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周年精品征文

2024-06-19

建国60周年精品征文(共10篇)

建国60周年精品征文 篇1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每当这首《龙的传人》在耳边响起,我就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东方巨龙的美誉。这条巨龙在古老的东方盘踞了五千多年。它绵延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见证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绵延万里的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壮丽的**故宫,无与伦比的苏州园林,还有丰富的宝藏和秀丽的风光,无不是它留下的足迹。五千年的历史,像一首古老的诗篇,诉说着中华民族的豪情万丈;也像一幅长长的画卷,描绘了华夏儿女的意气风发!

六十年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算不了什么,但是,就在这短短的六十年里,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真可谓一日千里。如今,改革开放为祖国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由于祖国的强大,香港和澳门才回到祖国的怀抱;由于祖国强大,全世界水电工程规模最大的长江三峡工程才得以建成;由于祖国的强大,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得以在**举行;由于祖国强大,中国奥运健儿金牌零的突破到**奥运会金牌列世界第一;由于祖国强大,“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得以成功发射,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送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国家,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更是显示了祖国科技的进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一系列的成功,不正证明了今天祖国的强大和繁荣吗?东方巨龙经过千年的洗礼,再次焕发青春,意气昂扬地向着一个崭新的时代迈进!

今年,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很不寻常。面对严峻挑战和困难,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向前推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共克时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就。今年以来,我国相继发生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展开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斗争,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本文来自蚂蚁范文网,转载请注明!)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弥足珍贵,激励着灾区人民坚定信心勇气,重建美好家园;鼓舞着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为中国这条巨龙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它永远腾飞在世界的东方!

在这不寻常的一年里,有多少悲壮,有多少感动,有多少梦想,有多少光荣,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里,写进了共和国的历史画卷。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沉着,统揽全局,驾驭各种困难和复杂的局面,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回首30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神七”一飞冲天,奥运成功举办,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辉煌成就,令中国人民倍感自豪,人们发自内心地赞叹: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

我们已经取得了光荣伟大的成就,我们必将书写更加雄伟壮美的篇章。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对中华民族这条龙来说,抓住并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见到新成效,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蓦然回首间,东方巨龙已腾飞了千年,新中国已走过了六十载。雄关漫道铮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东方巨龙,雄起东方!

别样历史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很多时候,过去的那些峥嵘岁月对我们这一辈来说就是书上的黑白记忆。一幅老照片,一段模糊的视频,烽火里的一切缱绻在影像中,定格一瞬间。我在潜意识里一直拒绝着从清末到民初抗日时期的小说、电影,总觉得在那些屈辱的岁月,沉睡的华夏民族里任何个人都幻成了渺小无力的存在,所以以那些时代为背景的故事难免笼罩这一层国仇家恨的阴影。相比较之下,新中国诞生以后的岁月,没有内外交困,没有四分五裂,没有动荡不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国家,即使弱小,也隐隐透着足以依赖安全感。

我的老家在南京边上,外公小的时候南京城门还有日本兵的把守。每次回老家探亲,年迈的外公就会一遍一遍的说起当年的故事,从幼年讲到后来参加的抗美援朝。人老了就会回忆过去的事情,于是这些历史在老人的心里鲜活起来,在遍遍讲述中被演绎。前段时间看了一部描述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不为别的,只是想起在那样一片残垣断壁上建立起来的城市是多么的不容易。如今的南京,是一座漂亮的省城,江苏经济文化的中心,散发着六朝古都特有的风韵。外公总说今天的南京城和记忆里不一样,很多东西找不到了,但是眉眼里是藏不住的欣慰和高兴。

他说,小时候的路很泥泞,下了雨得提着鞋走,有的时候干脆不穿鞋,但是现在路都平整了,以前想都没想这么多车跑在路上;

他说,自己很小的的时候就出来讨生活了,跟着一个点心师傅做早饭卖,家里姊妹七个供养不起,上完小学就没能再上了,而这个学历已经是他周围人家里算不错的,更多的人,特别是女子,和我外婆一样,这辈子都无法体会文字的乐趣。现在的孩子苦,但是上学条件和以前比真是天上地下啊;

他说,刚建国那会儿,买什么东西都有指标,得计划着。比别人家多几张米票布票都能高兴好久。以前的人吃粗粮是没办法,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吃粗粮也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养生之道了。

原来,看着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成长,也是一种幸福。

回望六十年的岁月,六十年的风雨征程。曾经,摇摇欲坠的华夏民族在接连不断的打击中被迫抬眼看世界,然后花了一百年的时间做着同一个强国富民的梦。蚂$蚁,范文网六十年前的十月,残破的中国大地,五亿四千万中国人,一句天安门下微弱但让世界听的真切的诺言,叩开历史的新一段征程。那时的人们高唱着“东方红,太阳升”,高唱着毛主席,想必是发自肺腑的狂欢呐喊。无论新中国走过多少弯曲的路,只能说,她没有先例可以参照,只能探索,从重围里杀出一条血路。

对于这六十年,我心存感激,心存敬佩,心存感动。

我在课堂上看到书上记载着的变迁,从黑白渐渐变成彩色,从模糊的轮廓一点点清晰起来。

我在老人呢喃的历史里重温中华大地的浴血而生和蹒跚成长。

我在国际赛场上飘扬起五星红旗时感受到沸腾的热血。

我相信,在这样一个祖国的怀抱下,我将走的更远更好。

未来,我终于能亲身经历。无数个微小如我的叠加,汇聚成暗涌的力量,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建国60周年精品征文 篇2

早在20世纪30年代, 我国个别大城市的近郊农村就有了照明电。1949年, 全国解放时农村总用电能量只有2 000万kW·h。1963年, 我国制定了“以商品粮棉基地为重点, 以排灌用电为中心, 以电网供电为主, 电网和小型农村电站并举”的农电建设方针, 为以后的农村电力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80年代, 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大力发展了井灌和高原地区提灌站, 全国形成了大办农电的热潮, 农村电网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 通过开展行业化管理, 电力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三为”服务, 乡镇电管站示范窗口建设, “电力扶贫共富工程”等活动, 使农电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1998年以后, 全国实施了“两改一同价”工作, 为解决农电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促进农村电力事业快速发展, 开辟了良好的前景, 使我国农村电力事业进入了历史性、崭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几十年的积极努力,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 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 农电服务水平、农村安全用电水平和用电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农电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2009年是我国建国60周年, 为了全面总结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进一步增强做好农电工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本刊决定今年下半年起以“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为主题, 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希望广大农电工作者积极参与, 踊跃赐稿, 为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文章着重从农网建设、农电安全、农电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 反映建国以来农村电力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及农电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建国60周年精品征文 篇3

韦亚玲

穿过贵定县盘江镇有“金海雪山”美称的音寨,车子终于驶入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三五三五厂第二分厂,去拜访102岁的百岁老人龙素珍。

厂区坐落在两座郁郁葱葱的山脉间的谷地中,转过一个似乎已废弃的仓库,一座门前盛开着石榴花和栀子花的小院落,给寂寞的厂区增添了些许活力。一进门,老人就用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招呼我们落座,并热情地和我们摆谈起来。

