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眼泪

2024-09-08

感恩的眼泪(共16篇)

感恩的眼泪 篇1

是你们,陪我走过道道坎坷,次次挫折。是你们,陪着我走出歧途,走向光明。在我受委屈的时候,是你们,丢下手中的工作,跑到我身边安慰我,劝导我。在我作业没完成,却早已被疲惫催去睡觉的`时候,是你们,陪伴着我写完作业,知道夜深人静。其实你们比我更累啊!在我病倒的时候,是你们,守在我的床边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给我倒水喝,给我送来好吃的东西。在天气忽然变冷的时候,是谁?又千里迢迢地给我送来衣服和手套?

外婆,妈妈,你们给我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呀!如甘霖,似雨露,滋润着我。它如同阳光,永恒而温暖;又似春雨,温柔而细腻。它会穿透层层屏障,洒落到每一个有我的地方,每一个有我的日子;它会拥抱我的哭泣,我的欢笑;它会为我撑起一把伞,铺成一条路,填平一切坎坷。

外婆,妈妈,你们给我的爱,是多么的无私呀!可我却不知道感恩。请原谅我儿时的无知吧!从此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学会感恩,好好报答你们的!

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可是你们给我的,是整个海洋

感恩的眼泪 篇2

上小学时, 总是看着小伙伴们的妈妈每天接送她们的宝贝孩子, 而我只能自己背着沉甸甸的书包目送他们在家长的呵护下欢笑地走远。尽管上了初中后知道妈妈由于没有什么文化只能在工厂里做临时工, 每天都忙碌劳累, 以至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接我, 但我的内心里仍埋怨妈妈对我的漠不关心和不闻不问。

在我读初二的一天早上, 同学们在自读课上都早早地在语文课代表的带领下背古诗词, 而我则在上课铃响几分钟后才慢吞吞地拎着零食走进班级, 毫不理会其他同学在那里“之乎者也”, 只自顾着往嘴里填着薯片。课代表好心好意地过来劝我不要在课堂上吃零食, 而我却充耳不闻地吃得更大声了, 并且在她生气地上来抢我手里的零食袋时, 我还显示了男生特有的“力量”, 抓住她的手用力一推, 这位文弱的课代表差点被我推倒。她哭着跑去办公室找班主任告状, 我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随即发生了。就在我在办公室聆听班主任的谆谆教诲时, 我的妈妈竟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对班主任极其愤恨, 心想这点小事至于叫家长来吗。但从班主任的表情看, 似乎也对我妈妈的到来缺乏准备。班主任热情地和妈妈握手并让妈妈坐下。之后就开始谈起我平时在学习上的相关表现以及我今天的错误行为。妈妈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听着, 不时地向班主任微笑和点头。

我却渐渐地对班主任“小报告”中的用词大为反感, 最后终于忍无可忍地向班主任大喊:“我不读书啦!”然后转身飞快地跑出办公室。班主任本想起身把我追回来, 却被妈妈拦住了。之后我跑到了学校的操场, 眼泪也慢慢流了出来。在泪水的冲洗下, 我的情绪由激动逐渐转为平静。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妈妈今天要来学校, 是妈妈自己来询问我学习情况的还是老师打电话才来的, 为什么我会被老师批评, 为什么其他同学不会像我一样在操场独自哭泣……

我的脚不由自主地走向办公室。我也不知道当时自己是想让妈妈给我办退学, 还是想主动向老师赔礼道歉。

在我走到办公室门口时, 门没有关严。我竟依稀听到了办公室里有哭泣的声音。“老师, 我的孩子脾气从小就比较犟, 一些行为习惯也不太好, 这些都是我这个做妈妈的没教好。我没有什么文化, 孩子他爸爸身体又一直不太好, 做不了重活。为了维持这个家, 我只能努力地去厂里打工赚钱。周六、周日厂里休息我还去家政公司做钟点工。所以这几年都疏忽了对孩子的关心和管理……”

说实话,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妈妈哭, 也是我第一次知道为什么周末别的家长带孩子去公园玩而我只能一个人待在房间里的原因。我站在办公室外, 泪水再次冲出我的眼眶……

经历这件事后, 我仿佛一下子懂事了好多。平时在家尽可能多帮爸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在学校学习也认真了许多。也正是体会到父母为维持家庭生计所付出的艰辛, 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 我初中毕业时毅然选择了报考职业中专, 希望早点学些技术、早点走上工作岗位, 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感恩的眼泪 篇3

不过,主要的趋势是欧洲移民逐渐成了强势民族,而原住民逐渐衰落,成为几乎无法进行有效反抗的弱势民族。其中原因较多,首先是欧洲移民毕竟拥有较先进的技术和现代观念。其次,印第安人缺乏整体的团结。实际上,当时的印第安人,已经分裂为数百个部族,讲数百种语言;这些语言之间的差异甚大,没有翻译,也常常无法彼此交流。统称为印第安人,仅仅是由于同中国的汉族一样,同属于“黄种人”。而以前称之为“红种人”,是由于北美大多数印第安人喜欢用红颜料涂抹身体而造成的误解。当欧洲移民如潮涌般来到这个大陆时,分裂的各个印第安部族,常常借助这些移民的力量去与自己部族的世仇与宿敌——同样为印第安人——战斗。欧洲移民们的“西进”过程,就常常伴随着这种“结盟”式的战争。

印第安人又常常与后来称之为“美国人”的主流的敌人结盟,如在美英战争、美墨战争、美法战争,大多数印第安部族都站在了失败者一方。虽然“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但毕竟战败了就必然付出代价。这进一步加剧了印第安人力量的衰落,而强势民族就更加嚣张与蛮横。例如,佐治亚州议会曾通过决议,无理地强迫驱赶州内的印第安人迁徙到俄克拉荷马州,迁徙途中,印第安人死去了四分之一;从而使迁徙之路被称之为“眼泪之路”。美国政府曾经计划将俄克拉荷马州作为美国东部的被驱赶出来的印第安人的居住区,建立印第安人州。但是一旦发现俄州地下有石油,又将其从俄州驱赶。

在欧洲人大规模移民前,美国原住民的人数,虽然至今无法准确统计,一般认为至少有一千万人以上,而现在生活在美国的印第安人只有两百多万。无论怎样,这段历史是美国建国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就总结为:“这种残酷地驱逐印第安人的行动,是美国历史上最可耻的污点之一,而当时美国许多杰出的民主领袖(如华盛顿、杰弗逊等)也曾经积极参加过这种行动。”

