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信息发布制度

2024-08-10

公司信息发布制度(通用8篇)

公司信息发布制度 篇1

蒙西华中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上网发布审核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门户网站的管理和维护,规范网站信息采编、审核、发布等工作,确保网上发布信息的安全、准确、及时、充实,充分发挥门户网站对外宣传的积极作用,有力展示和提升蒙华铁路的社会形象,促进门户网站的有序发展,保障门户网站安全正常运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法律,结合蒙华铁路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凡在门户网站上进行公布的信息必须遵守本制度。第三条网站应不断完善栏目设置,及时更新信息内容,确保线路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第二章管理和维护

第四条公司综合部负责网站的管理、内容的更新、日常运行维护工作:包括网站信息的审核与发布,对网站提出修改意见和需求提交等。信息办负责技术维护工作:包括网站的建设;网站页面的设计、制作;网站的安全防范和系统升级,确保网站稳定运行。

第五条网站的建设遵循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及时更新、共同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各部门和指挥部指定一名网站信息管理员负责本部门、本指挥部的信息收集、整理、撰稿工作。

第六条综合部要对发布的信息,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备份后永久保留。

第七条各部门要按网站所设栏目要求,积极主动、准确及时地提供信息,利用网站搞好对外宣传。

第三章信息内容和发布程序

第八条网站信息应定期维护,及时更新,特别是动态性的信息,门户要及时采集、传递、更新、发布,保证网络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使网上信息丰富、真实、及时、有效。

第九条信息上网发布实行分级管理和审核制度,各部门、各指挥部应及时搜集、整理、编辑本部门的相关新闻、工作动态等宣传稿件或信息。信息内容可以采用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形式。

第十条信息发布原则上采用门户网站管理系统进行内部网上编辑、审核和发布。信息发布程序如下:

(一)信息采集。

各部门、各指挥部的信息采集最好是即时信息、即时发布。滞后的信息最好不要超过10天。提高时效性、可读性和效率,共同维护门户网站的良好形象。

(二)信息审核与发布

1.需要在网上发布信息,由各部门、各指挥部进行撰稿,并填写《网上发布信息申请表》,经综合部审核,分管领导签字批准后,网站信息管理员方可上网发布。

2.综合部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做好备份永久保留,以备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检查时,予以提供。

第四章信息管理和保密

第十一条网站发布、转载等有关信息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网站内容以工作信息为主。网站信息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第十二条严格执行国家保密法规的要求,凡涉及国家秘密、企业秘密内容的相关资料及文件、内部办公信息、暂不宜公开或正在酝酿处理当中的内部事项不得上网发布。

第十三条提高安全保密意识,加强对网站系统的上网信息的实时监控,定期备份网站内容。网站信息管理员每日监管上网信息,发现重大问题立即停止发布并做好备份,并向本单位主管领导汇报。

第十四条严格遵守口令管理制度。网络信息管理员要对后台登录的口令实行严格控制和管理,所有口令的位数不应少于8位,严禁在办公室以外任何场所使用口令登录网站管理系统,严禁将个人登录用户名和密码泄露给他人使用。

第五章奖励和处罚 第十五条 各单位应重视网站的建设,要鼓励积极发掘、撰写、搜集信息上网,同时及时做好信息上网的审核工作,保证栏目的信息丰富、及时。

第十六条 公司综合部成立网站信息考核小组每年进行考评工作,对重视网站信息工作、积极、主动、准确、及时提供信息、充分利用网站对外宣传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表彰。

第十七条处罚。

(一)凡有以下情况的单位和个人,公司综合部将给予通报批评或经济处罚:

1、对网站工作不够重视,有关人员未尽责任的;

2、上网内容虚假或较多错误,栏目内容长期不更新,经多次督办仍不及时改正的;

3、不按要求及时传递信息,产生不良影响的;

4、网站上网信息与公司其他途径对外发布信息出现重大差异或不同步的。

(二)凡是以下情况的单位和个人,公司综合部除给予通报批评或经济处罚外,还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

1、违反规定造成失密、泄密;

2、违反网站信息管理有关规定,影响公司形象;

3、发布违法违纪的信息,散布谣言造成恶劣影响; 4.恶意攻击、破坏网站正常工作。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公司信息发布制度 篇2

1 我国互联网药品信息发布现状

1.1 我国互联网药品信息发布令人堪忧

2011年,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统计公布了我国境内取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企业, 包含2 962家非经营性企业和517家经营性企业在内的3 479家企业[1]。且从2009-2011年,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企业每年都有增加, 2009年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企业数量为1 107家, 到了2010年,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企业数量为2 294家, 2011年,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企业数量增加至3 479家。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的免费开放, 经营性企业已经不能从提供药品信息服务模式中获取经济利益, 走向了广告盈利的模式。如此一来, 也造成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市场的混乱, 如未经正规手续批准的互联网经营企业的经营成本通过网页制作和电脑的维护, 从而实现企业的低成本经营, 并将企业的经营陈本维持在800元/年左右[2], 从而极易引发虚假药品信息发布的现象, 甚至为不法分子提供非法牟利的平台, 甚至已经形成了虚假医药信息的产业链, 如假药的销售、虚假医疗的存在, 以及虚假医药网站的制作。

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吃错药的人数在250万人/年, 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患者听信了网络上虚假的药品信息。虚假医药信息在互联网上之所以如此猖獗, 不能忽视媒体在其中的作用。在利益的驱使下, 许多媒体为了从中牟利, 未经过审批而进行违法广告的刊播, 从而误导公众就医。

此外, 药品信息的不对称也给非医学背景的用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这些困难尤其表现在药品信息真实性的甄别上, 且某些情况下, 患者抱着病急乱投医的思想, 对网上发布的信息不设防备, 从而更加容易受到欺骗。一旦虚假药品信息发布, 其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首先, 虚假药品信息大多来自于一些假借中国人民解放军、国家等疾病康复中心的名义, 或伪造某科研机构、医疗单位的网站。这一类网站的共同点就是通过夸大某一类药物的功能, 声称其能够治愈某些重大疾病、慢性疾病等等, 此外, 这类网站通常只销售或宣传一个系类或一种药品。如假借政府或医疗机构的名义, 指定、推荐某“药品”是医疗保健、医治疾病的最佳药品。