平凡母亲不平凡的爱

龙素珍1907年出生于今天的四川省射洪县农村,18岁时在父母的安排之下,嫁到“门当户对”的人家当了媳妇。因为从小就接受母亲和祖母灌输的思想,龙素珍小心翼翼,恪守妇道,但嫁入夫家多年,未能添个一男半女,慢慢遭到公婆的冷遇。幸而丈夫并没有因此嫌弃她。

后来,夫妇俩渐渐步入中年,龙素珍知道丈夫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为日后担忧。

可能是他们求子的诚意感动了上天。1945年的一个早晨,龙素珍夫妇像往常一样下地干活,远远就看到自家田边有一个小包裹,隐约还有微弱的哭声从包裹里传出。夫妻二人赶紧跑上去打开粗布包,他们惊喜地发现,里面裹着一个女婴。二人把孩子抱回家认真的清洗、喂食,从此,龙素珍夫妇把孩子精心养护起来。他们计划等孩子长大,就送去上学,不再像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终日辛苦劳作。

1952年,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不幸却再次降临在龙素珍身上,丈夫罹患重症不治而亡。她一个人顶着巨大的悲伤料理完丈夫后事,却没忘记和丈夫一起为孩子规划的未来。她坚持把女儿送到学校读书,日子再艰苦,都不曾想过放弃。女儿也很争气,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文革”开始后,女儿没能继续学习,后来通过政策照顾进入工厂成为一名工人。

尽管如此,龙素珍还是觉得安心了,这也算对死去的丈夫有了交代。

从好母亲到好外婆

1970年,龙素珍女儿女婿所在的工厂整体从四川搬迁到贵定县盘江镇,老人跟着他们来到这里。还在四川老家时,老人常去田间干活,总劝不住。搬迁后,他们希望借此让老人好好安享晚年。

然而,龙素珍老人并没照他们安排的那样去安享晚年。为了让他们安心工作,老人又承担起照顾外孙的责任。她在家属区房前屋后开地种上蔬菜瓜果,养些鸡鸭,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些蔬菜瓜果和家禽成为孩子们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如今,三个外孙都已成家立业,对老人也很孝敬。

和他们一起搬迁过来的还有女婿的父母和兄妹。一大家20多口人,每个人的生日她都记得。哪个人的生日要到了,她会提前几天告诉家人。采访过程中,老人乐呵呵地指着身旁的女婿和女婿的五弟以及孙女,分别说出了他们的生日。我们开玩笑地问老人:“婆婆,您都记得大家的生日,那您自己的生日是哪天呢?”老人很快告诉我们:“阴历9月11日。”

孝道回报无私母爱

老人的女儿告诉我们,母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但如果没有母亲,也许她也不会有今天这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工厂几年前陆续搬迁到贵阳,他们夫妇也应到省城居住。但省城的房子在三楼,老人几年前摔断了尾椎骨,行动不太方便,考虑到老人喜欢到户外活动,为方便老人,也已年近古稀的夫妻二人便轮流在贵定和贵阳之间来回奔走。

龙素珍的女儿很感谢老天给予母亲长寿,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回报为子孙辛劳了一生的母亲,他们希望四世同堂的母亲健康快乐!

莫敬山:背井离乡躲抓丁

韦亚玲

迎着初夏的雨走进贵定县沿山镇香山村,莫敬山老人的家就在村口不远处。我们还没有走进院内,老人66岁的幺儿便迎了上来,歉意地告诉我们他父亲捡拾柴火刚回家,让我们稍稍等候。不多时,脚穿胶靴、衣服上还沾着泥浆的老人从里屋走了出来,喝了满满一大杯凉水,让儿子给他点上一支烟后,开始和我们说起他的故事。

背井离乡当长工

1903年6月,莫敬山出生在贵定县盘江镇一户普通农家,上有兄长下有若干弟妹。自幼他便与兄长一起上山下地,照顾弟妹,成为父母最得力的帮手,兄弟二人的感情也颇为深厚。后来,兄长被国民党抓壮丁带离家乡,从此与家人失去联系。失去手足兄弟,莫敬山心中除了难以抑制的悲痛外,还对当时的国民党多了一层深深的仇恨。

不久,国民党再次来到他们村子抓兵,莫敬山沿着山路逃到深山里的一个村子,又累又饿的他找到地主家请求收留他做工。地主看他人比较结实,就同意他留下来试试,并安排他做守磨房碾米的活。

秋收時节,每天收割的稻谷源源不断地送到磨房,他也就不分白天黑夜的碾米。刚开始,地主怕他偷米,故意试探他,在磨房的角落里藏了一块大洋,看他拾到大洋后的反应。莫敬山并不知道这一切,但他拾到大洋后,没把这当做意外之财,而是把大洋还给了地主。他的诚实,使得地主留下他长干。

当时他就想,在离家不太远的这些村里做工,多攒些钱,等世道太平些,就可以回家孝敬父母。一次,新到一个地主家吃饭时,他发现有一个老妈子专门给他们添饭,不免让他受宠若惊。一个知底的长工告诉他: “那个老妈子是在数你吃几碗饭。你吃得多,明天就不能在这里干活了。”为保住这份工,他没敢吃饱。莫敬山就这样在各村庄辗转做工,农忙的时候下地干活,农闲的时候帮地主跑马帮贩盐等。

解放后,莫敬山在沿山镇香山村分到田土,与妻子过起男耕女织的日子,抚养9个孩子,日子虽然贫苦,却让他找到了做主人的感觉。

舍小家顾大家

1953年,村里成立农会,莫敬山被乡亲们推选为主席。

自从当上农会主席后,他处处为乡亲着想,事事以乡亲们的利益为先。在遭受自然灾害的那几年,他带领乡亲们进行自救,想尽一切办法让大家填饱肚子。村里有位妇女,丈夫患重病,有5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一次路过她家,看到几个孩子因为饥饿而奄奄一息,莫敬山赶紧跑回家中,把仅有的一点粮食送到那位妇女家里。而那几年,他却有两个孩子因为饥饿和重病死去。已是知天命之年的他,面对家中的妻儿,虽然充满愧疚,但他知道是共产党让他不用再受地主的盘剥,不用再过着四处漂泊的日子。莫敬山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回报党,回报乡亲们对自己的信任。

一直到农会被撤消,他这个农会主席才完成了他的使命。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乡亲们的认可和拥戴。虽然又做回普通农民,但是当地百姓心里记住了这个舍小家顾大家的农会主席。

盼当铁路“保洁员”

刚刚开工的贵广高速铁路一段正好从香山村村头修过。说到这条铁路,老人说他自己除了年轻时驮马帮到过省城外,没有到过大城市,希望这条铁路修好后,他可以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说还要帮着打扫

铁路周边的卫生,让坐火车经过这里的人看到他们的村庄美丽又干净!