19世纪中叶后,美国人的“西进”运动基本结束,与印第安人的土地之争也基本结束,规模化的战争也逐渐平息。印第安人向北逃亡到加拿大,向南逃亡到墨西哥,留下的大多数人就只能生活在“保留地”中。但是,欧洲移民与原住民之间的各种悲剧、正剧、悲喜剧仍然不断地重复上演,只是激烈程度有所下降。一直到20世纪中期,剧情才基本稳定。

大规模激烈冲突结束后,欧洲基督徒的“拯救”情结开始发酵,试图去“改造”原住民,将其从“野蛮”推进到“文明”。而原住民生活的“保留地”的生存状况也越来越恶化,本来绝大多数“保留地”都是资源极度贫乏的地方,与美国其他大踏步走向现代化的地区的经济状况的差异越来越大;甚至,“保留地”的印第安人的食物都要依赖美国政府的补贴来支撑。美国政府主要从两个方面去“改造”原住民,一是从文化教育方面,试图从思想观念领域去“同化”印第安人,让他们“同化”为“美国人”。其次从生产生活方式方面去强迫或者半强迫原住民改变他们延续数千年的传统。

不过,这些努力,也造成了一系列的冲突。其典型事件,就是所谓“白河事件”。白河地区的行政长官内森·米克,试图让白河地区的印第安人放弃自己养马的传统,改为农耕生产。他使用行政与经济双重手段,如扣留给“保留地”居民的粮食等措施,来强迫施行这种改革。这激起了原住民的强烈反抗,甚至导致了内森·米克被杀,而印第安人也受到了残酷镇压。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从那以后,美国政府放弃了强迫改造的政策,基本上是让印第安人在“保留地”自生自灭。虽然美国政府的国土部下面有“印第安人事务局”,但基本上是“无为而治”。

有意思的是,印第安人的“美国化”的进程却不断地自动加速前行。在这种情况下,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印第安人都成为美国公民,享受美国公民的一切权利。1934年的《印第安人的重新组织法》,又称“达韦斯法案”,进一步明确强化了印第安人在“保留地”的自治权。“保留地”的一切事物均由“保留地”的印第安人自主自决,而且“保留地”只受联邦法律的管辖,不受每个州的法律与行政管辖。实际上,每个“保留地”,人数从数百人到数千人,其行政权力与州平行,即“保留地”虽然不是“国中之国”,却是“州中之州”。

不过,“保留地”的生存状况,仍然越来越恶劣。原住民沿袭了数千年的有三种生产方式:狩猎、放牧和农耕。随着美国现代化的进程,前两种方式已经逐渐不可能而消失。而农耕对于原住民也极为困难,因为“保留地”绝大多数地区都是荒漠,甚至沙漠,属于不适合居住的地区,农业的产出极低。因而,原住民作为一个民族,在美国所有民族中,迄今为止,仍然是收入最低、教育水平最低、失业率最高和犯罪率最高的民族。而且,年轻的印第安人纷纷迁移去其他地方,尤其是到大城市去生存。现在“保留地”生活的印第安人还不到总人数的一半,这进一步加速了“保留地”的衰弱和整个民族的生命力的衰弱。

感恩的眼泪 篇4

放学了,我背着书包,腿像灌满了铅一样,慢吞吞地往家走。我的速度简直比蜗牛还慢,都能创造吉尼斯纪录了。我边走边想入非非:妈妈,我已经拼尽了全力,你可别打我呀!火辣辣的阳光照在我身上;旁边的花草无精打采地低着头,像个犯错的娃娃;柳树的枝条抽打着我,我情不自禁的想着妈妈抽打我的鸡毛掸子。

我走到门口,分数好像长在脸上一样啊,妈妈一猜就中:“是不是数学没考好?”我小心翼翼地把卷子递给妈妈,用眼角的余光瞄着她,此时妈妈的脸就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原本笑盈盈的脸一下子堆满了乌云,我这次不是挨打就是挨骂。唉!我为什么这么倒霉?妈妈扔下卷子,像个狮子一样恶狠狠地朝我扑过来。此时在她面前放一块钢铁,在她这也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她定会一掌劈开。她边打边吼:“你又考这么差,这些题你都不该错,别怪我手下不留情!”我一边躲一边求饶:“别打了别打了……”

《诗人的眼泪》歌词 篇5

《诗人的眼泪》歌词1

《诗人的眼泪》歌词

春色转呀夜色转呀玉郎不还家

真教人心啊梦啊魂啊逐杨花

春花秋月小楼昨夜往事知多少

心里面想啊飞啊轻啊细如发

新秋年年有

惆怅还依旧

只是朱颜瘦

天空飘着雪

诗人的泪

两者都太悲都太美

因为爱情化作冰冷白雪结晶

破碎

天空飘着雪

诗人的泪

手提金屐鞋步香阶

都是不被祝福还是愿意背负

原罪

愿意为爱独憔悴

歌曲MV

《诗人的眼泪》MV以师生恋方式呈现,灵感来源于电影《断背山》,MV将时代设在中学生还要剃光头、削西瓜皮的60年代,讲的是中学男老师和女学生的校园师生恋,当时的.风气保守又禁忌,因此导演也采用比较灰色的手法来表现,以呈现戏剧张力,最后在舆论的压力下,这对师生手缠红丝线走上铁轨,在深情回眸中结束一切。

