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罪推定原则

2024-10-17

无罪推定原则(通用11篇)

无罪推定原则 篇1

论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又可称为无罪类推(与有罪类推相对应),简单地说是指任何人在未经证实和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意味着,在法院依法判决之前,任何人都不处于有罪公民的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被追诉者在被起诉前处于犯罪嫌疑人的地位,被起诉后则处于被告人的地位,从而避免将其视为“有罪者”、“人犯”或“罪犯”。

2、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公诉人负有提出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或无罪的义务。

3、疑罪从无,即公诉人不能提出确实充分的证据证实被告人的罪行,法庭经过庭审和补充性调查也不能查明被告人有罪的事实,那么就只能判定被告人无罪。

性质特点

与国外通行的无罪推定相比较,中国的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全盘照搬,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中国刑事诉讼的实践经验和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取舍,因而具有以下特点:

1、中国的无罪推定原则更侧重于实质,而不仅仅是称谓问题。在立法上没有使用“假定其无罪”和“不能被称为罪犯”等表述,而是使用“不得确定有罪”的表述。

2、在证明责任的问题上,不仅强调了国家机关在形式上的责任,而且更加强调其实质上的证明责任。在国家机关履行职责时,不是强调被告人的消极对抗,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均不享有沉默权,而是强调控辩双方的积极配合,当然,并没有要求被告人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

3、作为一项法律原则,明确规定了侦查、起诉和审判机关的行为标准,要求既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

相关法规

刑诉法第12条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规定为刑事诉讼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有人据此认为中国新刑诉法采用了外国法通行的“无罪推定”原则,这种认识并不确切。首先,应该明

确,外国法中的无罪推定原则包括被告人对被控罪行有权保持沉默,被告人在刑事诉讼各阶段均享有充分的辩护权,被告人没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举证责任,案件事实认定遵循“疑罪从无,疑罚从轻”原则等诸多内容,中国新刑诉法对此并没有全盘照搬,而是进行合理的取舍,确立了自己的特色。例如,根据新刑诉法第93条,第139条和第155条之规定,犯罪嫌疑人应当如实回答侦查人员的提问,被告人必须回答公诉人及审判人员的讯问,因而均不享有沉默权。新刑诉法确立的无罪推定原则的主要含义有两条:第一,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人民法院依法独立享有对被告人的最终定罪权,具体体现在新刑诉法第12条的规定和取消了人民检察院的免予起诉决定权。值得的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是“最终定罪权”,无罪确定权仍由公安、检察及法律规定的其它特定机关通过不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等手段不同程度地依法行使。其中,对于相对不起诉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检察机关在“不起诉决定书”中仍应确定“其行为已构成犯罪”,因其符合新刑诉法第142条之规定,决定不予起诉。因此,检察机关对部分案件不起诉决定权仍属广义的定罪权。第二,在人民法院依法确定被告人有罪之前,任何人不得将其作为有罪的人对待。此条为无罪推定原则的关键性内容。受刑事追究的人,即使其犯罪事实已相当清楚,证据已足够充分,即使其民愤极大,即使高层已有“明确”指示,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从法律上仍不能确定其有罪,因而不能将其作为有罪的人对待。这是树立法律权威性的必然要求。任何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主观臆断和感情用事都是极其危险的。

确立意义

中国最高权力机关以立法的形式确认无罪假定原则决非偶然,而是符合刑事诉讼的客观规律和现代文明国家司法程序的实际需要,是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确认无罪假定原则,有利于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地位问题。

在中国,由于过去的立法没有无罪假定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不少办案人员的头脑中总是抱有“嫌疑人、被告人进门三分罪”的错误观念,因而难免先入为主和主观臆断,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左”的思想倾向和解决刑讯逼供等严重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权利的现象。现在以立法的形式确认无罪假定原则,就可以划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罪犯的界限,明确“涉嫌犯罪”与“判决有罪”的区别,从而自觉地以辩证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为指导,切实克服先入为主和主观臆断的错误倾向和做法,有效地保障人权。

其次,确认无罪假定原则,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以辩护权为核心的诉讼权利,充分发挥辩护制度的作用。

在封建专制时期,刑事诉讼奉行“有罪推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是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只是受拷问被追究的对象,无任何诉讼权利可言。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并确立无罪假定原则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才成为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被告人才拥有与原告对等的诉讼地位,享有以辩护权为核心内容的各项诉讼权利。如果我们不能旗帜鲜明地确立和承认无罪假定原则,即使法律明文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辩护权,但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形同虚设。这已是被历史证明了的而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

第三,有利于进一步明确证明责任的合理分配和疑难案件的正确解决。无罪假定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证明责任由控诉方承担。控诉方指控被告人犯罪,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事实加以证明,而且这种证明必须达到法律规定的标准,即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如果控方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被告人就是无罪,被羁押的被告人就要无罪释放,并按照国家赔偿法赔偿损失,恢复名誉。在司法实践中,有时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有些案件不可能查得水落石出或者一时难以查清。对于这些证据不足、“处断难明”的疑罪案件,在实行有罪推定的封建专制诉讼中,一般是按照“疑罪从有”或者“疑罪从轻、从赎”来处理的。这充分说明封建诉讼的专横擅断和对人权的践踏。但无罪假定即要求司法机关的司法人员对疑难案件的处理不是从有、从轻或者从赎,也不是从挂,而是应当从有利于嫌疑人、被告人的角度来解释和处理的。即:嫌疑人、被告人的有罪、无罪一时难以确定的,按无罪处理;被告人罪重、罪轻一时难以确定的,按轻罪处理。

