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人教版

2024-11-04

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人教版(通用6篇)

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1

4.3.3 余角和补角

1.如果一个角是56°,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的余角是44°

B.它的补角是44°

C.它的余角是124°      D.它的补角是124°

2.下面角的图示中,可能与30°角互补的是()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

B.互补的两角一定是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C.∠1+∠2+∠3=180°,则∠1,∠2,∠3互补

D.如果∠1与∠2互余,∠2与∠3互余,那么∠1与∠3也互余

4.如图,如果∠AOB=∠COD=90°,那么∠1=∠2,这是根据()

第4题图

A.直角都相等

B.等角的余角相等

C.同角的余角相等

D.同角的补角相等

5.若∠A=12°30′,∠B=77.5°,则∠A与∠B()

A.互为补角     B.互为余角

C.∠A>∠B     D.以上都不对

6.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第6题图

A.射线OA表示北偏东30°

B.射线OB表示西北方向

C.射线OC表示西偏南80°

D.射线OD表示南偏东70°

7.轮船航行到C处观测小岛A的方向是北偏西46°,那么从A处观测轮船C处的方向是()

A.南偏东46°     B.东偏北46°

C.东偏南46°     D.南偏东44°

8.学校、电影院、公园在平面图上分别用A,B,C表示.电影院在学校的正东方向上,公园在学校的南偏西25°的方向上,那么平面图上的∠CAB等于()

A.115°

B.155°

C.25°

D.65°

9.(1)如果∠α=40°,那么∠α的余角等于________,∠α的补角等于________,它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________;

(2)已知互余的两个角的差是20°,则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10.(1)若∠α=∠β,且∠α+∠1=180°,∠β+∠2=180°,则∠1与∠2的关系为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已知∠α=59°20′,若∠α与∠β互余,且∠β与∠γ互余,则∠γ的度数为________.

11.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多1°,求这个角.

12.点A,B,C,D,E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第12题图

A.∠AOB=130°

B.∠AOB=∠DOE

C.∠COD与∠BOE互补

D.∠AOB与∠COD互余

13.如果∠α和∠β互补,且∠α>∠β,则下列表示∠β的余角的式子:①90°-∠β;②∠α-90°;③(∠α+∠β);④(∠α-∠β).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只填序号即可)

14.如图,∠AOB=124°,OC是∠AOB的平分线,∠1与∠2互余,求∠1和∠AOD的度数.

第14题图

15.灯塔A在灯塔B的南偏西60°,A,B两灯塔相距20海里.现有一轮船C在灯塔B的正北方向,在灯塔A的北偏东30°方向.试画图确定轮船C的位置.(画图时每10海里用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

16.如图,O是直线AB上的一点,∠AOD=∠BOD=∠EOC=90°,∠BOC∶∠AOE=3∶1.(1)求∠COD的度数;

(2)图中有哪几对角互为余角?

(3)图中有哪几对角互为补角?

第16题图

17.如图甲所示,将一副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重合在点O处.

第17题图

(1)如图甲,①∠AOD和∠BOC相等吗?说明理由;

②∠AOC和∠BOD有何关系?说明理由;

(2)若将三角尺OCD绕点O旋转到如图乙的位置.①∠AOD和∠BOC相等吗?说明理由;

②∠AOC和∠BOD的以上关系还成立吗?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5.DDACB 6—8.CAA

9.(1)50° 140° 90°(2)35° 55°

10.(1)相等 等角的补角相等(2)59°20′

11.设这个角为x°,则90-x=(180-x)+1,解得x=63.答:这个角为63°.12.C

13.①②④

14.因为∠AOB=124°,OC是∠AOB的平分线,所以∠BOC=∠2=AOB=62°.因为∠1与∠2互余,所以∠1+∠2=90°,所以∠1=90°-∠2=28°.所以∠AOD=∠AOC-∠1=34°.15.略

16.(1)根据题意,得∠BOC+∠AOE=90°.因为∠BOC∶∠AOE=3∶1,所以∠BOC=×90°=67.5°.所以∠COD=90°-67.5°=22.5°.(2)∠COB与∠COD,∠COB与∠AOE,∠DOE与∠COD,∠DOE与∠AOE.(3)∠COB与∠COA,∠DOE与∠COA,∠AOE与∠EOB,∠COD与∠EOB,∠AOD与∠BOD,∠EOC与∠AOD,∠EOC与∠BOD.17.(1)①相等,理由:因为∠AOD=90°+∠BOD,∠BOC=90°+∠BOD,所以∠AOD和∠BOC相等; ②∠AOC与∠BOD是互补关系,理由:因为∠AOC+90°+∠BOD+90°=360°,所以∠AOC+∠BOD=180°,∠AOC与∠BOD是互补关系.

