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贝多芬》读后感

2024-05-13

名人传记《贝多芬》读后感(通用14篇)

名人传记《贝多芬》读后感 篇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高尔基说的,书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上一个星期天,我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她让 我好好的把它读完。我拿到的手后,就开始读了。

书里的主人公是贝多芬,他在小的时候得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使他双耳失聪。这对从小酷爱音乐的贝多芬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可他没有放弃这个音乐梦想,而是每天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练习。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为了一个让人敬佩的音乐大师。狄金森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种高峰。贝多芬就是用他的顽强的毅力和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才成功的。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向着目标努力奋斗,坚持不懈,有不放弃的精神。才能战胜命运,创造奇迹。

我现在的目标是参加一次体育吉尼斯并获奖。可我每一次都失败了。我每天都在小区里做运动,先围着小区跑一圈,每次跑到一半时,我就没体力了,可我一想起书里的主人公贝多芬,他遭遇了那么大的不幸,可还是对自己的梦想执着追求,而我这个健全人没有理由放弃。我参加了一个400米跑步比赛,到了那天,我站在起跑线上。开始跑了,我以最快的速度跑,最后我得了第一名。我非常高兴。

我爱读书,书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名人传》读后 篇2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列夫·托尔斯泰

《名人传》描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分别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和勇于承受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收获更多。

《名人传》中,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不同领域艺术家的共同之处,再现了20世纪文学崇高的人道主义传统,注重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贝多芬从声名鹊起的鼎盛时期到贫苦交加的人生谷底,从童年时卑微凄惨到老年时对快乐的不懈追求……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贝多芬一直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但他内心的脆弱和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明白的。对创作歌曲的热情,对寻觅欢乐的执著,对制造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铸就欢乐。米开朗琪罗又何尝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来就是为了奋斗,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胜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贵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扰,连他的精神与心灵也无能为力。他的一生是神圣而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能冲破精神上的束缚。于是他在斗争和舍弃中,以毕生精力创造出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托尔斯泰,这个熠熠闪光的伟大灵魂,在19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抚慰人们的心灵,他用他强有力的笔写出一部部厚重的作品。这些作品描写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使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我深深体会到,他是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

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他们伟大的灵魂犹如崇山峻岭,沉默而深邃。《名人传》犹如一首英雄交响曲。它让我懂得:每个人都要面对苦难的磨折,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他们伟大的人格;与其靠投机取巧取得昙花一现的成绩,不如坚持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名人传贝多芬读后感 篇3

书中写道,贝多芬在听力逐渐下降、出现重听且再也隐瞒不下去时,告诉了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是什么样的人让贝多芬如此信任如此依靠?亲爱的、善良的、真挚的……描述不尽。两个最相知最真诚的密友。贝多芬在最无助最痛苦的时候向他们倾诉着心。

我想,不管是到天涯或海角,不管是处在何种艰难险境,最好的朋友总是在你身边。你悲剧式的愁苦中,他们会给予你援助的大手,借给你倚靠的臂膀;当你终于懂得了制造欢乐,他们便是那最忠实的守护者,最悉心帮助你的一片小小天空。友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

一曲曲天籁之音的诞生,或许只是才华上的登峰造极,但一支支曲子的背后充满着痛苦的呐喊,是一种让心灵习惯于痛苦的悲怆,

他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向疾病、向命运、向社会宣战?他又是如何抵住无休止的伤与痛,谱写乐曲?自然是他那坚强与不羁的性格,顽强抵抗的毅力与不甘挫败的.信念。

您虽然患有耳疾,但却拥有音乐——这个可以让您思想情感任意驰聘的海洋。您在这片浩森无垠的海洋中遨游,撷取晶莹的浪花。于是,一曲《第九交响曲》横空出世了。它的出现,似乎孕育着革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你也获得了释放,将音乐掌握在自己手中。

名人传贝多芬读后感 篇4

《贝多芬传》概述的是贝多芬一生的经历。贝多芬1770年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童年和少年时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贝多芬二十二岁时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接着贝多芬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不过他又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虽然后来受到了世人瞩目,但紧接而来的却是一系列的打击。他生活贫苦,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完全没有了听觉,和人们只能用纸笔交流,面对这些不幸,贝多芬没有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改变了维也纳当时的坏风气。1827年,贝多芬去世,享年57岁。

