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小学校本教研制度(精选10篇)
东城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篇1
2010学年修远学校教研制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再学习和再发展就更加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为追求学校与广大师生发展的和谐统一,我校开展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从而达到增强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特制订方案如下:
一、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制度
1、成立由校长为组长、主管行政为副组长的领导机构:
组长:范晓君
副组长:张志刚 牛建温 韩荣 张国良 原灵
组员:杜法学 索海军吴伟 冯艳红 李文成 李瑞敏 马玉玲 王祖良
毛闻泽
2、各学科围绕学校研究课题,制订学科、个人研究专题,也可参与其他课
题的研究,抓好方案设计、查看开题、阶段研究、结题等环节。
3、每学期组织研讨课、公开课、研讨会及教研论文展示、总结交流经验、形成科研成果等活动,把新教学模式引进课堂,积极寻求新教学方式与发展学生能力之间的契合点,形成学校教学科研特色。
二、学科教研制度
各学科教研活动要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要与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工作实际。
1、坚持隔周一次的学科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教师应按时参加,不得无故缺席和早退,确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要请假,否则在学校考勤中作旷课处理。教研组长必须按教研计划,做好每次教研活动的准备工作,务使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明确,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
2、教研活动主要内容:
(1)教育理论的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科专业知识和新课程标准,强化自我学习能力,结合教学实践,随时用新的理念和观点剖析典型
案例和教学细节。
(2)对各种形式公开课的系列研究(从备课、说课、听课到评课);开展
教学“三思”活动(教学前进行反思: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
能力;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时、自动地在教学行动过程中反思,使教
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在教学后的反思:
有批判地在教学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3)每月针对学生学习水平检测情况进行一次质量分析,及时调整教学方
法与策略,制定补缺措施。
(4)组织校内、外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校外参观、学习。
(5)专题研讨和课题研究。
3、主动承担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任务,认真上好每学期每人1节的研讨课。从教学实际出发,从需待解决的教学问题中选择,并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研究,务求取得实效。
4、做好教学反思和积累检验工作,坚持每学期每位教师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一得)的制度。论文于期末在本教研组交流后交教导处。
5、详实记载每次教研活动的情况,期末将活动记录交教导处检查后存档。
三、集体备课制度
1、坚持隔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全组教师必须按时参加,做好出勤登记。集体备课前,组长对集体备课要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地点、内容与主备人。力求做到每次活动都使教师有所得。
2、集体备课,要有计划地进行。在制定计划选择课节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本学期教材中的重、难点章节;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的课节;
(2)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电化、多媒体等)进行教学的课节。
3、集体备课活动的基本程序:
(1)说课:即主备人向全组教师叙述自己的课程设计或教学模式。这是集体备课的实质性活动。说课,要求说教学的指导思想,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对教材结构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教材重点和难点的认识,进行教学程序设计的理论基础和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依据,“达标”与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构想,明确教与学的总体思路。
(2)议课:根据主备教师的说课,结合个人的备课进行议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相互取长补短。在集体议课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材分析、作业、教学进度,教学过程和方法策略等达成基本一致的共识。
(3)修订、完善个人教学设计,形成“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教后反思”的教研风气。
(4)每次集体备课活动均应按要求填写活动记录,期末交教导处检查后存档。
四、相互听课制度
1、为切磋课堂艺术,研究教学规律,了解教学情况,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把听课作为一项日常教学研究工作列入工作日程。确保每学期听课次数,教学管理人员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5节,教师不少于10节。
2、每次听课均要有明确目的,并以此作为研究课堂教学的依据。
3、认真填写听课记录,听课者要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仔细观察教学过程,记录教学过程,评析教学过程。
4、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坦诚交换意见。根据听课的目的与课堂教学评价要求,对所听的课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课后相互间及时坦诚地交换意见,探讨教学规律,形成经验和个人教学特色。
五、检查激励制度:
1、建立校本教研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学科学期校本教研计划,负责过程管理措施落实,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2、定期检查校本教研制度的运行情况,对校本教研的基本情况进行小结,并明确存在的问题,排查原因,不断改进教研工作。
3、建立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教师的优秀论文、教学设计,对获奖论文和教学设计分等级予以奖励;对取得教学研究成果的科组、个人和教学教研成绩显著者给予奖励,鼓励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通过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切实把学校建设成为优秀的学习型组织。
修远学校
2010年09月01日
东城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篇2
一、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策略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如下策略:
1. 参与性策略。
校本教研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共同探讨、交流、学习, 提高教师自主学习, 自主解决问题, 自我评价的能力。教研活动提倡参与性, 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教师的参与要贯穿在教研活动的全过程。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 个人的需求不同。教研活动中要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充分体现参与性。既是听示范课、听讲座, 也要求教师根据示范课主题思考问题, 让他们带着问题听, 在课后讨论中, 鼓励教师提出各种问题。参与性策略能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参与活动中, 教师是能够体现个体价值的课改实践者, 每个人都有与他人对话及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 都有相互交流解决疑难问题的机会, 因而增强了他们参与教研活动的内在动力。
2. 合作性策略。
实践证明, 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与合作, 才能激发各种积极的学习因素, 知识和能力才能得以提高。校本教研活动要倡导合作性。不仅强调学校教务处、教研室, 教研组, 备课组等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而且强调教师间的合作。要建立备课组合作互研模式, 每次活动, 备课组教师确定热点问题, 共同探讨解决该问题的对策。每个教师就该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 确定最佳的方案。合作性策略可以使每个教师的教学经验成为其他教师借鉴的资源, 每个教师的智慧都可转化为团队共享的智慧。不同的工作经历和知识背景使各教师对同一问题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 只有通过合作交流才能使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教师实现优势互补, 从而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3. 实践性策略。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 需要掌握教育教学理论, 更需要教师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实现由知识储备向知识运用的转化。学校教研活动中要贯彻实践性策略, 坚持课例研究。首先, 备课组教师共同对某一典型教学案例进行研讨, 以揭示其中带有指导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 教师个体或由个体组成对子,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根据新教材中的某一内容设计教案。教案先在小组内交流, 继而通过说课, 讲课展示。然后在评议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和完善, 最后将最终的教案设计作为形成性评价成果。课例研究实践活动有助于教师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教案的设计是开放的, 教师需要结合复杂的教学情景, 把教学理论渗透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中。这是教师提高理论修养, 积累实践教学经验并提高教学技能的必然过程。校本教研中的备课、示范课、说课、评课等系列反思性实践活动则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