帅先荣:地主儿媳获新生

韦亚玲

拜访帅先荣老人并不费周折,来到贵定县老城区中山东路一排临街老房子,老人就住在这里。门口摆放着几盆精心侍弄的花草,房门敞开着,我们走进去时,老人正在用电磁炉煎炸粽子,很难相信眼前这位麻利操持家务的老人已是103岁高龄。

嫁入豪门苦难言

帅先荣1906年3月出生在贵定县城关镇普通农民家庭,5岁时母亲去世,家中兄弟姊妹众多,日子过得十分贫寒。祖母是一个很传统的家庭妇女,希望把她们调教得柔顺乖巧,日后嫁入夫家能得到赏识而过上有地位的日子。

也许在别人看来,嫁入“豪门”的帅先荣是幸运的。她18岁时,当地一大户人家遣媒人到家中说亲,父亲和祖母觉得能攀上这样的大户人家是他们三世修来的福。于是毫不犹豫的应承了这门婚事。她也希望如父亲和祖母期望的那样:嫁入豪门衣食无忧,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家人也从此沾上她的光。

然而,真正做起少爷太太后的她才知道,生活完全不像媒人所说的那样。丈夫是一个吸食鸦片多年的“老烟鬼”,整日在床榻上吸食鸦片。每天天微亮就被叫起来,由管家安排她每天要干的活计。大户人家的规矩繁多,家务沉重。吃饭的时候,她这个出身卑微的媳妇自然是不能上桌的,公公婆婆、丈夫和叔伯们吃饱,她收拾好碗筷后,才能到厨房吃些剩饭剩菜。这时的她只能一个人偷偷的流泪,却不能与家人诉说。

孩子们相继出生,让她没有太多时间去为自己的命运感伤。既要操持家务,又要照顾孩子,加上生产期没有得到很好照顾留下许多病痛,每天忙活完,躺在床上的她已累得浑身酸痛,而那个名存实亡的丈夫是不会懂得体衄她的。

全国解放获新生

解放后,这个在当地极有势力的封建地主家庭彻底地瓦解了。虽然财产被没收,做了近20年地主家儿媳妇的帅先荣却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她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人员做好问题交代工作。她的命运得到工作人员深深的同情,没有把她与这个家庭同罪共处。考虑到她的情况特殊,负责妇女工作的同志推薦她到工厂、药店去做工,还帮助她丈夫戒除毒瘾,让他到建筑社学习一技之长。但丈夫因长期吸食毒品导致身体孱弱,家庭的重担还是落到了她的身上。为补贴家用她还上山挖过草药,下洞挖过煤,饿着肚子干活是常有的事。

“文革”期间,他们一家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当地工作人员了解到她因为过去的生活落下许多病根,没让她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给她安排了一些轻松的活儿。这些贴心照顾,让她深深的感受到是这个新政府给予她新生,使她摆脱过去那种因地位悬殊饱受凌辱的地主家儿媳妇的生活。另外,通过改造,她丈夫的思想和行为也有了一些改变,她对今后的生活有了新期待。

学会淡忘和享受

帅先荣老人现在还能自己做饭、洗衣。她说只要自己能做,绝不会给儿女增加负担。聊起过去的生活,老人脸上已看不出一点伤感和哀怨。老人说,过去她已经咬着牙挺过来了,现在生活这么好,老天爷让她比同时代的人多享受了很多,现在她会使用洗衣机、电磁炉,子孙都不在身边时候还有电视陪伴她……老人说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不仅子孙孝顺,政府对她的生活也十分关照。采访中,老人乐呵呵地反复说到: “现在的社会好啊,真好啊!”

韦陈氏:“女婿能顶半个儿”

佟文玲赵明

“现在的日子和以前比,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家住平塘县白龙乡的百岁老人韦陈氏,笑呵呵地讲述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她的言谈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世纪老人的淡定和睿智。

没有儿子的痛苦

韦陈氏1909年出生在平塘县的打赖村,老人对那个年代的记忆似乎只停留在一个“穷”字上。她说,基本上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很苦。

结婚后,韦陈氏随丈夫来到摆克村,此后,就一直居住在这里。日子虽然苦,但是勤劳的夫妻俩,凭借双手和智慧,还是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韦陈氏的心里始终有个解不开的“疙瘩”。原来,老人曾生有三个儿子,可是都不幸夭折了,在那个“重男轻女”思想极其严重的年代,她既要承受丧子的悲痛,又要忍受来自外界的“冷嘲热讽”。“出门就像做了错事,抬不起头来。”老人笑着说。

好在丈夫和公婆很是通情达理,不仅没有抱怨,给她增加任何压力,反而劝她想开点,丈夫安慰她说: “没有儿子是你的命,把5个女儿养大,也是一样的。”

家人的理解,使老人的心逐渐平静下来,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对女儿的抚养和对公婆的孝顺上。但内心深处,没有儿子的痛苦一直是老人忌讳的话题。

“女婿能顶半个儿”

上世纪40年代,韦陈氏的二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考虑再三,老人招家境同样贫穷的韦平高为上门女婿。对于做上门女婿,今年已经80多岁的韦平高很坦然,“家里弟兄多,吃不饱,没有别的办法了。”

对于这个热情、能干又很老实的女婿,韦陈氏自然很是喜欢。她经常对女儿说,虽然他是我们家的上门女婿,但也不要欺负人家,不管怎样,我们一家人要和和气气的过日子。

老人说,女婿既要养家,又要照顾自己,还要有一些人情往来,很不容易。“我的衣服、鞋子,还有棉裤,都是他给我买的,比以前公社发的都好,穿着舒服。”只要是老人想做的事情,韦平高都会尽量满足,他说,让老人开开心心的度过每一天,是晚辈孝顺老人的最好方式。

几十年来,韦平高悉心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即使在妻子去世后,他仍然和韦陈氏住在一起。如今,韦平高年事已高,他的儿子又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继续照顾老人的生活。

韦陈氏有些感慨地说: “我这个女婿好啊,能顶半个儿子,我这辈子没有什么遗憾了。”

“男孩女孩都一样”

韦陈氏现在五代同堂,不管是男孩女孩,她都很喜欢。她说,现在生活好了,不应该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了,男孩女孩都一样。

老人常常告诫子孙,应该多做好事。即使晚辈们犯了错误,她也只是说服教育,从来不大声呵斥和动手打人。据老人的侄孙韦福忠回忆,他小时候不懂事,去别人家的果园偷桃,被老人知道后,心里很害怕,但老人只是轻轻地告诉他:拿人家的东西要征得同意才可以。这句话给韦福忠的影响很大,他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以后,我再也没有拿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虽然可以颐养天年,但老人还是闲不住。衣服破了,她就自己缝上;子孙的衣服脏了,她就会拿过来洗;没事的时候,还端着菜篮去河边洗菜。更让人惊叹的是,她还能背着重孙在寨子里走动,一两个小时也丝毫不觉得累。

对此,韦陈氏说:“人得多走动、

多活动,身体才能好,才能活得长。”这时,有人在旁边插话: “就是生命在于运动吧?”老人没有搭腔,但是笑着点了点头,脸上尽显一个世纪老人的睿智。

杨冉妹:带领妇女改观念

佟文玲赵明

解放初期,杨冉妹被群众选为生产队的妇女主任,在这个官不大、事情却很繁杂的岗位上,一干就是5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想起当初热火朝天地和大家一起工作、劳动的情景,杨冉妹的记忆还是那样清晰,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把妇女从灶台旁解放出来