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他的音乐中洋溢出来的是一种喜悦,是对美好生活的一钟向往和追求。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让世人惊叹,还有他那种坚强的精神,带给人的是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不由得想起我自己,相比之下。我现在的生活条件比贝多芬好得多,爸爸妈妈也很爱我,我还能去上学读书。可我总觉得学习枯燥,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就拿我练字来说吧,从三年级开始,每次要发奋练字,结果总是坚持了一周就不练了。五年了,我的字只有那么一丁点儿进步,唉!这样下去如何是好!看完贝多芬的故事,我又一次惭愧自如。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5

他的妈妈在一七八七年就去世了,父亲因酗酒成性,无力支撑这个家庭,所以十几岁时的贝多芬就成了家庭的支柱。贝多芬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为经济问题开始操心,这份重任对他来说来的太早了。

贝多芬有着遇到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即使自己的`耳朵听不见但他却没有放弃音乐的生涯,而是继续创作出很棒的乐曲获得了很棒的成功。但我却是另外多数人——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而是一直都想退缩的人。有时我遇到了很困难的事,就是退缩,一点也没有想要去克服的念头。但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只有勇于的去克服困难,才会获得成功。

贝多芬还有着很多值得学习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这是最重要的。不过最最最重要的是凡事要对自己有信心,只有自信,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贝多芬传》赏析 篇6

一、高傲诠释生命真谛

贝多芬的一生可以说是命运多舛,没有妻子,也没有后代,在众多的褒贬声中带着深深地遗憾在孤独和困苦中走完了生命旅程。贝多芬是一个创作音符和传播音符的天才,或许他是上帝派来使者,让他用一曲曲优美的音乐陶醉世人,用音乐诉说生活的残酷。贝多芬用一个个拥有力量的音符打击着昏睡的人们,用尽毕生心血将命运的敲门声擂得响彻云霄。也许是上帝嫉妒他,让这个伟大的音乐家童年悲惨、恋爱受挫、甚至双耳失聪。但是,贝多芬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扼住命运的咽喉,从未停止与命运做顽强的斗争。即使在他生命结束后的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他的音符依然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流淌,他似乎在用音乐这个无国界的独特语言告诉世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贝多芬生命的苦难之源——悲惨的童年。童年时,母亲不幸逝世,而父亲则是个酒鬼,生活负担过早落在了贝多芬身上。也许这种人生开端对任何人而言都很不公平,但是却毫不留情的降临在贝多芬身上。因此,贝多芬过早地担负重任,年少时便开始操心经济问题。这种经历在他的心灵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成为他不与命运妥协的动力和源泉。许多人认为贝多芬是一个高傲的人,而且这种高傲无法被世人理解。可是,人们看到的仅仅是贝多芬外表的高傲,却忽视了他内心的慈悲与善良。贝多芬将生活的理解与苦难融进他的作品当中,让他的作品时而愤怒、时而忧郁、时而呐喊。但是,贝多芬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年轻人的天真与活力,表现出积极幸福的一面。

二、逆境中爆发创造

贝多芬苦难的接力棒——失败的爱情。毫无疑问,贝多芬对于爱情是忠贞的,但因外界的阻碍,贝多芬最终与幸福擦肩而过。爱情抛弃了贝多芬,让他陷入不修边幅的境地,但沉沦却没有让贝多芬成为一个浪荡子,而是让他在沉沦中成功突围,并将自身的音乐才华完全释放,让他的作品到达音乐的顶峰。爱情是高尚的、纯洁的,它可让人走进美丽的天堂,也可让人堕入痛苦的地狱,而贝多芬的爱情让他在痛苦的地狱中,独自在音乐殿堂里幸福地歌唱。

贝多芬困难的爆发点——双耳失聪。双耳失聪对音乐家而言是致命的打击,贝多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他的指挥乱成一团。在浮躁的心理支配下,贝多芬并没有屈服,而是渐渐找到了新的出路,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安慰和新生,创作出《田园交响曲》。贝多芬在人生的困难面前,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而是将命运的不幸与生命的坚强融入到创作中,融入幸福的音乐河流中。

三、艺术解读人生

名人传贝多芬读后感300字 篇7

暑假,我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贝多芬。他对音乐非常热情,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灾难还是降临到了他的头上,18,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这种对生活对命运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读了贝多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样是很不幸的,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命运的不公没有让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于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终成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

贝多芬和海伦凯勒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磨难,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精神――永不向命运屈服!同学们!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理想。

[名人传贝多芬读后感300字]