4. 针对性策略。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不是整齐划一的。因此, 教研活动也要适应这种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要按照备课组教师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最适当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组织要充分尊重和关注教师的个体需求, 坚持针对性原则。在内容方面, 要采取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努力为教师创建一个结构优化的多元化校本教研环境。
二、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模式
1. 以学科组建设为抓手, 突出教研团队的价值。
(1) 重视学科组建设。学校要加强各学科组的制度建设, 完善学科组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一套完善、规范的学科组管理制度是学科组职能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校本教研的权力和工作重心必须是学科组。学科组内的校本教研活动由学科组长负总责。学校可制定相应的教研制度, 主要包括教师业务学习制度、集体研究和集体备课制度、师徒结对帮扶制度、听课评课制度以及校领导联系学科组制度等。
(2) 重视学科组长的选拔与培训。学科组建设, 组长的选择是关键。学校要选拔学科专业能力与研究能力能得到大家公认的并具有引领作用的骨干教师担任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同时, 要重视学科组长的培训, 定期选派学科组长外出培训学习, 使其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3) 健全激励制度。学校要健全精神和物质激励制度。每年要划拨一定资金作为学科组开展校本教研的专项资金。建立教研组考核制度, 主要从教研活动、业务学习、课题研究、论文论著、学科组长工作、教学成绩、青年教师培养、辅导学生等方面进行考核。每期根据各学科组考核得分评出先进学科组, 并给予物质奖励。要把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情况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条件之一。建立校本教研能手、示范课及校内名师评选机制等。
2. 建立教师理论学习和培训制度。
(1) 促进教师养成读书的习惯。构建一种机制, 营造一种氛围, 引导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不断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和理论素养, 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使教师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把学习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学校可鼓励每位教师每年至少订一种教学杂志, 且尽量避免相同, 以便相互传阅, 学校给予一定的补助。同时学校应购买课改方面的理论书籍, 供教师借阅。学校要全力为教师开拓学习交流的渠道。如每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
(2) 切实组织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包括新教师上岗培训活动;班主任工作研讨活动;新课改理念培训活动;学科业务学习研讨活动;专家专题讲座活动;外出参观学习交流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活动。支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 做好各级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 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或外出学习。同时制定学校的培训方案, 努力做好教师集体学习培训和教师个人自我学习培训相结合。
3. 建立教学研究实践制度。
(1) 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活动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有利于创建一种团结、互助、研究的学术氛围。集体备课时, 同组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家课程标准、教材及相关资料。既要准确把握难点、重点, 还要通过删除、添加、替换、补充等方式整合教材。更要摸清学情, 以便运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每次备课要确定主讲人, 主讲人可以由骨干教师担任, 也可由青年教师担任, 以便于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与青年教师的培养。集体备课过程中, 首先由主讲人说课, 然后同组教师共同交流探讨, 不断补充和完善教案内容。
(2) 公开课展示制度。促进教师通过公开课深入研究教学和学生。要明确展示的内容、对象、时间、要求等。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开展1~2次研讨课或汇报课, 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专题讲座或示范课, 以达到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的目的,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3) 观课评课制度。教师在分管领导、学科组长组织下进行观课、评课、议课。听课教师从教师的新课导入、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重点观察, 然后参与学科组教师评课、议课活动。
(4) 师徒结对制度。让青年教师与校内骨干教师, 特别是优秀的专家型教师结成师徒对子, 共同讨论备课, 每周互相听课。师傅及时指导青年教师备课, 上课并做好课后评价。徒弟每学期上汇报课, 以培养青年教师迅速成才。
(5) 案例学习制度。根据某一典型的教学案例, 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 集体探讨、实践、总结, 解决教学中大家感到困惑的共性问题。
(6) 课题研究制度。同组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 通过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以小课题研究为主, 组内结队或备课组全员参与某一课题, 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和共性问题。鼓励教师申报省市规划课题。
(7) 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学校要确立以崇尚研究、鼓励优秀为目的激励机制, 肯定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制定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考核评价奖励制度。对教师发表、获奖的论文、教案、优质课、课题研究以及辅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获奖, 根据发表、获奖的不同级别, 给予不同的奖励。
(8) 教学大赛、教研主题论坛制度。学校定期举办教师教学大赛、教学论坛、英语辩论会和演讲会。每次论坛可以确定主题, 如“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等, 鼓励教师就某一问题献计献策,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9) 问题探讨交流制度。问题探讨交流制度有利于培养教师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中要鼓励教师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交流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校可以不定期邀请教学专家或本校学科骨干举办讲座。讲座最好采用交流互动式, 让教师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实现双向交流互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10) 教学反思制度。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 才能总结经验, 不断进步。写教学反思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组内教师可以交流反思笔记, 这样更有利于经验共享, 扬长避短, 共同提高。
总之, 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参与、合作、实践和针对性策略, 加强学科组建设, 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 完善教师的学习培训, 教学实践以及各种激励制度, 使教师乐于教研、勤于教研, 通过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反思 篇3
一
已经建立或正在建设的校本教研制度,主要包含3 方面的内容。
1. 调整上下关系的制度
