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制度

2025-01-12

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制度(共16篇)

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制度 篇1

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制度

为增强医务人员疫情报告责任意识,切实做好传染病疫报工作,杜绝疫情漏登、漏报和迟报现象发生,进一步提高我院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我院《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制度》如下。

1、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是及时掌握院内传染病疫报工作动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加以改进的有效措施,因此需要精心组织、各科室密切配合,切实事做好自查工作。

2、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工作每月进行一次,由医院 “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

3、自查对象:本院的门诊部、住院部、检验科、影像科、婚检科等所有可能接诊传染病的科室均为自查对象。

4、自查内容:门诊部、住院部、影像科、检验科各科室的诊疗工作日志、出入院登记本、传染病专用登记本所登记的项目是否齐全、规范;有否漏项、缺项、漏登、漏报、迟报等现象;登记的诊疗人数,传染病人数,已报传染病人数,漏报、迟报人数等数据进行登记统计。

5、做好自查记录。对每次自查的时间、科室、存在问题、参加自查人员等内容都要进行记录,相关科室的当事医生要在自查记录表上签名,以示负责和认可。

6、自查中发现存在问题要立即反馈给相关科室领导,并提出整改意见,各科室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落实整改措施。

7、防保科负责自查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自查结束要及时进行统计汇总、写出自查总结报告,对疫报工作做得好的科室给予肯定;对存在疫情迟报、漏报的科室进行通报批平,并对迟报、漏报当事人落实奖惩措施,以促进当事人今后重视疫情报告工作。

贵港市覃塘区人民医院 二〇一三年一月十三日

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制度 篇2

1 重视法治教育

1.1 定期进行健康教育, 大力推进《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力度, 以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掌握此类疾病的相关防护知识。

1.2 在医护人员工作中, 对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

的法律意识, 提高执法意识, 加强防范意识, 明确责任, 严格执行医疗管理系统的工作, 操作程序, 以防止传染性疾病, 医源性感染, 医院感染, 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1.3 对新分配的医务人员要组织学习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规范学习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的规范法, 并定期向临床检查评估。

2 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制度

2.1 传染病科医师或经治医师对于接诊和治疗的患者, 发现为法定

甲、乙、丙类传染性疾病, 必须按照国务院相关卫生部门的规定, 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在规定的时间限制内上报疫情。对发现的传染病患者登记姓名、单位、具体住址 (农村具体落实到村、组;城市落实到单元、门牌) 、联系电话, 填写报告卡送到防疫站。当发现大面积食物中毒的病例, 首诊医师需迅速逐级汇报, 在同一时间收集第一手资料, 并提供诊断参考。其他部门如化验室, 放射科和其他医疗部门, 发现检查结果为阳性, 需要在其化验单、照片单上加盖“关注疫情报告”印章, 再交于临床医师。并在本科室落实登记。对于遗漏, 隐瞒, 伪造疫情的情况, 一经发现, 应从重处罚, 造成严重后果, 在对相应的行政处罚, 情节严重,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2]。

2.2 传染病管理制度

基层医院应该明确规定全院的传染病管理,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第34条规定, 设定专门的传染病疫情管理员, 其职责范围为对传染病的监督环节、监测环节、登记检查、上报情况等以及漏报调查等工作。

2.3 消毒隔离制度

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建立并严格执行了门诊的随时消毒制度、病房的随时及终末消毒制度、血源管理规定、污水和污物处理制度, 多年来坚持卫生学监测、院内感染监测和传染病监控, 使传染病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2.4 加强和落实肠道门诊的具体工作

通过在医院门诊设立专门的肠道疾病门诊, 同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 采取专门坐诊, 按照要求给予配套的设施。对甲类传染病重点监测, 做到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报告、早期隔离、及时治疗。

3 加强领导和检查督导, 有效控制疫情的漏报

3.1 定期组织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重点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

传染病防治法》和《实施办法》, 同时, 为掌握相关人员的掌握情况, 采取笔试, 不仅可以提高相关人员的重视程度, 同时使其真正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集体的工作中, 能够认真对待[3]。

3.2 应对临床各科及医技科室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督导工作, 每月检查

一次, 检查内容:病区传染病登记、各科门诊日记、传染病门诊就诊登记、检验科、放射科传染病阳性报告登记。发现未报告的, 除追究责任外, 及时给予补报。基层医院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和监管办法, 强化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监控报告重要性的认识, 基本杜绝了瞒报、漏报等情况。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控,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3 疫情管理员应该充分实施其职权, 对相关临床和辅助科室进行检

查督导工作,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病区传染病登记、各科门诊日记、传染病门诊就诊登记、检验科、放射科传染病阳性报告登记。及时发现错、漏报的情况, 通过多年切实有效的工作和监管办法, 强化了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监控报告重要性的认识, 基本杜绝了瞒报、漏报等情况。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控,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摘要:目的 抓好基层医院传染病规范化管理, 预防和控制疫情漏报。方法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的规定, 以法律形式强化对传染病的监管, 提高各科室防治传染病的意识。采取督导与核查相结合的办法。结果 通过强化医院传染病规范化管理, 健全了传染病报告制度, 改善了疫情漏报情况, 完善了医院环境和更新消毒设施, 规范了传染病疫情上报程序, 提高了传染病防治水平。结论 强化对传染病的管理, 提高防治水平, 是预防传染病发生、传播的有效手段, 有利于传染病资料的有序管理, 做到一目了然, 在很大程度上, 有效避免了管理的混乱, 责任落实不到个人, 大大降低了错报、漏报、瞒报的发生。

关键词:基层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

参考文献

[1]韩永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6, 26 (6) :20-22.