规范互联网虚假药品信息, 有必要规范药品信息的发布, 并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 依靠法律的手段, 从根源上杜绝虚假药品信息的流传。

1.2 互联网药品信息发布管理难度大

由于网络本身存在虚拟性, 因此在技术层面加大了互联网发布药品信息监管的难度。首先, 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加大了互联网监察的工作量;再者,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信息发布的及时性, 也加大了监管过程中对信息发布者的及时跟踪和调查取证的难度;第三, 现有的法规没有制定针对信息发布者的约束条文, 因此, 有必要填补法律和法规上的漏洞。

此外, 互联网准入门槛低, 从而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为她们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首先, 假药兜售者只需要花费少量资金, 就能创办一个网站, 而后就可以采用一些夸大的宣传资料, 用低廉的成本获取高价的利润。且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站的制作手段越来越多样化, 假药兜售者甚至可以采用服务器托管网站, 从而规避审查。

同时, 相关监管部门的取证较难, 一些违法网站在受到警告之后, 短期内停止网站的更新, 甚至有的假药兜售者采取重新建立新的网站, 继续发布信息, 完全不能实现对其有效监管。

因此, 相关部门要做好网站备案工作, 加大对互联网违法信息的查处, 规范互联网药品信息的发布和交易。

2 我国对互联网药品信息发布的规范现状

当前, 相关部门加大了对互联网药品信息发布、赊销药物行为的监管力度, 先后出台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管理协调工作方案》等规定, 用以规范互联网药品信息发布。但是, 这些规定内的条文并不能完全实现对互联网信息的有效监管, 如《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对违法者制定的最高罚款额度为3万, 此举对于大部分违法者来说不具备威慑力, 且在罚款之后极易容易卷土从来。对于监管部门来说, 规范互联网药品信息发布, 在常规的查处之后还要制定相关的后续管理措施, 才能持续、有效地对互联网信息进行监管。

此外, 互联网广告与一般媒体广告之间存在着清晰的界限, 其也影响了监管部门在对互联网药品信息监管过程中不适用一般媒体的监管方式。且我国当前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广告监测体系, 在人力和物力上都限制了互联网药品信息发布的监管, 从而容易被不法分子钻空子。

3 完善我国互联网药品信息发布的建议

互联网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信息传播模式, 且当前网络医药信息混乱, 在监管力度不够等原因的影响下, 我们必须要认清这样一个事实, 规范互联网药品信息发布工作不单单是监管部门的工作, 同时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参与的工作。因而, 规范整个互联网药品信息发布工作, 要结合当前的法律法规现状, 结合药品信息传播的特殊性, 建立一套完善的药品信息发布制度, 创建良好的医药电子商务环境。

3.1 完善现有的监管制度

作为监管全国食品药品安全主要机构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首先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而对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进行规范, 并加大地方管理力度。此外,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 由于在监管方面没有足够多的人力和物力, 从而影响了网络药品信息的监管。因此, 国家食品药品安全主要机构要制定相关的实施条例, 将工作具体落实到下面的每一级政府, 并且要求下级政府机构将工作进度进行反馈, 以便能够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具体措施有:完善《药品管理法》《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强化政府监管力度, 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必要时吊销违法者营业执照, 终身取消其行内资格的办理。同时, 将严重违法者的行为诉诸法律, 以欺诈罪论处, 不能简单以罚待刑[3]。此外, 还可以通过新增一些规范互联网药品信息发布的法律规范, 如《互联网药品信息发布实施细则》, 将监管过程中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 各部门加大协作力度, 积极惩处那些违法兜售药品的行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管管理部门要明确监督检查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的时间、范围、方法, 从而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检查。

对《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不同的药品种类的管制条例进行细化, 严格控制规定的麻、精、毒、放等药品;对那些对患者心理影响较重的降压药、抗肿瘤药的管理要严格按照类别进行管理, 杜绝一切能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可能。各地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认真落实自己的工作职责, 深入开展检查工作。严禁未经过审批擅自从事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和交易的企业, 加大对网站的管理, 按照《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及《互联网站管理协调工作方案》依法查处违法网站。

加大辖区内影响范围大、公众浏览频率高的综合性门户网站的监督管理, 从而杜绝互联网药品信息产业链大规模地影响群众生活。重点检查那些IP地址为非本地IP地址的网址, 并将检查结果向网站ICP备案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备。实现对网站IP的检查, 协调门户网站、信息产业部门、工商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 并将之纳入综合门户网站的职责范围内, 具体规定可写入实施条例当中。

3.2 壮大制度实施的中坚力量

提高制度实施的中坚力量, 可以从技术方面入手, 如提高搜索引擎的精确度, 筛选与药品有关的互联网信息, 将信息进行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传递。通过借鉴外国先进的技术和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 从而用技术实现信息的查处。

建立医药信息服务途径, 以政府的正规医药信息服务为主, 建立一些能够对药品信息真实性进行识别的官方网站, 从而帮助群众甄别药品的真实性, 引导消费者养成一种良好的消费习惯。

此外, 要加大药品安全的宣传力度。如向群众讲解虚假药品的危害、正规药品的获取渠道等。

4 结语

互联网药品信息发布的规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实现互联网药品信息发布的规范化, 相关部门要落实职责, 加大惩罚力度, 以及建立后续查处机制, 从硬件和软件上改变查处的方式。引导群众从正规途径进行药品消费, 从而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到互联网药品信息发布的规范工作中, 整顿违法者的违法行为, 为医药电子商务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摘要:对我国互联网药品信息发布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得出:要实现互联网药品信息发布的规范化, 相关部门需落实职责, 加大惩罚力度, 坚持后续查处机制, 提升硬件和软件实力, 引导群众从正规途径中进行药品消费, 营造一个有秩序的医药电子商务环境。

关键词:药品,信息发布,互联网信息,发布制度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企业数量[EB/OL].http://app1.sfda.gov.cn/datasearch/face3/base.jsp?tableId=33&tableName=TABLE33&title=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bcId=118715801943244717582221630944.

[2]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课题组.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与监管政策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226-230.

