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的近义词及造句

2024-10-14

欣赏的近义词及造句(共13篇)

欣赏的近义词及造句 篇1

1、你别光看我外表,其实我的内心也是很有欣赏价值的。

2、我们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善于去观察发现欣赏生活与他人美好善良的一面,然后将之变为一种习惯。这样我们在思想与行为上才能逐渐变得高尚与纯粹。

3、选择一个欣赏你的人,而不是需要自己去讨好的人。

4、说实话,我第一对音乐的爱和欣赏是很老式的那种情形,在幼儿园里。我曾经每天都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丶理查德.罗吉尔斯的美妙旋律丶奥斯卡.汉莫斯汀等等的还有很多。我喜欢音乐演出。

5、爱情就像在银行里存一笔钱,能欣赏对方的优点,这是补充收入;容忍缺点,这是节制支出。

6、人生如花,花开,我们应该欣赏它的美丽,花落,我们应该赞美它的成熟,乐观地生活,我们才不会错过生命中每个阶段的美丽!

7、一个不欣赏自己的人,是难以快乐的。

8、一个人的纯真是很让人欣赏的。我尽量不让自己漂浮起来,尽量去躲一些PARTY,因为我去过,我觉得一些活动太浪费时间,不会交到真正的朋友,只是一个眩目的外壳而已。

9、您真不简单!我很欣赏您!我很佩服您!

10、要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每一个不完美的人。

11、遗憾我当时年纪不可亲手拥抱你欣赏,童年便相识余下日子多闪几倍光。

12、隔着太平洋,我们欣赏乔布斯,甚至崇拜乔布斯,但如果乔布斯真的来到你身边跟你一起工作,像在美国一样非常自我、自负、粗暴、偏执,你还会像现在欣赏他吗?如果真的有美国硅谷那样的颠覆式创新来了,我们是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它的。

13、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欣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旋律。

14、男性创作者可以站在男人的角度上去欣赏女生的美跟任性。但有的很有个性的女生就不想做那么弱的女生,就比较有个性。

15、孤僻的好东西难以等到真正欣赏它们的人,因此有时反而会归属甚佳。最终被痴迷于它的人带走。对喜欢的东西沉着镇静,内心笃定,这也是自信的一种。要或不要,又有什么关系。

欣赏的近义词及造句 篇2

一、声乐表演内容对实践的要求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声乐表演是对声乐作品这一成果的第二次创作,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声乐作品和表演者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在表演过程中,他们互相作用,作品在表演过程中被演绎同时也被同化。

声乐表演内容主要涉及到思想、感情、实物三个因素。在声乐作品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因素是感情,根据这一因素可以看出表演者对作品的态度以及欣赏者对作品的态度。声乐表演的内容主要是指作品本身或者是作品的价值所在,是表演者对生活的感悟,是一种艺术表现的过程。

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的时候,应该首先对声乐作品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构,才能对声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在表演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表演者还应该深刻理解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这样才可以明了声乐作品的实质,从而把声乐作品更加完整的呈现给欣赏者。

总的来说,在声乐表演实践中,表演者应该首先对声乐作品进行分析解构,了解声乐作品内容的实物、思想以及感情,再向声乐作品中加入表演者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想象力,这样就能使得声乐表演更加成功。

二、声乐表演对表演者的审美要求

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演唱者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他们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声乐表演传递给欣赏者,他们把作品赋予一种新的生命,他们在对声乐作品的第二次创作中,实现作品的价值。假如没有了表演者对声乐作品的表演,作品将只会是一种枯燥的符号形式,而不会以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到欣赏者的眼中。由于演唱者在声乐表演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声乐表演对审美的要求是极高的,因此,表演者应该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

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不仅要把声乐作品演唱出来,还要在表演中找灵感。表演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声乐作品内容中的实物进行改变,把声乐作品更加完整形象的呈现出来。在声乐表演中,可以充分体现表演者自身的道德修养、精神品格以及审美意识,与此同时也应该把声乐作品的审美要求也呈现出来。

换句话说,表演者虽然是声乐表演过程中的主体,但是应该考虑声乐作品本身的内容。声乐表演对表演者的审美要求是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同时要记得是对声乐作品的再创作,应该是在声乐表演过程中,使得声乐作品获得一个全新的生命。

三、声乐表演对欣赏者的审美要求

声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一种双向传播的活动,审美要求也应该是双向的。声乐表演对表演者有审美要求,同时对欣赏者也有着一定的审美要求。欣赏者对声乐表演有一种评价的作用,前提是应该以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声乐表演进行评价。声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它本身就有一种培养人们审美意识的作用。声乐表演的价值,在于欣赏者对其审美价值的体会。因此,作为声乐表演的欣赏者,也应该有极高的审美能力。

其实,对声乐表演的欣赏,无非就是对声乐作品本身的思想、情感以及表演者的声音、动作等的欣赏。声乐表演的欣赏是欣赏者主体的一种审美心理活动。欣赏者在表演者投入的表演过程中,逐渐进入声乐表演,达到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纯粹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声乐表演。在这样一个对声乐表演的审美过程中,欣赏者主体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并且可以在美的影响下,陶冶自身的情操,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综合能力。

欣赏者也应该对声乐作品有一定的理解,这样才能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更快的融入进去。在欣赏声乐表演之前,应该对声乐作品内容的思想、情感以及实物进行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再欣赏声乐表演的时候,可以对表演过程进行一定的审美评价。对于欣赏者来说,想象力是最重要的,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帮助欣赏者更快的融入到声乐表演中。

四、结语

声乐表演是表演者和欣赏者双向传播的艺术活动,它对表演者和欣赏者都有着一定的审美要求。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的时候,应该注入思想感情,对声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使之呈现一种新面貌;欣赏者在欣赏声乐表演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表演者在审美上达到共鸣,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这样可以使得声乐表演及欣赏这一双向活动更加成功。

摘要:社会一直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在不断的丰富。声乐表演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声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声乐表演与欣赏都对人的审美有着一定的要求。本篇文章我们主要讲述声乐表演及欣赏的审美要求。

