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新高考(共8篇)
语文与新高考 篇1
XX中学高三语文选修课开设情况及高考备考措施
一、选修课开设情况。
根据《甘肃省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以及选修模块开设方案。我校语文选修I限选模块学习完成了文学类:《古代诗歌与散文》、《中国小说欣赏》 实用类:《新闻与人物传记》。
二、语文高考备考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切实加强高三
复习的计划性和计划的科学性为准则,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中心,严格依据计划抓基础、抓重点、抓落实;以全面育人为指针,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成绩为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认真复习,突出重点,讲究实效。”
(二)要求:
每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所代班级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
教学进度,一定要与备课组计划步调一致,不能各自为阵。
(三)整体思路:
总复习计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8月——2013年3月,全面铺开、夯实基础。
1、以古诗文鉴赏、文言文阅读翻译、论述类文章、散文(小小说)阅读鉴赏四个专题为主。
2、穿插语音、字形、词语、熟语、标点、病句、语言表达七个专题的讲评与练习。
3、在复习七个专题时穿插课本基础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阶段:2013年3月1日——2013年4月底,专题突破,能力上手。
二轮复习主要是综合能力与专项突破复习为主,辅以综合练习补充。深刻理解考纲中的每一个考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考题训练,进一步规范做题能力,提高应考实力。
第三阶段:2011年5月I日——2011年6月1日,仿真训练,查漏补缺,轻装上阵。
1、以综合练习为主。通过做综合模拟试题提升做题的能力。
2、进一步查漏补缺,强化薄弱环节。重温部分考点的重要内容和错题集的利用。例如,古诗中的“直接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以动写静”等常见手法。
3、积累几篇好作文。梳理积累的素材,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几个不同话题,做一些用相同材料写不同类型文章的训练,力求在任何文题下都能写出自己的闪光点,锤炼几篇成功的范文。从内容、语言、体裁上寻找自己的特色,并注意对审题能力的培养。
4、考前的调整状态以及应试技巧指导。
(四)具体做法:
1、在复习必修、选修的同时渗透高考意识
复习教材必修1—5中的基础知识点包括古诗文,穿插古诗文阅读专题的讲解;结合《优化设计》复习资料,引导学生对基本篇目进行读背译写,并安排统一时间对全段学生进行过关检测。
2、考点的复习:
每周利用两课时穿插一个高考专题,另外的课时根据复习进度适时安排作文训练、阶段检测和阅读。
(1)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备考的重中之重。按《考试大纲》要把握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让学生扎实掌握课本中的文言文,把课本中所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浅易文言片段中,特别注意落实文言翻译,关键词语要重点翻译。
古诗歌鉴赏:首先要立足课本,巩固知识,学会迁移;其次要理解作品,解读内蕴,确切表达。要求学生要多读(读典型精要的鉴赏短文)、多写(写简短而完整的鉴赏文字)、多练(选择适量的符合考纲要求的练习题进行训练)。
(2)现代文阅读:
在训练中结合《优化设计》复习资料,注意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尤其是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
(3)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每周利用两课时进行专项突破,字音、字形、同义词辨析、成语、标点符号、病句等专项,通过真题演练、理论讲解、主动操作等步骤让学生有了比较多的积累,二轮复习时教师在技巧方法上再一点拨,就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语言表达试题比较灵活,考查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近两年的试题考查形式,从理性角度吃透各种题型,特别注意新题型的导向作用。
(4)作文训练:
以记叙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和议论文的多维思维训练方法为主导思想,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为参照,按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
(5)阶段检测:
一轮复习的主体是基础知识,依托的是课本。训练时突破中低档题,同时也要适时安排一套高考题,让学生头脑中始终装着高考题,借助高考题帮助学生调整备考方向,转换思维,并能从以前的高考题中总结出解题规律与技巧,从而努力适应新的高考。
3、对学生提出要求:
(1)勤用工具书。查找工具书,不仅可以学到很多老师讲不到的知识,还有助于准确读音、辨析字形、理解词意、领会用法,还可以了解许多历史故事、字词来历,为写作提供原始材料。
(2)热爱阅读。读书看报可以开拓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可学习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
(3)勤于练笔。除每两周练习一次作文外,应养成摘抄和练笔的习惯,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
以上是我们学校语文学科选修课开设情况及高考备考的基本措施,还存在缺点和不足,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人批评指正。
语文与新高考 篇2
2014年,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 由此拉开了高考综合改革的序幕。 高考是高中教学的无形“指挥棒”,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跟进展开, 这将对语文学科课程及教学产生新的影响。
1.语文学科重要性相对提升, 但语文教学课时相对压缩或削减。
虽然各省新高考改革方案并未全部推出, 但将普遍施行“语数外+X”考试模式, 这从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与“选考”相对应的将是学生选课、走班和分层教学的全面展开及更多层次、更多类型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的建立。 要保证各类选修课程的实施, 原本紧张的语文教学课时会相对压缩或削减。 就目前语文教学实际看, 许多学校已不再专设作文课, 写作教学在时间上不能保证。
2.作文教学和练习中存在 “应试化”“功利性”倾向。
一方面, 目前对高中生作文水平的衡量主要通过考试评分实现, 因此, 作文教学和练习中多是“因题为文”, 在结构、立意、内容、文体等方面有较多限制, “应试化”倾向明显。 另一方面, 相比于语文学科其他知识点, 无论是创作还是审阅, 作文的主观性是比较强的, 评价最不易被量化。 在高考中, 虽然从审题立意、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等多个层面和维度设定了相应的标准, 并且采用“一卷两评”甚至“一卷多评”的方式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有“折中而定”的倾向, 仍然不可能“绝对精准”, 学生的写作水平区分度有限, 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现实动力相对缺乏, 存在“功利性”选择。
基于以上原因, 师生在语文教学或学习中往往更偏重文本阅读而忽视写作练习, 二者相对失衡甚至脱节, 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写作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导致学生读得不够深入、写得比较肤浅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语文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渗透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掌握 “ 听、 读、 说、 写” 四项基本的言语技能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目标。 文本教学重在培养“听、读”技能, 而写作教学重在培养“说、写”技能, 前者重在对信息的接收、处理, 后者重在对个人思想情感进行梳理后的外化和传输。 但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听、读”是“说、写”的准备和基础, “说、写”是“听、读”的应用和升华。 文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让学生把所接触到的信息理解内化后以更艺术、更有效、更个性的方式表达出来, 实现言语和情感的交流。 将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融合渗透有助于学生“听、读、说、写”技能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和全面提升。
