大钊虽然没有听过《燕园情》,但他有独一无二的理想,是理想成就了他的伟大。四岁,校歌毁了理想,十四岁,校歌燃起希望。脑袋里盘旋着《燕园情》的歌词,我又找回了幸福的感觉,如诗如画。站在校园中,低吟被我忘弃的校歌,安葬我校歌中舞蹈家的梦想,我有一条新的梦想之路。这首异乡的校歌,连接了我的过去和未来,我从校歌中得到的不只是理想,还有年轻上进的心,火一样的青春,永恒的希望,这才是校歌给予我的理想和其他美好的一切,令世界在我眼前璀璨明亮。
珍重,我校歌中的理想——“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优秀作文:理想的境界 篇2
近几年,教育受到了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的特别重视,教育投入越来越大,学校的硬件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楼房高了,院子大了,学校的个性反而没有了,进了学校门给人突出的印象就是楼高院大,学生上课的条件改善了,却很难感受它的高雅、深刻与博大,很难感受到学校的书香气息和知识氛围,很难看到朗朗书声与林荫间飘荡的鸟语花香相得益彰的惬意场面。我们呼吁,学校建设要为更好地实施教育活动着想。教者,给学生以生活和生存的本领地也;育者,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学校突出教育含义应当是最高的追求,而不是单纯地解决校舍危房问题。因此,学校建设既要重视校舍建设,更要重视学校的功能区建设(如运动区、操场、生活区、教学区、实验区、文化广场区等);既要重视学校的园林化建设,更要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如名人塑像、文化价值和文化含量较高的人文建筑等;既要重视绿化美化建设,更要重视文化熏陶与感染的政治、精神文明建设,使学校建设不仅满足教育的必要条件,而且满足充分条件,力争达到一种突出教与育德崇高的人文境界。
二、突出文化育人
素质教育主张人要全面发展,但是课程教育无论怎样改革或改进,都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发展的需要,最好的补充办法就是增加文化育人的成分,也就是突出思想文化氛围,弥补学科教育的不足。文化育人到底应该以什么为标准,还需要讨论。文化育人不可能千校一面,那么如何走出一条既能解决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科教育起到补充作用,又使学校具有个性特色的路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需要育智慧。教师教学中的创造性也为教师参与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支持。随着教师研究的深入,对教育现象的分析也越来越透彻,对教育的预见性也会增强,教师所能发挥的创造性也越大,而这些对成为一名高效的教师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4]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使教师必然要走上一条专业发展的道路,教育研究就是途径之一。教师有着天然的研究场所和最直接的研究对象,又为其成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在研究中,教师可以使自己拥有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科学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实践者的地位也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性。教师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教室,而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最佳的实验室,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正是教育科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给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3. 终身学习开发———教师丰富其智慧内容的基石。
优秀教师成长的经历显示,教师的成长是不断地学习与反思后的结果。不断的学习不仅丰富了教师的学识,而且丰富了教育的智慧。所谓的“术业有专攻”,教师不仅要有学问,而且要对学术、专业有专门的研究,这也是教育智慧形成的基大家共同探讨解决。
校长是文化育人的设计者,本身就要在两种文化中生存和工作:一种是重心在于文字和思想的智力文化;另一种是重心在于工作和人的管理文化。校长要不断地创造文化育人的精神和物质的“产品”。
文化品位是一所学校整个办学品位的一个亮点,换句话说,一所有品位的学校必须重视这些教育有利因素与学校发展的活的力量,必须有文化立校的意识。现在的学校给人的影响就是一个师生紧张学习、忙忙碌碌上课、考试评比成绩和分数的地方,好像在非常机械地重复进行着那些谁人都懂得、谁人都知道的单调的有限的活动。教育就是给学生上课、帮学生做题、教学生考试,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似乎缺少了文化,即在最能体现文化的地方,变得最缺少文化了,这是很可悲的。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将它已有的好的理念、精神、传统美德一代一代传下去,而是一届一届都在被动地发展着学校,都在推翻前任做法中向前走,那么即使是百年老校也总是在一个水平上重复,除了建筑物多了外,文化的、理念的、精神的东西没有增多,很难找到历史的积累和积淀,这能叫名校吗?这能叫发展吗?
三、名师名生是现代名校的重要标志
现在的学校有几个方面的矛盾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农村教育既要面向农村,又要给大学输送大量的学生;既要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又要学生在卷面考试中取得高分;既要学生全面发展,又要学生在学科竞赛和课程学习上名列前茅;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尖子学生,等等。但是,有一条,名校必须有名师名生,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础。从教师作为个体的角度而言,教师必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只有教师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智慧的支撑。
教师的教育智慧,应该是教师在其丰富学识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形成的,是教师反思与感悟的结果并应该成为教师终身发展的动力源泉。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方面素养的有机结合与综合体现。它生长于教师的教育实践之中,又运用于教师的教育实践。
教育智慧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它渗透、内化于包括师生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在内的教育的一切方面。由于教师是教育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因此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中,教师必须用丰富的教学智慧来提升教育经验,开发利用教育智慧,以强化提高教师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实验,
[2]刘文霞.完整地理解个性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7,(2).
[3][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及对策
赵文钊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摘要: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人获得最基本的技能的关键,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到均等、优质的教育是尊重和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合法权利的基本要求。所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加强教育投入,统筹地区差异;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注重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的建设;实施办学体制改革,实现多方位办学。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对策
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是每个人获得最基本技能的关键。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到均等、优质的教育是尊重和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合法权利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中之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教育公平的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均衡问题也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这既是对我国教育现状的真实反映,又是人们对理想教育的一种追求。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教育均衡是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的。教育均衡是手段,而教育公平是目标。这不仅是在数量上、程度上,而且是在价值观上面对教育所作的一种理解。为了使每一个学生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同样优质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世界各国均不遗余力地推行缩小教育差距、均衡发展教育的策略,以教理。如江苏南通市(县级市)启东中学是全国名校,仅考清华、北大的学生就占江苏全省的10%,2003年一个班考取北大、清华的有20人,在国际学科竞赛上,从1995年至2003年已获得8金2银10块奖牌。我们要从教师越苦越忙越满意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在培养优秀学生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培养一批优秀教师,那就意味着不能要求教师一味地在教室或书本中不出来,一天到晚跟着学生转,而要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进步,帮助他们成才。没有名师名生,学校永远不可能有名。
四、现代化、信息化程度是衡量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
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学校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学校每个教室、每个办公室都要装上上网设备,装上有线电视、有线广播等,教师要能够随时从网上查找资料,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一所学校要整个处在信息前沿的优良环境中,那种埋头苦干,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别人的观念就应当改变。
五、校长的文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的水平
现在的名校长文化功底都相当深厚,思想敏锐、前卫,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说起办学思想来一套一套的,敢于打破常规,与众不同,效果明显,阔步向前。由此可见,校长不仅应当是一个教育家,更应当成为一个思想家;不但专业精神、专业水平突出,文化功底更非同一般;不但是胸有成竹的人,更是一个入时入境不断创新的人;不仅是一个能真抓实干的人,更是一个有先见之明的人;不仅水平、风格独特鲜明,更是一个能够引领学校迅速发展、师生共同向前的人。
我不完全赞成“学者型”、“专家型”、“事业型”等说法的校长,主张校长应当是一个教育家,教师是学科教学专家、著名教师或某学科教学领域的大师。
育公平为目标,以均衡发展为手段,将“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互相推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均衡发展作基础,那么办学条件、教师资源落后的地区,就很难保证每个学生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实现受教育者成就机会均等更是不可能。如果不是以教育公平作为最终目标,忽视每个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那么教育均衡就只能是低水平的。美国著名教育家詹姆斯·赫尔曼提出了教育公平的三个阶段:每个人都有不受任何限制的学习生涯机会(起点均衡);以平等为基础对待不同出身的人(过程均等);促使学生学业成就均等(结果均等),这一理论成为体现教育公平的标准。依此次教育均衡发展可包含以下相互联系的三层含义:“一是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往往由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和保障。二是提供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均衡发展还应包括学习条件的均等,即在教学内容、教育经费、教育设备、师资水平等方面有相对均等的条件,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三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每个学生接受教育后都应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1]
二、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1.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由此造成的贫富之间的差距已经是我国的一种社会现
六、将成为新时期学校工作的新亮点
新课程的实施,新观念的确立,新手段的使用,新教师的不断出现,使新时期学校工作更加突出了教科研兴校的地位。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研究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与教育教学对象、教育教学手段的过程,需要营造支持探索、鼓励创新、你追我赶的学术氛围。教科研兴校作为一种学校发展的理念与策略,抓住了“学校发展的本质是教师的发展,教师发展需要科研”这一关键,因而最优教育教学方法形成的基本氛围是教科研兴校。教科研兴校是指通过广大教师的科学研究,尤其是教学研究,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实现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三位一体的目标。
理想的境界 篇3
走进唐薇任教的上海启星学校七年级教室,墙报上的板书就像27岁的唐薇老师一般娟秀。整洁的环境,整齐的桌椅,特别是那置于教室后墙角的唐薇的办公桌,显然因撤去了令人生畏的讲台,而显出了几分随和,几分温馨。
学生们早已放学,唐薇从办公桌抽屉里拿出她的学生相册。从来都是率先从学生成绩册上认识学生的我,顿时被相册里那一张张表情呆滞、神情怪异的脸,那分明和她们年龄不相称的过度臃肿的身材惊呆了。我也做过教师,实在难以想象青春亮麗的唐薇,竟会坦然地把她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跟这些智商只有30~50的智残学生连结在一起。
唐薇笑笑,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她的这些智残学生:“你可别把她们当弱智孩子看,她们也有可爱的地方。”唐薇的班上有个叫周慧的女孩,每天一放学,还没到校门口就大声向妈妈告状说:“有人打慧慧。”她指责别人,其他同学也就排斥她,甚至还差她干活。显然,这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女孩。可是,那天午休时,唐薇累了,就伏在办公桌上休息一会儿。教室里,别的同学还在大声说话,就听周慧轻声说:“嘘,别说话。没见唐老师在睡觉吗?”唐薇心里就暖暖的,这不就是这孩子美好的地方吗?
