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一》(共12篇)
《牛郎织女一》 篇1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故事我们读了不少,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读懂一个故事的?(板书:理顺序、知大意、品人物、明价值)今天我们还是用这样的方法读懂故事。
2.昨天我们读了课文,理清了故事的顺序,谁来说一说?(人牛情深、相知相爱、美满生活、隔河相望、鹊桥相会)
3.谁能根据故事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4.现在,我们已理清了顺序,知道了故事大意。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故事,用你的慧眼去品评人物。在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有意思的人物值得我们品评?(板书:牛郎、织女、王母娘娘、老牛)
二、走进故事,品评人物
1.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走进这个故事,读出你对人物的理解。注意,一定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所以,你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写写。
2.学生自读圈画思考。
3.组织交流:
[预设一]牛郎
(1)贫苦。(哥哥嫂嫂把牛郎当牛看)
(2)心眼好。(追问:把牛照顾得很周到,怎么看出他的心眼好?)哥嫂把牛郎当牛看,牛郎却把老牛当人看,以小见大,一个细节足可看出牛郎的心眼好。
(3)能吃苦,辛勤劳动。
(4)忠于爱情。
[预设二]织女
(1)心灵手巧:织得一手好彩锦。
(2)不势利、不贪财:看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
引导提升:A.看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留在人间就留在人间,为什么还要加个“决心”?(舍弃锦衣玉食的生活,承受天规的严厉惩罚)B.当织女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与她一同来到人间的姐妹一定会劝织女的。谁来做这个织女?谁来做她的姐妹?(由织女和姐妹形成对话)C.现在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织女?(板书:追求自由、不畏天规、勇敢坚定)
(3)勤劳、忠贞不渝……
[预设三]老牛
知恩图报:指点牛郎找到织女,死后留下牛皮以备急用。
[预设四]王母娘娘
(1)心狠手辣:抓回织女。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
(2)不近人情:拔下玉簪往背后一划……
(3)自私自利:逼着织女没日没夜地织彩锦。
(4)有没有不同理解?不徇私情:外甥女也要遵守天规;严守天规:天规就要遵守,否则如何管理天庭?也通人情:允许牛郎织女每年见一次。
4.总结:再恶的人也有善的一面。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人物便有不同的看法。牛郎织女和王母娘娘似乎都没有错,那么问题在哪儿?(不合情理的天规)在人间,规则要以人为本;在天上,规则也要以仙为本。此时,我们不禁更加佩服织女挑战不合理天规的勇气。不合情理的规定不光天上有,人间也有,正是由于有很多像织女这样的人敢于挑战不合理的规则,才有了现在的自由和幸福。
三、个性感悟,明确价值
今天,我们来读这个流传千年的民间故事有什么价值?(教人向善、学习牛郎和织女的精神、表达了老百姓反抗不合理封建制度的愿望……)
四、跳出文本,读出自我
1.读完这个民间故事,老师心中一直有一个问题:牛郎织女的生活美满吗?我想听听同学们的看法。(学生分成两派,表明不同立场)
2.引导双方辩一辩。A.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情相悦,虽苦犹甜。B.生活需要精神享受,也要物质基础。
3.我们也要听听当事人牛郎和织女的心声。
(1)出示黄梅戏《牛郎织女》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词及音频。
(2)你认为他们的生活状态怎么样?
4.再次统计,看看现在认为他们美满或不美满的各有多少人?(请改变想法的同学和坚持自己观点的同学说一说)其实,美满不美满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力追求自己的幸福美满。
5.你读完了故事还有什么疑问吗?
6.总结:真正会读书,不是读得没有问题,而是读出问题、解决问题、再读出问题。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根据读民间故事的方法读拓展阅读中四大民间故事中的其他三个,并完成阅读卡。
2.对自己想到的问题作研究,准备《牛郎织女》研究报告交流。
《牛郎织女一》 篇2
一、读拼音,写词语。
1.他和哥哥sǎo zi( )坐在同yí liàng( )车里,又说又笑,高兴极了。
2.我们这yí bèi( )的人里,出现了很多有志之士。
3.这个hǎn jiàn( )盛况,吸引了很多人。
二、选词填空。
劳累 劳作
1.他( )一天很( ),所以吃完饭就赶紧休息了。
亲热 亲切
2.她( )地抱住老师,感谢老师这么多年来的( )教导。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1.牛好像全了解,虽然没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他也就满意了。(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想哥哥嫂子既然这样对待他,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文章介绍了_______和_______的故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向往和追求。
五、重点段落品析。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它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他呢?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都赶跑了。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舒服,自己也舒服。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亲密——( ) 干净——( )
2.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牛郎是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六、如果你是那头老牛,受到牛郎这样细心的照顾,你会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嫂子 一辆
2.一辈
3.罕见
二、
1.劳作 劳累
2.亲热 亲切
三、
1.他虽然没有说什么,可是眼神出卖了他。
2.他想哥哥嫂子既然这样对待他,他不必恋恋不舍。
四、牛郎 织女 幸福 自由
五、
1.疏远 肮脏
2.勤劳、善良
牛郎织女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把握科学小品科学性和文学性融为一体的特征。3.理解用科学数据进行不叫说明增强准确性的特点。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在接受科学信息、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删选、整理文中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和诗文,体会文章的知识介绍始终笼罩在诗情画意之中这一写作特色,进一步理解小品文的特点。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统节日就是历史文化的最好载体,同学们,你所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腊八节)其实,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背后的动人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预习检查:
1.填空: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和科学事实中的牛郎织女两大部分。板书神话床说和科学知识)
2.积累词汇 织杼(zhù)织紝(rèn)星宿(xiù)三垣(yuán)祭祀(sì)消遣(qiǎn)荆楚(jīng)劳逸(yì)纤云(xiān)迢迢(tiáo)3.文章结构
第1~7段:神话传说
第8~12段:科学知识
三、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
1.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作者引用的诗文传说,问:有哪些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记载? 提示:古书中、诗词中、戏剧里 分别读古诗中的引用部分,落实生字。
2.师述:千百年来,又有多少的诗人们用自己的笔来表达情感,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之一便是《鹊桥仙》。3.带领学生赏析秦观的《鹊桥仙》(1分钟)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问:诗人在词中表达了何种情思?哪些诗句写出了牛郎织女的相逢?