2.应对语文课时总量减少的情况, 不是单纯压缩作文课为文本教学争取时间, 而是要求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更短的时间内更有效地解决更多的问题。 对师生而言, 这是一种挑战。 实现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渗透可以二者兼顾, 充分利用有效课时,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从新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看, 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应用性和实践性, 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更灵活, 这为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渗透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 也使学生所学语文知识能够更贴近实际运用。
三、语文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渗透的实践思考
1.转变观念, 正确处理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许多学生乐于阅读却苦于写作, 常常觉得阅读容易而写作困难, 在学习中往往避重就轻, 功利性地选择。 但不论是应对考试还是日常生活运用, 写作均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在语文学习中, 写作更是学生识记、领会、理解、表达及运用等综合能力的体现。 从教学角度看, 过于偏重文本教学而剥离写作教学, 语文教学系统是残缺的;从学习角度看, 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 其语文综合素养也不会很高。 教师和学生应该正视二者地位, 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才能教而得法, 学以致用, 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适度放手, 引导学生自主体悟, 提高阅读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些老师总是担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 于是对每篇课文都剥丝抽茧, 详解细说, 强行灌输给学生。 被动学习状态下, 老师讲得辛苦, 学生听得乏味, 实际上所获无多。长此以往, 学生既失去主动探究的兴趣, 又对阅读和写作产生畏惧和厌烦情绪, 缺乏写作自信。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关注并相信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适度放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留出时间让学生体味文本, 并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一开始, 学生的理解可能并不到位, 但这种主动体味的“不足”远胜于强行灌输的“有余”———基于自我的体味, 从而真正唤起学生个体和文本间的共鸣, 激发学生以手写心、独抒性灵的内在渴望, 进而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3.因文制宜, 精选典型, 提高学生读写效率。
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 虽然各不相同, 但或是题材、或是文体、或是情感主旨, 在某些方面总有相似之处, 特别是在写作技法方面, 共通之处很多。 对于经典课文, 师生应精讲精练, 对于类似篇目或是共通之处, 则不宜面面俱到。 抓住典型, 取其特色, 一例一得, 效果反而更好。 如讲授王勃的《滕王阁序》, 可侧重其文采飞扬、用典自如;讲授贾谊的《过秦论》, 可侧重其层层对比、环环相扣、论说严密;讲授孟子文章, 可引导学生体味其设喻巧妙、气有浩然;讲授杜甫诗歌, 可与学生共析其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根据文本特点进行精简取舍, 不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节省和解放学生的时间, 再加以写作强化拓展, 学生就会触类旁通, 对文本的理解更透彻, 对写法的印象更深刻, 并将相关技法运用在个人写作中, 真正提升读写水平。
4.以写视读, 以读促写, 共同提升。
文本阅读和写作并不是毫无关联, 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在文本教学中, 可尝试从写作角度审视和解读文本, 先写后教或先写后学。 如针对同一文题, 学生可根据自己体悟先写作文, 再和课文比较, 并取其长处, 修正不足。这个比较和修正的过程, 既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求到了解决写作困惑的方法, 又使学生在同题写作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依托文本阅读也可以促进写作。 对写作而言, “模仿”既是入门途径又是必经阶段, 教材所选文本大多文质兼美, 是学生最好的模仿范例。 学生在精读文本后进行仿写, 或套用其形式, 或化用其词句, 或借鉴其手法, 由模仿到融会, 由借鉴到创造, 最终会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此外, 在教学中, 教师还可立足文本,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审视文本, 对文本进行压缩、扩写、续写、改编或是赏析、批评等。 如讲授《祝福》一文, 通过《祥林嫂对阿毛的诉说》的写作练习叙说人物经历可能比单纯概括文章大意会更有效果;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时引入王世贞的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进行比较分析和思辨批评, 可能会让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立论观点的选取会有更深的体会……在特定情境下, 学生想要表达和写作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后, 自己就会主动分析, 积极构思, 精心为文, 乐于交流, 其效果会更好。
5.灵活授课, 分类指导, 拓展读写融合渗透的空间。
新高考及课程改革带给学生最大的好处是选择项增多, 对教学而言, 更便于因材施教。 传统的课堂, 把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放在一起, 限制学生兴趣的发展和特长的培养。 走班制、选修课、活动课的普遍推行极大地拓展了语文的教学空间。 教师可通过选修课设立专题, 实现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深度融合, 对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可通过社团活动或专题刊物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 指导学生精读多写, 为有兴趣且有潜力的学生拓展空间, 有效助力其发展;可通过微视频、群共享、网页交流等信息技术手段并结合翻转课堂等授课形式, 彻底打破阅读和写作的壁垒, 让时间更自由, 使互动更有效, 把读写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由统一强制转变为自选自觉, 让学生针对阅读和写作中的困惑各求所需, 互补其短, 帮助学生实现阅读更加深入透彻、写作更加灵活自如的学习目标。
摘要: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现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融合渗透,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切实提升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 而且有助于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 实现由识记、领会到综合、运用的突破提升。
语文与新高考 篇3
其实,我们对于“走班”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陌生。作为先行者,北京十一中、北大附中、上海建平中学、育才中学等学校,已经在“走班”教学中探索多年。如今,在高考新政的背景下,“走班制”又将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我相信“走班制”将进一步发挥其优势,重组课程,分类分层,从而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更好地引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但问题是,语文学科在“走班制”实施的过程中处境尴尬。在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语文学科在很多学校往往不作为首要考虑的对象。因为其考测分数差距小,难易程度总体变化不大,很多教师认为语文不需要分层走班;语文学科“分层走班”不过是教育者的自娱自乐罢了,不会有什么实际意义。
显然,二期课改还是没能让一些语文教师摆脱“传统”、“应试”的迷思。低效的课堂、不变的内容、被动的学生、反复的操练……这样的现状确实应该让我们语文教师警醒了。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灵性的个体,最具有人文色彩的语文学科却在抹杀人的天性、个性,这是有违语文教育的本质的。
所以,语文学科更应该把选择权交还给学生。
但是,语文的“分层选科”的确有其特殊性,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人云亦云。我们不能行“走班制”之形,而脱离“有效教学”之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解读高考新政,明确其目的、任务,再结合语文学科的特性及教学规律,探索语文走班模式的可行性,走出本学科独有的革新之路。
一、关于语文“走班制”的课程设计
《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特别强调:增加选择。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随之,很多学校都采取了分层教学这种形式。上海某高中就作了这样的尝试:每个学科进行ABC分层教学,综合排名前40位同学编入A班,40-120名同学编入B班,剩余同学编入C班。其它学校甚至还有“四分”、“五分”的做法。是否分层完全由名次决定?是否层面分得越多越好?是否每个学科都要如此“一刀切”?