[2]刘军, 袁德印, 路开顺等.医疗机构内部传染病报告卡流程分析[J].疾病监测, 2007, 22 (10) :699-701.

浅谈如何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 篇3

2004年1月1日以来,我国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已长达7年多,国家针对传染病防治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疫情网报体系保证了各医疗机构在发现传染病时通过大疫情网报系统第一时间上报,极大地提高了疾控部门对疫情的发现率和疫情处置的及时率。但是,目前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仍存在及时性和准确性等众多问题,这值得我们疾控专业人员思考,如何提高和规范传染病疫情网报工作,下面浅谈一下,仅供同行参考。

1建立健全疫情网报组织机构,细化分工与明确责任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任何事情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疫情网报同样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责任分工,明确到人。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需明确管理人和责任人,国家规定此项工作疾控部门需要有专人且不少于两人负责医疗机构的网报审核与订正,每天不少于4次进行大疫情网的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向网报单位反馈,督促其订正或删除,第一时间减少网报卡片的逻辑错误,保证卡片的完整率和准确率。

2培训考核制度化,普及网报知识知晓率

培训作为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对疫情网报工作也同样适用,每一年所有医疗机构均需由疾控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举办一期疫情网报专业知识培训,且进行培训后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直到合格为止,医务人员参加培训后须对本单位新进人员和其他人员举办疫情网报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网报知识的知晓率。

3疫情网报制度张贴化,强化报告意识

疫情网报制度作为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一种规范,疾控部门须按照网报要求制定出统一的疫情报告制度,下发至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求其统一张贴至接诊或检验传染病的相关科室,供其提示与警示作用,同时要求各医疗机构与传染病疫情相关的科室必须配备传染病登记本、疫情卡片与门诊日志,以便登记核查。

4完善奖惩制度,保障网报开展

各级医疗机构临床首诊医生和网报专业人员经过培训后,应该严格按照制度报告疫情,医疗机构应该对积极准确报告的医生给予奖励,惩罚漏报错报或不及时报告的医生或网报人员。网报工作不同其他的业务部门工作,每年中的节假日、周末、月末都需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报卡和审卡,尤其是月末、年末的最后一天审卡人员须守大疫情网到24点后,这就需要单位对网报工作做得较好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同时,对网报工作不力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通过奖励、补助和惩罚工作,保证网报工作的顺利开展。

5加强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大通报力度,督促整改

疾控部门作为网报单位的业务指导部门,须对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网报工作进行检查指导,采取日常检查和年终漏报调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各医疗机构在网报中所存在的问题,对检查情况进行及时反馈至各单位和辖区卫生行政部门、辖区卫生监督所,从而要求其在第一时间进行改正,并要求实行院内通报制。

6各级疾控加强审核,及时了解辖区网报动态

大疫情网作为疫情网络报告的唯一途径,其传染病报告卡所规定的内容均能够反应网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重卡率,这一指标也是各级网报单位考核的质量指标,负责网报管理的疾控专业人员须不定期和定期对网报的卡片导出进行分析整理,且每天进行查重,发现重卡经判定及时删除,对导出的卡片存在逻辑错误的、不准确的、不完整的,审卡人员在第一时间对网报单位进行核实,要求其进行订正,对辖区网报的质量及时进行分析并反馈给辖区医疗机构。

7开展漏报调查、全面了解网报质量

疫情漏报作为全面反映医疗机构的网报质量,其调查内容之多、覆盖范围之广为网报质量的重要途径,疾控部门须严格按照《疫情网报漏报调查方案》开展漏报调查工作,将漏报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为来年的网报工作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从而极大地提高网报质量。

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制度 篇4

为了加强我镇传染病疫情管理,杜绝漏报、迟报现象发生,制订本制度。

1、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由“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防保组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日常督导检查工作。

2、门诊医生要认真填写门诊日志,住院部要填写出入院登记,当发 现传染病时,在抢救处置患者的同时应及时、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 卡”。

3、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时,要 立即电话报告防保组。

4、疫情管理人员每 1 日到门诊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将传染病登记 在传染病登记本上。

5、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汇总定期报院领导小组。并负责检查传染病报告落实情况,对发 现漏报者必须上报医院,根据规定给予处罚。

6、疫情管理人员应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

7、院领导小组每季组织有关人员对院内和辖区内卫生室进行传染病 漏报情况检查,配合市疾控中心进行漏报抽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通 报。

传染病报告及疫情报告制度 篇5

传染病报告及疫情报告制度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认真学习2004年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必须人人重视,加强预防。

二、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要了解主要以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非典、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狂犬病、乙脑、细菌性痢疾、肺结核、流脑、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

