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读后感作文

2024-06-14

《梁家河》读后感作文(共10篇)

《梁家河》读后感作文 篇1

最近,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理,我研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感触颇深,对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总书记回陕西考察,第一站就是梁家河。《梁家河》一书正是以此为切入,讲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近7年时间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生活工作事迹,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深切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几天来,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生动的场景、蕴含的精神力量及梁家河的巨大变迁让我深受启迪和教育。下面我结合学习情况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始终牢记党员干部要一心为民。1969年,青年习近平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来到延安梁家河村插队,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历程。习总书记下乡插队时年仅十六岁,是当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总书记在陕北延安梁家河那样一个艰苦的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切身践行着做干部一定要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的宗旨。梁家河村山高坡陡,可耕种的田地较少,而在当年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群众的最大生活来源就是农田,农田稀少就意味着农民吃不饱肚子,养活不了妻儿老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时任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其他知青与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坝,修筑梯田,打坝大部分都在冬季农闲时节,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他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4座淤地坝,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涝保收的聚宝盆。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从1973年开始,村里开始有余粮了。1974年,习近平带领大家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同时,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照明、打铁、穿衣等生产生活问题,习近平同志还带领知青和村民在村里建立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习总书记就是这样一个心向群众、为民着想,为民办事的人。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善于依靠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而不懈努力。我们在一个地方,不可能工作一辈子,在一个地方的服务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二、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做人、当干部一定要善于贴近群众,懂得感恩。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待了7年,这7年他与当地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挑粪,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书中是这样描绘习总书记离开梁家河那天的。“1975年10月7日是习近平离开梁家河的日子。前一天晚上,他和乡亲们拉话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得较晚。当他早晨推开门走出窑洞时,看到院子里、道路旁站满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来了。大家手里拿着红枣、小米,默默地站着。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当众流泪。”看到这里,我感受到了乡亲们对习总书记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到了他们的厚重情谊。习总书记无论是回到梁家河,还是见到梁家河的人,叫出来的一个个小名,说出来的一句句陕北方言,充分体现出他对大家的深厚感情。总书记关心的,也都是收入、医疗、养老等等最基本的生活情况,从中我们能看出总书记心里一直惦念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习总书记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习总书记曾经有过这样的自述:“1993年,我再回梁家河时,有的乡亲提到,当年我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带领大家开发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可是,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的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习总书记牵挂着梁家河的每一位乡亲。1993年、20习总书记曾两次回到延安看望梁家河村的村民,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还把患有腿疾的村民吕侯生接到福建,自己掏钱为其看病,他支持建设了梁家河小学和延川中学教学楼,还给经济困难的群众寄来了钱,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延安遭受了持续降雨灾害,总书记写信给村干部,说“你们在灾害中积极抢险自救,我很欣慰,让村里的乡亲们过上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希望你们真抓实干,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习总书记的话句句体现出他的群众意识。从你我做起,自觉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是幸福的源泉,不懂得感恩,就等于没有一颗善于感知幸福的心灵。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过很多好人,在困境中帮助我们,让我们心存感激,但是扪心自问又有几个做到了回报和答谢呢?说到这里也许我们都会感到很惭愧。所以,从今天做起,我们都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努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充满爱心地与人相处,收获更温暖的情感回报。

三、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有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习近平同志曾在一次自述中讲到:“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逆境最能检验人的品格。在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忍受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劳作、压抑的政治生活,面对重重压力,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如饥似渴地求知,更加积极地入团入党向党靠拢,为群众做成了许多实事、好事,成了各公社争抢的“好人才”。梁家河的艰难困苦没有压垮他,反而更好的磨砺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从中我们不难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会在新年贺词中讲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句话的逻辑起点就在梁家河。没有年轻的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带领大家实干苦干,就没有梁家河人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我们应该立足自身条件,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充分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

如今我们生逢新时代,身处大西安追赶超越的黄金发展期,我们比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有更多的理由、更好的条件不懈奋斗、干事创业。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当年“六点上山,天黑才歇”的奋斗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忘初心,扎根基层,撸起袖子加油干,做能吃苦、有担当、能干事的“五星级服务员”,在这场追赶超越的竞赛中,跑出加速度,干出好成绩。