语文学科不应盲目跟从其它学科的做法。首先,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是学生学习其它知识的工具和基础。学生要掌握的是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其它学科,由于新知识、新技能源源不断的叠加,加上高中学科普遍难度高、容量大,阶段性知识掌握不好,可能会在考分上产生较大差异。而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个体差异性不会特别大。所以,语文分层不必过分依赖成绩、过于精细化。其次,语文又是一门较重视情感体验的主观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即使发现学生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也不需要把所有的差异都纳入分层标准。语文学科很难像其它学科那样准确的将某一个学生划入A层、B层或是C层。或许某一个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这个模块的学习中,能够较好地体验他人所表达的情感,应该处于A层;却在写作训练中,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处于C层。这样很难做到一次分层就一劳永逸,搞不好还有可能因此而挫伤了某些有发展潜能的学生的自信心,影响了他们的学习。
那么,语文学科的“走班制”是否走得下去?
高考改革要求每一学科“增加选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差异”是毋庸置疑的,且这种“差异”是现今中学语文课堂普遍低效的症结所在。但语文学习的差异并不完全在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的差异,更多的决定于学生个体之间感悟能力、学习心理的差异。高中生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智商的欠缺,而是他们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传统的语文教学最容易“一锅端”,教师无暇顾及所有学生的需求。学生个性不同、需求不同,语文教学必须因人而教,因势而导,才能真正激发中学生的情感体验、阅读写作的兴趣。套用接受美学的说法,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给学生填写“空白点”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认知水平不同,感悟能力不同,学习心理也不同,教师要引导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空白点”,从而激发其语文学习的欲望。
所以说,“走班制”在语文学科中的贯彻,关键是如何在高考改革的总体要求下,结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来贯彻,从而设计出合理的语文走班课程方案。
基于高中语文是一门以情感体验为主的基础性学科,其学习的重心不在于知识的多,而是在于学养的精和感受的深广,所以在等级划分上不宜学习其它学科,分出太多层面,“基础班”、“提升班”两个层面足矣。虽然语文学科在“分层”中处理得较为粗放,但是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分出不同的模块。“走班制”不仅应有优劣之分,更应该有不同领域、专项的区别。语文的四大基本技能是“听、说、读、写”,这不仅是四大技能,也是促使学生能力和语感不断提升的实践途径。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实践和语感培养为基础,把诵读、说话、阅读、写作这四个主要板块作为学生训练和实践的基本点。
上海某中学的经验就值得借鉴,他们的做法是在分出普通班和提高班的基础上,再分出诵读、说话、阅读、写作不同的专项供学生选择。如果用坐标来说明,学生本身基础的差异为横坐标(普通班、提高班),不同的专项能力为竖坐标(诵读、说话、阅读、写作),如此纵横交错,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弱势或兴趣作出更精确的衡量,更明确的定位。在学习上也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可以看该校教师通过分层走班相对集中的班级进行相关数据统计:
当然,从中我们看不出班级本身学习状态的起伏、试卷难易程度以及老师批阅的情况等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就数据本身看,是能够说明语文学科“分层——专项”课程设计策略是有效果、有可取之处的,也是可行的。
二、关于语文“走班制”内容设定
确定了语文走班教学的形式后,更大的问题出现了。除了课本的内容外,我们还教什么?语文学科相对其它学科,欠缺系统的知识,概念、语法是淡化的。其它学科可以在分层教学中精讲精练,那语文学科也应全然如此么?
某些学校,某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通过旁门左道、低级趣味、碎片化的课外资源作为走班课内容,还振振有词,语文课的外延是无限的嘛!对的,就是因为语文学科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我们才更有必要在人手一本教材的“分层——专项”课程中把教学内容确定出来。这个内容既包括程序性知识,也包括课本拓展方面的内容。
1、以程序性知识为教学内容
2014年11月中旬,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具体规定了每个年级段学习语文的内容与程度,同时提出,高考语文试卷将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阅读难度。
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仅仅通过一个学期的“分层——专项”课程就能改变的。语文教师若只是转换了教学的地点、教学的对象,却没有转变教学的内容,那么,本身就缺乏约束的“走班制”必将成为语文学科的“坟墓”。传统课堂,语文教师太拘谨;走班课堂,语文教师又往往太随意。学生要么就是太快知道答案,要么就是永远也找不到答案。两种极端均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升。
在常规语文教学中,重视感悟、感受,缺少理性的抓手。教师抛出问题后,部分悟性高的学生能做到即时反馈,而部分同学仍然云里雾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长期以往,必然会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不能把局部同学的反馈当作学生整体的水准,从而陶醉在师生心灵互通的美好假象里。
应该说,语文“走班”课程恰好给了教师“挽救”的机会。并非每个学生的悟性都那么高,虽然高中语文学习有些地方说不清、道不明,需要学生自己领会,但是作为教师仍然要带着学生拨开迷雾看到本质,告诉学生怎样一步步思考、操作才能寻得答案!语文教师要懂得为某些学生提供合理的帮助、提供学习支架、提供前行中每一步的力量。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是要让学生的潜在能力彰显出来,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语文学科更需要“走班教学”这一模式。这不仅是语文学科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更是高考改革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再三强调:教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怎样做!所以,在走班课上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我通过什么方法才能读懂什么类型的文章?通过什么方式我才可以更深刻、准确地表达我的思想?某一题是怎样操作的,老师是怎么思考的?我又是如何考虑的?比如我们要教学生读懂一篇散文,一般会告诉他找到对象、对象的特点、由此抒发的情感,或者上升到怎样的思想,然后就放心地让学生去删选信息。是不是这样就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呢?显然,光提供选择是不行的,教师不仅要告诉他们怎么筛选,还要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中哪些是“皮”、“肉”,哪些是“筋脉”和“骨架”,哪些段落有意义,甚至哪些句子有意义,哪些是次要的。这些都是元认知,是我们常规课上懒于讲或被师生共同忽略的。所以,在分层选修中我们更应落实的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也就是“怎么做”。这样,才能真正提升高中生的阅读的效率和能力。
