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泥石流灾害祈福祝福语

2024-06-18

舟曲泥石流灾害祈福祝福语(共6篇)

舟曲泥石流灾害祈福祝福语 篇1

舟曲舟曲

一只弯弯的小船

一弯美丽的月牙

悬挂在雄鸡版图的美丽夜空

黄河的涛声曾经装饰过多少甜蜜的梦境

大漠的雄风又曾经带走多少历史的诗篇

舟曲舟曲

为何突然之间变成了舟倾房曲、山裂墙摧

安谧的河流变成了暴虐的黄龙

今夜,我哀伤的泪水洗刷大地

所有悲痛和祈祷

化作云朵、羊群、石头

注视和祝福!

“祝福舟曲!祝福所有在灾害中幸存的人们!”

““所有的灾难都会过去。愿你们能度过难关,再建美好家园!” ”

“所有的灾难都会过去。愿你们能度过难关,再建美好家园!”

“舟曲我们风雨同舟,心脉相连,为舟曲特大泥石流遇难同胞送行。”

“愿逝者安息,灵魂回归净土。佑生者祥和,心灵有所依托。”

“舟曲加油!!要在灾难中重生希望!”

“众志成城,坚持到最后”

“为我们的同胞们加油 加油 加油 相信我们能坚持到最后”

“舟曲加油 愿生者坚强 逝者安息”

“灾难会过去的,只要我们众志成城,没有什么可以难得到我们”

“舟曲加油!做好环保吧~~~~~~~~地球妈妈已经很生气了。”

“为舟曲人民祈福!”

““为舟曲人民祈福,你们会好起来的.” ”

“为舟曲祈愿:生者坚强,逝者安息!!”

“为舟曲人民祈福!”

““希望你们能够坚持到最后,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谁也不会落下。” ”

“哀悼 祝福!”

“在这个宁静的夜里,为你们祈祷!安息!”

“哀悼!祝福!”

“希望你们能够坚持到最后,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谁也不会落下。”

舟曲泥石流灾害祈福祝福语 篇2

近年来,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质灾害事件的突发, 严重威胁着很多城市的存在和发展, 因此, 应当高度重视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笔者对舟曲泥石流的发生进行反思, 找出我国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薄弱环节, 提出防治对策, 以减少或者避免城市地质灾害的发生。

1 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原因

舟曲泥石流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 又有人为因素, 二者同时作用, 形成了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

1.1 自然因素

1.1.1 地形条件:陡峻的地形

舟曲县地处南秦岭地区, 境内地形复杂、沟壑纵横, 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区。舟曲县城三眼峪沟汇入白龙江一带, 高程为1340m, 在三眼峪沟后缘山顶高程为3828m, 从发源处至沟口仅6km, 相差达2500m, 虽然在沟口出山后相对宽缓, 坡降为11%, 但沟谷坡降平均30%, 特别是在后缘坡降最大达60%以上, 地形极为陡峭[5,6,7,8]。这种高山峡谷的地形地貌, 导致泥石流速度加快, 具有短径流、大洪峰特点, 容易形成特大泥石流。

1.1.2 物源条件:丰富的松散物质

舟曲县城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比较破碎, 岩石层多为板岩、砂岩, 风化程度高, 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舟曲一带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 历史上多次发生7 级以上地震, 地震活动直接松动斜坡岩土体, 破坏岩土体结构和稳定性, 很多老滑坡直接由地震造成, 特别是5·12汶川地震造成山体震动, 沟谷中分布有大量滑坡、崩塌堆积体, 可形成泥石流的物源体积达2500万m3, 但是经专家测算此次形成泥石流的下泄量体积仅180万m3, 约为总物源的1/15[9,10,11,12]。松软、破碎的岩土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补给。

1.1.3 水文气候条件:短时间内强降雨

舟曲泥石流发生前有近9个月的时间内持续干旱, 造成城区周边岩石解体, 部分山体、岩石裂缝暴露在外, 而8月7日21时至8日凌晨4时, 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泥石流形成区遭遇强降雨, 降水量达96.3mm, 特别是在8月7日23~24时的1h内的降雨达到77.3mm, 短时间内强降雨更易引发泥石流[13,14,15,16]。

