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的

2024-06-30

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的(精选11篇)

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的 篇1

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心得

我们利用享受暑假的时间,背起行囊,和队友踏上征程,去“三下乡”,深入农村,体验生活,这是次难得的机会,争取在这短暂的时光中能成长起来,增多见识,学一些书本学不到的东西。

我们却肩负着不同的使命,拥有不同的感动。7月3日,在学院领导的关怀下,在院团委的支持和带领下,我们信息服务队一行17人背上行囊,带上我们的“装备”,踏上“三下乡”的征程,感觉任重道远。但我相信,我们定能将××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的道德风尚在此程中发扬光大。

信息服务队的一行17人在学院党委副书记××老师和团委书记××老师的带领下顺利到达××市××县××镇,并且受到了××镇委镇政府的热烈欢迎。信息服务队青年志愿者与镇长××在××区××镇政府会议室举行了座谈会。会上,镇长××表示,信息服务队的到来将会给××镇带来新知识、新信息,送来新的科技技术。同时,黄镇长希望,信息服务队的青年志愿者们能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才干、自我成学长。

来到××市××县××镇的短短三天时间里,我们按照我们的原定计划开展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此次活动期间,我们开展了“四个一”实践活动,即做好一份调查问卷、开展一次主题团日活动、搞好一次科普宣传、完成一次义务维修。在此期间,我校党委书记曾峥教授和我院党委书记以及学校领导一行到××镇慰问信息服务队队员,并且给予了服务队的工作高度的评习价。

此次活动以“传播IT新资讯,服务和谐新××”为主题,以科技下乡、文化下乡为主线,不仅向当地人民传播了基本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和网络知识,提高了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而且体现了当代IT学子欣欣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丰富的知识,达到了把科技之光带到农村的目网的。

计划是死的,活动是活的。很多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个时候就需要体现我们团队的应变能力,和大胆的决策。在开展各项活动中,我们遇到了不少问题,碰了不少的钉子。但是,这个就是我们此行的的目的之一,在服务新农村的同时,接受挫折教育。这样能让我们了解到基层工作是苦的,条件是差的,但是基层需要大学生,大学生也需要到基层去,谁都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基层就是需要那些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去贡献力量。

我们信息服务队“三下乡”队伍有2位老师,17名学生。大家既明确分工,又必须紧密协作。在服务队里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此次活动总体上说,我认为尚算成功的。“成功”,不光是说活动开展的怎么怎么好,而是每位队员都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服务和谐新××的活动中去,把科技之光带到××镇。信息服务队的每位队员都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懂得了怎样与人相处。在服务××镇的同时实现自我的成长。

三天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我们经历了,走过了,收获了。这短短的几天将成为我心底最美好的回忆。坐在这里写心得的时候,这次三下乡已经结束了三天了,但发生过的情形却不时地想起。我要感谢那些可爱的××镇人民,

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的 篇2

1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现状

目前的三下乡的局限, 主要受到活动经费、社会上缺乏完善的志愿服务机构的培训、活动时间受到限制的影响, 因此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是有着许多薄弱之处。

2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意义

2.1 对国家而言, 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政策, 树立人生价值观

“三下乡”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和国家的发展政策, 是一个很好参与政治学习与社会实践的途径。例如:黄淮学院“党员先锋队“对老军人的采访了解近代历史, 看望老党员, 听老党员讲解党的故事, 参观了确山革命根据地等活动。了解空巢老人, 留守儿童, 农村等一些问题, 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2.2 对当地而言, 实践活动增强与农民之间的感情同时, 懂得了如何服务基层, 并且引导农村的孩子们走向正确道路

“三下乡”社会实践一方面为孩子们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激发他们对世界的求知欲望和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决心。对于当地的居民而已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拓展了他们对知识的获取渠道, 从我们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上感受到现代化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气息, 也从侧面能够反映出国家高等教育对未来祖国建设人才的培养,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2.3 对大学生而言, 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综合素质

由于社会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正面临众多的考验。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已经成为建立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发展正是符合了锻炼这两个品质的要求。在艰苦的农村环境里, 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去超越自身的发展局限, 磨砺坚强意志。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 完善自我。“实践出真知。”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识自我, 以便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挖掘自己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主动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不断地用知识和实践武装自己。

2.4 对于学校而言,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高校的社会地位

近几年来, 各大高校都会有许多大学生三下乡的志愿活动, 增强了各高校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长期以来对学校招生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各高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 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

3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局限性

从以上的调查问卷数据得出:

第一、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觉悟不高, 导致参与活动的人数很机械性。主要是因为有些大学生还没能拆掉思维里的墙, 认为这种“三下乡”就只有吃苦仅此而已, 没有意识到在短短的支教时间里面自己的思想已经发生悄然的变化和感悟, 因此他们排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存在, 不愿意参与和配合这类型的活动。

第二、高校大学生的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没有充分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自身所具备的技能还不能很大地满足当地实践服务地点的需要。例如:沟通交流的技巧。沟通是大学生踏入真正的社会之前一个重要的技能。然而他们没有建立对外界交流、分享的信心, 并且没有完全打破陌生的局面跟村民沟通去提供最真切的帮助。

第三、缺乏高效的组织支持, 活动体制的创新不足。部分的高校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机制去协助“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 因此受到活动的经费、人手配合等各方面的问题的限制, 导致活动一直停滞向前发展。同时, 对人员的培训工作也存在缺失的状态, 没有进行专业化和针对性的培训。这样就大大地降低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参与的人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共同的目标去提高社会实践的影响力获取其他地区人民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任江林.大学生“三下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2]邹元元, 柳礼泉.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2007 (02) .