音乐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音乐欣赏;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教师简明、生动的讲解引导,让学生对音乐内涵进一步的把握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鉴赏、评价音乐的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但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应对措施,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授课效果。

一、音乐欣赏课中存在的问题

1.对音乐欣赏课理解上的偏差

它不仅影响老师和学生对音乐欣赏作用的认识,而且影响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实施。

首先,对音乐欣赏内涵的理解上的偏差。如果不能正确认识“音乐欣赏”的内涵,就不会重视音乐欣赏在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学生意识不到音乐欣赏的作用,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就会轻视音乐欣赏课,不能对音乐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因而,学生也就不能配合老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其次,不能把握音乐欣赏的作用,忽视音乐教学对学生艺术品格的影响,因此,音乐欣赏就会成为一种没有理念指导的教学实践,就不能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音乐欣赏作用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师生对音乐欣赏的作用认识不够清晰上。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对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却没有充分的意识到。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 “音乐欣赏”成了音乐教学实践中的“累赘”。

2.音乐欣赏的教学形式单一

音乐欣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音乐欣赏的内容也可以进行拓展和压缩,特别是音乐欣赏的教学思路更是因人而异。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欣赏不是简单向学生播放特定的音乐作品,它需要音乐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考虑以下诸多的问题。

首先,结合音乐教学的具体条件,考虑音乐欣赏的实践形式。如,在教学设备比较落后的地区,我们音乐老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完成相关的音乐欣赏过程;在教学条件稍好的地区,我们可以结合网络资源,向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资源;在条件更好一点的地区,我们音乐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一些大型的音乐会,使其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欣赏具体的音乐作品。

其次,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在考虑学生音乐知识水平的同时,对教材有选择性地应用,音乐教材的内容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校的学生,并不适合每一次的音乐欣赏实践。因此,我们在具体的音乐欣赏实践中,既要“用教材”,又要“教教材”,特别是更要注意两者的配合。

二、解决音乐欣赏课问题的策略

1.把握教材解决问题

要想解决音乐欣赏中的问题,首先我们音乐老师必须仔细研讨音乐教材,音乐教材是我们依法施教的唯一媒介,如何根据音乐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针对学生的音乐水平,提高音乐欣赏效果就成解决音乐欣赏问题中最关键的环节。

研究音乐教材编写意图,不仅可以为音乐老师处理教材提供可靠的思路,而且还可以为音乐老师选择相关的音乐欣赏作品提供可靠的根据。只有音乐作品符合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挥出音乐欣赏的作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2.通过适时教学评价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判定的一种教学实践。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对其科学而客观的评价,不仅会影响到音乐欣赏的教学,而且也会影响到整个的音乐教学过程。

首先,要采用多样的评价标准评价音乐欣赏教学效果。面对不同的学生,音乐水平参差不齐,运用相同的音乐评价方法进行教学不可能取得一致的教学效果,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才能使评价的结果更接近于教学事实。

其次,对于评价结果中的共性问题,音乐老师都要给予高度关注。只有高度关注,才能从中获得音乐欣赏教学的反馈信息,才能针对这些信息改进我们的音乐教学。

3.改善教学策略中解决问题

在教学策略中关注具体的音乐欣赏及其相关问题更能解决好音乐欣赏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策略中关注音乐欣赏作品的选择问题,选择适合学生欣赏的音乐作品,更好地实现音乐欣赏的目的。

其次,关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根据学生的实际欣赏水平和自己的教学特点,设置不同的音乐教学情境完成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

总之,音乐欣赏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是音乐老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对如何推动音乐素质教育发展的深入思考。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解决好音乐欣赏中的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何湘华.多媒体技术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季明.音乐欣赏程基本理念分析与实践.D沈阳师范大学.2011.

伤害的近义词及造句 篇4

老师严厉的话语伤害了李平的自尊心。

这件事老师处理不得当,伤害了同学的自尊心。

我的话伤害了你,向你赔礼道歉。

黑色的镜片可以阻挡强光对眼睛的伤害。

嫉妒是把双刃剑,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这场灾难给人们的身心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我们千万不能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这次就是因为她的嘴直心快,伤害了别人。

老师从来不伤害我们的自尊心。

妈妈劝爸爸别太劳累了,会伤害身体。

说话太挖苦容易伤害人。

过量饮酒会伤害身体。

他宁可自己受批评,也不让别人受伤害。

他们伤害我,就有如你不存在一般。

伤害的语言是利剑,能斩断千丝万缕爱意悠悠的柔情。

他急不择言,这句话伤害了你,请原谅。

遇事冲动,不但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自己身边的亲人。

她为什么要这样凶狠地伤害他?

理解的近义词及造句 篇5

2 课文中那些意味深长的语句,要反复阅读,加深理解。

3 他常爱望文生义地理解经典文章。

4 我们常说“理解万岁”,因为它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

5 王老师讲课深入浅出,我们很容易理解。

6 只有理解了词语的含义,才能用词语造句。

7 张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同学们容易理解。

8 他做了好事却不被理解,心里很苦恼。

9 要理解一句话的意义,首先必须弄懂每个词语的意义。

10 百闻不如一见,你亲自到特区看看,才能真正理解改革开放的政策。

11 意在言外zaojv.com,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看这部片子。

12 我真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老是必须看这些装模作样的电影。

13 学习了这门功课,我对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了理解。

14 佶屈聱牙的古书对青年人实在不易理解。

15 你这样子断章取义的去理解他的意思是不对的。

16 行为模式是理解千变万化的度假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基础。

17 你责怪他我可以理解,但请不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件事和我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18 对老师为我们好的一番诚意,同学们是理解的。

19 他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19 造 句 网是一部在线造句词典,其宗旨是更快地造出更优质的句子.

