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态炎凉-世态炎凉的故事-世态炎凉的寓意-世态炎凉的意思(通用10篇)
一个老实人的世态炎凉 篇1
而你具备这个最基本的条件,你是远近闻名的好人,具体地说,你是一个老实人。和我母亲第一次见面那天,你很难堪。因为你深知自己各方面都没有优势——房子小、工资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而且刚刚结婚的儿子一家还需要你的帮衬。
说实话,母亲也只是为了给介绍人一个面子,才决定去见你的。而最终让母亲对你产生好感的原因,是你的那手好厨艺。见面后,你说:“老李,我知道你条件好,啥也不缺,所以,没什么送你的。不管怎样,咱认识一场,你中午就在我家吃口便饭吧。”你的诚恳让母亲不忍拒绝,她留了下来。
你没让她伸一下手,然后就做了四菜一汤,让母亲吃得不忍释筷。临走时,你对我母亲说:“以后要是想吃了,就来。我家虽不宽裕,但招待个南瓜还是一点儿都不费力气的。”
后来,母亲陆续又看了几个老头儿,可是,虽然哪一个看上去条件都比你要好,但最终母亲还是选择了你。理由其实算得上自私——她服从并照顾了父亲大半辈子,她想做一回被照顾的对象。
就这样,你和我母亲住在了一起。
那天,你、母亲,外加我还有你儿子一家三口,一起吃了一顿饭。我特意将这顿饭安排在富丽堂皇的五星级酒店里,表面上看是为了表达对你的重视,其实是有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在作祟。
但你并没有让我的炫耀得意多久,走出酒店时,你悄悄对我说:“以后咱就是爷儿俩了,你要请我吃饭就去街边的小店,在那儿我吃得饱,还不心疼。”
是你那太诚实的表情烫伤了我的虚伪,让我觉得,跟一个老实人玩心眼,就像大人哄一个孩子的糖球儿一样,已经接近了一种无耻。
你把我母亲照顾得很好,她每次见我都嚷嚷要减肥,那语气是幸福的。我犹记得从前,父亲还在的时候,每一次我回家,她都跟我抱怨,抱怨我父亲那几乎坚守了一辈子的陋习。
你做的饭的确好吃,我在吃了几次之后,对妻子所做的饭颇有几分不满。一次,和你们一起吃饭时,我忍不住对妻子说:“下次屠叔做饭时,你在边上学着点儿。”妻子表情中并没有虚心好学的成分,反而有几分愠怒。你赶紧出来解围,你说:“我这辈子啥都做不好,就长了点儿吃的本事。你们可都是做大事儿的人,千万别跟我学。要是馋了,就回来,随时回来。这做饭的啊,最怕自己做的东西没人吃。”
那天我们走时,你包了好多你做的东西让我们带上,还把我拉到一边说:“再别夸我做的饭好吃了,说真的,谁一说我这个优点我就脸红。一个大男人,把饭做得好,其他方面草包一个,这哪算优点啊。”
回家的路上,我跟妻子复述了你的话。她说:“他这个人,天生伺候人的命,天生就愿意低到泥土里。咱妈有福气,老了老了,当把皇太后。”我一边开车,一边用眼睛的余光感受妻子对你的轻贱,心里并不想替你辩解什么。毕竟,你始终是个外人嘛。
我搬新家的那天,你和母亲来给我们燎锅底。你严格地按照民间燎锅底的习俗,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可是,等到吃饭时,你却没有出现在主座上,到处都找不到你。打你的手机,也是关机状态。像是掐算好了时间,等宾客散去,你回来了,仔细地收拾着那些狼藉杯盘,将剩菜剩饭装在你事先准备好的饭盒里,留着回家吃。
母亲不希望你这么做,觉得委屈了你,你小声对她嘀咕:“晚上我给你新做,这些我吃。”母亲说:“干吗天天吃剩菜剩饭呢?你知不知道我见你这样,心里很难受。”“你千万别难受,让我看着这么浪费我心里才不舒服呢。树赞(我的名字)的钱都是辛苦换来的,咱帮不了孩子,那就尽量帮他省点儿。”
你的话,让我母亲心疼了很久,然后她决定告诉我。听着母亲在电话里替你说好话,我内心的感受很复杂,同时也为自己的这份复杂感到惭愧。
渐渐地,对你的好感越来越浓。有时候,甚至有一些依赖,你总是无声地为我们做很多事——换掉家里的坏水龙头;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儿园;母亲住院时,不眠不休地照顾她,直到出院后才告诉我们。
只是没有想到有一天,你也会病倒,而且病得那样严重。你在送我儿子去幼儿园的路上轰然倒下——脑血栓,半身不遂而卧床。
我,还有你的儿子,起初对你的治疗都很积极,我们希望你可以好起来,依然可以像从前那样为我们服务,任劳任怨地。可是,你再也没有站起来。原先只会微笑的你,变得无比脆弱,总是流眼泪,我母亲照顾你,你哭;你儿子给你削水果,你哭;我们推着轮椅带你去郊游,你哭;多次住院,看着钱如流水般被花掉,你哭。
终于有一天,你用剃须刀片朝着自己的手腕狠狠地切了下去。抢救了5个小时,你才从死亡线上挣扎着回来,很疲惫,也很绝望。
没有想到的是,先我弃你而去的,是你的儿子。他开始很少来看你,直至后来连面都不肯露一下。每次打电话,他都说自己在出差,回来就过来看你。
更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母亲在这个时候跟我提出要和你分手。你们本来也没有登记,就是一拍两散的事情。母亲跟我说:“我老了,照顾不动他了。妈帮不上你什么忙,但也不能捡个残爹回来,做你的拖累。”
这就是冰冷的现实。我不想让母亲去做这个恶人,于是我狠狠心,决定由我来说出分手的话。我对躺在医院里的你说:“屠叔,我妈病了。”你的眼泪又是夺眶而出,曾几何时,你的眼睛就是一个开关自如的水龙头。我尽量做到不为之所动。“你知道,我妈也一把年纪了。这些日子,她是怎么对你的,你也是看见了。”你继续流着眼泪点头。
“屠叔,我们都得上班,我妈身体又不好。你看能不能这样,出院后,你就回你自己的家,我帮你请个保姆。当然,钱由我来出,我也会经常去看你。”
nlc202309081422
话说到这里时,你不再哭了。你频繁地点头,含含混混地说:“这样最好……这样最好。不用请保姆,不用……”
走出病房,我在医院的院子里还是流了眼泪,说不清是解脱后的轻松,还是心存愧疚的疼痛。我去了家政公司,为你请了一个保姆,预交了一年的费用。然后,去了你家,请了工人把你的家重新装修了一下。我在努力地做到仁至义尽。不为你,只为安抚内心的不安。
你出院回家的那天,我没有去,而是让单位的司机去接的你。司机回来后对我说:“屠叔让我跟你说谢谢,就算是亲儿子,也做不到你这一点啊。”
这些话,多少安慰了我,我感到了一丝轻松。可这轻松并没有持续得太久。
你不在的那个春节,过得有些寂寥。再也没有一个人甘愿扎在厨房里,变着花样地给我们做吃的。我们坐在五星级酒店里吃年夜饭,却再也吃不出浓浓的年味。儿子在回家的路上说:“我想吃爷爷做的饭。”妻子用眼睛示意儿子不要再说话,可是,儿子反而闹得更凶:“你们为什么不让爷爷回家过年?你们都是混蛋。”妻子狠狠地给了儿子一个耳光。可是,那耳光却像打在我的脸上,脸生生地疼。
儿子的一句话,让我们曾经自以为的所有心安都土崩瓦解了。我从后视镜里,看到母亲的眼睛也红红的。
可想而知,那是一个多么不愉快的大年三十。我无比怀念去年你还在我们家的那个年——一个家的幸福温馨,总是建立在有一个人默默无闻地付出,甘当配角的基础上。今年,配角不在了,我才知道,戏很难看,极为无聊。
不知道在这个夜晚,屠叔,你跟谁一起过?又是否也会想起我们?会不会为我们的无情,心生悲凉!