1.2 人为因素

舟曲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自然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 但不能忽略人为因素的放大作用。人为因素主要有:

1.2.1 选址不合理

舟曲县城和城郊的十个自然村所在位置是历史上形成的泥石流冲积扇, 是三眼峪沟和另外几条大沟的汇合淤积处, 科学家早就确证舟曲是中国四大泥石流灾害频发地之一, 属地质灾害高发区[17,18,19], 是不适宜人居的区域, 选址不合理。

1.2.2 人口剧增

舟曲县自建制以来, 县城就一直坐落在三眼峪沟泥石流堆积扇上, 县城可利用面积1.47km2 (包括适合居住的两沟区域) 。1996年县城区域只有2.14万人口, 由于人口较少, 城区集中分布在泥石流危害较轻的白龙江两岸, 2010年县城人口已经超过4万[20,21,22,23], 随着人口的增加, 县城的范围迅速扩大, 泥石流危险区也被开发, 当人类经济活动超过了地质环境容量时,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灾害的损失程度。

1.2.3 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舟曲县曾以山清水秀而闻名, 有“陇上桃花源”之称。在20世纪50年代初, 舟曲县内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鲜有泥石流灾害发生, 从1952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 全县累计采伐森林126500hm2, 为国家贡献上百亿立方米木材的同时, 森林以每年10万m3的速度骤减[24,25,26,27];舟曲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农业占九成, 当地农民通过大规模开垦坡地来增加土地面积, 40°以下的坡地已被开垦完毕, 山体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水源涵养能力差, 在泥石流发生时在量上会加剧洪峰明显变大, 在时间上加剧洪峰快速形成。

2 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的薄弱环节

2.1 对城市地质灾害属性、特点和规律认识不足[28,29,30,31,32]

舟曲泥石流的突发, 曝露出人们没有从根本上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具有掌控力, 对城市地质灾害属性、特点和规律认识不足。此次灾害的发生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 虽然人们无法左右, 但是却可以预先对城市地质灾害进行详细的调查, 全面地、系统地查清城市已经发生的、正在发展的和潜在的地质灾害种类、分布状况、基本特点和发育规律等, 为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详尽的资料, 使决策者能够最先做出反应, 可极大减少灾害的损失程度。

2.2 城市规划滞后、地质环境控制不力、防治标准滞后[33,34,35,36]

舟曲县城人口的剧增, 地质灾害隐患区被开发, 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水源涵养能力差, 城市地质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地质环境控制不力。

舟曲县城位于古泥石流冲积扇上, 由人们主观意愿控制, 将房屋建筑等选在地势平坦、开阔的位置, 并未考虑城市地质灾害等基本条件, 城市规划严重滞后。

自汶川地震后, 舟曲县很多泥石流沟沟口都建了拦挡坝, 但我国的泥石流防治标准还用的是防洪标准, 舟曲泥石流的突发使得这些防治工程都几乎报废, 反而把泥石流留住, 引发了更大的灾害, 因此不能完全套用防洪标准来防范泥石流。

总的来讲, 对于自然因素产生的城市地质灾害, 虽不可免, 但可预防;对于人为型或者复合型城市地质灾害, 则可减少和避免灾害的发生。

3 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从舟曲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分析中, 找出了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的薄弱环节, 笔者认为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可采取的重点措施有:

3.1 三维城市地质调查, 全面把握城市地质灾害现状

从理论上看, 由于城市地质灾害本身具有三维性空间规律, 城市地质环境作为城市生存与发展的载体, 不仅承担着其地面以上的全部荷载, 而且经受着来自地下深部的地质作用, 所以城市地质灾害具有三维空间性[37,38,39];从实践中看, 汶川地震后, 全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已进行了数轮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 这对迅速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概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舟曲泥石流的爆发证明了只有简单的排查来剔除灾害隐患点可信度是很低的, 因为排查甚至“拉网式”、“地毯式”排查也都只能局限于地表, 而地质灾害的隐患点多在地表以下, 因此必须动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三维城市地质调查, 才能全面把握城市地质灾害现状, 降低地质灾害的隐蔽性, 为城市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建议和制定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 我国已经完成了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天津、南京六个城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 成果在奥运场馆建设、应急水源勘查、垃圾填埋场选址、新城规划、城市地铁施工、特色农业区划、地热和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将成为我国城市地质调查的主要发展方向, 同时也将在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2 控制城市地质环境容量, 减少灾害诱发因素