2、以课本拓展内容为教学资源
打题海战并非长久之计。北大教授温儒敏在华师大“百年语文的回顾与展望”语文教育论坛上,分析了高招方案出台后未来语文高考命题可能发生的变化。高考语文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估计这也会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阅读材料的量也会大增,需要考生深广的积累、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否则就可能来不及做完。
这一点和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相吻合。语文具有人文性、综合性。语文比其他学科显得广泛得多。首先语文知识本身就综合了文学、语言、逻辑、修辞等多种内容。其次,语文课文的内容更是包罗人间万象,涉及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方面的知识。
这一点也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一脉相承。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阅读、口语、写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素养。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只有明确这一点,教师才能教给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所以我们要组织学生去合作学习,去探究自主学习,到更深广的领域中探究。学生在语文走班教学中,应该更加自主、更加自由。要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资料,查询信息,合作完成演示文稿、课堂讲演,从而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具备更开阔的视野。
其它学科在分层走班教学中,可以精读精讲;但语文恐怕要设定更多的阅读专题;需要由内而外的选定、策划。语文教学的课时较为紧张,语文教师不仅要利用好必修课、而且要充分利用拓展课及社会实践课的课时。在拓展课和社会实践课中,教师要有计划地设置不同类型的阅读专题,不仅让学生阅读,而且要“研读”,在研读的基础上有“专题写作”,“小组演讲”,甚至“行走感悟”,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科素养。
当然,更重要的是拓展内容与课本内容的衔接。比如我前面提到的上海某高中二年级计划在走班教学中尝试四个拓展性的专题——(1)“大音希声,品味散文语言平淡中的深味”,课本内的散文学习到高二上学期基本告一段落,且“散文语言”是极其重要却被忽视的部分,本专题主要通过对汪曾祺、杨绛两位散文大师的其它作品的阅读、研究、发言、课题等形式进行深入探索;(2)“先秦诸子的哲学人生”;(3)“人类共同的声音——乐府诗选”;(4)“史记趣读”。后三个模块也是课本内容的延伸、拓展,或从内容、或从形式,对课内所学作一进步地探索、深究。
所以,既要有阅读的广度,也要有阅读的深度,更要有阅读的专题。否则,阅读量上不去,高考可能来不及做题;阅读品质上不去,来得及做也考不好。
因此,审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存在的问题,找准高中语文发展的契机,才能设定出合理且丰富的语文走班教学内容,才能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走出语文教学的一片天。
三、关于语文“走班制”评价方式
目前“走班制”的评价方式大多采取“阶段性评价”,一般用“等第制”取代学科成绩。语文学科最适合“等第制”,一分之差都能分出水平高低的理念并不适用于语文教学。“阶段性评价”相当于平时的测验、考试,恐怕不适合现阶段的语文走班教学。其它学科运用阶段性考测是因为其对知识、技能的考察,占了大部分,答案也比较明确;而语文学科具有“开放性”,语文中语义和表达方式本来就不是唯一的,且语文走班教学不仅有课内的阅读,还有大量课外的积累,广域开放的语文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框定。去年11月,《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指出,要增加主观题的比例,甚至设置“可选择性”作文命题。
所以,语文学科的评价方式不能局限在“阶段性评价”这一传统类型上。《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依据高中不同科目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语文学科应该更多运用“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甚至借助新的评价手段。在主观题大量涌现的高考趋势下,在走班制度下所纷至沓来的不同类型的班级、学生,原本已经不堪重负的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解放自己?应该如何有效地评价大量的作业和考测卷?
当今教学进入互联网信息化时代,比较多的教师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创造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从而促使学生更加投入;还有一部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更为个性化的课后辅导——微视频、微辅导由此产生。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提供学生分组学习管道,满足个人学业发展个性化需求。
不堪重负的语文教师,面对“分层”这一难题时,是不是可以考虑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评估中去?由此化繁为简,找到语文分层教学的出路呢?
考试测评是阶段性评价中重要的一种方式,在评价中要重视学生的起点,关注变化,关注学生的起落。考试测评是学生最看重的一项评价。本身文字题居多的语文试卷,给语文教师的批阅带来更大的负担,如此庞杂繁复的工作,完全可以交付信息科技。只要运用适当的软件、设置相应的程序,电脑可以为学生选题,甚至根据答案或者关键词批改。除了考试测评外,还可以采取网络平台互评的方式。高中生具有相互评价的能力,他们绝对有能力辨别优劣、掌握分寸。若由教师提供网络平台,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情况进行巧妙引导,势必能提高评价效果。心理研究表明,相对教师的评价,中学生更重视来自同班同学的评价。网络平台互评让学生从单纯衡量考分,学业成绩中走出来,增添了趣味性,形成良性竞争。
比如,同样是上海那所中学一位老师利用校网络信息平台,做出了大胆尝试。
作文批改、评价一直是语文教师最为恐惧的事。老师玩命地批改,呕心沥血地写评论,到了学生手中,随便看一眼就放一边了。在走班教学中,老师所承担的是“写作拓展”,两个班一百多位来自各方的学生,应该怎样评价?写作文?那又如何批改?