新春的钟声敲响后,我还是驱车去了你那里。你步履蹒跚地给我开了门,见到我,嘴上在笑,眼里却有了泪。走进你冷锅冷灶的家,我的眼泪再也没有止住。我拿起电话,打给你的儿子,大骂一通之后,开始给你包饺子。保姆回家过年了,给你的床头预备了足够吃到正月十五的点心,我再次在心里狠狠地骂了娘。
热气腾腾的饺子终于让你的家里有了一丝暖意。你一口一个地吃着饺子,眼泪噼里啪啦地往下掉。
我打开那瓶之前送给你的五粮液,给你和我各倒了一杯。酒水下肚,我说了许多话:“屠叔,你不能怪我,我也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云云。”你一直在点头,依然还是那句话:“你比我亲儿子都要亲。”
我在初一的凌晨摇摇晃晃地离开你的家,喝了酒,只好把车停在你的楼下,一个人走在冷清的大街上,满目凄凉。手机响,是妻子打来的:“你在哪儿?”我再次发了火:“我在一个孤寡老人的家里。我们都是什么人啊?人家能走能动时,咱利用人家;人家现在动不了,咱把人家送回去了。咱良心都让狗吃了,还人模狗样地仁义道德,我呸!”
站在大街上,我把自己骂得狗血喷头。骂够了,骂累了,我毫不犹豫地跑了回去,背起你就往外走。你挣扎,问我:“你这是干吗?”我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对你说:“回家。”
你回来了。最直接表达高兴的,是我的儿子。他对你又搂又亲,吵闹着要吃炸麻花,要做面人小卡。
妻子把我拉到小屋,问我:“你疯了?他儿子都不管他,你把他接回来干吗?”我不再发火,心平气和地对她说:“他儿子做得不对,那是他的事,不应该成为咱放弃屠叔的原因。我不能要求你把他当成亲公公,可是,如果你爱我,如果你在乎我,就把他当家人。因为在我心里,他就是家人,就是亲人。放弃他,很容易,但是我过不了自己心里的坎儿。我想活得心安一点儿,就这么简单。”
同样的话,说给母亲听时,她泪如雨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儿子,妈没想到你这么有情有义。”我说:“妈,放心吧。话说得难听一点儿,就算有一天,你走在屠叔的前面,我也会为他养老送终。再说白一点儿,以我现在的收入,养个屠叔还费劲吗?多个亲人,有什么不好呢?”
不一会儿,我的儿子进来了,进来就求我:“爸爸,别再把爷爷送走了。以后,我照顾他,以后你老了,我也照顾你。”我把儿子搂在怀里,心里一阵阵惊悸,还好,还好没有明白得太晚,还好没在孩子心目中留下一个不孝之子的印象。
“爷爷嘛,就是用来疼的,怎么能是用来送走的呢!”我含泪跟儿子开了句玩笑,给他吃下了定心丸。
你渐渐地安静下来,不再哭了,每天都坐在轮椅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我,对你很挑剔:“屠叔,今天这套衣服穿得有点儿不帅啊,稍微有点儿配不上我妈。”“屠叔,几天没擦地板了,不是我说你,越来越懒了啊。”我没大没小地跟你开玩笑,你乐得合不拢嘴。
一天,你把我叫到你的房间,从被子下面拿出一个存折。你说:“这钱,给你。我知道,为我治病你花了很多钱,这点儿钱根本不够。而且给你钱,也没有让你管我老的意思,就是屠叔一点儿心意……”我说:“屠叔,你不用说了,我收下。”你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
拿着这张存折,我找到了你的儿子,把存折和密码告诉了他,我对他说:“这是屠叔给你的,他知道你过得不容易。我没别的意思,就希望你隔三岔五去看看他,不要等到哪一天他没了你再想看,到时候你只能在梦里折磨自己。还有,我这次找你也是想告诉你,放心吧,屠叔的老,我来养。”
我没有告诉你那些钱的去向,我知道,接受可能会让你更好过一点儿。
那天,你的儿子带着妻子、孩子来看你,你虽然没有流露出抱怨的意思,可是,从你们的言语之间,我还是看到了生疏的痕迹。说实话,我的内心居然充满了一点儿小小的得意。亲生又怎样?人与人之间,只有关爱,才可以亲近。就像我和你,现在,可以开各种玩笑,也可以托付各种心事。这些,岂能用得失来衡量!
母亲和你正式地登记结了婚。这之后,每个周末,不管有多大的事情,我们一家三口都会风雨无阻地回家——你和我母亲的家。等待我们的永远是一桌很家常、很可口的饭菜。你居然能做饭了,虽然是在轮椅上,这在别人看来实在是个奇迹,但是,我们却对此习以为常,觉得你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生命不息,为儿女操劳不止。你乐在其中,我们,也安于享受。
只是,你的孙子很心疼你,总是在我“狠心”地让你自己夹菜或者让你自己想办法上厕所时,偷偷地为你服务。看着你俩小心地保持着你们之间的默契与秘密,我的心里溢满幸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渐渐地,你又像原来一样,开始做这个家庭的配角,把自己放在努力不被关注的位置上。你觉得那里安全,那是最适合你的位置。我也不再同你客气,有时甚至会命令你做一些家务,比如在你有些慵懒的时候。我知道,我必须用这种方式尽量延缓你的衰老,延迟你完全失去行动能力的速度。
因为,有你在,家才在。
摘自 豆瓣·阅读 2016年6月1日
形容世态炎凉的诗句 篇2
2、人情胜似吴江冷,世事更如蜀道难!
3、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4、门前放根讨饭棍,亲戚故友不上门。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5、立刻铜铃响,亲戚通来往;立刻铜铃破,亲戚无半个
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7、握权,则赴者鳞集;失宠,则散者瓦解。世态炎凉的句子
8、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贵人。门前拴上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
9、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路行心。有钱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10、有酒有肉是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描写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句子 篇3
人情似纸,曾与友人笑谈说这话的人颓丧直至。人情怎会只如纸般菲薄?无非是想赚得些同情票罢了。而今,经历了毕业的洗礼,我由单纯而阳光,锋芒尽显的脱世顽童变成今日这般乖巧而圆滑的涉世书生,不得不说,坎坷的路走得多一些,于我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坎坷之时,尚有友人相伴,自是不难摆脱逆境;但设若我的交心挚友在我失意之时离我而去,我能做的,就只有一个人孤军奋战,默默在角落里舔伤流泪,自己依靠自己重新站起来追上前去,将不义之友远远摔在身后,拿到人人争夺且自己也梦寐以求的第一,却无半点喜悦之情,在毕业之际,得第一难,守第一更是难上加难!人情?在名次面前,暂时被人甩在一边,只因当初老师说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有什么比分数更重要呢?”我不同意这说法也枉然,人人都已如话中一般。那时的我就觉得,人情似纸,尤以毕业之时更亦如此,在名次与分数面前,被人轻易撕碎撒在空中……
而现在,我意识到站在初一与站在一年级时的感觉重叠,没有人为了一两分质疑你的成绩,没有人因为你的第一而让你尝到“高处不胜寒”的滋味,没有人再因你的成绩而冷嘲热讽……凭扎实的基础闯入好班的我又一次感到人情似纸,用它写一封真诚的信交个朋友,未尝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世态炎凉造句有哪些 篇4
1、时间至XXXX年的2月,或许他们中的某个已经厌倦在情人家中喝阿二靓汤,厌倦在网络上看某个女孩脱下衣服,但经过报摊买下一本情人节的应景杂志时,他会发现,一本曾告诉过人们要摘下面具立即爱的杂志,已体察到世态炎凉,并呼吁在爱情的高危地带建起一个爱情保护区。
2、这几年,我历尽了艰辛,也尝尽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3、在世态炎凉中度过的无人庇护的童年已经把温柔从我的.身上赶走了。
4、他得意时,门庭若市;失意时,门可罗雀。这正是世态炎凉的最好写照。
5、在我国清代中叶,有一位著名的讽刺小说家,他曾经多次参加清代的科考,终因名落孙山,看透世态炎凉,积十年。
6、你别再怪那些朋友了,世态炎凉,自古如此,不足为奇。
7、在我国清代中叶,有一位著名的讽刺小说家,他曾经多次参加清代的科考,终因名落孙山,看透世态炎凉,积十年之功夫写成了我国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8、她不懂人情世故;她丝毫不懂世态炎凉。
9、世态本炎凉,人情薄如纸,我如今是看透了。
10、作者若没看尽世态炎凉,人情冷热,怎能有如此深刻的人性描述?
