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备考期末考试

2024-08-05

关于备考期末考试(共8篇)

关于备考期末考试 篇1

一、期末复习的任务主要有五个方面:

1、查漏补缺

通读,读懂教材,对知识进行查缺漏,对薄弱处进行重点强化。

2、加深理解,巩固吸收

把有关知识放到本学期所学内容中,去定位、理解。

3、构建体系

对知识举行系统整理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框,使知识系统化,真正成为自己知识链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强化记忆

以适合自己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的方式浓缩记忆。

5、力求规范

在解题思路、方法、过程方面力求简捷规范,在书面表达和卷面形式上做到简洁规范,提升应用技能技巧,使知识融汇贯通。

二、如何提高复习效率

提高复习效率,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目标,二是态度,三是方法,四是处理好几个关系。

1、确定自己期末的奋斗目标和信心

有目标才有动力,人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和达成不同阶段人生目标的拼搏中走过的。中学生要善于树立自己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或追赶的对象,这叫“捕捉”目标,自我驱动。

确立了近期的目标,就要制定可行的计划,下定决心去实施。学习的实践证明,学习的任务明确,方向性越明确,就能发掘出各种潜力,从而取得较好效果。而且现在的两周的刻苦的学习“短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今后一个时间段,至少即将到来的假期的“长痛”。

2、要有复习的紧迫感

要提高复习效率,每名同学都要有学习和复习的紧迫感。请同学们算一笔帐,从现在到期末考试还有几天?期末文化考试科目是多少科?每科教材有几本?一共多少本?这样大致一算,你就会发现,对于你来讲真是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呀!

要有紧迫感,就必须有计划,就要给自己划定每天的任务,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时间紧、任务重,要取得胜利还必须做到“收心”和“聚力”。不要做现在不应该做的事,集中精力学习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不要过多地学习现在不该学的东西等等。

3、提高知识掌握的准确性记忆能力是关键

记忆水平的高低,主要看能不能再认,能不能回忆再现和能不能复做,以及再认、再现、复做的质量。

要提高记忆水平,就要有“记住”的紧迫感和“一定能记住”的信心。 要想提高记忆质量,必须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来参与记忆。实验证明:在单位时间内,依靠听觉获得的知识,可以记忆其中的15%,依靠视觉获得的知识,可以记忆同一内容的25%,而将视觉听觉器官结合起来可以记忆同一内容的65%。多种感官聚力,完成任务的质量一定会是高的。

4、复习备考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把握好复习中“质”和“量”的关系

复习不能只看遍数和数量,重在提高效率和质量。把握好复习中“质”和“量”的关系,也是提高复习效率的一个主要方面。如做训练和习题时,首先要独立分析思考,正确解决,培养解决问题思路和敏捷性,学会举一反三,切忌先看答案。第二做到表达和运算规范准确。第三对问题力求一次性解决,强调准确性,不要寄希望复查和修改。

(2)把握全面和最基本的关系

全面掌握学习过的所有知识是学习的最高理想,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最基本思路、规律和方法是取得优秀学习成绩的基础。因为所有的知识、技能,包括试卷内容的百分之七、八十都属于这部分。因此对于大多数的同学来讲,这些内容是你的重点所在,不要在旁支末节知识上、特殊性的巧解上投入你的精力。当然,对于基础很好的那部分同学是不在此列的。

(3)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

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回忆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我们有的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习题做的多,认真仔细读懂教材的少;对书文字符号看的多,对知识的回忆、问题的思考少;对章节或篇目知识掌握投入的力量多,对教材整体的知识结构的把握少。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设问、思考、求解,使头脑处于一种积极活动的状态,那么学习效果就一定会很好。所以,希望同学们,把“三少”变成三多,这样你的成绩会有很大的提升。

其次,是在学习方法的学与思。不少同学学习效率低的原因是学习过程中从不“停不来,回头看一看”。要善于检查自己的学习效率,并进行及时的调整。

(4)把握好做过的习题、试卷中正确与错误的关系

用过的试卷、练习题能否在复习中发挥积极作业,关键看你平时的学习习惯。答对的内容不要再看,集中精力看做错的题目,如果是选择题读完题目后,只看正确的那个选项,错误的不要看。问答题,主要看你自己丢分的地方就可以了,这叫对正相信息的再强化。这样长期坚持做下去,即可节省时间,又能提高效率。

(5)注意文理交替

要想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还要注意文理交替。

什么叫文理交替呢?就是不把内容相近的科目集中在一起学,而是将文科和理科相互交错安排。长时间学习内容相近的学科,造成学习上的单调刺激,容易引人发困,产生睡意,或者叫产生抑制。二是由于将相近的科目和同类的材料放在一起学习,使大脑中的神经联系也比较接近,产生重叠、交错,因而引起回忆时的混淆和差错。在安排学习内容时,很注意文理交替,以减少相互干扰,又可使大脑皮层工作的部位获得交替的休息。例如,学完语文看物理,做完数学看政治历史等等。

关于备考期末考试 篇2

教考分离,顾名思义,指教授(包括辅导)与考试相分离,常见于中考、高考、自学考试等水平考试中。对于这类统一的标准化考试而言,教考分离模式无疑凸显了考试的公平、公正,以及考试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正因为如此,当前不少高校试图在学期期末考试中也采用“教考分离”模式,替代传统的“教考合一”模式。然而,这一改革的合理性引发了高教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巨大争议。

客观而言,大部分高教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都能认识到,教考分离有利有弊。其中,认为利大于弊者,自然支持甚至倡导教考分离;相反,认为弊大于利者,则坚决否定此举。

关于教考分离的弊端,学术界的认识林林总总:有学者认为教考分离背离了现代教育评价的主旨,导致师生关系工具化[1];有学者认为教考分离偏离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助长了“应试”取向[2];还有的学者认为教考分离不利于拓展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空间[3],等等。归根结底,学术界质疑教考分离合理性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教考分离的理论基础及其蕴藏的价值内核与现代教育评价及现代管理学的主旨背道而驰。教考分离的教育学理论基础主要是泰勒的目标评价理论,强调教学结果与预设课程目标的对照,据此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现代教育评价注重发挥评价的导向性而非结论性作用,不是侧重“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追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考分离的管理学理论基础主要是麦格雷戈归纳的X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经济人”,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因此需要强制性的约束、管束与监督。具体到教考分离模式,其隐含的预设就是教师需要一定手段的监督与制约,否则教师没有教学压力,不会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样是这个麦格雷戈提出了与X理论对应的Y理论:工作是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过程,只要目标适当且有意义,员工就会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基于X理论提出的教考分离,实践中很可能导致的后果是:规章制度越多,监督管理越严密,越是不出效率,不出成绩。