公司信息发布制度 篇3

关键词:英国 高校图书馆 服务质量 信息发布制度

中图分类号: G259.561;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6-0055-04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Release System of the Service Quality in British University Libraries

Abstract As a part of the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framework, the information release system of service quality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not only meets the need of the stakeholders of libraries, but also makes the university libraries get informational monitor of the public,which has improved the service quality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the information release system of service quality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has been constantly improved,showing prominence of student-centeredness,service principles,and respect for the self-governanc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order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all stakeholders and ensure the improvement of service quality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

Key words UK; university libraries; service quality; information release system

英国是最早建立图书馆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经历了图书馆内部自评到外部强化的质量保障过程,最终实现了内外力量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服务质量信息发布扮演了沟通协调的作用,平衡内外部信息,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质量信息,保障其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也有效地发挥了外部监督的作用,促进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质量。

1 英国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信息发布制度的形成背景

二战后,英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但精英式的高等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963年,英国颁布了《罗宾斯报告》,将高校图书馆向有能力、并且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开放,高校图书馆从精英式服务向大众化服务转型[1]。高校图书馆不断成为社会教育资源,也成为社会教育的质量保障。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经济持续恶化,政府不断削减公共财政支出,图书馆经费日益缩减,馆藏资源不能及时更新和补充,逐渐不能满足正常服务需求,政府和学生开始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表示担忧。同时,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大学学费持续上涨,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提供和需求之间矛盾不断升级。为了缓和这一矛盾,并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英国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和出台相应实施办法,加大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监管力度。1997年,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QAA)成立,担负起协调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实际需求的工作,并不断自我革新,满足各相关利益者的需求,减轻高等教育的社会压力。2001年底,英国政府制定了新的图书馆服务质量保障框架,对QAA图书馆审查职能做了重新调整,用院校审查(Institutional Audit)代替QAA对图书馆的评审工作,增强图书馆的自治能力和独立地位,QAA只评估高校图书馆内部质量保障措施及成效,不负责评估整体服务质量[2]。评估方式和主体的调整是图书馆质量保证体系里程碑式的改革,同时图书馆服务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出现在新框架中。

2 英国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信息发布制度的形成过程

2001年9月,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保障委员会联合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E)和具有相关利益的社会团体代表共同发表了具有决定推动作用的咨询文件,致力于建立图书馆服务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开启了制度建设的第一页。该文件直接指出满足公共信息需求是保障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首要问题,而不是泛泛地要求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根据该文件专门成立了任务小组,任命约克大学副校长荣·库克爵士为组长,负责信息发布的指导,为发布的具体信息种类、内容以及信息评价方式制定规范[3]。该小组根据任务要求,对英国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信息发布情况进行了整合,并提出了信息发布工作的三项基本原则以增强对图书馆信息发布工作的指导性:第一,高校图书馆必须增强收集信息的主动性,利用各种统计工具及时获取相关服务质量的反馈信息,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保持并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第二,通过信息发布,实现学生、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方面达成共识,共同推动服务质量提高,并通过收集信息,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质量;第三,为政府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确保政府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知情权,以保证公共资金使用问责的顺利进行[4]。

为进一步规范图书馆质量信息发布工作,该小组在2002年3月发布了《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与标准信息》报告。2003年10月,HEFCE进一步细化了报告内容,发布了具体指导方案,即《图书馆服务质量与标准信息:最终指南》,报告不仅规范了高校图书馆信息发布的类别和范畴,并在信息内容上提出了定量和定性要求。报告指出,定量信息主要是图书馆利用情况和资源管理情况,资源管理方面具体包括馆藏资源使用标准和学科专业类别,图书馆利用情况包括学生入馆条件、学生第一次使用图书馆资源的评价、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整体评价及图书馆员辅助工作的开展情况。定性信息主要指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信息及图书馆开展的改进工作,图书馆评价信息具体包括馆藏外部评估报告,阶段性评估报告,近年在校生和毕业生反馈意见,图书馆改进情况主要有图书馆对外部评估报告做出的回应,对阶段性评估进行的整改,图书馆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意见进行的改革和完善工作等[5]。

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院(HEA)把图书馆服务质量看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一个突破口,并授权英国高校图书馆研究网设计建立了专门的网络平台,即图书馆服务质量信息(Library Quality Information,LQI),发布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信息。LQI发布的信息来自英国高校图书馆,主要包括馆藏情况、服务情况、服务效果、学生满意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同时也做专门的服务质量调查,并发布调查报告[6]。

3 英国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信息发布制度的变革历程

《图书馆服务质量与标准信息:最终指南》发布以后,工作小组开始据此开展信息发布工作,但在实施过程中,外部评估报告和毕业生意见收集工作两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在外部评估报告作出和公布上,工作小组和图书馆出现了分歧,工作小组认为报告由外部检察官作出并发布,这一形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却遭到高校图书馆联合反对,他们担心报告本身失真,不能全面反应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另外,如何收集毕业生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意见,也成为摆在信息收集面前的困难。因为通过现有的“初次就业去向调查”(First Destinations Survey,FDS)提供的毕业生去向,来收集他们的反馈信息不能完全达到预定目标。于是,工作小组便改弦更张,借助1991年以来澳大利亚针对课程经历开展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对在校生进行全面调查,即“全国学生调查”[7],这项调查在抽样和调查上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同时信息质量也更高更真实。从2005年开始实施调查,以应届生为主要调查对象,收集他们在校最后一年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意见。问卷有总体评价、图书馆资源及管理、个人利用情况三个方向,具体包括总体满意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与反馈、组织与管理、学术支持、学习资源、个人发展等方面的问题[8]。

2005年6月,质量保障框架审查组为了掌握信息发布的工作效果以及存在问题,对信息发布在质量保障框架中的作用进行再度审查,主要目的是提高信息发布的适应性,能以更全面的反应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同时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对效果不明显、参考价值不大的信息进行梳理,并建议取消或降低发布密度。因此建议取消定性数据发布,把更多的精力转向对学生参考价值更大、对提高服务质量更有针对性的数据,定性数据可以在图书馆官方网站上发布,以为有意者提供参考。年底HEA通过对全国学生调查的成果进行专家评估,认为全国学生调查能够提供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情况和图书馆服务的不足之处,推动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只有少数高校图书馆真正付诸行动改进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发挥了服务质量信息发布的有效作用,而大部分图书馆并没有真正采取有效行动。

