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座谈会讲话

2024-06-30

青年座谈会讲话(精选8篇)

青年座谈会讲话 篇1

李德进同志

在“五四”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1年5月4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是年轻人的节日。首先,我向你们表示节日的祝贺!我也非常高兴能听到大家的工作感受,并和大家座谈交流。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对青年的成长讲到“三个结合”: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昨天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与首都青年代表座谈时,也对青年同志们提出了“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要自立、勇奋斗”五点要求;在2009年磁县青年干部学习研究会成立时,我曾讲到“五个正”,要求青年干部“信正理、走正道、干正事、主正义、养正气”。下面,结合胡锦涛总书记“三个结合”和温家宝总理的“五点要求”,以及磁县的年轻干部思想工作实际,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求真知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讲到学习的问题,不论是 1

“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还是“善学习”,都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对青年同志加强学习的要求和期待。但当前更重要的问题是要强调学习真知。知识本来没有本性,也不存在阶级性,但是用在不同人的身上,不同的地方,给社会带来的效益、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不缺乏知识,但是缺少真知;不缺少学识,但缺少智慧;不缺少书本,但缺少创新。现代信息社会,各种信息鱼目混杂,如何在这个纷繁的社会中学到真正的、有用的、有益于社会和自己的知识,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对干部能力的一种检验。希望大家在学习方面有取舍、有选择、有甄别,真正做到“求真知”,学习真正有用的知识。

二、行远志

大家都有理想,知道立志,但“志”光“立”是不行的。要立志,更要践志、行志,志向需要在行动当中去实践、落实、践行。在志向上既存在长远、中期和近期志向的问题,也有事业、个人和家庭志向的问题。究竟要立什么志,确定什么理想和奋斗目标?我觉得不应该是当多大的官、拥有多少钱,更不是能成为社会追捧的对象,这不应该是志向。志向应该是如何做事,如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大家、有益于百姓、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需要大家认真思考的。解决了立什么志,那么就需要怎么去践行和落实自己的志向,去追求自己的志向。我们不仅要“立”,而且要“践”、“行”,努力

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奋斗的目标。

三、勇磨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过实践、锻炼、担当、吃亏、奉献、委屈,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完整、很难成熟的。磨砺包含着痛苦,包含着舍弃,包含着失去,包含着不理解,甚至包含着锤打。年轻干部就应该在实践工作当中勇于接收这种挑战,承受这种考验。

四、交诤友

在人的一生中,“朋友”可以有很多,有学友,有战友,有酒友,有网友,有牌友等等。这些众多的“友”中,哪些是真正的朋友,哪些是对自己人生有益的朋友,需要大家甄别。年轻的时候可能觉得朋友越多越好,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慢慢体会到不是朋友越多越好,而在于真正的朋友有多少。希望大家在“交友”、“选友”中一定要慎重,多交真正有益的朋友。

五、铸品格

品格需要塑造,但光塑造还不够,还需要“铸”,就是要“熔炼”、“熔铸”。特别是磁县是“陶冶”的发源地,千年不熄的窑火和由土变瓷的生产过程,成就了陶冶情操的由来。磁县的干部应该在陶冶情操、熔铸品格这个方面做的更好。品格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温家宝总理讲到道德,就是要懂得真善美,承担社会责任。总理的要求是对全社会来讲的。我理解,对

全社会来说,讲道德是普遍的要求;但是对磁县的青年干部来说,我们不仅要讲道德,更要把讲道德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融入成自己的品质,进而升华为品格。希望大家都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争当先锋、争当模范,干出成绩、干出水平。

再次祝大家五四青年节快乐。

谢谢!

青年座谈会讲话 篇2

地点: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会场与会人员:

翟京华北京西城区育民小学

刘学慧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张红北京市北京小学

王秀凤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

李玲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刘利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

申春娟北京海淀区羊坊店中心小学

黄丽梅北京宣武区上斜街小学

刘畅北京石景山区六一小学

逄静北京崇文区第一师范附属小学

尹梅芝北京石景山区教研室

陈先云郑宇王林周国华张%沛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

牛瑞雪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

第一会场

主题一:交流观摩活动的总体印象

主持人郑宇:

很高兴大家来参加这次交流会。我们都参加了江西南昌第一会场的听课活动, 希望各位先从宏观的角度谈谈对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感受, 然后再对自己感兴趣或印象深的课谈谈认识和体会。

陈先云:本着平等参与、提高实效、共同发展的活动原则, 全国小语会对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等不断进行改革, 得到了全国小语界同仁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同。2007年12月底, 在北大附小召开了全国小语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会议讨论通过上课教师可以自选年段, 并可从自选的5篇课文 (精读课、略读课都可以) 中抽取1篇上现场课。所以, 此次观摩活动中有教师教学略读课文, 这在历届观摩活动中属首次。

今天请大家来, 就是想收集各方面的意见, 希望大家重点谈谈此次观摩活动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借鉴, 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李玲:我的第一印象是所有的课都非常实在。以往教师要提前见学生, 所以学生对课文很熟悉。这次则比较自然。学生有些错误或读不通顺的地方, 正好展现了教师指导的过程。有三个课例, 我印象很深:1.词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例如《沙滩上, 有一对天鹅》一课, 教师不但介绍“饮”的各种读音, 而且讲解了它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尤其是“给老师饮水”的例子, 能使学生印象深刻。2.《盘古开天地》一课中, 教师让学生用成语来概括段意, 并要求及时写在书的旁边, 这就实现了概括段落意思和积累语言的目标。3.《小动物过冬》一课, 课文中的三个好朋友常常在一起, 语言时机出现得非常好。

这次阅读教学观摩课, 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不要只注意教案的完成情况。我们设计教学、策划课件、进行授课的真正目的是为学生服务, 而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才华。

我有一个困惑:这次观摩课只安排第一课时, 而第一课时应该有哪些内容, 与第二课时的内容应如何分配?

郑宇:这个问题特别有意义。比如, 第一课时通常要完成新课导入、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等等。对于那些可以灵活机动, 既可以安排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安排在第二课时的内容可以进一步讨论, 但是一节课的教学容量是必须考虑的。观摩课往往又有别于日常的语文教学, 一节课既要有一定的容量, 还要上出新意, 这对上课教师和他们的团队来说是一个挑战。

陈先云: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课堂上应该体现出一个过程。以前的观摩课, 本该需要完成的任务, 有的教师说在第一课时完成了, 或者第二课时再来完成。这样在评课的时候非常困难, 难以把握, 所以, 后来只强调40分钟一个课时。我们在听课的时候, 能否暂不考虑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只界定在课前不接触学生、40分钟内的有效教学上呢?

王秀凤:我们参会的期望值很高, 认为全国性的观摩活动课应该特别精彩和新颖。但听完第一节课后, 觉得太常态了。但观摩课全部听完后, 逐渐有个领会的过程, 反而觉得这样的课有参考价值, 有现实的意义, 在向常态课回归。

刘畅:我感觉此次观摩活动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 明确告诉大家如何实实在在地进行教学;第二, 怎样教学生读书, 提升阅读能力。尤其是听了台湾赵镜中教授的《阅读教学策略》讲座, 更是豁然开朗。阅读教学策略是今后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

刘利:全国小语会举办的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具有权威性。这次没有提前见学生, 比较公平。课风非常朴实, 手段平实, 训练扎实。教师基本功过硬, 教学技能、板书、语言表达等比前两届有很大飞跃。有进步的地方是:实现了向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非常重视品词析句;立足文本, 适度拓展, 教学资源使用比较恰当。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师注重用语言引导学生感悟, 如《七颗钻石》一课,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教师通过语言将学生带到文本中去, 如《圆明园的毁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教师的朗读中, 每一个学生都投入了感情。以前的语文课过度铺垫, 人文性过强, 但学生能力发展不扎实, 此次观摩课普遍重视语言的品味与鉴赏;重视表情达意方法的体会;重视将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体现了听说读写思的过程。如《老人与海鸥》一课中, 教师用“饼干丁”“工资”等一系列重点词语,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中, 教师抓细节描写, (表现在哪儿?说得太笼统, 不清楚) 训练学生的说与思。另外角色置换不再轻易用了, 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开国大典》的教师, 不是直接让学生想象、充当其中的角色, 而是想象旁观者的心情;不轻易联系生活实际, 尤其是一些无法联系实际的神话文章。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多元思维和理解。需要改进的地方:观摩课体现的创新性不够, 应该尝试更多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由于对学情了解不足, 许多教师不敢放手去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平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多为初读课文, 熟悉词句, 疏通文意, 不会承载太多的要求, 因此观摩课中第一课时的实际指导作用不太明确。希望专家能给予一定的指导, 引领语文教师的努力方向。

这次观摩课请来了香港的郑思建老师, 她的课学段特点体现得比较好, 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她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在画画, 但这样做是否符合学科特点?这种方式我们是否可以借鉴?