11、如今我尝尽世态炎凉,将一切都看淡了。
一个民国报人眼中的世态万象 篇5
严独鹤先生是我国新闻界泰斗式的前辈。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他是妇孺皆知的大手笔。自1914年至1950年初,历任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民办报纸《新闻报》副刊编辑、主笔、副总编辑,兼任《新闻晚报》总编辑。30余年,他率先以白话行文,并开设《谈话》专栏,以“独鹤”笔名,日撰时评一篇,针砭时弊,为民说话,深受读者欢迎。郑逸梅曾在《记严独鹤》一文中指出:民国时期的上海报坛上,有所谓“一鹃一鹤”之誉,鹃是指主编《申报》副刊“自由谈”的周瘦鹃,鹤则是指严独鹤。
独鹤先生对新闻事业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他办报纸的副刊上。他创造了一种雅俗共赏的综合性副刊,他力主副刊需有灵魂思想,要有文化品位,但又主张副刊要“杂”,各类文章都要发,以满足各种读者的需求。张恨水代表作《啼笑因缘》,包括当年风行一时的长篇小说《侠凤奇缘》、《并头莲》、《荒江女侠》等都出自于他主编的《新闻报·快活林》。
《严独鹤杂感录》收录了独鹤先生从1945年12月到1948年12月间所撰写的文章共四百篇,其中的很多内容,现在读来仍意犹未尽,颇具启发。
还要操纵吗?
(1946年4月19日)
本月份的米价,在前半个月很是稳定,而且比较回平,一般薪水阶级和劳苦大众,正引为安慰,说物价涨而米价不涨,毕竟减轻了一点威胁。
不料最近这几天,米价接连上涨,每天要涨到数千元一担,假令照这样无限度昂腾,生活指数不知又要加上多少倍,也就是说人民的痛苦,不知更要加上多少倍。
米价所以腾涨的原因,照市场上的消息,总说“产地报涨”或“居奇拉抬”,但说到产地报涨,是否实在?即使报涨,是否别无原因,而会在几天以内突飞猛进?说到居奇拉抬,到底是什么人从中拉抬?是怎样尽量拉抬?对于前者,是应当研究,对于后者,是必须彻究。
另有传言,说是有一部分米商,领到了粮食贷款以后,并不往内地去采购,反而趁着米价低平的机会,在上海大量搜购,因此刺激米价又向高峰迈进。这个消息,确否不可知,假使确实,那简直是利用“粮贷”来做本钱,在米市中大投其机,手段未免太辣了。
小百姓都已逼上饥饿线,大老板如果有良心,别的财可以发,再来操纵米粮,总该有些不忍罢。
做官与做事
(1946年5月18日)
新任经济部长王云五氏,在走马上任之前,向新闻记者发表谈话,说他对于当局的表示,是来做事,不是来做官。
官无论大小,原则上是因事设官,所以做了官就应该做事,不做事,又何必做官?做官与做事,其间原没有什么界线,可以划为两路的。但中国的官,似乎有些特殊,往往做了官,倒不必做事,不肯做事,甚至于不屑做事。而且官愈大,愈可以百事不管,于是乎官无不阔,事无不废。王先生是没有做过官的人,却必然知道这些要不得的官腔,因此先来一个“做事不做官”的声明。
王先生是无党无派的人物,以无党无派的人物而做官,就格外要做事。因为中枢所以要延揽无党无派的人物,各方所以推崇无党无派的人物,当然是希望无党无派的能有所作为。所谓“有作有为”,又当然是“做事”,不是“做官”。假令依然是做官不做事,那么能做官想做官的人正多,就不必一定要向无党无派之中来“访贤”了。
王先生快要履新了,我们正期待着他能爽爽快快,切切实实,做几件福国利民的事出来。官做得大,算不了什么大事,事做得好,才算是真正的好官。
毕业生何处去
(1946年8月7日)
学生在毕业以后,所定的当然不出两条路,一是升学,一是就业。先讲到升学,学费哪里来?真是一个难题,中学二十万,大学三十万,这个预示的数字,不管是平价,还是黑市,总之少不了多少。试问家长如果经济力有限,或者子女较多的,怎样担负得起?(景况清寒的更不必说了。)即使有钱的家长,学费尽管增加,并不在乎,但投考学校,又是一个难题。就上海论,听说著名的大学和中学,因为录取的名额有限,所谓入学试验,即使投考者程度在水准以上,还须卖面子,托人情,才有录取的希望。于是要想跨进校门,也就等于越过一重难关。
再讲到就业。小学毕业生,固然还谈不上就业两字,便是中学毕业或大学毕业,想找到一个适当的职业,简直难于上青天。虽然一片声嚷着生产建设,似乎到处需要人才,可是实际上却是政府机关正要裁员,工商企业正在紧缩。原来有业者,尚且纷纷失业,新毕业者,资历更浅,门路更少,又从何处得业?
升学难,就业更难,毕业的学生彷徨了,毕业生的家长也彷徨了,造就青年,关系何等重要?尔所造就出来的青年,竟要成为一群“新马浪荡”,这确乎不是什么简单的事件,为教育效果和国家前途着想,应该认为是一个极严重的问题。
要有多坚强,才能承受世态炎凉 篇6
为什么你变得越来越坚强,怕不是自己的选择,只是迫不得已。如果可以,谁愿意一个人默默哭泣,谁愿意所有苦难自己来扛。可是没办法,看尽了世态炎凉,只能学会坚强。
你要知道,这世道,能靠的只有自己。
没有人会心疼你,他们只会心疼自己;
没有人会在意你,又何必给自己加戏;
没有人真的懂你,因为不愿浪费时间。
你要知道,其实你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不要总觉得自己是焦点,那都是错觉;
不要总想着别人会帮你,没人会愿意;
不要太依赖谁,给对方伤害你的权利。
你要知道,你的任性,没有人会惯着;
他们不是父母,不会忍受你如此矫情;
他们不是爱人,不可能体谅你的脆弱;
他们只是路人,不会给你温柔与安慰。
你要知道,路再难,也只能一个人走。
学着长大,学着面对人生的种种苦难;
学着习惯,习惯伪装,习惯隐藏情绪;
学着独立,生命中不会有人一直陪你。
你要知道,其实你真的可以变得坚强。
之所以怕受伤,不过害怕疼痛的滋味。
可一旦受伤了,那你早已经无所畏惧。
毕竟伤疤愈合,就变成最坚强的地方。
你要知道,这世界有很多不尽如人意。
很少人能够幸福,因为他们奢求太多;
很少人愿意真心,毕竟都不愿意付出。
所以不得不坚强,除了坚强别无选择。
你要知道,你不坚强,没有人帮你扛。
承受太多才知道,这是生活原本模样,
对着外人努力微笑,这笑容有几分真?