[3]任江林.深化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11) .

[4]李同果, 范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探析[J].高教研究, 2006 (04) .

[5]罗美红, 汤莺, 苏建国.“三下乡”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04) .

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的 篇3

【关键词】 “三下乡” 大学生 社会实践

一、培养大学生的吃苦精神

1.现在的大学生,无论家庭背景的好坏,基本上都没有怎么受过苦,尤其在校期间,吃住行的问题都没有困扰着他们,“三下乡”社会实践生活比较艰苦,七月份正值夏季较热的时候,当别人都回家吹着风扇或享受着空调的时候,一批“三下乡”实践的大学生则离开学校前往乡下山村。实践期间在乡下交通不便,购物不便,但要忍着;晚上热没有风扇要忍着,没有水洗澡要忍着……通过这样苦的生活,能够让现在大学生明白生活不容易,珍惜现在的大学时光!

2. 让大学生到田地里工作,黄淮学院的“党员先锋队”到瓜地里帮助瓜农摘瓜,即能帮助瓜农完成农活,又能帮助大学生能够体验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体会农民的不容易,珍惜粮食,餐桌上杜绝浪费。

3.大学生下乡要有组织,有纪律,每天都有任务,就算累了,也要坚持完成,将来踏入社会也是这样,这个能够锻炼大学生责任心,肯吃苦的的精神。

4.由于信息化的发展,现在很多学生“沉迷”在电脑,手机旁,缺少了锻炼,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有不同的活动,以吃苦的形式同时也锻炼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也是无形中的受益。

二、锻炼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良好的团队及团队精神是完成一项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团队来自各个不同的系院和班级,通过“三下乡”活动可以给大学生们带来更多朋友,提高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在不认识、不熟悉的团队里,快速的融入团队才能齐心协力,互相配合,各尽所长,互相礼让,共同完成任务。在团队里,团队精神很重要,人各不同,性格差异大,尤其在一个刚成立的团队组织里,如何去团结,如何去合作,是很考验大学生的,有些学生在校很优秀,什么事情都想抢着做,有些学生呢?比较内敛,不爱出风头,在工作分配上很容易出现问题,这个工作不想做,那个工作也不愿意干,只有每个人都有团队意识,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即使这个任务不适合自己,或者领导作出的决策不合适,通过沟通也能够很容易解决。一个团队是否优秀,主要看每个人的团队意识,团队的凝聚力。下乡调研,有时候天气原因,会出现一些问题,在一个团结的组织里这些都不是问题,出现问题,每个人能够积极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逃避,这种情况会很大程度的给团队带来最大的受益。在校支教,不能够只想着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利益,自己能够出风头,时时刻刻要为自己的团队着想,不能够因那两个学生与自己不同系院而排斥他们。

作为一个大学生,即将就要进入社会工作,在工作中很多情况都要要求团队合作,团队的力量要比孤军奋战强的多,“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给大学生锻炼团队意识的机会,是对大学生踏入社会前的一个锻炼。

三、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扬长补短,完善自己

1.不踏入社会不知道社会的复杂,不离校实践,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三下乡”社会实践给大学生一个了解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平时在校学的都是理论,只限制在书本上,文字描绘的再详细,也不如自己体验一下真正的生活。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都知道生活不容易,这句话很容易说出来,可是做起来是如何的不容易,大学生怎么能够体会出来?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则能帮助大学生体验真正的生活。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认识自己,以了解、发现自己将来发展的方向,只有真实体验才能明确自己将来的需求。

2.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当然也不是什么都会的,在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中能够在和别人合作中学到自己不会的技能,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分配有相应的工作,一般的这些工作也是领导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分配的,基本上也都是每个人比较擅长的。这样每个人都会很尽力的完成上面分配的任务,这是因为在某一方面特长表现出来的自豪感。这个时候,大家又可以互相学习,“三下乡”社会实践,又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这种学习要比课堂上理论化的灌输要好的多,这种学习是他们自发自愿的学习。

四、锻炼大學生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三下乡”社会实践,绝对缺少不了的是交流。无论是下乡调研,还是在校支教,都需要交流。

1.下乡调研说话是最多的了,要想得到调研的真实数据,就要向村民咨询,而且还都是陌生人。在学校里能说会道的,踏入社会中也要能这样,在陌生人面前,还是在熟悉人面前,都能够应付过来,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学生,或不敢面向大家说话的学生,在下乡调研过程中都能得到锻炼,锻炼说话的技巧,锻炼说话的逻辑,锻炼说话的语气。沟通能力的锻炼对大学生踏入社会是一个很有帮助的技能。这是一种生存的技能。