唐薇感慨地说:“你在上课时把他们看成学生,下了课,你和他们一起聊家常,气氛很融洽,就没有和智残孩子在一起的感觉了。他们有的很机灵,有的很倔强,有的傻傻的,你教了一遍两遍三遍还不会……他们和健康人的交往没多大区别,也会嫉妒,也会讨厌人家。”唐薇坦然地说:“我的印象不是他们外在的形象,而是他们作为学生的本身。你看那个郭维婧,半边脸是红的,一只手一只脚是畸形的,但相处久了,我感到她很机灵,蛮聪明的,这时容貌就不再是重要的了。”这分明是出自唐薇的肺腑之言。
二
其实,唐薇又何尝不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女孩子呢?中学毕业考一师,不就是冲着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是国外承认的师范学校来的吗?师范毕业时,因为喜欢数学,不想做琐碎的班主任,挑了一所缺数学老师的学校任教。如果不是她任教的石泉二小搬迁,也许命运也就会一马平川而行。然而她不得不接受调动,不得不走进智残学校。因为怕智残孩子闯祸,天天象老牛耕地一样,死守教室,连下课的十分钟也得在教室里看着,那种紧张,着实让唐薇微笑不起来。她自己安慰自己:既来之,则安之。智残孩子也有受教育的权利。你是教师,你是教师啊!也许,就是为了这个使命,她战胜自我,从教师的职业道德这个层面,重新选择了追求完美的境界。
两年前,唐薇在全洲小学任教时,班上有一个叫张文杰的学生曾使她头痛。原因很简单,张文杰的智商仅70,与班上的同学有很大的差距。不管她唐薇教什么,怎样教,张文杰总是不开窍。每次考试,张文杰的分数也绝不会超过10分。这样一来,整个班级的平均成绩就会因为张文杰而损失2分左右。在竞争激烈的教坛上,2分之差或许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那时的唐薇,极其希望这个令她失望的“包袱”,能以弱智儿童的身份转学到辅读学校。
而张文杰的后来的转学确确实实是给她的班级减负了。哪知道,张文杰没转走,唐薇却先张文杰一步进了启星学校,担任了她最不愿担任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如果仅仅是对任课和兼职不理想倒也罢了,更令唐薇难以想象的,还是学生的智残。
唐薇班上有个叫俞刘坚的孩子,12岁了。由于母亲患有轻微的精神分裂症,影响到他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大小便失控。由于俞刘坚尿湿裤子,教室里总是弥漫着一股怪味。一次,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回校的路上,寒风乍起,唐薇看见俞刘坚的裤子上嘀嘀嗒嗒的,因为冷,他双手冰凉,两眼无神地东张西望,嘴里反复地说:“又尿了……”那种无奈、无助的神情,像锥子一样刺痛了唐薇的心。她搂住俞刘坚的脑袋,安慰他说:“没有关系,俞刘坚,唐老师带你回去换裤子。”那一晚,唐薇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她忽然意识到:这些孩子,他们何尝不想拥有健康的体魄,何尝不想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呢?残疾使他们过早地尝遍了人生的艰辛和无奈,他们无法去决定和选择前途。现在命运把她送到他们面前,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要关心和帮助他们。
如果说,以前在对待班上的差生张文杰的时候,唐薇还从来没有寄希望于能帮助他赶上来。在她看来,他只是个差生,一个扯全班后腿的不受欢迎的学生。而此时此刻,面对这些智残孩子,她突然意识到,他们同样也有正常孩子的需要。作为教师,她理所当然地应当尊重他们的意愿,满足他们的需要。
于是,唐薇每次下课都让班上的男同学陪俞刘坚上厕所,从不间断。渐渐地,俞刘坚尿湿裤子的次数减少了。而唐薇的教育,也就是从教给他们自理能力开始起步的。
三
有个叫孙珏的女孩,很冷的天也会把冷水倒在自己头上洗头,有点神经质。看到上楼梯,总是一边哭一边叫:“怕,我怕……”她那种害怕的样子,让你觉得莫名其妙,又让人哭笑不得。唐薇每次都要花费好大的力气,连哄带骗才能把孙珏弄到楼上教室里,而孙珏的眼泪、口水,甚至鼻涕,也总会在唐薇的外衣上留下记号。
不久,学校举行“元旦劳动技术大比武”,唐薇班比赛的项目是“泡茶。”主持人出乎意料地挑选坐在观众席上的孙珏上台表演。唐薇平时教孙珏泡茶的“三步曲”已很熟练,但担心她在人多的场合怯场害怕,总有点放心不下,于是下意识里走上前去,想要帮她再温习一遍。可孙珏却不耐烦地甩甩手说:“我会。”脸上充满了自信。紧接着,便镇定自如地走上台去,在众目睽睽之下,利落地泡起茶来,一边泡茶,一边念念有词。唐薇在一旁仔细听,不由地笑了起来。原来,孙珏念叨的,不就是泡茶“三步曲”吗。
目睹孙珏把茶杯端送到妈妈手上的时候,唐薇只觉得鼻子一酸,眼泪差点要掉下来。她想,这可能是她妈妈第一次接到女儿亲手给她泡的茶罢。刚来时,面对这些智障孩子,唐薇只觉得好像有一堵厚重的墙挡在她和孩子们面前,似乎永远也没办法知道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她给孩子们讲解“认识蔬菜”课文时,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学生来模拟买卖蔬菜的活动,孩子们都很踊跃,课堂效果很好。可是,当她鼓励孩子们自己去菜场买菜时,却没有人回应她。事后,她走访了学生家长才得知,这些智残孩子在家里过的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从来不指望孩子能干些什么。虽然进学校读了几年书,但根本没有可能把他们所学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这对唐薇触动很大,引发了她的思考。只要是有利于他们将来回归社会,立足于社会的技能,就应当想方设法倾心传授。让他们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地适应社会生活,才是我们特教教育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特教教师所必须做的事情,就是要运用一切手段,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若干年后,当孙珏年迈的母亲在外面奔波劳累了一天之后回到家里,孙珏哪怕只是给她倒上一杯热茶,也可以解除母亲的所有疲惫了。这就是唐薇所向往的美好境界,因为她的努力,能够使一个智残的女孩回归家庭;可以使一个智残儿的家庭感受到希望,拾起信心,这便是特教教师的成功。从泡茶的成功实践中增强自信的除了唐薇还有孙珏自己。不久,唐薇在班上抽读生词卡片,她抽读十个,孙珏竟然已经能够读上七八个了。孙珏的进步使唐薇发现了特殊教育的希望所在。
四
从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唐薇制定了一个“三步走”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从学校模拟的实验室走向社区实际操练,然后学会独立运用。她带领学生在学校的“小医院”资源教室认识“挂号处”、“门诊室”、“付款处”、“取药房”等各处名称,学习挂号、填写病历卡、陈述病情、付款取药。通过学习,使学生们对就医的主要环节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就带学生去地段医院实地体验。不久,唐薇在家访中意外地听到学生宋琳的姨妈激动的反馈:“宋琳这姑娘现在越来越能干了,她不仅能帮家里做很多的家务事,还会拖着她妈妈去医院看病,照顾妈妈吃药喝水,真像那么回事儿。”唐薇知道宋琳妈妈也是智残。唐薇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她的学生不仅自己学会了生存的本领,而且还能辐射到自己周围的人。她让她的智残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感受到了生存教育的益处。
唐薇已记不得翻阅了多少有关书籍,请教了多少经验丰富的老师。她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归纳出适合班级特点的,能够使智残儿童语言障碍得到缓解的措施和方法。为了探索中重度智残儿童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善他们言语词汇贫乏,词汇意义掌握不好,与人交流困难,帮助他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摆脱情绪的困境,唐薇又到华东师大夜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她找到了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方法,即“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生活经验,并在共同的活动中说出适当的语句。”她将语言训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进行“寄信”、“买菜”、“过家家”等角色游戏,带领学生参观邮局、搭乘地铁等,通过情景创设和社会活动,使学生积极地与周围的人接触交往,表达出他们的经验、想法、情感和愿望。
唐薇在课堂上还注意针对不同学生的智残特点和接受能力,因人施教。如果说,普通学校通常是拿一把教学质量的尺子去衡量同年级的学生,启星学校则无法拿一把尺子度人。唐薇善于因材施教。她设计的每一个教案,就是要让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要能够跳一跳,经过自己的努力摘到果子。她的探索得到了众人的肯定:语训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向全市特教学校展示;语训课《打电话》代表学校向区领导展示;语训课《小帮手》获普陀区青教比武一等奖;她的《中重度弱智儿童口语训练中的“两个结合”》一文刊登在《探索者足迹》中。她还被学校推荐为学区、区级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实践志愿者。
五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唐薇在她的特教事业中收获美好,在于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班上选择少先队大队长候选人。辅导员老师推荐了班上的男生王卫。唐薇在班前会上动员后,要求同学们举手表决,居然有一小半人不举手。这也太不给老师面子了!再问,有的同学想选郭维婧,说郭维婧很关心人。可郭维婧身体残疾不太方便,当大队长社会工作多,跑上跑下的多不方便啊!一番解释,于是一个同学举手了;又有人要选宋琳,说她经常把本子借给同学看,帮助同学,于是唐薇只得再说明不选宋琳的原因……她发现班上10个同学居然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这和过去普通学校里那些已被社会同化的学生,下意识里不得不去做的那种惯性,有着显然的不同。她庆幸从这些智残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了生活的原生态。如果说我们被同化得太久了,他们则不会,他们会按自己原来的想法去做。而这又是多么可贵的参照啊!人们通常习惯于交往同类的人,教这些学生使唐薇学会接受不同的人。