城市是建立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的, 地质环境直接影响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源等, 同时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不断破坏地质环境的原有统一和平衡, 当超过地质环境容量时, 就会产生地质灾害。舟曲泥石流的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口增长过快, 城区范围迅速扩大, 泥石流危险区也被开发, 超过了地质环境容量, 诱发了城市地质灾害的发生。目前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控制城市地质环境容量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 城市地质环境容量评价研究在国内逐渐兴起, 我国城市地区地质环境容量的理论研究、量化体系和方法的研究方面较少, 尤其是在指标体系的选取、建立表征地质环境容量的数学模型及定量化方面还处于探讨阶段[40,41], 需加强对城市地质环境容量方面的研究, 它是控制人类活动的关键参数, 是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的前提条件, 是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依据。

3.3 科学规划、合理选址

舟曲选址显然不合理, 城市规划严重滞后, 使得此次泥石流灾害后损失惨重, 而我国目前有很多山区城镇都坐落在泥石流堆上, 应当吸取舟曲泥石流之教训, 科学规划, 合理选址。

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城市建设用地的安排, 而预防地质灾害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 决定城市用地、建设项目选址的因素很多, 但城市安全应该是第一位的, 因此对新城建设以及城市扩展而言, 选址安全应是首先考虑的问题, 城市规划时应当遵守自然、主动避灾。

为防止地震、崩滑流、岩溶塌陷、地面变形等各类地质灾害给城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 城市规划首先应从根本上重视城市建设用地的选址工作, 应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条件, 避开活断层、采空区、软弱地基区等地质灾害可能发生地带[42], 避免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的下游或在容易引起岩溶塌陷的地段进行城市建设。

3.4 提高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标准

首先, 城市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值已经相对降低很多。近年来, 城市地质灾害数量、规模都显著增加, 而我国的地质灾害评价标准主要是基于以前其他地区的经验, 尽管以前的评价标准体系已经较为成熟, 但是随着地质环境的变化, 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值已经相对降低很多, 因而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并不完全适用。例如汶川地震后泥石流发生数量、规模等大大超过往年, 几乎逢沟必发。

其次, 城市地质灾害泥石流标准目前还用的是防洪标准。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标准急需提高, 目前还是防洪标准, 但泥石流和洪水是有很大差别的。

因此, 应当提高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标准, 使得防治工程水平得以提高, 从而有效地抵御城市地质灾害。

4 结语

舟曲泥石流思想汇报 篇3

尊敬的党组织:

国旗低垂,江河呜咽,诉说无尽哀思,2010年8月7日22时,一场罕见的灾难悄然降临,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掩埋。顿时一个个美丽的县城,一个个安宁的村庄,在瞬间化作了一座座废墟,一片片瓦砾,一片片泥石。老人哭寻着孩子,孩子哭喊着父母,断臂,残肢,血流成河。

灾难无情人有情。灾情就是命令,灾情就是动员令,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灾情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作出明确指示,要求甘肃省和有关部门当前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救人,组织群众避险,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的生活。同时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让群众安心,也给灾区群众吃上了定心丸。回良玉副总理也于当天下午赶赴灾区,随后李克强副总理、回良玉副总理也为救灾抢险工作作出批示。中央政府各部门在第一时间投入救援。中央财政向甘肃省紧急下拨综合财力补助资金5亿元人民币,民政等部门已向灾区组织调运5000顶单帐篷、200顶36平方米大帐篷、2万件棉大衣、8000张折叠床、5000条睡袋,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困难。公安部调派1780名警力驰援灾区。通过领导人的模范行动,得当指挥,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进甘南灾区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通过新闻网络时时刻刻关注着灾区的情况,同时也在第一时间捐出了力所能及的财物,默默的为灾区的同胞们祈福,看到真正的共产党员在抗震救灾的前线前仆后继,我被他们的行动深深的震撼了,虽然我们远在千里之外。看到那一幕幕令人心碎的画面,看到那一个个不断上升的阿拉伯数字,都从内心深处感到了阵阵的悲痛。那些数字原本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他们应该跟我们一样,有亲情、有友情、有梦想,可如今生命消失了,笑声沉没了,只有亲人对着奔涌的泥石哭泣。因此,我们更要学会珍爱我们的生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过好活着的每一天,珍惜平安幸福的每一天。就在举国伤悲的热泪中,我也同时深深感悟到民族精神迸发而出伟大顽强坚韧的情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上下乃至国际友人都及时的伸出援之手,倾其献爱心,全力赈灾筹款、捐助各种物资,爱之深,情之广,一切血浓于水的支持,真心真意,一切不顾生死的援救,自发自愿!这时13亿的中华儿女被无形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我们明白再大的数字,除以13亿,也会变得我微不足道;再小的力量,乘以13亿,就会筑起我们新的钢铁长城”。