杨冉妹的丈夫当时在罗甸县城靠给别人打零工维持生计。一次,他回家看望妻子孩子,正赶上村里如火如茶的进行土地改革。当时的土改委员会叫他担任生产队的队长,带领乡亲们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潮中。与此同时,没有读过一天书的杨冉妹,因为大家的信任,也当选为妇女主任。

杨冉妹说,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妇女的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可以像男人一样参加生产劳动。杨冉妹白天带领大家造田改地,参加生产劳动,晚上召开妇女群众会,进行思想教育。

但是,流传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破除的。老人说: “有的妇女认为出去干活是男人的事,要么就有着严重的享受主义思想,劳动不参加,开会也不去。”

面对这种情况,杨冉妹和几位妇女干部挨家挨户的做工作,动员妇女要自食其力,宣传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同时,她还要求妇女的工分和男劳动力的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调动妇女劳动的积极性。

渐渐地,在杨冉妹的带领下,参加生产劳动的妇女越来越多,最后没有一个偷懒,都争着去干活。老人笑着说,她做的事情就是要把妇女从灶台旁、孩子的包围中解放出来。

风风火火的人生

29岁时,杨冉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了。丈夫的嫂子想把她赶出家门,便放火烧了她的房子。杨冉妹回到娘家找来木头,请人帮忙,用双手一点一点的把房子重新造好。公公婆婆去世时,虽然她已经再嫁,但还是没有一句怨言地安葬了他们。她说,这是做人的本分。

大跃进时,杨冉妹的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饱受着饥饿的威胁。老人的儿子杨培兴至今还记得父亲去世时的情景, “浑身浮肿,活活饿死的。”

杨冉妹坚强的个性,让她不肯向现实低头。她起早贪黑的带着两个儿子干活,争取多挣点工分,即使这样,依然是饥一顿饱一顿。“早晨睡醒,发现没有吃的,就向邻居借,等到秋收时再还。”杨培兴说。

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稻子成熟了,自家根本看不到影。每当这时,杨冉妹总是对儿子说:“算了,都是被饿怕的,不计较了。”

每一次遇到人生中的困境,杨冉妹都是默默无语,用行动去改变。

不服老的个性

1999年,93岁的杨冉妹从外面回家,发现钥匙落在屋子里了。她既没等儿子回来,也没叫邻居帮忙,而是一个人爬到楼上,试图取出钥匙。

谈起此事,老人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没成功,摔了下来,把手摔断了。”

或许是经历得太多,养成了杨冉妹火爆的性格。老人的大儿子杨培福介绍说,母亲年轻的时候对他们很严厉,要说就说,要打就打。对待他人,都是直言快语,想什么就说什么,也从来不计仇。

老人的性格有点急,她经常对儿子说,干活就得抓紧,要不就会被别人赶上。

老人患有风湿,双脚没有力气,行动不便。她说,多亏小儿子这么多年的照料,经常买鸡蛋和肉给她吃,喂她吃饭,背她走路,生病了就去镇上请大夫到家里给她诊治。老人觉得,“这样的生活,我已经很知足了。”

曾常英:相执百年幸福长

梁健赵明

她一生辗转南北,四个子女分别在四个省出生,她就是百岁老人曾常英……

辗转南北

1909年7月4日,曾常英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一个贫苦家庭,由于旧社会重男轻女,家里就没有让她上学。

1929年,曾常英嫁给本省隆回县的青年陈炳烨。结婚时,家里非常拮据。她嫁过来之后,丈夫便到外面务工养家糊口,常年奔波在外。她在家一边抚养孩子,一边操持家务。

抗战时,曾常英的丈夫考取驾驶兵,应征入伍参加抗日战争,退伍后返家跑运输。那时工作不好找,丈夫断断续续的工作,经常面临失业的危险。

曾常英随丈夫辗转于重庆、成都、广西等地,甚至到东北、西北等地区找工作,“哪里要驾驶员就往哪儿跑。”

解放前夕,曾常英的丈夫在柳州电厂当司机,负责货运,她随丈夫来到柳州。1949年,丈夫有一次给客户拉货,拉的是烟和糖,不小心翻车了,货主向他索赔200块大洋。她丈夫因拿不出这么多钱,被辞退了。

解放后,丈夫来到贵州省建二公司做建筑活,曾常英就带着子女到贵阳与丈夫一起生活。后来,贵阳市运输公司招人,她的丈夫被聘为公司司机。曾常英来到贵阳后,做过很多种工作,先是在一些小的合作社里帮忙,做过马肩垫。后来她加入由省二建公司职工家属组成的装卸社,做装卸工。

她要经常提着铲、扛着锹,从家里步行到花溪、二戈寨等远郊卸煤。“经常晚上半夜三更才从外面赶回家来。”老人说。贵阳市白云区修铝厂时,她去卸沙石,经常露宿于工地上。因为早出晚归,有时也会遇到危险。一次,她给一辆车卸完煤后,不小心从车上跌落下来,造成手臂关节脱臼错位。

“吃得亏,打得堆”

曾常英喜欢争强好胜,但从来不占别人的便宜,都是自己干得多。老人说:“我情愿自己吃亏,不会让人家吃亏。”“吃得亏,打得堆。”“只要自己能够做得到的,就尽量为他人提供一点方便。”

老人非常客气,就是现在,家里有好吃的,都是对子女说“你吃,你吃”。“按理说应该是我们让她吃。就是母亲为人本分,诚实,待人热情大方,心态好,不计较自己的得失,这可能是母亲长寿的一个原因。”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

老人从来不占便宜。一有客人来了,她就到处找东西招待客人。若是有朋友买鸡蛋、小点心、水果来看望她,她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一一打发给客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家庭经济不是很宽裕的境况下,曾常英每月都要给自己母亲和丈夫的母亲分别寄去10多元钱。

老人说,她的这个习惯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虽然曾常英没有文化,但是父亲把他做人处事的思想言传身教给了她。所以,曾常英诚实、热情的性格至今未改。

