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传文化(精选7篇)
武林外传文化 篇1
《武林外传》能在播出后迅速走红, 自然离不开新兴媒介的助力。但更重要的是, 《武林外传》能将传统文化和后现代技法烩于一炉, 进行了一场超越时空的话语狂欢。
一、对传统“侠文化”的重构
陈平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对传统武侠文化是这样描绘的:仗剑行侠、快意恩仇、笑傲江湖、浪迹天涯;但在《武林外传》中似乎有些不同。
传统武林世界崇尚武艺, “武功的高超往往能决定某武林人在江湖世界的地位, 甚至可能获得号令群雄的权势和威望”。[1]可以说, “武力”在传统武侠世界里几乎被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而《武林外传》则质疑这种至高无上性, “侠”与“武”之间的对等性在所谓的“关东大侠”这里被全然打破。在第二十九回中, 书生吕秀才利用诡辩的哲学理论和偷换概念等方法让武功盖世的姬无命在近乎崩溃的状态下自杀。作品有意设置了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与武艺高强的江湖客的对决, 并有意设置武力一方的失败, 以向受众传达一种反传统武侠观念的意识——对“武力”的消解和对“知识”的提倡。
《武林外传》还对传统意义上的侠客进行了降格, 将其拉下“神坛”, 成为市井寻常人物。例如, 满腔豪情壮志的郭芙蓉, 总是想替天行道, 却往往给人带来麻烦;衡山掌门莫小贝, 是厌学而反叛的少女……
《武林外传》以其独特的视角, 构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武侠世界。
二、后现代技法的运用
《武林外传》之所以能取得空前的反响和经久不衰的热度, 除开重构传统文化内涵, 给予观众新的视角和自主思考的空间外, 还得益于其戏仿和拼贴手法带来的喜剧效果。
(一) 戏仿
《武林外传》借用戏仿手法, 通过夸张的方式对经典武侠故事、综艺节目、商业广告等一系列大众文化元素进行模仿, 增添了整部电视剧的喜剧色彩。
剧中大多数的人物名字都改编自真实武侠小说中的人名, 如郭芙蓉源于《神雕侠侣》中的郭芙。剧中人物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原著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轨迹, 如郭芙蓉和郭芙同为武术世家出身, 刁蛮又率真。不过同原著中高大的人物形象相比, 他们更像是普通市井小民。以姬无命为例, 同有姬晓风天下第一神偷的称号, 也不乏荆无命一般过人的武功, 但这个“双雄结合”的人物却败在了弱书生的“诡辩论”下。
除此之外, 《武林外传》还充斥着对商业广告和综艺节目的戏仿。例如, 在第三十七回中, 唐门不粘锅、白驼山壮骨粉等一系列广告竞相出现。其毫无新意的广告形式和夸张做作的演绎方式跟现实生活中部分电视购物广告如出一辙。“用唐门不粘锅炒菜, 你好——我也好”“青春的粉, 友谊的粉”等“无厘头”的广告语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 也讽刺了部分广告粗制滥造的现象。
(二) 拼贴
“拼贴”指“将互不相干的一些事物、形象、言谈、意识剪贴拼装在一起以实现其消解完整性、庄严性的目的, 并在消解中产生笑”。[2]《武林外传》用各种元素的拼贴, 给观众带来一种焕然一新的体验。
虽是武侠主题, 片头中却有电脑画面和说唱音乐;虽以明代为背景, 人物却个个能通晓古今。剧中不但有会唱扬州小调的扈十娘, 还有会唱“给我一壶忘情水”的白展堂;不仅有“子曰”一类的经文, 也不乏“老虎不发威, 你当我是Hello Kitty”等流行语。
除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还有中西方的拼贴——其剧集名称体现了明清章回体小说的特征, 如《神秘客夜访七侠镇, 莫掌门血战灯市街》;但上下回间串场的无声剧却又带有西方哑剧的特点, 肢体动作丰富, 演绎夸张。
这些跨时空、跨地域的拼贴打破了作品的完整性, 产生了一种碎片化的效果, 但又借助剧情串联在一起, 在保证剧集连续性的同时, 扩大了娱乐性。
三、寓教于乐:娱乐精神下彰显人文关怀
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下和海量的信息前, 人们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去体味文化的魅力、思索社会人生。于是, 大众对于文化的需求逐渐由精神追求转变为感官享受。在这样的背景下, 他们需要最简单高效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最不费力的精神文化体验。《武林外传》的出现恰好迎合了新时期的市场需求。
《武林外传》作为一部情景喜剧, 难得的是它能将娱乐精神和社会关照融为一体。若只是一味地讲道理, 说教意味太浓, 难免惹人厌烦。而《武林外传》以现代人的文化消费心理为切入口, 给是非问题和道德观念披上了娱乐的外衣, 让人们很容易接受并喜欢上它。例如, 当佟湘玉与自小一起长大的姐妹韩娟重逢时, 自觉比不上韩娟, 很是伤感, 又不想回娘家。白展堂劝慰她说:“苦和累, 你总得选一样吧!”这样简单的对白, 却包含了对现代人生存境况的深刻剖析。但当我们正要为这碗鸡汤感慨之时, 剧情却又呈现出峰回路转的态势, 让人不由捧腹一笑——韩娟所言皆为编造。
《武林外传》用后现代主义技法在嬉笑怒骂间解构了侠义与江湖, 但它并未止步于此。其在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 着力体现的却是对现实人生的感悟。故事背景虽在明代, 讲述的却是现代人的生活, 引笑逗趣的故事中饱含人文关怀, 既有劝慰, 也引人深思。
例如, 在第四回中, 就借老太太之口阐明了戒赌的精要:“只要上了赌桌, 不管赌术高低, 身家大小, 不玩到倾家荡产, 谁也别想收手!”在第十一回中, 又告诫人们要依法缴税, 在搞笑的同时起到了教化的作用。在这里, 江湖并不遥远, 它就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武林外传》所传达给我们的是由世事洞明的睿智才能剖开的人世本真。
《武林外传》走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传统文化母题与后现代技法的统一是其独到之处, 也是许多情景喜剧无法企及的。在这里, 没有传统武林的刀口舔血、快意恩仇, 反而添了许多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人情味。当大侠走下神坛, 生活代替江湖, 观众也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许平淡无奇, 却在纷繁乱象中留住了至味真情。
参考文献
[1]王灵丽.网络时代的新情景喜剧——《武林外传》解读[J].电影评介, 2007 (5) :40-42.