丙类: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

三、防治管理组织和任务

1、组织领导:分管副校长为组织领导,政教处配合、校卫生室负责具体工作。

2、工作任务

(1)严把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做到五早: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四、严格疫情报告:

1、发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应当立即报告校卫生室或卫生主管人员,由校卫生室或卫生主管人员统计后报告校领导,最后经确认和领导审批后由学校报告员上级教育主管单位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发现丙类传染病应及时报告校卫生室,由校卫生室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报告顺序:学生→班主任→校卫生室或卫生工作人员→校领导→镇防保科和镇教委→区教委体卫科和区疾控中心。

五、凡患有传染病的学生经隔离治愈后,必须有医院证明方可上课,教职工亦同。

东莞市茶山誉华学校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篇6

1、医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医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

甲类传染病 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 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包括人流感H7N9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 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括人流感H1N1禽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看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5、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就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

6、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病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并填报病报告卡。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簿,对本科所有入院传染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实验室应根据化验结果,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疫情报告。

7、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 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8、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黑色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

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制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自延安市统计局。

1.2 方法

用Excel软件对疫情数据进行整理、统计,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5—2010年延安市报告法定传染病26种,新增2种(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发病数40 619例,死亡34例,年均发病率为315.45/10万,死亡率0.26/10万,病死率为0.08%。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17种34 348例,年均发病率为266.75/10万;丙类传染病9种6271例,年均发病率为48.70/10万。6年中发病趋势起伏不定,2005—2007年呈下降势态,2007—2010年呈上升趋势,乙类传染病2005年发病率最高(313.95/10万),丙类传染病2006年发病率较高(67.60/10万),死亡率、病死率2005年最高,分别是0.76/10万、0.20%。见表1。

2.2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2005—2010年延安市主要传染病依次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流行性腮腺炎、梅毒等。病毒性肝炎、梅毒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010年与2005年相比分别上升56.18%、82.67%;痢疾、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呈下降势态,2010年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82.94%、90.25%;肺结核2008—2010年呈上升趋势。见表2。

2.3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2005—2010年报告法定传染病以呼吸道传染病为多,占39.59%;主要是肺结核和流行性腮腺炎。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36.44%,呈逐年上升势态,以乙型肝炎、梅毒、淋病为主。肠道传染病占22.41%,以痢疾、手足口病为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占1.40%,以布病为主。见表3。

2.4 流行特征

2.4.1 时间分布

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以3—8月份报告发病数相对较高,占报告发病总数的60.28%,3—5月份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增多,6—8月痢疾等肠道传染病较多。

2.4.2 地区分布

全市各县区年均发病率在565.87/10万~190.29/10万之间,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黄龙县(565.87/10万)、宝塔区(474.08/10万)、吴起县(421.33/10万)。

2.4.3 人群分布

2005—2010年各年龄人群均有发病,20~24岁发病数最多,15~54岁发病数较高,占报告发病总数的58.52%。男女性别比1.55∶1。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为多,分别占发病总数45.99%、16.25%;其次为散居儿童,占7.52%。

3 讨论

2005—2010年延安市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起伏不定,2005—2007年呈下降趋势,2007—2010年又呈上升趋势。6年来威胁延安市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流行性腮腺炎、梅毒等。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梅毒、淋病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表明延安市传染病防治工作不容乐观,仍要进一步加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各种疾病的检出率不断提高,是传染病发病增加的一个原因[1]。病毒性肝炎以乙型肝炎为主,其发病率的升高与实验室检测技术的提高和发现病例数增加有关;也与市区流动人口增多及与传播途径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有关。肺结核发病主要以农民居多,以15岁以上人群发病为主,这与以前农村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工作未落实等因素有关;发病率居高不下与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实施提高了肺结核的发现率有关,也与人群流动性增大,耐药菌株的增加有关[2]。梅毒、淋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与人员流动性大、高危人群增多、血清学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等因素有关;以农民、家务及待业人群为主,这与文化程度较低,性病防治知识匮乏和普及教育较少有关。

从时间分布看,3—5月呼吸道传染病增多,6—8月肠道传染病较多,对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传染病在流行季节前应加强防范。从地区分布看,黄龙县年均发病率最高,是黄龙县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多所致,吴起县发病率高是其肺结核、痢疾、流行性腮腺炎多发引起,宝塔区人口相对密集且流动性大,人口流动性大也增加了新传染病的侵入,要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提高全民防病意识。人群分布男性多于女性,以农民、青壮年发病为主,该群体活动频繁,流动性大,增加了受感染的机会。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是延安市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提高农民、青壮年人群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覆盖率,加强血液制品和医院消毒管理等是预防控制乙型肝炎的有效对策。肺结核的防治要加强监测,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归口管理,严格执行规范用药治疗,在提高发现率的同时要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梅毒、淋病的防治要加强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2008年新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的手足口病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延安市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应加强呼吸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以及新发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姚志强,杨朝霞,冯玉娟,等.2000—2009年嘉峪关市传染病疫情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0,26(22):641-643.