郑宇:阅读教学的方式本来就应该多样化, 表达对文本内容理解的方式为什么不可以多样呢?低段儿童对文本的理解或感悟常常是心里明白, 但嘴里说不清楚。采用他们喜欢的绘画方式, 把理解融入画中, 学生画的过程, 就是表达理解的过程。学生画完后, 再去读课文, 确实感受到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提高。此外, 这节课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内地教师好像现在也忽视了。

香港的课在教师角色定位、师生关系的把握方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很有启发的。有一个让我感动的小片断, 教师在巡视小组绘画的时候, 一个学生对教师说:“老师, 我不想画。”教师摸摸他的头, 微笑着说:“那你可以指导其他同学画呀。”教师的机智, 以及对学生的包容和尊重, 在这个细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尹梅芝:本次大多数观摩课在年段目标的处理上比较合适, 但有的课年段特点不太明显。很多课的开篇要求学生看教师写课题, 比如《城市的标识》, 这其中并无难字, 所以教师不必带着学生写课题, 应该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来导入。

我们发现, 高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比较滞后, 这与教学是有关系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引起学生的思考。中、高年级的课难以区分。高年级在自主学习的突破上不是很大, 应该培养学生运用一些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真正让学生去质疑的课还是不多。虽然是课前十分钟才见到学生, 但上观摩课的教师应该想办法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有的课没有把握好前后单元之间的关系, 如《开国大典》, 只是就文本而言, 学生很难体会到当时人们参加大典的喜悦心情。其实之前“勿忘国耻”的单元, 本可以作为学习《开国大典》的教学资源, 但教师没有结合获得的资源, 没有让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翟京华:良好的教学质量应该体现在效果上, 应主要看学生是不是在语文学习方面有所得。从教学效果来看, 中、低段显得强一些, 高年段稍稍弱一点。我个人认为高年段弱的原因大多出在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上,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老人与海鸥》, 这两篇课文的共性是沿着情感生发的脉络而来。《地震中的父与子》在教学设计、情感的营造上是比较好的, 但教师把力量全部用在讲父子情上, 有点可惜。其实, 我们将父亲的行为理解为一种信念的力量更为得当, 教师作了颠覆性的平移, 从而淡化了父亲行为了不起的根源。《老人与海鸥》一课中, 正是因为老人爱海鸥如同爱儿女, 所以海鸥才敬老人如敬亲人。教师先说海鸥如何纪念老人, 而轻轻地带过老人对海鸥的所作所为, 就把课文的重点内容忽略了。

我们上课不能仅从教学设计入手, 必须吃透文本, 将教材用好。教法是为内容服务的, 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文本, 但不能背离文章的主旨。这次观摩课欠缺的地方表现为:1.发展语言的意识强于发展思维的意识, 忽视了培养思维、质疑的能力。如《圆明园的毁灭》, 教师可以从思想内容到表达方法很好地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叫毁灭, 不叫毁坏?”“为什么要用很多笔墨先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写毁灭要说不可估量的损失?”2.阅读内容的目标性强于表达的目标性。虽然很多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写一段话, 但往往在即将下课的时候布置, 看不到效果, 也不容易落实。3.引导学生对文章表达方法的体会不到位。4.许多课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性尚不明确。高年段的第一课时应该是初读课文之后, 对课文初步感悟, 整理思路。

陈先云:《老人与海鸥》一课, 引导学生体会老人对海鸥感情部分用力不够, 有舍本逐末之感, 可能是教师希望对文本内容的处理有所创新, 但创新的前提是对文本的正确把握。《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 只是抓住三十几个小时的细节, 却没有抓住文章的整体。第一会场上的课例, 给我的感觉是高年级的课主要在文本的内容把握上出了问题。

黄丽梅:此次观摩课的特点是:教师非常重视朗读,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抓住租界里情景对话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课堂上重视引导学生感悟, 如《花钟》一课中, 什么样的花如何开放, 让学生从多方面感悟, 并提供表达的机会。关注学生的发展, 课堂上师生间的合作体现得很好。特别是香港的课体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大陆的课生生间的合作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缺乏同学之间的互评互议, 没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存在的问题是:对单元主题的运用还不够, 如《开国大典》并非真正让学生认识到课文在单元主题中的作用。如何有机整合课内外的内容, 如《圆明园的毁灭》, 怎样真正寻找课外的资料, 为勿忘国耻做好积淀。随文识字的方法多样灵活, 但如何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 不让情感打断, 是今后需要研究的内容。

申春娟:教师能够根据课文本身的语言特点进行正音、分析字形、认读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意等, 不仅重视理解意思, 而且重视激发情感, 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教师精彩有效的范读, 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许多课设计巧妙, 如《小动物过冬》, 用一个词“商量”贯穿全文;《盘古开天地》课前谈话设计的反义词思考练习, 有效地回应了课文中的反义词理解。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还给学生的问题权, 还给学生的话语权,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语文教学努力的目标。

张红:这次观摩课体现了一种导向:真语文课、实语文课和语文训练课。1.语文训练的意识得到了重视, 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引导学生抓住词语去理解表达的效果。巧妙设计的写话训练, 提示了习作的方法, 也就提高了写话训练的效果。2.重视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 如指导写字的方法时, 连写字的姿势、收拾文具等习惯也照顾到了。3.教师的评价语蕴含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教学《盘古开天地》的教师告诉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是读书的好方法”, 教学《花钟》的教师告诉学生“读书要有疑, 是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老人与海鸥》的教师告诉学生“在学习中要抓住关键词语, 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是好方法”。

几点思考:有些课应该更实在些, 可以注重一课一得, 一节课不可能兼顾太多的学习目标。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有的课堂上, 要么不让学生提问, 要么让学生散着问, 要么设好圈套让学生提问。其实, 最需要的是学生有自己真实想法的疑问, 教师应该教学生质疑的方法。语言的评价和引导角度可以更多元, 在情感评价之外应该有更具体的引导。

刘学慧:从这次观摩活动中可以看出教师越来越重视语文基本功训练了, 对于阅读理解更注重方法的引导, 更注重引导学生品词品句。有两个思考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多留给学生一些沟通、表达的机会。

郑宇:高年段的阅读教学, 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文本思想内容的体验感悟上, 更应该关注文本的表达。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文章条理清楚, 是一篇文学性的描写和说明性的表达有机结合的文章, 表达方法上有许多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 教师不应该只让学生简单地体会、想象, 在人文内涵的把握和文本表达的方式上, 还应该让学生多作一些思考。

逄静:印象:教学做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和读中运用;低年级的课, 教师能把“好理解”“好记忆”“好感悟”转化成“理解好”“记忆好”“感悟好”;注意了板书示范, 如《小动物过冬》一课, 在教“暖”字的时候, 教师能够照顾到学生的视角, 用左手书空, 保持与学生一致的方向书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 教师教“惩处”的“惩”, 加入了很多个人情感:“一撇愤, 一撇怒, 一竖恨, 正义在哪里?正义在心中。”这样教写字的方法是否合适?

周国华:许多教师听到这里的时候都在笑。这是一个书写指导, 当然可以有很多精彩的设计。但是所有精彩的设计, 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和美观地写字。抛开这一点, 其设计也就没什么价值了。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写字教学是否应该渗透情感?我觉得这个“惩”字的教学, 对于教会学生写好字并没有正面的帮助作用。

翟京华:作为一个课例来说, 这个“惩”字的教法未尝不可, 但是没有普遍推广的意义。其实, 学习过程本身是需要有情感投入的, 否则无法学牢固。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 想尽各种办法赋予知识情感的因素, 所以记得牢。中国的文字本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所以教字的过程也是教文化。这样, 学生才记得深, 也才能产生对中国文字的情感。

陈先云:我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到了较为普遍的问题:很多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的时候, 学生都变成了齐读, 然后教师打断学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想是读前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出了问题, 要求提得较宽泛, 或者要求不够清楚、明确。既然学生已经开始读书了, 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打断学生。

现在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 但提出一项学习活动时, 照顾了个体, 却浪费了大多数学生的时间。所以在安排学习活动时, 要考虑到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情况, 教学目标要尽可能体现层次性, 以解决“吃得好”与“吃得饱”的问题。

主题二:讨论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课例

陈先云:有个现象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 就是多篇课文的主题, 教师都归结为“爱”, 并在黑板上板书出来。

郑宇:每篇课文都有自身独特的人文价值, 有时教师并未将课文本身的内涵挖掘出来, 因而用笼统的“爱”作为主题。因此教师对文本的钻研应更深入和个性化。

刘利:教师授课时, 可能考虑到只挖掘到此层次还不够, 希望进一步升华课文的主旨, 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就把主旨提升到整个人类共有的理念:父爱。

黄丽梅:《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 只落实到“父爱”的层面是不够的, 比较片面。作者本人希望唤起美国人对生活的信念。教师把握课文的时候需要结合时代背景。

郑宇:身处困境的时候, 不放弃就能创造奇迹。在我们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后, 再来反思这篇课文, 确实感受到课文有与众不同的价值观, 需要教师提炼出来。

周国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重点是介绍异域风情, 让学生明白别样的生活方式。教师引入了“爱”的主题, 拔得过高。

尹梅芝:在编制教材过程中, 课后思考练习题是否隐含了一些教学目标?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课后习题2。课堂上, 教师一开始就处理“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耽误了许多时间, 但对课后思考练习题则未有效利用。许多教师更多的是在复现文本, 但编者的意图更多的是让学生结合背景资料来思考:在我国的土地上, 在我国的皇家园林中, 为什么外国侵略者能够恣意妄为?编者是希望培养学生一种使命感, 反思“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第3题, 编者希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会思考, 善于思考, 更让学生体会描写的方法, 但教师并未落实该目标。

郑宇:课后思考练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 它直接体现了编者意图, 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 有助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十分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 将每一道课后思考练习题都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过, 教学实践中, 我们也确实发现有的教师不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的现象, 舍弃教材精彩的问题不用, 用一些零零碎碎的问题来组织教学, 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太好。这一现象要引起重视。在一般情况下, 不要轻易改动课后思考练习题。

当然, 任何事情也不是绝对的。我们建议教师要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 也并不否认教师就不能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例如《燕子专列》一文的课后思考练习题, 教材课后小练笔的设计是:“我想对小贝蒂说几句话, 再写下来。”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改为:“如果你是小燕子, 会对送行的人们说什么?”这种处理比较成功, 扩展了要说的对象, 不仅可以对小贝蒂说, 还包括对其他千千万万的瑞士人说。所以, 对这个问题, 我们一定要有辩证的态度。

王林:课后思考习题是从大处着眼的, 希望教师们用足。但教师使用时却拘泥于琐碎的问题, 反而舍本逐末。另外, 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思维往深处带。有的学生问得很好, 但是教师忽略了。带得太深又不适合学生的认知, 因此需要把握好度。

陈先云:课后分为思考题和练习题, 这是编教材时的难点。从理解的角度, 我们编时不能太多太碎。所以我们提出一些少而精的能够统领教学全过程的问题, 希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学目标都是以暗线的形式编排在课后思考练习题中的, 但是教师对课后思考练习题重视不够。

对文本的解读, 教师要明确单元主旨, 同时要解读单元导语。单元导语很有价值, 既点明了本单元的训练点, 又可以作为新课导入的凭借。教师需要将导语作为一种教学内容来引读。