2.平时站在书桌前面对的只是老师一人,而“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支教中,志愿者们要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位小朋友们,这也是锻炼平时不自信的学生,让他们能够站在讲台上大胆的给小朋友们讲课。也让他们能够自然地和陌生人,领导接触交谈。

五、了解国家政策,树立人生价值观

1.“三下乡“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了解国家的发展政策,是一个很好参与政治学习的途径。比如黄淮学院“党员先锋队“对老军人的采访了解近代历史,看望老党员,听老党员讲解党的故事,参观了确山革命根据地等活动。

2.了解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村等一些问题,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报效国家。

“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们值得参加的活动,活动中大学生们得到不同的锻炼,这种锻炼将是他们青春岁月中不可忘记的经历。“三下乡”社会实践也不简单是一个活动,是一个真真正正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活动。在工作实践中也增强了我们大家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江林. 大学生“三下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邹元元,柳礼泉. 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 湖南人文科技 学院学报,2007,02:118-120.

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 篇4

——我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紧张的期末考试刚结束,我们就进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最后准备阶段,7月12号乘车驶往吴川市黄坡镇福岭小学,进行支教活动。

福岭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生活条件比想象中的还要差一点。我们要八个人挤到一个小房间睡地板,没有风扇,连手机充电都有困难,没有卫生间,也没有水池,打水的话要到几百米远的地方,蚊子飞蛾特别多,我们的生活非常不方便。

我负责后勤组和晚会组,每天我都安排队员准备早餐、午餐和晚餐,米是小学生们从家里带过来的,我们吃的菜要到很远的市场去买,平时的饭菜都要我们自己亲手做,我们很多队员连厨房都没进过,更何况现在还是大锅菜、大锅饭,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充满挑战。晚会组的工作重要而复杂,每天我都会抽时间在各个节目排练的时候去看看,看着每个节目在我们老师的指导下进步,心里充满甜蜜。我们克服了学校硬件设施很差的困境,我们没有音响、没有正式的排练场地,只能在课室排练,口号节拍都要老师自己喊,在每天都是30度高温以上的煎熬下,我们坦然走了过来,看着小学生们每天都在进步真的很欣慰,看到队员们辛勤的汗水真的好感动。

通过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有很多的感触和体会。

不论是做什么工作,总会有要分配的时候。通过这一次的社会实践,让我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我还认识到了宽容和开朗的重要

性。紧张繁琐的工作会让人心烦意乱,我们要学会调节,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始终激情饱满和认真对待工作。

另一方面,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我们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四个统一”的具体行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目的之一.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按照江泽民同志得出的“四个统一”的要求,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见世面,长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下乡为的是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今社会,更好的适应以后的社会,为出社会做了一条道路。只有真正的投入其中去,才能够领略到当中的道理,不要为了三下乡而三下乡。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了解国情。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

中,成长在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的年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深化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体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朴素民风中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08机电:000

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 篇5

“我当兵的时候才16岁,还是个小瓜娃子呢!打仗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只知道我是保卫国家,所以胆子大的`很”一位参加了抗美援朝的老兵这样说道。说这话时,他的眼睛湿润了,仿佛想起了当时的场景,我的心中莫名的洋溢着一种自豪感!这,就是我们的抗战英雄,我们的中国英雄!

“你们年轻人,有活力的很,要多学点知识和技术,好好为国家效力”说这话的老兵虽然已经81岁,但是每天还在学习,上着老年学校。历史时隔几十年,这些老兵们却已然可亲可敬,他们外在的美虽然消逝了,但内在美却在岁月的磨砺下发出熠熠光辉。

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 篇6

大家好,我是来自计算机技术系11多媒体技术班的易xx,很荣幸能与你们分享我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心得。首先,我很感谢领导能给予我这次机会,让我成为计算机技术系科技帮扶农村实践队中的一员,我本人怀着轻松愉快的旅游心态出发,也许是因为出生农村,习惯了农村的艰苦生活,再加上从小就有旅游全世界的梦想以及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文化的欲望。

7月14日出发那一天,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兴奋得几乎失眠。即使这样,我们都能准时集合,准时出发,一路的风光尽在睡眠当中,偶尔总会睁开眼睛看看到达那里了。在没有到达目的地之前,我们早有耳闻是住在教师宿舍里,于是总喜欢幻想着我们住的地方是不是有空调之类的奢侈品。