汶川地震是党带领我们战胜灾难,玉树是党为我们带来希望,舟曲泥石流还是党为我们挺身身而出!我一次又一次的目睹了中国共产党员干部和人民子弟兵为抢险夜以继日的工作,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情景,我得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一位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积极参加各种学教活动,要用持之以恒的努力,在实践中主动锤炼自己,严格遵守学习纪律,认真学习讨论,不断提高认识,以一名真正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仅从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更加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思想与行动同步,逐步提高思想觉悟,在思想上首先入党,争取早日实现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的愿望!

汇报人:

甘肃舟曲泥石流思想汇报 篇4

敬爱的党组织:

看到甘肃省舟曲县泥石流带来的灾难让我痛心依旧。洪水无情,人有情。突如其来的暴雨不仅打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还让许多人承受着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痛苦。尽管这一刻,我们并没有亲临灾区体会他们的心情,但这一幅幅洪流画面都将牵动着我们挂念灾区的心。

就在灾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爱心献给甘南灾区。而作为边远小县的一员,我们虽然不能付出更多的向甘肃兰州军区那样的巨爱行动,但我们会尽自己小小的新一,积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爱心行动中来,积极行动起来捐款捐物,将爱心和温暖送给甘南灾区。让甘肃灾民感受到洪水随可怕,但全国人民的大爱将永远与他名相伴。

泥石流是可怕的,给甘南带来了巨大损失,让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危害,泥石流带走了127条鲜活的生命,但泥石流带不走全国人民对灾区的情和爱,带不走党和政府的温暖。相反带来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带来了全国人民对灾区的情和爱。甘南灾区的救灾工作已经证明了全国人民一条心,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温暖和爱,更有坚强的靠山。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甘肃人民加油。

请党组织检验我。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舟曲泥石流灾害祈福祝福语 篇5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陆

(2010年8月15日)

同志们,同胞们: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在这里集会,沉痛悼念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遇难的同胞,寄托我们的哀思,表达我们的怀念。

8月8日凌晨,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暴雨,特大山洪引发的泥石流沿着三眼峪、罗家峪等沟系向县城涌来,泥石流经过的乡村和城区,顷刻间被夷为平地。泥石流裹挟大量被毁建筑物等冲入白龙江,使河床抬高,河水被阻,在瓦厂桥以上形成了堰塞湖,随着水位的迅速提高,城区沿江地带和低凹处被洪水淹没,使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截至8月14日,灾害造成1239人遇难,505人失踪。这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情之重、伤亡人数之多、损失之巨、救灾难度之大,在我省乃至全国同类灾害中都是少见的。

灾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打电话询问灾情,迅速作出重要批示。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当天即赶赴舟曲,亲临灾区指挥抢险救灾。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门听取汇报,研究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很关心牵挂,以不同方式了解灾情和救灾工作进展情况,慰问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国务院迅速成立指导协调组,国家有关部委紧急行动。中央军委郭伯雄副主席亲赴一线,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部队救援人员,指导抢险救灾工作。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抢险救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灾区人民的亲切关怀,为夺取抢险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灾难发生后,省委、省政府连夜安排部署,组织协调各方面救援力量及时赶赴灾区,同时立即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成立抢险救灾应急指挥机构和工作机构,动员全省力量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州县党委政府在第一时间紧急行动,带领灾区各族干部群众全力投入到艰苦卓绝的抢险救灾斗争中。