提示: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读本词)
4.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的版本很多,这里的戏剧部分就引用了一种版本。我想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所知道的一种版本。
师述: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恩爱夫妻,丈夫牛郎是个家境很贫寒的放牛郎,妻子本是天上的仙女,后来因羡慕人间生活而私自下凡嫁给了牛郎。后来被王母娘娘知道,派天兵将织女捉拿回天上,牛郎知道后连忙去追。正当快追上的时候,王母娘娘突然拿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牛郎和织女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条天河阻隔了牛郎和织女,这条天河就是天上的银河。就这样夫妻俩被银河所隔,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平时不能相会,而善良的喜鹊们却用自己的身体为他们搭起了一年一度相会的鹊桥,允许他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跨过鹊桥相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牛朗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
多么美好的传说!多么浪漫的神话!(板书浪漫)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的神话如此地令人向往,难道这就是这两颗星的真实面目吗?
四、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写一写:
1.叫三生读8-10自然段,梳理文章中所涉及的有关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的天文知识。牛郎星(牵牛星):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光度为太阳的10.5倍,直径大7成,质量差不多大7成,它离我们的距离为154万亿公里。
织女星: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光度等于太阳的60倍,直径等于太阳直径的2.76倍,质量差不多等于太阳的3倍,它离我们的距离为250万亿公里。问:牛郎织女真的能一年相会一次吗?请用书中的句子说明。
提示:牛郎织女两星不是在同样方向,两星之间的距离是16.4光年。即使牛郎想打一个电报给织女,得等32光年才有收到回电的可能。就算没有银河阻隔,牛郎织女要想见上一面,也只能是在梦中了 问:这几段文字中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说明方法?
提示:列数字,作比较。因为这两颗星距离我们很遥远,用数字能确切地说明事物。作比较。将牛郎星和织女星与太阳进行比较,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想象他们的大小。2.成立天文天文兴趣小组,梳理文章所涉及的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天文学知识,筛选主要信息,写成一段单纯介绍天文知识的说明性文字。并派二位代表上台对照夏夜星空图介绍天文知识。
3.对照夏夜星空图,学习有关天文知识。(结合相关自然段)4.比一比
具有浪漫色彩的传说部分和说明性的文字部分他们的表达方式是各不相同的。试着找出课文中的某些方面做个比较。
提示:可就距离、是否往外跑以及大小等方面作比。突出神话的浪漫和科学的严谨。(板书严谨)
五、总结全文:
现实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差距如此之大,我们的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大量与之有关的美妙传说?
1.那么这些引用的作用有哪些?阅读12自然段,找出答案 提示:“童话和神仙„„最后”重点指出,一方面要欣赏童话,一方面要提倡科学,二者并不相悖,而是和谐一致的。(板书欣赏神话、提倡科学)
讨论,明确:使全文充满诗情画意,注重文学性。
六、拓展练习:
出示嫦娥奔月和月球的图片,谈谈神话和科学的统一和谐。布置一研究性学习题目。全班自由分为4组:每组要求完成,搜集月球的神话传说、月球的天文知识,并将之写成一篇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天文知识介绍的说明文。
牛郎织女 篇4
牛郎对老牛照顾很周到,喜欢唱歌给老牛听,和老牛说心里话,老牛听了也高兴。
牛郎长大了,哥嫂视他眼中钉。分家时,他们把老牛和破车分给牛郎,并赶出村子。牛郎带着老牛和破车,在山边找了个地方,开了地,安了家。
一天,老牛开口说话了。他让牛郎第二天黄昏翻过右边的那座山,到树林前的湖边捡一件粉红色纱衣,找他拿衣服的是他妻子。
牛郎照做,果然有姑娘找他要衣服。姑娘告诉牛郎,她是仙女,叫织女,每天被关在屋子里织彩锦,没有自由,趁王母瞌睡,和仙女们溜到人间洗澡。牛郎也把自己的实情告诉织女。
牛郎和织女结为夫妻,过上幸福的生活。两三年后,他们生了一儿一女。
一天老牛又说话了,它告诉牛郎自己不行了,让牛郎等自己死后把牛皮留下,碰见急事,就把牛皮披上。
再说王母知道织女在人间,派天将去查找,并亲自去牛郎家抓回织女。牛郎披上牛皮带着孩子飞去追赶。眼看就要赶上,王母拔下玉簪一划,一条天河把他们隔开了。
《牛郎织女》的巧合艺术 篇5
“牛郎织女”的故事起源于何时,我们且不去管它,但凡夫俗子与天仙美女成婚匹配,这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巧合,并且充满着神奇的怪诞色彩。正是这个巧合,奠定了创作的基石,形成了文章的主干,建构了故事的大厦。
巧合,离不开生活。文章首先是以牛郎的现实遭遇和幻想中织女的处境遭遇来结构巧合的,一开篇就体现了民间文学“常带神话般幻想情节”的特点。现实世界中的牛郎,因兄嫂虐待只好与牛为伴,盖房野居在重重叠叠的峰岭间,靠打柴为生,过艰难日子;而神仙世界的织女,又因织得一手好彩锦而囚守机房,夜以继日地“织在梭上”,劳累无自由如坐监狱,煞是难熬。牛郎和织女,一个在红尘,一个在仙界,有着天壤之别,可两人的处境遭遇却又惊人的相似,这就是一个巧合。为什么“如父”的长兄要伙同嫂子虐待牛郎?为什么织造云锦手艺超群还要倍受其累?却原来两者均有其生活事实的根据所在。牛郎因兄嫂要独占父亲留下的财产,故受其穷;织女因王母娘娘需要的彩锦多,故受其苦。这种“设一个大前提,再来一个小前提”的逻辑式的简单巧合,便把现实世界与神仙世界的生活情形巧妙地升华到文学创作的艺术世界,从而拉开了故事的舞台序幕。
巧合是生活的偶然性在艺术上的表现。《牛郎织女》利用生活的偶然性曲折地表现了生活的必然性,使读者甚至不觉得这是巧合。当仙界中的仙女们暗走相告、互相知会,将打算来人间一游的时候,王母娘娘因多喝了点“千年酿的葡萄酒”,正靠在宝座上“打瞌睡”,这可不是巧了。“仙女们见机会难得,就你拉我我拉你地溜出”天庭,一时之间,“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她们来到人间,就在清澈的湖水里洗起澡来,真个痛快;可织女因“想多玩一会儿”,竟“没想到就落在后边”,以至与牛郎相遇,这又是一个巧。在这里,仙女们来人间旅游、织女能够与牛郎相见,这偶然的巧合中无不包含着生活发展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因素,它巧得自然而又和谐,合得无形且又真实。为什么王母娘娘偏偏要喝醉“千年葡萄酒”?巧哩;为什么织女洗澡恰恰要落在后面?巧哩;为什么牛郎受“老牛”的秘方指点,情景竟会果如其然?巧哩。这种带连珠炮式的复杂巧合,涂厚了神话的奇丽色彩,为文章立了整本,从而推动了故事的向前发展。