(2)①相等,理由:因为∠AOD=90°-∠BOD,∠BOC=90°-∠BOD,所以∠AOD和∠BOC相等; ②成立,理由:因为∠AOC=90°+90°-∠BOD,所以∠AOC+∠BOD=180°,∠AOC与∠BOD是互补关系.

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2

余角和补角, 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图形的初步知识”这一章中两个比较重要的基本概念.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角的度量和角的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数量关系和图形关系, 学习两角互余、互补的概念, 然后通过自主探索方式, 推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最终使学生能运用上述性质来解决问题.同时, 通过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的学习, 为今后证明角的相等提供一种依据和方法, 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演绎归纳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 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接触和体会演绎推理的方法和表述, 使学生能用简单的方程思想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

(3) 情感目标:通过探索互余、互补角的性质,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促进其良好数学观的养成.

三、教学重点

互余、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四、教学难点

互余、互补角的正确判断, 以及用代数方法计算角的度数.

五、课前准备

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

六、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小明和小华玩投球游戏, 游戏的规则是:将一个有弹性的小球按一定的角度投掷在地上, 若小球反弹后进入篮框则算进球.

抽象出几何模型, 如图1.

观察图1, 教师设问:图中各个角与∠1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他们的兴趣,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探索发现, 总结规律

画一画:请你画出一个平角∠AOB和一个直角∠COD, 然后分别从这两个角的顶点任意画一条射线OM和ON (如图2) , 并记∠AOM=∠1, ∠BOM=∠2, ∠CON=∠3, ∠DON=∠4.

问:在图2中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动手画图, 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在实际操作中亲自感受互补、互余的概念.

想一想:如果改变∠2和∠4的位置, 而不改变它们的大小.那么∠1与∠2的和还是180°吗?∠3与∠4的和还是90°吗?

教师听取学生的想法后, 电脑演示, 给出互补、互余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想一想, 纠正学生在画图后不自觉地形成的错误概念, 同时让学生掌握互补互余概念的本质属性.

议一议: (1) 定义中的“互为”一词如何理解? (2) 互补、互余的两角是否一定有公共顶点或公共边? (3) ∠1与∠2互补, 除用符号语言表示为∠1+∠2=180°外, 还可以用其他形式等式表示为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议一议上述问题,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

做一做: (1) 图3中给出的各个角中, 哪些互为余角?哪些互为补角? (2) 若∠1与∠2互余, ∠1+∠2=______;若∠1与∠2互补, 则∠1+∠2=_____. (3) 30°角的余角为_____, 补角为______;75°的余角为______, 补角为_____;n° (0

设计意图:根据接受性原则,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产生一定的障碍, 所以通过这些“做一做”进行巩固.同时可让学生进行抢答, 活跃课堂气氛, 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也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巩固新知识.

自主探究: (1) 若∠1与∠2互补, ∠3与∠4互补, ∠1=∠3, 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2) 若∠1与∠2互余, ∠3与∠4互余, ∠1=∠3, 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的补角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推理能力, 同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 应用拓展

如图4, ∠AOB=90°, ∠COD=∠EOD=90°, C、O、E在一条直线上, 且∠2=∠4, 请说出∠l与∠3之间的关系?并试着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本题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

4. 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存在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学习观.同时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5. 作业

(略.)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七、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进行的, 主要采用“探索发现”的教学方法, 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将直观操作和简单说理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动手画图、仔细观察、大胆猜想、交流探究, 从而得出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并充分利用教具, 通过创设具有现实性、趣味性的情境,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设计中主要采用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想一想、做一做,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构起自己的知识,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 篇3

布鲁纳说:“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也要掌握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本节课力求让学生通过起始新授课的学习,对初中几何的基本结构和研究方法有个基本了解!

1.借助理论思想――指导教学设计

范希尔几何思维理论将几何思维水平划分为五级,水平0:视觉;水平1:分析;水平2:非形式化的演绎;水平3:形式化的演绎;水平4:严密性。根据该理论对几何思维水平的界定,小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基本处于视觉和分析水平,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官获得数学概念,能按照图形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分析简单图形的性质,能够根据图形的某一性质对其分类,但是正确使用定义的能力较弱,无法建立起图形某些性质之间的联系。进入七年级,对于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的要求应该逐步达到水平2和水平3,开始认识到图形和图形之间的联系。从思想上开始理解演绎推理的方法,逐渐了解到证明的重要性,确信几何定理必须要经过演绎推理才能建立。

根据该理论,小初几何研究对象和思维差异明显,小学研究对象以单个图形为主,推理方式主要是直观合情推理,比如小学主要研究单个角的大小问题,能够通过度量法直观的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问题。初中不仅研究单个图形更侧重多个图形,推理方式主要是抽象演绎推理。