她发现,多跟这些和她不同的孩子在一起,有助于她拓展思想,开阔眼界,在寻求共鸣之余,得到不同的启示。不同类别的人看问题不同的视角,给她很多启发。促使她得以从三维空间去透视同一个问题。这样,她看问题就会更全面更完整。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篇4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马春丽
老僧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的个修歇处,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唐]青原惟信禅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题记
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欢前言中的那一句: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听生命开花的声音,听生命欢唱的声音,仿佛这不是课堂,而是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在孩子们的心灵慢慢舒展,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干老师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对课堂的驾驭、对学生的引领,让我叹服。
一、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我们老师听课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课堂:课上老师激情饱满,学生小手如林,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落下帷幕。这样的课堂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才艺展示会,那么像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理想的课堂呢?这种课堂只能称之为流于形式的表演课。而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师生同步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是学生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第三重境界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二、三重境界的阐释给我的启示
1、实现三重境界的基础——有效的教学框架
教学框架体现了教什么和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两大教学元素,是一个既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又能帮助我们反思课堂、讨论课堂的基本结构模型,它的作用是让所有参与课堂的人——教学双方都有一个统一体系可参照,所要实现的,是一个极为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动。它将课堂教学清晰地划定为若干板块,并在每一大板块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块叙述后,注上本板块的要解决的目标序号及可能所需时间。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都不被老师随意的、漫不经心的讲解所取代。最影响我的是“左手教,右手学”的教学板块,真正体现了课堂大容量、小步子、快节奏的特点,使我们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计划、有目的。尤其是右手拦的学生学习清单,改变了以往教案只写教师教的部分,让每个教师在思考教学的时候,去思考明确学生的学习,确保在教学中每个学生拥有足够的、完整的、有序的训练,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的教学思想。
2、找准文本在教材中的坐标——“教什么”和“怎么教”
拿到一篇课文,大多数老师已经习惯于一开始就想 “怎么教”,而忘了这个问题是服务于“教什么”,而“教什么”又是服务于“这个文本有什么可教?”要了解这个文本有什么值得教,需要教师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尽可能全面、深入地去解读文本,对文本进行再度创造,自觉地把它转化成有清晰教学内容的语文教材,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文本解读的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在本书所介绍的案例中,我时时为干国祥老师的文本解读之功所折服。特别是对《游园不值》一诗,以《寻隐者不遇》为引子,道出鉴赏古诗的密码——屐齿、柴扉、小扣,引经据典地联系相关联的诗文典故,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诗意,尔后再引导学生一同寻找诗中的文眼——“关”字的妙用,最后带领学生悟诗之主旨,明现代之隐喻。如果没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对诗文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剖析,又何以将简简单单的28个字上得如此丰满而精彩?
3、定向预习——课堂不再从零开始
如果说教学目标本该是一切课堂教学的统率性概念,那么对预习的重视,以及采取的特殊处理,则是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一大特色。如果说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针对教师自身的预习,那么定向预习则是针对学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唯一机会。只有两者的扎实有效的落实,才能实现第二、第三重境界。新教育预习的设计有别于我们传统的读文识字的简单操作,是在确定三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直指教学重难点而设计的全面、立体的预习单。它的目标是通过预习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学生带着独立的观点进入课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直接地接触问题与知识,因此,这样的课堂就不再是从零开始,而是成了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课堂是学生能力展示及提高的地方,能有效地对学生独立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4、训练有素——行为上和思维上的专门训练
新教育所倡导的“训练有素”,既指学习行为上的训练有素,包括上课的某些程序,学习的一般流程一节对话规则等,也指学生思维上的训练有素,就是养成一种比较专业的敏感,能够迅速对问题进行归类,搜索出最接近问题解决的工具和方案,尝试解决。从定向预习的布置、运用、检测、评估,到课堂小组研讨的分工、主持、效度评估,课堂对话的聆听与应对以及做笔记,课堂练习的时间、准确度、评估,尤其是课堂上思维渐进过程、到课外独立完成某些延伸作业,新教育无不在强调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专门训练。(在《景阳冈》对武松的是怎样一个人的解读中,批注方法的指导尤为突出。)所以,“训练有素”四个字在有效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的——探索知识的神奇旅程
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以及解决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视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一个“问题——知识——文本”(由教材、考试所提出,与背后深广的学科,以及更为深广的人类生活相联系),展开一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这段旅程将充满着怀疑、困惑、挑战,也不能完全没有机械记忆、挫败感、羞辱感。但它的核心是智力的挑战、思维训练,是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而涌现时的惊喜和喜悦,是对复杂问题形成新的理解时的豁然。这是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阅读此章节,感受到了干老师的神奇,他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孩子们探索一片他们未知的领域,而这片领域或许是大多数老师都认为孩子们无法达到的境界,而他做到了!比如,他可以将《月光启蒙》中母亲的形象与月光的意象叠加,让孩子很容易就理解“月光”与“母亲”、“母亲”与“故乡”之间和谐的统一,能细细体味这诗样的意境下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崇敬,感受故乡文化对作者的滋养。他借一根哨棒,就能唤出一位真实的民间英雄——个性鲜明的武松;一池荷花,就将《论语》中“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儒家的“孝”、《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以及《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这些抽象的概念浅显地还原在王冕的个性中„„
6、理想课堂的终极追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在干老师看来,理想课堂的终极追求,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是一种教学中的顿悟,这是需要有一个漫长的、甚至深刻的修炼。干老师所理解的课堂终极目标需要实现的最后一个维度是:课堂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用高超的应对在组织课堂教学,他还要能够认识到知识内在的魅力,并以一个真诚的探索者,一个智慧的求知者的形象把学生带向一个至少他领略到的理想境地,他理解的高度也就是课堂以及课程所能达到的高度,从而产生师生间、生生间、学生和文本间了共鸣,实现真正的对话。我肤浅地理解为教育应该有一种人文关怀,教育应该更过地关注人精神生命的成长。