灾难发生后,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迅速集结,开赴灾区实施救援,争分夺秒,开展搜救生命、救治伤员、排险除淤等工作。四川、陕西、青海等省的救援队伍也及时赶到。部队广大指战员冲锋在前,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充分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国家救援队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全方位排查搜救。截至目前,共解救被困人员1243人,其中58名重伤员全部转移到兰州、天水等地治疗。

灾难发生后,全省上下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广大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率先垂范、勇往直前,灾区群众互帮互助,顽强自救。几天来,我们举全省之力,以最快速度抢救生命、救治伤员,以最快速度恢复基础设施,以最快速度调运救灾物资,以最快速度妥善安置群众生活,抢险救灾工作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

灾难发生后,全国各兄弟省区市,社会各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许多志愿者投身抢险救灾,以不同方式帮助灾区群众解除困难。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灾区,不辞辛苦,冒着危险,客观及时报道灾情和救灾情况。灾情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也纷纷发来慰问电,支持我们的救援工作。大爱无疆,真情无限。危难之中,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骨肉之情。在此,我谨代表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舟曲灾区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同胞们!自然灾害摧毁了我们的家园,夺去了我们亲人的生命,但摧不垮我们的意志和精神,摧不垮我们的信念和决心。我们要鼓足勇气、挺直脊梁,同心同德、不屈不挠,以抢险救灾的全面胜利告慰遇难同胞的英灵,回报全国人民的关怀和关爱。

目前,抢险救灾仍然处于关键阶段。我们要继续搜救被困人员,及时救治伤员。要科学调度、综合施策,打好清理堰塞体这场硬仗,尽快疏通河道,加快排除城区洪水,加大力度清理淤泥和废墟,为抢险救援、灾后重建创造有利条件。要加强预警预防,积极做好防灾避险,决不让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二次损害。要把卫生防疫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消毒灭菌、垃圾清理和环境监测,努力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我们要全力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要全面修复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和保障。要继续加大救灾物资调运力度,做好市场供应,强化物价监管,努力满足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要。要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救灾物资监管,按照进村入户、登记造册、公开透明、加强监督的要求,做好救灾款物的管理和发放。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确保做到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病能医、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

我们要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要以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为重点,加强灾害的监测和预防。对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和险情隐患地区的群众,要加强预防避险教育,使他们掌握避险知识,提高防范意识。要及时排除隐患,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及早预报,提前防范,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要全力搞好灾后恢复重建。在废墟上重建美好家园,是灾区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尊重科学、防灾减灾、统筹兼顾的原则,把这次灾后重建与“5·12”特大地震的灾后重建有机衔接起来,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抓紧制定规划,争取早日实施。要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团结一心、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加快重建步伐,让灾区人民早日拥有新家园,过上新生活。

同志们,同胞们!

灾害无情,人间有爱。灾害给我们带来了苦难,也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爱心相助,有人民子弟兵的大力支援,有全省上下特别是灾区各族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夺取抢险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舟曲泥石流灾害祈福祝福语 篇6

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生在西部山区, 而这些区域中, 少数民族地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10年全年, 国内死亡失踪10人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事件共发生19起, 其中有9起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自治区或民族自治州、县、乡) 。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群众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失, 甚至使得一些本已脱贫的群众又重新返贫。面对近年来日益肆虐的地质灾害, 如何做好防减灾工作, 如何在灾难来临时, 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而快速、准确、有效的信息传播, 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试以2010年8月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发的泥石流灾害为例, 就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质自然灾害突发时的信息传播进行探析。

1 信息——危情时刻生死攸关

2010年8月7日深夜,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暴雨, 引发三眼峪、罗家峪两条沟系特大山洪泥石流。洪水和泥浆裹挟着大大小小的石块, 以每秒10米的速度俯冲而下, 扑向山麓的舟曲县城, 致使1/3的县城被淹, 农田被冲毁, 水利设施、城乡基础设施遭到严重损毁。