在学校本位理念的主导下,重新调整教育行政部门、上级教研机构和学校之间的关系。这一正在进行中的调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明确提出“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并作为普遍要求写进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政策文件中。例如:山东省教育厅早在2004 年8 月,即与普通高中课改同步,下发了《山东省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把教师作为教学研究的主导力量”、“把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作为校本教学研究的核心”。二是政策意见的配套下发。不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有关校本教研制度的指导意见,而且市、县(区)相继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例如:江西省教育厅于2003 年颁发了《关于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意见》,2005 年又颁发了更加具体的《江西省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2005-2007 年工作计划》。随后,江西省上饶市教育局、南昌市西湖区教育局、广丰县教育局等均相继出台了本地区“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相关文件与实施办法。三是有关指导意见、实施办法,除了赋予学校及教师应有的教研职责,鼓励教研活动的创新外,还特别重视专门的教研机构的职能转变,强调“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咨询和专业服务”。有的地区还研制了专门的《教研员工作手册》,加强对教研员的管理。四是为使学校教研活动在启动阶段不致于放任自流,不少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还制定了“校本教研成果考核评价与奖励办法”、“校本教研工作评价体系表”、“优秀备课组、教研组评选条例”等,开展相关的评估活动,对校本教研工作的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给予奖励。
2. 调整内部关系的制度
这主要指在学校层面上,对校本教研的价值导向、目标任务、具体内容、运作方式、行动准则、组织形态、成果评价等作出规定,并付诸行动,使校本教研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其内容相当广泛,绝不仅仅局限于“同伴互动”、“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比如:有的学校教师写反思,校长批反思(校长针对教师的教学反思笔记写“批语”),按学习、工作、研究一体化的原则精心打造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组等教师团队,尤其重视备课组组长和教研组组长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有的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以学论教”,开展“基于学生行为观察的校本研修”,建立关于学生行为的观察、分析与辅导体系等;不少学校出台了校本学习制度、备课活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名师工作室制度、成果交流与奖励制度等。
3. 调整横向关系的制度
这是指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开展合作研究,形成“联片教研”、“教研姐妹校”、“教研协作区”,结成“教学发展共同体”。例如:2004 年上海八个区(青浦、金山、宝山、静安、长宁、普陀、浦东新区和徐汇)签订协议,合作开展基于教学行动的校本研修,启动“八区联动”校本研修项目工作,打破边界,共同分享教研资源。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城乡教研交流,从过去的“教师进城”,到“送教下乡”,再到现在的“城乡联动”,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北京朝阳区同时推出校本教研的“自主模式”(区级示范校独立开展教研活动,并向周边学校辐射)、“联片模式”(音、体、美等小学科校内教研力量不足的学校,开展跨校交流研讨活动)、“支撑模式”(教研力量薄弱的学校寻求外部教研力量的支撑)。上海长宁区教育局推出教师“柔性流动”政策,要求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走班式教学”,打破长期以来优秀教师的“一校所有”制。此外,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支教制度,在一些地区也已经逐步建立起来。
二
对于整个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来说,上述3 方面的制度都是不可缺少的。其中,上下关系的调整是必要前提,没有这种调整,教研重心就不可能下移至学校,学校就不可能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校内关系的调整是主要内容和落脚点,调整上下关系乃是为了理顺学校内部关系,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导力量。横向关系的调整是重要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后出现的管理“空缺”,或者行政不便作为、不可作为的方面,需要民间的立场、非官方性质的校际互动力量加以补充与解决。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对传统教研体制的一种挑战。各地在建设校本教研制度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值得肯定的创新举措,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行政的不当介入
校本教研制度强调“以校为本”,但在不少地方,校本教研依然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推进。从校本教研的目标价值定位、任务内容的确定,到活动过程的展开,再到研究成果的考核、奖励等,都离不开行政力量。这种做法极有可能使教研工作回到“行政指令、统一要求、刚性约束、形式检查”的老路上去。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规划部门等多条系统的指令和种种形式化的检查皆汇集到学校,让学校疲于应付,大大压缩了学校的自主空间。
2. 内生性制度的缺失
从制度的制定过程来看,制度有外在性制度与内生性制度之分,前者遵循自上而下的生成路径,后者遵循自下而上的路径。从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过程来看,我们比较多地采取自上而下的路径,将校本教研的理念、办法强加给学校,或者移植专门化的科研管理办法,开展课题立项、中期检查与成果鉴定活动,导致校本教研制度与中小学已有惯例之间出现明显的对立与反差。教师口头上信奉的理论与他们实际运用的理论不一致,教科研活动成了一种点缀和包装,游离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外。
3. 实践之知的压抑
知识包含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谁知道4个方面。对于教学活动和实践性问题的解决而言,最关键的是“如何做”的知识。教师教育的难点、校本教研的重心理应放在“如何做”的知识,即实践之知的呈现、分析、梳理、积累、更
新、共享上。当前的校本教研比较多地追问“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致力于种种正规的科研文本的生产,对实践之知如何呈现、积累、生产、交流等关注不够,对实践工作者拥有的教学技艺、教学智慧关注不够,致使教师的实践之知长期处于被压抑、被批判的默会状态,无法真正流动起来。
三
在校本教研中,问题意识比课题意识更为根本,不能用越来越空洞的“科研课题”冲淡乃至淹没真实的问题意识;实践之知比理论之知更为原本,更直接地切近教育教学的生态,呈现教学活动原本具有的鲜活、丰富与个性;自由空间比“科研规范”更为重要。校本教研追求内在的觉解、自我的敞亮与澄明,教师必须专注于高度的内在自觉与深层体验,而不致为过多的外在功利目的与偶像权威所困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独立思考的权利、淡定从容的读书心境、自由表达的空间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上海市北郊中学设立“咖啡时间”,让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在校内咖啡馆轻松地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每次教职工大会前20 分钟,让教师抽签上台进行公开演说;鼓励教师自由写作,只要真实就是文章;学校办了一本教师刊物《草根》,作为教师发表文稿和品味人生的园地。
都说思想与他人分享,可以产生新的思想,但实际上彼此思想观念上的融会贯通是相当困难的。人们习惯地认为,他们的思想方法适用于所有地方的所有人,不喜欢与己不同的东西。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先验地表述了对“他者”的否定,导致所谓“主体间性”背后的貌合神离。一些中小学教师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学校,滋生了较为严重的专业个人主义,使得思想感情上的彼此接纳显得更加困难。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应当着力促使校内日常课堂教学的全面开放,改变教室为教师个人的私有空间的观念,变少数教师的示范上课为全体教学人员的公开教学,变教师个人在孤立无援状态下的工作为同事之间的互相协作,教研组、备课组成员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共同提高。打开每个教室的门,这是一项最基本也是相当重要的制度安排。有公开,才有观摩研讨。每个教师都乐于公开自己的日常授课,才能形成良好的相互观摩的合作文化。当然,在公开场域下,还有一个如何观课、磨课的问题,有一个充实公开教学的内涵、提高研讨活动质量的问题。在这方面,各地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听课、说课、评课相结合,一课几议几上,循环教学,对教研过程进行反思,讲述“教研故事”等等。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说到底是一个课程开发与实施权力再分配的问题,是一个真正将课程编制者与实施者融为一体、赋予教师以研究者角色的问题,是教研体制变革的问题。这些当然离不开行政力量的介入。我们的教改没有行政的支持,常常寸步难行。不过,这种介入应当是有限度的。必要的介入重在建立关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长效机制,现在比较多的介入是为了将来的较少介入。行政部门不仅要规范学校和教师的研究行为,而且要限定自己的管理行为。我国原有的中小学教研机构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一般为带有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它有自己的组织层次,采取直线制运作模式,学校、教师成了专门的教研机构所制定的教研方案的被动执行者。教学研究以校为本,必然要求教研机构从教育行政机构中剥离出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介服务组织,取消教研系统内部的垂直管理关系,促使其实现从“计划—指令”式的运作到“指导—服务”式的转变,真正面向基层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提供优质服务。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每学期初为基层学校研制菜单式的服务计划,将教研人员可能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方式列成表格供学校选择;学期中,根据学校的需要、教师的选择,或登门提供帮助,或通过电子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或整合全县的骨干教师力量,为学校教师牵线搭桥,切实帮助学校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学期末,对教研室的服务满意度进行必要的测评,并据此改进服务水平。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2007 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四届“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研讨会的交流材料。)