巧合实在是一种有充分表现力的技巧。《牛郎织女》运用的巧合不仅能使情节曲折,故事完整,也能满足读者欣赏的需要,产生联想、回味的艺术空间。织女在人间与牛郎做夫妻一事,后来被仙界的天兵天将察知,王母娘娘大怒,亲临下界捉拿织女。至此,故事情节发生急转,王母娘娘的这一举动,犹如在一泓平静的湖水里投下一枚炸弹,惊心动魄,但文章却以轻松的笔触处之,“可巧牛郎不在家(在地里干活)”,这也太巧了,这个巧避免了牛郎用锄头、镰刀或扁担大战王母娘娘的场面。王母娘娘的对手,仅是一个小男孩,不堪一击,“一推”便“倒了”,这就给情节造成一波过后,二波将起的气势;牛郎闻讯赶来,正无计可施,忽然想起“老牛”的临终嘱咐,忙披上牛皮跑出屋门,竟然也会飞起来,这是一巧,是一个怪诞的巧,这个巧预示人们,在半天云中将发生一场空战。牛郎挈携儿女在空中穿云掠雾,看看将要追上,却被王母娘娘“拔玉簪儿一画”,顿时出现一条“很宽”“波浪极大”的河,把牛郎阻住,这又是一巧;当人们都不免要为牛郎叹息之余,王母娘娘却又允许织女每年七月七日与他见面一次,这又是一个巧合。这里一连串用了四个巧合,使故事情节波浪起伏,从而产生了摄人心魄的艺术魔力。
总之,《牛郎织女》这篇文章,运用了一系列神奇的巧合,将分散在平面和表面的生活,压缩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并环环紧扣,层层转进,把男女主人公悲欢离合的遭遇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我们从中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牛郎织女缩写 篇6
牛郎长大了,哥哥嫂子要分割财产,只给了牛郎一辆车和那头老牛,还叫牛郎离开这里。牛郎有那头老牛作伴,想了想:哥哥嫂子既待我不好,我又何必恋恋不舍,幸好那头牛跟了我。
一天,老牛竟然说话了,他叫牛郎第二天黄昏时,去到山那头的湖边,捡起一件粉红色的纱衣,纱衣的主人就是你的老婆。牛郎很高兴。
第二天,牛郎翻过山头,看到湖边竟真有一件粉红的纱衣。他把粉红色的纱衣藏起来。当仙女找衣服时,牛郎把衣服还给了她,并告诉他的情况,仙女很同情他,也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牛郎。她说自己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每天都要织很多很多的锦缎,没有自由。这次是趁王母娘娘酒醉偷偷跑下来呢。
牛郎织女作文 篇7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到了,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他们站在鹊桥上,相互诉说着惜别之情,说了一天一夜,可是好日子是不长久的,有些话还没来得及交代呢,第二天的太阳就跳出了东海的碧波,他们多么的想与对方白头偕老啊,可王母娘娘不同意,硬是派天兵天将将织女与牛郎给拉开,拖到了天河的两边。他们被拉开了,可谁都不甘心,挣扎着想要再次相会,无奈势单力薄,怎么也挣脱不了,他们又伤心又气愤,两人在天河的两边放声大哭,哭的人心震颤,哭得撕心裂肺,可天兵天将却不予理睬,把他们拉开之后,就扬长而去,一些来看鹊桥相会的神仙们看见此场景,一个个叹了口气,却无可奈何的摇了摇头,转身而去,只有那些喜鹊们不想回到人间,一直在那儿停留,可又害怕王母娘娘的法力,会把它们处以极刑,于是,一飞一回头的飞走了。
牛郎和织女他们隔河相望,一天,王母娘娘来叫织女去织天上的彩锦,织女一听,灵机一动,对王母娘娘说:“婆婆,如果你想要我织彩锦装饰天空的话,那么,您就必须答应让牛郎到天庭里来,牛郎他聪明勤劳,一定会让您满意的,如果,您不答应织女的这个要求,那么,织女从此以后,再也不会织彩锦了。”王母娘娘听了织女的这番话,很生气,但转念又想:如果牛郎真的是那么聪明勤劳的话,让牛郎到天庭里来也可以,瞧他们两个,一到七月初七,两人就泪水不止,分开后,也是那么的不甘心,看着让人不能拒绝这个请求,算了,就当是做件好事吧,让牛郎来天庭里生活一段时间,不合我意的话,那时,再把牛郎放到人间也不迟。这么一想,王母娘娘就答应了织女的请求,当时,就让牛郎上了天庭。
牛郎在天庭上勤劳能干,什么重活累活,牛郎都抢着干,待人方面处处真诚,无不讨神仙们喜欢,王母娘娘见牛郎是这么的聪慧勤劳,只怪自己当时把牛郎与织女给拦住了。
25年牛郎织女 一辈子情意笃厚 篇8
小诗传情,“井台会”结缘
1960年我考入烟台师专,这所学校是1958年大跃进的产物,坐落在烟台市郊外一处荒山坡上。吃的、喝的、住的、用的全部要靠我们这些学生自力更生。
打水是轻体力劳动,主要是女同学来干。我从小体质就比较差,被分配去给女同学们当拉水的“车夫”,我这个“半劳力”跟“半边天”配合在一起,还真是有点儿“珠联璧合”的意思,因为我干活笨手笨脚,嘴又贫,经常使女孩子们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我慢慢发现一个女同学的笑声中有一些“特殊信号”,只有我能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她越是能笑,我的“表演欲”就越强烈,许多“夸张动作”都是为她设计的,这个女同学就是我现在的夫人。我们俩在同学的眼皮底下偷演“井台会”,借人家的笑声来掩护感情的传递。
在那个年代谈恋爱需要隐蔽,恋人在一起时也规规矩矩。我发现用诗来传情最合适不过,尽管有点儿酸气,可也算是浪漫,反正是写给她一个人看的,只要她不嫌就行了。我为她“出版”了好几本“诗集”,本本都是“迷魂汤”,把她灌得迷迷糊糊。这也激发了我对文学创作的热情,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为了理想,她忍受嘲讽和贫穷
在填写毕业分配志愿表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填的是中学,只有我一个人填小学。大学生主动提出去教小学,在1962年还是件稀罕事。我选择农村小学,就是为了“不务正业”,多一些写作的时间。
对我这个“最没出息”的决定,第一个反对的就是她。她本是青岛人,可是经过了痛苦的思想斗争,在城市和爱情之间,她选择跟随我一起到农村教书,再次随我进城已经是18年以后了。
当时,城乡差别巨大,妻子的损失远不止物质。她身为中学教师,还算体面,可是要做我这个小学教师的“家属”,就有点窝囊了。那时人们见面往往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丈夫是干什么工作的?她如实回答了,人家一百个不相信,确认了不是开玩笑时,就会问,你一个中学老师怎么会嫁给教小学的?她越是吞吞吐吐就越发引起人好奇。人家再问:“你公公一定是个当官儿的?你丈夫是个小学校长吧?你一定是看中了他出身好是个党员?”人家问的都是我没有的,我爱人自然不能无中生有,最后双方都很尴尬。如今老伴儿一提起这段往事就开玩笑地说:都是你,应该付给我一大笔“精神损失费”。
我前面提到小学教师是“准农民”,想不到“文革”时期有一段时间,小学教师全部下放。她吃国家粮我成农业户口,我们夫妻以前仅仅是“地位”不平等,现在“待遇”也见高低了。我没有了工资,挣的工分生产队到年底才能开支兑现,我需要买烟,也需要给父母寄钱,而我爱人这时不仅要养活我,还要养活我的全家。有一次我去看她,把生产队分的一筐地瓜带去了,爱人没有丝毫的埋怨,却高兴地说:“这下子好了,咱再也不用到集上去买了。”
最浪漫的时光,“谎婚”迷雾和山中代课
1963年我结婚时,按传统习惯婚礼是少不了的。可是婚礼的“成本”高得吓人,为了这一天的铺张和热闹,得忍受几个月的忙碌和贫穷,实在是得不偿失。
我们俩在端午节那天,坐车去了200里外的威海市,用不举行婚礼省下来的钱,过了两天“高消费”的好日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到哪里玩就到哪里玩。两天后夫妻回老家,“撒谎”说在单位已经办了隆重的婚礼。我们回到单位,又虚构了在乡下举行婚礼的情节,然后买了几斤糖果和几包香烟,给同事朋友一分了事。
因为我爱好文学创作,总是不务正业,校长干脆让我给全公社的所有生病和生孩子的教师当“替班”,常到深山的小学代课,学校条件艰苦,“泥桌子”和“石凳子”,茅草教室少门缺窗。虽然偏僻贫困,可是村民非常热情,我去代课,男女老少都来打招呼,就像进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到山里代课还可带“家属”,这可是“优惠条件”,当时双职工差不多都过着异地分居的生活,只有在星期天才可能相会。如果不到山村代课,宿舍里、校园里想找个没人的地方说说话也难。