躲在角落伤心哭泣,从来不会有人知。
你要知道,世态炎凉,你不得不坚强。
只能坚强,你笑着别人才不会欺负你;
只能坚强,不会有人一直默默保护你;
世态炎凉-世态炎凉的故事-世态炎凉的寓意-世态炎凉的意思 篇7
肖复兴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十四五岁的样子,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不用说,也是工地上的民工,跟着大人们一起来寄钱。他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未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更让我感到奇怪。
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就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地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小民工,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得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是在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是两角钱,也是他的血汗钱。我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接过两角钱,服务员的脸上呈现了笑容。邮戳在信件上欢快地响了起来。
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子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们还没有汇完钱,他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吗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句,还没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到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不过,我有时总会想,没有还给孩子那两角钱,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选自9月23日《桂林日报》,有删改)
哲思心语
“和谐”是奏响在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妙的旋律。和谐就意味着人不分老少贵贱,地不分东西南北,你投我以桃李,我报你以琼瑶。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献给我们需要帮助的人,我们的社会就不再有尴尬的情景,我们的社会就是和谐的天堂!
且读且思
1.文中说:“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有些奇怪。”试分析这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2.文中有三处写到那个孩子的“笑”,这三处“笑”有什么不同?
3.“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此句中“郑重地”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4.你对文中的“我”只对“小民工”说感谢,而不还钱的做法如何评价?
《两角钱》:1.这段文字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成功地刻画了“小民工”想帮助“我”又怕“我”不接受帮助犹豫不决的心理。2.第一处:他微微地一笑。此处的“笑”是帮助别人得到感谢而喜悦;第二处:冲我笑了笑。此处的“笑”是以笑和“我”打招呼;第三处: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此处的“笑”是为“我”的再次感谢而感到欣慰。3.不能删去,这突出了“我”对他的感激是真诚的,表现“我”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真诚相处的关系的肯定与期待。4.示例:“我”做得对。两毛钱确实微不足道,哪怕是对一个小民工。但是,这却成全了这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帮助人而快乐的良好愿望。“我”做得不对。两毛钱确实微不足道,但如果还给他,并再次致以真诚的谢意,这才是对善良行为的最好回报。
炎凉与血腥 篇8
“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如是说。
网上有段子称,老外发现,中国文化其实就是“吃文化”:
谋生叫糊口,工作叫饭碗,受雇叫混饭;好工作叫铁饭碗,传统分配制度叫吃大锅饭;混得好叫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老夫少妻叫老牛啃嫩草;受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没人理会叫吃闭门羹,有苦难言叫吃哑巴亏,嫉妒心理叫吃醋;理解不透叫囫囵吞枣,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广泛流传叫脍炙人口;任务不足叫吃不饱,负担太重叫吃不消,犹豫不决叫吃不准;爱管闲事是吃饱了撑的,追究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骗熟人叫吃熟,窝在父母家叫啃老;还有通吃、吃回扣、吃夜草、吃窝边草、吃里扒外等等,特别是彼此见了面总要互问“您吃了吗”,堪称“国问”。
倒也是,衣、食、住、行生活四要素,论重要,食居首,民以食为天。赵恒《劝学》把书本和各种物质享受联系起来,首推“千锺粟”,而后是“黄金屋”、“车马多”、“颜如玉”等。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吃饱肚子,“年年有余”,是小民理想的幸福生活,国以民为本,本固邦宁,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也就成了历代皇朝的政治任务。天子每年正月都要亲临藉田,扶耒耜往还三度,称“三推”,以此表示国家对农耕的重视。历史表明,哪个朝代、哪个时段吃饭问题解决得好,社会就稳定繁荣,反之则饥民造反,社会动荡,直至政权覆灭,江山易主!现代革命史上,也曾以“反饥饿”号召人。熟读历史的毛泽东,早年径直提出了世界上“吃饭问题最大”的不易之论。
儒家经典《礼记》对五十以上老年人的饮食有明确规定,虽近乎乌托邦,亦可见传统道德对老人饮食的重视。《吕氏春秋》详述“养老”的“五道”中,养体、养口皆和饮食相关。宣扬传统孝道的二十四孝里,鹿乳奉亲、百里负米、拾葚异器、行佣供母、哭竹生笋、卧冰求鲤、乳姑不怠等都和吃相关,以饮食奉老现孝道。
吃饭兹事体大,关乎民安国泰,故《礼记》对灾年天子的衣食行都有限制性规定:“年不顺成则天子素服,乘素车,食无乐。”姑称“与民同忧”吧。
古代农本社会,有作为的帝王都特别重视百姓吃饭问题。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面对危害谷物的蝗虫怒不可遏,声讨之余,竟不顾臣下反对,毅然将蝗虫吞进腹中,以显示他对百姓吃饭问题的关注度。李皇帝的“吞蝗移灾”影响深远,宋代,程堂知双流县,有蝗食苗,堂曰:“吏奉天子命以抚民,吏无状,蝗当食吏五脏,无害民食。”遂吞之。
地方官理政,首要的是解决百姓吃饭问题。唐朝皇族李岘做地方官,注重劝课农桑,为政得人心,时京师米贵,百姓有谣曰:“欲粟贱,追李岘。”这让人会自然想到中国改革初期传为佳话的“要吃米,找万里”的民谚。
说到食,有两部《食经》不能不提。一部传为北魏崔浩所著。史籍称,崔浩诸母诸姑等蕴习酒食,朝夕养舅姑,四时祭祀,常亲自烹调。后崔母为备忘计,“乃占授为九篇,文辞约举,婉而成章”,崔浩乃“故序遗文,垂示来世”。所谓崔浩《食经》,实是崔母卢氏“口授而成”。其内容以介绍饮食酿造、食物烹调和祭祀品制作为主,称其为“食疗本草”,缺乏根据。
另一部是唐代宰相段文昌所编凡五十卷,主要记载段府女厨师技艺。因段曾受封邹公,世人因称此书为《邹平郡公食宪章》,书已失传。
比两部《食经》有价值的是《救荒本草》,明太祖五子周王朱橚编写。这是一部专讲地方植物及其食用性的植物志,旨在救荒。全书分类记载植物凡四百一十四种,分别配图。李濂《〈救荒本草〉序》说:“或遇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难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助于民生大矣。”朱橚身为皇子,能撰助益民生专著,委实难得。
刘向《说苑》:越饥,勾践惧。四水进谏曰:“夫饥,越之福也,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余,其君好名而不思后患。若我卑辞重币以请籴于吴,吴必与我,与我则吴可取也。”越王从之。吴将与之,大臣反对,认为吴正好乘机灭越,吴王不听,遂与籴。三年后,吴亦饥,请籴于越,越王不与而攻之,遂破吴。这段记载揭示了吴国灭亡的原因,一是勾践阴鸷,乘人之危,恩将仇报;二是吴国粮食歉收。无农不稳,吃饭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最大问题,而今,除了吃饱,吃安全,还要吃得公平。而最不宜吃的则是“言”,食言而肥,官之大忌!失信于民,国之大患!
