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与狼》作品简析(精选6篇)
《彼得与狼》作品简析 篇1
《彼得与狼》作品简析
摘要:运用音乐鉴赏的知识与技巧,通过对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的、带有故事朗诵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作品背景、作品中所使用的主要乐器、乐器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以及故事情节、个人感受等方面的简析,表达笔者对作曲家及其伟大作品的致敬,并展现本学期“音乐鉴赏”科目的学习成果。关键词:音乐鉴赏 普罗科菲耶夫 彼得与狼
一、作品背景
《彼得与狼》是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的、带有故事朗诵的交响童话。它创作于1936年春,是普罗科菲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
交响童话是一种特殊的乐曲题材,它是取材于童话故事的交响诗。交响诗这种单乐章标题交响音乐兴起于19世纪中叶,它的体裁名称由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首创,具有叙事、描写、戏剧性及抒情性的显著特点,并表现出内容决定形式的较为自由的曲式特点。
二、作品中主要角色及音乐表现形式
《彼得与狼》最突出的部分就在于,其用不同的乐器代表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并且通过不同的乐器的音调不同的变化,来表现出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
(一)彼得
小彼得是作品的主角,他的形象是用弦乐组来塑造的。弦乐组包括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通常以重奏的形式演奏。轻快的弦乐体现出小彼得的青春与朝气,并在后面与狼的斗智斗勇出凸显出其勇敢、活泼的品质。
(二)小鸟
小鸟是小彼得的好朋友,它的形象是用弦乐、长笛重奏来塑造的。小鸟通常给人一种无忧无虑、自由的感觉,它飞上飞下,与小彼得共同玩耍。
(三)鸭子
在日常生活中,鸭子给人一种摇摇摆摆、呆呆憨憨的感觉,而在作品中,对鸭子形象的塑造与现实中鸭子给人的感觉有些出入。作者用双簧管来塑造鸭子的形象,它蹒跚而行,但却自命不凡,并与小鸟争斗。
(四)猫
慵懒、高贵?《彼得与狼》中的猫可没那么端庄。它曲意逢迎,对老爷爷讨好,转过身又想抓小鸟来果腹。作者用单簧管来体现它的形象。
(五)老爷爷 老爷爷是小彼得的亲人,他唠叨不休,告诫小彼得不要跑得太远,就像是生活中那些和蔼的长辈,为自己的孙辈操碎了心。狼来的时候,是他保护了小彼得,让他快速回到家中躲避危险。他的形象,用大管的低音来塑造。
(六)狼
狼可以说是作品中唯一的“反派”。它凶狠、狡猾,并且十分危险。他的形象用圆号来塑造。
(七)猎人
猎人们是狼的死对头,他们手中的猎枪是对狼的巨大威胁。他们有丰富猎杀动物的经验,并且冷静、沉稳。他们是村子的保护者。猎人们的形象用定音鼓来塑造。
三、作品故事情节
某著名音乐家曾说,一个优秀的作品往往要经历三次创作。一度创作,即作曲家自身的创作,这是个从零开始的过程,并且是对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最准确的把握。二度创作,即演奏家对乐曲的改编和再呈现,而此时,已经与作曲家最初的意志有些偏离了。三度创作,即听众对乐曲的自由想象,这也是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部分,每个听众都有其不同的经历、背景和对乐曲的欣赏角度,而这也是我所认为,最精彩的部分。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能经久不衰、经历那么多年都始终焕发光彩,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在于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这生命力便来自听众对该作品的个人解读,这些解读不仅丰富了作品本身的内涵,并且赋予了作品不同时代的时代精神与品格。以下,我将自己在聆听这部《彼得与狼》时脑海中所浮现的故事情节表达出来。
清晨的农场,天气正好,十二三岁的少年小彼得在林间自在地玩耍。这是他生活的地方,静谧、和谐的小村庄。他自有记忆起就和爷爷共同生活在这,生活说不上富裕,却没有风餐露宿,他就这样阳光地长大了。村里的人都说小彼得是个好孩子,因为他从来不伤害森林里的小动物,也不会像那些淘气的男孩子一样爬到树上去掏鸟蛋。小彼得家里还养了一只猫,它从不捉老鼠,总是懒洋洋地在大门口晒太阳。
可爱的小鸟扑棱着翅膀落在了小彼得的肩头,他是小彼得在森林最好的朋友。“早上好呀,小彼得。”“早上好呀,小鸟。”小彼得开心地与小鸟打招呼。小鸟围着小彼得飞了一圈,跟他说了今天早晨在枝头看到的森林中美好的景象——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透出来,落在草地上,小松鼠拾起落下的松果,蹦蹦跳跳地回到了树洞里。小白兔们不知在哪发现了一片新的胡萝卜田,结伴去采回来作为今天的午餐„„他们就这样,说些细碎的小事,但都觉得十分美好。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亲密无间的朋友吧。