小学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篇4
一、指导思想
加强和完善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
二、组织机构
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组长:马兴泰
职责:学校教研工作总体思想、目标的引领及教研工作的督导
副组长:张绪庆
职责:校本教研方案的制定及整体工作的安排部署。
成员: 各教研组组长
职责:校本教研方案的具体实施及教研过程的记录、总结。
三、具体规定
1.学期初,教学校长要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教研计划。
2.各学科教研组根据学校教研计划制定出教研组教研计划,计划目标要明确,符合实际。并上交教导处备案。
3.强化校本教研流程的指导管理工作。教导处负责制定促进本校教师素质提高、加强日常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或细则。4.学科教研组每周活动一次,时间由教研组自己确定后上报教导处。
5.教学校长、教导主任以及其他中层以上干部要深入到教研组、备课组,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定期参加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对工作进行具体指导。
6.积极开展校级学科竞赛和教研组内的公开课教学。教研组每学期要组织学科竞赛。学校每学期要组织 教师至少开展一次校内公开课教学,并进行评议,积极开展互相听课、评课、专题研究活动,把教学案例分析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7.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学科教研活动和竞赛活动,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争创佳绩。
8.教研组组长负责组织教学研讨活动。教研组教师均参加本学科的一切教研活动,做到保时、保质完成各学科教研任务,不流于形式。9.各学科教研组长填写好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记录,学期末交教导处存档。
10.教师要认真参加教研组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态度端正。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交给自己的任务。教师参与教研情况及教研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工作中,按教师考核细则进行量化打分。
11.每位教师应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每人至少上一节学科组教学研讨课,每学期设计三个课件上传至学校公共邮箱。12.做好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教研组要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每位年青教师都要拜一位骨干教师为导师,实行“师徒制”。师徒彼此间相互听课,彼此交流。
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小学校本教研互助合作交流制度 篇5
1、积极开展名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引领,结对帮扶(老带新、一带一),岗位练兵等活动。
2、广泛开展教师之间的说课、听课、评课活动。校长、主任每期听课不少于30节,教研组长不少于18节,学科教师不少于15节。听课后必须专门评课,指出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3、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日”研究活动。学科教研组坚持每周教研活动,每时活动有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活动记录,有下次活动安排。
4、坚持教学问题累积,优秀案例评析,教学设计展示,教学经验交流,教研论文展评制度。
5、定期组织教师与名校、外校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就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展开相互对话,专题研究,联系沟通,经验共享。
校本教研制度 篇6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新课程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立足学校,解决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建立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校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在继红小学全面落实。
二、基本目标
一是为了推动学校实施新课程教育的实践活动,解决学校、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研究;二是在实施新课程中学校自身出现的问题,由学校校长、教师共同来分析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使学校逐步适应新课程,改变“等”(等专家指导)、“靠”(靠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现象;三是基于从本校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潜在教育智力资源,盘活学校内部的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研究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经验交流、问题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教师优质课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研讨-实践-反思”的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结合课改发展需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的进行思考、分析,根据自己制定专业发展计划、个人教研学习计划以及学校的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觉学习并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教师以学校一系列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教师或教学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内容,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在校本教研活动中鼓励不同思想,发挥个人的优势,对问题大胆评点,各抒已见,为解决问题提供新思维、新思想、新方法。
3、专业引领。鼓励教师从专业刊物或教育网上学习,引进先进教育思想,借此方式将教改的新理念和教育新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四、教研具体管理制度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学校将进一步学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现代教育理论,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特制定工作制度如下:
(一)、教研组在校长领导下,全面制定学校教研工作规划与多项规章制度,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研队伍。根据国家和上级有关政策制定本校长期和近期教研工作目标,并负责监督实施。
1、选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做好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校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努力做好自培工作,包括学校自己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教师的自我学习培训。
2、根据形式发展,制定中心小学教科研课题,并逐级落实。
3、发动全体师生员工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学习教育理论,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
4、组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开展老中青结对子活动,并负责督促检查。
5、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的指导和管理,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和教研工作交流。及时安排和及时总结本校教研工作情况。奖罚分明。
6、加强业务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身作则,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师生形成实事求是、崇尚学术、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校本教研风气。
(二)、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校长、教导处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本学科有关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分年级教学要求,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组织领导全组教师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年级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科研计划和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