20 这样的理解无异于海市蜃楼。

21 这道题你已是一误再误,看来对题义理解上有问题,我再给你讲讲。

22 倾听和理解能让你对客户的经历感同身受,这样你才真正能够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23 他把我那句话的意思理解错了。

24 作为一个好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透彻全面,防止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5 很多人把安贫乐道理解成固执的一种表现。

26 你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27 学习知识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囵吞枣。

28 李工程师讲解这部机器的构造和性能,深入浅出,一般学徒都能理解接受。

29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嗜好,所以对于那些逐臭之夫,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

欣赏的近义词及造句 篇6

舞蹈起源的看法, 还有众多的学派。例如, 认为舞蹈起源于情感说;起源于游戏说 (过剩精力的发泄) ;起源于巫术宗教等等。总之, 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 本身就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舞蹈产生的各种起源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其中也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而且探索舞蹈具体形成的基因, 都是对总概念的补充, 有益于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

在当今的社会中舞蹈演变很多种, 舞蹈的划分多种多样, 在舞蹈编创中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划分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舞、风格独特的中国古典舞、芭蕾舞、富有创造精神的现代舞、交谊舞、迪斯科、霹雳舞等等, 那么我们怎样去欣赏舞蹈呢?

欣赏舞蹈的决窍

舞蹈是什么?中外舞蹈理论家探讨很久, 结论不一。我国舞蹈家吴晓邦先生说:“舞蹈三要素———表情、节奏、构图。”十分概括而洗练地提示了舞蹈的内涵。

以人体动作为主, 依靠其力度 (强弱) 、幅度 (大小) 、速度 (快慢) , 结合音乐节奏的对比, 配合舞台画图的变化, 组成舞蹈语言, 塑造出多种富有表现力的感染力和舞蹈形象。通过它向观众传递思想和感情的艺术, 则可以叫作舞蹈。所以, 舞蹈又称为时空艺术。舞蹈的造型占有了空间, 音乐旋律又占有时间。观众对舞蹈的欣赏, 首先要通过视觉来接受。可视性, 既成为舞蹈审美的第一个特征。舞蹈审美的第二个特征, 是动态性。舞蹈俗称流动的雕塑、线条性的艺术。舞蹈自古就和绘画、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舞蹈审美的第三个特征, 是抒情性。舞蹈长于抒情, 拙于叙事。在用诗、歌、音乐都不足以表达感情的时候, 才“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舞蹈审美的第四个特征, 是文学性。舞蹈的文学性, 我认为主要体现在“舞蹈能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舞蹈的结构法是:舞动、舞姿、舞汇、舞段、舞蹈。文学是用文字塑造人物形象;舞蹈是用形体动作来塑人物形象。也表现简单的情节、矛盾、冲突等等。舞蹈审美的第五个特征, 是时代性。艺术的模拟能引起人的快感。舞蹈的情绪可以允许表现得比生活中更强烈, 舞蹈的艺术形象可以允许塑造得比生活中更夸张。启发人们对生活、工作、学习强烈的爱。

在舞蹈创作中音乐的作用

任何一种舞蹈、任何一个舞者都必须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进行舞蹈动作的创作, 音乐就像是舞蹈创作环境的氧气一样, 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它的存在。同时, 舞蹈在表现过程中, 又必须在音乐中把人体的动作一个接一个连接起来, 音乐用声音按照一定的节奏、旋律来演唱演奏;舞蹈是用人的身体作为表现工具, 以人体的动作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 组织成一种“无声语言”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并给人们美的观赏。舞蹈不同于其他艺术, 它是以人体的动作为表现工具, 舞姿与舞步都是在流动中构成, 具有时间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它又和音乐中乐曲演奏一样, 都具有时间艺术的特点。

在舞蹈中, 音乐与舞蹈是不可分离的, 当音乐与舞蹈得到紧密结合的时候, 会产生奇妙的魅力会同时吸住你的心灵和理智。舞蹈与音乐, 在艺术表现上都必须通过一定的节奏, 这是两者能够相互结合的一个基本的原因。舞蹈必须有节奏才能组织成有规律的舞姿、舞步, 音乐能够辅助舞蹈传达内容, 表达情绪、烘托气氛、展现意境和体现风格。

在进行舞蹈创作时, 舞蹈创作则通过运用音乐来实现视、听觉综合艺术作品的完成。音乐与舞蹈都用节拍、节奏来组织, 节奏是舞蹈与音乐的结合的自然基础。原始舞蹈之所以能最终与音乐结合在一起, 根本原因在于节奏。节奏是构成舞蹈艺术的基本要素, 具有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特殊艺术功能。舞蹈作品中, 舞蹈形象是在音乐律动配合下, 通过力度的强弱, 速度的快慢, 能量的大小, 来深刻细致地体现人物内心的情绪波动的。而在群舞的创作中, 由于表演者是由多个人组成, 而每个人的心理节奏却又是不尽相同, 所以这时就需要一个共同的节奏作为标准。由于所创作的作品是由多个人在一起进行表演, 而每一个的心理节奏却是不同的, 如果没有音乐节奏的规范, 舞蹈创作者将无法按照自我心中的节奏来进行编排每人的动作, 那将导致群舞作品创作失败。在独舞的舞蹈作品创作中, 也必须按照自己的心理节奏, 或者是根据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 自行安排与音乐相对应的舞蹈动作完成作品创作。

欣赏的近义词及造句 篇7

摘要:音乐欣赏课是中职学校音乐课中的重要部分。音乐欣赏不仅可以使中职学生正确认识音乐,还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主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为将来更好的音乐欣赏能力打下基础。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00-01

音乐欣赏课是中职学校音乐课中的重要部分。所谓音乐欣赏,就是对音乐所包涵的情感进行正确的理解,体会音乐中丰富的人物性格和中心思想,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不仅是一个人音乐修养的标志,也是整体文化水平评比的重要因素。所以,音乐欣赏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不可替代的一项课程,它不仅可以使年龄较小的中职学生正确认识音乐,还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主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为将来更好的音乐欣赏能力打下基础。对此,本人根据实际音乐欣赏教学,做出了以下的思考及归纳。