第四,有利于在国际人权斗争中争取主动权。

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历来倡导在刑事诉讼中必须认真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对被告人定罪判刑必须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样的诉讼要求和证明标准本来高于西方国家所谓的“排除合理怀疑”和国际上的其它标准,然而,在过去的立法上却讳言“无罪假定”,岂不是“作茧自缚”,授人以把柄,使中国在国际人权斗争中陷于被动。同时,如前所述,联合国一些重要的人权文献和国际公约都规定了无罪假定原则,其中有些是中国参加、缔结或明确表示赞成的,如果中国刑事诉讼法不确定无罪假定原则,这同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国际地位是不相称的,也难以自圆其说。所以,新刑事诉讼法确认无罪假定原则,不仅有利于在国际人权斗争中争取主动权,也是对外开放以及同国际接轨的实际需要。

无罪推定原则 篇2

关键词:无罪推定,沉默权,定罪量刑

1、无罪推定原则的概述

1.1 无罪推定原则的含义

无罪推定, 是指任何人在法院没有以确实、充分的证据证实和判决其有罪之前, 不得认为其有罪或推定其无罪。其主要强调了三层意思:<1>对任何人有罪的宣告只能由法院决定, 其他任何机关和组织都无权决定。<2>强调证据裁判主义精神, 法院应当有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 不能推定或假设。<3>在判决生效之前, 被告人是无罪的, 不能因为其被逮捕、被起诉、被审判而认为其有罪 (1) 。因此, 无罪推定原则又被称为有利于被告的原则。

1.2 无罪推定的起源

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使自己的民主制度化, 法律化, 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的民主传统, 首次把无罪推定明确地载入《人权宣言》这个宪法性文件, 并使之成为适用于社会全体公民的普遍准则 (2) 。其后, 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如加拿大、意大利等) 、发展中国家 (如埃及、阿尔及利亚、菲律宾等) 、社会主义国家 (如南斯拉夫等) , 也都在自己的宪法中明确肯定了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 顾名思义是针对封建社会的“有罪推定”原则提出来的。一般表述为:被告人在未经法院依法确定有罪之前, 应推定为无罪的人。最早由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在1764年出版的《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这一思想主张, 在尚未决定被告人确实违反他应遵守的条件之前, 社会就不得不对他加以保护 (3) 。毋庸置疑, 无罪推定较之封建专制下的有罪推定和通过刑讯拷问迫使受讯人自证其罪, 无疑是刑事诉讼的一项彻底变革, 是人类法制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2、无罪推定的规则

2.1“疑罪从无”规则

“疑罪”, 是指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不足, 即: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两难情况。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 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 不符合起诉条件的, 可以做出不起诉的决定”, 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三款规定:“证据不足, 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 应当做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虽说实质上属于无罪判决, 但仍是区别于实质意义上的无罪判决, 这也是在法律的表达上另列一种的原因。毕竟其是有罪怀疑的无罪, 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无罪。

2.2“谁主张, 谁举证”规则

在刑事诉讼中, 证明被告人有罪的只能是控诉机关, 控诉机关必须用确实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其对被告人的指控, 而被告人不负有举证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 该原则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控诉机关证实被告人有罪而提供的证据必须超出合理怀疑的程度, 控诉机关不能通过法定的犯罪推定降低证据的标准。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活动中, 公诉案件的证明责任是由检察人员承担的;自诉案件的证明责任原则上由自诉人承担, 若被告人提出反诉, 则应当对反诉举证。但这并不意味着证明责任转移到了被告人身上, 因为此时反诉人成了反诉的原告。在实践中被告人为了证明自己无罪或者罪轻, 往往都会举证或通过辩护人举证。但必须看到, 这里的举证是基于其辩护权而进行的行为, 而不是基于证明责任而进行的诉讼行为。

2.3 沉默权规则

沉默权规则基本含义是指,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面对追诉机关和审判机关的讯问, 不说话或者停止说话, 以沉默的方式反对强行要求作可能导致刑罚或者更重刑罚的供述的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这些规定与西方国家刑事诉讼中的“沉默权”不是一步之遥, 和无罪推定所要求的沉默权在立法精神和价值目标选择上也相去甚远。“坦白从宽, 抗拒从严”的政策已经逐渐不再适合我国刑事诉讼法发展的需要, 应当逐步向“允许保持沉默, 主动坦白从宽”的政策方向发展。这样不仅能有效地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还能促使办案人员提高侦查素质, 由此可以使他们将办案的重点转移到查证、取证、举证上来。对确属愿意坦白交代、检举主动的犯罪嫌疑人, 仍给予法定的从宽出路。两者相结合, 既尊重了相关国际文件的准则, 也体现出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律的内在精神。

3、切实贯彻并不断完善无罪推定原则

3.1 完善无罪推定的原因

我国在诉讼立法上并未完全确立起无罪推定原则, 一方面反映了在认识上和立法技术上的落后, 另一方面也表明还存在观念上的障碍, 即认为无罪推定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由无罪推定原则衍生出的以上谈到的规则已经确立,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实行时间较短, 加之我国的司法、执法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违背以上两大规则的观念和行为依然非常盛行, 其中刑讯逼供在我国的泛滥和屡禁不止就是一个典型。因此, 仅仅确立了法律原则, 而没有相关配套的制度措施予以保障, 原则的落实可能只是一句空话。

3.2 切实贯彻证据不足作无罪处理的疑罪从无规则

“疑罪从无”是无罪推定原则派生的规则, 如果说在法院判决有罪之前把被告人当做无罪的人来看待, 是无罪推定在程序上的体现的话, 那么在面对证据不足的疑罪案件时, 控诉机关基于这一规则做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处理则是其在实体上的运用。我国在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顺应了这一趋势, 正式肯定了该规则。使得长期以来困扰司法机关的疑案处理有了明文法律标准和依据, 从而避免再出现疑案从轻、从宽、从挂甚至存疑判决的尴尬,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这是现代司法观念提出的必然要求, 也是真正实现司法公正要付出的代价。