这下子好了,她星期天可以住到我的“山村别墅”里,那才叫“情调”呢,我们一块儿去爬“花果山”钻“水帘洞”,我爱人特别喜欢带上衣服去找山泉,洗完就晾在石头上,比烘干机强多了。现在回想起来这恐怕就是早期的“自助旅游”了。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夫妻一起走路挨近了也怕人家笑话,我们俩仗着山高皇帝远,在山上捉蚂蚱扑蝴蝶,嬉笑打闹无所顾及。不过,我爱人戴的眼镜还是引起了老乡们的好奇,可能是弄不明白这姑娘好好的,干吗要在眼上放块玻璃呢?
大风大浪,她默默支持
1966年我26岁,“文革”开始了。“文革”中,我惹了许多祸,也得到了“惩罚”,每一次妻子都忠实地站在我背后。
在一次 “造反”没成功后,公社头头对我们这些“造反派”罚款130元,等于一个教师一年半的伙食费。我坐不住了,骑上自行车去了我爱人所在的中学,妻子会过日子是出了名的,我估计她怎么也能攒点儿钱。她听了我的“救灾报告”后,痛痛快快把80多元家底都“捐献”出来,当我向大家宣布我个人承担80元时,大家的怒气全消了…… 妻子的大方让我破财免灾,也平息了同事之间的矛盾。
1971年夏天,在全县的教师集训班上,因为得罪的人多,我又被点名,做公开检查。我写检查轻车熟路,一万多字的检查用了一个晚上就“炮制成功”了。我的“杰作”,得到了是“第一读者”的妻子的肯定,她是语文教师,从“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都给予了指点。第二天我检查很成功,听众对我从“厌恶”到“同情”到“谅解”。散会后,妻子迫不及待地在大门口“迎接”我,她一脸掩饰不住的兴奋,用眼神告诉我“过关”了。我们肩并肩走在大街上,刚刚散会的教师们都停下来用惊奇和佩服的目光看我俩,有的偷偷竖起大拇指,一个胆大的小声喊:太棒了。到没人的地方,妻子高兴得又说又笑,因为大会小会总有人拿我做“反面教材”,她不断承受着难堪和尴尬,担当“反面师母”的角色。可这一次,她越听头抬得越高,恨不能大声告诉所有的人:“我就是台上那个‘反动分子’的老婆。”
第三次是一天凌晨4点多钟,有人敲开宿舍大门,传达“上级指示”,我睡眼惺忪地得知:我写的一篇小说被定为“大毒草”。要把我押送到省会……把所知道的文艺黑线内幕都讲出来。我回家拿衣服,爱人看我身后跟着顶头上司文化馆馆长,热情地迎上去,见我们都很严肃就尴尬地站住了。后来她说,那时的情景让她立刻想起了《苏三起解》,知道准是出事了。我尽量装着没事似的,叮嘱她尽管放心。在那个谣言满天飞的年代,我生怕惊涛骇浪把我们的小家庭拍散了。
可是兴师动众的审查不久却偃旗息鼓了,“悲剧”突然变成“喜剧”。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点名要我参加创作学习班,因为一年前我发表的一个儿童题材的短篇小说,有改编成动画片的基础。经过县里、地区、省里逐级审批,同意让我去。在学习班和我分在一个房间里的是北京13中的一名教师,名叫刘心武;至于另一个“同学”贾平凹,那时还是个大孩子,对他的印象早已模糊了。
为了事业,几度牛郎织女
爱人虽然跟我下乡教书,但是因为不在一个公社,相聚的时间也是周日而已。70年代初,我在县文化馆工作,我的“织女”在离县城60里的公社教书。“文革”结束后,我们终于在县里团聚几年。
1980年年底,我遇到一个机会可以从县文化馆调到济南市文联,办理调动手续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双调”,这样可以一步到位,手续复杂;另一种是“单调”,先不管爱人和孩子。夫妻分居两地的孤苦日子我领教过,现在又吃“二茬苦”,但是我俩反复协商,决定冒一次险。一年以后,我们全家在济南团圆了。1984年我再次为了事业,调到北京工作,我们又分开了。我住在单位的仓库里,而妻子则留在山东教书,一对半百夫妻又开始了牛郎织女的生活。我在北京白手起家,而她则在济南孝敬公婆、抚养孩子。1993年我因为工作出色,分配了住房,妻子也到了退休的年纪,我们终于又在北京团聚了。
我这一辈子很幸运,妻子对我的话总是点头多摇头少,很有点夫唱妇随的味道。而我也从心里敬她、爱她,一辈子关于贫困、痛苦、欢乐的经历,如今都化作了珍贵的记忆。
牛郎织女作文 篇9
果然,王母没有安好心,她虽然派织女去凡间考察,但暗中派了几十个天兵天将跟着织女。半路上被织女发现了,织女偷偷的藏到树后面,趁天兵天将不注意,拿出迷惑喷雾向天兵天将喷去,几秒钟后,天兵天将都被迷倒了。织女挥了挥衣袖,飘飘然去凡间找牛郎了。
织女刚一落地就看见一座座高楼大厦,一辆辆汽车,还有路上来回穿的五颜六色的行人,她东转西转,找不到她家门在哪儿?就在织女沮丧时,咚----的一声,不小心撞到一个人的身上,织女赶紧说:对不起,对不起可当他抬起头,看着眼前身穿西装打领带,脚穿锃亮皮鞋,留着时尚短发的小伙子时,不禁一怔:这人怎么有点眼熟呢?正当她纳闷时,没想到这位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男士惊喜地叫到:织女,是你吗?你怎么回来了?
织女没有想到她以前认识的牛郎怎么一下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就不高兴的说:怎么我回来你不高兴,不欢迎我吗?牛郎赶忙说:怎么可能呢!我高兴都来不及呢。真的是你吗?我不是做梦吧!只是我觉得王母怎么会放你出来呢?织女说:她整天把我关在屋子里,让我织布,我都快闷死了。趁着机会,我偷偷的用迷惑喷雾迷晕天兵天将让他们再也找不到我。牛郎高兴的说:那太好了!以后我就再也不用为见不到你而发愁了!走吧,我带你去吃好的,再带你去看看人间美丽的景色,随便去学校接我们的孩子回家。
王母娘娘到底是知道了织女骗了她,她大吼一声:大胆!就亲自带着天兵天将下凡去抓织女。可当她到了凡间后,看到一座座高楼大厦,一辆辆奔跑的汽车,还有灯红酒绿的街道,穿着奇怪衣服的人们王母被这些东西搞糊涂了,出于好奇,她对着天兵天将们说:这些东西究竟都是干什么用的?我要去查清楚。没想到人间好吃好玩的东西太多了,王母玩得不亦乐乎,就把抓回织女的事情抛到脑后去了。
牛郎织女缩写 篇10
从前有个孩子,没有爹妈,每一天和牛相依为命,大家叫他牛郎。
一天牛告诉牛郎,明天湖里戏水的姑娘有一个是他未来的妻子。到了那天,牛郎到湖边拿走了一件纱衣,来找他拿纱衣的姑娘与他互相谈论自我的情形。姑娘是王母娘娘的外甥女,织女,她认为天上不好,和牛郎一番一番谈论后,决定在人间过日子。
从此,他们生活美满,还有两个孩子,可王母娘娘见织女不回,就下凡把她抓了回去。牛郎也追到天上,不肯和织女分开。王母娘娘拗可是他们,就决定让他们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
《牛郎织女一》 篇11
“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流域,汉水是其丰饶的文化母体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濟学手稿·导言》中对神话作了经典性论述,“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古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们“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1]牛郎织女传说同古希腊神话一样, 是“通过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产生于农耕社会早期、原始社会末期,中华民族发展得最完美的童年时代,是在“艺术不发达阶段”创造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显示出永不复返的社会发展阶段的艺术杰作所具有的特质和永恒魅力。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诗歌描绘出一幅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生活图画:“牛郎”是驾驶牛车的男性劳动者,“织女”是织布的女性劳动者。与此相伴出现了一个特定的流域文化符号“汉”,以及由农业生产工具簸箕演变的“箕星”、状如舀酒之器的“斗星”。牛郎、织女作为艺术形象、文化符号一出现就与“汉”这个文化符号、农耕文明相生相伴、相互规定,三位一体不可分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唯物史观“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2]从词源学角度考溯,“汉”的本义是汉水名,“天汉”概念是先民对地上客观存在的汉水在天上的观念投影;牛郎织女传说作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艺术反映,源于汉水流域农耕社会早期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力主体牛郎和织女在实践中生成的爱情、婚姻,由此创造出了“天人合一”的牛郎织女艺术形象。