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制度 篇8

卫生部公布2006年9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卫生部公布了2006年9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全国(不含港澳台)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354646例,死亡818人。本月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余23种甲、乙类传染病均有报告。

公交车清晨禁播肛肠病类广告

北京的公交移动电视在早7点至9点之间将不再播放诸如肛肠疾病之类的广告,此举是为了避免影响此时段吃早餐乘客的食欲。

中国军事医学取得突破:B型血可转换成O型血

经过几代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先后研制出100多种药品疫苗和100多种特殊医疗救护技术,实现了B型血到O型血转换技术的重大突破。

艾滋病患者首次入医保

为保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艾滋病患者首次纳入南京市医疗保险范畴,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实行病种准入制和定点医疗机构专科就诊制,6种治艾药品列入医保目录。

卫生部发言人表示坚决反对取消中医言论和做法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谈到网上有人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活动时表示,卫生部坚决反对这样的言论和做法。

卫生部:禁吸戒毒须“以人为本”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在全国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会议上指出,禁吸戒毒工作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并要求加强对青少年的禁毒教育工作。

卫生部:牙科医生紧缺 中国至少还需7万名

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在出席世界牙盟2006年年会上表示,中国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口腔卫生方面的差距,做到1万人1名牙医,至少需要13万名牙医,而现在中国注册口腔医生只有6万人,因此还需要7万名牙科医生。

计生委:我国奖励少生政策至少再执行二三十年

来自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消息,我国实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至少要执行二三十年,不是权宜之计。和其他普惠性社会福利政策相比,奖励扶助制度更着眼于鼓励农民实行计划生育。

港澳台

香港再次将薯条产品列入致癌名单

香港消委会与食物安全中心发布的食品安全检测结果再次将麦当劳、肯德基等知名快餐店出售的薯类产品拉入“致癌名单”。这是最近一年时间中,洋快餐薯条类产品第4次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

香港采取措施遏止男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上升趋势

香港特区男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毒在香港呈上升趋势,特区政府卫生署在今年年中已开始在男同性恋社群中开展大型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安全性行为重要性的认识,大力推广男同性恋者使用安全套。

国际

世卫组织称全球每年有87.3万人自杀

世界卫生组织(WHO)称,每年约有873,000自杀,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4%,其中非洲为0.2%,而西太平洋地区则高达2.6%。年轻人自杀尤为明显。

中美医学专家破解小儿肺炎致病病毒全基因序列

以中国医学专家为组长的跨国研究小组日前宣布,他们已破解了小儿肺炎的致病病毒基因——人博卡病毒(Hboe)的全基因序列。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引发胃病的毒素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一种能引发包括食物中毒等严重胃肠道疾病的毒素。该毒素由某种大肠杆菌产生的。

英国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控制乳癌发展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研究人员发现患有乳癌的妇女体内拥有较低水平的维生素D。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控制乳癌发展。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预防前列腺、结肠和胰腺癌细胞的扩散。

美国研究称:长年进行激素治疗可能引发卵巢癌

美国拉瑟研究小组称,妇女接受无抑制雌激素治疗长达10年或以上,以及那些服用黄体酮5年或以上,有可能会导致其患卵巢癌的几率大幅增加。

德国研究显示过分素食也可能导致心血管病

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 篇9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促进传染病的疫情报告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4、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5、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12、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

6、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传染病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簿,对本科所有入院传染病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实验室应根据化验结果,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疫情报告。

7、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8、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钢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

9、本院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201

2年1月10日

永城市第五人民医院 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促进传染病的疫情报告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按照医院、科室、责任人三级管理制度落实奖惩制度。

2、全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先进科室给予300元年终奖励,科主任50元奖励。

3、根据传染病检查上报情况对工作突出的先进个人给予年终100元奖励。

4、对发现传染病未能及时填卡上报或漏报者根据情节,依据院部指定的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理:

(1)凡漏报、迟报、未造成传染病疫情播散、暴发、流行者给予50元处罚,情节严重者,造成疫情播散,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处理。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2)对工作督导不力,检查不及时造成漏报不能及时发现者,对责任科室(医务科、保健科)及责任人给予100元罚款处理。

(3)对累计漏报、迟报超过1例者,扣除责任人当月工资、资金,并通报全员,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4)全年发现传染病漏报超过5例者,扣除主管院长及医务科责任人年终奖金,并给予警告处分。

5、凡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未级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造成传染病暴发、流行且后果严重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处理。

2012年1月10日

永城市第五人民医院 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

1、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由“传染病疫情管理 领导小组”负责。

2、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时,在抢救处置患者的同时应及时、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3、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时,要立即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

4、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员每日1次到门诊部及住院部等科室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在登记本上签字。

5、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汇总定期检查结果报主管院长,必要时通报全院。

6、院领导小组组织院内自查传染病漏报外,配合市防疫站进行漏报抽查。并将检查结果报主管院长,必要时通报全院。

7、疫情管理人员应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

8、院领导小组根据各科的漏报和传染病报告卡,以及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按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置。

2012年1月10日

永城市第五人民医院 传染病法规知识培训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院科领导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

2、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两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3、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必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4、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管理条例、卫生部37号令、传染病监测信息工作指南、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工作管理技术规范等。

5、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必须接受上级疾控部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6、拒绝参加培训者按有关制度处置。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篇10

传染病疫情及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报告制度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时有效遏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要求,特制定学校传染病疫情及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一、学校疫情报告人员设置