《诗人的眼泪》歌词2

演唱:张可儿

作词:吴翰之

作曲:吴翰之 郑平昌

编曲:黄铭源

录音:周维

混音:草原狼

发行:兰楚森音乐

你问我爱你吗

我无言难回答

心里的想法来不及表达

你就悄悄的离开了

你问我还好吗

我眼里泛着泪花

没有勇气去追赶你的步伐

你把美梦化作晚霞

再见我的爱 再见我的情

爱情的缘分 如过往云烟

消散在一刹那

再见我的爱 再见我的情

爱情的缘分 如化蝶风影

消散在月光下

你轻轻的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吧

梦回不去 抹不掉你的思念

那是我对你的爱呀

再见我的爱 再见我的情

爱情的缘分 如过往云烟

消散在一刹那

再见我的爱 再见我的情

爱情的缘分 如化蝶风影

眼泪的味道 篇6

翻开那叠已泛黄的信件,怎样那么多,怎样全是关于伱,踏着秋风的节拍,伴着秋风的旋律,我又回忆起了我们的过去,……“你讨不厌恶!整天像个跟屁虫一样跟着我!你到底有完没完!”我一阵狂吼后,那个可恨可厌的家伙最终无奈的转身而去。“天啦!我怎样会遇上这样的无赖!”本小姐自言自语道,那时的我们从来都不明白天高地厚。从来都解读不了秋的忧伤,也从来不会去解读它,每一天都在自我的世界里疯疯癫癫,在那个秋到来的第二天,我得了重感冒,当时我就想不通:“可爱的秋姑娘,秋奶奶,你来就来呗,为什么还给我带来灾难,让我难受死啦!!”为了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品质,我选择了带病上课,一进教室,就发现抽屉里有一杯热牛奶,一个面包,和一张小纸条,曰:“秋天来了,当心身体!”不知是谁放的。管他的,反正正缺早餐,不吃白不吃!我抱起牛奶,一饮而尽,事后那个“无赖”跑过来问我:“明天的牛奶用不用放糖?”当时我就傻了,觉得胃里翻江倒海,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依旧有牛奶。那个秋就这样莫名其妙锝过去了到最终你对我说,牛奶将永远爱上糖,那时我就流下了一滴泪,流到嘴里,尝了尝,怎样会是牛奶加糖的味道?

“铃……”可恶锝闹钟没完没了锝响个不停!硪又翻个身将闹钟砸菑一边!继续我与周公的约会,5分钟如光年般逝去,妈妈不停的敲这门!“还不快起来,要迟到啦!”这样的冬日的早晨,不明白经历过多少个,无奈加上无趣,我们都很匆匆,初三就这么可拍吗?时光匆匆匆,流走,也不不不回头。南国的冬,没有纷飞的雪花,我很喜欢冬日的阳光懒洋洋锝,温温柔柔的,每一天应对铺天盖地的试卷,教师永不停息的讲解,同学们热情高涨的学习气氛,我感觉头晕目眩,站在寂寞的十字路口,微弱的灯照着脚下的路,我在原地飞快的打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迷失了很久很久,厌恶这样的寻找,厌恶这样的生活,最终也无奈的落下了一滴泪,尝了尝,怎样会是苦苦的?

就这样,我一向不停的尝着各个季节,各个时间不一样的眼泪,如果有一天,你也尝到了眼泪的味道那必须寔幸福的味道……

冰淇淋的眼泪 篇7

朋友就读于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父亲的努力下,去了县城的中心小学,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倒也有滋有味。

可是,朋友渐渐地对那种平淡的生活失去了耐心,他想过得更为激情更加精彩一点,于是就在一个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的支援西部的活动中报了名,置亲朋好友的劝告于不顾,要求到西部支教。

朋友被安置到甘肃西部的一个小山村里。那所小学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位教师,本村的,初中文化。朋友到来的第二天就正式讲课了,三、四、五年级在一起上课,讲得匆匆忙忙的。不久,朋友就来信说,那里条件很苦,工作也累,似乎有一些知难而退的意思。

但后来的一件事情改变了他的想法。

那天,班上最小的一个孩子问他:“老师,书本上说的冰淇淋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城市里的孩子都喜欢吃冰淇淋?”

“冰淇淋是一种冰做的食物,里面放有奶油、巧克力等物,吃着凉凉的、甜甜的,是夏天最好的消暑食物……”他面对一群孩子瞪大的眼睛,忽然感到自己的解说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毕竟,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是应该亲口尝一尝的。

“老师,巧克力是什么呀?”他刚刚顿住,另一个孩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道。

看着孩子们迷惑的眼睛,朋友感到了问题的棘(jí)手,就匆匆地应付了几句,孩子们听得似懂非懂的。此后,朋友的心中再也难以安宁,城里的孩子整天在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热狗、火腿肠,玩着电脑游戏、变形金刚,而这一群山里的孩子,连冰淇淋的样子都没有见过呢!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到县城去取一个邮包,正打算回去时,却无意中发现了那个县城为数不多的几家冷饮店,他决定为班上的近二十个学生每人买一个冰淇淋带回去。好在那天天气还不是很热,他向一家店的老板讨要了一个塑料盒子,又找了一些破旧棉花包着装有冰淇淋的食品袋……

赶了近二十里的山路,朋友才回到了山村,还好,冰淇淋才稍微化了一点。他将冰淇淋分给了孩子们,看到了他们欢呼雀跃的样子,心里才稍稍多了一些安慰。

第二个星期,他看到了一个孩子的作文:“我们都很爱我们的老师,他是一个好人,给我们每个人买了一个冰淇淋,很好吃。我们以前谁都没有吃过冰淇淋,那时,我们感动得流泪了,冰淇淋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泪水……”

眼泪的味道 篇8

自从你的出现让我认识到原先它不止这一种味道,多少次在喧闹的城市中

迷失方向,多少次在困难中徘徊萎缩,又是多少次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自我放弃,然而就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总是你陪在我的身边,耐心的听我诉说心中的不悦,细心的开导我告诉我;“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风雨后的彩虹更加的灿烂迷人。”“是你让我懂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每当这时我都会依在你的肩上让泪水静静的流下,因为我喜欢那时它的味道____甜甜的。

今生能够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福气,今生能够与你相知是上天赐给我最好的礼物,我不明白此刻的你是否还认我这个朋友,我们之间已无形中的升起了一堵墙,将你我之间的友谊深深的隔开。我不奢望你的原谅,因为我明白是我深深的将你伤害,是我用冷漠建筑了着无形的墙。我不明白自我为何变成了这样。我越来越无法控制自我的情绪,我无心伤你却总是将你伤的最深。繁重的学习压力以将我压的喘可是气来。父母的期望已使我不在欢乐。我怕我会再将你伤害所以我选择了分离,也许仅有这样你才会欢乐,也许仅有这样才能维持我们之间的友谊。当我松开你的手,一些风沙耿住的眼眸,一串串的眼泪又一次的流到了我的嘴角,然而它的味道不是咸,不是甜,而是涩的。

母亲的眼泪作文 篇9

我的母亲是一个特别普通的农家妇女,勤俭节约,朴实辛劳。母亲小的时候,由于家里贫穷,兄弟姐妹众多,母亲没有上学的机会。但她是个倔强的女子,做什么事都想做得最快最好,枕头上的绣花栩栩如生,纳的鞋底又细又密,挣的工分甚至比村里的男人还多。每每说起这些,母亲总是一脸的骄傲与自豪。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早到晚,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总是家里家外忙个不停。母亲很乐观,嗓门很大,很少看见她有流泪的时刻,也或许是忙得早已忘记了眼泪的滋味吧。她总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我们的家操劳着,忘记了青春还可以更加妖娆,忘记了女人还可以拥有美丽,更是忽略了自己是哪一天已经变老……

