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初试考试科目

2024-12-05

考研初试考试科目(精选7篇)

考研初试考试科目 篇1

2018年北京理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初试考试科目复习指导

定下学校、熟知真题题型后,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考研是自主命题,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日语、基础英语、英语专业综合(语言学、英美文学、英美概况),接下来就具体说明每个考试科目的复习情况。首先是思想政治理论,这个科目的复习也是因人而异,我是从7月份开始进入复习状态的,7月份到9月份主要对政治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主要是跟着新祥旭辅导老师串知识点),并结合肖秀荣系列政治习题查缺补漏,就自己的薄弱点进行强化巩固。9月中旬参考书公布之后再进入巩固阶段,我是在12月份才真正把政治放到复习重点阶段,也就是冲刺阶段。其次是日语,近两年日语参考书是《新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之前会有中级上册,例如2014年的日语真题中就有中级上的内容,因此在未公布参考书之前我一直在自学中级上册(当时考研前只学习到初级下册部分章节)。近两年日语的题型包括:给汉字写片假名;给片假名写汉字;选择题(涉及到句型等知识点);阅读理解(分值较大);翻译(多为应用课文以及每单元后附文章里的句子)。前期一直按部就班地复习单词、句型,争取做到每个单词会写,每个句子会翻译,做到万无一失,后期到冲刺阶段我就集中精力做日语三级习题,在做题的过程中查缺补漏,这一计划一直坚持到考试前,目的是为了培养题感,为最后的考试做充足的准备。专业课一也就是基础英语,考试题型很简单,共有两个大题,第一个大题为阅读理解,3000字左右的文章(文章偏向于科技文章,这与理工类学校的特色相契合),下设9个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这主要考察考生的理解和总结能力,翻译以及选词填空的题型也都是从3000字的文章中摘取出来的,第二个大题是作文,作文的主题也与3000字的文章有密切关系,总体来说,基础英语比较看重考生的语言能力。对于基础英语,我没有做特意的准备,我本科使用的教材是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书中的文章都是3000字左右的文章,而且每篇文章后面也有对应的问答题,我觉得这跟考试题型很类似,因此就拿这本书作为基础英语的备考资料,冲刺阶段主要把重点放在作文上,我把所有想到的可能会考到的主题都做了准备,15年的作文就考到了能源危机问题。专业课二是英语专业综合(语言学、英美文学、英美概况),很多人会觉得复习这么多会有很多压力,其实这也是在判定目标学校的题型是否适合自己的一个标准,就我自己而言,一直复习一门课程容易枯燥,我不太适合只考一个科目但是考得较深的题型,广而泛的题型更适合我。其实考得广的题型就不会考得太深(因为试题篇幅有限),只要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新祥旭www.xxxedu.net

就完全可以应对得了专业课二的考试。其中语言学占的比重最大,但是考的题型不难,包括判断题、改错题、树形图和论述题,因为北理语言学主要研究句法学,所以最后一个论述题也会经常考察句法学方面的内容。英美文学的题型包括选词填空(多涉及作家作品)、选段辨识题(诗歌、小说中较知名的选段)、问答论述题(涉及文学特点以及对名篇的理解)和诗歌分析(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英美概况的考察内容多贴近时事,考察对英美国家政治和经济的理解。对于这三门专业课的复习,在对专业知识有了整体的梳理之后,就要针对考试重点有计划地记诵,当时主要整理参考书上的答案(新祥旭应试宝典等专业参考书),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重要知识点做出整理。总体而言,考研考察的是一种逻辑思维方式,这就告诫我们在回答问题时要有逻辑,这样判卷老师才能抓住最基本的知识点。

新祥旭www.xxxedu.net

考研初试考试科目 篇2

建国以后, 我国研究生考试的科目设置、命题方式伴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从历史上看, 研究生考试的命题方式主要包括5种:教育部统一组织命题、行业主管部门命题、研究生招生单位自主命题、研究生招生单位联考命题以及学术性组织或其他单位命题。数十年来, 围绕研究生考试的科目设置“是统还是分?是收还是放?”这个核心问题历经多次调整, 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

(一) 统一命题与自主命题的转换

国家统一命题与高校自主命题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两种主要命题形式, 在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的不同发展时期各有侧重, 有的阶段以“统”为主要导向, 有的阶段以“分”为重要特征。

1955年教育部公布了《暑期全国高等师范学校研究生选拔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首次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和考试办法做出规定。根据该办法, 1956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科目确定为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和1至3门 (最多4门) 专业课。《办法》的出台, 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从“推荐选拔”过渡到“个人申请、学校或单位推荐、招生单位自行考试”的模式。1956年至1961年作为我国研究生考试的第一个阶段, 考试内容、形式等全部由招生单位自主决定。“分”是这一阶段研究生考试的主要特征。

1962年起, 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两门课程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命题和考试。1963年, 国家发布了《关于试行“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 (草案) ”的通知》, 规定:“政治理论课及外国语中的英语、俄语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基础课和专业课由招生单位根据专业性质自行确定。”这一文件的颁布, 宣布了研究生考试“统分结合”的肇始, “公共课实行国家统一命题考试, 专业课由招生单位自主考试”成为这一时期 (1962年至1966年) 乃至此后我国研究生考试的基本模式。1966-1977年研究生停止招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1978年恢复举办研究生入学考试。当时由于百废待兴, 国家尚不能组织全国统一命题, 考试全部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 科目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基础课和专业课。“分”再次成为研究生考试的主要方式。