贝多芬的三个唯一 篇8

最近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京首演贝多芬唯一的歌剧作品《费德里奥》。在某些体裁上,这位“乐圣”确实只创作过“唯一”一部,如,芭蕾舞剧音乐序曲《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三部“唯一”的作品,不仅被载入音乐史册,而且是世界音乐舞台久演不衰、常演常新的经典。

贝多芬“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被称作世界著名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作品以辉煌的配器、复杂的技巧、如歌的旋律、优美的和声以及自由的华彩等多种手法,使其成为世界小提琴文献最可宝贵的珍品。该作完成于1806年,题献给青年时代的朋友斯蒂芬·F·勃莱宁。全曲充满着贝多芬《第四交响曲》般的明快欢腾、青春活力,表达了作曲家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但在最初上演时却受到了维也纳听众的批评。1814年在伦敦经作曲家门德尔松指挥、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约阿希姆领衔的精彩演绎,这部伟大作品从此流传开来。已故著名当代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对这部作品有深刻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对这部作品的内容有了亲切的感受。后来,通过有意识地分析以前凭直觉学来的东西,有关这部作品的结构概念就形成了。因而我对这部作品的演奏也就更有权威性。……它就像一件有着特殊意义的纪念品,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显得珍贵”。

贝多芬“唯一”一部歌剧《费德里奥》,为光辉歌剧史增添了荣耀的一页。许多世界著名作曲家一生未曾写过一部歌剧,如,钢琴诗人肖邦一生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但在歌剧面前望而却步;为世人留下大量音乐作品的勃拉姆斯幽默地说过,写歌剧与结婚一样艰难(他一生没有结婚)。贝多芬也并不擅长写歌剧,在他大大小小各种体裁的作品中,歌剧作品只有一部《费德里奥》。贝多芬曾经称赞莫扎特歌剧《魔笛》“是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歌剧”。世界上有些事情可谓无巧不成书,这也是一次有趣的巧合,恰好是《魔笛》脚本的作者委托贝多芬创作了《费德里奥》。瓦格纳曾高度评价贝多芬《莱昂诺拉》第三序曲,他称这部影响广大的歌剧序曲,显示出它是无与伦比的德意志音乐风格的交响曲,“你会立刻感到这位大师一定曾经觉得有多少束缚和阻碍,以至几乎任何地方都不能充分发挥他的力量。因此,仿佛是为了充分施展他的才能,在最后,他用了几乎全部的生命力投身于这一序曲,并且使它直到现在还是空前的具有深意和雄浑无比”。

贝多芬“唯一”一部芭蕾舞剧音乐序曲《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采用奏鸣曲式,十六小节的引子为C大调,速度为慢板,3/4拍子。整个乐队用强烈的音响奏出象征普罗米修斯角色形象的和弦音响后,双簧管奏出歌唱性的主题,象征人类的诞生。全曲包含一首序曲和18段音乐,这部作品在音乐会上也在频繁上演。

读名人传——贝多芬传有感 篇9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法国著名的文学家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用感人肺腑的笔墨让我看到了被称之为英雄的他们,与命运的抗争,他们不卑不亢,为了追求理想与信念,长期忍受着苦难,为追求真善美,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其中《贝多芬传》让我尤为感触。

贝多芬,德国伟大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学派代表之一。法国著名的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贝多芬传》一书讲述的就是关于他的故事。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和变革的时代,他的家境贫寒,家里主要靠父亲来挣钱养家,但是父亲脾气暴躁,嗜酒如命。母亲是个女仆,但却在贝多芬17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贝多芬的名字是由于他与祖父长得极其相像的缘故而起了与祖父一样的名字——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其祖父也给了他在音乐上的很多启蒙与教诲。可以说家庭因素让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有了很多的灵感与启示。在母亲去世后,贝多芬负起了照料全家的责任,还肩负着两个弟弟的教育之责。

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贝多芬辗转来到了维也纳,开始了他最辉煌的音乐之程。在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被社会承认,本该是无比幸运了的时候,然而痛苦的现实又在向他敲门。贝多芬27岁时患上了耳聋病,耳聋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特别沉重的打击,就如同画家的眼睛失明一样可悲。饱尝耳聋的打击折磨、爱情的失败,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他摆脱了这些令人窒息的痛苦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音乐创作中去,他的心灵在呼唤着他把伟大的音乐奉献给全人类。