《梁家河》读后感 篇2

《梁家河》是一本纪实文学,讲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生活阅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梁家河精神。而我心目中的“梁家河”就是如何将这种精神发扬和继承。

什么是梁家河精神?就是习总书记和其他知青在梁家河生产、劳动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念、个人品质的凝练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中国农村实现人生观转变、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而奋发努力的所有行动的总结。概括起来就是: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理想追求。

每个人的青春经历都不同,但都类同,如何把握青春?坚定信念?习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教育课。它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引发人们深思,启迪人们成长,震撼我们的心灵,洗礼我们的精神。

他的经历,虽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他的故事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我们,照亮着我们把激昂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他经历的岁月,也是我们共产党由曲折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只有经历这一段岁月,才能让经历的人,更加珍惜得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才能让后来人,以史为鉴明得失。他们那一代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奋斗史和充溢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它,可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众人口述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发扬这种精神,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我们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以习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总书记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

梁家河读后感 篇3

利用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梁家河》这本书,感受颇多,从内心上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里面很多精典的语言和实实在在的事例,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总书记卓越的领导才能、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真挚为民的情怀。正如他在接受《我是延安人》栏目专访时回忆插队岁月:“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1969年,15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先后闯过了跳蚤关、饮食观、劳动观、思想观,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修建沼气池,打水井,开铁业社、缝纫社,办扫盲班„„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梁家河迎来巨变,而这正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国家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启示我们:唯有奋斗,才能不负芳华;唯有奋斗,方可梦想成真,奋斗需有处变不惊的定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初到梁家河,巨大的生活落差及迷茫、苦闷等精神压力席卷而来,历经短时的彷徨,他便决心“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于是,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成为他汲取思想养分、丰富精神世界的方式,帮当地群众兴办实事、好事成为他提升能力素养的“大练场”。在这个小村庄里,他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

奋斗需有勤学苦练的执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北京娃”到“受苦人”,从“挣工分不如妇女”到成为“种地的好把式”,再到当地百姓夸他“好后生”、干活“不撒尖”。一系列称谓的变化,源于他“不服输”的劲头,是他勤学苦练,能力得到群众认可的有力证明。前往四川取“真经”,解决技术、土壤松软、材料运送等难题,打破“沼气过不了秦岭”的论断,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克服植被、土壤、地势等不良因素影响,说服群众一块干,修建了村里老几辈人不敢想的“淤地坝”„„

奋斗需有扎根群众的智慧。我们共产党人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习近平回忆:初到梁家河,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干活随意,老百姓对他印象不好。经过家人的教导,他带着“团结观”,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经过苦干实干,成为“陕北的孩子”,百姓口中的“好人才”。即使离开梁家河四十多年,他始终惦念着梁家河和当地的父老乡亲,多次帮助村里的老乡渡过难关。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 篇4

时过境迁,梁家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却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身处远方的我也会常常想起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想念父母为我做的菜卷以及家乡的每一个味道,这些小菜虽然简单但是却充满着浓浓的爱意,让我无时无刻都在怀念。

在梁家河的七年里,-在成长,在蜕变,他磨练了意志,升华了青春,在当时的社会,仅仅是吃饭问题都能锻炼一个人的品质。书中说到:直到自己做饭,知青们才知道把食物吃进嘴里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不易首先体现在柴火上,因为柴火不够,知青们常吃夹生饭。而且打柴本身对知青来说就是大难题,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甚至连灌木都没有,到哪里打柴呀!正如马克思曾说:“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它发出的光越灿烂。”从未干过苦力的知青们就在这次次的磨难中逐渐成长。通过梁家河这面镜子中,我看到的却是当代领袖的朴实无华以及他们坚定的意志。

回想起近些年来去农家乐时,父母常常说到不再是当年的味道了,而我们吃起玉米馍馍却是津津有味,因为我们从未感受过父母他们那辈人当年所遭受过的苦痛,在那个缺席少粮的年代,由于没有白面,他们只能吃着糙面蒸的馍馍,时常因为温饱问题而担忧。而值得我们庆幸的是在当代社会,衣食问题不再困扰着我们,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脚踏实地的.做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争做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为校争光,为国争光。