郑宇:在进入单元教学之前, 可以让学生看一下单元导语, 了解本单元的大致内容。方式可以多样, 关键是教师要明确导语的指向。

王林:单元导语既是提示教师, 也是提示学生的。但是让学生读了导语之后不一定领悟得很明确, 还得靠教师在教学中渗透。

周国华:课后思考题是教学目标的体现。教材中其他的板块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以前的“读写例话”。与以前的教材相比, 教学点不那么明显。

陈先云:我还发现一些问题。如现在的词语教学, 年段特点不强, 中高年级识字、学词缺少方法, 而且很多教师都将词语分为几类引导学生认读、理解, 又出现了模式化的问题。这次观摩课很多教师的意识改变了, 注重关注学生, 注重教给学习方法。我感觉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略显生硬, 存在概念化的现象。

又如, 教师很重视课堂巡视的教学环节, 从教学效果来看, 往往流于形式。巡视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发现问题, 了解学情。

此外, 在这次观摩课上也存在教师不把话讲完, 话只说半句、让学生接的现象。我个人比较反感这种做法, 觉得非常不妥。训练学生说通顺的话, 说完整、连贯的话, 说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是语文教学目标之所在。

刘利:阅读教学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 不管是中年级还是高年级, 都应该从整体入手, 首先理清脉络。比如《珍珠鸟》一课, 教师尚未把握整篇课文, 就直接切入第十三自然段, 似乎有点不妥。每个年级都重视词汇、词语的教学。但部分教师的词语教学读一遍即完成, 既枯燥单调又没有落实目标。低年级应侧重音、形, 而高年级应注意如何运用。北师大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提倡以读促写, 但教师抛开文本的语言, 就不恰当。如《老人与海鸥》让学生写老人与海鸥幸福的画面;《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写文中的父亲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文本的描写已经很好了, 没必要让学生再写。

周国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 从课前导入到中间板块的设计都很碎, 也看不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

郑宇:事实上, 对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 感觉普遍训练不扎实。如《开国大典》一课, 教师要求学生浏览课文后就提出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这样的要求过高。学生可不可以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然后再进一步梳理提升呢?学生回答不出来, 教师只好自己给出答案。在概括了课文描述的几个场面后, 其实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兴趣, 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但教师这个时候显示出较强的主导性, 认为第二个场面最好, 就带着学生详述第二个场面, 这样的处理非常生硬。

当然, 也有一些比较精彩的案例。如《燕子专列》一课, 一个学生问:

“燕子是候鸟, 能长途飞行, 怎么还用专列送呢?”教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想这个问题, 拿笔圈画, 再进行交流。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很清楚, 但他几乎把第一段的内容全都说了一遍。教师说:“要是抓住重点词语, 就更简练了。找不到食物, 这样的情境可以用哪两个词来形容?”学生说:“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教师说:“那你用上‘因为燕子……, 所以……’的句式来说一说。”学生马上回答到:“因为燕子饥寒交迫, 濒临死亡, 所以用专列来送。”这样的训练过程确实让学生得到了提高。

王林:《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可以从抓住“毁灭”入手, 问学生是否有毁灭的体会。要让学生起于悲愤, 止于思考:为何会让侵略者烧杀掠夺?学生记不住圆明园的构造也没有关系, 只要记住圆明园是何等的辉煌即可。

刘畅:我认为诗歌、神话以及高年级的美文, 比较适合用赏读的方式教学, 并不适合用分析的方式来解读, 否则美感全失。

刘学慧:《盘古开天地》一开始出来是动画人物引出神话, 但是结尾并未呼应开头, 没有点出神话的文体特点。

郑宇:这节课其实有一个很好的生成点, 就是在引导学生质疑的时候, 一个学生问:“盘古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反映了学生的困惑。如果能结合这个问题, 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神话故事, 盘古是古代人民假想的创造天地的英雄, 并不是真实的人物, 这课就比较完美了。

尹梅芝:《城市的标识》一课, 教师用两排词语导入, 但似乎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真正读透了课文, 才能体会到词语的表达效果。

郑宇:《城市的标识》文本较长, 我认为教师对文章整体的把握非常薄弱, 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太过琐碎, 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

张红:我觉得《窗前的气球》这一课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没评上特等奖有些可惜。

尹梅芝:我觉得《窗前的气球》没评上特等奖并不意外。这一课, 教师对课堂组织不是很得力, 问题设计有些前后矛盾。如教师提问“谁指的是哪些人”时, 学生答得五花八门, 教师却未给予有效引导。而且问题有点难度, 有中年级化的倾向, 二年级的学生并不好回答。

陈先云:这一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虽然没有让大家耳目一新的课, 但教学的整体水平普遍提高了, 语文教学正在理性回归常态。值得肯定的是:1.教学的目标意识、训练意识普遍得到了提高,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凸显出来了。2.比较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3.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体现了师生间的良好互动。4.加强了文本意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把握、处理比较到位。5.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都在力求创新。虽然创新力度不够, 但仍在想方设法出新意。6.上课教师的基本素质普遍较高。

当然, 观摩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也值得我们反思。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还存在着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痕迹;训练的意识有, 但是还缺少训练的方法;重视词句教学, 但是形式较单一;阅读教学的年段特点不明显;没有重视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境中获取相关的信息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 不可能通过一两次观摩活动得到全部解决。全国小语会的大门是敞开的, 希望大家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整理:张沛审定:陈先云郑宇)

第二会场与会人员:

刘曼华北京景山学校

盖燕惠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康馨洁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刘东燕孔雪春耿春龙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尹永宾姜彦华北京市朝阳区兴隆小学

吴琳北京市崇文区教研室

刘天华北京市宣武区教研室

徐轶王贺玲张立霞熊宁宁王宁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

胡晓郭利萍%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

第二会场

主题一:交流观摩活动的总体印象

主持人徐轶:

很高兴大家来参加这次交流会。我们都参加了江西南昌第二会场的听课活动, 希望各位先从宏观的角度谈谈对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感受, 然后再对自己感兴趣或印象深的课谈谈认识和体会。

吴琳:教学《猴王出世》的教师基本素质没有问题, 课堂也有很多精彩的地方。为什么没有获特等奖呢?不清楚到底说它好, 好在哪里?不好, 又不好在哪里?

徐轶:主要原因是略读课上成精读课了。该课得了最佳教学设计奖, 没有得特等奖, 评委和一些听课的教师意见不一致。为什么会不一致?这是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略读课的教学会成为现阶段小语教研的热点话题。

吴琳:有的教师觉得大会的组织形式有调整的空间, 能否不评奖, 而且取消大会之前的预备会, 由各省市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准备?诸如课堂不写字要扣分的规定和限制能否取消?观摩课与常态课不同, 很多教师平时上课四十分钟不是这样上的。

徐轶:各省市都有一两位小语会理事, 每次大会的组织形式都是由大家讨论决定的。从历届活动来看, 组织形式一直在改进。就目前而言, 各省小语会还是希望保留评奖等级。

吴琳:写字是否需要全国观摩课上来呈现?观摩大会如此宝贵的时机, 应该多就大家可能困惑的问题展开交流。浙江的课上成这样, 大家反倒觉得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从中可以引出很多思考。如果大家都按一个模式中规中矩地上, 讨论价值反而不是很大。

徐轶:观摩课, 按照我的理解, 这种形式天生带有负面影响。但还是希望教师可以尝试看淡奖项, 看重课例设计和课堂导向。下一步, 我们要通过网络把光盘提供给大家, 让大家来讨论。通过类似的途径对赛课这种形式作一些弥补。

刘天华:我想就课说一些自己的想法。《猴王出世》反响很大。很多教师说这篇文章在人教版教材中是比较有特点的。它是近代白话, 处理的时候要贴近孩子的阅读特点, 而且要通过这篇文章把孩子领进名著的大门。我个人看这节课时, 感受很深。这篇文章孩子读起来有点困难, 但教师设计很巧妙, 利用了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感受, 非常好;抓的语言点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也不复杂。抓语言点是为感知内容服务的, 语言点贴近学生的理解很重要。“食草木”等四句话, “夜宿山崖之下”“我进去我进去”等语言表达形式, 这些都抓得非常巧妙。作为阅读课的特点, 这两点表现很突出。引起争议的地方在于语言点的处理方式。略读课文, 要加强整体感知和整体感受, 教师可以重点突出学生的感受, 要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发现。在这方面, 这节课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整体而言, 这节课还是瑕不掩瑜, 值得反复咀嚼和欣赏。

吴琳:这节课是有整体感知的。教师围绕阅读提示, 浏览全文, 交流后, 抓住一小段话, 让学生感知语言。这样的处理层次感不错。第一个层次轻盈跳跃, 第二个层次有板有眼, 第个三层次非常有古诗文韵味。这些都是由学生自读自悟的。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感知文本语言, 这样分析课文, 能让人感知到语言的魅力。教师为什么不能讲?讲了才知道好在哪里嘛。

刘曼华: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确实具有导向性。现在课改实验已推进八年了, 中间有经验也有问题。总结经验和研究问题一样重要。数学课标几乎是颠覆性的, 大的问题都在重新进行调整。但语文课标不是这样的, 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目标的设立以及彼此间的融合, 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等, 这几个大的问题大家都还是肯定的。但如何贯彻是一个问题。现阶段应该是继承、发展、创新。语文教学改革要有继承, 不能割断历史。天津的课语言训练很扎实, 教会了孩子知识和方法, 这就是继承、发展和创新。应该总结这些教学经验。

《猴王出世》确实有很多新意。记得教师有一个读经典应该如何如何的提法。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去读经典课文?要让孩子有兴趣, 要教会读的方法。从这点来说, 这课真的很好。这节课归纳了一些规律, 试图解决“如何读经典”是它的意义所在。我不赞成“引导学生寻求文本经典的表达方法”, 比较赞成刚才刘天华老师说的要“透过这篇文章把孩子领进名著的大门”。另外, 《黄鹤楼送别》也尝试教会方法。教会孩子读书方法很重要。从这点来说, 教师的引导是不是太多了点?孩子自己去读的机会是不是少了点?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三个维度目标统一的问题是总结了语文教学很多年的经验才提出来的, 这是个方向。在教材编写和教学中都渗透了这种理念, 好的教师能把这三种东西糅在一起, 非常和谐地传递给学生。从这个角度而言, 我很欣赏《生命生命》这节课, 三个维度融会贯穿得很好。