在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精神文化极其贫乏的今天,我很难看到像贝多芬一样勇于和命运抗争,不肯屈服于命运,最终改变命运的人。他的勇敢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得到,但他的精神却是可以让人们所学习的。贝多芬坎坷的一生以及强烈的孤独感,给予了他在一次又一次沉重的内心打击下创作音乐的灵感。这似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欢乐颂》就是这样形成的。在跳跃的音符之间,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期的痛苦与贝多芬对真善美的憧憬,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人们舍去信念,忙碌的为物质生活拼命追求的样子。究竟是什么让现实的人们没有了最初的信念,没有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与精神。

近年来,大学校园中不断出现了大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自杀或谋杀他人的事件,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显现出来的往往是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缺陷的问题。很多人在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失去了理智,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他们并不是生活得不够好,或许应该说他们生活得太好了,以至于在生活上出现问题的同时,他们完全失去了应对的勇气与理智的选择。在此同时,也反应出他们个人信念的问题。我认为一个人的信念是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

名人传之贝多芬读书报告 篇10

——《名人传》之《贝多芬传》读书报告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是一生经历重重磨难的贝多芬不屈的呐喊,来自内心深处对命运的抗争。一个一生都充满不幸的人,竟然创造出让无数人都为之震撼,感动的作品,那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在说一些什么“不是自己不努力,只是因为命运对我不公平“之类的话。与其花时间在埋怨毫无意义的东西,还不如像贝多芬一样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东西,让人生的光芒不会因命运的阻挠而失去光辉,就如同贝多芬一样,扼住命运的咽喉,也许苦难会造就不一样的精彩。

贝多芬在即将面临失聪的时候,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多祝福你能常在我的身旁!你的贝多芬真是可怜已极。得知道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同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化……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免我心爱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在伤心的隐忍中找栖身!固然我曾发愿要超临这些祸害,但又如何可能?” 这是贝多芬写给友人阿芒达牧师的信。面临失聪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就好像雄辩家失去了说话的能力,摄影师失去了光明,这对于贝多芬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在此,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世界的可怜和自私。是的,在贫困,失恋的重重打击之下,贝多芬再次承受如此大的痛苦,这是上帝给他开的玩笑吗?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由此看来,苦难是每一个想成为伟大的人必须经历的一关,就好像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这样写道: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贝多芬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成功的创造出了《第九交响曲》,这一部激励了许许多多处于逆境之中的人,以高昂的精神与命运做抗争,不屈不挠。在此,我们在逆境到来的时候,是否会想得更加明白,透彻呢?

老子曾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苦难是坏事吗?不一定。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态度看待苦难。顺境可以使我们在安全的环境之中成长,但是逆境可以使人在自我实现之中成长,有一句话说对手是推向我们成功的另一只手,苦难的降临让我们感受到人生拼搏的意义。没有苦难,哪有战胜苦难之后的成就感?没有苦难,我们怎么能感受到来之不易的简单的幸福?没有苦难,又应该到哪里吸取我们成长的养分呢?试想一下,如果贝多芬的没有经历过重重的曲折,他又怎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呢?《命运交响曲》的诞生绝不是偶然,是对人生大彻大悟之后一种诉说,讲述着一个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苦难的到来,不仅促使贝多芬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更造就了贝多芬顽强不屈的精神气质。他不仅有对命运的不屈,更有对强权的蔑视。在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像我和歌德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时,这般君侯贵胄应当感到我们的伟大。昨天,我们在归路上遇见全体的皇族。我们远远里就已看见。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对他说尽我所有的话,不能使他再走一步。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望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尔夫对我脱帽;皇后先对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认得我的。为了好玩起见,我看着这队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站在路边上,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我大大地教训了他一顿,毫不同他客气……这是贝多芬在书信中写到与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亲国戚时的情景。君主与公卿尽可造就教授与机要参赞,尽可赏赐他们头衔与勋章;但他们不可能造就伟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临庸俗社会的心灵……伟大的心灵不是别人能够赋予的,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唯有在经历过人世间种种磨难之后,我们才会拥有那强大的心灵,就好像贝多芬,虽然没有崇高的地位,但是他拥有贵族所没有的一颗超临庸俗社会的心灵。

在物质层面上说,贝多芬是贫困的,潦倒的;但在精神层面上讲,他却比绝大多数的皇宫贵族要富裕得多。我们一生究竟要追求什么?物质上的财富,还是精神上的满足呢?答案很多人都十分清