鸭子的出现了打断了小彼得和小鸟的谈话。他一摇一摆地走过来,像个有啤酒肚的老头。从鸭子有记忆起,他就与小彼得住在一起。他还是只小鸭子的时候,小彼得是他最好的玩伴,他们相伴去小河边游泳,小彼得还会帮他捉一些小鱼小虾来吃,日子过得好不快活。可后来,小鸟出现了,鸭子认为他抢走了小彼得,因为从那以后,小彼得再也没和他一起去过河边,而是到森林里找小鸟。鸭子没有了朝夕相伴的朋友,只能在村子里一圈又一圈的,反反复复的散着步。他看见和小鸟相谈甚欢的小彼得,心里一阵酸楚,“你们在说些什么呢?”他试探性地问着,想要加入他们的话题。“跟你没关系!”小鸟调侃着说。这仿佛触碰到了鸭子敏感的神经,他跳着想要去捉小鸟。小鸟吐了个舌头,轻盈地飞上了树梢。
一只利爪从身后猛地扑来,小鸟一惊,竟差点从树上摔落。原来是那只游手好闲的肥猫,放着老鼠不抓却跑过来抓鸟。“你想干什么?”小彼得大声地呵斥他。“没什么,玩玩嘛。”猫狡黠地一笑,竖起了尾巴,踩着猫步走开了。鸭子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嘎嘎嘎的声音在这时显得特别刺耳。
年迈的爷爷吃力地迈着步子向小彼得走来。“不是叫你不要随便乱跑吗,怎么这么不听话?万一遇到狼怎么办?”爷爷担心地说到。“爷爷您别担心,不会有狼的。”小彼得想让爷爷放心。小彼得这张乌鸦嘴的话音刚落,一头身形矫健、深灰色的狼从树荫里扑了出来。“哈哈,我这不是来了么!”狼得意地笑到。爷爷拉起小彼得的手,扔掉拐杖,跑回了家里。他赶紧把大门关上,并把小彼得锁进了房间里。“叫你不要乱跑!这是给你的惩罚!”爷爷很生气。小彼得自知无理,坐在床上发呆。“你就不想知道你的好朋友,小鸟和鸭子怎么样了么?你就不担心他们被狼吃掉?”猫跳上窗沿,坏笑着看着小彼得。“他们怎么了?”彼得担心地问。“小鸟倒是没事,就是可怜了那只鸭子哦,被狼一口吞下,连鸭毛都不剩了。”“怎么„„怎么会这样„„?”小彼得难过得不出话来。他心里燃起一阵怒火,发誓一定要为鸭子报仇。他打开窗户,沿着窗框爬到屋顶,看见了正躺在草地上用树枝剔牙的狼。他摸着鼓鼓的肚子,一脸满足。小彼得知道,那肚子里,就是他的朋友鸭子。他悄悄地从房顶下来,从后门跑出了家,他要去找猎人。
“嘣!嘣!嘣”枪响打破了宁静,两名猎人举着猎枪对着狼开枪。狼还来不及反应,就中了弹。他被麻醉了过去,眼睛渐渐变得无神,然后四肢瘫软在草地上。
村庄,又归于宁静。
四、与2006版《彼得与狼》动画的比较
英国的动画人Suzie Templeton和Hugh Welchman对这部经典的交响童话进行了改编、创作,并赋予了它全新的社会背景、故事情节及令人深思的结尾。这部动画自2006年上映以来,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及赞誉,并于2008年获得了第八十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
与欣赏交响乐不同,看动画片时,每个形象与故事情节都是固定而又直观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留给观众的自由遐想的空间十分有限。它更像是动画片的导演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一种个人理解的呈现。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对于“童话”所面向的大部分儿童来说,动画片生动的画面,或许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同理,对于有一定的生活经历的成年人来说,或许交响乐的形式更适合他们。
动画片中的场景和人物,都深深地体现着一种“木偶风”。人物的动作略显僵硬,而他们生活的背景布景也是舞台剧的感觉。但这不仅不影响整个动画的审美,反而以一种略带荒诞的色彩,给人以不一样的感觉。
动画片中,最令人深思的情节是在结尾时,小彼得打开了铁笼子,放狼离开了。不知狼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他回头看了一眼小彼得,转身奔向了黑夜中的森林。狼,可以说是小彼得的仇人——它想伤害甚至想吃掉小彼得。而且,它将小彼得心爱的鸭子给吞食了。
而小彼得在看到铁笼子里的狼时,他意识到村民们必不会善待它,便动了恻隐之心,打开了铁笼的门,放走了在里面张牙舞爪的狼。这或许就是孩子的善良吧。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最干净、纯真的地方,即使是凶狠、残忍的狼,它对于小彼得来说,也只是失去了自由的可怜的动物而已。勇敢、善良的小彼得,也许就是作曲者普罗科菲耶夫对于儿童的一种美好的期待吧,希望儿童们也可以如小彼得一般的勇敢、机智与善良,去应对那些生活中的困难吧。
五、结语
《彼得与狼》以其新颖的交响童话形式、极具创造力的音乐人物表现手法,给予听众无穷的想象空间。这部作品时至今日仍被广泛演奏、改编,也从侧面反映出其独特的音乐价值和历史价值,更体现出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在作曲方面的极高造诣。由此看出,《彼得与狼》可谓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 篇2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用交响乐讲述故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非常感兴趣,在听完后,我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重新构建”,展开丰富的想象,主动进行审美再创造,把故事的结尾重新编排并表演,学生积极性特别高。有的模仿狼,有的模仿猎人,有的模仿彼特,有的模仿小鸟、猫、鸭子等等,每组学生都按耐不住心中的兴奋与强烈的表现,栩栩如生的把编排的故事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表演出来,虽然有的组在表演中有些凌乱,但不难看出他们的过程是快乐的,学生由“心动”到“行动”,动作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的组还邀请我也参加他们的演出,我很乐意加入了他们的活动,让我也体验到了师生互动的快乐。