1980年, 研究生考试的科目由原来的4门调整为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共5门, 其中政治理论课和外语再次实行全国统一命题, 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试题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制。也就是说, 研究生考试第二次回复到了“统分结合”的模式。这一模式保持了相当长的时期, 2003年虽然再次将研究生考试的初试科目由5门改回到4门 (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 但“统分结合”的模式并无变化。

2007年至2009年的3年间, 是研究生考试在“统分结合”的基本模式下继续向“合”的方向推进的时期。2007年将教育学、历史学、医学等单个学科门类的初试科目由原来的4门调整为3门, 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 其初试的专业基础综合科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2008年进一步将农学门类的初试科目调整为4门, 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农学门类公共基础、农学学科基础综合, 其中农学门类公共基础包括农学门类数学、化学, 农学学科基础综合则包括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这些课程均交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2009年则更进一步, 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初试科目调整为4门, 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数学 (一) 和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至此,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学科和课程达到历史最高点———14个学科23门课程。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2012年。

2013年, 教育部出台规定, 除政治理论课、外国语、数学、管理学和法学之外, 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科目, 既可以选用国家统一命制的试题, 也可以由招生单位自行命题。这一重大转变, 标志着研究生初试科目于2013年形成了“统分均可, 自行选择”的格局。

(二) 专业硕士考试科目与命题单位的演变

1. 工商管理硕士 (简称“MBA”) 。

1995年, 教育部试办工商管理硕士 (简称“MBA”) 高校联考, 联考科目为外国语、数学2门, 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另行命题, 试题难度略低于统考试题。1997年, MBA全面采用全国联考方式, 初试科目共有5门:政治理论课、外国语、数学、管理、语文与逻辑。其中, 政治理论课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 其余4门课程的命题委托“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承办。全国联考形式的出现, 促进了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 是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有益补充。2003年, MBA的考试科目调整为4门, 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综合能力、管理。2005年, MBA的4门初试科目进一步调整为2门, 即英语与综合能力。原初试科目中的政治理论课调整到复试中进行, 将管理的部分考试内容放在综合能力课当中, 主要内容放在复试中考核, 并将综合能力科目中的其他内容进行相应调整。

2009年, MBA联考的综合能力课程更名为管理类专业硕士联考综合能力, 并被移交给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MBA联考的英语也交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并更名为英语 (二) , 原研究生统考英语改称英语 (一) 。

2. 法律硕士。

2000年,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高等学校实行全国联考试点, 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刑法、民法、综合 (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 等5门, 其中政治理论课、外语2门公共课使用全国统考试题, 其他3门业务课的命题工作由教育部委托“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承办。

2003年,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考试科目调整为4门, 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专业基础课 (含刑法、民法) 、专业综合课 (含法理、宪法和中国法制史) 。2009年,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分为“法学”与“非法学”两个分支, 以培养不同类型的法律工作高级应用型人才。从2011年起, 命题工作移交至教育部考试中心。2011年, 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学等3个专业学位考试也开始将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进行考核。

3. 其他专业硕士。

我国还开设有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EMBA)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MPA)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等其他专业学位。有些专业学位, 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等也采取全国联考的形式, 命题工作由“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

(三) 学科内部不同卷种的拆分与整合

不仅不同学科在采用“统一命题”还是“自主命题”这一问题上屡经变更, 即便是同一学科内部也有多次“拆分”和“整合”, 特别是政治、数学尤为突出。

1. 政治理论课。

1984年以前, 政治理论课只有一张试卷, 由文科和理工科考生共用。1984年对政治理论课做出调整, 将其分为文、理两种试卷。1986年再次对政治理论课进行调整, 将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和考核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时事政策两个部分, 规定凡在大学本科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成绩优良的考生 (包括应届毕业生和在职人员) , 经招生单位审核后, 在初试时可以免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部分, 但招生单位仍要对这部分考生进行时事政策的考核。对于大学本科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成绩未达到优良的考生和同等学力的考生, 一律在复试时由招生单位进行考试, 考试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时事政策两部分。2003年, 政治理论课不再分文、理, 又恢复成一张试卷。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至今。

2. 数学课。

1987年, 工学各专业和经济学部分专业的数学首次由原国家教委统一组织命题。数学试卷分为5种类型, 即工学3种 (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 和经济学类两种 (数学四和数学五) 。1996年, 数学的卷种进行调整, 将原工学类的数学 (一) 和数学 (二) 合并为新的数学 (一) ;将原数学 (三) 更名为数学 (二) ;将原经济类的数学 (四) 更名为数学 (三) ;将原经济类的数学 (五) 更名为数学 (四) 。2003年, 数学试卷根据招生专业对数学的不同要求分为四类, 工学门类二种, 经济学二种, 由招生单位选定统考数学的种类。2009年, 数学试卷的分类再次进行调整, 将原经管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使用的数学 (三) 和数学 (四) 合并为新的数学 (三) 。

(四) 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命题的演变

在研究生考试的历史上, 还一度短暂地出现过由行业主管部门命题的模式。如1987年, 农学 (除林学外) 各专业的部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由农牧渔业部统一组织命题;医学中的基础医学、中医和临床医学专业 (除口腔科学外) 部分适用面较宽的考试科目, 由卫生部组织统一命题;其他考试科目, 提倡各主管部门组织有关招生单位联合命题。1988年减少了农牧渔业部统一命题的工学数学和工程力学两门课程, 1990年再次减少了农学数学和化学的统一命题, 改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同样, 医学类的考试后来也很快移交给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二、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科目设置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 由国家统一命题的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科目包括14个学科的23门课程 (见表1) 。

2013年, 教育部提出各研究生招生单位在初试中可以使用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农学、历史学等专业基础课试题, 也可以自行命题, 这一改革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 也是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需要。