课堂上,他能让词语复活,让文本复活,让课堂是一池生命泛活的春水。他与学生的对话是那么天然去雕琢,又处处牵引学生走向更高。这种牵引,没有丝毫痕迹,似乎学生的领悟本来就在那里,毫不费工夫,自然天成。始终关注学生是他课堂最大的特色,他的智力挑战,他的现场性与对话能力,均与始终关注学生密切相关。他能够审视整个课堂,迅速地判断学生的发展情况并随时做出反应与调整。他是将课堂从关注“教”转移到关注“学”的观点真正落实到实处的人。而且这种关注始终紧密结合着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得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很不容易分神,而是始终保持一种轻松愉悦。
试析柏拉图的理想生活境界论文 篇5
[摘 要]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提出了个人的理想生活境界,即哲学的观照生活。他对哲学观照的对象进行了规定。并运用辩证法思想分析了观照的过程。他认为只有哲学沉思的生活才是通往真理世界的唯一途径。柏拉图将理想的生活境界诠释为脱离感性经验的理性思辨,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却奠定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生活境界;理性思辨;局限性
柏拉图对于理想生活的谈论比较著名的有两处,即《理想国》中对正义的哲学王生活的强调以及《会饮篇》中对哲学思辨生活的赞赏。施特劳斯学派曾将柏拉图的对话看作一幕幕戏剧,结合人物身份、场景设置等因素对每篇对话进行分析。在这种提示下,我们发现,《会饮篇》是在一个良宵之夜,苏格拉底与几位相熟朋友之间的私下宴饮;《理想国》是在重要的宗教节日期间,在雅典最重要的港口旁,在比较陌生的人家里,苏格拉底被迫就治国问题发表的看法。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表达了高调的政治立场,从城邦的角度体的共同生活,将对正义生活的追求看作是人生的理想境界。相比而言,《会饮篇》更能体现柏拉图的人生追求,在这里他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单个人的生活境界,柏拉图借女巫师第俄提玛之口说出了他所认为的理想生活境界,只有哲学沉思的生活才是最值得过的生活。
“智慧是事物中最美的,而爱神以美为他的爱的对象,所以爱神必定是爱智慧的哲学家,并且就其为哲学家而言,是介乎有知与无知之间的。”[1](P261)
“先从人世间个别的美的事物开始,逐渐提升到最高境界的美,好像升梯,逐步上进,从一个美形体到两个美形体,从两个美形体到全体的美形体;再从美的形体到美的行为制度,从美的行为制度到美的学问知识,最后再从各种美的学问知识一直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彻悟美的本体……这种美本身的观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1](P273)
在这两段话中,柏拉图认为对美本身的观照是最理想的生活境界,这种观照需要借助感性经验的帮助完成,而且有一定的步骤。在这里,柏拉图虽然明确提出了美本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在理念世界中拥有最高的等级。事实上,这里提到的“行为制度”、“学问知识”更能表明柏拉图的立场,爱美、爱善、爱真三者是同一的,它们都能表现一个人的“爱智慧”,都是灵魂达到不朽的途径,对本体世界的观照才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由此,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在爱的阶梯中上进,只有哲学沉思的生活才是最值得过的生活。
一、柏拉图提出了理想生活境界即哲学的观照生活
柏拉图为哲学家预设了独特的地位,从而凸显了哲学家沉思行为的特殊性。首先,他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哲学家介乎有知与无知之间,因此,只有爱智慧的哲学家才有追求真理的可能性。第俄提玛认为,神、哲学家、凡人与真理的关系是三种不同的层次。神有真知,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用再去求知;而凡人是无知的,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无知就意味着不知道自己无知,所以凡人也无意于求知。只有具有正确见解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哲学家,才会努力去探求真理。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提出:“思想通过推理来认识是永恒真实不变的;而通过非推理的感觉来把握的意见对象则是常变不真的。”[2](P25)由此可见,这里的正确见解是针对现象界而言的意见,只是感官真实,没有稳定性,不同于柏拉图所强调的真理[3](P73)。其次,柏拉图从灵魂轮回的角度看,他认为哲学家是最接近真理的人类,先天对真理的认识最多,因此,哲学家通过“回忆”观照真理最具有可行性。在《会饮篇》的姊妹篇《斐德若篇》中,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九等人说。他认为,灵魂在巡游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见到事物本体而逐渐失去羽翼沉入人间,随着对真理的认识程度不同与肉体结合后成为九等人,而爱智慧者、爱美者是第一流的,哲学家最容易依靠“回忆”不断观照真理的光辉,从而实现灵魂的完善与不朽。
二、柏拉图强调哲学沉思的生活是通往真理世界的途径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与凡人的区别在于对真理的追求,这种追求必须依靠哲学沉思来进行。在文本中,柏拉图对哲学沉思的对象与过程进行了说明,并进而将这种哲学的沉思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
一方面,柏拉图对哲学沉思的对象进行了规定。他认为,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虽然是同时存在的,但是对美本身的观照,对一切理念的观照才是哲学沉思的对象,这样就将现实世界中的一切感性经验排除在外。在柏拉图那里,现实世界中的知识也只是理念世界中真理的摹本,只是针对现象界的看法。随着现实世界的不断变化,知识也不具有稳定性而且是有限的。首先,现实世界中的知识,对个人而言是不可穷尽的。在《伊安篇》中,苏格拉底告诉伊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伊安不能掌握关于所有技艺的知识,所以伊安诵诗不是凭技艺与知识而是灵感。由此可见,每个人都不可能具有所有的知识。其次,现实世界中的知识,对于人类整体而言也是有限的。柏拉图的认识论原则是,我们的认识从经验开始,进入到其中的不变原则,这是我们能够达到的最高知识,但是,这种知识是有限的。比如,作为造物者的神可能还有许多其他的理念,但是这些理念没有用来作造物的理念,因而我们无法知道它们。很显然,柏拉图对现实世界中知识有限性的描述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的。这样的分析方法有着很大的`问题,认识尚未涉及的领域并不是不存在的,人类认识能力与方法的有限并不意味着知识本身的有限性。柏拉图大概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进而从方法上改进,将“有限”的认识论改为“神秘”的哲学玄思。柏拉图这种对于现实世界的不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西方哲学的传统观念,即认为感觉经验变幻不居、不可靠,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科学知识”也不具有“可靠性”。一直到笛卡尔、休谟都是这种论调,后者的经验论更是认为人们信以为“真理”的“科学知识”,只是一些“习惯”和“常识”,其根据限于“经验”。
柏拉图在对现实世界中的知识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对知识传播的工具――文字符号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单纯借助后者无法通达真理。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借用“图提发明文字”的故事说明,文字所表达的只是真理世界的形似,会遭到误解,他说:“若是一个人有了关于真、善、美的知识,……他不会把那些知识写在水上,用笔墨做播种的工具,借助于一种文字,既不能用语言替自己辩护,又不能很正确的教人知道真理。”[1](P172)柏拉图在这里反对将文字写在纸上,而赞扬哲学家的文章通过“播种”的方式直接写到读者心灵中,有生命力。由此看来,柏拉图认为,借助于文字符号的方式通达真理的途径是不通的,只有从事物自身出发,单独依靠“沉思”,克服文字符号的障碍和语言的可疑性、含糊性,观照理念世界。在这里,柏拉图从真理的角度来分析语言,而中国儒家哲学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从道德的层面来分析,这体现出中西方哲学关注视角的不同。
另一方面,柏拉图借助其深邃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了哲学沉思的过程。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爱美者对美本身的追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个别的美的事物到全体的美的形体,从各种美的学问知识一直到以美本身为对象的学问,都体现了柏拉图的辩证法,从一到多、从具体的感性形式到抽象的理性本体的变化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认识过程,哲学家才能观照到理念世界中的“美本身”。但是,从单一到杂多的变化过程并不是柏拉图关注的核心,他的焦点在于从杂多再到整一的更高阶段变化,即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真理的过程才是观照的内容。在柏拉图那里,这一阶段的变化是独特的“回忆”过程。“回忆”成为沟通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灵魂与肉体的唯一途径,是对哲学沉思过程的说明。根据词源学分析,希腊语“anamnesis”(回忆)一词的前缀“ana”有回溯、上升的意思。在海德格尔那里,这是一个只有借助“跳跃”才能成功的过程,只有“跳跃”才能把哲学家引入沉思之中[4](P37)。由此可见,柏拉图强调的从感性形式上升到理念本身的过程是一个非经验的过程,只有靠沉思与回忆才能实现,沉思与回忆的内容都是理念世界中的真理。哲学家的“观照”是“回溯”或“跳跃”到被现实世界淹没的灵魂以往的本真理念中去。他将哲学沉思推崇至超越经验的范畴。另外,柏拉图的“观照”与“回忆”也提示我们,哲学的沉思必须是由独立的个体进行的,它是单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