《淮南子·齐俗训》记载,炎帝神农氏在汉水流域的厉山(随州)开创了农耕文明,“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器无用之物。是故其耕不强者无以养生,其织不强者无以掩形。有余不足,各为其身;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3]这里描绘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男女平等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农耕生产方式与社会和谐的生活图景,它决定了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内涵及婚恋形式。
1978年,在汉水流域湖北随州发现了曾侯乙墓,出土了气势恢宏的青铜编钟。在一件编号为E.66的漆箱盖上,发现了一幅彩绘天文图,画面中央是篆书的“斗”字,表示星空枢纽北斗,四周依序写着二十八宿名称,北方七宿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与文献所载二十八宿之名基本相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二十八宿图。绘有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二十八宿天文图在汉水流域的出现,与《诗经·小雅·大东》中与“汉”相伴的牛女艺术形象,有着惊人的内在联系,皆为汉水流域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在观念形态的反映。
1975年11月,在汉水流域云梦睡虎地,出土了战国秦简,其中《日书》记载:“丁丑·己酉取(娶)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甲种一五五简正记)“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4]典籍不仅记载了汉水流域先民不宜嫁娶之日的禁忌,还记载了这对有情人聚散的经过。两段简捷的文字,不仅确证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流域,改写了学界长期所持的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于汉代的“定论”,而且弥补了《诗经·小雅·大东》由于诗歌文体和主题所限导致的牛郎织女之间感情的缺漏,在情节上作了重要的补充和连接。它为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流域提供了又一铁证。
历来就有七夕节形成于汉代的定论,然而据明代罗颀所著《物原》一书记载:“楚怀王初置七夕”。[5]它证明七夕节及所蕴含的民间习俗源出于江汉平原的楚国,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的母体皆为汉水流域。据以上史料,我们还可作出与牛郎织女传说为一体的七夕文化在楚国已具雏形的论断。
我们依据唯物史观可以作出是汉水流域早期农耕社会的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奠定了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流域的社会基础和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必然得出牛郎织女传说是汉水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的科学结论。
牛郎织女民间传说的传播与七夕文化传承
由于《诗经·小雅·大东》采自于东方,便有人否定笔者关于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的观点。《史记·三皇本纪》记载:“炎帝,以火名官,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农耕,故号神农氏。……初都陈,后居曲阜。神农本起烈山,故左氏称烈山氏。……皇甫谧曰:厉山,今随之厉乡也(即湖北随州厉山)。”[6]生于汉水流域随州厉山的炎帝神农氏,不仅开创了农耕文明,而且把包括牛郎织女传说在内的农耕文明传播到东方。此后,再经知识分子加工、改编,由周代采诗者收于《诗经》。这就是《诗经·小雅·大东》中,牛郎、织女文化符号与标志汉水流域农耕文明的天汉、斗星、箕星等相伴生的内在逻辑联系。经由《诗经》为代表的文献的传播,中华民族形成了将天上银河称之为“天汉”、“河汉”、“银汉”、“云汉”的文化传统,从而使“汉”成为中华民族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本根性意义的文化符号。
nlc202309021711
历史辩证法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一旦形成,不仅有相对独立性,而且会对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汉高祖刘邦对“天汉”文化的崇尚,使其成为汉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极大地推动了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播和“七夕文化”传统的形成。《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载:
汉高帝既克秦,获(俘获)子婴,当王关中。项羽封高帝为汉王。王巴蜀四〔三〕十一县。帝不悦。丞相萧何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屈于一人之下,则伸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愿大王王汉中,抚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帝从之,都南郑。[7]
刘邦攻克秦国都城,理应称王于关中。鸿门宴后,刘邦却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因而郁闷不樂。萧何认为刘邦封王汉中,应了《诗经》中的“天汉”之称,是终将成为“天子”的祥瑞之兆。刘邦接纳了萧何的劝谏和谋略,而后将“汉”升华为国号。于是形成了由汉水—→天汉—→汉中—→汉朝—→汉人—→汉字、汉语—→汉文化的历史演进逻辑,“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文化符号。与“汉”结缘的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也成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高祖刘邦的“天汉”文化情结,使与“天汉”相联的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在西汉有了新的发展。汉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在长安西南开凿昆明池,在池的两侧各立牵牛、织女石像,使其以艺术的形式回归人间。晋人葛洪整理的《西京杂记》记载了汉代宫廷七夕习俗:“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具以习之。”[8]纪念牛郎织女相会,女性七夕乞巧在汉代已成习俗,上层社会习以为常,民间效法蔚然成风。
