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2024-06-07

3初试科目考试大纲(共8篇)

3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篇1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 试 大 纲

科目代码、名称:

833语言学概论

050100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包括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3汉适用专业: 语言文字学、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Z1汉语国际传播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 及 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题纸一般由考点提供。

(三)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题(概念题):约30分。2.简答题(简述题):约60分。3.分析论述题(综合题):约6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语言学概论”科目考试内容包括语言学概论等1门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语言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章 语言与语言学

1.语言的性质 2.语言的功能 3.语言学的任务 第二章 语言的构造与机制

1. 语言的构造 2. 语言的机制 第三章 语音

1.语音的性质 2.音素、国际音标 3.音位、音位区别特征 4.语流音变 第四章 语法

1.语素和词

2.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 3.词类 4.句子

5.语法结构类型 第五章 语义

第1页,共2页 1.词义 2.句义

第六章 语言的变异

1.变异概说 2.地域变异 3.社会变异 4.功能变异 第七章 语言的使用

1.言语行为 2.言语过程 3.语言合作原则

4.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5.语言使用中的不虞现象 第八章 语言的演变

1.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2.语言的分化与统一 3.语言结构要素的演变 4.语言的接触 5.语言的亲属关系

6.语言的演变反映人民的历史 第九章 文字

1. 文字的性质、作用 2. 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3.文字的改革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伍铁平主编《普通语言学概要》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四、样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 30 分)

1.音位变体

2.组合关系

3.语法范畴

4.语流音变

5.社会方言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语言演变的特点有哪些?请举例说明。2.说说直接成分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

3.从功能角度,我们可以把文字分为几种类型?举例说明每种类型的特点。4.我国的语言分属哪些语系?分布怎么样?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有一个学生问一位天文学家:“听了您的报告,我知道了人们如何测定星辰之间的距离,如何计算出这些星辰的重量,但请您告诉我,人们是如何知道这些星辰的名称的呢?”请你替天文学家回答。

2.“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既与社会科学有密切关系,又与自然科学有密切关系。”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3.举例说明各种句法结构分析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第2页,共2页

3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篇2

建国以后, 我国研究生考试的科目设置、命题方式伴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从历史上看, 研究生考试的命题方式主要包括5种:教育部统一组织命题、行业主管部门命题、研究生招生单位自主命题、研究生招生单位联考命题以及学术性组织或其他单位命题。数十年来, 围绕研究生考试的科目设置“是统还是分?是收还是放?”这个核心问题历经多次调整, 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

(一) 统一命题与自主命题的转换

国家统一命题与高校自主命题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两种主要命题形式, 在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的不同发展时期各有侧重, 有的阶段以“统”为主要导向, 有的阶段以“分”为重要特征。

1955年教育部公布了《暑期全国高等师范学校研究生选拔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首次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和考试办法做出规定。根据该办法, 1956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科目确定为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和1至3门 (最多4门) 专业课。《办法》的出台, 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从“推荐选拔”过渡到“个人申请、学校或单位推荐、招生单位自行考试”的模式。1956年至1961年作为我国研究生考试的第一个阶段, 考试内容、形式等全部由招生单位自主决定。“分”是这一阶段研究生考试的主要特征。

1962年起, 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两门课程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命题和考试。1963年, 国家发布了《关于试行“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 (草案) ”的通知》, 规定:“政治理论课及外国语中的英语、俄语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基础课和专业课由招生单位根据专业性质自行确定。”这一文件的颁布, 宣布了研究生考试“统分结合”的肇始, “公共课实行国家统一命题考试, 专业课由招生单位自主考试”成为这一时期 (1962年至1966年) 乃至此后我国研究生考试的基本模式。1966-1977年研究生停止招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1978年恢复举办研究生入学考试。当时由于百废待兴, 国家尚不能组织全国统一命题, 考试全部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 科目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基础课和专业课。“分”再次成为研究生考试的主要方式。

1980年, 研究生考试的科目由原来的4门调整为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共5门, 其中政治理论课和外语再次实行全国统一命题, 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试题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制。也就是说, 研究生考试第二次回复到了“统分结合”的模式。这一模式保持了相当长的时期, 2003年虽然再次将研究生考试的初试科目由5门改回到4门 (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 但“统分结合”的模式并无变化。