3.3 应当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

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负如实回答的义务却间接违背了这一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 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变相承担了自证有罪的义务, 这显然是有罪推定的产物, 也是刑讯逼供这一顽症始终得以存在的制度性支撑。在实践中, 我们也不宜机械地理解这一权利,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保持沉默的权利, 同时应告知其有放弃沉默而坦白被从宽处罚的权利和制度上的保障, 并积极鼓励其运用这一权利。一旦赋予律师讯问时在场的权利,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被告知有关权利, 是否自愿放弃沉默权利而坦白陈述或者不放弃这项权利而保持沉默, 侦查人员是否使用了刑讯逼供等强迫手段获取供述, 这些问题就能够得以公开化, 律师在场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证实 (7) 。

3.4 尽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无罪推定不仅仅是一项基本的诉讼原则, 更是一项关系到每个公民切身利益的政治原则。尽管世界各国立法和我国法学理论界对无罪推定的表达不尽相同, 但其基本含义是一致的。我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已经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即有利于被告原则 (疑罪从无) 和“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由控诉方承担, 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已经逐步确立起了程序规范化、诉讼民主化、权利保障化的基本原则。

结语

无罪推定原则被世界上众多国家采用、推崇, 其合理性、科学性不仅经得起推敲, 也经受住了许多国家司法实践的检验。作为一项国际原则, 它与民主原则、法治原则、人道主义原则是密切相关的。但由于其侧重保护被告人利益的出发点与我国刑事诉讼打击犯罪目的的矛盾性, 决定了无罪推定在我国坎坷的命运。要全面确立无罪推定原则, 就需要国家和社会各界不懈的努力。在立法上确立和司法上贯彻无罪推定原则, 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 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陈云正.人权与公民权的司法保护.[J].2005 (1)

②托马斯.弗莱纳.人权是什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2

③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31

④易延友.沉默权与无罪推定原则之关系.[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 (2)

⑤金瑞锋.试论无罪推定原则的立法完善.[J].山东法学.199 (94)

⑥樊崇义.证据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247)

⑦金瑞锋.试论无罪推定原则的立法完善.[M].山东法学.1999 (4)

论无罪推定原则 篇3

关键词:无罪推定;沉默权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概念及其内含

无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司法机关经过法定程序以生效裁判确定其有罪之前,在法律上都应该把他看做无罪的人。无罪推定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如何确定一个人有罪。提供证据并且证明法律上无罪的人有罪的责任由控诉机关或者人员承担,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没有协助控诉一方证明自己有罪的责任,更不能要求他证明自己无罪;控方履行证明责任必须达到确实、充分或者无合理怀疑的程度,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若不能证明其有罪或者证明达不到法定的要求,则应当判决被告人无罪,即“疑罪从无”;二是在法律上无罪的人被定罪之前如何对待他。

二、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具体体现

无罪推定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于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刑事诉讼法》从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角度出发,规定了一些适应我国国情的无罪推定的条款,我国的无罪推定原则在内容上还有一定的缺憾,比如没有规定沉默权,但从总体上讲2013年刑事诉讼法对无罪推定原则已在立法上已经有了一些体现。

所谓“疑罪”,是指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不足,即: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两难情况。我国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司法实践中常常出现“疑罪从挂”的现象,即对于事出有因,又查无实据的疑难案件,先挂起来拖着,对已经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则实行长期关押不予释放,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正式确立了疑罪从无规则。新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做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这些规定,是我国确立疑罪从无规则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无罪推定原则的重要派生规则,而且也是证据采信规则的重要法则,该规则强调证明有罪的责任应由控诉机关来承担,控诉机关必须收集到确实充分的证据以证明犯罪,如果不能证实犯罪或者依据收集到的证据定罪存在异议,则应作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解释和处理,罪轻罪重不能确定时,应定轻罪,有罪无罪不能确定时,应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该原则的基本含义是:①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权利由法院统一行使。②确认被告人有罪必须依法判决。③未經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三、我国的无罪推定原则存在的不足及完善

1.不足

我国由于没有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无罪推定原则,实践中侦查机关和控诉机关的工作人员都存在先入为主,主观臆断的弊病,总是存在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门三分罪的错误观念,即实质上的有罪推定。从而无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任意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与现代法治社会对刑事诉讼司法的基本要求大相径庭。

无罪推定原则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控诉方负举证责任,而被追诉方没有也无须证明自己有罪或者说明自己无罪的责任与义务,法律不应强迫其就案件事实进行陈述。我国刑诉法虽然规定了控诉方即人民检察院或自诉人负举证责任,但其第93条却同时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对于被告人在审判阶段也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允许沉默,而是在第45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查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由此可以得知,在我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回答”是一种义务必须履行,不履行要承担责任。

2.如何完善

犯罪嫌疑人应当享有沉默权。联合国关于《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了“不得强迫被告自供或者认罪”这一国际刑事司法的最低公正标准,我国在正式加入该公约时未对该条款声明保留。可以认为我国政府实际上承认了这一条款所载的内容,即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但现行刑诉法却未体现无罪推定原则的这一要求,我国刑事诉讼法仍然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因此。但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强迫进行供述,并且侦查机关以此为线索展开侦查工作,则将会犯一个逻辑性的错误。侦查机关可能会过分注重口供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获取口供而采取一些侵犯犯罪嫌疑人人身权益的行为与方式。两者相结合,既尊重了相关国际文件的准则,也体现出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律的内在精神。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12条对无罪推定原则作了表述,该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也就是说人民法院是唯一的定罪权主体。但司法实践中有时候人民法院的定罪权却受到公安机关、检察院的影响,例如后者可以在情节轻微、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决定不立案或不起诉。因此我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使人民法院的定罪权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根菊.“我国确定沉默权原则几个问题之探讨”.《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事实上的推定与法律上的推定 篇4

