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外传六年级作文

2024-06-08

蚂蚁外传六年级作文(精选15篇)

蚂蚁外传六年级作文 篇1

我是一只卑微的黑蚂蚁,但是有一天,一场灾难发生在我身上…

那天我正拿着食物,突然一阵强风把我妹妹吹走了。我再也没见过她!我的食物被风吹走了。我没在意,我以为是冯婆婆打喷嚏。但是当我准备回窝的时候,发现四周都是水,过不去!但我想到了窝里病重的妈妈和饥寒交迫的弟弟,就拿了块面包跳进水里。我发现水越来越多了。刚开始这里还是干的,没多久就变成深水区了!而且,身边的水越来越急。慢慢的,我感觉自己喘不过气来了!我的衣服已经湿透了,裤子也变成了“有洞的裤子”。我跟着水漂来到岸边,尽力逃离大海。但不知怎的,“岸”又变成了“海”!而且,水特别深。我刚潜入水中,就被一股强大的压力压到了水下。渐渐的,我失去了意识,失去了眼前的一切。我只看到死亡!我只觉得恐惧!最后在一个很美的地方遇到了爸爸,真的很美,很美…

“我”

那天,“我”发现路边有两只蚂蚁,想逗它们开心!“我”用力呼吸,把一只小蚂蚁吹到路中间,死在车轮下;另一只蚂蚁活了下来,甚至没有反应地继续搬运面包屑。我生气了,拿了一瓶水,倒了一些到他身边,他被淹了个半死,最后在水流下上岸!“我”不会放过他。相反,“我”在他身边多倒了水,吹了空气,把他压在水下。几分钟后,他死了。“我”见没什么可玩的,就赶紧回家了!

这就是“我”和蚂蚁的命运。蚂蚁什么时候才能和我们有一样的命运?

蚂蚁外传六年级作文 篇2

一、传统六年级作文命题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六年级作文测评是小学阶段的终结性考核, 具有相对完整性。

首先, 六年级作文命题基本上是传统的全命题作文, 在“应试”理念的催化下, “口袋文”“枪手文”屡见不鲜, 作文教学陷入教师让家长找文、写文, 让学生背文、默文的怪圈, 引发社会的负面评价。教师的工夫下在猜题和督促学生背文、默文上, 显然, 这样的作文测试评价没有起到促进师生发展的作用。在许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的眼里, 作文无非是一种考试的工具, 是一种得分的手段, 因此, 考试中能否得高分就成了写作文的唯一目的, 也成了评判作文质量的唯一标准。

其次, 作文命题人与阅卷教师在评卷过程中的人为性和主观性较明显。不同的命题人对教科书的理解、知识经验等, 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往往各有侧重、各有不同。阅卷教师评分的主观性也很强, 即使有严格的评分标准, 评价过程中的科学性与公平性也很难把握到位。

最后, 作文命题是语文课程评价中最为敏感的部分之一。多年来, 各地区很少进行相关改革与尝试, 形成一成不变、死板僵化的命题模式, 也影响和制约着作文教学改革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因此, 如何改进六年级作文命题, 以期优化六年级语文课程评价、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仍是语文教学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六年级作文命题指导思想的定位要科学准确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夯实基础,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六年级习作的要求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

作文试题的命制应反映课改的方向, 传递课改的理念, 彰显课程标准的思想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命题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现正面导向。作文测试评价其实是一个情感熏陶、人文培育的过程, 学生审题、在大量材料中选择的过程及文章主旨的确立都是学生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情操的体现, 因此, 命题中要渗透积极的思想内容,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有利于落实课程改革, 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是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命题材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强化基础, 绝对不出偏题、难题、怪题。作文命题材料应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可见, 到生活中可用, 有利于学生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 捕捉作文题材。命题材料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 表达真情实感, 不能使学生见到作文题后, 不知所云, 无话可写。

三、六年级作文命题举例及分析

下面是我区六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和第二学期期末的作文题。

作文命题1:课文中, 汩汩的溪流声、丁冬的山雨声、贝多芬的琴声、伯父鲁迅谆谆的教诲声, 是动听的;生活中, 歌声、掌声、笑声、读书声、赞美声、加油声……同样也是动听的。请以“动听的声音”为题, 选取你生活中的一件事,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做到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分段表述, 书写规范。 (选自河北区六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作文命题2:“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在《竹石》中用这样的诗句赞美了竹子坚定顽强的品格和不怕困难的精神。仔细默读这两句诗, 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某个人、某件事, 也可以是某物。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选自河北区六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两篇作文的命题内容都分三部分:提示语、题目和要求。这两项命题给我们如下启示。

1.作文命题的提示语非常重要。提示语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启迪学生展开联想, 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已有材料与经验, 在立意、选材上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提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内涵, 透露出大量的信息, 需要学生仔细审读、推敲。

命题1中的提示语旨在调动学生在课内阅读中的知识储备和记忆, 提示学生选材可以是风景游记、感人事例, 也可以是人物。生活中的歌声、掌声、笑声、读书声、赞美声、加油声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如嘹亮的歌声、热烈的掌声、朗朗的读书声、做了好事得到的赞美声, 还有各种活动中的加油声等, 提示语给学生写作“动听的声音”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

命题2中的提示语虽只引用了郑燮在《竹石》中的两句诗, 但提示语很明确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就是赞扬一种坚定顽强的品格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这样的立意就会引导学生作好选材。在后面的提示语中, 引领学生拓宽题材, 可从人、事、物中进行选材。命题内容看似较为“狭窄”, 但借助提示语, 给予其全新的含义, 激发学生从已有的积累和广阔的生活中, 选取新鲜生动的材料, 催发写作灵感。提示语不是摆设, 它对学生有正确的导向性和积极的启发性。

2.审题要清楚准确。命题1是给题目作文:动听的声音。题眼是“动听”, 要求选择悦耳的、美好的、积极的、感人的声音, 引领学生感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声音”是题限, 文章一定和“声音”有关。命题2是自命题作文, 学生一定要看好要求, 然后自拟题目。

3. 对文章的题材 、字数 、行文要有具体要求。

作文命题的三部分内容 (提示语、题目、要求) 是一个整体, 不能割裂开来生搬硬套, 应指导学生认真读好要求, 做到有事可叙、有人可记、有景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四、六年级作文命题的几点思考

1. 作文命题要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内容、要求相契合, 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 防止命题人的主观性和随意倾向。教科书是语文学习的本源, 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凭借。语文教学必须依托教科书, 用好教科书。作文命题既要依托教科书, 又要拓宽学生思路, 在上文的命题1和命题2中, 就很好地做到了材料提示源于教科书, 引领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多思善想, 感悟教科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 作文命题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为依据, 防止成人化倾向。语文既源于生活, 又广泛应用于生活, 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 作文命题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考查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要保持一颗童心, 了解学生头脑中“装”了些什么, 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 凭空指导是很难从学生的头脑中挖掘出真实丰富的题材的。不能把成人的生活、认识和语言“搬”到学生身上, 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 让学生表达真实的感受、抒写真实的生活, 防止成人化倾向。