2004年第十届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第四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法享有科学研究以及文化活动的自由。199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 赋予了大学自主招生等自主办学权力。这些法律法规为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注:有的科目在国家统考与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或其他单位命题) 之间多次反复, 本表以该科目最终确定实行统一命题的年份为准。

1999年以后,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 扩大高校研究生招考自主权, 如将推荐免试制度化, 加大高等学校的复试权重, 等等。但是, 这些法律法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如2003年曾对初试科目进行了改革:考试科目减少到4门, 即外语、政治和两门专业课。政治、外语、数学由教育部组织统一命题。按照这样的考试科目安排与考试成绩, 对于需要考数学的考生来说, 在初试中政治、英语、数学3门课共计350分, 专业课共计150分, 专业课在初试中对考生的权重仅占30%。而对于不考数学的同学, 政治、英语共计200分, 专业课是300分, 专业课的权重也仅占到60%。也就是说, 对于研究生招生单位来说, 高校初试中拥有的自主权最多只有60%。近年来, 农学等学科门类的大部分学科专业初试的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实行统一命题, 这样一来, 研究生招生单位在初试中的自主权就降为“零”, 按照复试成绩在研究生招生中的比重为30%计算, 其自主权也只有30%。如果考虑到复试通常按初试录取计划的120%左右确定, 就可知高校在这三科录取中的自主空间相当狭小。考虑到高校与高校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 各种条件差异很大, 统一命题主要体现了研究生招生单位对生源要求的共性, 难以兼顾各高校生源的特色要求, 这便在多样化的考生与高校之间设置了一个过窄的通道,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生选拔的“瓶颈现象”, 使得“某些有才能的学生被淘汰的可能性很大”。因此, 为了充分体现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 满足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必须赋予研究生招生单位更大的考试招生自主权, 允许其根据自身历史传统、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学科特色、校园文化以及不同专业的学科知识要求进行自主选择, 既可以选用全国统一命题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综合课试卷, 也可以采用自主命题的方式。

另一方面, 这也是主动适应研究生教育规律、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在美国, GRE、MAT、MCAT、GMAT和LSAT成绩的优异并不必然促成该考生被顶尖大学研究生院所录取。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法学院在招生简章中明确表示, 学院对于申请者提供的LSAT成绩不设最低要求 (cut-off point) (1) 。一些美国高校甚至规定申请者在特殊条件下可豁免提供上述考试成绩, 任何能够证明申请者优秀的材料都可构成比考试成绩更为重要的录取因素。在英国, 申请攻读硕士并不需要参加全国统考, 决定一名考生是否被录取的主要因素是它是否具有出色的本科成绩以及该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这些材料包括语言能力证明、学业表现、研修计划、推荐信以及其他能够支持申请的资料。同样, 德国、法国也没有设置研究生入学统考初试, 实行的是“材料申请制”[1], 高校更看重那些与专业相关的申请材料, 大多数研究生招生单位通过面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愿望、计划及外语水平, 判断其是否具有学习本专业的潜质和能力。由此可见, 充分尊重和发挥高校的考试自主权是世界各国、尤其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主要特点。

三、关于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科目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 在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考试作为研究生选拔培养的首要环节, 起着把好“入口关”的重要作用, 初试科目设置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关系着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益。面对世界各国对高端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 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研究生选拔制度中的先进理念与做法, 在紧密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 对研究生入学初试科目设置方案进行改革, 构建一个更为公正、科学、规范、高效的选拔平台, 促使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1.设置“基本能力综合”和“专业基础综合”。按照教育部所拟定的“优化初试, 强化复试”的总体思路, 笔者建议初试设置“基本能力综合”和“专业基础综合”两个单元。所谓“基本能力综合”, 是指考核不受特定领域知识影响的基本能力的考试, 主要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一般能力和基本素质, 其核心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考试的内容可以借鉴GRE, 包括阅读、写作、逻辑等部分, 试题由专业考试评价机构统一命制。设置“基本能力综合”考试的原因如下: (1) 通过设置宽基础、大口径的“基本能力综合”, 可以很好地考查报考者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使考生能够在更广阔的学科领域内选择专业。 (2) 现行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从设计理念上看, 更多地是一种“对考生已掌握知识进行考核的考试”, “基本能力综合”的设计理念则与之相反, 它与考生已经学习过的具体专业知识无关, 是一种对报考者“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的考试。 (3) 现行的研究生考试更多地是一种对报考者已经结束了的本科阶段学习成果进行测试的“回顾性考试”, 而“基本能力综合”与报考者在本科阶段的表现并无直接关系, 是一种对考生在未来的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发展潜能进行评估的“预测性考试”。

“专业基础综合”是与“基本能力综合”相配套的考试, 它与“基本能力综合”的关系, 类似与GRE考试中“专项测验”与“一般能力测试”的关系。“专业基础综合”可考虑按学科大类分为管理学、法学、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若干科目, 着重考查报考者进入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习阶段后所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能力。由专业考试评价机构提供各科目的试题。与“基本能力综合”不同的是, “基本能力综合”是要求所有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考生都必须参加, 而“专业基础综合”的各个科目是由各研究生招生单位自主决定是否参加, 以及参加哪一门。招生单位也可以不参加全国统一命题的“专业基础综合”考试, 而使用本校自主命制或多校联合命制的“专业基础综合”试题。设置“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的原因有两个: (1) 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主要功能是为招生单位选拔具备专业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报考者, 为实现对报考者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 设置“专业基础综合”十分必要。 (2) 由专业考试评价机构提供统一命题的“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可以为不同招生单位按学科大类调剂录取提供前提条件。另外, 从全国范围集中该专业领域的顶级专家命制“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可以使试题质量更有保证。当然, 是否使用以及怎样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专业基础综合”, 决定权在各研究生招生单位。