对于教考分离的优势,学术界的认识也多种多样:教考分离能够避免任课教师在教学与命题过程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4],有利于调动教师从严执教的积极性[5];教考分离有利于端正学风考风[6];教考分离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具有可比性[7];教考分离有利于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8];教考分离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获取真实的教学信息,宏观掌握教学情况,包括比较不同教师对同一门课程教学大纲的领悟情况和知识传授情况[3],等等。与反对者从理论根基上否定教考分离不同,在赞成者看来,所谓的教考分离的弊端,不过是实践操作上的不当,是可以适当采取措施扬长避短,兴利除弊的。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的关于高等教育考试采用教考分离的争议,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声音都来自校方(教师、教学管理者、高教研究者)。那么,学(生)方是什么意见,什么态度呢?显然需要关注者的关注———在教育改革面前,如果缺乏学生的声音,我们的决策总显得“自以为是”。

二研究框架与数据

通过文献阅读,我们总结了学术界对于教考分离的利与弊的认识,以及高等教育教考分离实践中容易出现的几方面问题,编制了《关于高校实施“教考分离”的调查问卷》。2015年6月份,课题组在北京的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该校2014级学生期末考试采用了教考分离模式),选取该校经管学院、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2014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问卷采取现场填答现场回收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269份,有效回收率达96.1%。

本次所有问卷调查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上机处理,并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该校哪些课程采用了教考分离模式

考虑到教考分离这个说法对该校2014级的学生并不陌生(授课教师一般在学期初就会向学生说明期末考试模式),本次问卷调查前,课题组没有对教考分离做任何概念界定。调查对象所理解的“教考分离”主要是任课教师的解说,包括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是授课教师不命题,而是校内同一年级统一命题,比如大学英语;还有一种是授课教师不命题,试卷来自开设有相同课程的其他高校,比如高等数学。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该校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电路分析等课程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采用了“教考分离”模式。显然,从课程性质来看,该校采用教考分离模式的课程基本上是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也就是学术界认为相对适合采用教考分离模式的课程。

(二)该校教考分离的相关配套工作有没有协调到位

教考分离显然需要前期的教学与后期的考试相配套,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考什么。从这个角度讲,教考分离离不开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

当被问及“跟你相关的、实施教考分离的课程事先统一了教材吗”,回答“统一了”的占44.4%,“没统一”的占23.3%,“有的课程统一了,有的没统一”的占32.0%。这说明,该校在统一教材方面的工作还没做到位。

紧接着,在回答“对于实施教考分离的课程,如果事先统一了教材,任课教师是按照统一的教材来授课的吗?”这个问题时,只有51.9%的学生回答“是”,还有22.1%的学生回答“不是”,26.0%的学生回答“有的是,有的不是”。这个调查结果显然不够理想:任课教师如果不按照统一教材来授课,不同样违背了“教”与“考”的统一性吗?通过私底下与教师座谈了解到,统一教材没有获得教师的认可,是导致任课教师不一定按照统一教材来授课的最主要原因。

我们再看看另外两个相关问题的调查结果。一个问题是,“跟你相关的、实施教考分离的课程考试试卷内容跟平时的教材内容有很大出入吗?”,统计结果显示,回答“是”的占23.8%,“不是”的占32.0%,“有的是,有的不是”的占44.1%;另一个问题是,“跟你相关的、实施教考分离的课程考试成绩能否反映你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只有38.4%的学生认为“基本上能反映”;26.1%的学生认为“完全不能反映”;还有35.1%的学生认为“有的基本上能反映,有的完全不能反映”。这两项调查结果说明,该校实施教考分离的课程试卷覆盖面与统一教材之间尚有较大出入,以至于学生认为试卷内容不能够很好地检测出他们的学习效果、学习水平。

“积极宣传,正面引导”,是很多尝试教考分离的高校共同总结出的一条有益经验,主要是指任课教师(也可以包括班主任、辅导员、院系教学管理人员)以积极支持的态度,充分肯定教考分离模式,多向学生宣传教考分离的好处,帮助学生减少对教考分离的抵触情绪,从内心认同并接受教考分离模式。但在回答“根据你的了解,你的任课教师对教考分离的态度是?”,32.3%的学生认为“老师也不赞成教考分离,不过听命行事”;只有23.7%的学生认为“老师很赞成教考分离,并时不时地跟同学们讲讲教考分离的益处”;还有43.6%的学生认为“有的老师很赞成教考分离,有的老师不赞成”。从调查结果来看,该校也认识到要学习已有经验,要求教师在学生面前“积极宣传,正面引导”。但首先或许是因为学校以及学院在向教师“积极宣传,正面引导”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到位,还没完全把教师争取到积极配合与支持的状态,以至于教师或明示或暗示传达给学生的态度不完全是赞成。毕竟教考分离剥夺了任课教师的考试权力与权威,任课教师的消极抵抗与不满都是情理之中的事。但高校需谨记的是,要想保证教考分离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首先争取任课教师的支持与配合。

(三)该校学生对教考分离的认识与态度

总体而言,体验过教考分离模式的高校学生对教考分离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调查中,只有11.6%的学生表示“赞成”,而高达46.8%的学生明确表示“不赞成”,另有16.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还有24.7%的学生表示可以“视课程性质而论”。同样的问题,换个角度再问:“相比而言,教考分离和教考合一,你更倾向于希望学校实施的是?”,统计结果显示,只有16.1%的学生选择“教考分离”,而高达66.7%的学生选择“教考合一”,另有16.9%选择“无所谓”。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出了高度相似性。这充分表明了高校学生对教考分离的态度。

以上是关于高校教考分离正反两方面的一些说法,这里向被卷入其中的学生求证:因为卷入其中,所以他们有发言权。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教考分离的态度。

基于表1中学生对教考分离正反两方面说法的态度,可以看出,总体而言,高校学生不是很看好教考分离的考试模式;很多所谓的教考分离的“优势”,不过是校方所认为的优势罢了。

(四)如果高校一定要采用教考分离模式,怎样做才有助于扬长避短

关于高等教育考试是否适合采用教考分离模式,这个争论或许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有些高校会抛开这一争论,直接进行教考分离试验,试图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践行方式方法,毕竟,教考分离或教考合一,高等教育学期期末考试总得择一。那么,如果高校决定采用教考分离模式,在学生看来,怎样做才有助于扬长避短?学生的回答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保留任课教师和学生对于考试范围的知情权(56.0%);教师先集中研究、讨论,选取统一教材(44.0%);试卷由本校(而非他校)根据统一教材命题(41.0%);不断改进试卷,促进科学、规范(39.8%);保障教学管理人员的协调合作(25.6%);其他(3.4%)。

(五)抛开考试模式不论,学生期待什么样的大学课堂教学

学生期待什么样的大学课堂教学,看似跟教考分离模式研究没有关系,实则有关系。考试模式不仅仅对学生的学具有导向作用,对教师的教也有影响,例如,通过私下与个别教师座谈了解到,教考分离要求教师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在学时既定的情况下,教师每一堂课都要抓紧时间“赶”任务,没有时间也不敢自由发挥。也就是说,教师上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那么,教师的这种教法是否受学生欢迎?学生上这样的课能感到有收获吗?