3. 作文命题要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防止僵硬呆板的模式化倾向。语文作为一门实践课程, 要求学生在阅读和表达的实践上下工夫, 因此, 教师应避免围绕知识“框框”和写作技巧耗费过多的精力, 而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 把语言文字的运用与阅读积累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各学科的学习相结合、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为此, 作文命题应努力反映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 要打开学生的思路, 拓宽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把对生活的创新观察、对事物的独特感悟和与众不同的思想意识表达出来, 防止在作文中出现千人一面的僵化式写作局面。引领学生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追求新的发现;积极突破思维定势, 学会将直觉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聚敛思维、联想想象思维等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中, 使自己的写作思路活跃, 独具特色。

关于六年级作文教学的理性思考 篇3

我觉得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应以几个方面为抓手,切实推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一、阅读和写作应巧妙结合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位语文教师都强烈意识到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然而新教材较以前的教材相比篇目众多,教师上课时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名篇名著;如果作为回家作业,又怕学生根本不读或应付了事。对此,我是这样解决的:每周一、三、五布置写点评的作业,教师首先精选一些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的、篇幅适中、文质兼美、故事性强的文章,每次下发一篇,要求学生回家后先默读一次,碰到生字词可查字典,并把生字词的拼音和解释写在点评本上,再朗读两次,然后摘抄好词好句写点评。点评本从中间画一道竖线隔开,左面摘抄,右面写点评。还可以让学生针对全文写点评,这类似于读后感。阅读作业完成得好不好,只要看看学生点评的质量就一目了然了。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二、应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在小学低年级,由于家长觉得孩子识字少,阅读时怕难以理解,所以在孩子的认字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到了高年级,学校则侧重于做练习,致使学生阅读面窄、词汇量少。因此,我从六年级开始就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给学生推荐一些名著让他们选择,或去图书馆借,或去书店选购,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此外,我还把读名著作为贯穿学期始终的一项作业,要求学生每天必须抽出半小时来读名著;有时我不下发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就自己读的名著片段写点评。两个学期下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养成了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应在活动中扩大学生的写作视野

许多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常有这样的感慨:选材老套,很多学生千篇一律地写妈妈雨天送伞、爸爸背他上医院等老掉牙的话题。这一方面说明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不善于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另一方面则说明学校和家庭生活的单调乏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校园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如春游、为灾区小朋友举行义卖活动,这些都是写作的良好契机,我们要很好地加以利用,并“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写周记或作文。作为语文教师,也可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其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可说,学生自然就降低了写作文的畏难心理。

四、应牢牢抓住作文的反馈和修改环节

活动开展得越多,学生写作的热情也就越高。如果教师对于学生上交的作文反馈太慢,甚至过了一两个星期,学生才拿到教师批好的作文,这时学生的印象已经不深了,或许漫不经心地看一下教师的评语,就塞到抽屉里去了。下次再要求写命题作文时,他们的热情已大打折扣。教师辛辛苦苦改作文、写评语,却因为反馈慢,使付出的和得到的不成正比。那么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呢?我从以下方面做了尝试:

1.作文交上来的当天就进行讲评

教师可将还没有批改的作文放在讲台上,随机抽取几本让学生朗读。平时写作认真的学生,被抽到时往往镇定自若,甚至喜上眉梢;平时写作马虎、应付了事的学生,则面红耳赤,暗暗下决心下次要认真写。教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改进意见,中间穿插学生的点评,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这样的作文反馈课,其效果是明显的,也有激励学困生的作用。最后,教师可将作文收上来回办公室逐一修改,认真写评语。

2.六年级第二学期,可以尝试同学互评作文

教师可把评分标准、评价要求详细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有章可循。应注意的问题是,教师要保证每位学生拿到的不是自己和同桌的作文。一篇作文批改好之后,同桌再交换批改,保证每位学生一节课至少批改两篇作文,并要求学生在评语下签名。做一回小老师,给别人的作文“把脉”,对于自己的写作何尝不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呢?这样的做法也能保证自己的作文及时得到反馈,但次数不要过多,每学期一两次即可。

3.分数激励,注重作文的一题多写

教师每次批作文,都会给学生打一个分数。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对分数的敏感度会降低。那么,如何让分数发挥它的作用呢?我的做法是:以85分为底线,低于85分的要根据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重写。写完后交上来再批,达不到85分的再写,直到达标为止。一个作文题目可以写两次甚至多次,这与一个作文题目写完一次后就换新题目相比,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分数激励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争取第一次就达标,让他们明白“长痛不如短痛”。学生对分数的敏感度会唤起他们写作的潜能。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使他们喜欢自己的语文老师,从而喜欢写作。当一个学生觉得教师欣赏自己的时候,自然会焕发无穷的热情来表现自己。当然,教师还可以开展作文的专题训练。如某一节作文课训练学生如何进行外貌描写,下一节作文课让学生学习神态描写。这样,每节课有侧重,学生收获会更大。如果在六年级作文教学中,教师稳扎稳打,使学生作文水平稳步提高,让他们品尝到写作的甜头,那么,对于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甚至将来的大学阶段都将起到莫大的激励作用。

蚂蚁六年级作文 篇4

有一次,我同我的哥哥姐姐们一起搬食,在路上,我遇到了两个十一,二岁的小孩,他们坐在路旁的小石头上,窃窃私语这什么,我仔细一听,听见他们在讲假期在大城市里的所见所闻。我一听,走了神,便想着我什么时候也能去大城市开开眼界。

我跌跌撞撞地走回了家,请求大人能让我只身一人到大城市旅游几天,好让我开开眼界。我经过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让我有了一次机会。

在长辈们的欢送下,我乘上了火车,告别了生活在这里几年的家乡,踏上了陌生的土地。

啊,一辆黄色的怪物疾驰而来,险些把我撞到。他后面排出一些些黑雾,令人生厌。我踉踉跄跄的来到一家小吃店门口,只见门口堆着山高的垃圾,真是太不讲卫生,马路旁,行人们把垃圾随手一扔,果皮纸屑遍地都是;

请爱护我们的地球。

小学六年级作文蚂蚁 篇5

晚上刚想踏进家门就被一个大黑东西吸引住了。“喂,什么事?”我定睛一看,不禁惊呼:“蚂蚁!”这尖叫吓坏了小蚂蚁。突然想起来小时候老师说:“蚂蚁一动,就下雨。”我看着他们慢慢蠕动,越来越感兴趣,蹲下身子仔细观察。

“他们那么小,但是地方那么大。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合适的归宿?”我喃喃自语。

突然,一个想法闪过我的脑海:帮小蚂蚁搬家。

动手吧。我立刻跑回家,拿起一包“休闲”饼干,直奔蚂蚁活动的地方。我把饼干一点一点打碎,撒成一条线。带头的蚂蚁发现了,向着“休闲”爬去。不一会儿,后面的蚂蚁都进来排队了。我看到树冠下有个小洞,就把饼干一路摊到洞里,小蚂蚁一路跟着,好像很满意,把找到的食物都搬进了新家。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在这里安居乐业。

六年级作文:小蚂蚁 篇6

这些小蚂蚁真快乐:有的三五一群做游戏,有的围成一圈跳舞,还有的在洞穴口探头探脑的找食吃;更有趣的是,一只小蚂蚁顽皮的翻过一根小木棍时,不小心把自己绊了一下,摔了一个嘴啃泥。

我正看得高兴,伙伴朝我招了招手,小声喊:“快来,这边更有趣哩!”我刚挪步过去,惊人的一幕印入我的眼帘:瞧,几只小蚂蚁在吃一粒米,你让着我,我让着你,谁都不肯先动手,都多么谦虚啊!