[2]成慧芳.论“后现代喜剧”的制笑机制[J].学术界.2006 (1) :210-214.
武林外传文化 篇2
近来,大型古装搞笑剧―――――武林外传,开播了,那牵动人心的举止,那搞笑喷饭的剧情,时不时的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一声:“我好悔啊,我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嫁过来,如果我不嫁过来,我的夫君就不会死,如果我的夫君不死,我就不会沦落到这么一个伤心的地方,如果我不论落到这么一个伤心的地方,我就……”让我缠绵。一声敬业的追问:“啥时候死的?怎么死的?尸体在哪儿?现场在哪儿?你怎么不早说呢?有没有人证物证暂住证?”让我钦佩。一声:“子曾经曰过”,让我情不自禁地说声:“去!”。一声:“排山倒海”,让我不禁觉得这小妮子不简单。一声:“放着我来。”让我温暖。一声:“找点啊~”让我胆却。
许许多多地一声伴随我度过枯燥的日子,武林,我的梦,你好比春天的苞米、夏天里冲浪、秋天里割麦、冬天里泡温泉那般,我的梦―――――武林。
武林外传(大学版) 篇3
匹诺曹:接下来不会是什么“本公司因经营不善,回笼资金,现全场大甩卖,每样十元”吧?
阿木老叔:你那是逛街逛多了吧?我说的好消息是《武林外传》十年后出续集了!谢导专门给大家带来大学版!你能想象同福客栈的伙计们读大学是啥样的吗?想提前感受大学生活吗?请看——
第一幕
佟湘玉:我最开始就不该考到这里来,我不来我的大学英语就不会挂,我的大学英语不挂科我就不会流落到这个伤心的地方……
吕秀才:掌柜的,您就别发牢骚了,大学英语挂了只能怪您运气差,您看我们都过了。
李大嘴:嘿嘿,就你那样儿还不挂?我告诉你,真正有实力不挂的人在这儿!
吕秀才:你有什么实力不挂啊?
李大嘴:你连这都不知道,还敢在这儿混?那啥,我姑父是校长,低调,低调……
佟湘玉:这些年我的命再苦都没有怪过政府,点儿再背也没怨过社会!我图的不就是不挂科吗……
(佟湘玉正伤心,白展堂上)
白展堂:唱)手里捧着窝窝头,菜里没有一滴油。大学的食堂,还不如七侠镇的牢房啊!
佟湘玉:一边儿待着去,我们说正事呢。你不要在这里无情、无耻、无理取闹!
白展堂:要不是你在这儿无情、无耻、无理取闹,我怎么会无情、无耻、无理取闹?
佟湘玉:那好,从现在开始,我不再无情、无耻、无理取闹,你也不许无情、无耻、无理取闹!
白展堂:那我们都不再无情、无耻、无理取闹!
郭芙蓉:崩溃)你们烦不烦啊?后面的考试还没完呢,四六级还要过呢!既然来上大学,我们就要向前辈们学习!再累再苦就当自己是二百五,再艰再难就当自己是二皮脸!
吕秀才:还是芙妹说得好!
郭芙蓉:一般一般,大学第三……
(莫小贝上)
莫小贝:本小姐回来啦!
佟湘玉:又上哪儿疯去了?再不抓紧时间做功课,你什么科目都过不了……
莫小贝:怕什么吗,本姑娘有我们衡山派的镇派之宝,肯定没问题啦!
佟湘玉:什么法宝,拿出来让嫂子见识见识!
莫小贝:这个嘛,就是它啦!(拿出糖葫芦……)
佟湘玉:莫小贝!
莫小贝:嫂子,我错啦,我这就去复习功课!
(小贝跑下去,佟湘玉回头用手一一指着众人)
众人:我们也去,我们也去……
佟湘玉拿出道具牌,上面写着:本店成员正在全力备战考试,停止营业!
