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割席文言文翻译

2024-07-21

管宁割席文言文翻译(共8篇)

管宁割席文言文翻译 篇1

管宁割席文言文翻译

【管宁割席】

管宁①(nìng)、华歆②(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③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④去⑤之。又尝⑥同席读书,有乘轩服冕⑦(miǎn)过门者,宁读如故⑧,歆废书⑨出观。宁割席⑩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⑾。”

【注释】: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

②华歆:字子鱼,东汉人,桓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依附曹操父子。

③捉:拿起来,举起

④掷:扔。

⑤去:抛去。

⑥尝:曾经,从前。

⑦轩服冕: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⑧故:原来一样。如:像。

⑨废书:放下书 。废:放下。

⑩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⑩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译文】: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不停,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心里高兴,偷看了管宁的脸色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 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寓意】:

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读书,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才能学有所成。但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更好。

管宁割席文言文翻译 篇2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误区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词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作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作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

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面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意才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应在数词“两”后面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应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作增添,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经常”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管宁割席文言文翻译 篇3

六、文言文翻译的破解

第二节

准确翻译虚词

题组一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解析 C项为代词,你;A、B、D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答案 C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操?大王来何.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C.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能及君也?徐公何.D. 何以战?.

解析 C.均为代词,什么原因。A.动词,呵问;代词,什么原因。B.代词,什么;副词,多么。D.副词,怎么;代词,什么。答案 C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

如遗世独立。飘飘乎.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欲食乎?儿寒乎.D. 技盍至此乎?.

解析 A.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 B.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呢。C.形容词词尾,助词,„„的样子;相当于介词“于”。D项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吗。答案 C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入。度我至军中,公乃.A.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反不能及。今其智乃.B.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出。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D.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解析 A.均为副词,表顺承,就、才。B.表出乎意料,竟然;副词,确认判断,是、就是。C.副词,是、就是;第二人称代词。D.表顺承,就、才;副词,确认判断,是。答案 A 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D.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解析 C.均为副词,分别表婉商、期望语气。A.指示代词,其中;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B.人称代词,他;活用为第一人称。D.指示代词,那;音节助词,不译。答案 C 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示赵弱且怯也。.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B.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若属皆且为所虏。

.D.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解析 A项为连词,表并列,又。B.副词,暂且,姑且;副词,将。C.连词,表让步,尚且,还;副词,将。D.连词,表并列,又;副词,将。答案 A 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若毒之乎?„„更若役,复若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解析 C.动词,像,如;表假设,如果。A.均为代词,你、你们。B.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均为代词,你。答案 C 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某所,而母立于兹。.若属且皆为所虏。.D.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解析 C.名词,处所;介词,与“为”一起表被动。其余为助词,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答案 C 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解析 A.表凭借,用来„„的方法;其余表原因,„„的原因。答案 A 10.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公为我献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D.我为鱼肉,何辞为?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解析 D.均为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A.表被动,被;介词,为了。B.动词,形成;介词,给;C.介词,替;动词,作为。答案 D

题组二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B.且焉置土石? .万钟于我何加焉!.C.犹且从师而问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或师焉,或不焉。.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解析 A.均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代词,哪里;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呢。C.代词,之;句末语气词,表肯定。D.句中语气助词,表提顿;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地。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汤之问棘也是已。

.C.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 D.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助词,表肯定和感叹语气。A.均为助词,表判断。B.均为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C.均为助词,用于句末,表感叹、肯定。答案 D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而吾以捕蛇独存。.不赂者以赂者丧。.B.皆以美于徐公。.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樊哙侧其盾以撞。.D.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解析 B项为动词,认为;介词,把。A.项均为介词,因。C.均为连词,表修饰。D.项均为介词,表时间,在。答案 B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变法者因时而化。.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B.因利乘便。.于今无会因。.C.蒙故业,因遗策。.因拔所佩刀断一指。.D.不如因而厚遇之。.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解析 D项为介词,趁此、趁机。A.介词,依据;介词,因。B.介词,表凭借,依据;名词,机会。C.动词,继承;连词,于是。答案 D 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燕王欲结于君。.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良曰:“长于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D.君幸于赵王。.不求闻达于诸侯。.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解析 D.介词,表被动;介词,在。A.均为介词,跟、同。B.均为介词,表比较,比。C.均为介词,对于。答案 D 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B.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D.则与一生彘肩。.无乃尔是过与?