《黄鹤楼送别》是古诗学习, 它有两个特点:渲染兴趣和在词语、文章上面作充分铺垫, 但后来读古诗的时间有点不够。《最后一头战象》是篇长文, 两千多字。但这不是问题, 学生的阅读量、智力发展, 远远超过教材的设定, 而且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一些长的文章。怎样引导孩子读长文章呢?教师是根据文章特点来处理文本的, 他以事件为线索, 既有全篇又有重点, 长文短教处理得很好。长文短教, 也要教给学生读长文章的方法。《美丽的小兴安岭》我觉得不错。从字词句到段落, 对三年级学生这样讲是不是过浅、与学段要求不符合呢?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人教版的三年级教材还有相当的识字任务, 而且也是低中衔接的需要。

盖燕惠:《秋天的怀念》在情感的生发方面层层推进。教师优美的语调感染了孩子, 新表格简洁明确, 我们能看到教师提升的过程。《生命生命》我也很有感触。我很欣赏中国画中留白的构思, 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因为留白才能有学生智慧的生成。教师讲得很朴素, 学生有大段空白来思考, 是一种教学智慧。

刘曼华:学生写了东西来回应, 证明他们有所收获。

盖燕惠:这篇课文放在小学, 有一定难度。教师讲课讲得很精。密不透风的课让学生有多大的空间呢?香港教师没有精彩的生成, 但是注重学生的发展。课堂可能平淡, 但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会越来越高, 我们可以学着稍微关注一下学生的生成, 把学生推到前面去。

王贺玲:香港的课特别自然朴实。教师在台下, 学生在台上。大陆有些课则相反。

盖燕惠: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听说读写, 还包括情感审美和文化。我们平时可能会更关注听说读写, 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 应该有不同的设计。

康馨洁:“两岸四地”的课我听过几次, 这次又听到了香港的课。香港的教师长期这样上下去, 孩子肯定有收获。而我们的课更多的是导语的激情, 对课前知识的调动, 用不同的手段让孩子去认识、学习课文。香港的教师激发兴趣的方式也不同。比如在学生走进文本后, 再分组来读, 把孩子们总结出来的东西展示给大家。这次“猜下面的情节”, 教师处理得也很好。另外一点, 大陆教师在40分钟里能给学生多少就全给学生, 密度很大。其实很多时候对学生有的关注太多, 有的太少。《猴王出世》一课, 孩子听下来, 如果大部分孩子都觉得有提高, 这节课就有效果。香港教师的课上完后, 孩子们都懂了。我希望大陆教师也能和香港教师那样真正和孩子去交流。

刘天华:我同意康老师的意见。我们语文教师上课承载了太多的目标, 读写迁移、读写结合、思想的提高等等。但每一个人的阅读体验差异很大, 每个人感动的点也不同, 常态的阅读往往不是这样的。教师应教给孩子常态阅读、高效阅读的方式。香港教师的阅读猜想、阅读概括、复述故事等, 看似简单, 但特别贴近孩子。这种阅读、表达在孩子生活中是特别常见的。怎样把孩子的日常交流也纳入到孩子语文学习的正常轨道中来很重要。课上怎样去指导学生?课堂上学的东西怎样在平时自然而然地运用?我们缺少香港教师那样自然无痕。

郭利萍:不能提前见学生, 所以课前十分钟更见功效。第一会场大陆的课, 全都没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这个现象值得思考。课改之初, 小组合作的形式非常多, 是不是所有的课都不需要这种形式了?

刘天华: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学习方式。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问题上, 这次的观摩课更凸显了工具性。《美丽的小兴安岭》背了四遍, 但感觉背得有意义。写字, 虽然有时也有打断文章脉络的感觉, 但穿插其中, 绝大部分无可厚非。但有的很值得思考、探究。如《最后一头战象》, 这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设计了主要内容和品细节两条线, 并贯穿始终。阅读课上需要引导学生体会阅读方法, 但怎样让方法的悟得和内容理解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 而不是让人觉得方法的引导很生硬、很概念化呢?这是篇很悲壮的课文, 文章情感很浓烈, 但教师的情感怎样自然融进去, 才不显得装腔作势呢?有的文章, 如《颐和园》, 特别适合教阅读和写作的方法;有的文章就适合把阅读方法隐藏在最后。文章在教材中的定位决定了文章该怎么教。《最后一头战象》在教材中不是第一篇文章, 这个单元要求体会作者怎样把文章写具体。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怎么教?怎么用?很值得讨论。方法不是教给学生的, 而是让他们感受到的。

康馨洁:第一课时应该怎么上?不同年段的课, 要处理到什么程度?第二课时到底要上什么?有的教师处理得不到位, 有的把第二课时的内容移到了第一课时。

徐轶:观摩课上教师会总体考虑这节课怎样出彩、上出特点, 所以课就有点像压缩饼干, 只把精彩的环节拿出来, 我们很难说观摩课的第一课时就是我们日常教学的第一课时。我们只能看教师的设计思路, 包括对文本的解读, 对孩子的引导。

刘天华:观摩活动组织中的细节要求其实也很有导向性。以前的教案第二课时设计得特别简单, 这次第二课时要作什么要求能清楚地看出来的, 这样就促使第一课时更真实, 更常态。

盖燕惠:应该把语言训练与文本阅读有机融合起来。有时候在语言文字训练时把学生带开了, 学生的情感就淡了。

郭利萍:前40分钟, 该按常态课处理还是按压缩饼干式处理, 我跟评委交流了一下看法。他们提出另外一个意见:不要把文本目标与课时目标混为一谈。评委评课是按前40分钟评的。上海的徐根荣校长认为, 目前教学都是一篇课文一节课上完, 关键要学习教师对教材如何处理。

刘天华:人教版教材大部分是主题单元, 是从不同角度来组织文章的。每篇文章承载着其特定的作用, 要求落实的读写重点也不同。扩大阅读面是对的, 但其承担的特殊作用如何体现呢?怎样体现这篇文章的价值呢?

吴琳: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略读课精讲, 精读课略讲, 教师可以灵活处理, 否则不符合课标理念。

徐轶:教师有没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处理教材, 调整教材?

吴琳:教材只是例子。这种形式什么时候可以这样上, 什么时候不可以, 其他教师不能回去完全模仿。但《猴王出世》中教师这样处理是完全可以的。

王贺玲:我个人认为《猴王出世》这节课比较好, 以精读为由将它打入冷宫是不合适的, 它带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到底是什么关系?略读课究竟要完成什么任务, 承担怎样的教材功用?个性的东西如何发掘?对古代白话文小说的特点, 教师抓得很好。让孩子读、体会, 感受语言的美和精练。课文的两部分处理得也很好, 一段教师讲, 一段学生自己总结。读古代小说也好, 学习这组的经典名著也好, 首先要读懂它。读不仅要念出来, 还要理解, 体会词句。一下子提到表达方式, 是不是过高?教师是不是过早提出语言表述方式?是不是拔高了要求?表达方法指的是现代文的表达, 而不是古代白话文的表达。

徐轶:该课出彩的地方也很出彩, 但前面的教学部分有漏洞, 应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来呈现。学生课间确实读了四五遍吗?

刘天华:主题单元, 每篇文章的价值点不同。略读课文必须把点抓得特别准。虽说很困难, 但必须实现。

郭利萍: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编排略读课和精读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如何确定略读课?教师的处理与教材定位有何不同?

徐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精读、略读、浏览的要求。处理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呢?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我们希望在略读课上, 孩子更多的是有机会进行方法的迁移和运用。

郭利萍:教材编写是不是有两点意图:围绕主题拓展知识面;文章有值得挖掘的教学点?

徐轶:这个要根据学段目标来定, 如读完文章发表自己的想法。略读在课标里要求比较低, 如粗知文章大意等。安排略读的原因也是多角度、多侧面的, 一方面是丰富该单元的内容;另一方面, 即使是迁移, 迁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很多课密不透风, 跟着其他人跑。孩子在课堂上难得说一句完整的话, 只是答教师的下半句。孩子很难思考整体的问题, 很少自己去概括总结。特别是高年级, 应该让孩子自主读。

吴琳:有一种现象:学生天天研究课文写了什么, 但不知道课文怎么写。语文教师天天研究课文怎么教, 但不知道教什么。

姜彦华:关于课文的比较阅读。如学习了《窃读记》之后, 再学习《我的长生果》。教学《钓鱼的启示》, 我先让学生质疑。学生质疑时也会先看课文的阅读提示, 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后的问题还是比较吻合的。学生之间提问与教师提问相比, 学生更爱回答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落花生》一课, 教师一上来就问你读懂了什么, 没读懂什么。对此, 学生抓得很准。所以, 我觉得前面那篇课文的学习很重要, 要带学生深入学习。后面的文章要让学生放手去学, 孩子能比较快地找到重点。人教版教材, 一个单元教下来, 第一篇讲好了, 后面就很好教了。

王贺玲:教材安排的略读课文, 提倡精读和略读课文的比较学习。如《长生果》与《窃读记》, 在比较中阅读是很好的, 也是教材的编排意图。如《陶罐和铁罐》与后面的略读课文, 也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刘天华:不同的两篇文章, 一起比较学习, 学生收获就很大。如都写鲁迅, 《一面》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不同的人写, 写法就不一样, 对比地读效果很好。