2007年至2009年的3年间, 是研究生考试在“统分结合”的基本模式下继续向“合”的方向推进的时期。2007年将教育学、历史学、医学等单个学科门类的初试科目由原来的4门调整为3门, 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 其初试的专业基础综合科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2008年进一步将农学门类的初试科目调整为4门, 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农学门类公共基础、农学学科基础综合, 其中农学门类公共基础包括农学门类数学、化学, 农学学科基础综合则包括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这些课程均交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2009年则更进一步, 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初试科目调整为4门, 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数学 (一) 和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至此,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学科和课程达到历史最高点———14个学科23门课程。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2012年。

2013年, 教育部出台规定, 除政治理论课、外国语、数学、管理学和法学之外, 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科目, 既可以选用国家统一命制的试题, 也可以由招生单位自行命题。这一重大转变, 标志着研究生初试科目于2013年形成了“统分均可, 自行选择”的格局。

(二) 专业硕士考试科目与命题单位的演变

1. 工商管理硕士 (简称“MBA”) 。

1995年, 教育部试办工商管理硕士 (简称“MBA”) 高校联考, 联考科目为外国语、数学2门, 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另行命题, 试题难度略低于统考试题。1997年, MBA全面采用全国联考方式, 初试科目共有5门:政治理论课、外国语、数学、管理、语文与逻辑。其中, 政治理论课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 其余4门课程的命题委托“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承办。全国联考形式的出现, 促进了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 是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有益补充。2003年, MBA的考试科目调整为4门, 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综合能力、管理。2005年, MBA的4门初试科目进一步调整为2门, 即英语与综合能力。原初试科目中的政治理论课调整到复试中进行, 将管理的部分考试内容放在综合能力课当中, 主要内容放在复试中考核, 并将综合能力科目中的其他内容进行相应调整。

2009年, MBA联考的综合能力课程更名为管理类专业硕士联考综合能力, 并被移交给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MBA联考的英语也交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并更名为英语 (二) , 原研究生统考英语改称英语 (一) 。

2. 法律硕士。

2000年,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高等学校实行全国联考试点, 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刑法、民法、综合 (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 等5门, 其中政治理论课、外语2门公共课使用全国统考试题, 其他3门业务课的命题工作由教育部委托“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承办。

2003年,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考试科目调整为4门, 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专业基础课 (含刑法、民法) 、专业综合课 (含法理、宪法和中国法制史) 。2009年,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分为“法学”与“非法学”两个分支, 以培养不同类型的法律工作高级应用型人才。从2011年起, 命题工作移交至教育部考试中心。2011年, 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学等3个专业学位考试也开始将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进行考核。

3. 其他专业硕士。

我国还开设有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EMBA)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MPA)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等其他专业学位。有些专业学位, 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等也采取全国联考的形式, 命题工作由“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

(三) 学科内部不同卷种的拆分与整合

不仅不同学科在采用“统一命题”还是“自主命题”这一问题上屡经变更, 即便是同一学科内部也有多次“拆分”和“整合”, 特别是政治、数学尤为突出。

1. 政治理论课。

1984年以前, 政治理论课只有一张试卷, 由文科和理工科考生共用。1984年对政治理论课做出调整, 将其分为文、理两种试卷。1986年再次对政治理论课进行调整, 将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和考核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时事政策两个部分, 规定凡在大学本科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成绩优良的考生 (包括应届毕业生和在职人员) , 经招生单位审核后, 在初试时可以免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部分, 但招生单位仍要对这部分考生进行时事政策的考核。对于大学本科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成绩未达到优良的考生和同等学力的考生, 一律在复试时由招生单位进行考试, 考试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时事政策两部分。2003年, 政治理论课不再分文、理, 又恢复成一张试卷。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至今。