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讨课、公开展示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经验论文。
3、大力抓好本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组织本学科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探索教法和学法,认真备课,写好规范化教案,讲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4、组织好每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
主要内容有组织备课组备课、检查教案、研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征求学生意见等。学习教学经验,教改经验,总结工作,讨论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教研组活动要有出勤和活动记录。
5、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教改,确定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组织全组成员学习新理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推广教学新经验。
6、每学期组内开展一次观摩评议活动,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活动要有总结材料。
7、做好以老带新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落实到人,加速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
8、教研组长要保证上述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开学时订好教研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期中要协助教务处检查落实情况,期末做好工作总结,并定期向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汇报工作。真正创建严肃活泼、刻苦钻研、文明和谐的教研组。
(三)、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质量影响到全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必须主动、认真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1、认真参加学校各级教研组织举办的各项教研活动,态度端正。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交给自己的任务。
2、每位教师认真完成备课组交给自己的备课任务,在教研组、备课组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
3、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活动。
4、在教学实践的同时,要坚持做到:“五个一”,即每年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确定一个教学研究课题,上好一堂教学公开课,完成一份优秀教案,完成一份说课稿,撰写一篇以上教研论文。
5、要熟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参资料,认真制定好一学期的授课计划。
东城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研
近年来, 随着我市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 特别是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 基本上我市所有的农村中心小学及片校都具备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条件, 也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在教育设备基本达标的同时, 信息技术课程却走向了“边缘”, 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急需行之有效的教研来引领这一学科的发展。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 以学校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 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推进有效的校本教研来引领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 笔者认为是解决目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这方面问题谈一些看法。
1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研现状及成因
1.1 没有开展或难以开展
(1) 小学信息技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特别是在农村小学, 学校压缩电脑课时或占用电脑课已成家常便饭。如此一来, 规定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如期完成, 或只是走过场, 根本没有落实。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更是无暇顾及了。
(2) 当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任务繁重。除了按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外, 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还承担着其他一些工作, 如机房维护、网络管理和协助其他学科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等, 甚至还有兼任其他课程的。上信息技术课成了副业, 本末倒置, 这使得本欲开展校本教研的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3) 对于目前大多数学校来说, 特别是农村小学, 信息技术教师人数偏少, 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名, 而且不是专职的。这都使得校本教研只能成为一句口号。
1.2 过于形式, 实效性低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每次正在进行市教研观摩课时, 前来听课的教师都能做到认真听课, 做好笔记。但当上课教师进行说课、反思或让听课教师评课时, 听课教师要么就悄悄地走开了, 要么就坐着一言不发。一年一度的市教研会成了上课者和主持人的独角戏。市级教研会摩尚且如此, 镇内、校内教研效果可想而知。
1.3 重技轻教, 主题错位
平时教师在各类聚会及信息技术教师群中交流时, 交流的往往都是技术方面的问题, 对于课堂教学方面问题的研究则很少。很多教师很注重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具备了相当专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 但对课堂教学却不愿多花时间。他们认为解决技术问题的紧迫性似乎强于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紧迫性。这也跟目前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不清有关。我们首先是教师, 然后才是信息技术教师。我们的“主业”是教学。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说, 掌握灵活实用的教法, 无疑比掌握高深的编程语言更具有实际价值。
1.4 形式老化, 不合潮流
纵观各校教研和各级教研, 教研形式不外乎是听课、集体备课和上观摩课。大多教研都成了为应付检查而进行的“空壳”活动, 缺少明确的价值目标, 缺少一些有用的实质性的内容, 这样的教研年复一年, 原地踏步式地简单重复着。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出现以上几种情况, 存在着种种因素, 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首先主要是因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不够清晰。由于开设时间短, 理论经验和实践研究相对较少, 信息技术成为副课中的“副课”。其次就是信息技术教师定位不够清晰, 他们往往对技术发展本身的关注比研究教学方式、方法及其学科发展方向更有兴趣。长此以往, 信息技术教师即从学科教师的身份变成学校“技术服务员”, 学科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也会被人淡忘。最后就是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评价体系不健全。
2 对策及建议:搭建信息技术校本教研平台
针对信息技术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以校本教研理论为指导, 结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的教研现状, 本着以“如何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研,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为目标, 笔者提出一些简单的设想,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2.1 以网络为平台, 进行自我反思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或者是简单的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审视, 而是反省、探究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的问题, 具有研究的性质。反思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自我反思按教学的过程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对于当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说, 可以撰写个人教学网络日志 (Blog) 或开通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博客平台最好用在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 而且建议所有信息技术教师在同一平台中建立博客。通过反思, 教师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对教学现象有独立的、创造性的见解, 从而克服教学中的被动性、盲目性, 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 实现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2.2 互相开放, 互相提高