张庆外传 篇7

我姑且写来, 读者诸君也姑且读之吧!

1979年元月的一天中午, 朔风怒号, 大雪纷飞。我送友人后, 伫立在大马路桥西头南望, 触景生“戏”, 哼起了《林冲风雪山神庙》里的一段唱——“大雪飘”。刚哼完“彤云低锁山河暗, 疏林冷落尽凋残”, 只见桥东首走来一个人。“火车头”帽子的“耳朵”耷拉着, 酒瓶底儿似的眼镜片反射着白光。他嘴唇不停地动着, 不时喷出一股股白气, 似乎在念叨着什么。这不是张庆吗?他肯定又在背诗!我迎上一步, 学着李鬼的腔调喝道:“呔, 站住!”

他一看 (确切一点说是“一听”) 是我, 朗声笑道:“是小于呀!断路啊, 还是赏雪?”我终于看清了镜片后面的两条细而短的线段。在我50岁以前, 张庆一直称我“小于”。

“唱‘大雪飘’呢。你呢, 肯定又在背唐诗!是不是还是背岑参的那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呀?记得去年也是一个下雪天的中午, 你走在回家路上, 就是背的那首。”

“那是旧皇历了。这次背的是李白的《北风行》。”他边说边从短大衣口袋里摸出一张纸片, “看, 上边写着呢。今天上下班路上, 准备把它拿下。”

我又一次对他肃然起敬。多年前他就对我说过:“我每天上下班要花费近两个小时的时间, 这段时间不能白白浪费掉, 于是用它来背诗词。短的, 一天一首;长的, 两三天一首。”这件事, 验证了他说的是实话。

我本想为他拍掉身上的雪, 但立刻又把手缩了回来, 说:“拍不得, 拍不得, 这是刚刚绽开的梨花呀!”

他朗声大笑, 嘴里、鼻孔里喷出的白气更多了。

“看!”我指着他喷出来的白气说:“文气冲天啊!”

他笑得更响了, 喷出来的热气冲天而上, 像巨龙喷云吐雾, 像骏马仰天长啸。

还是冬季。一天晚上, 我趁着月光去张庆家, 请他为我修改一篇稿子。他一家三代六口人, 挤在两间平房里。文物似的桌子上, 放着一本《文史知识》。这本杂志经常发表他的作品。

我顺手拿起来翻看。这本刚来的杂志, 他基本上读完了, 因为几乎每篇文章都用红笔作了记号, 而且生字都注了音, 有的还写上了注释。这是他的读书习惯。张庆的字写得大, 又是红色的, 所以特别醒目。

我感慨地说:“人们称你为‘活字典’, 原因我总算找到了。”

他说:“学文如聚沙。字、词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的。学语文是个慢工, 是一辈子的事情, 就是不断地读, 不断地记, 不断地想, 不断地写, 别无他途。老实说, 有些字, 我是查了好几遍才记住的。一回生, 两回生, 三回生, 第四、第五次见面总认得了吧!学语文不是吹糠见米, 而是水滴石穿。我做学问, 主要靠好习惯。”

他的“重习惯”的教学理念其实很早就形成了。

张庆看完我写的稿子, 话题转到了写作上。他对我勤于动笔的习惯给予了肯定。

“当老师不读书是不可思议的, 不动笔更不可思议!不写作便没有思维呀!人越写越聪明。我要求自己每周至少写一篇稿子, 而且要争取发表。”

于是, 我向他请教写作之道。他送我六句话:多读书 (包括报纸杂志) , 多实践, 多听课, 多讨论, 多思考, 多动笔。

我说:“多听课, 做不到, 没时间。”

他说:“不看别人的戏, 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同样, 不听别人的课, 就上不好自己的课。旁观者清。我的好多文章, 是听课听来的。只要肯挤, 时间总是有的。”

1978年, 张庆把爱子张文生转到了我班。那时我在徐州市大马路小学工作, 教五年级语文。不久, 学校决定把四个五年级班的“尖子生”集中到一个班, 由我教语文, 胡士杰主任教数学。那年头, 小学生升中学要考试, 比哪个学校考入重点中学的人多。把“尖子生”集中起来让我们教, 就是为了保证有更多的人考上重点中学。

张文生没考上“尖子班”, 数学差了几分。他被分到了普通班, 于是也就成了“普通生”。慕我的名而来的张文生, 却还像往常一样, 见了我便笑着打招呼, 问我一声“于老师好”。文生长得像他妈, 笑的样子像他爹。

于老师好?我当时怎么居然没在校长面前说一句挽留的话?他是谁?张庆、陈永美的儿子呀!文生是奔我而来的呀!直至今日, 每每想起此事, 我都为自己的愚蠢而愧疚, 觉得无颜见张庆夫妇。

张庆呢, 却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 一如既往地, 见了面还是小于长、小于短的。30年前如此, 30年后的今天还是如此, 只不过“小于”改为“老于”了。看着他那笑得连眼睛都找不到的表情, 我才记起, 他, 是名共产党员。

1998年的春天, 我和张庆、高林生、高万同、孙景华、郝敬华等一行来到了连云港的一所小学, 参加他们的教研活动。

一向不修边幅的张庆出人意料地穿了一身笔挺的浅灰色西装, 内穿一件白衬衣, 打了一条领带, 脚穿一双锃亮的黑皮鞋。因为这一打扮与平时反差太大, 所以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嘿, 真帅呀!这下子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帅’了!”

“这一来更像学贯中西的学者了!”

张庆一本正经地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驴戴鲜花都好看。”他不笑, 还故意把领带整了整——本来还正的, 这一整反倒歪了。

下午评课。张庆说:“上课运用多媒体是个大进步, 讲海底世界, 一放课件, 多形象呀!我们没有看到过的东西, 看到了。多媒体如果运用得恰当, 会为教学增光添彩, 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就像领带一样, 穿西服时一打上, 就会使人更精神。虽然说驴戴鲜花都好看, 但不能戴多, 全身披红挂绿, 把驴弄得面目全非, 驴不再是驴, 就不好了。语文教学读是最重要的。读懂才是硬功夫。看《三国演义》电视剧和读《三国演义》原著是两回事。多媒体不能滥用。如果我们穿的是中山装, 打领带就多余了, 就会贻笑大方。总而言之, 要因文而异, 要从实际出发。”

我小声地对身旁的高林生说:“领带和驴他都用上了, 是不是有备而来的呀?”