第二幕
(燕小六上,看见牌子,冷笑)
燕小六:光天化日,朗朗乾坤,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竟然关门停止营业,理由还是备战考试,备战……哈哈,有战斗!哈哈,终于让我接到个大案子!不知道这个“考试”是何许人也,不管啦,先冲进去!帮我照顾好我七舅姥爷家的三外甥女……
白展堂:幕后喊)这是谁呀,大白天擅闯民宅,关门,放小郭!
(郭芙蓉上,手成爪状,嗷嗷叫两声)
(佟湘玉等人上)
佟湘玉:哟,我还以为是谁呢,原来是大名鼎鼎的燕捕头、燕大侠,今儿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燕小六:少跟我套近乎!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家里几口人,人均几亩地,地里几头牛,说说说说说!
郭芙蓉:我说你这个人很不讲理呀,小心我排你哟!排——山——倒——海……
(白展堂上,点住郭芙蓉)
白展堂:你是不是体育课玩排球上瘾了,有什么事等人家说完再动手,明白了吗?明白了就眨眨眼!
(郭芙蓉眨眼)
白展堂:葵花解穴手!
(解了郭芙蓉的穴道)
白展堂:燕大侠请见谅,郭芙蓉最近一直在学疯狂英语,所以行动有点儿疯狂,疯狂,懂吗?Crazy!
李大嘴:拽英文是吧?我也懂!我那把玄铁菜刀正面写着“旺德福”,反面写着“泰瑞宝”!旺德福——好吃,泰瑞宝——难吃!英文,说了你们也不懂!
燕小六:你们闹够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你们在备战“考试”,“考试”在哪里?
佟湘玉:考试就在眼前!
燕小六:拔刀)帮我照顾好我七舅姥爷家的三外甥女……
佟湘玉:燕捕头莫激动,考试不是嫌疑犯。考试,在中华大字典中的意思是“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明白了吗?
燕小六:不明白!
吕秀才:子曾经曰过,不懂就要问!
众人:去!
燕小六:我还以为接了个大案子呢,没想到你们说的我一点儿也不懂,你们接着忙你们的吧,我还要去巡街,告辞!
佟湘玉:送客!
第三幕
佟湘玉: 天哪,考试终于结束了!我这次把试卷写得满满的,应该能过吧……
李大嘴:掌柜的,以我多年的做饭经验来看吧,我感觉这个考试和做饭一样,你盐放多了,会把人齁死,到时候再说啥也没用了。考试吧,你答多了,这叫画蛇添足,肯定不行!
佟湘玉:李大嘴,你的臭嘴就不能说点儿好听的?
郭芙蓉: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华佗山壮骨粉,内服外用均有奇效。挨了刀涂一包,还想再挨第二刀;闪了腰吃一包,活到二百不显老。华佗山壮骨粉,青春的粉,友谊的粉,华山论剑指定营养品,本校各大药铺医馆均有销售,购买时,请认准黑蛤蟆防伪标志,呱,呱……
佟湘玉:你们这是要气死我啊……
(小贝跑上,边跑边喊:捷报捷报!)
佟湘玉: 抓住她)有什么好事啊?是不是我通过考试啦?
莫小贝:不是!
nlc202309090729
佟湘玉:不是?那你喊什么捷报啊?
莫小贝:不是你考试通过啦,是大家都通过考试啦!
(众人欢呼)
佟湘玉:我的小姑奶奶呀,你可吓死我啦!我们要庆祝一下!我宣布,市区一日游,现在出发!
众人:是!
郭芙蓉:开往市区的航班就要起飞了,请各位按顺序登机!票价两元!由掌柜的报销!
佟湘玉:停!
郭芙蓉:掌柜的,不会这么小气吧?两元的机票都不报销?
佟湘玉:不是,我有个建议。市区是一个很危险的江湖!所以,我提议,我们先想一个口号,然后再来一次反恐演练,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去也不迟!
吕秀才:口号我来想!要不弄个对联吧?上联——反对校园暴力!
郭芙蓉:我来下联——提倡社会和平!
莫小贝:我来横批——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佟湘玉:对联不错,下面进行反恐演练!
白展堂:还演什么练,谁敢欺负咱我直接点他!葵花点穴手!
郭芙蓉:我直接排他!排山倒海!
吕秀才:我好歹也是关中大侠!
李大嘴:我还有降龙十八掌……算了,我还是别出手了。
佟湘玉:不行,江湖险恶,必须演练!听我指挥,李大嘴,你演歹徒!
李大嘴:演就演!现在就来吧!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
莫小贝:嫂子救我!
佟湘玉:展堂救我!
(白展堂挡在佟湘玉和小贝前面)
吕秀才:芙妹救我!
郭芙蓉:瞧你那没出息样儿!看我的!
(郭芙蓉与李大嘴对峙)
郭芙蓉:哼,大胆强盗,胆敢拦路行凶。你的刀呢?
李大嘴:手中无刀,心中有刀,我的刀在心里!小小姑娘胆敢多管闲事,你的剑呢?
郭芙蓉: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我的剑在当铺里!
李大嘴: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说完李大嘴上前与郭芙蓉交锋。白展堂从背后突袭,点住李大嘴)
白展堂:跟他那么多废话干吗,直接点住!这才叫真本事!
佟湘玉:鼓掌)好一个真本事,我宣布,本次演练非常成功,市区一日游正式出发!