荣获普利策奖的《饥饿的苏丹》:饥饿而无力的小女孩和秃鹫,那幅记录苏丹大饥荒的经典影像,生动形象地说明,当今世界,吃饭问题依然是需要高度关注的大问题。
二、吃出炎凉世态及其他
孔子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似乎有点“精神至上”。孟子认为对担当大任者的考验,有一项是饿其体肤。吃饭曾经困扰过多少英雄,人情世态尽在其中。世态炎凉,古今皆然。书生遭际,感慨尤深。史乘录之,为典为箴。
孔子陈蔡断粮,留下了“颜回攫食”的典故,和“目犹不可信”的慨叹。而箪食瓢饮的贫困生活则大大缩短了颜回的生命。
苏秦出游求官,铩羽而归,嫂不为炊。嫂居然不给做饭,使苏秦大受刺激!乃发愤苦读,终佩六国相印。及衣锦还乡,嫂等不敢抬头看他,俯伏在地,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问嫂前倨后恭的原因,嫂直言:“见季子位高而金多也。”
替刘邦打天下的功臣韩信,当初混得很惨,以致不得不连续多日向洗衣物的老奶奶蹭饭。
刘邦本人游手好闲,死皮赖脸在嫂家蹭饭,逼得嫂敲锅铲以逐客。嫂这一驱逐无赖的标志动作,竟为儿子刘信换来“羹颉侯”这样一个古怪的爵位。你娘当年用敲锅响驱逐我,现在就给你戴一顶“敲吃饭锅侯”的帽子,此可谓流氓政治的创新。
据清代姚之■撰《元明事类钞》卷三十五记载:乞讨度日的朱元璋,连续几天没吃东西,饿得头昏眼花,幸见一柿树结满果实,得以果腹。后来,朱元璋阔了,以红色战袍披树,封之为“凌霜侯”。
历代书生求学,吃苦故事多多。相传唐王播少年孤贫﹐客居扬州寺院,随僧斋食。僧故意斋后敲钟,致王播就食扑空,因题诗而去。二十多年后,他以宰相出镇淮南节度使,重游旧地,特意去看旧居。寺里住持下令把王播当年题在墙上的诗句用碧纱罩起来。王播抚今追昔,不胜感慨,遂题诗两首,其一曰:“上堂未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nlc202309011114
“饭后钟”和“碧纱笼”的典故,道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碧纱笼轶事,除了王播,还有唐代段文昌、宋代吕蒙正等版本,情节大同小异,主人公都是早年贫苦后来显贵高居相位的。
南朝梁朱詹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饥寒犹不废业,卒成学士,步入仕途。
范仲淹读书时,煮米成浓粥一钵,凉而凝为块状,切割为四块,早晚各取二,就着数十茎葱蒜吃。
寒窗夜读为功名,苦尽甘来现心性。元宵夜,宰相宋郊在书房研读《周易》,其弟大学士宋祁却吃喝玩乐,通宵达旦。翌日,宋郊责备弟:你现在如此穷奢极欲,难道忘了那年元宵节,我们在州学吃腌菜的情景?宋祁反问:我们当年吃腌菜煮饭,是为了什么?兄长提醒弟弟,不要贪图享受,不要忘记读书人本色。宋祁认为当初吃苦,正是为了今天的“好日子”。作为高级“公务员”,依据制度享受优渥待遇,无可非议,但如果挡不住诱惑,醉心享乐,钻钱眼,纵大欲,那就背离圣教,势必自毁。
明福建盐运司同知屠本畯曾说:“吾于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欠身以当枕席,愁及以当鼓吹。”书当饮食,凸出爱书精神罢了;倘较真说,书本真的不能当饭吃。
《世说新语》有一则与学习有关的吃饭故事:有客到陈寔家,陈寔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自己和客人清谈。元方兄弟去偷听大人清谈,误了做饭,焖米饭变成一锅粥。兄弟俩如实禀报。经考问,哥俩居然将大人谈话一句也没有漏记。陈寔便说:“既然这样,吃粥味道也蛮好,何必一定要干饭呢!”陈寔看重并勉励儿子的好学。
因吃而见孝心。陆绩怀橘,孔融让梨,流传甚广,不必赘述。
后汉陆续为掾吏,受楚王谋反案牵连,关在洛阳狱。母自吴来探视,无缘见续,但作食馈之。续对食悲泣不自胜。问其故,续曰:“母来不得相见,是以悲耳!”问何以知之,续曰:“母切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是以知之。”陆续对饭伤怀,孝子心感动上司,因得赦还。
晋陈遗,母喜食釜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备一囊,每煮食,辄贮焦饭,归而遗母。后遭遇战事,郡守紧急出征。陈遗顾不得回家,便背起积攒的数斗焦饭出发。官军战败,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唯有陈遗以焦饭充饥而存活,是孝心救了陈遗一命。
萧梁任昉,父临终前想吃槟榔,剖了百许只都是坏的,任昉十分遗憾,一辈子不再吃槟榔。
明江山人何伦,事亲至孝。一日盗入室,觉之不呼。(盗)将取釜,乃语曰:“请留釜,备吾晨炊,以食吾母。”盗愧,尽还所盗。孝心感动盗贼,盗亦有道。
《新唐书·孝友传序》:“唐陈藏器著《本草拾遗》,谓人肉治羸疾,自是民间以父母疾,多刲股肉而进。”割股疗亲,古以为孝行,且有书本根据;实则愚孝,毫无科学道理!
戏剧中包公“嫂娘”,其实杜撰。理学家陆九渊确是吃长嫂乳长大,他出生时,父因子多,打算送人收养,长兄陆九思的妻子刚好生子,陆九思即令妻乳九渊,而将子给别人哺乳。缘此,陆九渊始终事兄嫂如父母。
隋末徐世勣与单雄信友善,誓同生死。单雄信反唐战败被俘,身在唐营的徐世勣甘愿拿出全部官爵赎救之,李世民不许。徐世勣涕泣,割股肉以啖雄信,曰:“使此肉随兄为土,庶几不负昔誓也!”当初誓同生死,今日割股践誓!其行足以让用撒谎充誓言者无地自容。
乌重胤,唐名将、使相。从低阶升上来的乌重胤能和士卒共患难,性谦和,不居功,人皆乐为其效力。乌去世,有二十余名将士割下大腿肉来悼念。情同骨肉,此之谓欤。
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公干,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遂命驾便归。“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典故。
张翰思故乡,钱昆欲美味。进士出身的钱昆为朝官,性嗜蟹,尝求补外职,曰:“但得有蟹,无通判处,足慰素愿也。”宋州设通判,以监视知州,故有此语。
而苏轼,则是创制佳肴的首席美食家,一个“东坡肉”就有三地争抢版权。徐州言称为首创地,初名“回赠肉”。另有黄州版和杭州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则显示了东坡对宦海浮沉的达观。
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钟鸣鼎食”的豪奢摆谱,远非平民所能想象。就是将军王敦,亦因无知而出丑。王敦尚舞阳公主,对公主府卫生间的高档玩意一无所知,竟将供塞鼻的干枣、洗手的澡豆当做食品,放进金水盆里喝了下去。王驸马厕所“进餐”,让婢女笑得抱着肚子直揉。可见高端奢靡和土包子之间的惊人差距。
吃什么,不吃什么,如何取舍,人品自现。太原闵仲叔,世称节士,客居安邑。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屠者或不肯与。安邑令闻,敕吏常给焉。仲叔知原委,不愿以口腹累安邑令,遂去。“不累安邑”表现的是洁身自爱,不麻烦别人。
相较而言,南朝刘邕食痂,就既恶心又混蛋。他以为疮痂味似鳆鱼(即鲍鱼),然食材太稀缺,便想方设法制造:属吏二百许人,不问有罪无罪,鞭笞使生疮痂以给膳。刘邕嗜痂成癖,已不可理喻,为食痂滥施刑罚,更是无法无天!