楚,但又有多少个人能够做得到呢?说得容易做的难。房子,车子,成为现代人梦寐以求的物质财富,为此不仅牺牲自己,沦为房奴,车奴。我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追求这些是为了什么?房子车子只是我们追求幸福人生的一种手段,当我们把手段变成目的之后,我们人类自己就降格为一种工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至今耐人深思的观点,即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换句话说,应当以人为本,人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福祉,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康德提出尊重他人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为,人应该尊重别人的感受,而不是视他人为便利自己的工具。所以,我们人生追求的东西,是以人为最终的价值取向的。从贝多芬的作品中,我们能够听到贝多芬一声一声的呐喊,同样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所以说,贝多芬在精神层面上比很多人富有,也许我们能够体会到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的价值。

贝多芬在经历种种磨难时候,不仅在于命运抗争,他仍然是对现实生活带有希望。他生活在启蒙运动时代,燃烧着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拿破仑通过战争,把法国的启蒙思想传播到全欧洲,贝多芬同样接受启蒙思想的洗礼,是一个拥护民主,自由的人,发对专制,压迫。他之前崇拜拿破仑,为拿破仑创造了一首《英雄交响曲》,以表彰拿破仑对欧洲民主进程所做的贡献。但是,当他知道拿破仑称帝之后,毅然撕毁了《英雄交响曲》最后把乐曲转献给心目中的无名英雄,他是不会为专制服务的。苦难并没有消灭贝多芬灵魂,他仍然是一个信奉

民主,自由的音乐家,他不为强权,敢爱敢恨,英勇无畏。

在世界音乐史上,贝多芬是一座高峰。艺术上的高峰不容易跨越,他既是把古典音乐推向巅峰的音乐家,又是开创浪漫主义音乐先河的人。贝多芬的乐曲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声,受海顿,莫扎特,歌德,席勒影响颇深,崇尚法国大革命,关注个人自由和尊严,在音乐上勇于创新,开阔了奏鸣曲,交响乐,协奏曲和四重奏的范围,并把声乐和器乐结合起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贝多芬是伟大的,但他的伟大绝不仅仅在于他的音乐能够振奋人心,也在于他与命运抗争一生给人的精神力量,一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让他征服我”给人一种无所畏惧的震撼力,连命运都不能让他屈服,他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他用行动证明了我们的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是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的。

贝多芬永远只有一个 篇11

有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批客人,那是几个当时入侵奥地利的法国军官。当他们发现公爵家里住着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贝多芬时,立刻无礼地要求贝多芬出来给他们演奏。起初,贝多芬不明就里,便带着自己新写出的曲子兴致勃勃地赶到客厅。可当他得知听众的身份时,贝多芬马上拒绝了公爵的要求。这让公爵恼羞成怒,为了逢迎那些侵略者,他竟板起面孔,企图通过爵位的尊严,迫使贝多芬改变自己的意志为他们演奏。贝多芬愤怒到了极点,拿起自己的乐谱就往回走。回到住处,他一脚踢开大门,立即把公爵送给他的塑像摔在地板上,然后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忿然离去。

第二天,公爵收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你之所以成为公爵,只不过是由于你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在过去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贝多芬用这封信,表达了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骨气与尊严。今天,“贝多芬永远只有一个”这句话,几乎成了一切艺术家的尊严和人格的“代名词”。任何高贵的出身,都不过纯属偶然,而卑贱者通过自身的奋斗,却能创造出高不可及的业绩。

读《名人传DD贝多芬传》有感 篇12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一个平民家庭,父亲管教严厉,由于他自己的天赋和后天的勤奋,贝多芬从8岁起就登台演出;11岁时,他加入了戏院乐队;13岁时,他被任命为宫廷剧场首席小提琴师。成年以后,贝多芬名气已经传遍全国。然而,厄运突然从天降临,他的双耳失聪了。但坚强的贝多芬扛住了,最终战胜了一切厄运。

贝多芬一生是痛苦的,但他又是幸福的。他所写的交响曲流传至今,脍炙人口。而他的名字,也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反观于我,生活的这么幸福,不用出去赚钱就有吃有喝。他小时候不愿练琴,可是因为父亲的严厉管教,不得不弹,其中的艰苦可想而知,但他坚持了下来并最终站到了世界音乐的巅峰;而我是自愿学琴的,没有人逼我。我在想,如果我不坚持弹琴的话,最终将一无所获。我在心里默默的说,我要学习贝多芬那种不怕吃苦的精神。