(众人跑着下台,李大嘴无辜地被定在台上……嘴里不停地喊:还有我呢,还有我呢……)
谢雨帘提供(请作者提供真实姓名与地址,以便奉寄稿酬与样刊)
武林外传文化 篇4
一、文化和大众文化
一直以来,不同学派对文化下的定义不同。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牛津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是the customs and beliefs,art,way of lif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of a particular country or group(某个国家或群体的风俗、信仰、艺术、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机构)。“大众文化”出现于上个世纪中期,当时的学者普遍认为,在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时代,大众化生产造就了大众文化。电影、大众广告是其中的代表,虽然其威力巨大,但是却不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并且直接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摧毁。大众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消费文化,是现代艺术所依赖的作为社会底层的力量资源。”[1]128英国现代著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在其著作《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一书中为大众文化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即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1]142中国进入大众文化的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大生产时代的到来和传统农耕文化的逐步消解,学术界开始关注作为大多数老百姓文化消费方式的大众文化,也即是关注普通大众的文化生存状态。与之相对立的是高雅文化,即指高层次、高品位、高水平的严肃艺术、民族艺术以及高质量的作品、论著等。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和人民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例如莎士比亚的著作在中国广受欢迎,而中国的四大名著也传播到世界各地。但是各国的大众文化依然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影视作品中反映较为突出。本文以两部情景电视剧《武林外传》和《老友记》为例,分析中西方大众文化在友情观和爱情观两方面的异同,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二、对比《武林外传》和《老友记》
《武林外传》(My Own Swordsman)是2006年中央电视台8套播出的一部情景喜剧,全剧共80集,故事发生在虚拟的明代万历年间,同福客栈的女掌柜佟湘玉和她的几个伙计演绎了一幕幕经典的搞笑场面。该剧一经播出就受到大众的好评,收视率堪比当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虽然这是一部古装片,但其中的大部分故事情节和台词都具有现代生活气息,例如炒鱿鱼、汉堡等。《老友记》(Friends)是美国NBC电视台于1994年播出的情景喜剧,整部戏由三男三女担纲演出,还请到各界名流客串参与。总体看来,这两部电视剧都是集中围绕友情和爱情来展开故事的。
(一)友情观
《武林外传》中六个主要人物来自不同的地方,意外地生活在一起,在工作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遇到危险和困难时,几个人能够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比如剧中有江洋大盗出现时,他们各展奇才,互相协作,斗智斗勇,最终把大魔头抓获。
中国人自古对友情非常重视,认为朋友之间应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古代有桃园三结义和义结金兰,现在仍然有人结拜兄弟。一旦成为好朋友、好兄弟,就算两肋插刀也在所不惜。近二三十年,越来越多的人到外地求学、工作、定居。因为种种原因,有些人甚至一年也回不了一趟老家,节假日只能靠电话传递思念之情。很多时候,遇到问题先找朋友帮忙,朋友之间的联络甚至多于和自己父母亲戚之间的联络。不过中国人爱面子,在对待朋友上也是如此,常常为了照顾对方的面子而不直言相告。对于朋友的小毛病,一笑了之;对于大问题,也常常是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相比之下,西方人对于友情更为直率、独立。对于朋友的缺点会当面提出,甚至是严厉批评[2]67。比如《老友记》207集中,钱德抢了乔伊的女朋友,乔伊把他装到木箱里思过,不过最后两人和好如初。这是因为乔伊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不满,钱德也虚心接受了他的惩罚。《老友记》中的六个人各有缺点,但他们互相包容、以诚相待,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总体看来,中西方在友情观上具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非常珍惜友谊尊重朋友。尽管会出现分歧和争执,仍然能够互相包容、互相关心。这表明现代人对家庭的依赖越来越少,而对朋友的依赖越来越多。
(二)爱情观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中国人把爱情和婚姻连在一起。大部分人只有一次婚姻,不管幸福与否都会伴随终生,因而对恋爱对象的选择十分谨慎,认为只有门当户对才会过得幸福,所以中国人的爱情观掺杂的势利性比较重。这一观点在《武林外传》中多处体现出来,剧中客栈的一个伙计白展堂意识到,自己要房没房,要钱没钱,想娶老板娘佟湘玉,似乎不太靠谱,于是计划先出门赚点钱,再作下一步打算……不过“门当户对”这一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相似的家庭条件下成长的人具有相似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待问题会有相似的看法,婚姻更长久。而在差别较大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人,世界观和人生观差别也较大,遇到问题不易达成共识。
此外,大部分中国人对待爱情比较保守和含蓄,不轻易直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例如《武林外传》中佟湘玉和白展堂,双方虽有爱意,却都不肯主动表达,忽冷忽热,爱情一波三折。