高林生说:“他的比喻真绝!”

这是张庆的本事。他常常能用朴素的语言、形象的比喻, 说出深刻的道理。这才叫“哲学的思考”哩!不似有人把简单的事情说得大家都不懂, 反而美其名曰“哲学思考”, 说得人家都不懂了还叫什么“哲学思考”!

这事要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

那时, 张庆已20好几了, 该娶媳妇了。一位好心的朋友为他介绍了一个对象。一天, 约好晚上七点在介绍人家里见面。

是日晚上, 张庆提前来到朋友家。屋子不大, 一张床, 一个柜子, 一张桌子, 两把椅子。进了门, 人已经坐下来了, 张庆问:“她还没来?”朋友说:“比你早来一步, 那不, 坐在床沿上呢。”那年头, 多数人家没有客厅, 客人来了, 多半以床为凳。

张庆这才注意到床上坐着一个人。于是连忙起身, 说:“对不起, 让您久等了。”

尽管张庆语言得体, 举止文雅, 长得白净, 笑容可掬, 且穿戴整洁 (我指的是当天) , 但没被女方相中!姑娘给介绍人回话:“其他方面没说的, 人家有文化, 知礼仪, 但眼睛近视得太厉害!我坐在床上一个劲儿地看着他, 他硬是不接招儿!得了, 拉倒!”回话就这么嘎嘣儿脆!

还是没有缘分。后来, 人家张庆不费吹灰之力就迎娶了美丽姑娘陈永美!据说, 张庆只给陈永美老师辅导了两节课, 就轻而易举地打动了陈永美的芳心。这是后话。

虽说张庆视力不济, 却是校对书稿的好手!他常常使自视视力为“3.0”的高林生自叹不如。

“林生, 这个生字的调号错了, 不是第二声, 是第三声!”张庆的眼睛几乎贴到书稿上, 他头也不抬, 一边说, 一边用右手的食指在空中画了一个“∨”形。“哎呀, 这个‘已’字, 怎么变成了‘己’了?”他的头依然不抬。

高林生只好把他校对过的书稿从张主编手里要过来, 重新校对, 一脸赧然。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教材即将付印的前一天夜里, 张庆还在一页一页地翻看着样本。看着看着, 他突然大叫一声:“这个字错了!”屋里并没有别人。一嗓子喊完, 竟出了一身汗!这一册书经过了多少人的眼睛啊!可是, 一个“憾”字把他们都欺骗了!“震撼”的“撼”怎么变成“憾”了?他出汗, 是惊!他说:“教材中出现这样的错误, 作为主编, 是不能宽恕的!”他继而一喜, 喜的是幸亏在教材开印前夕发现了它!

听说作为主编之一的朱家珑还专为张庆的这一重大发现, 开了一个庆功会。该开!

高林生说:“别看张庆近视眼, 看得比谁都清!”

张庆一笑, 说:“近视眼近视眼, 管近不管远。”

高林生感慨地说:“视力再好, 缺少了一份责任, 就会视而不见。”

从来没见高林生这么反省过自己。

2005年秋, 张庆连续高烧, 住进了江苏省人民医院。

多日来, 张庆就觉得身体虚弱, 上三层楼就气喘吁吁, 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他以为心脏出了毛病。

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把张庆夫人陈永美请到了办公室, 说:“白血病。”

陈永美顿觉如五雷轰顶, 继而泪如泉涌。

回到病房门口, 她强忍泪水, 极力装出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样子, 走进了病房。

张庆问:“医生怎么说的?”

“没什么。”陈老师居然能从嘴角边挤出一丝笑意, 十分平静地说, “是重感冒。”

张庆坐在床上向夫人一招手:“俯耳过来。”

陈永美走过去, 把耳朵送到了张庆嘴边。

张庆不紧不慢地说:“白——血——病。”

泪水刷地又从陈永美的眼角边滚落下来。她知道, 张庆对医学颇有研究, 一般病症都瞒不过他。

张庆说:“没事!既来之, 则安之。”说完, 用手一拍夫人的肩, 仿佛得病的不是他, 而是她;最需要安慰的不是张庆, 而是陈永美。

张庆说:“我的方针是九个字:不怕死, 争取活, 活得好。”

他遇到什么大事, 都有方针出台, 而且言简意赅。上个世纪80年代初, 他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九十六字方针”;新课改以来, 又提出了“八字方针”。

白血病刚被查出来, 马上就出台了应对它的“九字方针”!他的“方针”也真厉害呀!

第二天晚上, 我们几个老朋友到医院看望他。他刚输完血, 坐在病床上笑着跟我们打招呼, 谈的还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他一再告诉我:切不可将语文教学复杂化, 不要在语文身上贴那么多标签, 无限地“扩容”。周德藩副主任讲得好:语文姓语, 小语姓小。病房立即变成了讲坛。说它是语文高峰论坛也不为过:病房里有高万同、孙景华、高林生、郝敬华, 还有我, 一屋子语文特级教师呀!

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方针实施治疗。首先不怕, 他是个硬汉子。当病魔气势汹汹袭来时, 用西医的方法——化疗扑灭之;当病情缓解时, 他没有再按医生的建议继续化疗, 而是固执地使用中医办法, 固本强身。

三年过去了。红光满面的张庆重新拿起了《史记》, 逐篇研读;他又捧起了《论语》, 逐字学习;与此同时, 还研究《道德经》;报刊上又陆续见到了他的大名!我又读到了他发表的文章!每看到他的大作, 我就热泪盈眶!

他的脑子里、身体里, 哪里容得病菌、病毒藏身呀!

陈永美的脸上又有了往日的璀璨。人们都夸陈永美对张庆照顾得好。若没有她的精心照料, 张庆不会有今天。

她真是没的说。听听她常对张庆说的话:“你需要什么尽管吩咐。我的眼就是你的眼, 我的手就是你的手, 我的腿就是你的腿。”

这个“政策”一出台, 张庆就再也没有出现把水向竹筐里倒, 把菜盘子上的印花当做菜去夹的趣闻了。

“治疗、保养是一个方面, 另外还得锻炼。”张庆对我们说, “现在我天天到云龙公园打太极拳。我是杨式太极的第三十八代传人呢。”

“瞎吹!”陈永美说, “他打拳的架势比狗拉屎还难看。”

我诧异了:“从你家到公园虽说不远, 但得过两条马路啊!”

张庆笑着说:“我有‘导盲犬’。”

“你喂狗了?”

“喂了!这条‘导盲犬’可好了, 一天到晚跟着我, 形影不离, 不但为我引路, 还陪我吃饭、睡觉。”

“三陪呀!”我学着赵本山的语气说, “它在哪里?”

“这不, ”他向陈永美努努嘴, “在那儿站着哩!”

我们的笑声未落, 陈永美说:“我不但导盲, 还担任饲养员的角色呢!你们看张庆那一身膘!”

于是大家又笑。

悟空外传——分流增收 篇8

孙悟空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十分聪明.不信?你看看下面悟空巧分流增收的故事就知道啦.