关于这一议题,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一正一反两道题。对于“你期待的大学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学生的选项由高到低依次是:“能教我学习方法、思考方法”(71.2%);“知识点的讲授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连”(54.7%);“或多或少能带给我精神引领”(51.3%);“能颠覆我原来的想法,启迪我思考”(42.7%);“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成长痕迹”(34.5%);“按部就班地围绕教材知识点来讲”(4.9%);“其他”(1.9%)。相反,对于“你最不希望大学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学生的选项由高到低依次是:“照着备课笔记或者是PPT念”(73.7%);“讲课中途因为‘规训’学生的行为偏差而满堂训斥”(45.5%);“对单位、社会牢骚满堂”(44.7%);“结合社会实际讲授知识点,结果一直‘跑题’”(36.5%);“其他”(2.6%)。

综合正反两方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大学课堂是有期待的,这种期待不只是知识点的覆盖,还包括更高层次的精神指引、信念的激发;大学生期待从大学课堂,尤其是教师那里获取“正能量”,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大学生期望通过课堂与教师进行精神交流。正如浙江大学彭笑刚教授(全球顶级化学家之一)认为,考察一个教师的工作,最简单的标准是:一个学生上过你的课、进过你的课堂,他应该与其他人不一样[10]。

(六)怎么看待教考合一模式下老师考前“划重点”“划范围”的现象

在很多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及实践工作者看来,教考分离是针对教考合一的弊病而提出的。其中,学期末授课老师考前“划重点”“划范围”这一点备受指责。学生对此怎么看?

对于这道开放题,只有部分调查对象作答。其中,72.9%的作答者肯定(或者说认可)这一现象存在的合理性。他们给出的理由有:第一,老师帮忙划范围、划重点,等于再次强调了该门课程的学习重点,一方面让学生复习起来比较有方向,不至于一头雾水,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对重点内容着重掌握;第二,学习与复习有的放矢,有助于减轻学期末的考试压力,增加考试信心;第三,这是一种督促学生学习的方式,只有明确了复习范围,学生才愿意去学习,否则,学生不愿学习,即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与复习的积极性;第四,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有更自由的心态去学习他们想要学习的东西,比如,如果是非专业课,教师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大量时间去深入学习专业课;第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对想要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有利;第六,让应试简单化,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精神引领;第七,既然学校以学分绩点为考核标准,那么,老师考前“划重点”“划范围”不过是帮学生更高效地达标,所以无可厚非;第八,教材一般是依据某一门学科的特点而编写出来的,未具体考虑这门课程应用到各个专业的具体情况,老师“划范围”“划重点”可以弥补后者,增强学生结合专业需要的学习针对性;第九,高校不应该要求大学生像中小学生那样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上,所以没必要在考试上为难学生,因为对大学生而言,不只是学习知识很重要,锻炼能力也很重要;况且,有些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的相关内容可能以后一生都不会用到,更没必要用考试来为难学生(言外之意是老师考前“划重点”“划范围”就是不拿考试为难学生的表现)。

当然,也有16.4%的作答者很反对教师的这种做法,甚至表示“看不起这样做的教师”。反对者的理由是:第一,“划范围”“划重点”切割了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不利于学生对完整知识的掌握;第二,助长了学生平时学习的惰性——很多学生平时根本不学习,不思考,只等考前按照老师划的“范围”“重点”突击,但这种突击并没有真正消化所学内容,更谈不上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学生学的不扎实);第三,有些同学考前按照老师划的“范围”“重点”突击,无论是否真正学会,也可能取得好成绩,这对平时认真上课的同学不公平;第四,学生平时没有学习积极性,这种状态反过来也影响老师上课的积极性,导致老师照本宣科,跟学生之间没有什么互动,大学课堂无聊又压抑,而大学课堂本应该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思考一起研究的过程;第五,大学更应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养成考前死记硬背知识(读死书)的学习习惯。

此外,还有11.3%的作答者认为考前老师“划范围”、“划重点”有利有弊:好处是减轻了学生的考试压力和焦虑,能提高成绩;坏处是容易把学生“惯”出“懒惰”的毛病,也就是平时没有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不爱钻研,不爱思考,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四结论

基于上述统计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不赞成学期期末考试采用教考分离模式的比例(46.8%)远高于赞成的比例(11.6%);如果大学生可以在教考分离和教考合一两种模式之间做出选择,选择教考合一的比例(66.7%)远远高出选择教考分离的比例(16.1%)。当然,这不排除大学生本身的意愿或者说选择有趋易避难的因素影响。

反对高等教育考试采用教考分离模式的学者主要是从理论基础及其所蕴含的价值内核方面进行否定的,而目前倡导高等教育考试采用教考分离模式的学者并没有就此给出辩证的解释,或者说没有寻求到相关的理论支持,更多的是把一些关于实践的认识当做“优势”:比如,支持者认为,高等教育考试采用教考分离模式更公平、公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等等。但这些认识只得到了极少部分学生的认同,换言之,不认同这些所谓的“优势”的学生比例相对更高。这表明,高等教育考试采用教考分离模式更像是校方的一厢情愿。

我们不能因为当前一些在校大学生学习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就投其所好。例如,指出教考分离对学生今后考研、社会考级有帮助,因为在教考分离压力下,学生基础知识学得扎实。试问,大学教育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吗?把大学教育等同于考研、考级培训机构岂不是自我矮化?从学生关于大学课堂的期待中可以看出,他们绝大部分不希望大学课堂跟中小学课堂一样照本宣科,而是期待走进大学课堂,能获得精神指引,思想摩擦碰撞出火花。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教考合一也存在弊端,从这个角度讲,如果高校执意学期期末考试采用教考分离模式,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地兴利去弊?首先,高校以及学院要对相关教师进行动员,积极宣传,正面引导,争取教师的支持与配合,再由任课教师正面引导学生,减少学生的消极抵触情绪;其次,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和广大教师应协调一致,共同配合,统一教材(教学大纲),教师按照统一教材授课;再次,由校内教师根据该校学生的平均学力基础命卷,并做好保密工作,而不选用其他高校的试卷(不同高校学生入学的学力基础本不相同);最后,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也就是学生的最终成绩既要将学期末考试的卷面得分纳入计算,还应该将平时的学习表现计入考核。即便如此,教考分离也仅仅限于一些教材、教学大纲相对稳定的基础课程进行试验;对于一些发展较快,更新频繁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相关课程,教考分离完全不适用。

最后想说的是,无论哪一种教育改革,旨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初衷肯定是不容置疑的。但能否实现初衷,却另当别论。在高等教育急剧扩招以后,我们的高校越来越丧失培养“社会精英”的志气和理想,大学课堂本应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公民责任、远大志向、独立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获取幸福的能力等等,不知不觉都泯灭掉了———关键是教书育人的大学教师的积极性、热情和理想逐渐被所谓的制度和管理吞噬了,结果事规章制度越多,监督管理越严密,越是不出效率,不出成绩。对这些我们需要反思。

参考文献

[1]宫黎明,龙文祥.质疑教考分离[J].现代教育科学,2008(4):1-3.