学校要指定专人或兼职教师负责学校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收集、汇总和报告工作(学校由分管后勤工作的领导为报告人);其他教职员工、学生发现传染病疫情均有义务向疫情报告人和校长报告情况。

二、疫情报告人职责

1.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我校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实践报告工作;

2.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

3.负责检查指导全校的学生晨检及消毒工作。

三、疫情报告内容及时限

1.在同一个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当学校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烧(37.5度以上)、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1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1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四、报告方式及流程

1.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区教育局报告。

2.报告流程

一旦发生传染病事件,疫情报告人及时向校领导汇报,召集传染病应急小组成员,做好专册登记,统计人数。(患者名单、发病日期、班级分布、主要症状、目前状况、接触史等)。

报告顺序:班主任(10分钟内)→校领导(30分钟内)组织排查→疫情报告人(1小时内)→当地疾控中心和教育行政部门。

3.重大疫情由疫情报告人于1小时内上报疾控中心、教育、卫生行政部门。

五、学校疫情监测与宣传

1.学校建立学生晨检、午检因病缺课追查与登记制度。

2.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我校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3.接受教育行政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对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督、检查。

4.负责组织开展对我校全体人员及家长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制度 篇11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我县2004—2007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数据。人口资料来自县统计局。

1.2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本县2004—2007年上报的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趋势、分类构成及对主要传染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2结果

2.1发病情况

2004—2007年,全县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9种505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54.27/10万,发病率最高为2005年(371.79/10万),最低为2007年(332.71/10万),2004—2007年传染病发病率基本呈下降趋势。共报告死亡病例7例[艾滋病2例、狂犬病1例、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1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2例、新生儿破伤风(新破)1例],年均死亡率为0.49/10万,年均病死率为0.14/%。见表1。

2.2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2.2.1血源及性传播疾病

乙型肝炎(乙肝)、丙型肝炎(丙肝)、艾滋病、淋病、梅毒共报告3337例,占总发病数的66.08%,年均发病率为232.12/10万,居各类传染病首位,其中乙肝3292例,丙肝27例,艾滋病3例,淋病6例,梅毒9例,报告死亡2例为艾滋病。

2.2.2呼吸道传染病

肺结核、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流脑、风疹共报告1391例,占总发病数的27.54%,年均发病率为96.76/10万,其中肺结核1252例,麻疹61例,流行性腮腺炎56例,百日咳17例,流脑3例,风疹2例,报告死亡2例为流脑。

2.2.3肠道传染病

甲型肝炎(甲肝)、戊型肝炎(戊肝)、未分型肝炎、痢疾、伤寒副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共报告203例,为第3位,占总发病数的4.02%,年均发病率为14.12/10万,其中甲肝34例、戊肝2例、未分型肝炎22例、疾疾138例、伤寒副伤寒2例、其他感染性腹泻5例。

2.2.4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

出血热、狂犬病、布鲁菌病(布病)、乙脑共报告19例,占总发病数的0.34%,年均发病率为1.32/10万,其中出血热4例、狂犬病1例、布病8例、乙脑6例,报告死亡乙脑1例、狂犬病1例。

2.2.5其他传染病

新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共报告99例,占总发病数的1.97%,年均发病率为6.89/10万,新破1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98例,报告死亡1例为新破。各类传染病构成见表2。

2.3主要传染病发病顺位

4年间传染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是乙肝(3292例)、肺结核(1252例)、痢疾(138例)、麻疹(61例)、流行性腮腺炎(56例)。

2.4主要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2.4.1乙肝

4年间乙肝居法定传染病首位,累计发病3292例,占法定传染病总数的65.19%,占血液传染病总数的98.95%。

2.4.2肺结核

居法定传染病的第2位,累计发病1252例,占发病传染病总数的24.79%,占呼吸道传染病总数的89.94%

2.4.3痢疾

每年均有报告,年发病率最高为26.62/10万,累计发病138例,占传染病总数的2.73%,占肠道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7.98%。

2.4.4麻疹

2005—2007年报告病例累计61例,占传染病总数的1.21%,占呼吸道传染病的4.38%。

2.4.5流行性腮腺炎

2004年发病最高23例,2005年开始降低,且2005—2007年位次后移且波动不大,占传染病总数的1.29%。

3讨论

台前县2004—2007年传染病发病基本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肝)和肺结核仍是危害较大的传染病。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免疫规划管理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基本策略;同时提高成年人特别是青壮年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2],也是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必要手段。由于结核病的控制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重视,随着2005年我县全球基金、世行贷款结核控制项目的启动实施,肺结核报告发病数在一定时间内将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利用项目优势在提高结核病发现率的同时,必须提高治愈率,只有这样,结核病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痢疾每年均有报告,波动性不大,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下一步仍然要加强人民群众的饮食、饮水和个人卫生,做好“三管一灭”。麻疹从2005年以来均有病例报告且病例多为15岁以下儿童,提示下一步预防麻疹的重点是加强常规免疫,消除免疫空白[3]。流行性腮腺炎2004年排第4位,2005—2007年为第5位,提示今后在加强腮腺炎防治工作的同时,要利用2008年国家已将麻腮风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的政策,提高麻风腮疫苗接种覆盖率,降低腮腺炎的发病率。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虽维持较低水平,但2006年(2例)、2007年(6例)共有8例布病输入病例报告,8例病例均为在东北布病疫区作羊皮、毛生意的商贩感染,提示今后应加强预防布病宣传力度,利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开展对公众的布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4]。

参考文献

[1]连志浩.流行病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21.