与此相反,西方人从小受到独立自主精神的教育,对爱情也讲究独立自主,经常很直率地表达感情。很少考虑对方的家世,只要两个人相爱,就能生活在一起。如果两人之间没有了爱情,就会很快分开。例如《老友记》中,瑞秋在教堂抛弃了未婚夫,因为她发现自己爱的是结婚贺礼,而不是未婚夫本人,她觉得这种没有真正爱情的婚姻肯定不会幸福,所以就从婚礼现场跑掉了。
总的看来,中西方在爱情观方面差别较大。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国人的爱情观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对物质讲究越来越少,而更注重爱情的自由和平等,更注重个人能力和双方感情。
三、中美大众文化差异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中国受几千年封建统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盛行德教,讲究文雅和礼节,“男女授受不亲”“孤男寡女不得同处一室”。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讲究悟性,因而大部分人对待友情和爱情都显得比较保守。“而西方历史注重论据,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大都是科学家。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科学思想占据了思想界的上风,从而形成了严谨的科学体系。”[3]152因此西方人更注重独立和自由,讲究理性和直观。
(二)宗教原因
“中国自东汉起盛行佛教,并与儒家思想融合”[4]38讲究和为贵、天下大同。而西方人基本上都信仰基督教,一生下来就要去教堂接受洗礼、入教。基督教认为“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也是西方人主张平等、自由和保护个人隐私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平等的思想也体现在友情和爱情上。
四、结论
《武林外传》和《老友记》两部情景喜剧反映出中西方大众文化在友情和爱情方面的异同。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被人民大众所喜爱和认同的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电影、电视是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演绎和升华。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在坚持和发展本国文化的同时,应该积极吸取国外文化的精华,并向大众传播。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也在不断交融。大众文化出现于二十世纪中期,代表了广大群众的思想趋势。通过对《武林外传》和《老友记》两部电视剧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西方大众文化在友情观和爱情观两方面的异同,以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即:历史原因和宗教原因。通过对比进而有助于取其精华,发展自我。
关键词:大众文化,友情,爱情,差异
参考文献
[1]John Storey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常江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储景丽.从《老友记中》解读中美文化差异[J].电影评介.2007(22).
[3]戴凡.Stephen L.J.Smith文化碰撞[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武林外传经典语录 篇5
1、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我难过就不想你和我一起难过。
2、这世界有太多不如意,可是你的生活还是要继续。太阳每天依旧要升起,希望永远种在你心里。
3、爱情,是柔情与激情的混合体,是超脱于理智之外的感情。
4、因为爱情,是条单行道。
5、别人有别人的长处,你有你的短处嘛!
6、天热了睡凉席,天冷了加件衣。
7、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兄弟如同蜈蚣的手足,女人如同过冬的衣服。
8、这防贼的初衷是为了百姓,不是为了你个人的政绩啊,整天不干正事儿,整那些虚招子有什么用啊,我觉得老邢,对于一个捕快来讲你完成了多少任务,抓了多少贼,你保护的一方百姓是否安居乐业,百姓好才是真的好对不对啊。
9、任何事情,不会做可以学,没有人笑话你,做事情靠的是手而不是嘴。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嘴上说的天花乱坠,做起事来啥都不会,时间一长,谁还会信任你,提拔你,谁还会给你机会证明你自己呢?
10、我喜欢你,比喜欢老子庄子孟子孔子还要喜欢。
11、两斤的瓜子嗑出八斤的皮。
12、人生要一步一步走,事情要一点一滴做。
13、幻境再美终是梦,珍惜眼前始为真。莫使金樽空对月,举杯庆会有缘人。
14、生活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
15、你老说,小赌怡情大赌伤身,我倒觉得,赌就是赌,没有大小,赢了的还想赢,输了的就想翻盘,一但赌的兴起就什么也顾不上了。只要是上了赌桌,不管是赌注高低身家大小,不玩的倾家荡产谁也别想收手,所以,久赌必输啊。
16、骨子里有风的人,是注定要漂泊的。
17、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的出现对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时间是否有长短,宇宙是否有尽头?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而未来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我在这一刻提出的.问题还是你刚才听到的问题吗?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
18、一旦喜欢上谁,就别无所求。只要每天能见到她,就已经觉得很庆幸了。
19、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
20、可是这些人血里有风,注定就要漂泊的。
21、一辈子很短 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而这种心情很长,如高山大川连绵不绝。
22、站在天堂看地狱,人生就象情景剧,()站在地狱看天堂,为谁辛苦为谁忙。
23、有缘分进门拜堂,无缘分天各一方。
24、在播种的季节,误入了别人家的菜园,还以为收获了整个秋天。这才是最大的作死。
25、有些人血里有风,天生就注定漂泊。
26、对罪犯的同情,就是对百姓的犯罪。
27、不摔跤哪能学会走路,不吃亏哪能知道人生的辛苦!