相执百年幸福

老人一生艰辛,连四个子女都分别在湖南、四川、廣西、贵州出生。

老人退休后,一直未闲着,六七十岁时,还推磨做起了小生意,做卷粉、米皮去买,挣点小钱。直到她88岁,一次背水不小心滑倒把脚跌伤了,忙碌一生的她才歇下来。

建国60周年诗歌征文 篇4

时光流进了花甲之春

挫折、失败、坎坷、跌宕

催熟了岁月的宝贵赠品

苦涩、泪水、欢乐、温馨

堆砌起人生独特的风景

我骄傲,祖国呵

我与您同龄

我无数次、无数次地追忆

少时胸前红领巾的鲜艳

还有那闪光团徽的骄矜

我那一世小说网 http://无数次、无数次地思索

“史无前例”的荒唐与愚昧

“上山下乡”的困惑与郁闷

当伟人的如椽之笔

圈出彪炳史册的石破天惊

那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

也向我敝开了欢迎之门

我幸运,祖国呵

我与您同龄

把理想的宣言

放飞在含笑朦胧的峰岭

沉重而结实的峭壁

支撑起平凡中的坚韧

我用青春奏响先行的旋律

我用热血抒写求真的神圣

我用智慧演绎善博的风采

我用力量铸就图强的山魂

荒原旷野变为流光溢彩的宝地

金花银朵镶嵌在母亲博大的胸襟

我自豪,祖国呵

我与您同龄

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 篇5

孔城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厚重,人脉资源极其丰富。现在,不仅工商业发展迅速,其旅游经济也得到了较快地发展,老街三面环水,富有灵气,是理想的旅游综合开发之所。原有的旅游景点:藻青山、桐梓山、慈云庵、孔城老街、桐乡书院等。以及**老八景中的三景:桐梓晴岚、孔城暮雪、获浦归帆等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维修。其中,藻青山是著名的佛教胜地,香火兴旺,素有“江北小九华”之称。其山顶建筑风格迥异,山色秀美、妙趣珑玲;镇内孔城老街,明清古迹保存完好,著名的桐乡书院、朝阳楼座落其中,沿街建筑风格古朴苍劲,木制阁楼、青石街面更是江北奇观;清代文学家“**派”发端人物之一——戴名世,于康熙五十二年死后,葬于南山岗砚庄之南(现属本镇清水塘村),其墓俗称“榜眼坟”,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建设中的东环路风情旅游街仿古色古香,徽派建筑风格与老街交相辉映,成为一道新的靓丽风景线。目前,孔城老街也已被开发商投入巨资进行开发、整修,以利更好地接待游客。

目前,镇党委和政府正率领全镇人民,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建设历史文化名镇的“五大强镇”战略,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活城镇商贸业,做好文化旅游业,实现人口大镇向工业强镇跨越,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跨越,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心打造实力孔城、活力孔城、和谐孔城。故乡小镇的变迁,乃是全国千万个城镇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是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开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一。

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篇6

秋天,总给人们送上丰收硕果,带来诗情画意,诱出无限遐思,荡起美好憧憬,更育出殷切希望。而今年的秋天,非同寻常,极不平凡。那北国飘香的麦穗、南国金黄的稻谷、东部城乡的繁荣、西部沃土的苏醒……,祖国的每一块热土都浸透着欢欣与幸福,流淌着甜那一世小说网 http://蜜与歌唱。全世界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正以豪迈的嗓音,激情的歌声放飞金色的理想与憧憬,放飞坚如磐石的信念与对伟大祖国赞美的诗行。

回想祖**亲的历程,我仿佛看见南湖的红船沐浴着太阳的金辉,向今天驶来;井冈山的红旗、杜鹃笑靥和映山红的壮观像红霞款款飘来;皑皑雪山上犹如一条强壮的长龙顽强游来;延安的光辉发出道道亮剑毅然耸立在世界东方……。在欢庆您诞辰60周年之际,我热血沸腾,思绪澎湃。有多少贴心的话儿要对您讲,有多少赞美的歌儿要为您歌唱。

弹指挥间,沧桑巨变。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你瞧,经济特区掘起的座座金山,港澳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神州飞船上行走的宇航员,青藏铁路上奔驰的列车,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华儿女的智慧,让世人瞩目。再看,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2007年底特大雪灾,5.12汶川大地震,又一次展现了炎黄子孙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呵,祖国,您犹如一艘希望之舰,承载着挺拔的古老长城,奔腾的万里长江,澎湃的涛涛黄河,深情的辽阔草原;您又如一幅壮丽的蓝图,描绘着改革振兴的城市,富裕文明的乡村。于是,我看到了,看到那改革的春风吹进了亿万扇幸福的门窗,听到那“春天的故事”响彻华夏大地。

漫漫历程六十年,有过辉煌,有过挫折。勤劳智慧、勇敢顽强的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众志成城,与时俱进,排除万难,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振兴中华,壮我国威”的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美好的未来。

华夏的大地披上了金色的阳光,清爽的秋风送来了动听的舞曲,让我们站在收获的大地上,放声高歌;让我们以深情、豪迈、庄严的仪式,高举金杯,共祝我们亲爱的祖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

建国60周年精品征文 篇7

[本刊讯]由全国人大机关老干部书画研究会、文化部侨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协会、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北京仁和酒业有限公司和上海中菱电梯集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从辉煌走向辉煌———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全国书画展”, 8月15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揭幕。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原副委员长布赫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随后与孙菊生、戴泽、姚少华等著名书画大师一起为开幕式剪彩祝贺。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主席盛怀杰先生代表组委会向与会领导和嘉宾致答谢辞。

这次书画展征集到的作品多达几千幅, 参加人员广泛, 主题鲜明突出。它既以书画艺术的特有魅力, 讴歌和赞美了建国60年来的辉煌成就与巨大变化, 又以立意新颖、技法精湛的作品, 深刻反映出了书画艺术的繁荣和作者热爱祖国的心声。

书画艺术既形象又抽象, 其感染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在我们伟大的祖国60周年到来之际, 书画家们满怀激情地挥泼墨, 铸就的一幅幅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书画作品, 是献给团结一致为中华崛起、构建和谐而奋斗的中华各族人民一份厚礼。这份厚礼将作为一种无形力量, 激励和焕发中华儿女以更加豪迈的步伐, 朝着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奋进!

建国60周年精品征文 篇8

一坐下,梁思谋就笑言,这次接受采访,促成此文,是他“交给建国60周年的一个作业”。而回顾梁思谋的人生经历,那赤子之心和为早日实现祖国现代化的理想和践行,真可谓是交给祖国60华诞的最好的礼物。

作为香港金宝岛集团公司、金宝岛电缆、金伟发展、金康保健经销中心、福懋地产、振隆贸易的董事长,梁思谋商界成就斐然,在繁忙的商务活动中,他把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香港许多爱国侨社和扶植弱势群体的活动中,联合更多的侨友参与各种爱国爱港爱侨爱乡的活动中。在接受采访的整整三天里,每天与记者对话10小时以上,毫无倦意。他记忆力惊人,言及年少时期为周总理献花的一刻,言及十几年间不求回报为国铺设电缆,言及为支持中国承办奥运会四处奔走“添砖加瓦”……的往事,他仍激动潸然,拳拳爱国心流露无遗。

为周恩来献花的华侨少年

1940年7月,梁思谋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万隆的一个华侨商人家庭。他的祖父母当年就是因为贫穷无法生存从中国逃难来到印尼的,凭着吃苦耐劳的本性,在半饥半饱中累积起来的财富,终于有资本开小商店,然后生意越做越大。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这极大地鼓舞了海外华人的民族自豪感。梁思谋的父母亲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当地的华侨小学,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