事实上的推定与法律上的推定

叶自强

两种推定及其区别

推定就是根据已经存在的一定事实,假定另一事实的存在。前一事实称为基础事实,后者称为推定事实。推定包括法律上的推定和事实上的推定。

法律上的推定是指,根据法律的规定,当基础事实存在时,必须假定推定事实存在。至于该事实是否合乎逻辑地出自基础事实,在所不问。这种基础事实的确立,在诉讼中或是根据证据所认定,或是根据法则所认定(如由于法院认知)。推定是因该事实的确立,根据法则而作出的关于另一事实的假定。因此,推定本身并非证据,而是一种证据法则。

法律上的推定成立的条件是:没有别的证据与被推定的事实相冲突。它只能为案件事实提供表面看来确实无疑的证明,这种证明可以被否定它的证据或与它相冲突的更有力的相反的推定所推翻。例如十八世纪美国奴隶制存在的时期,在那些拥有奴隶的各州中,曾经存在过这样一种表面看来不容置疑的推定:每一个黑人或黑白混血儿都是奴隶,除非他能够证明自己是一个自由民。其他实例,如失踪满7年以上的人推定已死亡;父母以子女的名义购置的财产推定为赠与不构成信托。

事实上的推定,本质上属于推论。它是根据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进行推理而得出的结论。就是说,当事实X在诉讼中已经确立时,则事实Y的存在,可以用一般的逻辑法则推出。例如,当审理事实的人,认定事实X存在时,即得推定事实Y存在。事实X为基础事实,它与事实Y之间,存在着合理的或然性,因而适用逻辑法则推而得之。这种基础事实,在法律上应该是明晰的事实。该事实的确立,不限于以证据证明的事实,其他如法院所认知的事实(显著事实),或职务上已知的事实,均可以作为基础事实而进行推论。

事实推定的内容繁多,如一个人生存这一事实可从他在前一个星期活着、身体健康的事实中推定出来;从一个人隐藏证据这一事实,可以作出该证据对他不利的推定等。英国学理和判例有一个未解决的难题,即可反驳的事实推定是否只影响举证或者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证据力量。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如果事实推定本身并没有证据力,那么当对方提出其他证据方式时,法院将根据这些方式作出裁决,该事实推定将不产生任何效果。

事实上的推定是对事实所作的推定,但是法律并不要求审判人员必须作出这种推定,而只是提醒他们可以作出这种推定。因此,事实上的推定与法律上的推定的差别在于:法律在前一种情况下不要求法院适用推定,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法院不但可以而且必须适用推定。对事实推定的本质可以作这样的描绘:当事实X得到证明时,陪审团就可以作出关于事实Y的结论--这是陪审团在每一个案件终结时都要面临的任务。基于以上描绘,我们可以认为,事实上的推定是以间接证据为依据的,因此,这种推定与法律上的推定相比而言,是一种较脆弱的推定。在一个案件中有证明力的间接证据,在另一个案件中可能没有。

对推定的反驳

无论法律上的推定还是事实上的推定,都应该允许反驳。这是由推定的不精确性或盖然性所必然得出的结论。对于两件事实,例如,一件是诉讼中发生的尚待证明的事实,另一件是人们已经掌握的有关案件的证据事实,或者简而言之,一件是待证事实,一件是证据事实,它们之间存在完全相合与不完全相合或根本不相合三种情况。或者说,同时存在真理的相合说与盖然性的相合说两种情况。但是,对于发生在不同场合的不同案件,这两种相合说的概

率决不是相同的。特别是在推定的场合,真理的相合的概率肯定要低于盖然性相合的概率,这是由推定的不精确性所决定的。从诉讼意义上来说,允许对推定进行反驳还有另外一种理由,即推定所依据的经验或常识有时沾染了理论,而理论有的是有偏见的,欠公允的。因此,在审判实践中,审判人员依靠经验或常识进行推理尤需慎重。

反驳推定的方式有两种:直接反证和间接反证。例如,对某主要事实A负举证责任的原告,证明能推定A存在的a、b、c三个间接事实,而且根据这些间接事实推定主要事实A被得到证明时,被告却直接争执原告所证明的主题a、b、c的不存在,并提出其不存在的证据,以阻碍推定A的存在,这叫做直接反证。但是,被告为了阻碍A被原告证明,也可以用其他的间接事实d、e来认定A不存在。从这种方法来看,作为不负举证责任的一方,被告的证明方式是反证,即把主要事实A带到真伪不明的状态。然而,它不是直接争执原告所证明的主题,所以叫做间接反证。直接反证与间接反证的区别在于:在前一种情况下,被告的证明活动是把a、b、c带进真伪不明的状态就可达到其证明目的;但在后一种情况下,法官以确信d、e的存在为基础,适用经验法则来推理A不存在的可能性,其结果使A成为真伪不明的状态,从而达到被告证明活动的目的。那么,是否可以说“直接反证只适用于事实上的推定,间接反证只适用于法律上的推定”呢?否。无论法律上的推定或事实上的推定,都可采用直接的或间接的反证。不过,在法律上的推定情况与在裁判上的推定情况不同,不能只满足于达到可疑程度,动摇心证的反证,而是要达到推定事实不存在程度的证明。在日本,法律对推定(包括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的目标要求在日本民事诉讼法中有所体现,而且是把这种要求的程度差别作为区分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的标准。不过英美法上无此要求,其法律推定与事实推定的区分标准在于强求法官适用前者,后者之适用与否取决于法官的意志。

显而易见的推定

显而易见的推定是事实推定的一种特别情形,有的学者称之为过错推定。这种推定是指以高度盖然性的经验法则为基础,从侵权行为等客观事实的过程中(如医生剖腹手术把手术刀留在病人腹腔内,或因堆积的木材突然倒塌而使行人受伤等),直接推定具有符合法律所规定的如过失或因果关系等过程要件,无须主张具体事实和证明的理论。虽然没有具体事实的主张和证明,却从外观上认定过失或因果关系已被证明,所以也叫表见证明。在通常情况下,要想认定过失和因果关系的存在,必须主张和证明相应的具体事实。但是,在假如没有那种过失或那种因果关系就不可能发生那样结果的确实性很高的经验法则成立的情况下,则可以直接推定过失和因果关系,使主张其存在的当事人无须主张和证明相应的具体事实。相反,对方当事人必须主张和证明具体事实,并推断过失和因果关系不存在。