从小到大,我总是习惯性的享受着母亲为我们的付出。记得我五岁那年,臀部生疮,而且还不小,必须手术。时隔多年,手术留给我的记忆很少很少,只记得当时,医生应该是给了麻药,手术过程中,没有一点儿疼痛的感觉,但出于小孩子的本能,我几乎是用了全身的力气来宣泄,在母亲的腿上使劲的哭,母亲也随着我的哭喊声,眼泪扑簌簌的.落下,伤心不已。那是我见到母亲的第一次眼泪。那时的我,还不明白,疼在儿身上,痛在娘心里。只把任性的哭闹声留给了母亲,而倔强的母亲第一次感到了束手无策,只能用眼泪去掩饰心中的无助,只能用眼泪去表达对我的心疼与爱怜。

慢慢的,在母亲的陪伴中,我长大了,上了小学,中学。初二那年,由于营养不良,在学校教学楼,奔跑途中与一男孩相撞,我当场晕倒,两个小时没有醒来。母亲得知此事后,火急火燎的赶来,见到母亲的那一刻,她红肿的双眼告诉我,母亲一定是哭过。看着我消瘦的模样,母亲满含热泪,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啦,怎么不多吃点呀,满是心疼的责备与唠叨。从那以后,母亲每周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来到我读书的镇上,给我送一份可口的饭菜,而且,再也不准我去排队蒸饭,直接让我去教师伙食团用餐。那时家里并不富裕,母亲生病还欠下很多债,但为了我,母亲硬是不管不顾,为了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满足我生活上最大的需要,为的就是能让我安心的学习,健康的成长,让我以后不再重复她走过的路,能过上她最羡慕的文化人的生活。

几年后,我没有辜负她的期望,考上了师范。上学的时候,父亲在外务工,母亲不识字,大城市的大街小巷她会迷路的,所以也没去送我。开学的那天,我一个人带上一口木箱,很大,很沉(因为家里好像也没有特别小的),还有母亲东拼西凑的一千多元钱去学校报道。来到学校的时候,我只得把箱子放在校门口,去交费注册,然后拿着行礼去找宿舍,整理床铺,装好被子,放好自己的东西,前前后后忙了一整天。看着其他同学都由父母亲自送来,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我特别羡慕,那时的我,心里酸酸的,随即给母亲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说了学校的情况,报了平安。现在记不得信里究竟写了些什么,只记得给母亲读信的大伯后来告诉我,母亲当时哭得特别伤心,一直责怪自己没文化,没本事,让我一个女孩子独自远行。于是,慢慢明白,儿行千里母担忧,不管我在哪里,总少不了母亲的期盼与牵挂。从此有个习惯,给她写信,总是报喜不报忧,因为母亲实在是太辛苦,我真的不忍心让母亲再为我担心。

毕业,工作,然后恋爱,结婚,我的一切似乎都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出嫁那天,母亲忙里忙外,幸福溢于言表,我却很彷徨,或许是因为年龄太小,害怕承担害怕被伤害,对婚姻的恐惧让我很迷茫。可我也不能像电影里那般做出什么疯狂的事来,只得按照传统惯例,走着一个个必须的程序,做了一个并不快乐的新娘。当我离开家门的那一刻,我的心五味陈杂,泪水模糊了双眼,我知道,这一离开,我就不再是孩子,我将迈入人生的另一阶段,我有了自己的家庭,我,也会做母亲。或许,母亲是知道我的心思的,我分明看见了她眼角的泪痕,她却还能笑容满脸的对我千叮咛万嘱咐,这才发现,看似平凡的母亲,真的跟别的母亲不一样,她又一次教会了我成长。

岁月真是把无形的剑,好像就是一刹那,就把年轻美丽的母亲变成了一位步履蹒跚、满脸皱纹的老人。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而她却始终不舍老家那一片土地。我知道,巍巍青山里,也曾环绕着母亲浅浅的忧伤,淙淙小河里,也曾有苦涩的泪水浸透过母亲的心。那些似水流金般的岁月已然远去,而留给母亲的,却是一生的回忆与牵挂。

打开记忆的窗口,总有那么多美丽的曾经,温暖的过往。母亲的爱,点点滴滴,浅浅淡淡,一路伴着我坚韧的前行。那些深藏的回忆,母亲为我流过的泪,成了我心底最刻骨铭心的印记,不觉间,往事已经模糊了双眼。一个个零星又幸福的片段,在脑海中播放,那么清晰,让心荡漾。母亲的眼泪,就像一缕阳光,明媚着我的人生之路。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今,我也做了母亲,终于明白这句话所表达的那份最为真挚最为朴实的亲情,那是母亲最深最浓最无私的爱。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母亲对我的牵念,却一直在,而我,也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爱种植心间,让母亲幸福安康!

后记:

也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标题 篇10

我们先来看翻译界的翻译家是如何翻译《巴黎圣母院》中的第六章第四节的标题的。陈敬容、程曾厚等人将之译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不过,陈筱卿译为“为一滴水而流出一滴眼泪”;管震湖译为“一滴水,一滴泪”;李玉民译为“一滴眼泪报一滴水”。译文多不相同,但法文同为一句——“UNELARMEPOURUNEGOUTTED'EAU”。查《法汉—汉法 词典》可知 ,其中“UNELARME”是“一 滴眼泪” 的意思。“UNE GOUTTE D'EAU”是“一滴水”的意思。所以,译文的不同,主要是因对“POUR”的不同理解造成的。《法汉—汉法词典》对“POUR”这一词条有以下十三种解释———

1.[表示目的地、去向]向,往

2.[表示一段时间]在…时间内 ,计,达

3.[表示对象、用途]对于;适合于

4.[表示目的、目标]为了

5.依…看来;对…来说,就…而言

6.对于,至于,说到

7.[表示引出的结果 ]以致 , 结果是,以至于

8.由于,因为

9.[表示对立、让步]虽然,尽管

10.[表示等值或比例关系]用…代价,换,替代;比

11.作为,当作

12.代,替

13.[表示两个动作的紧接]