“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名句与张继的“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诗句,异曲同工,振聋发聩。而严子陵不为“芳饵”所动,特行高标,稀罕若晨星,文人墨客吟诵诗词格外多。
当代也不乏以吃为题材的古体诗佳句。一首活剥贾岛“松下问童子”诗曰:“门口问传达,言官开会去,只在此楼中,酒熏不知处。”公款吃喝,官醉民怨,痼疾不除,官风难正。“盘无兼味非关远,诗不能工负此穷”。下岗工人“自题小像”之作,诉说着下岗的窘迫和无奈。
三、政治与吃饭
古代把治国与吃联系起来,是《道德经》“治大国如烹小鲜”名言。惟心存敬畏,精心侍奉,方可能烹出佳品;大而化之,急于解馋,瞎折腾,只能一塌糊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强调,先解决好吃穿,建设精神文明就有了物质基础。孟子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需舍鱼而取熊掌,来论述舍生取义的大道理。
nlc202309011114
中国历史上,吃饭政治、饭局政治似乎不少。伯夷、叔齐拒食周粟,体现的是遗民情结;卧薪尝胆,吃出的是明耻教战,复仇称霸;熊掌难熟,泄露出的是权杖魔力,致子弑其父;逐鹿中原,意不在鹿,其实是争夺大位:破釜沉舟,砸锅显志,一往无前。刘邦要和项羽讨一碗肉汤的对答,暴露了十足的无赖嘴脸!
“二桃杀三士”,以奖品设局,弥漫着君王屠戮功臣的血腥;鸿门宴饭局,惊心动魄,其结局直接影响着楚汉之争的走向,而樊哙生嚼彘肩,直令人瞠目。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酒杯一碰,大事搞定,更是饭局政治的典型。清朝一再举行盛大的“千叟宴”,固然有宣示“敬老”之意,本意还是为了显扬盛世景象,歌颂皇帝英明伟大。真敬老,直接造册发放食品即可,何必劳民伤财办大宴?明朝建政过程中,朱元璋纳朱升言,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作为平定天下的大政方针。
野史记载:朱元璋渡江,驻薛妪家,饥甚,坐谷笼架上,问妪:“此何物?”对曰:“笼床。”烹鸡为食,问:“何肉?”曰:“镦鸡。”饭以大麦,曰“仁饭”。太祖默喜。盖“龙床”、“登基”、“人饭”,皆吉语也。天下既定,召妪赏之。薛老太这一顿饭应了朱元璋的皇帝梦,意外赚了一笔赏钱。
官员从政,吃的是政治饭。明明“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却叫做“皇粮”。既然端的是皇家饭碗,“食君禄,忠君事”,自不待言,就是吃相乃至场合选择也需中规中矩。若被认为不忠或者违规,轻则官运蹭蹬,重则吃饭家伙不保。
《朝野佥载》:“周张衡,令史出身,位至四品,加一阶,合入三品,已团甲。因退朝,路旁见蒸饼新熟,遂市其一,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奏。则天降敕:‘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遂落甲。”所谓“落甲”,就是吏部把张衡的擢升文档从待审批卷宗中抽出来,不予上报。张衡仅因退朝后在小摊上买了块蒸饼,并骑在马上无所顾忌地大嚼起来,如此有失身份的吃相,刚好被御史发现举报了,武则天迅速批示:“不许升任三品”!张衡一次平民式的“吃饼”竟毁了前程,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
北魏使节卢昶等人在南齐建康,正逢北魏南侵,南齐人非常仇恨他们,就像喂牛马一样地把豆子蒸熟让他们吃。卢昶十分恐惧,就汗泪交流地吃了,而其同僚张思宁却义正词严地加以拒绝,宁死而不受屈辱。卢昶吃蒸豆辱国格,回国后,受到孝文帝严厉叱责,革其职,贬为平民。
曹操倚重的智囊万岁亭侯荀彧,反对曹操受九锡、晋爵魏公,谓曹公本兴义兵,不宜如此云云,反而引起了曹操的忌恨。后荀彧病,曹操送去一个空食盒,隐喻“你的俸禄到此结束!”荀彧于是自杀。他书生气十足,只知忠于汉室,而不知和无冕之皇曹丞相政治上保持一致,书生不知政客心,被夺俸是必然的。
古代按饮食差别把统治者称为肉食者,平民百姓则称藿食者。春秋曹刿说过“肉食者鄙”的名言,而战国冯谖则证明,只要提供舞台,藿食者照样可以大有作为。冯谖贫窭至饔飧不继,跻身孟尝君食客群,谋得饭碗;又弹剑闹待遇,争得食有鱼、行有车,还解决了老娘的吃粮。后为田文筑就三窟,令人刮目相看,表明自己决非混吃。
官场因吃而赍恨,所在多有。楚献鼋於郑灵公。子家、子公将朝,子公食指动,谓指动必食异物。及入,见灵公进鼋羹,子公笑曰:“果然!”灵公问知其故,独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先下手,弑灵公。
春秋宋国大夫华元战前杀羊犒赏士兵,由于疏忽,车夫羊斟没有吃到羊肉羹,故怨恨华元。等到两军交战,羊斟说:“前天分羊肉,是你作主;今天打仗驾车,是我作主。”就驱车冲进郑军营中,导致宋军战败,主帅华元被俘。《战国策》有则司马怒羹故事:中山国王熬了一锅羊肉汤,犒赏群臣,在场的每人一碗,偏偏轮到司马子期,锅空汤尽。独自拿空碗,看别人大快朵颐,不禁怒火中烧,决计报复。遂叛投楚国,泄露军事机密,并鼓动楚王,灭了中山国。羊斟、司马子期固不该因小失大以私害公,但华元、中山国君也需检讨分配不公的失误。陈平为宰,分肉甚均,父老称“善”,说明百姓自古就喜欢公平分配。
宋代胡纮,淳熙进士。未达时,尝谒朱熹,朱熹以脱粟饭招待,纮不悦,耿耿于怀。及韩侂胄用事,欲逐朱熹、赵汝愚,遂擢胡纮为监察御史。胡纮一饭之怨必报,劾赵汝愚,且诋其引用朱熹为伪学罪首。
汉伏波将军马援从南方运来薏米,在其死后被谗人说成了明珠,让自己和家人蒙冤。这就是“薏苡之谤”典故来源。
南齐刘玄明有吏能,为山阴令,大著名绩。离任临别,传授经验于继任者,曰:“作县令唯日食一升饭,而莫饮酒。”只吃饭,不喝酒,也算是应付官场饭局的经验之谈。
东魏元晖业,历位司空、太尉,加特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晖业以时运渐谢,不复图全,唯事饮啖,一日一羊,三日一犊。元晖业居高位,见国运衰不思振衰起弊,只顾拼命饕餮,典型的世纪末心态。
魏征忠言谠论,上下敬畏。唐太宗急切想知道“羊鼻公”有何爱好能动其情。侍臣说魏征嗜醋芹,食之可见其真态。明日赐食验之,果然。太宗因笑曰:卿谓无所好,今朕见之矣。公拜谢曰:君无为故无所好,臣执作从事,独僻此收敛物。魏征对自己食醋芹的解释,令太宗感叹再三。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宋太祖夜半思食羊肝而不言。曰:若言之则大官必日杀一羊。宋仁宗游幸上苑患渴而不言,曰:若言之必有得罪者。明武宗吹黄葱作声为戏,宦官则以车载进御,葱价陡贵数月。明穆宗偶思食果馅饼,来日御膳房起面者、剥果者、制糖者,开支至五千金。帝笑曰:只须银五钱,便可在东华门口买一大盒矣。这段记载说明,官家饮食偏好,影响的确重大,上有所好,下必投之。
明末宦官魏忠贤专权乱政,权势炙手可热,周应秋家厨子善于煨制蹄子(猪肘子),而魏阉之侄魏良卿嗜食煨蹄,周每以煨蹄款待,大得魏良卿欢心。人讥称周应秋为“煨蹄总宪”(“总宪”是都御史的俗称)。特色美味的“煨蹄”,使周应秋进而爬上吏部尚书的要职。
权力角逐,你死我活。魏元忠乃骨鲠之臣,曾四次蒙冤,四落后又得以复起。武则天曾问魏元忠:“卿往者数负谤,何也?”对曰:“臣犹鹿耳,罗织之徒欲得臣肉为羹,臣安所避之!”权力场争斗,最血腥的莫过于吃人。
nlc202309011114
无耻小人易牙,居然把自己的亲儿子煮了供主子食用,比兽道犹等而下之!