贝多芬读后感 篇13

跟随着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的脚步,怀着一颗高瞻的心去拜读贝多芬的一生。我悄然合上书时,我猛然发现我们往往只被他创造的辉煌所吸引,对于贝多芬的细致的一生,我们还是一知半解。

作为一个名人,贝多芬一直不被人了解,因此他从来都不能诉说自己的苦难。

贝多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一生都背负着无数的压力——社会舆论,家庭,健康.....重重叠出。他生活在成功与苦难交织的世界中。由于不幸的耳聋,他很难与别人交流,当然他也不想与别人交流。他既高傲又孤僻,永远的寂静既使他安静又使他烦躁。因此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他的音乐中去,年轻时,他是有多高的热情,在他的作品透露着生命的新鲜与狂热,似乎这就是他的语言。他似乎已经迎来了成功,然而接踵而来的却是灾难。更多的疾病,无穷无尽地折磨着他。尽管是这样,他仍旧大胆放诞,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感言,蔑视世俗。晚年的他一贫如洗,不断举办音乐会带来了声誉却没有带来金钱。就是这时他完成了欢乐颂的作曲。

罗曼罗兰用一句话总结了贝多芬的一生:有痛苦换来欢乐。

当我们去倾听贝多芬的名曲时,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贝多芬展现在你的面前:他已经将自己精神和血肉熔进了音乐中。当我们听到《第五交响曲》时,你会觉得里面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并抗击着;也恰如《英雄交响曲》所倾诉的,贝多芬的一生就像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静如水的早晨,但转眼间就有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可怕的静默,黄昏降临,雷雨经过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蓄满闪电,夹带着暴风雨。又突然,风狂骤雨之际,黑暗裂了缝白日的明媚又还给了大家。

贝多芬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他一直被卷入激情与哀伤的漩涡。在生命落幕时,他还幽默地说:“看啊,喜剧收场了。”

寻访乐圣贝多芬的足迹 篇14

这个交响曲让我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感受到音乐对人类心灵的巨大力量。我立志要从事音乐工作,于是我在中学毕业后选择了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但事与愿违,由于我急于想脱离我那时钢琴仅处于初学的水平,以便能早日弹奏贝多芬的作品,在深夜加班练琴,触犯了校规并被剥夺了我应有的练琴权利,一气之下离开了音乐院(休学),去滇西服役,做盟军(美军)军官的翻译,后来转入昆明西南联大学外国文学。我“身在曹营心在汉”,心里总抱着有朝一日再回青木关复学,继续实现学习我所热爱的贝多芬音乐的愿望。但命运又跟我开了一次玩笑,我进了西南联大后,那里的民主空气和自由的学术风气吸引了我,后来我被卷入昆明“一二·一”反内战学生运动,目睹同学被国民党特务军警惨杀,于是我就不忍心离开曾患难与共的西南联大的同学了。

我虽离开了国立音乐院,并没有离开过音乐活动。大学时代,我一直在与学生运动相结合的群众歌咏运动中当合唱指挥;在昆明西南联大和后来在北平的清华大学,只要听说哪儿有贝多芬的音乐会,我必定设法前去聆听;甚至在“一二·一”反内战学生运动中,我受了贝多芬第七交响乐的感应,写出了死难烈士的“送葬歌”,这首歌至今在昆明青少年中传唱。后来别人送我一架破旧的手摇留声机,有了借来的一些唱片,从此我便“沉溺”于音乐的海洋。一套克莱斯勒(Kreisler)演奏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快转唱片,不知被我听了多少遍,我很早就可以把它从头到尾背出来。

大学二年级选修第二外语时,同班同学都选了法语,唯独我选了德语。因为我所崇拜的大音乐家贝多芬是德国人。自然而然,这位伟大音乐家的祖国--德国便成了我所梦寐的地方。解放前,去德国对我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解放后,这个梦实现了。北大派我到民主德国留学,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德国文学。在莱比锡我学的是文学,但心里永远割舍不下的是音乐和贝多芬,在那里我不放过任何听音乐的机会,去寻找贝多芬的足迹。