通过上述释义可知,陈敬容、程曾厚、李玉民三版本当取第10义项翻译而来;“为一滴水而流出一滴眼泪”,当取第4义项而来;“一滴水,一滴泪”,则将“POUR”的义项弃之一旁,对此有人认为“这一译法符合汉语表达的含蓄性、意蕴的丰富性等特点,留给读者丰富的艺术欣赏再创造的空间,有着特殊的张力”。但也有人认为 这一译法 “忽略了‘POUR’,从‘信、达、雅’的角度就已经略逊一筹了”。确实,“一滴水,一滴泪”这种二短语并置的译法不能称之 为“信”, 勉强可称 之为“雅”,但却能“达”———这一标题比“换”或“报”字版本的标题更符合故事情节的先后进程。并且,这一事件从逻辑关系上讲,存在着因果关系:爱斯美拉达送水是因,伽西莫多受感动流泪是果,所以从这一角度而言,这一译题比陈筱卿版本———“为一滴水而流出一滴眼泪”要好。“为……而流泪”是表目的、目标,即“POUR”的第4义项。但是从原文三次描写伽西莫多要水喝来看———他先是“用嘶哑、愤怒的声音大吼一声:‘水!’然后是“用失望的目光扫视一遍 , 然后更加 撕心裂肺 地喊道 :‘水!’”最后是他“喘着粗气”喊了第三遍:‘水!’”由此可见,伽西莫多即便渴得要死,即便因渴而气势不再,也没有为了一滴水去祈求谁,更别说为了一滴水去流眼泪。所以“为一滴水而流出一滴眼泪”这一译法,似乎也一样有问题。

若是取“POUR”的第8义项“由于、因为 ”, 则可将这 一译题中 的“为”字换作“因”,即“因一滴水而流出一滴泪”,如此翻译,虽不“雅”却也“信”和“达”。这样翻译同样可以和原文事件的先后进程及逻辑关系保持一致,并且和管震湖版本———“一滴水,一滴泪”一样可以说明:爱丝美拉达送水的举动是出自内心真善美的驱使,是不需要任何人的任何回报的一种人间大爱,这种博爱,就避免了标题用“换”字或“报”字带来的“功利性”的误解,也避免了伽西莫多可怜兮兮地为了一滴水去祈求谁的误解。这样翻译,应是符合原作者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初衷的。

妈妈的眼泪 篇11

出生

在茂密的绿叶之中,有一个小小的洞,洞中有一枚光滑又可爱的蛋,一动不动的。许久——一声清脆的鸟叫“叽叽”,蛋裂了开来,一只湿漉漉的小鸟慢慢移动着身子——他想下床去,反复了好几次,都失败了。这时,鸟妈妈回来了,可是妈妈并没有去帮他,只是在一旁默默地站着看着他。“砰”,他从床上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他痛得“叽叽”直叫。可这并没有让鸟妈妈心软。许久,他终于摇摇晃晃地来到妈妈面前,猛地扑在妈妈的怀里,她紧紧地抱住他,这是宝宝成长的第一步。一颗泪落在了他的脸上,暖暖的,妈妈的泪……

成长

小鸟儿的羽毛渐渐丰满了,毛茸茸的多么可爱。妈妈天天都陪在他的身边,给他讲外面世界的故事,唱动听的歌。妈妈为他挡风遮雨,小鸟的童年无忧无虑地在妈妈的羽翼上度过。

一天晚上,他指着天上的云对妈妈说:“妈妈,明天,我一定要到蓝天上去!”他是多么坚定!妈妈微笑地点点头,欣慰的泪水喷涌而出,热热的,妈妈的泪……

分离

妈妈的眼泪作文 篇12

月亮姐姐和星星小姐左思右想,终于,星星小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星星小姐对月亮姐姐说:“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叫我的姐妹们,排成一个个生字,这些字可以令人类,不再伤害地球妹妹了。” “好吧!就这么办,这回我们一定要制服人类,不再让人类伤害我们了。”月亮姐姐勉强地说。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妈妈用双手捧着我们人类,我们爱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好好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不要再让地球妈妈流泪了,不要再让地球妈妈的眼泪更多,让地球妈妈笑起来吧!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呜———”只听见一阵哭泣,地球妈妈走进了星球医院。护士仙女星忙问:“地球妈妈,你怎么了?

”赶紧把地球妈妈扶到了病床上,地球妈妈还是哭个不停。仙女星发现地球妈妈虽然一直在哭,可没有掉下一滴眼泪。仙女星打算跟她开个小小的.玩笑,便说:“地球妈妈呀,你怎么干打雷不下雨呀!”地球妈妈听了不但不笑,反倒哭得更厉害了。

仙女星护士耐心地等了好一会儿,地球妈妈总算不哭了,她告诉仙女星护士:“我现在怎么哭都哭不出眼泪了,泪水早就干了。地球上的人们大量的用水,每天都用去好多的水,现在我就是哭,哭出来的也只是酸水。之所以是酸水,是因为工厂中所产生的废气在大气中化合成硫酸和硝酸,这些化合物在云中聚集,成了酸雨,降落在树林后,成片的树林将被摧毁。树林消失后,就成了荒地。你看我身上现在全是黄斑。”说着,便给狮子座医生看。狮子座医生说:“你已患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如果不及时改变这种状况,你的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不过呢,在夏季,由于空气层结构不稳定,所以污染物会向上走。可向上走以后,你的臭氧层就会被破坏,现在臭氧层已经被破坏很多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你脸上之所以会出现黄斑,那是因为水土流失,会形成水土流失是因为雨量变化颇大,遇到连年少雨,土壤便会发生干裂,由于没有树木来保持水土,下雨时土壤便很快被冲走。

”“你的情况现在不容乐观,唯一能挽救你的仍然是人类。

感恩的眼泪 篇13

一、孟姜女故事的历史演变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并非一开始就像我们现在所了解的那样,它经过了上千年的流传演变,而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由于社会风俗、历史背景等环境因素的不同,这个故事也表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根据顾颉刚先生的研究,孟姜女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讲的是杞梁战死,其妻谨守礼法,拒绝齐侯郊吊的事,意在颂扬其悲痛时仍以礼处事,神智不乱的美德。战国中期出现了重要转折,《檀弓》增加了“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首次出现了哭,后来的孟姜女故事都是在“哭之哀”三个字上转出来的。而在西汉,刘向则将悲歌变成了“崩城”(有“杞城”之说,亦有“梁山”之说)。到了唐代,故事进一步演化为哭崩秦始皇时的长城。敦煌石窟的藏书中,“孟姜女”一名正式出现,故事从“夫死哭城”变为“寻夫送衣”。到了清代,才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故事脉络: (1) 查拿逃走; (2) 花园遇见; (3) 临婚被捕; (4) 辞家送衣; (5) 哭倒长城; (6) 秦皇想娶她,她要求造坟造庙和御祭; (7) 祭毕自杀,秦皇失意而归。[1]