[2][4][6][7]王鹏.对教考分离考试制度的认识与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2-94.

[3][9]林美卿,侯爱萍.“教考适度分离”模式及其实现形式[J].中国农业教育,2008(2):34-35.

[5]林怀满,冯治良.论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突破点——教考分离[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2):90-95.

[8]刘磊,等.“教考分离”制度的弊端及其应对——第三军医大学的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77-179.

关于备考期末考试 篇3

[关键词] 期末考试;教考分离;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7-0012-04

一 文献综述

教考分离,顾名思义,指教授(包括辅导)与考试相分离,常见于中考、高考、自学考试等水平考试中。对于这类统一的标准化考试而言,教考分离模式无疑凸显了考试的公平、公正,以及考试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正因为如此,当前不少高校试图在学期期末考试中也采用“教考分离”模式,替代传统的“教考合一”模式。然而,这一改革的合理性引发了高教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巨大争议。

客观而言,大部分高教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都能认识到,教考分离有利有弊。其中,认为利大于弊者,自然支持甚至倡导教考分离;相反,认为弊大于利者,则坚决否定此举。

关于教考分离的弊端,学术界的认识林林总总:有学者认为教考分离背离了现代教育评价的主旨,导致师生关系工具化[1];有学者认为教考分离偏离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助长了“应试”取向[2];还有的学者认为教考分离不利于拓展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空间[3],等等。归根结底,学术界质疑教考分离合理性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教考分离的理论基础及其蕴藏的价值内核与现代教育评价及现代管理学的主旨背道而驰。教考分离的教育学理论基础主要是泰勒的目标评价理论,强调教学结果与预设课程目标的对照,据此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现代教育评价注重发挥评价的导向性而非结论性作用,不是侧重“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追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考分离的管理学理论基础主要是麦格雷戈归纳的X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经济人”,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因此需要强制性的约束、管束与监督。具体到教考分离模式,其隐含的预设就是教师需要一定手段的监督与制约,否则教师没有教学压力,不会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样是这个麦格雷戈提出了与X理论对应的Y理论:工作是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过程,只要目标适当且有意义,员工就会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基于X理论提出的教考分离,实践中很可能导致的后果是:规章制度越多,监督管理越严密,越是不出效率,不出成绩。

对于教考分离的优势,学术界的认识也多种多样:教考分离能够避免任课教师在教学与命题过程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4],有利于调动教师从严执教的积极性[5];教考分离有利于端正学风考风[6];教考分离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具有可比性[7];教考分离有利于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8];教考分离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获取真实的教学信息,宏观掌握教学情况,包括比较不同教师对同一门课程教学大纲的领悟情况和知识传授情况[9],等等。与反对者从理论根基上否定教考分离不同,在赞成者看来,所谓的教考分离的弊端,不过是实践操作上的不当,是可以适当采取措施扬长避短,兴利除弊的。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的关于高等教育考试采用教考分离的争议,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声音都来自校方(教师、教学管理者、高教研究者)。那么,学(生)方是什么意见,什么态度呢?显然需要关注者的关注——在教育改革面前,如果缺乏学生的声音,我们的决策总显得“自以为是”。

二 研究框架与数据

通过文献阅读,我们总结了学术界对于教考分离的利与弊的认识,以及高等教育教考分离实践中容易出现的几方面问题,编制了《关于高校实施“教考分离”的调查问卷》。2015年6月份,课题组在北京的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该校2014级学生期末考试采用了教考分离模式),选取该校经管学院、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2014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问卷采取现场填答现场回收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269份,有效回收率达96.1%。

本次所有问卷调查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上机处理,并进行统计分析。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该校哪些课程采用了教考分离模式

考虑到教考分离这个说法对该校2014级的学生并不陌生(授课教师一般在学期初就会向学生说明期末考试模式),本次问卷调查前,课题组没有对教考分离做任何概念界定。调查对象所理解的“教考分离”主要是任课教师的解说,包括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是授课教师不命题,而是校内同一年级统一命题,比如大学英语;还有一种是授课教师不命题,试卷来自开设有相同课程的其他高校,比如高等数学。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该校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电路分析等课程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采用了“教考分离”模式。显然,从课程性质来看,该校采用教考分离模式的课程基本上是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也就是学术界认为相对适合采用教考分离模式的课程。

(二)该校教考分离的相关配套工作有没有协调到位

教考分离显然需要前期的教学与后期的考试相配套,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考什么。从这个角度讲,教考分离离不开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

当被问及“跟你相关的、实施教考分离的课程事先统一了教材吗”,回答“统一了”的占44.4%,“没统一”的占23.3%,“有的课程统一了,有的没统一”的占32.0%。这说明,该校在统一教材方面的工作还没做到位。

紧接着,在回答“对于实施教考分离的课程,如果事先统一了教材,任课教师是按照统一的教材来授课的吗?”这个问题时,只有51.9%的学生回答“是”,还有22.1%的学生回答“不是”,26.0%的学生回答“有的是,有的不是”。这个调查结果显然不够理想:任课教师如果不按照统一教材来授课,不同样违背了“教”与“考”的统一性吗?通过私底下与教师座谈了解到,统一教材没有获得教师的认可,是导致任课教师不一定按照统一教材来授课的最主要原因。

我们再看看另外两个相关问题的调查结果。一个问题是,“跟你相关的、实施教考分离的课程考试试卷内容跟平时的教材内容有很大出入吗?”,统计结果显示,回答“是”的占23.8%,“不是”的占32.0%,“有的是,有的不是”的占44.1%;另一个问题是,“跟你相关的、实施教考分离的课程考试成绩能否反映你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只有38.4%的学生认为“基本上能反映”;26.1%的学生认为“完全不能反映”;还有35.1%的学生认为“有的基本上能反映,有的完全不能反映”。这两项调查结果说明,该校实施教考分离的课程试卷覆盖面与统一教材之间尚有较大出入,以至于学生认为试卷内容不能够很好地检测出他们的学习效果、学习水平。