孤独无罪散文 篇5

事实上,在我的灵魂深处,我是一个离群索居的人,我不过是这个世间的局外人,无论我的外表是多么的入世,多么的入时,我仍然是孤独的,在大多数的时候,我是惟愿自己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一个人看电影。我经常困惑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人都要约上自己的一俩个好友去完成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事情,大抵是这样的自己走出去更加有底气罢了。自己是活在自己的眼里,不是活在他人的眼里,我的孤独许是有些刘同的我的孤独虽败犹荣的意味。

张爱玲说:“倘若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这点贱。”她又道,每个男人心目中都有俩个女人,一个是白玫瑰,一个是红玫瑰。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成了墙壁上的蚊子血,白玫瑰就成了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久而久之,白玫瑰就成了衣服上的饭粘子,红玫瑰就成了胸口的朱砂痣。她看透了人性,正如她在她文字当中表露一般,她看透了这个世间的男男女女,她不愿意融入到那虚伪的客套当中,她是直白的,她不愿意去应付这个世界的虚情假意,她只能选择孤独。张一直是个遗世独立的女子,她生活在民国那个年代,却仿佛脱离了那个时代,她的照片几乎都是下巴微挑,目及远方,这样的女子注定是清冷的,孤独的,却又是对这种孤独甘之如饴。在张所有的文章中,只有一篇是写自己的弟弟,让很多人困惑的是为什么张爱玲至死都没有见自己的弟弟也没有给自己的弟弟在死前留下任何东西,有很多人因此批评张爱玲对亲情的寡淡,人们都忍不住去同情那个弟弟。可是对于张这样一个的作家来说,在人情的往来和亲情上面她其实就是个孤独的孩子,她是没有办法去应对的。其实,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孤儿,我们有的只是我们自己罢了,除非找到那个和自己心灵契合的人。可是,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完全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没有一个人是能够完全懂另外一个人,完全理解另外一个人的。所以,我们注定是这个世界的孤独者。

可是我们又没有办法真正成为那样的一个孤独者,所以才有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孤独者》,魏连殳从他最初行为和精神上的.高傲到肉体的顺从再到他精神上的反抗,他就如作品里面所描述的那样,他就像是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当中嗷叫,惨伤力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没有人会理解他那歇斯底里的悲哀和孤独,知识分子在这条人情的道路上是注定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注定是孤独的。而张爱玲不是魏连殳,她是清冷的,她是注定要冷眼旁观这个世界的,她不会反抗,不会呐喊,她选择离开,只给那一个时代的自己留下一个背影。

仍记得前一阵子看过的《黄金时代》的宣传片,宣传片当中女主人公身边的人来来往往,可是却始终是一个人走,一个人的背影。她在不断的相聚与离去当中孤独的行走,所以才有“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意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意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的世界里,我不愿意的去,但我能决定我怎么活,怎么死,这是我要的自由,这是我的黄金时代。

无罪推定原则 篇6

一、几种关于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无过错责任原则

这种观点认为,注册会计师的验资责任并非一种合理的保证责任,只要验资报告与被验资单位实有资本不符,即只要存在虚假报告,不管注册会计师主观上是否有过错,注册会计师都应承担责任。按照“保险论”的观点,审计费用的发生纯粹是贯彻了风险分担的原则,公司股东为了防止因管理人员的欺诈而引起灾难性的损失,愿意从自己的收入中支出一部分来聘请外部审计人员,以对财务报表和相关的经营活动进行审查,由此保证投资的安全。一旦审计人员因自己的过失而未查出存在的欺诈行为并导致公司股东的损失时,公司股东就有权起诉审计人员并索取赔偿。因此,在公司股东看来,审计行为同时也被视为保险行为,所支付的审计费用等同于支付的保险费用,从而达到风险分担的目的。因此,“保险论”认为,从风险转嫁学说出发,审计也是一种保险行为,可减少投资者的风险压力,与此相对应,注册会计师职业是类似保险公司的职业,而保险公司承担无过错责任,这就意味着注册会计师也应承担无过错责任。

(二)过错责任原则

这种观点认为,尽管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鉴证职能,但它毕竟是公允性审计,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给予“合理保证”,而不是绝对保证。“合理保证”意味着允许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与实际情况有适度偏离。审计的产生,本质上是为了能维护股东或者潜在的股东及公众投资者的利益,由于审计的局限性,注册会计师并不能保征已审计的会计报表不存在任何的错误或漏报。

合理的保证责任是基于审计的成本效益原则。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委托人支付最终由社会公众承担的合理的审计费用,是降低委托代理风险的最经济的控制机制。一般来说,审计工作越细,发现错弊的概率越大,但是它同时意味着委托人所要支付的审计费用也越高,审计本来就是用来降低代理成本的,如果审计不但不能降低代理成本,反而提升代理成本,则审计变得得不偿失。这就是注册会计师承担合理保证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之上的。考虑到成本效益的原则,审计风险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委托人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不要求注册会计师查出所有的错弊,因而允许注册会计师存在一定的审计失败,只要注册会计师在从事会计审计活动时,尽到了应有的职业关注义务,即使出具了虚假的财务报告,也不应承担民事责任。

(三)过错推定原则

有人认为,注册会计师的职务侵权责任如果采取一般过错原则,则不利于保护第三人的合法利益,因而应以过错推定原则来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即除非注册会计师能证明其已尽到了职业职责,否则,只要出具了与实际不符的虚假财务报告,就推定其违反了作为专家的注意义务,主观上即有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一原则在诉讼程序中,将举证责任倒置于注册会计师,考虑到了此类诉讼中当事人证明能力的差别。因为与第三人相比,会计师在信息提供中居于主导或优势地位,外部第三人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令其对信息提供者的行为是否违反职业注意义务承担举证责任往往勉为其难。