根据该理论,本节课讲互余和互补,更侧重于从抽象演绎推理的角度研究两个角的数量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利用定义、公理、定理进行演绎推理的方式,由非严谨的说理逐步向严谨的说点理过渡,这是严谨思维的一次飞跃。

2.突出概念对比――体会定义几何概念的视角

本节课之前已经有了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角的定义方式和余角、补角的定义方式有什么区别呢?对比发现,前者是从两条射线的位置关系定义的概念,而后者是从数量关系定义的概念,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体会这一点。

那么,这两种定义方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以位置关系定义的概念可以从数量上对其进行分类。而以数量关系定义的概念可以按照位置关系进行分类。比如,两个互为补角的角可以从位置角度分成邻补角和非邻补角。从一定程度上讲,定义的方式已经决定了分类的方式。即定义的内涵决定了定义的外延。

其次,本节课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和数量的不对称性,即:位置确定,数量随即确定;而数量确定,位置不一定确定。比如,互为余角的两个角,位置上是不受任何约束的。

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定义方式,也就是概念的内涵问题。也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定义方式产生的分类问题,也就是概念的外延问题。

3.性质辨析――领悟研究两个图形关系的方式

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本身不难理解,可以作为今后推理的依据。并可推广到一般情况,即如果两个角与第三个角的和为同一值,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它的另外一个价值在于给出了研究问题的一种方向,那就是借助两角与第三个角的关系确定两角的数量关系。即通过第三个量建立起两个图形的相关性。

后续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时,还会继续借助第三条截线建立两角之间的数量和位置关系, 他们共同之处在于――借助中间要素(中介角或关联线)去研究两个角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式也为今后研究其它复杂几何问题开了先河,因此本节课对今后几何的学习有方向上的引领作用。

整体上,互余和互补虽然与位置无关,但是初中讲互余和互补,又不能脱离位置关系谈互余和互补,这是平面几何的特点决定的;因此,本节课没有回避位置关系。初三和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将从数量的`角度,进一步体会互余或互补的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值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4.全面梳理公理化结构――感受公理化思想

本节课内容上没有难于理解的知识,但是背后实际上蕴含了丰富的营养。教学中,不仅限于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感受知识背后传达的学科观念。让学生通过平面几何起始章的终结课,再次体会公理化思想,体会定义几何概念的视角,感受研究两个图形的数量关系时,可以借助第三个量来研究。从一开始既见树木,也见森林,让学生对初中几何有个整体感知。

欧氏几何是根基稳固的大厦,这座大厦最核心的就是由定义、公设、公理、定理组成的公理化体系。本节课并没有局限于散状的知识,而是立意高远,突出了定义―基本事实、公理―定理(教材视角)这一初中几何研究的主线,让学生通过平面几何起始章的终结课了解整个平面几何学科的结构框架,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余角和补角》的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验几何向证明几何过渡的重要过程,为以后证明角的相等做铺垫,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归纳演绎能力打下基础。所以我在在上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充分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能力等。

本节课余角和补角概念的学习采用的是与实际生活实践类比的思想,利用实际物体――比萨斜塔的图片,构建新的概念。通过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合作交流,体验并感悟到余角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自己归纳性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性质,在小组交流中完善表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之后,用类比的思想同样归纳了补角的概念和性质。同时,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观点。

最后在总结的时候,我采取的是列表格的形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清楚的看出互为余角与补角的区别和联系,更能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和完整化;最后一道题目看谁最聪明的设计,一下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并想出了很多好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发散了他们的思维,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联系了起来,让学生觉得学数学时很有用的这节课中,能够和学生良好的配合完成教学。整节课虽然完整的上完了,可是在类比补角的时候,整个流程显得比较急躁,可以将内容讲的更详实、缓慢些,不用对练习的完成量多做要求。典型例题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但是个别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及时的肯定,对学生的鼓励措施不够。因此对于一堂真正好的课,应该时刻注意着学生显现出的丝毫变化,抓住机会,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

余角和补角 第二课时 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运用角度表示方向,并能熟练运算和角有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方位角在是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抽象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方位角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方位角的准确表示。教学准备:预习书上有关内容 预习导学:

如图所示,请说出四条射线所表示的方位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角经常用于航空、航海,测绘中领航员常用地图和罗盘进行这种角的测定,这就是方位角,方位角应用比较广泛,什么是方位角呢?