我留学的莱比锡是一个充满音乐的城市。但在那里却没有多少贝多芬的足迹。贝多芬只在26岁的时候去柏林作旅行演出时路过莱比锡。历史上没有贝多芬在莱比锡举办音乐会的记录,也没有他与当地音乐家交往的记载。莱比锡有一个至今还存在的叫做“布赖特科普夫和哈尔特儿 (Breitkopf&hartel)”的音乐出版社,这是贝多芬生前出版作品最多的出版杜之一。我们可以读到许多贝多芬与这个出版社老板的通信。此外,贝多芬在世的时候,莱比锡有过一份叫《普通音乐报》(A11gemeine Musikalische Zeitung)的报纸,它经常追踪这位作曲家作品的演出,并刊登评论。但那是19世纪初时候的事,这份报纸现在只能在图书馆的故纸堆里找到了。

真正要追寻贝多芬的足迹,就要去他的出生地波恩和他毕生工作的城市维也纳。但当时是冷战时期,东西德还没有统一,我根本不可能从莱比锡到西方去追寻贝多芬的足迹。在莱比锡留学期间,寻找贝多芬的方式,只限于经常去听贝多芬音乐作品的演出和搜集对贝多芬有过影响的其他音乐家的有关知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才有机会去波恩和维也纳,其中有几次是专程为了了解我毕生崇敬的这位音乐伟人而去的。

50年代初我刚到战后满目创痍的莱比锡时,就知道这里有一个知名的乐队——格万特豪斯乐队,还有个贝多芬称为和声老祖宗的近代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梯安·巴赫曾经工作过的托马斯教堂。这两个音乐圣地成了我经常涉足的地方,这两个地方是也我从宿舍到课堂的必经之地。这样的涉足和拜访,可归入我寻访乐圣贝多芬的足迹的一部分。我在格万特豪斯乐队听到了许多我过去没有听过的贝多芬作品,在托马斯教堂直接加深了我对巴赫的了解,这有助于我对贝多芬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在莱比锡学习期间,格万特毫斯的常任指挥是世界级的指挥家——捷克人康维契尼。他定下规矩:每年元旦上午都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市民随便来听,不用买门票(现改为除夕演出,要买门票)。我在莱比锡的四个元旦,都是在听康维契尼指挥的“贝九”中渡过的。记得每个元旦早晨我都准时起床,梳好头,打好领带,穿上深色礼服,擦亮皮鞋,啃上几口面包,就坐上电车,听演出去了。

我一生听过多次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演出,更听过数不清的由许多著名指挥家和世界著名乐队演出的“贝九”的磁带和音碟,但我对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队的演出情有独钟。不光是由于我与这个乐队有过四年姻缘,主要还是因为这个乐队演奏出的“贝九”在速度和力度上、在对“贝九”的解读上,恰到好处,或者说更符合于我对“贝九”的理解。此外,格万特豪斯乐队还得天独厚,有个“近水楼台”,即世界闻名的“托马斯教堂(男童)合唱团”(Thomaner Chor)。我在莱比锡听到的由康维契尼(Franz Konwitschny)指挥的四次演出,每次“贝九”第四乐章都有童声参加的合唱演出。童声和女高音基本上属于一个音区,但音色不一样,女高音的音色明亮,童声柔和温暖。有了童声参加,终曲的合唱好像是来自九天之上一群天使的声音,使得这个终曲显得格外纯真与崇高。

我归国后曾两次重访莱比锡,每次都有机会到新建的“格万特豪斯音乐厅”去听音乐。一次是在我与这个城市阔别了25年以后,即1983年秋在魏玛”德国古典文学研究所“工作期间,另一次是在1996年去莱比锡参加我的老师汉斯·迈耶的学术成就研讨会期间。

我在新格万特豪斯音乐厅的休息厅里,看到了雕塑家克林格尔(Max Klinger, 1857-1920)塑造的著名的贝多芬塑像,这是一个世界闻名的雕塑艺术品。这个塑像主体质料是白色大理石,但座盘是用各种颜色的大理石镶嵌起来的。塑像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象征意义,但总体上克林格尔的这个作品表达的是,贝多芬的音乐是美和力的完美结合。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塑像是在波恩贝多芬故居里摆的一件复制品,塑像在故居后院的一片用矮篱笆围着的草地的尽头,它被锁在一间小屋里,参观者只能远远的从小屋的玻璃窗里看到贝多芬的头。