主题二:讨论存在的问题;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课例

《猴王出世》

对于《猴王出世》争议很大, 无法调和。两方的观点都很激烈, 甚至有极端的看法, 认为该课上得比精读还精读。

张立霞:这堂课就具体教学设计来说, 它有特色, 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作为古代白话文, 有语言自身的特点, 教师意识到了, 也通过几个点去抓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也比较深。课的一开始两个问题抓得比较清楚。通过深读和简析, 读得多, 分析得少。很多地方比较有高度, 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来用, 有这样的意识。但有的地方抓得太过了。让孩子一遍一遍读那几句话。孩子读出了感觉, 照教师的样子来读。有的语言点处理得不够准确。“我进去, 我进去”, 体现的是猴子的语言风格, 语速中可以看出猴子的顽劣, 而不是孩子说的勇敢。“禽言兽语”孩子说是拟人, 教师没有纠正, 为的是把自己的课进行下去。还有一个需要探讨的是, 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 教师做得是否到位?从全文来看, 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不在于教师抓的那几句对仗工整的句子, 而在于其他寻常语言。教师通过读来让孩子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色, 应该偏向于课文中的平常语言。还有, 孩子读了文章, 除了那两个问题, 还有其他问题, 但教师没给孩子太多的机会来提。“你读到了怎样的猴王?”孩子主要还是围绕教师提供的问题来思考。把握语言的特点, 学的应该是现代白话文, 而不是古代白话文, 两者之间的过渡还解决不了, 就抓住一些语言来体会表达特点, 比较难。不如花时间先让孩子体会语言, 以后读《西游记》就会有更多的体会。总的来说, 上出了特色, 但并不那么完美。评委的评判其实很合适。

姜馨洁:教师抓的是兴趣点, 而不一定是有代表性的。激发兴趣应该更重要。

张立霞:我认为第一段抓得比较好, 但有虎头蛇尾之感。

盖燕惠:课文属于古典白话文, 且有一定的深度, 所以放在略读课文中。既然作为略读课文, 选它的目的不是在语言表达特色上受益吗?教师抓的东西都是比较对仗的东西, 以兴趣点来切入。既然是略读课文, 是不是要整个疏通文意, 对内容有个理解?课有精彩之处, 但作为略读课文, 应该考虑教材的编排意图, 考虑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过去提倡“依纲扣本”, 这在任何时候都有现实指导意义。有的学生程度不是特别高, 他听完这节课, 收获在哪里呢?

张立霞:在 (五下) 古典名著导读单元中, 希望孩子读完这篇文章, 有兴趣去读《西游记》, 去读名著。分析猴王特点, 的确是在引导孩子读书, 但后面部分教师的指引还是有些偏。

《黄鹤楼送别》

吴琳:总的感觉, 文包诗的样式, 让人很舒服。教师的引导启发很细腻, 很注重关注学生。如“某学生读到最后一句时, 读得特别慢。我来学他的样子来读这一句, 慢一点, 缓一点。”评价很巧妙。有的地方不太妥当, 男教师上课时应该有阳刚之气。课前十分钟看功力, 但教师却话多怯场, 上课风格也有点“油”。引入其他的送别诗是有必要的, 但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是情诗, 不太合适。

徐轶:关于文包诗, 一首古诗, 给它限定一种情境, 也许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具体情景、语言,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刘天华:李白“把你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有很多背景的东西。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 不是文包诗能解决的, 应该有更多背景性的知识。我如果解读, 会从孟浩然的诗歌入手。这篇文章, 教师借助文章解决了诗意的问题, 文的意境的营造又为诗的意境作了铺垫。总的来说有点偏移, 没体现既像兄弟又像兄长的情谊。这篇文章表达的不仅仅是送别和思念。

王贺玲:很多地方处理得很巧妙。先读词, 而且读词就能读出故事。文包诗设定特定的场景, 限制了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学习古诗, 不提倡文包诗这种呈现形式。

刘天华:教师巧妙的地方在于读词之前整体感受已经完成了。依依惜别抓住后, 再处理两组词。可见必须定位情感后, 才能把词读出情感。

张立霞:我同意这个看法, 关键是程度的问题, 内在的引导。这个教师处理得并不别扭, 很合适。

姜馨洁:教师在上课之前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关系, 对孩子理解文章的情感还是很有帮助的。

盖燕惠:教师上课情感很饱满, 处理教学资源也很好。教师的点评和引导都很妙,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也有诗的感觉。

《最后一头战象》

刘天华:我们上过这篇课文, 而且以此为基础研究过长文短教的问题。我们上的是第二课时。几个大的板块抓住了, 处理起来就比较方便。这一点上课教师做得很好。品细节也是长文短教的好方法。既然要品, 就要品透了。教师抓了两个点:看到象鞍的时候;重返战场的时候。后者是全文高潮的地方, 体现战象豪迈的地方, 带着非同一般的情怀死去的, 很壮烈, 值得细细品。再回到第一课时的问题, 如果抓事件, 就要把披象鞍的地方做足了, 后面这个部分太重要了。这个地方不处理好, 太可惜了, 战象的形象没有办法树立起来。教师没有品透, 想把两个地方都做了, 结果都没做好, 学生都浮在表面上。长文短教一定要舍得留, 也舍得省, 这样才能把文章的价值体现出来。我们要把课文放在教材中, 放在单元中, 看看哪些内容是不得不教的。

盖燕惠:长文短教还是很有效的。教师能抓住两个问题拎起全文和多种形式的朗读, 40分钟达到这个目的, 还是很不错的。

吴琳:六年级的学生, 课前一定要预习。所以教师上课时让学生先浏览、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觉得是可以做到的。这节课还有一点, 引用课外资源较多。如教师一开始说“作者是沈石溪, 写的是动物, 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此外, 教师还介绍了作者其他的几篇文章。

《秋天的怀念》

刘天华:教师准备的表格很精心, 很巧妙, 给人印象太深刻了。为什么母亲一次又一次提出要去看菊花?这是本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课文本身很有哲理性, 我们能感受到人生应该是怎样一个绚丽的人生。但是把这篇课文引到这么深的一个层次, 教学设计密不透风, 相互衔接贯穿也做得很细腻, 学生要追着教师跑, 很辛苦。果子挂得很高, 要够得着。有深度的文章的教学, 听课的教师觉得特别好, 但学生是否上得快快乐乐的, 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很难说。可以考虑让环节再略微宽松点, 张弛有度一些。

盖燕惠:教师对教材的感悟很深, 后面一层一层推的处理也可以看出教师的功力。原来的表格有些繁复, 修改后的表格简化了很多, 是可以把环节处理得宽松一点。

吴琳:教师对生字的处理非常好。另外, 抓住“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这样的问题, 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体会作者的自责、惭愧, 以及之前的残暴, 母亲内心的憔悴等。教师的预设不错, 引领的功夫也很厉害。

盖燕惠:本文也有史铁生自身作品的魅力。我们自己去读的时候, 也会品出很多东西。有锥心泣血的感觉, 这是文字的魅力。文章中, 菊花很不一样, 这种深沉的、悲伤的铺垫有其作用。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吴琳:教学设计不错。但我在整理实录的时候, 觉得语言不是很好, 比较嗦。

刘天华: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巧妙利用文本的特点, 很有实效性。这节课上不是整段引用资料, 但资料都很有价值。文章分为两部分:叶老改文章和“我”去他家做客。教师利用这种特点把修改病句的方法, 修改符号, 词语积累的训练与文章结合在一起, 很好, 一点也不多余, 也不影响感受叶老的平和与温暖。这节课也给我带来一些思考:这节课的重点情节, “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 作者不是说“一张”是用错了, 而是语境中用“一幅”更恰当, 这不是正确与否的问题, 而是准确与否的问题。把文章分两部分的处理很好, 但文章本身是两个事件, 但不是两个完全分离的事件, 应该找出之间的联系。第二课时教学时可以分部分去做, 但要有延续的脉络。

《月光启蒙》

刘天华:这节课让我想到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的课上, 学生的问题都是课外的、浅层的。但这节课, 学生的问题很有深度, 有思考的价值。如, “妈妈不识字, 为什么是我的启蒙老师?”“为什么不长五谷, 只长歌谣?”从中可以看出, 教师还是很有教学智慧的。课上不可能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但可以留待课后或第二课时解决。第一课时教学应该让学生质疑, 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虽然没有特别的设计手段, 但效果很好, 这一点值得思考。

这节课也让我很受启发, 即如何处理好词语理解与课文内容理解的关系。如“混沌”, 同一个词在不同课文中的理解不同, 通过后面的“豁然开朗”来理解“混沌”, “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是什么, 这样词语与文意就互相融通了。这说明孤立地去理解词语不是好办法。

熊宁宁:第一课时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能否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有点突兀。但整个课听起来非常舒服。课文很美, 作者没有逐句分析, 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受。

刘天华:我觉得有点虎头蛇尾。歌谣讲得比较多, 其实后面的谜语和民谣不必都做完。课文的核心问题是“不识字的母亲为什么能为我们启蒙”, 最后一个段落必须要抓住。教师最后也抓了, 但根基不是很牢, 张弛不够。

耿春龙:听完这些课, 我们有点含糊, 脑子里有很多问号。最大的问号是:以后的课怎么上?感觉这样的课堂, 总是想追求本真, 上常态精品课。但不知道上课教师是听从背后智囊团的设计才这样上, 还是功力不够, 上成那样?或者迫于评奖压力, 所以呈现成那样?看一节课, 怎么看?不过我感觉我们听课时不求划一, 不据定规, 要多看深层的、细节的、智慧的东西, 还要多结合教材编写意图去看课。

徐轶:很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来交流, 有不同看法时候怎么办, 针锋相对时如何取舍?我个人特别不建议听权威怎么讲。权威很多, 而权威之间意见也不一致, 听谁的, 不听谁的?这时更需要我们的教师学着自己去思考。我相信大家在且行且思的过程中, 能对小语教学做更多的实事。

青年座谈会讲话 篇3

王兆国指出,60年前全国青联的成立,标志着党领导的青年运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60年来,青联组织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坚持紧紧围绕大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竭诚服务青年,不断激发青年的建设热情和创造活力,充分发挥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宏伟征程中谱写了绚丽篇章。