[2]苏华瑜.湛江市1991—2000年传染病疫情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04,30(4):34.

[3]聂占普.濮阳市2001—2003年麻疹暴发疫情特征分析.疾病监测,2005,20(3):127.

传染病疫情登记和报告制度 篇12

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疫情报告规定,特制定我校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如下:

1、我校由保健老师具体负责传染病疫情登记和报告。

2、传染病疫情报告员要积极参加市教体局及卫生部门的培训,培训合格方可上岗,传染病报告未经上级领导许可,不得随意更改。

3、传染病报告员有权对校区内的班级和个人进行传染病预防、治疗实施监督,定期检查,有权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提出处罚建议。

4、传染病报告员应有传染病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做好登记项目齐全,材料完整。

5、学校要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要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上报。

6、传染病报告员必须按照法定时间进行传染病报告,不得迟报、漏报、瞒报或谎报疫情。

7、传染病报告要加强责任心,对玩忽职守、瞒报或谎报,不按时报等造成传染病传播或流行的,要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的规定,为使学校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统一、有序并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设立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

学校校长是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由分管安全卫生工作的领导兼任,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校传染病疫情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负责组织开展对全体师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负责指导全校学生的晨检工作,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状况进行巡查。

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分管安全卫生的领导应马上向校长报告,学校在第一时间内向区教育局和卫生防疫部门(或疾控中心)报告。

1、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

2、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

3、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课病因追查、登记制度

晨检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由班主任及班级卫生委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及教师有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传染病早期症状,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及时报告校长室,确保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 篇13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为了学生、职工身体健康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特制万潮中学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

一、工作原则:

1、把住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做到五早:早期预防管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二、具体做法:

1、在校所有教职员工、学生都是义务疫情报告员,有责任对发现的传染病疫情及突发事件进行报告。

2、执行晨检制度,每日早晨学生进行相关健康状况及卫生状况检查,并留有详细记录。

3、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每位教职员工、学生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时,均有权利和义务向在校疫情管理人员报告或直接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4、在学校以每个班级为单位,每个教研组、办公室为单位,在传染病流行期间,由班主任、教研组长每天定时向学校卫生领导小组报告有无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

5、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时,由学校的疫情报告人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6、对传染病人及疑似传染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7、凡患传染病的学生经隔离治愈后必须有医院证明方可上课。教师职工亦同。

8、严格疫情报告:

发现甲例传染病鼠疫、霍乱、以及疑似病人、2小时内报教育局或上级防疫部门。

发现乙例病毒性肝炎、伤寒、乙脑等传染病和疑似病人2小时内上报教育局和卫生防疫部门。

发现丙例传染病肺结核、麻风、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2小时内上报教育局和卫生防疫部门。

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制度 篇1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质量统计模块中“质量综合评价”中的数据。

1.2 方法

根据综合指数 (率) 评价传染病网络直报总体质量。综合指数 (率) = (不及时报告率+不及时审核率+重卡率+县区零缺报率) /4。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Excel电子表格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

2 结果

2.1 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情况

沈阳市2006—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网络直报100 388例, 不及时报告2808例, 报告不及时率为2.80%, 结果见表1。

2.2 传染病疫情审核不及时情况

沈阳市2006—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网络直报100 388例, 不及时审核222例, 审核不及时率为0.22%, 结果见表2。

2.3 传染病疫情重复报告情况

沈阳市2006—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网络直报100 388例, 重复报告2例, 重复报告率为0.002%, 其中2006年为0.007%, 2007年和2008年均为零。

2.4 各区、县 (市) 传染病疫情零、缺报情况

沈阳市2006—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零、缺报1次, 零、缺报率为0.19%, 其中2007年为0.26%, 2006年和2008年均为零。

2.5 各区、县 (市) 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综合评价情况

沈阳市2006—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综合质量评价指数平均为0.80%, 结果见表3。

3 讨论

沈阳市2006—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不及时率为2.80%, 低于谢忠杭等[1]、朱正平等[2]、郝福华等[3]的报道结果, 高于马祖芳等[4]的报道结果。报告不及时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主要原因是医疗机构公休日和节假日直报报卡工作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同时传染病网络直报硬件设施逐步完备。城区报告不及时率总体上低于郊区和县 (市) , 主要是因为城区大型医疗机构较多, 硬件设施配备较完善, 工作管理严格, 各项措施落实较好。

沈阳市2006—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审核不及时率为0.22%, 低于谢忠杭等[1]、朱正平等[2]、郝福华等[3]的报道结果, 高于马祖芳等[4]的报道结果。审核不及时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008年审卡不及时率为零, 主要是落实了每日早晚各审核报告卡1次, 公休日和节假日值班审卡的要求。同时2008年各区、县 (市) 及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配备了可无线上网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专用笔记本电脑, 提高了审卡的及时性。