在这个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开发了学生的表演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开心快乐地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与学生一起“玩”,教师成为了他们的朋友,课堂成为了学习的乐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从听到说,从编再到演,全身心参与了音乐学习,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各种音乐潜能,使整个音乐课堂生动活泼,最终使学生觉得学习音乐是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我利用网络教学,让学生观看了《彼得与狼》的动画片,这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也是他们进行认知活动的重要途径。在观看时,我用了两种方式,只看画面没有声音,只听声音没有画面,对比欣赏的目的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赋予动画的音乐性激活教学,在动态画面与节奏配合的实践中,有效地进行音乐基本节奏的感知、内化、提高,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再现彼得与小鸟怎么样捉住了狡猾的大灰狼,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让学生的欲望得以释放,让他们的个性在此得以张扬。
总之,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欲望,变被动为主动,把知识的掌握当作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愉悦中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审美体验。
网课《彼得与狼》教学反思 篇3
这是一堂音乐的综合课,一改过去“听故事――复述故事”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美术学科(乐器的图片、角色的形象、连环画创作等),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参加演奏会――寻找乐器的主人――主人间发生的故事),让学生在各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主题音乐,循环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表现的内容。
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习欲望,变被动为主动,把知识的掌握当作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愉悦中得到o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审美体验。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而且还增加了与姐妹艺术的综合、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这是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富有鲜明的改革色彩。我们在付诸实施推广中,既要大胆实践,又要不断地总结经验。
《彼得与狼》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新余市城北幼儿园
钟丽娟
设计意图:
《彼得与狼》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一部经典交响童话,作者用乐器出色地模仿出各种角色的动态。我之所以选择这首曲子的原因是:作品本身的价值较高,结合音乐教育家铃木的理论,幼儿才能的发展必须提供优良的环境。这里的优良环境就是指好的乐曲。而《彼得与狼》是一首世界名曲,内容活泼有趣,惟妙惟肖的刻画了小男孩彼得、小鸟、小猫一起和大灰狼斗智斗勇的热闹景象,幼儿容易理解、表现,可进行模仿,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乐器的音色特点,能区别出不同故事角色的音乐性质。
2、能根据音乐的性质表现出彼得、小鸟、猫、狼、猎人打枪的动态,并指导幼儿学习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音乐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3、引导幼儿理解音乐的主题思想,享受表达、交流和创作表演的快乐。
二、活动重、难点
能区别不同故事角色的音乐性质并表演
三、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若干、猎枪、录音机、磁带、场景布置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活动过程
(一)律动入场 神气的小士兵,让我们听着音乐,踏着小步一起走起来吧!