王兆国强调,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青联组织要大力弘扬“爱国、团结、进步”的光荣传统,不断巩固各族各界青年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积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青年建设者队伍,组织引导各方面优秀青年人才争做创新先锋,争创一流业绩。要努力促进中华青年的大团结大联合,团结凝聚各族各界青年牢记使命,坚定信心,奋发有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广大青联委员要切实发挥带头作用,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表率意识责任意识,以更大的作为,更加优异的成绩,带动更多青年共同成长进步,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关心支持青联工作,及时解决青联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青联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座谈会由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主持。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智勇出席。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王晓致词。徐寅生白春礼,杨元庆,姜云燕,黄英豪等五位不同时期,不同界别的全国青联委员在座谈会上发言。全国青联新老委员代表20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

青年干部座谈会交流讲话 篇4

今天召集大家座谈,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表明市委会比以往更加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二是想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了解大家的工作状态,听听大家的想法和意见建议。

刚才,大家谈了很多体会,既有自己的语言,也有身边的事例,还有今后的打算,讲得朴实而丰富、充实而缜密、鲜活而深刻,我深受感染和启示。下面,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就这些问题的回答,以及青年干部如何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同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想法。概括起来,就是注重三好、锤炼三商、实现三有。

x、注重三好。一是要有好的品质,做到表里如一。

就是内心活动与外在呈现应当一致,不阳奉阴违,也即以平和之心对待“名”,以淡泊之心对待“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以敬畏之心对待“权”,以进取之心对待“事”。要注重内心世界的清扫,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的外在形象就会更阳光、更真实、更持久。

二是要有好的习惯,做到始终如一。

性格决定命运,知识改变命运,习惯影响命运。好的习惯能成就美好的未来。同时,人要有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方向,并且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们有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爱岗敬业、奉献爱心。

三是要有好的素养,做到言行如一。

就是要说到做到、履行承诺。人有两种能力,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很多情况下,没有达到目标,往往不是因为思维能力,而是由于行动能力。许多人不是不懂大道理,而是做不好小事情。言行如一,是高贵的品质,是精神的坚守,是不懈的追求。我在青少年时代曾经很注重提升自己说话、演讲的技巧,但我后来觉得,说话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讲真心话,做踏实事,才是最重要的,才最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x、锤炼三商

一是锤炼情商。

情商是对环境、个人情绪的掌控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要做到对党忠诚,对人民赤诚,对工作热情,以争创一流的志气、百折不挠的勇气,积极投身x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去。要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做到平等待人,谦虚平和,诚实守信,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提高理解力,做到善解人意,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要提高协调力,使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效地凝聚在一起,理顺情绪,形成合力。勿以善小而不为,对待弱势群体,就应当怀着真心、带着真情,为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二是锤炼智商。

智商是精通业务、胜任本职工作,善于理论思维、战略思维,善于学习的能力。智商要体现在推动工作上。年轻干部不仅应该掌握做好各项工作的原则,更应该讲求推动工作落实的方法,尽心尽力、亲力亲为,踏踏实实为百姓做好事、实事。智商要体现在学以致用上。年轻干部不仅需要理解政策的“能力”,更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智慧”。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将所学知识转化实际行动,又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智商要体现在勇于担当上。年轻干部肩抗重任,必然要面对复杂的社会需求和多样的群众诉求。既然走上了干部的岗位,就应该主动适应、积极化解、妥善处理,将所学所思应用在应对复杂局面、处置疑难问题的实践中。

三是锤炼苦商。

苦商是适应困难环境、胜任艰巨任务、处置复杂事件的能力。一方面要体会老百姓生活的疾苦。另一方面生活要艰苦朴素,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能让自己清醒和坚韧。最后,工作中要能坚守和吃苦,就是要用我们的辛苦和汗水换得老百姓的幸福。年轻干部要以自身为火种,带着真心实意深入群众当中,与百姓“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服务基层,服务百姓,在服务中察民苦、体民忧。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在工作作风、生活小节上树立起弘扬艰苦朴素优良作风的旗帜和标杆,躬身力行,率先垂范,保持本色,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x、实现三有

一是胸有阳光。

要懂得感恩。常怀感恩之心,才会坚定理想信念,正确理解人生价值;常怀感恩之心,才会正确对待组织安排、升降去留、进退流转;常怀感恩之心,才能激发动力,用心工作,用一流的业绩报答人民养育和组织厚爱。要富有激青。要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胸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一日无为,三日不安”的状态,鼓足干事创业的劲头,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发勇争第一的斗志,做到眼里有事、胸中想事、勤于谋事、用心做事、尽力成事。要富有梦想。年轻干部立志做大官不是不可,但立志做好事才是正道。有梦想才有奋斗目标、才有执着追求、才有前进动力、才有工作激青,才能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才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挫折面前不气馁、荣誉面前不骄傲。

二是手有方法。

要结合实际。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当时、当事、当地情况的工作举措,把上级精神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要科学决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集体协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要依靠群众。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总结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推动工作;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要率先垂范,自觉做到廉洁从政、严于律己、敢于斗争,勇于胜利。

青年创业座谈会领导讲话 篇5

大家好!

面对面活动自开展以来已有八个年头,这项活动也成为了共青团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载体和引导青少年有序政治参与的有效方式。今天,非常高兴来到襄垣召开“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倾听活动,围绕“青年创业就业”这一主题,在这里,我谨代表团市委向与会的各位代表、委员、青年代表们,向给予活动大力支持与帮助的襄垣人大、襄垣政协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

刚才,各位代表、委员及青年代表们进行了很好的发言,对我启发很大,青年就业创业的工作,是共青团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着力点,事关青年民生,事关社会稳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各级共青团组织也按照团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围绕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地成效。下面我就青年创业就业工作讲三点建议:

第一,要加强领导、强化协调,在克难上动真格。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涉及青年的具体利益,事关共青团的社会形象,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雷厉风行的作风、争创一流的劲头,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效率。要清醒认识到,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总体上是一个经济问题,政府职能部门是工作的主体,共青团发挥的主要是助推的作用、桥梁的作用、引导的作用和整合的作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归根到底要靠党和国家有效的经济政策,要靠政府职能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工作中,我们要积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推动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纳入政府的就业体系和工作规划。要把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与部门的职能优势结合起来,把共青团的品牌活动与政府的优惠政策结合起来,借助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种资源,努力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更多帮助。

第二,要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在落实上用真功。这项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必须把基础工作做的扎实、深入、细致。工作目标细化分解,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工作检查细化跟踪。青年就业创业工作量大面广,但共青团拥有的资源相对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各级团组织要结合自身实际,把主要的精力、资源用在那些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上,集中优势兵力寻求突破。在服务对象上,我们要把握不同群体的特征;在促进就业和扶持创业工作中,要把握好相互结合;在品牌活动中,要把握各种载体的相互融合,真正打造社会认可、青年欢迎、参与广泛的工作品牌。

第三,要转变作风、务求实效,在成果上论真绩。落实工作不能上下一般粗,必须四脚着地,路数和办法要创新,敢于碰硬、敢于担当,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不再是单纯的群众工作,而是涉及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我们广大团干部以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其中,把务实作风与科学态度有机结合起来,扑下身子,深入实际,以扎扎实实的工作赢得部门的支持和青年的拥护,以实实在在的业绩检验我们的工作成效,使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工作过程,成为团干部深入实际、联系青年的过程,成为锤炼作风、树立形象的过程,成为积累经济工作经验、增长本领的过程。

青年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举行座谈会就是提供一个有益的平台,一个让一种思想撞击另一种思想的平台。说到青年教师,就不得不想到两个词——成长与发展。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决定着我们学校未来的发展,所以对于一所学校来讲,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刚才听取了我们老师代表的发言,对我的触动也很大的,回想我自己的成长,越发认识到年轻时学习和提高的重要,我现在和你们相比年纪也算大,现在好多事情对于我来说确实感到力不从心了,因此我希望大家千万不要像我一样错过了好时光。下面我想和大家谈谈我的心里话:

一、要善于学习、勤于反思

有人说,年轻就是资本;然而这种资本很容易受到时间的限制。于是,人们很快认识到资本是可以通过积累而逐渐增多的,学习便成了积累资本最有效的方法。俗话说得好——“要想给人一勺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话既道出了资本的重要,又提醒教师得不断学习,时时充电。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学习的途径是很多的。可以向书本学习,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学习,不只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现在网络这么便捷,它为我们的学习提供方便。每天就抽半个小时用于学习,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变化。会学习的人永远走在路的前面,提高自身的涵养才能保证桶中的水永不枯竭。还可以向我们身边的同仁学习,我们周围有在教育战线上奋斗多年的老教师,也有初出茅庐的新思想,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资源。甚至向学生学习,学习他们活跃的思想、无限的创造力。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教育理论专著、可以是教学研究之类的、也可以是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相关知识。说实在的,学习理论知识必须趁年轻,真是到了你年岁大点了有时候想学都记不住了。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勤于善于反思的人。教育教学的“反思”,这最容易为普通教师所忽视,“反思”可以说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是撬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支点,也是教师体验教育教学幸福的必经之路,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苏州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说:谁能坚持每天写一篇教育反思,10年后必成大器。其实反思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可以反思所得,反思遗憾,反思快乐。如果能及时地动笔把我们的反思记录下来,我想每个人积累的不仅是厚厚几本的文字,而是我们心理历程,是我们成长的痕迹。因此我希望我们的年青老师不仅善于反思、总结还要善于记录,不说每天一篇,每周一篇或者每月一篇应该不成问题的。不然我们为学生劳碌一辈子到头来自己什么痕迹都没有是非常可惜的。或许这样会比较辛苦,但当你回头时,你一定会为自己曾有的坚持和努力喝彩的。

二、要研究教学、聚焦学生

对青年教师来说,有两方面的事情要做:一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和素质。二是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做好这两方面的事,都不容易,都要下很大功夫,付出很多辛苦。