该老师在学校信息平台的“网络课堂”上布置了相关作文题,请学生各自完成。之后一系列的操作步骤依次为:(1)请学号1-5,21-25同学,率先在本次网络课堂内发布你的作文(全篇);(2)其余同学针对以上10位同学,就其内容、形式进行点评;(3)每人至少针对两位同学的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评论(优缺点不论,能提出批评更好);(4)老师随后将选择部分学生的评论作出评论并评选出“精华贴”;(5)在相关时间节点前未完成的同学将在期末考试中酌情扣分。
该老师本来怀着忐忑的心情,担心学生不会响应。没想到学生热情空前高涨,似乎找到了发微博、回帖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过程性评价”中,在“互评”中掌握了主控权,找回了写作的热情。
所以,在“走班制”中,语文教师不用担心如何掌控、如何反馈和如何评价,而是应该关注让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这样,才能让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走班教学成效得以真正落实,确保其往更高效能运行。
不管是课程模式的改变,还是教学内容的转变,亦或是评价方式的转变,其实“真正的转变”都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心态的转变。只有心态转变了,语文教师们才能“走出自己的路”,才能在高招革新试点背景下觅得语文走班学习的有效途径,从而保证语文走班课确实得以走上正轨。我们在反思、批判前期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弊病的同时,更应不断地积极思考、合理建构最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只有这样,语文走班教学才会革除弊端,朝着健康、高效的方向蓬勃发展。
全国新高考1卷语文作文 篇4
面对生活的突如其来,是激发对生命价值的再一次思考,是重建对于生活的信心,是一颗心对于美好重新认知。美好在哪里?它的美好就在创造奇迹,就在于拉近人与人、心与心的距离。
经过生命的光阴,没有败给生活的故事、情节和遭遇,没有败给困厄的磨难、曲折和苍凉,经历生活的波折跌宕,承载的也不是叹息,抱怨的也不是遭遇,感叹的也不是失落。
因为热爱,人格成为一种光辉;因为热爱,情怀成为一种光芒;因为善待,情操成为一种光亮。终究要成为一种精神,终究成就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超脱、坚定、豪迈,而且为此付出生命所有的情怀,努力活成了一个内心可以欣慰、生命可以坦然、对待世界可以呈现从容的生命形象。
人海茫茫,每个人都秉持着善良的信念、生命的信心,让所有的美好与明亮成一片海洋,让所有的信念链接成一种枢纽,让所有的祝愿成为继往开来的生命光环,延续,生生不息,光明灿烂。
就算是在风雨中奔跑,那么也跑出风雨中的洒脱、豪迈和心底的更加明亮;就算风雨加身,也要扛起舍我其谁的担当与责任,活出生命信念的阳光灿烂。经历生活的磨难,没有辜负对时光的热爱,没有辜负对生命的热爱,没有背离对别人的热爱,这是一场力量的接力、信念的拥抱、美好的承载,这是对生命价值最真诚的赞美。
经风雨,见心地,永远不是旁观者;经世事,历胆魄,认同生命的信心与力量。做一个不惧风雨的人,做一个面对风雨、能够善加对待,积极化解的人。经风经雨才能历练志向,经历磨难辛苦才能淬炼心智,经历艰难和麻烦,才能历练自我的选择和内心的靠岸。
岁月付我于风雨,我付岁月以高歌;岁月付我以艰难,我付岁月以拥抱;岁月付我以嘲笑,我付岁月以点赞,经过这段不平凡的时光,传递人心的温情与力量。
语文与新高考 篇5
----《高中新课程语文高考试题命制趋势研究》学习心得
沙城中学杨娜娜
《高中新课程语文高考试题命制趋势研究》讲座的专家慧眼看高考,确实是真知灼见。专家全面分析了各地使用的试卷,对其共同的核心内容做了分析、推测,对语文测试的各个大部分的内容和能力点做了细致的分析,这期间要付出多少劳动和心血,在此,不胜感激。专家引进考试测量的基本概念,来做试题分析和预测,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专家的讲座使我们了解了高考测试的主要内容和试题与能力点的对应关系,看清了高考测试的发展趋势,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改进教学。通过学习,获益匪浅,对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启发颇丰,现总结如下:
一、语言文字应用
专家提示:
1、病句、词语、衔接等内容的复习要和作文修改联系起来,既要会判断正误,还要会修改。
2、语用部分的复习要考虑表达得体的要求,对内容的概括要和阅读训练结合。
补充:2012年河北省用卷病句、词语、衔接三个题与近年来新课标卷类同。启发我们高三语文教学:语言运用部分的复习病句、词语、衔接三类非常稳定,每年必考,必须常抓,狠抓。但是,表达题是高考试验田,必须全面复习每一个知识点,必须与社会生活新热点结合,必须和作文、阅读结合,注重综合性语用题,精选有价值的题目训练,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文言文阅读
专家提示:文言文阅读题比较稳定,文言文测试考查实词、虚词、翻译句子等题型和信息的筛选、确认,但是,有些课标卷新的变化需要我们重视,那就是对文言文内容和写法的赏析、评价和阐发、感悟。
补充:2012年河北省用卷文言文阅读题与近年来新课标卷类同,基本没变化。
启发我们高三语文教学:
1、文言文的复习首先要让考生能从语境中推断词义,基本读懂文句,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再训练信息的确认、信息的分析和概括。最后训练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赏析、评价、延伸发散。
2、重视文言文的复习,因为古今传承,文言文扎实,可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水平,提高语文全卷的分数,使语文复习事半功倍。
三、古诗词赏析
专家提示:古诗词赏析在以考查写法赏析为主的前提下有向评析探究发展的趋势,即要考查考生评价作品写法和内容的能力。这个趋势是和国际阅读测试接轨的表现。
补充:2012年河北省用卷古诗词赏析题与近年来新课标卷类同。
启发我们高三语文教学:
1、古诗词赏析要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为基础,不理解内容就答不好赏析题,复习时必须反复强调。
2、要训练考生把题目、注释、小序、诗文结合起来突破阅读障碍。
3、要让考生学会调动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诗词内容做恰当的填充。
4、时刻强调古诗词的重要,充分调动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做诗词爱好者。
四、现代文阅读
专家提示:现代文阅读分“小阅读”和“大阅读”。“小阅读”是每份试卷必考的,其文体是议论文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小阅读”的测试点主要是信息的筛选确认、信息的解释、信息的推断、信息的分析概括。
“大阅读”采取文学文本、实用性文本自选做一个的形式。小说测试的内容是围绕人物、情节、环境、关键语句、小说主旨特色这几个方面来命制试题的。实用类文本以纪传为主,测试内容主要有:人物的思想、性格、行为、成就的理解与分析,刻画描写人物的语句的赏析(用什么方法,起什么作用),与人物有关的细节的作用,陪衬人物的分析;文本涉及的有关知识的理解;文本的主旨;对文本人物或某一方面内容的评价感悟。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在能力层级上的要求完全一致,所以试题命制者力图要将文学作品与实用文测试的能力点对应
起来,但由于文体特点影响,具体测试内容自然不尽相同。文学类文本大多是散文、小说,具有更多的文学欣赏价值;实用类文本大多是新闻、传记等,具有更丰富的实用价值。
补充:2012年河北省用卷大阅读选做题与近年来新课标卷类同,但是,小阅读内容偏向自然科学。
启发我们高三语文教学应注意:
1、阅读训练要全面,以不变应万变,小阅读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类型的都要训练。选做题必须对小说、散文、传记、新闻、访谈等各类文体都要训练。不规定学生只做某一类文体。
2、复习时首先要抓住文本的理解,文本类型不同,考查的试题内容会有区别,但从理解的角度,信息的筛选确认、信息的解释、信息的推断、信息的分析概括是相通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赏析写法和内容。阅读中的评价、发散延伸要和作文训练结合。
五、作文
专家提示:作文方面从题型的发展趋势看,话题作文已式微,渐渐淡出。材料作文与上个世纪末的旧材料作文相比,在给予的材料上是有所区别的,即材料的开放性大了。从写作内容看,命题的导向一是日益重视让考生面对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写体验、体悟。二是重视考生思辨能力与对哲理现象的体验、体悟。这样有利于引导师生树立写作是为了交流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改变考生片面追求文笔,“学生腔”“文艺腔”严重的倾向。也有利于改变宿构的现象。
补充:2012年河北省用卷作文题与近年来新课标卷类同。
启发我们高三语文教学应注意:
1、要多关注社会生活现象,养成对生活现象体验、思考、认识的好习惯。
2、要多做审题和写作思路的训练,拿到一个作文题,要能从几个角度来构思。
3、要把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中材料的积累、观点的启示、情感的熏陶结合起来。
4、作文训练要从发展等级开始,要求学生努力实现“丰富、深刻、有文采、有创新”。
语文与新高考 篇6
今年的作文依然书写青年和时代的话题,比较适合写议论文。虽然形式上可能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而根据写作主题,作文素材选取,和语言表达上,学生依然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比较容易出现佳作。
材料首先提出建团一百年的时代背景,接着第二段从具体人物切入,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可有大的视域,不仅就事论事;还可引导考生挖掘小的切入点,以小见大,层层递进,可有深刻思考。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可以从“选择”“创造”“未来”等方面进行创作,同时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要将人物和时代紧密联系——建团百年,少年青年责任传承,承担着时代的责任,青年应抓住建团百年的时代契机,牢记使命担当,为祖国的建设积蓄力量。另一方面是将三个主题关键词能建立有机联系,而不各自分立。青年响应时代召唤,确定职业选择,更要将个人融入到时代发展中,矢志创新,这样会更好地建设祖国的未来。