2. 数学课。

1987年, 工学各专业和经济学部分专业的数学首次由原国家教委统一组织命题。数学试卷分为5种类型, 即工学3种 (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 和经济学类两种 (数学四和数学五) 。1996年, 数学的卷种进行调整, 将原工学类的数学 (一) 和数学 (二) 合并为新的数学 (一) ;将原数学 (三) 更名为数学 (二) ;将原经济类的数学 (四) 更名为数学 (三) ;将原经济类的数学 (五) 更名为数学 (四) 。2003年, 数学试卷根据招生专业对数学的不同要求分为四类, 工学门类二种, 经济学二种, 由招生单位选定统考数学的种类。2009年, 数学试卷的分类再次进行调整, 将原经管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使用的数学 (三) 和数学 (四) 合并为新的数学 (三) 。

(四) 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命题的演变

在研究生考试的历史上, 还一度短暂地出现过由行业主管部门命题的模式。如1987年, 农学 (除林学外) 各专业的部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由农牧渔业部统一组织命题;医学中的基础医学、中医和临床医学专业 (除口腔科学外) 部分适用面较宽的考试科目, 由卫生部组织统一命题;其他考试科目, 提倡各主管部门组织有关招生单位联合命题。1988年减少了农牧渔业部统一命题的工学数学和工程力学两门课程, 1990年再次减少了农学数学和化学的统一命题, 改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同样, 医学类的考试后来也很快移交给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二、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科目设置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 由国家统一命题的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科目包括14个学科的23门课程 (见表1) 。

2013年, 教育部提出各研究生招生单位在初试中可以使用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农学、历史学等专业基础课试题, 也可以自行命题, 这一改革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 也是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需要。

2004年第十届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第四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法享有科学研究以及文化活动的自由。199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 赋予了大学自主招生等自主办学权力。这些法律法规为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注:有的科目在国家统考与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或其他单位命题) 之间多次反复, 本表以该科目最终确定实行统一命题的年份为准。

1999年以后,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 扩大高校研究生招考自主权, 如将推荐免试制度化, 加大高等学校的复试权重, 等等。但是, 这些法律法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如2003年曾对初试科目进行了改革:考试科目减少到4门, 即外语、政治和两门专业课。政治、外语、数学由教育部组织统一命题。按照这样的考试科目安排与考试成绩, 对于需要考数学的考生来说, 在初试中政治、英语、数学3门课共计350分, 专业课共计150分, 专业课在初试中对考生的权重仅占30%。而对于不考数学的同学, 政治、英语共计200分, 专业课是300分, 专业课的权重也仅占到60%。也就是说, 对于研究生招生单位来说, 高校初试中拥有的自主权最多只有60%。近年来, 农学等学科门类的大部分学科专业初试的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实行统一命题, 这样一来, 研究生招生单位在初试中的自主权就降为“零”, 按照复试成绩在研究生招生中的比重为30%计算, 其自主权也只有30%。如果考虑到复试通常按初试录取计划的120%左右确定, 就可知高校在这三科录取中的自主空间相当狭小。考虑到高校与高校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 各种条件差异很大, 统一命题主要体现了研究生招生单位对生源要求的共性, 难以兼顾各高校生源的特色要求, 这便在多样化的考生与高校之间设置了一个过窄的通道,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生选拔的“瓶颈现象”, 使得“某些有才能的学生被淘汰的可能性很大”。因此, 为了充分体现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 满足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必须赋予研究生招生单位更大的考试招生自主权, 允许其根据自身历史传统、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学科特色、校园文化以及不同专业的学科知识要求进行自主选择, 既可以选用全国统一命题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综合课试卷, 也可以采用自主命题的方式。

另一方面, 这也是主动适应研究生教育规律、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在美国, GRE、MAT、MCAT、GMAT和LSAT成绩的优异并不必然促成该考生被顶尖大学研究生院所录取。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法学院在招生简章中明确表示, 学院对于申请者提供的LSAT成绩不设最低要求 (cut-off point) (1) 。一些美国高校甚至规定申请者在特殊条件下可豁免提供上述考试成绩, 任何能够证明申请者优秀的材料都可构成比考试成绩更为重要的录取因素。在英国, 申请攻读硕士并不需要参加全国统考, 决定一名考生是否被录取的主要因素是它是否具有出色的本科成绩以及该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这些材料包括语言能力证明、学业表现、研修计划、推荐信以及其他能够支持申请的资料。同样, 德国、法国也没有设置研究生入学统考初试, 实行的是“材料申请制”[1], 高校更看重那些与专业相关的申请材料, 大多数研究生招生单位通过面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愿望、计划及外语水平, 判断其是否具有学习本专业的潜质和能力。由此可见, 充分尊重和发挥高校的考试自主权是世界各国、尤其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主要特点。