哈哈,我们在长途汽车上一睡就是5个钟了,很难想象我们还有那么一段颠簸的乡巴泥路,不过这就是卖萌队的最好卖萌时机了,我们有说有笑的,开心极了。

到达xx宏育学校的时候,接待和招待我们的就是翁琪琪大队长的父母了。我们很感谢翁老一家为我们准备的午餐——两大盘粥,还有可口的菜肴呢。接下来,我们就是到处闲逛,了解周围的环境了,吃完丰盛得理工饭堂都比不上的晚餐后,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7月15日是我们实践活动的第一天。早上呢,我们与当地村委、校领导座谈,从中了解了当地的社会环境、文化、经济等状况。其中,这里以种桑养蚕为主,有“蚕桑之乡”称号。当然,在家种桑养蚕的多数是中老年人和留守的儿童了,我们到这儿三下乡也是希望能帮到他们,同时希望通过三下乡活动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希望爱心人士多些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并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怀。至于社会治安管理方面,就稍有下滑了。令我很称赞的就是学生上下课有老师有队长接送过马路,这个值得提倡。会后,我们就开始布置科普宣传与义务维修的场地,并开展我们的科普宣传工作,我们的宣传活动引起了邻里街坊的广泛关注,忙忙碌碌一个上午就这样过去了。下午,我们正式开展我们的义务维修以及问卷调查工作。而我就是问卷调查中的一员,我与陈洁分到一个小组,我们问卷调查的地方则是人流少得可怜的地方,一圈回来只完成5张问卷,其中令我们吃惊的是所问卷调查的人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而且他们多数是不认识字的,据于此,我们唯有耐心地与他们沟通,从他们的口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并代笔完成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的所有成员中,萍姐是我们公认的一姐,她是我们当中问卷调查最多的范儿。

7月16日是我们义务维修与问卷调查的最后一天了。早上,我和陈洁、木贤、小霞一起问卷调查。哈哈,一不小心我们就获得了一次上门检修电脑的机会,可惜没电,唯有帮忙抬回定点维修点进行维修了,上午就这样过去了。下午我们的唯一工作就是等待那些需要维修电脑的人员拿电脑过来维修以及清理维修场所。时间过得太快了,接下来我们与当地的群众进行了一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篮球赛,在这次篮球赛中,我们的陈吉生领导光荣负伤。晚上,又是卖萌队的卖萌时间啦,什么模拟记者采访都有,总是笑场收局,堪称完美。

7月17日是我们义务劳动的一天。一大早我们就出发到农民家里帮忙摘蚕茧,我们从中找到了我们的乐趣,同时通过沟通与交流了解了蚕的某些生活习性,比如蚕有吃三天桑叶睡一觉的习惯,一般等睡完第四觉就开始结茧了。中午,我们的吴楚光书记千里迢迢赶来。下午我们一起去参观丝厂,我们了解了整个生产流程:煮茧、抽丝、卷丝、装丝。令我们吃惊的是这些蚕蛹被加工成食品并运往山东。这间丝厂最大的好处就是解决了当地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这里的工作时间是分批进行的,工人放工回家后也有足够的时间干一些农活来增加收入。傍晚,我们有幸与化州电大的领导共进晚餐,同时我们却意外得到了参观化州电大的机会,而我们维修电脑的任务就这样扩散到化州电大了。这说明我们的影响能力还是挺大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的便利。

7月18、19日是我们的支教活动。在这里,我们真正体验到当老师的艰辛以及欣慰。当然,在学生当中总有那么几个是调皮捣蛋的,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耐心来教导他们了。总体来说,我们的支教活动蛮成功的,学生们都挺喜欢我们的,他们也学得很棒。

结束了我们的支教,我们精彩的晚会也不赖哦,不但有超哥歌舞团提供音响设备,还有嘉宾的给力表演。忙完晚会,我们的三下乡活动算是告一段落了。

7月20日,我们带着不舍离开了这里,但我们却与这里的一切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更珍贵的是我们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突飞猛进,就好像是亲兄弟姐妹一样,这就是我参加今次三下乡的真正目的之一了。离开了这里,下一站就是化州电大了,在旅途中,我们精彩晚会上《班车的故事》再次上演,可谓余音绕梁,意犹未尽啊。

到达化州电大之后,化州电大领导为我们安排好住宿,并与我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还特地嘱咐我们千万要注意安全。经过了一个下午的抢修,300多台的电脑基本上可以正常使用。令我们最为兴奋的是我们终于可以一起去逛街看一些夜市了。那晚,我们基本上通宵,实在是兴奋过了头了。

天一亮,我们就打点好我们的行李等待回校了。哈,就是这么一餐,可谓是真正的大鱼大肉生活,可惜我们已经没有太多的胃口了,我们最渴望的就是早点回校。坐上离开化州的车,我们计算机技术系科技帮扶农村三下乡活动正式宣告完满结束。剩下来的工作就是暑假写心得、开学作总结了。

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的 篇7

早在2005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

近几年,黑龙江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团队利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机会,连续三年走进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依龙镇丰林村进行实地调查,并发放了从饮用水、用电、取暖、公路、社会保障等方面提问的调查问卷。

2丰林村社会实践纪实

2.1初入丰林村——丰林模式亮眼吸睛

2014年暑期,我们社会实践团队第一次来到了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依龙镇丰林村,丰林村宽阔平整的马路,清新明朗的绿化,超市、教学楼、卫生院、奶牛小区、温室蔬菜大棚和农机具场库棚等一应俱全的配套设施是我们对丰林村的“第一印象”。这些,完全归功于该地“撤并村屯建新村、腾出土地搞复垦、产业发展促增收、设施完备增保障、农民生活城镇化”的丰林模式。

丰林村结合土地整治复垦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撤屯并村,集中盖楼,不仅让农民住上楼房,更腾出大量的能复垦成优质耕地的宅基地。土地全部实现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较好的实施了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大幅度的提高了经济效益。