因此,也可从选择是青年面向未来的方向,创造是青年实现未来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在新时代环境下去写个人的选择与创造,在个人的选择创造中展现美好未来,各个点也能较好融合。
新课改、新高考带来的挑战与忧虑 篇7
一、语文教师面临的三大挑战
一是知识储备的严峻挑战。
语文学科涉及民族生活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 语文教师本应是杂家, 在各科教师中知识储备文化积淀要求是最高的。新课改教材体系的崭新变化, 对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大容量 (每学期一本教材一本读本) 、快节奏 (以板块为单位处置教材) 、新编排体系 (以崭新的理论体系编排阅读和写作教材) 、古今中外流派纷呈 (外国小说众多流派、古今诗歌众多流派、中国古代经典研究等等) 的新教材体系, 对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改语文教学以学习领域为背景, 进行模块教学, 一个模块一本教材, 由若干板块组成, 只有约36 个课时, 语文教师再不能像过去那样一课一课按部就班进行教学, 必须要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宏观把握, 教学时取舍有主有次轻重得当, 要对语文学科的某一模块、某一板块、某一领域有准确掌握和深入研究。既要求教师是" 杂家":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又要求教师是" 专家":研究深入、专业细致。这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是严峻的挑战。
作为老教师, 课改前教语文, 拿起多年一贯制的统编教材, 那教过好多遍的课文想怎么处理就可以怎么处理, 想怎么惬意就可以怎么惬意。新课改新教材让那样的时光一去不返了。要自如地处理好这一本本全新的必修选修教材, 决非易事。新课改打破了几十年一贯制的那潭死水, 激起语文教师充电学习的生命波澜。第一遍处理课改新教材, 几乎一直处于课课有问题、时时要学习、节节课备不及的高度紧张状态。当然, 这样的生活既促使教师更新知识储备丰富自己, 也使得教师无形之中增添了几分专业人士的自豪感。
二是自主开发课程的全新挑战。
自孔子以后, 很少有人自己设计教学内容, 自己开发课程施教的。新课改的实施, 逼着每个语文老师向孔子学习, 自主设计开发校本课程。教师自己设计开发课程, 拟写课程纲要, 制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自己执教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这是破天荒的新鲜事情。
校本课程需要语文教师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 密切联系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存环境, 把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情境作为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的重要来源, 教师发挥自己在本学科资源中的优势, 恰当整合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 设计开发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来。
开发出受学生欢迎的具有自己特点的校本课程, 既是新课改把课程设置权利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以激活教育资源, 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改革举措, 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全新挑战;开发出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 既是教师的莫大快乐, 更是对教师自身素养和能力的全新挑战。
三是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行为的巨大挑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实施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储备、专业素养方面提出较高要求的同时, 更加重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角色的转变, 这自然会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巨大变化。课堂学习方式要由以前的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 变成在老师引导激励下,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只是自己理解教材处理教材, 把教材体系给学生揭示清楚, 更要学会做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改前的教师多是讲师, 如今的教师多是导师、主持人、设计师。
在师生关系方面, 强调尊重学生赞赏学生。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权利, 尤其要尊重那些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学生、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决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决不能体罚、责骂、训斥学生。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点, 赞赏他们的进步和变化。对于师道尊严传统比较鲜明的中西部地区的教师, 这需要经历一个相当痛苦的蜕变过程。
从浅层次看, 新课改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改变教学行为, 似乎只是教育领域的事情。从深层次看, 这正是中外课程理论的碰撞融合,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在教育领域系统引进民主、自由、科学、博爱等西方文化元素, 这势必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更新繁荣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设若我们能从本质上理解这样做的意义, 或许可以自觉能动地较好地应对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行为这一巨大挑战。
二、对语文新课改的两点忧虑
忧虑之一:新课改语文课程的教和学与高考要求有部分脱节现象, 但是评价语文学科、评价语文教师的尺度依然是高考成绩, 这就使得语文新课程改革依然笼罩在应试教育的浓重阴影之中, 新课改背景下的广大师生依然挣扎在应试教育的苦海之中。
其实这也正是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趋势、如何让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高考需要”这一问题的折射。就目前情况看, 语文新课改气势磅礴宏观阔大的课程理论、课程设置、教育理念改革背景并没有怎么有力影响到语文学科的高考。高一开始的轰轰烈烈的新课改, 到了高二下学期, 必修选修的课程已经基本完成, 该拿的学分学生大都已经拿到,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光里, 高考摆在师生面前, 高考压力加在校长肩上, 于是应试便又成为师生生活的中心事件了。
比较新课改前后的语文高考试题, 所考察的主干知识、主要能力, 题目数量和难易程度几乎没有什么本质差异。经历新课改思想洗礼的语文教师, 猛抬头依然是高考成绩才是硬道理, 课改前使用得驾轻就熟的应试法宝依然有效, 于是专题练习、考点突破、强化练习、解题方法归纳总结等等应试法宝被重新祭出,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学习前面一两年穿上新鞋, 后边一年多依然走着老路。
以新课改经验出得比较多、新课改试验比较成熟的浙江为例, 这一现象也相当严重。许多一直呆在高三, 一天新课改教材也没教过的教师, 所教班级语文高考成绩一点也不差甚至更好。以至于有些教师说“新课改语文教材教不教都不会影响高考成绩的”。
教育资源充足, 人文积淀丰厚, 新课改推行较早且比较成熟的浙江尚且如此, 其他新课改省份更是好不到哪里去的。应试教育的恶魔不除, 无论多么理想化的课程改革都会被应试机器吞噬的。
如今各级教育行政官员、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几乎所有的学生和家长, 普遍存在一种心态:教育成败学校好坏, 评价标准就是高考, 高考成绩优秀, 就是教育成功学校办得好, 否则就是教育失败学校办得不好。谁也不敢触动高考成绩和考试分数这根致命的弦。因此, 实施新课改后, 一些有良知着眼学生长远发展的学校和教师, 把高中三年的高考应试训练变成了一年或一年多一点, 给学生留出两年或一年多一点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时间。一些无良的学校和教师, 一如从前, 依然是应试教育分数第一。
轰轰烈烈的语文新课改, 设若不能挣脱应试教育的魔爪, 那么, 语文学科的尴尬境况无疑会日益深重, 这不能不令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深忧虑。
忧虑之二:语文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能否有效统一?语文新课改能否有效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据本人调查, 实施新课改以来的学生, 独立自主的意识明显增强, 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显著提高, 但汉字书写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 作文表达水平有下滑迹象, 喜欢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少, 不喜欢阅读经典名著的学生越来越多, 整个学生群体中喜欢语文学科的比例有下降趋势。