汉高帝处死彭越,将其肉制成肉酱分赐各地诸侯。淮南王黥布见之大惊恐,物伤其类,彭越之死犹如拉响自己性命警报。
后赵太子石邃骄淫残忍,喜欢将美姬妾打扮好,然后斩下首级,洗去血污,放在盘子里,与宾客传览,再烹其肉共同品尝。
北魏皇族内斗,拓跋嗣杀掉拓跋绍及其母贺夫人,和作内应的宦官等共十几人。其中最先刺杀皇帝拓跋珪的人,大臣们把他剁成肉酱吃了。
隋兵部侍郎斛斯政参与杨玄感叛乱,事败,亡奔高丽。后斛斯政被押解回京,隋炀帝最恨反叛不忠,将其处死煮了,令百官吃。皇帝令吃,吃人肉就成了“政治任务”,多数人都是勉强应付以交差,而奸佞之人却可劲往饱吃,以表明“恨皇帝之所恨”的政治态度。
唐代阎知微出使突厥坐罪,被武则天剐肉锉骨,脔分朝官,“官多肉少”,只有高官才能享用到这份御赐政治福利肉。
五代吴国将领高澧,嗜杀人而饮其血。日暮必于宅前后掠行人而食之。
辽国耶律倍投奔后唐,赐名李赞华,任节度使,“刻急好杀”,嗜饮人血,经常在姬妾臂上刺洞吸血。婢仆有小过,或者挖目,或者刀割、火灼;妻夏氏,因为恐惧他的这种嗜血恶行,曾求削发为尼。
明末李自成攻下洛阳,处死了福王朱常洵,野史称农民军把福王肉和鹿肉一锅煮,称“福禄肉”。然此说正史无据,有论者称很可能是出于“妖魔化”义军的编造。
618年,河西地区闹饥荒,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凉王李轨想开仓发放粮食。曹珍等大臣认为国以民为本,应该开仓发粮,救济饥民;而以谢统师为代表的隋朝旧官却拼命反对,竟胡诌“百姓饿者自是羸弱,勇壮之士终不至此。国家仓粟以备不虞,岂可散之以饲羸弱?”并污蔑曹珍是“苟悦人情,不为国计”!不成想李轨以为然,由是士民离怨,国丧其本。
比宰食个体可怕的是苛政猛于虎。那种横征暴敛只求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统治者,孟子诅咒为“率兽而食人”!对草民最具杀伤力的是争夺皇位的大厮杀,军阀混战,叛臣谋位,皇族内斗,杀人盈野,血流成河。
做了皇帝想成仙,求长生,吃不死之药,反而铅中毒,缩短寿命,从秦始皇到唐太宗,可谓多矣。
四、军粮与吃人
冷兵器时代,战争胜负有时决定于军粮,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也。围绕军粮,斗智斗勇,赛残赛狠赛兽性,直至把人肉当作军粮。
增兵减灶和减兵增灶都是借军中吃饭问题特设的重要计谋。小说里,奸雄曹操为解决军粮困局,甚至想出“借”王垕人头的毒计。
宋、魏交战,宋军缺粮,主帅檀道济率军撤到曲周县境,被追击的魏军包围。檀道济命令士卒唱筹量沙,把仅有的粮食盖在沙上,佯示粮足,以迷惑魏军。魏军望见宋军一堆一堆的“粮食”,以为宋军并不缺粮,遂停止追击,檀道济乃带领部队从容返回。“唱筹量沙”,也就成了制造假象以迷惑敌人的典故。
南齐庾域为录事参军、华阳太守。时魏军攻围南郑,州有空仓数十所,庾域封题指示将士云:“此中粟皆满,足支二年,但努力坚守。”众心安,敌乃退。庾域凭空仓计立功升职。
军粮中,恐怖而血腥的是人肉,其中尤以守将自己屠宰亲人及老弱以充军粮为最。此事青史有载,典型当推张巡。王夫之《读通鉴论》对此持批评态度。张巡守睢阳,食尽而食人,并不值得高调表彰。张巡作为朝廷命官,守土有责,血战至于捐躯,就是为国尽忠。而宰杀吞食亲人及老弱妇孺,那就逾越人性底线了。牺牲自己,取义成仁,成就忠烈,英名足以不朽。逾此更进,有如真理会变谬误一样,忠烈也会变成悖逆人伦,残无人道。即使敌军攻陷,倘不“屠城”,老弱百姓或许还有一条活路呢。
为守城而食亲人,不是张巡一人,前有臧洪,后有黑汉。袁绍兵围东郡,经年,城中粮尽,无可食者。臧洪杀其爱妾以食将士。将士咸流涕,无能仰视者。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离叛者。城陷,洪被杀。金代乌古论黑汉守城,城中粮尽,人相食,黑汉杀其爱妾啖士,士争杀其妻子。主将带头,士卒效法,竞杀妻子,惨不忍睹。兵败,黑汉不屈被杀。
至于把人肉当军粮,并不稀见。隋末土皇帝朱粲拥兵二十万,专事剽掠,又不务稼穑,军中乏食,乃教士卒烹妇人、婴儿啖之,曰:“肉之美者无过于人,但使他国有人,何忧于馁!”只要有人,就不愁没有军粮。隋著作佐郎陆从典、通事舍人颜愍楚谪官在南阳,粲初引为宾客,其后无食,阖家皆为所啖。散骑常侍段确,性嗜酒,奉诏慰劳朱粲,乘醉侮粲,朱粲一怒,便将段确及随从数十人,悉烹之以啖左右。
后梁刘守光围攻沧州,城中可吃的东西全完了,百姓吃胶泥,兵士吃人。沧州节度判官吕兖挑选瘦弱男女,给他们吃酒曲麦粉,然后煮来供给军士食用,把这叫做“宰杀务”。
李锜则是先吃官人后叛朝廷。锜为镇海军节度使,唐宪宗拜其为左仆射,锜乃署判官王澹为留后。澹促其赴京,不悦,遂讽将士杀澹而食之。监军使闻乱,遣衙将赵锜慰喻,又脔食之。吃了两位大员,李锜便正式反叛朝廷。
冷暖自知炎凉自备悲哀自慰 篇9
强者总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即便在枯水季节侥幸轻易过了这条无水的河,他也会停下来,把桥建好再往前走。
当兵那会,南方山沟里,夏夜上床入帐,周身的汗珠如小虫蠕动,照睡;冷冬摇曳的雪花中,田边水井旁浇洗身体激起热浪腾腾;春雷隆隆大雨滂沱赤脚短裤奔跑于丘陵山峦,俨然伟人样堆积满胸腔的豪迈和斗志……三年过去,不知团部卫生所的位置方向,只记得十几位女护士看露天电影时总最后入场,总引起阵阵骚动。
现在太有财了,虽然公鸡暂时还没下蛋,家里空调、风扇、淋浴器一应俱全;厚被薄被毛毯毛巾毯随季更换,换句话说,温饱解决了,冷暖无忧了。结果是换季就感冒,不是换被不及时引起失眠,就是忘了调节水温洗澡着了凉。内心常常悲哀至极地感叹:人啊,对外界冷暖干湿的适应能力太惨不忍睹了。
道理当然不复杂,体质不行了,抵抗力免疫力不行了。
这些个道理留待医生去讲,我想啰嗦的是:我们到底是为什么渐渐丧失了对外界四季的适应能力,我们到底是为什么不愿去从自身下手提升适应能力、免疫力,我们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默许了自己久病成医还以为知识丰富,默许了让药店超市般布满我们居住地的四周且经常出入。
消失两年的朋友又找上门了,又是一个俗不可耐的创业故事:起先以为很好,结果发展太快,最后资金链断裂。后悔懊恼,然后留下一句把我震撼得夜不能寐的话:我们为什么总是习惯盲目求大求快,总不想慢点做专做强呢?