一、当前中职音乐课堂的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且在老百姓的观念中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职业学校是孩子成绩不好下的一种无奈选择,而不少农村学生之所以选择中职学校就读,则是想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一门技艺,在将来可以借此得到一份较好的工作,那么那些在中职学校读书的孩子们的情况就不言而喻了。明显存在重视技能而忽视基础文化课的现象,而音乐课就更不用说了。

在当前中职学校中,不少学生都很喜欢音乐,每天都会拿着手机听歌。但他们却不喜欢上音乐课,不愿意自己当众唱歌,用他们的话说“我喜欢听,但不喜欢唱”。面对这样的学生状况,我们的教师还抱着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形成了一种语言多,音乐少;讲的多,参与互动少;内容多,没深度和高度的课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成了你讲的学生不愿听、听不懂,学生想的、讲的你听不懂的一种师生状态。这种课堂教学现状很明显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音乐欣赏是中职学生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对教师而言,创新性地改革中职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二、中职音乐欣赏教学的对策研究

1.在教学中寻求古典与流行的有机融合,培养中职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上好课,音乐课堂也是如此。现今社会流行歌曲受到绝大多数学生喜爱,电视网络媒体上的歌曲节目甚多,选秀节目也层出不穷,这些都使学生更关注流行音乐,而忽视古典音乐。但在教学中,却要让学生接受古典音乐,这无疑是个很难的问题,因此要在古典中寻找流行的因素,使古典与流行相结合,是让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一个突破口。

例如教授交响曲这一模块时,教师加入了SHE的《不想长大》,因为这首歌副歌部分就采用了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中最为人熟知的主题,并且间奏部分加入了大量的管弦乐式编曲,听起来又好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般大气。当老师这样讲解的时候,一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学生感受到流行乐曲中的古典乐魅力,进而在欣赏古典音乐及介绍代表人物时,大家就都兴致勃勃。

2.多样化的课堂培养学生乐感。

现在的学生虽然喜欢听,平时哼唱还行,可一比赛拿话筒跟伴奏唱时就跑掉,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卡不上节奏。要让他们学会如何找节奏点,气息、换气的位置。鉴于此种情况,教会学生歌唱的方法就很重要,传统的教唱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和吸引现在的中职学生。教师在教学尝试了每周一歌、分组合作表演的形式,每节课上都有学生的展示单元,这种表演满足了现在学生自尊自爱的心理,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乐感。当每次表演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评价总结,总是最易于被学生接受。

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教学生去学会理解一首歌。音乐的语言赋予一首乐曲生命,就像文学语言赋予一片文章生命一样。文学的语言构建了词汇、句、段、章等层次,而音乐语言中的层次有就乐汇、乐句、乐段、乐章,它们是相通的。文学是通过语句表达情感,字里行间流露真挚的情感。而音乐就是用音符谱写文章,每一个音符中都流淌着优美的诗篇。学生欣赏音乐就如就象读文章一样解读整首乐曲,接受起来就更容易了,而理解了歌曲,唱起来也就更容易了。

3.灵活的教教材。

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首要的考量,要改变以往的拿着教材按部就班的教,而是将学生的情况放在首位,合理的选择教材,甚至对现有教材进行加工,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删减或增加,只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获,就是一堂成功的课。而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心态都不稳定,但也极具可塑性。加之不少学生基础差,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他们的音乐素养基本为零,甚至可说是从未受过音乐培养,所以音乐教师,在教教材的时候必须考虑这样因素,而当音乐教师选对了课堂的切入点,抓住他们的兴奋点的时候,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制定合理的课堂规则。

管理课堂纪律是大多数中职老师要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中职生有一个普遍性的特点,就是行为习惯欠佳,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不强。他们时常一节课坚持不下来,以肚子疼要上厕所、父母打电话来了等理由要求出去。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教师一味强硬的不许,肯定会引来很多的不满,此时教师适时提出要求,如:让学生唱首歌、回答问题或者表演节目等方式来获得准许,让学生明白课堂应该有纪律,这种制度一旦形成,在无形中维护了课堂秩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5.互动性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参与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是音乐欣赏课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参与融入到课堂中呢?提问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教师对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对教师提问,教师回答或者其他学生回答。这就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将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没人参与回答的尴尬局面化解了。学生提问教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努力地对音乐进行探索,在探索中提问有趣的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在不断的提问中加深对音乐以及音乐背景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被迫吸收教师的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重要的參与者及课堂核心,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救援的近义词及造句 篇8

接济:在物质上援助:~粮草 ㄧ~物资 ㄧ他经常~那些穷接济

拯救:1.挽救;救济。拯救

抢救:1.在危急情况下突击救护。抢救

声援:1.遥作支援。本用于军事。 2.用于群众活动。声援

支援:1.支持,援助。支援

援救:1.帮助;援助。援救

支持:①撑住;勉强维持:在压力面前,他有点支持不住了|支持

援助:1.支援;帮助。援助

布施:佛教施舍给他人财物、体力和智慧以求积累功德直至解布施

赈济:1.以财物救济。赈济

周济:①以财物帮助接济:亏得婶子时常周济,才能勉强度日周济

拯济:1.救助;救济。拯济

营救:1.援救。营救

辛苦的近义词及造句 篇9

二、地质队员长年累月地住在野外,吃在野外,工作很辛苦。

三、如果没有农民工的辛苦,就没有城市的繁华。

四、妈妈又上班工作,又做家务,太辛苦了。

五、在父母的一生中,遇到了无数艰辛苦难,但是他们通过发扬百折不挠的精神,各个迎刃而解。

六、父母每天在外工作非常的辛苦,我们不能把他们的付出置之度外。

七、尽管妈妈上了一天班已经很辛苦了,回家以后,还是打起精神作家务。

八、春华秋实,没有平日的辛苦耕耘,哪有今天丰富的收获?