.解析 C.介词,跟、同,有比较义。A.介词,跟、同;连词,和。B.介词,替;动词,给。D.动词,给;助词,同“欤”,表疑问或反诘语气。答案 C 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非死则徙尔。.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解析 C项前者为连词,表转折,却;后者为副词,表判断。A均为连词,表承接;B均为连词,表假设; D项均为连词,表选择。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答案 C 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B.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C.言之,貌若甚戚者。.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D.客有吹洞箫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 D.均为助词,前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是判断的标志,用在主语后,表提顿;A.均为助词,„„的(人、东西、事情);B.均为助词,前者表提顿,后者置于数词后面,无义;C.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答案 D 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B.之二虫又何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D.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解析 B.均为指示代词,这、此。A.动词,到;人称代词,我。C.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在否定句中,前置。D.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答案 B

文言文翻译 篇4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这就有了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这就有了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才功绩永存。

知人者智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的。

《论语》八则

孟武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道:“做爹娘的只为孝子的疾病忧愁。”

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孔子说:“正人君子看重情谊,而小人看重自己的利益。”

孔子说:“上等人的日子过得舒坦自在,开朗宽广;下等人的日子过得非常局促艰难,心里充满了忧愁。”

毛遂自荐

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今日(有)几年了?”毛遂说:“(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如今,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最终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反复)说明“合纵”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到太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毛遂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平庸无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过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就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

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

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

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

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圯上敬履

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取上来!”张良非

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大,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挺着身子跪着给他穿上鞋。老人伸

出脚穿上鞋,大笑然后离开。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

来,(对张良)说:“可以把本事传给(你)这个年轻人。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

于是张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

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怎么能(这样)呢?”又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说完

就)离开了。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

又比老人)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离开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

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册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

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

(说完)就离开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异,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胸中之竹

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爽的秋天,早晨常起来欣赏竹子。这时,白茫茫的烟雾、太阳的影子、露水的白气,都在疏枝与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兴

致。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了作画用的纸,趁着高兴落笔作画,尽情的挥毫,迅即呵成了一幅图画。这时,笔下所

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总而言之,立意要在下笔之先决定,这是不变的法则;而情趣却在技法之外,这是随机的灵感。唯独画画是这样的吗?

鲧禹治水

大水漫上天际,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违抗了天帝的命令。天帝让祝融在羽山近

郊杀死鲧。鲧的部落里分出了禹氏族,天帝就命令禹率部下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

禹采用疏导法来治水,平定水患。鲧禹父子都是善良、冒着危险拯救百姓的英雄。

骂鸭

西边的一个县白家庄里有某个居民,偷了邻居的鸭煮来吃。到了夜里,觉得全身的皮肤刺痒

难耐。等到天亮一看,原来浑身长出了毛茸茸的鸭毛,碰到就疼。这个人吓坏了,可是这种

怪病找不到医生可以医治。有一天夜里,他做了梦,梦中有个人告诉他:“你的病是老天爷

给你的惩罚,需要让失主痛骂你一顿,鸭毛才会脱落。”可是邻居老人一向宽厚,平常损失

东西,从不表现于声色。于是,这个偷鸭的人就欺骗老人说:“您的鸭是被一个人偷走,因

为他最怕人骂,您骂他一顿,也可警告他以后不可再偷。” 结果,老人笑着说:“谁有闲气

去骂那些恶人呢?”最终没有骂,这个人感到更加难堪,只好把实情告诉邻居老人。于是,老人才痛骂了他一顿,这个人的病很快好了。

卧酒成章

李白喜欢喝酒,每天和一班酒徒醉倒在酒家里。唐玄宗谱了曲子,想做一篇乐府新词,多次

宣召李白,李白已经醉倒在酒家里了。把李召进宫殿,用水洒面将李白唤醒,李白拿了笔,倾刻间就写了十来章,玄宗很喜欢。于是李白常常大殿上沉醉,伸足让当时得势太监高力士

为他脱鞋子,因此被免去职务。于是从此浪迹江湖,每日沉迷于饮酒。

巢谷传

绍圣年初,我(苏辙)因为获罪被贬职到筠州,然后从筠州调到雷州,再调到循州。我兄长

子瞻(苏轼)也从惠州调到昌化,士大夫们都忌讳和我们兄弟来往了,亲戚朋友也不再联络

了。只有巢谷慷慨激昂的样子,在眉山公开说要走着去寻访我们兄弟俩。听见的人都笑他痴

狂。元符二年正月,他从梅州送来一封信说:“我步行万里来见你,自己没有意料到还能保

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不用十天一定能相见,即使死也没有遗憾了。”我惊喜地说:“这不