(二)游戏《乐器找主人》
1、出示森林背景图,让幼儿初步感受音乐。
我们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大森林)在这儿马上要举行一场器乐演奏会,它们发出来的声音可好听了。(欣赏音乐)
2、参加演出的乐器多可了(一一介绍),下面就是它们的主人(一一介绍)。可是现在,这些乐器们分不清谁是自己的小主人,想请小朋友来帮忙,你们愿意吗?我们来听听小笛子的声音,认真听,听完后看谁猜的出?
3、逐一播放音乐,让幼儿分辨音色的不同性。
这个音乐像哪个小主人?为什么?你能不能用动作模仿一下?
4、乐器都找到主人了吗?
(三)完整欣赏乐曲
1、在一天清晨,在这个美丽的大森林中,这几个小主人相遇了,你觉得森林会安静吗?现在就请小朋友用自己的小耳朵来听一听,想像一下那儿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你们可以用自己的身体和动作表演出来。
(再次欣赏乐曲)
2、听完了音乐后,有什么想说的吗?(幼儿自由回答)
3、森林里发生的事到底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呢?我们看了这个动画片就明白了。
(幼儿看课件,完整欣赏)
4、再次复习故事内容。
故事里面都有谁?它们来干什么?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彼得和小鸟想了个什么好办法呢?(再次播放其中课件,强化难点处)
(四)角色扮演
1、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彼得与狼》,是一个很有名的音乐童话,现在就请你们来扮演里面的角色,把刚才看到的动画片故事表演成一个节目,好吗?
2、分发头饰
谁愿意来当活蹦乱跳的小鸟?(依次:彼得、大灰狼、猎人、猫)
3、播放音乐幼儿表演
(五)活动结束
大灰狼死了吗?你们真是太棒了,团结起来把大灰狼都给打败了,让我们踏着小步带着自己的战利品回去吧!