2.初试不再统考政治课, 调整到复试中由各招生单位自主举行。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招生制度发展过程中, 曾多次尝试过将政治课放到复试中进行。2005年教育部将工商管理硕士 (MBA) 初试科目中的政治课放到复试中举行, 2012年又进一步扩大到公共管理 (MPA) 、旅游管理、工程管理、会计、图书情报和审计等7个专业硕士[2], 从各方面的反映看, 该做法得到了招生单位、导师和考生的一致认可。

政治课调整到复试中进行有以下3个原因: (1) 考虑到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阶段经历了至少16年系统全面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应该说绝大部分考生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素养。 (2) 作为以选拔高层次专业人才为目的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用政治、英语等公共课成绩对考生进行筛选的作法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质疑。事实上, 用政治课成绩来选拔研究生这种做法在世界上也绝无仅有。 (3) 实践证明,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真实思想是很难通过纸笔考试这种方式来进行甄别和评价的, 因此目前政治课的这种测试方式其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究竟如何尚值得探讨。因此, 建议政治课不再举行全国统一考试, 也不再统一划定政治课单科分数线, 对政治课的考查改由各招生单位在复试环节进行, 考核内容和方式由招生单位自主决定。

3.外语改为社会化考试, 不再实行全国统一划线。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是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必备条件, 也是研究生将来从事研究和工作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 我们应当看到, 从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实际情况看, 英语已成为研究生选拔的“瓶颈”, 有不少具备相当专业潜能和培养前途的报考者, 因为英语未达到国家线而痛失深造机会, 也有不少导师因为才华出众的报考者被英语拒之门外而招不到好学生。

事实上,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学位, 对于攻读者的英语水平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外语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 可以实行社会化考试, 每年为考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 成绩在一定时限内有效, 考生可选取最佳成绩报告给招生单位, 取消国家统一划定单科分数线的做法, 由各招生单位根据自身需求, 自主确定对外语成绩的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 初试科目设置的改革必须与强化复试相互配合, 同步进行。如果说初试的主要作用是保证研究生选拔的公平性, 那么复试的主要作用则是体现研究生入学的选拔性, 更好地考查考生的专业素养和研究潜能, 起到精选优秀生源的作用。为了有效加强创新能力考查, 打造一个使拔尖创新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制度环境, 必须在“优化初试”的基础上大力“强化复试”, 增加复试成绩的比重, 适当扩大复试差额, 更好地“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3]。招生单位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灵活采用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复试, 实现对报考者的全面、深入考核。

历史经验已经告诉我们, 任何考试制度都必须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革与创新, 改革才有出路, 创新才能发展。今天, 我们推动研究生考试改革, 根本目的也是为了选拔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人才, 将真正愿意投身科研, 愿意通过继续深造来提高自身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 构建公平、科学、高效的人才选拔平台, 促使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摘要:改革和完善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方案, 主要内容包括:设置“基本能力综合”和“专业基础综合”, 政治课调整到复试中由各招生单位自主举行, 外语改为社会化考试并取消全国统一划线, 等等。目的是通过改革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 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条件, 努力提高我国的研究生选拔和培养质量。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改革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 陈晓菲,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245.

[2]教育部.2012年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EB/OL].http://yz.chsi.com.cn/kyzx/kydt/201108/2011-08-18/227337838.html.

考研初试考试科目 篇3

础”(科目代码:812)考试大纲

金融学基础分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宏观金融(国际金融与货币银行学)、微观金融(投资学与公司金融)三部分,各部分各占比1/3。

考试大纲为:

微观经济学部分:

一、消费者行为:预算约束、消费者偏好与效用函数、消费者最优选择、需求、斯勒茨基方程、消费者剩余

二、不确定性:期望(预期)效用函数、风险规避、风险性资产

三、生产者行为:技术、成本最小化、成本曲线、利润最大化、企业供给

四、竞争性市场:市场需求、行业供给、短期均衡、长期均衡、经济租金、竞争性市场中的税收与税负转嫁

五、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定价、价格歧视、自然垄断、寡头产量竞争、产量合谋、产量领导者模型、价格领导者模型

六、博弈论基础:支付矩阵、纳什均衡、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七、一般均衡:交换经济均衡、帕累托有效、均衡与效率(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八、外部性与公共品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国民收入核算与国民收入恒等式

二、IS-LM模型

1、收入与支出

2、IS-LM模型

3、IS-LM模型中的财政、货币政策

4、开放经济下IS-LM模型政策效应分析

三、总供给与总需求

1、总供给与总需求

2、失业与通货膨胀

四、经济增长

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2、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五、消费

1、持久性收入消费理论

2、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行为

六、投资

1、基本投资理论

2、投资的Q理论

七、经济周期

1、价格错觉模型

2、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3、粘性价格模型

八、宏观经济政策争论

1、积极与消极政策

2、政策时滞与政策效应

3、规则与相机抉择

国际金融部分:

一、国际收支及宏观经济均衡

1、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各种国际收支理论

2、国际收支分析方法、国际收支性质上的不平衡及其成因、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3、国际收支的弹性论、吸收论、乘数论和货币论

4、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方法及其效能

5、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部与外部均衡、米德冲突、丁伯根法则和政策分配原则、斯旺模型 和蒙代尔模型