是当代人,而是品德高尚的古人啊!”相见之后,握手相对而哭,不久说了往日的经历,说

了一个多月也不觉得满足。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身体瘦弱多病,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元修了。他还打算到海南看子瞻,我哀怜他年老而且多病,阻止他说:“你的心意是好的,但是从这里到儋州那里数千里,还要过海,不是老人能办到的事。”他说:“我自认为还

不会马上死,你别阻止我。”我挽留他,没能够(留住巢谷)。看巢谷的包里,没有几千钱了,我当时穷困,还是勉强资助送他走了。船到了新会,有个南蛮差役偷了他的包逃跑,在新州

被抓获,巢谷跟着他到了新州,就病死了。我听说之后,痛哭失声,埋怨他没听我的话,然

而也对他不听我的话去实现他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奇。

捕蛇者说

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那么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如)从前我不做捕蛇这件事,那我的生

活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家里收入的都拿出来(交租税)(仍然不够),(只好)哭喊着辗转迁徙,又饥又渴,劳累地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

酷暑,呼吸带毒气,(一个接一个死去),死人的尸体一具压着一具。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

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

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逃荒

去了。可是我凭借捕蛇这件事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

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岁月。一年当中冒着死亡的威胁只有两次,其余的日子就可以快快乐乐地度过。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

使死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

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同情他。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

这句话,但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

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来考察民情的人

得到它。

登泰山记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积雪扑

打着脸。日观亭东面从脚下都弥漫着云雾,隐约看见云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

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

子。

头鸣

古时候,有个秀才参加考试。入场的时候,他把早已捉在手里的蝉放到自己的帽子里。考试的时候,这只蝉就不住声地叫起来。和这个秀才坐在一起的考生,听到蝉鸣,便忍不住笑出

声来。因为在考场内笑是犯规的,于是考官把这个考生叫出去,问他为什么要笑。他说:“我听见同坐的那位秀才头巾内发出叫声,忍俊不禁,笑了。”主考官又把那个秀才叫来,非常

生气,秀大声的回答道:“我来考试之前,父亲让我把一只蝉放进帽子里,(蝉)在里面爬跳的很难受,我认为这是父亲的命令,我怎么敢违抗?”主考官问为什么要把蝉放在帽子里,秀才回答:“取头名(鸣)之意。”

周处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

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

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

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

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结果

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

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

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

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

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纯孝之报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浅平铁锅底下的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

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烧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带给母亲吃。后来遇上孙恩贼兵

在吴郡作乱,内史袁山松(时任吴国太守)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

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

纯挚孝心的报答。

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

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完了。孔

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

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用臣不疑

太祖时,郭进的官职是西山巡检,有人密报说他暗地里和河东刘继元有交往,将来有可能造反.太祖听后大怒,认为他是诬害忠良之人,下令将他绑起来交给郭进,让郭进自己处置.郭进得到他却没有杀他,对他说:“如果你能帮我攻占河东刘继元的一城一寨,我不但赦免你的死罪,并且还能赏你一个官职.”这年末,这个人果然将刘继元的一个城诱降过来了.郭进将他的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请求给他一官半职.太祖说:“你诬陷忠良,现在立功只能抵偿你的死罪,不能封官.”命令还是将这个人交给郭进.郭进再次进言:“如果皇上让我失信于人,那我以后怎么用人啊?”于是,太祖就给那人赏了一个官职.君臣之间也是应该守信的。

卖柑者言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擅长贮藏柑橘,经历一个冬夏都不腐烂。拿出来的时候,依然外表光泽鲜亮,像玉似的质地,金灿灿的色泽。柑橘放到市场上卖,售价高出十倍,人们争相购买。我买了一个,把它剖开,像有股烟尘扑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枯得像破棉絮一样。我感到奇怪,问他说:“你出售给别人的柑橘,是将要用来填满盛祭品的器具,供奉祭祀、招待宾客呢?还是要炫耀它的外表来迷惑愚笨的人和瞎子呢?干欺骗的勾当真是太过分了!