“积极宣传,正面引导”,是很多尝试教考分离的高校共同总结出的一条有益经验,主要是指任课教师(也可以包括班主任、辅导员、院系教学管理人员)以积极支持的态度,充分肯定教考分离模式,多向学生宣传教考分离的好处,帮助学生减少对教考分离的抵触情绪,从内心认同并接受教考分离模式。但在回答“根据你的了解,你的任课教师对教考分离的态度是?”,32.3%的学生认为“老师也不赞成教考分离,不过听命行事”;只有23.7%的学生认为“老师很赞成教考分离,并时不时地跟同学们讲讲教考分离的益处”;还有43.6%的学生认为“有的老师很赞成教考分离,有的老师不赞成”。从调查结果来看,该校也认识到要学习已有经验,要求教师在学生面前“积极宣传,正面引导”。但首先或许是因为学校以及学院在向教师“积极宣传,正面引导”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到位,还没完全把教师争取到积极配合与支持的状态,以至于教师或明示或暗示传达给学生的态度不完全是赞成。毕竟教考分离剥夺了任课教师的考试权力与权威,任课教师的消极抵抗与不满都是情理之中的事。但高校需谨记的是,要想保证教考分离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首先争取任课教师的支持与配合。

(三)该校学生对教考分离的认识与态度

总体而言,体验过教考分离模式的高校学生对教考分离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调查中,只有11.6%的学生表示“赞成”,而高达46.8%的学生明确表示“不赞成”,另有16.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还有24.7%的学生表示可以“视课程性质而论”。同样的问题,换个角度再问:“相比而言,教考分离和教考合一,你更倾向于希望学校实施的是?”,统计结果显示,只有16.1%的学生选择“教考分离”,而高达66.7%的学生选择“教考合一”,另有16.9%选择“无所谓”。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出了高度相似性。这充分表明了高校学生对教考分离的态度。

以上是关于高校教考分离正反两方面的一些说法,这里向被卷入其中的学生求证:因为卷入其中,所以他们有发言权。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教考分离的态度。

基于表1中学生对教考分离正反两方面说法的态度,可以看出,总体而言,高校学生不是很看好教考分离的考试模式;很多所谓的教考分离的“优势”,不过是校方所认为的优势罢了。

(四)如果高校一定要采用教考分离模式,怎样做才有助于扬长避短

关于高等教育考试是否适合采用教考分离模式,这个争论或许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有些高校会抛开这一争论,直接进行教考分离试验,试图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践行方式方法,毕竟,教考分离或教考合一,高等教育学期期末考试总得择一。那么,如果高校决定采用教考分离模式,在学生看来,怎样做才有助于扬长避短?学生的回答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保留任课教师和学生对于考试范围的知情权(56.0%);教师先集中研究、讨论,选取统一教材(44.0%);试卷由本校(而非他校)根据统一教材命题(41.0%);不断改进试卷,促进科学、规范(39.8%);保障教学管理人员的协调合作(25.6%);其他(3.4%)。

(五)抛开考试模式不论,学生期待什么样的大学课堂教学

学生期待什么样的大学课堂教学,看似跟教考分离模式研究没有关系,实则有关系。考试模式不仅仅对学生的学具有导向作用,对教师的教也有影响,例如,通过私下与个别教师座谈了解到,教考分离要求教师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在学时既定的情况下,教师每一堂课都要抓紧时间“赶”任务,没有时间也不敢自由发挥。也就是说,教师上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那么,教师的这种教法是否受学生欢迎?学生上这样的课能感到有收获吗?

关于这一议题,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一正一反两道题。对于“你期待的大学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学生的选项由高到低依次是:“能教我学习方法、思考方法”(71.2%);“知识点的讲授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连”(54.7%);“或多或少能带给我精神引领”(51.3%);“能颠覆我原来的想法,启迪我思考”(42.7%);“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成长痕迹”(34.5%);“按部就班地围绕教材知识点来讲”(4.9%);“其他”(1.9%)。相反,对于“你最不希望大学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学生的选项由高到低依次是:“照着备课笔记或者是PPT念”(73.7%);“讲课中途因为‘规训学生的行为偏差而满堂训斥”(45.5%);“对单位、社会牢骚满堂”(44.7%);“结合社会实际讲授知识点,结果一直‘跑题”(36.5%);“其他”(2.6%)。

综合正反两方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大学课堂是有期待的,这种期待不只是知识点的覆盖,还包括更高层次的精神指引、信念的激发;大学生期待从大学课堂,尤其是教师那里获取“正能量”,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大学生期望通过课堂与教师进行精神交流。正如浙江大学彭笑刚教授(全球顶级化学家之一)认为,考察一个教师的工作,最简单的标准是:一个学生上过你的课、进过你的课堂,他应该与其他人不一样[10]。

(六)怎么看待教考合一模式下老师考前“划重点”“划范围”的现象

在很多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及实践工作者看来,教考分离是针对教考合一的弊病而提出的。其中,学期末授课老师考前“划重点”“划范围”这一点备受指责。学生对此怎么看?

对于这道开放题,只有部分调查对象作答。其中,72.9%的作答者肯定(或者说认可)这一现象存在的合理性。他们给出的理由有:第一,老师帮忙划范围、划重点,等于再次强调了该门课程的学习重点,一方面让学生复习起来比较有方向,不至于一头雾水,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对重点内容着重掌握;第二,学习与复习有的放矢,有助于减轻学期末的考试压力,增加考试信心;第三,这是一种督促学生学习的方式,只有明确了复习范围,学生才愿意去学习,否则,学生不愿学习,即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与复习的积极性;第四,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有更自由的心态去学习他们想要学习的东西,比如,如果是非专业课,教师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大量时间去深入学习专业课;第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对想要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有利;第六,让应试简单化,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精神引领;第七,既然学校以学分绩点为考核标准,那么,老师考前“划重点”“划范围”不过是帮学生更高效地达标,所以无可厚非;第八,教材一般是依据某一门学科的特点而编写出来的,未具体考虑这门课程应用到各个专业的具体情况,老师“划范围”“划重点”可以弥补后者,增强学生结合专业需要的学习针对性;第九,高校不应该要求大学生像中小学生那样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上,所以没必要在考试上为难学生,因为对大学生而言,不只是学习知识很重要,锻炼能力也很重要;况且,有些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的相关内容可能以后一生都不会用到,更没必要用考试来为难学生(言外之意是老师考前“划重点”“划范围”就是不拿考试为难学生的表现)。

当然,也有16.4%的作答者很反对教师的这种做法,甚至表示“看不起这样做的教师”。反对者的理由是:第一,“划范围”“划重点”切割了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不利于学生对完整知识的掌握;第二,助长了学生平时学习的惰性——很多学生平时根本不学习,不思考,只等考前按照老师划的“范围”“重点”突击,但这种突击并没有真正消化所学内容,更谈不上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学生学的不扎实);第三,有些同学考前按照老师划的“范围”“重点”突击,无论是否真正学会,也可能取得好成绩,这对平时认真上课的同学不公平;第四,学生平时没有学习积极性,这种状态反过来也影响老师上课的积极性,导致老师照本宣科,跟学生之间没有什么互动,大学课堂无聊又压抑,而大学课堂本应该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思考一起研究的过程;第五,大学更应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养成考前死记硬背知识(读死书)的学习习惯。