学生的正面变化, 正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回报;学生的负面变化, 则是因为语文课时压缩较多, 不少学校语文一周只有四节课, 和英语课时一样;语文学习领域扩大学习内容增多, 但学生课外可用于语文的时间明显减少, 再加上语文应试训练所需的时间消耗, 高考应试导向的强烈扭曲, 使得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写作的机会越来越少。失去阅读失去写作对语文学科十分不利, 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十分不利。
语文学科是中华文明之根, 是我们民族最为重要最为闪光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要在多元文明急剧碰撞融合的全球化浪潮中占一席之地, 就必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功能, 就必须引导和培养下一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舍弃文化传统, 势必造成民族文化、民族特性的丧失, 中华文明势必为其他文明所侵蚀吞没。世界上诸多古老文明的衰落丧失, 已经明确无误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无论处于何种经济时代, 民族自立才是世界和谐的首要因素。
振兴民族语文、弘扬民族文化、捍卫民族文化主权, 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基本使命, 也是评价新高考、语文新课改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没有下一代对民族语文民族文化的热爱, 就没有新高考、语文新课改的成功, 就没有我们民族的长盛不衰, 这应该不是危言耸听。
语文与新高考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选修课 有效性 设计开发
新课程标准实施迄今已有多年,高中英语学科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无论是课程内容体系的编排,还是理论架构的完善,亦或英语教研的研究及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提高等,都有长足的进步。在深入推进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结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标核心理念,高中英语选修课在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地位也日益受到重视。高中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是建立在保证整体英语教育水平的前提和基础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师资队伍,以满足学生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个人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为前提,为完善学生英语素养、跨学科学习、跨文化交流提供助力,从而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为后续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高考方案背景下,高中英语选修课程设计与开发面临的双重挑战。一方面,英语教师必须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知识内容衔接与拓展。新高考方案对词汇有较高的要求,即至少要完成3500词汇量来算,这需要完成最少9个模块的学习,除了必修5个模块以外,还要完成4个模块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的4个模块选择不仅要考虑学生兴趣与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到新高考方案的有关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学达到要求。另一方面,英语选修课还要以课程标准的语言技能为目标,有效拓展学生的英语技能,在听、说、读、写等能力上达到七级到八级目标,甚至实现九级目标。这就更需要广大高中英语教师积极探索高中英语选修课的设计与开发,使学生能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与技能,能流利自然阅读英语书籍及与外国友人交流。因此,如何开展高中英语选修课有效教学与评价,就成为了高中英语教师关注并研究课题。
一、基于新高考方案,处理好英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更新教学与教育理念,转变认识和观念,制定合适高中英语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有效开展高中选修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要处理好英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就要深入理解新课标对必修课、选修课的定位。高中英语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英语一方面要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要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与交往。这实际上指明了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定位,必修课立足于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为有效深入学习英语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而选修课则是满足个人需要,为个人升学、兴趣、就业等进行拓展性学习和延伸性学习。但在选修课的实际开课中,由于高考应试需要、教师对选修课理解不到位等原因,选修课往往变成了复习课,讲授的知识往往也是“定语从句精讲”、“状语从句精练”等,这等同于将必修课与选修课归为从属关系而不是新课标要求的并列关系。这样的开课形式不仅会让师生模糊英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定位,认为新课标不过就是换汤不换药,也就没有办法转变认识和观念,更新教学与教育观念更无从谈起,新课标英语教学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因此,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直接关系到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个性发展与发展性成长的重要问题。而新高考方案却给处理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新高考方案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1.比照于新高考方案要求,基于主题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资源和内容进行整合。如必修课的语言知识可以和选修课的英语语法与修辞进行整合,既要完成基本语法、语汇等方面的学习,还要通过选修课模块进一步深入语法与修辞,使学生在写作和表达上能更上一层楼,从而达到语言技能的更高等级。
2.充分研究和利用新高考方案,基于能力拓展的前提下,对选修课程进行设计与开发,充分利用新题型语法填空题、作文续写等新题型来开发和设计选修课,使之更契合新高考方案的有关要求。
由于英语选修课是灵活多样的,要因地、因人、因时进行课程设计,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与自我需求,就要求讲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以开放、民主、发展的姿态来不断调整英语选修课的开设,其教学目标也要灵活多变。如果在职业高中开展选修课,我们就要将教学目标更多立足于学生的就业需要如文秘英语、经贸英语等;而在普通高中,我们要考虑学生升学及升学之后的专业需要,将教学目标更多立足于科技、文化、文学、阅读、笔译等发展性课程内容上。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求英语教师对学生要比较了解,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学习状况,更新教学内容。当然这对广大高中英语教师来说,是一次比较大的挑战。以英语歌曲欣赏为例,教学目标不仅要定位在理解英文歌曲,更要重视情感的培养与跨文化的沟通上。如在教授All out of love这首歌曲时,不仅要了解Air Supply创作及演唱风格、成就,沟通时代差别,更要将All out of love内在的蕴味讲出来:当歌声响起,如烟往事穿越时空,穿越身边的声嚣光影、车水马龙,为我们筑起一道明丽又伤感的风景——牵手的日子、恋人的微笑、失恋的酸涩、深深的期待……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单纯、圣洁的爱的世界。由此可见,制度合适的教学目标既是对教师开设选修的挑战,又能加深教师对英语选修课的深化理解。
二、新高考方案背景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配置,将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热情积极参与到英语选修课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英语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体现选修课的设计与开发的有效性
