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读后感: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言(共4篇)
初一年级读后感: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言 篇1
这些在许多年前触动我灵魂的文字,在此时读来,仿佛是那么的不合时宜。当我们的生活被ipad、iphone、微信、微博……这些关键词所裹挟的时候,苇岸,永远地滞留在上个世纪,甚至,更久远的年代,为他所深爱的大地唱出生生不息的赞歌。在此时读苇岸,恰如他所说,读一本书,将满是尘埃的头脑洗干净。
他与我们是那么的遥远,然而,作为一个爱惜驴子与赞美羊群的憨厚的浪漫主义者,他与大地,又是多么亲近。他对托尔斯泰的评论,用在他自己身上,也是那么的恰如其分:外在物象最直接的描写,在反映与被反映之间是最短的距离,最自然的词汇像流水那样随低地而行。
对于大地上的那些事情,苇岸是一个细致入微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蚂蚁、鸟雀、蜜蜂、星星、白桦林、玉米……他带着一种科学精神描述蚂蚁巢穴,“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或松疏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只黑色花朵”。这样的文字让我想到法国人布封,热烈的昆虫爱好者。在《鸟的建筑》里,他像鸟类学家一样向我们讲解不同鸟类的各种筑巢方式。对于一年四时变化,他像一个气象学家一样,在每一个节气的同一时刻,面对同一片土地,拍下照片并且文字记录,带着一种庄重的仪式感,以一位忠实的大地观察者的身份存在。
不难看出,他笔下的大地,跟中国古诗中的自然相去甚远。他没有寄情山水的逍遥,也没有身处田园的闲适。他笔下的大地,有关泥土,以及从泥土中诞生的生命。他说,能够战胜死亡的事物,只有泥土。透过苇岸那些朴素的文字看过去,我们看到的不是王维,不是李白,而是这样一些闪烁的身影:梭罗、托尔斯泰、普利什文、纪伯伦、利奥波德……在谦卑、朴实、简约、平淡,甚至可以说缺乏激情的文字中,他让石头回归石头,花朵成为花朵,物象回到它们自身。他具有这样一种土地道德,用利奥波德的话来说,“土地道德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含着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正是怀有这种尊敬,对于人所避之的胡蜂的空巢,他说,“这是我的家徽,是神对我的奖励。”他描写白桦树,“正与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正是由于每棵树都正直向上生长,它们各自占据的空间才不多,它们才能聚成森林,和睦安平地在一起生活。我想,林木世界这一永恒公正的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适用。”他像梭罗一样崇尚劳动与实干。他说自己有个愿望,一周中,在土地上至少劳动一天。“每一个人都应当与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
对于现代文明带来的破坏,他更多的是忧思和哀伤,没有征讨与激烈的攻击,就连对抗,也是那温和的慢生活,他说他行动的缓慢,正是与现代文明对抗。他吃素,为了减少对世界的掠取。这样一个内心温柔的人,势必被点滴的人性的温暖所触动。小镇人在街上相遇,大都要伸出双手握在一起,他把这寻常的一瞬,看作是小镇的灵魂。
他的文字就是他灵魂的闪光。正是如此,它们是本色的,谦卑的,甚至,有时候是乏味的,中国文学里我们随处可见的聪明、美景、意境、技艺、趣味等等,统统被他所摒弃,唯有他那与万物荣辱与共的灵魂所散发的光芒闪烁。
他这样描述放蜂人:“放蜂人也是世界上孤单的人,他带着他的蜂群,远离人寰,把自然瑰美的精华,源源输送给人间。他滞于现代化进程之外,以往昔的陌生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他孤单的存在,同时是一种警示,告诫人类: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
我想,这样的描述,也恰适合他自己。如今,他已经永远地滞留于上个世纪,离我们越来越远,他永远也想象不出,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忙碌而贫瘠。因此,我们将越来越思念他,我们将一次次地,沿着他那像流水般随低地而行的文字,溯流而上,去寻找失落的故乡。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篇2
小学就开始写日记,却一直不知道日记怎么写。后来,渐渐明白,日记就是记录进入视线留下印象的那些事物事件。我一直很疑惑男人怎么写日记,他们怎么看待每一天的生活,他们是否会在日记里记下一天的鸡零狗碎。苇岸的日记告诉我,一个有自然属性,农民属性,诗人属性的男人怎么看世界。他的笔下,是一个广阔、原始、安静、温柔的世界。他写自然,大地,野火,麦田,他写看到麻雀时的感动和反省,他写自己的愿望是每周有一天在土地上愉快地劳动。
苇岸能在自然万物中看到无限美感,他写《二十四节气》,一年中,不同的节气在固定的地点,拍下麦田和树木的照片。经由这些照片和文字,我重新认识二十四节气,麦田原来这样美,四季原来这样变化,节气原来有这样重要的意义。他写对自然的三大发现:黄河水是温暖的,白桦有体温,野火逆风而行。这样的发现,是多么简单却又多么难得的发现,必须得有细腻的心,温柔的眼,触摸的手才能发现。我是不能发现这些了,我甚至不习惯于光脚踩在泥土上,我体会不到苇岸的感觉,“我有意光着脚,踩在松软、湿润、略带凉意的土壤上,我感觉我已与大地溶为一体。人早已与土壤隔绝,人再也体会不出此刻的幸福感。”我就是那个踩在泥土上感觉不到幸福感的人。