强调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最大特点, 但还要对其他教师开放自己, 主动地与其他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合作性的探讨, 可以是跟其他学科教师一起探究问题, 共同分享经验。这种互相开放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学校组织的, 如师徒结对、发展共同体等, 也可以是自发的互相学习。例如, 在教研课前进行课前会议, 讨论如“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怎样让学生学会?你如何让学生投入学习?你将做什么?学生将做什么?”等问题。课后再进行一次会议, 对课前会议上提出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解答。除此之外, 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方法, 如指导帮助, 让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绩的骨干教师 (学科带头人) , 指导新任教师或教学能力亟待提升的教师, 使其尽快适应环境和角色的基本要求。这些无疑会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经常性的听课, 集中备课以外, 也可以建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QQ群, 这无疑是大家研讨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特点有目共睹, 具有即时性, 可定期开会交流, 摆脱空间的限制。也可建立信息技术教研论坛, 建议由各教研大组成员互相积极配合, 每周或每月确定一个教研主题进行讨论研究, 为农村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网上研修提供平台。另外, 每学期应举行镇内或教研大组内的教学论文、课件、学生电脑作品等评比, 促进各片校交流, 促进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种种开放式的互助是建立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之上, 是校本研究最本质的活动形式。只有通过这种群体性的研究方式, 才能改革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中“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局面, 信息技术教师群体的专业才能有所发展, 有所提高。
2.3 信息技术课程更需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主要是指各层次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的专家、学者对校本教研的介入。引领的主要方式, 一是靠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 并运用于反思和互动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二是靠专家、学者的指导, 通过他们, 提炼聚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分析问题, 设计改进的策略, 验证教学研究的成果。
例如, 对于以镇为范围的农村信息技术校本教研, 建议由镇中心小学或教研片出面邀请若干信息技术教学专家和技术专家, 担任本镇信息技术教研的顾问, 或在教研论坛中担任评论员或专家组成员, 对本镇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各信息技术教师可每月将教学中的典型疑难问题集中, 通过网络提交专家, 接受专家指导。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以邀请专家来校, 通过主题讲座、上观摩课等形式, 直接指导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专业引领, 相信广大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会有灿烂的明天。
3 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随着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研实践的展开, 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对校本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 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其中, 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走进校本教研, 平等参与, 真正成为教师的知心朋友。只要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肯努力, 学校领导重视信息技术校本教研, 群策群力, 一定能扫除障碍, 克服困难, 走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3.
东城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篇8
【关键词】中职语文;第二课堂;实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职教育是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职业化、专业化、实战化特点明显。这就要求我们的中职教育教材在重视实用理论传授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中职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握实用技能。作为语文学科,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中职教育往往结合实践基地的活动,帮助他们习得职业技能。语文教学也不应该局限于狭小的课堂空间,还应该开辟第二课堂。为此,我们就有必要探索出一些必要的实战化策略。
一、理论先行
虽然说理论永远都是灰色的,但是,必要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汲取能够帮助他们预知可能出现的障碍、困难,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提高实践效果。语文老师针对实战化实践活动,理当抓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及时地引导学生通晓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必备的技能,这样就会使他们具备应变的条件,增强信心,快速形成技能。
比如笔者曾开展技能演讲沙龙活动。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听说模块——演讲”部分专门讲授如何演讲,但是因为他们没有真切地体会,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对于演讲的本质、实践操作等并不真的了解。这一块的教学就非常有利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活动开始前,在导入环节,笔者抛出一个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演讲吗?”由于不少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薄弱,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回答,结果发现,他们对于演讲的理解只限于“不就是拿着稿子念吗”的层面。接着,笔者在空白的黑板上写下一行字“让演讲能力助飞我们的职业梦”,并且告诉他们,这就是今天我建议大家要学习的主题。笔者随之播放了一段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朗诵视频,紧接着笔者当场示范,即兴发挥,以梁启超的这段演讲稿为素材,当堂演讲。于是,我让学生分析朗诵和演讲的不同,并适时地提炼并板书出演讲的几个关键点:语言简短化,适当修饰;内容故事化,讲究朴实;情感白热化,必须强烈;道理全显化,直击关键;呈现表演化,追求气场。学生牢记这些要点,就能在实践中转化为能力了。
二、积极演习
开辟第二课堂不可能一味地走向校外,这就要求我们就地取材,积极创造情境,布设恰当的道具,营造适宜的氛围,积极开展实战化模拟演习。当然模拟要逼真,也就是说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条件必须具备,特别是职业化环境所需要的构件缺一不可。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后,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一整套道具,布置了一个悼念现场,让每一个小组都推荐出一个表演者,实施演讲。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一层,对演讲写作要求理解更深刻。笔者因势利导,布置一次小型的演讲会,确定的主题“职业的选择与人生的价值”,在第二次课堂活动时再次表演。学生经历两次锻炼,得到了两次提升,无疑为将来走向职场打下了演讲的底子。
笔者也顺势把这个做法推广到法律专业班。我带领学生组织了一次法庭模拟辩论。主持人煞费苦心地介绍辩题,明确正反双方,辩手你来我往,各不相让。学生既将法律知识融合进来,又将语文能力的习得落实到了实处。
演习即表演,要重在实战化,不摆花架子,追求扎实。为此,我们语文老师不妨帮助他们找到角色感。从教育学理论看,情境教学其实重要的途径就是“现场表演”[1],预设接近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角色,从而加深了内心体验,并最终习得更为实用的语文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境设置其实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对未知的想象力,对新鲜刺激的易于接受性,激发主观能动性的情商教育的环境预设。
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性决定着学生必然进入不同职业,不同职业对语文的要求必然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演习情境,积极为他们构建良好的演习氛围。只要我们善于开拓,驱动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就会积极演习。
三、先写后说