英语选修课特别强调学生的个体需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求英语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要契合学生兴趣和需要,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旅游英语为例,英语教师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旅游景点,以熟悉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性学习,最后小组选代表以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景点内容。小组学习包含着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小组的讨论不仅要求每个同学参与到其中,而且还会在讨论中形成如何介绍的共识。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很重要,一方面要把握好学生介绍过程中的知识运用,如中英文之间的叙事差别、语言运用得当与否、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关键词汇表述清晰与否等,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介绍的情感表达与情感体验。通过这样的课程安排,学生不仅有了自我表达实践的一次机会,更能通过这样的形式加强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达到英语选修课满足个体需要与情感体验结合的目标。由此可见,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本质上是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尊重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应当成为英语选修课的主要教学方法,这是由高中英语选修课的性质决定的。与必修课的区别告诉我们,选修课旨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与发展需要,换言之即是学生学习需求为选修课的核心导向。高中生的学习需求包含着显性的和潜在的,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能够很好的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首先从本质上来讲,民主教学给学生表达机会,有了参与性;探究式教学能够激情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确立自主学习目标。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结合,不单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自主学习的必经之路。其次从手段方式来看,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都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主体地位就决定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等教学诸要素,教师只有优化这些教学配置,才有可能让学生接受。最后从教学目标来看,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是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归宿。终身学习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跨文化交流就必须深入了解英语文化与传统,这都离不开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因此,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方法,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实现高中英语选修课目标。
三、在新高考方案下建立开放、多元、互动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作用,推动高中英语选修课的发展和完善
新课标和新高考方案都提出要建立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反映出对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肯定,也是学生学习主体的体现。由于学生学习情况参差不齐,用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显然是不合理和不公平的。开放式、多元化、互动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充分体现出英语选修课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开放式要求评价体系要有真实性与交流性,以便培养学生形成对英语选修课学习的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元化要求评价体系去单一化,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学习进步、学习效果与师生评价、自我评价等多个方面来进行,以便更科学合理体现学生学习英语选修课的整体情况。互动式强调评价应建立在民主、开放、平等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重在沟通、协商,充满了人文关怀。重视评价双方的互动过程,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多向认同,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教学管理者、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才能达到英语选修课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以上述旅游英语为例,在小组形式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看到个体在小组中的不同作用,又要看到每个学生学习进步程度,通过多元、多样、开放、互动式的评价,让每个学生清楚自己学习的情况,认识进步与不足,为学生提高自身学习提供参考依据。
新课标倡导英语选修课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强调形成性评价突出学生的发展作用,终结性评价突出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运用。两者结合,既要求体现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及发展走向,关注英语选修课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又要求对学生学习英语选修课体现在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从这样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在英语选修课中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就要体现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合作学习需要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就应尽量与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真实的生活情景相接近,应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评价活动,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展现学生整体学习情况。
总之,基于新高考方案背景下,立足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深刻理解,协调并处理好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配置与教学资源,以民主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就能有效达到英语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开放、多元、互动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目标,以评价来丰富高中英语选修课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推动英语选修课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未亚,郑志恋.开设高中英语口语选修课的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8(05).
[2]王蓓蕾.新课程标准下英语选修课案例[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05).
[3]马峻.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选修课[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11).
【语文与新高考】推荐阅读:
语文新高考学习心得06-16
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07-02
高考语文-好高考作文开头与结尾05-17
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09-15
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方法与技巧07-03
2018浙江高考语文真题与答案解析08-27
大陆与台湾高考语文试题之比较08-10
2023高考语文试卷分析与专家点评08-22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与欣赏》教案10-04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好处与作用”概述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