卖柑橘的人笑着说:“我的先生,您实在没有好好考虑这个问题啊。戴着高高的大帽子,腰上拖着长长带子的人,气宇轩昂的样子,好像是朝廷的栋梁之才,他们真的能够建立伊尹、皋陶的功业吗?盗贼兴起却不知道抵御,百姓陷入困苦却不知道解救,官吏狡诈却不知道禁止,法律败坏却不知道治理,白白地浪费粮仓里的粮食却不知道羞耻。坐在高堂上,骑着高头大马,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的人,谁的样子不威风令人生畏,谁不是一副显赫的样子、值得(人们)效仿的呢?又哪里不是外表像金玉、里面像破棉絮那样的呢?”

哀溺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回答说:“我腰上缠着千文钱,太重了,所以落后了。”同伴又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摇了摇头。过了一会儿,他更加疲惫了。已经游到岸上的同伴大声的向他喊叫道:“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性命都保不住了,还要钱干什么呢?”这个人又摇了摇头,结果淹死了。

我很可怜他。如果都像这样,难道不会因为巨额钱财而淹死更多的人吗?于是写下了哀溺这篇文章。

准少英迈

寇准年少的时候英武豪迈,通晓《春秋》三部传记。十九岁,考取了进士。宋太宗选取人才,会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常常会(被)免职离开。有的人让寇准增加年龄,(寇准)回答说:"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可以欺骗皇上呢?”后来考取了(进士),被授官大理评事。管理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次到征收赋税徭役的时候,(寇准)从来没有下发征收的文件,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百姓没有敢超出规定期限的。多次提升到殿中丞,担任郓州通判。(后来)被征召到学士院考核,被授予右正言,直史馆,担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为盐铁判官。正赶上(皇上)下诏召集百官议事,寇准努力诉说利益与损害,皇帝更加重视他。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曾经在宫殿里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话语不符合(皇帝的意思),皇帝生气(地)站起身来,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重新坐下,事情解决了才退下。皇上因此嘉奖他,说:“我得到寇准,(就)如

同唐太宗得到了魏征啊。”

郑板桥开仓济民

文言文翻译教学的思考 篇5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文言字词,想法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有人说,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学生在完成课外文言文练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少困难。很多学生面对文言字、词、句如同面对天书一般,实在不知所云,也无从下手。如语文期中试卷的课外文言文曾选用了“程门立雪”这一典故,大多数学生在字词释义上,考试成绩不容乐观。

文言文学习最基础的一步就是翻译,也就是能读懂文意。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应“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对于初中生而言,翻译是文言文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用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翻译,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对文言文字词翻译的思考

文言文翻译最为精要的一个方法,可以总结为“字字落实”。也就是说,要翻译一个句子先要把重点字词弄清楚。

1. 传统积累法

积累文言字词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一个方法,犹如我们学英语首先要记单词一样。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字词。如在初一时,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一些字词:走(跑)、去(离开)、尝(曾经)、是(这、这样)、既(已经)、期(约定)……除了积累这些单音节词以外,我们还可以积累一些词语或短语。如:与其……孰若……(与其……不如……),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以……故……(因为……所以……)。当然,在具体落实到一篇文言文时,还必须观照上下文语境,联系平时学习的积累。总之,要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平时积累这一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2. 组词法

其实,在文言文教学中,用组词法去释义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即把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如《童趣》中“故时有物外之趣”一句,“时”可以组词为:按时、时常、时间……然后从中挑选一个最为合理的放到句子翻译中去,这样我们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句子翻译。但运用这一方法,需注意的是要选择最适合句意的一个词语,否则将前功尽弃。