1955年4月,在印尼总统苏加诺倡议下,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召开,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代表团排除了各种困难参加了会议。梁思谋以侨校优等生的资格,代表印尼华侨到机场迎接中国代表团并向周恩来总理献花。这给正值十五岁的少年梁思谋留下了一生永不磨灭的记忆。如今当梁思谋回忆起50多年前这一幕,仍不时会泪水盈眶,难以自持。他说:“那是自冥冥中触动了我的中国魂,震撼了我的中国心的永生难忘一刻。”

“回唐山”

1960年,梁思谋没有像父亲安排的那样去德国或新加坡念大学,而是与一大批有理想的华侨青年一道,回到了祖国,被分配到北京市华侨补习学校,开始了两年半的学习生活。在客家话里面,这叫“回唐山”,这个唐山不是河北的唐山,而是回到自己的国家的意思。

在中国的这两年半,改变了梁思谋的人生观。他积极地投身到这种崭新的生活中去,一方面参加哲学和政治学习,学习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一方面参加校方组织的下乡农忙活动。

这时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民食不果腹。周恩来总理亲自交待对这些华侨青年粮食配给不定量。但是梁思谋和许多华侨同学仍坚持要和普通中国人民一样,拒绝“特殊待遇”。

梁思谋至今仍充满激情地说:“这两年半的日子,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对我以后一生树立理想、分辨是非、艰苦奋斗,都是极具积极作用的。我学会了很多在海外无法学到的东西,在社会工作中培养了较强的工作能力,有清晰的头脑和懂得用辩证唯物论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对我以后在港驰骋商场和热心服务社会都受用无穷。这是祖国给我的人生第一课。”

创业香港

1963年初,梁思谋获准来到香港,但是他不愿意依靠家里接济生活,决心依靠自己的能力在香港闯出一片天地。

人生地疏,语言又不通,他去打工,首先想到的是推销国货。把国内的服装批发到香港,又利用业余时间去补英文,学商科,终于取得了国际贸易、商务会计、进出口条例和有关法律规例等多种文凭,懂得了商业贸易的操作规则。自力更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梁思谋好交朋友、谦虚好学的性格使其生意日渐红火。当时没有集装箱,香港的船只都是在海上抛锚停泊的。他和驳艇的艇主和码头工人这些人交朋友,打成一片,于是备受关照,他的运费成本时常比别人优惠。

在家人帮助下,在1964至1967年期间,他将大量国产的蚊香(白兔牌、公鸡牌和鹿牌)和上海产的拉链(555牌和蝴蝶牌)运到印尼,开拓了中印尼的贸易,填补了印尼市场的需求,又给祖国创造了宝贵的外汇。

在80年代初,中国经贸活动仍以农产品为主的时候,梁思谋每年将中国的农副产品出口到美国、韩国和中东等国家,这包括四川、山西、山东的辣椒干。天津、河北的红小豆,福建的香菇、花菇和罐头白蘑菇等,年出口产值达2000万元人民币。

到了1972年,梁思谋在印尼已是SONY彩电和SONY影音器材和录像机的制造商兼总代理的控股股东。

搭建中国-印尼贸易平台

通过自己的努力,梁思谋还认识了印尼驻港总领事,并筹谋帮助领事馆解决馆址问题,他的各种努力获得这位总领事的信任。通过这位总领事,他不仅取得了回印尼的短期签证,还建立起一个中印(尼)贸易平台。

梁思谋每年为印尼政府及驻外使节带头捐款,并发动华侨华人资助。在印尼受灾、机构或官员有困难时,梁思谋亦乐意激活他的财力乃至社会关系网,给予必要帮助。这也为他从事中印(尼)贸易带来了种种便利。

他还担任香港政府的外贸顾问,这个工作不仅获得了商界的尊敬,而且也为中国商品出口打开方便之门。

1980年,印尼副总统马立克、印尼驻美大使、印尼驻港总领事等分别签署了向梁思谋颁发“对印度尼西亚政府和人民做出贡献”的荣誉证书。此时,他在印尼的生意也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从而奠定了他在香港商界的地位。

为国家电讯业起飞助力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引进外资和先进科技的热潮席卷全国,国家计划在“八五”、“九五”期间,投入大量资金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逐步建设适应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的高新通讯网络。

1982年,在一次国务院侨办的聚餐中,梁思谋得知中国向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购买了一大批48芯铜芯纸绝缘充气铝屏蔽铅包直埋式通讯电缆。可是他们的质量和性能都不能达到国际标准,国家两次不能收货,多次交涉无果,而已经激活的通讯改造工程却不能停下来等待。梁思谋立即敏锐地感到这是正在起步的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现代化事业基础设施的一件大事,对他而言,既是一次机会,更是一种责任。他下定决心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首先必须保证电缆质量和供货毫无问题的前提下,才能为国家克服难关。他以多年在目韩经营代理该产品的丰富经验和市场策略,无保留的向有关部门的专家领导作了汇报,赢得了大家的敬佩和信任。梁思谋被国务院侨办举荐承担这项工程的电缆供应商,并与中国邮电器材进出口总公司签订了销售通讯电缆买卖合同。

多年来,梁思谋与日韩著名通讯企业的董事局和决策领导人均有密切的商务来往。他与在韩拥有悠久历史

的通讯企业——大韩电线株式会社的总裁合作,以他多年在电讯业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广泛的人脉和令人信服的真诚态度,尽管当时中韩两国未建交,但终于说服韩方,以更优惠的价格专销中国。6个星期后,价值300万美元的通讯电缆运抵天津塘沽新港卸货,使得电缆可以及时铺设到上海郊区、江苏和浙江一带,解决了这一带通讯网络瘫痪的问题。这些电缆以其香港“金宝岛”公司出品注册,在经国际认可的SGS质量检验,使用寿命达五十年(国际标准是三十年)。

在他参与这场中国通讯业大改造的十五年中,梁思谋先生的认真负责及高度的信用感动了有关部门,与他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逐渐放弃与其它国家的电缆交易,而转向更多地用梁思谋的专销产品。这保证了国家能以优质的高新科技产品及时地更新各地老旧通讯电缆,前后为祖国节省了20亿人民币。

梁思谋在谈到参与中国电讯业改造工程的感受时,向记者说道:“参与中国的通讯改造更新,确实有一种要为祖国作奉献的责任激励我不分昼夜奔走,从产品生产、检验、包装、运输、配送到实地安装工程,几乎所有的程序和细节我都坚持跟踪到底,确保万无一失,我完全是低利润操作,我的祖国好了我会比自己赚了钱更高兴。”

为发动外商来华投资殚精竭虑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政治经济上遇到严重困难的时候,一些人的投资犹疑了,梁思谋心急如焚,他再次行动起来,带头积极促成外商来中国投资。

他先去说服老朋友大韩电线株式会社总裁进入中国投资。这时后者亦深刻地意识到,中国是一个充满商机的广大市场,前景是不可限量的。因此,在双方努力下,组织了“韩国重工业界中国商务考察团”来北京考察,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仪组织四十多位领导干部出席了洽谈会,并成功地引进了一批韩国技术密集型企业项目,和总额达6000万美元的投资款项。这次考察活动的更大作用,是其所带来的连锁效应,掀起了一个韩国资金和高新技术进入中国和开展中韩贸易往来的热潮。