九、这位老工人不辞辛苦地工作了三十几年。

十、他离开家后,露宿风餐地赶路,十分辛苦。

十一、看他的脸色,必然是一路风尘仆仆,备尝辛苦。

十二、经过多年的辛苦练习,他终于成为全国大名鼎鼎艺术家。

十三、我爸爸回家的日子为期不远,他在边防部队很辛苦,我用什么慰劳他呢?

十四、这件事儿还得辛苦你跑一趟。

十五、由于哥哥的辛苦付出、耐心开导,小弟终于顽石点头了。

十六、因为战况相当吃紧,战士们就在壕沟中枕戈待旦,相当辛苦。

十七、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

十八、老师很辛苦,放学了还要批改作业,每天很晚回家,披星戴月的。

十九、警察潜伏候贼,一晚到亮纹丝不动,够辛苦的。

二十、他接到上级指派的任务后,餐风露宿地赶路,十分辛苦。

二十一、敬爱的老师,您辛苦了!

二十二、我们做小贩的,终年辛苦,所得亦不过蝇头微利,发达可谈不上。

二十三、他是个娇生惯养的大少爷,哪裡懂得赚钱的辛苦?

二十四、仰事俯畜:爸爸天天起早摊黑,仰事俯畜,很是辛苦。

二十五、农民们辛辛苦苦地干着,地主却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二十六、父亲为了家计,披星戴月,终日奔波,十分辛苦。

二十七、老董事长一死,子孙就陷入财產争夺战,原来辛苦建立的企业王国顿时分崩离析。

二十八、踌躇满志的总理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处心积虑,不辞辛苦,终于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二十九、在大水来临之前,把能运走的东西全部运走,不能让我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付之东流。

欣赏的近义词及造句 篇10

关键词:教师;绘画;创作

一、正确对待幼儿的无意涂鸦期

托班教师看到班上的孩子随意涂画,要给孩子鼓励,并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够发挥和表现他们绘画才能的场地和环境,不要过多干涉他们怎样用笔,也不要急于教他们画成形的东西,而应放手让他们随意涂抹,并对他们的涂抹表现出兴趣。让他们在涂抹中慢慢探索自己手的动作与智商出现线条的关系,对笔的控制能力逐渐增强。

二、指导幼儿绘画时应顺乎天性、因势利导

幼儿到4岁以后,他们的画面便会出现一些有形的东西了,如人、太阳、小花、房子等。他们试着用各种方法来表现自己所喜欢的和熟悉的东西,这个时期就是有意涂鸦期。教师在指导这个时期的幼儿绘画时,应因势利导,充分尊重孩子的思考能力和独立创作能力,不打击其积极性,不否定其锐意创新的精神。

三、掌握指导幼儿作画的方法

中班以前,幼儿绘画涂抹的时间不宜太长,应每日增加,待孩子们的手部灵巧能力增强后再延长孩子的绘画涂抹时间。在绘画工具的选择上,尽量选择颜色比较丰富柔和的蜡笔,幼儿绘画结束后,要教他们将自己用过的笔放回原处。

中班以后,教师应引导幼儿画一些有意义的东西,鼓励幼儿将所见、所闻、所感受的事物表现在图画上,画完后,让他们将画上的内容讲给同伴们听。

四、学会欣赏幼儿的画作

幼儿的画作与成人画是不同的,不能一味地用欣赏成人画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画。一幅好的儿童画往往充满了童趣,画面上的所有因素:线条、色彩、空间等表达了幼儿的思想。因此,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标准应该建立在幼儿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只有真正了解了幼儿的内心世界,懂得儿童美术本身具有的特征,才能做到正确认识幼儿画作。不管其具有怎样的特色,只要是幼儿自己创作的,表现了幼儿对生活的感悟,就应该承认其具有一定的价值。评价的最重要表征就是要尊重幼儿的特点,找出幼儿画作的精华之处。幼儿教师在充分理解幼儿绘画特性的基础上再去欣赏幼儿的画作就会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在此基础上,尊重幼儿的创造性,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欣赏的近义词及造句 篇11

基于“欣赏”的定位, 笔者听了几十节课, 做了一年多的课堂教学观察。课堂教学观察, 就是以课堂为场所, 对课堂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 达到改善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笔者就教学目标、学生角色、教学效果、课堂场景、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一、教学目标, 仍是重认知目标, 而轻情感和价值目标

教学目标是检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行为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 它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以下简称“课标”) 强调, 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是显性的, 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后两者是隐性的, 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和动力。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不仅要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更要凸现情感和价值目标的教学氛围。课标指出, 通过阅读和鉴赏, 可以“陶冶性情, 追求高尚情操, 提高道德修养”, “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而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重视认知目标, 轻视情感和价值目标。如有位年轻教师在教《山羊兹拉特》时是这样设计的:先介绍作者和话题内容, 接着抓住小说三要素分析, 最后得出一个主题“情感 (爱) 战胜困难”。当然这做法不能说是错的, 但就践行课标理念来说是偏离了。本单元的话题是“情感”, 教学目标要突出单元目标, 应探讨“兹拉特和阿隆一家之间的情感关系, 以及兹拉特和阿隆如何战胜那场暴风雪”, “阿隆一家对兹拉特情感变化和处理方式”等问题, 逐步引导学生对人与动物之间“爱的双向流动”的情感认知;用情感主线设计教学, 陶冶学生性情, 让学生认识到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课堂教学合理性的目标, 能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同时也促成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二、学生角色, 仍是知识的接受者, 而不是问题的提出者

由于教师对选修课程目标的认识不清, 教学设计往往倾向于学生的“应试”阅读, 或归纳出几条阅读方法奉为“经典秘笈”传授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基本是知识的接受者, 而不是问题的提出者。这样, 学生只能在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牵引下, 象征性地进行问题讨论;教师给出参考答案后, 学生又拼命地进行“复制”。有一位教师讲《牲畜林》, 当提到情节使用“延迟法”时, 他就生硬地给出概念并分析作用。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文学术语, 教师应让学生参与进来, 采用“猴子掰苞谷”的方法, 引出“延迟法”的概念和讨论这样安排情节在文中的作用。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要激发学生的“质疑、阐发和评价”的研究精神。陈寅恪也谈到, 读书要养成“独立精神, 自由思想, 批判态度”的习惯。因此, 学生要在教师的“导演”下, 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习要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教学设计, 仍是以知识传授为本, 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