面对这场特大山洪和泥石流, 在抢险救援的关键时刻, 通信成了传递灾情、实施救援的空中生命线。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紧急调拨了10台海事卫星终端支援救灾工作, 并于9日凌晨6点30分将设备交付救灾总指挥部统一调配使用。保证了紧急情况下中央和受灾现场的电话、传真联络, 以及新华社等新闻媒体传送文字新闻、图片、视频的需要。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甘肃分公司迅速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抢修基站, 派出应急通信车。同时, 手机应急充电、发放免费缴费卡、开通寻亲热线、向抢险人员免费捐赠手机缴费卡以及向舟曲群众免费发送防灾减灾、卫生防疫、心理疏导、励志等公益内容短信的便民通信服务也相继展开。

8日当晚, 舟曲县城中断的电信光缆及中国电信28个CDMA移动基站全部抢通, 舟曲电信移动电话全面恢复, 天翼3G信号覆盖县城, 对外通信保持畅通。

8月9日, 舟曲县内中断的最后5个村村通电话基站抢修完毕, 村村通用户基本恢复正常通信服务, 保证了除县城外广大农村和牧区对外联络的畅通;城区固网交换远端模块局成功加电, 全县农村地区固定电话、农村无线固话全部恢复通信;军分区、中国人民银行、农村信用联合、中国农业银行、县教育局数据通信全部恢复。

与此同时, 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迅速安排部署广播电视抢险救灾工作, 迅速组织抢修被损毁的广播电视设施, 同时紧急调拨1万台收音机, 5000台电视机和卫星接收系统等设备支援受灾地区, 保障舟曲县受灾居民能够通过广播电视及时收听收看各种灾害和救援信息, 更好地展开各项抢险救援工作。甘肃省广电无线传输中心和省广电网络公司抽调精兵强将, 筹备器材设备, 支援灾区, 抢通广播电视信号;同时, 筹备了500台电视机、1000台收音机及配套设备运往灾区。12日上午, 甘肃省广播电视局在救灾指挥部、灾区群众救助点和部队住地等人员集中区域, 以架设卫星地面接收天线的方式无线覆盖;在原有线电视用户区域, 以架设光缆、联片抢通有线电视的方式覆盖;为灾区群众安置点和各救援机构住地发放收音机和电视机。由于准备充分, 抢通工作进展顺利, 当天18时许, 全城广播电视信号基本畅通。当晚由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举办并现场直播的《风雨同舟》晚会如期呈现在灾区的各个角落。

此外, 当地政府网站迅速公开灾情信息, 打通外界了解灾区的网络“通道”。甘南州政府网8月8日当天就发布了13条泥石流救援动态消息。这些新消息, 迅速被媒体记者和网民报道或转发, “灾区缺水、缺食品”的消息, 为所有热心的救援团体和个人指明了捐助方向。8月8日凌晨, 一位名叫“Kayne”的网友往“微博”上发送了第一张黑夜中的烛光照, 开始“直播”来自灾区的最真实的生命信息。国内各类新闻、微博、社交等网站有关舟曲泥石流及救援的消息亦相互“打通”, 一条“灾区急需物资的清单”被网友反复转帖, 这些都让人们感受到了灾难之中网络的力量。与此同时, 全国各地发往舟曲祝福、鼓励的短信, 以及以短信形式的捐款都从精神、物质方面带给灾区巨大的支持和帮助。

由于关键性的通信得以保障, 使得重要的信息能够传通, 救灾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 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救援人员不畏艰险、万众一心、科学应对, 取得了抢险救援阶段的重大胜利。

2 借鉴国外有益经验, 结合民族地区实际, 做好突发自然灾害时的信息传播工作

与汶川地震以及玉树地震相比, 可以说, 舟曲在灾后迅速抢通通信生命线, 恢复通信网络, 保障对外联络及宣传报道的顺利进行等诸多方面,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 从灾害过程分析以及所带来的人员和物质损失来看, 在灾情预警以及如何将警报信息迅速及时送达每一个面临危险的灾民方面, 还显现出明显的薄弱环节。灾害过后, 舟曲县城建局职工李国华分析说, 如果知道是这么严重的泥石流灾难, 从地动山摇的那刻算起, 应该有15分钟的“逃生时间窗口”。如果充分利用了这段时间, 危害或许要小很多。联想到2010年8月12日夜, 四川绵竹市清平乡突降暴雨, 在泥石流大量涌来还有近1个半小时之时, 地方政府得到预警, 迅速组织群众撤离, 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使5000余名群众死里逃生。由此可见, 突发灾害时的警情信息对于处于危险境地的群众来说生死攸关。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 (如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 对地质自然灾害, 有着较为完善的灾害对策体制, 高度重视防灾通信系统。我们的邻国——日本, 也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他们将防灾通信系统作为一项单独的减灾工程, 其通信网络从中央防灾机构一直到居民家庭, 形成了一个可以及时通报灾情, 及时进行救灾工作的现代化防灾通信网络。日本国土交通省的地方职能部门建立有自己的灾害应对机制, 根据变化的情况, 适时发布灾害调查通报。例如, 日本国土交通省九州地方整备局的大隅河川国道事务所采用新技术手段, 结合本地特点强化灾害监视系统, 建立信息传播网络, 来应对突发地质自然灾害, 如下图所示。