我真正寻访到贝多芬的足迹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是在1987年,应奥地利教育部的邀请,我率领一个德语教师团到奥地利学习。我利用学习团自由活动的时间参观了贝多芬住过的地方。第二次是1988至1990年在巴伐利亚州拜罗伊特大学教书的时候,曾去过波恩贝多芬故居三次。第三次是1996年到莱比锡开会,会后专程到维也纳去寻访第一次没有看过的贝多芬的足迹和莫扎特的家乡萨尔茨堡,路过波恩时又第四次去访问了贝多芬的故居。

这期间我去过海利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这是贝多芬创作D大调第二交响曲和出现耳聋现象绝望而写绝命书的地方;去过贝多芬写《英雄交响曲》的地方;去过据说是贝多芬常去散步的树林和小溪,现在命名为贝多芬小径(Beethovengang)。他在那里得到了写《田园交响曲》的灵感;他去世时住的舒瓦茨施潘尼寓所(Schwarzspanierhaus, 意译为“黑色西班牙人寓所”)。可惜原寓所在二战中被炸毁,现在虽然重建,但楼房面目全非。贝多芬住得最久的地方是在维也纳大学对面称作 墨克尔巴斯台(M鰈kerbastei)楼的第四层,现在也是收藏贝多芬遗物最多的纪念馆。

贝多芬死后,维也纳万人空巷送葬,下葬的地方是卫灵公墓(Friedhof Wring)。 舒伯特在贝多芬1927年死后一年去世(年僅31岁)。根据他的遗愿,他的遗体被埋葬在贝多芬的旁边。现在这两位伟大的音乐家的遗骸都迁到维也纳的“中央公墓”(Zentralfriedhof)去了。当我看到了贝多芬最后的寓所,便产生了想去寻访卫灵公墓的强烈愿望。我沿着贝多芬出殡时送葬队伍走过的大街,找到了卫灵公墓。但到了那里,墓地大门紧闭,不能进去。我在一个土耳其小孩的帮助下,透过围墙的上方看到墓地。公墓面积不大,我按书上见过的图片,确定了位置,看到一排坟墓边上空出了有两个墓那样宽的地段,我敢肯定那里原来是贝多芬和舒伯特的下葬之处。

贝多芬的和舒伯特遗骸是1888年一起迁移到维也纳的中央公墓去的。我第一次寻访时到了公墓入口,把口袋里奥地利教育部发给我们作生活费的先令拿出来,买了两支玫瑰花,准备献到贝多芬的墓上。我的一位好心同事劝我不要花这个钱,她说:“你不要把宝贵的外币扔到水里去!”我当时无言以对。当我们到了墓地,献上了那两支玫瑰,向墓碑鞠躬时,来了一大群日本人。他们每人都抱着大捧的绚丽花束,肃穆地献到贝多芬墓碑的前面。我的同事看到了这一幕景象,悄悄对我说“你做的是对的。”那时我没有钱,第二次我和妻子同去,手里的钱比较富裕。我们买了三束,每束五支红玫瑰,不仅献给了我们一家共同景仰的贝多芬,而且还在莫扎特的衣冠冢和舒伯特的墓前各献上了一束。

1996年去莱比锡开会时,我专程和妻子去拜访了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的地方巴登 ( Baden ),还一起去贝多芬创作《田园交响曲》的地方 ——贝多芬小径,这里的绿树和小溪使我们流连忘返。

1988-1990年我三次参观了贝多芬故居,每次都在探寻:贝多芬在此处呱呱坠地后,他是在怎样一种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中和在怎样的一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在音乐上又是怎样达到如此博大精深和炉火纯青的地步的?论人文环境,比起那时来现在当然是换了人间,但人间不管怎样地在换,德国还是德国。故居周围的自然环境必定也会和过去大不一样了,但莱茵河毕竟还是像过去一样静静地流淌,河两边的山峦谅来还是和那时贝多芬所看到的不会有什么变化。我一直想从这些不变的景物中更多地体会贝多芬之创作崇高和伟大的原因。

国内把贝多芬尊称为“乐圣”。这个称号对贝多芬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他的音乐博大精深和对世界影响巨大而深远,与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对世界的影响的巨大而深远媲美,的确称得上是一位音乐圣人;第二,贝多芬有着和他的音乐一样崇高的人品。

贝多芬的音乐和一切高尚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洗涤人的灵魂;可以催人向上,远离浮躁;可以给人以力量,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可以使人在平凡的生活中领略到不平凡的生命的真谛,发现另一个精神世界,而且常听常新。贝多芬在他的遗书中说“不是金钱,只有德行,才能使人幸福。”

上一篇:美就在身边的作文800字下一篇:介绍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