此外,还有11.3%的作答者认为考前老师“划范围”、“划重点”有利有弊:好处是减轻了学生的考试压力和焦虑,能提高成绩;坏处是容易把学生“惯”出“懒惰”的毛病,也就是平时没有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不爱钻研,不爱思考,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四 结论

基于上述统计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不赞成学期期末考试采用教考分离模式的比例(46.8%)远高于赞成的比例(11.6%);如果大学生可以在教考分离和教考合一两种模式之间做出选择,选择教考合一的比例(66.7%)远远高出选择教考分离的比例(16.1%)。当然,这不排除大学生本身的意愿或者说选择有趋易避难的因素影响。

反对高等教育考试采用教考分离模式的学者主要是从理论基础及其所蕴含的价值内核方面进行否定的,而目前倡导高等教育考试采用教考分离模式的学者并没有就此给出辩证的解释,或者说没有寻求到相关的理论支持,更多的是把一些关于实践的认识当做“优势”:比如,支持者认为,高等教育考试采用教考分离模式更公平、公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等等。但这些认识只得到了极少部分学生的认同,换言之,不认同这些所谓的“优势”的学生比例相对更高。这表明,高等教育考试采用教考分离模式更像是校方的一厢情愿。

我们不能因为当前一些在校大学生学习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就投其所好。例如,指出教考分离对学生今后考研、社会考级有帮助,因为在教考分离压力下,学生基础知识学得扎实。试问,大学教育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吗?把大学教育等同于考研、考级培训机构岂不是自我矮化?从学生关于大学课堂的期待中可以看出,他们绝大部分不希望大学课堂跟中小学课堂一样照本宣科,而是期待走进大学课堂,能获得精神指引,思想摩擦碰撞出火花。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教考合一也存在弊端,从这个角度讲,如果高校执意学期期末考试采用教考分离模式,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地兴利去弊?首先,高校以及学院要对相关教师进行动员,积极宣传,正面引导,争取教师的支持与配合,再由任课教师正面引导学生,减少学生的消极抵触情绪;其次,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和广大教师应协调一致,共同配合,统一教材(教学大纲),教师按照统一教材授课;再次,由校内教师根据该校学生的平均学力基础命卷,并做好保密工作,而不选用其他高校的试卷(不同高校学生入学的学力基础本不相同);最后,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也就是学生的最终成绩既要将学期末考试的卷面得分纳入计算,还应该将平时的学习表现计入考核。即便如此,教考分离也仅仅限于一些教材、教学大纲相对稳定的基础课程进行试验;对于一些发展较快,更新频繁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相关课程,教考分离完全不适用。

最后想说的是,无论哪一种教育改革,旨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初衷肯定是不容置疑的。但能否实现初衷,却另当别论。在高等教育急剧扩招以后,我们的高校越来越丧失培养“社会精英”的志气和理想,大学课堂本应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公民责任、远大志向、独立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获取幸福的能力等等,不知不觉都泯灭掉了——关键是教书育人的大学教师的积极性、热情和理想逐渐被所谓的制度和管理吞噬了,结果事规章制度越多,监督管理越严密,越是不出效率,不出成绩。对这些我们需要反思。

参考文献

[1]宫黎明,龙文祥.质疑教考分离[J].现代教育科学,2008

(4):1-3.

[2][4][6][7]王鹏.对教考分离考试制度的认识与思考[J].辽

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2-94.

[3][9]林美卿,侯爱萍.“教考适度分离”模式及其实现形式

[J].中国农业教育,2008(2):34-35.

[5]林怀满,冯治良.论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突破

点——教考分离[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2):

90-95.

[8]刘磊,等.“教考分离”制度的弊端及其应对——第三军

医大学的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1):177-179.

[10]与竺可桢校长一起三问大学教育[N].中国教育报,

高一期末考试数学备考方法 篇4

合理安排。该做啥时就做啥,在合理的时候做合理的事情,不背道而驰。 “抓紧每一分钟学习,不如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比如抓课堂效率,当堂听,当堂记,当堂理解,不理解的话课下或者当天找时间主动找老师请教,做到堂堂清。比如利用好时间,勉励自己必须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做到日日清。比如能够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动静相宜。比如坚持紧跟老师步伐复习,不误入“歧途”。

善做笔记。记录笔记有三个原则:第一要记录知识的体系或者说老师的思路;第二要记录重点和难点(重点就是老师反复强调或者要求大家记录下来的:难点就是觉得自己难以完全理解或者觉得对自己很有启发的以前没有想到的部分);第三,简略,迅速,不能耽误听课。尖子生往往一边听课一边记重点,不是事无巨细全盘记录,特别要善于记下老师补充的东西,课本上没有的东西特别是思维方法更是认真记录。能及时整理笔记,对老师强调的重要知识点格外注意,特别注意让知识系统化,积极思考能解决什麼问题。

中考生期末考试备考四大黄金法则 篇5

法则一:争分夺秒,上好复习课

善于安排时间的人往往能获得成功。谁吝啬时间,时间就对谁慷慨;谁荒废时间,时间也就荒废谁。我们要抓住分分秒秒,少讲空话多做实事,提高学习的效率,从上好每一节课做起。这些复习课都是复习中的重中之重,都是老师精心准备的。他们看似都在重复平时学过的内容,其实,已是一种浓缩,一种总结,更是一种提高。这些课有助于大家理清复习的思路,提高复习的效果。所以我们要跟着老师的讲课节奏,做好课堂笔记,听好每一分钟的课。

法则二:合理安排,制定科学计划

复习计划是复习工作的前提条件,制定复习计划,是实现计划目标的重要保证。平常学习好的同学要善于归纳、总结,利用复习的机会巩固基本知识、技能,由此及彼,重在知识的迁移,在训练能力上下功夫,做到触类旁通,使自己学习水平再上新台阶。基础薄弱的同学更应充分利用这次复习的时机,狠抓基础,做到复习到位,消化到位,力争经过复习能有较大的提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以此来鞭策自己,激励自己。

法则三:掌握技巧,以平和心对待

考试是掌握技巧也是非常关键的:1、整体浏览,拿到试卷之后,先总体上浏览一下,根据以前积累的考试经验,大致估计一下试卷中每部分应分配的时间。2、提高速度,考试时,题目有了思路就赶紧做,不要犹豫。3、碰到难题时,可以先用“直觉”快速找到解题思路;如果“直觉”不管用,就可以用联想法找到解题思路;如果这样也不行,你可以猜测一下这道题目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然后尝试。4、检查试卷,如果能够提前做完试卷,一定要细心检查看是否有遗漏的题目;重新快速浏览题目的要求,是否理解错题意,确保解题步骤和结果的正确。考试既是知识的检测,又是意志的磨炼。我们要有适度的紧张与焦虑, 但更重要是沉着冷静,满怀信心。

