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幽篁里诗句和赏析

2024-06-13

独坐幽篁里诗句和赏析(共4篇)

独坐幽篁里诗句和赏析 篇1

独坐的诗句大全

(一)

晚倚山亭识莽苍,常思唤月卧云床。

拖闲饱占诸尘静,御老偏痴旷壑香。

都活百年人哪有,吾怡一夜酒精光。

如今爱作儿时梦,喜看牵牛河汉旁。

(二)

独坐残宵听夜雨,纱窗半掩透寒风。

潇潇野岸孤舟隐,寂寂荒山万木空。

雁去草枯弹秀竹,秋来叶落抚焦桐。

老而不忘青春志,犹自扬鞭奋笔中。

(三)

霓虹炫目欲摧城,独有梨花选冷清。

冻巷深深容盗悔,紧条瑟瑟为谁鸣。

洞明世事心余悸,老到文章语不惊。

夜半推窗莫寻月,早将圆缺顺人情。

(四)

独坐书房手作妻,此事羞与外人提。

面前屏幕东瀛女,桌边卷纸铺整齐。

一上一下脸潮红,一快一慢眼迷离。

点点滴滴落在地,子子孙孙化作泥。

(五)

书室无为坐晚风,闲看园树对苍穹。

几株冷柳枝摇瘦,一缕残阳壁照红。

落叶漫飘篱畔影,浮云不掩石前松。

逍遥甚觉黄昏好,山外凉悬月一弓。

(六)

半生江海已华颠,独坐春风忆锦年。

仗剑看花逢雨后,倚枫题叶到霜前。

死生入律诗成谶,盈缺关天月似禅。

一点灵心付流水,明珠照梦夜如烟。

(七)

欢歌笑语在轩堂,神爽绿红春景长。

雨韵能延星吉日,风吟常得月明光。

早知荏苒通翔凤,更晓沧桑出建章。

喜气一圈都快乐,俊才万蕊满枝香。

(八)

年来无奈故人疏,吟引清风入敝庐。

字里寻香遥月写,秋深扶病落花锄。

淹留商海多尘累,闲坐松亭淡自如。

谁道云天春亦老,童心追梦唤真初。

(九)

岁华浓郁瑞枝香,拒绝浮尘欺紫堂。

快乐心情多炫舞,沧桑随意少容妆。

良辰淡远无嚣事,吉日澄明大雅方。

不敢修成天地寿,健康美满最舒长。

(十)

书斋独坐晚蕭蕭,長記尋詩過渭橋。

几度相看桐柏月,也曾专踏钱塘潮。

黄花绮丽洗秋怨,红杏妖娆记昨朝。

若有桃源栖息地,一蓑长愿向渔樵。

(十一)

独倚窗前鸟噪频,冬阳暖意遍周身。

举头仰视天连地,侧耳惊闻草破春。

簇簇平林凝碧色,丝丝瑞霭绝凡尘。

放怀更有闲中趣,无梦安眠笑且真。

(十二)

健步沧桑修鹤颜,心毫律韵享悠闲。

紫溪清澈净尘道,翠竹筋竿固远山。

文武 炼成神俊秀,贤儒必得意趋攀。

蓦然来路精微处,温煦诗词通惠关。

(十三)

人在江湖竞自由,慧根不足莫同流。

多才未必成王道,媚骨偏能作沐猴。

无欲英雄遭暗箭,有情儿女惹闲愁。

而今看破红尘事,独坐幽篁到白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篇2

此次展览汇聚了山东省博物馆珍藏的竹绘画作品40余幅,其中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明代竹画,融会贯通了宋、元的画风,是继承和创新的时代。众多的墨竹画家取法于自然,以写意的画风,抒发自己的情感,代表作家有王绂、夏昶、徐渭、文征明等。清代的竹画意境达到了新的高峰,呈现出气势磅礴,笔墨淋漓的大写意。代表作家有石涛、朱耷、金农、郑燮、罗聘、诸升、杨涵等。

名驰绝域的夏昶

夏昶(1388-1470),字仲昭,江苏昆山人。他画竹初师王绂,后融会吴镇、倪瓒画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尤其在画竹叠叶上有独到的功夫。他善于将墨竹置于自然环境中加以描述,在竹画中融入山水画的笔墨意境。他特别强调气韵,主张一气呵成,画巨幅尤其如此。夏昶的竹画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的俗谚,也就是说,夏卿画的一棵竹子,与西凉的十锭夠子等价。

此次展出的《潇湘烟雨图轴》,用水墨画丛竹坡石、枝叶纷披,临风摇曳,笔势道劲潇洒,一气呵成。画面近处竹叶用浓墨,远处竹林、小溪用淡墨。图中竹叶的阴阳向背,在风雨中摇曳偃仰的各种姿态,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功底和熟练的绘画技巧。

宫廷画家禹之鼎

禹之鼎(1647-1716),字上吉,号慎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康熙时期的宫廷画家。早年师法蓝瑛及陈洪绶,后出入宋元诸家,形成自己的画风。擅人物仕女,工肖像写真,并善于配景和画面气氛的渲染,在当时被推为“第一”。此次展出的这幅“幽篁坐啸图”画的是清代诗坛领袖“渔洋山人”王士祯。他临坐于盘石上,眉清目秀,长发朱唇,横琴未弹,若有所思。衣纹用柳叶描,十分生动。竹用水墨画,石头用披麻皴,溪流向远处淡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明风清之际,于竹林深处,隔断万千尘世,调一段宫商角徵羽的变奏,时间的面目就在琴音袅袅中被渐次抚去了风霜,这便是此画的意境。

难得糊涂的郑燮

独坐敬亭山赏析 篇3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独坐敬亭山翻译及赏析 篇4

独坐敬亭山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

上一篇:骑马四部曲作文下一篇:审计机关精神文明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