其实,就针对我这位朋友,我敢断言,再给他一次机会,仍然有很好的产品、市场和资金条件,他仍有可能会狠狠地兴奋一次,迅速在远景中迷失,而难以成功。理性地说,是我们骨子里都蕴含了太多的虚荣、投机、自负、懒惰和小聪明,才导致我们出现了如此患者成灾的通病——在做大做强中,潜意识里总是毫不犹豫选择前者。无强而大的直接结果是:体质弱,每个环节毛病多,对外来的任何困难、压力、变化缺乏适应性。对突如其来的破坏性外力无法有效抵御,而且每个肌体器官都容易受到传染病源的传播,在压力、病菌、冷暖转换、变化更迭中,只好被动地听天由命。或病急乱投医,或无药可治,或徒剩懊悔。
做强的概念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知晓所有的节奏和变化,并为任何的意外备好了应急的方案和条件。因为做强主导了一切决策运营,有时就会显得很慢,很徘徊,很等待,得具备超人的耐心和坚守寂寞的能力。强者总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即便在枯水季节侥幸轻易过了这条无水的河,他也会停下来,把桥建好再往前走,以应对日后的汛期。强者要有良好的心态,视前面的任何背影为学习的榜样并不为超越而超越,扪心自问和不断反省以及宁静淡然地面对自身的修补。强者有自己的目标,与别人的期待无关……
针砭时弊讥弹世态七十年 篇10
人生经历
抗日战争时期,丁聪转辗于香港及西南大后方,从事画报编辑、舞台美术设计、艺专教员和画抗战宣传画等工作,同时也以漫画参加过多次画展。在上海、香港等地编辑画报,后在重庆、成都等地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创作了《阿Q正传插图》《现象图》等。
1945年后在上海主编《清明》文艺杂志。1945~1947年在上海发表过不少较有影响的以“争民主”为题材的讽刺画。建国后,历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全国青联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美协第一、三届理事和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1957年后的二十多年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迫下放到黑龙江垦区,没有条件发表漫画,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又画起讽刺漫画来。有《鲁迅小说插图》《丁聪插图》及讽刺画集《昨天的事情》《古趣集百图》等。
1980年以后,为了弥补失去的时间,他以超常精力,从事文学书籍插图及讽刺漫画工作,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数量超过以前作品的总和。他经常在各大报刊上发表作品,1979年《读书》创刊起,他的漫画专栏,始终没有中断过。
漫画父子兵
丁聪父亲丁悚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者之一,既画讽刺社会现象的政治漫画,也画月份牌上的时装女人。上世纪20年代刘海粟创建中国最早的美术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时,丁悚担任教务长。1933年前后,丁悚组织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漫画协会,协会招牌就挂在丁家门口。
丁家一时间成为明星、艺术家们会聚的场所。每到周末假日,这里俨然是上海一个热闹的沙龙,张光宇、叶浅予、王人美、黎莉莉、周璇、聂耳、金焰……作为长子的丁聪,虽然还在上中学,却已成了这些明星喜欢的小成员,为其后的漫画人生奠定了浓厚的氛围基础。
但是虽然丁悚是漫画家,却不愿意儿子今后也走同样的路。但丁聪自己喜欢上了漫画。加上当时上海呈现的文化多元形态,在那时开始形成了这样的观念:画自己心中所想,画身边眼睛所见。丑恶者鞭挞之,美好者颂扬之。
丁聪在上海美专虽只抽时间自学了不到一年,却为他的绘画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说到自己艺术修养和风格的形成,丁聪总是会一再提到在上海旧书店阅读那些欧美时尚杂志、电影画报的经历。正是这样一些杂志,还有不断上演的好莱坞影片,使年轻的丁聪的思路活跃起来,眼界开阔起来。
用批判的目光观察社会
上世纪30年代,丁聪与家里常来的叶浅予、聂耳、周璇、金焰等文化名流聊天,他们身上那种嬉笑怒骂、对时弊的自由评说让他印象深刻。
丁聪与他的前辈和同辈漫画家一样,专注于描绘贫富之间的强烈对比,勾画那些社会暗角的丑陋。丁聪最初显露出的这种社会讽刺的特点,在后来的创作中蔚为大观,它与政治讽刺密不可分,融为一体,成为他的创作中最有分量的作品。
今天的读者,大多是通过《读书》每期必有的丁聪漫画而熟悉了他的名字。他与陈四益先生在《读书》杂志长期联袂推出的“世象写真”专栏,图文并茂,尽现近30年间中国社会的世态万象,成了这段历史不可或缺的记录。丁聪就这样用他的目光,一直关注着每日变化着的中国,用他的画笔,表达着一个画家的良心与思考。
《读书》原主编沈昌文说,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埋头苦干,从不发表意见,读者只知道他给《读书》画漫画,不知道我们每期的版式都是他设计,有事找他,他来者不拒。我们都说他是劳动模范。
早期电影漫画
丁聪漫画的题材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及个人生活际遇变迁的影响。我们看丁聪的早期漫画,从中可以窥视出一个画家成长的足迹和周围生活圈子对创作内容的折射。
韩兰根与刘继群是上世纪30年代影坛的一对活宝,滑稽风趣,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到了丁聪的笔下,这两个活宝更搞笑了,一个端枪瞄准射击打得着打不着还没谱呢,另一个就忙着塞耳朵听不得枪声响,这幅漫画还是彩色漫画,似从未向公众展示过,但是足以见得丁聪漫画结合电影的手法。
《银河星浴图》是丁聪1935年的作品,这一年丁聪还不满二十岁。后来他总是会一再提到当年上海滩流行的那些欧美大画报对他的影响,还有不断上演的好莱坞电影对打开他艺术创作思路的启发。丁聪学习国外漫画家的笔法和风格,但并未照抄。
丁聪简介
丁聪,别名小丁,1916年生于上海,中国著名漫画家,舞台美术家。擅长漫画、插图,自幼受家庭影响,在上海清心中学读书时就开始发表漫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崭露头角。抗日战争后为《救亡漫画》杂志作画,编辑《良友》《大地》《今日中国》等画报。抗战胜利回到上海,继续从事讽刺漫画的创作和舞台美术设计。后历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2009年5月26日在北京病逝。
主要作品
近二十多年来,他共出版了三十多种集子,有《鲁迅小说插图》《丁聪插图》,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二马》等众多作品的插图,《丁聪漫画系列》《中国漫画书系——丁聪集》《丁聪画册——漫画、插图、素描、速写、肖像、设计集》《瞎操心》《绘图双百输》(与陈四益合作)《Y先生语录》(和流沙河合作),中、英、法、德、日文版的《古趣集》及中、英、日文版的《今趣集》等。
丁聪绝唱
《世态讥弹》是丁聪和当代著名讽刺诗人池北偶的联袂之作。池北偶曾说:“丁夫人沈峻为了鼓励重病的丁聪,特地要我新写一首诗,他居然真的配了一幅画。我把他的漫画选了100幅,每幅配一首诗,编了一本书《世态讥弹》,没想到书还没有出来,他就离开了我们。”本书以诗配画的形式,力图揭露世间万象,尤其是经济社会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通过讽喻的方式,在挞伐和匡正社会弊端的同时,也试图开出济世的良方。
丁聪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