东汉文人所作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表述的是牛郎织女河汉的阻隔和别离的伤怀。这既是作者对《诗经·小雅·大东》诗化的诠释,也是东汉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和七夕习俗深入人心的历史写照。
汉魏六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记载了汉水流域、荆楚大地七夕淳朴民俗:“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9]源于汉水的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从民间传播到汉代宫廷,再由宫廷反馈民间,在社会上层和民间互促互动下,形成了“七夕文化”传统并世代传承。唐宋以降七夕习俗倍受推崇,杜牧《七夕》诗:“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秦观的《鹊桥仙》更是把牛女七夕相会视为男女婚恋的理想范式:“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堪称千古绝唱,七夕佳作。以牛郎织女为核心的七夕文化远播海外,在奈良时期已传入日本。日本人民将中国的七夕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有日本特色的七夕习俗和“情人节”,每年举办七夕庆典游行纪念牛郎织女的唯美爱情,营造成世界性的文化旅游项目并得到丰厚的经济回报。
牛郎织女传说具有的人民性、通俗性使其极易落地生根,并赋予一定地域色彩,形成了我国关于牛郎织女起源说的多种版本。在其母体汉水流域,从古至今流传着版本大同小异的牛郎织女民间传说,大体相近的七夕民俗。近年来,在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建设中,处于汉水中游的十堰市郧西县建构的“天河·七夕文化”具有代表性,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七夕文化旅游目的地。根据唯物史观我们可以把握到七夕文化这一形成、传播、发展的历史逻辑。
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核心的七夕文化特质
在中华民族最著名的以爱情为主题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四大民间传说中,除牛郎织女外,无不充满着悲剧色彩。牛郎织女传说以喜剧性的理想化结局及独有的文化特质,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涵大蕴深的七夕文化,并受到世界很多国家民众的青睐。
1.“牛郎织女”起源于农耕社会早期、原始社会末期,与同类民间传说相比具有原始性、人本性、永恒性文化特质。
牛郎织女传说描绘了汉水流域原始社会末期的生活图景;展现出汉水先民发展的最完美的童年时代,那种率真、淳朴、浪漫及丰富的艺术创造力;显示出那个永不复返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和艺术杰作具有的永恒魅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牛郎织女传说所蕴含的自由平等、两情相依的爱情婚姻观,具有人本性。传说的主人公是极为普通的男性劳动者——牛郎,有着神奇纺织技艺的女性劳动者——织女。狭隘自私的嫂子逼牛郎分家,仅分给牛郎贫瘠的土地和一头老牛。牛郎有着勤劳、善良、忠诚的美德,他开荒种地、盖房,按老牛的妙计藏了从天界下凡洗澡的织女的衣裙,赢得织女的芳心而喜结良缘,过着男耕女织田园牧歌式的农家生活,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传说所展现的是自私观念虽初步萌芽,自然家庭逐步解体,但尚未进入私有制社会,男女之间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自由恋爱与自主婚姻。它区别于后世欺凌奴役妇女的奴隶制和“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婚姻。它与秦汉时期因劳役繁重导致夫妻生离死别的《孟姜女》传说,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制度、纲常名教束缚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宋明时期崇“道学”、尊“道统”,存天理、灭人欲的《白蛇传》相比,牛郎织女传说产生的时代更为原始古老,显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与意义。老牛在弥留之际,慷慨奉献牛皮,助牛郎得以飞天追赶织女;王母娘娘将牛郎织女强行拆散隔离天汉两岸,但有喜鹊造桥七夕相会成全牛女姻缘;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因织女下凡,荒废织衽之功,责令其回归天汉东岸,却人性化地恩准牛女七夕相会;人间百姓每逢七夕为牛女祝福等。人间百姓、天界尊神、飞禽家畜皆以牛女情感、尊严为本位,以玉成其婚姻为价值取向,充分体现出人本性。
牛郎织女传说所体现的爱情婚姻观和审美价值,为后世阶级社会中的爱情婚姻传说不可企及,具有艺术魅力的永恒性。传说显现出处于人类童年时期的汉水儿女淳朴善良、天真浪漫之美,其蕴含的爱情婚姻观和绚丽多彩的艺术想象力具有永恒的价值。牛郎作为人具有神性,可以升天;织女作为神具有人性,可以下凡;地界劳动者与天界劳动者可以自由平等的相恋婚配。先民通过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将其定格在天汉之畔,无论在传说的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堪称为永恒。审视牛女传说,汉水流域早期的农耕文明是其源,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其本,中华民族最本色、最自然、最理想的婚恋观是其根,地界牛女、天界双星永恒相守的理想信念是其魂。它感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婚姻和浪漫抒情的“诗意”化人生,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显现出原始性、人本性、永恒性的文化特质。
nlc202309021711
2.反映了普通劳动者的纯洁爱情、忠贞婚姻与追求诗意人生的价值取向,具有大众性、审美性、习俗性、世界性。
牛郎织女传说与同类传说相比具有草根性、大众性,深受民众青睐。传说所展现的不仅是原始社会末期男性劳动者“牛郎”与女性劳动者“织女”之间的爱情婚姻,而且体现的也是后世劳动大众的人之常情。它表现的既非深受传统礼教束缚的知识男女之间——“小众”的缠绵悱恻的情感,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男女同窗、痴男怨女之间的爱情;也非人妖之恋,如《白蛇传》许仙与千年修炼的人形蛇妖白素贞之间——“异类”的婚恋。传说表现的是“草根”男女之间最自然、淳朴、真挚的感情和婚恋,超越了那些反映小知男女、官宦夫妻、商人怨妇、英雄侠女婚恋的文艺作品和艺术形象,具有最广泛、最普遍的社会意义,以其永恒的生命力被世代“草根族”认同、追求、传播,具有大众性。
以牛郎织女传说为核心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七夕文化传统,其“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与审美创造技艺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具有审美性、习俗性。四大爱情传说与民间习俗、节日或多或少有所关联,但惟有《牛郎织女》成为七夕文化的核心主题,并滋生出内涵丰富的七夕审美化、诗意性的民间习俗:被视为国人的“爱情婚姻节”,形成了青年男女祈祷自由婚姻的习俗;中华民族女性以天上织女为楷模,追求精湛的织绣技艺和诗意人生,形成了“七夕乞巧”的民间习俗,被视为“乞巧节”、“女儿节”、“艺术节”、“纺织节”。织女形象将女性内在品德之美、外在体态之美与艺术创造之美集于一身,令后世女性景仰视为懿范世代推崇。七夕节还有祈祷家庭和睦、儿女双全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内蕴。