丰林模式的最“出彩”的就是生活设施、公益事业、环境建设和社区管理这“四个配套”。丰林村通过建设大型沼气池和秸秆固化站实现新能源开发,利用秸秆粉碎喂牛和固化取暖,利用牛粪和生活垃圾开发用于生产生活沼气,利用秸秆灰和沼渣沼液生产用于发展绿化生态农业的生物肥,所产秸秆再喂牛。在室内,有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必备生活设施,在室外,建成的大型沼气池实现了用沼气做饭;建成的秸秆固化站,安装了秸秆固化物和煤炭两用锅炉,实现了集中供暖;建成的氧化塘,达到了全天候供水和废水的低污染排放;建成的蔬菜大棚和蔬菜种植小区,通过发菜票、给菜地的形式,农户按需领菜种菜,以一种全新形式解决了吃菜问题。在社区管理上成立了社区委员会,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机制。建成了健身房、文化活动室、篮球场、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使得群众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2.2重返丰林村——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2015年,我们社会实践团队再次踏上丰林村的土地。这一年的丰林村突出发展了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涉农企业,以“归方连片”种植为重点,科学调整了种植结构,加大水田的开发,发展食用菌种植基点村建设,种植了菇娘、香瓜、西瓜、紫花豆角等特色作物;实施了节水增粮项目;结合省高产创建项目和市“2513”高产创建工程;发展马铃薯产业基地和玉米产业基地;精心准备了的“科普之冬”、“科普之春”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另外,丰林村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加快完善园区功能,建设园区中心广场,完善了污水网和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2.3又见丰林村——美丽乡村日新月异

今年暑假,我们社会实践团队又一次走进丰林村,感受丰林村在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中日新月异的变化。食品、陶瓷、生化是依安县三大产业,今年的依安县继续推动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减少了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水稻、大豆、杂粮杂豆等作物面积,发展特色种植业。在城乡基础建设方面,进行了棚户区、危房改造,道路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3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对丰林村农村居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随着依安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认可,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好转。在饮用水方面,有90.8%的受访农民认为水质较好、较稳定;用电方面,90%的受访者认为电压平稳;在取暖方面,96%的居民认为很满意通过秸秆固化站秸秆固化物和煤炭两用锅炉,集中供暖的新形式。调查中,81%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活起到了改善的作用,85%的受访者认为村里公路能满足需求。调查显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以及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了丰林村居民最关心的社会保障内容,8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生活得到了切实保障。

依安县丰林村的新农村建设是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成功的代表和范本,近几年我省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走访中发现,一些市县村屯内的行路难问题依然存在,能源利用方式待改善,农村水体污染、生活垃圾得不到相应处理现象依旧存在。

应加快各个村屯公路建设,提升通村组道路建设标准;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合理利用畜禽粪便;积极探索秸秆利用、变废为宝的能源再生;转变农民的垃圾处理习惯,形成爱护环境良好氛围,引导农民群众摒弃不良习俗和不文明行为,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以依安县丰林村为学习范本,加快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增强村民民主意识,激发村民创业增收热情,保证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的 篇8

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

广义的实践活动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进行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狭义的实践活动是指人们根据社会或个人的要求,实施的有针对性的个体行为,以此达到一定的目的。[4]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多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它由各个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组成“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深入不同的农村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普法宣传、科技支农、文艺下乡、卫生服务、文化宣传、医疗服务、支教扫盲、企业帮扶、环境保护等。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多种形式,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差异特征的表现上和其他活动有着不同。一是,大中专学生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它由各个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成立“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深入农村基层,参加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把每年的寒假和暑假作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活动时间,这样既不会影响学生们的上课时间,又为学生们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三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内容。不同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每年都会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所到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计划出各自的主题和形式。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而且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地区、不同村情的农村基层进行志愿服务。

实践证明,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深入到村镇、田间地头、百姓家中,广泛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服务,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锻炼机会,增强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融合过程中,进一步的认识了自我、提高了自我、完善了自我。因此,只要是农民急需的,能够促进农村发展,符合实现两个目标,即服务农村、锻炼学生,就可以立项组团,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5]

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精神文化送农村

现代的农村发展,不仅需要物质文化的依托,而且也需要精神文化的供给。送文艺下乡、义务支教、普法宣传等形式都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送精神文化下乡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们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在当地的学校进行义务支教,与老师和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学习和生活上的体会;大学生们会结合“三下乡”的主题精心准备每一个文艺下乡的节目,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乡镇企业进行演出,力求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精彩,让农民群众欣赏到一场文化大餐;法律专业的同学会精心准备一些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耐心细致的为农民群众答疑解惑,使农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保障。这些形式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的素质能力,而且也给当地群众送去了先进的文化,满足了当地农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需求。

(二)科学技术促发展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但能够把精神文化带到农村,同时也可以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到农村中去。科学技术协助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把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农村培训科技人才,帮助农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6]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把学校与社会联系了起来,直接为农民带去了知识和技术,大学生们组织开展科技支农活动、召开科技讨论会、发放农业技术资料、倡导高产科学技术等等,积极推动农民以科技致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支农服务活动,为农民群众解决了许多现实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每年都有新的突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三)三农宣传普政策

我国有近9亿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7]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向广大农民群众普及关于“三农”问题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他们深入到街道、田间地头、农民家中,进行现场宣传有关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有关促进农民增收的方针、政策、措施,把党和国家的关怀送到农民群众手中,使农民了解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方针,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视和关怀,更好的为农村发展做出贡献。