三、柏拉图观点的局限性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有很多矛盾的内容,被后人看作是其辩证法的精彩内核。正如鲍桑葵所说:“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希腊人关于美的理论的完备体系,同时又可以看到注定要打破这一体系的一些观念。”[5](P42)柏拉图的贡献在于提出启示,而非提供真理。笔者认为,柏拉图文本中的最大问题在于其受神学神秘主义的信念影响。在哲学之初,哲学与神学的界限并不明确,而古希腊宣扬灵魂轮回的俄尔菲斯教十分流行。真正的希腊本土人生观认为,肉体的人是真实的人,灵魂只是一个虚幻的影像[4](P95)。而在俄尔菲斯教的教义中,灵魂是永恒不灭的,肉体是易朽的,是禁锢。柏拉图受此影响,将关注点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至人与自身、灵魂与肉体、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他将神看作自明的完满,他的学说也因此披上了“神”的罩衣。
柏拉图的局限之一在于:努力去消除各种感官经验力图单凭哲学玄思去发觉真理,但却无法摆脱经验与语言在沉思中发挥的作用。在文本中,柏拉图将美的事物作为爱的阶梯人口,感性经验只是开启真理大门路上的一块垫脚石。柏拉图的“观照”与“回忆”使哲学沉思脱离了感性经验,将真上升到神性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在这里提出了一种纯粹哲学的设想,柏拉图提醒我们,哲学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先验哲学。事实上,柏拉图口中的苏格拉底并不否认感性经验的存在,他也有对美的愉悦的追求。在《会饮篇》开篇对苏格拉底的形容是“那天洗过澡,脚上还穿了鞋”[1](P214)。在柏拉图的文本中,感性经验可以带来快感,而道德就采取快感的形式让儿童学习,所以儿童幼年时期的音乐与文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柏拉图在对感性经验与理性思考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很多矛盾之处。其次,对待语言,柏拉图也使用了“过河拆桥”的方式。他并不否认语言作为现实世界中工具性的存在,但是,在最高级的沉思中,他试图抛弃语言,依靠神的力量,认为哲学的迷狂,哲学沉思的方式是唯一通达真理的途径。在柏拉图看来,通达真理的沉思只能依靠其自身,而逻各斯(Logos)只是从这种沉思出发的声音之流,是真理的摹本。事实上,在我们看来,事物无法以自身的方法显现,哲学思维的过程需要借助语言来分析。柏拉图试图为哲学沉思提供独立地位的做法是明显的,他总是利用神的自明,说明沉思的伟大与玄奥,表现出了强烈的理想主义与神秘主义倾向。
柏拉图的局限之二在于:在对无限理念世界的推崇与有限现实世界的抛弃中存在着很大的悖论。首先,按照柏拉图的分析,哲学家能够观照真理,在最终回忆到完满无限的理念世界,理性恢复的时刻灵魂长出羽翼飞回天上。但是,对完满无限的追求与实现本身就是现实世界中有限的目标,是不完满的。其次,柏拉图将认识的对象理解为理念世界中神创造的理念,而非凡人生活的现实世界,这样就限制了追求的对象,将无限与有限相对立,压制了有限,而推崇完满的无限。这样不仅会导致哲学脱离现实人生,而且还暴露出柏拉图对有限与无限关系认识的不清晰,真正的无限不仅不应该与有限对立,而且还应该包含有限。
四、结语
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哲学,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们关注的核心。自苏格拉底开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被认识。柏拉图一方面继承了古希腊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探讨,利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启示将之归结为“理念”,另一方面又继承了苏格拉底对于人类自身的关注。他提出的“idea”一词,一方面指“理念”,即本体论意义上的“是什么”;另一方面指观念思维,即认识论意义上的“为什么”。在巴门尼德那里,所谓真理之路,是指对“存在”之“思”,“存在”只能从“思”得以指正[4](P34)。哲学沉思是一种基于不朽灵魂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柏拉图带给我们的启示不仅在于对真理的关注,更在于提示我们采用哲学沉思的方式去追求真理,培养一种探求“为什么”的精神。真理本身伟大,但是对个体而言,不懈地追求真理的过程更是有意义的。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说中国将真情的追求融入实践,那么希腊人则将真理的追求融入实践,强调的同样是一种对真的追求,在选择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这一点上,孔子与柏拉图体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柏拉图.蒂迈欧篇(TIMAEUS)[M].谢文郁,译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M].刘小枫,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赵广明.理念与神――柏拉图的理念思想及其神学意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文的三重境界 篇6
——在浙江少年作家培训中心温岭基地温岭市新河镇中学的演讲
文/涂国文
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词《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先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佛教也有“人生三境界”之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生有三重境界,做学问有三重境界,我认为作文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语句通顺;第二重境界:文字优美;第三重境界:思想深刻。如何判断文章价值的高下?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一步步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我认为判断文章价值的高下,可以用我上面说的三重境界来进行检校,即:文字优美高于语句通顺,思想深刻又高于文字优美。具体到中学生的作文实践,我认为同学们应该从语句通顺入手,力求文字的优美,抵达思想的深刻。
根据我的理解,语句通顺、文字优美和思想深刻这三重作文境界,呈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一重比一重高。换句话说,这三重境界,其实是中小学作文教学三个不同的阶段目标。小学作文教学应该解决语句通顺的问题,初中作文教学应该解决文字优美的问题,高中作文教学应该解决思想深刻的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制约,中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都没有达成。小学没有解决语句通顺的问题,初中没有解决文字优美的问题,高中没有解决思想深刻的问题。不用说小学生,现在是就连一些高中生、大学生,乃至研究生们,写出来的文章也语句不通,更不用说文字优美和思想深刻了。
古人有句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们靠什么“一举成名”,为天下人所知?靠的就是锦绣文章!一篇文章定乾坤!文天祥、王维、柳公权、贺知章、张九龄、吕蒙正、张孝祥、陈亮、杨慎、张謇等人,他们就是状元出身,是凭一篇锦绣文章进入仕途的。古人“十年寒窗”,而今天很多人从小学读到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毕业,“十二年寒窗”、“十六年寒窗”,或是“十八年寒窗”、“十九年寒窗”,乃至“二十几年寒窗”,写出来的文章,却乏善可陈。从这一点来说,今人的作文水平不是比古人进步了,而是大大地退步了。这大概也是古代中国能够产生李白、杜甫,而当代中国国内无法产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吧。
作文的第一重境界是——语句通顺。这是作文的一条起码的标准。什么是“通顺”?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通顺就是“(文章)没有逻辑上或语法上的错误。”医学上有句话叫“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话也可以应用到作文上。你的作文语句通顺,别人读起来就不会感到痛苦;相反,如果你的文章别人读起来痛苦无比,你的文章可能就存在语句不通顺的毛病。过去有个经典笑话,一个老财主请先生教儿子写文章,哪知“孺子不可教也”,先生端着人家的饭碗,不好直言,于是在小财主的作文卷下面批了这样六个字:“七窍通了六窍。”意思是说小财主的作文“一窍不通”。老财主不知道先生其实是在骂自己儿子的文章狗屁不
通,拿着儿子的作文卷到处去炫耀。