孙悟空从西天取经归来后,返回花果山,继续过“齐天大圣”的快乐生活.这花果山确实是一个乐园,不但鲜桃甜美,而且草药丰富.

一日,悟空突发奇想:利用这漫山遍野的草药,去换别人采来的鲜桃,或许比自己的猴子猴孙们每日辛苦劳作收获更多.何况这么多猴子每日集中在一起采桃,打打闹闹,也干扰彼此的工作.

想到此,他选派了几只猴分成两组,一组每天到另外一个地方单独采桃,减少互相影响;另一组每天采药到山下换桃.几天后,悟空发现第一组猴子比和一大群猴子在一起时,每天能多采20%的桃子;第二组猴子更让悟空高兴不已,他们每天采药换回的桃数是原先采到的鲜桃数的3.5倍.

这下悟空心里有了底,正要传令让每天采桃的100只猴子今后一律采药,没想到被一只老猴拦住了:“大圣,使不得.如果众猴都去采药,这满山的仙桃没人采摘,岂不白白烂掉,实在可惜!”悟空一听,觉得有理,忙道:“那就把这些猴子分流出一部分去采药,其余仍然采桃.只要做到采的桃不能比这100只猴子原来采的少,而采药的猴子换回的桃多于这100只猴子原来采的桃的一半,就行啦.”“这主意不错.”老猴听后说道,“但是,在你说的情况下,要收获最多的桃.”

老猴奉命安排这100只猴.可是,有个问题他没弄清楚,就是每只猴子原来每天采的桃有多少.聪明的悟空提醒老猴:“原来采多少桃对你作安排没什么影响,我要的是鲜桃增加的倍数,而不是鲜桃的具体数量,你不妨把每只猴子每天采桃的数量设为整体‘1’(或用字母a表示,在运算中消掉).”经悟空点拨,老猴有了思路:设分流x只猴去采药,则还有(100 - x)只猴采桃.于是,有

(1 + 20%)(100 - x) × 1 ≥ 100 × 1,

3.5x × 1 > 50% × 100 × 1.

解这个不等式组,得14 < x ≤ 16.

因为x是正整数,所以x = 15或16.

当x = 15时,收获的桃比原来多[(1 + 20%)(100 -15) + 3.5 × 15 - 100] ÷ 100 = 54.5%;

当x=16时,收获的桃比原来多[(1 + 20%)(100 - 16) + 3.5 × 16 - 100] ÷ 100 = 56.8%.

算到这里,老猴欣喜地跑来向悟空报告:“大圣,您看,只要派16个弟兄去采药,其余的84个弟兄仍然采桃就行了.这样可以比原来多得56.8%的鲜桃.这是我的解题过程,请大圣过目.”

悟空看了看他的计算过程,笑了笑说:“前面步骤不错,不过最后没必要分别求出x = 15和x = 16的情况下的结果了.因为采药的收益明显比采桃要高,所以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必定采药的越多增收越多,由此即可断定当x = 16时收获的桃最多.”

老猴听罢,连连点头称是.

在悟空的正确领导下,花果山上众猴的生活更加美好了.

【责任编辑:穆林彬】

蚂蚁六年级作文400字 篇9

以前,有一对蚂蚁兄弟,它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旅游。

一天,蚂蚁哥哥突然对蚂蚁弟弟说:“我们一起做一条小船去旅游吧!”蚂蚁弟弟高兴的说:“好呀!好呀!我们现在就做小船吧!”蚂蚁哥哥找来一片大树叶做船,蚂蚁弟弟找来一些小石块在船上盖起房子,蚂蚁哥哥又拿来两块木板做床,蚂蚁弟弟还拿了些行李,然后它们就坐着自己做的小船出发了。

蚂蚁兄弟先来到了古怪国。在古怪国里它们看到这里的东西都非常古怪,就连人走路都是倒着走的,而且人还可以飞起来。它们发现这里的老鹰也和别的老鹰不一样,这里的老鹰都长着两个头,四只翅膀,而且他们不仅会飞还能在水里游。蚂蚁弟弟心想是不是古怪国里有特异功能,自己也想试一试,于是它拉着哥哥的手轻轻一跳,它们俩就飞起来了。它们俩开心极了。可它们想落下却很难,好不容易才落到自己的船上。

它们俩划着船又来到另一个地方:先进国。在先进国里,蚂蚁兄弟被眼前的.情景惊得目瞪口呆,因为这里所有的东西都非常先进,而且每个小动物都会使用。在公路上他看到所有的小动物都开着小汽车在奔来奔去,而且它们的技术非常娴熟。在先进国里不用自己寻找食物,因为到处都有食物吃,蚂蚁兄弟看了可开心了,异口同声的说:“我们留下来吧 !”蚂蚁兄弟从此就在先进国里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它们突然发现自己走不动了,这时它们恐慌了,可它们想那先进国的小动物为什么都那么瘦呢?于是它们开始观察其它小动物,这才发现原来它们的生活很有计划,除了干活,

蚂蚁大军作文700字六年级 篇10

今天下午,乌云密布,让人感觉阴沉沉的。我慢慢地走在田野上,看着眼前那一望无垠的.绿色。偶尔会有几只行色匆匆的花蝴蝶,扇动着它那色彩斑斓的翅膀。几朵小野花害羞地躲在小草里面,等到没人的时候,再伸直了腰,绽放出自己最美的笑容。

我蹲下身,想轻轻地抚摸它们一下,也想感受大自然与众不同的气息,却没想到会因此发现一支庞大的队伍——蚂蚁军团,它们精神抖擞地、有条不絮地排着队伍,到处寻找过冬的食物。蚂蚁军团的团结一致让我眼前一亮,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不屈的意志。它们并不因为自己的渺小而感到悲哀,它们却因为它们的渺小而一直努力地奋斗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它们天天没改变过。

我悄悄地把一只死去的大苍蝇放入草丛里,等待着蚂蚁军士们的光临。几分钟后,一只小蚂蚁发现了,我欣喜若狂,心想:自己的劳动可真没白费。只见那只小蚂蚁围着这只“庞然大物”转了几圈,好像在琢磨这个“庞然大物”到底是什么?然后,它嗅了嗅、闻了闻、摸了摸,琢磨这个东西能吃吗?经过它的再三琢磨下,决定自己先扛一扛、背一背。小蚂蚁用尽了全身的气力,试着将它扛起来,可那只死去的大苍蝇仍纹丝未动。于是,它火急火燎地、迫不及待地向蚂蚁军团的团长报告。我想它会说:“团长,我发现了食物,可是它是个庞然大物,我扛不动,因为我太瘦小了。我们大家团结一致,一起去扛,好吗?要是可以的话,大家跟着我走!”团长连忙点头,说道:“好啊,好啊!我们大家一起去搬吧!赶快带路吧!”只见那只小蚂蚁带着头,身后跟着一队小蚂蚁,朝那“庞然大物”走去,它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地把那只苍蝇搬了起来,一步一个脚印、慢吞吞地走着,将属于它们的胜利果实搬回了洞穴。真应了那句古话:“团结就是力量!”