三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育人价值

广泛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可谓是“双赢”的结果。具体来说,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育人价值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endprint

(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让大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去多采用的是理论灌输的方法,容易使学生们脱离实际情况,只看到书本上的抽象理论,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这只是具备了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一个条件,大学生能否成长成才的关键是看他能否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深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与社会各个阶层接触、交流和沟通,在社会实践中磨练自己,在实践中学知识,练本领,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找到结合点,促进世界观的转变,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8]

(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加速大学生了解社会

教育的过程实际是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使其树立基本的社会意识,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的过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接触社会和服务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9]现在的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8~24岁左右,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与20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相比较,大多是独生子女,对社会的认识不全面,缺乏实际的社会经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沟通能力不足,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自觉调整心理状态,转变思想、端正态度,逐步培养劳动的习惯、节俭的习惯,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品质。[10]他们可以睁开眼睛去观察世界,用思想去感悟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充分磨砺自己的意志,培养他们对于社会的理解、认知,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把他们培养成为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三)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就业比率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已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增长了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为本世纪初的6倍。[11]大学生刚刚迈出校门,素质能力上还不能符合一些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大学生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就能够反映出来,例如,在与人进行沟通时缺乏沟通技巧。当学生在进行支教活动、入户问卷调查、与农民进行法制宣传中他们都有些沟通不流畅,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心情较紧张,临场发挥欠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待于提高,“三下乡”社会实践都会到一些农村或乡镇进行志愿服务,当地的气候条件、居住环境等都不如城市优越,有的同学会感到身体不适,不能顺利的进行志愿服务,这都说明大学生对文体活动参加较少,身体素质应得到进一步锻炼。在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并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完善自我,做到自我反省、自我纠正和自我提高,为以后步出校门,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提前做好准备。

(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共筑“中国梦”信心

了解社会和把握国情是认识、思考和解决我国社会问题的依据。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总人口的绝大比重,大学生了解国情主要是从书本上,对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现状了解不多,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当代青年奋发图强,大显身手。大学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搭建了一座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这座桥梁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把握国情、提高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提供了舞台。大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为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服务,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农民的生活生产,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内涵”。让大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中国想要发展、社会想要进步,必须要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2]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促进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它对“三农”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认识到只有把人生价值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才能创造辉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总结和完善,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探索新形式、新思路、新特点,使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我们相信,大学生必将有能力承担起未来建设国家的伟大历史重任,与时俱进,发奋图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尚庆云.对教书育人的正确理解和途径的探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8(10).

[2]计敏.学生社会实践与社区发展的双向互动[J].中国大学生在线,2003( 3).

[3]李倩.浅谈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建设[J].科教文,2007(9).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M].商务印书社,1994.

[5]黄伟波.试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J].法制型社会,2007(12).

[6]廖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及其问题研究[J].消费导刊,2009(3).

[7]余嘉强.创新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8]黄伟波.试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J].法制型社会,2007(12).

[9]贾斌.浅谈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及面临的困境[J].基础理论研讨,2012(11).

[10]王锐.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再思考[J].中国产业经济科技论坛,2010(11).

[11]高洋.论新时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教育意义[J].学校管理研究,2013(8).

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感悟 篇9

今年__月2日,为了响应校__号召,我们学院组织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农村、走进农户、贴近农民,做到了解农民疾苦,真实的反映农村的现状,呼吁社会给予“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足够的关注。

几天的实践活动让我明白,自己还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这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请教他人,学习为人处事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七天的实践活动就这样结束了。从开始时的喜悦与好奇到如今的怀念与不舍,种种感想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七天里,从我的心里飘过,难以忘怀!这七天的暑期实践经历,我获得了很多,有友情,有经验……

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与小结 篇10

在2009-2010学年下学期暑假中,我参加了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沙村镇乡村英语教育状况”和“当地村民对低碳、环保世博的认识与了解程度”做了问卷调查报告。在此期间,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走访等形式充分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并走进当地学校支教,开展环保世博的图片宣传等活动,引起当地教育部门对教育的加倍重视,积极倡导村民开始新的环保生活模式。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大学生开始逐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也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使我们自己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的 篇11

费孝通对比了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与生活在现在都市的不同。注意这里用词是“现代都市”,不是传统都市,以他在本书“乡土本色”一开始的意思,与乡土社会比较的对象就是在西方影响下的现代都市社会。

“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描述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这样的结果就是世代在一个地方。我小时候就发现村里不少老房子、老宅子,乡村常常是子子孙孙在这个房子居住,房子太老的,有了经济实力翻翻新而已。即使不得已卖掉,也是首选亲族。

这样的一种粘着性,确实代表着一种“历世不移的企图”。故土难离,当我听到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里插曲,范琳琳如泣如诉的一首“故土难离”的歌,真真切切地感受着乡土人的那种恋乡情结。比如歌里唱到:“故土难离,故土难离,故土上有我身上的一块胎记,故土难离,故土难离,就是挪上半步也都不愿意。那里有我住惯的窑,那里有我踩惯的泥,那里有我咬惯的馍馍,那里有我嚼惯的小米。我的家在那里,我的根在那里,我懵懵懂懂的心思也在那嗒里……”