3. 词类活用法

我们在翻译文言语句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即从表面上看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的意义似乎区别不大,但一旦译成现代汉语,放到句子中就不是很通了。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中的“雨”等。因此,在释这些词语的义时,我们必须要活用。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某些类型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而具有新的语法功能,离开了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这种性质和功能。如“异”原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对……感到奇怪”或“以……为异”,“水”原为名词,现活用为动词,意为“游泳”。这些字词活用后再放进原句,句子马上就变得通顺了。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上,我总会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这一类词汇,培养学生对该类词汇的敏感性。多想想词类活用,这样或许在翻译时会轻松不少。

二、对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思考

文言文翻译的另一个方法,可以总结为“句句清楚”。一般说来,一个句子中如果已经能够准确无误地释义某几个词语,就可以将整个句子翻译出来。但是,另有以下几点需注意。

1. 连词成句需注意增减

译文必须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为了达到翻译时“达”和“雅”的要求,有时还需要增加或删减一些词语,当然这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例如,陈寿的《隆中对》中有一句:“先主曰:‘君与俱来。’”在翻译“君与俱来”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原句上加“之”,可以将整句话翻译成:“你和他一起来。”只有增加了这个字,句子翻译起来才完整。

2. 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

翻译文言文时,还需了解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比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把字句等。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关注并了解这些特殊的句子。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文言文里的倒装这一语言现象。这时,就可以用到调整法,即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按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倒装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状语后置,在文言文里面出现频繁。如在沈复《童趣》一文中出现了好几处状语后置句: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学生倘若一眼就能看出这一句式,翻译时就能很顺利地将句子翻顺。因此,课堂上对特殊句式的练习仍需进一步强化。

3. 省略成分需适时补充

文言文翻译 篇6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郑:郑国

且:将要,

欲:将要,想要。

者:定语后置,(怎么样)的人。

先:首先,事先。

度(duó):衡量。动词,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置:动词,放,搁在。

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

坐:同“座”,座位。

至:等到。

之:动词,到……去,前往。

操:动词,拿、携带。

已:时间副词,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名词,鞋子,革履。

乃:于是(就)。

持:动词,拿,在本文中同“操”。

度(dù):名词,量好的尺码。

之: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操:携带。

及:等到。

反:通“返”,返回。

罢:结束。

遂:于是。

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

市罢:集市结束。

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课外文言文翻译 篇7

祁奚请老

晋国大夫祈奚老了,晋国的君主问他:“谁可以接替你的位置啊?”祈奚回答说:“解狐可以。”君主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祈奚)回答说:“君上问的是(谁)可以,而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因此晋国的君主举荐解狐接任。后来君主又问(祈奚):“谁可以担任国尉一职?”祈奚回答说:“午可以”。君主说:“(午)不是你儿子吗?”(祈奚)回答说:“君上问的是(谁)可以,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

这篇文章是赞扬祈奚的,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荐人唯贤,一心为国的高尚品质。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经在洛阳卖一套房子。家人们要把它卖出去,买房子的人求见,于是元方告诉他说:“这房子很好,就是没有泄水于外的处所。”买房子的人听了,立即推辞不买了。子侄们为这说了埋怨他的话,元方却说:“如果我不说的话,我就是在欺骗他。”

吴起守信

从前吴起出去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住他吃饭。老友说:“好。”吴起说:“我等待您一起吃饭。”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等待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他才和老朋友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担心自己不用讲信用。他这样守信,应该就是他能使军队信服的原因吧。想要使三军信服,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陈藩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于是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如果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派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和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发誓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不肖子有“三变”

世界上有不成才的人,他们都有三变:第一变如蝗虫,卖他家庄园的房屋(得钱)后靠它吃喝玩乐。第二变如蠹虫(书的蛀虫),卖自家的古董、书籍(得钱)后吃喝玩乐。第三变如老虎,出卖他家中的男女仆人(得钱)后吃喝玩乐。败家子,没有一个时代是没有的,都因为他们的祖先没有教他们读诗书学仁义而造成的。古人说过:“留给子孙满箱的黄金,不 如教他们一篇儒家经典著作。”这是极好的话。

陶母责子

晋朝人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官府的东西(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诫子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教 子

大司马王憎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辩在城时,是三千士卒的统领,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意,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因此,王僧辩才能成就功业.梁元爷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他若一句话说得漂亮,当爹的巴不得过往行人都晓得,一年到头都挂在嘴上;他若一件事有闪失,当爹的为他百般遮掩粉饰, 希望他悄悄改掉.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掉后,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买椟还珠