三、关于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科目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 在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考试作为研究生选拔培养的首要环节, 起着把好“入口关”的重要作用, 初试科目设置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关系着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益。面对世界各国对高端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 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研究生选拔制度中的先进理念与做法, 在紧密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 对研究生入学初试科目设置方案进行改革, 构建一个更为公正、科学、规范、高效的选拔平台, 促使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1.设置“基本能力综合”和“专业基础综合”。按照教育部所拟定的“优化初试, 强化复试”的总体思路, 笔者建议初试设置“基本能力综合”和“专业基础综合”两个单元。所谓“基本能力综合”, 是指考核不受特定领域知识影响的基本能力的考试, 主要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一般能力和基本素质, 其核心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考试的内容可以借鉴GRE, 包括阅读、写作、逻辑等部分, 试题由专业考试评价机构统一命制。设置“基本能力综合”考试的原因如下: (1) 通过设置宽基础、大口径的“基本能力综合”, 可以很好地考查报考者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使考生能够在更广阔的学科领域内选择专业。 (2) 现行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从设计理念上看, 更多地是一种“对考生已掌握知识进行考核的考试”, “基本能力综合”的设计理念则与之相反, 它与考生已经学习过的具体专业知识无关, 是一种对报考者“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的考试。 (3) 现行的研究生考试更多地是一种对报考者已经结束了的本科阶段学习成果进行测试的“回顾性考试”, 而“基本能力综合”与报考者在本科阶段的表现并无直接关系, 是一种对考生在未来的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发展潜能进行评估的“预测性考试”。

“专业基础综合”是与“基本能力综合”相配套的考试, 它与“基本能力综合”的关系, 类似与GRE考试中“专项测验”与“一般能力测试”的关系。“专业基础综合”可考虑按学科大类分为管理学、法学、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若干科目, 着重考查报考者进入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习阶段后所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能力。由专业考试评价机构提供各科目的试题。与“基本能力综合”不同的是, “基本能力综合”是要求所有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考生都必须参加, 而“专业基础综合”的各个科目是由各研究生招生单位自主决定是否参加, 以及参加哪一门。招生单位也可以不参加全国统一命题的“专业基础综合”考试, 而使用本校自主命制或多校联合命制的“专业基础综合”试题。设置“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的原因有两个: (1) 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主要功能是为招生单位选拔具备专业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报考者, 为实现对报考者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 设置“专业基础综合”十分必要。 (2) 由专业考试评价机构提供统一命题的“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可以为不同招生单位按学科大类调剂录取提供前提条件。另外, 从全国范围集中该专业领域的顶级专家命制“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可以使试题质量更有保证。当然, 是否使用以及怎样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专业基础综合”, 决定权在各研究生招生单位。

2.初试不再统考政治课, 调整到复试中由各招生单位自主举行。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招生制度发展过程中, 曾多次尝试过将政治课放到复试中进行。2005年教育部将工商管理硕士 (MBA) 初试科目中的政治课放到复试中举行, 2012年又进一步扩大到公共管理 (MPA) 、旅游管理、工程管理、会计、图书情报和审计等7个专业硕士[2], 从各方面的反映看, 该做法得到了招生单位、导师和考生的一致认可。

政治课调整到复试中进行有以下3个原因: (1) 考虑到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阶段经历了至少16年系统全面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应该说绝大部分考生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素养。 (2) 作为以选拔高层次专业人才为目的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用政治、英语等公共课成绩对考生进行筛选的作法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质疑。事实上, 用政治课成绩来选拔研究生这种做法在世界上也绝无仅有。 (3) 实践证明,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真实思想是很难通过纸笔考试这种方式来进行甄别和评价的, 因此目前政治课的这种测试方式其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究竟如何尚值得探讨。因此, 建议政治课不再举行全国统一考试, 也不再统一划定政治课单科分数线, 对政治课的考查改由各招生单位在复试环节进行, 考核内容和方式由招生单位自主决定。