这种“历世不移的企图”使得人死在外边,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自家的坟山上。我遇见一个在美国的华人学者,聊天时得知她曾研究过早期来美国的华人的墓地设计,那些老华侨死后多年还要弄回故乡最后埋葬。正如费孝通所说:“一生取给予这块土地,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即使远渡重洋,多年不在故乡了,还要“叶落归根”,这就是乡土社会的一种精神特质的写照。

回到乡土社会,这种“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这样的社会的生活,一代一代祖先们的生活累积了很多对这个地方应对生活的经验,因为相对稳定不变的环境,祖先们的经验对子孙们有用。“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因为这种同一性,“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接着费孝通用了一个类比,他上小学时候,老师逼着写日记,但是生活每天太雷同了,就是“晨起,上课,游戏,睡觉”,没有可记的,就写“同上”两个字。老师下令不准“同上”,于是“小学生们只有扯谎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而这个比喻本身与乡土生活确实很类似。比如,每天上学虽然都是上课、游戏等常规活动,但总有小朋友一起不同的故事发生,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引发的兴味的不同;放在乡土社会里,虽然大概的日常生活都是雷同的,婚丧嫁娶基本上一个模式,但是不同的事情和不同的人毕竟还不一样,千人千面,同一戏文,每个人的解读和表演也还是不一样,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

所以,我们这里不妨在注重乡土社会里不变和稳定的同时,也要注意一点他们的“躁动”,大概这种“躁动”,才有了走出乡土的动力。

当然,要与现代都市比较的话,乡土社会确实是“静态稳定的”,西洋的城市里不断出现的时尚在乡土社会里不可能出现的。

乡土社会是“理念型”的静态

想要全面反应乡土社会确实不是很容易,把时间和空间串在一起就更难。所以,抽象出“理念型”的特征就比较方便分析和认识。功能派大概也有这个倾向,用功能和作用把现有结构给合理化,同时也静止化。在费孝通笔下,乡下人“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规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放在指头上打一个结”,这种“世外桃源”般的乡土社会实在是过于理想化了。

帝国统治者需要赋税和劳役,秦亡汉兴这样的大变动,必然有朝廷对赋税劳役的新变革,乡村社会的人们怎么能那样舒服地“忘时”呢。

乡土社会在需要文字上,确实不是那么迫切。指头上的结也是原始方式的文字,利用联想的作用,帮助人们记忆,不过也是没有文字使用能力的无奈之举。“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头”,这是初三时英语老师也是班主任常告诫学生记笔记的话,从语言到文字是文明的一大进步,都市的诞生也正是文明真正的纪元。“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粘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这一观察很能凸显出都市生活与乡土生活的差异。我的印象中,乡下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实施身份证,大家似乎有了与没有没什么感觉不同,因为都在家,用不着。后来,升学、参军需要用了,这是进入体制的程序,是进入到了现代的官僚制管理系统了。如今外出打工,人人把身份证都看得很重要了,不然外出住宿和乘车都不行了,老年人领点社保费、医疗费,也要凭身份证,这些都是传统乡村里不具有的现象。因为流动,因了获得范围的扩大,所以传统的静态乡土社会已经没有了。

“理念型”的乡土社会,“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所以,“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结论是“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笔者注:常态曲线即统计学上的正态分布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对于前者,乡土社会没有新闻,确实是这样;但是乡土社会没有“名人”,都不前不后,一个模子的说法则有失偏颇了。其实,后面说的长老权力,谁是长老?不一定年龄大了就是长老,这里边有同样的村庄里的“政治”,那些有头面的“光面人”,就是乡村里的“名人”。费先生研究的绅士,在乡村就是“名人”。乡土社会里也是要挣着出人头地的,只看条件了,一旦具备了条件,就会冒出来,向“乡土社会的名人”位子迈进。实际上,乡村里调解事务的人就是这些“光面人”(有的叫头人),他们有面子,面子背后是实力。

在“理念型”的乡土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条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这确实是乡土社会里的明显特征,女子从小跟母亲学习女孩儿做的针线,出嫁前一定要学习如何伺候公婆和与妯娌小姑子相处;男孩子跟着父亲学习种地,或者家传些木匠瓦匠的技能,也可以从其他亲友熟人拜师学习,这些都用不着文字。

可是现代冲击的乡土社会里这个特点基本上不存在了。我小时候,与我同龄的村里有个男孩,十多岁就可以在地里赶着牲口犁地,种地了,子承父业,父子相传;现在别说赶牛犁地了,很多孩子都见不到牛了。我小时候生活的村庄,几乎家家养牛,因为要种地耕地,有的还养几只,也因此有了大的产业,成为闻名的富户,如今村里一头牛也没有了。耕地全用了“铁牛”(拖拉机),传统耕作方式几乎全变成现代机械化了。

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需求

在这种乡土社会里,就没有文字的需求。费孝通说:“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的,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近来读了郑也夫的《文字的起源》,文字起源于有权力的统治者,中国文字是商代围绕着商王的“贞人集团”发明的。有位朋友说,周文王当时就是商王的一个“贞人”,这些“贞人”兼有政治和宗教权力的双重身份的人。