“蟀哥”外传 篇11

“蟀哥”之家

走进李世均的家,便大开眼界。墙上挂的字、画、照片琳琅满目,无不与蟋蟀有关。

宽敞的虫房里101只蟋蟀盆一字排开,里面装着各种精心喂养的蟋蟀;墙上挂的一幅《戏蛐图》十分引人注目,“修心养性胜百草,老翁此刻是孩童。”他指着画上的两句诗说:“这便是我们这批文化人虫友的玩虫心态。”

现在位于南郊西渡的家,是李世均为了养虫方便,在前几年房价低的时候买的。两套复式房子并将其打通,楼上楼下,约400平方米。家里有一只直径1.8米的特大圆台面,虫友们常来围桌聚会。汇聚在他周围的虫友近50人,其中有出版社社长、大学教授、法官等,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年轻的20多岁。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茗饮酒、玩斗蟋蟀。

尽管路途遥远,同道者仍然喜欢聚集到“蟀哥”家里聆听高论,组织比斗,加上贤内助李夫人又烧得一手好菜,每次去不仅切磋了虫艺,还能大快朵颐,真是其乐无穷,而李世均总是来者不拒,热情接待。

“我们斗虫搞友谊赛,从不赌博,气氛轻松愉快,得胜的虫主面露兴奋,挥挥拳头,斗输的虫主轻轻摇头。随后大家一起仔细端详获胜的蟋蟀,发表意见,品评琢磨。”

一直“蟀”到老

李世均是地道的老上海,更是个老顽童,也是国内斗蟋蟀届数一数二的专家,可他并不喜欢别人叫他专家,“老顽童就挺好的。”自称“玩龄”近60年的李世均从小就在老城隍庙一带看大人们斗蟋蟀,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1985年,李世均到上海交大人文学院当摄影教授,“以前都不好意思和人家提蟋蟀这事儿,自己是大学教授,也算是有文化的人。按照常规的观念,是不能碰这些(斗蟋蟀)东西的。”没想到高级知识分子里也有好多“虫友”,这一下子他痛痛快快地玩疯了,光蟋蟀盆家里就摆了几百个。这下子,李世均才算正式出名。

2003年,由李世均等人组成的“上海虫友队”,在苏州“新世纪全国蟋蟀大奖赛”上,经过16个省市代表队的激烈对决,最终勇夺冠军,次年又获得全国亚军。李世均凭借高级摄影师的专业优势,把夺冠经过自费编录成一盘VCD,随同其专著分送虫友们共享。

后来,上海沪西工人文化宫花卉艺术苑经理受李世均感染,特地腾出房子,开辟“西宫蟋蟀草堂”,供李世均和虫友们免费为群众看虫、评虫、斗虫,坚持提倡文明玩虫,开全市群众蟋蟀活动先河,数家电视台均派记者前来采访报道。李世均说,欢迎广大虫友前来切磋交流,惟一的前提是:谢绝赌博。

2005年9月,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休莱佛士几经周折找到李世钧,一同切磋“虫技”。

莱佛士教授之所以要急切联系李世钧,因为他正着手撰写一本关于人类与昆虫关系的著作。早前,他已在亚洲、非洲等许多国家考察过,这次来是来专门考察中国的“蟋蟀”文化。

李世钧有问必答,还拿出许多珍藏的古书给莱佛士,对方感觉收获颇丰:“没想到蟋蟀这么有趣,有那么多讲究!我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回国后要把中国的虫文化作为专门的章节写入他即将出版的新书。”

对于外界的各种评价,李世钧似乎并不放在心上。他说,现在都已是退休了,研究“蟋蟀”文化就是自己最大的爱好。

玩出虫文化

和大多数喜欢玩虫的人不同,李世均除了“玩”虫,更把对蟋蟀的研究当成一门学问,“我玩蟋蟀比钻研摄影专业技术还要刻苦。”根据自己多年的养虫经验,李世均分别著有《中华斗蟋鉴赏》、《中华蟋蟀五十不选》、《民间传世———上品蟋蟀108将》、《南盆窥探》等专著。在书中大胆地提出了“无人识虫论”、 “虫色无用论”、“虫经害人论”、“药无止境论”、“十赌十输论”等颠覆性的见解。其中,《南盆窥探》则是国内外第一本专门研究介绍虫具的专著,在蟋蟀文化研究方面可谓开创先河,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具有极高的鉴赏、收藏价值。

除了研究蟋蟀,“蟀哥”很希望能提高蟋蟀的商业价值,让一部分农民走出田地,靠蟋蟀发家致富,这在当时也算是“疯”想法。2006年,“中华斗蟋蟀文化交流研讨会”在崇明举行。李世均带着自己的论文《河南省濮阳县中华斗蟋资源调研开发提要》出席会议,一下子轰动国内蟋蟀届。

在他的论文中提到,河南濮阳农村潜藏着丰富的蟋蟀资源,可惜农民不识蟋蟀,根本不知道养虫子也是条致富路。李世均认为:“一只精品蟋蟀最高能卖到上千元,而我们河南的农民见到蟋蟀,一脚就下去了”。为此,他专程自费来到濮阳农村,把如何鉴别蟋蟀、养蟋蟀的方法传授给农民。“现在,个别养殖户能够靠着虫子年收入好几万呢。”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李世均在蟋蟀界,可算是大名鼎鼎。当谈到为何如此痴迷小虫子时,李世均表示,蟋蟀本是风雅物,就看你怎么玩。“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以蟋蟀为主题赋诗、作画,南宋还有著名的‘蟋蟀宰相’贾似道”。

蚂蚁外传六年级作文 篇12

一、看

被称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用两个著名的公式说明“绘本”与“插图类图书”的区别:文+画=带插图的书,文*画=绘本。在绘本中文字与图画共同承担着讲故事的重要责任,图画不再仅仅起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托的关系,这样才能营造出整个绘本完美的感觉。阅读时,教师应重点指导儿童用眼睛注意观察绘本中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节,由此了解故事内容,丰满人物形象,这样才能“读见画风,读见诗意,读见象征,更是读到了真正的生动和可爱。”

教学片断1:

师:看!这时四只蚂蚁来了,看到这块大大的西瓜,你猜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他们很高兴

师:你怎么知道他们很高兴呢!

生:我看到一只小蚂蚁跳起来了。

生:上面一只蚂蚁一边拍手一边笑呢!