武林外传文化 篇6
一、歧义的界定和类型
现代语言学词典(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 and phonetics,沈家煊译)给歧义性(ambiguity)定义为“指一个词或句子表达不止一个意义”。语言学家对歧义从不同角度界定歧义。Leech从语义角度出发,认为语言的歧义现象属于言语范畴。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歧义是指语句的部分或全部具有两个或多个意义的现象。也就是说,某些词、短语和句子如果有不止一种理解,这些语言形式就存在了歧义,其结构就是歧义结构[3];Lyons从语法层面界定歧义,认为可以用另一个语法结构分析的句子是有歧义的[4];Kooij认为歧义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对短语或句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解释[5]。语言学家对歧义分类依据其定义界定不同而迥异。Hirst认为歧义分为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6],其中词汇歧义次分为一词多义(poly semy)、同音异义(homonymy)和分类歧义(categorical ambiguity);Deemster&Peters认为,歧义分为语义歧义(semantic ambiguity)和感知歧义(perceived ambiguity)[7];伍谦光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分类歧义: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8];廖定中把歧义分为词汇歧义、句法歧义和语义歧义[9];林汝昌和李曼珏认为,其可划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语法歧义[10];程工认为,歧义可以分为词汇歧义、结构歧义、指称歧义和言语歧义[11]。
如果把语言使用者纳入歧义的划分因素,那么可以从三个方面划分歧义:语言层面、说话者意图和听话者反应。
二、语用歧义
随着话语研究的不断发展,话语的语用意义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语用歧义主要是研究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的种种客观因素、语言环境、非语言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对言语交际的作用和规律。语用歧义是指说话者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这类现象[12~13]。从交际效应的角度划分,歧义可分为有意歧义(intentional ambiguity/motivated or purposive ambiguity)和无意歧义(unintentiona ambiguity/accidental ambiguity)。修辞学中的比喻、双关、委婉语等语用歧义都属于有意歧义。它是表达者对语言形式内在矛盾的积极利用,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如:
(1)语文课上,老师说:“父亲死了叫先父,母亲死了叫先母。”
小明悄声说;“那么,奶奶死了就叫先奶”,引起周围同学哄堂大笑。
例(1)中,由于汉语语言中没有像“先父”、“先母”这类相对应的词语来形容去世的祖母,“先奶”被误解为“鲜奶”,在语言交际中,说话者有意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造成歧义,从而产生幽默效果。无意歧义是语言形式内在矛盾的自然流露。交际双方——说话者和听话者通过传递信息达成交际目的,如果听话者被忽略,造成信息接受者的缺失,从某种程度上看,必然也会导致交际失败。所以,听话者也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从听话者角度来看,大体有两种歧义:潜在歧义(latent ambiguity)和激活歧义(activated ambiguity)。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说话者无意造成歧义,也会由于听话者的理解激活潜在歧义,产生效果。可以说听话者得到说话者无意表达的意义。如:
例(2)中,说话者学生A陈述被校长开除,可能离校的事实,听话者学生B不是仅从字面理解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而是推测其暗含意义,从而激活言语歧义。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语用歧义现象是一种有意歧义(motivated or purposive ambiguity),是言语歧义和非言语歧义的扩展。
三、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的语用歧义
1. 说话者意图
情景喜剧《武林外传》能够取得成功,其中的重要因素是幽默言语的表达,而如上所述,歧义是幽默言语的源泉,以下将从语用视角分析《武林外传》中的歧义。语用歧义源于交际双方———说话者和听话者在语言交际中的意图和反应的误差所产生的言语交际失误。言语歧义对《武林外传》人物话语幽默效果触起的重要作用。从说话者角度出的有意歧义尤为如此。如:
(3)L:你回来啦。
G:回来了,瞧见没有。
L:瞧见了,乌眼睛,心疼死我了。
G:去死了,我是说小六。
例(3)中吕秀才故意回避郭芙蓉的回答,通过语境歧义表达其对郭芙蓉的关心,而避而不谈捕快小六是否来过。可见言语活动包括说话者的表达和听话者的理解两个方面,在正常的交际中,说话者表达思想、组织话语都有明确的语义内容,听话者只有正确理解其意思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二者要做到统一。当二者不完全一致时,就出现了语境歧义现象。《武林外传》其中有一集旅客住店的情景,但该旅客不知客栈是否安全,当他问跑堂的白展堂客栈是否是黑店时,通过歧义句的使用,白展堂巧妙地回答了旅客的问题。
(4)K:最后一个问题,你们这不是黑店吧?
B:这哪儿都亮堂堂的,灯火辉煌的,咋能是黑店呢!
例(4)中回答本身具有歧义,这种幽默机智的回答不仅避免了问题所引起的尴尬,同时缓和了紧张的交际气氛。交际双方所处的这种语境被称为显性语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目的、对象以及上下文等因素。
在无意歧义现象中,隐性语境包含对交际有影响的隐含因素,其中有说话者和听话者的预设、双方共同具有的背景知识以及交际所处的社会、时代环境。语言使用者所提供的信息本身存在歧义,而说话者无意地在言语交际中表达了这点,可以得知,这种歧义也是偶然发生的。可以根据偶发歧义的结果和影响把其次分为:消极偶发歧义和积极偶发歧义。前者致使交际失败,后者一般会触发幽默效果。如:
(5)T:这就是你娘的剑法啊!
G:不许骂人!
T:这就是你娘的剑法?
G:你还骂!
T:这个奔雷剑法不是你娘教的吗?
例(5)中掌柜的佟湘玉对郭芙蓉的会奔雷剑法一事非常吃惊,询问是不是其母所传,但由于佟湘玉话语本身的歧义以及所表达时的语气,使郭产生误解,偶发歧义的积极性也自然表现出来。再如:
(6)T:你烦不烦,我们不容易来玩一回,就别上网了!
M:上网,你们是打鱼的吧?
(7)L:再丢三落四的,我炒了你!
M:吃人是犯法的!