梁家河的读后感800字 篇5

习近平总书记说“梁家河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 是,什么叫群众”,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做实事的崇高理 想信念。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勤于读书的优秀习惯,爱读书已经 成为形容习总书记的重要标签之一。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时间多么紧 迫,读书是他每天雷打不动的一件事情,并且留下了“30 里借书、30 里讨书”的生动故事。习总书记读书涉猎范围非常广,从古典名著到 现代经济、从国内文学到国外名著,丰厚的阅读量,让习总书记有了丰富的理论积累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讲话引经据典, 都是来自于他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作为青年干部, 我们要把每天读书当做吃饭一样平常的事情,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 知识,更是思想、眼界,用书籍来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钙、填补我们的 阅历之空白,为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更充分做到实践与理论 相结合。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攻坚克难、抗压担责的精神。面对群众贫穷的生活,总书记敢于担当,带领村民办合作社、建沼气、打水井, 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遇到困难,总书记从不退却, 扑下身子解决一切难题,方便了村民采购、用上了沼气。作为青年干部,对群众,我们要有担当,不怕吃苦、不怕失败,为群众做出实实在在的实事,带来真真切切的收益。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汲取一种奋斗担当的精神营养,汲取那种踏实有为服务群众的生动力。环境越是艰苦,越是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坚定一个人的志气、造就一个人的终生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 7 年知青岁月,从他成长的人生故事中,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一种内在的积极向上的力量,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一种服务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

梁家河的读后感1000字 篇6

书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梁家河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在艰苦知青岁月中的自强不息和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无论冬天下水打坝,还是建沼气池,他都身先士卒,带领大家一起干,真正做到走进群众中去,“和群众心贴着心”。梁家河的今昔对比,反映了国家的蓬勃发展和日益富强,使每一个国人油然而生一股民族自豪感。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作为公司一名普通员工,我们何尝不是身在自己的“梁家河”?面对困难,我们该如何做?迎难而上,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全面打赢扭亏增效攻坚战而努力奋斗,就是我们向习总书记学习的最好行动。

一、要坚定信念。在梁家河这样的艰苦地方一待就是七年,总书记遭受了多少挫折、面临过多少困难、承受过多大压力,但是他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读后感.带领着乡亲们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这是何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也应该坚信在公司领导的正确带领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打赢扭亏增效的攻坚战,顺利完成“创五星争A级”的年度目标。

二、要不忘初心。习总书记说过:“陕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在习总书记最困苦的时候,延安接纳了他,他的很多基本观点和基本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而梁家河就是让习近平总书记锤炼升华的那片热土。企业也是在我们青涩迷茫时接纳了我们,让我们在公司扎根,汲取养分逐渐成长,我们要感恩企业,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要加强学习。“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习总书记在艰苦的插队生活中也坚持学习,每天手不离卷,晚上也借着昏黄的灯光读书,这种执着的精神才能铸就他现在的高度。他的思想和品质,也在梁家河这个地方得到了锤炼与升华。我们青年人更应该把握人生的黄金时期,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将个人成长和公司发展完美结合,厚积薄发,实现共赢。

《梁家河》读后感作文 篇7

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近平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和注重修生养性的精神。还记得书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习近平,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另一方面,是办事原则问题。当年习近平办事坚持原则,十分耿直。有一次,队里的拖拉机需要拉到县城维修,维修时,村民梁玉忠买了3包两毛钱的烟,用于请人帮忙抬机器,回来后找报销,因为不符合队里规定,坚决不报销。不久后,梁玉忠的父亲病重,习近平自掏腰包买了3斤肉去看望。在那个一年难得吃上一次肉的年代,这件事让梁玉忠一家十分感动。

从这些日常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既重情重义,又坚持原则,让我深受教育。一是坚守原则,要储足脚跟底气;二是坚守原则,要保持满腔锐气;三是坚守原则,要频吹暖心之气;四是坚守原则,要运足丹田真气。