(四)公平责任原则

也有人认为,注册会计师在职业活动中虽然严格遵守了职业规则,但由于现代抽样审计的固有风险等客观原因而出具了虚假的报告,给委托人和第三人造成了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承担的责任既不是过错责任,也不是无过错责任,而是一种公平责任。为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注册会计师还是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以实现法律的救济功能。

三、过错推定原则作为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原因分析

(一)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与一般的过错责任原则的局限性

无过错责任原则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良好期望,但这将会极大增加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并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导致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无法承受巨大的执业风险,选择一些风险大的业务,甚至于退出资本市场;二是注册会计师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风险,被迫进行详细审计,由此带来的高昂审计成本最终转移到作为委托人的股东或公众投资者身上。

公平责任原则是不是独立的归责原则在法学界仍然存在争议,不过大多学者都认为这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使用的具有补偿性质的特殊归责责任,不能随意扩大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不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会计界不少人从免除民事责任的目的出发主张采用过错责任原则。但是笔者认为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特殊性和高技术含量性,加上注册会计师和第三人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在发生民事纠纷的时候要求普通第三人举证证明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或者欺诈是不现实的。

(二)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应是一种“合理的保证责任”而不是一种“绝对保证责任”

审计风险无法绝对避免,这是决定注册会计师承担“合理的保证责任”的根本原因。审计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即使不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审计风险的存在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不能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审计风险及其可能的损失,这也就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三)采取过错推定原则有利于维护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生存空间

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信息担保责任,是对一种可能出现的具有侵权行为性质的信息公开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担保。而信息公开的义务人是企业而非注册会计师,因此,注册会计师对担保行为合法性的确信,要受信息公开义务人事前或事后其他行为的影响,且担保期限又是不确定的。具体而言,注册会计师要根据公司提供的会计凭证等制作审计报告,而且信息公开文件的内容往往是数个信息公开担保人共同判断和决定的结果。如发起人或董事具有法定资产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等,而不是由其单独决定有关信息公开事宜。这样,如果法律一方面强制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在归责于注册会计师时又不考虑注册会计师行为时的主观状况,即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实际上是让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承担无过错责任,这对于注册会计师未免过于苛求,将会使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生存受到严重挑战。

(四)采取过错推定原则有利于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从各国立法来看,注册会计师只对审计报告承担合理的保证责任,而不是绝对的保证责任,即注册会计师只要尽到了职业上的注意义务,即使出具了虚假的审计报告,也可以免责。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时,举证责任采取“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即提出赔偿主张的受害人就加害人的过错举证,否则不能获得赔偿。但注册会计师与受害人在诉讼活动中,由于注册会计师在信息公开活动中处于主导或优势地位,投资者只是被动地了解公开信息,受害人因专业知识限制,对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错难以举证。因此,为了保护信息弱势群体的利益,在确定注册会计师主观过错的要件上,实行过错推定,即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不要求受害人去寻求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过错的证明,而是从损害事实的客观要件以及它与违法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中推定注册会计师主观上的过错。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自己主观上没有过错,则需自己证明。证明成立者,推翻过错推定,不承担责任;否则,推定为有过错,对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以有效地保护受害人的利益。

(五)采取过错推定原则符合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和国际通行做法

无罪推定 篇7

关键词:无罪推定原则 人权 内容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56-01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概述

无罪推定的基本含义是指被追诉者在未经法定的司法程序最终认定有罪以前,在法律上应该把他作为无罪的人看待。无罪推定是刑事诉讼法中特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与“有罪推定”相对应的概念。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其具体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无罪推定原则规定了对被告人加以定罪的程序条件,即法院必须采用法定程序审理案件;必须以生效判决的形式来确定被告人有罪;被追诉者的罪行须由被追诉机关提出充分确实的证据来加以证明,并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其二,无罪推定原则规定了被追诉者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不能被认为有罪,拥有无罪公民的一切基本权利,并可以为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与追诉者进行程序上的抗辩。由此引申出以下三条规则:(1)沉默权规则,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沉默权,追诉者不能强迫其自证有罪,违反了嫌疑人、被告人的自愿取得的非法口供,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2)控方举证规则,控方负有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罪重的举证责任,被告人不负有证明自己无罪、罪轻的义务。(3)疑罪从无规则,即如果控方对于被告人的罪行的证明达不到法定证明标准,形成了疑罪,疑罪应该作有利于被告人的处理,即无罪释放被告人。

二、我国推行无罪推定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1.“自证其罪”,重视口供为定案依据。侦查、追诉及审判机关负有全面调查收集和提供证据的职责,所调查收集的证据必须具有证明有罪的可靠程度,并排除合理怀疑,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内涵之一。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受过去惯有的“有罪推定”观念的影响,侦查、检察及司法机关往往先入为主,当然地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门三分罪”,把证明无罪的责任强加给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承担,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自己无罪,就被视为有罪。

2.未能杜绝刑讯逼供。刑讯逼供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有罪推定的必然产物,与自证其罪密切相关。在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能证明自己无罪,又不自认有罪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动用刑讯逼供手段取得口供的现象司空见惯。我国目前对于刑讯逼供罪的法律制度存在灰色地带,使得刑讯逼供行为普遍存在,屡禁不止。

3.滥用待审羁押强制措施、超期羁押等现象大量存在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拘留、逮捕、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待审羁押强制措施是有其法定适用条件的,但在司法实践中,拘留、逮捕为最常见的措施,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适用相对较少。出现这种现象与有罪推定不无关系。通常司法人员为了防止“放虎归山”,往往采用限制人身自由的办法。在案情疑难时,司法机关首先想到的是设法延长侦查期间,或者补充侦查,而不是恢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致使法律规定的侦查期间往往得不到严格遵守。强制措施的滥用、超期羁押,直接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权利。