牛郎织女传说从人间到天界、从草根民众到文人雅士、从民间到宫廷、从口耳相传到载之典籍,深受中华民族儿女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具有共享性、世界性。日本、朝鲜、韩国及东南亚的民众在引进中国七夕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方式来纪念、欢度七夕。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3.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爱情婚姻观和家庭生活理想,彰显出平等性、和谐性和理想性。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专偶制家庭“它是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交替的时期从对偶制家庭中产生的;它的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神话中的女神的地位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更早的时期,那时妇女还享有比较自由和比较受尊敬的地位,但是到了英雄时代,我们就看到妇女已经由于男子的统治和女奴隶的竞争而被贬低了。”[10]这一论断对我们研究牛郎织女传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生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牛郎织女传说,男女虽有社会分工,但未有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在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中彰显出平等性。此时,生产资料私有化虽已萌芽,但尚未进入私有制奴隶社会;虽出现了阶层,但尚未形成阶级;女性尚未变成男性的附庸和奴役对象。织女作为劳动妇女“还享有比较自由和比较受尊敬的地位,”男女在爱情婚姻和家庭地位上完全平等。其爱情婚姻建立在男女真心相爱的情感基础上;建立在两个普通劳动者之间相依相伴、共享劳动成果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在尚未出现阶级分化、门第观念,男女关系和权利义务平等基础上;建立在比群婚制、对偶制婚姻要进步的一夫一妻“专偶制家庭”婚姻基础上,更优越于后世私有制社会一夫多妻、男尊女卑的婚姻家庭。
牛郎织女传说与同类传说相比,具有整体的和谐性。其他民间传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尖锐矛盾冲突,不和谐的社会生活,有着浓郁的悲剧意识。牛郎织女虽遭强力干扰、拆分,但大团圆的结局是矛盾冲突的化解、整体的和谐:牛郎织女的爱情婚姻展现出夫妻之和谐;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老牛鼎力相助成就美好姻缘,喜鹊架设鹊桥促其夫妻相会,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万物之和谐;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虽拆分了牛郎织女,仍怀恻隐之心恩准七夕相逢,体现天人之和谐;七夕夜天上牛女喜相逢,人间百姓乐乞巧,显现出天、地、人、神共和谐,即中国传统美学所推崇的至高至上、至大至美的“太和”之境。
牛郎织女传说同其他传说相比,彰显出浓郁高远的理想色彩:劳动大众以感情为基础的男女恋爱自由的爱情理想;夫妻在家庭生活、生产劳动中和睦相伴、共劳共享、地位平等、生养子女的家庭理想;夫妻面临突发性灾难时,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伴侣理想;夫妻长相厮守、忠贞不渝的婚姻理想;天界人间共同期盼、玉成有情人“金风玉露一相逢”,天、地、人相和谐的“太和”理想等。牛郎织女传说的理想性被后世阶级社会所碾压,上演出《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爱情婚姻悲剧。牛郎织女传说虽有悲剧成分,但其大团圆的结局是矛盾冲突的化解、理想的实现,是对人的自由、尊严、权利、价值的尊重。它作为后世男女婚恋的理想范式而垂范千古。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1]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设想、描述来看,生成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末期的牛郎織女爱情婚姻,被私有制阶级社会所否定,而共产主义是对阶级社会的否定之否定,将在更高阶段上肯定牛郎织女爱情婚姻的理想性。牛郎织女传说蕴含的爱情婚姻具有理想性,艺术地实现了“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是美好人生的复归,也是其永恒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之所在。
(杨洪林,武汉纺织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8卷,第34—35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卷,第544页。
[3]《诸子集成·淮南子》:河北人民出版社1968年4月版,第10册,第185页。
[4]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208页。
[5]罗颀(明):《物源》,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6]《二十五史》百衲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卷,第7页。
[7]常璩:《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
[8](晋)葛洪《西京杂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9]《荆楚岁时记译注》宗懔原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10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4卷,第73—7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卷,第185页。
《牛郎织女》说课稿 篇12
永年县第四中学 李利科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永年四中的李利科。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牛郎织女》,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带有神话色彩,编入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内容符合小学毕业生的认知水平,便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衔接。本文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从表达方式看,这篇课文与其他几篇都以记叙为主;在学习方法上与前一课没有割裂,可以继续学习记叙文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本文是民间故事,所以将目标定位在掌握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从而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文章主旨,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民间故事的知识及产生的历史背景;积累词语;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培养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解决生字词;感受人物形象;情境表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学生善良的品性和对恶势力憎恶的感情。