二、精讲点拔,质疑问难 方位角其实就是表示方向的角,这种角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体的方向,如“北偏东30°”,“南偏西40°”等,方位角不能以正东,正西为基准,如不能说成“东偏北60°,西偏南50°”等,但有时如北偏东45°时,我们可以说成东北方向。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例1 如图:指出图中射线OA、OB所表示的方向。(学生个别回答,学生点评)

例2 若灯塔位于船的北偏东30°,那么船在灯塔的什么方位?(小组讨论,个别回答,教师总结)

例3 如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60°,南偏西10°,西北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海岛D方向的射线。(教师分析,一学生上黑板,学生点评)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例4 某哨兵上午8时测得一艘船的位置在哨所的南偏西30°,距哨所10km的地方,上午10时,测得该船在哨所的北偏东60°,距哨所8km的地方。(1)请按比例尺1:200000画出图形。(独立完成,一同学上黑板,学生点评)

(2)通过测量计算,确定船航行的方向和进度。(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代表发言)

五、布置作业、当堂反馈

练习:请使用量角器、刻度尺画出下列点的位置。

余角与补角教案 篇6

1.余角与补角

厦大附中 李婧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平行线、相交线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它们又构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本章是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中已经直观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相交线的有关事实及其性质并借助平行的有关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为后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的学习奠定基础。

这一节以物光的反射现象引入,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中认识余角、补角及对顶角,并探索其性质,试着利用它们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2.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等概念及它们的性质。

3.教学难点: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的说理及应用。

由于是初一的学生,推理还不是十分严谨,试着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展有条理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这节课的重点。

二、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认识过平行线、相交线,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直观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学习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合情说理,将直观与简单说理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感受到推理说明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剪刀和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 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搜集生活中常见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出相交线和平行线。

活动目的:平行线、相交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它们又是构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本节课作为章头起始课,应让学生对本章所学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同时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课堂中用源于生活真实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发现,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做好准备。

第二环节 探索发现

活动内容:参照教材p59光的反射实验提出下列问题:(1)观看视频,了解光的反射实验。(2)模拟试验:通过模拟光的反射的试验,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将其抽象为几何图形,为下面的探索做好准备。

(3)利用抽象出的几何图形分三个层次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i 找出图中小于平角的角,说出图中各角与∠3的关系。将学生的回答分类总结,从而得到余角、补角的定义。(注意:定义中 “互为”的含义,以及余角和补角与角的位置无关,并以三角板的两锐角为例)。

ii 图中还有哪些角互补?哪些角互余?在巩固刚刚得到的概念的同时,为下一个问题作好铺垫。

iii 图中都有哪些角相等?由此你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在学生充分探究、交流后,得到余角、补角的性质。

活动目的: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同时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情说理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

第三环节 练一练

活动内容:

1、如图所示,梯子斜立于墙上,这时的∠1与∠3是什么关系?∠1与 ∠2是什么关系?

2、如图下图,∠A+∠B=90°,∠BCD+∠B=90°,∠A与∠BCD有什么大小关系?为什么?

B D C A

活动目的:通过练习及时加深对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澄清学生对概念和性质模糊的地方。

第四环节 议一议(探索发现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活动内容:参照教材剪子的实验,抽象出几何图形后提出下列问题:

(1)用剪子剪东西时,哪对角同时变大或变小?你能说明理由吗?(在复习巩固上面刚刚得出的性质的同时,为下一个问题作好铺垫。)

(2)你能发现这样的两个角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吗?(通过学生观察,总结,得出对顶角的概念。)

(3)在图2中,还有相等的角吗?这几组相等的角在位置上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总结得出对顶角的性质。)

活动目的:通过再次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

A O D B C

第五环节 牛刀小试

活动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当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就是

折射现象(如图所示)。图中∠1与∠2是对顶角吗?2.议一议:如上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活动目的:分层次巩固训练对顶角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六环节 思维拓广

活动内容:

如图,先找到长方形纸的宽DC的中点E,将∠C过点E折起任意一个角,折痕是EF,再将∠D过点E折起,使DE与HE重合,折痕是GE,请探索下列问题:

(1)∠GEF是直角吗?为什么?

(2)∠FEH与∠GEH互余吗?为什么?(3)在上述折纸的图形中,还有哪些角互为余角?还有哪些角互为补角?

活动目的:这个环节是对知识的又一个应用高度。以学生熟悉喜爱的折纸为背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应用知识,让学生学会建模,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进行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七环节 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本堂课上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教师对课堂上发现的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给以强调。

活动目的:课堂小结并不只是课堂知识点的回顾,要尽量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教师对于发言进行鼓励,对于两个知识点整合,更要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

第八环节 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

习题2.1问题解决1,2 活动目的: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2.1余角与补角

1、若∠1+∠2=90º,那么∠1与∠2互余。若∠1+∠2=180º,那么∠1与∠2互补。

2、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人教版】推荐阅读:

余角和补角设计意图和教学反思06-18

上一篇:英武乡司法所“矛盾纠纷”排查方案下一篇:任正非语录最经典语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