2009年,英国政府发布了《崇高志向:知识经济中大学的未来》高等教育白皮书,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信息发布的重要性又一次受到重视[9]。为了全面了解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信息发布的进展情况,HEFCE 任命了两个由专业咨询公司和高校图书馆组成的调研小组:一个由斯坦福郡大学图书馆和奥克利(Oakleigh)咨询公司构成,另一个由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图书馆构成。第一个调研小组主要调查学生使用图书馆的信息依据,经过调研指出“当前发布的服务质量信息繁冗复杂,但只有一部分对学生学习有实际价值,……所以扩大质量信息发布的范围是没有必要的。[10]”所以,研究小组把信息发布限定在现有的范围内,同时进一步细化学生真正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比如馆藏情况、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方法等。第二个调研小组研究全国学生调查的适用情况和发展途径。报告分析指出全国学生调查虽然能够反映图书馆的发展路径与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真实情况,但对不同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对比还有困难。咨询专家建议在实施全国学生调查过程中和发布结果时要把这些优势和不足公之于众,以使公众全面了解全国学生调查的应用情况。

2010年,HEFCE发表《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发布改革的咨询意见》报告,对高校图书馆在2012~2013年度的信息发布提出指导意见,对图书馆资源及应用、图书馆质量评估等方面的信息公布提出要求。报告指出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官方网站的平台优势,发布馆藏信息、读者服务等指导性信息,并发布质量保障局报告的相关链接以提供服务质量参考。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部门,图书馆发布的质量信息应包括支持学习服务、服务绩效评估等,同时需要公开相关的专业认证,增强信息的可信度,要把全国学生调查的调查结果作为重要信息公布。

HEFCE在2011年发布的《提供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结果和下一步计划》中,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图书馆在服务质量信息发布工作中的职责,并指出17项必需的具体信息。包括介绍图书馆的馆藏情况、读者使用方法和时间、毕业后学生的满意度以及图书馆评价总结等。除这些关键信息以外,该报告还向读者提供了具体服务质量公布的其他信息,增加利益相关者对质量信息公布的了解。

2012年6月,英国政府的白皮书《高校图书馆:把学生置于体系中心》再一次把图书馆质量信息发布带入英国公众的视野,要求把学生作为信息公布的主要对象,使高校图书馆服务信息更公开、更有效,在信息获得的便捷性和信息真实性上满足学生、学校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11]。此外,该白皮书还为高校图书馆信息公开制定了时间表,在2012年12月前要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发布相应的服务质量信息,在内容上要参考关键信息表,增强图书馆服务信息的可比性。

4 英国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信息发布制度的特点

4.1 坚持学生导向

《崇高志向:知识经济中大学的未来》高等教育白皮书指出学生是高校图书馆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学生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有发言权,他们的意见是评价高校图书馆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12]。同时,《图书馆服务质量与标准信息:最终指南》也要求图书馆跟踪学生在馆的过程,发布的质量信息要记录学生使用图书馆的整个过程,自入学开始,贯彻整个读书过程,直到就业离校结束。此外,学生对高校图书馆的评价也是各种调查报告的主要信息来源,NSS就是把学生评价作为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评价信息,学生发挥评估主体的作用。同时英国政府和专业咨询机构还开展多次调研,吸收学生的真实意见和想法,全面系统的掌握图书馆服务质量信息。

4.2 坚持服务性原则

信息发布的服务性原则在2003年的《图书馆服务质量与标准信息》中就已经明确,信息的服务价值不断增强。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学生等提供专业全面的信息参考,指导以学生为主的图书馆用户群利用好和开发好图书馆资源;二是为政府提供信息,便于政府了解图书馆服务质量,掌握高校图书馆经费的利用情况,为对图书馆进行问责提供依据;三是图书馆借助这些信息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行改革完善,提升服务质量。QAA自2012年起,加大对图书馆自身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视程度,并收集相关信息,不仅对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价,还对信息自身的质量进行是否满足需求的评价,以确保图书馆发布信息的有效性,更好的发挥信息的服务性。同时HEFCE为了提高信息的利用率,要求高校图书馆减少定性数据的发布,并要求信息便于索取,为对比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4.3 尊重高校图书馆的自治传统

为了体现高校图书馆在服务质量信息发布中的主体地位,QAA不断进行改革,对英国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管理也逐步从直接质量评估转向要求高校图书馆自身进行内部质量保障,并将信息发布的话语权交由高校图书馆,保证其在服务改进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自主性。2010~2011年,HEFCE连续发表的两份文件也表明不再以质量信息为抓手直接干预高校图书馆质量改进,而是以此为据监督高校图书馆进行整改,实现了从参与者到监督者的角色转变。通过发布质量信息这个过程,高校图书馆直接面对社会公众和政府的监督,推动自身及时发现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时的困难和效果,从而能够及时调整政策,实现了图书馆改进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此外,高校图书馆以质量信息为线索,建立自身发展的时间轴和脉络图,可以明确每一次的进步和提高。同时也能够实现同类图书馆的横向比较,增强了竞争意识,促进图书馆服务质量提高。

5 结语

高校图书馆质量信息发布制度是英国图书馆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质量外部监督的重要制度。通过信息发布,有效地将图书馆服务的内部提升与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同时也使图书馆服务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资源。服务质量信息公布对图书馆和社会大众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为学生选择和使用图书馆,并且评价图书馆提供参考依据,为公众和政府监督和问责图书馆公共资金的使用提供信息;另一方面,信息公布使高校图书馆置于监督之下,激发了图书馆改进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的积极性。高校图书馆在发布服务信息的过程中,不断收集社会公众的反馈,尤其是学生的意见,可以更加针对性地改进图书馆服务,实现图书馆服务质量跟踪改进的全程监控,从而促使内部质量提升外部监督的有机结合。此外,服务质量信息发布建立了高校图书馆之间的横向对比,促成了图书馆行业的竞争,既能促进图书馆本身改革创新的主动性,又有利于相互学习和借鉴经验,从而全面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Bryant J, Matthews G, Walton G. Academic libraries and social and learning space A case study of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Library, UK[J].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09, 41(1): 7-18.