二、碧奴的神话延伸

苏童的《碧奴》并不是对孟姜女故事的简单复述,他借鉴糅合古代传说中的不同元素,运用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语言魅力,意在创造出一个新奇的孟姜女形象——一个柔弱无力、用眼泪说话的泪人,但又是一个勇敢倔强、义无反顾的生命个体。苏童对孟姜女故事的重新诠释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从忠贞烈女的脸谱化形象转变成一个性格丰满、充满柔性的生命个体。 (2) 从“哭倒长城”这一悲壮结局的大肆宣扬转变成对“哭“这一过程的凸显,哭倒长城的反封建的因素弱化了,让人更震撼的是在寻夫送衣途中泪水的肆意宣泄。 (3) 对政治的冷嘲热讽和对人性的拷问。 (4) 阶级意识的淡化和对生存与苦难的理解。

(一)单一的脸谱化形象的消解

古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集中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残酷奴役的不满和抗议,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暴政的罪行。”[1]115所以,孟姜女是以刚烈忠贞的脸谱化形象为后人所熟知并称颂的。

而苏童笔下的碧奴是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个体——她有她的喜怒哀乐,也有她的勇敢倔强。她“灿烂如花、清秀端庄”,头上的双凤鬟却充满泪水,七扭八歪。她一意孤行、义无反顾的要为杞梁送冬衣,却又为自己的坟茔朝向而优柔寡断。她有她的天真善良,她的爱不再局限于杞梁一个人,还施与了与她素未谋面的人。她认为盲眼的青蛙是失去儿子的山地女子变的,要带上她去大燕岭寻找儿子。刺客芹素的棺材陷入水里,她央求鹿人和她一起挖土坑掩埋棺材,以便亡灵入土为安……

她也有人性的弱点,她从贩衣妇手中为杞梁抢到一件冬袍。这一举动彻底颠覆了孟姜女在人们心中的完美形象,她不再是一个没有任何瑕疵的神圣女子。然而正是这一情节的设置,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间女子,为了丈夫而背离了自己坚守的善良天性。

(二)对“哭”的凸显

民间传说中,无数征夫的悲剧命运和怀远女子的眼泪将孟姜女推到了悲剧的发源地——长城,他们的情感要求孟姜女用眼泪哭倒制造人间惨剧的长城。这是一个底层阶级对上层统治的强烈抗争。所以,这是一部悲壮的悲剧。让人更震撼的是在寻夫送衣途中泪水的肆意宣泄。作品中出现“哭”的地方有213处,“泪”有226处。显而易见,眼泪是苏童这部小说的主题。他攫取了神话传说中的“哭”这个情感元素, 任自己的想象天马行空般地驰骋和翱翔, 受伤害的人, 敏感的人, 迷惑的人都荡漾着伤感、忧郁的气息。[2]孟姜女积聚千年的眼泪穿越时空,在碧奴那里得到前所未有的宣泄。这是一场泪的盛宴,这是一部关于眼泪的神话, 魔幻色彩和浪漫主义元素的注入使她的眼泪浸润着传奇般的色彩。

碧奴出生的桃村有着独特的女儿经,她们学会让眼泪从身体的其他部位流出。她们有的用耳朵哭泣,有的用嘴唇哭泣,有的甚至用乳房哭泣。碧奴的母亲教她的是用头发哭泣,这是她最初的哭泣方式。当杞梁失踪的那天下午,她的手掌和脚趾都在哭泣。在百春台,当杞梁的冬衣被鹿人瓜分、当她被鹿人当作玩偶折腾时,她的乳房流出了羞耻而愤怒的泪,她的眼睛竟然也不顾禁忌流出了泪。泪水成了碧奴自我保护的强大武器。在青云关,当官兵们借搜身之名对她进行非礼之举时,“那泪水喷泉一样地喷出来,溅射在他们的手上、眼睛有点像火,有点像冰”[3]118,像泪箭一样射到官兵举起的盾牌上,盾牌上“水痕消失的地方,布满了星星点点的锈斑”。[3]119

不仅如此,碧奴的泪水实现了对人性的救赎,从而使眼泪笼罩着神性的光晕。在百春台,当她的泪水潮汐般淌下来溅在鹿人们身上时,“所有的男孩几乎同时遭遇了罕见的悲伤的袭击:思乡病突然发作,遥远的村庄,一只狗,两只羊,三头猪,田里的庄稼,爹娘和兄弟姐妹模糊的脸,喧嚣着涌入他们的记忆。他们头上的鹿角纷纷滑落,眼泪如暴风骤雨无法遏制。”[3]63快乐的童年,稠密的亲情,燃起了孩子们心中遗忘已久的思乡之情,要成为马人的野心和欲望被搁浅。在五谷城,当她被当作刺客少器的共犯关在囚车里示众时,她的眼泪唤起了众人心中的罪恶感,忏悔自己隐藏内心不为人知的的丑事。她的泪水如一汩清泉,洗涤人们罪恶的灵魂。

(三)对政治的冷嘲热讽和对人性的拷问

小说中没有封建帝王摧残百姓、奴役人民的凝重描写,而增加了一些荒诞可笑的情节。看似轻松,却处处暗藏着批判和冷嘲热讽。自称仁慈的衡明君其实是个伪善的君子。他养着一批鹿人马人供自己涉猎,口口声声说不能用铁箭射孩子,难道把人当动物豢养,用木箭射他们就不残忍吗?鹿人和马人为了争宠而强烈请求衡明君用铁箭射自己,衡明君终于露出了残暴的本性,命令门客们说,“射铁箭,射死人算我的”,黑夜中的树林上演着一场疯狂而残忍的猎杀游戏。信桃君死了,北山哭泣的三百人被杀了。信桃君最后的骨血——独脚的刺客少器惨遭无情的追杀,碧奴身上的一根针也被认为是刺杀的凶器。