3、教学重难点:
人物和情节是故事的主要组成部分,故事总是用来讲的,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情境表达。
限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时代背景,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 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农村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思考深度不够,因此本文以明晰情节为引导,以谈感受为切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掌握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创设情境激发其想象力。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晰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最后进行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三、说教法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让学生谈对人物喜欢与否,角度开放,学生也敢于发言,同时进行将想法转换成文字的训练;设置问题讨论人物形象代表的意义;用情境表达延伸想象空间。
四、说学法
在自主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达到生字词最大限度的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意识;畅谈感受和情境表达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及时记录的书写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统节日就是历史文化的最好载体,同学们,你所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学生发言)其实,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背后的壮美而动人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
(以传统节日导入,学生既不陌生又颇感兴趣,容易激发好奇心,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又结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故事历史背景及民间故事特点
(由于民间故事产生的年代比较久远,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印记,有些情节不易为今天的青少年读者所理解。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产生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民间故事的特点。)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自主解决生字新词。
(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自主意识和习惯,并在合作中学会求助。)
(2)按照情节的发展,将故事形成四个相对清晰的部分,并概括内容。(故事情节脉络清晰,重点训练学生对情节的概括归纳能力)
2、检查自读情况。
(1)小组代表上台写未解决的生字新词,师生共同解决。(2)、四个情节:
牛郎受兄嫂虐待直至被赶走;
牛郎得到老牛的指点,同织女结为夫妻; 牛郎织女过上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牛郎织女一家被专制的王母娘娘拆散。
四、感同身受
1、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书写理由,自由发言)
2、你不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书写理由,自由发言)
(强调谈学生本人的感受,将文章情节和生活感受联系起来,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挖掘独特的生活体验;要求书写理由,培养随时记录的习惯,从而培养写作习惯)
五、分析人物形象
1、我们常说,家是温暖的港湾,而天堂也总被认为是最美好的归宿,可是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却都离开了这个“好地方”,为什么?他们实际上是哪一类人物的代表?有什么特点?(通过反差式的提问引起学生对故事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并理解他们的做法,使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幸福的真谛和追求幸福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引导学生对人物所代表的形象及特点推而广之)
牛郎受到哥嫂的虐待,织女一直工作没有自由;普通劳动人民;善良、勤劳、勇敢。
2、牛郎织女美满幸福的生活遭到了破坏,那么是谁让他们有了如此的遭遇?(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实际上是哪一类人物的代表?有什么特点?
(由故事的矛盾冲突引出反面人物,对形象推而广之,激发学生对恶势力憎恶的感情。)封建统治阶级恶势力的代表;凶狠、残暴。
六、创设情境 2008年,神舟七号载着航天员载着人类的梦想,飞向了遥远的太空,航天员们遇到了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如果你是航天员,请你发挥想像,想想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延续故事奇特想像的特点,将现实生活和故事情节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作业:课下阅读《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任选其中的一个人物进行评述,200字以上。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故事背景下感受人物形象,培养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
普通劳动人民
【《牛郎织女一》】推荐阅读:
牛郎织女08-16
织女牛郎06-10
牛郎织女祝福短信08-25
牛郎织女的英文06-04
语文s版牛郎织女06-29
牛郎织女说课材料07-21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散文09-21
牛郎织女缩写主题小学五年级作文10-19
虞大明《牛郎织女》公开课教学设计10-27
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窦桂梅)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