6、中国的国际收支

二、外汇、汇率及汇率制度

1、外汇的概念及货币的可兑换性、汇率的标价方法及货币的升值与贬值、汇率种类、外汇风险、外汇市场的概念、主要的外汇交易

2、汇率的决定基础、各种汇率决定理论、各种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防范方法

3、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购买力平价论、利率平价论、货币论(灵活价格货币模型和粘性价格货币模型)、资产组合论

4、固定汇率、浮动汇率及中间汇率制度

5、最优货币区理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三元难题、外汇干预

6、中国的汇率制度

三、国际储备和国际货币体系

1、国际储备的内涵、国际清偿力、国际储备的规模与结构管理

2、多种货币储备体系的成因和特点

3、国际金本位制度和储备货币本位制度的运作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其崩溃、买加体系的成因、欧元区的形成和发展

4、中国的国际储备管理和人民币国际化

四、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

1、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构成、发展过程

2、国际资本市场的涵义和优势

3、国际货币市场以及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经营活动、优劣及其影响

4、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类型和动因、国际中长期资本流动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形式和特点

5、货币危机的基本概念及其成因、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基本机理和经济影响

货币银行部分:

一、货币、信用与利息

1、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货币的层次

2、信用:信用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信用的基本形式、各种主要的信用工具、信用的作用

3、利息与利率:利息本质的理论、利率的种类、利率的作用、利率的决定、利率的结构

二、金融市场

1、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分类、金融创新

2、货币市场:特征、主要工具

3、资本市场:特征、主要工具

4、其他金融市场与工具:金融衍生产品及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

三、金融机构体系

1、商业银行:产生与发展、主要业务、经营管理、巴塞尔协议

2、投资银行:产生与发展、主要业务、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3、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型、契约型、投资型、政策型

4、中央银行:产生与发展、主要业务、性质与地位、职能与作用

5、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表现、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主要措施

四、货币理论与政策

1、货币供给:商业银行存款创造、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乔顿模型、内生性与外生性

2、货币需求: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传统货币数量说、流动性偏好理论及其发展、现代货币数量说

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菲利普斯曲线、单一规则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度量、成因与治理、通货紧缩

5、金融与经济发展:金融抑制、金融发展

投资学部分:

一、证券市场和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

1、基本概念、证券市场的要素及运行

(1)证券、投资、金融市场、各类金融工具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2)证券市场主体、证券市场中介

(3)证券发行与交易的方式和运行规则

2、证券投资收益和风险

(1)证券投资收益和风险的种类

(2)各种收益率的计算

(3)投资风险的衡量

二、证券投资组合管理

1、多样化与组合构成(1)有效集及无差异曲线

(2)最佳资产组合的选择和投资分散化

2、有效市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1)有效市场理论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3、因素模型与套利定价理论

(1)因素模型

(2)套利定价理论

4、资产配置

三、投资工具分析和投资业绩评估

1、股票、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

(1)股票定价模型与股票投资分析

(2)债券定价分析与债券组合管理

(3)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与管理

2、期权和期货

(1)期权和期货的原理、功能及品种

(2)期权定价模型与期货价格决定

(3)期权和期货的交易机制、交易策略

3、投资绩效评估

公司金融部分:

一、公司概论与资本预算

1、公司概论:公司制企业、公司治理、公司目标、净营运资本、财务现金流量

2、资本预算:净现值、股利折现模型、NPVGO模型、投资回收期、内部报酬率、盈利指数、约当成本法

3、风险分析与资本预算:决策树、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盈亏平衡分析、蒙特卡洛模拟、实物期权

二、资本结构与股利政策

1、资本结构:MM定理

1、MM定理

2、有税收的MM定理、财务困境成本、权衡理论、优序融资理论、米勒模型

2、杠杆企业的估值:加权平均资本成本、APV估值模型、FTE估值模型、WACC估值模型

3、股利政策:股利无关理论、股票回购

4、长期融资:IPO折价之谜、私募股权资本、长期负债发行、银团贷款、融资租赁、经营租赁

三、短期财务规划、现金管理与信用管理

1、短期财务规划:经营周期、现金周期、可持续的增长率

2、现金管理与信用管理:鲍莫尔模型、米勒-奥尔模型、最优信用政策、平均收款期

四、企业并购、破产与重组

考研初试考试科目 篇4

初试大纲

(科目:历史学专业基础)

一、考查目标

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史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评价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其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和论述题。

三、考试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战国时代的变法改革 春秋战国的社会等级关系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成就 秦朝统一的建立与专制集权政策 汉承秦制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汉同匈奴的关系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流 秦、汉的思想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两晋时期的士族门阀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隋统一中国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隋、唐民族关系 隋、唐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安史之乱

隋、唐的思想文化成就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两宋政治经济制度

两宋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王安石变法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元朝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的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 宋、元的对外交流 宋、元的思想文化成就 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明朝的宦官专权与党争 八旗制度与满清的兴起 明、清的边疆政策与对外交往 明、清的经济发展策略及表现

康熙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策与措施 明、清的思想文化成就

(二)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期间的一系列中外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与结局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过程、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 清末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末新政 晚清的教育改革

民族资本主义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特点、代表企业、代表人物及政治诉求

西学东渐及代表人物和学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 维新变法思潮和革命思潮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两次论战 戊戌变法 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民初政体 北洋军阀各派

北洋政府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传入与中共的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制度建设与训政体制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中共的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与反围剿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策略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与国内主要矛盾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解放战争期间的中间路线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力的变化及相关事件 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对国共两党态度的变化 解放战争期间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内战 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建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抗美援朝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论十大关系》与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阶段的“左”倾错误及相关事件 中苏关系恶化与中国面临的恶劣国际环境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汉谟拉比的统治与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犹太教