将文章的语句写通顺,对中小学生来说,这要求并不高,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也需要花下一定气力。首先是要将语法学好,把逻辑弄通。语句不通顺,常见的错误有很多,比如语序颠倒、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自相矛盾、重复累赘、句式杂糅、修辞不当、介词和关联词使用不当,等等,这些同学们在语文课上都学过,我不再罗嗦。需要强调的是,很多同学都错误地认为句子只有主、谓、宾这些主干成分才重要,定、状、补这些句子的枝叶成分无所谓。其实这种认识大错特错,有的时候,句子的枝叶成分比主干成分还重要。我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比如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赵树理先生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中有这样一句话:“于福的老婆是小芹的娘。”大家试着把这句话的枝叶成分去掉看看,这句话就成“老婆是娘”了。这显然就闹笑话了。所以说句子的枝叶成分,其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要把文章的语句写通顺,更重要的是要向生活学作文。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生活中不仅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也存在着大量鲜活的作文语言范例。可以这样说,除了极少数智障者,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的表达都是通顺的、流利的。同学们只要树立了向生活学作文的意识,养成了向生活学作文的习惯,多多观察生活,勤于记录生活,那么,把文章的语句写通顺,就不会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因为这充其量只是一种简单的“移植”或“克隆”嘛!一个人要是连“移植”、“克隆”都懒得去做,那么想把文章的语句写通顺,通常就只能是一种空想。
文章如何才能做到语句通顺?第三在于说真话,不说假话。同学们谁都想把文章写得江河直下、行云流水,但有时却常常要受到这样一种制约——不得不说假话。我的意思是说,有时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文题,逼得我们非说假话不可,不说假话就无法交差。有一次,一位小学生拿着老师布置的作文题《家乡的变化》来请教我应该怎么写,我看了题目后告诉他,你要么拒绝写,要么瞎编一篇。因为这位同学老家是温州的,跟着爸爸妈妈在太原、郑州、杭州等地展转上学,他没有“家乡”,或者说,“家乡”对他来说印象是模糊的,他更无从知晓什么“家乡的变化”。一定要写的话,除了瞎编,又能怎样?而且这个作文题是个老掉了牙的题目,都快五十岁了吧,比我的年纪还大。到了2007年,语文老师还布置这样的作文题目,真是太没创意了。
写文章讲究一种一气呵成、急转直下的“文势”,而说假话显然是有害于这种“文势”的。因为说假话是很难说流利的,除非那人天生就是个“撒谎大王”,否则,就无法做到“脸不改色心不跳”,无法做到像李白所说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那样的“江河无穷动”。以后要是同学们在日常作文中,不幸也碰见了“家乡的变化”这类不得不说假话的作文题目,我建议大家拒写。但我担心同学们没这个胆量,因为不交作业是要受老师处罚的。那么,我建议你们另写一篇说真话的、说心里话的文章——当然,得认认真真地去写。这样,是会得到老师谅解的。
把文章的语句写通顺,是目前我们中小学同学的当务之急。语句通顺,是一切好文章的前提,好文章必然都语句通顺。然而,语句通顺的文章却并不一定就是好文章。把语句写通顺,只是作文的一条最基本的要求。对于一切有追求的同学来说,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学会把文章写美来,因为孔子早就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最早写成“纹”,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错画”——交错刻画,也就是使事物具有错杂艳丽的色彩。“作文”、“作文”,就是“做花纹”,让我们的文章变得有“纹理”,也就是变得“美丽”起来。
作文的第二重境界是——文字优美。作文要追求“文采”。“文采”的含义很广,包括语言生动、词汇丰富、修辞贴切、刻画形象、意象优美、意境空灵、句式或整齐或错落、韵律或铿锵或婉转,等等。优美的文字从哪里来?“文采”从哪里来?除了来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来源于阅读——广泛而精深的阅读。生活是作文之父,阅读是作文之母。只有生活和阅读相结合,才能诞生出了“作文”这个宁馨儿。正如母亲在孕育胎儿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父亲要大一样,在催生作文的“文采”这一方面,阅读所产生的作用比生活更大——这是我可以大声说出的一个真相。生活中的人,除了极少数语言天才、诗人、疯子和孔乙己之外,多数人日常所说的话,是平实的,没有多少文采的。要学习“文采”,必须到阅读中去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去学。
阅读的品位决定着人生的品位,也决定着作文的品位。阅读是作文的妈妈,有怎样的妈妈,才会有怎样的孩子。孙悟空不是妈妈生的,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但孙悟空是猴子,而我们不是猴子,作文也不是猴子。我们都是妈妈生的,作文也是妈妈生的。作文的妈妈就是阅读。丑妈妈生个漂亮的孩子,这种情况是有的;但多数情况下,是漂亮的妈妈,生漂亮的孩子。因此,同学们要想让自己的作文美丽起来,就得为她找一个美丽的妈妈。这个美丽的妈妈在哪里?今天我就泄露一个天机——这个美丽的妈妈,就住在一个叫做“文学作品”的“女儿国”里!——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小学生作文应该追求语句通顺,初中生作文毫无疑问应该追求文字优美。要追求文字优美,毫无疑问就应当大量阅读优美的文学作品。“向文学作品学语言”,这应该成为一句作文的口号。文学作品是一座“美”的金矿。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文学‟是座无比瑰丽、无比丰富的思想和艺术的宝藏,它是人类智慧、力量和美的结晶;它所蕴涵的人文资源,如江河之滔滔,如汪洋之恣肆;它对„作文‟的哺育之恩,如圣母之于圣婴一样绵绵不绝。我真的不知道到底该用怎样的文字才能形容出她艳光四射的魅力。”不多读文学作品,不去认真揣摩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想让自己的文章变得语言优美起来,有文采起来,只能是天方夜谈。
“亲近文学,写作才能走进新天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曾如是说。然而,我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碰到的阻力是非常大的。一是父母的禁止或限制。从理论上说,禁止孩子看文学作品的父母并不多;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限制孩子看文学作品的父母却比比皆是。特别是当看到孩子因为阅读文学作品而影响功课时,这种限制就来得更为决绝。第二重阻力来自学校和老师。多数老师和学校是把文学书籍看做“闲书”的。学生在课堂上看文学书,是要被老师或学校领导收缴的;碰到脾气不好的老师和学校领导,书更有被当堂撕毁的危险。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罪于家长、老师和学校领导,他们也是没有办法。“应试”之下无好人,是罪恶的“应试教育”剥夺了我们广大青少年同学自由和自主发展的权利,包括自由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权利。
然而,要是我们不读唐诗、宋词,不读《三国演义》、《红楼梦》,不读鲁迅、沈从文,不读纪弦、余光中,不读贾平凹、莫言,不读史铁生、刘亮程,不读北岛、海子,不读泰戈尔、聂鲁达,不读卡夫卡、伍尔芙,不读卡尔维诺、博尔赫斯……我们的作文语言能优美起来吗?单靠读几本教科书,读几本“小学生作文选”或“中学生作文选”,就想脱胎换骨,那实在是幼稚得可以!我过去主编过中学生作文刊物,在公开场合下也曾卖力地为刊物吆喝过,但在私下里,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可笑、感到羞耻,我觉得我在骗人。因为真正的作文水平是不可能从“作文选”中学到的——这一点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大家!
语文是种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模糊性。语文是最没有,也最不应该有明显的区段划分的。中小学生完全可以看而且应该大力提倡看大学生乃至成人作家的作品。小学生看《小学生作文选》,中学生看《中学生作文选》,我认为是一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的做法。因为作者的思维水平哪怕再高,也是要受他的年龄特点制约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阅读的目标定位一定要高,定位低了,就会白白耗费自己的生命资源。可能有人会担心阅读目标高了会读不懂,我认为大可不必。上个月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在绍兴颁发,《绍兴晚报》记者打电话采访我对鲁迅作品被逐出中学语文课堂这一事件的看法。我说,我明确反对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是为中学生的成长奠基的——奠设人文精神之基;和读唐诗宋词一样,一时理解不了不打紧,等同学们长大了,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再回过头来看鲁迅的作品,自然会迎刃而解,豁然开朗。
多看文学作品,真的有助于强化作文的文采吗?那为什么我们很多同学也看了不少文学作品,但是作文水平却进步不大或毫无长进呢?这是什么原因?——我认为原因很简单,是这些同学在阅读方法上出了严重问题:只关注作品的故事情节,不去揣摩作品的语言;只对故事性强的小说感兴趣,对不以情节见长的诗歌、散文类作品兴趣不大,或者根本没兴趣。这样去阅读文学作品,哪怕看得再多,也等于零,对提高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毫无帮助。这一点我想提请同学们注意!“阅读,阅读,再阅读;揣摩,揣摩,再揣摩”,这才是我们对待文学作品应持的一种最正确的方法。
青春情怀总是诗。用美的心境去感应万物,用美的心境去汲取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美,让我们的作文语言变得优美起来,有文采起来,这是我们的梦想,也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文字优美”绝对不是作文追求的终极目标。作文应该还有一个比它更高的目标,那就是“思想深刻”。没有思想的文字是“缺钙”的文字,无论它有多么优美。有一段时期,文坛上有人提出“诗到语言为止”、“为语言而语言”,荼毒至今,当代文坛有不少人都在玩着这种把文学当成纯语言操作的无聊游戏,并且沾沾自喜。我认为这不是语言的荣耀,恰恰相反,这是语言的堕落与蒙羞。中学生作文,自然不能蹈此覆辙,我们应该继续向下一个目标挺进!