当国家要奖励梁思谋总投资额的1.5%时,他谢绝了他表示:“能有机会为国家做一些贡献,尽一分力,是个光荣的任务。”

1993年1月,“青岛青大电缆有限公司”成立,1998年工厂走向健全成熟时,并通过了中国中技总公司的国际招标,获得为青海省提供通讯电缆的项目。同时,该产品同样获得新加坡,马来西亚政府认可,顺利打进新、马市场。

热心公益,情牵祖国昌盛

梁思谋说,“胡主席曾说,我们国家在百年以来,总是有侵略者,有灾难,需要帮忙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的,就是华侨华人。”华侨爱国是一种传统,一种信念,更是与生俱来的品格。

梁思谋先生从六十年代回国投身祖国建设,到今天以杰出的商业成就支持和贡献祖国,始终如一地表现一种爱国信念。这些年,除了一直推动印(尼)、马、新等东南亚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及商贸活动,他更加关注中国的公共事业和祖国统一事业,并投身其中。

1997年香港回归,他积极参与和策划香港侨界迎接和庆祝回归的一系列活动,参与由国家部门主办的庆回归音乐作品征集组委、评委工作,并联同九大社团组织庆典以及迎接解放军进城。2005年先后参与和策划了“香港侨界纪念万隆会议召开50周年”及“亚太战区华侨华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大型活动,赢得广泛的赞赏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梁思谋更积极地参加香港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工作,还专门为“第二届中国和平统一亚洲论坛”撰文《以人为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非典肆虐期间,他第一时间向北京市捐赠了价值18万元人民币的药品物资和2000套的防护用品。2004年又再向北京市政府捐款兴建、参与“国家游泳中心”的场馆建设捐款活动,积极参加北京市港澳台侨同胞共建北京奥运场馆委员会的组织工作,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不辞劳苦,飞遍东南亚各地,联络各地友人,一起热心宣传北京奥运,动员组织了约5万海外华侨华人的集资活动,作出重大贡献,并荣获中共市委统战部授予“参与奥运服务奥运先进个人荣誉证书。该项目在际奥委会监督下总共1.1亿美元的国际招标总额中,在2007年由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共同捐了9.4亿元人民币。胜利完成了该项目招标总额的捐赠工作。

梁思谋先生为国家做过的事远不止本文所述,他亦不愿过多提及,只是说:“想到祖国,想到曾献花和握手的周恩来总理,总觉得他亲切的笑容、高尚的人格、一生贡献祖国的精神一直在鼓舞自己。”

许多人常问爱国是什么?梁思谋先生的回答是:“在我心中,爱国就是要勇于奉献”!

粱思谋简介

金宝岛集团公司总裁,1940年出生于印尼,1960-1963年回中国学习,1963年赴港创业并推销国货。

他还担任香港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还被委任北京市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全国侨联第四、五、六、七届委员等职务。

农场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 篇9

始建于1964年的**农场位于**省东北部三江平原,**县境内,南依完达山脉,北靠挠力河,东临乌苏里江,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这里有36 公那一世小说网 http://里长的边境线,有 696平方公里的土地,有13000热情好客的人民。是一个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世外桃源。

自2002年起,**农场曾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拥军拥属先进单位,军警民共建共育标兵单位,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标兵”和“**省民主法治示范场”、“**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省公路建设先进单位”等六项省级先进,47个总局以上荣誉称号。2008年3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认定为全国小城镇发展与改革试点场。

然而,就这样一个取得了如此优异成绩的农场在2002年以前,由于历史的原因,城镇建设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住宅,商服完全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老式建筑,房屋结构不合理,保暖程度差,没有下水。若大的农场没有一条水泥路街道,没有一盏路灯,更是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当时的**农场天一黑大街上就很少有人行走,更还要说业余文化生活了。曾经有人调侃的说,**农场人可以没有皮鞋,但不能没有水鞋,家里可以没有电视,但不能没有手电。十几年来,因为行路难和没路灯造成各类安全事故不下几十起。

到2009年,**农场场部营区亮化面积达到了54700平方米,形成了东起东湖公园,西至楉矢山下,全长二公里,占地近六平方公里的亮化区,农场中央大街两侧路灯饰着大红灯笼,与路边楼房装饰的led、各色摄灯相互映衬构成了灯的海洋,五彩的世界。

是什么原因使**农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这还得从2002年说起…………

2002年6月,**农场新成立的领导班子坚持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进行了土地核查、调整种植业结构、清理陈欠等资金的积累,使农场的利费收入和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2800万元和 4000元猛增到2008年7300万元和12066元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农场把城镇功能建设摆上了议事日程。2002年8 月在一次党委会上,农场场长李云生叫来了农场电业局局长,明确的说:“安装路灯是一项政治任务,一定要做好,不管有多大难度,十一之前,全场的主要街道一定要亮起来。”命令是下了,可当时新的领导班子面对的是内外欠款过亿,干部职工连续多年发不下工资的严峻形势,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俊工,农场党委决定从压缩机关经费开支入手,筹措了20万元,购制了线杆灯具等设备,经过近三个月的紧张施工,2002年10月1日,**农场的路灯如期的亮了起来,改变了十几年没有路灯照明的局面,同时也点亮了老百姓的心。

也就是从这年开始,**农场加大了城镇建设。几年来,农场通过招商引资、争取投资和内部融资的形式累计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3.85亿元,开发建设大小工程100余个,农场城镇化率达到41%。总建设面积达111938平方米,其中职工住宅60374.94平方米,使农场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5平方米。累计投资1087万元,建设营区水泥路面6万平方米,农场场直地区内主干道水泥路面比例达90%,安装路灯245盏,场部营区亮化面积达54700平方米,边沟配套设施齐全,形成了水泥路纵横城区的框架。累计投资704万元,对营区所有道路两侧统一规划,栽花种草。完成营区绿化造林2326亩,栽种各种树木111.4万株,建设绿色走廊125条58780米,绿色城堡8座,绿色通道131公里,农场营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40平方米以上。农场先后投资300万元修建了占地3万平方米功能齐全、配套高标准的中心文化广场,投资1700余万元建设占地面积13722万平方米的水上公园,一个崭新的**农场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坚持高标准、低能耗,高质量、低成本的原则,走义务建,制度管的道路,是**农场城镇亮化的一个新特色。

在城镇亮化工作中,**农场首先对原有的旧楼房进行了改造,在改造和重新粉刷的同时对楼房进行了亮化装饰,为了节约成本,农场组织建委和新农村办等单位到外地进行考查,对具有成本低,耗能少,亮化效果好的新兴led灯光亮化产品进行了论证,最终选定采用led灯泡、灯管、灯带做为亮化主体材料。

经过2003年一年的施工与安装,当年实现亮化面积达18000平方米,到2004年春节,**农场已是一片灯的海洋,居民楼上的七彩灯带与文化广场上绽放的彩灯遥相呼应,特别是盛夏的夜晚,五彩的喷泉和着优美的音乐加上闪烁的彩灯,使人们有了走进大都市的感觉