波斯帝国的建立与大流士改革

古埃及帝国的建立及其社会经济措施、文化成就 古印度种姓制度 早期佛教及其传播 希腊城邦制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希腊的思想文化成就

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格拉古兄弟改革 斯巴达起义 屋大维的内外政策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古罗马的思想文化成就

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早期基督教

查士丁尼一世的内外政策 查理曼帝国 西欧封建制度

十字军东征 英法百年战争

天主教与西欧封建社会 11至13世纪的教权与王权之争 西欧封建庄园制 西欧城市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成就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的影响 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

(四)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 地理大发现 宗教改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1848年欧洲革命 德国的统一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南北战争 两次工业革命

西欧的殖民扩张与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

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政治制度的调整与社会政策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成就 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 英布战争、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

德法矛盾、英德矛盾与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05年俄国革命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布列斯特和约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华盛顿会议与《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及《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甘地主义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主义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德国赔款问题

洛迦诺会议与凡尔赛体系的调整 一战后英国自由党的衰落与工党的崛起 一战后的日本“协调外交”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

日本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绥靖政策与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 二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二战胜利的意义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雅尔塔体系

美苏争霸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共产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与华沙条约组织 印度的独立与印巴分治 亚非会议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两次柏林危机 戴高乐主义

二战后英国的国有化、福利国家制度与“三环外交” 二战后美国的“公平施政”、“新边疆”与“伟大社会”改革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与经济奇迹、哈尔斯坦主义与新东方政策 二战后西欧的一体化

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与经济奇迹 遏制政策与尼克松主义

苏南冲突、苏共二十大、1956年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赫鲁晓夫改革

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主要思想文化成就

四、样 题

一、名词解释

1、希波战争

2、华盛顿

3、亚非会议

4、苏共二十大

二、史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 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藉世资,用相陵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岁月迁讹,斯风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

——选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二

魏氏„„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

——选自《晋书·卫瓘传》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九品中正制设立的背景及其影响。„„

三、论述题

考研初试考试科目 篇5

5.注意事项:

(1)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

(2)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应按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3)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办法》严肃处理。

)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②正式报名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研招网将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③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在现场确认结束前未能提交的,将不能参加考试。

(5)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须如实填写少数民族身份,且申请定向就业少数民族地区。

(6)“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以考生报名时填报确认的信息为准。

(7)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下同)。考生报名时应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

(8)国防生和现役军人报考地方或军队招生单位,以及地方考生报考军队招生单位,应事先认真阅读了解解放军及招生单位有关报考要求,遵守保密规定,按照规定填报报考信息。不明之处应事先与招生单位联系。

6.现场确认要求:

(1)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在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指定地方现场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现场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

(2)考生现场确认应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3)在录取当年9月1日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或网络教育高校出具的相关证明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4)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应提供学历(学籍)认证报告;

(5)考生应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所有考生均应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6)考生应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三、考试 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时间为2017年12月23日至12月24日。

2.初试地点:选择我校报名点的考生在我校参加考试;选择外埠报名点的考生在报名点指定的考试地点参加考试。

3.复试时间、地点、科目及方式由我校自定,在复试前通过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站公布。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我校的考生、成人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在复试时需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并对其实验技能进行考查。

4.考生须在3月中旬登录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站查询复试的有关信息及安排,并在复试前通过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打印报考登记表,此表需在复试时交给报考学院。

5.复试不合格的考生不予录取。

三、【北理工考研辅导班】-航天工程考研考试科目 学科名称:085233 航天工程

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09力学基础

复试科目:笔试科目: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任选一门)。面试内容:外语口语听力测试,阅读相关专业外文文献并复述内容,能根据内容回答问题,综合面试。复试内容:

(1)外语听力、口语测试

外语听力50分、口语测试50分,共占复试成绩的20%。

外语听力测试与口语测试由学院统一组织,口语测试测试分组进行,每个测试小组人员不少于2人,口语测试与面试分开进行。

(2)专业知识笔试

总分100分,占复试成绩的20%,笔试时间2小时。

笔试科目名称与《北京理工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复试要求及相关说明的内容一致。

(3)综合面试

总分100分,占复试成绩的60%,面试时间不少于20分钟。

综合面试主要考察考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水平及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每名复试小组成员当场分别为每位复试考生打分,平均分即为考生的综合面试成绩。

四、【北理工考研辅导班】-航天工程考研复试分数线

复试工作实行差额复试,差额比例由各学科方向根据招生计划与达到我校复试基本分数线的考生情况确定。各学科复试分数线如下:

工程硕士:政治、外国语:45;业务课

1、业务课2:68;总分300

工程硕士(非全日制):政治、外国语:45;业务课

1、业务课2:68;总分300

强军计划:总分230

退伍大学生专项计划:报考方向总分降10分

实际计划录取人数= 计划招生人数-推免生人数

五、【北理工考研辅导班】-航天工程考研经验

启道北理工专业课辅导,专注北理工考研辅导,内部师资辅导,经验丰富,夯实基础,选启道,直击北理工!考研复试如何投考官所好,获得好成绩呢?

通过往年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的学员反馈,不难发现,在考研复试大战中,老师会问道这样那样的问题,专业的不专业的,都会随时问道,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回答,才能投考官所好,请看举例说明。

举例一:考研是自己的选择还是父母的要求?