毋庸讳言,中职生的语文素养毕竟有限,我们不妨采用实用的策略,寻找适宜的方法。演习场所虽然是模拟的,但学生一旦进入预设的情境,同样会找到职业感。他们的表演也应该相应地相对专业,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追求专业化。为了达到这一点,采取先写后说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在“职业的选择与人生的价值”主题演讲中,笔者即充分让学生动笔来写,在写作中思考如何面对观众展现自己的观点,如何设计言谈举止,如何做到入耳入心。学生在写作中会联想到表演时的情景,并且动手查阅所需要的资料。这样他们就等于自主地开辟了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更是因为这样的活动指向未来的职场实践,所以也更有吸引力了。
由于心中有表演的预案,有演讲的蓝本,他们就能够相对自信地灵活发挥了。实践证明,语文实践要重视写,只有先写,才能让他们把混沌的思想条理化,才能在写作中找寻灵感。当然“写”好后,还要让他们尽情地“说”,展示他们的才情,敢于表现。能不能流畅、高效、得体地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得如何,“写”是“说”的前提,“说”是“写”的动态呈现。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第二课堂的开展必然体现语文性,最终要表达出来,所以“写”“说”的地位至关重要。无论是旅游专业的导游实践,还是机械类专业的操作原理和程序的表述等,都需要写好、说好。
总之,当语文与职业教育牵手时,我们一定要重视语文学习的实战化,“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王锦美.情境教学法[J].陕西教育,1994(11).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课题《职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J-336)
校本教研制度 篇9
1、选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做好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校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努力做好自培工作,包括学校自己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教师的自我学习培训。
2、根据形式发展,制定学校教科研课题,并逐级落实。
3、发动全校师生员工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学习教育理论,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
4、组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开展老中青结对子活动,并负责督促检查。
5、负责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的指导和管理,组织县、市省级课题的论证、申报工作,选编学校的教科研论文集。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和教研工作交流。及时安排和及时总结本校教研工作情况。奖罚分明。
永兴三中校本教研制度 篇10
一、校本教研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学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校本教研总体要求
校本教研着重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加强成果推广,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校长要总负责,教导处、教研室负责具体抓,建立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全程培训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三、校本研究的机构及其职责
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管理与指导小组。建立“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构成的教学研究组织,实施校本教研具体制度 一是决策、管理、指导层,特指校本教研管理与指导小组和相关中层机构(学校教研室、教务处),其工作要求如下:
1、在校长领导下,全面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组织、发动全体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
2、带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参与校本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校长、分管副校长、相关处室正副主任要坚持深入课堂听课、了解课堂教学一线情况,坚持参加学科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
3、切实组织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包括新教师上岗培训活动;班主任工作研讨活动;教师理念培训活动;学科业务学习研讨活动;专家专题讲座活动;外出参观学习交流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活动;观摩课、研讨课交流活动;经验总结、论文展览交流活动等。支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做好各级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同时制定学校的培训方案,努力做好教师集体学习培训工作和教师个人自我学习培训工作。
4、根据新课程改革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教科研课题。搞好已立项的各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组织区、市、国家级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
5、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及时安排和总结校本教研工作情况,开展校内、校际之间的教研工作交流活动。
6、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教研室(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等组织机构的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7、保证教学研究人员、经费落实到位。
8、建立并确保落实促进校本教研制度的教师考评机制。
包括研讨课活动先进集体的考评;教师滚动聘任的考评、校内优秀论文评选、优秀课件评选、优秀课题成果评选、优秀教研组评选等。
二是分学段分学科交流研讨层,特指高初中分学科教研组,其工作要求如下: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教务处、教研室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开展本学科校本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钻研本学科课程标准,把握教材体系,把握重点、难点,明确本学科教学的目标,制定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并严格执行。
2、认真落实常规教学过程的各个基本环节,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核评定及课外活动的规范化管理。
3、积极开展两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确定研究的专题;有计划地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开展教学研究课、展示课等,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
4、探索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教研组活动要有出勤和活动记录。大型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要写出总结材料,形成校本教研专题案例。
6、做好以老带新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要落实到人,加快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
7、注意积累资料和总结经验。每学期要向学校提交一定数量的经验论文或教学改革实验报告。
8、教研组长要保证上述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开学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期中要协助教务处检查落实情况,并定期向学校行政领导汇报工作,向本组教师通报工作情况;期末要做好本组的工作总结。
三是分年级分学科交流研讨层,特指分学科的备课组。其工作要求如下:
备课组长要在教务处、教研室的领导和教研组长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开展本年级学科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 , 努力提高本本年级学科的教学质量。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和教法,贯彻执行教研组计划。
2、组织制定并实施年级学科教学进度计划,确定教研专题,上报教研组和教研室。
3、组织备课组教师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共同研究:⑴单元、章、节、课时的目的和要求;⑵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⑶作业或练习;⑷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⑸统一进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组织指导教师观课、评课等活动。
5、做好学科的复习、出题、考试、评卷、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
6、积极开展专题研讨活动,以专题研讨促进良好教研气氛的形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是个人行动层,特指教师个人,其工作要求如下: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担者和受益者。教师必须主动、认真地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1、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交给自己的任务。
2、开学初制定本学期个人校本教研的计划。
3、每位教师认真完成备课组交给自己的备课任务,在教研组、备课组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
4、积极参加观课、说课、评课活动,每期至少写2个教学反思,每期至少观(听)10 节课。