看着苇岸写的日记,惊叹于语言的简约而质朴,同时精准,而且有一种诗意的美。他写刚刚来临的冬天,“季节像一匹衰老的马,已失去光泽。这时的冬天好像是一个终于到达目的地的客人,开始安顿下来。天气总是摇摆在阴与晴之间,太阳形同虚设。灰蒙蒙的环境与背景,使任何一种颜色都鲜艳。”看着这些文字,真的是不由拍案叫绝,简单几句话,描写出一个黯淡的冬天。
我想起我小时候写的日记,为了凑字数,会写出“万里无云,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类似的错误句子,觉得无事可记,就编造帮老奶奶过马路的故事,故事编完了,就开始记无聊的流水账。看完苇岸的日记,我就想,如果小时候我就知道日记应该这么写,我的世界会不会有趣很多。
初一年级读后感: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言 篇3
他的这些朴素的观念使他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使他开始惧怕新世纪工业大发展的到来,使他在自然和自身发展之间做着挣扎,也使他留下了这样明亮真切的文字。
人们脚下这块神奇的土地——自从人类渐渐从农耕社会走向远离与土地接触的生活,自从人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遗忘了她,毁灭着他,就一直在哭泣。而苇岸与他人不同,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通过感悟,他听到了大地母亲的哭诉,感受到了她的脉搏,理解她的痛楚。苇岸的笔下,转述的是大地的倾诉。
《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篇4
1.明白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即善待自己的道理。
2.品味文章洗练精当的语言。
3.激发大家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学习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苇岸,原名华,散文家。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因病去世。
二、你会读吗?
鹞子鹧鸪贫瘠
飒飒汲取梭罗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挥霍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划出意义深刻的句子。
思考一下:这篇散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四、分析课文
(一)片段一
作者是由什么事物而引发的思考?又由此联想到什么?
动脑筋
1.鹞子为什么徒劳盘旋?
2.从梭罗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片段二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请从原文中找出)
明确: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他的生命的关系。
动脑筋
1.人类和地球是什么关系?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
2.体育比赛的比喻为了说明什么?
3.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
五、想一想:你身边有这样的事情吗?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六、请设计一条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标语。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共在一片蓝天下,让我们采取新行动保护和净化我们的地球。
地球是万物生灵共同的家园,共生共荣来自万物的和谐。
拯救地球,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
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早一天保护环境,多一份生命保证。
保护碧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
【初一年级读后感: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言】推荐阅读:
初一暑假读后感09-08
初一雷雨读后感12-28
初一狼图腾读后感07-12
初一课文的读后感07-17
初一《苦菜花》读后感05-20
《青铜葵花》读后感初一作文08-28
初一读后感600字以上09-06
初一《秋天的怀念》优秀读后感07-02
爱的教育初一学生读后感06-09
《繁星春水》读后感400字初一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