当大隅河川国道事务所管辖地域自然灾害来临时, 来自各个地面的观测站、通信卫星、直升机、监测气球等采集的信息, 会迅速汇集到该所的灾害对策本部, 灾害对策本部会将整合的信息传达下去, 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为了在第一时间发现灾情, 该事务所在泥石流易发的泄洪道, 安置了专用的检测仪器——“引线式泥石流监测报警器”, 当沙石量超过一定限度时, 便发出调查通报并提供具体数据。例如:大隅河川国道事务所发布的2011年6月16日第五期调查通报如下:

泥石流发生状况

2011年6月15日, 樱岛的6条河流发生了泥石流。泥石流在防沙石设备内安全通过。另请注意, 当再遇大雨, 鹿儿岛地方气象台以及鹿儿岛县发布泥沙灾害警报时, 有可能发生泥石流和崩塌, 被指定为泥沙灾害警戒区域的地区务请特别注意:

野尻川2011年6月15日 22点41分

[引线式泥石流监测报警器第二段 (距河床120厘米) 被切断]

2011年6月15日 时间不明

[引线式泥石流监测报警器第三段 (距河床180厘米) 被切断]

持木川2011年6月15日 22点41分

[引线式泥石流监测报警器第一段 (距河床60厘米) 被切断]

2011年6月15日 22点43分

[引线式泥石流监测报警器第二段 (距河床120厘米) 被切断]

有村川2011年6月15日 22点44分

[引线式泥石流监测报警器第一段 (距河床60厘米) 被切断]

第一古里川 2011年6月15日 22点49分

[引线式泥石流监测报警器第一段 (距河床60厘米) 被切断]

第二古里川 2011年6月15日 (时间不明)

[引线式泥石流监测报警器第一段 (距河床60厘米) 被切断]

长谷川 2011年6月15日夜—16日晨 (时间不明)

[引线式泥石流监测报警器第一段 (距河床60厘米) 被切断]

3 结 论

笔者认为, 国外发达国家在应对地质灾害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同时, 除了技术层面的一些问题, 需要有关部门和专家研究和论证外, 有关民族地区突发自然灾害中信息传播中一些基本问题, 需要我们认真考虑:

第一, 因地制宜地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与科技产品。由于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水土保持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均有不同, 因此, 应因地制宜地开发和使用适宜本地特点 (包括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 新的技术手段与科技产品。

上述日本的“引线式泥石流监测报警器”, 使用于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其原理是将一根金属绳拦在泥石流途经地段 (河流、泄洪槽、山沟等) , 当泥石流发生时, 其阻力将金属绳拉长或拉断, 使报警器报警;警报信息通过电话、手机、网络等传递到相关部门, 同时也传到周边的公路隧道、隘口的电子警示牌, 告知路人前方的情况。

我国近年来也开发出一些用于地质灾害监测报警的相关产品, 由于各个民族地区区域特点不尽相同, 如何进一步因地制宜地开发、改进产品, 如何进一步改进, 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应用 (包括数量、位置、管理) , 如何与人工监测相结合, 充分发挥这类产品的优势, 是一个需要专业工作者与相关管理部门继续研究的问题。