师:老师知道了,你是从图中看出来的,对吧?我们看绘本首先就要学会看———仔细地看。看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才能看懂绘本的意思。

……

在本段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重点指导孩子关注图画细节看懂图画内容,从而学会“看”这一重要的阅读本领。第一幅图画阅读时,我指导孩子观察蚂蚁的动作、神情等体会蚂蚁的心情,从而让孩子感受到,图画的细节也在向我们传达内容。第二幅图放手让孩子仔细看,孩子们运用刚刚掌握的方法,从只能看到“蚂蚁在吃西瓜。”渐渐看出了“西瓜真好吃啊,小马手上捧着一大块西瓜,大口大口地吃,小丽一头钻到西瓜里咬了个大洞。小亮吃得很开心,嘴咧开了。”图画的内容在孩子的眼睛里渐渐生动、丰富起来。

二、想

游移在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是童话、神话之所以具有永久魅力的哲学依据,是儿童文学之所以特别需要幻想、拟人、夸张和变形等艺术手法的根本原因。优秀的绘本能给儿童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包含了儿童丰富想象的绘本更是拓展了原有作品的内涵,使其变得更加丰满。

教学片断2:

师:是啊,西瓜那么大,蚂蚁这么小。这可怎么办呢?小朋友们来帮他想想办法。

生1:找大象朋友来帮忙。

生2:喊其他蚂蚁来帮忙。

生:用一个大大的气球把它吊起来。

……

师:小朋友们真会想办法,我们看绘本还有一个重要的本领:想。

这样的环节,意在培养儿童大胆质疑、猜想、预测等主动学习的能力。图画故事书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与图画故事书沟通、对话、交流的过程,是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图画故事,并从中获取信息丰富自己体验的过程。让儿童带着自己的想象去读绘本,不仅可以丰富绘本的内容,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在本段教学中,我让孩子发挥想象,帮小蚂蚁想办法,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想出了很多的好办法。教师适时的肯定和鼓励,更给了孩子一个发挥自己奇妙幻想的空间。

三、说

绘本的阅读发展的不仅仅是儿童的阅读能力,以一个绘本为载体,能综合地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儿童的表达能力。如何将绘本的阅读和孩子的语言表达指导有效结合,是绘本教学研究的新方向。

教学片断3:

师:小蚂蚁们要把西瓜挖成一块一块地搬回家呢!说干就干,蚂蚁们开始行动啦!他们都在干什么?(指导动词挖、搬、吊、扛、背、驮……)

你能用这个句子说一说吗?小蚂蚁们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

生:小蚂蚁们有的挖,有的背,还有的两只一起抬。

师:你能自己把这几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小朋友可以先说给同桌听一听。(指导孩子说得清楚、有条理。)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绘本的时候引领孩子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可以提升儿童言语表达的能力,更是对儿童观察、想象、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本段教学过程中,我出示连续的四幅图让孩子们尝试讲清楚图画所描述的故事,这样,孩子们不仅要先弄懂图画的内在联系,还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教者相机进行的动词的教学和句式的训练,可以让儿童的表达更准确,更清楚,对于优化儿童的口语表达有着很好的作用。

四、编

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研发了“绘本读写课堂”课程,她的观点:“绘本阅读若停留在读与听、讨论与交流的层面,还不能将作文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接受绘本阅读教育实现精神营养‘输入’后,无法实现能力转化后的‘输出’。”对低年级儿童而言,这种能量的输出我把它确定在绘本故事的仿写和续编上。

教学片断5:

师:小蚂蚁们一个个吃得肚子圆圆。咦?剩下的西瓜皮怎么办呢?

生:可以做小船。

生:可以滑滑梯。

……

师:大大的西瓜皮,蚂蚁们怎么运回家?玩西瓜皮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画一画,也可以编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和小伙伴听一听。

绘本读起来幸福、快乐、有趣,在本课快乐的阅读中,孩子同时掌握了准确使用动词,说完整的句子等本领。课后这一个续编,基于故事情节为儿童创造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孩子学习去编故事,讲故事,充分发挥了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摘要:绘本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读物之一。教师如何指导孩子爱读、会读并从中获得愉悦的享受和审美的熏陶呢?笔者以《蚂蚁和西瓜》为例,教会孩子逐步掌握“猜一猜”、“重视图画细节”、“展开丰富想象”等阅读图画书的方法,并学会开心表达。

变形记作文六年级蚂蚁 篇13

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处在一片白色的大森林中,这个森林的树是白色的,又多又密,每一棵都很高大。抬眼望去,仿佛有天那么高,有一头鲸一般粗;枝干有七八十米长,密密麻麻的,将天都染成了白色。最离奇的是,上面还没有树叶。往四周看去,我身边有很多跟我差不多大小的、像细菌一样的东西。它们有的圆圆的,有点扁扁的,有的大,有的小,或上面冒着尖刺,或身上全是黑洞洞。由于它们很像细菌,就姑且叫它大细菌吧。

看见这些东西后,我以为自己穿越了,便兴奋得跳了起来。这一跳不得了,我直接跳出一千米左右,还将一个大细菌给撞到了百米之外。我吓了一跳,使劲乱蹬,将自己蹬到了九霄云外。

我慢慢张开眼睛,发现自己头上有一个遮住了一切的、软软的东西。这个东西很大,白白的,由很多棱块拼成,那些棱块很大,估计以光速都不能很快的飞出去,并且上面也长着和地面上一样的白森林。而我想走几步,却发现脚底是空的。心里有点乱,但还是冷静了下来――根据我现在的情况来看,我是变成了一个细菌大小的人类,而把我变小的,就是那个奇怪的按钮。于是我跳来跳去,终于找到了另一个按钮,变回了人类。

小学六年级的蚂蚁主题作文 篇14

出于好奇,我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坏主意,把一只蚂蚁弹到了队伍的外边,想看看小家伙找不到伙伴们会怎样?我看着它,只见它把圆圆的脑袋放低了点,左右摇晃几下,好像是在用鼻子闻味道,奇怪了,它居然能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找到了队伍。“好厉害啊,小蚂蚁!”我心里又好奇又佩服,老师讲过蚂蚁有一种神奇信息素,难道是靠它?果真了不起。

好奇心更加剧烈,我把那个苹果芯拿走了,放在距离它们不远的地方,同时也带走了许多蚂蚁,剩下的蚂蚁们见到食物不见了,就三三两两地分开去找食物了,“哈哈,这下你们总要失散了吧,看你们怎么办?”我想想考验你们到底有多大的团结精神。我边等结果边在一旁玩篮球。可是不一会儿,眼前的场景让我觉得好惊讶,它们居然又扛着巨大的食物在原来的路线上继续前景,看起来似乎更加浩浩荡荡。