习近平在陕北的七年,正处于我们国家的特殊时期,黑白颠倒、美丑错乱,老百姓都在挣扎着生存。但是在这里,习近平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一部分,凭借生活的历练和满心的热烈,结合农村当时的真实情况,立足于自身实际,带领着乡亲们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在苍凉的黄土高原上,在苦难的灰烬中,酿造出属于他们的生活之蜜。

总书记的青春是一首同人民群众一起奋斗的青春之歌!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贡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做了最好的注脚。是的,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春光没有虚度,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现在我们想的最多的也正是对自我的社会“定位”问题。记得来到工作岗位的最初几年,我们就是在不断的对自己定位,寻找归属。这个时候,如若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工作岗位、职责、性质,很容易在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漩涡之中跌跌撞撞,迷失方向。

大学生《梁家河》读后感心得3篇 篇8

15级1班 汪庆怡

19世纪60年代的梁家河村,跟全中国所有普通的农村一样~村民们靠劳动吃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艰苦而宁静。1969年毛主席一声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梁家河村来了北京知青,其中有一位好后生,正是这个人让“梁家河”这三个字远近闻名~他就是习近平。

在梁家河村一待就是7年,农村的一切让他快速成长起来。他在这里与村民一起劳作,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充电,多方学习并学以致用,为梁家河修建沼气池。他带领乡亲们打连环坝,让村里有了几百亩的川水地,解决了村民吃饭喝水的困难。梁家河是的第二故乡,他将自己与梁家河融为了一体。

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人生路漫漫,弹指一挥间,留存在心底的灼人记忆,让人更加真实全面地感受到正能量的热度。“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当选第一年的国家主席对广大青年的“五四讲话”,也是自己的“青春总结”.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最好的励志教科书。必将激励无数的年轻人自强不息、激情报国。习近平的梁家河记忆。之于广大青年固然是最好的励志教科书。之于中国~其意义则远远超越“励志”.多年以后,人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品格。与领航人青年时代在“梁家河学校”锤炼而成的意志品格交相辉映。革故鼎新。体察民情; 重塑执政伦理,整饬官风;吹响改革号角,夙夜在公;永远目光坚毅。时刻笑容可掬;讲话胸有成竹,思考深邃磅礴……正给共和国打开一片更加灿烂的天空。

这片灿烂的天空,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深情描绘的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归根到底又是人民的梦。“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衞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用大白话,谈大问题“,对人民梦想感同身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此有温度的”执政宣言“,没有空洞的说教,情真意切令人怦然心动,倍感温暖。正是因为梁家河记忆刻骨铭心,对基层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和把握,知民情、体民忧、解民怨、想民愿,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中国梦激荡中华儿女的心,回望梁家河,我们更能读懂中国梦。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道理,亘古不变。从梁家河读懂中国梦,读出民心是我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百姓……“重温的梁家河记忆,帮助我们铭记中国梦的出发点。更深刻地认识到”勿忘人民“始终是执政党须臾不可忘记的立党之本,更加自觉地践行群众路线,坚决彻底转作风、扫”四风“.如果说。梁家河体现了”从群众中来“,教育实践活动则是落实”到群众中去“.人们不会忘记,顶风踏雪到太行,在村民家察看有无电灯电视电话。揭开锅盖察看吃什么,脱鞋上炕盘腿坐下,鼓励村民”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甘肃贫困地区考察时向全党发出号召:”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 曾说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如今作为,他更是牵挂共和国土地上的每一个”梁家河“.中国梦不会遗忘每个人,梁家河作证。

从梁家河读懂中国梦,读出苦干实干才能圆梦。”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当年在梁家河,经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关“的考验~带领村民冰水里打坝、建沼气池点亮穷山。多年以后,成为的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梁家河观后感_观看梁家河观后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前的实干,除了在各行各业恪尽职守、诚实劳动,当务之急是落实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以过”五关“的精神气概,敢于涉险滩,敢啃硬骨头,坚决推进改革大业才能实现中国梦。

回望梁家河,为中国梦做注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的美好愿望,解决人民反映强烈的问题,让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成真。