沈阳市法定报告传染病2007、2008年连续无重卡, 主要是与各地区能够坚持每天上网进行传染病报告卡浏览、查重有关。结果低于谢忠杭等[1]、朱正平等[2]、郝福华等[3]的报道, 高于马祖芳等[4]的报道。

沈阳市只在2007年由棋盘山开发区出现过1次零、缺报, 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区划小, 医疗机构少且规模小, 接诊病人特别是传染病人少。沈阳市2006—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零、缺报率为0.19%, 高于谢忠杭等[1]的报道结果。

注: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皇姑区、铁西区为城区, 苏家屯区、东陵区、沈北新区、于洪区为郊区, 新民市为县级市, 棋盘山开发区、浑南新区为2007年成为独立区划的开发区。

注: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皇姑区、铁西区为城区, 苏家屯区、东陵区、沈北新区、于洪区为郊区, 新民市为县级市, 棋盘山开发区、浑南新区为2007年成为独立区划的开发区。

注: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皇姑区、铁西区为城区, 苏家屯区、东陵区、沈北新区、于洪区为郊区, 新民市为县级市, 棋盘山开发区、浑南新区为2007年成为独立区划的开发区。

沈阳市2006—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综合质量评价指数平均为0.80%, 低于谢忠杭等[1]的报道结果。传染病疫情信息综合质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主要是由于管理力度和不断加强、硬件配备不断完善、人员水平不断提高的原因。我们每年均举办疫情专业培训班, 及时介绍国家和省、市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 介绍先进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我们还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和相关单位的领导重视, 不断提高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硬件设施。我们每月均进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质控考核和督导检查, 并将结果以质控简报的形式上报沈阳市卫生局有关领导, 同时发送各区、县 (市) 卫生局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领导, 从而使这项工作工作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城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综合质量高于郊区、县, 主要是因为城区人员素质较高、硬件设施较完善, 管理比较严格。

尽管沈阳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综合质量不断提高, 但仍存在着不平衡性, 特别是传染病报告及时性仍需进一步加强。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督导检查, 特别是加强对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的督导检查,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要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特别是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硬件设施水平。

参考文献

[1]谢忠杭, 欧剑鸣, 黄文龙, 等.2004—2007年福建省法定传染病网络报告信息质量评价.疾病监测, 2009, 24 (2) :144-148.

[2]朱正平, 李建平, 苏晶晶.南京市2006年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2) :261-263.

[3]郝福华, 赵桂金.2006年太原市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质量评价.疾病监测, 2007, 22 (8) :562-564.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篇1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特制定疫情管理制度如下:

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

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传染病疫情或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

(三)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其做好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传染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篇16

在处理暴发疫情时,自疫情确认至解除封锁,实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传染病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危害,保障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传染病的信息报告程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把突发传染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全校师生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周围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做好因病缺课登记,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学校传染病流行应急领导小组,由梁寅峰校长任组长,负责及时处理、上报、协调与落实学校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3.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行一把手总负责,分级负责制。

4.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5.建立预警、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一)应急传染病流行小组成员及职责

1.梁寅峰校长任组长,负责学校传染病流行应急小组的全面指挥,出现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学校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2.李伏庆、张浩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学校卫生安全工作。

3.总务处负责传染病日常防治工作的管理及后勤保障。

4.校医室做好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认真晨检,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5.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配合校医做好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及传染病防治宣传。

6.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进入应急状态后,全面启动传染病流行应急预案,由校长亲自指挥。

(二)应急程序

1.一般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1、各班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各部门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听从上级行政部门及卫生部门的管理。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食堂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政教处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教导处负责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校医室负责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窗、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政教处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3、特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在二、三级疫情防控制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班主任对缺课原因,及时上报。

学校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

总务处负责对教室、活动室、食堂、图书堂、厕所等场地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4.校内疫情

一旦发生传染病流行,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传染病流行应急预案:

班主任、年级组长或在场教师要立即把事件通知学校的传染病流行应急总指挥。

校长及主管领导要立即赶到现场,统一指挥,具体联系急救中心,并在第一时间报告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等;在传染病流行事件得到控制后,要将该事件的详细情况和处理结果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校医室负责传染病流行时加强对发热症状的同学及时处理,班主任陪同校医立即将发病学生送往医院,协助医疗部门治疗,联系学生家长,安抚他们的情绪,取得家长的合作。

总务处负责安排卫生消毒相关事宜及后勤保障。

司机待命应急出车。

教导处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学校领导和教师(非密切接触者)要坚守岗位,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

突发传染病流行得到控制后,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对传染病流行反映出来的问题,要进行整改,防止事件再发生。

凡是瞒报、缓报,一经发现,就要做相应的处理;事情处理结束了,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预防教育。

传染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等法规,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完善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我校的发生和蔓延。

二、工作方针和原则

我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坚持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三、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机构和职责

(一)成立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长:唐俊琪

副组长:宫浩兴、弥曼、黄保强、熊冬梅

成员:张志坚、靳红樱、刘养润、景红军、苗建宁、任天顺、郭婷、吕忠田、耿潇潇、石明娟、曹平、南延社、陈旭华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任:张志坚