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自知之明

楚庄王要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庄王答道:“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士兵战斗力差。”庄子说:“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 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士兵战斗力弱了。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为害百姓,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就是政治混乱了。大王政治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了(看得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庄王于是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评价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因此说:“能够自我评价才称得上有智慧。”

朝三暮四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杯弓蛇影

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了。问到原因时,有人告诉说:“前些日子他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的厚意,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仿佛看见杯中有一条小蛇在晃动。心里虽然十分厌恶它,可还是喝了那杯酒。回到家里,就身得重病。”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上面还用漆画了一条蛇。乐广心想,杯中所谓的小蛇无疑是角弓的影子了。于是,他便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问道:“今天的杯中还能看到小蛇吗?”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那样。”乐广指着墙壁上的角弓,向他说明了原因,客人恍然大悟,积久难愈的重病一下子全好了。

沐猴而冠

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南文子独不喜

管宁割席文言文翻译 篇8

吴儿善泅者数百, 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腾身百变,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教材对这句话提供了诸如“吴儿善泅者数百”“披发文身”“溯迎而上 ”“鲸波万仞” “腾身百变”等注解,注释如此详尽,按理师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不会存有疑惑, 这一段文字意在表现吴儿的“善泅”。

但是, 言文融通才是文言文的教学之道。上文中“手持十幅大彩旗”一句。在教学中,师生无一例外把这句解释为“每个吴地健儿的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教师教学用书》也释义为“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如是违背常识常理的训释竟然堂而皇之地流传在课堂中, 实在荒唐之至。试想, 常人只有双手,怎能拿住十幅“大彩旗”,更何况吴儿身处“鲸波万仞”中?在汹涌的波涛中要翻腾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而彩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手持十幅大彩旗的吴儿又岂能轻易做到?文言文翻译推崇“信达雅”的标准,“信”指译文要准确,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 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三难中,“信”为根本,也是最难之事,如严复所言“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因而,在此句中“幅”是否作量词用,需要进一 步商榷与 斟酌 , 对“幅”的诠释要作一番深入探求, 我们才能破除惯性思维带来的常识错误。

考察“幅”的字形结构,我们会有如下发现:形声,从巾,畐( fú)声;从“巾”表示与布帛有关;声符“畐”训“满”,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布帛的宽度(广)与“满”有相通之处,故可以引申。《说文解字》说:“幅,布帛广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布帛广也。凡布帛广二尺二寸。其边曰幅。”在相关的典籍中“幅”作长度单位解的也不乏其例,《仪礼·士丧礼》:“半幅终幅。”其中“半幅一尺,终幅二尺”。《汉书·食货志》:“布帛二尺二寸为幅。”由此观之,“幅”的本义原指布帛的宽度, 古制一幅为二尺二寸, 后来也泛指事物的宽度, 这样的词义至今还保存在其他词语中,如宽幅、幅度、幅员、振幅、篇幅等等。

通过追溯“幅”的语义,“手持十幅大彩旗”一句正确解释当是“每个吴儿手里拿着一面十幅宽的大彩旗”或“每个吴儿手里拿着一面二十尺二十寸宽的大彩旗”。这样的解释才不违背文字的原意, 也与课文《观潮》的插图所绘人手一面大彩旗相吻合,是遵循“信”的翻译原则。

文言文翻译, 如果一味追求“字字落实”,译文就容易落入机械僵化的泥淖, 所谓只求译出,把文言变成白话,而不顾译文内容有否言不达意。如人教版教 材八年级 上册郦道 元《三峡》“ 春冬之时 ,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编者在课文中对“回清”作出的注释:“回旋的清波。”若对“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进行相应的语法结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回清”乃一动宾短语,非偏正短语,“回清”并非“回旋的清波”,而是“回旋着清波”之说。《教师教学用书》对此句的解释:“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 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雪白的激流有可能会有影子吗? 碧绿的潭水才会倒影景物的影子! 因此,这个句子有合叙的文言现象, 前后语句上存在对应关系,恰切的解释宜为:“在春、冬两个季节 , 雪白的激流回旋着清波, 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上一篇:大厂工业园区介绍下一篇:抗击疫情感想的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