(播放《凯旋进行曲》)活动反思:
小学生彼得与狼的故事 篇5
一天,爸爸下班回来对我说,星期六请我看《彼得与狼》的故事。我很期待,猜想着故事是什么内容呢?应该和其他童话故事一样有趣吧!总算到了周末,我做完了作业,爸爸给了我《彼得与狼》的碟片和故事简介。我先认真地阅读了故事简介,原来他不是一般的故事,是一个音乐童话,是用音乐来表达的童话故事,故事中用了不同的乐器来表现不同的动物和人物。这个音乐童话是说一个叫做彼得的小男孩在小动物和猎人们的帮助下,机智勇敢地打败了凶恶的大灰狼的故事。我和爸爸认真地听了《彼得与狼》的音乐,我听到音乐中长笛演奏出欢快飞翔的小鸟,还有弦乐重奏演奏出聪明活泼的彼得,双簧管演奏出蹑手蹑脚的小猫咪,定音鼓和大鼓演奏出乒乒乓乓的猎人的枪声,……,我觉得音乐童话和其他童话故事一样吸引人,也可以讲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听完了《彼得与狼》的音乐童话,爸爸还给我看《彼得与狼》的动画片,我开心极了。因为童话故事太吸引人了,音乐好听极了,动画片也很好看。爸爸介绍的这个童话故事真是太有趣了,我学习了一些音乐知识,也认识了很多乐器。同时,我还知道了自我保护的一些知识,我明白了:不能像故事中的彼得那样不听爷爷的话,偷偷地跑到户外去玩,那样容易有生命危险。但是,外出的时候如果遇到大灰狼那样的坏人,不要像故事中的小鸭子那样慌慌张张从湖水里面跳上岸结果被大灰狼吃掉了,也不要像小猫咪那样不顾朋友自己胆小地独自爬上树逃命,要像彼得那样机智勇敢地与聪明活泼的小鸟一起合作打败凶猛的大灰狼。
以后,我真想再听一些有意义的经典童话故事,想爸爸再给我介绍一些像《睡美人》、《白雪公主》、《美人鱼》、《天鹅湖》、《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的经典故事,最好是有音乐、动画和图片的。我想其他小朋友也会喜欢的。
《彼得与狼》作品简析 篇6
活动目标:
1.感受轻松、流畅与紧张沉闷的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想象音乐所表述的简单情节。
2.尝试用动作、绘画、乐器等多种形式进行表现。
活动准备:
电脑、光盘、各种绘画工具、鼓钗及小铃、手串铃等各种小乐器。
活动过程:
一、整体感受音乐
1.完整欣赏x2
(1)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首曲子。
(2)听清了吗? 让我们再来听听,你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在位置做做动作等会儿告诉我们听到什么。
2.分段
(1)这首曲子听上去感受是不是都一样来。
(2)这样的音乐可以分几段呢?"屈,老师.教案,网出,处!
3.看曲式图
老师听出来和你们一样,我还听着音乐画了张图,看看图上是不是跟你们一样也是三段呢?让我们跟着画 画。
4.为曲式图添色。
刚才我画的很急,这幅图都是用黑颜色画的怎样可以让曲式图更漂亮呢,让我们再听一次,你想怎么配,为什么?
二、分段欣赏理解。
1、欣赏A段音乐──第一段
(1)刚才我们听着音乐为曲式图配了许多颜色,其实这首曲子内容就跟你们想到的颜色一样丰富,假如你们仔细听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2)让我们先来听第一段听听这段音乐把我们带到那儿,在那里你会看到些什么,也可以做动作,可以把听看到的东西、动作表演。
(3)想跟着音乐站起来试试吗?
2、欣赏B段紧张沉闷的音乐。
(1)感受动作。
(2)让我们再来听听第二段,这段音乐里会发生什么事,你也可以用动作来试试看。
(3)你听到这段音乐发生什么,请你到上现来学学。
3、配乐器。
(1)这段音乐就像你们说的那样紧张很恐怖?怎样让我段音乐听上去更丰富呢?
(2)我们听着音乐用手来试。
(3)你们想怎么画,用些什么乐器,请你在下面学学用一下这乐器的动作也可以学学他的声音
(4)你是那里用鼓那里用钗。
(5)乐器我们配好了,那么谁来用鼓和钗呢?试试音乐听起来是不是更紧张。
4、欣赏第A段──第三段
(1)我们看图,接下来一段和那段一样的呢?又和第一段一样,这段音乐又恢复到很欢快愉快的第一段,这时又会发生什么事,(2)小动物刚才在第一段你们给第二段音乐配上鼓和钗,使这个音乐更紧张可怕,那么假如我为第三段音乐配乐器,你会用什么小乐器。
三、整体表现。
1、用故事语言表述音乐情节。
(1)我们把三段都听完了,在不同的音乐发生不一样的事,把这些边起来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2)让我们再来完整的听一遍音乐,你能试着跟着音乐讲讲吗?
2、尝试用游戏表述音乐情节。
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表演一下呢?让我们试试看。
四、了解曲名观看光盘。
刚才我们编了又表演3个有趣的故事,其实我们听到的是一个俄国作曲孔普写释写的交响音乐中的一段,有一位歆浓用这首曲子也表述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彼得与狼想看看,他是怎么讲的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教学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