首先要研究教材。对于教材,应该有钻进去的力量,又要有穿越出来的底气。如果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没有精湛的业务能力,一句话,没有厚实的功底,怎么可能熟练地驾驭课堂?如果我们老师没有厚实的底蕴,与孩子一起分享课堂收获将是一句空话、一纸空文。老师们要加强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趁年轻充足“电”、备足“粮”。其次要研究教法。要加强教学研究,把教学研究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途径之一,多听别人的课,多请别人听自己的课,开展互相学习和研讨,在课堂教学上要有竞争意识,要不甘落后,要抓住一切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因为课堂教学是我们教书生涯中永久的事情,也是我们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记得李镇西曾说:教师四十岁以前要集中精力研究教学,把书教好,把学生管好,四十岁以后再当校长才能搞好学校管理,这说明了年轻时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三是要研究学生。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家庭文化素养怎样,这都是我们老师们应该面对的。比如我们的生源状况就不是很好,家长也是指望不上的,如果对于这些老师们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味抱怨家长,抱怨学生,不仅不利于工作,还可能影响心情,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对于我们这样的生源状况,我们要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尽量不掉队,不仅要备好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还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因此我们比其它生源好的省级示范学校的教师就要更辛苦。我们学校有一大批敬业、奉献的教师,他们早到校、晚回家,还有的中午都不休息给学生辅导,正因为有了这些老师的努力和奉献,我们的教学质量才有今天的成效。我们教师的工作才因此得到家长、社会和上级的认可。认真负责的老师,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家长就会喜欢,就会受到尊敬。其实有些老师他们受尊敬的程度并不亚于一个校长。天道酬勤一点不假,有付出才有收获,荣誉、地位等等都是与一个人的付出相等同的。做一个教师要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教育教学对自己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

三、要涵养爱心、放宽心态

我一直记着这样一句话,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也就选择了一生的奉献。一生谈不上,那至少是几十年的奉献,需要持之以恒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格。既然我们已经踏入了教师这一行列,就要以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心赢得肯定。责任心不只是表现为你每天上好课,还应该是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哪怕是细节,也应该去关注,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不断地解决。责任心强的老师往往表现出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老师,比如XXX等,也包括在座的很多年轻教师,他们热爱工作,肯花时间和精力,享受着作为教师的特有的快乐。

这个社会很复杂,诱惑也很多。学校不是独立地存在于社会之外,老师也不是独立地生活在理想王国,就必然要受到来自于社会矛盾的干扰,所以这需要我们调整好心态正确面对。老师也是平常人,我们都有七情六欲,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遇到感到困惑的问题、遇到难以处理的烦恼,我们要学会换一种角度去理解、换一种方式去处理,换一种心态去接受,这样才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愉快。才能使我们每天以灿烂的笑容和孩子们交流,也才能使我们正确处理好与领导、与同事、与家长的关系,这是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或快乐开展的关键。

青年座谈会讲话 篇7

同志们:

今天, 省局在惠水县组织召开全省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座谈会, 是在全省农机系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新形势下, 省局党组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农机化发展及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举措和具体行动, 也是对农机服务组织如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一次研讨。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交流各地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情况, 拓展思路, 研究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总结经验, 统一思想, 促进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 推进全省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这次会议为什么定在黔南州开, 主要是基于七点考虑:一是黔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不仅仅是在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安排上给予扶持, 更重要的是把这项工作和促进该州的现代农业建设联系起来, 州里面是从此战略高度来认识, 来谋划, 李月成州长亲自抓。二是州委、州政府出台了操作性很强的文件, 为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三是在州委、州政府的要求下, 黔南州各县市认识高度统一, 共同为扶持、引导这一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提供了宽松的培育环境。四是全州农机部门的广大干部职工勇于探索, 认真谋划, 真抓实干, 取得了积极成果, 值得学习和借鉴。五是全州农民群众对于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性高, 自愿结合, 并且初见成效。六是把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引导好、扶持好、组织好, 这本身就是农机人服务“三农”的职责所在, 既符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也符合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七是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省局党组提出, 农机工作要在四个着力上下功夫。就是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 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应城乡协调发展、紧贴服务“三农”的新型农机事业运行机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解决当前影响农机发展的主要障碍;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的能力, 真正全面提升农机服务“三农”的质量、效益和功能。总体要求是领导干部受教育, 科学发展上水平, 人民群众得实惠。基于这些考虑, 省局决定在黔南州召开这次座谈会。

今天上午, 大家参观了惠水县杨番农机专业合作社, 了解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章程、规章制度及其发展规模。随后, 又听取了黔南州、惠水县、贵定县农机中心负责同志和都匀、长顺农机专业合作社代表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介绍, 相信大家会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受和启发。刚才, 各地、州、市局 (中心) 的负责同志又都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讲得都非常好, 其中有对工作的回顾、对成功做法的总结, 也有对存在问题的思考。我想, 回去后大家要根据这次会议参观交流的情况, 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 切实抓好各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步子快的地方要继续稳步推进, 步子慢的地方则要加快步伐迎头赶上!

下面, 我就全省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工作讲三点意见, 供同志们交流。

一、全省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有新发展新突破

近年来,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扶持带动下, 全省各类农机具增长迅速, 农机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各种新型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推广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全省以作业服务组织为中心, 以技术推广、机具维修等为支撑的基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在进一步形成。今年初, 省局计划在全省建立完善200个基层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后据各地农机部门上报的统计数据表明, 今年全省各地计划建立和完善的基层农机服务组织达331个, 发展形势十分喜人。据截止2007年底的数据表明, 全省现已发展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2374个, 农机户765675户 (其中, 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162652个) ;各类农机维修站点5442个, 从业人员14919人。随着购机补贴政策的深入贯彻和购机补贴力度的继续加大, 如何合理配置农机、优化装备结构、提高补贴机具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 成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发展中农机部门要认真考虑并加以解决的新课题新任务, 为此, 省局提出要大力推进基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其中要优先扶持、重点发展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当前,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深入贯彻, 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逐渐成长起来。据截止7月底的统计数据表明, 全省成立和正在成立中的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达83个;有合作社社员2588个 (户) ;服务农户140980户;作业服务面积81.1869万亩;服务总收入2027.38万元;机具数量3560台 (套) ;拥有资产总额2451.95万元;获得财政扶持资金426.39万元;获得财政扶持的合作社数量58个。这些农机专业合作社, 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正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逐渐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 成为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 成为加强政府与农户沟通, 促进政府转变职能的有效举措。

二、深化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重要意义的认识

对我省的基层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建设来说,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一个新生事物,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一个创新之举。这个组织是服务农民、服务农村、服务农业的农机基层组织, 同时也是集体生产、经营、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组织。农机服务业本身蕴藏着巨大商机,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 既可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 又能解除农民农忙时节生产劳作的后顾之忧。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来说, 更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二是合理配置和使用了农业机械, 三是对农机公益性服务功能的有益补充, 四是扩大了作业规模实现节本增效, 五是放大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应, 六是引导了基层更加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第一,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社会化服务当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通过机具、资金、技术、人才的整合, 起到了整合农业生产要素的作用, 满足了农户之间对农业机械的不同需求。解决了农机部门包不了、村级集体统不了、一家一户干不了的问题。既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使用率, 带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 也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转, 使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具有目的性、组织性和市场化, 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当前,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农村土地可以依法实施有序流转和规模经营做出了明确规定, 这十分有利于促进农机化的发展。

第二, 合理配置和使用了农业机械。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机服务组织, 相对于机耕、机播、机收和抗旱救灾作业服务队等单一的基层农机服务组织来说, 经济实力相对较强, 能够主动、合理地购买和配置农业机械, 提高农机具的配套比, 相对集中调剂使用农机具, 实现适度规模的作业服务。今天参观的杨番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的农机具大都是青一色的大型农业机具, 有“东方红牌-704型”的大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 有高性能的“洋马牌-人民号”联合收割机等, 试想如果不是靠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个公司化的法人组织作为载体, 单靠农户个人或农机大户或者其他单一的基层农机服务组织, 是难以达到这个规模和实现代耕、代种、代收、机灌、机播、机脱等多种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

第三, 是对农机公益性服务功能的有益补充。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较好地实现自我服务, 在经济利益和合作经营机制的推动下, 农机政策法规的执行、新产品新机具的引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机手的培训、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跨区作业信息的获取、农机作业质量的提高和农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等项工作, 都可以得到主动而妥善的落实。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的农机经营服务活动, 可以弥补公益性服务功能的不足。据了解, 一些地方已经尝试让农机专业合作社承包农机部门正在推广实施的机插秧项目。

第四, 扩大了作业规模实现了节本增效。农机专业合作社具有农机具多、机动性强、生产规模大等优势, 可集中调动使用大量农业机械, 在较大规模的农田面积上进行作业, 解决农业生产中生产单位多、生产规模小的问题。通过使用农机具进行大规模的集中连片作业, 可以提高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 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通过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 农民手中的农业机械由生产工具变成了有偿服务、增收致富的工具, 从而提高了农机具的利用率, 降低作业成本, 提高投入产出比, 实现节本增效。

第五, 放大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积极效应。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激发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推动了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的购机热潮, 拉动了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投入, 放大了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应。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重点确定为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 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实力有了长足的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壮大, 提高了大中型、复合式、高性能补贴机具的使用率, 让更多的农户不需要购置农机而享受到农业机械化服务, 使国家购机补贴资金和农民自筹购机资金实现了足额的使用价值。

第六, 引导了基层更加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新的所有制形式组建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因此,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机械化是基础的手段和条件, 也是基本的标志。基层干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村经纪人等在协助开展农业机械的社会化服务中, 通过参与合理配置机具、遴选作业环节、扩大作业面积、维修保养农机、协调机库场地、机耕道建设、培训从业人员等一系列工作, 将带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对农业机械应用领域、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与合理流转、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等问题的研究, 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视程度。

三、强化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各项保障措施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生命力关键是有效运作、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 农机部门在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中要把握好几个问题。

第一,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和“民办公助”的原则。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合作、政府支持、效率优先”的方向。要从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有利于社会化服务出发, 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 适宜什么样的形式就引导发展什么样的服务组织, 切忌强求一个模式。要实事求是, 不搞整齐划一。要结合实际, 能快则快, 好字优先。三是要坚持规范建设、优化环境。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 切实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 努力营造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和谐发展氛围。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开放和有序竞争。四是要坚持拓展领域、增强能力。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需要提高其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不断拓宽其服务领域和范围, 要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农田改造、农产品储运和加工等环节延伸, 从传统的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 要在延伸服务产业链上下功夫, 不断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能力, 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 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入手, 找准发展的切入点, 巩固、完善和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能力。按照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 要把合作社建成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主的运营模式。一是要明晰产权, 规范运作。二是要创新机制, 搞好运营。三是要强化监督, 加强管理。要及时制定有效的规范措施和管理办法, 加强农机合作社的财务核算和内部管理, 严格监控, 确保农机合作社的机具、资金不流失。