作品在嘲弄政治的同时,还有对苦难社会中人性的拷问。在这个道德沦陷的社会,人性的自私与冷漠使人与人之间互相倾轧。为了生存,他们抛弃自尊,甘当鹿人供人涉猎,出卖眼泪以谋生计。对于千里寻夫的柔弱女子碧奴,他们给予的是唾弃,诅咒和欺凌,以不同的方式伤害她。在这样一个污浊的社会,碧奴注定是孤单而失落的。

㈣阶级意识的淡化和对生存与苦难的理解

“虽然苏童没有思量过颠覆解构这一神话,但是在承续性的重述中,在姓名的有意变更里,在对眼泪的肆意铺扬中,我们仍不难窥见作者欲借神话之壳抒写个体对世界、对人生的一种潜在的个性思考。”[4]孟姜女不再是一个只为反抗封建压迫和暴政而存在的强硬符号,这个故事也不再只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反抗。她有她对生命、苦难和死亡的思考,她有自己的人生观,“她用眼泪解决了一个巨大的人的困境”。

面对死亡,她是如此的坦然和冷静,却在为自己确定坟茔朝向时万般考虑,找寻最合适的地点,“人生一世,谁也管不了生,生下来像一把草,像一只鸡一只鸭,你没办法,是爹娘的事,是前生的事,可再苦命的人也能管住死呀,死要死得好一点,怎么也得死在土里!”虽然今生注定孤独和痛苦,但是对未来还是充满希望。当人们为了生存而抛弃尊严,丧失人性时,碧奴仍然保持她的纯洁和完整,不被喧嚣混乱的苦海吞噬。在漫无边际的苦难中,“哭泣是她唯一的生存方式与反应方式,是她不至于崩溃的唯一抚慰剂,哭泣维系着她的尊严,也是她刺向世界的武器。”[5]哭泣在某种程度上是失败的表现,是妥协的象征,然而碧奴的眼泪既是对自我的保护、解放与拯救,又是对现实的反抗与控诉。这是一种坚强的象征,流过泪,但是不会放弃,又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这是一个坚韧的生命存在,这是一个倔强不屈的个体对生命的高度尊重。

摘要:苏童的《碧奴》借鉴糅合孟姜女传说中的不同元素, 从新的视角去延伸这个故事, 意在创造出一个新奇的孟姜女形象——一个柔弱无力、用眼泪说话的泪人, 但又是一个勇敢倔强、义无反顾的生命个体, 并赋予这个故事新的内涵。

关键词:孟姜女,碧奴,神话延伸

参考文献

[1]顾颉刚, 钟敬文.孟姜女故事论文集[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2]郭延兵.苏童小说《碧奴》的叙事特点[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3]苏童.碧奴[M].重庆:重庆出版社.

[4]杨汤琛.神话重述中的现代叩问——评苏童的《碧奴》[J].名作欣赏.

风干的眼泪作文 篇14

每个人都有他寂寞、痛苦、失落的一面,而我们却用笑脸来掩盖它们,把他们藏在心里最深,最柔软的地方,任凭它们无情地刺痛着心脏,却不愿让它从深处走出来,在阳光下让人们都看得清楚。

寒冷北方的秋天不是没有蝴蝶的吗?那在距我不算太远的地方飞舞着的又是什么呢?他似乎是抵不过呼啸的寒风,在空中翻滚着顺着风向翩翩起舞,斜滑着向低处飞去,黄昏夕阳般的颜色,也像夕阳一样的坠落。最终他死一样的贴在了地上,待下一阵风吹过,又翻滚着顺着风飘远了。

噢!原来只是泛黄的秋叶,干枯的叶柄在寒风下轻而易举的断裂,破碎。他明白,命运让他离开;他也明白,离开后,他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可能他会被风带到某一条街道的某一个角落,在那里他会遇到他的兄弟们,然后眼睁睁地看着周围的人一个一个死去,自己也被风撕碎,被扫进又脏又臭的垃圾桶,被行人一脚踩得粉身碎骨,化为灰烬;也可能刚刚站稳脚跟,就又被另一阵更猛烈的`风卷到另一个住所,认识新的弟兄……但无论是进入哪个家庭,都还是同一个结局――尘埃是他们不可改变的最终定义!

他为什么在死亡之前还要舞蹈,竟仿效蝴蝶一样迷人?是我的视力太差;还是,他在隐瞒什么。也许痛苦一定要用美丽来修饰,看似飞翔,却又可能是在坠落?

人情世事,谁也不能说谁真的看得懂,看得透,因为我们都带着一张微笑着的面具,把世界染成幸福的颜色,可背后最痛苦,最悲伤的情感呢,你愿意拿给别人看吗?你真的可以把他们真实的写在日记上吗?他们是什么样子,你想让自己知道吗?你敢让自己知道吗?

那看似飞翔却在坠落的叶子,把悲伤化作了眼泪,让他瞬间风干,真的不怕被别人看到,也许是嫌它太过苦涩……

母亲的眼泪作文 篇15

那时的母亲便兼顾工作与家庭,虽然她只是一个女人,一个孤单的女人,然而我总能看到绚丽的鲜花在她的脸颊上绽放,总能感觉她的身上洋溢着幸福。每每如此,我都对自己说:“看,我的母亲真坚强。”

也许是青春期的叛逆,每次与母亲发生口角,我都不会认输。而且我都会牛气冲天地和她争到底。事实上,每次都是母亲做出让步,当然,我就会得意洋洋地摆出胜利者的姿势,欢庆自己的成功。偶尔视线与母亲相对,看到母亲黯淡的神情,我也不以为然,心想“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当我这朵刺人的玫瑰花尽情怒放,肆意舒展时,母亲这朵饱经沧桑的菊花正在逐渐地枯萎、凋零。

初二那年,正值新春佳节。我到县城朋友家做客,那时的我,对县城里新鲜的事物十分感兴趣,仿佛出笼的鸟儿,想要以自己一双稚嫩的翅膀飞遍整片森林。在朋友的热情款待下,我在那里享受到了许多在家里无法体验的乐趣。正如出门前母亲对我说的:“好好地玩,开心地玩。”这些乐趣占据了我的脑海,带着失控的大脑,我和朋友穿梭在错杂的街巷。忘乎所以的我,也忘记了给母亲打个电话,我想母亲一个人也能开心地过,我打不打电话无所谓,母亲可是很开心的……