三、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建议

(一)要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宪法地位。无罪推定是重要的法治原则,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其规定在宪法中,把无罪推定规定在宪法中,可以更好的让社会各界理解并尊重此项原则。

(二)确立有限的沉默权制度。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被告人不必自我归罪,当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应有之义,对此联合国有关法律文件也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由于现有司法资源的匮乏以及犯罪案件的复杂性,完全确立“被告人的沉默权”目前不是太现实,但是确立有限的沉默权制度则是无罪推定原则的最基本的要求。据此,侦查人员采取暴力、胁迫、引诱等非法手段取得的嫌疑人的供述不具有证据能力。从当前我国的司法与世界接轨的外部环境来看,确立此规则使我国司法从传统的“工具主义”观念中走出来,是从根本上对人的主体性的普遍认同。

(三)改革强制措施,取保候审权利化,建立候审羁押的司法审查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无罪推定被看做保释权建立的理由。但这种权利的享有是附条件的。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有所不同,它们也承认无罪推定原则,并在二战后普遍适用了保释制度,但一般不将保释视为无罪推定的内在要求,法院在裁定是否保释时有较大的裁量权。因此,我国在刑诉法确认无罪推定原则时,应当尽量推动我国取保候审的权利化改革,限制羁押措施的适用并建立对强制措施可交付司法审查的制度。改革强制措施,取保候审权利化,建立候审羁押的司法审查制度。

(四)加大刑讯逼供的查处力度通过对《刑法》中对刑讯逼供罪的规定进行完善,将“司法工作人员”进行扩大解释,将实施刑讯逼供行为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机关人员,以及治安案件的调查处理人员也纳入刑讯逼供罪的主体范围,完善刑讯逼供罪名的构成,从而因减少刑讯逼供而导致的被告人“自证有罪”的现象[1]。

四、结语

从程序设置上实现控辩双方的真正平衡。现行刑事诉讼法虽然吸收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中的对抗因素,但这种没有改变整个刑事诉讼模式即职权主义的大环境,控辩双方诉讼地位失衡仍较为明显。为此,从程序上设置一些规则十分必要:1、规定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就有聘请辩护律师的权利,并赋予辩护律师充分的权利来最大限度地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2、建立证据展示制度。规定在庭审前,控辩双方要对在庭审上出示的证据及证人的名单相互展示,尤其是控方,一定要承担主要的展示职责。3、建立交叉询问制度。在法庭调查阶段,由控辩双方依次陈述主张和意见后,对各自的证人进行主询问,然后可以由一方对另一方的证人进行反询问。这样可以更及时有效地发现案件真实。总之,无罪推定原则作为整个刑事诉讼活动中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原则,在刑事审判中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应该在转变传统"犯罪控制观"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彻底根除"有罪推定"的封建思想根源,建立一整套程序规则和具体制度,以保障无罪推定原则的实质内容的实现,从而真正树立起无罪推定原则的指导思想。

注释:

[1]宁汉林.论无罪推定[J].中国社会科学,1982(4):12.

参考文献:

[1]樊崇义.刑事诉讼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国安等.新刑事诉讼法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

[4]陈林林.无罪推定原则思考[M].法律.科学1995

卧槽无罪 跳槽有理! 篇8

“搞什么啊,毕业到现在你还在那家公司啊!我都换了4份工作了!”

“哟,侬心想真是好的呀!也能待得住哦!”

“不会吧,你打算干到什么时候啊?现在趁年轻还不多跳跳,以后有家室了,哪里还跳得起!”

…………

我很无辜地成为大家洗脑的对象,话题的由头也就此而起。但是他们“洗”归“洗”,我还是“卧”我的。“哪里钱多往哪里跑”“哪个公司有名望就往哪里投奔”,这些对于我来说都不是跳槽的首要因素。卧槽“卧”好了,也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至少从“做”一份工作到“胜任”一份工作,这两者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做,只是完成,但可能过程效果并不是最佳,但胜任就是驾驭,绝非凑合。真到达这种境界,哪个老板不喜欢?而这些都不是靠跳槽得来。中国象棋里有个狠招叫“卧槽马”,只要“卧”对了“卧”好了,谁还敢说卧槽有罪!

跳槽有理

第一年,我很高兴地进入了我梦寐以求的公司,得到了我日思夜盼的职位,我会富有激情地完成所有的任务,挑战所有不可能的高度。

第二年,我期望公司能将我的个人发展蓝图展示在我的面前,然后笑着对我说:“我很看好你哟!”那么,我将延续第一年的动力,高效产出。

第三年,我必须看到我的收入相较第一年有大幅度的提升,那么压力才有可能随着日常高额消费而泻出,而我将能承担更多的压力。

第四年,我得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明亮开阔,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摆弄这个空间,养只狗、带上娃,都不成问题。

第五年,除非我变成了大股东,否则我将毅然决然地跳槽,因为卧槽需要很多个理由,而跳槽只需要一个理由。

跳槽如围城

卧槽马,在中国象棋中是招妙棋,但是在如今跳槽盛行的时代,卧槽却成了一种安于现状的代名词。一项调查发现,职场人要取得薪水的快速提升,唯有跳槽,这似乎更加助长了某些人的跳槽欲望。

然而很多时候,跳槽解决的只是表面问题,其实在90%的情况下,现在卧着的公司并不见得那么差,未来跳入的公司也不一定那么好。就像围城里说的,“城里的人拼命想冲出来,而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去。”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公司是不存在的,换个环境你都不知道会碰到什么问题。

无罪的刑事上诉状 篇9

上诉人潘xx因贿赂罪一案不服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法院(20xx)台椒刑初字第656号刑事判决,现依法提出上诉。

上诉请求:

1、撤销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法院(20xx)台椒刑初字第656号刑事判决

2、宣告上诉人无罪。

上诉事实和理由:

一审法院违反“无罪推定”司法原则,在公诉机关一对一的指控证据尚难以达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条件下,却早已对上诉人做了有罪推定,什么法庭调查?什么法庭质证?已近乎于形同虚设,一审法院完全置法律不顾,置上诉人的清白不顾。

本案公诉机关所提交的指控证据全部是伪造、编造的制假证据,这些证据不但取证形式不合法、内容更加荒唐, 然而一审法院竟然能据以定罪量刑,是明目张胆在违法办案。

“圈”者无罪 篇10

资本主义罪恶的原始积累始自“圈地运动”众人皆知,所以,提起“圈”字,人们深恶痛绝——圈钱,圈地,圈资源,似乎都罪恶深重。那么,“圈”者都有罪么?