3.外语改为社会化考试, 不再实行全国统一划线。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是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必备条件, 也是研究生将来从事研究和工作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 我们应当看到, 从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实际情况看, 英语已成为研究生选拔的“瓶颈”, 有不少具备相当专业潜能和培养前途的报考者, 因为英语未达到国家线而痛失深造机会, 也有不少导师因为才华出众的报考者被英语拒之门外而招不到好学生。

事实上,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学位, 对于攻读者的英语水平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外语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 可以实行社会化考试, 每年为考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 成绩在一定时限内有效, 考生可选取最佳成绩报告给招生单位, 取消国家统一划定单科分数线的做法, 由各招生单位根据自身需求, 自主确定对外语成绩的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 初试科目设置的改革必须与强化复试相互配合, 同步进行。如果说初试的主要作用是保证研究生选拔的公平性, 那么复试的主要作用则是体现研究生入学的选拔性, 更好地考查考生的专业素养和研究潜能, 起到精选优秀生源的作用。为了有效加强创新能力考查, 打造一个使拔尖创新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制度环境, 必须在“优化初试”的基础上大力“强化复试”, 增加复试成绩的比重, 适当扩大复试差额, 更好地“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3]。招生单位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灵活采用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复试, 实现对报考者的全面、深入考核。

历史经验已经告诉我们, 任何考试制度都必须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革与创新, 改革才有出路, 创新才能发展。今天, 我们推动研究生考试改革, 根本目的也是为了选拔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人才, 将真正愿意投身科研, 愿意通过继续深造来提高自身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 构建公平、科学、高效的人才选拔平台, 促使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摘要:改革和完善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方案, 主要内容包括:设置“基本能力综合”和“专业基础综合”, 政治课调整到复试中由各招生单位自主举行, 外语改为社会化考试并取消全国统一划线, 等等。目的是通过改革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 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条件, 努力提高我国的研究生选拔和培养质量。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改革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 陈晓菲,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245.

[2]教育部.2012年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EB/OL].http://yz.chsi.com.cn/kyzx/kydt/201108/2011-08-18/227337838.html.

3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篇3

本章应掌握的内容

本章2005年试题的分数为12分,题目类型为计算分析题,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应收债权的出售和融资及坏账准备的核算。

(1)掌握应收票据的核算

(2)掌握应收账款的核算

(3)掌握坏账损失的核算

(4)掌握应收债权出售和融资的核算

第一节 应收票据

一、应收票据的确认和计量

应收票据取得时均按其面值计价。

二、应收票据的核算

(一)不带息应收票据

(二)带息应收票据

利息=面值×票面利率×期限

p24【例2-2】

乙企业209月1日销售一批产品给甲公司,货已发出,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商品价款为100000元,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7000元。当日收到甲企业签发的商业承兑汇票一张,期限为6个月,票面利率为5%,乙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1)收到票据时

借:应收票据117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

(2)年12月31日计提票据利息

票据利息=117000×5%÷12×4=1950(元)

借:应收票据1950

贷:财务费用1950

(3)票据到期收回款项

收款金额=117000×(1+5%÷12×6)=119925(元)

未计提的票据利息=117000×5%÷12×2=975(元)

借:银行存款119925

贷:应收票据118950

财务费用975

【例题1】某企业月1日收到一张商业承兑汇票,票面金额为100000元,年利息率为6%,期限为6个月。年末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应收票据”项目金额为( )元。

a.100000

b.101000

c.103000

d.100500

【答案】b

【解析】“应收票据”项目金额=100000+100000×6%×2/12=101000(元)。

第二节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通常按实际发生额计价入账。若涉及商业折扣,则企业应按扣除商业折扣以后的实际售价确定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在有现金折扣的情况下,企业应按总价法入账,实际发生现金折扣,作为当期理财费用,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