顺便说点有关的题外话,也是从郑也夫的文字起源文章中获知的,因为语言的便捷,即使在古希腊的城邦里,也是很重视语言的。古希腊智者崇尚辩论(当然这不同于我们的乡土社会),而中国哲人更热衷于文字写下来“藏诸名山,流传后世”,所以,中国古人作品的优异、作者群的庞大都在佐证着中国古人对文章的高度重视。

“城邦中的交流当推口语最便捷,一次演讲足令城邦内所有关注者尽悉详情。”(《文字的起源》)那么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里,一个小范围的熟悉的村落里怎会舍弃方便的语言而诉诸文字呢?但是文明是靠语言和文字共同的功劳。郑也夫说:“没有文字是不可能有希腊文明的,但是没有口语潜力的深度开发,同样不会有伟大的希腊文明。微观而言,口语与文字的并重造就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样的人物,当然前者要借助后者的刀笔。宏观而言,口语与文字并重,造就了古代文明的最高峰。窃以为,在人类的智力生活中,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在微观上还是宏观上,口语与文字的并重,都是至关重要的。”我深以为然!

总之,费孝通得出结论,乡下没有文字不是乡下人“愚昧”,而是不需要。原话是:“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那么,关于乡村工作者们的文字下乡问题该怎么办呢?他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其实,这里有个逻辑问题,就是基层变化和文字下乡,谁可以是因,还是互为因果。当然,以费孝通写作的时代看,乡土社会已经在革命和社会运动大潮裹挟下,许多地方有了变化。当然,本质性的乡土特征一时还不会褪色。但是,文字下了乡,也是会引起乡村结构变化的外来因素,这是逻辑上的事情。而事实上,文字下乡确实对乡村的社会结构和心理状态有了很大改变。人有烦恼识字始!可见“识字”会有识字本身的作用的。

文字下乡后,乡村精英的流逝

真正的文字下乡是在共和国成立之后,但进入正轨也是改革开放之后,全面恢复高考为标志的整套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转才开始的。这些读了书识了字的乡下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在城市化的潮流中,他们开始背井离乡走向城市,一个路子是考学,比如以高考为主,上了大学进了城;一小部分是入伍当兵,转业了进了城。要走这两条路任一条都是不能不读书的。还有一个是大部分乡村人选择的路,进城打工,这个路子通常没有文化和技术也是很困难的,即使是最不需要识字的工作,与家庭通信来往也有障碍。所以,乡村不是不需要文字了,“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有了需要。

对于乡村人来说(甚至某些城市人),“读书无用论”不时会发生。这个“无用”已经不同于费孝通说的“不需要”。这个无用论是读了书,识了字,甚至上了大学,毕业了不能找到工作,或者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不如不读。

但是,这种普及了教育的情况下,乡村孩子都可以念书了,成绩不错的孩子,一般家长都会支持到底的。这样,如同民国时候考出来的乡下人子弟不愿意回乡下谋生一样,他们也不愿意回到乡下,如今比较自由流动的时代,宁愿“北漂”,流浪在城里,也不愿回乡下,甚至连小城也不愿意回了。传统意义上有了功名或者当了官后,还会回到家乡当绅士的人已经不见了。不管是考学出来的青年,还是以民工方式打工的人,在城里有了立足之地,再也不愿意回乡居住了。这样乡村的社会里,已经不再会有既与官府可打交道,又是乡村人拥戴的有社会声望的“绅士”这样的人了。

费孝通曾研究过民国时候这种“乡土的损蚀”现象。而当下急剧的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更是一片文化和人才的荒地。文字下乡本来是帮助乡村生活更好的,但是文字下乡,本来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现代性社会的产物,一开始似乎就注定了,文字下乡后果不是乡村的生活更好,而是让乡村走向终结,城市文化成为城镇化之后乡村人要学习的“新文化”。

城市化的浪潮在奔涌,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到今年中国城镇化率将由2011年的百分之四十七点五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一点五,首次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但在这个过程中,过程不是一闪即过的,乡村里走不了的,或者暂时走不了的,比如不少老人和一些妇女儿童,他们在这个乡村里生活,原来的社会结构和道德文化没有了,新的结构和文化还没有形成,这些人无疑地成了乡土“损蚀”最大的受害者,典型的弱势群体。比如,陈柏峰考察了一些乡村后写了《乡村江湖》一书,乡土社会黑社会化,安全和利益都受到威胁、甚至损失。我老家那个村庄,曾经光天化日之下有的家里没有人,就被一些“强盗”打开大门,把家里洗劫一空,值钱东西或者现金之类都弄走了,附近村庄也是时有发生。现在,入冬时,有的地方开始村庄打更。但是,年轻力壮的人基本都在外地打工,找不到好的更夫。

且不说急剧城市化本身的问题,以及农民工在城里的生存状况,就是乡村本身在文字真正下乡后,并未让乡村变的更令人向往,而是逃离。这实在不能说是“文字”的错,而是这个时代社会整个地变化了,文字只是其中一个并不显著的因素而已。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企业廉政建设工作下一篇:《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