[2]Ratcliffe F W, Patterson D. Preservation policies and conservation in British li braries: report of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Conserva tion Project[M].Distributed by Publications Section, British Library Lending Division, 2004.

[3]Pors N O. Measuring students’ performance and perceptions: empirical studies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quality assurance at a library school[J].New Library World, 2001, 102(11/12): 429-435.

[4]Qihua M. Quality Assurance Policy of Book Purchase by Way of Bidding in Academic Library[J].Electronic Library,2009,(4):78-79.

[5]Mabawonku I. Quality assuranc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s published in Nigeria: a critical overview[C].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s in West Africa: A Stakeholders Conference, World information Service Limited, Ibadan. LISU, FCSIT, 2005: 19-34.

[6]Marshall J G, Morgan J C, Thompson C A, et al.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impact on patient care qua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Care Quality Assurance, 2014, 27(8):78.

[7]Callender C, Ramsden P, Griggs J, et al. Review of the National Student Survey[J]. Health Education Journal,

2014,13(8):12-13.

[8]Cheng J H S, Marsh H W. National student survey: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courses reliable and meaningful?[J].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10, 36(6): 693-712.

[9]Arvanitakis J. The future of universities[J].Advocate: Newsletter of the National Tertiary Education Union, 2013, 20(2): 32.

[10]Wei W. 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Information Quality[J]. Electronics World, 2012,(13): 87.

[11]Jian C. The Method of Improving Information Service Quality of University Library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J]. Library Work and Study, 2012,(12): 27.

[12]Qun Z, Qizhi P. On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and Subject Knowledge Serviceof University Library[J].Library Work and Study,2011, (2):16.

政府信息发布协调制度 篇4

政府信息发布协调制度

第一条为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保证发布的政府信息及时、准确、一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的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并由行政机关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发布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及时、准确、一致、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第四条**镇政府应当在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平台上及时发布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第五条**镇政府应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发布政府信息;依据职权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由保存该政府信息的单位负责公开。

第六条两个以上部门联合产生的政府信息,所有在文件上盖章、署名的村或单位均负有公开政府信息的义务。

对于两个以上村或单位联合发文产生的政府信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其中任何一个单位申请获取该政府信息。

第七条政府信息涉及两个以上村或单位,其中任何一个村或单位公开该政府信息前,都应当与所涉及的其他单位进行沟通、确认,保证公开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

第八条政府信息涉及两个以上单位的,拟公开政府信息的单位应公开期限届

满前 5 个工作日之前,书面征求拟公开政府信息所涉及的其他单位的意见。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在该政府信息形成或变更之前由拟公开政府信息单位征求该信息所涉及的其他单位的意见。

第九条拟公开政府信息的单位向拟公开政府信息所涉及的其他单位发出征求意见文(函)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拟公开政府信息基本情况;

(二)拟公开政府信息单位的意见和依据。

第十条被征求意见单位在收到拟公开政府信息机关的征求意见文(函)的 5个工作日内,应向拟公开政府信息单位提出书面函复意见。

第十一条 5 个工作日内不答复的,视为同意拟公开政府信息单位的意见。

第十二条政府信息涉及两个以上单位,不同单位之间对是否公开的政府信息存在不同意见的,报请镇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领导组决定。

第十三条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社会影响的,由镇纪委和上一级行政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予以处理。

公司信息发布制度 篇5

第一条 为保证我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止计算机网络信息失密泄密事件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各科室计算机内不得保存涉及国家、部门秘密事项的信息(标有密级的文件)。若必须保存则需报经有关部门和领导同意,并遵守有关保密安全规定。第三条 本局计算机限于使用与工作相关的软件,不得在工作时间将计算机用于非工作内容。严禁各科室计算机使用人员私装、私卸计算机软件。

第四条 使用外来数据盘,必须在检测、清除病毒后方可使用。如遇杀毒仍旧无法清除的,应及时与信息化建设中心联系,以免病毒侵扰计算机及网络系统,造成严重后果。

第五条 外单位人员以及本局人员家属,不得使用本局计算机及附属设备。跨科室使用计算机设备的,需征得该科室负责人同意。

第六条 计算机及系统设置参数(如用户帐号、登录口令、IP地址、系统路径、远程拨号号码等)为局内部工作秘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向外泄露。第七条 严禁窃用他人口令登陆OA系统,不得在他人已登陆的情况下使用系统,若需使用必须首先退出他人帐号后,并以自己的用户名登陆,工作完毕后应立即退出,以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有序。

第八条 局机关局域网与互联网实行物理隔离,严禁计算机同时接入互联网和局机关局域网,严禁同一机器内外网互换。

第九条 局机关局域网只限本单位人员使用,未经部门负责人同意,严禁外单位的人员登录局域网。

第十条 网络操作时不得随意运行、修改有关调整系统设置的软件。开设共享目录时,应注意设置访问控制口令(如共享文件夹),并在完成工作后立即关闭共享,以保证本地文件的安全与保密。

第十一条 上网信息的保密管理坚持“谁发布谁负责”的原则。不得在聊天室、电子公告系统、网络新闻上发布、谈论和传播国家秘密信息或工作秘密信息。

第十二条 使用电子函件进行网上信息交流,应当遵守国家保密规定,不得利用电子函件传递、转发或抄送国家秘密信息。

第十三条 各科室及个人未经局主要领导同意,不得私自连接集线器(HUB)、调制解调器(MODEM)等网络设备;不得将私人计算机接入局域网;不得以任何形式私自连接外单位用户,此项由纪检书记和信息中心不定期抽查。第十四条 严禁下载或购买、安装黑客软件,要定期用杀毒软件检测机器上有无木马、病毒程序。

第十五条 涉及我局内部工作信息的计算机,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互联网或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相联接。

第十六条 携带电脑或移动存储介质到被审计单位工作,携带人为该电脑或移动存储介质的第一责任人,不得将我局工作内部信息给被审计单位或其他人员查阅、转存等。

第十七条 携带有工作涉密信息的电脑、存储介质外出,须经分管领导批准,并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将单位电脑或存储介质带回家,不得用该电脑上互联网,且需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