应收账款计价时应考虑的因素:

(1)货款;

(2)增值税销项税额;

(3)代垫运杂费等。

应收账款的账务处理图

【例题2】某企业赊销商品一批,标价20000元,商业折扣10%,增值税税率为17%,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企业销售商品时代垫运费400元,若企业按总价法核算,则应收账款的入账金额是( )元。

a.21060

b.20000

c.21460

d.23400

【答案】c

3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篇4

科目名称指定参考书目、作者213 翻译硕士日语《日汉翻译教程》高宁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6 月《新编汉日翻译教程》高宁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年 7 月《新编汉日日汉同声传译教程:从即席翻译到同声传译第 2 版》宋协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年 7 月331 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社会学》波普诺著《社会研究方法》仇立平《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范明林《社会工作实务》朱眉华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传播学通论》戴元光 金冠军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年《新闻传媒业的他律与自律》张咏华 黄挽澜 魏永征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年注:上述论著如果重印,可以用新版。337 工业设计基础理论《工业设计导论》张宪荣 张萱 化学工业出版社《设计美学》 张宪荣 张萱 化学工业出版社《工业设计理念与方法》 张宪荣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产品塑造学》关阳 刘宏伟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年354 汉语基础(文学院)《现代汉语》钱乃荣 江苏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语言学纲要》叶蜚声 徐通锵 北京大学出版社354 汉语基础(国际交流学院)《现代汉语》(第 4 版)黄伯荣 廖序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年《古代汉语基础》(第 1 版)施向东 冉启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语言学纲要》叶蜚声 徐通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357 英语翻译基础《实用翻译教程》(第 3 版)冯庆华编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2 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1-3 册) 张培基译注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11 月《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李长栓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年 6 月359 日语翻译基础《日汉翻译教程》高宁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6 月《新编汉日翻译教程》高宁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7 月《新编汉日日汉同声传译教程:从即席翻译到同声传译第 2 版》宋协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年 7 月431 金融学综合《货币银行学》李敏 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 5 月《西方经济学》(第 4 版)(宏观部分)高鸿业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国际金融学》陈信华 殷凤编著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年434 国际商务专业基础《国际商务》(第 7 版)【美】希尔著 周健临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 8 月437 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社会学》波普诺著《社会研究方法》仇立平《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范明林《社会工作实务》朱眉华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全能记者必备》【美】凯利・莱特尔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年《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吴信训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年《媒介融合概论》宫承波等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年注:上述论著如果重印,可以用新版。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文学院)《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国际交流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年《中国文化要略》(第 2 版 ) 程裕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年《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第 1 版)胡文仲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年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英语笔译:《文学语言学》李荣启 人民出版社 2005 年日语笔译:《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刘军平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7 月713 油画修复基础(专)《油画修复基础》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修复中心编著 上海大学出版社 年《 Conservation of Easel Paintings 》 Joyce, H.S. & Rebecca, R. USA: Routledge. (2012). 1st ed715 专业设计理论基础(专)(15方向)

建筑艺术设计研究方向

《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年 10月《城市意象》【美】凯文林奇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 11月《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程大锦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月715 专业设计理论基础(专)(16方向)

城乡规划与设计方向

《城市规划原理》(第4版),吴志强、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月《城市设计》(第三版),王建国著,东南大学出版社,1月716 影视制作基础(专)《当代电影艺术导论》【中】尹鸿 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影艺术词典》【中】中国电影出版社717 专业理论及设计基础(专)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研究方向

《设计学概论》(修订本)尹定邦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年《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李四达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年《交互设计概论》李四达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电子出版技术》谢新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717 专业理论及设计基础(专)

建筑与景观艺术设计研究方向

3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篇5

记者从教育部门获悉,20研究生考试初试成绩将于3月初陆续公布,届时考生可根据教育部及各高校公布的方式查询初试成绩。国家分数线预计在3月下旬公布。有专家预测,由于今年考研人数增加,各科目录取分数线可能略高于往年。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应提前准备调剂,在填写调剂志愿时要慎重,切忌“广撒网”。