考察一堂课是否有效, 还要看教学的设计是否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大多数教师在教《外国小说欣赏》时, 仍然以传授知识的条条框框为本, 基本上是教参说什么就教什么, 追求应试的效果, 而不考虑教材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的教学设计, 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理解与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为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 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适当的教学评价。那位教师设计《山羊兹拉特》的内容, 就以主干知识为本, 忽视了学情, 是“灌输式”的教学。倘若能把阿隆和兹拉特之间的“爱”“互助”延伸, 让学生进入文本、深入生活, 去理解一种“悲悯情怀”, 那么学生应该有独到的见解, 也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效益。

四、课堂场景, 仍是单一的平面式, 而不是多元的立体式

课堂场景是由一系列过程和教与学的方式等构成的, 记录了师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和情绪表现。课堂观察主要看教师教得是否轻松自然、合理精当, 学生学得是否精神愉悦、学有兴趣;教师采用的方式是否得当, 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等。虽然新课程提出要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但教师仍习惯于“一言堂”、“问答式”的教授方式, 有些学生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课堂要推进“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必须变单一的问答交流为多元发散的思维活动, 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有位教师分析《礼拜二午睡时刻》中“神父”这一形象。他没有局限于教参的分析, 而是拓宽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理解人性固有的真爱。他与学生多向交流、探讨, 得出共识, 认为神父的转变是作为一个“人”的本能反应, 使伤痛的母亲感到人间温暖的力量。他还及时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了一些“爱”与“被爱”感动的场景图片, 具体又深刻。这样的课堂场景可谓师生乐陶陶。

五、教师素养, 仍显积淀不足, 而不是积累深厚

高中语文教师都受过几年大学的文学熏陶, 有较强的专业水平, 但面对陌生的外国小说, 却又显得捉襟见肘。语文教师缺乏阅读素养, 又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呢?一些教师虽阅读了不少外国文学名著, 但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方法少之又少。王荣生老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曾提到:“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红红火火的同时, 文学鉴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知识的含量却相当的贫乏, 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 几乎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长期以来, 大多数教师形成了欣赏小说要抓住“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的定势思维, 在典型环境中抓住典型人物分析。但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就没有典型人物, 整篇小说都是一个人 (或者“我”) 对墙上的一个斑点的自由想象和联想。小说的写法是多样的, 教师要把握一定的鉴赏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如有位教师讲授《在桥边》时, 对“摇摆”这个情节运行模式讲不清, 就对学生简而言之说:“当一个情节运行到一定时候又写另一个情节, 但又离不开主题。”这种解释虽通俗, 但不准确, 有望文生义之嫌。“摇摆”是一种运行模式, 前因后果黏附在一起, 使情节一直在生发, 不突然向前奔突, 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现出犹疑不定的状态, 最后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使小说更具张力。

《外国小说欣赏》作为一门选修课, 如何区别于必修课的课程定位, 确立怎样的课程目标, 采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授课, 等等, 须作如下审视:

一、教材的编排体系

《外国小说欣赏》的编排理念和方式都很有创意, 与别的教科书有着鲜明的区别。它以小说的元素来划分单元, 共八个单元, 分别是“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每单元分为四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每个单元有两篇小说, 一篇精读, 一篇略读。这样的编排使本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既照顾到“面”, 又在“点”上纵深挖掘, 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小说的系统性认识。

对于本课程的目标, 编者和语文学科指导意见都明确指出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 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选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覆盖面广, 涉及小说发展史、创作方法、小说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与国别。本教材16篇小说共涉及到14个国家的代表性作品, “思考与实践”板块涉及的训练注重实践操作性, 如“续写”、“情景作文”、“作文评比”、“课堂讨论”等。这些训练方式有利于将阅读与写作、生活与语文紧密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的语文意识。教材编排上还适当引入了一些新的文学理论。譬如, 在谈“主题”时, 明确提出“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对于小说很难说是一个优点”;在谈“情节”时, 提出情节的又一运行模式“摇摆”等。这些都可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利于教材对接新的学术成果。

二、小说的欣赏视角

编者在《外国小说欣赏·前言》中指出:“体例方面, 历来讲授作品无非是在内容、形式方面机械地做些文章, 作品尽管千差万别, 但分析起来差不多都是一样的路数。”这也可能就是一般人们欣赏小说的视角, 人们往往是抓住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但欣赏本教材, 编者希望“打破如此框架, 另行结构”。编者以小说基本元素为话题, 却不希望简单地阐述话题内容, 而是希望偏重外国小说方面的特质, 把小说文本放到话题视野下解读, 去感受小说元素内涵的魅力, 领略话题的张力, 从而践行另一种外国小说的阅读途径。因此, 话题是单元内容的举要, 是解读小说的切入点。如笔者在讲述《沙之书》时, 这样设计以下几个问题:用“本故事纯属虚构, 若有雷同, 纯属巧合”引出单元话题和所学内容, 作者虚构了什么和它有什么特征?作者虚构“沙之书”, 有生活依据吗?“我”对这样虚构的“沙之书”有何感受?“沙之书”的特征又蕴含了什么?作者写“沙之书”到底在告诉读者什么?我把话题内容融合于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当中, 打破分析小说三要素的做法, 力图用话题消解小说, 同时在讲述话题恰当的时机, 补充介绍博尔赫斯其他虚构小说, 如《小径分岔的花园》, 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虚构和作者创作上的一些特征。课堂补充相关知识, 让学生发散思维欣赏小说, 就会形成一张文学鉴赏的知识网, 从而真正实现“用教材教”的理念。