第十八条 涉密计算机系统进行维护检修时,须保证所存储的涉密信息不被泄露,对涉密信息应采取涉密信息转存、删除、异地转移存储媒体等安全保密措施。无法采取上述措施时,涉密科室领导必须在维修现场,对维修人员、维修对象、维修内容、维修前后状况进行监督并做详细记录。

第十九条 凡需外送修理的涉密计算机或存储介质,必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并将涉密信息进行不可恢复性删除处理后方可实施。

第二十条 凡私自改变计算机网络(如内网改外网、私接线路等),一经发现取消该科科长和私接人年终评优资格。

公司信息发布制度 篇6

第一条:为了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的保密管理,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的保密管理,实行控制源头、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突出重点、有利发展的原则。

第三条:上网信息的保密管理坚持“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凡向国际联网的站点提供或发布信息,必须经过分管领导审查批准。建立健全上网信息保密审批领导责任制。提供信息的部门应当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健全信息保密审批制度。

第四条:凡以提供网上信息服务为目的而采集的信息,除在其他新闻媒体上已公开发表的。组织者在上网发布前,应当征得提供信息单位的同意;凡对网上信息进行扩充或更新,应当认真执行信息保密审核制度。

第五条:面向社会开放的电子公告系统、聊天室、网络新闻组,开办人及其分管领导应认真履行保密义务,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发现有涉密信息,应及时采取措施,并报告镇保密保密办。

第六条:用户使用电子函件进行网上信息交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不得利用电子函件传递、转发或抄送国家秘密信息。

第七条:对于责任不明、措施不力、管理混乱,存在明显威胁国家秘密信息安全隐患的部门,镇保密办应责令其进行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保密要求的,应当督促其停止国际联网。

第八条:镇保密领导小组应当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的保密检查,依法查处各种泄密行为。

第九条: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和用户,发现国家秘密泄露或可能泄露情况时,应当立即向镇保密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制度研究 篇7

信息隔离墙, 又称之为“中国墙”, 是指从事多种业务的证券商或者投资银行将其内部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各项职能相互隔离升来, 以防止敏感信息在这些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流动所设立的管理制度。该制度最早起源于1968年的美林证券, 发展至今, 在英美等国已经相当完善, 并在各种证券交易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内幕信息的存在是诱发内幕交易的前提

2006年1月起, 新实施的《证券法》取消了原有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的划分, 为我国券商兼营多种证券业务扫除了障碍。业务综合化使得其在为不同的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能够掌握很多内幕信息, 比如说证券公司的承销部门在为某一计划上市的公司发行股票时, 可以更加真实的把握该公司的整体运营情况, 而投资者所依赖的信息往往只是公开披露的那一部分, 如果在其承销部门和自营部门之间没有设立信息隔离墙, 那么承销部门就可能将所获知的内幕消息传递到自营部门, 自营部门可能因此而获利, 但这种行为将会损害到其经纪客户或代理客户的利益。所以从这一角度看, 正是由于内幕信息的存在, 在证券公司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建议一道有效的信息隔离墙极其重要。

2. 利益冲突加剧了内幕交易的频繁发生

伴随着券商业务种类的多元化, 利益主体也日渐多元化, 不同的利益主体与证券公司关系亲疏程度的差异, 造成了证券公司在业务开展中对不同主体的利益优先程度有所区别。这种利益冲突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证券公司自身利益与其对客户的信托义务之间的冲突;其二是证券公司对于两个以上的客户所负有的受托义务之间的冲突。在第一种情况下, 出于利润最大化的驱使, 证券公司往往会优先考虑自身利益而不惜牺牲客户利益;在第二种情况下由于不同客户其资金实力以及与证券公司的关联性不同, 证券公司为了维持重要关联者或者是重要客户之间的关系, 利用其他客户的账户证券帮助其进行内幕操作, 获取高额收益, 从而违背了其他客户的信托义务, 损害其他客户的利益。因此通常要求在证券公司内部建立信息隔离墙以减缓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信息隔离制度的主要内容

2010年底《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 (下称《指引》) 的发布, 标志着我国证券业界对于该制度的基本内容已达成共识。信息隔离墙建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内幕交易, 所以隔离制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这些内幕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 另一方面也是减少基于这些内幕信息所导致的内幕交易的发生。

(1) 防止内幕信息跨部门流动

1. 控制跨部门之间的交流。

具体包括人员隔离、业务隔离、物理空间隔离、信息系统隔离四个方面。人员隔离即要求公司人员不得兼任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利益冲突的工作岗位。业务隔离是指各业务部门不得从事与部门业务有利益冲突的其他业务活动。物理空间隔离即要求存在利益冲突的业务部门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相对封闭和相互独立。信息系统隔离即应当确保存在利益冲突的业务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或实现逻辑隔离。

2. 建立完善的跨墙管理制度。

在证券公司内部, 处于不同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信息的掌握也是有所差异的。《指引》中将员工在隔离墙中的位置具体分为墙内人员、墙外人员和墙上人员。

(2) 限制可能基于内幕信息的交易

信息传递的途径多种多样, 防止内幕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在监管上存在很大难度, 更多的是依赖于各部门之间人员的自觉。因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对可能已经发生内幕信息流动但尚未产生内幕交易的行为进行制度上的限制, 来进一步规范证券公司内部人员的交易行为。限制清单、观察清单即为预防内幕交易的有效工具。

1.限制清单。限制清单制度要求证券机构一旦获取某目标公司的内幕信息或者是与该目标公司建立了某种业务关系, 就要将其列入限制清单, 与其相关的信息都不得外泄, 从而在根源上堵住了证券机构及其人员获取内幕信息的渠道。

2.观察清单。观察清单制度是指当公司由于可能拥有有关某种证券的高度敏感信息而不便于将该证券列入限制清单是, 则将其列入观察清单, 只供极少数高管人员掌握。对于被列入观察清单的证券, 证券公司要对本公司中自营部门直接进行该证券交易以及经纪部门中为客户进行该证券交易的行为予以监控, 以预防和阻止内幕交易的发生。

三、完善信息隔离制度的建议

总体看来, 《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中的规定比较完善, 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然而隔离墙制度目前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定位尚不清晰, 《指引》在证券市场中能否对证券公司进行有效规范还难以下定论。因此笔者就以上问题提出一些完善我国的信息隔离制度的建议。