今年,研究生考试全国共有151万人报名参加,创历史新高。今年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有较大幅度增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越来越受到考生的青睐。文法、经管类专业依然是报考人数较多的专业。

专家表示,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应提前准备调剂。对于没有进入第一志愿研究生复试的考生,只要达到了国家分数线,都有机会调剂,但每个学校的调剂名额有限。一般来说,考研分数出来前后,调剂信息会在网上公布,考生要密切关注各个学校研招网,以及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明确目标院校后,就要抓紧时间与该校招办联系,询问是否有调剂名额,自己情况是否符合调剂要求等,从各高校研究生网上下载并填写调剂申请作为预报名。

3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篇6

科目代码:827 科目名称:《计算机网络》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动向,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典型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掌握常用网络设备的连接与配置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基础,较好的网络应用操作能力,以及基本的网络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概述

基本要求:了解网络发展及标准化工作,掌握网络组成、了解网络分类,熟练掌握网络性能指标,掌握网络体系结构。

教学内容:

1.1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因特网概述

网络的概念、因特网发展阶段、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1.3因特网的组成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1.4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5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6计算机网络的性能(重点)

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等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 1.7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重点)

协议与划分层次、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协议与服务、TCP/IP体系结构。第二章 物理层 基本要求:掌握物理层的基本概念,了解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了解网络传输媒体,掌握信道复用技术,数字传输系统及宽带接入技术。

教学内容:

2.1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2.2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有关信道的基本概念、信道的极限容量、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2.3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导向传输媒体、非导向传输媒体 2.4信道复用技术(重点)

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 2.5数字传输系统 2.6宽带接入技术

xDSL技术、光纤同轴混合网(HFC网)、FTTx技术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基本要求:掌握数据链路和帧的概念,理解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了解点对点协议PPP的特点,掌握PPP的帧格式和协议工作状态,掌握CSMA/CD协议,掌握如何在不同层次扩展局域网,理解透明网桥的工作原理,了解高速以太网技术。

教学内容:

3.1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和帧的概念、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测。3.2点对点协议PPP PPP协议的特点、PPP协议的帧格式、PPP协议的工作状态。3.3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重点、难点)

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CSMA/CD协议。3.4使用广播信道的以太网

使用集线器的星形拓扑、以太网的信道利用率、以太网的MAC层。3.5 扩展的以太网(重点)在物理层扩展以太网、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3.6 高速以太网

100BASE-T以太网、吉比特以太网、10吉比特以太网。3.7 其他类型的高速局域网接口 第四章 网络层

基本要求:掌握网际协议IP,以及如何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掌握ICMP的种类及应用。掌握自治系统的概念,理解分层次的路由选择的基本原理,掌握距离向量算法,掌握OSPF协议的基本特点,了解OSPF分组格式,掌握OSPF分组类型及基本操作,了解外部网关协议BGP的基本内容。掌握IP多播的基本概念、多播地址转换、IGMP协议工作原理。了解虚拟专用网VPN和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

教学内容:

4.1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 4.2网际协议IP(重点)

分类的IP地址、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地址解析协议ARP、IP数据报的格式、IP层转发分组的流程。4.3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重点、难点)

划分子网、使用子网时分组转发、无分类编址CIDR。4.4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ICMP报文的种类及应用举例。4.5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重点、难点)

有关路由选择协议的几个基本概念、内部网关协议RIP、内部网关协议OSPF、外部网关协议BGP、路由器的构成。4.6 IP多播(难点)

IP多播的基本概念、硬件多播、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4.7虚拟专用网VPN和网络地址转换NAT 第五章 运输层

基本要求:理解运输层协议与网络层协议的区别,掌握端口的概念,掌握UDP协议的基本特点,掌握TCP报文段的首部格式,理解TCP可靠传输的实现,掌握TCP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方法,理解TCP的有限状态机,掌握TCP的连接建立和释放过程。

教学内容: 5.1运输层协议概述

进程通信、端口。5.2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UDP特点、UDP的首部格式。5.3传输控制协议TCP概述