作文的第三重境界是——思想深刻。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实事求是地说,做一个思想者是沉重的、痛苦的,远没有人生的游戏者活得那么轻松和潇洒。然而,人生而为人,因为项上有颗头颅,就天生注定必须思考,这是人的使命和宿命,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有多少人摇头晃脑,装出还活着的样子”,这是著名诗人俞心樵的诗句,诗中那些“摇头晃脑,装出还活着的样子”的人,都是一些不会思考、丢失了灵魂的人。当然,对尚处于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的我们同学来说,不可能要求大家的思考都能像鲁迅或者其他思想家那样深刻——这个一时半会儿肯定做不到。然而,思想不是思想家的“专利”。做不了“思想家”,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思想者”!尽管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大家都知道尼采是一个疯子,我们都是正常人,相信大家是不会去相信一个疯子所说的话的。
从现在起我们就必须开始学会思考,必须开始学会在作文中表达我们自己的思考。德国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棵开花的树。”思想就是这棵树上开出的明艳的花朵。做一个思想者,就是不轻信,不盲从,不屈服于任何权威,有效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独立地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发现者和思考者,他在深刻的思考中独到地发现了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独到地发现了中华民族国民的劣根性,令“生活在黑暗的铁屋子里”的国民警醒和奋起,从而大大地“引起”了“疗救的注意”。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应该像鲁迅先生一样,首先应该成为一名思想者。永远不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做传统和权威的奴隶。
思想是人的基本权利——法国雕塑家罗丹在其雕塑《思想者》中,透过沉思的雕像,形象地告诉了我们这一道理。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说过:“我思故我在。”我国著名青年学者余杰也有这样一句名言:“与其做一头快乐的猪,不如做一个痛苦的思想者。”没有思想,我们就很难证明自己正活在这个世界。根据医学统计,我们每个人都有140亿个脑细胞,这么多细胞,若我们不用来思考,真是白白地糟蹋生命资源。做一个思想者确实是一件不太轻松的事情,然而更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一件高贵的事情。思想者自有自己的风景,思想者自会因为思想而丰富,而独特,而高贵!
中学生作文中的思想从哪里来?它当然来自于生活。然而,我认为它更多地来自于阅读——主要不是来自于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多地是来自于对哲学著作的阅读、对学术著作的阅读。我这样说,自然不是否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也存在优秀的思想、伟大的思想,恰恰相反,在《荷马史诗》、《红楼梦》、《活着》等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其蕴藏的思想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这里说的意思,是我们应该进行一定的定向阅读,这样做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益。“向哲学家学思想,向思想家学思想,向学者学思想”,这是我要在这里提出的又一个关于作文的口号。中学生应该尝试着读一点哲学家的著作、学者的著作,汲取古今中外那些最优秀的思想家们的思想,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这样做有助于我们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拓展我们的思想广度,挖掘我们的思想深度,提升我们的思想高度!
外国和中国现代以前群星璀璨的那些思想家和思想者我就不说了,即令是当代中国,有独到见解的思想者也是灿若星河:王芸生、储安平、王实味、顾准、李慎之、钱理群、薛涌、朱学勤、林贤治、谢泳、刘小枫、朱大可、贺卫方、周国平、郎咸平、王富仁、林贤治、崔卫平、谢有顺、朱学勤、徐有渔、刘军宁、萧雪慧、摩罗、余杰、丁东、胡平、甘阳、秦晖、徐贲、王怡、冉云飞等一大批思想者的思想,将当代中国的大地,照耀得通亮。我们浙江也有一位著名学者傅国涌先生。我希望大家今后如果有机会的话,也能看一看他们的作品。这些思想者的著作,对启迪我们的思想,有百益而无一害。
尽管今天的中国在思想和言论自由方面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比起二、三十年前,应该说还是有很大进步的。记得1979年我还在读高中时,有个高中生写了一篇文章,结尾一句是这样写的:“我看见„大光明眼镜店‟在我的眼前摇晃起来。”这下可不得了,闯大祸了!无数人指责作者反动透顶:光明“在我的眼前摇晃起来”,这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吗?当时这篇文章,引起了全国大讨论。那个时代就是这么的荒唐,是绝对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的。今天时代不同了,大家有权利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学们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思想的权利,让自己作文中的思想尽可能深刻起来。
文字是易朽的,而思想长存于天地间!“作文”这个话题可谈的东西太多,今天我就从“境界”这个小角度入手,与同学们作个粗浅的交流。但愿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最后让我以这样一
句话和同学们共勉——
优秀作文:理想的境界 篇7
一、个性课堂是彰显教师个性魅力的智慧课堂
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孔子倡导“因材施教”, 在诸子百家中个性鲜明, 故能培养出个性迥异的“七十二贤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独树一帜, 故能培养出个性张扬的哲学巨人柏拉图。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情智课堂、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薛法根的智慧教学、杨屹的情趣教学等个性特色十分鲜明, 各自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 故能上出个性鲜明的精彩课例。个性突出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 “在教育中, 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 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出来。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 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依据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教师都拥有自己的智能优势, 都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专业特长。合理利用智能优势, 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继而形成教师个性, 是构建个性课堂的前提。
课堂上, 教师能利用自己的个性魅力, 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 真正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让课堂教学涂抹上智慧的色彩, 将智能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极至, 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艺术化了, 也就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教师的个性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张扬, 用独具特色的组织艺术, 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匠心独运的评价策略, 引发学生探究体验的欲望, 启迪学生自主求知的智慧, 引领学生学会合作, 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 点亮学生生命的心灯, 发展个性。
彰显着教师个性魅力的课堂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 教师的个性魅力犹如有着强大磁力的磁石, 能牢牢地牵引着全体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并逐渐把他们引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轨道。教师的个性魅力得到充分展示, 就会构建起情趣盎然、个性鲜明的智慧课堂。
二、个性课堂是凸显差异教学特色的和谐课堂
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从教学的角度看, 学生的差异有“成就度差异”、“学习速度差异”、“学习能倾差异” (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等) 、“兴趣爱好差异”、“生活经验差异”等等。个性课堂, 能全面关注学生的差异并合理利用差异, 以差异促发展。
奥苏伯尔认为, “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据此进行新的教学。”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各种差异, 找准“最近发展区”和“教学的起点”, 依据学情以学定教, 真正满足具有不同差异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在认真考虑全体学生共性的同时, 能重视学生的个性形成和潜能开发, 针对每个学生个性特点, 进行有差异的个性化教学。能科学制定出具有差异性的个性教学目标, 如分差异设计教学目标, 优秀学生的目标可以高一些、难一些, 上不封顶, 学困生的学习目标可浅一些、容易一点, 下要保底;采用多种策略激发不同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不善发言的可以引导多表达, 不愿学习的多激发兴趣, 不善倾听的重点培养听的习惯, 等等。设置灵活多样、可供不同差异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有差异的教学方法, 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等, 因为自主学习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在此基础上, 有效利用学生间“相异构想”, 进行合作探究, 互帮互学, 取长补短, 教学相长;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最终实现不同层次、不同差异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任何无视个性的均等划一的教育都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只有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 才能真正构建起照顾差异、宽容另类、接纳发展、追求个性的和谐课堂。
三、个性课堂是绽放学生个性之花的创新课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指出, “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追求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导价值。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具有完美个性的主渠道, 这就需要我们构建和谐、创新的个性课堂。
首先, 个性课堂是每一个学生释放个性的“乐园”。学生徜徉于快乐和谐的课堂之中,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无拘无束地和教师平等对话, 与同学智慧碰撞, 与文本自由“交谈”, 跟作者交流情感, 同编者思维对接, 自由自在地张扬着个性。
其次, 个性课堂是每一个学生完善个性的“乐园”。课堂上,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都能快快乐乐地参与教学游戏和活动, 乐于质疑, 敢于批判, 发展思维, 自主学习, 自由训练, 合作探究, 快乐实践, 兴趣盎然;能在神思飞扬中真正展现自我, 释放本真, 发展自我;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完善个性;课堂鲜活、灵动、充满情趣, 学生在上课的快乐中不断发掘新的潜能, 尽情舒展个体生命的灵性, 倾力释放美丽的生命激情, 不断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最终能自然而然地发展和完善个性。
在个性课堂上, 每个学生不仅能绽放出绚丽的个性之花, 释放着无限迷人的生命精彩, 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形成、完善自己的个性, 这也是形成创新精神的基础。教育家巴班斯基和萨维科夫认为:个性是创新的基础。这种真正释放学生个性并不断完善个性的课堂, 才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课堂。
四、个性课堂是达到高效教学水平的优质课堂
课堂教学可以分为有效教学、无效教学和负效教学, 而有效教学又分为高效教学、低效教学。个性课堂追求的是高效教学。真正的个性课堂, 理应是达到了优质教学水平的高效课堂。
个性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高效地促进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 高效地实现知识建构、能力培养、习惯形成、情感交流、智慧培养、人格塑造和个性完善等预期的教学结果。
个性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 因为教师用个性魅力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师生和谐发展, 学生主动发展、快乐发展、成功发展。
个性课堂一定是优质的课堂, 因为个性课堂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能力、生命价值和终身发展, 而非仅仅关注分数。即不仅发展了学生眼前利益,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长远利益。而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学生人格和独特个性, 实现个性的不断完善和完美发展, 是有着高效率、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真正的优质课堂。
个性课堂是一种理想境界, 因为个性课堂追求优质, 优质的课堂彰显个性。尽管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个性课堂屈指可数, 却是每一位视课堂为生命的教师渴望达到并不懈追求的, 犹如鲜花追求芬芳、明珠企盼发光一样。我们有理由相信, 当每个课堂成为真正的个性课堂之时, 将是名师辈出、每个学生成才之日!