第三, 要加大投入, 完善机制, 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实力。一是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一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增加资金投入, 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力争每成立一个基层农机专业合作社, 政府配套投入一定的资金扶持。当前, 黔南、遵义及其他地区的一些县市已经有了政府资金投入扶持的做法, 省局也正在积极考虑这块项目资金的扶持, 根据省局对这项工作展开的调研情况来看, 可能会有一定额度的扶持, 但不一定是现金, 很可能是机具或者一些实物。二要加大购机补贴政策扶持的力度。各级农机部门要优先满足购机需求, 优先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 优先培训管理、经营人才, 优先投放发展农机化的相关项目等, 切实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实力, 提高其社会化服务能力。省局有关处室经过调研后有个初步的考虑, 比如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单独在提高5%或10%的购机补、贴比例, 促进其在黔中大地上积极规范化发展起来。三要积极建立多方投入的机制。逐步建立以国家资金为引导, 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 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

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农业机械化, 投资农机专业合作社, 推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二是完善运行机制。各地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都有一些建章建制、统一安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等好的做法, 各级农机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引导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健全完善规章制度, 制定符合法律法规的社规民约, 建立良好规范的运行机制, 提高经营效率和质量, 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同志们, 建立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对我省农机化事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 也是农机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和使命。我相信, 在各位同仁及全省广大农机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下, 在党委、政府及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一定会在各县市、乡镇迅速推开、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机化事业有力、高效的助推器。

最后, 我代表省局党组, 对惠水县委、县政府多年来给予农机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 也对惠水县农机中心全体同志为这次会务所作的努力表示诚挚的谢意!

青年座谈会讲话 篇8

1.认真总结上半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的重要成绩

今年是我省实施的第一批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收官之年,也是着手启动第二批“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谋划之年,是处在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和重大进展基础之上向更高目标、更高水平、更大规模推进的关键时间节点,也是在加快吉林振兴和发展、让城乡居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大背景下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半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委党组精心谋划和高度重视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精心组织、全力推动、合力攻坚,特别是我们各级新农村办积极作为、拼搏进取、奋力开拓,继续延续和深化了多年来开创的全省新农村建设大好局面,全省新农村建设继续上水平、上规模,登上了新的台阶。概括起来,上半年的全省新农村建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坚持高标准建设,标兵村和样板村群建设实现新突破。应该说,通过前两年的新农村建设,我省涌现出了一大先进典型,客观地讲,到去年底全省1000个示范村形成了“2、3、5”建设格局,即标兵村达到200个左右,先进村达到300个左右,达标村在500个左右。今年上半年,各地加大投入,继续提高标准,全省示范村建设形成了标兵村300个左右、先进村300个左右、达标村400个左右的新格局。同时,每个市(州)还集中打造了2~3个样板村群,做到了集中布点、集中投入、集中武装、集中建设,引领示范作用越来越强。在打造标兵村和样板村群上,各地普遍做到了5个结合,即科学规划与统一改造相结合,集中连片建设与整乡、整村推进相结合,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环境水平相结合,推进农村物质文明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结合,加强领导、扩大帮扶与增加投入相结合。在这方面,今年长春市重点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公益事业配套、产业基础雄厚、农民生活富裕、文化生活丰富的标杆村和标兵村,即重点打造了陈家店、红光、新农家、任家4个新农村建设标杆村,长吉北线等7个样板村带,重点整治乡容村貌,建设新农村魅力村庄和靓丽风景线。白城市采取涉农资金项目进行集中整合投入的方式,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了“富民、强村、固基”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三项工程建设,重点打造100个标兵村,改变了过去笼统抓、典型不过硬的工作方式。松原市实施四县两区50个农村社区服务建设试点,重点打造5个样板村群,取得了一定成效。长白山管委会采取集中建村的方式,打造新农村建设典型。

第二,坚持开展集中攻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新突破。治理农村脏乱差,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人居环境,是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农村建设重要突破口,也是一大亮点。在环境整治上,各地普遍加大了沿铁路线、公路线、旅游线和环城“三线一环”环境整治的力度,加大了连片整治和整村整屯整治的力度,加大了农村道路建设与排水、院墙大门整修、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配套建设的力度,加大了村容整洁与畜禽养殖小区、清洁能源、保护水源等统筹建设的力度,加大了新农村与生态村结合建设的力度,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前清后乱、前建后脏、前管后弃的局面,有不少的地方都建立了城管下乡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环境卫生分段分项管理制度,促进了环境整治工作向制度化、常态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比如,今年上半年通化市加大了农村环境整治力度,通化县投入2亿元,对160个行政村进行环境连片整治,同时还组织乡村和农民投入926万元,对过去院墙进行了全面提升修缮,总规模达到71236延长米,做到了全县所有村屯院墙提升建设一次性达标完成;梅河口市沿“三线一环”建设仿古围墙,每延长米投入450元,建设规模达到56190延长米。四平市开展了以四平市为核心、三条主要交通线为辐射带、以节点镇、沿线村为重点,以“五清”、“十建”、“两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战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三,坚持多方面筹措资金,新农村建设投入实现新突破。在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辐射引导下,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社会各方面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到6月末,全省各地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3.88亿元,其中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2.07亿元,各级部门和单位帮扶投入0.95亿元,整合项目656个、资金8.62亿元,社会和个人捐助投入994.4万元,村集体和农民投入11.25亿元。今年延边州推进新农村建设力度最大,各级财政投入的资金达到9360万元,比去年增加近2倍。其中,州财政安排了300万元的专项奖励资金,敦化市落实了2000万元,延吉落实1000万元,安图、汪清、图们、和龙也分别落实了500~700万元专项资金。吉林市共落实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基层党组织建设百村试点专项资金和三化统筹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2500万元。白山市县两级也加大了专项资金投入,总量近亿元,使省级专项资金直接带动效应达7倍以上,极大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第四,坚持不断强化领导,新农村建设推动力度实现新突破。去年7月19日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之后,全省各地掀起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热潮,都纷纷召开各种会议和组织大型工程贯彻落实省里的会议精神。延边州召开了由县(市)党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乡镇主要负责人及99个州直包保部门共计200多人参加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州委书记张安顺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对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作出了深入部署。四平市委召开常委会、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人大、政协对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也集中调研,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副书记王振才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梨树县设立200万元资金对新农村建设好的乡镇、村在年末进行表彰奖励,并制定了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党委书记享受副县级工资待遇,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村书记享受副乡局级工资待遇的政策。辽源市实施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政策,确定表彰优秀样板村5个、先进示范村5个,优秀示范项目6个,以奖代补资金达到100万元。同时,全省各地还普遍加强了帮扶工作、项目建设、档案建立、专项资金监管和万名村干部培训工作,保证了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3.切实加强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新农村办的职能作用

多年的实践证明,哪个地区党委政府重视新农村工作,哪个地区新农村建设就会在短时期内实现历史性新突破,相反哪个地方党委政府忽视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那里的新农村建设就会出现滑坡甚至倒退,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所以说,地区这个层级太重要了,尤其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强调一下如何发挥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新农村办职能作用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市(州)这个层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应该说,省里这个层级主要是工作推动和宏观指导,主要工作方式是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调查研究和出台政策;县(市、区)这个层级主要是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抓好落实,更侧重于实际操作;而市(州)这个层级处于省和县之间的特殊位置,既有宏观指导,又有微观落实,既有工作部署,又有考核推动等作用,位置特殊,作用显要。其次,我们要弄清楚市(州)新农村办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新农村办是当地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参谋部,发挥着综合协调、督查指导、政策研究、宣传培训等重要职能作用,这个参谋部工作到位了,当地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就能够引起重视,领导重视了,整个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就能掀起高潮。如果我们地区新农村办不想事、不谋事、不干事,不主动出击、不积极作为,当地的党委、政府也只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的一项常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那里的新农村建设也就失去了统领“三农”的地位和作用,新农村建设位置摆不上去,也就很难开创新的局面。第三,我们要弄清楚市(州)新农村办肩负的工作任务。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要想打开新农村建设工作局面,我们必须做好以下10项工作:每年都要积极争取将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交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常委会、常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研究出台重大决定和政策性措施,出台有关文件;每年都要积极争取以市(州)党委和政府的名义召开一次大规模、高层次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或现场会议、督促检查会议;每年年终的时候要积极争取对各县(市、区)、乡(镇)和示范村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在农村工作会议或新农村建设专项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奖励;积极争取副地级以上的领导每年到所帮扶的点现场办公1次,协调资金项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积极争取本级人大、政协领导视察新农村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新农村建设宣传氛围;积极争取设立一定规模的本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对各级干部的工作奖励;积极推动县(市、区)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项目补贴和工作表彰奖励;积极组织县(市、区)每年到省内、省外考察新农村建设1次以上;开展新农村建设培训工作,总结先进典型,推广典型经验;全面完成省里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保质保量,争排头,创一流。有的地方,加强了本地区的新农村项目建设督促检查和专项资金管理,加强了新农村建设的安全工作,等等,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一定要坚持和完善,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努力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富有成效。第四,我们要弄清楚加强市(州)新农村办的建设所必备的工作条件。我认为市(州)级新农村办公室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要有编制部门批准的专门工作机构和完善的工作职能,起码是参照公务员管理;要配备得力的工作人员,配备的人员要有“三农”工作经验,具有研究政策、解决问题和比较强的文字综合能力;要有现代化的办公手段、必备的办公室和必要的交通工具;每年争取工作经费10万元以上;建立新农村建设管理档案。我讲的这些条件都是起码的条件,各地要积极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为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

同志们,这次会议虽然规模较小,但是研究的工作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希望各地回去之后,要把会议精神向农委的主要领导和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认真汇报,全面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在较高起点基础上,进一步开創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上一篇:建设绿色校园主题班会下一篇:欢迎新领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