TCP最主要的特点、TCP的连接。5.4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

停止等待协议、连续ARQ协议。5.5 TCP报文段的首部格式(重点,难点)5.6 TCP可靠传输的实现(重点,难点)

以字节为单位的滑动窗口、超时重传时间的选择、选择确认SACK。5.7 TCP的流量控制

5.8 TCP的拥塞控制(重点,难点)

拥塞控制的一般原理、几种拥塞控制方法。5.9 TCP的运输连接管理(重点,难点)

TCP 的连接建立、释放、TCP的有限状态机。第六章 应用层

基本要求:掌握因特网的域名结构,理解域名系统的工作过程,掌握FTP、WWW的工作原理,了解Telnet的工作原理,掌握SMTP、POP协议以及通用因特网邮件扩充MIME,掌握DHCP的工作过程。

教学内容:

6.1域名系统DNS(重点)

域名系统概述、因特网的域名结构、域名服务器。6.2文件传送协议

FTP概述、FTP的基本工作原理、简单文件传送协议TFTP。6.3远程终端协议TELNET 6.4万维网WWW URL、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万维网的文档。6.5电子邮件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电子邮件的信息格式、邮件读取协议POP3、基于万维网的电子邮件、通用因特网邮件扩充MIME。6.6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重点)第七章 网络安全

基本要求:了解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性威胁,掌握一般的数据加密模型,掌握对称密钥密码体制的概念,了解其特点。掌握公钥密码体制的实现模型、数字签名及具有保密性的数字签名的实现过程。掌握报文鉴别的一般过程、了解实体鉴别与报文鉴别的区别。理解对称密钥的分配过程,了解Kerberos的工作原理。了解公钥分配方式,掌握CA的概念。了解因特网对应体系各层的安全协议。掌握链路加密和端到端加密的区别。了解防火墙概念。

教学内容:

7.1网络安全问题概述

面临的安全性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一般的数据加密模型。7.2两类密码体制(重点)

对称密钥密码体制、公钥密码体制。7.3数字签名(重点,难点)7.4鉴别

报文鉴别、实体鉴别。7.5密钥分配

对称密钥的分配、公钥的分配。7.6因特网使用的安全协议 7.7链路加密与端到端加密 7.8防火墙

三、参考书目

3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篇7

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有重大调整,初试时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月16日进行,技能考试由复试调整到初试进行,复试按正常方式进行。

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教育部昨日公布的《年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规定,初试日期为2006年1月14日至1月15日,比去年提前了8天。考试时间为8时30分~11时30分和14时~17时,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月16日进行(8时30~14时30分)。不在该规定日期举行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去年的招生简章没有出现“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月16日进行”的规定。据一权威人士透露,“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以往就有,主要是指那些艺术类专业考试,如雕塑,考核的是考生实际技能方面。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往初试主要是笔试,笔试通过后,技能考试安排在复试进行,但今年把技能考试由复试调整到初试进行,而复试按正常方式进行。“这样使所有的考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另据《京华时报》报道,2006年硕士研究生考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报名时间为10月10日~31日每天8时~23时,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提前报名,时间为209月18日至23日。

根据简章规定,考生可自行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www.chinayz.com.cn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考生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上述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校正网报信息。

政策链接

报名不再需要“同意报考”

复试时间、地点、科目、方式由招生单位自定。复试办法和程序由招生单位公布。复试一般在5月上旬前结束。招生单位认为必要时,可再次复试。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在复试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成绩。各招生单位原则上进行120%%左右的差额复试。另据了解,招收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校由88所增加到94所。

考生报名时不再出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材料。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研究生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招生单位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3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篇8

一、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比较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题结构

(一)试卷总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总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题型

1.基本概念:共 5 题,每小题 8 分,共 40 分;

2.简答题 :共 3 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

3.论述题:共 3 题,选答 2 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

三、考试范围

(马克思主义哲学:70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50分;科学社会主义:30分。)

(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物质观;

(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

(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五)社会基本结构物、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真理观、价值观;

(七)劳动价值论;

(八)剩余价值理论;

(九)经济危机理论;

(十)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

(十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上一篇:土木建筑节能措施论文下一篇: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