例(6)、例(7)是莫小贝在梦境中与佟湘玉和吕秀才的对话,在莫小贝的梦中,其他人都身处现代社会,而自己还在古代,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交际的社会、时代环境,背景知识完全迥异,歧义现象的出现不可避免。句中“上网”、“炒”都是现代用语,双关的歧义另听话者无法识别听话者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2. 听话者反应
语言使用者对言语交际过程的参与缺一不可,作为信息的传递者,说话者在言语活动中表达特定交际意图,成为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同样,听话者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大体来说,由听话者所触发的歧义有两类:潜在歧义(latent ambiguity)、激活歧义(activated ambiguity)。在话语活动中,即使说话者表达言语意图,使用歧义言语,听话者有时会有意或无意的忽视歧义的存在,这种潜在歧义现象往往使话语产生幽默效果。如:
(8)B:醒醒!醒醒!我需要你呀!
T:你,你刚才说啥?
B:我真的真的需要你啊!
T:展堂,你知道我等这句话都等了多长时间吗?
B:什什什么话呀?
T:既然你都说了,还好意思问人家。
B:噢,我说的是手,手呀,我需要你!老板娘等着我给她干活呢!
例(8)中,佟湘玉误以为白展堂在向自己表白,实则是白展堂正在对着自己的手“说话”,话语“我需要你”本身有歧义,作为不同语言交际情境的听话者,白展堂和佟湘玉都有意或无意的筛选所收到的信息,使整个交流环节含混不清,说话者意图和听话者的反应相互混淆,从而引发幽默。有时说话者无意使用歧义句,听话者却有意激发潜在歧义。多数情况下,听话者所理解的歧义是听话者本无意表达的。如:
(9)G:好吃,再剥一百个。
L:啊?嘿嘿,你真坏!
G:我坏?通过这次这件事,我觉得你也挺坏的!
L:得了吧,谁不知道你郭芙蓉坏呢!
G:你才坏呢!
L:你才坏!
G:你更坏!
L:你更坏!
G:你坏你坏你最坏!
L:你坏你坏,没人比你坏!
G:看来你还真是觉得我很坏呀!
例(9)中,吕秀才对郭芙蓉要求说自己“坏”不以为然,然而作为听话者的郭芙蓉,在交流过程中激发了潜在歧义,曲解吕秀才对“坏”的不断表达。
四、结语
武林外传文化 篇7
一、《武林外传》用“间离效果”对受众的心理影响
法国电影理论家米特里在其《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概念对电影的构成元素进行了心理学的探讨。他认为, 每一种电影元素都有相应的感知活动。而《武林外传》是一部不同于以往的新型室内喜剧, 以前我国国内的喜剧市场上大多都是英达式喜剧, 比如《我爱我家》经典的英达式喜剧, 英达式喜剧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善于运用现场观众的笑声来烘托欢笑的气氛, 控制观众的心理节奏。但是《武林外传》却从多个方面打破了观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欣赏此类影片的心理定势。所谓艺术心理定势, 指的是艺术创作主体在过去长期的社会生活、学习和艺术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确定而又稳固的艺术心理态势。[2]类似于克雷奇所谓“知觉定势”和皮亚杰所谓“图示”或者索柯洛夫的“神经模式”。艺术心理定势的基本特点在于, 它是由习惯意识和习惯无意识有机结合的产物, 是艺术创作主体已经习惯了的知识、经验、思想、观点和信仰的总和, 是时代思潮的凝聚、历史意识的积淀和习以为常的个性心理等集中的有机统一。《武林外传》没有走以前的老套路, 首先并没有在现场加入那种“罐装笑声”, 而且没有沿着情景喜剧的老路:描写小人物和歌颂真善美, 这两条走下去, 但是《武林外传》剧却用江湖中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的小故事表现了人间最最真实的情感, 最经典的就是间离效果的运用, 让观众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间离”是德国著名理论家布莱希特专门创造出的一个戏剧术语, 即把人们所熟悉的事物陌生化, 然后再重新熟悉。王晓华在《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中归纳:间离“作为一种方法主要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1) 演员将角色表现为陌生的; (2) 观众以一种保持距离 (疏离) 和惊异 (陌生) 的态度看待演员的表演或者剧中人。”[3]间离效果的陌生化, 是在观众熟悉事物上的陌生化, 其本质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其妙处在于使得观众能够对于一个已知事物形成一种全新的认识。这种认识往往更能激发观众的笑声, 比起纯粹利用相声小品里的说学逗唱手段无疑要高明许多。《武林外传》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在小郭与无双PK的第37集里运用了现代综艺节目结合跟踪采访的方式, 这样使得观众对于原本熟悉的“综艺节目”本身又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因而赢得了更多的笑声。[4]间离效果总是使观众在尽情欣赏剧情的时候, 一下子从剧情中跳离出来, 现实和剧的分界线是那么的明显, 观众心理上会一下子发展逆转, 产生笑点, 笑点是判断喜剧成败最外在的标准, 编剧宁财神曾说:“情景) 喜剧最关键的就是不断有新鲜感, 一个包袱听两遍就没人想笑了, 只停留在过去的规则中肯定不行, (情景) 喜剧没有对和不对, 只有笑和不笑。”[5]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说:“由于对某种动作的体会促使我们驰骋想象, 所以通过一定的消耗就能得到戏剧动作”, 对于喜剧的发生条件, 他认为包括:一, 欢快性, 产生喜剧的有利条件是使人们处于“欢笑的情绪中”;二, 期待性, 让观众对喜剧性充满期待、悬念;三, 非严肃性;四, 非专注性;五, 非感情性, 与强烈的感情不相关, 在《武林外传》中间离效果的使用也就遵守着这些条件, 因此使人们发笑, 笑中不仅有因为幼稚语言产生的还有机智的回答产生的, 这都是从弗洛伊德的学说创作而来。