★特级教师风采录★
商德远老师是中学高级教师;青岛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语文名师;山东省远程研修专家培训团、青岛市专家培训团培训专家;《语文教学通讯》等多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特约研究员;《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
曾荣获“全国优秀教研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齐鲁名师”“青岛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青岛市语文教学能手”“青岛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青岛市市南区十佳辅导员”等近二十个荣誉称号。
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及其实现路径 篇8
【关键词】教学艺术理想境界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06-02
一、教学艺术与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
教学艺术是一种教学技巧,主要是指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注意,启迪其思维,集中其精力,振奋起精神,培养创新力,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动脑思考、乐学会学、灵活运用、变苦为乐,享受胜利的愉悦。教学艺术属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范畴,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教学设计美、教态美、教学语言美、教学过程美、教学意境美、教学机智美、教学风格美、教师人格美等,既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又使教学具有了审美价值,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是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教学艺术具有表演性,机智幽默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笑话等表演手段,使教育教学寓于娱乐之中。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教学的新颖性、灵活性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使教师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
对于教学艺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是,把教学艺术看成是某种高超的教学技巧、某种创造性教学设计、某种教师的动人表演都是不全面的。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就是如何让课堂变得有磁力、张力、活力,打开学生的心灵,实现师生间的心灵对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变成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舒展灵性的空间,是探索世界、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窗口,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激活知识,激扬生命,激动心灵,激励人格,激发起创造力。理想的教学艺术境界应该是透过心灵的交流,活灵活现的教学环节,处处闪耀着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无时不见活灵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二、教学艺术理想境界的实现路径
教师在教学中要如何追求和达到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呢?具体说来,有如下四条实现路径:
(一)要有独创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教学艺术,多姿多彩,不拘一格,同一种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在用,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艺术,所以教学艺术有其明显的教师的个性特征,风格的形成首先是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先进的方法和一颗关爱学生的心。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当中,经过几年的探讨和积累,能结合形势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平时在接待用人单位过程中,了解各行各业、不同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招聘方式,在课堂中利用分组、模拟等形式和学生分享,让学生在角色互换中掌握许多就业方面的知识,让课堂上的学生放下包袱,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状态参与课堂,变听众为讲者,形成人人参与,相互竞争的局面,从而提高面试成功的概率。
因此,风格产生魅力,魅力启迪智慧。考量一名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主要是看他是否具有成熟的教学过程,教学风格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教学风度和教学特色,是教学活动个体化的重要表现。
(二)要学会角色的转换和定位。目前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角色定位只是在教,没有真正成为教学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和实践者。没有自己的风格,只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上,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假如没有兴趣,学生就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不会乐意去学和做,注意力就会分散不集中,就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做好各种准备,不但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还要有自己课堂的角色,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化和管理,对学生多以理解,要把自己当做一个知识和思想的助产士,而不是强调自己是道德楷模、知识源泉。笔者在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时,课程一开始就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组织者和参与者,经常和学生互换角色,或是组织他们开展小组讨论,各个小组人员担任不同的角色,共同探讨未来职业即将遇到的各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三)让学生打开心扉,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从而实现心灵对话。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和人心灵微妙的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很多用人单位反映现在部分大学生与人沟通能力相当低,甚至有一些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尖子生,性格内向、孤独,日常工作中不善于与人打交道,融不进集体,这都是网络时代对青少年影响的后果。很多大学生生活在虚拟网络时代,不愿意面对现实,这实际上是心灵封闭的表现。这种现象已经带进了课堂,特别是大学课堂,目前很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都会遇到“低头族”的现象,就是教师在讲台上用尽心思地讲课,学生却是低着头在玩手机、看微博、上QQ等等,认真听课的少。要改变这种现象,提高教学实效性,就要抓住主要矛盾,课堂上不要简单地宣讲,不是单向地灌输,而要改变封闭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教与学的平等地位,不要剥夺学生的话语权,要有讨论和争论,形成“真理越辩越明”的激烈氛围。这样的课堂才有生机和乐趣。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在讲授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学生的要求,改变了以往教师点名上台发言的做法,采取以辩论赛的形式,设立一个和学生切身利益有关、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辩论。通过采取这种形式,学生都踊跃上台发表意见和看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又让课堂充满生机和乐趣,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形成“快乐教学,主动学习”的互动画面。
要实现师生间的心灵对话,就要实现:第一,平等观贯穿于整个课堂。课堂师生间心灵对话的前提是要有平等、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去除师者的优越感,放下架子,打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朋友式的对话课堂,营造民主式的开放性课堂。第二,创立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心灵对话。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只有死气从死气而来。可见,教学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教学艺术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改变满堂课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全方位探讨和打造新的教学方式,以灵活多样的课堂对话形式,活跃课堂氛围,变“一言堂”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以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出发点,激励学生课前查找资料,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和热情,从而促进师生、生生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四)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修养,规范课堂行为艺术。教学有三个步骤:科学、技巧和艺术,最高层次就是教学的艺术性,如何让教学成为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传授过程中,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语言。教学过程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把他储存在大脑的知识,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经过加工、整理,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授给学生。其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文化知识修养、表达能力和表达水平的高低、表达技巧等方面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时,对于抽象的内容,笔者就将其分解为小故事来进行授课,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能力,加强教学语言修养,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质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且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示范,和睦师生关系,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行为。教师的行为主要体现在课堂的一言一行,它是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从教学行为的角度,课堂教学行为包括教和学两方面,分别形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例如,讲授体育课程,教师的动作要规范、标准,及时矫正学生不规范的动作,舞蹈课形体动作要优美,音乐课教师音调要准确,音色要美妙,礼仪课教师着装要规范等,这些都要求教师本身要具有内涵,要做多方面的准备:进入课堂要衣冠整洁、仪表端正,言行文明,应带齐基本的教学文件,即做到“五个有”——有课程标准、有教学进度表、有教材、有教学设计、有所教教学班级学生名单;要富有启发性,做到既科学又严肃,既生动又活泼,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和难点,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授课过程多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验设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注意扶持那些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对学生的谈论要加以总结,深化谈论效果,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要让教学艺术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教学必须具有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魅力性等,应巧妙完美地结合多种手段、方式、方法,追求和体现教学艺术的价值,使“教教材”转化为“用教材”,“教师问学生”转化为“学生问教师”,“被动接受”转化为“自主探究”,“注重结果”转化为“关注过程”,“单科教学”转化为“多科整合”,从而使课堂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把课上得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达到最高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俄]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优秀作文:理想的境界】推荐阅读:
人生的优秀高考作文:成功人生的三大境界10-04
我的理想!优秀作文06-26
我的理想中学优秀作文05-17
我的理想-医生优秀作文10-23
我的理想是演员优秀作文07-25
我的理想初二优秀作文650字07-11
追求自己的理想优秀作文700字07-28
我的理想军人500字优秀作文08-02
小学生作文:我的理想优秀篇08-03
小升初优秀作文:我理想中的学校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