所谓“圈”,实际上是一种扩张——对土地的扩张,对资本的扩张,以及对各种资源的扩张。我们有理由担心水洗孔庙的事件在其他地方重演,也有理由担心,圈地之后转手倒卖或闲置浪费再度发生,但是仔细打量之后就会发现,这并非“圈”者本身的错误。

对于“圈”者,应陔分为两类,一类要禁比,即禁止那种既无建设愿望也无开发能力的“为圈而圈”的行为;而对于为了开发而“圈”、为规模效应而“圈”,能够整合社会资本,从而带动经济发展的“圈”,似乎并无理由禁止。

人们曾经对海外和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领域会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持有疑虑,现在这种担心又被扩大到了旅游资源开发这个领域。但是社会资本介入一定会带来破坏?政府部门开发就一定会摈弃利益,保护自然和文化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公用事业民营化促进了社会公众利益的保护和发展的例子屡见不鲜。

在传统观念小,公用事业往往投资人、周期长,是个赔本的买卖,由政府经营,完全是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不以盈利为目的。与此相反,其他资本经营必然以盈利为目的。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把盈利作为动机并不可怕。实际上,询究过去那些公用事业高成本、低效率的原因,多可归结为缺乏竞争、没有动力。

对风景名胜区进行高水平的开发和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对政府来说,面临着众多的资金缺口,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但是,要吸引丰富的社会资本,必须形成一个合理投入与产出的机制。这种公用事业的融资可以采用多种办法。过去采用最多的是地方政府将一些收益稳定、需要特许经营的项目对外招商,赋予其收费权,承诺一定比率的回报,这针对的往往是外国资本。但是,我国民间的财富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资源,如何调动闲散资本也成为这些公用事业经营项目首先考虑的问题。上市经营是公用事业经营有效的融资方式,但是谁作为发行股票的主体,是其中一个较大的问题。政府不可能成为发行股票的主体,必须山拥有一定资本的发起人成立规范的公司来完成。门票的经营作为公司的业务之一与上文提到的出让收费权有本质的区别。投资者获得的并不是门票收入,而是上市公司股权的收益。另外,上市融资不仅给风景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而巳也通过这种现代化的公司制度,约束企业的任意行为。

当然,公用事业即使实现了民营化,终究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因而政府对民营公用事业的管理不仅是必要的,而竭。与对竞争性部门的管理不完全相同。

世界银行曾经根据各国的经验教训提出告减,不要在机构薄弱的地方轻率地建立机构能力密集型的法规体系,最好把依据正规规则调控市场看做是其他措施的补充,或者是一种最终的手段。

这是因为处于这种阶段的社会不能够完全依赖它已经制定的法规和条例规范所有的市场行为,必须坚持并适当强化政府在某些领域的行政控制能力,也因此必然会弱化刑法治的依赖。所以,这种体制的不确定性,加上官员任职期限造成的短期行为,是投资者和贷款人最大的担心,这也是公用事业发展的瓶颈。

在风景名胜区刀发领域,除了1985年国务院发布的《风景名肚区暂行管理条例》之外,作为依据的多是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定和实施全而有效的法规,刘市场运行的过程和结果施训影响很不现实,这些应该由管理者与丌发者用承诺机制来解决,但是法规可以规定丌发保护必须达到的标准和进入开发的企业资格,限制市场的准入。这样叫确仟自的任务之后,政府专司管理和监督的职能,私人资木对景区进行有规模的开发和保护,景区既能得到良性的开发和保护,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能得到提高,这样的局面是多方都赢的。

《咖啡无罪的101个理由》 篇11

作者:胡大一,(美)里马,(巴西)马拉奥著,陈步星译译者:陈步星;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内容简介:每天早晨一杯香醇美味的咖啡可以使人头脑清醒、神清气爽、信心倍增。大约有10多亿人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喝一杯咖啡,以此开始他们新的一天,咖啡已成为仅次于水的健康饮品。然而,仍有许多人认为喝咖啡是罪恶的享受。他们认为咖啡中只含咖啡因,不利于健康。其实,咖啡中除了含有咖啡因之外——它还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如抗氧化剂、矿物质、烟酸和内酯等。咖啡含有大量使人愉快的香味,它能令人兴奋和精神倍增。经常喝咖啡,能提高记忆力,思维会更敏捷,心情会更愉快,并且热量摄入更少。《咖啡无罪的101个理由》将揭开咖啡的神秘面纱,证明适量饮用咖啡能预防许多疾病。如果成年人习惯用一杯咖啡代替一杯含酒精的饮料,将拯救更多的生命,包括自己。咖啡可以预防情绪低落、酒精中毒、肥胖、糖尿病、帕金森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病和癌症。《咖啡无罪的101个理由》提出了101条喝咖啡无罪的理由,用最简洁、最通俗的语言,向你介绍有关咖啡的健康功效,澄清你的认识误区。看完《咖啡无罪的101个理由》后,你将知道咖啡是一种天然并且健康的饮品。

上一篇:野百合也有春天阅读答案下一篇: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