网游之一枪爆头 百变销魂 官路青云 一帘妖梦 第一公敌 权柄 http://。

从2004年起,**农场进入了城镇建设的高峰期,为更好的提升**农场的城镇载体功能,农场提出了凡是来农场开发建设楼房的必须免费对楼体进行亮化,建成后由农场统一管理,农场承担电费。并对楼体亮化进行了统一的设计,并对质量标准和色调风格具体要求,同时将其纳入楼房主体验收方案之中,亮化不合格农场将不于验收。

几年下来,那一世小说网 http://中央街二号楼、公安综合楼、商贸城、银行综合楼、农场办公大楼、水上公园佳饶综合楼等等,风格各异,各显其彩。闪烁的礼花灯,绽放的菊花灯,火红的中国结处处都凝结着**农场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活力。

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极大的提高了,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成群结对的孩子们奔跑于大街小巷之间,自发的秧歌队扭动于光彩流离的霓虹之下,露天舞会、篮球赛、灯光歌会更是天天人潮涌动,而中央街上的四座象征着团结奋斗的民心灯照亮的不仅仅是一万三千**农场人的心,更照亮了**农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光辉坦途。

庆祝建国60周年散文征文 篇10

我儿时对这里可是非常的熟悉的啊!路没走错啊!可我今天却变成了一个陌生人!我记忆中的那条蜿蜒的小路不见了。正当我在这盲然之时,一位我似乎认识的大爷走了过来。他久就地看着我,我也一直盯着他。好半天他才惊奇的叫了起来:“这不是那路娃子吗?”

他居然叫出了我的小名!我这时才反应过来,忙拉着他的手激动的说:“万大爷,您老还那么精本啊!”

他乐哈哈的说:“我不算精本,您那姨娘才精本呢!您是找不到她的住房了吧?”

我笑着点了点头说:“好多年没有回来,一切都变了啊!真找不到路了。您老带带路吗?”

他笑着说:“好!好!我来给您引路!”他边说边指着那半山腰的一栋小洋楼对我说:“您那姨娘的娃儿有出息,出外打工找了大钱啊!不然她那有钱修楼啊!”

我吃惊的望着那栋漂亮的小洋楼 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在万大爷的指点下,我顺利的找到了我 那姨娘的小洋楼。当我走到那门口的大水泥坝子里时,我又想起了当年那姨娘的草房门口那块土坝子来了。那时,天一下雨,这泥坝子就成了烂泥凼。为了防滑,人们出门都要穿上一双沾了猪血的钉鞋。所以在民间就有了对那些把稳行事的人的讥讽曰:“你真成了老婆子穿钉鞋,杵拐棍,把稳行事啊!”

如今,这烂泥凼坝子变成了平整的水泥坝子。干干净净的。好不舒服!正在这时,从房里走出了一个白发沧沧的老人。她一出来就把我认了出来:“是路娃子!是路娃子!回来了!您娃娃那脸上那块伤疤就是标记!” 我那脸 上那块伤疤就是在我小时,被她那大娃推倒在地上跌到的。当时我倒下时,脸正好跌到石头尖上,所以形成了今天的伤疤。

我见了多年未见的姨娘,那股兴奋劲就不用提了!我一下冲了上去拉着姨娘的手说:“姨娘,我回来看您老了!”随着这一声叫声,我的喉头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样,我的热泪一下流了出来。我那双眼模糊了。可我那姨娘却流着泪兴奋地说:“哎呀,二十年没见面就要哭啊?不要哭了,进我屋里去看看吧!姨娘现在也在享城里人才享得到的福了!”她说话那神态真让我看到了处于晚年的姨娘是多么的自豪啊!

我高兴地对她笑着,揩着泪水说:“我这不是哭,而是高兴啊!姨娘!”

她边拉着我往屋里走,边大声地说:“背时的,快进来说嘛!让我好好看看二十多年没见的路娃子!”

当我们一起坐下时,我才发现姨娘那眼中已噙满了泪水。这时,我的表哥,表嫂们走了出来。他们围着我七嘴八舌的问开了。二十年集下的话题,自然是摆不完的。这时,我才发现这屋里不仅有大彩电,大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家具,而且还装修了房子的。这与我们城里人又有多少区别呢?这消除城乡差别,如今才真正在实现啊!

言谈中,我才了解到我那长哥已是两个儿女的老汉了。那两个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他们有的还在武汉开起了理发店呢。他们高兴的说:“原来我们只有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在那土中刨食。如今到了外边真是找了些钱啊!”

我没想到他们居然如此的有出息。这真是今非昔比了啊!可他们一提到他们子女上学的事,立即在脸上反应出了“晴转阴”的变化!我明白他们已为孩子读书的事伤透了脑筋!每期都要不少的钱来为孩子缴学费。他们争着对我说:“现在每家都养了个钱学生啊!”我明白,如果不是孩子读书用那么多钱,他们应该是幸福的。

没多久,开始吃午饭了。当我坐下时,我那表妹就端上来几大碗的米豆腐煎肉。好香啊!二十多年没吃上这南充的米豆腐煎肉了!我谗得口水直流。迫不及待地抓起筷子就夹了几块放入口中。我吃得如此的狼狈,竟让他们大笑了起来。我此时觉得这米豆腐煎肉比那山珍海味还要好吃!

从零开始 长生界 凡人修仙传 斗罗大陆 斗破苍穹 刀锋传说 http://

我吃了几筷子后,不觉又想起了那六一,二年来了。那时可是恼火啊!自然灾害加人祸,弄得大家闹起了水肿病。那时饭都吃不饱,那有米做米豆腐呢?可怜我那姨爷,害了水肿病后,尽吃的那巴蕉根根,榆树叶子,红苕叶子带根根。如此一些东西那有什么营养呢?所以不就病入膏慌。在临死的那天晚上,他对姨娘说:“我想吃点米豆腐啊!”我姨娘流着泪对他说:“米都看那一世小说网 http://不到,那去弄米豆腐啊!”就在姨娘这句话完后,他就含恨离开了人世。每当我想起那悲痛的一幕,我就会流出伤心的泪水!

如今这种土特产已成了农村人发家致富的东西了!这种用米制成的米豆腐既可当菜,又可当饭。真是个好东西啊!我那表哥据说就是开这米豆腐作坊而发了的。他们还将这种土特产带到了省外呢!这种不起眼的土特产还成了馈赠客人的好食品呢!

在我姨娘那里住了一个星期,他们每天都为我煎米豆腐煎肉,天天吃也吃不够!那可是我那家乡的东些啊!我真想把那米豆腐煎肉永久的留在我的肚里。让那家乡味一直陪伴着我。那可是我儿时就留下的味啊!要知道,这小小的米豆腐里埋藏了多少酸甜苦辣的故事啊!它就像那大江中的鹅卵石一样,经历了落入深渊的痛苦,也有冲出浅滩的快乐,也有行进在大江中的舒坦!小小的米豆腐里的确打上了永不磨灭的时代烙印!

上一篇:关于开展“国家资助,助我成长”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下一篇:七年级温暖的家作文600字优秀篇