三、小说的教材处理和教法原则

虽然《外国小说欣赏》以话题为单元体系编排内容, 但教材的处理和教法还是很灵活的、有选择性的。每单元有两篇小说, 前一篇是精读, 后一篇是略读。一般的教材处理则采用以单元为整体, 以话题为线索, 以小说元素为切入点的方法。是否一定要遵循这个要求,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每单元的精讲内容, 因文而教。

至于课堂上用什么教法更是开放的, 一般教法原则:一是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 由感性到理性;二要符合逻辑规律, 环环相扣, 层层相生, 完整而又系统。但文学是灵动的, 最忌生搬硬套, 它的理解既模糊又清晰, 既单一又多义。作为一门选修课, 教学应该突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理念, 在教法上不拘一格, 只要有变革, 教法永远是新的, 像孔子喜欢“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教学方式, 而有位名教师则喜欢这样的方式:每单元课文加一个别致的标题, 根据课型设置主问题并师生讨论, 以学生为主体。这就是“因人而教”。

编者精心编写了一本有别于其他教材的教科书, 但并不抛弃语文的知识性和工具性, 只是试着用新的欣赏视角拓宽小说阅读的途径。但愿我们广大教师能引导好学生创设阅读空间, 促进个性化阅读和享受个体独特阅读的体验,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为其人生打好“精神底子”。

参考文献

[1]滕春友《语文教学要重视研究教学目标》, 《教学月刊》2003年第7期。

[2]黄培华《课堂教学观察与分析》, 《铜都晨刊》2009年2月4日。

[3]陈英《浅议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www.szjylt.com。

[4]谢银根《语文教师外国小说名著阅读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2期。

[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惆怅的近义词及造句 篇12

2、亲情是荒寂沙漠中的绿洲,当你落寞惆怅软弱无力干渴病痛时,看一眼已是满目生辉,心灵得到恬适,于是不会孤独。便会疾步上前,只需一滴水,滚滚的生命汪洋便会漫延心中。

3、母亲是寂寞中的一朵鲜花,当你寂寞惆怅时,看一眼就会满目生辉,闻一下就会香沁心脾,心灵得到恬适而不会孤独。

4、秋风瑟瑟地刮着,伴着心中的一丁点儿惆怅,树叶依旧翩翩起舞,看不出一点儿忧伤。在人们眼里,秋天往往是悲凉的,然而,在我的眼中,秋天却有异样的美。

5、“凄凄秋风,轮轮落日”是曾样的情感呢?它的深沉与惆怅寄托着秋日的许多沉思与不解,毕竟是秋风瑟瑟,落日沉沦的一种境界。只能感叹,自然的给予由不得如此体会。

6、这雨,轻唱着,挖空你的心思,道出你的惆怅,注释你的疑惑,弥漫你的想像,使你觉得自己仿佛已经变做一滴雨,一棵树,一根草,一束花,一把土……这雨,使得时间似乎凝固,只有墙上的钟告诉你生命在延续。

7、黄昏,像我在佛前点燃的一柱香,心静时的苦苦惆怅,将一个个梦境,爱的心痛,继续燃放。一种感伤从心底抽出,拉长,直到光束无法触摸的地方。让黄昏触摸到自己内心深处的伤,这痛,隐藏在黑色的世界。

8、母亲是黄集中的一朵鲜花,当你落寞惆怅时,看一眼满目青翠,闻一下香沁心脾,心里得到恬适不会孤单。

10、失去的我们不妨让其失去,因为它可让我们少些惆怅;得到的我们不妨少些满足,因为它可让我们多些清醒。

11、近几天来,一直下着小雨,心中有些惆怅,有些郁闷。好不容易等雨停了,便想着到外头走走。雨后的空中布满湿暖的气息,混着一丝泥土的清香。轻踮起脚,跳过地上的小水洼,便想着:春天,或许已经来了吧。

12、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13、生活是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孤寂惆怅;生活是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向上;生活是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乐於奉献。

14、是因为秋天太过于凄凉,以至于我难以接受一些生机勃勃的事物吗?这半树花开为何更显得凄厉?朋友推荐给我的听的欧美摇滚,令我有些失神,令我像是站在世界的外端望着这个世界,茫然的,惆怅的,带着眼泪的。

15、我对白白说:“你这个家伙,真是的,竟然把我最黄吃的鱼吃完了,那我吃什么呀?啊!”说完,我便一把抓起白白的尾巴,可是白白发出了一种带着惆怅的喵喵声,这使我不得不放了它。

16、冬天,尝受到了失败;冬天,感受到了生活的死气沉沉;冬天,开始怀疑世界上所谓的友谊是否真的存在;冬天,让人迷惘,伤感,惆怅。却对这些东西束手无策。

17、宽容是雨,滋润了多少人的胸膛;宽容是风,吹散了无数人的惆怅;宽容是灯,点亮了几多人的希望;宽容是河,容纳了如许多的梦想。

18、大桥给我有趣的童年染上了瑰丽的色彩。然而,转学、搬家、升高中及住校,旋转的生活车轮带走了我的童年和无邪。当我再次走向大桥时,愉悦平静的感情湖水,不免泛起点点惆怅的涟漪。

19、最沉重的莫过于冬雨。她是那么冷峻,那么愀然,在咚咚的阵雨中追溯往昔,将勾起你逝去的惆怅,还有依恋的良宵。

20、是雨似乎不愿意,越来越大。连街角都变得模糊不清。空中飘着的不只是雨,还有几分忧伤与惆怅。

21、雨天虽然缠绵,让人有无限的遐想,但是那迷蒙的雨雾中行走却令人不堪那泥泞的路,而端坐屋里看窗外的雨于灰暗的天色中如丝飘落,就常常让无端的愁绪弥漫了心扉,似乎那雨不但湿了地,还湿了心。故而雨天的缠绵之余又多了几分惆怅!