5、在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每年读一本与教育教学理论有关的书,写一篇读书笔记,确定一个教学研究课题,撰写一篇教学论文,上好一堂教学公开课,积极参加每一次集中式教研活动。
6、熟悉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参资料,认真制定好一学期的授课计划。
四、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校本培训、课题带动、案例分析、教师论坛、网上博客、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等为基本形式,并通过教学示范课、公开课、汇报课、说课、听课、评课、教学技能展示、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评选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专业引领。
(1)理论学习制度
引导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等,不断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和理论素养,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有:“自主学习”模式(要求每学期教师记读书笔记6000字)、“专题学习”模式、“集中培训”模式、“走出请进”模式、“示范教学”模式等。
(2)走出去、请进来
每学期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取经,回校后向全校汇报收获体会。同时聘请各方面专家深入到基层学校,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的基础上实施培训和教研指导。
2、同伴互助。
(1)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研活动务实有效地开展。教研组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教师论坛沙龙,共同承担课题研究、“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活动等等,促进教师与同伴对话、协作,形成一个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师集体。各教研组要制定好教研计划,并做好教研活动过程记录和教研总结,做到要有“中心议题”和“中心发言”,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声音、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批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实现教研活动的 “自觉”、“务实”“高效”,逐步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以促进教研组的良性发展。听课评课。
(2)集体备课制度
1、分年级分学科成立备课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2、每周每组安排一名教师主备,负责起草一周的备课教案。
3、在教研组例会上,分备课组对教案进行研讨、修正。
4、年级组教师原则上按集体备课的教案上课,但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案,应根据教师水平及学生的学情作适当调整。
5、第二周集体备课时,能对上周上课的情况进行反思,并及时修改教案。
(3)相互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每个教师上一节公开课,同行进行评课。然后推出全校公开课,互相学习。
3、自我反思:
(1)对教师个人,学校采取“课前反思,从设计入手;课中反思,从学生入手;课后反思,从问题入手”等多种形式,要求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成果。
1、每节课课后必须在备课本的后面写教学后记,及时反思教学效果和教学得失。
2、每一次听课或学习后,及时写心得体会,并主动与他人交流。
3、每一次考试后,要认真进行试卷分析和教学反馈。
4、每月写一篇教学事例,记录本月教学最成功或最失败的一节课,并进行总结或反思。
5、每学期写一篇教学心得或论文,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
(2)对学科、年级普遍存在的问题,建立学情、教情调研及其专题研讨制度
教研组(备课组)要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研究专题,深入探讨,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校教科室要切实加强对本校各级立项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努力做到课题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统一,避免“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
4、建立校本信息网络教研平台。
配合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科研,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信息网上获取信息资源,使互联网成为学校教师培训和教科研的资源平台。
其一,建立校本教研资源库。学校除了加强对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课件、教学故事、教学叙事和教学设计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外,还鼓励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中,尽情展示自己的特点,并尽量把有关材料收集入库,供教师随时阅览和查阅。
其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为教师的培训提供了比较丰富的信息资源,要求教师能够快速获取和有效利用各类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如丰富的教育改革文献资源,学科相关的参考资料、教案范例、学生电子作品范例等等。学校的电子视听阅览室对教师全面开放,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教学资料、下载资讯、制作课件等。鼓励教师借览、使用录像带、VCD光盘、教学软件等资料,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等电化教学设施,使广大教师能在本学科教学中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5、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加强课题研究,学校成立了不同层次的课题组,重视行动研究、常态研究、应用性研究,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使课题研究进入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带动学校教科研向全面、纵深发展。要求
1、每一位教师要求参与相关课题研究。
2、每一个课题必须规范,有课题申请的方案,逐级申报立项。
3、一个课题应该立足教学实际,注重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反对做大而空的课题研究。
4、课题研究必须按计划开展工作,定期反思,定期汇报,定期总结,确保按期完成。
5、课题研究要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按要求做好验收准备工作。
6、课题研究要及时做好成果推广工作。
五、校本教研活动要求
(一)校本教研活动设计要求
1、营造严谨、求实、民主、宽松的校本教研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问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2、加强自我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状态。
3、力争得到专业人员的有力支持与指导,专业人员可以是院校的研究人员、教育研究部门的专业人员、有丰富研究经验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
4、加强学科沟通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定期组织不同教研组或课题组分别交流。
(二)校本教研活动过程要求
1、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制订好详细的活动计划、做好周密的安排、按计划组织活动,做到准备充分、效率高。
2、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做好校本教研活动过程记录并作好活动总结。
3、由教研组或课题组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由负责人及时向教务处或教科室汇报或汇总活动情况,教务处或教科室组织的由负责人及时向校长室汇报或汇总活动情况。
4、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整理好过程记录与活动总结,建立并保管好各级管理主体的校本教研档案。
5、校本教研活动的参与者要积极参加相应的校本教研活动,努力配合管理主体顺利进行教学研究,以主人翁的态度搞好校本教研,提高自身素质
六、校本教研督促和奖惩办法
1、检查各教研组教研例会会议记录。
2、检查教师备课笔记、听课笔记。
3、收集评比教师教研心得、论文。
4、举行教师优质课、说课比赛等活动。
5、检查督导教师教学常规工作。
6、定期检查评价各课题组课题研究情况。
7、每学期根据优秀、教研组,学期根据优秀、达标教研组,优秀、达标课题组评比实施细则开展评比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定期奖励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8、对校本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个人,优先派出参加各级专业培训。
9、评比结果与教师个人考核及各类评优评先挂钩,对校本教研工作漠不关心、无故不参加、态度差的教师不得参与各类评优评先。
教务处 教研室
【东城小学校本教研制度】推荐阅读:
东城小学教学工作经验材料06-09
北京市东城区2018小学毕业考试数学试卷08-23
寨子小学校本教研制度07-04
信庄小学校本教研制度10-13
张沟小学校本教研制度11-16
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制度11-26
双明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制度07-09
邢集镇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制度05-17
龙坑镇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具体制度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