1. 完善当前关于信息隔离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 在我国有关证券的法律法规体系中, 没有对如何具体在证券公司内部建立信息隔离墙做出相关规定和要求, 并且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当前应该将信息隔离制度准确的纳入到我国证券法律法规体系中, 明确要求综合类证券商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程序, 实行信息隔离, 对违反信息隔离规则, 滥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的证券商, 由证券监管部门予以严厉处罚, 以此确保证券商在与客户发生利益冲突时, 不致滥用信息优势, 损害客户合法利益。

2. 建立违反制度的判断标准

在证券公司内部建立信息隔离制度的同时也应该对相应的违反行为的判定制定一个判断标准, 这样一方面可以成为给予惩罚的依据, 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证券公司的抗辩依据, 保护其正当利益。然而目前《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中并未涉及该方面的内容。在此可以参考美英等国在判例中确立的相应标准, 其一是客观上是否有内幕信息在不同部门间泄传的事实;其二是否已给客户造成损害或带来造成损害的危险;其三主观上是否有为自己或其他客户谋利或避免损失的意图。作为一个事后的措施, 这样一个判断标准的建立将会使得信息隔离制度体系更为完善。

3. 增强市场约束和监督机制

信息隔离制度属于自律范畴, 所以应该采取某种手段来对其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和监督, 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发挥信用评级的作用, 把包括信息隔离制度在内的公司内控水平作为一种指标, 并将其公布于社会, 成为广大客户投资决策的一项参考依据。这样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就能成为一种信号, 告诉客户们谁才是可以信赖的人;另一方面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信息隔离制度能否有效的控制内幕交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能力, 也就是发现违法行为的能力。

四、结束语

2010年中国证券业协会制定并发布的《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建立信息隔离制度的规范性文件, 随着《指引》在证券行业的有效实施, 必然会对内幕交易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能否在实践中起到作用还有待检验。

参考文献

[1]胡伏云, 姚松涛.完善证券公司业务信息隔离机制问题探讨[J].证券市场导报, 2008, (01) .

[2]严蘅.我国证券公司构建信息隔离墙机制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01) .

[3]台冰.论我国证券业信息隔离监管制度的缺失与完善[J].深交所, 2007, (05) .

公司信息发布制度 篇8

一、基于财务信息披露体系的分析

(一)我国财务信息披露体系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证券立法主要是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制定的,而财务信息披露的具体操作规范主要由证监会和财政部制定。证监会主要通过《内容与格式准则》、《编报准则》和《财务报表附注指引》对披露内容做出规定,指出了文字粗略披露的格式,包括项目、报表和附注说明的内容;财政部主要通过《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对披露内容做出规定,指出报表披露金额、采用的方法等具体内容。独立于上市公司会计的审计报告的操作规范主要通过《具体审计准则》和《审计实务公告》来规范,从而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合法和公允性。

(二)美国财务信息披露体系 美国有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主要法规要由《美国1933年证券法》、《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200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等三部法组成。根据《证券法》的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颁布了大量的文件,包括条例、以一般公告形式颁布的监管文告、解释性公告、诉讼公告、概念性公告、不采取行动函、政策声明等,它们具有不同程度的法律效力;另外,SEC还制定各种说明书和报告公布表格,这些表格具有与规则一样的法律效力,在界定财务信息披露义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体系(U S GAAP)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出台以后,成立了独立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受美国证监会管辖,被授权制定审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注册权、日常监督权、调查和处罚权、检查和处理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之间的会计处理分歧等。

二、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分析

(一)外币折算准则 在披露计入当期损益中汇兑差额,境外经营采用的记账本位币、选定的原因以及披露记账本位币变更的理由方面,中美会计准则的规定基本一致。但是在披露计入当期损益的汇兑差额时,FASB规定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或其附注中披露包括在当期净收益中的交易利得或损失总额,应当在单独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或权益变动表中对当期权益类下单独列示的累计折算调整的变化予以分析。

(二)分部报告准则 我国分部报告分部披露的要求与以管理法为基础的美国相比,分部报告的划分及分报报告披露项目的详细程度及管理深度不如美国。确定分部时,美国以企业管理层作出经营决策和评估业绩而对内部各部门进行组织的方式为基础。在分部有关的重要性标准方面,FASB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考虑了分部的聚合标准、分部的重要性、报告分部总体的限制以及前后期一贯性的要求。而我国在确定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时,以企业报告的内部构架为基础,同时还须考虑产品或劳务所隐含的“风险和报酬”因素。在分部信息披露时主要考虑以风险和报酬的主要来源和性质为基础确定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式,同时认为内部管理结构及内部财务报告制度是确定主要报告形式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以地区分部作为主要报告形式时,我国准则不要求进一步区分资产所在地和客户所在地披露分部信息,而FASB要求披露所在国别的外部客户的收入和重要金融工具,如果某个外国的资产是重要的,则这些资产应单独披露,这就要求披露一些上市公司海外子公司的重要财务信息。

(三)合并报告准则 关于合并范围确定的理论基础、合并报表附注应披露的事项,中美会计准则的规定基本一致。在基于控制下的合并报表范围定义中,中美会计准则的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即只要是由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不论子公司的规模人小、子公司向母公司转移资金能力是否受到严格限制,也不论子公司的业务性质与母公司或企业集团内其他子公司是否有显著差别,都应当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而FASB规定,“母公司拥有其他公司50%以上普通股作为编制合并报表的必要条件,但也有例外。处于下列情况下的子公司不能合并:公司的控制是暂时的、子公司面临破产的隋况下、由于外汇的管制或其他政治因素引起子公司在不确定事项较多的情况下从事经营,以致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能力产生重大疑义的情况下。