即便真的是父母逼你考研,也建议不要实话实说,否则考官会认为你缺乏自主性,不符合研究生要求!所以这个问题一般只有一个答:我有远大的理想,切实的规划,考研是我必经之路!这个问题也有可能会被英文形式提问,所以需要做好准备

举例二: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

这个问题就是给你机会好好夸赞目标院校,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建议首先从它较强的专

业实力、优秀的师资力量或浓厚的学习氛围展开,还可以加上校园特色风景,建筑风格等!

举例三:为什么选择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

千万不能脱口而出这个专业很好就业,容易学习,为了解决户口等等!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建议从个人兴趣开始展开,更多的凸显你报这个专业的最大优势。老师问此问题并不是为难你,而是看你有没有自己的规划,有没有明确目标等等。

举例四:我们几位导师,你提前有了解过么?想选择哪位当你的导师?

这是个心机很重的问题,稍不注意就会沉入考官为你设计的陷阱里面。所以,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一定要回答有,并且至少要知道导师一些研究方向,这样到下一问就可以不用明显的点到某个导师的名字,只需要表示对某个研究方向感兴趣即可!这样就可以避免提到一位导师,而伤到其他导师的心!

举例五:未来三年你有什么规划?

这是很多导师都喜欢问到的问题。总体来说还是根据自己情况出发谈学习、谈生活、谈未来,具体怎么做是关键。所以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建议从你原来的一个状况出发,详细说一下自己在研究生期间的学生生活打算怎么做,学业上有一个什么样的成就(包含学业上的论文发表、所看书籍等等),甚至是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与前程。最后对自己未来有一个什么样的展望,具体自己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与目的。

通过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老师的举例说明,你是不是觉得离成功又进了一步。在复试的过程中,不要怯场,尽量展示出你的踏实、勤奋、好学,用自己的能力,争取把乏味的考官逗笑,这样你就成功一半了。

考研初试考试科目 篇6

考试科目+招生人数

◆日语口译(055106)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01日语口译

②213翻译硕士日语 ③359日语翻译基础 10 ④448汉语写作与百

2年

科知识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日语口译考研复试参考书目:

日语口译

9100日语翻译综合

①《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南》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②《汉日翻译教程》 苏琦 商务印书馆

③《中国語通訳への道》 塚本庆一 大修館書店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日语口译考研学习方法:

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

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

3.真题的使用方法

考研初试考试科目 篇7

一、招生信息

招生院系:

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招生人数:

23(其中推免生16)招生专业: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二、研究方向及考试科目

研究方向:

01机电装备系统设计 02机器人学

03机电液磁一体化的理论及应用 04精密零部件设计与摩擦学

初试科目: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960机械原理 或 963自动控制原理

复试科目:

06101 机械设计 或 06102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术

专业课参考书目:

960机械原理 :《机械原理》(1—12章);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7版);作者:孙桓,陈作模,葛文杰

963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4版);作者:顾树生,王建辉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06101 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8版);作者:濮良贵 纪名刚

06102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赵嘉蔚等编著

三、考研经验

(1)960机械原理

一、机构的结构分析

1.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和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2.能绘制常用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用机构运动简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3.能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4.掌握机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方法,能对典型机构的组成进行分析。

二、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能用瞬心法对简单平面高、低副机构进行速度分析,理解其局限性;2.能用矢量方程图解法和解析法进行平面二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3.能综合应用瞬心法和矢量方程图解法对复杂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三、平面机构的力分析与机械的效率

1.了解平面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过程,掌握二级机构力分析方法;2.能对几种常见运动副中的摩擦力进行分析和计算;3.能够进行典型机构的受力分析;4.能够对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和自锁条件进行求解。

四、机械的平衡

1.掌握刚性转子静、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2.掌握平面机构惯性力的平衡方法。

五、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1.了解机器运动和外力的定量关系;2.掌握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3.了解机器运动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方法。

六、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1.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组成及其主要优缺点;2.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和应用;3.掌握平面四杆机构设计中的共性问题;4.能够根据给定运动条件应用图解法和解析法进行平面四杆机构的综合与设计。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七、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1.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与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的特性及选择原则;2.能够根据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原则和方法确定凸轮机构的相关尺寸;3.能够根据选定的凸轮类型和传动件运动规律进行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八、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1.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与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机构的啮合特性;2.掌握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机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尺寸计算方法;3.掌握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蜗轮蜗杆及直齿圆锥齿轮的传动特点.九、齿轮系及其设计 1.了解齿轮系的类型与功用;2.能正确划分轮系,并计算定轴齿轮系、周转齿轮系和复合齿轮系的传动比;3.了解其他行星齿轮系的传动原理。

十、其他常用机构 1.了解几种常用的间歇运动机构及螺旋机构和万向铰链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及应用;2.了解常见组合机构的组合方式、性能、特点及应用情况。

十一、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1.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整个过程,明确总体方案设计的目的和内容;2.了解机械执行系统方案设计的方法与步骤;3.了解机构选型、机构构型的创新设计原理及方法;4.掌握各执行机构(构件)间的运动协调设计应满足的要求与设计方法。

(2)963自动控制原理

第一章.基本概念(1)掌握自动控制的概念;(2)掌握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特点;(3)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4)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指标。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掌握一般微分方程建模过程;(2)掌握基本的拉氏变换与拉氏反变换方法,并会列写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3)掌握典型环节传递函数;(4)掌握控制系统的方框图表示及其等效变换;(5)会用梅森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6)掌握开环传函,闭环传函的定义。

第三章.时域分析(1)掌握典型一阶、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分析;性能指标的计算;(2)掌握闭环主导极点的概念;(3)掌握系统稳定性与闭环特征方程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的关系,会用Routh判据判断闭环系统稳定性;(4)掌握系统稳态误差的定义,稳态误差系数、稳态误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第四章.根轨迹法(1)掌握根轨迹的基本概念;(2)掌握根轨迹的一般绘制规则,并会绘制根轨迹;(3)理解开环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