近年来, 间离效果在国外的情景喜剧中日益受到重视, 但是在中国的情景喜剧中却鲜有类似于《武林外传》大规模运用间离效果者。从《武林外传》的成功可以看出, 间离效果在情景喜剧中有着无可比拟的自身优势, 中国的情景喜剧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间离效果来完善自己。
二、《武林外传》对电视受众固有心理的成功把握
《武林外传》自开播以来疯狂飙升的收视率说明观众对尚敬式喜剧的接受, 其实受众在接受作品之前, 在头脑中就形成了期待视野或先见结构, 这是在作品之前就有的, 它依赖于我们之前的经验系统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及知识储备, 在先见结构中文化的因素非常重要, 文化是一个群体 (可以是国家, 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 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习俗、习惯、代表人物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我国的情景喜剧虽然是舶来品, 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使得我们的情景喜剧与国外的不尽相同, 特定的武侠人物, 特定的历史朝代, 特定的东方式幽默, 这些特定的东西在《武林外传》播出之前在人们的头脑中就存在着, 《武林外传》出现时, 这些人们头脑中顾有的东西被触动, 使得笑点产生。特定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得《武林外传》在开播之初就有成功的把握
在先见结构中还有经验图式, 任何欣赏者理解一个作品都依赖他先前欣赏过的文本, 凭借他先前阅读过的文本。它们的特点沉淀在欣赏者的经验记忆力里, 形成一种直觉图式。《武林外传》剧的主创者在创作时首先是把它作为一个面对“小众”的作品来操作的, 被自定义为“写给70年代生人”的东西, “观众可以对武侠小说一窍不通, 但必须对流行文化有一定了解, 要有一些流行的电影、电视、港台文化、流行歌曲的背景知识”。“不知道金庸古龙可以, 不知道王菲不行”。可以说, 如果你不上网, 不发手机短信, 不看娱乐杂志, 基本上是不会对《武》剧的台词有任何反应的。也正因如此, 它受到了众多年轻人和大众媒体的喜爱和认同。它是一部贴着“70后”标签的作品, 只要你是这一代人, 就非常容易辨认这些东西, 它们几乎来自于你所经历过的大众流行文化的整个过程。《武》剧在借鉴国外情景喜剧的同时, 创造性地树立了自己独有的喜剧风格和品牌。[6]网络在现代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无论年纪多大, 都或多或少的对网络有一定的了解, 当人们看到《武林外传》剧时, 沉淀在人们记忆力的文本会形成一种直觉图式, 使《武林外传》剧的成功得到了保证。比如《开心辞典》和《我猜我猜我猜猜》等很多观众熟悉的娱乐节目都在《武林外传》中留下了自己或扭曲、或另类的影子, 李咏主持在《非常6+1》时, 非常经典的扔卡片的动作也被贴到了白展堂的身上, 黄健翔的“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也在剧中让观众幽默了一把。此种例子在《武林外传》剧中比比皆是。
除了上面的文化因素和经验图式以外, 先见结构中还有受众的个性心理, 不同的个人都属于不同的质, 通常的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等等;在人们的先见结构中知识的积累也很重要, 比如艺术片的欣赏人群受教育的程度就比较高, 再者时代的影响也很重要, 不同时代里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 同一观众在不同时代里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总之受众头脑中的先见结构是电视剧编剧所要考虑的一项因素, 《武林外传》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编剧对于受众先见结构的准确把握上, 掌握住观众的心理也就保证了收视率, 保证了剧的成功。
三、《武林外传》的成功引发的思考
《武林外传》在银幕上的成功, 引发了人们对我国国内情景喜剧的思考, 情景喜剧如何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 人们都在不断的争论着, 我倒认为, 与其按着以前从剧本的角度去思考, 倒不如发过来从受众的心理为切入点出发来进行思考, 受众潜在的心理意识、心理需求就是编剧努力的方向, 切合受众的心理需要, 准备把握受众的心理, 这是成功电视剧都具有的共通之处。虽然不是它们最重要的一处, 但却是电视剧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参考文献
[1]安然《武林外传》中的“江湖”[J].视听界, 2007, (2) .
[2]秦俊香著.《影视创作心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年版, 第68页.
[3]王晓华.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J].外国文学评论, 1996 (1) .
[4]毛政.从《武林外传》看离间效果在中国情景喜剧中的运用与前景.戏剧之家.200904.
[5]刘玮.武林外传:主旋律不拒绝流行文化恶搞颠覆传统情景喜剧[N].新京报, 2006:9.
【武林外传文化】推荐阅读:
武林外传家庭版作文600字01-02
武林外传电视剧观后感09-30
武林中的武林07-06
《武林风》12-25
武林大会01-12
寻找武林高手09-05
物理老师外传06-28
主要简介《武林志》06-15
喜剧剧本:武林大会10-15
儒林外传读书笔记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