蚂蚁外传六年级作文 篇15

一、《武林外传》用“间离效果”对受众的心理影响

法国电影理论家米特里在其《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概念对电影的构成元素进行了心理学的探讨。他认为, 每一种电影元素都有相应的感知活动。而《武林外传》是一部不同于以往的新型室内喜剧, 以前我国国内的喜剧市场上大多都是英达式喜剧, 比如《我爱我家》经典的英达式喜剧, 英达式喜剧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善于运用现场观众的笑声来烘托欢笑的气氛, 控制观众的心理节奏。但是《武林外传》却从多个方面打破了观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欣赏此类影片的心理定势。所谓艺术心理定势, 指的是艺术创作主体在过去长期的社会生活、学习和艺术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确定而又稳固的艺术心理态势。[2]类似于克雷奇所谓“知觉定势”和皮亚杰所谓“图示”或者索柯洛夫的“神经模式”。艺术心理定势的基本特点在于, 它是由习惯意识和习惯无意识有机结合的产物, 是艺术创作主体已经习惯了的知识、经验、思想、观点和信仰的总和, 是时代思潮的凝聚、历史意识的积淀和习以为常的个性心理等集中的有机统一。《武林外传》没有走以前的老套路, 首先并没有在现场加入那种“罐装笑声”, 而且没有沿着情景喜剧的老路:描写小人物和歌颂真善美, 这两条走下去, 但是《武林外传》剧却用江湖中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的小故事表现了人间最最真实的情感, 最经典的就是间离效果的运用, 让观众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间离”是德国著名理论家布莱希特专门创造出的一个戏剧术语, 即把人们所熟悉的事物陌生化, 然后再重新熟悉。王晓华在《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中归纳:间离“作为一种方法主要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1) 演员将角色表现为陌生的; (2) 观众以一种保持距离 (疏离) 和惊异 (陌生) 的态度看待演员的表演或者剧中人。”[3]间离效果的陌生化, 是在观众熟悉事物上的陌生化, 其本质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其妙处在于使得观众能够对于一个已知事物形成一种全新的认识。这种认识往往更能激发观众的笑声, 比起纯粹利用相声小品里的说学逗唱手段无疑要高明许多。《武林外传》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在小郭与无双PK的第37集里运用了现代综艺节目结合跟踪采访的方式, 这样使得观众对于原本熟悉的“综艺节目”本身又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因而赢得了更多的笑声。[4]间离效果总是使观众在尽情欣赏剧情的时候, 一下子从剧情中跳离出来, 现实和剧的分界线是那么的明显, 观众心理上会一下子发展逆转, 产生笑点, 笑点是判断喜剧成败最外在的标准, 编剧宁财神曾说:“情景) 喜剧最关键的就是不断有新鲜感, 一个包袱听两遍就没人想笑了, 只停留在过去的规则中肯定不行, (情景) 喜剧没有对和不对, 只有笑和不笑。”[5]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说:“由于对某种动作的体会促使我们驰骋想象, 所以通过一定的消耗就能得到戏剧动作”, 对于喜剧的发生条件, 他认为包括:一, 欢快性, 产生喜剧的有利条件是使人们处于“欢笑的情绪中”;二, 期待性, 让观众对喜剧性充满期待、悬念;三, 非严肃性;四, 非专注性;五, 非感情性, 与强烈的感情不相关, 在《武林外传》中间离效果的使用也就遵守着这些条件, 因此使人们发笑, 笑中不仅有因为幼稚语言产生的还有机智的回答产生的, 这都是从弗洛伊德的学说创作而来。

近年来, 间离效果在国外的情景喜剧中日益受到重视, 但是在中国的情景喜剧中却鲜有类似于《武林外传》大规模运用间离效果者。从《武林外传》的成功可以看出, 间离效果在情景喜剧中有着无可比拟的自身优势, 中国的情景喜剧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间离效果来完善自己。

二、《武林外传》对电视受众固有心理的成功把握

《武林外传》自开播以来疯狂飙升的收视率说明观众对尚敬式喜剧的接受, 其实受众在接受作品之前, 在头脑中就形成了期待视野或先见结构, 这是在作品之前就有的, 它依赖于我们之前的经验系统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及知识储备, 在先见结构中文化的因素非常重要, 文化是一个群体 (可以是国家, 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 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习俗、习惯、代表人物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我国的情景喜剧虽然是舶来品, 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使得我们的情景喜剧与国外的不尽相同, 特定的武侠人物, 特定的历史朝代, 特定的东方式幽默, 这些特定的东西在《武林外传》播出之前在人们的头脑中就存在着, 《武林外传》出现时, 这些人们头脑中顾有的东西被触动, 使得笑点产生。特定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得《武林外传》在开播之初就有成功的把握

在先见结构中还有经验图式, 任何欣赏者理解一个作品都依赖他先前欣赏过的文本, 凭借他先前阅读过的文本。它们的特点沉淀在欣赏者的经验记忆力里, 形成一种直觉图式。《武林外传》剧的主创者在创作时首先是把它作为一个面对“小众”的作品来操作的, 被自定义为“写给70年代生人”的东西, “观众可以对武侠小说一窍不通, 但必须对流行文化有一定了解, 要有一些流行的电影、电视、港台文化、流行歌曲的背景知识”。“不知道金庸古龙可以, 不知道王菲不行”。可以说, 如果你不上网, 不发手机短信, 不看娱乐杂志, 基本上是不会对《武》剧的台词有任何反应的。也正因如此, 它受到了众多年轻人和大众媒体的喜爱和认同。它是一部贴着“70后”标签的作品, 只要你是这一代人, 就非常容易辨认这些东西, 它们几乎来自于你所经历过的大众流行文化的整个过程。《武》剧在借鉴国外情景喜剧的同时, 创造性地树立了自己独有的喜剧风格和品牌。[6]网络在现代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无论年纪多大, 都或多或少的对网络有一定的了解, 当人们看到《武林外传》剧时, 沉淀在人们记忆力的文本会形成一种直觉图式, 使《武林外传》剧的成功得到了保证。比如《开心辞典》和《我猜我猜我猜猜》等很多观众熟悉的娱乐节目都在《武林外传》中留下了自己或扭曲、或另类的影子, 李咏主持在《非常6+1》时, 非常经典的扔卡片的动作也被贴到了白展堂的身上, 黄健翔的“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也在剧中让观众幽默了一把。此种例子在《武林外传》剧中比比皆是。

除了上面的文化因素和经验图式以外, 先见结构中还有受众的个性心理, 不同的个人都属于不同的质, 通常的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等等;在人们的先见结构中知识的积累也很重要, 比如艺术片的欣赏人群受教育的程度就比较高, 再者时代的影响也很重要, 不同时代里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 同一观众在不同时代里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总之受众头脑中的先见结构是电视剧编剧所要考虑的一项因素, 《武林外传》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编剧对于受众先见结构的准确把握上, 掌握住观众的心理也就保证了收视率, 保证了剧的成功。

三、《武林外传》的成功引发的思考

《武林外传》在银幕上的成功, 引发了人们对我国国内情景喜剧的思考, 情景喜剧如何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 人们都在不断的争论着, 我倒认为, 与其按着以前从剧本的角度去思考, 倒不如发过来从受众的心理为切入点出发来进行思考, 受众潜在的心理意识、心理需求就是编剧努力的方向, 切合受众的心理需要, 准备把握受众的心理, 这是成功电视剧都具有的共通之处。虽然不是它们最重要的一处, 但却是电视剧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参考文献

[1]安然《武林外传》中的“江湖”[J].视听界, 2007, (2) .

[2]秦俊香著.《影视创作心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年版, 第68页.

[3]王晓华.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J].外国文学评论, 1996 (1) .

[4]毛政.从《武林外传》看离间效果在中国情景喜剧中的运用与前景.戏剧之家.200904.

[5]刘玮.武林外传:主旋律不拒绝流行文化恶搞颠覆传统情景喜剧[N].新京报, 2006:9.

上一篇: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鱼玄机,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的意思下一篇:党代会会议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