第五章.频域分析(1)掌握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2)能够绘制典型环节的Bode图,开环系统的Bode图;(3)能给出最小相位系统开环Bode图,会列写系统开环传递函数;(4)掌握Nyquist图的绘制及掌握Nyquist稳定判据;(5)掌握控制系统的相角裕度与幅值裕度的概念及其求取方法;(6)掌握时域、频域系统性能指标及其相互定性关系。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综合(1)掌握基本的校正方式;(2)正确理解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及其适用规律;(3)掌握串联校正的设计及计算。

(3)06102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1微型计算机基础。理解和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掌握原码、反码和补码及数制、编码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MCS-51单片机结构原理和时序理解MCS-51单片机内部基本结构;能够查询引脚功能设计硬件电路;能分析MCS-51单片机存储器结构,根据其功能进行应用;能进行系统复位电路、时钟电路设计,说明系统工作方式与时序;了解MCS-51单片机典型应用系统的构成。

3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了解指令与指令系统相关概念;能够分析指令的寻址方式;理解和掌握各类指令的基本功能;能初步运用所学指令编写应用程序。

4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了解汇编语言和源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指令系统,能够设计基本类型的程序。MCS-51内部接口单元掌握I/O接口电路的相关基础知识;能够对MCS-51的内部并行I/O接口、中断系统、定时/计数器及串行接口实现控制,掌握内部接口单元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并完成相应的输入/输出操作。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6半导体存储器掌握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结构及性能特点;掌握典型ROM型和RAM型半导体存储器的扩展方法,理解与掌握地址译码、地址范围分析等;加深对微型计算机总线结构的理解与掌握。

7并行I/O接口扩展理解掌握I/O接口相关基础知识,能进行I/O接口扩展电路的分析与设计;能进行单片机LED显示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应用;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通过I/O接口连接控制8155、74L138、74L373等常用外设的原理及应用;掌握复杂程序设计与显示的综合编程方法。MCS-51对A/D和D/A的接口掌握A/D和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能分析与设计典型D/A转换器DAC0832的接口电路及完成软件程序设计;能分析与设计典型A/D转换器ADC0809的接口电路及完成软件程序设计;

9单片机的串行数据接口了解RS232/485、I2C、SPI及1-Wire等总线接口的基础知识,掌握串行数据接口工作原理及应用。

(4)06101 机械设计

第一章绪论,正确理解机械设计涉及的基本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机械设计总论,1.正确理解对机器的主要要求、机械零件应满足的要求;2.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及对应的设计准则。

第三章械零件的强度,1.掌握衡量和影响材料性能的主要指标;2.正确理解疲劳曲线,材料疲劳曲线和零件疲劳曲线的差别;3.掌握单向稳定变应力的强度计算方法;4.理解提高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措施。

第四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1.了解各种摩擦的概念和摩擦机理;2.了解各种磨损的类型、机理和影响因素;3.了解润滑油的主要指标及影响因素。

第五章螺纹连接,1.理解螺纹的形成原理、特点和应用,掌握螺纹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2.理解螺纹连接预紧、防松的原理和措施;3.掌握单个螺栓的强度计算方法;5.掌握螺栓组连接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提高螺纹连接强度的主要措施。

第六章键、花键连接,1.了解键连接和花键连接的类型、结构、特点和应用;2.掌握键和花键连接的失效形式,不满足强度要求时的处理方法。

第七章过盈连接,1.了解过盈连接的类型、结构、应用场合、工艺要求;2.掌握过盈连接的工作原理及装配方法、连接零件的应力状况、破坏形式和设计计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算。

第八章带传动,1.了解带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2.熟悉普通V带的标准、带和带轮的结构;3.掌握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弹性滑动及打滑等基本理论,带的受力、欧拉公式、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4.学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5.理解张紧方法、提高带传动能力的措施。

第九章链传动,1.了解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滚子链的标准;2.正确理解链传动的参数对传动性能的影响;3.掌握链传动的运动特性,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第十章齿轮传动,1.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分类和应用;2.掌握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防止齿轮早期失效的方法,载荷系数的影响因素及降低措施;3.会进行齿轮的强度计算及参数选择、结构设计、提高强度的措施;4.会进行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旋向和转向判断。

第十一章蜗杆传动,1.了解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主要参数和应用;2.会进行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旋向和转向判断;3.掌握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热平衡计算、蜗杆的刚度计算。

第十二章滑动轴承,1.了解滑动轴承的分类、特点和应用;2.正确理解轴瓦的材料和结构;3.掌握非全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及设计计算;4.掌握流体动压润滑的基本理论、形成液体动压润滑的必要条件、动压润滑轴承承载油膜的建立过程;5.掌握液体动压向心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参数对承载能力的影响。

第十三章滚动轴承,1.理解滚动轴承的类型、特点、代号和选择;2.正确理解额定寿命、额定动负荷、当量动负荷等概念;3.了解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会进行滚动轴承的计算,掌握与组合设计相关的知识、基本要求和措施。

第十四章联轴器和离合器,1.了解联轴器与离合器的主要类型、特点;2.掌握常见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和选用。

第十五章轴,1.理解轴的分类,轴的类型与受力之间的关系;2.了解影响轴结构的因素,掌握结构设计的方法;3.会进行轴的强度校核,掌握提高承载能力的主要措施。

上一篇:小班科学活动动物穿花衣教案下一篇:最美税务人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