我心满意足地回到家中,可是,眼前的一切让我终生难忘。母亲默默地坐在沙发上,目光呆滞,我的任何问话她都不回答,只是呆呆地望着地上的那些尘埃。忽然,我看见摆在桌子上的那一盆大大的蛋糕,我的心顿时一震,前天是母亲的生日,我却忘记得一干二净,就连电话也没有给母亲打!母亲坐在沙发上等着儿子回来,却什么也没等到,就连一句遥远的祝福也没有……我手上的书包掉落在地上,打破了屋内的沉寂。我跪在地上,拥抱着母亲说:“妈,对不起,儿子对不起你……”母亲仍旧没动,但我感觉一股液体掉落在我的脖子上,暖暖的,那是母亲流下的眼泪,那么滚烫,它灼伤了我的皮肤,占据了我的心……原来,母亲是那么脆弱。原来,母亲并没有儿子想像的那么坚强,儿子才是她的一切……

母亲的泪珠至今还留在我的心间。那晶莹的泪珠时时刺痛着我的心。此刻,我手中拿着一个精致的首饰盒,那是我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那次错误教会我——要学会感恩,感恩自己的母亲,一个看似坚强却脆弱的女人,世界上最爱我的人。

探析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篇16

一、贯穿全文的对比手法

三个女人, 三种不同的爱情观、价值观。电影的人物选择决定该片需要在对比中叙事。电影发展中的横向对比以及前后的纵向对比, 从细节方面来展现该时期苏联的社会状态。

(一) 影片叙事中的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不同的爱情观念形成的冲突是该片的特色部分, 第一种是通过卡捷琳娜提倡的坦诚的爱情观, 第二种是玛利亚倡导的现实的爱情观, 第三种就是柳德米拉的物质爱情观。这三种爱情观在同一时期交叉叙事、贯穿全片, 产生横向对比。“幸福的轨迹不管是直线还是曲线, 终归不会摆脱人性的法则, 我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 努力追求幸福但不要盲目。”[1]

(二) 色彩搭配的对比

色彩搭配的对比是电影中主人公卡捷琳娜与鲁道尔夫两次在公园长椅上会面的情景作对比。第一次会面卡捷琳娜满脸憔悴, 怀有身孕想让鲁道尔夫帮自己, 但鲁道尔夫残忍拒绝;第二次时隔16年, 俩人地位发生扭转, 鲁道尔夫满脸沧桑, 相反卡捷琳娜却容光焕发, 俨然已经收获了幸福生活, 此时鲁道尔夫想要重新回到卡捷琳娜身边已为时太晚。前后人物整体色彩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次鲁道尔夫提出与卡捷琳娜分手, 鲁道尔夫头戴鸭舌帽、身穿灰色呢子大衣、红黑相间的围巾, 显然是处于时代名流的装束。卡捷琳娜白色帽子、黑色呢子大衣、浅绿色围巾、蓬头垢面, 全身搭配没有亮点、传统且保守, 这些在叙事上更加突显卡捷琳娜的无助与落寞。

第二次会面, 两人位置发生了变化, 当年衣着时尚潇洒的鲁道尔夫这次显得老气, 藏青色风衣、土黄色裤子和帽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卡捷琳娜的围巾和头发。当年头上顶着的毫无美感的白色帽子不见了, 象征着身份的转变, 俨然经过时间的磨炼已脱去束缚。搭配一条鲜艳的围巾、红色的手套和手提包, 加上颇具气质的卷发, 显得高贵典雅。

二、苏联当时的社会状况

“在社会主义社会, 财产按劳分配, 经济制度是以工人为主导的集体所有制。当时苏联把工业生产放在第一位, 尤其是重工业产业, 技术工人在那个时期是非常受重视的。影片中有很多细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问题。”[1]我们都知道苏联曾与美国抗衡, 争夺世界霸权地位, 而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联进行了资本主义文化渗透, 但是苏联当时的国情决定自己是社会主义性质, 从影片中的很多细节可以观察到美国对苏联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文化渗透。

(一) 男女比例失衡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在苏联工厂里工作的几乎都是女性, 苏联之所以形成这种情形跟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达到两千万人, 男子主要负责在前线战斗。战后男少女多的现象是战争后出现的后遗症, 那个时候俄罗斯单身母亲比比皆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俄罗斯的“大男子主义”。

(二) 酗酒问题严重

伏特加酒是俄罗斯人最钟爱的国酒, 造成俄罗斯人酗酒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跟俄罗斯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常年低温。夏季平均气温在0℃左右, 冬季平均气温低于零下40摄氏度。因此喝酒就成为他们驱寒的重要方法。其次, 这也跟俄罗斯的历史有关。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一个战斗民族, 13世纪初, 成吉思汗一统蒙古, 开始大规模远征;1942年, 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建立金帐汗国, 统治俄罗斯以及西伯利亚地区;伊凡四世史称“伊凡雷帝”, 性情残忍暴力;彼得一世是俄罗斯帝国的第一代皇帝, 为了改变俄国落后的状况, 对内进行改革, 对外进行扩张, 他在俄罗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人忍受着一个又一个暴虐的独裁统治, 借酒消愁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2]所以苏联在这种历史氛围的熏陶中, 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当时酗酒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弊病, 不仅损害身体健康, 某种程度上也致使社会发展停滞。

(三) 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正值上升期

影片中很多大型加工车间的镜头, 苏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大力发展工业, 人民的生产热情高涨, 从而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去。卡捷琳娜在装饰品加工厂工作, 从镜头中可以看出当时就已经开始进行机械化生产, 后来影片中卡捷琳娜开的私家汽车以及出现在镜头中的电视机都在诠释社会主义给苏联带来的优势, 这说明生活在社会主义的我们还是很幸福的。

三、结语

通过电影中对三个颇具代表的人物的塑造, 让我们看到了同时期苏联的社会状态, 描绘了这一代人的生活风貌以及心理特征。电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变迁, 并折射出社会的种种现象。作品要以时代为佐证进行创作, 只有反映时代的弊病才能成为经典, 该片在苏联可谓前无古人。

参考文献

[1]李雅君, 于瑶娆.从电影中透视俄罗斯的社会与文化——《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解读[J].电影评介, 2014 (21) :32-36.

[2]贺静.俄罗斯酒文化浅谈[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30) :116.

[3]于凡.探析《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的人文主义[J].电影文学, 2014 (19) :130-131.

[4]张相蕊.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 2012 (19) :34-35.

上一篇:学员入学协议下一篇:《拐弯处的回头》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