《梁家河》学习心得

15级3班 马娟

我们宿舍这周开展了梁家河精神学习活动,我因此也获益匪浅,感触颇深。我觉得梁家河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

梁家河,中国延安一个贫困而偏远的小山村,因习近平同志曾经在那里生活、生产、劳动七年而成为了”梁家河故事“的发祥地。

梁家河七年的生活阅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梁家河精神。这些精神应该成为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成为普通共产党员学习工作的动力,成为广大青少年服务国家、熟悉和了解中国社会的学习资源。

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他全身心融入梁家河全体村民中,与全村人民生活在一起,生产在一起,水乳交融。他始终把人民装在心中,热爱人民成为他一生追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庄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他的心目中,人民重于一切,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最为伟大。”

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即将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我觉得人民教师也需要有人民情怀,总书记的经历和梁家河精神告诉我,人民教师应心怀人民,心怀教育,热爱教育。工作后,就应全身心投入学前儿童教育事业中去,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他有无比坚定的党性信仰,在梁家河实现了从普通知识青年到共产党员的身份转换。习近平同志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的原因,都未获批准。在梁家河,习近平表现突出,为村里的乡亲们“出了不少点子”,办了不少好事,与乡亲们早已打成一片。然而,当习近平向组织递上《入党申请书》的时候,组织以他“成分不好”、父亲还在接受批斗为由,把他的申请书退了回来。后来,习近平再次递上《入党申请书》,这次,他的入党问题被提到了县委常委会上。1974年1月,组织终于批准他入了党。

党性信仰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根基。虽然我现在是一名共青团员,但是我也一心想着早日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会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会提高我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努力变得更优秀有能力有资格加入共产党的学生。而且我一直以来也严格要求自己,励志成为一个要成为有理想信仰,有道德情操,有学识知识,有仁爱之心的人。

“知识青年”是习近平同志和那一代到农村插队落户的青年人的标签,事实上他们也用自己知识改变着广大农村的落后习俗,传播着新的知识和文化。他热爱读书。来梁家河插队时,习近平同志带着一个棕箱子,里面装着一箱子书。有马列,也有数理化。他从不放松学习,对新知识的追求成为他行动的源泉。也正因此,他与当地的文学青年结成了好朋友。作家路遥就是因此和他认识的。那时,习近平同志去县城开会或办事,晚了回不去梁家河,就会找路遥长谈。他们热爱文学、热爱知识,一起谈文学、谈民生、谈理想、谈国家。话题非常广泛,充满了用知识改变世界的激情。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学生的首要任务,甚至可以说是学习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学习科学的先进的前沿的思想和文化,有助于我们自身的成长和提高。丰富自身见识,拓展眼界。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世界文化绚丽多姿。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读书声悦耳,天下事关心。尽情感受文化的魅力,做一个知识青年。

知难而进,永不妥协。梁家河生活之苦、自然环境之苦,是苦中之苦。但是习近平同志以苦为荣,无私奉献。

苦难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千金不换的财富。当经历了苦难,才会觉得生活可以如此甘甜,一帆风顺的人的生活就像死水一般平静,平淡地几乎千年一日。而经历过磨难的人就如惊涛骇浪般令人叹为观止,能吃苦说明过得有价值,幸福感也相对高些。有价值的人才能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苦难也是我们的成长路上的礼物。苦难点缀了我们的成长之路。

自强不息是贯穿在习近平同志整个生活中最可贵的品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青少年当自立自强,祖国才能更强大。因为青少年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和担当者。祖国明天的蓝图由我们来描绘。所以我们必须让自己变强大。

以上就是我个人通过对梁家河精神的学习后的收获。围绕梁家河精神所传播的梁家河故事是真实的、生动的、鲜活的,也是感人至深的。梁家河精神需要理念传播,需要内心感悟,更需要实践传播,我会践行我感悟。将感悟落实在行动上,从生活点滴做起。切切实实学习和践行梁家河精神!