笔者在过去的一些文章中曾提到以下的想法:“对于居住在严重地质灾害地区的家庭, 在其应急物品中, 可否考虑配发或以较低价格配售兼有GPS定位系统及收音机功能的手机。有了GPS定位系统, 可以使受困灾民尽快被发现并及时得到救助;有了收音机功能, 能够使灾民能够在困境下, 及时地接收到避难指示和救援信息。”2011年, 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便于老人使用的“老来福手机”。该手机配有卫星定位与基站定位两种方式, 当使用者遇到紧急情况时, 可以长按SOS按键求助。该手机附有收音机、手电筒功能。同时, 它的大按键、大声音、大文字都给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笔者认为, 可否结合防减灾工作的需要, 在这样的手机基础上加以改进, 开发出适合于突发自然灾害来临时灾民需要的便于避难、救助的多功能手机。

第二, 保证配套资金切实有效的投入。无论是建设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和专业监测网络、搭建预报预警业务平台, 还是构建起适合灾区需要的现代化防灾通信系统, 都必不可少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经历了泥石流灾难的舟曲人还清晰地记得, 灾害来临之前, 在翠峰山下曾建有阻挡泥石流的数道防洪堤坝。此堤坝最初设计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但因为没钱, 只好改成石块混凝土。当泥石流灾难降临时, 该堤坝很快被冲垮。

无数事例告诉人们, 防减灾的投入资金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但是, 目前在一些地区和一些部门, 擅自改变专项资金投向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对此, 国家三令五申, 在2011年6月下发的国发[2011]2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中, 再次强调“要严格资金管理, 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专款专用” 对这一问题, 看来除了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以外, 还需要进一步从制度管理及法律法规方面认真对待和解决。

第三, 科学地利用一切传播途径和传播手段, 使信息传播在防减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 所有信息传播媒体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 新闻媒体还是电信媒体) , 应做到相互配合、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形成合力, 作为一个信息整体在民族地区抗御地质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充分、高效地发挥作用。同时, 还应与当地气象、地质、国土等相关部门共同协商研究, 如何根据本地的地质条件及自然环境, 制定具体的方案。尤其在突发灾害来临之时, 调动和利用一切可行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 (包括广播、电视<尤其是附有应急广播功能的“双模”功能机顶盒>、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流动宣传车、电子显示屏乃至于农村有线广播、高音喇叭、手摇警报器、鸣锣、吹哨、口头通知等方式) , 多渠道、高密度地将信息及时传达给受到灾害威胁的群众。

近年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 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但不容否认的是, 一些地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如特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持续干旱后遭遇强降雨、汶川地震的影响以及多年来在开发中对水土保持重视不够等因素, 出现了诸多问题, 给地质灾害发生留下了隐患。对此, 一方面, 需要实施生态修复、疏浚引流、防洪堤坝等大规模实体工程建设;另一方面, 在目前的现实条件环境下, 如何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当灾害再次来临时, 如何保障信息的准确、及时、畅通, 在防减灾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仍是我们信息传播研究工作者需要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

摘要:近年来,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突发灾害来临时, 能否快速、准确、有效地传播信息, 关系到救灾工作能否及时、科学、高效地进行, 关系到能否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这是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防减灾工作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问题。本文试以2010年舟曲泥石流灾害为例, 就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质自然灾害突发时的信息传播进行探析。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地质灾害,信息传播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网站.全国地质灾害通报[EB/OL]. (2011-01-26) http://www.mlr.gov.cn/zwgk/zqyj/201101/P020110120670131247443.

[2]中国新闻网网站.前六月中国地质灾害1万余起直接经济损失9.39亿元[EB/OL]. (2011-07-19)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7-19/3194123.shtml.

[3]王银军.广电人架设救灾连心桥[N].甘肃日报, 2010-08-19 (第6版) .

[4]陈方.舟曲救灾中网络传播功不可没[N].新民晚报, 2010-08-10 (A5版) .

[5]第一财经日报.悲城舟曲:缺足够预警知识数座拦挡坝不堪一击[N/OL]. (2010-08-11)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gansunishiliu/content-3/detail_2010_08/11/1923877_0.shtml.

[6]日本大隅河川国道事务所.災害発生時の情報の流れ[EB].http://www.qsr.mlit.go.jp/osumi/office/bousai/index.html.

[7]南方周末.舟曲天人之战[EB/OL]. (2010-08-11) http://www.infzm.com/content/48856.

上一篇:歌曲采山音乐教案下一篇:动物朋友500字四年级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