22、音乐是天堂找不到忧愁与哀伤,音乐是人间吐诉着欢乐与惆怅,音乐是地狱充斥着呻吟与绝望。

23、秋雨来临,仿佛云在落泪,风在哭泣,大地万物处于悲怆之中。那种萧瑟的味是不言而喻的。景色依旧,风雨敲窗,而往事历历,故人已去,该是多么地令人惆怅。

24、一湾湖水在草地与花的边界缠绵绕过,微微泛着的波澜象思念,久远而且绵长,似乎曾历经沧桑与风雨。而阳光,则花蕊般撒落,缤纷绚丽,象星光下满地的落寞与惆怅。

25、春雨,纷飞的还有晏几道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景象,那微雨中默然伫立淡淡惆怅的女子,望着双双喃呢的燕儿,一丝浅浅的牵念,泛起一片片涟漪。

26、在她浓黑的眉毛下,眼神如柔美的月光一样欢乐,又略见清烟一般的惆怅……

27、那穿透在竹林中点点滴滴的阳光,没有初阳那么磅礴,不像夕阳那么惆怅,更无雨过天晴的妩媚,而是若隐若现、迷惘得似乎让人琢磨不透。但就是这样的阳光,从竹林中穿照而下,让竹林深处的那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得以茁壮成长。

28、秋天是清高的,如果你在春天播种夏天耕耘,那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也充满了惆怅,如果你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秋天是深沉的,秋天是思考的季节,秋天是沉淀成熟的季节。

29、紫薇花有时又会让人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虽然说我不知道这种忧伤不知从何而来,但是每当我看到紫薇花时心中总会涌出丝丝惆怅,或是是亲人离别的不舍;或是是失去朋友的悲伤;或是是考试成绩不好的失落;或是是在成长中遇到的苦恼……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我的心头,又为紫薇花又添了一抹独特的风采!

欣赏的近义词及造句 篇13

一、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小学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早在本世纪初, 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赛尔就在其著作《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明确指出:在普通学校中, 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 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新课改以来, “欣赏”被列入了“音乐感受与鉴赏”的领域, 音乐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部分教师却轻视了这个重要的环节, 甚至直接将其忽略, 而把音乐教学直接简化为听歌、唱歌, 将所要求的歌曲教会学生唱便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样的音乐教学是不完整的。

2. 小学音乐课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尽管新课改在不断推动, 但很多教师仍将音乐欣赏教学停留在传统的“讲”与“听”上, 即草草介绍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 然后单纯听音乐。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俯拾即是, 例如:一位音乐教师在上课开始便向学生宣布, 今天是音乐欣赏课。然后读了下作者的生平简介, 接着便开始听音乐, 一首接着一首, 甚至同一首曲子一遍接着一遍地听, 师生之间没有任何互动和沟通。也许一首首曲子在教师耳中美妙无比, 但在学生眼里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他们丝毫感受不到其中的意境, 没有兴趣, 甚至恹恹欲睡。这样一来, 学生们对音乐的热情便冷却了, 他们冷漠对待音乐欣赏, 不积极, 不情愿。如此, 音乐欣赏课便真的流于表面, 成为形式了。诚然, 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确实有相当的难度。首先, 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 , 欣赏者必须结合自己的经历, 用心和情感去感知、体验所听到的音乐, 但小学生生活阅历浅, 感情积累少, 这便在客观上给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造成了难题。其次, 音乐欣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感性体验, 而且还需要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就是说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 同时也需要抽象思维能力。可是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这便给欣赏音乐带来了又一困难。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应解决的对策

1. 选择有梯度, 循序渐进

音乐作品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作品有歌词, 其音乐形象比较具体、明确, 易于感受和理解;而器乐作品由于没有文字的参与, 音乐内容比较抽象, 儿童欣赏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 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 可以先从声乐作品入手, 如《劳动最光荣》、《铃儿响叮当》等, 培养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进入器乐欣赏阶段, 可以首先从那些带有解说词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 如《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 解说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再欣赏《在钟表店里》、《百鸟朝凤》这类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响的作品, 直观性的听觉形象较为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这样过渡, 再逐步引导学生欣赏纯音乐作品就水到渠成了。此外, 在选择作品时可以首先考虑那些与儿童生活贴近的作品, 启发学生将自己的经历与音乐相联系, 用自己的真实感受诠释音乐。基于对这些作品理解, 再逐步转向其它作品, 循序渐进, 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2. 多媒体教学, 视听结合

多媒体已经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音乐教学中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因此利用具体、直观的视觉形象来帮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听觉感受对音乐欣赏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例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一课时, 我精心剪辑了一段视频, 打开多媒体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美丽、神奇的大森林, 许多动物在迎接他们, 还有漂亮的“蝴蝶姐姐”翩翩起舞地飞出, 高唱着欢迎同学们的到来。同学们被眼前的美妙可爱的情景所吸引。于是, 教师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听辨各种动物的叫声并模仿。这样学生们不仅理解了音乐并且获得了快乐。

3. 激发想象力, 深层感悟

结合欣赏教学, 让学生就欣赏的作品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更深入领悟作品内涵和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受到情感的熏陶。《快乐的小熊猫》是一首很能被学生接受的乐曲, 在欣赏这首曲子的时候, 从作品本身的意境出发, 在引子引出的一段优美无比的旋律时, 让学生想象非常静谧、安详, 阳光洒落的森林的初晨, 小鸟展翅飞翔之后, 活泼的旋律跳出, 欢快的音乐牵动了他们的心, 注入了学生的心里。

4. 留自由空间, 个性发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要总是以“权威”自居, 不能总是居高临下, 而是应该放下架子, 与学生时刻进行心灵接触, 并且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可以大胆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允许他们闭目聆听, 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音乐中进行听赏, 让他们充分发展学生思维想象力, 自然地感受音乐的美;也可以鼓励他们跟随音乐及教师的拍击, 拍打音乐中的各节拍, 甚至进行模仿和翩翩起舞, 教师可引导学生变换拍击较简单的节奏, 并通过拍击强调歌乐曲所表现的力度较强的乐句。在课堂上学生们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课堂氛围更加和谐, 教学效果也将大大提高。

上一篇:二十四节气冬至谚语下一篇:新六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评估测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