法则四:总结经验,谱写新篇章

考试过后总结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视,实际却很重要的一步。通过总结,我们查漏补缺,找到新的目标,为之努力。学习正如吃饭,而考试失败则就像是饭中的一粒石子,你总不能在人生中对知识最渴求时,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放弃学习,正如你不会因为饭中有一粒石子而饿着不吃饭。

关于备考期末考试 篇6

2017-01-02 北京中考

期末考试快到了,初中语文该如何复习?今天,北京中考小筱整理了六大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1题海拾贝法

在浩如烟海的试题中,特别是各地历年的中招试题、模拟试题,有一些试题设计比较精巧,可以从中选出具有典型性、灵活性、实用性的小题进行训练,比如:古诗词的理解性背诵、文学知识、口语交际、修辞方法、语病修改等。

利用课前几分钟采用竞答的方式进行提问,这样,学生有兴趣,精力集中,能起到较好的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查漏补缺,弥补了不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一些中招试题,可以明确中招试题的命题意向,掌握中招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技能,为参加中招考试作好心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2文林撷英法

从课本中选取一些重点课文,利用早读的时间,要求背诵的背诵,不要求背诵的要反复读,重新领悟、巩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以及学习重点。

每周从课外至少选一篇精美的文章,在佳作欣赏课上彼此交流自己推荐的文章,从文章的语言、构思、立意、写作方法等方面谈理解、谈感受、谈启示,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3分类训练法

复习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这应该作为复习的原则。

复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的过程。这里的“训练”是广义的训练,包括听、说、读、写、背,狭义的训练理解为就是做习题,做习题是必要的,通过做习题来验证、反馈,达到巩固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目的。由于语文知识的庞杂,各类习题放在一块训练耗时费力,效果不佳,可以采取分类训练的方法,同类的试题集中在一起,便于比较鉴别和记忆掌握。可分五类复习: 一是语文的知识积累与运用; 二是文言古诗词,重点是正确背写句子,掌握实词、虚词的意思; 三是现代文阅读训练,要兼顾课内课外,注重整体把握; 四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注意知识的综合和探究;

五是作文训练,从复习过程角度应考虑文题、材料、构思、修改、成文等方面的训练。

从复习内容角度,应考虑到对亲情类、友情类、吟咏类、畅想类、说明类、应用类7方面的覆盖。4稳步推进法

期末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步地前进。可分三轮进行复习: 第一轮时间相对长一些,采取分类复习的方法; 第二轮采取综合复习法,有针对性地综合集中;

第三轮采取筛网式复习,时间较短,主要是适应中考各种情况,做好心理调试。5模拟考试法

如果把模拟考试也作为一种复习方法,那模拟考试法就是复习方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模拟考试,可以增强心理素质,对做题速度、时间的把握能力,试题的解题方法的领悟能力等也可以在考试中得到锻练和提高。6忙里偷闲法

关于备考期末考试 篇7

一、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大纲变化情况、题型及题量分析

(一) 考试大纲变化情况

财政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印发2009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日程安排的通知》{会考[2008]46号}中规定, 2009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继续使用2008年度考试大纲, 即教材基本上没有变化。对于已经参加过2008年度会计职称考试的考生, 可以使用2008年考试用书进行复习, 但需要注意新修订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暂行条例内容, 待2009年度考试用书出版后, 及时将新教材的主要变化之处予以更正。

(二) 题型

从近几年考试情况分析, 2009年《初级会计实务》考试题型仍然是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 其中单项选择题20道题, 每题1分, 总分20分;多项选择题15道题, 每题2分, 总分30分;判断题10道, 每题1分, 总分10分, 答对得1分, 答错倒扣0.5分。主观题包括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 计算分析题有4道, 每题5分, 总分20分;综合题共2道, 总分20分。考试题型仍然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综合题五种。

(三) 题量

客观题主要是检测考生对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主观题主要是检测考生对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全部业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实务操作能力。从题型分值来看, 单选题在五种考试题型中难度最小, 考生能否在单选题中尽可能高地拿到分数是顺利通过考试的基础, 而多选题是分值最高、难度最大的题型, 同时也是考生能否通过考试的最大障碍。

二、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复习要点分析

(一) 《初级会计实务》

根据已公布的2008年度考试大纲, 2009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教材内容仍为7章。初级会计实务内容不多, 而且重点突出, 每年的考试重分值的题目主要集中在第2~3章中。分析近三年考试试题, 笔者将教材中的章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 (非常重要) , 第二章资产、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以及第六章财务报表, 这三章的考试分值一般占全书的70%左右;第二层次 (重要) , 第一章总论、第三章负债和第七章成本核算;第三层次 (比较重要) , 第四章所有者权益。教材中涉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六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是历年考试命题的重点, 考生应重点掌握该部分内容。考生还应认真分析以前年度的考题, 因为综合题部分一般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出现, 而且都是与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相结合。如2008年同时考到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具体项目的计算, 题型都是先做日常业务, 然后计算具体项目的金额, 这较以前是个重要变化, 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二) 《经济法基础》

根据已公布的2008年度考试大纲, 2009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考试《经济法基础》教材内容仍为8章。经济法基础分为税法和经济法 (含会计法) 两部分内容, 其中第一部分经济法内容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八章, 第二部分税法内容包括第三章至第七章。从近几年考试情况分析, 2007年及2008年税法内容所占分数为70%左右, 经济法知识所占分数为30%左右, 这和以前相比是个很大的变化。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多, 但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核, 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流转税法律制度、所得税法律制度和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一般都是主观题的考核内容。

三、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备考策略分析

(一) 明确学习目的

参加会计职称考试目的就是要考试合格, 要建立一种强有力的自信, 相信自己一定会通过初级会计职称考试, 态度决定一切。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 而不是部分考生所考虑的只是尝试着去体验考试。

(二) 讲究学习方法

建议考生积极参加培训辅导, 或选择相关知名会计网校的网上课堂, 或选择当地财政会计管理机构组织的面授, 参加辅导的好处是能掌握重点、理解难点、熟悉答题技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关键是由于参加了考前培训, 对一部份自制力不强的考生能起到约束作用。

(三) 掌握学习策略

复述法高效备考雅思口语考试 篇8

如何复述网上的资料

雅思口语考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要求考生回答考官的问题,第二部分要求考生针对话题卡内容进行1~2分钟即兴陈述。不管是对哪个部分、哪个话题进行练习,考生如果不知道从何说起,都可以先上网查阅与题目主题相关的资料,找到合适的语料,之后再进行复述练习。首先,考生可登录Yahoo Answers、Quora、China Daily、Time、Wikipedia等网站搜索所需资料,也可以用谷歌直接搜索主题词。对于在谷歌检索到的结果,考生最好选择出自英语国家网站或中国正规英语网站的文章,避免用不地道的英语资料。之后,考生可将资料复制下来,并把文中的关键词和地道表达一一划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此时划出的关键词可能比较凌乱,考生可以稍微将其整理一下,使之变成一个有逻辑的提纲。如果有必要,考生也可以在提纲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比如填上几个关键词,以帮助自己复述用。最后,考生对照提纲,用自己的话把资料复述一遍。下面笔者用具体实例来详细说明。

雅思口语第二部分有一个让很多考生不知从何说起的话题——衣服。关于这个话题,历年曾考过介绍a piece of clothing、a traditional Chinese dress、a piece of clothing you wear on a special occasion等。针对这样的考题,考生首先需要准备一段关于传统服饰的素材,比如代表中国女性特色的旗袍就可以用在以上关于衣服的所有话题中。考生可以在谷歌上直接搜索qipao,可以找到下面这个网站链接:http://www.chinavista.com/experience/qipao/qipao.html。该网站上关于旗袍的介绍如下。

The cheongsam is a female dress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 and enjoys a growing popular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of high fashion.