三、基于监管规则的分析

(一)招股说明书我国招股说明书中要求披露境外经营风险,对海外子公司基本情况和经营情况进行说明,在财务会计信息中须披露分部信息,而美国对此直接规定的内容较少。

(1)风险因素。我国招股说明书规定,要求对投资风险和股市风险作出阐述,其披露重心置于投资风险上,投资风险主要介述可能对发行人发展前景、产品销售、市场份额、财务状况、经营效益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的重要因素。在美国招股说明书所作的披露要求较为简单,“注册人应紧随其招股说明书封面之后(或正文概述之后),在适当的标题下,对有可能导致证券出售投机或高风险的因素进行讨论,这些因素可归于注册人经营时间太短,近期内经营缺乏盈利记录,注册人的财务状况、注册人正在或拟从事之业务所处的状况;如果注册人出售的是普通股或可转换为普通股的证券,但前期并不存在注册人该普通股之交易市场”。

(2)海外控股子公司信息披露。我国招股说明书第三十四条中规定“发行人应披露其控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的简要情况,包括成立时间、注册资本、实收资本、注册地和主要生产经营地、股东构成及控制情况、主营业务、最近一年及一期的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并标明有关财务数据是否经过审计及审计机构名称”。通过对比我国上市公司已发布的招股说明书,企业实际在披露此部分信息时,须将上市公司海外子公司的相关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以使投资人了解公司海外公司的经营及财务情况。

(3)境外经营情况的披露。在最新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第四十八条规定“发行人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进行生产经营,应对有关业务活动进行地域性分析。若发行人在境外拥有资产,应详细披露该资产的具体内容、资产规模、所在地、经营管理和盈利情况等”。从原有的披露控股子公司的名称到该海外子公司的盈利情况,可见我国招股说明书中对发行人的海外业务的经营情况和盈利情况是十分关注的。

(4)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我国招股说明书的第七十四条规定“如果发行人的财务报表中包含了分部信息的,应披露分部信息”。第七十二条规定“发行人应披露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及变化情况”。尽管我国《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并未特别提到或明确“海外子公司”等用语,但这些披露要求都与海外子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紧密相关。

(二)年度报告 具体包括:

(1)董事会报告中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及业绩分析。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7年修订)》的规定,年报中“8、董事会报告”中披露公司经营情况时,同时要求披露上市公司主要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及业绩分析。美国年度报告格式中与我国年报准则中对应“8、董事会报告”的为“item1,business业务”项目和“管理当局有关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分析与讨论(简称MD&A)”。“item1, business业务”项目的内容规定应根据《非财务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条例》(S-K条例)§229.101条款的相关要求进行披露,其中涉及到海外子公司信息披露的规定为“披露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应按登记人的国家住址进行披露。总体上披露收入来源国家,但如果任何个别国家十分重要,基于源自单个国家的外部收入进行披露”。与“MD&A”规定有关的是《《非财务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条例》(S-K条例)§229.303条款,它通过讨论财务报表和其他统计数据的某些方面,以增进信息使用者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未来现金流量及其不确定性的理解。正如该条款中所描述的目的一样,进行MD&A披露的目的是向投资者和其他使用者提供对登记人的财务状况和经成果进行评估的信息,用于评估金额和来自业务活动和外部资源的现金流的确定性。

(2)物价变动的影响。MD&A提出将物价变动的影响作为对基本披露要求的延伸,在§229.303条款的指南中还鼓励(但不强制要求)披露前瞻性信息和物价变动影响信息。这种类似特别说明的披露要求,使得投资者更清楚的了解上市公司境外子公司的经营业绩情况。我国目前尚未将物价变动影响纳入信息披露范围内。

(3)重大关联交易事项。我国年报中“10、重要事项”中第四十五条规定公司应披露报告期内发生的重大关联交易事项。若对于某一关联方,报告期内累计关联交易总额高于3000万元且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值5%以上的,须披露详细情况。其中的担保事项上市公司须披露本年度发生对子公司提供担保的金额,担保总额占公司净资产的比例,公司为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的金额,公司直接或间接为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被担保对象提供的债务担保金额,以及公司担保总额超过净资产50%部分的金额。海外子公司的应披露应当遵循此项规定。与我国重要事项相对应的美国年度报告格式中对海外子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并没有特别规定。

(4)会计报表附注。我国年报内容中“第11项目财务报告”在母公司财务报表主要项目附注披露中,要求披露:控股子(孙)公司基本情况、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原则等、长期股权投资等,报表附注中注明海外子公司的被投资单位的主要财务信息、被投资单位注册地业务经营范围持股比例、在被投资单位表决权比例期末净资产本期营业收入、本期净利润等相关指标。并要求在合并财务报表中附注中披露货币资金项目中披露相关的外币金额,折算汇率等等。与“10、财务报告”对应的“item 8、财务报表及其补充数据”主要是遵循《财务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条例》(S-X条例)3A-02的有关要求,它特别对合并报表及子公司中对外国子公司做出了相应规定,即应适当考虑到适当的合并与国内企业在国外子公司的政治,经济或货币限制。如果合并,应尽可能披露其可以合理确定的与登记人以及他的外国子公司对合并后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外汇限制等。可见,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而言,美国财务报告部分有关海外子公司的信息披露上更关注披露合并报表中境外子公司所在国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外汇限制,而我国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的要求还是本文在前面提到的个准则所要求的披露。

四、结论

通过对中美海外子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体系、财务信息披露准则与监管规则进行简要的国际比较,对我国海外子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管理提供以下启示:完善我国信息披露制度中有关海外子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空白,即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制定针对海外子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专项制度;上市公司分部报告中应当制定一个较为统一的分部确定规范,同时应当采用规范分类;合并报表中外币折算产生的差异当期金额过大时,应当制定一个具体规则对上市公司进行约束,单独披露大额的会计报表折算差额;上市公司应充分披露海外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记账本位币、外折算汇率等重要会计项目,提示有关海外子公司的政治、经济、汇率、通货膨胀等重要风险;积极发挥境内外审计机构的独立审计监督作用,可以借鉴美国PCAOB的运作模式,成立我国专门针对海外子公司的监督部门检查部门;完善母子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定期进行自我评价与检查,建立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缺陷报告制度。

参考文献:

[1]黄新銮、梁步腾、姚杰:《中美内部控制法律框架的比较与借鉴》,《会计研究》2008年第9期。

[2]刘春和、黄晓波、杨洋等:《会计信息、披露及监管问题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3]王建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简介及与中国会计准则比较》,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上一篇:播种绿色演讲稿下一篇:法律知识完善执行行为救济制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