学在梁家河

17级3班 贺帅

这周学校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梁家河》,梁家河,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这里有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它位于陕北高原,这里是我们的习主席的根,是他的家,更是注定了他人生过后轨迹的地方,在这里,习主席决定了自己的方向,而他也让梁家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该书讲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书中记录了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工作历程。其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每一个故事都真实动人,每一句话语 都朴实无华。特别是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激发了我苦干实干的激情,增强了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

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幼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中,与当地父老 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 心中、落在实处,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 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 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而不懈努力。习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 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 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我们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以习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总书记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 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在梁家河的几年当中习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 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形成拼搏奉献、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里,对比梁家河今昔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北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一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阳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地。

《梁家河》观后感 篇9

《梁家河》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讲述了习总书记2月13日回到梁家河,看望梁家河的乡亲们,询问乡亲们的生活状况,和乡亲们亲切交谈,拉家常,回忆过去艰苦奋斗的地方。习总书记曾四次给梁家河写信,希望乡亲们早日能过上小康生活,不管在哪里习总书记总是忘不了梁家河,忘不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忘不了乡亲们曾经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第二部分:“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讲述了习总书记办学校、带领乡亲们大坝修田、建沼气池、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第三部分:“一声声喊我小名”讲述了当年的小伙伴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第四部分:“我们走在阳光路上”梁家河经过40多年的发展,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为大家展现了梁家河翻天覆地、日升月异的巨大变化,如今的梁家河,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在新征程中破浪起航,驶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彼岸。

通过学习《梁家河》从习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努力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滚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时时处处事事向核心看齐,在情感上忠诚拥戴核心,在政治上坚定维护核心,在行动上自觉紧跟核心。

美丽的唐家河班作文 篇10

被誉为“四川奇葩”、“大自然博物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唐家河,位于广元青川县和甘肃文县交界处,面积60万亩,最高海拔3846米,最低也有1500米。在崇山峻岭之中流淌着四条河,上百条溪沟。那里风光绮丽,珍奇遍布,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和植物的王国。

今年暑假,我有幸跟随妈妈和她的同事们一起到唐家河游玩。

进入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家河自然博物馆。它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为景区增添了无限风采。在博物馆里,陈列着唐家河生活的所有动植物的仿真标本。看完这些活化石,我们激动不已,迫不及待地想进山中一探究竟。

刚进景区大门,我们便听到了鸟儿们奏响的乐曲,大家不觉陶醉其中,仿佛到了鸟儿的天堂,便跟着鸟儿一起前行。当我们来到山脚下时,层层山峦和溪水河流映入眼帘:翠绿的树,唱歌的鸟,青青的草和阵阵花香让人心旷神怡。

我们沿着蜿蜒的公路前行,途经白果坪保护站和紫荆花谷,便到了摩天岭保护站。在那儿小憩片刻后,便朝山顶进发。通往摩天岭的路顺着山涧峡谷而上,涧内流水淙淙。从山上流下的泉水冲击着形态各异的岩石,“叮叮咚咚”,仿佛在弹奏交响乐。峡谷中的瀑布更是聚落成群、姿态万千。特别是美丽的碧云潭,那流泉飞瀑让人忘却烦恼;清澈见底的泉水吸引得我们脱鞋下水嬉戏、照相。在峡谷中,随处都能见到奇形怪状的石钟乳,放眼望去,它们有的展翅欲飞,有的慢慢爬行……

“太美了!”有人喊了起来。我们举目四望:小鸟在天上飞,蜥蜴在地上爬,两侧群山层峦叠翠、伟岸迤逦。在山坡和路旁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五彩斑斓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仿佛在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成片的箭竹青翠欲滴,那可是熊猫的最爱哦!

忽然,山坡上出现了两只金丝猴,它们倒挂在树枝上荡秋千,在阳光的照射下,金色的皮毛闪闪发光,我们连忙举起相机,留下这美丽的瞬间。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爬上了摩天岭,“摩天岭”三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面杏黄的大旗在城楼上迎风飘扬。

站在山顶远眺,碧波万里,松涛阵阵。美滋滋地吃着竹叶的大熊猫,悠闲散步的牛角羚,山路上络绎不绝的游客,与这灵山秀水相映成趣,真是人在画中游啊!

上一篇:你明知道我不会饿着自己的经典散文下一篇:1走进科学课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