The name “cheongsam,” meaning simply “long dress,” entered the English vocabulary from the dialect of China’s Guangdong Province (Cantonese). In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including Beijing, however, it is known as qipao and has a history behind it.

When the early Manchu rulers came to China proper, they organized certain people, mainly Manchus, into “banners” (qi) and called them “banner people” (qiren), who then became loosely known as the Manchus. The Manchu women wore normally a one-piece dress which, likewise, came to be called a qipao or “banner dress.” Although the 1911 Revolution toppled the rule of the Qing (Manchu) Dynasty, the female dress survived the political change and, with later improvements, has become the traditional dress for Chinese women.

Easy to slip on and comfortable to wear, the cheongsam fits well the female Chinese figure. Its neck is high and closed, and its sleeves may be either short, medium or full length, depending on season and taste. The dress is buttoned on the right side, with a loose chest, a fitted waist, and slits up from the sides, all of which combine to set off the beauty of the female shape.

Another beauty of the cheongsam is that, mad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and to varying lengths, it can be worn either on casual or formal occasions. In either case, it creates an impression of simple and quiet charm, elegance and neatness. No wonder it is so much liked by women not only of China but of other countries as well.

这篇文章对旗袍的介绍清晰简练,考生很容易就能划出其中可用于考题的内容(如下划线所示),例如a fitted waist (收腰)、set off the beauty of the female shape (显身材)、sleeves (袖子)等。但考生如果不查资料的话,光靠自己想是无法表达得如此地道和准确的。不过,网络上的这段介绍毕竟是书面语,文章长度和结构都不是基于雅思口语考题的,所以考生需要根据雅思口语考试的要求对这篇文章稍作整理。具体整理步骤如下。

第一步:还原考题

Describe an item of clothing.

You should say:

what the item is

what it looks like

on what occasions people wear it

and explain why it is so important.

第二步:整理提纲

1 是什么

① qipao, traditional female dress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 ② cheongsam, Cantonese, long dress; ③ Qing Dynasty, Manchu rulers

2 外观如何

① fits well the female Chinese figure; ② fitted waist, sets off the beauty of the female shape; ③ different materials

3 什么场合穿

① casual or formal occasions; ② celebrations and weddings

4 为何受欢迎

simple and quiet charm, elegance and neatness

雅思口语第二部分只需要1~2分钟的陈述,因此不需要太长的提纲,考生只要选出自己觉得最方便记忆的几个点就行,比如像旗袍的历史发展和细节特征考生就不必过多赘述。在整理过程中,考生也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人们现在主要在庆典和婚礼(celebrations and weddings)的时候穿旗袍。下面就是对照整理的提纲组织的口语表达。

I’d like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the qipao, which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female dress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cheongsam, which means “long dress” in Cantonese. It became popular in the Qing Dynasty when the Manchu rulers came to China proper.

The biggest feature of the qipao is that it fits well the female Chinese figure. For example, it usually has a fitted waist, which sets off the beauty of the female shape. As far as I know,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material can be used for qipaos, such as silk or cotton.

The qipao can be worn either on casual or formal occasions. Nowadays, it is more commonly seen on important occasions like celebrations and weddings. During a wedding, the bride usually wears a qipao to mark the most important day of her life.

I think that the main reason why people are so fond of the qipao is that it creates an impression of simple and quiet charm, elegance and neatness. It is now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of high fashion.

以上这段表达在结合材料的同时加入了考生自己的想法,可谓逻辑清晰、句型连贯、词汇贴切,最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自然流畅。考生通过查资料,不仅节约了绞尽脑汁想语料的时间,而且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准确、地道。

除了网上的资料以外,考生也可以用雅思相关参考书上的范例来作为复述材料。判断参考书上的范例能否为己所用的标准是看其内容是否容易记住。下面笔者就以《雅思口语》(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雅思研究院著)中的一篇口语表达为例来讲解如何复述参考书上的范例。这篇范例的主题是智能手机,主要介绍了作者喜欢智能手机的理由,具体如下。

Okay, I would really love to own a smartphone. I think they are amazing, because they are so tiny and they can do so many things! I really like the way they look—so slim and light. But the incredible thing is what they can do. A smartphone is kind of three things in one—a phone, an iPod and a computer. So it is really useful, because you can do all the things you normally do with a phone, like texting and calling people, but you can also listen to your favorite music: mostly when I’m on the bus or walking somewhere, like to school. And I would use it to share music with my friends. I think I could even use it to download films and music videos. You can also use them to store your photos and other stuff. Actually, you can use it to take your own photos as well. There is no keyboard, so you just touch the screen to type and send text messages. I really want to get one because all my friends have them and I think they are so useful. But I probably have to wait until my parents buy me one. I love new technology—I’m always interested in the latest things.

看完这篇范文后,考生可以整理出以下提纲:

1 是什么

smartphone

2 外观如何

tiny, slim and light

3 有何功能(此处可以加些自己上网的活动)

① listen to favourite music, share music with friends;

② download films and videos; ③ store photos and other stuff

4 为什么喜欢

① touch the screen to type; ② new technology (谈论对新技术的喜爱)

整理完提纲后,考生就可以对照提纲来组织自己的口语表达了。因为版面有限,笔者在此就不再提供复述后的例文了。

考生在运用复述的方法备考雅思口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 如果复述材料有配套音频,考生可以边听边记笔记。这样能同时练习听力和单词拼写。

2 有条件的话,考生最好录下自己的复述。复述完之后听录音,纠正复述中的语法错误,改掉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的“嗯”“哼”“呃”等口头语,并检查句型还有什么能改进的地方。

3 复述至少两到三遍,复述最后一遍时考生要注意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适当配合肢体语言,完全模拟考场情境,就像对面坐着考官一样。

4 考生在考前应该练习复述最近常考的口语机经题,每天练两个题,直到能流利表达为止。第二天考生给自己一分钟时间,看能否快速回忆起昨天练过的题目,在纸上写下几个要点,然后再讲述一遍。

上一篇:我把掌声送给你作文600字_初二作文下一篇:全国高考新政策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