副主任:景红军

办公室设在校医院,工作人员:曹仲梅,联系电话86177590

(二)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负责对全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进行指导、协调。

2.建立健全校长-校医院-辅导员三级传染病防控责任体系,并将责任落实到人,校医院明确曹仲梅为学校疫情报告人。

3.负责对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的督促、检查、以及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

4.负责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组织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控及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相关知识的培训。

5.配合上级卫生部门做好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隔离消毒工作。

四、传染病疫情监测

(一)日常监测。各班明确疫情报告人,每日早晨了解、发现本班学生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学生中有发热、头痛、腹泻、呕吐、皮疹、黄疸、精神萎靡等症状;或疑似传染病;或症状相似的聚集性病例等,应及时告知辅导员,辅导员核实后报告校医院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二)对因病缺勤、缺课学生进行监测。辅导员应当每日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因病缺勤、缺课的学生,应及时了解其患病情况,如怀疑是传染病、食物中毒、或不明原因的疾病,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并做好记录。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隔离,以便对患者接触场所及时消毒。

(三)校内疫情管理

1.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及时通知家长并将学生送往专科医院确诊。经医疗机构确诊为传染病者,应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与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认真做好筛查。

3.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要做好消毒处理。

4.传染病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未经学校和医务人员同意,任何同学、同事不得前往探望。

5.确诊的传染性疾病患者痊愈后,需持正规二级以上医院的证明并经学校校医院检查确认后方能返校。

(四)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启动学校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1.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

2.校内出现一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等。

3.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五、学校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过程与措施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一)一般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现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1.立即启动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加强疫情的通报。

2.加强对接触人群的追踪管理,做好教室、图书室、宿舍、食堂、办公室等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工作,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3.严格执行进出入校门的管理制度。

(二)重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现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1.开展针对性地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对全体学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实行学生健康状况晨检制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3.对密切接触者,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4.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5.及时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三)特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现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1.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2.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

3.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暂停一切大型的集体活动,不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参观等。

4.对教室、实验室、宿舍、食堂、图书室、活动室、厕所等场所每天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5.学校每天公布校园疫情的防控工作情况。

重大疫情发生期间,学校要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心理,维护校园稳定。

六、传染病疫情报告

(一)在学校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并确保信息畅通。有关疫情进展情况由领导小组发布,其它部门及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准发布。

(二)严格执行报告程序。学校一旦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暴发、以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相关知情教师或部门应立即向学校值班领导报告,学校应在2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三)疫情报告如需向外发布,必须得到上级行政部门及相关单位的同意。由领导小组发布,不得主观臆测,夸大其词。

(四)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疫情。

七、善后处理

(一)重大疫情发生后,学校要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安抚工作;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疾病防治、调查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要形成详细的疫情报告,对传染病的危害程序做出评估。

(二)执行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将对在重大传染病疫情控制和医疗救治中有突出表现的班级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拒不接受工作任务,借故推诿拖延、擅离职守、临阵脱逃者,按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传染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为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的能力和水平,普及防治知识,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制定本预案。

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首先,成立学校防控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长:徐岩松

副组长:王莉

杨森

成员:赵淑英

王大

各班班主任

防控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启动本预案,具体职责为:

1.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责任制。

2.强化健康教育工作,向学生及家长做好传染病基本常识和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维护校园稳定。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可防、可控、可治,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能力,避免学校师生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绪。通过适当的形式对家长进行宣传,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流感样症状,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治疗,并及时让学校了解掌握情况。

3.建立学生因病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传染病相似症状的学生,及时带领或通知家长带领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4.切实落实措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室外活动的时间,鼓励学生多到户外进行身体锻炼,注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提高免疫能力。

5.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对校园环境的整治力度,保持学校教学和生活场所空气流通、清洁卫生、温度适宜。对餐厅、教室、走廊、厕所等重点场所要日消毒,教室等重点场所的通风工作,保证空气流通。

6.在必要的情况下及时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疾控中心、区教育局报告。

其次,做好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防控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在学校建立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班主任进行观察分析和病症排查,必要时采取进一步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传染病疫情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

1.发现传染病疫情期间,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确保信息畅通。

2.严格执行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出现疑似疫情时,学校传染病领导小组必须马上启动本校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区保健所、区教育局报告。

3.任何班级和个人都不得隐瞒、迟报、谎报或者授意向他人隐瞒、迟报、谎报疫传染病情,对有违反者将追究学校领导及当事人的责任。

最后,主动积极应对传染病疫情。

学校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做出应急响应。

(一)启动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二)学校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必要时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住校学生不得离开学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三)学校应急人员要赶赴现场,实施隔离、消毒等必要的防控措施,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发展,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

(四)发现疑似传染病疫情时,要在第一时间内利用学校临时隔离观察室进行隔离观察(一人一室),并及时与教育、卫生(疾控)部门联系,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对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必须进行隔离观察,观察期间不能参与集体活动。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做好消毒工作。

(五)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六)如果疫情加重时,学校要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疗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七)在疫情加重时,学校不得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活动和会议的时间;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应暂缓进行;暂停业余培训等教学活动。并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必要时可以报请区教育局同意,实施全面或部分停课。

上一篇:成都市小额贷款公司申报工作指引下一篇:春节手抄报文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